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

2024-08-02

《胜利》(共12篇)

《胜利》 篇1

2011年4月16日是胜利油田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 在山东垦利县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 首次见到工业油流, 自此发现了胜利油田。1964年1月25日, 中共中央正式批准, 以山东东营地区为主战场, 从全国调集了上万名石油大军, 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大会战。50年的征程, 胜利油田发现油气田77个, 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亿吨, 生产原油10亿吨, 约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 实现利税6000亿元, 并创建起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胜利文化”。

解读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 坚定的价值理念

胜利是一方创业的热土, 也是一块精神的高地。胜利文化是胜利油田的根与魂。艰苦的环境条件和国家对石油资源的迫切需要, 锻造了老一辈胜利人“以苦为荣, 野战为乐”、“闻油则喜, 为油而战”的高贵品质, 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 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 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

进入新世纪后, 油田党委从奠定长青基业、打造百年油田的战略高度, 不断创新和丰富胜利文化内涵。新时期胜利精神是“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共同愿景是“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共享价值观是“共创百年胜利, 共建和谐油田, 共享美好生活”以及“油田与心田共建, 文化与文明共创”。

经过多年的理论创新、实践积累, 胜利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成果丰硕。2005年8月, 胜利油田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胜利文化案例被编入高校教材, 走进中央党校课堂。中企联领导和专家评价“胜利文化是胜利油田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贡献, 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胜利文化就像一面旗帜, 飘扬在数万名员工的心中。胜利人来自四面八方, 为国找油、为国奉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不但形成了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而且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共同体。胜利人特别能奉献,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油田积极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亲情般的关爱、家庭式的温暖, 广大员工“聚情爱家, 聚力建家, 聚心和家, 聚智兴家”, 形成了“以油为业、以队为家”的“家文化”, 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胜利油田响亮地提出“更有力量, 更强根基, 更大作为”的文化宣言, 高扬时代主旋律, 传承胜利, 发展胜利, 创造胜利。

解读之二:用胜利精神铸就铁军队伍, 以先进文化创建百年油田

胜利油田用文化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油田党委确立“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共同愿景, 提出“分三个阶段, 实现三个目标”的具体构想。这一愿景目标, 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支持。2009年10月18日,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 他寄语员工:要发扬铁人精神, 学习身边典型, 朝着“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目标前进。

胜利油田大力培育“人人遵章守纪, 事事讲求精细, 时时注重创新, 处处体现和谐”的共同行为规范, 深入推进执行力文化建设, 努力做到“执行决策不动摇, 执行纪律不走样, 执行制度不变通”, 令行禁止, 雷厉风行, 以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塑造作风过硬、技术精湛、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胜利铁军队伍。

以基层建设十面红旗为代表的英雄群体, 是铁军队伍的领军方阵。无论是坚守胜利本土, 还是走向外部市场, 他们依靠独有的技术优势、工作能力、质量信誉, 攻坚克难, 战无不胜, 打出了胜利人的威风, 赢得了“胜利铁军”的美名。铁军敢打攻坚仗, 敢啃硬骨头, 不管是在黄沙漫漫的黄土高坡、千里冰封的雪域高原, 还是在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滩、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 胜利铁军都表现得“胜似闲庭信步”。他们曾用7天时间修好别人70天修不好的油井, 使得竞争对手因此而惊呼“狼来了!”。

文化育人, 英模辈出。胜利文化的肥田沃土, 滋养培育了创业初期数以百计的英雄模范人物, 茁壮成长起新时期十大胜利标兵、24位全国劳动模范、数百名全国技术能手。在这些先进典型身上, 集中体现了胜利人最优秀的精神品质, 他们是胜利核心价值观的人格体现, 是铁军旗帜上的群星。油田通过报告会、座谈会、DV短片等多种形式, 把英雄故事传遍千家万户, 推进员工创先争优。

解读之三:科技领先成就胜利高度, 技术创新点燃胜利引擎

胜利油田素有“地质大观园”之称, 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 决定了“科技兴油”战略, 也成就了胜利科技的高度。在从创业走向创新文化的引领下, 胜利油田闯过一道道科技难关。

“九五”以来, 建立完善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稠油开发等国内领先的十大配套技术, 连续11年获得2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胜利油田每一次大的发展, 都与重大的地质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息息相关。在当前油田增储稳产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胜利油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牢固树立“地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 找到的储量都可以动用”的理念, 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推进技术创新, 挑战传统极限, 突破制约瓶颈, 以扩大资源、提高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为目标, 掌握一批推动油田科学发展的“杀手锏”。按照“完善推广一批, 攻关突破一批, 研究准备一批”的工作思路, 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战略储备四方面入手, 增强油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由传统技术输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企业的重大转变。保证了油田连续27年每年新增探明储量1亿吨, 其中靠新科技探明4000万吨, 每年依靠科技直接增加产油300万吨, 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

解读之四:文化融入经营管理, 特色模式彰显威力

随着油田开发与心田开发的齐头并进, 胜利油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凸显优势, 油田上下迈入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胜利油田逐步形成了以“四级管理体制、五大经营机制、六个管理支撑”为要素的“456”管理架构, 探索出组织运行一体化、战略执行一致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科技创新现代化、“三基”管理标准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稳控工作人本化的“七化”特色管理经验。临盘采油厂“长寿井”管理以及河口采油厂价值管理等, 都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 彰显文化管理的活力。胜利油田以“勘探上精查细找, 开发上精雕细刻, 经营上精打细算, 操作上精益求精”为主要内容, 大力加强精细文化建设, 持续推进“精细管理年”及“精细管理深化年”活动。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 统筹上市与非上市, 实现管理局与分公司一体化管理和协调发展。胜利油田倡导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约束, 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协调同步, 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

胜利油田注重把基层员工创造的管理经验上升为制度文本, 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管理模式。多年来, 在基层单位深入开展“达标、创优、争银、夺金”活动, 创新实施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三全”管理体系, 收到实效。《大型油田提高基层建设水平的创优管理》荣获第十六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被誉为国有企业中国式管理的典型案例。

解读之五:共建共享和谐企业, 安全清洁绿色油田

多年来, 油田推进“五大和谐工程”, 持续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年”活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 胜利油田又推出了“共创百年胜利, 共建和谐油田, 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

各级党政组织切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加大投入改造基层硬件设施, 改善一线员工工作生活条件, 让员工上班穿上干净的工装体面地劳动, 下班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休息。各生产作业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设社区文化, 打造温馨和谐的“胜利大本营”, 让员工和家属都能共享油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胜利油田实施子女就业援助等民心工程, 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大力践行“油田与心田共建, 文化与文明共创”的理念, 推动实施“胜利心田”工程, 进一步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局面。

胜利油田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 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经营宗旨, 认真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加强油地共建, 实现油地和谐。胜利油田作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 主动、积极、有效地融入到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 充分发挥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积极支持和推动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针对油气生产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的特点, 胜利油田积极创建“以人为本, 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 深入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 细化落实安全生产禁令, 努力实现无人身伤害、无环境污染的安全生产目标。

解读之六:运筹“胜算”, 创造“胜机”, 保持“胜势”,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胜利油田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开发油田到开发心田, 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 这一系列变革都是为了促使油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油田领导科学决策, 谋求“胜算”。“十二五”期间, 既是油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各类矛盾的凸现期;既是油气生产的稳产期, 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调整期;既是油田各项工作的持续稳定期, 也是实施资源、市场、可持续发展、队伍管理的战略跨越期。胜利油田领导层积极践行正确的国企领导观, 大力推进“负责任、能力强、正气足、大作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倡导“廉洁树胜利形象, 勤政促油田发展”的廉洁文化, 提高各级干部“按规矩办事, 按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以确保胜利油田2024年实现“开发60年, 探明60亿”的发展目标。

凝心聚智, 推进执行, 创造“胜机”。油田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管理, 传递激情, 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油田充分利用内部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鼓劲增力, 并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 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 引导员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 “慢不得”的危机感, “坐不住”的责任感, 优质高效地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提升品牌形象, 保持企业“胜势”。多年来, 胜利油田通过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胜势, 大力实施“打造胜利品牌, 实现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创造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创效益好的技术服务品牌。尤其是胜利铁军的足迹已从国内走向了亚洲、非洲和美洲市场, 他们同高手过招, 与强手亮剑, 为胜利油田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企业的高度在于不断超越新的高度。当前, 处在“发现50年, 产油10亿吨”的重大历史节点上, 胜利油田上下正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主题, 紧锣密鼓地开展系列活动:系统梳理“艰苦奋斗、科技创新、精细管理、奉献社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经验, 全面升华“为国分忧的胜利责任、敢打必胜的胜利队伍、科技创新的胜利旗帜、凝心聚力的胜利文化”胜利基因, 使“做胜利人、传石油魂”、“我的油田我的家”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我们相信, 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 胜利油田定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胜利》 篇2

棋逢对手

下象棋也许是我的特长之一,但爸爸也是一位世外高人。他曾打遍天下无敌手,打败过好几个邻居,一直是我的偶像。这天,我俩狭路相逢,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当然,和偶像同场竞技,我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兵死将伤

