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发展(精选12篇)
动作发展 篇1
难度动作是一个武术套路的点睛之笔,也是那些喜爱武术、热爱武术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对于以“难美”为竞技特点的竞技武术套路来说,难度动作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竞赛规则的驱使,我们的难度动作的发展始终在“高、难、美、新”的方向上独步前行,因而造成了当前人们对竞技武术套路太多的非议与诟病。在某种意义上,难度动作的发展代表着当代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成果,所以现在难度动作的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症结的具体体现。
1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发展历程
对于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从武术套路登上体育竞技场至今也没一个权威的定义。“1973年《全国武术竞赛规则》在‘难度动作’用了括号中的‘跳跃、翻腾、平衡’作为注脚,实际上给难度动作下了定义。”[1]
1957年,新中国将武术套路运动搬上体育比赛的舞台,当时的国家管理部门为了促进武术技术的统一和规范,将流传于北方的查、华、炮、洪、少林等拳术统归类为长拳,流传于南方的各拳种统归类为南拳,各式太极拳归为太极拳。也就是说此后的全国武术比赛拳术则以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主要竞赛项目。当时这种竞赛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动作朝着统一、规范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激励了运动员对各种套路的学习与吸纳。然而,初期的武术套路竞赛,难度动作也不外乎我们常见到的腾空飞脚、旋风脚、外摆莲等,而侧空翻就比较鲜见。国家的武术管理部门为了提高竞技武术的观赏性,于是提出了武术套路要向“高、难、美”的发展口号(后来逐渐成为“高、难、美、新”)。
在1974年全国武术比赛上第一次出现了旋子转体、侧空翻转体等动作,旋风脚接跌叉、旋风脚接坐盘等动作已被多数运动员成功完成。到了1977年就有了持器械旋子转体360°接跌叉的难度动作[2]。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跳跃类动作(旋风脚、外摆莲)在空中旋转的角度已达到540°。进入新世纪后,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将运动员的评分分为三项:动作质量(5分)、演练水平(3分)和难度(2分),而赋予难度动作2分,并进行单列评判,主要是为运动员的技能评判提供了一个区分度,但也意味着竞赛对难度动作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年来竞技武术难度动作的突飞猛进。各种难度动作在“难”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旋子转体从20世纪90年代的360°到720°、旋风脚从的540°到720°、外摆莲从540°到720°、侧空翻转体从360°到720°。
2 当前难度动作的发展特征
竞技武术从走上竞技体育的舞台,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纵观半个多世纪难度动作的发展,当前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难性。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难度动作的发展是从最初的动作一步一步朝着高难的方向发展的。从旋风脚360°到540°再到720°;从腾空外摆莲360°到540°再到720°;从旋子到旋子转体360°再到旋子转体720°……这些动作是以前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所不敢想象的,同时也体现着难度动作的高难性的发展特征。第二,美观性。当竞技武术的难度动作朝着高难方向发展时,同时要保持着难度动作的美感。比如太极拳的蹬腿,上个世纪的竞赛规则规定:蹬腿的高度是过腰。而现在的竞赛规则对蹬腿的要求则是过肩。再比如连接难度,它是难度动作在结束时连接的一个定势(跌叉、马步、做盘等),这些连接难度动作需要身体在空中高速转动的情况,做到落地稳、动作准,无不体现着长拳“动迅静定”的审美理念。第三,系列性,套路中难度动作的数量呈逐渐增多趋势。现在的竞赛规则,对运动员所完成难度动作的难度和数量都要有一定的加分,而对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的次数却没有限制。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加分,运动员必然会在套路中增添较多的难度动作,并且这些难度动作往往是以难度组合的方式的出现(即两个或三个难度动作连接在一起),以期给裁判或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客观上也提高了整个套路的观赏性。
3 审视难度动作的发展实质
技击是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也是武术套路的精髓。作为套路中的精华———难度动作更离不开技击内涵。因此,要研究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发展就必须以技击的眼光来审视。拿旋风脚为例,运动员无论做旋风脚360°,还是540°,甚至720°,仔细观看比赛录像,运动员在空中的摆腿都是一次,只不过运动员腾空的高度高,在空中身体转动的速度快罢了。再比如腾空飞脚,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开始出现了连环飞脚的技术动作,即左右腿在空中摆踢两次。我们说这是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真正的创新与发展,但现在很少看到运动员做这样的动作或者将连环飞脚发展为连环三飞脚,而是看到了体操中的难度动作(如:后手翻、后空翻、直体后空翻、后空翻转体等)出现在全国武术套路比赛场上。运动员在做这些动作时,并没有赋予其技击内涵,仅仅按体操的要求把上述的动作完成下来,可以看出现在难度动作并没有随难度的增加而赋予其丰富的技击内涵,有些难度动作的技击内涵在淡化,甚至为零。所以,当今难度动作的发展是外表多于内涵,其实质就是体操化发展倾向的表现。
作为武术人,我们希望看到武术技术按其本质规律进行创新与发展,不希望在发展过程出现异化或变质。因为这不但会损害武术的纯粹性,长期下去也会干扰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方向。
4 建议
对于当前竞技武术套路以及难度动作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4.1 继续完善现行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是判断技术动作价值与否的标尺,更是难美类项目发展的航标。对于难度动作的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在规则完善上我们要从下面几点做起:
确认难度动作以及难度的大小。规则要把能否体现武术攻防内涵作为判断难度动作的原则,根据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创新原则:“必须符合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3]即便我们常见的或者原有的难度动作如果没有体现出武术攻防内涵的话,这样的动作也不属于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举个例子:运动员持刀做侧空翻转体一周,如果运动员仅仅是持刀做出了侧空翻转体一周,我们认为这个动作不属于竞技武术难度动作,而如果运动员在做侧空翻转体一周的同时又做出了扫刀的技术,我们认为这属于竞技武术的难度动作概念的范畴。另外对于动作难度大小的确认,不能根据运动员在空中转体的度数来衡量,而应以体现的技击内涵来衡量。例如:如果运动员做旋风脚720°在空中直摆腿1次,而运动员做旋风脚540°在空中摆踢两次,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后者的难度大于前者,那么相应的难度加分自然高于前者。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动作的技击内涵才是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健康发展道路。
4.2 难度动作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借鉴其他项目的难度动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不搞创新不行,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搞创新更不行,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4]。对于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创新,我们一直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创新和发展难度动作,需要我们开阔眼界,向其他同类项目学习,比如体操、技巧、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难度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和借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对它进行改良,赋予技击内涵,使之符合我们武术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比如后空翻,在翻转时可以附加下肢的踢摆或上肢的击刺等动作。
5 结语
对于竞技武术套路,我们希望看到它健康发展,成为世人的精神支柱。对于它的发展策略,我们一定要重内涵,重特点,轻形式,轻外形,切实摆正形式与内涵的关系,确保竞技武术套路永远姓“武”,不姓“舞”[5]。因此,丰富技击内涵应成为当前难度动作发展与创新的主线条。
摘要:为了探析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体操化发展特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近60年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由于武术竞赛规则的不够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难度动作在“难”的发展上,并没有表现出其技击内涵的丰富,甚至在衰减。这种现象应引起我国武术竞赛管理部门的重视。文章并就此给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发展特征,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涂学敏,王明建.武术竞赛规则与武术技术体系的互动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动作发展 篇2
【活动目标】
能单脚站立和四散躲闪跑,提高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活动准备】
