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学习(共10篇)
动作技能学习 篇1
一、前言
目前, 社会上盛行很多运动, 比如太极拳、健身操、街舞、拉丁舞等等, 这些都有大量的爱好者来学习。对于突然涌现出大量的学习者来说, 老师数量并没有太多变化, 在这些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就出现了学习者得不到传统教学中的师徒关系手把手指导的现象, 只能是一大批的学生跟在老师后面来学习动作。这样造成的最突出的缺点就是, 许多学习者动作技能的练习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得不到正确反馈信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一批学生跟着一个老师后面做动作, 但不管老师重复做多少遍, 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也就使得自己的错误被一遍遍的加深了, 而自己的动作技能却没有提高,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另外, 正在学习动作技能的人很多还不清楚反馈对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 在集体教学当中, 反馈信息得不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认识和利用, 这就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容易提高。
二、动作技能的反馈
1. 反馈的含义
反馈可分为固有的反馈和增补的反馈两种。固有的反馈是指学习者在执行某个动作时自身的感受器官提供的感受;增补的反馈是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是对固有反馈的增加和补充。增补反馈的一种形式叫做结果的知识, 其结果是关于运动结果是否达到目标的反馈, 如打靶是否打中了, 投篮是否投中了等;另一种形式是表现的知识, 是关于学习者做出的运动模式的反馈信息, 如腿没站直, 胳膊没抬高等情况。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种增补反馈形式—表现的知识。
2. 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 是学习者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学习者在得到反馈之后才能更加清晰、客观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才能针对反馈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或完善, 使自己的动作技能更合乎标准。反馈对于提高绩效和动机具有积极的作用。
桑代克是最早研究行为结果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一个实验中, 他要求被试者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画出一条3英寸长的直线。对其中一组被试者给予反馈, 例如, 在被试画得好时说“不错, 很好”;另一组被试练习的次数一样多, 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画直线的成绩随着练习而逐渐提高, 而第二组被试在多次重复画线之后成绩没有得到提高。由此辛格认为, 反馈增加了知识的精确性, 改善了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和评价, 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水平。
3. 反馈信息的媒体选择
反馈信息的来源可以有多种的, 各种媒体都有可能给予学习者一定程度的不同的反馈, 然而选择哪一种媒体能更加方便有效的给学习者提供反馈呢, 我们从以下几种媒体的特点来分析。
(1) 教师、教练
一般情况下, 在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时, 都会选择跟着教师来学习。教师提供反馈的优点是及时、灵活, 有足够的互动性。
但由于在实际当中, 特别是大众学习中, 很少能由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信息反馈。教师精力有限;教师的反馈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的反馈准确度不高。所以, 以教师作为良好反馈的媒体的要求一是教师本身的水平要高, 要有足够的能力教好标准动作, 并能准确的分辨出错误动作;二是教师只能带少量的学习者, 以保证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习者一一指导、给予反馈;三是教师和学习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反馈的渠道。
以上就说明了, 在学生多、教师少的集体教学情况下, 以教师作为反馈的媒体满足不了学习者的学习, 也不符合当代人民群众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要求日益增多的趋势。
(2) 同伴、同学
集体教学中, 学习者在练习的时候很多人得不到教师的反馈, 继而转向跟自己一起学习的同伴。同伴们几个人一堆, 相互观摩、相互指点, 这样学习者比较容易得到反馈信息。但是缺点是:同伴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所给予的反馈和评价好坏不一;他们的水平有的较差, 有的反馈就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他们可能会随便应付几句, 混淆被反馈者的自我认识。
在师资力量不够的情况下, 适当的同伴、同学之间的反馈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伴之间的反馈还是非常有限的, 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动作技能中得不到及时的良好的反馈。
(3) 电视
电视可以说早以普及了的, 用电视作为反馈的媒体也是比较容易满足大部分老百姓的需求的。以电视作为反馈媒体, 首先就要对学习者的练习过程进行录制, 以前录制的工具是装有录像带的摄像机, 录完后通过录像机在电视上播放, 而现在这样的设备已经是过时被淘汰的了。现在家庭中用的录像设备一般都是数码的, 像DV、小摄像头等, 这样数码设备录制的视频直接在电视中播放也是不方便的, 要通过电脑来处理一下才能实现, 或者直接把数码设备连线到电视上, 但这样一来电视播放的进度不好控制, 而且对反馈生成的视频文件也不容易管理。
所以, 在学习动作技能中, 用电视作为反馈媒体也是不合适的。
(4) 电脑
现在的多媒体电脑在各个家庭中也是基本普及了的, 目前不仅中国家庭拥有电脑率比较高, 而且买电脑的人数也是逐年增高, 现在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接触到电脑。所以, 利用电脑完成对动作技能的反馈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另外, 有电脑的家庭很多都配了小摄像头, 或者DV、数码相机等数码录像设备。这些数码设备配合了电脑做反馈信息的媒体, 并给以电脑做反馈信息的媒体提供了可行性。
用电脑作为反馈媒体的好处:电脑普及率高, 学习者可以方便使用;用数码设备录制的视频文件可直接在电脑上播放, 不需要任何转换;对反馈生成的视频文件容易保存和管理;对视频文件的操作方便, 容易控制播放进度;对视频文件处理容易, 视频的后期制作及信息优化也方便。
所以, 在学习动作技能中, 用电脑作为反馈的媒体还是比较适合大众学习的。
三、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反馈的优化
直接用电脑处理视频、管理视频文件对一般大众来说是有些难度, 所以, 需要用某种语言开发一个用于管理、优化反馈信息的软件。这个软件面向的是一般大众, 所以软件要求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在这里, 我们是以.NET平台开发为例子来实现的。
1. 实现优化
(1) 软件的设计
我们要通过播放学习者的动作视频来找出该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 而单独观看动作视频是不容易找出毛病的。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尝试把对比教学法运用进来。对比教学法是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容易找到对比的两者内容之间的差别, 从而提高学习者对对比内容的认识[3]。而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对比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提高动作技能的学习。
我们把这个理论运用到软件当中:在软件中的一个界面上同时放置两个播放器, 一个播放标准演示视频, 一个播放学习者自己的动作视频。两个视频文件从某一相同动作开始同步播放, 让学习者自己看到两者的差别。软件有控制两个视频的同时播放、同步暂停、同步后退的功能键, 这使学习者可以方便的反复观看某一动作的对比, 进而更好的在对比中提高自己动作技能的学习。具体视频对比播放的软件界面如图1所示。
由于可以有多个反馈信息的视频, 所以软件中还可以帮助使用者方便的管理和使用任何一个视频, 需要播放时只需在软件中的列表里直接点击选择即可, 方便了对电脑不是很懂的人。
(2) 操作步骤
首先, 把学习者的动作录制下来。
其次, 把录好的视频添加到反馈的视频文件中, 然后选择该文件并打开。
然后, 在演示文件中选择相对应的视频文件并打开。
最后, 点击左边的播放按钮开始对比播放。并可以使用暂停、停止按钮, 也可直接拉动进度条来调整播放的进度。
2. 优势
这个软件是面向一般群众的, 软件的操作简单, 容易普及。软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要比其他方法要直观, 也能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的差异, 对自己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改善动作技能学习时反馈信息的不足, 能对反馈信息进行优化, 加强反馈信息的作用, 使学习者尽最大限度的利用反馈信息来改善自己的动作技能。
