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的胜利

2024-06-19

城市精神的胜利(共10篇)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1

2014年4月21日,来自世界90个国家的3.6万名马拉松跑者参加了第118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我有幸在这样一场体育盛宴中,和万科“择邻而跑”跑团、嘉友跑团等30余名同伴完成了自己的第10个全程马拉松。

跑在朝圣的路上

有着118年古老传统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勿庸置疑是世界马拉松爱好者心中的“麦加”,苛刻的入围门槛、凤毛麟角的中签比率,就连赞助商名额也是“一票难求”。自1897年创立以来,马拉松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波士顿城市文化的血脉。在我看来,它并不像是盛大恢宏的国际赛事,反而更接近一场朴素而温暖的家宴。

4月的波士顿美丽得无可挑剔,我因为是最后一批出发,开跑时已经临近中午12点,天气燥热、早饭吃得太早、错过午饭时间、时差作祟,再加上27个坡度起伏……虽然有太多没想到的困难,但观众的盛情让参与者们都不敢懈怠。在独自跋涉超过42公里的路程上,即使是最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也不敢保证不会感到痛苦。但如果每一秒钟都能听到有人不断地为你喊着加油,光是为了回报他们的热情,你也会鼓起所有的勇气,用尽全力向终点奔跑。

像我一样,有数万人冲过了那道终点线,尽管对他们其中的某些人来说这无比艰难:在我前方20米,两位跑者搀扶着另一位扭了脚的选手一起跑到终点;一个姑娘在离终点线还差20米的地方摔倒,志愿者把她扶到轮椅上之后,推着她一起冲过了那条线;快到终点线时,有一位选手脱水倒下,有七八位跑友扛着他继续前进。这一切,让我再一次深深感悟到马拉松并不是竞技,在这场考验中,人类对抗的是自己,放开胸怀去接纳与拥抱的是身边的其他人。

我在最艰难的27公里处遇到田同生,当时我因为各种原因在痛苦地硬扛着。他见到我,用冰块为我降温,一句话立刻舒缓了我,他说:“别为成绩着急,安全比赛,好好体会!咱们要向更多的人推广马拉松运动,日子长着呢,自己不能蛮干倒下。”就这样,他陪着我一起完成了比赛。在穿越近一公里由著名的卫斯里女校学生组成的最有特色的“Kiss Me”尖叫隧道时,我真正理解了马拉松与这个城市文化难以分割的关系。当距离终点700米时,我们拿出带在身上的国旗,一起高擎着跑向终点,接受几千人的欢呼。一瞬间,我看到那几千人里很多华人观众惊喜与兴奋的目光。那场景虽然不超过两分钟,但我觉得会在我的脑海里留一辈子。

在此,我要特别提及和感谢一路上遇到不下10次的可爱、素昧平生的波士顿中国留学生啦啦队。这次来波士顿参赛的近200名中国跑者,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用健康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GDP强大后的中国人正在开始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进步着。

智慧的波士顿

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革命的发源地,不少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事件都在这一舞台上演。1630年,当五月花号承载着102名殖民者与清教徒抵达距波士顿仅60公里的普利茅斯湾,当东印度公司船只上的茶叶被愤怒的民众倾倒入大海,当莱克星顿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时,就注定了波士顿这座城市的不平凡之处。

波士顿闻名于世的是它的智慧与思想,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曾形容它是“聪明脑袋的集合地”。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雅典”,是因为在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名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正因为这一点,它是一座年轻、文艺、富有活力的城市。波士顿的体育、音乐、传媒、咨询、设计等行业均十分发达。这是一座典型的,因智力产业集中而历久弥新的城市,人文精神,是这座城市的传世之宝。

这就是波士顿的不凡之处,这座城市承载着冒险、勇气、信仰、智慧与开创精神,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发祥地”实至名归。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天衣无缝的结合,人文主义更是在这里得到了超越和升华。

文化的根本在于人文精神,然后才是经世致用。中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尤需保持这种清醒的观念。中国形形色色的城市马拉松最不应丢弃的就是沉甸甸的历史与浓浓的人文气息,这种气质,才是城市马拉松的核心,才是一座城市最为宝贵的核心价值。

我们常常有“打造城市精神”的说法,而波士顿会告诉你,城市精神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经年累月沉淀出来的。

跑者的信仰

提起波士顿马拉松,不可回避的就是去年此时此地的恐怖袭击事件。过去一年的伤痛是波士顿和这项赛事重新出发的动力。就像波士顿市长马丁·沃尔什所说的那样,“我们会继续前行,为了那些逝去的人,更为了那些还在奔跑的人,我们要告诉全世界,在这里,伤痛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在波士顿这座城市,没有比继续奔跑更好的方式来展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衷。如果与穿着马拉松服装胸挂奖牌的人在街上擦身而过,许多人都会鼓掌表达敬意:“嘿,干得好啊!”

对于跑者,重返波士顿既是朝圣也是还愿,既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段修行。到达终点的我,终于挂上那个百年经典的“独角兽”奖牌。坐在路边,我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许,在1 18年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以5小时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第十个全程马拉松。虽然因各种原因成绩不理想,但这却是我最受震撼的一场比赛。36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有的参赛者有80多岁。整个赛道118年没有改变,27个起伏实在是考验人的意志。整个组织工作井然有序,补给充分,强悍的海军陆战队和3400多名警察周密保卫。一个城市沸腾了为体育精神加油,1/3的市民(约50万人)拉家带口,发自内心地夹道助威。数万名大学生上街服务,喊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简单。跑步中有盲人、老人、残疾人,有带着逝去亲人照片的,还有推着脑瘫儿子跑完全程的父亲。这个古老的比赛已经完全融到城市血脉里,它体现出波士顿对马拉松运动的热爱和尊重,强大的体育文化和文明令人敬佩。当我和田同生手擎国旗冲向终点时,两边观众高喊‘China!’,令人无比感动。一个118年经久不衰的比赛、一个有着150所大学的城市告诉人们,什么是智慧城市、人文精神、幸福感、和谐社会以及自信的力量。”