(一)材料投放:狐狸头饰1个,公鸡爸爸头饰2~3个,轻松律动音乐。
(二)环境创设:在场地上画一角作为公鸡的家。【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分别模仿小兔跳、大象走、小猴爬、小鸟飞等动作进行热身。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一“狐狸来了”。
1.玩法:幼儿扮小公鸡,教师扮狐狸,游戏开始,小公鸡单脚站立,两臂侧平举或自然下垂,同时念儿歌“我们都是小公鸡,每天早晨喔喔啼,喔喔喔!喔喔喔!”教师等幼儿念完儿歌适当停顿后喊,“狐狸来了”并追赶小公鸡,小公鸡边跑边躲避狐狸的追赶,也可跑回家,被抓住的小公鸡则原地站立不动。狐狸抓了4~5只小公鸡后,游戏重新开始。
2.游戏二“解救小公鸡”
玩法:请2~3个能力强的幼儿扮公鸡爸爸,其余幼儿扮小公鸡,教师扮狐狸。游戏开始,公鸡爸爸站在场外,小公鸡单脚站立,两臂侧平举或自然下垂,同时念儿歌“我们都是小公鸡,每天早晨喔喔啼,喔喔喔!喔喔喔!”教师等幼儿念完儿歌适当停顿后喊,“狐狸来了”并追赶小公鸡,小公鸡边跑边躲避狐狸的追赶,也可跑回家,被抓住的小公鸡则原地站立不动。公鸡爸爸看到小公鸡被抓,跑去营救小公鸡(用手拍小公鸡,拍到小公鸡即表示表示小公鸡获救),小公鸡被营救后可继续游戏,狐狸抓了4~5只小公鸡后,游戏重新开始。
三、结束部分。
动作发展 篇3
关键词:游戏;流程;展板;发展;动作
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参与的、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处于“无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状态,他们一方面在游戏中生产快乐,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可以自由地活动,又乐于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同时幼儿在游戏中,带着愉快的情绪不停地活动着,促进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相应在游戏情境,提示相应的发展内容,突显相应的发展要领,促进幼儿有目的地发展。
游戏流程展板是指将游戏的玩法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并将整个游戏的每种玩法图标,按顺序采用箭头导向的游戏过程张贴在展板上。教师可将游戏流程展板放置在游戏区域前,幼儿可根据游戏内容自己取放游戏材料,布置游戏场地,参与游戏,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相应的奖励。在设计游戏展板时,教师可将游戏主角设计成拟人的动物,让其在相应的情境中,采用简笔画的方式将游戏内容一幅幅画在方形的纸上,并突显动作要领。如,设计单脚跳游戏流程展板时,第一幅演示图突显单脚站立,另一只脚勾起,双手叉腰准备;第二幅为单脚屈膝前脚掌蹬地,另一只脚勾起,身体前倾,眼看前方,沿运动路线画上箭头。在户外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可将游戏区域划分为基本动作发展区、挑战区、混龄区。这样能使幼儿根据自身能力的强弱来选择相对应的发展区,在相应水平上都能获得发展。
一、以动物为形象,在相应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采用幼儿喜欢的动物为游戏情境中的形象,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动作要领的突显,使其投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进行发展。每一块游戏流程展板围绕某一个游戏情境展开,采用一幅幅游戏图标进行演示游戏过程和动作要领,并将游戏图标按游戏进程采用箭头进行指向性连接,让幼儿一目了然,纵观游戏进程。游戏流程展板中有趣的动物形象深深吸引幼儿,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联系实际动物的科学知识,还能把握基本动作的发展方向,体验游戏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1.以小鸡为形象,在小鸡吃虫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走
《指南》指出: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并逐步发展到在斜坡、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在小鸡吃虫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走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沿着直线走,采用箭头标出走的方向,并规范走的动作,抬左脚,摆右手,避免幼儿走时出现同手同脚,画面设计成走过草地。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沿着图形走,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也可以沿着各种线形走,画面设计成走过小道。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在一定高度的斜坡上走上走下,高度可随幼儿能力随时调动,可以从五厘米到二十五厘米之间调整,画面设计成走过山坡。第四幅突显绕障碍走,画面设计成走过森林。第五幅突显走过洼地。第六幅突显两人三足走在要领。第七幅突显在间隔物上走。第八幅突显将虫放入鸡嘴头饰中,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第九幅突显获得一个走的小鸡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解放军、鸭子、小花猫等形象,在捉蝴蝶、摘星星、换个花样走、找朋友、复印机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走的能力。
2.以猎豹为形象,在猎豹捕食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跑
在猎豹捕食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跑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短跑的准备姿势,突显蹲的要领,左脚直立屈膝,右脚跪地,双手虎口按地,眼看前方。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预备姿势——提臀。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跑的姿势与方向,画面设计成跑过沙漠。第四幅突显特定跑道的圈数,如,直跑道、圆形跑道等1~3圈,长度可调整在10~50米之间,画面设计成跑过草丛。第五幅突显将羚羊放入猎豹箱中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第六幅突显获得一个奔跑的猎豹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小动物赛跑、送娃娃回家、骑马旅行、小马跑、小兔和狼、邮递员、狼和羊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跑的能力。
3.以小兔为形象,在小兔拔萝卜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跳
《指南》指出: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能连续跳绳。在小兔拔萝卜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跳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双脚跳,双脚并拢身体略下蹲,双手从身后向前甩,甩的动作过程采用弧线表示,眼看前方,采用弧线箭头表明跳跃的过程。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单脚跳,画面设计成播种萝卜。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夹物跳的动作要领,画面设计成施肥。第四幅突显立定跳远。第五幅突显采用尺子测量跳跃结果。第六幅突显助跑屈膝跨跳要领。第七幅突显向上跳。第八幅突显向下跳,高度随幼儿能力在10~40厘米间调整。第九幅展示跳过障碍,障碍的长度或高度可在5~30厘米间调整。第十幅提示连续跳绳。第十一幅将萝卜放入兔篮子中完成任务。第十二幅突显获得一个跳动的小兔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小青蛙跳、小兔躲雨、拍苍蝇、别让大灰狼捉住、小鸟找食、跳水运动员、捉害虫、小兔过小溪、小青蛙过河、石头剪子布、跳圈圈、小伞兵跳伞、袋鼠相斗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跳的能力。
4.以狮子为形象,在狮子狩猎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投掷
在狮子狩猎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投掷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滚球,可滚到目的地,也可两人合作,距离可在1~5米间调整。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向上自抛自接。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两人合作向前抛接。第四幅突显投准靶心,标靶直径在30~60厘米间调整,距离控制在1~3米间调整,投掷物重量10~200克间调整,画面设计成投中小鹿。第五幅突显将小鹿放入狮筐中,完成任务。第六幅突显获得一个投掷动作的狮子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老鼠过街、球过门、滚接球、投篮、抛绣球、运西瓜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投掷的能力。
5.以蚂蚁为形象,在蚂蚁运粮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平衡
在蚂蚁运粮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平衡动作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在宽为10~40厘米,长为1~10米,高为5~40厘米的平衡板上双手侧平举慢走。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单脚站立报数。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闭目拍球。第四幅突显闭眼起踵转圈1~5个。第五幅突显闭目站立报数。第六幅突显跳绳的方法。第七幅突显将粮食放入蚁巢中完成任务。第八幅突显获得一个运粮食的蚂蚁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小鸭去洗澡、风车转转转、接送娃娃、赶小猪、踢毽子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平衡的能力。
6.以小猫为形象,在小猫捉老鼠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钻爬