由于用于对比播放的是专家的标准动作, 所以这也给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习者不断的照着最标准的动作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最终的学习结果将会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3. 缺点
对于录制不标准的视频画面, 在对比观看时会对比较效果产生影响。比如拍摄的角度跟演示视频里的不一样, 或者拍摄的动作不清楚、人物太小、动作不完整等, 这在对比时就不容易找出自己的缺点。
综上所述, 在利用.NET开发的软件优化反馈信息时, 对拍摄视频的要求比较高, 但如果尽量按照演示视频里的样子来拍, 就能得到更好的对比效果。实践证明, 只要拍摄位置、角度、人物大小等跟演示视频差别不大, 一些细小差别是不影响对比观看效果的。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方便快捷的得到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 如何利用.NET平台开发的软件实现反馈信息的优化, 使学习者更容易的利用反馈信息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而当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技术有所提高时, 那么这样一个处理反馈信息的软件也就会更加完善, 促进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的好。
摘要:本文研究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动作技能的学习反馈, 并对反馈信息优化, 使反馈信息能够被更充分的利用, 从而促进学习。
关键词:反馈,多媒体技术,动作技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丽梅.运动技能学习的反馈效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3]王豫川.浅谈比较教学法的认识和应用[J].课程改革专刊, 2004, 4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郑朝晖.体育教学中反馈的作用[J].南平师专学报, 1999, 4
[6]徐立彬, 刘晓茹.追加反馈的研究及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7]邱亚玖.比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试教通讯, 2004
动作技能学习 篇2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它、确诊它,这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基础与前提,正如医生诊断病人一样,如果诊断错误,那么接下来的事就可想而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哪些视角对学生错误动作进行确诊呢?
【浙江嘉兴·赵明】:查、找、开——提高体育教师纠错三步走:(1)望闻问切“查”病情: “望”,即察言观色,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动作、行态等方面的变化; “闻”,即倾听,倾听学生说话的内容、方式和流露的情绪色彩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的言语、方式等;“问”,即“提问、侧面问、谈话、问卷”; “切”,指“指摸脉象”。(2)分析病情“找”病因。(3)结合病因“开”处方。
【江苏南京·李安成】: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视野能否开阔、眼界是否深远,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站立位置,确立了合理的站位才能赢得有效的观察效果。因此,有效的站位距离和地点是影响着教师观察与诊断学生错误动作的一个重要视角。以我们在常态课中教与学100米短跑技术为例,无论从站立式听信号起跑开始、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还是分段30米、60米、100米跑都存在着观察与发现错误技术动作的现象,此时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点评】:诊断错误动作的视角很多,可从教材的技术环节、重难点、技术细节进行判断,也可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角度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状态等角度来考虑,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不同阶段,分析的视角各有不同,有经验的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动作一看便知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教学中名师的“经验”。
二、举例说明有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
体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反馈、引导与指导,但首先应善于观察与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分析原因,并施以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大家可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运用举例的方法,谈谈各种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常见错误动作的例子,有哪些比较有效、独特的方法与手段?
【江苏南通·曹建国】:教者发现学生有错误动作,往往是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去纠正学生错误,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的压力,纠正效果也不太理想。我采用“夸大错误”的方法,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支撑跳跃的落地动作,要求抬头挺胸,两臂伸直斜上举,但多数学生会做成含胸低头、两臂弯曲,和敌人举手投降的动作一样。我把这种错误夸张形象地表演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错误动作如此滑稽可笑时,就会在笑声中很快地把错误动作纠正过来,也消除了学不好动作技术的心理压力。
【江苏南京·李安成】: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主要有:(1)集体纠正和个体纠正;(2)主要错误纠正和次要错误纠正;(3)心理纠正和身体纠正;(4)分解性纠正和完整性纠正。我以“初中生篮球投篮的不规范动作”为例,分析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不规范投篮动作: 单手肩上向前推球投篮:①不规范投篮动作呈现描述:以肘关节为力点,举球放在右眼额头处,小臂前压,手腕前推,没有举球抬肘、引臂、手腕前屈、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拨球、球出手后向后滚动等规范性技术动作;②纠正方法:原地徒手举球抬肘、下肢蹬地展体、引臂、手腕前屈、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同时发力拨球、让球出手后始终保持向后滚动;原地反复学练自投自接规范性动作;对着墙壁学练自投自接规范性动作;双人面对面学练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间隔着排球网或网球墙进一步体验、巩固和定型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站立在篮板的正面对着篮板某一点连续投篮;沿着45度站立,离开篮板大约2米处,瞄准小篮筐进行连续性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学练。同时,还要针对性的借助于2公斤小哑铃来学练抬肘、引臂和手腕前屈动作力量。
【点评】:作为体育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采取视而不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在班级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要把全班的学生都教会,谈何容易?这就需要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总结经验,且经常交流这些难能可贵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达成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曹建国老师提出的“夸大错误”的方法效果不错,而李安成老师则以“初中生篮球投篮的不规范动作”为例,分析了错误动作及其纠正方法。
三、如何发展动作诊断与纠正错误动作技能?
动作诊断与纠正错误动作技能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殊技能,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成效,有的教师观察敏锐、诊断准确、点拨及时,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较快;有的老师只施教法,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听之任之,这样就造成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因此,发展教师动作诊断与纠正错误技能显得非常重要,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您是如何发展这方面技能的?