我们这批跑者每年带着对这一赛事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从全球各地汇聚而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享受优美的原野、体验点对点的快速赛道。迎接现场观众的欢呼,体味这一最古老城市马拉松的魅力,然后带着丝丝不舍和那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精神静静离去,任千百万思绪萦绕心头。是什么让人如此神魂颠倒?绝不仅仅是一场奋力的长跑,而是城市的精神。这是世界聚焦的一场狂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描述,上千个不同国家的媒体更是用尽了对“坚强”的描述。圆梦、朝圣、享受文化、狂欢和体育精神、回应恐怖袭击等几个动机几乎可以涵盖绝大多数跑者的追求。

如果你没有信仰,请把跑步当成信仰,你的一生都会跑在朝圣的路上!田同生老师有句话挺打动我:跑得越远,就离自己越近。用波士顿马拉松做为过去整一年十次全马的总结,我非常满足。但这,只是我人生奔跑路上的一个分号。

参考文献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2

这件事算得是一件糗事,出糗的又正是本人,因此,我又不想写此文章,可又因为,师命不可违而写之。今日虽出了点洋相,但我得到了写作文的素材,与所得的比起来,坐到鸟屎又何可惧也,“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嘛,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了。

这天,天空格外晴朗,白云朵朵点缀着晴空万里,睡眠不足所带来的倦意也为之驱散,下了第三节课后,我们便要去做广播操,许多同学为了争夺前十名而疯狂的奔向操场(我们班有做操排队前十名可以加分的规矩),我不愿意和他们“争名逐利”,我只是慢慢悠悠的晃过去,可是没想到,我居然还得了第九,天公作美,我正在得意之时,突然,懒经一抽,我就想找地坐,于是我就坐到篮球架上去,好,现在开始进入正文了,我坐到篮球架上的那一刻,我坐到了一摊秽物(据同学说是鸟屎),接近白色的浅蓝校裤上绽出了不祥的色彩,晕啊,怎么这么倒霉,承蒙一位同窗的“照顾”,顿时操场就炸开了锅,12班有人坐到鸟屎的事情就传遍了全校,我的周围就围满了“记者”和“围观群众”,不时还从人山人海的波涛中迸溅出讥讽的浪花,打的.我是神经衰弱,满眼昏花,恨不得挖个地洞把自己埋起来,好躲避他们的攻击。

为什么本来小小的一件事,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围观者?难道那么多人没见过坐到鸟屎?农村还用牛屎暖脚呢,真是大惊小怪。

城市的胜利 篇3

“城市是人类的深渊。”但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看来,卢梭似乎把事情完全弄颠倒了。他认为,城市为那种能够让人类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不论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这样的观点正是爱德华·格莱泽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向人们表达的。2011年底出版的《城市的胜利》,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他看来,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他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马休·卡恩(Matthew Kahn)的研究揭示,美国的碳排放有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车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家车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紧密相关;人口越密集,私家车的使用越少。所以,格莱泽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去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环保。

城市经济学研究,在这本书里既为解释现象提供了依据,也指引了改善城市生活的方法。从班加罗尔、硅谷、洛杉矶、底特律、纽约、东京、孟买、巴黎等城市身上能看到很多与中国城市密切相关、常常在国内媒体上讨论的问题,诸如人口激增、贫困、城市衰退、犯罪率、交通拥堵、郊区化、卫星城、环保、低碳等。在《城市的胜利》里,格莱泽将城市的经济放在了首位,这是一个很恰当也很简单的衡量标准,同时把影响城市决策的政治因素、社会情感以及环境保护等都融合考虑,因为优秀的城市在这些要素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确保在城市中生活的人能够不断提高生活的水准。

“城市不等于城市的建筑,而是城市中的人。”这是《城市的胜利》最核心的观念。所以,解决交通拥堵是为了城市中的人,保护环境也是为了城市中的人。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按照格莱泽的阐述,理想城市应该更便利、更紧凑,容纳着相当多的人。而当你在读本书时,以往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和《瓦尔登湖》作者、环境主义先知梭罗的信任,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格莱泽所颠覆。

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问,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与人口、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投融资遭遇瓶颈……格莱泽在书中引用了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却并无晦涩无趣之感,反以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以及富有建设性与震撼性的观点,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启示。

书评

爱德华·格莱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经济学家之一,《城市的胜利》便是其杰出代表作。这本文字优美的书将经济和历史无缝衔接,清晰地阐释了为何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以及城市生存与繁荣的原因。

——史蒂文·D·列维特,《魔鬼经济学》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一本解读城市缘起与运作方式的世界级权威著作。该书内涵深远、引人瞩目,强烈推荐阅读。

——蒂姆·哈福德,《卧底经济学》作者,《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博大精深而又生动鲜明……格莱泽喜爱辩论,并深谙此道。《城市的胜利》一书不乏可资辩论的洞见与政策建言。你将会为城市的伟大而目眩神迷、为作者敏锐的思想而深深折服。

——《纽约时报》

格莱泽是都市生活的倡导者。在他的著作《城市的胜利》中,格莱泽引经据典地驳斥了以往那种认为都市存在疾病、贫穷、犯罪等诸多问题的观念,并指出城市才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4

关键词:胜利西部,新疆,文化,发展

一、走出胜利本土, 创业西部荒漠, “创业文化”传承胜利精神

创业文化的基础:强烈的奉献精神

胜利西部干部职工一踏入西部大漠, 严寒、酷暑、风沙便伴随着他们, 面对西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 胜利西部精神一开始就根植在干部职工的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工作的进展, 逐渐凝聚成了西部特有的精神内涵, 具有明显的胜利传统和地域特点。胜利西部参战将士“舍小家、顾大家”、甘于牺牲、默默奉献, 支撑起了西部胜利人的一片蓝天。

创业文化的关键:坚韧的乐观精神

胜利西部区块分散, 施工队伍多且相隔很远, 最远的相隔近千公里。前线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遇到大雪封路, 还要步行跋涉, 但没有一人喊苦叫累。从昆仑山上的和参1井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胜和2井, 从准噶尔盆地北端的英1井到天山脚下的固1、固2井, 都留下胜利西部人的身影, “咱们石油工人有力量”的嘹亮歌声始终随着将士的身影唱响戈壁大漠。