《指南》指出: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在小猫捉老鼠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钻爬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双手双膝着地屈膝爬。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手脚着地向前直膝爬。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侧身爬。第四幅突显前滚翻。第五幅突显钻过直径为40~80厘米的鼠洞。第六幅突显低头过障碍要领。第七幅突显将老鼠放入黑猫警署中,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第八幅突显获得一个黑猫警长的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小狗钻火圈、小熊过桥、小花猫捉老鼠、小熊捡玉米、龟兔赛跑、捉田鼠、造大桥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钻爬的能力。
7.以小猴为形象,在小猴摘桃的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攀登
《指南》指出: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在小猴摘桃这块游戏展板中,可张贴各种攀登的演示图。第一幅游戏图标设计成攀登时的装备佩戴。第二幅游戏图标突显攀登时的动作要领,左右手合作协调,左右脚各踩一方。第三幅游戏图标突显攀登架上爬上爬下的路线。第四幅突显将桃子放入猴篮中完成任务。第五幅突显获得一个攀登的小猴胸章贴于胸前。
教师还可以选择勇攀高峰、小松鼠摘松果等游戏情境,发展幼儿攀登的能力。
以上均是以某个基本动作为中心进行游戏设计活动。当然也可以采取综合多种基本动作进行游戏设计活动。
二、以挑战为激励,在相应的游戏中,综合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均证实,越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越能提高幼儿的心智和体能水平。只有充满野趣,充满神奇,充满创造性想象,并能提供奔跑、攀爬、滑动、爬行、跳跃等运动功能的游戏场所,才是真正符合幼儿的喜好,开发幼儿天性。“挑战性游戏”提供的环境并不是危险的环境,而是指能够激发幼儿超越原有经验之上进行探索和尝试的环境。有目的地设置运动障碍,挑战孩子的运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目标拓展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游戏流程展板时,可将内容侧重于一个具体的发展动作,针对某一发展动作在幼儿原有基础上进行挑战,以利于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有效发展。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如,当幼儿学会单手拍球时,可以挑战双手交替拍球;当幼儿学会双手交替拍球时,可以挑战闭目拍球……
三、以混龄为策略,在特定的游戏中,逐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前教育模式,混龄教育打破幼儿年龄界限,培养不同年龄段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等做法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混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人的资源——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和教师;物的资源——不同班级的设备、设施。混龄运动不仅能让大班幼儿带动小班幼儿,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做到结对互助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还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大手牵小手,拉着一起走。如,户外活动前,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和小班幼儿可以相互结对,一起根据游戏内容,观察游戏流程展板,根据实际情况投放游戏材料。还可以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一起发展。
总之,教师在以动物为形象、以挑战为激励、以混龄为策略的游戏情境中,逐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设置基本动作发展区、挑战区、混龄区,并在每个区每个游戏场地上投放游戏流程展板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其基本动作。为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为每名幼儿设计发展记录簿,记录幼儿成长的足迹,发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挑战,同时获得相应挑战奖励,以促进每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教师资料手册:游戏[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2.
[2]浙江省幼儿园教材编写委员会.幼儿园系列教材教本[M].新时代出版社,1994.
幼儿动作发展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篇4
一、 现状分析
在平时的户外活动中, 我们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总体发展较好,但是有个别幼儿动作发展欠佳,在集体活动时动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了解本班幼儿在走、跑、投掷、钻、跳、平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更好地针对我班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计划和培养目标,设计了如下的测查方案:
1. 确定对象
本班有39名幼儿,男孩22名,女孩17名,均为中班幼儿。
2. 确定内容
根据“指南”中对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这次调查本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包括跑、平衡、跳、投掷四项,通过这四项的测查和分析,初步了解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3. 确定方法
通过实践和观察测量,对幼儿跑、平衡、跳、投掷四个方面进行测量,将幼儿测出的数据与幼儿动作发展测查标准进行比较,分别统计出男女的达标数量和未达标数量, 通过对达标数量的分析得出本班幼儿动作的基本发展状况。
以下是四项动作的测查方法:( 1) 跑。幼儿站立在起跑线后,听口令起跑,用秒表计时,测定跑的速度。记录幼儿20米跑的时间,以秒为单位;让幼儿在跑前做热身运动,以取得最佳成绩。( 2) 平衡。幼儿站立,两手叉腰,一脚着地,另一脚离开地面,以秒表记录单足离开地面起至触地止的时间。记录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以秒为单位。( 3) 跳。教师示范一次,双脚并拢站在白线后面,摆动双臂,同时屈膝,两脚向前起跳,双脚落地,用软尺测量白线至落地脚跟的距离。记录要精确,以厘米为单位。( 4) 投掷。幼儿站立在白线后,用左手或右手握布沙包,向前方投掷,用软尺测量白线至球着地的长度,以厘米为单位。
4. 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制定幼儿动作发展测查标准的对照结果如下:男孩标准测查项目分别跑为6.81s、平衡27.56s、跳86.51cm、投掷为433.71cm,女孩标准测查项目分别跑7.13s、平衡33.22s、跳75.36cm、投掷327.74cm。
( 1) 跑动作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跑动作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男孩总计22人,其中达标人数为20人,未达标人数为2人。女孩总计17人,其中达标人数14人,未达标人数3人。
结果分析:通过测查发现,幼儿总体上都达到或接近于测查标准,但是仍然有个别幼儿更标准相差比较多,需要加强对此动作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在测查中发现,耐久跑能力女孩比男孩好。
( 2) 平衡动作的测量结果及分析:男孩总计22人,其中达标人数为17人,未达标人数为5人。女孩总计17人,其中达标人数11人,未达标人数6人。
结果分析:通过测查发现,幼儿在平衡动作方面欠佳,仍然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幼儿没有达到标准,但从男女之间比较来看,差异不大。
( 3) 跳动作的测量结果及分析:男孩总计22人,其中达标人数为19人,未达标人数为3人。女孩总计17人,其中达标人数15人,未达标人数2人。
结果分析:本班幼儿在跳动作方面较好,达标人数较多,男女之间差距较小,总体上男幼儿比女幼儿完成的动作质量要高。同时,在测查跳远运能力中,男女幼儿总体差异不显著。
( 4) 投掷动作的测量结果及分析:男孩总计22人,其中达标人数为15人,未达标人数为7人。女孩总计17人,其中达标人数11人,未达标人数6人。
结果分析:投掷沙包的测试中,该动作结构复杂、难度系数较高,因此在动作质量的评价中,应充分看到这些特点的影响。同时从测量结果来看,结果不容乐观,三分之一的幼儿没有掌握投掷的要领,力量不够。
总的来讲,本班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总体能接近标准,基本符合标准,男女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但在测量这四项动作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测查中除了这些统计数据可以代表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外, 从测量过程来看他们的动作水平并不只是简单的测查所能体现的。如对玩具的兴趣,在测量活动中,有的幼儿直接提出不想玩沙包想抛球,这就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发挥,也不好确定幼儿的投掷能力了。
二、 体育活动中发展培养幼儿的动作能力
1. 体育活动中对于动作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社会各界呼吁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 切实重视幼儿体育教学深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2. 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内容