棋很快就布置完成了,爸爸嘴边挂着一丝笑容,似乎在说:小样,想打败我,再吃两年饭吧!这样的嘲讽影响不到我,我知道我有百分之三十的希望能赢。开始了,只见老爸采用防守战术,把象移到帅前。我把炮移到兵后。可老爸直接飞马,眼里有轻敌之意,……,大战了15回合后,我的炮被吃了一个,兵也死光光了。

大意失荆州

爸爸见我已死大半,自己仍兵力十足,不禁哈哈大笑。我看见两员大奖车还分毫未动,就把车移至爸爸的将的九宫格下,等待致命的一击。不知爸爸看到没,把车移至和我的车统一战线上,我像虎一样把爸爸的车吞了,就这样爸爸的荆州失守了。

胜利了

我和爸爸大战300回合后,我和爸爸都只剩下残兵败将了,我的双马却在这场战役中存活了下来,就这两匹马,让我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胜利》 篇3

1945年5月1日凌晨3时50分,苏联近卫军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将军在指挥所里,打开纳粹陆军最后一任总参谋长克莱勃斯上将带来的一封信:

“遵照已故元首的遗嘱,我们授权克莱勃斯将军办理如下事情。我们通知苏联领袖和人民,今天15时30分,元首已离开人世。在遗嘱中,元首根据他法定的权力,把全部权力移交给了邓尼茨、我和鲍曼。我全权委托鲍曼与苏联人民的领袖建立联系。这一联系,是遭受最大牺牲的各大国之间进行和平谈判必需的。戈培尔”

从斯大林格勒废墟转战到柏林街头的苏联将军们,读不懂这封内容暧昧的 信——而同样是军人的德军总参谋长,也无法做出更多的解释。不得已,朱可夫将军一面派副手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前往崔可夫上将的指挥所,确认德国人究竟想说什么,一面从电话里向斯大林汇报了这封信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按照他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从夜梦中醒来的斯大林最关心的问题是:

“完蛋了,这个混蛋!可惜没能把他活着抓住。那希特勒的尸体呢?”

朱可夫回答:“据克莱勃斯将军说,他的尸体已经烧了。”

“告诉索科洛夫斯基,”斯大林无疑已经读懂了戈培尔的来信,他说,“除了无条件投降外,不要同希特勒分子进行任何谈判。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夜里不要再打电话给我。我想休息一会儿,今天我们要进行‘五一’节检阅。”

这封言辞模糊的信件,确实是由希特勒自杀前任命的“帝国总理”戈培尔签署的。在希特勒的最后阶段,戈培尔博士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希特勒最后希望的化身。根据戈培尔的推理和荒唐的占星术预测,希特勒期望的是苏联和西方盟国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反目为仇,而自己则将与“七年战争”中的菲特烈大王一样,利用敌人阵营的内讧,完成第三帝国的“中兴大业”。尽管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里宾特洛甫、戈林、希姆莱、施佩尔这些纳粹高层为了帝国或他们个人的命运,使尽浑身解数期望与西方盟国媾和,但在纳粹屠刀下诞生的反法西斯同盟并没有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将军们已经开始接触的时候,柏林城内苏军的进攻和德军的顽抗都还没有结束。5月1日,苏军步兵第416师与德军“明赫贝格”师激战,后者不足1营的剩余部队在勃兰登堡门附近的街垒和动物园的地堡里,进行着最后有组织的抵抗。有资料显示,来自波兰的IS-2坦克也参加了这里的战斗。中午,德军最后1辆“虎I”坦克失去了动力,最后1门PAK40反坦克炮也被摧毁。失去了坦:克的德军坦克手以步兵武器与掷弹兵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傍晚,这里的德军被歼灭,一面红旗插在了勃兰登堡门上的青铜四驾马车上。入夜,苏军用1.8吨炸药炸开了特拉特隧道顶部,用水淹没了这里仍在顽抗的德军。

在“后希特勒时代”的第三帝国,戈培尔把最后的期望投向了东方:他期望以克里姆林宫顺民的身份,利用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矛盾,来挽救自己的命运。但斯大林甚至不肯为他的哀鸣浪费多几分钟休息时间。克莱勃斯将军当天下午把这个消息带回到了地堡里。此时,地堡里的每一个人,终 于从瓦解反法西斯阵营的荒唐计划中醒来了:戈培尔选择了自杀;但以暗算为长的纳粹党务首脑鲍曼,则还梦想着在邓尼茨的新政府里攫取更大的权力——至少也是;中出苏军的包围,向他眼中同属西方的加拿大军队投降。

5月1日晚9点,德军在柏林城内最后的机动力量,在弗雷德里克斯地铁站口完成了集结,他们的兵力由近500名党卫军“北欧”装甲掷弹兵师残余步兵和希特勒残余幕僚组成,还有党卫军503重装甲营的5辆“虎王”(另一说法为2辆,其组员全为非德裔人)重型坦克、陆军第 2装甲团的2辆“豹”式坦克、1辆川号突击炮车及8辆各类型装甲车辆。按照鲍曼(柏林城内尚存的地位最高的纳粹首领)的旨意,他们将向西北方向的霍斯坦展开突围。

由于巷战最后阶段的混乱和缺乏准备,而且步兵的45毫米反坦克炮对德国坦克没太大威胁,因此这支队伍很快插进了苏军近卫第52步兵师由小型强击群组成的进攻前沿。苏联突击第3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用电话激动地通知朱可夫:“有一群德国坦克突出了包围,约20辆左右,高速度向西北郊驶去。”对此,苏军的反应是:希特勒、戈培尔和鲍曼他们跑了!朱可夫紧接着的命令是“阻止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逃出柏林”。他动用了第47集团军、 61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兵力紧急部署了狙击线,而突击第2集团军和近卫第 2集团军的T-34/85坦克则进行追击。5月2日黎明,在柏林西北15千米处爆发了坦克战,侥幸冲出市区的德国坦克全部被击毁。尽管有一部分德国人逃出了包围,但大多数纳粹高层却很不走运:克莱勃斯将军等将领选择了自杀;鲍曼死了,有人说是死于坦克被击中,有人说是服毒。

经过5月1日夜晚的战斗,柏林城内的德军已经完全失去了组织。5月2日零点40分,苏军电台收到了德军要求停火的呼叫。早上7点左右,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炮兵上将来崔可夫的指挥所。他告诉崔可夫戈培尔已经自杀,然后向柏林城防部队下达了立即停止抵抗的命令。5月2日15点,柏林城防部队全部放下武器——从这个时刻起,纳粹罪恶大本营上空的硝烟,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而散去。

根据苏方资料,投降就俘的柏林城防德军有13万4千多人,苏军在整个柏林战役中则付出了超过30万人伤亡的代价。这个数字,目前还有很多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西方史学家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重新得出的结论是,在奥得河西岸和柏林外围作战中,苏军阵亡35000人,德军阵亡20000人;在柏林市区的巷战中,苏军阵亡5万人,德军则有2.5万正规军和武装党卫队员、1.5万人民;中锋队员、5千名希特勒青年团员和4.5万柏林居民成为了第三帝国的殉葬品。西方的资料显示,在柏林的巷战中,苏军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087辆(当然还有更夸张的数据),但这个数字相对于苏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以及苏军4月份在整个东线损失约4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据,又 明显偏大。数据统计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主要原因是对柏林的巷战进行统计的起点:是从4月21日苏军进入城市外围开始,还是从4月26日苏军发起最后总攻开始。但对于这些数字的争论,并不影0向战役的结局。

5月9日0时43分,纳粹德国的代表在柏林近郊的腾柏尔霍夫签署了投降协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终于平静了。这个刚刚消失了枪声的凌晨,也同时结束了一个时代,并且毁灭了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人征服世界的狂想。整个欧洲变成了狂欢的海洋,在仪式结束后,参加受降典礼的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人进行了狂欢:开始时,苏联的朱可夫、英国的特德、法国的塔西厄和美国的斯巴兹等最高代表还能以风度翩翩的敬酒来庆祝共同的胜利;但是到黎明的时候,连一向老成持重的朱可夫也在酒精作用下开始表演起热情洋溢的独舞。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按照事先的约定,四大战胜国将柏林和整个德国都分成四个占领区,分别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占领。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即成为每个国家最现实的选择——尽管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时,东西方的士兵们都以交换纪念品、拥抱和真诚的祝福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保持友谊的期望。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西方世界不但在意识形态上有着鸿沟,而且战争的教训使斯大林意识到,只有把实际控制范围尽量向西推进,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手段。而在西方政治家眼中,社会主义政权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建立,又成为了不可接受的现实——以巴顿、麦克阿瑟等人为代表的将军和艾·杜勒斯为首的政客们,则把消灭红色政权明确当成了纳粹覆灭后的下一个目标。这种心理和政治上的倾向,在行动中很快就成为了现实: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英雄朱可夫元帅回到了莫斯科,在1945年6月 24日的红场,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典礼——但西方盟国没有派高级代表参加这个仪式。回到柏林后,为了庆祝反法西斯同盟共同的胜利,在苏联的建议下,苏、美、英、法四国决定在柏林再进行一次联合阅兵式,由四国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共同检阅他们的部队。