创业文化的根本:不竭的创新精神

胜利新疆探区具有“边、凹、贫”的特点, 是前人经过多轮评价认为无勘探价值的区块。创新地质认识是进军西部的主旋律。通过开展多项勘探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 找到了准噶尔盆地油气藏运聚规律, 确定了有利勘探方向。2003年3月董1井实现战略突破, 2004年8月永1井获得重大突破, 2005年3月排2井取得重大发现, 春光油田诞生。2009年7月, 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千万吨级以上储量区块被发现, 西部勘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二、突出西部特色, 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文化”推动西部大发展

创新西部特色勘探管理

按照西部“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走出了一条特有的勘探管理之路。通过强化地质综合研究, 加强精细评价, 找准了勘探方向和目标, 探索建立科研支撑体系, 并通过制定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来规范、组织、控制勘探管理工作, 实现了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精细管理。

创新西部特色开发管理

胜利西部通过产能建设方案优化、科学划分油藏管理单元、工艺技术攻关和实施“单井目标管理法”、“网点管理法”, 实现了油藏的高效开发。同时, 积极完善开发市场化管理模式, 探索出了以甲乙方合同管理为核心的共建文化体系, 实现了管理扁平, 用人机制的能进能退, 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

创新西部特色经营管理

胜利西部探区工区分散、跨度大, 与胜利油田总部相距数千里, 结合西部特点, 形成了以“实施一个整合, 推行两种机制, 理顺三个流程, 落实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系, 初步实现了储量、产量、投资、成本、效益的“五统一”。

创新西部特色人本管理

西部油区地处偏僻, 生活封闭, 文化娱乐条件相对较差。新疆气候条件恶劣, 冬天到零下40多度, 夏天接近50度。西部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既有工作的同事关系, 又有兄弟之间的亲情友谊, 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形成了“我靠家生存, 家靠我发展”的共同目标, 建立了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认识, 增强了团队的文化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西部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

三、肩负历史使命, 打造西部标杆, “创标文化”助力东部硬稳定

打造新区勘探的标杆区

面临迥异于东部的异常复杂的地质条件, 胜利西部勘探科技工作者和参战将士敢于并勇于打破思维认识上的束缚, 不断创新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并形成了科学先进的适合胜利西部地质条件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和勘探理论体系, 使胜利西部的勘探目标定的准、定的牢, 井定在那里, 油就出在那里。

打造高效开发的样板区

胜利西部开发工作者在把握西部开发规律的基础上, 以多产油气为使命责任, 以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为核心, 把油藏利用好、开发好, 把地下的油气最大程度的采了出来, 使胜利西部的油气开发技术成为了油田、中石化乃至全国石油系统的样板品牌和“教科书”。

打造科学管理的示范区

胜利西部不断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竞争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使胜利西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精细化转变, 从速度型向质量型的效率化转变, 从松散型向紧密型的规范化转变, 从局部开发向整体开发的规模化转变, 不断增强了创效能力和盈利能力。

四、着眼长远发展, 塑造西部品牌, “创品牌文化”提升西部新形象

塑造西部制度行为品牌

胜利西部以“人人遵章守纪, 事事讲求精细, 时时注重创新, 处处体现和谐”的文化理念为指导, 形成具有胜利西部特色的制度行为体系。作风形象好: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工作效率和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 机关“三高三满意”水平明显提高。学习教育实: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和职工政治学习制度;设计了中心“学习网”, 拓展了学习平台;制作了职工“学习手册”, 使学习进步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制度规范严:制作下发了《廉洁从业手册》;完善实施了《党风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了班子决策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 为实现胜利西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塑造胜利西部金字品牌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5

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 陈挚

主 题 词:“精神胜利法” 阿Q 生命 链环

内容摘要:人都有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阿Q在封建势力钳制下,这种寻找的冲动更猛烈,虽然是不自觉的对历史痼疾的张扬。阿Q本可少些这种冲动,但赵太爷们的“铁屋子”老是进不去,反而更激发了他的这种冲动。阿Q在进入“铁屋子”过程中,屡受欺凌、侮辱,于是,他泪往心里流,盐往伤口撒,以自尊自大,妥协、健忘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苦痛。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非愚昧麻木的表现,而是力达目的不得后的反讽,是他生命得以延续的法宝和链环。

学者赵鑫珊先生在《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中说道:“现代人整天龟缩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火柴盒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柏油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各种机器的嘈杂轰鸣……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缕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野僻静处,在荷花池塘边坐下;光着脚,躺在绿草地下,闻泥土气息,听蛙声一片,看第一颗星星闪烁在天边,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这种情绪,就是让精神还乡,让灵魂沉落到精神家园之中。与现代人相比,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所处的环境里不只是“混浊空气”、“嘈杂轰鸣”,它还有钢铁般的封建钳制势力、一群群麻木的看客。“火柴盒”里的现代人“发誓要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以获取内心的满足,那身处“铁屋子”里的阿Q呢?或许这种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要猛烈得多吧。

阿Q是一个“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质朴勤劳的人,连“老头子”也颂扬他“真能做”。所以,他也具有一般农民的特征:安分守纪,勤劳为本,想过平安日子。但在封建钳制势力、麻木看客逼迫下,阿Q想以勤劳“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①的命运常常被鄙弃所毁灭,因此他内心深处常常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寻找个体的精神家园(也许就是为了消解痛楚的情绪),即文章中表现出的一些古怪自尊的“精神胜利法”。阿Q无家无室、无亲无故、孤零只身,住的是土谷祠,靠打短工为生,狭小的生活圈子,太多的身心苦痛反弹出他有点偏激想法:“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有些荒唐:我的儿子比赵太爷钱太爷的儿子会阔得多!这反弹出的自尊的想法确有“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语)、“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诗)的旅迹。这是情理之中事。

