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杜甫)

2024-10-04

《绝句》(杜甫)(共10篇)

《绝句》(杜甫) 篇1

绝句(四首其三),绝句(四首其三)杜甫,绝句(四首其三)的意思,绝句(四首其三)赏析 -诗词大全

绝句(四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此诗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短短四句小诗,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杜臆》:“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以此终老,而自叙赙玷如此。其三是自适语。”《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绝句》(杜甫) 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 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 一幅春天的画, 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 以美为线索。

★感受颜色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 选用缤纷的色彩, 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四种景物四种颜色, 黄绿相间, 白蓝辉映, 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朗读, 感受到颜色的美。尤其是“青”这种颜色, 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不能直白地告诉学生“青”就是指蓝, 而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 感受到“青天”是湛蓝的、瓦蓝的、蓝莹莹的、一碧如洗的……由此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体会意境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 由低及高, 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 一派愉悦景象, 有声有色,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 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 却描写了诸多景物, 远近结合, 动静交错。色彩明丽, 有条不紊, 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教学中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

最具韵味的是一个“含”字。让学生读读诗句, 从中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引着孩子透过窗子去看一看外面的美景, 发现这窗外美景就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让人赏心悦目。再带着这种感觉回归文本, “含”字就迎刃而解了!

★意会结构美

诗中数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第一句“两个”黄鹂, 写“点”, 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 写“线”, 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 写“面”, 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 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 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 构成了诗歌内在的结构美, 耐人寻味。

这样的结构美, 我们不能跟学生去讲, 但我们可以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有机渗透, 让学生有所感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感知, 建立一种意象, 感受意境的美。而对其深层的东西应该允许学生存有疑问,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到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中他自然就能理解, 就能体会。

★实践对仗美

全诗四句, 两两相对, 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所写的景色远近交错, 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

教学中, 先带着学生回忆原来学过的对联“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再联系诗句充分感受对联的特点, 然后尝试着自己做对联诗。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 读懂诗意, 进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咀嚼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深意,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 感受诗歌的“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受到美的熏陶与润泽。

3.在对诗歌的细细体悟中, 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 并紧扣文本, 在与伙伴的交流合作中尝试对联诗句的创作, 升华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1.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绝句》,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注意诗中的生字与多音字, 把字音给读准了。 (生自由朗读诗歌)

2. (板书全诗) 请一名学生朗读《绝句》。

要求全体同学注意倾听, 集体正音。

3. 学习生字:

(1) 出示诗中两个多音字——行、泊。

先读准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再读它们的另外一个音——行xíng、泊pō, 给它们分别组个词。

师总结:碰到多音字, 我们要学会辨别, 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 把字音给读准了。

(2) 教学生字:绝。 (观察生字的结构、偏旁, 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一起书空、描红)

4. 请大家自己把诗读上两遍, 感受一下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 读到这儿为止, 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留下了些什么呢? (生自由表达)

二、展开想象, 读懂诗意

1. 咱们还没细细品读就已经感受到了画面的美。咱们不妨闭上眼睛, 一边听一边想象。 (师配乐范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颜色呀? (预设:黄、翠、白、青。多媒体重点标注)

理解“翠”:“翠”是指——绿。

理解“青”:同学们, 我们刚学过《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 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拉萨天空的颜色。——“蔚蓝、瓦蓝、湛蓝”, 是啊, 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天空就像拉萨的天空这么蓝。在诗人的笔下, 这样的天空就叫作青天。感受青天的美, 一起读这个词!

2. 在诗人眼里, 这真是一幅黄绿相间、青白晖映的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

(1) 指名读诗句。

(2) 听着听者, 你的耳畔仿佛还听到了—— (黄鹂叫声) ;咦, 这黄鹂叽叽喳喳的叫着, 好像在说些什么呀? (学生想象说话)

3. 短短的两句诗, 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颜色, 还听懂了黄鹂欢乐的鸣叫, 这么动听的叫声, 这么美的颜色,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有声有色。 (板书)

4.你能通过你有声有色的朗读来表达这样一种情趣吗?