“指南”对幼儿动作发展做出了以下目标 :( 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 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 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通过这三个目标可以发现,发展这些动作离不开体育活动,要实现动作发展的目标,必须把这些目标带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各类体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提升。
3. 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动作技能
( 1) 场地的划分与布置。要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幼儿园必须有足够的场地供给幼儿活动。活动场地的可划分为跳跃区、投掷区、大器械区等。把场地划分为各种发展不同动作技能的区域,这样在体育活动时能更容易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来调整相应的策略。 ( 2) 体育活动的材料与有效使用。体育活动中,不可缺乏的就是体育材料, 体育材料是幼儿发展动作的关键。首先,体育材料要使幼儿产生兴趣。在测查中发现,幼儿对体育材料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他们喜欢玩自己会玩、喜欢玩的玩具,对于一些自己不会的则不会去挑选。 ( 3) 发挥教师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发现,每次在自由活动中,很多幼儿拿着体育材料只是打闹,并没有发挥材料的作用,这时就我们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教给幼儿不同的玩法,使幼儿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 4) 认真备课和制定目标与计划。一次好的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好的课前准备,体育活动也一样,要认真备课、反思。教师只有了解班级总体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目标,才能让幼儿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同样,计划的制订更需要紧密联系, 可制订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让幼儿不断提升。 ( 5) 家园共育促进和不断巩固动作技能。家园共育一直以来是我们所提倡的, 可让幼儿把体育游戏带回家,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感受体育游戏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和发展动作技能。
三、 总结
本文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对他们的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了一些培养幼儿动作的方法。幼儿正处于发展阶段, 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活动,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动作发展 篇5
【活动目标】
用手捉、用脚踩影子,提高动作的灵敏性。【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玩过镜子反光的游戏。
(二)材料投放:小镜子若干(每两个幼儿一面)。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郊游”,活动身体
二、基本部分。
(一)游戏一“捕捉阳光”。
1.玩法:幼儿两人一组,一个幼儿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或地上,另一个幼儿分别用手捉、脚踩的方式捕捉反射的阳光。两人交换角色继续玩。
2.规则:不能把镜子反射的光照到同伴的眼睛,镜子晃动的幅度不宜太大。
3.拓展玩法:逐渐减少镜子的数量,增加捉、踩阳光的幼儿,看谁最快捉、踩到阳光。
(二)游戏二“踩影子”。
1.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幼儿用脚去踩另一个幼儿地上的影子,被踩幼儿奔跑躲闪,不让踩影子的人踩到自己的影子。两人交换角色继续玩。2.规则:在奔跑中注意躲闪,避免碰撞。
3.拓展玩法:选出2—3名幼儿踩影子,其他幼儿奔跑躲闪,不让踩影子的人才到自己的影子。
三、结束部分。
动作发展 篇6
针对《指南》对儿童动作发展的目标要求,传统体育游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种类、灵活多样的形式、简单的材料和适合家长参与等特点,在达成幼儿动作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关键词:
传统体育游戏 幼儿 动作发展
传统体育游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既彰显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儿童体育教育特色,同时为本民族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动作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部分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两个具体目标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本目标下的典型表现,表达了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相应能力的合理期望。针对《指南》对儿童动作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建议,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教学和运用,可以在达成幼儿动作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一、通过开展传统体育游戏活动,达成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
在幼儿园传统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中过程中,游戏内容的科学性、适合性是开展游戏教学的前提。首先游戏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教学和活动;其次游戏的种类要多样,选择的游戏要能够满足幼儿全面性发展的目标,关注幼儿多种动作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内容选择为我们的传统体育游戏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同时促进了我园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彰显了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身体健康中的独特教育价值。
二、传统体育游戏种类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幼儿多项动作发展的需要
根据《指南》中对3-6岁幼儿动作的典型表现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把幼儿的动作发展分为平衡、钻爬、跳、追逐躲闪、抛接、投掷和走跑等几个方面。传统体育游戏可以锻炼几乎全部动作,满足幼儿时期动作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跳房子”“跳绳”等游戏发展幼儿多种跳的能力,通过“长江大桥”“转山洞”“连环山洞”等游戏发展幼儿钻爬的动作,通过“瞎子摸瘸子”“踩高跷”等游戏发展幼儿平衡能力,通过“丢手绢”“贴烧饼”“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发展幼儿追逐躲闪的能力,通过“打口袋”“跳房子”等游戏发展幼儿投掷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写王字”“拍电报”等多种游戏发展幼儿走、跑、控制的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园游戏的内容,更为幼儿多项动作的锻炼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有效的帮助。
三、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传统体育游戏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有些经典而有趣的传统游戏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选择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游戏,或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改变游戏的难度要求,更好的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例如小班幼儿可以玩“丢手绢”“钻山洞”“老狼几点了”等规则简单、动作难度小、运动量较小的游戏,最好配有儿歌指导的游戏;中班的幼儿可以玩“冰糕化了”“写王字”“炒豆豆”等规则稍有些复杂,动作难度不大的游戏;大班幼儿可以玩一些规则相对复杂、运动量较大、有一定竞争的游戏,如“跳房子”“打口袋”“贴烧饼”等……
四、通过难度把握,传统体育游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
传统体育游戏的游戏方法和要求本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和采用不同的游戏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各年龄段,使同一游戏能够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例如游戏“老鹰捉小鸡”,在小班我们可以由两个老师分别做老鹰和鸡妈妈,小朋友做小鸡,这样老师可以充分掌控游戏的运动量,让幼儿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游戏。在中班,我们可以让小朋友来做鸡妈妈和小鸡,老师来做老鹰,这样老师基本能够控制幼儿运动的方向和游戏的激烈程度。到了大班,我们可以让幼儿自由组合,选出老鹰和鸡妈妈开始游戏,老师对游戏的控制可以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规定每组的总人数。这样,在同一个游戏中,利用角色的分配,可以很好的控制游戏的难度,使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再如游戏“钻山洞”,小班幼儿可以钻师幼共同搭建的单个的山洞,中班幼儿可以分男女互相钻许多自由搭建的山洞,大班幼儿可以钻连环山洞。这样通过不同的搭建形式和山洞的多少改变游戏的难度,使游戏适合不同的年龄段幼儿进行活动。
五、传统体育游戏材料简单、方法灵活,方便随时展开游戏活动
