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精选4篇)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篇1
摘要:李白的绝句诗历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赞誉。其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主要可分为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艺术成就达到了绝句创作的最高峰, 主要表现为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
关键词:李白,绝句,内容,艺术特色,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 是诗歌创作的天才, 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 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 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 适于写一地景色, 一时情调, 可它离首即尾, 易流于浅露, 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 又流于斧凿, 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 自由自适的气质, 反映到他的绝句里, 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 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 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 多融化无迹, 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 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一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 其中五绝59首, 七绝80首。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 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 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 或述别后怀念, 或追诉昔时交游, 或称颂对方情谊, 常常感情深厚真挚, 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 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 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 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 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 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 诗人笔锋一转, 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 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 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 江程迢远, 太白临江送别, 怅望依依, 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 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 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 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 写出山内空旷, 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 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 似有与友同游之感, 似与诗眼有违, 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 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 言众人皆高取功名, 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 言世既与我相遗, 惟敬亭山色, 我不厌看, 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 焉知憎爱, 而言不厌我者, 乃太白愤世之深, 愿遗世独立, 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 即怀念古昔的感情, 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 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 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 荒废的楼台, 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 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 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 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 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 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 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 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 不在表面, 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 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 立久罗袜皆湿, 乃退入帘内, 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 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 写来凄冷逼人, 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 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 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 生活情趣浓郁, 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二
李白擅长绝句, 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 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 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 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 语言明朗精炼, 声调和谐优美, 不论写景抒情, 都能做到深入浅出, 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 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 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 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 多一气贯通, 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 化静为动, 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 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 与“遥看”照应, 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 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 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 化实为虚, 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 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 想象雄奇, 形胜神似, 气韵生动, 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 一大清早, 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 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 到千里之遥的江陵, 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 暮到江陵”, 