指名读, 推荐一名同学读, 配上音乐齐读。

5.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 那第三、第四句诗大家是不是自己读读看, 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 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1) 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3) 质疑、讨论。

(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千秋雪、万里船、窗含、门泊等词语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整体理解诗句的意思。)

千秋: (一年一个秋, 这个“秋”就指代“年”。引导学生理解“千秋”虚指时间长, 读好“千秋”。)

窗含: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啊, 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 (生:窗前。)

(1) (师拉开窗帘) 我们透过窗儿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 眯起眼睛向远处眺望, 你透过窗子看到了什么? (生根据自己所见表达)

(2) 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这幅画还有画框呢!这画框是什么呀? (窗框)

[体会:这美妙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3) 孩子们,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 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 (教师出示三幅镶嵌在窗框中的美景)

(4) (出示窗框中雪景) 这样说来, 这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是镶嵌在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谁来读一读, 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万里”——路途遥远。 (结合“千秋”来理解)

泊:停泊、泊船靠岸。

6. 指名吟诵诗句。

诗人向远处眺望, 看到山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一低头, 又看到门前的岷江上停泊着千里迢迢从东吴驶来的船。他心情特别激动, 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句诗, 谁来学着杜甫的样儿吟诵吟诵。

7. 一齐吟诵。

这春天的景色是看不完也写不完。而诗人只用短短四句诗, 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此美妙的画, 一幅春天的画, 一幅有声有色的画, 一幅动静结合的画。这不仅在于他会选取景物, 更重要的是他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来, 拿起书, 一起吟诵。

8. 背诵诗歌。

真美啊, 我们一起欣赏着美丽的画面, 和着动人的音乐, 走进诗人快乐的内心, 一起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画面、配乐、背诵全诗)

三、作诗吟对, 升华诗情

1. 理解“绝句”, 给诗歌取个恰当的题目。

(1) 联系课前背诵的古诗理解“绝句”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 进而理解“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2)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即兴写成的, 没来得及取其他的题目, 所以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裁来作为题目。我建议大家再默默地读读这首诗, 揣摩揣摩, 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 试着给这首《绝句》另外再取个题目。

(3) 自己拟题;全班交流。

2. 引导学生发现并揭示对联诗的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 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课件出示诗歌——一一对应出现, 显示对联特点) (生发现:一一对应, 非常工整……)

3. 男女生配合读对联, 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4. 回想以前学过的对联, 全班交流。

5. 尝试创作对联诗句

(在学生思考、创作、交流的过程中, 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押韵等对联的要求。)

6. 课堂小结:同学们, 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 成为咱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瑰宝, 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美, 能从诗中读到这样一种韵律美。还有很多古诗啊, 和《绝句》一样, 希望大家用心去阅读古诗, 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有声有色

窗含西岭千秋雪, 动静结合

三教杜甫《绝句》有感 篇3

十五年前的回忆——

师:(导入)同学们,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人称“诗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绝句》。首先,我们把这首诗读两遍。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鸣:鸣叫。翠:新绿。上:飞上。青天:蔚蓝的天空。……

师:哪位同学再来将诗歌解释一下。

生:……

十五年前,我是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将教参上的有关条目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一字不漏地抄在小黑板上,按照“出示诗句——解释字词句——背诵——抄写”的程序来学习古诗。

五年前的回忆——

师:(课前)同学们,明天我们学习《绝句》一诗,请大家利用图书、杂志、网络查找关于杜甫的资料,抄录杜甫的其他诗作。有兴趣的同学画一幅诗意图。

师:(课堂中)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昨天你们收集的资料。

生1: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少陵野老。(学生此处停顿了一下,读得并不流畅,看得出,他对内容不够熟悉)

生2:绝句是我国古诗诗体中的一种,每句五字叫五绝,每句七字叫七绝。

生3:我还知道了……

师:我们分小组来自学这首诗,交流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分组后,课堂一派“生机勃勃”。优秀生眉飞色舞,中等生偶有机会插话,平时木讷的学生做忠实听众。课堂一片热闹,一片喧哗)

两个月前——我再次邂逅杜甫《绝句》

上课前,我邀请学生和我共同先画了一幅璀璨星空图。

生:老师,画这个干什么?

师:(笑而不答)上课就知道了。

师:(指图)同学们看,唐诗的天空群星闪耀,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是——

生:杜甫、李白。

师:对,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被称为“诗仙”。还有号称“诗佛”的王维,诗鬼的“李贺”。“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仿佛双峰并峙,一直为后人敬仰。“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写的诗才华横溢,也有许多传世佳作。

师:(感情吟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人写景,讲求“诗中有画”,(师画简笔画)你从本诗中看到哪几幅图?