相比现代游戏对场地和游戏材料的较多要求,传统体育游戏以其简单的材料和灵活的形式更加适合随时展开和结束活动。在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一根绳子、一个沙包、一条皮筋就是全部的游戏材料,还有许多传统体育游戏不需要任何的材料就能够展开游戏活动,这些材料简单易携带,不用提前做太多的准备;传统体育游戏对场地的条件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根据现有的场地选择不同的游戏,规定不同的规则。这些都决定了传统体育游戏可以随时开始和结束,不用受到太多的限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孩子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开始游戏,给孩子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六、传统体育游戏适合家园配合,共同提高幼儿的动作能力
动作发展 篇7
当今世界蹦床男子单跳技术发展趋势是以高质量、高难度、多空翻连接的组编成套, 其特点是难度值大、动作技术连接难。比赛规则规定:一套动作是由八个动作组成, 两套动作不得重复 (除了踺子、后手翻、快速后空翻) 。裁判评分分为两块, 一块是难度分, 而难度分是由八个动作的难度值相加而得, 一套动作的难度值是越高越好, 它对最终取得高分起到相当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世界蹦床优秀男子单跳选手的动作成套、编排进行分析, 从中了解世界优秀男子单跳选手在成套编排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为今后我国蹦床男子单跳选手成套动作的编排以及训练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更好地提高我国男子单跳的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7年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子单跳成套难度值排在前十位的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询有关文献资料, 并进行分析比较。
2.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录像对2007年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单比赛进行观察统计。
2.2.3 数据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录像观察记录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2007年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子单跳成套难度值排在前十位的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 (见表1) 。
(注: ( 代表踺子、- 代表后手翻、∧代表快速后空翻、//代表直体两周空翻、2-/代表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22O代表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22/代表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720°、23/代表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900°、24/ 代表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1080°、44/代表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1440°、—O代表团身后空翻三周、2—O代表团身后空翻三周转体360°)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发现, 世界优秀男单运动员成套的10套动作可分为两大类型的成套编排。第一种类型是在成套中运用了两个两周旋或一个两周旋空翻挂串的成套编排, 其中没有挂超高难度旋空翻成套动作, 它的难度值小于男单成套平均难度值 (见表1序号为7、8、9、10) 。第一种类型中序号4、5、6 (见表1) 则用了挂超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转体360°作为结束动作的成套相对同类型的成套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加。第二种类型是在成套中运用了三个两周动作或旋空翻, 相对于成套编排比较新颖, 动作连接紧凑, 虽然单个动作难度不是很大, 但由于用了三个两周动作或旋空翻, 因此成套总难度值要高于第一种类型的成套编排, 而且从这套动作编排的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见表1序号1、2、3的成套编排) 。
3.2 两种类型成套编排的数量与难度价值的比较与分析 (见表2)
在以上所统计的10套动作中有7套动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的, 从表2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成套编排, 每套动作都采用了八个空翻动作, 由四低两高难度的空翻动作组成, 虽然有些单个空翻的难度值上高于第二类成套编排, 但在成套的难度值上并没有提高, 而采用三周旋空翻连接的第一类成套难度值却也明显小于第二类编排的成套难度。在统计的10套动作中有3套是第二种类型的成套编排, 从表2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成套编排, 每套动作有八个空翻动作, 是由3高2低的空翻难度动作组成, 虽然单个空翻难度相对不是很大, 但由于是采用了三个两周空翻动作, 所以难度值要高于第一类。
从表1序号为1、2、3的成套编排和序号为4、5、6的成套编排看, 虽然序号4、5、6的成套编排中单个空翻难度大于序号为1、2、3的成套编排中单个空翻难度, 但是序号1、2、3的成套编排中多用了一个两周空翻和三周空翻动作, 所以在空翻难度上超过了序号4、5、6的成套编排中的空翻总难度。
3.3 两种类型成套难度编排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第一种类型成套动作编排发展趋势分析 (见表3)
通过表1看序号5、6、7、8、9、10的编排相同, 只是序号为4、5、6的单个动作难度高于序号为7、8、9、10的单个动作难度。在结束动作上序号为4的采用了转体360°三周的超高难度动作, 序号为5、6、7、8的也都采用了1080°旋和三周的高难度动作。为什么采用三周和三周旋结束的动作不多, 这是因为在规则评分标准下, 对四肢同时落地实行了不计难度的评分标准, 而做三周或三周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一般情况下用直体旋做结束的比较多。从表3中可以看到, 如果第一种类型序号为4、5、6的成套编排在第一个采用1080°直旋连接的话, 成套难度值就可以升至12.0以上, 如果采用1080°直旋连接, 以1440°直体旋结束的话, 成套难度值就更高, 达到12.8, 这一种类型成套动作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3.3.2 第二种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发展趋势分析 (见表4)
从以上发展趋势分析可知, 第二种类型的成套编排比较新颖, 动作连接紧凑, 不仅在空翻数量上占有优势, 而且在成套难度发展上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表1序号为1、2、3可以看出, 成套编排有三个两周以上的空翻组成, 如果运动员有能力可以采用三周旋空翻作为结束动作, 在我国就曾有运动员能单个完成三周旋空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随着器械的改进和运动员成套空翻连接能力的增强, 在挂串完成这类动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表4中可以看到, 第二类成套动作编排成 (22/∧f22/∧∧22/的形式, 成套难度值可以达到14.5, 这样成套编排相对第一种类型的发展趋势来看, 要具有更高的难度与实力。而且结束动作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24/, 难度达到15.2, 如果采用44/, 难度值就达到16.0, 使成套动作难度更上一层楼。
4 结论与建议
4.1 对两种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分析, 第二种类型成套动作编排较新颖, 动作连接紧凑, 是男子单套动作今后发展的方向。
4.2 1080°直旋是目前我国男子单跳选手掌握的两周最高难度动作, 在此基础上, 完全可以发展1440°直旋的动作, 使两周转体类动作的难度再提高一个档次。
4.3 三周旋空翻是目前世界上男子单跳运动员单个最高水平的难度动作, 我国优秀男子单跳运动员应努力掌握好, 在运动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编入成套冲击世界最高水平, 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永生.世界蹦床强国实力格局剖析———兼评2007年世界蹦床锦标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2) :111-113
动作发展 篇8
个体拥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特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机体只有具备一种准备性状态才能有效应对外界刺激, 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Mc Graw在她的双生子踏三轮车训练实验里最早使用了准备性概念。以一对同卵双生子Jonny和Jimmy作为测试者, Jonny从很早就开始接受丰富的刺激和练习, 而Jimmy不给予任何训练。到第十一个月的时候, 开始对Jonny进行踏三轮车的动作训练, 但是从他开始接受训练的第11个月开始直到第20个月之前, 一直都不能学会训练动作, 直到第20个月时才初步具备了踏车的动作模式。而对于另一个在婴儿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双生子Jimmy, 到第22个月时教他骑三轮车, 他几乎立即就学会了。因此Mc Graw提出, 不管两个双生子所受到的刺激经验是多少, 其动作发展的准备性对其习得特定动作是至关重要的。Jimmy发展到第22个月时已为骑三轮车做好了准备, 因此很快获得了骑车动作, 而在第11个月时Jonny因为远未准备好, 由此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发展起骑车动作。尽管在有关如何确定动作发展的准备性特征上存在很大的争论, 但是, 人们较为一致地认为, 动作训练必须基于儿童的发展水平。
2、动作发展的顺序和方向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 专家学者对个体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常模资料。研究发现, 虽然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从先天就具备的无条件反射到实现有目的的复杂动作技能的进程趋势来看, 个体的动作发展过程均遵循一定的顺序原则。有关研究对动作发展的顺序规律进行了概括, 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使人们对动作领域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加深。