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 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 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 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 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 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 既是写景, 又是比兴, 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 总结起来, 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 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既可形容快, 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 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 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 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 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 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 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 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 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 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 我本想彻夜陪伴你, 可恨山影无情, 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 只好带着这种空想, 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 不胜痕迹矣, 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 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 山水诗清新隽永, 怀古诗吊古情深, 宫怨诗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五绝, 七绝佳作不胜枚举, 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七绝更是功力深厚, 明朗精炼, 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 兴到神会, 一挥而就, 韵味无穷, 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 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23.
[2]裴斐, 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205-231.
[4]富寿荪选注.刘拜山, 富寿荪评解.千首唐人绝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45-191.
[5]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127-176.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篇2
转本三班 1020110220 杨静
摘 要:在中国诗歌史上 李白是最具独特性格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艺术风格是以自然为宗飘逸豪放,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他的诗裁体多样, 题材广泛并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一生把禀赋所具有的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等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自如同代诗人不可与之相比。关键词:李白 诗歌
艺术特色
性格特征
一千多年以来,“兴废虽万变”,可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酒仙”和“诗仙”—直都没有改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语出杜甫《饮中八仙歌》),极为传神地描摹出了同为当时诗坛泰山北斗的诗人杜甫眼里的李太白:一个有傲骨而无傲气,藐视权贵而生活于民间,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天才诗人。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大胸怀、大气魄、大才情夺天地造化之神工,其诗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诗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已臻随心所欲的境地,其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无法企及的境界。李白反复吟咏的主题是生命的自由,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形式在挣脱桎梏后的极度自由。那么李白的诗学风格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自然为宗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指出,是以自然为宗的。顾名思义,王氏所说的“宗”,无疑包含着李白对中国诗歌自然美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崇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有这样的感觉:除了激情的奔泻愤不可遏的呐喊、大起大落的跳跃、光怪陆离的闪烁之外,更趋于一种自然的化境。大体而言,他用典自然,把儒家的进取精神典型化;他抒意自然,把道家逍遥精神时代化;他写境自然,把佛家空寂精神形象化;他造语自然,把乐府民歌精神具体化。如在《古风一》中有诗云: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歇邻。表明了他对清新自然的歌颂,也表明了自己欲效孔子删述垂辉。所以这种儒家的进取精神在其诗歌中具有了典型化特征。在《蜀道难》中他有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传说仙人常乘白鹿,这样蜀道的自然风光在其笔下就赋予了道家的精神。在《韵语阳秋》中“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问语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我们知道李白是跌宕不羁的,是钟情于花酒风月的。可是,他对佛对禅却有独到见解。正如诗中所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如风火般腾转变化,假假真真。佛教原本讲空,可是李白却将其形象化了。此外无论在其《行路难》还是《长干行》等乐府名篇中,他都积极吸收民歌的精华,既富于乐感又长于变化,语出自然是民歌精神的具体化。
语言的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口语化表现形态,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特征 他曾经评朋友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却也正是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
《越女词》中的其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这与他认真学习六朝乐府民歌是分不开。《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此树我所种,别的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都在其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自然率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将进酒》)则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化出,语言更显得平白、自然,而意境更见高远。