生:黄鹂鸣柳图;青天白鹭图;千秋西岭雪图;万里东吴船之图……

师:好!绝妙!杜甫若再世,一定视你为知己!翠柳枝头,黄鹂对唱,万里晴空,白鹭翩飞;千秋西岭的雪未化;开往千里之外东吴的船只将要航行……请将这一幅《草堂春光图》分解成四部分,用你的语言来介绍一下。

生:(摇头晃脑、自言自语)……

师:我们已经深深迷醉于草堂的美不胜收的春光图中,那么,你能体会一下大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生:快乐、欢快、喜悦、心旷神怡……

师:对啊!作者喜悦快乐,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景色的优美。当作者见到停泊在门前河流中的那艘货船,船主对伙计吆喝:“开船喽!”一口吴地方言,勾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思:哦,此船将要行驶到远隔千里之外的东吴。作者饱经战乱之苦,他的诗作中许多经典篇目写的就是这场“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同学们课后有目的地去找一些读一读。现在正值初春时节,百姓生活已经安定下来,作者饱经沧桑、忧国忧民之心稍稍放开一些了,所以提笔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绝句》。下面我们一起感情投入地读一遍。

[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尤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开始,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精神饱满地、主动地、有兴趣地去学习。

古诗课堂中,浅显的问题可在读背中解决。但简洁的教学途径中必须蕴含着丰富的古诗信息,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思维质量、拓宽课外知识的目的。而鉴赏诗歌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应当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就应该扣紧诗歌内容,有针对性、有意趣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心境。

回望十五年中三教杜甫《绝句》。同样的教材,同一个教者,可是课堂教学已经大相径庭了。小小的一首古诗教学印证了我的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折射了语文教学大环境变化下语文教师理念的可喜变化。

浅谈杜甫《绝句》 篇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这首《绝句》是我少年时代就读过的诗,当时只是觉得它是一首明朗轻快、浅显易懂的诗,而今在学习了一些文学理论的知识后,我才发现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精华要素。因此,我试从文学中意象、意境、意蕴以及诗的基本特征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个简单赏析。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圣人立象以尽意;我国汉代的王充在其《论衡》中也提过“立意于象” “表意之象”的说法,所以,意象的描写往往是为了抒发一定情感,表达一定理想。

在杜甫这首《绝句》中,一共描写了八个意象,诗的第一、第二句中描写了四个意象,分别通过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四个表象表现出来,共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早春图景。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四个意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黄鹂的鸣叫、柳枝的的翠绿、白鹭的飞翔、青天的蔚蓝。作者在描写这四个意象的时候共用了四种颜色,分别是以“黄”衬“绿”,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衬托出早春的生机盎然。此外,作者还写到黄鹂的鸣叫,为这幅早春图景增添了听觉效果,就这样,作者分别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对这幅早春图景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描绘,突显出生机盎然之意,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诗的第三、第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

论 杜甫绝句特色 篇5

谈到盛唐的绝句诗,后人多盛赞其“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兴象玲珑”的格调,醉心其“情韵浓郁、意味隽永、柔美和畅”的节奏。王昌龄、李白、贺知章、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绝句诗无一不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而杜甫却有意与盛唐诸家立异,脱离常调。因此,后人对杜甫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贬之者居多,认为“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谐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杜甫的绝句呢?笔者认为,纵观杜甫绝句创作,恰恰是这种“别调”与“异径”,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

杜甫的绝句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科学地评价这部分作品 ,有利于全面认识杜甫和杜诗。然而对杜甫绝句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律”也就不奇怪了。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称道 :“杜老七绝欲于诸家分道扬镳 ,故而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 ,最得诗人雅趣。”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为了全面了解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杜甫的绝句各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探讨„„

二、认识杜甫:

对于杜甫的绝句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先生。

(一)、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韩愈这样评价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

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等等。太宗年间,杜甫自幼刻苦攻读,满腹经论,因为朝庭中奸相等人从中作梗而屡考难第,加之杜甫秉性耿直,不畏权势,仕途之道一波三折。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诗篇。杜甫一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贫困潦倒,疾病缠身,59岁那年病死在湘江之中那艘伴随了他五年多的破旧孤舟之中,而他却给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代代相传的不朽篇章!