阿Q注重人伦和世务而不得的根源及苦痛除了使人感到悲哀外,难道就不能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同情?他沉落心底的“精神胜利法”对于一个赤农来说是否是愚昧麻木?本文想就此问题作点简要的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阿Q大约记得自己是姓赵的,细细地排起来他还比赵大爷长两辈。头一天他喝了两碗黄酒,为本家赵太爷儿子进了秀才手舞足蹈地说了“他也很光彩”的活,并引起几个旁人肃然有些起敬,哪知第二天惹得赵太爷满脸溅朱,跳过去给他一个嘴巴,并喝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自此以后阿Q就不敢有姓了,使他注重的人伦和世务受到了第一次打击。西方国人总是把个人名字写在姓前,姓只作为名的副件,或干脆舍去。他们在名字里也要张扬一下人的个性。而中国人则必须把家族的姓写在名前,否则就有辱没祖宗或是有“野种”之嫌。看来,中国人的名姓只是个氏族符号,对个人意义不大。阿Q不想辱没祖宗和做“野种”,总想做一个承继祖宗的孝子,于是记起自己大约姓赵,想以此姓进入未庄这间“铁屋子”,争取未庄人所该有的人格和生活,享有基本的人伦和世务的权利。然而阿Q想错了。阿Q没有想到他的人伦和世务是要封建主义余孽们颁发“通行证”的。在此使人想起了艾青的保姆“大叶荷”。 保姆的名字竟是村庄的名字!中国妇女除了几个被皇帝宠着的有名姓之外,大约只有“某氏”的称呼吧。男人们没有把她们当平等的人看,她们只是个附庸或是“一件衣裳”,即便是被皇帝宠着的有名姓的也几乎未例外。未庄的阿Q此时终于被逼得变成了女人,而且还是如同“大叶荷”般的女人。女人还有被人亲近的时候,而阿Q却从来没被人亲近过。这是何等的侮辱和悲哀啊!阿Q力争与赵氏享有同样的精神家园之艰难可见一斑。

从后来终至于阿Q名字不知怎么写,籍贯不可考可见,阿Q始终未能融入未庄这间“铁屋子”,在赵太爷眼里他始终是个异类,说白了他始终是个“野种”。

阿Q的种种努力可以证明,他多么想依托长着癞头疮的头颅去撞开这密闭的“铁屋子”,想变“野种”为“家种”,然而阿Q却屡撞屡败,阿Q是不太笨的,甚或有些机智和幽默,或俗称之为“农民式的狡猾”,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很愚昧、很麻木。他被人“照例去碰头”时歪着头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当老尼姑追赃时,他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就是例证。不信你到当今农村去找一个真正愚昧麻木的人试试,他能有这般言语?阿Q倒像农村那些狡猾且有些无赖的“土痞子”。所以,我们说:当阿Q无路可走时,或曰注重人伦和世务不得时,他就去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即用“逍遥”的“精神胜利法”去消解眼前的痛楚。把眼泪往肚里咽,把盐往自己伤口上撒,不是愚昧自贱、麻木不仁,而是一种“动力定型式”的带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精神还乡”的方式。“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固习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②这种评价倒指出了阿Q身上弱点产生的原因。

释家和道家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土地耕耘了上千年,谁也否认不了二者对一代代传承的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我有个浅薄的看法:释道“精神家园”在传承的过程中,许多闪耀着睿智光芒的圭臬倒没被大多数人承传,相反二家逍遥自在,忘记痛苦,忍受灾难,委曲求全等消极“精神家园”却为大多数人承传着,尤其是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劣根性流毒最深。。好比近代中国国门一打开时,外国好的丑的一齐涌进国门,国人对好的倒没接受多少,而丑的一见就记住了,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劣根性历数千年的积淀,自然就成了一种痼疾。这种痼疾在象阿Q这样赤农的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坏品行”影响着他对“精神家园”的觉解档次。他对假洋鬼子剪了辫子一事“深恶而痛绝之”,与假洋鬼子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保持着高度的认识上的一致。“辫子”是皇上定的规矩,岂能随便剪?可见阿Q在这方面有“做稳了奴隶时代”的人的属性,深得清皇帝的真传。阿Q本来也是“正人”,他对于“男女之大防”非常严格:尼姑、在外里走的女人、与男人搭腔的女人都是“假正经”。这种认识与中国封建传统规定:“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女授受不亲”何其一致!阿Q对赵太爷,地保的欺诈,用嘴反抗过,而终归是归顺。这说明阿Q具有想“做稳奴隶”的条件、“注重人伦和世务”的基础,然仍没做成奴隶,这是怎样的不幸啊!要说阿Q愚昧麻木这倒是算得。但处在泥里的龟能不污泥吗?

阿Q基于封建观念本不会在男女问题上犯“错误”的,谁知可恶的“本我”(弗洛伊德:“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其目的在于减轻紧张,避免痛苦,获得欢乐。”)害了他。阿Q大约很早就认识吴妈的,在赵太爷家一个当舂米汉,一个当厨妈的日子肯定不会短,然相安无事。自阿Q拧了小尼姑的脸肉后,女人的“油腻”引发了他“本我”中希奇的想法;想和吴妈困觉。阿Q的“被蛊”,吴妈也有一半的责任:不早不迟在这个时候与阿Q谈闲天,又一直谈赵太爷家的女人,真是火上加油,引火烧身。而立之年的阿Q,想找个女人并没有错,且是合乎封建“人伦”的,何况找的对象是个“小孤孀”。可是在赵太爷所把持未庄这间“铁屋子”里,阿Q想实现人生最本能的“入世”愿望也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来你阿Q是“铁屋子”外的“野种”,二来你阿Q“欺负”的吴妈是我赵家的小孤霜,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在吴妈表明自己是“正经”人的广而告之之下,阿Q终被“蓬”了几“蓬”之后,剩下的就只有“赤膊磕头”的份了。假设阿Q没有“精神还乡”的办法--不是那么健忘,不善于说“妈妈的”,恐怕他早就上吊或跳河了吧。

阿Q想和吴妈困觉使未庄变得“古怪”起来。“女人突然都怕了羞”,“酒店不肯赊欠了”,土谷祠的老头子似乎叫他走,尤其令他“妈妈的”是许多日子没有一个人叫他做短工。阿Q于是留心打听原由:还是一个穷小子小Don霸了他的饭碗。于是他将一腔的气愤发泻到了小D的身上。阿Q移植了赵太爷们的做法,象饿狼扑食般地扑上去(其实阿Q最痛恨狼的,可不自觉地自己也做起了狼),伸手去拔小D的辫子,似乎想撞小D的头。结果挨了饿的阿Q又瘦又乏与小D只打了个平手。本想打败小D,赢回“经营人伦和世务”“行状”,证明给那些狗眼看人低的赵太爷们看看自己的“有为”,结果事如愿违,终致于使他死了心--坚决地出门求食了,亦即以出门求食的方式埋葬眼前“妈妈的”事。阿Q在对待小D的问题上,确有点“妈妈的”。本属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却“同室操戈”。从另一方面看,字不识一个、只是画圈时才第一次接触笔的阿Q,又怎能看透他的肚饿是未庄赵太爷们“假正经”造成的呢?《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问一个二十多岁青年:“吃人的事,有么?”青年答:“没有!”“你说便是你的错”。二十多岁的人尚且如此,三十多岁的人能想到哪儿去?这能说阿Q愚昧麻木吗?这是一种“农民式的直觉”。现代农民朋友看见别人种什么赚钱就学种什么,还不是一种“直觉”吗?恐怕很少人在学种之前想到市场、国家和民族吧。现代如此,何况当时。