我们从“黄河之水天上来”与“百川”、“奔流到海”与“东到海”以及“不复回”与“何时复西归”之间不难体会出来,可以说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乐府民歌为我所用而非我为乐府民歌所用的化境,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白的诗歌除了具有民歌化特征外,其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乐府民歌的语言多多少少是经过加工修饰的,与民间的日常口语相比毕竟第二手的,总是少了些鲜活与生气,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及语言学习时所说“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李白取法于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 —民间的日常生活语言,并常常在诗歌创作上直接以口语入诗,如《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为招呼、劝酒之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是酒酣耳热时的高喊了,写得自然、贴切,很好地烘托了当时豪饮的气氛,读来倍感亲切,场景中的人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写得平白如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感慨,而且这一诗句在诗中再三出现,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妙处。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以极为浅近的语言,仅仅用四个诗句,却创造了一个鲜明的画面,开辟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诗句口语化的特征,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宣城见杜鹃花》、《观胡人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赠汪伦》等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到。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中说:李白“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这也与李白诗歌多属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有很大关系。其实,语言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或工具而已,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不过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他很少顾忌看起来毫无诗意的词语,往往将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入诗,反倒有一种仿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作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不仅仅具有交流工具的性质而且本身还具有活泼泼的生命特征。战国时代燕国的荆轲,一个本来不是诗人的刺客,尚且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场合,他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易水歌》,却成了千古绝唱。大诗人李太白说自己“兴酣落笔”,其语言的天成和脱口而出的诗句,更显得其笔力之强,情感力量之大,似可摇撼五岳。
李白诗歌语言上的返朴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之中平添了几分感染力。
二、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如白居易所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与元九书》)李白的豪放源于他大言为美的夸饰,大胆的想象加之仗义的豪情。他的飘逸则源于他独具匠心的修辞。
(一)以“大言”为美的夸饰
世传宋玉写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特意把事物放大或缩小,而李白所追求的“大言”之美,固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关,但是作为一种诗学境界,他对自然意象的摄取、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对人生社会的透视都有着天分极高的处理功夫。夸大则宏伟壮丽奇特无比,缩小则泥丸脱手神妙天成。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可谓艺术的放大。但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结袜子》中:“感君恩重汗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在这里,李白把鲜明的对比与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美。他把三杯与五岳的轻重作对比,又拿君恩之重与为之付命的鸿毛轻作比较。看来李白诗的气度由夸张的修辞可见一斑,正是这种夸张的修辞增添了他的诗的豪放飘逸。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
李白的想象可谓与众不同,无论是天上人间抑或幽冥地府,所描写的无不闪动着特异。这种特异是那样的大气,大气之中又让人如踏浮云,飘然神驰。无论是那蜀道“可以横绝”的“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的岩峦,还是那让人高不可攀的巨峰及来自九天的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一不抒发他气吞五岳四海的胸怀。从而达到渲泄情感、表现自我的效果。他诗中的形象无论现实与虚幻,可以说都是超越时空的。将现实与梦境,人间与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这些形象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我见楼船在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司马将军歌》)且看李白又是星光流彩,又是电闪雷鸣,并把闪电想象为倚天神剑,那翻江倒海之势又有多少是现实中来,不都是诗人伟大的想象么?所以说他的这些大气的想象 让他的诗读起来充满豪侠之气,又让人如临梦境,如入仙界倍感飘逸。
(三)生动鲜活的比拟
他的比喻与拟人是造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李白诗歌的比喻和拟人常与匪夷所思的奇诡想象相结合,具有生动新鲜、不落俗套的特点。如他在《古朗月行》中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仙李白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呼”字活脱脱地画出了儿童时期兴奋、雀跃的神态;一个“疑”字又展示了他勤于思索的习惯,决非等闲之辈。而所呼 所疑的“白玉盘”和“瑶台镜”既表现了圆月的形状,又写出了它清亮照人的光芒,这是形似。人们总是把月亮看作美好神奇之物。此时,李白所用作比喻的“白 玉盘”和“瑶台镜”不就是既美好又神奇吗?从而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这种境界得益于他奇特的比喻。
在《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人格化,从而使离别之苦、之无奈跃然纸上。明明自已想留住友人,却不说出而是让春风之多愁善感来表达离情。这春风又何常不是诗人自身的物化啊!其实像这样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拟人在李白的诗中可谓俯拾既是。李白正是通过运用自己独特的比喻与拟人,使自己的诗境扩大了。大到可以自由呐喊、吞吐五岳、气壮山河。也正是这种比喻与拟人的运用给他的诗罩上了一层轻纱。使人观之如飘然物外的仙人。所以说他独特的比喻与拟人是形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
当然想象、比喻、夸张等还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奇情奇景,着实令人神往。而梦醒后梦境与现实的比较,不由得感慨万分,引出结尾两句点题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和热爱自由的人生追求。此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到了李白笔下,通过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收缩自如,幻化万千,这是李白的大胆创新,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而他的才情也这些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艺术特征,与前面谈到的李白诗歌中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化特征的完美结合,使他的诗篇极具浪漫情调,形成了他的诗歌独有的“飘逸”风格。
三、不同体裁题裁的艺术特色
(一)不同体裁上的艺术特色
1、雄奇奔放的乐府歌行
李白才情横溢、豪放不羁,其乐府歌行似之。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如在《艺苑厄言》四卷中有这样的评述:“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又有《唐宋评理醇》云:白诗天才纵逸,至于培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人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李白的乐府确实成就极高,从他的一首乐府名作《行路难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点。韦应时在《李诗纬》卷一中,评价此诗是:“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这一方面说出了李白乐府诗的雄奇奔放,另一方面说出了他在诗风上与杜甫的不同,此言评之极当!