(二)、浅谈杜甫的绝句:

杜甫诗是古人流传于世诗最多的一位,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多首流传在世。就这么多的传世作品中,杜甫的绝句就有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绝句诗的兴起源于盛唐之际。杜甫的绝句以七绝为甚,不拘一格,渗透平凡小事,与百姓生活相联系。同时也充分抒发了杜甫的爱国情怀。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和“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又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乃集大成者,不论是杜诗的沉郁顿挫还是律体的成就,更充分的表现在爱国情感的抒发,随着时事的流转而变化。

三、研究杜甫绝句的特色

(一)、杜甫绝句的内容特色:

从内容方面看,杜甫的绝句诗娴熟地从抒发主观情感过渡到情景交融,并且开创了摹写客观物象的新领域。在杜甫的绝句中也有诸多正统的抒情绝唱,除了《江南逢李龟年》等历来被人赞誉之作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些随笔小诗中看出其高超的抒情艺术。例如《绝句二首》之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惆怅的思乡之情与绚烂的花锦世界相对比,美则美极、悲则悲极。以悦景衬哀情,更觉归期无望而流年似水,让人不胜唏嘘。

同时,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杜甫绝句亦能取胜。“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掳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譬如《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衰犹不定,时时斗战欲何须。”前二句叙事,意为安禄山叛乱被杀,乃天降之诛,史思明之死,亦罪有应得,极写叛乱的不得人心。后两句言叛乱已除,倘若你们这帮军阀仍心怀叵测,那么只能重蹈安史之覆辙。诗人在警戒棒喝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如《八阵图》、《村殁口号二首》等,都是思理清俊、议论高绝而又唱叹有致之作。

而且,杜甫并不拘于绝句只抒发主观情感或者借景抒情的旧囿,大胆开创了以绝句反映时事、民俗、风物、古迹等的新领域。如《夔州歌十绝句》中诗人带领我们领略巴山蜀水、风土人情之美:“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年关。”“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这一幅幅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风物画,使读者神游其中而大开眼界。真乃“色色有致,老健奇瑰,别开七绝境界。”

另一方面,杜甫的绝句又开创了个性化色彩较为浓厚的闲言语小诗这一独特领域。在盛唐,许多优秀的绝句同时又是歌词,这类歌词富有音乐的美感,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将人的感受,具体的情境结合于民族的情感,固然是盛唐各体的共同特征,但在绝句中较为突出。”但是杜甫却独辟蹊径,倾向于个性化色彩较为浓厚的闲言语小诗。例如《少年行》:“马上谁象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氏粗豪爽,指点银瓶索酒尝。”诚然,唐诗中有众多《少年行》,但诗人以轻松的笔调,抓住下马、坐床、指瓶、索酒几个漫画式的定格,生动地描画出一个统治阶级贵介公子的狂荡情态,使读者一眼便识出此乃少陵绝句,因为这种幽默诙谐、眼到笔到趣到的独特诗风在唐代绝句中甚为少见。正如胡应麟在《诗蔽》中所评:“杜《少年行》殊有古意,然自是少陵绝句,与乐府无关。”诗人便是以此种独特的眼光和思路,抓住自 4

然界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片段,个性色彩极浓,以自己率真的情趣感染读者,与读者一起分享生活中种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正如马茂元先生所说:“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诸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唏嘘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杜甫绝句的风格特色:

从风格上看,杜甫的绝句千姿百态,并以其独到的笔力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使盛唐之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杜甫只得另辟蹊径,探求新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的含吐不露,有的畅达淋漓,有的明丽清奇,有的高古典雅,有的一气流转,有的似断实连,有的疏野淡泊,有的雄浑豪放,有的冼练自然,有的填密婉曲,真是风神摇曳,千姿百态。例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风格。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中表现勇猛,但他恃功而骄,剽掠蜀郡,生活奢侈,妄自尊大。杜甫为讽刺花敬定而作此绝句,首句点题,极言花府每天的歌舞管弦之盛,次句紧承首句,写急管繁弦的美妙乐曲随着江风直上云宵。前两句体现了正宗绝句“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的起承之法。第三句一转,由描写而人议论,说这种乐曲只应天上才有,言外之意是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享受。尾句在上句转折的基础上以问句发出感叹,说人间能有几回听到?仇兆鳌评曰:“此诗风华清丽,抑扬顿挫,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就连对杜甫绝句诗持否定态度的杨慎也说:“杜公此诗讥其做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此外,不同于盛唐大多数绝句浑融流畅的艺术风格,杜甫的绝句更多地表现出似断实连、一句一意的“异径”特色。一句一意虽源于晋人的《四时咏》,但杜甫将这种创作技巧运用得自然贴切,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七,四句分别写了白杨花、青荷叶、笋根稚子、沙上凫雏,表面看似各不相连,但四者的神态、色彩在一种内在力量的支配下,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杜甫跳出了强调无我合一,意与境浑,及诗中包含的客观意象之间和谐统一的规范化格套,而尝试着变浑融为一句一绝,变流畅为不相连属,形成“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的特点,但又通过虚实相生、动静对比、疏密有致、远近互移等手法,使表面不相连属的四句统一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外在形态松散的同时,加强诗句在色彩、基调、感情、逻辑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全诗围绕一个核心带给读者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杜诗这种明断暗续的意象构成方式是对传统美学结构的大胆创新。

