农作物种植

2024-09-04

农作物种植(通用12篇)

农作物种植 篇1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所谓华夏族人就是以耕种为主要生产作业,衣食所资,基本上仰赖大田种植。下面以玉米、花生、水稻三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开始论述:

1 玉米精密播种技术

目前,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并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是玉米生产中现代化播种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按农艺要求将预定数量的种子播到土壤中预定的部位,即播种深度、播种粒数、粒距等均在掌握之中。玉米精密播种技术能确保按要求播下的种子出苗率达到98%以上,因其运用了种子精选、精密播种机械、精细整地、防治害虫等先进技术,也正因如此,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正是在种子工程、栽培技术、农业机械等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大量的实践生产资料表明:采用玉米精密播种技术比普通条播玉米增产达6%~25%。

2 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

我国花生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后花生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花生单产、总产和出口均居同期世界主要花生生产国之首。2000年我国花生种植总面积达到400多万公顷,单产接近3000kg/hm2,花生总产达12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我省种植面积1713.33km2,总产量为40.87万吨。虽然我国的花生种植面积仅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1/3,但其产量却占全国油料作物总产量一半以上。因此花生生产对我国的经济作物和油料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可大面积提高单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缓和农忙季节劳力紧张的矛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花生机械播种是高产的关键措施。花生机播不仅能保证行距、穴距均匀,播深一致,还能使出苗期提前2~3天,出苗率提高5%。同人工作业相比提高工效20~30倍,作业成本降低50%以上。

3 高性能插秧机插秧技术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并普遍使用的插秧机按操作方式来划分,可分为乘坐型的插秧机和步行式插秧机两种;按照插秧速度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就目前而言,步行式插秧机一般为普通插秧机;而乘坐型的插秧机则既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与常规手插秧比的话,现有的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的方式,因此所插秧苗秧龄短,同时秧苗的抗逆性较弱。但机插水稻的宽行浅栽,因为分蘖具有爆发性,分蘖期也相对手插秧比较长,若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就容易偏多,最终使得机插秧的成穗率下降,穗型也相对偏小。此时,机插水稻就为低节位分蘖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实践生产表明,如果根据机插水稻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其生长发育特点等方面考虑,采用科学严谨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那么机插水稻的产量完全有可能追赶上甚至可能最终超过人工栽插的产量。高性能插秧机插秧技术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程度很高,操作起来也灵活自如。目前我国正在示范推广的高性能插秧机,是在引进国外具有经验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针对于我国现状的优化设计并采用合资手段进行开发生产的,该设计大量采用了自动控制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确保插秧机具有可靠性、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等特点。

4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作用就是灌溉与施肥两项农业操作程序融合为一体。其原理主要是借助机电本身的压力系统,将溶性较好的固体或液体的农作物肥料,按农作物的种类及土壤养分含量的需肥规律和特点等相关指标作为依据,配兑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肥液,并将其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进行农作物的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及滴头形成滴灌。最终均匀、定时、定量,浸润到作物根系发育的生长区域,最终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的环境和适宜的含水量。

与传统的灌溉及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是能有效提高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同时灌溉施肥的肥效相对较快。由于肥在水中,避免了将肥料施撒在较干的表土层或引起暴晒的过程中导致肥料损失、并且溶解慢,而最终导致的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可见,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肥料的利用率。根据实践生产证明,水肥一体化体系比常规施肥方法在相同情况下节省了近50%~70%的肥料,同时在生产上可也达到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均优的目标。

随着中国农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突飞猛进的,之前的玉米精密播种、花生机械化生产及水稻的机械化插秧等已经给予了我们一个相同的信息: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当前环境下,必然会有更多的农作物种植技术随之产生,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提高研发种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本论文以常见的三种农作物玉米、花生、水稻为例,重点介绍了其种植新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玉米精密播种,花生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高性能插秧机插秧

参考文献

[1]李培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进展[J].新疆农垦科学. 2000,(01):1-3.

[2]刘绍锋,卢春岭.德州市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现状及其发展建议.全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3]张龙步.水稻田间试验方法和测定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10.

农作物种植 篇2

第一,农民开始播种玉米了。

芒种到了,农民迎来了“三夏”大忙,但这个时候天气变化无常,就像老天和小孩一样爱变脸,一会笑一会哭,面对这种情况,农民不得不和天气赛跑。农村老人常说,龙口夺食。过去人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割麦,现在机械化,农民相对没有过去那么劳累了。小麦子割完后,田地墒情好,就直接播种玉米。但种玉米土壤墒情不能太大,要么种地全是泥条,影响玉米出苗率。在乡村关中这里,因为节气的原因,玉米早种一晌,就早收一礼拜。因此,农民都是抢收抢种。

第二,农民开始种西瓜了。

小麦收获完后,土壤墒情良好,有的农民整好地块,开始起垄,用农用薄膜覆盖上去,把提前育好的西瓜苗栽在垄床上,如果雨水及时,一片西瓜园就形成了,这也是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当然,农民都希望种的西瓜有个好得收成,西瓜价格好了,比种一茬玉米的收入要高出很多,而且种过西瓜的田地土壤肥沃,非常有利于下茬小麦的种植和生长。

第三,农民开始种植反季节蔬菜。

在乡村关中一带,有的农民就承包不想种植玉米农户的田地,然后种植原本属于冬季的反季节蔬菜,比如香菜,菠菜等叶类蔬菜,这些蔬菜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利润空间非常大。去年,客商在农民的地头收购香菜每斤都九块钱了,有的农户种了十几亩香菜,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赚了十来万元,有的农民用这样的方式种植蔬菜,实现了发家致富,他们就年年种香菜等,这样的收入非常可观。

第四,农民开始种芝麻。

因为芝麻营养价值高,价格不菲,而且市场上非常抢手。这几年,有好多农户都给自己家的闲置的地里种植了芝麻,留够自己家吃的,剩下的全卖了,这样有效地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

第五,农民开始种植油葵。

有的农民把小麦地整理好后,就开始给地里种植油葵,油葵可以榨油,也可以卖给客商,出给自己留些炒熟当瓜子。现在许多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油葵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这也是农村增收的经济农作物。

适合芒种时节种的蔬菜作物

中雨水较多的时节。如华南地区,芒种节气属于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前期,也就是华南由原来的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转向东风带系统影响的调整前期,这时候南方的暖湿气流比较强盛,大气含水量充沛,呈现出一种温度高湿气重的现象,这种气流一旦与冷空气交锋就容易造成强降水;又由于冷空气比较弱,这种强降水移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容易造成暴雨,形成强的“龙舟水”和洪涝灾害。芒种时节对于沿江来说,这段时间的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进入了梅雨季节。

适合种的蔬菜:空心菜、西洋菜、花菜、油麦菜、黄瓜、冬瓜、南瓜、西瓜、菜瓜。

芒种种菜注意事项

1、夏辣椒栽培的夏辣椒分为鲜菜椒和干菜椒。作为鲜菜椒栽培的品种以汴辣一号为主;作为干菜椒栽培的品种以8819线椒为主。汴椒一号播期为7月,苗龄30天,定植株距×行距为55厘米×30厘米,每亩4000株。8819线椒定植期为6月中旬,株距×行距为30厘米×40厘米,每亩6000株左右。

2、夏大白菜品种以日本夏阳302、日本夏阳303和超夏阳为主,播期为6月下旬~8月下旬,定植株距×行距为55厘米×30厘米,亩栽4000株左右。

3、夏萝卜品种以红秀、旱红和夏玉王为主,6月播种,株距×行距为25厘米×30厘米,亩植5000株,点播每亩用种约200克。

4、夏豇豆品种为镇豇一号、宁豇三号、连豇一号。6月~7月播种,行距×株距为60厘米~80厘米×25厘米,每亩3000穴~4000穴,每穴3粒,亩用种量4千克~5千克。结荚前多中耕除草少浇水,进入结荚期加强肥水管理,中后期适当追一次肥,以防早衰,及时防病治虫。