【江苏淮安·周老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诊断能力非常重要,高明的教师就在于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毛病”,并及时开出“处方”。
【浙江金华·邵伟德】:什么是名中医?什么是名师?名中医我们比较好理解,主要就是诊断人体疾病的水平很高,别人诊断不出的毛病,他能诊断出来,并选好药,药到病除。由于教学工作与中医、西医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没有立竿见影的可检验的效果,所以什么是名师就比较难以概括。有的侧重于教学,有的侧重于管理,有的侧重于教学研究等,各有不同,我个人认为名师应该在运动教学效果上技高一筹,也就是说同样教一批学生,名师教的效果比其他教师要好,学生学的既快又懂。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名师在诊断学生动作问题与纠正方法上必须有很独到的方法。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中医看病讲究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因而才能药到病除。在这一点上,名师和名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可能与身体素质有关,也可能与要领不清有关,还可能与练习方法有关……教师的任务是探明原因,找到病根,然后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浙江衢州·祝芳】:动作诊断以及纠错辅导是反应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个人觉得,要发展该方面的技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对教材中的技术结构、动作重难点等了解的越充分,指导学生越得心应手,正如高水平的教练员能一眼看出细小的不良或错误技术,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二是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自身的运动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设身处地地感知初学者的学习感受,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三要研究学情。不同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等都会影响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些不良动作的出现可能是对技术要领(如用力顺序、方向、参与的环节等)认识不清,有些是由于某项身体素质的欠缺而导致的,有些还可能是所学的技术和所用的方法超出了该年龄段所能接受的范围,比如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运球,但学生可能表现出的是“拍球”。不良或错误动作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原因,需要分析到底什么是“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四要多学习,多交流探讨,从书本、同行处获得优秀的经验与方法。
【浙江杭州·沈军华】:首先,进行诊断的基础是个人对该动作要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运动体会。其次,在课堂中要能眼观六路,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纠正,当然纠正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XX同学,你怎么样点就更好了,加油!”而不是说“你这样不对,重新做”之类的话。甚至你要对全班的学生有个了解,对哪些同学可能容易出错要有个预判,并要有纠正错误动作的行之有效的辅助练习方法。如低年级学生练习跳绳时,上臂容易远离躯干,造成动作吃力、不经济的现象,本人采用在腋下夹纸片的方法进行纠正,学生在跳绳时就会有意识地屈肘近身。
【江苏南京·李安成】: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和解决错误是体育教师自身职业行为中最常规、最基本的教学素养,这种综合能力将直接引导着学生学会、学懂和学透运动诸技术的质量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自身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为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来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发展这方面技能的。(1)加强自身运动技能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一专多能”。专业化的概念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教师没有专业化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很难实现学生的运动技能相对专业化,对于“一专”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自己长期以往、持之以恒地每天挖掘属于自己的一口井,哪怕一天只能用手挖一尺或一寸土都要坚守下去,总有水花四溅的那一天。而“多能”是指在立足一专的基础上,各种与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教学大纲必须掌握的技能都要一一勤学苦练,直到熟练和娴熟掌握为止。(2)加强自身运动技能传授方式的修炼。传授环节,离不开课前预设学生在学练中可能呈现的错误种类;离不开课中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或纠正错误的流程;离不开课后及时、针对和主动梳理反思学生为什么在学练某项技能时产生错误行为?(3)加强自身运动技能的基础积累建设。可学习一些当下学生热学疯玩的运动项目。例如,男生特别热爱的足球、篮球,女生痴迷的健身美体的操类、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我不仅在网络上学,还到当地体育场馆里找高手面对面的学习或者到社区拜师学艺。只有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去练,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点评】:动作诊断与纠正错误动作技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动作诊断技能,其二是纠正错误动作技能,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具有一定关联性,前者是基础和关键,没有准确的判断,就是再好的“药”也不能治愈“病人”;而后者是必需,诊断准确但没有方法与手段也为徒劳。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技能要发展至熟练的程度,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动作技能学习 篇3
在体育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相关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不言而喻,对于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运动技能仍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通过多年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尝试着从动作要素的构成来导引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发现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乒乓球专选教学班学生200名,均为初学者。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观察对比法、数理统计法
通过以上4种方法,从动作要素的构成导引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2.2.2 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
(1)教学设计
选取6个乒乓球专选教学班的200名学生,均为一年级和初学者,然后随机抽取3个班为教学实验班,另外3个班为教学对照班。6个班均为同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同时严格控制主试效应的产生。
(2)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
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每次体育课乒乓球技术教学的内容完全相同。为了充分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效果,本研究选取一个学年为教学时间,然后仔细观察3个实验班是否在学习效果上呈现出优势。
教学内容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乒乓球专选班教学中规定的必修内容,由乒乓球攻球、推挡、搓球、教学比赛4个基本部分组成。在实验班的教学之中,除运用和对照组相同的教法外,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具体动作有针对性地讲解各种动作要素的构成,导引学生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动作要素的构成后,从而启迪、诱导学生在学习、练习新的动作前首先对其要素的构成进行分析。
例如:在乒乓球教学中,搓转与不转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那么,教师可以导引学生从搓球动作要素的构成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练习、巩固动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上述动作要素入手去理解、分析直至完全掌握动作,能够灵活运用。而对另外3个对照班的学生,在教学时不对学生提出从动作要素的构成入手,导引他们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最后通过教学实验来检验此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动作要素的构成
在体育运动中,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加以“解剖”,可以发现它是由若干要素所组成的。构成动作的要素一般有7个:即身体姿势、动作的轨迹、动作的时间、动作的速率、动作的速度、动作的力量、动作的节奏(见表1)。
动作的要素是构成动作的一些“部件”或“因素”,它是比较客观的,任何人去完成动作时都应注意按这些要素的要求去做。动作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的,普遍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例如,动作的速度和幅度就直接与动作的力量成正相关;动作的速率与动作的幅度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动作速度的快慢[1]。
3.2 从动作要素的构成分析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2]。如前文所述,构成动作的要素一般有7个,那么,我们可以对学习相关的运动技能时,运用动作的各个要素进行逐一分析。
下面以教师教授乒乓球正手快攻为例进行分析。见表2。
3.3 学习中的师生互动
从动作要素的构成入手,要求学习者充分体会和领悟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特点,不能将其割裂来分析和学习。通过教师对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进行逐一的动作要素剖析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确定如何学习动作、怎样分析动作要需、理解动作要素直至最终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与交往实践统一的过程[3]。大量的体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不仅需要学习者各个运动器官的协调配合,而且需要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运用动作要素的构成,将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从动作要素上进行逐一细致的分解和讲授,有助于学生首先就能建立起清晰正确的动作定型,从而在充分领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这样不仅会对学生加快学习的进程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而且更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诚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能够正确主动地对动作诸要素进行分析,所以教师最初的讲解、分析、诱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学者而言,教师更应注重他们对所学具体运动技能的动作要素的分析、演练,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动作要素构成的能力,并最终使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4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3.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主要技术评定结果的对比分析
6个教学班均以一个学年结束时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与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
通过教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乒乓球主要技术(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推挡球、搓球)进行技术评定,200名学生的技术总体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技术评定中,有55%的学生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且没有出现不及格的现象;而对照班学生中只有38%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且对照班学生的不及格率是2%。可见,实验班学生对于乒乓球技术的掌握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班的学生。
3.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和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又按照教学比赛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教学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班级内的选拔赛,从6个教学班中通过单循环比赛各选出前6名优秀学生;第2阶段为班级间的对抗赛,采用单淘汰制决出最后的名次(第1轮比赛的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者再进行单淘汰循环),并根据最后的排名给出相应的得分。经过统计,学生的比赛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比赛得分为82分,而对照班学生比赛积分仅为54分,实验班学生的得分比对照班学生得分要高出很多,可见实验班学生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和对比赛的综合运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
3.4.3 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教师对部分实验班学生的访谈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对较难掌握的运动技能不再感到恐惧,有效地缓解和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和激发了对于体育课学习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1.从动作要素的构成导引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指初学者在特定的学习阶段,能够通过主动分析、领悟、理解该运动技能的动作要素特点,并以此来确定如何学习动作、如何进行练习,从而最终掌握该项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2.运用动作要素的构成来分析运动技能,能够明显增强学生对动作的正确领悟和理解,使之能够保证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学会并完全掌握该项运动技能,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3.教师的教法对该种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先导性和制约性。要使初学者较快理解并且学会某项运动技能,建议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构成动作要素的诸关键环节及其特点、难点,还必须要具备较深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要导引学生逐渐领悟、理解并且掌握此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0-185.