(三)杜甫绝句的艺术形式特色:

从艺术形式上看,杜甫发展了变体绝句,并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自己浩茫的心 5

事和深沉的情思,扩大了绝句的容量。

盛唐绝句,在声调上追求自然流畅、和谐优美;在声律上亦提倡严格遵循平仄交错、平仄对立、平仄相粘等固定格式。然而杜甫的七言绝句却不守正规,形成了一种变体、别调,如王世贞所记:“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例如《三绝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三首绝句均为变体。第一首声调很特殊,第一、二句都用“平平平平平平仄”,声调完全重复,平仄完全失对;第三句用“平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句用“平平平仄平平仄”,也是平仄失调,没有一个合律的句子,而且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失粘,因此,成了通篇全拗的拗体七绝。第二、三首也类似,均是不合正格绝句平仄句式的要求,因此是典型的变体。

杜甫绝句中还有部分拗句与部分律句组合成篇的,这类绝句更多,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五,《夔州歌十绝句》之一等。杜甫绝句的变体除了表现在声调上外,还表现在起结上。他自觉运用对起对结、对起散结、散起对结等多种联结方法,而不墨守盛唐绝句散起散结的成规。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杜甫138首绝句中,对起对结的21首,对起散结的12首,散起对结的33首。这些对偶绝句总共66首,几乎占了杜甫绝句的一半。虽然这种变体常为他人所批判,但若根据具体史料考证,追溯一下五七言绝句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众人对杜甫绝句变体的非议与指责实际包含着过多主观臆测的因素。可以说,杜甫的变体绝句在声调与起结上的独出心裁为盛唐绝句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唐绝句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此外,杜甫的绝句多采用组诗的艺术形式,一题多篇。因为绝句的特色是反映事物快且战斗力强,但若事物连续不断,或者事件重大,牵涉面广,于是就必须用联篇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内容。例如《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充分表现了联篇绝句的特色。这组诗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人物,从安史之乱到诸镇入朝,从北地到中原到西蜀,从朝廷君臣到战地将卒到诗人自己,从背景陈述到功绩归属,都围绕着“诸镇人朝”这一史事,记叙得明白透彻。一开篇即道安史已平,群臣何归?第二首承上首晓喻河北诸道,表现了作者从元凶除,到边境静时的喜悦和希望。第三首则直接入题,作者听到入朝的好消息,不觉喜极而悲。第四、五首从第三首反复引申而来,既写诸镇往日跋扈不臣的事实,又赞许诸镇入朝。写到这里,可以说是铺叙无疑,直率贴切。于是第六首就写朝廷的表现。第七首,从遥闻诸镇入朝,到近悲自己,遥羡他人,与“却教江汉客魂消”遥相呼应。紧接着八、九、十首,遥想诸镇入朝,国家天时地利人事一片大好形势。最末首总括祸乱始终,君臣媲美,既歌颂祖上威灵,也推崇大将功绩,以对句唱叹作结,淋漓酣畅之至。全诗一气呵成,从首逆消亡写到全国统一,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脉络分明,格局严整,确实体现出杜甫绝句“组诗”的鲜明特色,扩大了时空容量,拓展了艺术境界。

(四)其他特色:

杜甫的绝句特色除了以上三方面之外,还有以绝句论诗、以口语俗语人诗、多用骈句等特色,前人已多作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三、对杜甫绝句的评价:

(一)世人的看法:

1.世人对杜甫绝句的褒扬: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无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2.世人对杜甫的绝句贬责:

有人说杜甫诗很绝,但绝句却不怎么样,杜甫的绝句被认为缺乏被组管弦的唱谈之音不注意格律,没有韵律美,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 7