优势农作物多元多熟种植技术 篇3

一.主要模式

1.四種四收模式

四种四收模式在原有甘蓝——甜椒——玉米——香菜和甘蓝——西瓜——玉米——白菜两种方法的基础上,今年在品种选择和茬口安排上又有了更大的突破,即西瓜——花生——玉米——包尖白菜,这种新的品种选择的方法,有效达到瓜、菜、粮、油均衡发展。

第一茬西瓜,品种选用的是抗裂京欣二号,特点为:早熟,抗裂,丰产,糖度高,耐储运性更好等特点。于三月上旬温室育苗,四月初采用地膜加小拱棚的方法移栽,通过精心管理,六月下旬收获,亩产4000公斤,市场价0.7元/公斤,亩产值2800元。

第二茬花生,品种为唐山农科院培育的3233,特点为早熟,抗病,高产。花生在移栽西瓜的同时,播种在西瓜垄后20公分处,与西瓜共水共肥,无需特殊管理,八月中旬收获,亩产130公斤,市场价6元/公斤,亩产值780元。

第三茬玉米,品种为京玉十一,特点为高抗倒伏、抗病、早熟、丰产、稳产。五月中上旬在西瓜行进间播种玉米,采用撮播的方法,撮与撮之间距离为30公分,每撮3-5棵,通过这种方法,在7月上旬的几场风雨显露出优种优法的优势,一般大田玉米倒伏严重,而撮玉米没受任何影响。与西瓜共水共肥,在灌浆期,每亩追肥15公斤。九月上旬收获,亩产750公斤,市场价1.5元/公斤,亩产值1125元。

第四茬包尖白菜,特点为玉田县传统品种,抗病,高产,耐储藏,价值高。八月初阳畦育苗,八月下旬移栽,届时西瓜和花生已收获,玉米还在生长过程中,在玉米行与行之间整地做畦移栽白菜,九月上旬白菜生长到3-4片叶时,收获玉米。十一月上旬收获包尖白菜,亩产5000公斤,市场价1元/公斤,亩产值5000元。这种方法总结起来为:

三月温棚育瓜苗四月地膜栽西瓜

西瓜背后种花生五月行间撮玉米

六月西瓜早上市八月粮油尽收获

栽植白菜正适合十月白菜待销售

全年效益创万元瓜菜粮油齐发展

实现目标为:百斤油,吨斤粮,四吨瓜,万斤菜

2.三种三收模式

三种三收模式还采用实施原有的西瓜——玉米——甘蓝和土豆——玉米——香菜这两种方法,但在品种的

选择上我们做了改变。均选用早熟、抗病、丰产新品种,这种模式能为农民创造更高的价值。

二.显著优势

三种三收和四种四收这两种高效栽培模式均能合理利用土地,水分,光照等自然资源,还能充分使用肥料,减少肥料的流失,农民通过种植模式的改变,增加了效益,带动了积极性,实现了栽培模式创新的价值。2008年在玉田镇、亮甲店、虹桥镇、彩亭桥镇推广15万亩,实现经济效益超亿元。

1.多元立体栽培,实现高秆、矮秆、葡萄茎的有机结合,使土地、光、热、水、肥等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使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2.在同一栽培系统内生长的各作物能够合理共生、相互促进、协调生长,如西瓜、花生、玉米、包尖白菜四种四收作物间套模式,不仅使土地、水、肥、光、热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有效地减少了水肥流失,大大提高了投入产出比,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特别是包尖包菜与高秆作物玉米套作,减少了强光暴晒,田间小气候得到了改善,使包尖白菜缓苗更快,苗更壮。

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4

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 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 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 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 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 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 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 改善土壤的活性, 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 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 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 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 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 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 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 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 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 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 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 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a.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 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b.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 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 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 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促进作物的生长;c.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 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 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 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 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 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 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 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 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 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 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 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 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 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 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 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 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 对药物产生抗性, 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 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 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 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a.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 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b.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 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 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 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c.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d.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e.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如借助病菌、细菌以及真菌等诱发病虫害感染疾病, 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这种生物方式的病虫害防治, 对人、畜以及作物都不具有危害性, 且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能够起到较为长久的效果, 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确保作物生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 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 如农业方式的防治、物理方式的防治、生物方式的防治、化学方式的防治以及植物检疫等, 这些方式都将有助于病虫害数量的减少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增收, 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挑选出较为优质的作物品种, 从而为今后的农作物种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结束语

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巨大农业危害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正常生产和民生问题, 因此如不能积极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本文介绍了几种有效防止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对策, 希望相关的生产人员能够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红, 李前海.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J].大科技, 2012 (14) .

[2]杨普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环境和社会成本[J].中国植保导刊, 2012 (23) .

农作物种植业生产统计教案 篇5

教 案

教学题目:农作物种植业生产统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农作物种植业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与农作物产量统计,为学员成为优秀的农村经营管理人员及农村基层干部等在农村工作的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农作物总产量的统计原则 教学难点: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计算的单产 教学过程:

导言:采用动画导言的方式,提出统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切入主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它的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以信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农业生产统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教学过程:

一、作物分类

农作物的分类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通常有下面两种分类方法

(一)按农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

按产品主要经济作物分类,分为粮食作物、油类作物、棉花、麻类、糖类、烟火药材类、瓜类和其他作物。

(二)按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分类

其中分为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夏收作物是指上年秋冬播种当年夏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草籽等。

秋收作物是指当年春夏和夏秋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

二、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

指实际播种或移栽有农作物的土地面积,通常用市亩或公顷表示。①反映农业生产规模②耕地的利用情况③各项作业劳动量④生产资料投入量⑤总产量。

特殊情况,按下列规定计算播种面积:

1.补种、改种的面积

播种季节结束之后补种或改种,原种植面积仍计算播种面积,新补种或改种作物按复种作物计算播种面积。

2.作物秧苗生长不齐(不全)时的面积

作物秧苗疏落不齐或缺苗断垄,不论是否补植(补苗),均按全部面积计算播种面积。

3.移植作物的面积

需要移植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叶等,应按移植后的面积计算播种面积,原秧畦(秧田)不应计算为播种面积。

4.非耕地上种植作物的面积

在非耕地上种植或间种作物,要按实际情况计算 播种面积。在园地、林地的空隙地上间种的作物,播种面积可按用种量折算或估算。

5.间种、混种作物的面积

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同一亩耕地间种、混种不同作物, 各作物播种面积之和只算一亩,要根据所占面积的比例分别计入各该作物播种面积内。

6、复种、套种作物的面积

复种是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先后种植两次或两次以上作物。套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第一种作物收获之前种植第二种作物。复种或套种作物应各算一次播种面积。

7.多年生作物的面积

指播种一次连续多年生长、多次收获的宿根性草本植物,如苎麻、大黄、元参、苜蓿等。两种计算方法:按实际播种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只计当年各季新植面积之和;按收获产 品时间计算全年总播种面积时,等于当年新植面积,加上留存在 当年成活面积之和。

8.再生作物的面积

指作物收割后,从根茎上再度萌发生长的作物,如再生稻、再生烟、再生高粱。再生作物即使有产品收获也不另算播种面积。

9.蔬菜作物的面积

专业性菜园或固定菜地上种植的蔬菜面积单独统计。单种或套种的蔬菜,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韭菜等多年生蔬菜,年计算一次播种面积;间种或混种的蔬菜,按占地比例分摊或按用种量折算。蔬菜和大田作物套种或轮种,播种面积分别计算。