但就在阅兵典礼的前一天,朱可夫收到了来自西方的通报:西方三国军方首脑因故无法参加在柏林进行的阅兵。斯大林则对这一信息迅速进行了解读:“他们想贬低反法西斯同盟阅兵的政治意义。你等着瞧吧,他们还会搞新花招的。各盟国军队总司令拒绝出席也没有关系,你(朱可夫)就担任阅兵首长好了,反正我们应该比他们有更多的权力。”

1945年9月7日上午,苏军柏林战役中的功勋部队和驻守西柏林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接受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检阅。由于西方仅派出了驻扎柏林的勤务部队,因此,整个典礼更像一场苏联军队在全世界面前的武装示威——首次出现的IS-3重型坦克队列,让西方政治家忧心忡忡,他们开始酝酿装备原子弹,以便在东方的钢铁雄师面前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这之后,竭尽所能为柏林市民紧急送去9600011屯谷物、5万头牲畜的斯大林,却发现从没有经历过战火的大洋彼岸给西柏林市民送去的物资,超过自己的一倍!于是,对西方盟国占领的西柏林进行封锁,也开始悄悄进入克里姆林宫的议事日程——在柏林街头的废墟、瓦砾和红旗中,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没有硝烟的冷战又在柏林这个过去的罪恶之源、血腥之都,缓缓拉开了大幕……

对峙篇:冷战追忆

1946年3月5日,英国卸任首相邱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工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二战期间,由于苏联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使“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在1949年4月4日,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法国等盟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简称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宗旨是缔约国实行所谓的“集体防御”,即任何一个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

与之针锋相对的是,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国,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WTO),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从此,这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长达近半个 世纪的对抗。 在冷战的初期,由于实力上的差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上采取防守态势,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在这一时期,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等一系列事件。

在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指责苏联试图染指其战略后院——加勒比海地区,严重威胁其国家安全,决定对古巴实施全面的军事封锁。在美国不惜发动核战争的军事压力下,苏联最终选择了向美国妥协,撤出了在古巴部署的导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苏联尚不具备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实力。

但是,发生在亚洲的一场战事使得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从60年代起,随着越南国内局势的演化,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这个东南亚小国的内部事务。从最初的“特种战争”逐步升级为1968年前后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全面;中突。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飞机大炮的恐吓,还是“民主自由”的号召,拥有世界最强军政实力的美国却怎么也奈何不了向往独立的越南军民。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美国人焦头烂额,深深地陷入战争泥沼难以自拔。几番犹豫之后,尼克松终于下定决心撤出这个伤心之地。以前任何一场国外战争都没有像越南战争这样严重地折磨美国人的心灵。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苏联侧重发展重工业,军事、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同时,苏联在核武器数量方面也超过美国。

自此苏联开始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这种扩张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70年代末,阿富汗的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稳。靠政变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明清洗了执政的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因此认为自己在阿富汗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撕毁一年前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冷战中期的重要事件。苏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使侵阿苏军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伤亡人数不断增加。阿富汗变成为苏联一个沉重的包袱,直至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军队在阿富汗伤亡达5万多人。阿富汗变成了苏联的“越南”,并对整个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此时的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在外部,70年代苏联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面临着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的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

可以认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之时,苏联原有的外交政策已难以为续。为了配合国内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实行了大幅度调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大声疾呼“形势要求改革”、“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以及“扩大公开性”等问题,不时地引来雷鸣般的掌声。然而,这种不分阶级的“民主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等新思维,在国内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舆论,并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

到了1988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派有了较快发展。 1990召开的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三股势力。在此背景下,爆发了1991年的 8·19事件。亚纳耶夫等发动的8·19事件,本意是阻止苏联发生演变。但事与愿违。政变的迅速失败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大厦顷刻工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共党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

几乎与此同时,在苏联控制的东欧地区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欧剧变首先从波兰开始,其次是匈牙利、民主德国……虽然各国演变的过程基本一致,但国家政权的转移方式却大不相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执政的共产党最高层内部发生了裂痕,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比如匈牙利;二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的综合作用;中击下曾试图加以抵抗甚至回击,但在“团结、和睦、合作、共事”的口号下一步步妥协退让,最终被迫交出政权下台,如波兰、民王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三是通过武装:中突的形式实现政权更迭,如罗马利亚,是东欧聚变中最为激烈和尖锐的一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使华约组织随之解散,冷战时代也就结束了。

回首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虽然局部地区武装冲突持续不断,但是,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军事集团都不具备把对方一次置于死地的能力,从而使人们真正担心的世界大战——超级大国间的核战尹终究没有发生。跨入新千年的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本国经济和改善国内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告诫我们:新的战争威胁还存在,战争幽灵还在世界徘徊。

纪念篇:红场大阅兵

1945年5月9日——60年前的这一天,欧美人民欣喜若狂地迎接着世界和平的重新降临;目口使仍然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的亚洲人民,也更清晰地看见了日本法西斯的末日。60年后的这一天,历史再次铭记莫斯科。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自豪、胜利、欢庆,充斥莫斯科大街小巷。这一天,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成员国、印度等近6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聚集莫斯科,追忆往昔、共商未来;并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的方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和纳粹德国投降60周年。

提起红场阅兵,首先就会想起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的那次阅兵。当时,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苏联政府部分人员已经转移到苏联后方,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被围攻的莫斯科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盛大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举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的军心民心。

1945年6月24日,苏联举行了打败德国法西斯后的第一次阅兵庆典,声势浩大。此后,每年的卫国战争胜利庆典都是在5月9日举行。

1995年5月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再次举行盛大阅兵式。当时的西方领导人只参加了老兵的阅兵式,拒绝参加新兵的阅兵式,原因是他们反对俄罗斯的车臣政策。

又过了10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60周年庆典的重头戏——红场大阅兵拉开了帷幕。红场大阅兵分成三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迎胜利旗帜。红场大阅兵在4名士兵的迎旗仪式中正式开始。这 4名俄罗斯士兵身穿绿色镶金制服,举着印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旗正步走过。这面旗帜是苏联红军第150步兵师1945年攻克柏林后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的旗帜的仿制品。

第二部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阅兵式由莫斯科军区司令叶夫列莫夫指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叶夫列莫夫的陪同下检阅了参力口阅兵式的部队。

阅兵式又分历史篇和现代篇。手举 60面卫国战争期间战功卓著部队旗帜的方阵拉开了阅兵式历史篇序幕。之后进入红场的是6个分别由74名军人组成的连队方阵和1个由33人组成的骑兵连方阵。每个方阵身着不同的战时军装,手持战争时期的武器,分别代表战争时期苏联红军步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空军、海军和骑兵等军兵种。

随后,2600名老兵胸前佩戴勋章、手持鲜花,乘坐130辆由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新仿造的二战时期使用的吉斯-5型军用卡车,分成10个方队陆续进入红场。这 10个方队分别代表当年苏联红军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乌克兰方面军,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完全按照1945年胜利后红场阅兵时的顺序从王席台前通过。值得一提的是,此刻演奏仍是二战时苏联国歌的曲调——虽然歌词已改。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阅兵仪式上问候老兵的方式也是卫国战争时的:“同志们,你们好!”

接着阅兵式进入现代篇。步入红场的是由7000多名官兵组成的18个营级方阵。这些方阵分别代表俄军陆、海、空三个军种,战略导弹兵、航空兵、空降兵三个兵种,军事院校,以及俄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紧急情况部所辖的内卫部队、安全部队和边防部队等,从整体上展现了当代俄罗斯武装力量的风貌。

第三部分:为阅兵式的空中部分。所有方阵通过后,军乐队现场演奏“胜利日”乐曲。此时,俄空军“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5架“苏-27'’歼击机,以及“雨燕”飞行表演队的4架“米格-29'’歼击机M红场上空飞过。30秒之后,俄第899航空团的3架“苏-25”强击机飞临,喷出白、蓝、红三色烟雾组合成俄罗斯国旗形状。历时55分钟的阅兵式到此结束。

随后,各国政要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前敬献了鲜花。献花仪式结束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午宴,款待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

由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10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纪念卫国战争对于俄罗斯的现实意义发生了变化,从中体现出普京的战略意图。

首先,普京希望通过纪念活动振奋俄罗斯的民族精神。10年前冷战刚刚结束,俄罗斯主张回归西方,那时候的纪念活动是为了搭建舞台证明俄罗斯正在走向新道路,崇尚新的价值观。那时候车臣问题也并不十分明显。但是1995年之后北约大规模东扩,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特别是“颜色革命”后,俄罗斯在本地区的影响减弱,车臣问题演变成严重的恐怖主义问题,俄罗斯国内改革也遇到一些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士气,重新激发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其次,普京希望通过活动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以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重拾前苏联在二战时期的国际威望,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胜利》 篇4