律”也就不奇怪了。

四、结论:

杜甫绝句特色独具一格,不重格律,自成一家。绝句系民生,系百姓,系国家······这是杜甫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感的流露。虽看起来不成句式,可读起来却也琅琅上口,自有一番风味。此中,拗体在杜甫的绝句诗里 出现较多,特别是以七绝为甚。前人对杜甫的诗七绝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原因之一,便是拗体太多而不中格律。杜甫写的七绝是比较随便的,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宜构成出长篇的,他多半用七绝的形式表达。如《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谈式的论诗诗,评今论古,给后人的启发很大。但杜甫入蜀后所做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的组诗。如,《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再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恰恰啼。”(其六)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其七)与盛唐时期一般绝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绝句在声调上不是那么悠扬和谐,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而且受民歌的影响,更多的是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杜甫的这类诗,既有连篇的吟唱,又有单篇的短章;既有长调的反响,又有拗体的独特。多一气呵成的直实之作,其妙处在于活跃着怏然的生活情趣。富于奇思妙想,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不注重格调和语序,这一举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无视格律,而恰恰在于他能够严格地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绝句因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而多议论,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那种蕴藉含蓄的清丽格调,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参考文献:

[1] 杜甫与高适、岑参(上)卞孝萱等 《草堂》1981.2 26 [2] 论唐人对杜诗的态度 曾枣庄 《草堂》1981.1 54 [3] 关于杜诗绝句的评价问题 李谊 陈德外 《四川师院学报》1981.1 42 [4] 别开异径的杜甫七绝 唐异明 《学术研究》1981.2 101 [5] 《戏为六绝句》的主题和结构 翟相君 《河南师大学报》1981.5 95

致 谢

绝句杜甫 篇6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又名叫黄莺、黄鸟。“鸣翠柳”即是说(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诗歌视角首先停留在近处,从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氛围。这里,诗人选择了“黄鹂”、“翠柳”两个意象,从颜色上给人以春的气息。“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黄”即指鸟儿出生不久的绒毛的颜色,并与“翠”相呼应,采用特写镜头放大,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鸣”字,诗人通过声音描写,不但表明黄鹂的啼叫是那么轻脆,悦耳,而且给读者以初春时鸟语花香的感受。特别是在黄鹂前加了“两个”一词,很有意蕴的,那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不正是表现出初春时节时光的美好,再现出初春时节的生机蓬勃的景象!

“一行白鹭上青天”紧承上句而来,并形成对偶。首先,此句与上句构成对偶,视角发生变化,由下而上。上句写地,下句写天,两相结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其次,从用词来说,对偶在词性上是相同的。上句写黄鹂于柳树上鸣叫,下句写白鹭在蓝天上飞翔。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以白突青,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晰可人。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再次,对偶有助于思维的跳跃,境界的拓展。诗人的视角又下到上,由近及远,这一句中的“上”字,不但具有动态感,而且拓展了读者视野,与上句结合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开阔空间,并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的视角转换了,由仰望而远望。诗人凭窗远眺,视点落在远处的“西岭”之上。“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即包含意。“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句中的一个“千秋雪”,不但表明了初春时节山上的积雪犹存,似乎还有冬天余留的寒气,而且诗人把视点推向历史,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千年积雪,历史留下什么?触景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这样,空间与时间结合,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感受诗人内心世界。同时,诗句中的在“窗”与“雪”之间用了一个“含”字,不但表明了诗人的审视视角的位置,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把自己多年漂泊处境与过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这样设定,在“窗”内的杜甫,是现实的杜甫,“窗”内就是杜甫生活的现实表现,即有能力不能施展。而远处未融化的多年的积雪,那是过去的,象征着杜甫过去的美好理想,而今这种理想犹存。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视角又由高到低,集中表现出诗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这里,诗人著一个“泊”字,实有深意的。“泊”即“停留”义。我们知道,杜甫的多年飘泊他乡,理想难以实现,不也正像去东吴船只“泊”在这里吗?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杜甫借“东吴”代“孙仲谋”,不但表明了自己对孙仲谋的擅用贤能的敬佩与向往,而且也表现出对当朝帝皇的希望,更暗示了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然而,事与愿违,诗人却用一个“泊”字,正好写出了自己处于希望与失望交织着的复杂心情。接着诗人又用“万里”一词,有眼前而延伸开去,从空间展示了成都到东吴相距的遥远,这样,不但扩大了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照应了“泊”字所表现出来的言外意,即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所产生的忧愁与不安。