[2]Richard A.Magill著,张忠秋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6.
动作技能学习 篇4
从时代的视野来考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而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术科的教学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属于技能领域的学习),我们经常采用以教师现场讲解示范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个很好且也是必须的一个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
a. 学生学习成就差异颇大,课程的进程不易适应学生的差异。
b. 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反馈,以更正动作。
c.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分阶段进行适当的测验与评量。
d.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因此不能很好地达到当代“四大支柱”这一教育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的掌握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动作技能是连锁化的学习,把多个分别建立的刺激与反应连结依照顺序串连起来,就是学会了某种的动作技能。然而,动作技能的学习亦需考虑其认知过程,依据信息处理模式的观点,配合外界刺激与反应的表现,Romiszowski (1981) 引述Wheatcroft(1973)的理论,将动作技能区分为“自动化的反应”、“复杂的复制性技能”与“策略性的创造性技能”三类。将动作技能的行为视为是一个心智技能的信息循环过程。在决定动作技能活动的目标之后,到完成目标之前,可能会经过四个过程:
1.對于相关信息的接受
2.正确的诠释信息和理解信息
3.决定以一个适当的动作反应
4.执行动作
依据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差异,信息循环的过程将省略不同的步骤。除此之外,动作技能的性质也可以以三个标准加以衡量:技能的复杂度、认知期的长短与动作的变化性。即各项技能的复杂度有异,所需知识与操作动作亦会有所不同。动作技能特殊性构成了体育教学与众学科不同的独特之处。
二、体育术科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在这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见图)。
1.在这个教学设计模式中,对各步骤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必要时也可以跳过某些步骤或重新排序。
2.首先由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在这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跳远的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感受能力、探究及创新能力等。
3.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4.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在这里,我们提供给学生能展示动作全过程的课件、录像、参考资料等。
5.接下来,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
6.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进行讲解与示范,然后,根据学生操练情况,把学生的练习过程拍摄下来,也可让学生相互拍摄下来,让学生自己与正确的进行比较(适当时可借助老师的分析和示范),然后,修正动作直至正确。
7.最后,还要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拍摄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如不具备,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等。
8.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三、课件制作
此课件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跳远技术,学生从起跑到完成动作,均可以以正常速度或慢动作进行,并且在起跳点处、最高点处、落地点处的画面上分别重点标注并讲解。整个过程通过按动触发器来启动动画,可重复放映。
1.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形态用卡通画的方式沿着整个动作路径分别画好,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手臂和脚的摆动做成两幅画面交替出现,每一画面的动画效果设为“快速闪烁”,启动动画方式为“之后”。
2.分别以起跳点处、最高点处、落地点处的画面的动画效果出现,并在相应的画面上做重点标注说明,并任选一标注的动画方式,动画顺序为该画面出来之后。
3.在幻灯片适当位置上画好(或从外面调进)形状如一个小矩形,并在上面写上“开始动画“四个字。
4.再在自定义动画这一页上,单击前面任一动画顺序中的动体名称右边的倒三角形,选择“计时”,在出现的面板上单击“触发器”,出现两复选框,选择其中的“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然后单击其右边的倒三角形,选择用作触发器的小矩形。
5.在浮动面板的动画顺序表中把显示在触发器上面的各人体动画都拖动到该触发器之下即可。
四、体育术科教学的过程
针对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我们把术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并以复制性(Reproductive)与创造性(Productive)作为区别术科的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属性相异的术科各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阶段是传授知识内容。在此阶段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执行动作、何时执行以及如何执行的知识。复制性高的术科,其教学策略以说明知识内容为主,探索方法为辅。创造性高的术科,其教学策略偏重于探索方法,尤其是必须包含原则性知识的学习。
第二阶段是练习与应用。此阶段中由教师示范,让初学者练习刚教过的动作技能,并陈列出正确和错误的实例,以分辨最好的方法。无论对于复制性高还是创造性高的术科,其教学策略都是从步骤的分解与示范开始,进一步解释关键概念,使初学者反复练习。
第三阶段是发展熟练程度。此阶段中将动作转化为可控制的、自动化的,并且归纳应用的方式。复制性高的术科,其教学策略为监控整个任务的练习,教师持续训练学生,并且依其行为表现做出适当反馈。创造性高的术科,其教学策略以探索方法为主,引导学生从事问题解决,教师也需要持续对学习成果做出反馈。
五、结语与展望
动作技能学习 篇5
案例叙述:
(一) 和教师比一比
教师组织学生持球绕预先放置的自行车外胎慢跑, 并不断变换跑的方式;听到哨音后, 学生每人抢占一个车胎, 在车胎内进行球性练习;此外, 教师可以参与游戏并与学生进行比赛,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的气氛中, 并获得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预热。
(二) 裁判手势操
教师提问:“在比赛场地上,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除了运动员之外还有人跑动得很勤快, 是谁啊?”由此引出裁判员对犯规动作的判罚手势。如, 犯规——四号——打手——罚球两次;犯规——八号——拉人——罚球两次;犯规——二次运球——进攻方向;犯规——带球走步——进攻方向等。通过对判罚手势的学习, 学生就能够看懂篮球比赛中裁判员对于犯规动作的判罚, 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比赛。
(三) 展示自己
学完“手势操”后, 教师可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 使学生在没有进行学习的前提下展示自己所掌握或者比较习惯的传球动作。事实上, 教师已经基本将学生在做双手胸前传接球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做了归类, 包括:第一, 手型不固定, 拿球不稳, 传球时不能更好地发力;第二, 传球时手臂屈伸不到位, 没能够伸直, 致使传球力度不够;第三, 传球仅仅用两手臂的力量, 没能够很好地利用腿部和腰腹的力量;第四, 接球的手型及手臂的屈伸时机把握不准, 致使出现“抱西瓜”动作 (女生出现的较多) ;第五, 传球时两手用力不平衡, 传出的球偏离了方向。通过对学生展示练习的观察, 教师发现, 学生存在的大部分错误还是集中在前三种情况上, 对此, 教师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解决的方法。
1. 原地抛接球
传授口诀:“两手同高, 五指分开, 拇指八字, 掌心空出。”学生在车胎内进行原地轻抛篮球后的双手接球练习, 且每抛接一次, 都要对照口诀观察动作的正确与否。通过练习, 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传接球的基本手型, 且动作稳定性相对提高。
2. 太极推球
针对“学生传接球时手臂屈伸度不够, 不能很好地将球快速传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 面对面站立, 固定基本手型并适当地调整位置, 一人做出传球动作时, 另一人随即完成接球动作, 并要求学生提高练习密度、减少失误;同时, 接球者要观察传球者在传球过程中手臂的屈伸完成情况。由此, 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练习了枯燥的手臂屈伸动作。
3. 我们能行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传球手型和手臂的屈伸动作。此时, 教师将地上的车胎距离作了一定调整, 随着车胎间距的增大, 学生传球力量不足的问题再次出现, 对此, 教师引导学生“仅使用手臂力量不足以完成稍远距离的传球, 而需要大家将腿蹬的力量通过腰腹传递到手臂后再用力传出”, 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和练习。通过练习, 学生基本掌握了用力过程与方法, 提高了传接球能力。
(四) 传球过圈
当学生掌握了传球方法后,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传球准确性的问题。对于该问题, 教师利用自行车车胎作为目标, 引导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练习。在练习中, 学生两两间距为3米左右, 面对面进行传接球练习, 每人练习20次;另外两个人则手持车胎站于中间, 并将车胎举于肩膀高度 (见图1) 。在传接球练习结束后, 碰到车胎的次数最少的学生获胜。此外, 在该练习结束后, 可再增加一个车胎, 方法同上, 只是举车胎的两人双手分别持两个车胎的一边, 从而增加了练习的难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见图2) 。
通过上述两个练习, 学生的传球准确性得到提高, 双手用力不均而将球打在车胎上的情况明显减少。
(五) 技巧大赛
教师将车胎和呼啦圈进行整合, 设置一个“技巧大赛”的环节, 并选出“篮球小明星”。在练习中, 将车胎作为标志物, 学生运球绕过车胎, 在距离悬挂着的呼啦圈前3米远处用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技术动作将球传过呼啦圈 (见图3) , 球穿过得100分, 打中呼啦圈但没有穿过得50分, 未碰到也未穿过呼啦圈得0分, 最后累计各组的总得分。
(六) 太极球练习