人体动作发展的顺序可归纳为:整分、首尾、大小三个原则。整分原则即个体最初对刺激做出的反射是整体的, 而后慢慢分化。具体来讲, 即个体刚开始的动作是整个身体性的, 模糊的, 而后才慢慢分化为具体的、精确的动作。首尾原则即个体动作发展的顺序及方向是至上而下的。
有关专家认为个体动作发展还有另外两条规律。一是从中央部位的动作到边缘部位的动作, 即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等位于躯体中线上的动作, 然后是离中线较近的四肢部位有规律的动作, 最后才是离中线最远的、四肢最远端的精准动作。二是动作发展顺序及方向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从机械模式化的动作想着动作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上述发展顺序的概括有助于人们认识动作发展的时间进程。21世纪以来, 随着方法和技术手段进步, 学者们开始对动作进行多领域、多层次的全方位研究, 采用动力学理论对动作进程进行系统全面分析, 提出协调与控制是动作发展的内在基础。
3、动作发展的动力学系统分析
在人类对个体动作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 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其中关于动作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机制问题的分析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从成熟论、学习论到认识发展理论, 众多研究者对此做出了不同解释。21世纪以来, 学者们开始运用动作发展的动力学知识去阐述动作发展的进程及机制。
具体地说, 影响动作发展过程的相同或者相反的力量总是交织在一起, 经过再组织后得到平衡, 综合对发展产生作用;个体的运动机能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而存在发展不平衡、机能不对称的现象, 对称或不对称的协调也通过相互作用的再组织实现;从动作发展的全过程看, 个体各部位动作的再组织是一种自我调节过程, 是经过从不稳定到稳定之间有规律的来回波动达到的。但由于研究方法和工具的限制, 这些观点当时只是停留与理论构想, 而无法得到实际的证据。
由此可见, 在动力学系统论中, 协调的活动被看做是由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活动的复杂过程产生的, 而不是源于成熟论的先天装置“告诉系统怎么做”, 也不是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的“动作的发展水平由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个体动作发展的独特性由协调和控制过程的差异性决定。
4、动作发展中的协调与控制
协调及控制过程的发展程度显示着动作发展是否完善。同时, 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和控制过程的提高也是同步的。
4.1、协调———模式灵活性的增加
有关学者认为, 个体直接控制的变量数量的直接减少原因是个体动作灵活性的增加。其结果是个体会产生适应特定任务的单元。这些单元通常被称为协同或者协调结构。如射击手将抢瞄准目标物进行射击时, 手腕或肩部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子弹偏离目标, 但是对于手枪射击能手, 可以用肩部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 来补偿和平衡手腕部位的力的变化。这种补偿是经过练习得来的, 手腕和肩部处的关节和肌肉通过经验使之在功能上互相联系, 以整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协调度的增高实质上是各部位之间相互配合的一定时间模式的完善。例如, 在正常的走和跑中, 膝盖的弯曲和伸直动作与臀部、踝部的弯曲和伸直动作的关系是稳定不断重复的。如果协调结构收到内在或外在力量的干扰, 那么不同部位会很快进行调整达到最佳状态以完成既定任务。
4.2、控制――协调的限制因素
虽然个体的动作通过练习变得更加协调, 但是这种模式的灵活性的增加不是无限度的。从总体而言, 机体状态、环境和任务三者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项能达到的最佳协调模式 (Newell, 1986) 。第一, 机体状态的限制包括神经和解剖学的限制, 如神经冲动模式、身高、体重以及肌肉力量的变化等。第二, 环境的限制分为物理和文化两种限制, 比如自主位移 (主要指爬和走) 的动作模式会受到物体表面特性 (硬度和平滑度) 的限制。另外跨文化研究揭示, 父母不同的抚养方式将导致早期协调行为 (比如坐和够取) 出现时间的显著差异。最后, 任务的限制是与动作目标相关的限制因素, 个体为了使动作表现达到最优, 会以特定模式组织肢体运动, 以最快、最节省能量的方式进行活动。
4.3、协调和控制的整合
协调和控制这两个过程的整合使某个动作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使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即综合协调和控制过程形成一个协同结构。这意味着同时形成了关于肢体运动的特定模式的一系列变式, 以适应现实环境的需要。以个体在走路时下肢的交替模式为例, 为了让走的动作适应情景的特定性, 有必要调整控制肢体运动的特定参数, 比如步长、摆幅和速度等, 使之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达到最佳表现, 而这种适应就依赖于个体在执行动作过程中对内部 (如肌肉的可调节度) 和外部 (如重力以及物体的物质属性) 条件的感知。许多特定模式的控制和协调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 比如感受器的自动反馈可以表明肢体现在的状态并按照模式进行一定调整。另一方面, 虽然这种调整是自动完成的, 但是达到最优化表现的参数设置还是通过练习和经验而习得的。从这个角度看, 技巧动作就代表了协调结构的最佳参数设置, 而练习和训练则代表了设置动作参数的过程。综上所述, 协调和控制的协调过程是个体动作发展所具备的一种自组织功能, 即个体可以综合各种因素 (包括个体本身和环境) 发展起适用于本身和适应于环境的动作能力。
摘要:人体动作发展的规律与内在机制在人体获得和应用动作技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准备性、顺序和方向、动力学系统、协调与控制四个方面对动作发展的规律与内在机制进行分析。
动作发展 篇9
一、舞蹈形象的捕捉
舞蹈塑造的前提就是形象捕捉,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要想做好舞蹈形象的捕捉首先应观察及体验生活, 细心提取舞蹈形象的人物、意象等的具体特征, 并用舞蹈词汇将其拆分、排序等。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作品《孔乙己》中, 舞蹈演员蓬乱的头发及破烂的长衫、疯癫的步伐等均将观众带入到文学作品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从演员动作中看出孔乙己自欺欺人及贫困潦倒的书生形象, 通过东张西望的眼神将幽默演绎的淋漓尽致。仅仅采用六分钟的时间就能够展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为观众展现作品主题, 使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在舞蹈起源之初, 人类具有超强对自然界的模仿能力, 在模仿中寄托着对世界的认知。如:早在希腊时期, 舞蹈者通过模仿来感知生活, 认为模仿是一门重要的艺术, 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仅仅考验形体能力, 而且还锻炼舞者的艺术形象及表达能力。模仿的内容众多, 可模仿人或物的外在形态、性格、语言及心理等。若模仿人, 就要熟悉此人的形态特征, 是高还是矮, 是胖还是瘦, 是温柔还是暴躁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够模仿的惟妙惟肖。若模仿动物, 也应抓住动物的形态, 从各个方面对其模仿。如: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其代表作《雀之灵》, 使她红遍大江南北。从表演至今, 仍受到无数人的赞叹。在表演中对孔雀的形象塑造及表现十分形象, 将孔雀真善美集于一身。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生活中孔雀形象的捕捉, 将其应用到舞蹈编排中。在该舞蹈表演开场中, 孔雀头的造型是其独特的标志, 并通过美丽的手势的塑造出灵巧的孔雀形象。看出该表演的人都能够指导杨丽萍利用胸、腰及肩等身体多个部位, 使其巧妙配合, 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孔雀, 让人为之而惊叹。
二、舞蹈元素动作的发展
舞蹈与音乐一样, 全程都是以情调贯穿的, 在捕捉到形象的动态规律时, 应使动态规律仅仅围绕这一意境, 使其得到发展, 并延续下去。舞蹈元素动作的发展应注意舞蹈主题动作的变化, 在变化的过程中保留部分舞姿、节奏及动力, 还应创新部分节奏等;同时还应在元素动作中加入情感, 使舞蹈形象动人。
仍以杨丽萍《雀之灵》为例, 该舞蹈主要是向观众展现孔雀动人、灵巧的形象。在该舞蹈作品中富有层次感及节奏感, 都是围绕动作开展各项变化, 构造完美的舞蹈动作形象及元素动作发展。首先, 该舞蹈加大动作幅度, 如在手部手指营造孔雀形象, 从拇指及食指的动作开始, 后发展到以手指配合肩腰动作, 进而形成孔雀头的造型;同时又简化动作, 最为突出的表现在舞蹈结束时, 以手部提裙子或孔雀头的造型达到收官之效。首尾呼应, 显得简洁干练, 向观众展示了对孔雀的热爱之情。其次, 在舞蹈高潮部分, 又一次向观众展现了经典造型, 将手交叉在脑后, 并双腿直立, 挑起一旁的侧腰, 以快速的速度展现孔雀飞翔的轻盈之态, 使节奏变化与孔雀飞翔相似。在表演过程中时而停顿, 时而旋转, 有层次的展现全身各个器官, 延长动作的节律等。最后, 在舞蹈表演中, 力求上升平衡, 通过下肢动作、腕关节及手臂等动作的变化来展现孔雀轻盈的神态, 同时不断改变动作方向, 使前后视觉效果发生显著变化。正是由于其较为形象的塑造了该形象, 使得更多的人沉迷此表演。当然, 每一种舞蹈都有自己的风格, 同时也有自己的语言, 对于初学者而言, 在进行舞蹈创作时, 不能一会现代舞, 一会古典舞, 避免这种混乱局面的发生, 应注重从整体上感知作品, 杜绝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又如:在学习模仿鱼类的过程中, 可观察鱼鳍的特殊形态及游动时的形态, 将其分解为多个动作, 根据需要选择表演内容, 赋予其精神内涵, 使增强舞蹈语言的统一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舞蹈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 创新舞蹈编排至关重要。而舞蹈形象捕捉与元素动作发展是舞蹈编排的两个重要方面, 应做好两者的工作。本文对舞蹈形象捕捉主张从生活中观察及体验, 并模仿生活, 进而使编排的舞蹈惟妙惟肖。
参考文献
[1]林爱华.浅析舞蹈形象的产生[J].魅力中国, 2011, (16) :285-285.