“绝句”不是“截句” 篇7

课后, 这位老师把“绝句”称为“截句”的做法, 引起了听课老师的讨论, 但由于手头没有资料, 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课后笔者查阅了相关书籍, 对“绝句”和“截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梳理。

目前, 是有一种把“绝句”称为“截句”的说法。据现有资料, 这种说法最早是元代傅若金提出的,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里说:“绝之为言截也, 即律诗而截之也。故凡后两句对者是截前四句, 全篇皆对者是截中四句, 皆不对者是截头尾四句。故唐人绝句皆称律诗。”后来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及现代学者王力《汉语律诗学》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对于“绝句”就是“截句”这种说法, 学者历来都不认同。原因是:第一, 这种截法适合于七言绝句, 而不适合五言绝句。第二, 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 律诗是在唐代初年才出现并流行的, 而“绝句”这种诗体的出现比律诗早得多。当律诗都没出现, 哪里有“绝句”可“截”呢?

据现代学者周啸天著《唐绝句史》和黄天骥著《诗词创作发凡》考证, “绝句”这一名词, 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南史·梁元帝纪》云:“在幽逼, 求酒饮之, 作诗四绝。”《南史·梁简文帝纪》:“有随 (王) 伟入者, 诵其联珠三首, 诗四篇, 绝句五简。”可见, “绝句”和“联珠”不同, 与一般的“诗”也不同, 所以, 它有特殊的称呼。王伟还写过《夜望浮屠上相轮绝句》、《咏灯笼绝句》等, 显然, 这里的“绝句”已经是文体上的一种体裁。

有学者考证, “绝句”得名, 出于“联句”或“连句”。汉武帝时流行一种文字游戏, 即联手作诗, 汉武帝在柏梁台上, 先写四句诗, 然后大臣们一个跟着一个地, 每人四句写下去, 这叫“联句”或“连句”, 也叫“柏梁体”。所以《文心雕龙·明诗》说:“联句共韵, 则柏梁余制。”连体诗有五言的, 也有七言的, 连不下去的, 中断的那一组四句诗叫“断句”或“绝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徐陵的《玉台新咏》中收有《古绝句》四首和《杂绝句》四首。如吴均的《杂绝句》第四首:“泣听离夕歌, 悲衔别时酒。自从今夕去, 当复相思否?”这些四句一组的诗, 和后来唐代的“绝句”在形式上略有区别, 它们只讲究押韵, 不讲究平仄。但我们可以确定, “绝句”的得名与形式的发展应该与其有联系。

清代的董文涣反对“截句说”, 他在《声调四谱图说》中说:“绝句之名, 唐以前即有之。徐东海 (徐陵) 撰《玉台新咏》, 另为一卷, 实古诗之支派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惟与律体异, 即与古体也不同。或称‘截句’, 或称‘断句’。世都谓分律诗之半而为绝句, 非也。盖律由绝而增, 非绝由律而减也。绝句之者:单句为句, 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 联则生对;双联为韵, 韵则生粘;句法平仄各不相重, 无论律古, 粘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 故谓之‘绝’。由此递增, 虽百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他认为“绝句”产生于律诗之前, 并且是“律由绝而增, 非绝由律而减也”。

王力先生也说:“绝句应该分成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古体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既然绝句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可见是否严格按照平仄来写, 并不是根本的因素。到了唐代, 绝句入律, 讲平仄, 间用对仗, 应该说, 唐代律诗的发展受到了“绝句”的启发。说“绝句”由律诗“截”得, 完全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先后关系。

从律诗中可以截得“绝句”, 正说明律诗是在绝句基础上演变发展的。说“绝句”是由律诗“截”得的, 违背了诗歌发展的史实, 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前后关系, 也忘记了绝句的独创性。

志南《绝句》诗赏析 篇8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短蓬:小船。

系:结、扣。

杏花雨:杏花开时下的雨,即春雨。

杨柳风:杨柳吐绿时刮的风,即春风。

【翻译】

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一个人拄着藜杖走过了桥东。春雨飘到身上,衣服将湿未湿,春风吹过脸颊,却一丝寒意都感觉不到。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志南和尚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称春神为东君,称春风为东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即早春的雨,“杨柳风”即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初夏的雨为 “黄梅雨”,道理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一丝寒意,这是怎样让人心生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绝句》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 篇9