阿Q摩小尼姑新剃的头皮,拧小尼姑的脸肉,亦未必是愚昧麻木。他亦是向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学的,赵太爷不也是用这种轻薄方式经常侮辱他吗?别人欺小是维护封建秩序,阿Q欺小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经营人伦和世务”,并且从中可以转化消解赵氏降临他身上的被侮辱的苦痛。别人欺小得一世的“快活”,为什么就不许阿Q欺小得一片刻的“逍遥快活”?阿Q与王胡比捉虱子,很有些滑稽。看似愚不可及,实则与拧小尼姑脸肉之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双差生,当老师不问不理他时,他认为被集体抛弃,于是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无故欺侮小同学,与更差的学生比“丑”、比更无赖,他要以此证明自己还行。阿Q同样是以“比丑”的行动来证明自己还“行”。阿Q上述行为是“经营人伦和世务”不得的一种反讽。他的行为与《明天》中蓝皮阿五老爱把手往单四嫂子奶子上挨的.无耻行为相比,简直要好得多。天道恢恢,何以谴怀?阿Q只能如此而已。

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沉细细的”将裤带坠成很弯很弯的弧线,虽有些来路不明,终于获得了未庄人“刮目相待”了。原避之如蛇蝎的妇女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阿Q的东西都卖了,居然竟使赵太爷“不觉失声”地说话。这“中兴史”算是阿Q享有了“经营人伦和世务”权利和些许满足。他苦苦的“注重社会中人伦和世务”总算有了个出头之日。因他的“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阿Q先前既然承认自己是“虫 ”,那又何必去充男子汉呢),又让未庄人觉得“不足畏”了,无意“经营人伦和世务”的“中兴史”也就只有昙花一现的命运,并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了。

这“中兴史”也曾使阿Q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不被未庄闲人欺侮,不受赵氏们的嘴巴和棍棒,一定要有物质基础,一定要有使人羡慕的地位。阿Q本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很慌张,于是阿Q便向往“革命”,便主张“造反了”。造反的直接利益就是:未庄一伙鸟男女全都跪在自己的脚下;元宝,洋钱,床、椅,想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女人有什么女人。阿Q的“造反”向往终究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击得粉碎。阿Q虽不知道“革命”为何物,凭他的经验,他知道“革命”能给自己复仇并带来实在的物质享受和别人的羡慕。这是与赵氏们平起平座的资本,也是“经营人伦和世务”为人的“资本”。再者,“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之必然。怎么能说这是阿Q用以自麻的“精神胜利法”呢!庄子的“精神家园”“专在破执”,他的魅力就在于对现实的超脱,把灵魂寄托于那“无何有之乡”。所以庄子式的人格:“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和洒脱”(鲍鹏山《永恒的乡愁》)。阿Q却“专在偏执”,总想进入赵太爷的“铁屋子”,他虽然独来独往,不吝去留,也想超脱现实,可他没有成为“若垂天之云”的地位和本钱,故而他的偏执既不够美丽也不够洒脱,甚至显得滑稽。但不管怎么说,阿Q确实是在“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的家园”的。他本想得到的是赵氏般“精神家园”,而在寻找中,坚硬的“铁屋子”使他转而求其次,不得不将自己能理解的“精神胜利法”沉落心底。要说阿Q愚妄,那他就愚妄在太偏执,太想进入赵太爷的“铁屋子”。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么个人物形象意在揭示:不管封建势力如何反对,孱弱的国民仍有“注重社会的人伦和世务”的愿望;一旦失败,他们就会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消解苦痛的方式--“精神胜利法”,即让苦痛的身心龟缩到民族的“谱”中。这样说来,鲁迅这篇小说的主旨同样是揭露封建主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们的愿望是可悲的,其消解的方式也是可悲的。这大概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含义吧。

阿Q依靠自己长有癞头疮的头颅一次又一次去向未庄这间“铁屋子”俯冲,结果不是被嘴巴,就是被棍棒打了回来,最终因此而挨了刀。几个象赵太爷、假洋鬼子式的“小毛虫”把持的未庄就如此难进,足见得全中国的封建势力确实有点“妈妈的”。这种“妈妈的”现实注定了象阿Q这样的赤农比一般的农民被封建社会吃掉的命运更惨。阿Q愤世疾“赵”,同道者寡,故象庄子一样谐话(有些人说是自轻自轻)迭出,有时以此消解他人的愤怒,有时是消解自己的苦痛。特别令人感到痛心的是他有时还用自残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苦痛,如自己打自己耳光、灭掉心中的“火焰”象灭蜡烛般立灭立熄(在外头受辱转身就睡着了,这种健忘非一般人能及)。阿Q这种自尊自大、妥协、健忘等“精神胜利法”是他生命得以延续的法室,是生命的链环,是一个赤民在受压迫后非理性的“精神还乡”和反讽。不过,阿Q是 “顺着自己的本能和社会风俗习惯”(冯友兰《人生境界》)立身行事的。对这种 “觉解”不足的人生,鲁迅先生自然是持批判态度的:“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南腔北阔漫与》)。中国的出路在于提升阿Q们的人生觉解。靠谁?赵太爷、假洋鬼子,还是老把总及其统治者?他们都不可能。那么,再次砸碎换汤不换药的国家机器是必不可少的了,这或许是鲁迅说的“引起疗救”注意的事吧。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高三语文第五册读本第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②周作人《知堂书话》之《关于阿Q正传》第867页,岳麓书社钟叔河编,1986年版。

参考书目:

《鲁迅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寂寞圣哲》,鲍鹏山著,东方出版社中心版;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版;