(二)农作物收获面积

农作物收获面积

指在播种面积中实际收获产品的面积,也用市亩或公顷表示。

收获面积的计算

一般是收获一次,计算一次收获面积;但对再生作物,只计算一次收获面积;对分期分批收获产品的同季作物(如甘蔗),亦不能重复计算收获面积。

全年总收获面积

就是本日历内各个季节农作物收获面积 之和。

三、农作物产量统计

(一)农作物总产量

指实际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总量。通常用市斤、公斤或吨表示。

农作物总产量统计原则:第一,农作物总产量是指全社会的总产量。不论产量多少、计划内外、合同内外及经济类型,也不论是商品量还是自用量,都要统计产量。第二,农作物总产量只能是某种或某类作物的总产量。必须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和《农作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统计。第三,农作物总产量一般是晒干、扬净、入库的实际总产量。只能收获新鲜产品的作物,则按新鲜产品计算产量,未入库的产量,要加以匡算。

(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简称单产,指每一单位面积上收获的农作物产品数量,通常用市斤/亩或公斤/公顷表示,前者又称亩产。

农作物单产指标:

1.按播种面积计算的单产是农作物总产量与相应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

2.按收获面积计算的单产是农作物总产量与相应的农作物收获面积之比。

3.按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计算的单产粮食耕地每亩平均年产量

简称粮食耕地亩产。指全年粮食作物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亩所生产的粮食产量。粮食占用耕地面积有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根据当年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由基层生产单位逐块核实,逐级上报、层层汇总来确定粮食占用耕地面积。间接计算法:利用统计报表资料,由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经过调整的耕地复种指数,反推出粮食占用耕地面积。

(三)果茶桑生产统计

果树、茶树、桑树在植物学上属于木本植物,但其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现行统计制度规定,果、茶、桑生产属于种植业生产。

1、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

(1)果园面积是指成片种植果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果树不计算面积。

(2)水果产量是指从果树上采摘的全部水果产量。不论自食还是出售,一律统计在内。水果产量按鲜果重量计算,已加工成干果的,如葡萄干、柿饼、桔饼、干枣等必须折算成鲜果产量。

2、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

(1)茶园面积

是指成片种植茶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面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不包括苗圃面积;零星茶树也不计算面积。

(2)茶叶产量

指从茶树上采摘的全部茶叶产量。包括从茶园和零星茶树上以及荒芜未垦复的茶树上所采摘的茶叶。茶叶产量按干毛茶重量计算。

3.桑园面积和桑叶产量

(1)桑园面积

指成片种植桑树的土地面积。按调查时实有的面

积计算,包括原有的、垦复的和当年新植定株的面积,也包括以桑造林、水土保持桑林面积和以收桑为主的桑林面积。零星桑树不计算面积。

(2)桑叶产量

指从桑树上采摘的全部桑叶产量。由于桑叶采收量大、采收次数频繁,不便于直接统计产量,可根据单位鲜茧产量耗用桑叶量和桑蚕茧总产量进行推算。

小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农作物种植业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和收获面积统计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农作物的产量统计方法。

农作物种植 篇6

一、视家长为合作伙伴,探索更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

在今天倡导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情况下,家园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种植课程中的家园合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的“配合”,而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携手。

案例: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班级公告中张贴了“野菜大搜罗”的海报,许多家长积极响应,带来了多种常见乃至稀少的野菜。有的家长还带着野菜走进了课堂,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家长、教师和孩子一起开展了认识野菜、观察野菜、种植野菜的系列活动,幼儿获得了许多收获。如在观察荠菜活动中,幼儿有了许多新发现,第一组:“我发现荠菜的叶子边上有波浪线条,看起来像一朵云。”……第二组:“我看到荠菜上面的叶子是有点淡绿色的,下面的颜色越来越深的。”“荠菜的白色花,有的是5片花瓣,有的是6片花瓣。”……接下来是认识马兰,幼儿有了观察荠菜的经验,对观察马兰更加仔细了。有好几个孩子把两种野菜进行了对比,发现虽然都是野菜,形状和颜色都不同。第三组:“我看到的马兰的叶子边是比较光滑的,荠菜的叶子边一点也不光滑。”“马兰长得小,荠菜长得高高的。”第四组:“马兰的叶子对称长的,这边长一片,对面又长了一片。”“荠菜已经开花了,马兰还没有开花的。”

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经常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建构的世界里,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由此看来,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探索,能促使家长对教育幼儿的问题有新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开启家长资源这个“储蓄罐”,适时将这些宝贵的优势资源引入到幼儿的种植活动中。

二、积极利用园内资源,使其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

为了开发此类课程,我们在园所空地上新开辟了十块“自留田”,作为每个班级的种植基地。除此以外,我们还利用教室自然角、晴雨走廊、玻璃暖房创设了很多种植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使园所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

案例:教师把幼儿种植的植物的根、茎、叶、花、壳、皮、籽等清洁消毒,分类整理到资源库,根据区角活动的需要相应投放,或幼儿根据自己操作的需要随时取用。美工区,幼儿用花瓣、落叶、种子用心地进行着创作;编织区,幼儿用麦秸、玉米皮等编成小筐、蝈蝈笼、草鞋,用狗尾草穗编织各种小动物;表演区,有树叶裙子,苹果上衣,花生、红枣、玉米皮项链、手链,玉米皮做的印第安服装等。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了主动发展。

幼儿园中包含着许与幼儿种植课程密切相关的“元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其保持密切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有多重复合的现象,如园所文化、人际、园内环境设施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想幼儿之所想,设身处地的探明幼儿好奇在那里,积极运用现有的园内资源引导幼儿把心中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将好奇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从而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利用附近乡土资源,开拓种植课程更广阔空间

在种植课程活动中,由于幼儿探索问题的点与面非常的广,必定要涉及很多园外的资源。有些宝贵的乡土资源是幼儿园无法拥有的,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把他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中。

案例:幼儿园附近有市内最大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凌家塘”,参观市场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兴趣。而每一次的参观实践活动都能让幼儿生成许多问题:“市场里那么多蔬果是那里来的?”,“有些形状奇怪的瓜果叫什么名字?”“这些蔬菜能保持新鲜多久?”与此同时,我们将这些问题以采访市场员工和客人的方式一一得到解答。在这里幼儿的活动范围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更有利于幼儿锻炼胆量、扩大交往领域,教育的有效性大大增加。在开展每一个种植系列活动之前,我的心中都有一个“社区资源小网络”,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我又常常思考:最吸引幼儿的社区资源是什么?幼儿的探索活动与社区资源又是怎样的关系?事实证明,那些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尤其是动态的新鲜事物,是最吸引幼儿注意,最容易引起幼儿探索兴趣的。

当然,在利用社区资源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对社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使那些真正有利于种植课程建设和幼儿发展的因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要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发现、利用周边的社区资源,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发现需要;再次,要尊重幼儿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力求在多变、丰富的社区环境中,让他们自主、有选择地利用社区资源。

此外,在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资源与种植内容的有机结合;

2、幼儿与教育资源发生互动前,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可操作性,确保幼儿进行愉快而有意义的学习。

3、确定与教育资源发生互动的方式与人数。

在幼儿与教育资源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手段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与细节,如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象等,以便总结、再现与分析。同时也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与资源互动后获得的经验。

农作物种植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在水稻土、油茶园山岭土分别种植槟榔芋、西瓜, 每组设2个不同处理共4个小区, 小区的面积为12m2, 处理一按常规方法667 m2施用堆沤的农家肥900kg, 处理二667m2施用未堆沤蘑菇下脚料900kg。

1.2 试验方法

槟榔芋品种是从福建省福清市引进的在本地试种成功的福鼎芋, 西瓜品种是新红宝。在水稻土种植槟榔芋的小区采用中间开沟两垄方式耕作, 水稻土前茬作物是水稻, 种植水稻时以施用复合肥和尿素为主;油茶园前茬没种植任何作物, 没有施用其它肥料, 仅进行耕翻。

