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自由精神

2024-07-11

李白的自由精神(精选3篇)

李白的自由精神 篇1

摘要:从现代视角看, 李白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自由主义者, 他有着不同于儒家文人的十分自由浪漫的奇异个性;他的丰富的诗作, 源于他的创造力, 创造力源于他的自由思想, 没有自由思想就没有他不朽的作品。

关键词:李白,传统文化异类,自由思想

以往对李白的研究, 总是从某一家或几家传统思想出发, 将其思想置于某种信仰。其实, 李白的思想十分复杂, 受到诸子百家的深刻影响, 很难断定它属于哪一家, 李白心理素质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自由独立人格。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是其思想中最光辉的亮点, 李白是一个个性十足的自由主义者,

一、李白自由思想的体现

什么是自由,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会有不同的理解。《辞源》解释为:能按己意行动, 不受限制。自由是发挥才智的前提保证。从李白诗作研究他的自由思想, 即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没有了自由, 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先生用“旅途人生”四字概括李白的一生。他认为, 出生地和家系的不明, 使李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疏离感”和客寓意识, 而长安体验和“谪仙人”的称谓又加重了这一意识, 导致言行上的放纵性、非拘束性。最终, 李白以“旅人—客子—客寓者”的客寓意识, 作为整个生活和诗歌的基调, 使他得到了身心的自由, 形成了 “飘逸”、“奔放”的诗风。

李白的自由思想体现在生活中能自作主张, 自我选择, 按己意行动, 不受限制。 李白有自由思想, 也有理想追求, 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自由, “明朝拂衣去, 永与海鸥群。”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追求自己的理想, 把“事君”“荣亲”作为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 “一生欲报主, 百代期荣亲。”仕途坎坷时又不屈服于命运,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有宏大政治抱负,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又自我设计“隐逸—仕途—隐逸”的从政道路和生活方式。李白自我社会角色的选择是像姜尚、管仲、诸葛亮那样做帝王宰相, 能不受约束, 自作主张, 来去自由。看得出来, 这个自我设计是要建功立业, 但又不是终极目的, 而是像玩高级游戏一样, 先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证实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事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 戏沧州, 不足为难矣。”目的实现后就去过陶朱、留侯那种无束无拘, 潇洒浪漫的自由生活。自我设计是实现理想与追求自由两不误。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李白对自由的认识, 也能看出对自己人生的一切都要在自我设计、自我安排中进行。自我主体意识, 奋斗目标都非常明确, 一点也不含糊, 处处表现与众不同, 个性鲜明。唐代实行科举取士, 这便成了众多读书人跻身于上层社会的途径, 李白不屑于科举考试, 与其追求自由的个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最崇拜鲁仲连,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未照……”因为鲁仲连能轻而易举地建功立业, 又随随便便地拂袖而去, 不恋富贵, 来去自由, 这与他的自由思想吻合。

二、李白对自由思想的追求

李白自由思想的内容是具体而明确, 态度热烈;自由思想的内涵是以自我为中心, 摆脱世俗, 按己意行动, 自主选择生活方式, 自主认定社会角色, 概而言之, 就是我行我素, 不受限制, 跟着感觉走。

李白向往自由的生活, 这在当时是超前的, 他把它建立在他的诗中。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先贤们就有争取思想自由的意识, 其中以老庄思想为最。从某些思想脉落来看, 李白的自由思想显然是受到了先秦时代庄子思想的影响, 但又有所超越。庄子的自由是以出世为基础的, 他希望建一种无君无臣的自由生活, 而李白的自由观是以入世实现政治理想为基础, 将建功立业与逍遥统一起来, 突破了庄子一味逍遥的藩篱。年轻时的李白功利心是比较强的, 一心想做官。作为一个自由、率真、通体透亮的人, 他一定能做个好官清官;再加上他还有那种一切以人为本, 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的人生观, 诗人唯美气质的独特魅力是完全能够引领一股官场清流的。但是他偏偏在宫廷之中得罪权贵, 最后弄得仕途极不得志。 离开官场, 流连忘返于名山秀水之间。最终这个自由的精灵, 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乐园, 摆脱了长期束缚思想镣铐的他, 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赢得了一代诗仙的美名。

诗仙李白超凡脱俗, 并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他向往一种自由的生活, 这种生活在当时是超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这种思想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借描写雄奇绚丽的天姥山, 运用或虚或实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对人间仙境的无比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幻像的依恋之情与对权威和权力的轻视。

李白性喜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执著而热烈, 李白虽然也曾经尝试过超脱, 但始终不能忘怀现实, 没有破除“成心”。一生都在现实生活中, 以纵任不拘的自由方式奋斗不息,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自由思想的内涵, 试从以下四方面简述。