关键词:胜利西部,新疆,文化,发展

一、走出胜利本土, 创业西部荒漠, “创业文化”传承胜利精神

创业文化的基础:强烈的奉献精神

胜利西部干部职工一踏入西部大漠, 严寒、酷暑、风沙便伴随着他们, 面对西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 胜利西部精神一开始就根植在干部职工的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工作的进展, 逐渐凝聚成了西部特有的精神内涵, 具有明显的胜利传统和地域特点。胜利西部参战将士“舍小家、顾大家”、甘于牺牲、默默奉献, 支撑起了西部胜利人的一片蓝天。

创业文化的关键:坚韧的乐观精神

胜利西部区块分散, 施工队伍多且相隔很远, 最远的相隔近千公里。前线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遇到大雪封路, 还要步行跋涉, 但没有一人喊苦叫累。从昆仑山上的和参1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胜和2井, 从准噶尔盆地北端的英1井到天山脚下的固1、固2井, 都留下胜利西部人的身影, “咱们石油工人有力量”的嘹亮歌声始终随着将士的身影唱响戈壁大漠。

创业文化的根本:不竭的创新精神

胜利新疆探区具有“边、凹、贫”的特点, 是前人经过多轮评价认为无勘探价值的区块。创新地质认识是进军西部的主旋律。通过开展多项勘探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 找到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藏运聚规律, 确定了有利勘探方向。2003年3月董1井实现战略突破, 2004年8月永1井获得重大突破, 2005年3月排2井取得重大发现, 春光油田诞生。2009年7月, 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千万吨级以上储量区块被发现, 西部勘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二、突出西部特色, 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文化”推动西部大发展

创新西部特色勘探管理

按照西部“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走出了一条特有的勘探管理之路。通过强化地质综合研究, 加强精细评价, 找准了勘探方向和目标, 探索建立科研支撑体系, 并通过制定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来规范、组织、控制勘探管理工作, 实现了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精细管理。

创新西部特色开发管理

胜利西部通过产能建设方案优化、科学划分油藏管理单元、工艺技术攻关和实施“单井目标管理法”、“网点管理法”, 实现了油藏的高效开发。同时, 积极完善开发市场化管理模式, 探索出了以甲乙方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共建文化体系, 实现了管理扁平, 用人机制的能进能退, 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

创新西部特色经营管理

胜利西部探区工区分散、跨度大, 与胜利油田总部相距数千里, 结合西部特点, 形成了以“实施一个整合, 推行两种机制, 理顺三个流程, 落实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系, 初步实现了储量、产量、投资、成本、效益的“五统一”。

创新西部特色人本管理

西部油区地处偏僻, 生活封闭, 文化娱乐条件相对较差。新疆气候条件恶劣, 冬天到零下40多度, 夏天接近50度。西部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既有工作的同事关系, 又有兄弟之间的亲情友谊, 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形成了“我靠家生存, 家靠我发展”的共同目标, 建立了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认识, 增强了团队的文化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西部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

三、肩负历史使命, 打造西部标杆, “创标文化”助力东部硬稳定

打造新区勘探的标杆区

面临迥异于东部的异常复杂的地质条件, 胜利西部勘探科技工作者和参战将士敢于并勇于打破思维认识上的束缚, 不断创新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并形成了科学先进的适合胜利西部地质条件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和勘探理论体系, 使胜利西部的勘探目标定的准、定的牢, 井定在那里, 油就出在那里。

打造高效开发的样板区

胜利西部开发工作者在把握西部开发规律的基础上, 以多产油气为使命责任, 以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为核心, 把油藏利用好、开发好, 把地下的油气最大程度的采了出来, 使胜利西部的油气开发技术成为了油田、中石化乃至全国石油系统的样板品牌和“教科书”。

打造科学管理的示范区

胜利西部不断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竞争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使胜利西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精细化转变, 从速度型向质量型的效率化转变, 从松散型向紧密型的规范化转变, 从局部开发向整体开发的规模化转变, 不断增强了创效能力和盈利能力。

四、着眼长远发展, 塑造西部品牌, “创品牌文化”提升西部新形象

塑造西部制度行为品牌

胜利西部以“人人遵章守纪, 事事讲求精细, 时时注重创新, 处处体现和谐”的文化理念为指导, 形成具有胜利西部特色的制度行为体系。作风形象好: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工作效率和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 机关“三高三满意”水平明显提高。学习教育实: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和职工政治学习制度;设计了中心“学习网”, 拓展了学习平台;制作了职工“学习手册”, 使学习进步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制度规范严:制作下发了《廉洁从业手册》;完善实施了《党风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了班子决策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 为实现胜利西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塑造胜利西部金字品牌

《胜利》 篇5

缅怀杨靖宇殉国七十周年

濛江殉国记心头,闻道当年鬼见愁。

老岭密林驱虎豹,长岗秃口袭倭楼。

依依不舍红山树,历历犹怀绿水洲。

青史永垂歌尚德,清芳满苑韵家秋。

老岭根据地

中华自有好儿郎,林密山高摆战场。

老岭排兵施巧计,长岗布阵打豺狼。

棋盘石上披衣乐,手术台前捣药香。

一路军歌天下唱,再招旧部好还乡。

集安大刀会

关东百里好名传,举起大刀杀向前。

外岔沟门追日寇,红崖岭上识英贤。

朱砂对酒浑身胆,赤臂迎风立世肩。

莫记残碑何处去,空思勇士未成仙。

杨俊恒

破敌长岗痛失君,恨天跺地直伤心。

秋征夏讨临江水,寨扎营安老岭林。

布阵排兵无索旅,关门打狗有知音。

烽烟草树存天国,一册辉煌传到今。

抗联少年铁血队

十三四岁小孩丫,放哨巡边沐彩霞。

履没长岗擒日寇,盘桓老岭走天涯。

猫冬炕上酬文友,入伏锅前捞水虾。

拍下来就是胜利 篇6

2000年9月7日,下午三点钟,我拎着一架佳能E50、配了28-135变焦镜头的相机,缓步走进了纽约华尔道夫饭店的大厅。

此时,全世界的政治精英正齐聚纽约,出席在这里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一时间,纽约风云际会。

再过一个小时,就在我刚刚走过的华尔道夫饭店大厅一侧的“帝王厅”,将举行一次对21世纪整个人类命运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巨人峰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当今世界政治的“五巨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走过这里的红地毯,进入帝王厅,去商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宁的重大议题。这是联合国及其常任理事会历史上迄今为止第一次举行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会议。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你一生中可能仅有一次机会成为这种重要政治历史事件的采访者。“我要拍几张好片子!”我想,所以我行前特意领了两个适合于室内拍摄的800度胶卷。

在头一天的新闻准备会上,中国果然指定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的摄像、摄影记者作为官方的摄像、摄影师入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一概无缘问津,中国新闻社也不例外。作为中新社的文字记者,我理所当然地“落选”了。

但我心有不甘。我想任何一个真正的新闻从业者尽管此时都不能打破限制、改变规矩,恐怕都会心有不甘——你在与历史擦肩而过。于是,我有了预谋:我要设法进入帝王厅,去拍一张“五强会晤”的片子。于是,我“全副武装”提前一小时进入华尔道夫饭店的大厅,我一到那里就将立即寻找届时肯定会在那儿执行任务的中方人员聊天,帝王厅附近的沙发将是我最终的落脚目标。我会若无其事地与佩带会议证的中方人士火热地“侃山”,使美方保安确认我们是一伙儿的。我会尽量苦撑到最后一刻,等待良机的出现。

我有非常强烈的预感和期望——我会用图片来记录这段历史。

进入大厅后,我拿眼一扫,立即发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处的同志正坐在远离帝王厅的一组沙发上与礼宾司的一位男士聊天——与我想象的几乎是一模一样。我踱步过去,与他们打招呼。坐下后我开始漫无目的地和他们瞎聊,说了什么至今已浑然不记得了。

正在这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处的新闻官见我手拿相机,冲我喊道:“哎!你怎么还不去安检!”我当时心里那个乐呀!马上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真的扑面而来了。

数分钟后,我与其他通过安检的记者一起,被发给了为此次采访拍照特制的黄色采访证。

我抢步跨进了帝王厅,一眼看见江泽民、克林顿、希拉克、布莱尔、普京围坐在一张大大的圆桌旁,正在微笑着交谈着什么。在一片闪光灯闪亮,“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绝时,已经有人(想必是美国保安)从后面揽住我的腰,要拉我离场了。我当时有些遗憾。因为“五巨头”围桌而坐,普京一直处在背对镜头的位置,我还没有拍到五人同时面对镜头的画面。俄罗斯记者显然比我更急。几个俄罗斯记者开始大叫普京的名字,普京半转过身,扭头面向记者,另外几位政治家见此情景,也都会意地笑起来。我挣脱了后面强壮的揽腰的手,又探身冲上去按住快门不撒手,连拍了几张这一场景。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7

跑在朝圣的路上

有着118年古老传统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勿庸置疑是世界马拉松爱好者心中的“麦加”,苛刻的入围门槛、凤毛麟角的中签比率,就连赞助商名额也是“一票难求”。自1897年创立以来,马拉松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波士顿城市文化的血脉。在我看来,它并不像是盛大恢宏的国际赛事,反而更接近一场朴素而温暖的家宴。