蘑菇废料和农家肥都作基肥使用, 不施用化肥和其它有机肥, 其它栽培和管理技术相同。施用1个月后, 分别在4个小区采集12个土样进行养分测定, 测算土样的养分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 施用没有经过堆沤蘑菇废料的比施用经过堆沤农家肥的小区土壤的水解氮 (即速效氮) 、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含量高, 特别是在油茶园山岭土中施用蘑菇废料的小区比施用农家肥的小区的水解氮 (即速效氮) 、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高出2倍以上。

注:表中土壤养分数值是平均值

2.2 对作物长势、产量的影响

施用蘑菇废料前期虽然长势一般, 封行迟, 但后期球茎的发育肥大, 667m2产量达2673.5 kg;而施用农家肥的长势一般, 封行早, 667m2产量仅1617.4 kg。

施用蘑菇废料的西瓜虽然前期发蔓慢, 长势弱, 但开花坐果节位短, 约8.9节, 坐果后长势稳健, 后劲足, 产量高, 667m2可达1289.5 kg;个儿大糖度高, 平均单瓜重量增加0.55kg, 糖度增加1°以上。而施用农家肥的西瓜具有前期生长快, 长势旺, 但坐果节位高, 平均在10.9节, 坐果后长势明显不足, 田间显示瓜小产量低, 667m2约为894.8 kg。

从试验结果来看, 蘑菇废料种植西瓜、槟榔芋增产效果明显。

2.3 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施用蘑菇废料的槟榔芋仅出现蚜虫危害, 施用农家肥的出现芋腐病和苍蝇状黑点病斑, 并有蚜虫危害。在西瓜对比中, 施用蘑菇废料的枯萎病发病率非常低, 在3.8%左右, 而施用农家肥的枯萎病发病率在15.7%。

3 小结与讨论

蘑菇废料中含有的有益菌, 可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的产生, 有效地防治病害的发生, 利用蘑菇废料中含有菌体蛋白等有机质, 能改良土壤, 增加营养, 改善生态环境, 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在种植槟榔芋、西瓜时, 施用蘑菇废料, 前期长势都较慢, 但后期生长较快, 据分析可能是施用了当年没经过堆沤的蘑菇废料, 肥效的发挥需要一个后熟过程。经过堆沤和没经过堆沤的蘑菇废料的养分有何差别, 有待以后探索, 蘑菇废料对其它作物作用如何, 也有待以后试验。

哈密地区农作物种植新特点分析 篇8

1 新疆哈密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新疆哈密是一座历史古城, 具有极为浓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并且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哈密是一座开放性的城市, 是我国新疆东部与国外进行外贸交易的重要地区, 其频繁的经济交流使当地经济较为繁荣。

新疆哈密地区总面积为138 919 km2, 因生产香甜可口的哈密瓜而闻名于世。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端, 地跨天山南北, 南北相距约440 km, 东西相距约404 km。如此宽阔的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地貌, 地形较为复杂, 目前尚未被开发的区域仍占总区域面积的绝大部分。哈密地区的区域类型包括高山、沙漠、平原戈壁、丘陵等, 其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区域面积不足总面积的一半。但是, 仅现有的、已经被开发利用的耕地、草场、林地等就已经让当地经济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

新疆哈密能生产出香甜可口的哈密瓜源于其特殊的气候。其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较为干燥, 降雨量较少, 且日照充足, 如此特殊的气候使得当地的农作物光照充足, 能够使农作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光合作用将其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转化成农作物的能量, 多表现为糖类和蛋白质。

另外, 新疆哈密的土壤特殊, 其特殊的土壤成分对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因为其戈壁平原以及耕地等区域拥有不同性质的土质, 比如黑钙土、草甸土、潮土、栗钙土、棕钙土等, 这也为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新疆哈密地区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新疆哈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盛产大量优质的瓜果和粮食, 如新疆哈密瓜、大枣、葡萄、苹果、梨以及小麦、玉米和棉花等, 而在市场上获得好评的是哈密瓜和哈密大枣。传统的名优农作物种植已然成为新疆哈密农作物种植的标志。

新疆哈密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占哈密地区总种植面积的比例也较大;而同样耕种面积较大的是果类的种植, 葡萄和红枣的种植仍然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则是油料农作物、瓜类农作物、棉花农作物等。当然, 这是新疆哈密地区传统的农作物种类, 也是目前在农作物种植种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品种。这些具有地域标志性的农作物为新疆哈密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 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 提升了新疆哈密地区的国内知名度以及国际知名度。

新疆哈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是依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 凭借充足的日照, 使得本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优势明显, 但新疆哈密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同时也给农作物种植带来收成上的不确定性, 这是因为该地区面临着风灾、低温冻害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威胁。因此, 在保持新疆哈密传统农作物种植优势的基础上, 应继续改变和调整新疆哈密农作物种植的方式, 以使其形成新的种植特点来克服传统种植的劣势。

3 新疆哈密农作物种植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对农作物的关注程度及投入的成本不断增加。而新疆哈密作为我国重点扶植和发展的地区, 关注和帮助发展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是政府发展当地经济和繁荣当地人们生活重要的调节手段[3]。因此, 新疆哈密在政府的扶持以及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探索出当地农作物种植的新特点, 促进了当地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并不断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当地人民逐渐过上富裕的生活。

首先, 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呈现出栽培方式改良、培育种类增多的特点。根据新疆哈密政府官网的介绍, 新疆哈密为克服自然灾害, 将特色农产品引进到温室大棚中栽培, 不仅克服了大自然节气的局限性, 而且也可以通过温室大棚的栽培模式拓展农作物种植的种类, 让传统的农作物不再过度受季节性及气候的影响, 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同时, 温室大棚的引进, 让当地农作物的品种不再呈现出单一的特点, 农作物选择呈现多样性。

其次, 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呈现出跨区域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的特点。例如, 牙吾龙开发区种植结构比较单一, 农牧民增收缓慢, 因此引进蘑菇示范种植棚5座, 目前已试种成功。同样在哈密市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跨世纪农场, 将生长在砂壤戈壁的沙葱引入温室大棚经过技术改良, 沙葱根深苗壮。可见, 新疆哈密将其他地区具有地域特点的农作物经过改良, 在当地也可以进行种植, 为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颖发展之路。

最后, 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特点。当然, 这个特点与新疆哈密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疆哈密拥有广袤的地域范围, 但是目前可开发利用的区域有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自然区域的探索不断加深, 于是更多的可耕种土地被挖掘出来, 相应地, 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开始增加[4]。根据新疆哈密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可以看出, 在2014年前3季度,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37万hm2, 同比增加9 380.0 hm2, 增幅27.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 166.7 hm2, 比2013年同期减少166.7hm2, 同比下降2.6% (小麦面积2 700.0 hm2, 减少13.3 hm2, 减幅0.5%;玉米面积2 226.6 hm2, 增加120.0 hm2, 增幅5.7%;大麦面积1 200.0 hm2, 减少253.3 hm2, 减幅17.3%) 。棉花播种29 713.3 hm2, 占总播面积的68.02%, 增加1.0万hm2, 增幅50.7%。油料1 173.3 hm2, 减幅4.6%。蔬菜1 400.0 hm2, 减幅19.9%。瓜果类2 880.0 hm2, 减幅4.5%。其他农作物2 340.0 hm2, 增长4.3%。从整体上可以看出, 新疆哈密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特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特点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种类都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 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富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 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也与时俱进, 采取了改变种植方式、引进新品种等方式, 使当地农作物种植呈现出新的特点, 为新疆哈密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伟.大粒晚熟蚕豆在新疆哈密市种植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12 (3) :61.

[2]吴振录.新疆农作物辐射育种成就 (1961—1993年) [J].核农学通报, 1994 (5) :201-204.

[3]余绍合.哈密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新疆气象, 1990 (6) :31-33.