1.追求那种摆脱形迹, 放浪世外的自由。

企图摆脱世俗, 逍遥世外是李白自由思想的外在表现。李白有精神上的超脱, 但主要是见之于生活中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追求那种既放浪世外, 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的自由自在的人生情趣。“功成拂衣去, 摇曳沧州旁。”“醉后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不如有吾身, 此乐为最甚。”“涤荡万古愁, 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 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 天地即衾枕。”在这里, 诗人极力把自我融入自然。这种生活, 既充满情趣, 又自由快活, 人世间的繁文缛节都被抛弃了。诗人与大自然完全契合了, 心境闲适, 情致飘逸。在这茫茫的大自然中, 什么都可以不想, 什么都可以不做, 什么都可以不理, 完全是个自由的人。

2.李白追求个性发展的自由。

主张自己主宰自己, 自己塑造自己。这种张扬、独立的个性, 往往成为战胜困难的人格力量, 正像下面这首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李白追求平等博爱的情怀。

追求自由的人, 往往也是追求平等的人, 追求博爱的人。作为知识分子, 李白有着强烈的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认定。他倾慕那种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 使他敢于蔑视封建礼教, 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平等地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山野寒儒结交往来。仁者爱山智者爱水, 有着天人合一思想的李白爱山、爱水、爱人类。诗人的博爱情怀也常常在他的山水寄情诗中流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白帝彩云”、“猿声不住”、“千里一日”、“轻舟已过”这些动态的自然物体的生动描绘, 除了自由轻松的心情外, 也蕴涵着博爱之情。由于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李白觉得万物都有灵, 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神的显现, 与自己息息相通精神相往来。“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在这首诗中自然即人, 人即自然,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亲相爱。

4.李白追求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

李白不仅入仕方式的选择与众不同, 而且对自己要辅佐什么样的君王亦有自己的选择:“幸遇圣明主, 俱承云雨恩”;“方希佐明主, 长揖辞成功。”他渴望能遇上开明公正的君王, 能够纳贤识才, 一展宏图。

李白自主安排自我人生道路。先是隐居读书, 求仙访道, 等待时机, 待价而沽, 再事干谒, 博取声誉, 幻想奇遇, 然后一鸣惊人, 取得卿相高位, 从而建立奇勋。漫游作为李白主要的生活方式, 因为诗人热爱自由, 喜好名山大川;还可通过漫游干谒权贵, 以期引荐。“天宝初, 五府交辟, 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 名动京师。上闻悦之, 召入禁掖。”他四处交游, 广事交结, 干谒权门, “二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他先后干谒过荆州长史、安州长史、李邕、贺知章等等, 希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从而谋求仕途出路。李白漫游的足迹遍于大江南北, 交游上至帝王公卿, 下至平头百姓, 三教九流, 涉及各个阶层。

李白的诗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直抒胸臆,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雄踞唐诗的顶峰。他把诗歌的自由和浪漫主义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自由思想通过这些诗篇, 广为流传, 无形中宣传了自由文化, 他是一位伟大的自由思想的传播者者。

参考文献

[1] (日) 松浦友久.“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0 (1) .

[2]林庚.诗人李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李白的自由精神 篇2

生命精神是人的生命意识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主体生命力的聚合和放射,就其作品而言,更表明诗人“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中国文学的生命精神,远自上古神话,中经诗三百和屈原辞赋,到《古诗十九首》,主线分明,蔚为风采,都在生命体验的大开大阖中表现着诗学魅力。而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中国诗学到了李白所生活的盛唐则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程度。我们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学评价中得到的就是生命精神的爆破性信息。李白的生命意义结合着一系列的情结要素发之于诗歌,淋漓的元气,创作的欲望,大有“下笔如有神”的天人贯通之势。究其实,“神者,吾身之生气也”,“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它是诗人特殊的生命体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当李白把创作情结、黄河情结、长江情结、名山情结、明月情结、屈原情结、长安情结、东山(谢安)情结等凝聚为这样的诗句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便是心灵时空浩淼巨大的诗人的生命绝唱。

东方式的天人贯通的诗学境界,所表达的“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美,心是核心,是生命力爆发的原点,志、情、意都由心来统摄,最终达到的`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诗学效果。在这里,当生命力受到阻遏和压迫时,它产生的主体紧迫感、反抗性和破坏度就内转或外射为强大的生命征服精神。李白把这种生命征服精神一旦典型化、积聚化、气势化,就有诸如“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城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严羽评点《将进酒》语)的诗情和由诗情所一气呵成的那些带有攻击性和崇高性的征服人的恢弘壮美诗篇。