4月的波士顿美丽得无可挑剔,我因为是最后一批出发,开跑时已经临近中午12点,天气燥热、早饭吃得太早、错过午饭时间、时差作祟,再加上27个坡度起伏……虽然有太多没想到的困难,但观众的盛情让参与者们都不敢懈怠。在独自跋涉超过42公里的路程上,即使是最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也不敢保证不会感到痛苦。但如果每一秒钟都能听到有人不断地为你喊着加油,光是为了回报他们的热情,你也会鼓起所有的勇气,用尽全力向终点奔跑。

像我一样,有数万人冲过了那道终点线,尽管对他们其中的某些人来说这无比艰难:在我前方20米,两位跑者搀扶着另一位扭了脚的选手一起跑到终点;一个姑娘在离终点线还差20米的地方摔倒,志愿者把她扶到轮椅上之后,推着她一起冲过了那条线;快到终点线时,有一位选手脱水倒下,有七八位跑友扛着他继续前进。这一切,让我再一次深深感悟到马拉松并不是竞技,在这场考验中,人类对抗的是自己,放开胸怀去接纳与拥抱的是身边的其他人。

我在最艰难的27公里处遇到田同生,当时我因为各种原因在痛苦地硬扛着。他见到我,用冰块为我降温,一句话立刻舒缓了我,他说:“别为成绩着急,安全比赛,好好体会!咱们要向更多的人推广马拉松运动,日子长着呢,自己不能蛮干倒下。”就这样,他陪着我一起完成了比赛。在穿越近一公里由著名的卫斯里女校学生组成的最有特色的“Kiss Me”尖叫隧道时,我真正理解了马拉松与这个城市文化难以分割的关系。当距离终点700米时,我们拿出带在身上的国旗,一起高擎着跑向终点,接受几千人的欢呼。一瞬间,我看到那几千人里很多华人观众惊喜与兴奋的目光。那场景虽然不超过两分钟,但我觉得会在我的脑海里留一辈子。

在此,我要特别提及和感谢一路上遇到不下10次的可爱、素昧平生的波士顿中国留学生啦啦队。这次来波士顿参赛的近200名中国跑者,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用健康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GDP强大后的中国人正在开始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进步着。

智慧的波士顿

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革命的发源地,不少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事件都在这一舞台上演。1630年,当五月花号承载着102名殖民者与清教徒抵达距波士顿仅60公里的普利茅斯湾,当东印度公司船只上的茶叶被愤怒的民众倾倒入大海,当莱克星顿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时,就注定了波士顿这座城市的不平凡之处。

波士顿闻名于世的是它的智慧与思想,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曾形容它是“聪明脑袋的集合地”。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雅典”,是因为在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名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正因为这一点,它是一座年轻、文艺、富有活力的城市。波士顿的体育、音乐、传媒、咨询、设计等行业均十分发达。这是一座典型的,因智力产业集中而历久弥新的城市,人文精神,是这座城市的传世之宝。

这就是波士顿的不凡之处,这座城市承载着冒险、勇气、信仰、智慧与开创精神,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发祥地”实至名归。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天衣无缝的结合,人文主义更是在这里得到了超越和升华。

文化的根本在于人文精神,然后才是经世致用。中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尤需保持这种清醒的观念。中国形形色色的城市马拉松最不应丢弃的就是沉甸甸的历史与浓浓的人文气息,这种气质,才是城市马拉松的核心,才是一座城市最为宝贵的核心价值。

我们常常有“打造城市精神”的说法,而波士顿会告诉你,城市精神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经年累月沉淀出来的。

跑者的信仰

提起波士顿马拉松,不可回避的就是去年此时此地的恐怖袭击事件。过去一年的伤痛是波士顿和这项赛事重新出发的动力。就像波士顿市长马丁·沃尔什所说的那样,“我们会继续前行,为了那些逝去的人,更为了那些还在奔跑的人,我们要告诉全世界,在这里,伤痛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在波士顿这座城市,没有比继续奔跑更好的方式来展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衷。如果与穿着马拉松服装胸挂奖牌的人在街上擦身而过,许多人都会鼓掌表达敬意:“嘿,干得好啊!”

对于跑者,重返波士顿既是朝圣也是还愿,既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段修行。到达终点的我,终于挂上那个百年经典的“独角兽”奖牌。坐在路边,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许,在1 18年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以5小时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第十个全程马拉松。虽然因各种原因成绩不理想,但这却是我最受震撼的一场比赛。36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有的参赛者有80多岁。整个赛道118年没有改变,27个起伏实在是考验人的意志。整个组织工作井然有序,补给充分,强悍的海军陆战队和3400多名警察周密保卫。一个城市沸腾了为体育精神加油,1/3的市民(约50万人)拉家带口,发自内心地夹道助威。数万名大学生上街服务,喊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简单。跑步中有盲人、老人、残疾人,有带着逝去亲人照片的,还有推着脑瘫儿子跑完全程的父亲。这个古老的比赛已经完全融到城市血脉里,它体现出波士顿对马拉松运动的热爱和尊重,强大的体育文化和文明令人敬佩。当我和田同生手擎国旗冲向终点时,两边观众高喊‘China!’,令人无比感动。一个118年经久不衰的比赛、一个有着150所大学的城市告诉人们,什么是智慧城市、人文精神、幸福感、和谐社会以及自信的力量。”

我们这批跑者每年带着对这一赛事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从全球各地汇聚而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享受优美的原野、体验点对点的快速赛道。迎接现场观众的欢呼,体味这一最古老城市马拉松的魅力,然后带着丝丝不舍和那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精神静静离去,任千百万思绪萦绕心头。是什么让人如此神魂颠倒?绝不仅仅是一场奋力的长跑,而是城市的精神。这是世界聚焦的一场狂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描述,上千个不同国家的媒体更是用尽了对“坚强”的描述。圆梦、朝圣、享受文化、狂欢和体育精神、回应恐怖袭击等几个动机几乎可以涵盖绝大多数跑者的追求。

如果你没有信仰,请把跑步当成信仰,你的一生都会跑在朝圣的路上!田同生老师有句话挺打动我:跑得越远,就离自己越近。用波士顿马拉松做为过去整一年十次全马的总结,我非常满足。但这,只是我人生奔跑路上的一个分号。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篇8

到今年为止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有五年之久, 在这五年之中, 对于学生的管理, 我深深体会到, 要带好一个班级, 首先要帮助每一名同学增强自信心, 树立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 在引导他们进取的同时, 不断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从而, 使个人和集体都能够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其次在管理和教育手段上, 要坚持“严”与“爱”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也要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五年来我从没放弃任何一个同学, 没放弃任何一个管理教育的机会, 我坚信,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在我接任05英护2班初期, 我们班的成绩非常优秀, 每名同学都积极向上, 整个班级团结向上, 欣欣向荣, 我感到很欣慰。可到了第二学期, 随着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不断熟悉适应, 心态也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学生自身固有的缺点和毛病不断暴露出来, 表现为扫除不认真, 学习不刻苦, 迟到, 早退, 旷课, 甚至出现同学之间语言不雅, 顶撞老师等现象。整个班级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种种现象的出现, 一度让我感到措手不及, 悲观失望。身为他们的班主任, 教师的使命感激励着我要坚持,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首先, 我重新整顿了班级秩序, 重新调整班委会成员, 把那些没有责任心的班干部坚决撤换掉, 任用有责任心, 有工作能力的同学, 比如说劳动委员赵爽同学, 进入第二学期, 他的行为开始散漫起来, 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不能以身作则, 很多劳动任务都不能按时完成, 整个班级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大扫除工作根本开展不起来。起初我对他好言相劝, 由于以往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对于他犯的错误尽量不深说, 认为他会改正, 可是到了后来, 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以至于整个班级的劳动工作都陷入了瘫痪的状态。为了使班级重新步入正轨, 我必须重新找一位认真、负责的学生把这项工作担当起来。在今年开学初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扫雪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人才, 他就是丁阳同学, 这名学生家是外地的, 平时不声不响, 我并没有注意到他, 但是在这两天的扫雪过程中, 我发现这名学生劳动非常认真, 不装腔作势, 不干面子活, 老师在和不在的时候都是一个样, 劳动非常认真。在之后的几次扫除中, 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她, 发现这名学生劳动确实很实在, 从不偷懒, 而且经过我一番调查发现, 这名学生在劳动中一贯表现都非常好, 因此我大胆地任用了他, 为了给他的工作带来动力, 针对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情况, 我把他调到跟学习好的同学一座, 激励她好好学习。当他知道我的一番良苦用心之后, 干起工作来非常认真、负责, 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这次改动之后, 班级的劳动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劳动。这一次的坚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小, 认知能力差, 可塑性强。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 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其次, 我们班级有这样一名学生, 她多次顶撞老师, 逃课, 早退, 不参加劳动, 我曾经多次找过她谈话, 谈话时她的态度非常好, 可是一转身就又犯错误,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屡教不改, 以至于发展到后期, 我批评她之后, 她回到班级, 开始在班级里破口大骂, 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 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她竟敢冒充我的签字, 自己给自己放假回家。这种行为让我不能接受, 如果这样的同学不采取措施, 任其发展, 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会危及整个班级的正常秩序, 甚至整个学校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尽管她对于我的批评教育很不理解, 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可我还是继续坚持, 决不放弃。最初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找家长, 家长不来, 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个电话, 当我想把她开除的消息传到她耳朵里时。她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开始主动找我谈话, 向我承认错误, 我苦口婆心地向她摆事实讲道理, 让她充分地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和老师的一番苦心, 自觉地改正错误。经过我的一番批评教育, 第二天其母亲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家长的失职之处, 主动来到了学校, 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并一再向我保证今后一定多花时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相信这名学生通过这次的深刻教训会有所感悟, 如果当初我放弃了, 没有坚持下去, 那么今天这个孩子将是我的遗憾, 所以说我庆幸, 我没有放弃, 通过我的坚持, 我又一次挽回了一个学生, 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即使没有得到更高的荣誉, 但是我坚持了, 我就是胜利的!