在课的最后, 教师播放太极球相关音乐, 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跟随教师玩“太极球”;学生也可自由发挥, 但要做到动作柔缓, 并调整呼吸, 放松肌肉。
教学点评:
(一) 提前预设、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在备课前, 教师要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预设, 特别要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分析,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以往学习的情况预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据此调控教学节奏;此外, 还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关注学生发展, 注重技能的学习
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使学生在掌握了练习方法后能主动参与锻炼, 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营造课堂气氛, 让学生“玩”得开心。对于该问题, 笔者的教学设计中就很注重这一点, 特别是对学生的个别动作的个别指导和整体教学的讲解都很到位, 语言简练而明了, 且教学动作标准,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三) 倡导体育生活化, 关注资源重组, 开发器材健身功能
体育应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 感受生活中体育运动对人的重要性,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身的需要, 把体育运动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上述课例中, 笔者较好地整合了自行车外胎、呼啦圈等器材资源, 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并促进了运动技能的掌握。
(四) 重视过程多样化, 激发学生兴趣, 师生乐教乐学
动作技能学习 篇6
关键词:钳工,动作技能,技能教学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照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一项工种,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较广,技术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则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技能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并难以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而自己不易发现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 将运用逐步分解。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写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对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学生模仿练习。
2. 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并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这时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播放多媒体课件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的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例如,在进行钳工修理教学时,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并能发挥特殊功能。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逐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
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对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认识后加以掌握的结果,将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 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的要领、操作的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就能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
三、动作的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1. 突出要点,反复练习。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教师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 定指标,合乎规范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每次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视觉选择性注意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篇7
1 概念界定
1.1 视觉选择性注意
有研究表明, 人类有8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视觉选择性注意在运动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比赛中, 运动员面临众多的视觉信息竞争, 优先选择需要加工的信息, 忽略无关信息的过程。在分类上, 根据感觉通道, 可分为听觉选择性注意, 视觉选择性注意和跨通道选择性注意, 本文讨论视觉选择性注意与动作技能学习的关系。视觉搜索也是最常用的注意研究范式之一。[1]
1.2 运动技能
运动生理学认为,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是在后天获得性基础上建立的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体育心理学认为, 动作技能的一种, 是在体育运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种种动作, 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说, 凡是动作技能, 皆是由一系列的骨骼肌肉的随意动作组成的。动作技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2]
2 视觉选择性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2.1 视觉选择性对成绩的影响
由于体育比赛中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所以选择性注意大部分也是通过视觉获得。选择性注意对成绩影响的最好方法是将其比作探照灯。那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2.1.1 不能将探照灯打得太宽, 以致不能使注意集中在有限的、主要的线索上。
比如, 乒乓球初学者不是将球注意集中在对方发球瞬间的动作上, 而是注意发球时的身体动作, 导致不能准确判断来球性质。
2.1.2 不能将探照灯打在错误的方向上, 从而使不相关的信息代替相关信息。
比如, 网球运动员不是注意对方的球拍和脚步移动, 而只是注意头部和眼神, 以至于吃了假动作跑错方向。
2.1.3 由于探照灯的光束太窄, 或不能迅速将光束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以致不能分配和转移注意, 影响对多种信息的同时加工。
比如, 足球运动员只集中的盯住带球人, 不注意其他球员的跑动, 便会造成漏人失误。这是因为如果运动员
3 视觉选择性注意与动作技能学习的关系
在任何竞技运动中, 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有效的信息, 并准确地完成既定的技术动作。对于一些球类运动, 散打射击等等项目, 其要求速度、准确性和空间定向能力的高度发达。极为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注意加工的能力, 运动员经常需要根据临场多种不同的情景调整自己的注意的战术和策略, 因此运动员的注意分配比普通人, 同时也比运动员本身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注意分配更为迅速和有效。运动员具有少量线索效应。经过研究发现, 在有效信息线索下, 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而在无效线索下, 运动员比非运动员的反应明显更快。
没有没有注意转换的预见性, 就会延误100ms的加工时间。而运动技能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在泛化阶段, 由于把过多的注意放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上, 所以视觉选择性注意表现为重点是体现在表象作用方面, 这一阶段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大, 处理慢。分化阶段, 由于技术动作的逐渐熟练, 对于注意的选择性加强, 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自动化阶段, 动作固定, 灵活, 可以把更多的事件放在信息加工方面, 信息处理最快。所以说视觉的选择性注意是知觉加工的一种情况, 运动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加工、决策加工和效应器加工。
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的视觉选择注意性。研究者发现运动员表现优秀与较快的识别能力、较好的与预测能力是有关系的。譬如, 当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看到对手做出某个特定的习惯姿势便预示会有一个变向球, 他就会对落点区域进行预判, 提前准备击球, 但乒乓球的初学者却无法做到这样。熟练者与不熟练者对不同信息和事件相关性分配有差异。例如, 在比赛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对手的水平, 也要考虑环境或队友的情况。
4 视觉选择性注意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提高
从哈罗的动作技能分类系统可以看出, 视觉辨认是知觉能力的一种, 属于动作技能学习的一方面。选择性注意对提高比赛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 熟练者与不熟练者之间在选择性注意能力上又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 提高运动员的选择性注意能力也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方法有以下三种:
4.1 指导运动员掌握判断线索的方法。
比如篮球中要通过观察对手传球的意向, 做好防守与进攻。
4.2 运用知觉训练方法
通过对实际比赛的录像的反复播放并进行分析, 要求运动员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模拟处理。比如, 播放羽毛球的比赛画面, 要求运动员可以根据场上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战术、体能分配等处理办法。