2、明快、俊逸的五绝、七绝 李白的五言绝句,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情思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这便形成了李白五绝的明快、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俊逸且不拘一格的特点。首先作为抒情小诗的绝句,最 忌字重,意重以及其他形式的重复,但李白在一些诗里却存在着字重,意重,如: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这些重复不仅婉转且含义深刻,其次绝句要求韵调谐合,意境统一。李白写的一些绝句中,打破了这种成规,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使诗歌别有风韵和情趣,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祗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一般转折都在第三句,而此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急急收煞,使全诗余味无穷。由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无论是“一叫一回肠一断”的婉转还是“半轮山月”“如花的春殿”都体现李白的七绝不拘一格,而这种不拘一格在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俊朗飘逸。
3、一语贯之的律诗
李白诗集中律诗较少,七律更少。他并非不能作合辙押韵的律诗,但因性格 不羁,不愿受声律拘束,故他所作的诗常有破出格律之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过黄鹤楼时,由眼前之景即兴而发。此诗开口雄伟脱落雕饰,前半首别是一律,后半首则为古绝。登台而望,一气呵成,所感至深!再看一首五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此诗读响一般,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一中所评:“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千里外,心 事一杯中’似皆从瘦抱之,‘悲生千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 较逸,并未易轩轾。这就是李白律诗的特点,既有其独特的风韵,又绝不受于拘束不落窠臼,乃一气呵成之神品。
(二)不同题材上的艺术特色
1.气势磅礴、细腻秀美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是一种极其外向,有着雄浑力量的气势磅礴的阳刚之作。李白的一生是飘泊的,是游历的,所以他占尽了中国名山名水之风流,成就了他的一大批精美的山水诗,并且他的山水诗有其自身的灵魂。李白的山水诗在心灵的细腻程度上不如其它山水诗人,然而这不是缺点,而恰是他自己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确开创了山水诗的又一先河。但是并不是说李白就没有写得细腻秀美的山水诗,他的诗《访戴天道士七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依二三松。”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李白山水诗的另一面:秀美清丽、细腻之微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李白是一位一直在完全地表现自我的诗人,他执着地追求理想。即使在失意之时 也强烈地表达他的安社稷济苍生之心,他的寻仙访道决不是一种简单的隐退,而是在寻求片刻宁静时的一种有目的的等待。因此可以说李白的山水诗,是大气中带有细腻,“鲁莽”中不乏思想。
2.雄浑、凄怆的边塞诗
李白的边塞诗具有苍凉雄浑、悲壮凄婉的诗风。他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很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佳句。如《关山月》、《塞下曲六首之一》、《从军行》、《独不见》。在这些诗作中,既有描写边塞风光的,也有描写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在写边塞风光上,他讲求意象层次性。《关山月》一首中,由近及远;《塞下曲》一首中,也很注重视觉的层次性,即由清晰到模糊。在意象的选择上,多用冷声调事物来突显环境的恶劣,在《太原早秋》一首中,他选取了“落芳”“霜威”“云断”等几个意象,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李白的边塞诗很注意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如在《独不见》中,他借助寒风声和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一种孤独的境况,最后用独自一人流泪的场面结尾。悲伤的场景得到突显,深化了主题,因此说李白是善于用水墨写大意,以最简练的笔墨,传边塞风光之神韵。
3.细腻精确、刻画传神的女性诗
李白的女性诗细致入微、刻画传神,善于把时间与空间,内在与自然有机而完美的结合。李白写下了大量的女性诗,它们成为李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他的诗中女性形象有农村姑娘、女中豪杰、妓女、思妇和弃妇等,其中描写最多也最成功的是思妇的形象。《荆州歌》:“白帝城边足**,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在这首诗中,李白抓住了思妇在长久的睹物思人的自然心理。写正在家中缫丝的思妇,由茧成蛾想到麦子成熟,又由麦子的成熟这一空间上的客观事物,联想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的丈夫的处境。在这一连串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中,既有时间的流动对人物心理的冲击和改变,又有空间的变化对人物情感的震动和牵引,而这一切又都集中在思夫的女人一个人身上。这就使这首诗情感的真实性和情感的震撼力得到强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女性诗的艺术特点,细腻中更含细致,精微中不乏精确,并且在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上恰到好处。