胜利, 源于正义的力量 篇9

随着震惊全国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越狱案告破的消息传来, 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社会各界和网络舆论也给予高度肯定。在这场战役中, 万余名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快速反应、历经66个小时追捕, 迅速抓获3名逃犯、击毙1名逃犯。

1 0 月20日9时许, 各地新闻媒体、门户网站迅速播报了

呼和浩特越狱案4名越狱逃犯1名被击毙、3名被抓获的消息。很快, 网络上网民纷纷对此发表评论和留言。

“公安好样的!”网易广东江门开平网友用这样简短有力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绪。一位新浪福建网友的留言说出了人们的心声:“真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大快人心!”网易内蒙古鄂尔多斯网友称赞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为民除害”。

案件告破后, 家住呼和浩特市八一市场附近的彭女士高兴地说:“这下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 真得感谢公安局。”自从听闻4名罪犯越狱的消息后, 彭女士在上下班的路上都格外小心。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公安机关反应迅速, 天罗地网就此撒下

1 0 月17日, 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发生一起4名罪犯杀害1名监狱民警后脱逃的案件。

案件发生后, 中央和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侦破工作。当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批示, 要尽快将逃犯抓捕归案, 北京周边接壤地区要协同组织抓捕。18日,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批示, 要求部指挥中心协调周边地区公安机关抓紧协调追捕。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副部长张新枫、黄明和自治区党政领导储波、巴特尔、邢云、连辑等专门作出批示。

18日, 公安部迅即发布A级、B级通缉令, 在全国范围内通缉李洪斌、乔海强、董佳继、高博4名越狱在逃犯。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也向全区发出通缉令, 并根据线索, 请求山西省公安机关协助查缉逃犯。自治区公安厅和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领导分别坐镇指挥, 部署全区及呼和浩特市周边盟市、旗县及铁路、公安、民航等公安机关, 立即开展查控堵截工作。监狱机关、公安机关、武警部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全力组织追捕行动。与此同时, 山西等地周边公安机关迅速在省市边界和主干道部署警力, 严密防范4名逃犯。

全民动员, 群众积极举报, 使逃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逃犯在66小时内被抓获, 人民群众功不可没。10月17日下午, 呼和浩特市所有出租车上的GPS系统都出现一条消息:“有4名重刑犯杀害狱警后越狱, 出租车司机提高警惕, 发现情况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

17日下午, 有群众称, 4名逃犯逃到呼和浩特南郊, 向一个收玉米的农民要烟。正是这个线索, 将搜索圈一下子从漫无目的的“大海捞针”, 锁定到呼和浩特东南郊方向。

19日, 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台几村村民举报, 称凌晨4时50分左右, 4名逃犯敲一家老农的家门讨热水喝, 该户农民由于害怕没有开门, 这4名逃犯就向北而去。这一线索将包围圈缩小至乡的范围, 经搜索发现, 舍必崖乡的丘陵山上有火腿肠的塑料包装膜。

20日8时10分, 和林格尔县公安局接到该县舍必崖乡村民举报, 该村有4名人员形迹可疑, 像是电视上播放的逃犯。通过比对, 警方确定逃犯就在舍必崖乡这一带, 最终抓获逃犯。

内蒙古警方毫不讳言, 能够很快锁定逃犯藏匿区域并抓捕成功, 人民群众的帮助是关键。

新闻媒体的滚动播报, 有效地发动群众, 震慑了罪犯

17日晚,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通过内蒙古卫视发布协查通报, 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提供线索, 予以配合缉捕。

随后, 越狱案件引起了多家媒体极大关注。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发现, 报道“呼和浩特越狱案”的相关网页约81300篇。事件发生的第二天, 中央级媒体和内蒙古以外的记者就来到呼和浩特市采访此事。原定于20日中午12时召开的发布会, 因追捕逃犯的公安人员正从和林格尔县赶往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直在推迟。

公安机关通过适时发布新闻, 迅速澄清事实, 主动引导舆论, 使处置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同步开展。

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张有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区内外多个媒体、网站对此事相关信息的客观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动员群众的作用。事件发生后, 许多群众纷纷向公安机关举报, 这为我们的追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参战人员的忠诚意志、过硬素质和顽强作风, 为这场漂亮的歼灭战画上圆满句号

呼和浩特越狱案件告破后, 网上最多的留言就是对逃犯的谴责和对参战公安民警、武警官兵的感谢。在最后抓捕时刻, 民警郭延军正在制伏逃犯李洪斌, 手持凶器的逃犯高博冲上来, 郭延军在搏斗中光荣负伤。网友“中国人”说:“感谢英勇无畏的警察。”

1 0 月18日起当地开始刮沙尘暴, 气温骤降1 0摄氏度。

此次参加抓捕行动的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出动公安民警7300多名、武警官兵5000多名, 克服一切困难在深夜里开展搜捕和检查。

这次抓捕行动中, 警方出动车辆2000多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盟市公安机关共清查旅馆1647家、洗浴中心339家、娱乐场所等4092家、网吧401家, 共清查人员47500多名、车辆24600多辆。

舌尖上的胜利 篇10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流行, 甚至更流行的, 是营销策略和公关话术上的“舌尖上的胜利”。每天都在活色生香地上演着, 而且有太多的品牌投身其中。

简而言之, 就是一个品牌或产品, 利用一些说服力并不足的素材, 甚至是完全无中生有, 出于“定位”或追求一个超越对手的形象, 包装炒作一些概念, 让自己沉浸在一种胜利的幻觉中, 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而且乐在其中。

这种现象最鲜明的体现, 是对市场第一的争夺。如果完全是用客观的数据说话, 第一应该毋庸置疑。但是总有一些企业利用一些报告, 大玩以偏概全、以假乱真的伎俩, 用一个细分市场的数据, 通过含糊的手法来定义整体市场, 以此造成悍然领先的假象。不得不说, 对于信息链条中的弱势一方, 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蒙蔽。

最近手机市场就发生了一起非常典型的案例。5月底, 一篇《酷派4月出货近300万台登国产手机榜首》的稿件满天飞。乍一看标题, 有数据说话, 很容易让人确信酷派已经是国产手机产业老大的信息。不过且慢, 在“舌尖上的胜利”逻辑下, 所谓严谨、理性的数据, 只是营销传播的一个伎俩或工具而已。

事实上, 酷派倒也谈不上捏造数据。其公关话术依靠的国内市场研究公司赛诺新鲜出炉的4月份手机市场销量报告。这份报告显示, 企业排名层面, 三星整体出货量达486万台位居第一, 酷派出货量为296万台位居第二, 联想、华为、苹果依次排名第三、四、五位。由此, 酷派确可以发豪言, 已跃居国产手机第一位。但同时, 依据市场调研机构Kantar的报告, 小米在中国销量第二次超过三星。如果小米超越三星, 小米岂不是老大?数据打架, 背后有何玄机?

如果深入研读两份报告, 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 赛诺的报告, 仅指3G/4G市场, 并未包含电商渠道。众所周知, 凶猛崛起的电商渠道再也不是冲击传统渠道的力量, 而是可以分庭抗礼的主流渠道。小米的电商渠道走货, 要远远大于传统渠道。很显然, 酷派依据一份没有统计电商渠道出货量、且不包含2G市场的第三方报告, 只是一个对细分市场有价值的报告。从整个市场的全貌来看, 以这样的数据来定调手机市场格局, 必然是以偏概全的, 也是不准确的。

有意思的是, 酷派并非是孤例。任何一个主流市场上, 有关市场榜首的位置, 从来都是口水四溅。品牌或产品在营销公司或公关公司的出谋划策下, 卯足了劲利用一切对自己有利的素材, 大肆炒作自己的领先, 从而保持声势上的领先。

只是这种舌尖上的胜利, 到底意义有多大, 就没多少人愿意去想了。

与市场第一的争夺相映成趣, 产品在传播诉求或形象定位上, 总想找到一个压制竞品的响亮口号。在这种逻辑下,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王、皇齐飞”场面:“性价比之王”、“中级车之王”、“单手机皇”、“真八核机皇”、“千元机之王”、“品质王”……真是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自封为王好不快哉!