4.3 生物反馈训练方法
通过心理检测仪器和常模下的监控手段, 对运动员在各种状态下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例如要求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进行集中注意的训练, 通过生物反馈纠错分散注意现象。
5 小结
视觉选择注意有几种模型, 这几种模型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视觉加工的过程, 但都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 只是研究角度和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不同。也因为信息的重要来源是通过视觉实现的, 所以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阶段技能掌握的情况, 对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训练, 力争提高视觉选择性注意力, 以此提高运动技能。
为保证当前任务的顺利执行, 必须选择性地注意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信息, 而忽略无关信息。也有证据表明, 对不相关信息选取进行注意加工, 会限制甚至阻碍绩效的发挥。综之, 对运动员选择性注意能力特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上有助于人类了解选择性注意, 乃至整个心理活动的本质;在运动实践上, 对提高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监控、有针对性的制定选择性注意能力训练方案和比赛中的技战术方案的科学性, 都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3]
参考文献
[1]陈彩琪, 视觉选择性注意与工作记忆的交互关系一认知行为和ERP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第一版) :227-233.
动作技能学习 篇8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 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练习实现。而运动员掌握和学会的各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 可以影响另一种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初期, 运动技能形成较快, 说明是运动员在练习初期, 利用过去经验中的一些方法、手段, 获得新的运动技能, 这就是技能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镜画实验, 主要研究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有效地利用动作技能迁移作用, 可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运动技能, 对提高训练效果, 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动作技能迁移的常用方法是前后测验法, 镜画实验就是采用前后测验法进行的。
此次镜画练习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检查优势手镜画练习对非优势手练习的迁移作用。主要是对左右手动作技能迁移的研究。通过镜画实验来分析技能形成过程, 研究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 提高训练效果, 同时可为教练员提供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我院四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镜画练习实验, 来验证动作技能的迁移现象。
1 方法
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EPT715镜画实验仪、EP2004型心理实验台、记录纸、笔。
1.2 实验方法
(1) 将主机与附机EP715镜画实验仪装置连接好, 选择六角图形板, 调节遮挡板角度, 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图形。
(2) 指导语:从镜子中看六角图形, 手握试笔, 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 开始实验。将试笔放在开始位置 (靠近被试一侧固定螺丝上方的金属片) , 观察镜内图形, 笔贴在镜画实验仪上的图形轨道开始行走 (计时自动开始) , 移动过程中, 试笔尽量不滑出轨道, 若滑出轨道则发出警告, 同时计错1次, 试笔走到终点, 仪器鸣响。
(3) 主试启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 发出“开始”指导语, 被试进行实验, 每完成一次实验, 主试记录每一次练习时间及错误次数。每一名被试左手练习一次, 换右手练习10次, 再左手练习2次。
1.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对象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系2010级 (中) 学生50名, 其中男25名, 女25名, 年龄在11~17岁。被试全体右手为优势手。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始性数据统计分析
从图1练习所用时间曲线看, 第一次练习比较困难, 花费时间较长, 平均用时42.628s, 以后练习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到达中期时, 出现波动, 后期练习成绩较稳定, 练习成绩总体趋势是练习初期成绩进步较快, 后期比较缓慢。
从图2练习错误次数曲线看, 整体趋势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 错误次数呈减少趋势, 前5次练习成绩尤其明显, 但在第6次练习整体出现反弹, 以后开始波浪下降。
通过右手10次练习, 左手的练习效果发生明显变化,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 左手第一次练习, 无论是练习所用时间, 还是错误次数, 都与右手第一次练习相差无几, 但通过右手10次练习, 左手再进行的2次练习, 技能明显提高, 练习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明显减少。
3.2 对两样本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右手对左手运动技能的迁移作用 (如表1)
3.2.1 练习时间检验
H0:μ左1=μ10后左1, μ左1=μ10后左2 (左手第一次练习时间与右手10次练习后的左手第一次、第二次练习时间水平相同) , 计算t值:t1=2.9 9, t2=3.4 2, 双侧检验, a=0.0 5, n′=n1+n2-2=9 8, t0.0 5/2 (9 8) =1.984, 通过比较, t值2.99与3.42均大于1.98 4, P<0.05, 因此, 差异显著, 不接受原假设, 左手第一次练习时间与经过右手10次练习后左手再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练习时间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3.2.2 练习错误次数检验
H0:μ左1=μ10后左1, μ左1=μ10后左2 (左手第一次练习错误次数与右手10次练习后的左手第一次、第二次练习错误次数水平相同) , 计算t值:t1=4.31, t2=4.4, 双侧检验, a=0.0 5, n′=n1+n2-2=98, t0.0 5/2 (9 8) =1.9 84, 通过比较, t值4.31与4.4均大于1.98 4, P<0.05, 因此差异显著, 不接受原假设, 左手第一次练习错误次数与经过右手10次练习后左手再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练习错误次数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4 讨论
4.1 左右手感知觉能力的提高
运动员左手进行第一次练习时是没有经验的, 因此, 所用时间比较长, 平均用时49.95s, 错误次数也多, 平均错误15.1次。左手练习一次后, 换右手进行练习, 右手第一次成绩略好于左手, 平均用时42.63s, 错误次数12.9次, 这与左手进行了一次练习有关, 也与右手是优势手有关。右手连续进行10次练习后, 第10次练习成绩最优, 平均用时20.07s, 错误次数6.4, 说明右手的感知能力提高, 使动作技能达到比较稳定状态。当右手10次练习后, 再进行左手练习时, 左手练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之前左手只进行过一次练习, 即使如此, 左手再次进行的二次练习, 平均用时分别是28.36s和22.79s, 错误次数10.22次和8.56次, 与右手的第10次练习成绩接近。进一步说明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的影响。
4.2 视觉对左右手运动技能的影响
从镜中看图, 图的位置是上下颠倒的, 有的运动员在对镜画图时, 总是反的, 主试说“开始”时, 运动员把试笔放在了结束位置, 然后, 又拿起笔寻找开始位置, 这样就造成了错误次数的增多, 经过多次练习后, 运动员形成了肌肉运动感觉, 视觉控制下降, 动觉控制能力增强, 练习成绩迅速提高。
4.3 本实验中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 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联结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本次实验中, 图1、图2都可看出第一次练习是困难的, 但在以后的练习中, 技能越来越好, 成绩迅速提高。
4.3.1 情绪因素
本次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 有的运动员在实验过程中, 非常紧张, 越紧张越找不到地方, 想向上画, 往往试笔却向下走, 越着急越出错, 不能很快形成动作技能而影响练习成绩, 但在调整了情绪后, 情况很快发生变化, 动作技能越来越熟练。
4.3.2 个性因素
动作技能形成还受运动员个性影响。本次实验有三类运动员:第一类是急躁型, 实验开始就着急画图, 并不考虑如何画, 怎样能画好, 大图画一下, 小图试一试, 当主试提醒要稳定、认真时, 才开始考虑问题, 这就影响了练习成绩;第二类是耐心型, 这类运动员不慌不忙, 耐性较好, 往往是错误少而时间长;第三类是智慧型, 这类运动员尝试第一次实验后, 很快找到肌肉感觉, 实验过程又快又准确。
4.3.3 实验环境因素
实验分两组进行, 没有隔离板, 两组运动员相互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等待实验的运动员总是观察被试情况, 易造成被试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 使技能形成发生困难。
运动员的实验态度, 也是影响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5 结论
(1) 右手练习对左手练习有显著性的迁移作用。
(2) 视觉对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技能的迁移有重要意义。
6 建议
通过镜画实验, 说明我院竞技运动员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非常显著, 因此, 建议教练员正确运用动作技能迁移理论, 提高训练效果。
6.1 教练员应注重动作技能原理的讲解
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 如果能掌握动作技术原理, 就会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对动作技能的异同点的分辨能力, 从而促进动作技术的迁移。