4.“月我合一”的咏月诗
“月既是我,我既是月”,生活与命运融通。把李白的咏月诗单拿出来,一是因为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学也和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是因为李白的咏月诗在其诗歌中成就极大。椐葛景春先生统计,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有三百八十二首,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他不像有的诗人那样对着清澈如水的月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状哼哼呀呀,让人酸牙,而是把月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命运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读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气。李白从来不直呼月亮为月,如《初月》一首中,他称作“玉蟾”,不仅如此,在他的很多咏月诗作中,对月都有不同的称呼。如叫作金魄、圆光、圆影、玉钩、破镜等等,据统计有多达四百九十九个不同称呼。这是李白咏月诗的独特之处。李白的咏月诗不单写月,还经常把人介入,写二者的关系,如“山月随人归”,“暂伴月将影”等,类似诗句中不是月伴人便是人伴月。写出了人与月的亲密关系。李白的咏月诗是把生活与命运相融通的,如《静夜思》中那床前的月光让人思乡,《古朗月行》中儿时对月的幻想,《把酒问月》中对人生无常的质疑,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都与诗人的命运不可分离的。
最著名的,最有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李白词条,在简单叙述了他的生平后,这样写道:“诗歌现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他的思想混杂,有儒、道两家不满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具有积极昂扬的精神。《古风》五十九首批判朝政弊端,愤慨贤能不得展其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着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想象奇特丰富,语言流畅明郎自然,有的诗歌还富于民歌气息,杰出诗作大都是雄健奔放的七言古诗和清新隽永的绝句·······”这既是对李白贡献的肯定又是对其诗歌的艺术的高度概括。
总之, 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 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 惟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 惜哉千万年, 此俊不可得”,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 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
现在, 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 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 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 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 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李白诗选【M】 上海: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出版社,1996 [2]:瞿蜕国 李白集校注(上、下)朱金城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宋)宋敏求 曾巩 李白文集【M】 四川:巴蜀书社,1997 [4]:安 旗 李白传【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乔象钟
李白论【M】 济南:齐鲁书社,2002 [6]:裴 斐
李白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8]:邓 实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李白 李太白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1996 [10]:胥树人
浅析杜牧绝句的艺术特色 篇3
关于杜牧绝句的艺术风格, 前人有过诸多评价。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1]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杜牧唯绝句最多风调。”[2]还有“豪而艳, 宕而丽”等。总结起来, 我们可以用“俊爽清丽”来概括他的艺术风格。在诗风流于绮靡的晚唐, 杜牧的俊爽清丽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这主要得益于诗人创作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
杜牧的绝句所涉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可以分为五类:咏史怀古诗、写景咏物诗、闺怨诗、乡思诗和赠别诗。