《心理咨询》,王玲,刘学兰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版。

他的一生展现了精神对肉体的胜利 篇6

他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是一个面对命运背叛时不屈不挠的英雄。就是这样一句富含哲理性思考的人生箴言。不禁让我为之动容。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他逐渐蜕变。他经过千锤百炼,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那火焰燃烧的沸腾时刻。他没有退缩于伤寒病痛。他没有被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所恐吓。他没有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后退。他没有在暴风雨纷飞的年代屈服。就是这样勇于献身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使他从一个平凡普通的农家少年变成一个坚贞的革命者。一个奋斗的战士。

保尔不只是个革命的斗士,他是一个普通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青年。他也曾彷徨,有过失望和悔恨,有过绝望和动摇。但他心中对无产阶级的信念和他对革命理想无限的忠诚,使他更为坚定。这样千番百次在沉沦和苦痛中的历练,使他在熊熊火焰里被历练成一块钢。

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这样在挣扎中的奋斗似乎让我看到了保尔坚毅的脸庞。正是这样的锤炼使他变成了钢铁般的战士。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难以忍受的生活的厄运里顽强的拼搏和斗争。这是他内心里的呐喊,也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和启发。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去奉献自己。即使生活艰苦,即使肉体饱受病痛的折磨,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像我们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不向保尔学习呢。和保尔相比,我们平常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区区困难实在是何足挂齿。为什么我们不坚定信念去回顾保尔这样精神,去突破障碍,战胜困难。何必要唉声叹气、缩头缩脑呢。虽然不是在那样的革命岁月,但在平庸的生活里,更应该像保尔一样坚守信念,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信念和奋斗的亮色。每每遇到困难时,我会想保尔是不是会这么去做。当我面对深奥艰涩的题目时,我也不会像从前那样轻易言弃或者是恼羞成怒。而是更加努力的要去做出来要去弄懂。或许这就是保尔所能带给我的英雄情结吧。

人不要被生活中一时的困难所拖累,裹足不前。而是把困难和苦难当成人生的炼金石。人生如同炼钢。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这人生道路上的一路风雨坎坷,都是淬炼钢铁的熊熊火焰,都是打磨信念的炼金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生活中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即使是怎样的困难和磨难,依然都能在熊熊烈焰中成长起来,变得成熟,坚定。

一个人的精神远远可以战胜肉体。保尔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激励了几代的人,坚定的告诉了我们。钢铁就是这样的炼成的。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初二年级学生)

弘扬“胜利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篇7

作为国有特大型资源型企业, 胜利油田4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既是一个中国“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企业经营环境, 胜利油田在新的“胜利文化”创建活动中, 在继承传统创业精神的基础上, 培育和提炼出了“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明确提出了“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企业愿景, 企业文化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全面创新”的重要转变, 体现着胜利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如果说, 胜利油田的“第一次创业”主要依靠的是艰苦创业、敢于拼搏的精神, 那么, 实现“百年胜利”的“第二次创业”将主要依靠“胜利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进一步弘扬新的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之花”, 让创新变成每一个油田管理者和职工的自觉行为, 才能不断产生“创新之果”, 实现油田的持续发展。

1.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树立创新与变革的价值观。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指出, 追求卓越并非是一种成就, 而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出类拔萃的进取精神和心理状态。对于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胜利油田来说, 面对新的挑战, 就是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坚决抛弃僵化保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维惯性, 要敢于把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 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在变革与创新中寻求和把握发展的机会, 引导和激励职工把争创一流、不甘落后、追求更高更新的技术和业绩作为“共同愿景”, 并以这种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观来引导企业的组织变革、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年来, 胜利油田着力宣传和培育“坚守胜利、发展胜利, 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永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和气概, 强化“地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储量都可动用”的创新意识, 就是新时期“胜利人”创新与变革理念的典型体现。

2.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作为创新的价值导向。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企业创新主要不只是以科学或技术上的重要性, 更是以对市场和顾客的贡献来衡量其价值的。简单说, 创新的实质是要满足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行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或技术。被公认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企业”的3M公司 (明尼苏达州矿业和制造公司) 的创新理念是:“创新=新思想+能够带来改进或创造利润的行动”。对于资源型的胜利油田来说, 面向市场的创新导向, 实际上就是要把为企业创造效益和效率作为根本的指针, 把职工的创新行为引导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新的胜利文化提出了“效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经营宗旨, 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种自觉的创新导向, 它也应该成为胜利油田衡量各方面创新效果的根本标准。这种具有明确市场导向的创新行为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3.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营造鼓励参与和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企业管理学有一个说法:“你不射门, 你百分之百没有命中率”。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的相互交流和撞击, 依赖于全体员工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投入, 这就需要构建平等、民主、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 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首创精神, 构建激励员工参与创新和提出创新建议的有效机制, 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像油田模范王为民那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地尝试和创新。即使是对那些员工提出的未被接纳的革新思路或建议, 企业也要给予真诚的赞赏, 以保护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同时, 创新总是具有巨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性, 因而有可能遭到挫折或失败, 但风险往往又意味着机遇和未来。所以, 创新需要有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人。而企业更要宽容地对待失败, 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容忍错误, 才能够进行革新”, “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不创新”。胜利油田在创新文化建设中, 也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创新理念:最大的风险是“什么都不干”。可以说, 如果没有一种鼓励尝试风险、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 就很难说有突破性的成功创新活动。

4.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不创新, 就死亡”。现代企业处于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和快速更新的技术进步中, 对于有着辉煌历史的胜利油田来说, 巨大的成就或成功的经验, 都只能代表着过去, 石油企业永远面对着未来的资源、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挑战。对于作为资源型国有企业的胜利油田, 没有丝毫的理由可以沉醉在以往的成就或当前的良好状态中, 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国内外石油市场竞争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 胜利油田从上到下都应该确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危机感, 弘扬胜利人负重奋进、超越自我的优良传统, 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及时把握各种创新的机会, 使企业始终保持在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 以持续不断的全面创新来创造企业全面的竞争优势。