6.2 正确分析动作技能, 合理安排动作技能练习顺序
各项目教练员在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中, 常常采用专项练习和辅助练习, 主要是为了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 因此在选择和运用这些练习时, 要考虑动作技能的迁移问题, 从动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到技能间的相似性上都要认真考虑, 正确安排技能练习的练习顺序, 才能更好的达到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张战锋.非对称性技能的两侧性迁移对初中女生上肢协调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内江科技, 2011 (9) :45-46.
动作技能学习 篇9
一、课前:未雨绸缪与辨明方向
1.未雨绸缪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层面,教师可以先确定出容易出现错误的“点”,并思考纠正的有效手段、方法。如,列出学生在该学习内容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时机、具体表现与相应感受,再把思考的方法一一整理出来,确立最终的引导策略。二是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一起确立“错误点”与纠正策略。三是结合学情进行挖掘,这是基于教师对自己任教年级的不同班级情况的具体把握,把握的准可以直接确立这个班级在该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点”,如果不太清楚不妨提前进行相关的交流或者问卷调查,从而确立“错误点”与改进方法。
2.辨明方向
未雨绸缪是所有细节的考虑,而辨明方向则是思考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走向,以便把握方向性的要害问题。一是思考学生整体层面的核心“错误点”,思考纠正时机与策略。二是确立个别层面的分散“错误点”,确定基本的个别辅导的有效方法。三是根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来确立改进的核心“错误点”。
做好课前的相关准备,就为课堂上如何诊断与纠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透视本质与把握关键
1.透视本质
透视本质,就是体育教师要透过学生错误中的表面现象,剥离出隐藏其中的本质性问题。一是找准同一错误的不同原因,确定不同的改进方法。如学生在练习前滚翻的过程中出现滚歪了的现象,有的是两手推垫的力量不一样,有的则是两手几乎没起作用而因为头部着垫位置导致滚歪,还有的干脆别着头以一侧的肩部着垫往一边滚去。那么不同的原因就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教师仅仅就“滚歪”这一现象的两手用力不均匀来确立改进方法,就会出现偏差的教学行为。二是动作错误的归类与改进,如完成前滚翻成蹲撑的动作时,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动作的原因有很多种,存在头手的位置不合理、着垫部位不准、蹬地力量小、两手用力大小不一、团身不紧、滚动慢、分腿等错误,教师在发现学生以上类型错误的同时,要立即归类,可以把同样错误原因的学生组织在同一个垫子上练习与纠正。如,教师自身或者让动作完成质量高的小助手,把存在“团身不紧”的这部分学生领到中间的两个小垫子上练习,可以使用大腿和腹部夹着小手绢、沙包等器材进行动作纠正,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因情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来把握错误的本质。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全面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错误,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力量,但前提是教师给予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比如最初的展示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任务,在学生用语言或动作进行点评的时候,教师要以“你发现了他两手离身体太远,观察很到位,你的建议是……”“你的意思是……怎么改正呢?你来演示一下可以吗?”等启示性话语进行引领,学生容易清楚自己可以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我的建议,并能给同伴以帮助,这种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后续分组练习时生生之间的互相纠正与促进。
2.把握关键
把握关键主要是给予学生整体层面的,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去确立相应的关节点问题。关节点问题就是一节课教学中起主要、关键作用的问题。一是根据课前确定的核心“错误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课中的具体体现,按照预定的策略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的方法进行有效纠正,但绝不能惩罚,以免造成更大的困难。二是从学生的错误中,尽快找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学的合理调整。三是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到位的评价,如“你能独立完成动作了,真棒,知道具体的改进地方吗?”以及“在滚动的时候,你的两腿仅仅靠在胸部,这就是团身紧的具体改进,如果你的滚动再快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自己进步的层面,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他的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而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更要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来,我和你一起练习,低头、推手、像篮球一样滚动。有进步,再来……”只要学生有进步,自己能感受到进步,就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课后:归因偏差与提升高度
1.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反思的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重新“解剖”,以便在新的班级进行更到位的教学活动。一是自我回忆(或者录像、录音)相关的错误情景,通过描述与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确定出更有效的改进方法。二是借助同事的观察,一起查找问题所在,共商解决策略。三是可以分析学生、环境等外在原因,但如果过分陷入“外部归因(他人原因)、浅层归因(表象剖析)与消极归因(无法改变因素等层面),那就难以把握问题的本质,也就很难真正改进错误,因此教师更要进行自身问题的查找,也就是说内在归因才是解决错误的核心着力点。
2.提升高度
提升高度,就是站在更高的视野和高度,确立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根本性问题。有些问题,站在教师自身、教材和这批学生的角度来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站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单元目标等层面看,可能只存在几种核心的问题了。一是在课前、课中确立的基础上,课后要结合单元目标确立出核心错误的原因与解决办法,并补充记录在课前的准备中,作为以后学习该教材的资料,这样就丰富与提升了“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内涵。二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掌握该项运动技能的水平,以便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及具体改进的新设想。三是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与专家求教,与同行商榷,以便获取相应的教育智慧。
笔者提出的年轻教师自我锤炼“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6个策略,值得同行去体验与提升。因为教师的核心发展就是让自己不断地强大,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动作技能学习 篇10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发展运动能力, 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解与示范的运用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进行科学地研究, 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划分及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
1、讲解法与示范法的内涵
讲解与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是体育教学中语言教学法的一种最主要的、最普遍的形式,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及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要求, 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借助语词明确技术动作概念, 纠正错误动作, 提高技术水平;而示范法是直观教学法的一种形式, 是指教师 (或指定的学生) 直接以做动作的方式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示范, 了解动作的外部形态特征, 形成视觉表象而建立动作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划分依据
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 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本文所要探讨的动作技能仅限于体育活动中的, 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特征, 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并且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在运动训练学中一般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其实, 不论是生理学中的四段划分还是心理学及训练学中的三段划分, 只是划分的角度不同而已, 它们对于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及身心特点的阐述是基本一致的, 因为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本文按照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划分标准, 同时将生理学、心理学和训练学各角度整合起来, 分别探讨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
3、讲解与示范法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应用
(1) 讲解与示范法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应用