农作物种植 篇9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模式,改革,梁河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农业结构问题, 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1,2]。近年来, 在党委、政府及各级涉农部门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 云南省梁河县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农业产业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3]。历年来种植过的各类粮食及经济作物先后有数十种之多, 可以分为粮食、油料、经济及其他作物等几大类。但是, 该县农业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作物搭配种植模式不科学、不合理等。为此, 文章通过调查总结该县农作物种植模式现状, 分析种植模式改革的意义, 提出种植模式改革的思路。

1 热区自然资源条件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 高黎贡山西侧,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部, 北纬24°31′~24°58′, 东经98°06′~98°34′。全县国土面积1 159km2, 境内海拔860.0~2 672.8m, 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 适宜发展多熟制农业, 一年四季均可发展种植业。县城海拔1 020m, 年降雨量在1 363.3mm, 年均气温18.3℃, ≥10℃活动积温6 438~6 884℃, 最热月 (6月) 平均气温22.9℃,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0.9℃, 年振幅为12℃, 年日照时数为2 083~2 524h。全县海拔1 200m以下热区面积4.35万hm2, 占全县面积的37.5%。坝区土壤多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壤性、沙壤性水稻土, 山地土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因此该县适宜发展水稻、甘蔗、茶叶、玉米、油菜、烟草、蔬菜瓜类、豆类、薯类、滇皂荚、魔芋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生产。

2 农作物种植模式现状

梁河县农作物种植模式随海拔、土地类型、水灌条件、人地矛盾状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类型。从调查结果来看, 县域内主要分三大气候类型, 每个气候类型下又有若干小类型。

2.1 海拔在860~1 200m的种植结构

2.1.1 水田结构

一年三熟连作制:籼型或粳型早稻—籼型晚稻—冬油菜 (或冬马铃薯、冬绿肥、冬蔬菜) ;一年两熟连作制:中稻—冬春烟 (或冬玉米、冬油菜、冬小麦、冬绿肥、冬蔬菜、冬西瓜、冬草莓) ;一年两熟套作制 (水改旱) :冬春新植蔗—冬春马铃薯 (或春种早熟矮脚豆、春种魔芋) , 早砍收宿根蔗—春种早熟矮脚豆;一年一熟单作制:甘蔗 (秋植蔗、冬春植蔗或宿根蔗) 。

2.1.2 旱地结构

一年三熟套作制:春魔芋—春玉米—秋玉米 (或秋马铃薯、秋蔬菜) ;一年两熟套作制:春玉米—夏红薯 (或夏大豆、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蔬菜) , 冬春新植蔗—春种早熟矮脚豆;一年两熟连作制:春玉米—秋玉米 (或秋马铃薯、秋蔬菜、秋冬豌豆) ;一年一熟单作制:甘蔗、春玉米、夏红薯、春芭蕉玉、夏大豆、春花生、春魔芋。

2.1.3 水田、旱地均有茶、果间套作结构 茶 (果) —豆类 (或薯类、玉米、绿肥) 。

2.2 海拔在1 200~1 600m的种植结构

2.2.1 水田结构

一年两熟连作制:籼型或粳型中稻—冬油菜 (或冬小麦、冬马铃薯、冬蚕豆、冬蔬菜、冬绿肥) ;一年一熟单作制:甘蔗。

2.2.2 旱地结构

一年三熟套作制:春玉米—南瓜 (藤子类豆科) —秋荞麦 (或秋马铃薯、秋蔬菜) ;一年两熟套作制:春玉米—夏红薯 (或夏大豆、秋马铃薯、秋蔬菜、秋绿肥) , 春魔芋—春玉米, 新植或早砍宿根蔗—春种早熟矮脚豆;一年两熟连作制:春玉米—冬小麦 (或冬油菜、秋马铃薯、秋荞麦、秋冬豌豆、秋蔬菜、秋绿肥) ;一年一熟单作制:甘蔗、夏红薯、春芭蕉玉、夏大豆、春魔芋。

2.2.3 水田、旱地均有茶、果间套作结构 茶 (果) —豆类 (或薯类、玉米、油菜、荞麦、绿肥) 。

2.3 海拔在1 600~2 200m的种植结构

2.3.1 水田结构

一年两熟连作制:粳型中稻—白菜型冬油菜 (或冬蚕豆、冬蔬菜、冬绿肥) ;一年一熟单作制:粳型中稻。

2.3.2 旱地结构

一年三熟套作制:春马铃薯—春玉米—夏秋花椰菜 (或其它夏秋蔬菜、夏秋绿肥) , 春玉米—春南瓜 (藤子类豆科) —冬油菜 (或冬小麦、冬蔬菜、冬绿肥) ;一年两熟套作制:春马铃薯—春玉米, 春魔芋—春玉米, 中晚熟春玉米—甘蓝型冬油菜 (或冬小麦、夏秋花椰菜、其它夏秋蔬菜) ;一年两熟连作制:春马铃薯—夏秋花椰菜 (或其它夏秋蔬菜、夏秋绿肥) , 早中熟春玉米—秋荞麦 (或冬油菜) ;一年一熟单作制:夏红薯、春芭蕉玉、夏大豆、春魔芋。

2.3.3 水田、旱地均有茶、果间套作结构 茶 (果) —豆类 (或薯类、玉米、油菜、蔬菜、荞麦、绿肥) 。

3 当前种植模式改革的意义

农作物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显著提高单产、总产和效益。而种植模式的改革则能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光、热、水、土、肥、劳力等资源的利用率, 显著增加农作物种类、产量和效益。

梁河县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现有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种植模式种类虽多, 但规模偏小;二是种植不规范, 不便种植管理, 资源利用不充分;三是年度间、连作现象突出, 病虫草害日趋严重;四是作物品种搭配不够合理, 耗地作物较多, 养地作物较少, 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五是部分作物生育期搭配不理想, 共生期较长, 相互影响大, 不利实现增产;六是一部分种植模式中的间套作作物选择路子不对, 互相影响产量及质量。

因此, 科学合理地进行全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非常必要和迫切, 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种植模式改革的思路

4.1 种植模式改革的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种植作物品种;二是坚持高利用率、高效益原则, 根据海拔、土地类型、劳动力资源和灌排条件, 确定种植模式, 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和获得最佳效益为目标;三是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农业资源, 又要加强耕地培肥工作, 保护好农业资源;四是坚持间套作高矮秆作物相搭配的原则。

4.2 建议推广的种植模式

根据全县种植模式现状、气候、土地、劳力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结合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 建议重点推广以下种植模式。

4.2.1 海拔860~1 200m区域

年均气温17.3~19.2℃, 年降雨量1 291.8~1 443.8mm, 此区的生态特点是光照充足、积温高, 光热条件最好, 降雨量相对最少, 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对水田农作物生产十分有利, 适宜发展多熟制农业;此区对无灌水条件的旱地来说, 冬春季旱情严重, 不利于小春作物的复种。水田重点推广一年三熟连作制:籼型早稻—籼型晚稻—白菜型冬油菜 (或冬马铃薯、冬绿肥) ;一年两熟连作制:中稻—冬春烟 (或冬玉米、冬西瓜、冬蔬菜、冬草梅、冬绿肥) ;一年两熟套作制:冬春新植蔗—冬春马铃薯 (或春种早熟矮脚豆) , 早砍收宿根蔗—早熟矮脚豆。旱地重点推广一年三熟套作制:春魔芋—春玉米—秋玉米;一年两熟套作制:春玉米—夏秋蔬菜 (或夏大豆、秋玉米、夏红薯) ;一年两熟连作制:春玉米—秋玉米 (或秋马铃薯、秋冬豌豆) ;一年一熟制:甘蔗、芭蕉玉。