动作发展 篇10
人类的发展是指人们在一生成长中所经历过的变化,这些变包括身体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四个方面,其中动作领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途径,每个重要动作的获得以及动作的变化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改变,并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动作发展对个体的发展是很关键的。[1]了解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能帮助小学体育教师了解小学生在不同水平时期动作发展的特点,对不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若将人类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让小学体育教师完成当前的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并最终引导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理念。
1 人类动作发展概述
人类动作发展是从健康促进和终身体育的视角,阐释了人类动作发展的全过程,讲述人类从胚胎和婴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青年和成人期,以及老年期的动作发展规律;着重研究影响人类动作发展进程有更清晰、更科学地认识,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动作发展与体育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教师们依据人类动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每个阶段必须要掌握的动作技能,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以及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最终达成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1]
美国学者在人类动作发展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专家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影响人类动作发展的6大因素,它们分别是:(1)动作的积累;(2)动作发展的顺序;(3)动作发展的方向;(4)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5)动作的多元因素;(6)动作的质量。他们一致认为这6个因素将会影响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和人类动作最终的发展水平。
若广大小学体育教师深入学习人类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能让他们更加明确教学对象所要学习哪些必须要学习的动作,不同的水平阶段应该达到的动作成熟水平和各水平动作发展的顺序。才能更科学的建立全面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设计出更适合小学生发展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 人类动作发展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2007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人类动作发展学研讨班”中,中国专家们和美国专家们一致认为,“要重视儿童早期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耿培新教授在研讨班上谈到,研究人类动作发展的规律,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层面上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学层面上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009年10月10日~14日在江南大学举行的“人类动作发展”国际研讨班暨师资培训班中,研讨的主题是——以发展的视角来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这一视角促进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在此次研讨会上,耿培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探索学生各个不同阶段的身体动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加以遵循,这是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动作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基础。[2]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人类动作发展的基本原理能让小学体育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小学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动作发展顺序。作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导教师,掌握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去促进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才能让学生在该水平掌握必须要会的动作,使学生的动作有序地进行发展。
2012年5月20日至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动作发展论坛”中,宋尽贤对教师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阅读并理解《人类动作发展概论》基本知识;第二,明确要求必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第三,教师们要客观去看待人类动作发展,重视人的身心健康。[3]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去实现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学目标,人类动作发展给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教师掌握了人类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人类动作发展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系统、更有效地设置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内容,才能用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科学地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开展
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作为克服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突破点。这一次课程改革转变了体育教师教育观念,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合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动作发展,是值得小学体育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3 . 1 选择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原理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中,除了要注重小学生动作发展外,还要注重运用体育游戏进行诱导,创建“趣味课堂”去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水平的动作,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并且小学生能在每个年龄阶段掌握必须要会的动作技能。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学生的年龄、性格、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依据学生的差异去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
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动作发展山峰”所阐释的动作发展过程,对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动作发展山峰”按照动作发展的过程分为6期,分别是:(1)反射期;(2)预先适应期;(3)基本动作模式期;(4)情境特定化期;(5)熟练动作技能发展时期;(6)代偿期。其中情境特定化期是约7~11岁,这一时期也是人类处于小学时期,在这一小学时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动作技能的获得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师科学的教学与学生动作的练习在情境特定化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较好地以动态的眼光去认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与学,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课程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动作发展顺序、年龄、个体差异和身心特点来制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3 . 2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以下几点:(1)体现新课标“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2)符合小学生动作发展顺序和身心发展特点;(3)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运动爱好;(4)要适合体育教学实际条件;(5)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每种动作练习程度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我们不应该把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变成竞技训练和一味要求小学生掌握精细的动作技术,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动作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动作,去发展学生的灵敏、平衡、柔韧、速度和力量等能力。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在小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规律之间选择合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水平一的学生应以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游戏内容为主,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学生积极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躲闪、攀、爬、钻、抛、接、滚动和一些力量支撑等动作。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整体情况去选择教学内容去完成这些动作的学习。在水平一阶段,教师要设计横叉、纵叉、仰卧推起成桥、握杆转肩、跪坐后躺下、坐位体前屈和立位体前屈握脚踝等柔韧性练习的课程,还要教导学生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
水平二的学生应以体能、游戏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内容为主,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学生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了解一些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能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开始提高学生的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和力量。水平二阶段,小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动作基本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设计内容时还要设计一些团体练习项目,锻炼学生在有一定困难的体育学习中互帮互助,坚持完成团体合作的任务还要在教学中贯穿传授近视眼预防、食品卫生、主要营养素的作用等相关的知识。
水平三的学生应以简单的运动技术、体能内容为主,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锻炼身体方式,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水平三的小学生能完成后蹬跑、急行跳远、连续纵跳摸高以及各种方式的投掷动作,完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滑步、爬、攀、钻、滚翻和滚动等动作。教师不但要让小学生完成这些动作,还要设计一些竞赛项目,让他们能感受到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基础上增加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了解。