动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 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 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 条件反射暂时联系很不稳定, 练习时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 表现出心理紧张, 动作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能量消耗多等;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 完成的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能初步利用结果的反馈信息, 但只能利用非常明显的线索;意识的参与较多, 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 在头脑中形成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动作概念模糊。
在此阶段, 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 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 动觉的感受性较差, 对于动作的控制力不强, 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缺点和错误。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 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对动作的形态、方向、运动过程产生初步的视觉表象;通过简练、准确而有重点的讲解, 引导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运动特征、用力过程和技术要点等信息进行积极地思维, 把讲解、示范和练习有机地结合并交替进行,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 粗略地建立起较为完整和正确的动作概念, 并且教师在讲解示范时, 要突出动作要点, 不宜过多地注意有关动作的细微末节, 同时注意讲解示范的速度不宜太快, 尽可能把知觉和注意指向于各动作的主要特点上。此外, 示范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身体条件和动作的难易来选择合适的示范方法, 如结构简单的动作可作完整的动作示范, 结构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动作, 示范时可先分解动作, 抓住重点, 反复练习, 在学生掌握分解动作后再做动作组成示范, 而教师的讲解必须起到引导观察的作用, 特别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把关键的地方讲清楚, 并尽量与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认识动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2) 讲解与示范法在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应用
第二阶段, 即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练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 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 并开始把个别动作联系起来。这时, 随着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和本体感觉的不断准确, 练习者的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 (或差别抑制) ,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日趋完善和精确, 内抑制过程加强, 分化、延缓及消退抑制都得到发展;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紧张程度有所减少, 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 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 并且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 动作技能重新出现多余动作。
在此阶段, 练习者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细节, 通过思维分析, 概括动作的本质特征, 逐步完善地意识到整个动作, 把若干个别动作结合成为整体。这时视知觉虽然起一定作用, 但已不起主要作用, 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明确, 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分析判断。此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 及时准确地给以正确技术的信息反馈, 如重点部位、关键技术的语言提示和示范信号, 不断强化正确技术, 克服不协调因素, 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动作质量;并且要不断强化正确技术的视觉表象, 可采用正误对比示范, 或者某一关键技术的重点示范,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正确技术的运动感觉, 体会重点技术环节的技术要领和细节, 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概念逐渐趋于清晰、准确。该阶段运用讲解和示范主要是为更好地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 进行分析对比, 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 因而教师在讲解示范时, 必须突出重点、强化正确的动作。教师可通过完整与分解的分析示范讲解, 注意分析每个动作特点,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练习的个别要素上;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把动作个别要素概括为整体的动作体系。
(3) 讲解与示范法在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应用
第三阶段, 即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注意范围扩大, 主要用于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加工上, 对动作本身的注意很少;视觉控制作用减弱, 动觉控制作用加强, 并且通过反复练习,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 形成了运动动力定型, 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 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动化程度扩大, 可在“低意识控制”下完成动作技能。
在该阶段, 教师讲解示范的任务在于沟通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的结合并迅速促使其转化, 因此准确的语言强化非常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提示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 把自己体会到的运动感觉通过示范告诉学生, 还要进行细节的示范讲解, 强调动作的质量;此外, 教师还要着重引导学生在技术理论方面进行探讨, 可通过讲解加深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 使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教学中, 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定型的技术动作, 并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灵活自如地运用。
小结
本文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规律, 分别探讨了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 在体育教学中,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切忌孤立的运用讲解示范法, 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另外笔者认为,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穿插, 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它学科中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默念练习”法和“表象训练”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即运用学生技术和身体练习所产生的感觉, 结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等在头脑中形成的动作概念, 来强化运动技术及战术的学习, 并改进和巩固。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还应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及最新的能将之运用到教学中的科研成果, 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法运用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文章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从生理学、心理学及训练学整合的角度探讨了讲解与示范法在其各阶段的运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动作技能,讲解,示范
参考文献
[1]刘善言:《学校体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鲜昭永:《对技术课教学讲解与示范的探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2 (2) 74-77。
[3]黄渭铭:《浅论体育教学的艺术》, 《体育与科学》, 1990 (5) 47-48。
[4]杨化东:《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示范》, 《教学与管理》, 2006 (6) 59-60。
[5]史辙:《试述组织教学、讲解与示范的艺术》,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2) 73-74.
[6]赵永杰:《体育课中讲解与示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1) 295-296。
[7]徐延昭:《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心理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5 (4) 61-64。
[8]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41。
[9]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