4.2.2 海拔1 200~1 600m区域

年均气温15.1~17.3℃, 年降雨量1 443.8~1 622.6mm, 此区的生态特点是光照较充足、积温较高, 光热条件较好, 降雨量中等, 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 对水田农作物生产较为有利, 较适宜发展多熟制农业;但对无灌水条件的旱地来说, 冬春季旱情较重。水田重点推广一年两熟连作制:籼型或粳型中稻—冬油菜 (或冬小麦、冬蚕豆、冬绿肥) 。旱地重点推广一年三熟套作制:春玉米—春南瓜 (藤子类豆科) —秋荞麦 (或冬小麦、冬油菜、秋冬豌豆、秋绿肥) ;一年两熟套作制:春玉米—夏红薯 (或夏大豆、秋马铃薯、秋蔬菜、秋绿肥) , 春魔芋—春玉米;一年两熟连作制:春玉米—冬小麦 (或冬油菜、秋马铃薯、秋荞麦、秋冬豌豆、秋蔬菜、秋绿肥) ;一年一熟制:甘蔗 (秋植蔗、宿根蔗) 、芭蕉玉。

4.2.3 海拔1 600~2 200m区域

年均气温11.7~15.1℃, 年均降雨量1 622.6~1 890.8mm, 此区的生态特点是光照较差、气温较低, 光热条件中等, 降雨量偏高, 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小, 对无灌水条件的旱地来说, 冬春季旱情轻, 较利于小春作物的复种, 适宜发展多熟制旱作农业。水田重点推广一年两熟连作制:粳型中稻—白菜型冬油菜 (或冬蚕豆、冬绿肥) 。旱地重点推广一年三熟套作制:春马铃薯—春玉米—夏秋花椰菜 (或其它夏秋蔬菜、秋绿肥) , 春玉米—春南瓜 (藤子类豆科) —冬油菜 (或冬小麦、秋冬蔬菜、秋冬绿肥) ;一年两熟套作制:春马铃薯—春玉米, 春魔芋—春玉米, 春玉米—冬油菜 (或冬小麦、夏秋花椰菜、其它秋冬蔬菜) ;一年两熟连作制:春马铃薯—夏秋花椰菜 (或其它夏秋蔬菜、秋绿肥) , 春玉米—秋荞麦 (或冬油菜) ;一年一熟制:芭蕉玉。

4.2.4 水田、旱地均有茶、果间套作

不论海拔高低, 重点推广茶、果间套作结构:茶 (果) —豆类 (或薯类、玉米、油菜) 。

4.3 种植模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在坚持上述种植模式改革四个原则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以下配套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早熟丰产品种, 特别是杂交良种,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尽量缩短间套作物的共生期, 提高产量和效益;二是坚持规范化栽培, 确定合理的行比, 提高种植、管理质量;三是加强以农田 (地) 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为发展多熟制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年度间轮作栽培等增产增效技术。

参考文献

[1]杨瑞珍, 陈印军, 尹昌斌, 等.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2) :21-28.

[2]羊文超.可持续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2, (4) :36-65.

铁岭市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篇10

合作社的社员分布:银州区114人, 涉及1个乡, 7个行政村;开发区73人, 涉及2个分场, 2个村;铁岭县93人, 涉及3个乡, 5个村;开原市40人, 涉及1个乡, 2个村。

合作社下设铁岭市海峰制米有限公司、兴隆百货农产品专柜、深圳初晓贸易有限公司 (合作社驻深圳办事处) 。海峰制米有限公司位于铁岭经济开发区帽山工业园区, 公司占地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主要从事以各种小杂粮为主的粮食加工, 年加工量约150万公斤, 产品销往辽宁、河南、深圳各地。其中玉米碴的加工每年可带动近230多户农民种植全胶质玉米, 种植面积2500亩左右, 每亩可增收近150元。2011年初合作社与兴隆百货集团实现农超对接, 铁岭兴隆的农产品专柜年销售额达80万, 2012年1月又与机场金凯伦商场连锁合作, 2012年8月进驻铁岭新都商场。合作社现有经销商130多家, 分布辽宁各市。

合作社的主要经营项目有:开展订单农业, 合作社为社员和带动户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 为大家节约种植成本, 每亩节支增收约200元。合作社以制米公司为依托, 逐步培育了以“乡村缘”牌精品小杂粮、铁岭榛子、农家系列干菜和精品黑花生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截至2012年, 累计销售各种礼盒15万件, 产值800万元。合作社种植的大白菜、鲜食玉米、加工的玉米碴和小米均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11年初合作社办理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合作社系列产品·

·合作社及理事长张玉峰获奖情况·

●2010年被辽宁省蔬菜加工协会授予质量服务三A级单位。

●2009年和2010年合作社成功注册了“乡村缘”和“海峰”两个商标, 其中“乡村缘”商标于2011年12月被评为铁岭市著名商标。

●该社系列农产品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名优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

●2011年11月在西安参加全国农产品高新技术博览会获得优秀农产品奖。

●2012年合作社党支部被铁岭市委组织部评为合作社党建示范点、农村党员培训基地。

●2012年合作社被铁岭市政府评为优秀示范社。

●合作社理事长及部分社员先后参加了沈阳农业大学、熊岳农专、铁岭农校的培训学习, 理事长张玉峰参加了辽宁省首届农民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被评为优秀学员干部。

●理事长张玉峰于2011年、2012年被辽宁省农村经济组织联合会评为先进个人。

·未来规划和措施·

●到2014年带动农户总数超过500户, 特种玉米 (水果玉米、爆裂玉米) 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

●礼盒装农副产品销售达到20万箱 (产值超过1000万元) , 巩固辽宁省的市场份额, 发展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销售网络。

●力争到2014年将“乡村缘”品牌打造成辽宁省著名商标。

●投资建设占地面积500亩有机农场一座。

农作物种植 篇11

关键词 大棚温室;环境因素;自动调控

中图分类号:S6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58

1 自动调控系统的设计背景

近年来,设施园艺栽培技术在各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在温室中栽培瓜果蔬菜的情况也逐年增加。不仅在农业示范园,由于简易温室大棚技术的普及和建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很多农村地区已采用大棚温室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但由于温室大棚属于密闭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素的变化较快,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自动调控系统实施监控。使栽培环境中温湿度、光照等条件达到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

2 土壤因素对大棚温室作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温室大棚内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因素主要有土壤温度、湿度、pH值及肥力水平,此外土壤的透气性也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土壤因素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相互影响的情况。

2.1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形成,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温度主要和土壤热学性质有关,即和土壤结构有直接关系。土壤的透气性好,作物根系发育也会较好,但较高土壤的透气性也会导致土壤水平蒸发过快,土壤温度降低,影响土壤的保温效果。但是如果土壤透气性很差,土壤易板结,伴随而来的是作物根系生长缺乏充足的氧气供应,易导致作物烂根。而为了提高地温,温室大棚中普通采用的是铺设地膜来提高土壤的温度,同时地膜还具有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大棚内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解决了棚内空气湿度过高问题。

2.2 土壤湿度

大棚土壤的湿度决定作物的水分供应情况。土壤湿度低,土壤干旱,农作物光合作用过程受到抑制,农产量和品质随之降低;土壤湿度过高,土壤通气性变差,土壤氧气含量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受限,作物根系的呼吸、生长等生命活动就会受到阻碍,作物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就会受到影响,造成作物徒长、倒伏、病害滋生等情况的发生[1]。特别是在大棚温室环境中,土壤湿度过高,水分蒸发过快,必然会导致大棚温室环境空气湿度过高,从而滋生病虫害。

2.3 温室土壤因素自动调控方法

2.3.1 土壤温度调控

基本了解大棚土壤因素对作物的影响后,要考虑人为调控方法。目前在设施园艺方面对于调控大棚温室环境中土壤温湿度,普遍采用的是棚内地膜覆盖技术。在相对较低成本的简易温室大棚建设过程中,采用该项技术可以在较低投入的情况下较好地控制土壤温湿度。