4 结论与启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学习动作和积累运动知识的重要阶段,不应该过早地强调标准动作技术的学习。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求“以学生为本”,最基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动作发展顺序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只有尊重这一规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落实,否则,缺乏了对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这个基础的知识,就可能会出现违背学生动作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
人类动作发展能帮助小学体育教师了解小学生已经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正常情况下动作将要发展到哪个阶段,从而能更好地使教师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这之外,人类动作发展学科还能引导教师从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实施体育教学,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一步得到完善。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动作发展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重点,培养小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若每位小学体育教师都了解小学生的动作发展过程以及小学生在每个不同水平阶段要完成相关的运动动作练习,按人类动作发展去进行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设计出合理的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教学内容去进行教学,这不仅使小学生的身体得到发展,所学的动作也不易退化,也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运动基础。
动作发展 篇11
【关键词】社区资源 婴幼儿 精细动作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而言,在社区中邻里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是充实社会生活、促进婴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他们正常发展和全面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当今城市中高楼层、单元化的住宅,使邻居间的社会交往急剧减少,因而孩子相应就缺少了与同伴群体接触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精细动作的培养在有些家庭中并没有得到重视。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做事情太慢了,许多事情都包办代替;还有一部分家长则认为,顺其自然长大了什么都会了,不用教也不用指导。而婴幼儿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和技能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手部运动来探索世界,但我们的家长们却将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当作一种自然成长的规律,而忽视了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精细动作发展的特点,给予孩子们科学合理的精细动作的指导,重视精细动作的发展,这就成为现代家长、老师一项新的任务。家长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与婴幼儿家长、社区居委会联合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为婴幼儿提供一起游玩、一同成长的环境。
二、利用社区资源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
(一)探索发现法
探索发现法强调家长引导婴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婴幼儿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婴幼儿有了兴趣,才能够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
(二)尝试操作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获得的直接经验印象更深刻。家长应让婴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去感知进而去认识事物。比如在秋天,家长可以带婴幼儿到小区花园,在树下去捡捡树叶,能够促进婴幼儿小手肌肉的发展。
(三)亲子活动法
家长带领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亲子活动,与婴幼儿一起参加亲子体能游戏、亲子郊游、亲子制作等,让婴幼儿在活动中乐于探索、主动学习。这些亲子活动能更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三、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婴幼儿精细动作的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婴幼儿的破坏行为先于建设行为,因此,家长及看护人可观察婴幼儿在破坏过程中的一系列精细动作的发展状况,帮助婴幼儿开展好精细动作训练。
(一)情景化环境的创设,引发婴幼儿对精细动作训练的兴趣
家长及看护人可以为孩子创立一个专门训练精细动作的小空间,小空间蕴涵着诸多的因素,包括环境、材料等。而给予其游戏背景的支撑,则能引发婴幼儿的积极参与,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精细动作训练,成为能满足幼儿需求的主动操作。家长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逐步创设相关的操作内容,将精细动作的活动内容生活化、情景化。
(二)整合性环境的创设,刺激幼儿多种感官的发展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精细动作的发展能促进孩子身体各部位感官的发展和各领域活动内容的拓展,使这些看似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体方法如下:
1.设计多种形式的游戏,指导婴幼儿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游戏是婴幼儿最开心、最易接受的,它是以婴幼儿自愿、自主为条件,婴幼儿精细动作在游戏中能得到充分发展。婴幼儿在1岁左右,能熟练、准确地运用物体,因此,家长可指导孩子把瓶盖打开在池塘里装水、用小勺子在户外舀石头等;家长还可以利用穿树叶,做树叶项链等训练婴幼儿手部动作的精确性。
2.设计游戏的环节,增强婴幼儿对精细动作训练的兴趣
在婴幼儿的精细动作训练中,幼师指导家长在活动时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婴幼儿对操作的积极性。
四、紧贴社区资源,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
对于婴幼儿而言,并不一定买的玩具才是最好玩的,家长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搜集任何婴幼儿感兴趣的资源进行训练。在生活中,孩子们会对许多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幼师要引导家长关注婴幼儿的兴趣,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探索各种事物的契机,对婴幼儿进行引导。当婴幼儿出现自创玩法或不满足于现有材料时,家长就应及时提供材料或调整材料,以满足婴幼儿的需求,并使他们偶然的行为通过反复操作成为新的成熟行为。
所有婴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和学习潜力,家长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以激发这种内在潜力为己任,不仅要为婴幼儿的精细动作游戏创设物质条件,更要让婴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和探索。在陪伴婴幼儿开展精细动作游戏时,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和直接教授,而要带着“向孩子学习”的思想去观察婴幼儿的兴趣、能力,观察他们作用于材料的方式,然后顺应他们不同的需求采取合适的指导策略。
动作发展 篇12
其中, 纵差差动保护能反映变压器内部相间短路故障、高压侧单相接地短路及匝间层间短路故障, 既要考虑励磁涌流和过励磁运行工况, 同时也要考虑TA异常、TA饱和和TA暂态特性不一致的情况。
差动速断用以快速切除变压器严重的内部故障。由于纵差差动保护需要识别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和过励磁运行状态, 当变压器内部发生严重故障时, 不能够快速切除故障, 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带来严重危害, 所以配置差动速断保护。当任一相差流电流大于差动速断电流定值时差动速断保护瞬时动作, 跳开各侧断路器[1,2]。
1 事故概述
2015 年7 月1 日14:00 左右, 浙江杭州某110k V变压器在空充过程中发生故障, 变压器差动保护启动但未出口, 300ms后由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I段1时限动作, 跳开高低压侧断路器。后经现场查实, 本次故障点发生在低压侧TA附近, 故障由差动区内转区外, 现场主接线及变压器保护配置如图1所示。
2 保护原理及定值
现场变压器保护采用了上海思源弘瑞的UDT-531G变压器保护装置, 其差动保护动作方程如下:
Id0为差动电流启动电流定值, Ie为变压器额定电流, Kr1为一段差动制动系数 (固定取0.5) ;Kr2为二段差动制动系数 (固定取0.8) ;K1Ie为一段差动拐点 (K1固定取0.5) ;K2Ie为二段差动拐点 (K2固定取5.0) [3,4]。
现场整定的设备参数和部分保护定值如表1所示。
根据设备参数可知, 这台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二次侧的额定电流分别为:
3 保护动作分析
从现场调取的变压器保护装置录波文件可以看出, 本次故障可近似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1:合闸后0~6ms。合闸瞬间低压侧已经发生了差动区内三相短路, 不过由于断路器合闸不同步, B相先合上, 造成合闸瞬间高压侧B相TA流过短路电流, 其他两相在合闸后约6ms才流过故障电流。B相TA流过短路电流时, 经星角转换后, A、B两相均有差流, 此时差动保护启动[5]。波形如图2所示。
阶段2:合闸后6~20ms。随着断路器AC两相合上, 该故障持续了约14ms, 从图2 中可以明显看出故障特征, 高压侧三相电流大小近似相等, 低压侧TA无短路电流, 但由于采用全周傅式算法的比率差动保护典型动作时间为26~30ms, 此时差动保护未出口, 同时也能看出此时各相差流中的谐波含量也超过了二次谐波制动定值 (15%) , 差动保护应不动作[6]。波形如图3所示。
阶段3:合闸后20~40ms。故障持续发展, 由差动区内三相短路转为区内外异名相三相短路 (故障点恰好在低压侧TA附近) , 从图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时低压侧A、B两相均感受故障电流, 而低压侧C相无任何电流。此时对于A、B相, 属于差动区外故障, 两相差流较小, 由比率制动特性保证A、B两相不误动;对于C相, 仍属于差动区内动作, 但是在22ms时刻之前, C相差流中的二次谐波含量仍然大于定值 (15%) , C相差动保护被二次谐波闭锁, 变压器保护程序中二次谐波满足条件后延时21ms才开放差动保护, 而18ms后C相故障已由区内转区外, 差动保护被制动, 故差动保护在此阶段亦不动作[7]。波形如图4所示。
阶段4:合闸后40~306ms。故障进一步发展为区外三相短路, 高低压侧各相均流过穿越性短路电流, 各侧电流呈现对称性, 各相差流很小, 差动保护不动作, 306ms时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动作[8]。波形如图5所示。
阶段5:合闸后306ms。此时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动作, 跳开高低压侧断路器, 故障切除[9,10]。波形如图6 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一起较为复杂的转换型故障发生时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动作行为, 该起事故的故障点发生在变压器低压侧TA附近, 属于空充于差动区内三相短路转区内外异名相三相短路再转区外三相短路的复杂性故障。由于转换时间很短, 且受励磁涌流闭锁影响, 差动保护在此种转换性故障下不动作, 最后由变压器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将故障切除。
摘要:针对一起某变电站110k V变压器的发展性故障, 通过现场整定的保护定值和故障录波器波形, 详细的分析了故障发展过程, 并根据差动保护的动作特性和涌流闭锁判据推导出差动保护在本次故障发展各阶段的动作行为。综合分析后指出:由于本次故障发生在低压侧TA附近, 属于空充于差动区内三相短路转区内外异名相三相短路再转区外三相短路的复杂性故障。由于转换时间很短, 且受励磁涌流闭锁影响, 差动保护在此种转换性故障下不动作, 最后由高压侧复压过流保护将故障切除。
关键词:差动保护,发展性故障,区内外三相短路,涌流闭锁,复压过流保护。
参考文献
[1]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2]王维俭.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原理和应用 (第二版)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3]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国家电网继电保护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4]国家能源局.DL/T 684-2012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5]刘家军.两种星角换流变差动保护方案比较[J].创新科技, 2014, 178 (12) :90-92.
[6]郭碧媛.220k V主变110k V侧零序过流保护跳闸整定的改进[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20) :209-210,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