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咏史怀古和写景咏物诗。杜牧的咏史怀古绝句历来有“二十八字史论”的美誉, 他是晚唐诗人中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咏史诗的人, 他的作品则标志着史论式的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的酝酿和发展在晚唐已臻成熟。杜牧写咏史绝句, 多借咏史来抒发感慨, 颇有俊爽豪健之气。其真髓就是诗人善于针对当时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以及种种倒行逆施, 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教训加以讽喻。如《过华清宫绝句》, 这首诗从各个侧面形象地揭示了“安史之乱”这场悲剧的因由和必然, 以警示当朝。
杜牧的咏史绝句最与众不同的还在于立意的新奇, 他常常能在写旧题材时发挥他的创新才能, 跳出传统说法的窠臼, 推陈出新, 用清人吴景旭所谓的“翻案法”, 化腐朽为神奇, 呈现俊爽豪健的特色。如《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相传当年项羽兵败逃至乌江, 因愧对江东父兄而羞愤自刎。诗人针对这一史实反说其事发表议论, 语出惊人, 认为项羽兵败后如果能面对事实, “包羞忍耻”, 总结教训, 重返江东, 则未必不能重振旗鼓。其实诗人并没有肯定最后战争的胜负, 做此诗的本意应是重在传达一种精神, 一种英雄男儿应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将热血与激情挥洒在事业上的精神,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豪情万丈。
杜牧对于大自然的感受, 有着非凡的敏锐感和新鲜感。他不但通过眼睛和耳朵去体会, 更用整个心灵去体会, 所以诗人善于用绝句这种短小的艺术形式去描摹再现自然的景与物, 并通过它们传达出一种含蓄的情思, 使人体味到清新明丽的美感, 不似咏史诗的沉重。如《汉江》:
溶溶漾漾白鸥飞, 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 夕阳长送钓船归。
诗人对汉江春景作了极为新颖的描绘:一群白鸥在水波荡漾的江面上飞翔, 江水澄澈碧绿, 几乎可以染衣, 上面似乎还倒映着白鸥的掠影。下两句则借在夕阳中归去的钓船, 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感慨, 景、情、理三者浑然融于一炉。咏物的《柳绝句》也是如此:
数树新开翠影齐, 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 半掩村桥半拂溪。
此诗为我们描绘了柳袅娜多姿的形态, 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家乡之念。
杜牧其他题材的绝句, 还有闺怨诗, 如《秋感》;乡思诗, 如《秋浦途中》;赠别诗, 如《赠别二首》等。
由此可见, 杜牧的绝句题材丰富多样, 与之相应, 他的绝句创作采用了多种颇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先, 《唐音癸签》说:“牧之诗含思悲凄, 流情感慨, 抑扬顿挫之节, 尤其所长。”[3]这主要是由于诗人采用了“拗折法”, 使自己的情感并不喷发出来, 而是曲折委婉地渗出。如沈德潜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两句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秦淮月夜图, 渲染出朦胧的气氛, 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唐帝国日薄西山的感慨, 以及对统治阶级沉迷于玩乐, 不顾国家百姓的做法的愤慨之情。但诗人并未直接批判, 而是言“商女不知亡国恨”, 然商女所唱, 不正是那些达官贵人所点吗?指责商女也就等同于指责这些人。全诗委婉曲折, 虽含蓄却又批判有力。
杜牧绝句的特色之一还在于他的诗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使诗情韵绵长, 层次丰富, 活泼清丽。如映衬手法的运用, 《江南春绝句》写景时巧妙地使用了互衬: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迷人的美景:一片广阔无垠的大地, 黄莺在红花绿树间穿梭吟唱, 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中酒旗在春风中飘拂。数量众多的古寺笼罩在茫茫的烟雨之中。这里表面有绿树与红花、山与水、山村与城郭相互映衬, 又隐有动与静、鸟鸣与雨声、阴与晴的相互映衬, 真可谓妙笔生花, 构思巧妙。运用了陪衬的如《过勤政楼》:
唯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生日大宴群臣的地方, 昔日的豪华热闹可想而知, 但诗人走过这里时却是一片破败与凄凉的景象。他写勤政楼的凋零破败, 巧妙地以紫苔上金铺 (用以衔门环的兽头或龙头形的饰物) 为陪衬。紫苔无拘束地随处滋长, 大门上的金铺绿锈斑斑, 诗人选择了富有特征的景物作陪衬, 更形象地表现了勤政楼被人冷落的衰败景象, 同时对荒淫误国的玄宗予以了辛辣讽刺。
另外, 杜牧绝句中还用了许多比喻、拟人手法, 其中比喻以喻体的形象清丽见长。如《江上偶见绝句》中“水纹如縠燕差池”将水波比成一种有波纹的绸子。再如《沈下贤》中最为经典之句:“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珮月如襟”, “水如环珮”是从声音上设喻, 淙淙的水声如玉珮的清音, 可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则是从颜色上设喻, 比喻月色的清明皎洁。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寥高洁的梦境, 也用这两个比喻来象征故人的清丽文采和高洁的品格。清新美好的喻体常使杜牧绝句读来如沐春风, 温暖宜人。运用拟人手法入诗的, 如有《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中“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将绿荷因风吹拂, 同时调头背对西风的情景说成是“绿荷”对“西风”有恨, 将其人格化了, 却成功将诗人心中的怅恨情绪外化出来, 不可说不用心巧妙。
杜牧绝句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常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他在写景状物时常用典型化手法[4], 能够精准地抓住景或物的特点来描写, 有时甚至可以未“说出题字”就使读者了然于心[5]。如《雨》:
连云接塞添迢递, 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 主人窗外有芭蕉。
诗句充分抓住了下雨时乌云遮天、光线昏暗及雨打芭蕉的声音等典型场景, 所以即使不看标题, 我们也不难知道诗是写雨的。相类似例子还有《月》、《紫薇花》、《鸳鸯》、《鹭鸶》等等。
诗人还采用典型化的手法, 将众多的景物融于短短的四句诗中, 构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江上偶见绝句》:
楚江寒食橘花时, 野渡临风驻彩旗。
草色连云人去住, 水纹如縠燕差池。
诗中描绘了这样的清丽景象:寒食之日, 橘花初放, 江边渡口, 彩旗飘扬, 碧草连天, 一二行人, 水波如绸, 紫燕翩飞。经过诗人精心地选景, 典型化地概括, 真的就使它们活了一般, 让人如身临其境, 流连忘返。
由此可见, 读杜牧的绝句就像看一幅画, 但决不是水墨画, 而是水彩画, 给我们赏心悦目的美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过人的才华与深厚的文字功底, 下面就具体探究一下他绝句的语言特点。
杜牧的绝句清丽动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诗人在锤句炼字上下了很大工夫, 最突出地表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如《盆池》:
凿破苍苔地, 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 明月落阶前。
其中“凿”、“偷”、“生”、“落”四个动词, 用得巧妙绝伦。写小池周围草木葱茏却并不直叙, 而说成一块绿地被凿开而涌出了清泉, 用“凿”字让我们不禁想象究竟是谁凿开的?是农人、还是大自然?用“凿”, 而不用“挖”“掘”, 给人一种力度感、速度感, 仿佛绿地下蕴涵着丰富的水源, 猛地被利器一刺, 清泉便喷涌而出, 充满动感;次句明明写池水清澈, 蓝天倒映其中, 却用了一个“偷”字, 好像池水是一个顽童, 看见蓝天的美丽, 忍不住拿走一块儿, 却并不懂掩藏, 而是摆出来炫耀, “偷”中尽显调皮与天真;至于“白云生镜里, 明月落阶前”, 更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小池太清澈了, 使得白云与明月都分不清真伪, 在池中主动出现, 真是寥寥四字而境界全出。再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字营造出了朦胧迷茫的气氛;《秋夕》中:“轻罗小扇扑流萤”中“扑”字表现出寂寞宫女的苦闷等。
语言的清新明丽还表现在诗人运用叠字上, 如“溶溶漾漾白鸥飞”、“青山隐隐水遥遥”等, 使用叠字使音节轻快, 清新灵动。诗人还以数字入诗,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故乡七十五长亭”, 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受。
杜牧绝句是独特的, 与他所效仿的杜甫相比, 他的绝句在继承杜甫“沉郁顿挫”的基础上, 更多了一股俊爽豪迈之气;与跟他同时的李商隐相比, 杜牧绝句用典更明晰, 基调更乐观。总之, 杜牧的绝句无论从艺术手法的运用、意象的创造、还是语言的锤炼上在晚唐乃至整个唐代诗坛都是卓尔不群的, 堪称写作绝句的艺术巨匠。
摘要:杜牧的诗歌在晚唐的诗坛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其诗歌创作中最能体现诗人超凡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的应属他的绝句创作。他的绝句画面优美, 语言清丽, 情韵绵长, 风调悠扬, 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意象、语言等方面对杜牧绝句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从而更好地体味杜牧出众的艺术才能。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篇4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 “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如七言乐府《蜀道难》全诗气势盘郁,声调铿锵,一气呵成,句法从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同时,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无穷的笔锋,勾画出奇特景象,渲染浓烈气氛,又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发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时用“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句咏叹调;要表现紧张气势的气氛及奇特景象时,用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样的4字句表示紧张的节奏;要表现绵长的秋思时,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11字句,连续不断。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能。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李白唐诗七言绝句06-21
铜官山醉後绝句,铜官山醉後绝句李白,铜官山醉後绝句的意思,铜官山醉後绝句10-20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08-29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11-17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05-12
感旧绝句,感旧绝句陆游,感旧绝句的意思,感旧绝句赏析05-26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08-27
绝句古诗的意思09-03
和答君庸见寄别时绝句,和答君庸见寄别时绝句黄庭坚,和答君庸见寄别时绝句的06-05
大暑的古诗词4言绝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