2.3.2 土壤湿度调控

第一,调控方法。调节土壤湿度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好土壤水分的进和出。土壤水分的进通过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湿度过低时,提高灌溉频率和水量,过高时降低供水量;而土壤水分的出即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量,采用地膜覆盖方式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特别是夏季控制光照强度也能有效的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第二,调控设备。主要采用湿度控制器、灌溉设备。实现大棚土壤温湿度的实时控制,就需要实时监测棚内土壤温湿度。目前常用的土壤湿度传感器有FDR型和TDR型。其中FDR型具有简便安全、快速准确、定点连续、自动化、宽量程和少标定等优点。土壤湿度控制器可可以控制灌溉设备实现自动灌溉,需要灌溉管线已事先铺设到大棚的栽培作物旁边,其中以滴灌设备最佳。当土壤湿度传感器探测到土壤湿度低于设定湿度最低值时,自动闭合灌溉系统阀门电源进行灌溉,当湿度达到土壤最大湿度设定值时关闭灌溉系统。

3 空气因素对大棚温室作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温室大棚内空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棚内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存环境和生长速度。

3.1 空气温度

植物生长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温度范围,超过这个温度范围,作物就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根本就无法生存。农业生产中调节种植作物环境温度从而实现反季节作物种植是采用温室大棚种植作物的主要目的。温室建材多种多样,不同材质的建设成本也不相同,其中,“钢筋龙骨+塑料薄膜”简易结构因其造价相对较低被普遍采用。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大棚内栽培环境的温度,对于某些对种植温度要求较高的作物可在棚内再加小拱棚的形式。

3.2 空气湿度

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是由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作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在密闭环境情况下形成的。由于棚室内作物长势强、代谢旺、作物叶面积指数高,就会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加之棚室内的空间狭小、气流稳定无风,棚室内水蒸气极易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棚室内外温差大时易形成水滴[2]。高湿是温室大棚栽培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棚室内的空气湿度与作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病害及生理活性等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影响。

3.3 空气中CO2浓度

温室大棚是密闭环境,由于棚室温度相对较高,植株生长比较旺盛,特别是晴天正午时间光合作用强,加至棚室内作物种植相对较密,导致温室内空气CO2浓度在光照强度较强时浓度偏低。进而影响作物的快速生长,更是直接影响大棚作物的产量。所以一般采用温室反季节栽培作物往往需要考虑该项因素。

3.4 温室空气因素自动调控方法设计

3.4.1 棚内空气温度调控

第一,调控方法。因大棚温室主要目的是提高栽培环境温度,所以目前温室大棚棚温的调节主要是提高棚室温度。而棚室加温的主要方法有棚内加热、提高光照强度、棚室草帘保温等。但冬季昼夜温差巨大,仅通过提高光照强度和棚室草帘保温等方法已无法有效提高棚室温度,通常做法是棚内加温。但有时不可避免出现棚室温度过高,此时温室就需要进行降温处理,只是棚室降温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只需将棚室通风遮阳即可。

第二,调控设备。主要棚室调温设备有棚室加溫锅炉、降温降湿风机、遮阳设备和空气温度控制器。通过温度控制器实时监测棚室内温度,进而控制棚室加温锅炉热水循环泵、降温降湿风机、遮阳设备等的联动运行。当温度控制器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棚室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温度控制器闭合锅炉热水循环泵开关,进行棚室加温。而当棚室温度高于设置最高值时,温度控制器闭合降温除湿风机、遮阳等设备的开关,进行遮阳通风降温处理。

3.4.2 棚内空气湿度调控

第一,调控方法。温室大棚中空气湿度过大时,一般采取加强通风、适当范围的加热可以降低相对湿度,也可以增加光照、相对减少灌溉水量、减少地面裸露土壤面积、减少喷雾次数及水量,其中主要管控措施还是通过通风降湿。湿度过低一般是由土壤湿度过低,光照强度过大,大棚密闭性太差跑风漏气造成,一般情况下提高灌溉水量即可。

第二,调控设备。主要设备有湿度控制器、鼓风机、空气循环机。因温室大棚内地面已采取地膜覆盖,如再采取滴灌技术的情况下棚内湿度依然很高,就需要进行湿度调节。考虑到成本因素,一般情况下采取风机通风除湿(大棚内外温差小)和棚内加热除湿(大棚内外温差大)。棚内安装湿度传感器,棚口出安装鼓风机,棚内部安装空气循环风机。设定湿度控制器开机及关闭湿度值,当湿度超过最大湿度设定值时,湿度控制器闭合温室大棚内鼓风机和空气循环机开机降湿。当湿度降低到设置的最低湿度值时断开风机电源。

3.4.3 CO2浓度调控

第一,调控方法。棚室内CO2浓度的调控主要是对高光照强度下作物光合作用强烈导致的棚室内空气中CO2浓度不足的调控。一般规模设施园艺中采用的方法是向设施温室中补充CO2气体。但考虑到成本因素,一般简易温室大棚不采用此种方法,而主要使用通风换气的手段。

第二,调控设备。主要有空气CO2浓度监测控制器、换气风机等。安装在棚室内部的CO2浓度监测探头,实时监测棚室内空气中CO2浓度,当低于设定最低值时,控制器启动换气风机(此处风机可采用降温降湿风机)。

4 光照强度对大棚温室作物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4.1 光照强度和时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成发育影响很大。一切绿色植物必须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重量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植物器官、组织的正常发育,也与光照强度直接关联。想要作物结果多,就要开花多;花多,花芽必须多,而花芽的分化又与光照强度相关联[3]。

4.2 棚室光照强度和时长自动调控方法设计

第一,调控方法。大棚温室中,依据所栽培作物的习性,对光照强度进行调控。在正午高光照强度下可采取遮阳处理;而在其他的大部分时间,由于棚室塑料薄膜的透光性较差,棚室内光照强度相比室外较弱,对于一些光照强度要求较高的作物就需要进行补光处理。相对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来说,光照时长的调控方法也更为简单,短日照作物可采取遮光措施,而长日照作物可采取补光处理。

第二,调控设备。主要由光照强度控制器、补光灯、遮光设备和定时器等组成。在正午时分高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控制器探头监测到棚室内光照强度超过设定值时,启动遮阳网卷帘机,打开遮阳网遮阳;当光照强度低于设定值时启动补光灯(一般为专用的红蓝补光灯),进行补光处理。而对于光照时长的调控可通过定时器控制补光灯进行夜间补光,实现短日照季节里,形成大棚温室中的长日照环境。

5 系统特性

本系统通过简要的控制设备实现在简易温室大棚环境中实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素的实施调控,并做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动处理。在系统调控设计中对棚室温度的调节,如当棚室内温度过高时,土壤蒸发量加大,土壤湿度降低到设定值以下,灌溉系统启动,升高棚室内温度。高温高湿激发温湿度控制设备启动,棚室遮阳设备打开,降温降湿风机启动。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也会降低棚室内的湿度,此举可有效防止棚室内高温高湿带来的病虫害问题。

总体来说本系统的设计得益于目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但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并且彼此关联,需要探索发现的知识还有很多,相信通过越来越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将会使温室种植越来越简单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等.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30(5):764-768.

[2]王昊,李亚灵.园艺设施内空气湿度调控的研究进展及除湿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20(10):50-54.

[3]俞立发.新技术视域下南宁树种配置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4(5X):52-53.