5.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在各级领导者管理者中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管理者文化, 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和行为的导向、示范作用对于胜利创新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创新被公认为企业家的基本职能, 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只有那些从事创新活动并使企业获得成功和超额利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才可以被称为企业家。尽管企业家总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最珍贵的人才资源, 但是, 企业家精神应该是对胜利油田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普遍的素质要求, 弘扬胜利精神, 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倡导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去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去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只有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真正具备和发扬创新、变革、追求卓越经营业绩的企业家精神, 才能培育形成创新文化, 引导企业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

弘扬胜利精神创造百年辉煌 篇8

继承优良传统, 培育胜利精神, 铸就石油职工队伍的根和魂

上世纪60年代会战初期, 胜利油田在“青天一顶、碱滩一片”的恶劣环境中, 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 四个一样”优良作风, 人拉肩扛, 战天斗地, 形成了不怕艰难困苦、敢打硬仗恶仗的会战传统, 逐步形成了胜利人的“五种精神”。即:立志改革、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自觉加压、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滚石上山、逆水行舟的拼搏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协作精神。上世纪90年代, 油田党委进一步凝炼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 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 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胜利精神。它以“闻油则喜、为油而战”, “以苦为乐、野战为荣”, “精雕细刻、滚石上山”, “大干了再大干, 超产了再超产, 奉献了再奉献”等生动鲜明的石油语言, 诠释了胜利人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进入新世纪以后, 适应从艰苦创业走向全面创新的时代需要, 油田党委从奠定常青基业、打造百年油田的战略高度, 确立了“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并以胜利精神为核心, 创建独具特色的胜利文化。

近50年来, 胜利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胜利石油职工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 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石油石化工业的优良传统等多种精神元素融汇起来, 使之“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别是“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作为胜利油田全体员工一致的信念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 不仅集中反映了胜利油田过去几十年的辉煌成就, 而且突出展示了胜利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以及创造新业绩、做出大贡献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是中国石化“爱我中华, 振兴石化”企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并成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既是我们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独特贡献, 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烙上了明显的石油文化标记。近年来, 胜利油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最佳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被专家们赞誉“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乃至国有企业树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 创造了一个文化的范例”。

创新胜利文化, 开发胜利心田, 始终保持胜利精神的先进性

胜利精神是胜利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也是胜利油田的传家宝。我们坚持把胜利精神的传承发展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持续创新升华, 狠抓教育实践, 在开发油田的同时开发职工心田。

一是创新文化理念, 不断丰富胜利精神的内涵。近年来, 我们总结提出了胜利文化建设的“四个要素”, 即“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制度规范、共同的行为习惯”, 提出了“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共同愿景和“共创百年胜利, 共建和谐油田, 共享美好生活”的共享价值观, 培育“人人遵章守纪、事事讲求精细、时时注重创新、处处体现和谐”的共同行为规范。同时, 把基层职工总结提炼的文化语言上升为引领油田发展的文化思想, 形成了震撼力大、感召力强的胜利“格言”文化, “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党员干部有正气才更有力量”、“开发油田必先开发心田”、“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等, 从而不断赋予胜利精神新的内涵, 使胜利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特别是2010年以来, 为深入宣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我们创新提出了“油田与心田共建, 文化与文明共创”的新理念, 大力实施“胜利心田”工程,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积淀丰富发展胜利文化。

二是完善载体阵地, 促进胜利精神内化于心。在企业报纸、电视、局域网等内部媒体上常年开辟专栏专版, 编辑《胜利油田》月刊和“胜利文化丛书”, 传播胜利故事, 弘扬胜利精神;每年都分层次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 召开胜利文化建设年会,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建成华八井、孤东海堤等一大批爱国家爱油田教育基地, 经常性组织开展“社区大舞台, 亲情大联欢”等群众文化活动, 让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特别是近年来, 围绕“优良传统再传承, 胜利精神再教育”, 广泛开展“爱我油田, 忠诚胜利”、“做胜利人, 传石油魂”等教育实践活动, 创作巡演《红布绳》、《血与火的嘱托》等剧目, 规范推进机关文明礼仪, 拓展胜利手机报、公寓文化、车厢文化、餐厅文化等新阵地, 引导职工群众把胜利精神融化到血液中, 落实到行动上。

三是培育团队精神, 推动胜利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针对油田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 我们大力培育弘扬独具特色的团队精神, 逐级把胜利精神具体化, 沉到底、入人心、见实效。在70多个二级单位, 大力发展特色子文化, 胜利采油厂“用创新成就胜利, 让明天胜过今天”的“采油树文化”、现河采油厂“家为根, 油为业, 人为本, 和为魂”的“家和”文化和黄河钻井五公司“选准目标、遵从规矩、攻坚啃硬、科学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头精神等, 体现了胜利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3400多个基层单位, 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和家、聚智兴家”共同理念为指导, 积极创建以油为业、以队为家的“家文化”, 培育形成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品牌和特色团队精神, 如河口采油四矿的“以大气概战胜大困难, 以大家爱建设大家庭”, 孤岛作业519队的“为油井负责一辈子”, 井下作业队“修井先修身, 作业先做人”和电力运行8队的“让家更温馨, 让成员更幸福”等, 都营造出富有亲情的文化氛围,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注重加强对外交流, 持续扩大胜利精神的影响力。油田充分发挥“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 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使胜利精神、胜利文化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展示。每年都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全国知名媒体上刊发文章, 推介胜利经验, 宣传胜利精神;每年都参加中外企业文化峰会等高层论坛, 学习交流经验, 展示文化成果;与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央党校等紧密合作, 借助外脑和专家学者的作用, 促进胜利文化研究与建设。2006年油田领导应邀到中央党校宣讲胜利文化案例, 胜利精神进入中央党校课堂。最近, 胜利文化案例入编国资委《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报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年鉴》, 进一步提高了胜利文化的美誉度和胜利精神的影响力。

发扬胜利精神, 践行国企使命, 朝着“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愿景目标胜利前进

2009年10月18日, 胡锦涛同志视察胜利油田, 他寄语广大员工要发扬铁人精神, 学习先进典型, 朝着“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胜利前进。在当前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变的格局下,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进一步发扬胜利精神, 自觉践行正确的国企领导观, 把胜利人“坚守胜利、永不言败”的心劲、干劲激发出来, 更加自觉地承担国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中国石化上游长板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等重大战略中发挥好顶梁柱和主力军的作用。