善用地形的胜利 篇11

萨米拉斯岛与希腊半岛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水上通道,这条通道的东边的狭窄处就是萨米拉斯海峡。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希腊海军将庞大的波斯舰队,引入这个天然的陷阱,狭窄的水道加上浅水海域抵消了波斯海军在数量上的优势。

在这场海战进行之前,波斯海军排成三排纵队,井然有序地在萨米拉斯海峡列阵,他们的战舰数量是希腊海军的三倍。大海战爆发的当天,波斯皇帝薛西斯来到了萨米拉斯海峡北海岸的一个山丘上观战,希望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

希腊舰队为了防止敌人包抄,兵分两路,强大的希腊城邦科林斯的舰队开往了海峡的西口,拦截波斯的附属国埃及的舰队。以雅典海军为主的舰队主力集中在海峡的东口,他们分为左中右三队,迎战波斯海军主力。

待希腊舰队印入波斯海军将领的眼帘的时候,他们立即下令进攻。由于薛西斯在山上观战,波斯海军将领争先恐后地想往前冲,想在国王面前邀功请赏。他们的队形很快就乱成一团,而且巨大的船体在狭窄的浅水海域中也有点施展不开,还没有攻击到希腊海军的军舰前,他们自己就在相互碰撞。相反,希腊海军见到波斯海军发起进攻,自己却主动停住了,整理好了阵势,将青铜装甲面向敌人的军舰。接着船长命令桨手划起了倒桨,让自己的舰队靠向萨米拉斯岛的海岸,此举的目的是不给敌人留下抄袭后路的机会。

当一艘波斯的附属国腓尼基的战舰脱离了大队,雅典的一艘军舰的船长阿美尼阿斯立即下令向敌舰猛撞,巨大的青铜撞角一下子就把腓尼基战舰的船尾整个撞掉了。阿美尼阿斯的军舰被困在敌舰的残骸了,军舰上的桨手尽全力划着倒桨,想把军舰从敌人的军舰中撤出来。阿美尼阿斯友邻的雅典军舰赶紧冲上来帮忙,护住阿美尼阿斯军舰的左右两翼。双方大举开战了。

此时雅典的新式三层桨战舰发挥出了优势,它的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浅。雅典执政官塞米斯托克利斯利用船小速度快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舰队向波斯海军发动斜线冲击,锋利的青铜撞角,让很多波斯战舰变成碎片。处于第一排的波斯战舰抵挡不住,纷纷后撤,可是处于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战舰在争先恐后之中,不清楚前面的具体战况,他们拼了命地想往上挤。整个波斯舰队乱成一团,像一条胡乱翻滚的长蛇。

在当时以撞击作战和接舷战为主的海战中,没有了阵型是致命的。希腊舰队依托有力地阵型,把波斯舰队前排的战舰逼着往后退,战舰往后退时,是无法实施撞击作战的,就这样很多波斯战舰被送入了海底。

战斗进行到中午的时候,波斯舰队已经被击沉了很多,有些军舰见进退无路,就往萨米拉斯海峡东口外划去,脱离了战场,逃命去了。接下来的战斗,就不是阵型对阵型的会战了,而是捉对厮杀的肉搏战波斯海军和希腊海军的三层桨战舰,很多展开了单挑。

整整八小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海战,让波斯舰队损失了250艘战舰,200艘被击沉,50艘被俘。残存的波斯海军的大部队,不敢营救落水的官兵,逃离了战场。

这场大海战,奠定了第二次希波战争中希腊方面的胜局,接下来希腊部队转守为攻,消灭了盘踞在希腊境内的波斯帝国军队。萨米拉斯大海战作为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海上大对决,而载入史册。

现代企业资本文明的胜利 篇12

国美之争的结果, 对于旁人并不重要。但通过这场“情”与“法”的较量, 国美之争彰显出一种“资本文明”。整个事件中牵扯到的各个环节, 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不管双方谁胜谁负, 国美之争所展示的游戏规则, 将对中国“资本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股东利益至上原则必须坚持

国美事件近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黄光裕与陈晓将一场你死我活的国美控制权争夺战, 以足够理性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给中国企业细致诠释了“资本文明”的真貌。9月28日的决战以陈晓继续留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而告一段落。然而, 争战大幕没有落下, 现在才刚刚开启, 28日的投票形成了一个暂时的脆弱平衡, 黄光裕方面和董事局包括贝恩等投资方的任何动作都有可能打破这个还在颤动的平衡。

现在许多评论是从道德、情感、“经济民族主义”等视角出发, 这对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意义不大, 国美争斗至今, 带给人们的启示各异。但无疑黄陈双方之前的唇枪舌战、布兵施阵都足以成为中国商战史上浓重的一笔, 而其中透出的对商业规则的尊重、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倚重, 也更是给中国企业未来发展呈上了最好的商业文明范本。

在这场争夺战中, 文明的资本市场所应具备的商业规则、家族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的生存方式、法律在文明的资本市场中所应散发出来的独立气质、维护游戏规则的作用, 都可以找到注释。体现了健全的市场法律体系的捍卫之功, 正是独立的法律没有被操纵, 双方当事人才能够也愿意在法律框架内行事。

从公司治理的意义上看, 之前中国没有出现过如此轰动, 又如此典型的事件。这里面牵涉到大小股东、股东与董事会之间, 内部人控制, 信托责任, 财务投资者与原始股东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黄光裕和陈晓曾经五年的温情骤然间决裂, 也正是如此, 从道德层面上, 更多人指责陈晓有违托孤之命。黄光裕在9月28日决战前夕大打情感牌, 即使如此, 也没有挽回局面。事实上, 这场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道德之争, 不是江湖式的忠诚与背叛, 而是法律及公司章程规定的游戏规则。黄陈双方在这场争夺中都没有获胜, 最终的胜利者是资本市场的商业规则, 在这个规则中, 现代企业文明本身并不是依靠传统道德解释的, 在法律护航下的资本才具有真正的话语权。它促使人们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关注公司治理。

以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和以陈晓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的争夺, 其实就是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现代公司始于英国, 股东、董事、经理之间正是靠契约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得以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有契约就得讲责任, 就得有机制, 因为不讲责任, 没有制度上的规范, 就必然有人会毁约,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不得以长久。而公司架构之所以必要, 正因为公司制既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 又体现其中的个人责任, 更借助制度和法律以约束组织中人的行为。有个人责任, 还有制度的、法律的约束, 这才构成完整的契约关系, 这正是现代公司制的“技术品格”之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就是要从根本上在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权利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

也正是遵循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 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晓才有机会站在企业大股东黄光裕的对面与之抗衡, 而双方本来你死我活的争夺竟然全部在公司治理的法律框架下略显“平稳”地进行, 彰显了“资本文明”之光。即使在法治比较完善的西方, 控制权仍然是很重要的。没有控制权, 讲收益权是一句空话, 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根本。放在当下中国, 公司控制权就更加重要了。因为我国的法治环境还不是很完善, 按照潜规则, 而不按照公司章程来办事在中国其实是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 公司控制权的掌握才是收益权的根本保障。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黄光裕和陈晓为什么争夺得这么激烈, 各种方式, 各种牌都使出。如此激烈是有中国的特殊背景的。

在商业规则下“资本”具有真正的话语权, 理性的中小股东最关心的是收益问题, 关心哪种方案可以让公司的波动最小, 投资收入稳定与可预期, 并不在乎真正是谁控制董事局, 所以投资机构投票是用投资收益而不是道德、感情去评价。在此次投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投资者如摩根斯坦利等, 在理念、价值观和人脉上都更接近;另一方面, 这些西方的机构投资者, 更信奉职业经理人管理这样的透明架构, 但是这些选择的背后, 一定都是冲着利益考虑的。

显然, 在9月28日的投票中, 黄光裕方面提出的方案没有被投资者接受。而陈晓虽然胜出, 亦背负公司投资者赋予的重压, 因为在未来的发展中, 如果陈晓没有兑现对国美发展的承诺, 同样有被投资者“下课”的可能。

至于黄光裕在之前的公司章程设立中, 没有考虑到作为上市公司可能遇到的法律上的风险, 没有保留大股东在公司中的特殊权利。黄光裕之前也许怎么也没料到今天自己要在狱中打这场控制权大战, 但在法律制度下, 公司的争夺也只能遵循之前约定的公司章程和既定的资本市场规则去进行, 体现市场的契约文明。对控制权的争夺本身无可厚非, 这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 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来争夺控制权, 是不是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来争夺控制权, 这才是根本。黄光裕和陈晓谁胜谁负都不重要, 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是不是资本的胜利。为了夺取控制权采用一些手段, 包括打感情牌或者别的什么牌不是不可以, 但最终要由资本来说话。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内, 谁的资本多, 谁取得胜利, 这个就值得庆祝。

业界也因此评论, 投资者的选择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与未来, 法律法规又为这种选择权利提供了平台与保障, 所以, 与其说是陈晓的胜利, 不如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胜利。如果做企业仅从伦理角度看问题, 就是“自己束缚自己”, 用理性的商业眼光出发才会把企业培养得更有竞争力, 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才更有利。“我们不要总是追溯历史, 缅怀老股东”, 国美争夺大战的处理方式则显示了一种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进步。

