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2024-06-09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通用8篇)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篇1

杨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赏析:大意是说,(春天乍到,杨柳吐绿,像是在迎接春光。那那嫩绿浅黄的柳枝在楼台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袅娜的杨柳多情而柔美,令春风也不由得要妒恨吧?)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他的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他的诗含蓄宛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篇2

一、修辞手法

1.对偶( 对仗) :绝句就是四句 ,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 , 而这首诗四句都对仗,且对仗非常工整。“ 两个”对“ 一行”,“ 黄鹂” 对“ 白鹭”,“ 鸣”对“ 上”,“ 翠柳”对“ 青天”,“ 窗含”对“ 门泊”,“ 西岭” 对“ 东吴”,“ 千秋雪”对“ 万里船”。 词性相对,词组相对,数量相对, 颜色相对,方位相对。 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感和音乐美

2.拟人 :诗句中“ 黄鹂鸣翠柳 ”,以“ 鸣 ”字最为传神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 正常表述应为“ 两个黄鹂翠柳鸣”,倒装后,似乎是黄鹂唤“ 醒”了翠柳,诗意陡增,妙趣横生。

3.夸张 :树上有“ 两个 ”黄鹂 ,意在成双成对 ,这不是巧合 ,而是有意“ 夸少”( 夸张分夸大和夸小) ,属“ 夸小”手法。“ 千秋雪”指上一年的残雪,“ 千秋”亦属“ 夸小”。 成都至东吴间相距虽远,可未达万里,“ 万里”属“ 夸大”,意在道路艰辛,去之不易。

4.互文 :“ 窗含 ”“ 门泊 ”句当属互文见义 。 两句结合在一起理解,方为妥当。 透过门窗,可看到西山千秋雪和即将去东吴的船只。 如果独立地去解读,会觉得文意不通、方位错乱。

二、表现手法

1.白描 :在景物描摹方面 ,抓景取形 ,三言两语 ,画面立现 。 全诗仅28字,有青天有白鹭,有翠柳有小鸟,有山岭有河流,更有皑皑白雪,还有无数大船。 且绘画时不忘着色,如黄、翠、白、青等色彩,略有工笔之嫌,仍偏重于白描。

2.渲染 :本诗歌选取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 ,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同时,也渲染出了朝气蓬勃的春天氛围。

3.衬托 :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 ,以白突青 ,色彩对比强烈 ,画面清晰可人。 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 这两句, 以“ 黄”衬“ 翠”,以“ 白”衬“ 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生机初发的气息。

4.对比 :诗人采用绘画对比色 ,色彩对比强烈 。 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 以绿托黄,以白突青,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

5.远近结合 :从描写角度看 ,由近及远 。 从“ 翠柳 ”间至“ 青天 ” 再至“ 西岭”最后至“ 万里”,“ 上”至无垠的天空,远达遥远的东吴。 远近结合, 全诗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开阔空间, 不但拓展了读者视野,而且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6.动静结合 :“ 黄鹂鸣 ”“ 白鹭上 ”为动 ,“ 翠柳 ”“ 青天 ”“ 千秋雪 ” 为静。 若仔细揣摩,黄鹂居柳上而鸣,为静中有动;“ 万里船”泊于门,蓄势待发,即将启程,为静中寓动。 总之,草堂周围,景物各异, 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多姿多彩,精彩纷呈。

7.时空结合 :诗人视野拓展的万里晴空 ,思绪飞向万里东吴 , 空间被无限扩大化,诗中以一个“ 千秋雪”,把视点推向历史,把时间与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时空结合,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8.视听结合 :诗歌首句 ,黄鹂清脆的鸣叫声不绝入耳 ,先声夺人。 一个:“ 鸣”字,诗人通过声音描写,不但表明黄鹂的啼叫是那么清脆,悦耳,而且给读者以初春时鸟语花香的感受。 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加以刻画,有声有色,画面生机无限。

9. 点面结合 : 第一句“ 两个 ” 黄鹂 , 写“ 点 ”;( 一排) 翠柳 , 写 “ 面 ”。 第二句“ 一行 ”白鹭 ,写由“ 点 ”构成的“ 线 ”;青天 ,写“ 面 ”。 第三句“ 千秋”雪,写“ 面”。第四句万里“ 船”,写无数“ 点”。翠柳为黄鹂提供背景,青天为白鹭提供背景,江面为船只提供背景。 点面结合, 凸显细节特征,构思精妙,耐人寻味。

10.虚实结合:现在为实,过去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 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 同样,船并非是从东吴回来,而是将要去东吴,事实还未发生。 因“ 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诗人设想战争结束了,“ 万里船”能够通行,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一虚一实之间,表明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另外,该诗还有其他艺术特色。 诸如,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结构上的对照、呼应;诗中有画,景中有景,依框取景;画面美、音韵美、色彩美等。