与生命精神同系一身的是诗酒精神。李白被称为诗仙、醉仙。诗和酒,在李白身上表现着风流倜傥的盛世气度,在李白诗歌中表现着自由奔放的浪漫壮阔。盛世气度和浪漫壮阔李白都把它们精神化了。郭沫若先生曾以《江上吟》为例说明李白对道教迷信的觉醒,认为“那是酒与诗的联合战线,打败了神仙丹液和功名富贵的凯歌。”是的,作为道教方士的李白,青少年时代就和道教接触颇多,出蜀后“五岳寻仙不辞远”,迷信于访仙、求道、采药、炼丹,以至天宝三年遭谗而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接受了道,加入了道教。但是,“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其二);“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月下独酌》其四)――“酒是使他从迷信中觉醒的触媒”,仿佛成为了他的“保护神”,“使他逐步减少了被神仙丹液所摧残和毒害。”于是,酒的精神成全了李白醉后许多好诗,也创造了“醉态盛唐”的诗的高峰。杜甫《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既是诗圣为“醉态盛唐”拍摄的特写镜头,也是诗圣为李白拍摄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里,诗酒风流原型化为淋漓尽致的社会气象及其熏染下的个性张扬。诗和酒从来没有像盛唐那样统一得登峰造极,后世莫比;诗和酒从来没有像李白那样典型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的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于大雪天合演的“旗亭画壁”旨在宣达盛唐诗歌的社会化和普遍化,那么孟《本事诗・高逸》、韦睿《松窗杂录》、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乐史《杨太真外传》、宋祁《新唐书・文艺传》中关于李白诗酒浪漫和风流的经典式传说就无疑具有文化学的精神意义了。诗酒浑然为一种精神,李白或以醉态狂幻抒写之,或以巅峰体验挥洒之,哲学追思结合着深沉忧患而逼近生命本真。谢楼上,李白举杯把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已去,时不我待;今日烦忧,无以名状。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李白寻觅到了空间的一“酣”:“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酒的“触媒”和刚健清新的诗文接上了头,酒似乎就有了时空互补的巨大魔力,飞扬的诗兴也足以让诗人可以上青天揽明月了。“诗”的生命置换了酒的魔力,更置换了“我”的生命。杨义先生把这叫做“强自我”境界,他说:“(那)是融合着生命的紧迫感与生命意义的荣誉感双重压力的。在李白那里,这种‘强自我’以强大的生命力应对着来自社会、政治、文化各界的挑战,或以狂肆的姿态,或以高傲的态度,遇冷落而情愈切,遇挫折而志弥坚。”⑥当诗兴逼近生命本真的时候,“愁更愁”的愁犹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不可遏止。既然酒不能消愁,李白只好挑战“愁更愁”的愁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又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正是李白的独特性的表现。”

的确,诗是李白的生命,虽然他说过“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牢骚话,我们却不能当真,以为诗对他好像连白开水都不如了,这样就造成了天大的误会。“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那《古风五十九首》的开篇宣言,不正说明李白拿诗等同生命的庄严誓词吗?而且诗和酒一经联合为统一战线,李白在“醉态思维”的强意识下 “通过对生命潜能的激发、宣泄、畸变、升华和幻化,于醉心腾跃和醉眼蒙中,体临着生命的种种临界状态,看取了生命的内在秘密。”⑧“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在李白看来,诗的生命是不朽的,可以与日月同辉,其巨大的力量可以撼动五岳,跨越江海;相比之下,楚王台榭那样的荣华富贵在宇宙时空中又算得了什么?诗心与天体宇宙的沟通岂不具备了征服一切的形而上的精神力量吗?

李白的人格精神是非常鲜明的。就最高理想而言,李白选择了功成身退。然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所以他功既未成,身也就未退。身之未退,便意味着进取,李白为了进取,曾经入长安、从永王,即使到了病暮之年,还去请缨参军。所以他的进取体现着一种理想人格。李白因为政治理想无由实现而痛心疾首,不改初衷,这是他理想人格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执著的追求造就了李白的现实人格,他在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多以一个孤傲的诗人的姿态保持着自己理想人格的本色。在较多的诗歌中,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历史上循道而求的孔子,辅佐君王的管蔡,匡扶社稷的傅李,东山再起的谢安,大隐金门的方朔,朝秦暮楚的苏张,献身美政的屈原,决胜千里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以及贾谊、郭隗、邹衍、侯嬴、萧何、冯谖等。他们虽然各具风神,但在或出将入相或为王者之师这一点上颇有共性,而且大都一言九鼎,重诺守信,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现实不能使李白如愿以偿,这些人格价值就被偶像化精神化为惊风雨泣鬼神的悲剧力量,成为他诗歌现实性和深刻性极强的人生主调,成为他诗歌征服性和冲击性极强的人生呼喊。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篇3

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

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 “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 “苏季子”。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而这种思想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李白的头脑之中。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纵观古典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曾有过“入世”和“出世”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体现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环境下,李白的诗中也看窥见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幕府的两次经历,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荣华富贵当作目标,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体现自己大济天下的思想希望得到一个成就事业的舞台,以其豪放不羁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视权贵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从他的很多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归园林的决心和人生目标。而在他的诗中,是通过明月、美酒、山水,为依托,表达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独酌》这首诗所做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诗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毁灭,在政治上收到打击,这种双重打击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经常用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在一个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将其人格化,借着酒兴,把他们当成了能够谈心的朋友,并希望这些朋友能够陪着他及时行乐,把其孤独的状态变成不再孤单的境界,希望能够超越令人烦恼的现实。但是这种意境持续的时间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作诗之时突然就分散了,这种状态造成了更加难以摆脱的、更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贯彻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黑暗的尘世,远去追求一个能够与月亮作伴的渺远世界。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他的当时的作品来看,虽多为休闲雅致之作,但也可从中看出一些对时事及政治不满之气。

上一篇:品味词语下一篇:页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