一是以胜利精神激励胜利, 创造了老油田持续高效开发、科学发展的奇迹。胜利油田素有“石油地质大观园”之称, 地下构造十分复杂;九五以来, 又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递减的“三高”阶段, 找油、采油的难度非常大。正是在胜利精神的激励下, 我们牢固树立“地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储量都可动用”的理念, 在勘探上精查细找, 在开发上精雕细刻, 在经营上精打细算, 在操作上精益求精, 截止2009年底, 连续27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 连续15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 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特别是近年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极端灾害天气增多等重重困难, 胜利人“咬紧牙关挺住, 高举红旗向前”, 在危机中捕捉机遇, 在挑战中攻坚破难, 确保油气产量硬稳定、科学发展上水平。

二是以胜利精神书写胜利, 打响了国内外知名的胜利铁军品牌。胜利油田坚持文化聚才、人才兴企,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畅通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队伍”的人才建设发展通道, 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胜利铁军之师。广大干部职工苦练技能, 创新创效, 努力做到“想干有责任、会干有技术、巧干有绝活、实干有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新时期胜利人的楷模”代旭升等, 就是胜利铁军的典型代表, 也是胜利精神的人格化身。近年来, 胜利石油工程铁军依靠“独有的技术优势, 独有的攻坚能力, 独有的质量信誉”, 在国内外市场上干一项工程, 树一块丰碑, 拓一方市场, 打出了胜利人的威风, 擦亮了“胜利铁军”的品牌, 使“胜利井下”、“胜利油建”等行业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三是以胜利精神凝聚胜利, 营造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局面。胜利人来自五湖四海, 职工队伍构成复杂, 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家属、改制企业员工等共计50万人。在当前价值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形势下, 胜利精神如同“黏合剂”和“一根栓心的红线”, 把50万胜利人凝聚成一个整体。我们牢记中国石化“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 坚持油田发展与职工利益相统一, 持续推进职工住房建设、子女就业援助、基层硬件改造、困难群体帮扶等民生民心工程,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扶残助残、希望工程等公益性活动, 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和谐油田建设。

城市精神的胜利 篇9

抓落实是实现正确决策的生命线。在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 成就一项事业, 精神状态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效。良好的精神状态, 是攻坚破难、成就事业的强大力量。只有以振奋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 狠抓落实, 在落实中创新, 在创新中前进, 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坚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就要围绕主题抓落实。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是学校工作的主题, 抓落实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与“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握, 把使命变为责任, 把信心转为动力, 把主题化为实践, 形成围绕主题抓落实的浓厚舆论氛围和工作氛围, 在思想上增进共识, 在行动上增强自觉, 在工作上增添合力。符合主题的事情就全力以赴,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革。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坚持上下互动, 协调一致, 把主题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环节。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突出重点抓落实。

抓落实, 要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咬定不放的韧劲, 抓好急事、要事、难事。要狠抓当务之急, 树立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对必须立即着手的事情, 雷厉风行、紧张有序地推进。要狠抓当务之重, 分清主次, 区别轻重缓急, 集中抓好影响全局、关系根本的重点工作。要狠抓当务之难, 对工作中的难题进行梳理, 细化措施, 集中攻坚。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完善机制抓落实。

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通过机制创新解决不落实、不认真落实和落实不好的问题。要完善目标责任机制, 促使层层抓落实, 人人抓落实。要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让肯干事的人有机会, 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干成事的人有荣誉。

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要转变作风抓落实。

坚持以良好作风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培育良好作风, 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坚持实事求是, 说实话, 出实招, 办实事, 求实效。既要拓宽思路、积极进取, 又要防止盲目攀比、脱离实际;既要只争朝夕、又好又快, 又要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既要坚持快速发展, 又要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 以服务师生的作风推进和谐发展, 以敢闯敢试的作风推进创新发展, 以奋发有为的作风推进跨越发展。

纪念长征胜利传承长征精神 篇10

活动一:“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学习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6月

活动形式:1.录制微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上播放学习。2.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展示。3.日常观察队员的队礼姿势,作为学校“礼仪示范班”的评比条件。

活动纪实:3月14日下午少先队活动课上,大明宫小学全体队员共同观看了微课“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微课内容是由曾光荣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雷老师协同两名少先队员共同录制的。微课,将队礼的意义、正确姿势、国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是对每位少先队员而言,这样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倍感新奇,学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每一周升旗仪式上,大队部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唱国歌和敬队礼的展示,用良好的队风队纪,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活动二:“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比赛

活动时间:2016年3月中旬——2016年4月18日

活动形式:1.大队部制作长征主题课件,组织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学习。2.各中队组织队员讲长征故事,并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3.举行全校讲故事比赛,每位选手的时间为4分钟。

活动纪实:4月11日下午,大明宫小学开展“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决赛。队员和家长代表齐聚阶梯教室,共同聆听长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心灵深处迸发的爱国情感。从3月份开始,学校大队部就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各中队学习了解“什么是长征”“什么是长征精神”“为什么要纪念长征”,引导每位隊员了解长征并讲述一个长征小故事,以此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活动三:“重走长征路 我是小红军”主题研学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

活动形式:1.学校五、六年级全体队员赴陕西省青少年拓展基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2.各中队分为两小队,根据长征主要编队称号起队名、队呼、选择队歌。3.体验五个模拟长征的活动模块:4.将感悟写在《研学手册》中,在少先队活动课时交流,选取佳作在“幸福娃小喇叭”中播放。

活动纪实:4月12日,少先队员入驻西安雅森青少年拓展体验基地。每个中队在教官的带领下起了响亮的团队名称、绘制团旗,高呼团队口号,展开主题研学旅行。密密的丛林中,战狼队、红一方面军等一支支队伍步伐整齐、健步如飞、口号嘹亮、斗志昂扬。爬雪山不畏艰险、过草地匍匐前行、穿越封锁线时手脚并用、飞夺泸定桥时互帮互助,运送物资行动敏捷,队员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着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拼搏进取中体会着长征胜利的喜悦与激动。一个个“研学小问号”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得以解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知道它的起止时间、行走路线、行程长度吗?”“结合你的研学旅行体会,说说你感受、理解的长征精神。”一天的研学旅行结束了,信仰的种子已在每位队员的心中萌芽。

上一篇:养老项目管理运营下一篇:汽车玻璃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