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宋志南

2024-09-20

绝句宋志南(精选2篇)

绝句宋志南 篇1

首先, 以实境与虚境相结合的写法展示了中国美学表现万物之灵趣的特点。“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把藜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扶人前行, 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从而游兴大发, 欣欣然通过小桥, 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 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 向东向西, 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 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 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 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 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 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 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 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 道理正好相同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南宋初年, 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 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 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 一路红杏灼灼, 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 似湿而不见湿, 和风迎面吹来, 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另人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有人不免要想, 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 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 怕要体力不支, 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 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 正待他解缆回寺。

其次, 把宇宙中自然景物与人类心灵及生命律动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感人而灵动的姿态, 打动我们的心, 穿越千年而不变。沾衣欲湿, 似红唇轻吻, 素手轻拂, 多一点则觉猥亵, 少一滴则显飘浮;吹面不寒, 似耳鬓轻诉, 娇喘呢喃, 轻一丝则过于诡异, 重一息则落于粗俗。总之一句话, 读此两句, 如目亲视, 如耳亲闻, 如身亲受。这是慰藉忙碌者的清心心经, 这是叫醒追逐名利者的静心心经, 这是呵护元神回窍的归心心经。归结到一个感觉, 这就是天籁之中仙子般的意境, 恬淡而又素雅, 爽润而又清新。前人写春的诗句, 也不胜枚举。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枚《怅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李商隐《无题四首》) 而唯独“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既空灵, 又动人。诗中并没有提到春之一句, 但春天明快的和风细雨却暖暖地流淌在心中。

再次, 是把诗与画联系起来。把美境与人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形成主观精神的赏心和客观美境的悦目。造就一种让人心动的感悟与共鸣, 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 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 格力闲暇, 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 不管有无蔬笋气, 僧人都能写出好诗。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 生动而活脱, 遂成为千古名句。苍拙古木林中, 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 系上缆绳, 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 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 置身其中, 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 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 “悲鸟号古木”, 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 只是“古木阴中”, 点到为止, 化腐朽为神奇, 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 且不紧不慢, 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 悠悠之中, 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储光羲《钓鱼湾》) 般的旖旎与幽丽, 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 系舟后, 诗僧拄着藜杖, 踏上小桥, 奔桥东而去, 古木斑驳, 水流汩汩, 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 一步步, 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杖藜”即为拐杖, 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 对月和影成三”句, 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 互为依托。志南此诗更绝, 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 也没有“互扶”之作用, 倒是反过来了, 是“杖藜扶我”, 诗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 这是怎么回事?实际上, 志南此说才正合常道。在平常人看来, 拐杖是人扶着走路的, 可正是靠人扶, 拐杖才成为拐杖, 如没有了人, 拐杖何以得立, 人可以不扶杖, 但杖必须得扶人。因此, 不是人扶杖藜, 而是杖藜扶人, 自然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了。禅者的观物方式, 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 但正是这种反常, 才构成了诗的奇趣, 最终又归合常道。这其中, 是深契事理的, 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 更有曲折之感。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的意蕴与真谛。在带著节奏的“笃笃”声中, 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 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 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 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 细雨润泽的景象。“欲湿”是似湿未湿, 欲扰犹湿, 湿而不沾, 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 轻柔和煦, 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 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 看如烟杏花, 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 如丝和风, 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 欣赏明眸流睇之美,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最后, 把常人的境界诗体化, 形成了有我之意境与无我之意境的结合, 产生了一种通透而又酣畅淋漓的美感。宋人论僧诗, “无蔬笋气”似乎是最高境界。他们认为僧诗要具清拨之韵, 有本分家风, 水边林下气象。看来志南此诗颇合标准, 才赢得凡事讲究标准的朱熹的称赞。实际上, 有无“蔬笋气”并不见得是论僧诗的最高标准。僧也罢, 俗也罢, 在诗之真谛上并没有截然界限, “真诗人必不失僧侣

WENJIAOZILIAO

心, 真僧侣亦必有诗人心。” (钱钟书《谈艺录》八八引法国白瑞蒙《诗醇》语) 志南此诗被人称赏, 主要还是於平常景物中写出了一种诗趣, 或是禅趣。那种桥东桥西的不同境界, 那种“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 那种杏花雨、杨柳风的柔美清丽, 既是平常的, 又是满含诗味的。诚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平常非即惯常。譬如人莫不饮食, 而知味者则鲜。凝神忘我而自觉, 则未忘我也;及事过境迁, 亡逋莫追, 勉强揣摩, 十不得一。微茫渺忽, 言语道穷, 故每行而不能知, 知而不能言, 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 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言”, 取得不同的审美收获。成佛成魔一念间, 志南留下一首好诗, 正是他桥东到桥西知其然而然的缘故。终于说完了, 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 我扶杖东行, 一路红杏灼灼, 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 似湿而不见湿, 和风迎面吹来, 杨柳枝随风荡漾, 不觉有一丝儿寒意。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 全在意境融彻, 出音声之外, 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 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 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 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写春天的诗也很多, 能写出志南和尚杏花雨杨柳风意境的却也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王新勇.空山灵语:意境与中国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9.8.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2009.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4]顾祖钊.艺术至境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9.

[5]李泽厚.禅意盎然.走我自己的路.北京三联书店, 1986.12.

志南《绝句》诗赏析 篇2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短蓬:小船。

系:结、扣。

杏花雨:杏花开时下的雨,即春雨。

杨柳风:杨柳吐绿时刮的风,即春风。

【翻译】

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一个人拄着藜杖走过了桥东。春雨飘到身上,衣服将湿未湿,春风吹过脸颊,却一丝寒意都感觉不到。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志南和尚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称春神为东君,称春风为东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即早春的雨,“杨柳风”即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初夏的雨为 “黄梅雨”,道理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一丝寒意,这是怎样让人心生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绝句》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上一篇:掌握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下一篇:考研辅导:英语写作之重点话题与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