农作物种植 篇12

1 涉县气候资源分析

1.1 光能资源

1.1.1 太阳辐射量。

涉县太阳年总辐射量为2 100~5 530MJ/m2 (表1) 。其中更乐镇、井店镇的太阳年总辐射量在5 000 MJ/m2以上, 光能资源充足;偏城镇、西戍镇、神头乡光能资源相对较少, 太阳年总辐射量不足3000 MJ/m2;偏店乡、河南店镇、鹿头乡、木井乡太阳年总辐射量为3 000~4 000MJ/m2;其他乡镇的太阳年总辐射量为4 000~5 000 MJ/m2。由于山区地域的影响, 同一乡 (镇) 区域又存在较大差异, 当地的太阳辐射特点:南坡辐射多, 北坡辐射少, 地势高的地方辐射多, 狭窄洼地辐射少[4]。

(MJ/m2)

1.1.2 日照时数。

涉县属北方长日照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3 000 h, 为可照时数的60%左右。其中更乐镇、井店镇为全县日照最高区;偏城镇、神头乡、西戍镇为日照低值区。一年中各地以5、6月日照时数较多, 多数地区每月的日照时数为240~300 h;冬季日照时数少, 每月为140~220 h, 其他各地的日照时数一般为190~250 h (表2) 。

1.2 热量资源

1.2.1 年均气温。

涉县南北纬度相差不大, 年平均气温仅差0.2~0.3℃, 受地形影响较大。涉县气温总的分布趋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华尖山、符山及以北地区, 韩王山至张家庄、王金庄以东山区, 清漳河西部西北深山地区, 其年平均气温8~10℃;木井乡、龙虎、邯长公路西侧, 漳河河谷地带, 其年平均气温12~13℃。辽城乡北部、偏城镇、青塔一带为气温最低区, 年均气温8~9℃;索堡镇、涉城镇、固新镇、西达镇一带为气温最高区, 年均气温12~13℃ (表3) 。

注:*表示月平均日照比例。

1.2.2 界限温度初终日与积温分布。

涉县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 终日在11月下旬, 初终日数一般为260~280 d。初终积温4 200~4 700℃ (表4) 。10℃是中温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 涉县10℃的初日一般在4月中旬, 终日在10月中下旬。初终日数一般为180~200 d, 积温一般为3 800~4 200℃ (表5) 。

1.2.3 地温。

5、10、15、20 cm土层的地温以7月最高, 1月最低。4—7月地温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1月至翌年1月的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2—3、8—10月各土层的地温相差不大 (表6) 。

1.2.4 无霜冻期。

涉县无霜期平均为186 d。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 西北部在9月下旬, 终霜期在4月上旬, 局部地区推迟至4月中旬 (表7) 。

1.3 降水资源

涉县地形复杂, 地理环境差异大, 全县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大。北部和清漳河西南山地降水量为617~685 mm, 漳河谷地降水量为572~617 mm, 邯长公路两侧和东部山区降水量为549~572 mm。

1.3.1 年降水量。

受地形地貌和下垫面等条件影响, 各区域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据统计, 涉县年平均降水量550~680mm。分布特征:偏城镇、辽城乡、河南店镇、固新镇、合漳乡等地暖湿气流的迎风坡由于受地势抬升作用和河谷地“喇嘛口效应”影响而有较多的降水, 其年平均降水量为640~680 mm;更乐镇、井店镇、鹿头乡等年降水量为590~640mm;涉县城、龙虎乡、木井乡等地年降水量为550~570 mm。

1.3.2 季降水量。

不同季节的降水特点: (1) 春季。多风少雨, 气候干燥。3—5月平均降水量为75~90 mm。河南店镇、偏城镇北部、辽城乡北部降水最多, 季降水85 mm以上;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别较小。 (2) 夏季。受南方暖湿气团影响, 夏季降水明显增多。6—8月全县平均降水量360~430 mm。 (3) 秋季。受北方冷空气控制, 秋季降水较少。季降水量一般为100~125 mm。其中河南店镇、更乐镇、井店镇及辽城乡局部降水较多, 季降水量在100 mm以上。 (4) 冬季。气候特点:寒冷, 降雪较少。县域一般年份的降雪量为15~19 mm。冬季盛行偏北风和东北气流, 受高山阻挡、地形抬升作用影响, 河南店镇、偏城镇、木井乡等地降雪偏多[5]。

1.3.3 月降水量。

1—2月降水量较少, 平均为3~8 mm;3月平均降水量为16~20 mm;4月22~28 mm;5月38~45 mm;6月70~90 mm;7月150~190 mm,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左右;8月13~170 mm;9月55~65 mm;10月40 mm左右;11月20mm左右, 12月一般仅有4~5 mm。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降水集中时期, 常暴雨成灾, 如1956、1963、1996年等暴雨在该时期发生。

2 适宜农作物种植分区

2.1 特色果品分区

2.1.1 优质核桃适宜区。

核桃喜光, 忌早霜, 不易生长在温度剧烈变化的地方。核桃是温带树种, 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中, 喜钙。涉县大部分土壤是石灰性褐土, 含钙丰富。依据核桃的生长特性和涉县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 适合在偏城镇、偏店乡、井店镇、更乐镇、木井乡、鹿头乡、索堡镇、西戌镇、龙虎乡等乡 (镇) 种植。这些区域是涉县北半部向阳面和黄土盆地开阔地带, 不易遭受早霜危害, 是优质核桃的适宜种植区。

2.1.2 优质黑枣、柿子适宜区。

黑枣是深根树, 保水固土能力强, 抗寒, 抗旱, 耐瘠薄, 易管理, 基本不发生病虫害, 纯天然, 产量高, 效益好。根据其生长特性, 涉县全境适合栽培, 但应在土层深厚处栽培为佳。尤以固新镇、神头乡等乡 (镇) 种植为好。

柿适合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物的壤土或黏土上生长。涉县大部分区域均适宜柿子生长, 但以涉县盆地、符山周围, 小车沟、石门、辽城乡等地方的坡地种植为最佳。

2.1.3 优质花椒适宜区。

花椒喜光, 对土壤适应能力强。在土壤疏松、保肥保水、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黄壤土、褐土中生长健壮, 结果多。根据涉县的气候特点, 土壤特点及种植习惯主要适合在张家庄沟、王金庄沟、关防沟、小车沟、唐王郊沟、神头沟、匡门沟等背风向阳的沟道内, 这些沟道是生长花椒的良好区域。

2.2 特色粮食区

2.2.1 粮食一作区。

偏城镇、鹿头乡、辽城乡大部分区域、木井乡部分区域、神头乡部分区域海拔较高, 没有水源浇灌条件, 作物生长完全靠天然降水, 0℃以上积温可以满足一年一熟要求。这个区域是生产优质春玉米和谷子、大豆等杂粮的优势区域, 可进行优质杂粮和春玉米一作生产[6,7]。

关防乡、西达镇部分区域、固新镇部分区域、合漳乡部分区域土层薄, 土壤瘠薄, 降水又少, 无浇灌条件, 可从事大豆、谷子、甘薯等杂粮一季生产。

2.2.2 小麦—杂粮两作区。

龙虎乡、西戌镇、偏店乡、更乐镇、井店镇区域热量充足, 土层深厚, 土壤比较肥沃, 完全可进行小麦—杂粮 (谷子、大豆等) 两作生产。

2.2.3 吨粮田两作区或蔬菜多作区。

主要是清漳河谷地, 包括涉城镇大部分区域、索堡镇大部分区域、河南店镇大部分区域、固新镇部分区域、西达镇部分区域、合漳乡部分区域, 该区域土壤肥沃, 浇灌良好, 热量充足, 无霜期长, 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主要模式是小麦—玉米 (水稻) , 蔬菜可一年多作。

摘要:对涉县的气候资源进行分析, 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等方面内容, 指出不同区域适宜栽培的果树和农作物, 以供当地农业生产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作物,种植分区,河北涉县

参考文献

[1]王连喜, 陈怀亮, 李琪, 等.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 2010 (2) :277-281.

[2]辛吉武, 蒲金涌, 马鹏里.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方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天水市为例[J].华北农学报, 2007, 22 (B8) :156-159.

[3]杨红素, 陈序东.寿宁县立体气候特征及农业气候区划[J].福建气象, 2009 (4) :44-47.

[4]张青文, 林昌善, 张一宾.河北省农业气候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J].华北农学报, 1989 (3) :54-59.

[5]买苗, 查书评, 朱宝, 等.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8) :4692-4695.

[6]刘志红, 张正健张坤, 等.基于网格的四川省特色农业气候区划[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5 (5) :507-510.

上一篇: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下一篇:动作技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