课前交流:快乐、幽默

上课前,杨老师跟学生的一段对话,从自我介绍,谈到太仓,谈到请学生做小导游,当学生只是介绍一些商业区,杨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想让杨老师来太仓花钱吧,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呢?”幽默的话语,使课堂里飘荡起春风,充盈着欢笑,消除了学生内心的拘束和紧张,拉近了师生之问的距离。在笑声中,学生开始说到大自然。课前交流的最后,杨老师说,“小朋友对我这么热情,我就唱一首歌回报大家”,转入《村居》的教学。在这过程中,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而且用商量的语气。这样的交流,没有年龄的沟壑,没有身份的阻隔,没有师生的痕迹;这样的交流,给人们的感受是,杨老师也是儿童,是“长大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学生与老师对话时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轻轻地唱起歌来,进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

师生对话:心灵交融

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堂课中,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朗读着,从最初的不知“平仄为何物”,到最后有板有眼地朗读,他们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这段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此刻,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师生之间心相撞、情相融,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导朗读:关爱有加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她见初次读平仄的孩子读时有困难,微笑着说:“杨老师带大家一起读。”当一个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时,杨老师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带读着,耐心地等待,热情地鼓励,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学生终于读成功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还可以从这种关爱中感受到杨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篇10

文星小学 李文姣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他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绝句。(板书课题,齐读)教学生字:绝。(观察生字的结构、偏旁,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一起书空、描红)。

(二)简介作者。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把他所看到的美景写成了这首《绝句》

(三)简介绝句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今天学习的这首,每一行有七个字,称为七言绝句。

(四)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三)指名朗读,注意节奏。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四)学习生字

出示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行、泊 先读准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读音:一行[háng]白鹭上青天。门泊[bó]东吴万里船。再读它们的另外一个音,给它们分别组个词。师总结:碰到多音字,我们要学会辨别,在不同的句子中读准它们的音。再来读这两句诗,把字音给读准了。

(五)读诗句。

扫除生字障碍后学生再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这首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讨论,自由表达)借助课件一一介绍。黄鹂鸟:也叫黄莺,羽毛黄色,嘴淡红色,喜欢在春天里鸣叫,叫的声音很好听。白鹭也是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千秋雪:很长很长时间里不融化的积雪。万里船:从很远很远地方来的船只。

同桌互读,全班读。

三、想意境,悟诗情

(一)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1.如果把诗配上画,应首先画什么?(黄鹂)2.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

3.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这黄鹂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些什么呀?(学生想象说话)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枝头歌唱,这是诗人看到的近景。

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二)播放意境图二:一行白鹭轻盈地飞向蓝天。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理解“青天”:同学们,我们刚学过《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拉萨天空的颜色。——“蔚蓝、瓦蓝、湛蓝”,是啊,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天空就像拉萨的天空这么蓝。在诗人的笔下,这样的天空就叫做——青天。

指名说诗句意思。3.齐读诗句。

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这是诗人看到的远景。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三)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 2.练习说话。

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

,柳树,黄鹂

,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齐读一,二句。

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四)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1.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

2.交流:对这句诗,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谁能帮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

窗含: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啊,我们不妨来体会一下作者是站在哪儿在看外面的世界。(生:窗前。)我们透过窗儿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你透过窗子看到了什么?(生根据自己所见表达)

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幅画还有画框呢!

这画框是什么呀?(窗框)[体会:这美妙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孩子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去看看窗外千变万化世界,你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教师出现三幅镶嵌在窗框中的美景)(出示窗框中雪景)这样说来,这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就像是镶嵌在草堂窗框中的一幅画。

3.指名说第三句意思,读诗句。

(五)播放意境图四:江边停泊着船只。

1.交流:你知道江边停靠的船只是从哪里开来的呢?它们已经行走多远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呢?

2.(东吴)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诗中用一个词---万里。“万里”---路途遥远。

3.生说诗句意思

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4.第三,四句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我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四、背诵古诗

回顾全诗,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全诗意思。

自由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诵。五.迁移运用

这首诗除了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对偶。诗圣杜甫还写过很多诗,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外一首《绝句》。出示课件。

六、课堂练习

青天:

千秋:

泊: 万里船: 含: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你想象中的画面。板书设计:

绝句

上一篇:野草丽尼阅读答案下一篇: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副书记2012—2013学年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