对于股东利益至原则, 学术界曾经也有过争议, 认为公司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 还要考虑包括管理者、工人等在内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陈晓的公司利益论调, 就有这一理论的身影。当要考虑所有各方的利益时, 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不一致怎么办?虽然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一面, 但是任何一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 其实都是不可以完全漠视其他方的利益, 损人最终一定是不利己的。

当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一定要优先考虑股东利益, 股东利益至上。公司中的要素投入归根结底都是资本, 有的是物质资本, 有的是人力资本等等。资本的形态不一样, 容易受到侵害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物质资本很容易被过度利用, 所以必须优先保护它。假如物质资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就没有人有投资的激励, 人力资本的利益最终也得不到保障。人力资本是主动资产, 可以自我保护, 但物质资本不一样, 它不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于是在机制设计上就要对其优先加以保护。股东利益至上才是全部相关者利益的最有力保障。一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不可能完全无视其他人的利益, 股东一定会考虑高管、工人的利益, 否则他自己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美国经济学家德姆塞茨说过:“在一个自利原则对经济行为起重要作用的世界里, 如果相信有价资源的所有者竟然会有组织地把资源的控制权拱手奉送, 交给不受指导、不为所有者谋利益的经营者, 那么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财富》杂志500家最大公司中, 平均下来, 每一上市公司的前5大股东, 加起来拥有公司股份1/4多, 这个比例甚至比西欧和日本公司都大。像这样的所有权地位足以影响专业管理者进行工作的方式。

股东利益至上, 最终所有人的利益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抽象地说公司利益至上, 这是没有操作性的。让资本来说话, 一股一票, 无论结果是怎样的, 都要认为是最好的。这次国美事件, 假如黄的总股份超过了51%, 那么即使黄的主张使得包括小股东、管理层和广大工人在内的总利益受到了损害, 仍然应该维护黄的利益;反之, 如果陈晓绑定诸多一致行动人的总股份超过了51%, 那么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就应该优先得到体现。无论黄陈谁胜谁负, 结果本身并不重要, 而要关心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是不是股东利益至上, 是不是资本的胜利, 这才是对于中国当下的公司治理, 整个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地方。

现代公司制度撑起家族企业

国美事件折射出中国的家族型企业在向现代型企业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困境。在西方的公司制度传入中国以前, 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制企业, 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占大多数。现代公司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是由法律推动的。这个事件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缩影, 一个折射。国美是上市公司, 但其发展过程的确带有强烈的家族色彩。国美控制权之争, 也将家族企业如何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摆在了中国民营企业家面前。

在看到黄光裕的无力之后, 就有民营企业家直接表示要“以此为戒”, 自己的企业将来不会引进职业经理人。国美之争甚至让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中国大打折扣, “大家都往后退了一步”。而职业经理人权利的边界正在于他是经理人, 不是资本主体, 所以他的职责就是在日常经营中发挥作用, 在危机中稳定公司发展, 而不是争夺控制权, 陈晓的行为很难说是一种进步。不论对陈晓是非的讨论如何, 目前中国家族企业现实状况却是, 中国传统沿袭形成的观念就是家族会不自觉地将企业捏在手里, 即使是那些去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 大多都只会卖掉25%的公司股份, 因为25%是香港法律规定的上市公司最低限度流通股。而现代企业制度中重要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根本还没有形成, 甚至还没有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土壤, 公司法中更是没有相关规定。

事实上, 家族企业和职业经理人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 这也是家族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最长寿的公司杜邦家族, 通过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转变, 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体制, 使家族企业不断转变为现代巨型公司。只是在这个过程中, 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良好、有效的制度设计也非常关键。未来公司发展中, 大量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如果“因噎废食”弃用职业经理人制度, 则真是在“慢性自杀”。

家族企业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关键在于法治。如果把法治建设好, 自然就可以实现。如果我们想开一个IT公司, 但没有专业优势。我请别人来经营, 但如果他拿着公司的钱去盖漂亮的办公室, 坐头等舱, 甚至拿着公司的钱干自己的事, 该怎么办?只能起诉他, 但如果法治环境很差, 打官司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公司只好自己经营了, 或者让兄弟姐妹来帮忙经营。所以, 家族经营其实不过是对于不完善法治的一种替代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选择家族企业, 其实是制度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假如管理团队违背我的意愿, 我依靠法律就可以方便地追究你的责任, 自然就会去请外部的管理人员, 吸纳外部股东, 没必要一股独大。现在欧美国家家族企业不是没有, 但不像我国这么普遍。中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就遍地都是。这说明欧美国家法治良好, 说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裙带关系还普遍存在。黄光裕和陈晓拼命争夺控制权, 反映的正是我们的企业还不能完全在法治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治理。如果这个事件能够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解决, 它的积极意义就更大了。

对于政府来说, 在推动公司治理方面, 应该不断完善法治环境, 不管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出现什么矛盾, 但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去博弈, 必须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内解决。如果中国的法治环境不改善, 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下一个争夺也许会更厉害。如此, 民营企业恐怕就不敢去走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了, 因为自我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在中国现有的法治环境下, 如果国美事件的发展不是按照股东利益至上, 不是按照公司法的框架下解决, 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会倒退一步, 而对引进其他的机构投资者, 也会心存疑虑。如果公司所有的争端都能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框架下解决, 即使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不然, 即使可以在国内做大, 也做不成世界级的大企业。所有人都在法律框架里解决问题, 所有参与各方都是赢家;否则的话, 脱离了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谈问题, 各方都会受损, 没有赢家。

“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倒退

国美事件以忠诚与背叛等感情和道德解读意义不大, 但这里面却有一种声音, 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国美是中国人创立的品牌, 如果陈晓获胜了, 以贝恩资本为首的国际资本获得了国美的控制权, 很多人担心国美这个民族品牌的丧失。其实一个企业姓“美”姓“日”还是姓“中”不重要。就像银行, 过去担心银行改制造成国外资本的控制, 但银行是谁所有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个健康的银行体制。国美被谁控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经营, 吸纳中国人就业, 给中国交税, 就满足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贡献。波音飞机的老总说过, 波音飞机不是一个美国企业, 是一个全球企业。

近年来很是流行, 比如什么“新帝国主义”, 比如什么外方掌握了定价权, 掌控了利润的分享, 控制了产业链条等。不是这些东西不重要, 而是中国要搞工业化, 要进入商业社会的逻辑, 就需要大规模的引进和学习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知识。关键是在经济开放和引进过程中, 中国在这方面的整体知识, 技术, 管理等有没有提升, 有没有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言, 知识本身才是最关键的。造飞机当然好, 但7亿农民工不可能都去造飞机, 利润当然也想多分一点, 但利润能分多少不是我们的愿望决定的, 而是能力决定的, 是供求决定的。要是坚持“经济民族主义”的想法, 其实是否定了三十年的经济开放。

国美之争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进化史上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也在于在整个争夺战中, 无论是公司大小股东、董事会还是管理层, 都把最后的仲裁交给资本力量, 交给了市场规则, 而双方对于游戏规则下得出的结果都表示接受。在这里, 法律体现了它指导商业运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而这恰恰是成熟、文明资本市场的体现。

目前在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下, 出现黄光裕失权的情况还不可能发生, 因为公司法已经规定了董事会在公司中是建议机构, 而不是决策机构, 这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为了防范国企国有资产流失, 在保护控股股东的权利。

不过, 从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说, 现代公司制度的股权多元化会带来更大的效益。所以中国还在进行的国有企业分权制改革, 公司法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股权实现分散化的趋势下, 如何兼顾老股东的权利, 而这种平衡也需要企业创始人或老股东自己在制订公司章程、公司文件时, 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

国美之争遵守的是香港的法律规则, 但其解决过程中的规则意识与操作精髓完全适用于内地, 在这场争斗中, 法律没有成为失去独立品格的工具, 值得社会尊重, 因此被多数人自觉遵守;而利益相关方在规则下公开博弈, 在激烈争斗中维持有序的平衡, 公平的规则可以将表面的激烈与内在的平衡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为社会提供规则救济的安全垫。

事件回放

2008年11月黄光裕入狱。

2009年1月黄光裕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 陈晓正式接任。

2010年8月4日黄光裕发函要求陈晓下课, 国美在香港起诉黄光裕, 双方关系彻底决裂。

2010年8月7日国美内部召开紧急会议, 要求管理团队无条件支持董事会。

2010年8月18日黄光裕在狱中向国美员工发出公开信《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 措词激烈地指责陈晓意图控制国美, 将“国美电器”变成“美国电器”。

2010年8月19日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局再发公开信, 呼吁国美员工团结起来。

2010年8月25日黄光裕方面通过公开市场上增持国美电器股票1.2亿多股, 经过8月四次增持, 黄光裕已占国美股份35.98%。

2010年8月30日黄光裕二审维持原判, 其妻杜鹃改判缓刑, 当庭释放。黄光裕称将建议董事会优化和延展股权激励方案, 让更多国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

2010年9月陈晓密集拜会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机构投资者, 以获取支持。

上一篇:人生五句话下一篇:动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