从一首小诗中能学到如此多的知识,堪称一奇。 教师充分挖掘该诗的艺术价值,将其引入诗歌教学课堂。 在学习新诗时,力争找取所学新诗与杜甫《 绝句》 的知识契合点,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便能真正做到化难为易,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却包含了很多诗歌技巧。该诗几乎涵盖了古诗中大部分表达技巧,可谓古诗鉴赏中的“万能公式”。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如能以此诗入手,便可做到以旧带新,由浅入深,为学生学习新诗提供一块“垫脚石”,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古诗的艺术技巧。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篇3

关键词:绝句;诗歌技巧;艺术

杜甫的《绝句(其三)》全诗共四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内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似无甚异处。可细加琢磨,详加梳理,其中所体现的艺术技巧之多,令人吃惊。现就杜甫《绝句(三)》中的艺术技巧,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修辞手法

1.对偶(对仗):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而这首诗四句都对仗,且对仗非常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词性相对,词组相对,数量相对,颜色相对,方位相对。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感和音乐美

2.拟人:诗句中“黄鹂鸣翠柳”,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正常表述应为“两个黄鹂翠柳鸣”,倒装后,似乎是黄鹂唤“醒”了翠柳,诗意陡增,妙趣横生。

3.夸张:树上有“两个”黄鹂,意在成双成对,这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夸少”(夸张分夸大和夸小),属“夸小”手法。“千秋雪”指上一年的残雪,“千秋”亦属“夸小”。成都至东吴间相距虽远,可未达万里,“万里”属“夸大”,意在道路艰辛,去之不易。

4.互文:“窗含”“门泊”句当属互文见义。两句结合在一起理解,方为妥当。透过门窗,可看到西山千秋雪和即将去东吴的船只。如果独立地去解读,会觉得文意不通、方位错乱。

二、表现手法

1.白描:在景物描摹方面,抓景取形,三言两语,画面立现。全诗仅28字,有青天有白鹭,有翠柳有小鸟,有山岭有河流,更有皑皑白雪,还有无数大船。且绘画时不忘着色,如黄、翠、白、青等色彩,略有工笔之嫌,仍偏重于白描。

2.渲染:本诗歌选取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同时,也渲染出了朝气蓬勃的春天氛围。

3.衬托: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以白突青,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晰可人。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生机初发的气息。

4.对比:诗人采用绘画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以绿托黄,以白突青,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

5.远近结合:从描写角度看,由近及远。从“翠柳”间至“青天”再至“西岭”最后至“万里”,“上”至无垠的天空,远达遥远的东吴。远近结合,全诗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开阔空间,不但拓展了读者视野,而且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6.动静结合:“黄鹂鸣”“白鹭上”为动,“翠柳”“青天”“千秋雪”为静。若仔细揣摩,黄鹂居柳上而鸣,为静中有动;“万里船”泊于门,蓄势待发,即将启程,为静中寓动。总之,草堂周围,景物各异,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多姿多彩,精彩纷呈。

7.时空结合:诗人视野拓展的万里晴空,思绪飞向万里东吴,空间被无限扩大化,诗中以一个“千秋雪”,把视点推向历史,把时间与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时空结合,诗歌的境界更为开阔,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8.视听结合:诗歌首句,黄鹂清脆的鸣叫声不绝入耳,先声夺人。一个:“鸣”字,诗人通过声音描写,不但表明黄鹂的啼叫是那么清脆,悦耳,而且给读者以初春时鸟语花香的感受。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加以刻画,有声有色,画面生机无限。

9.点面结合: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一排)翠柳,写“面”。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由“点”构成的“线”;青天,写“面”。第三句“千秋”雪,写“面”。第四句万里“船”,写无数“点”。翠柳为黄鹂提供背景,青天为白鹭提供背景,江面为船只提供背景。点面结合,凸显细节特征,构思精妙,耐人寻味。

10.虚实结合:现在为实,过去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同样,船并非是从东吴回来,而是将要去东吴,事实还未发生。因“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诗人设想战争结束了,“万里船”能够通行,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一虚一实之间,表明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另外,该诗还有其他艺术特色。诸如,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结构上的对照、呼应;诗中有画,景中有景,依框取景;画面美、音韵美、色彩美等。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篇4

戏为六绝句(其三)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赏析】本诗为《戏为六绝句》的第三首。

这组诗大约写于宝应元年(762〕。在我国文学史上,用绝句这种体裁论诗,这是首创。杜甫在这组诗中评点作家,批评当时文人相轻的风气,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由于他见识精确,因而不仅他的.观点深为后人认可,而且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也常为后人效仿。

杜甫诗词《有感其三》的诗意赏析 篇5

《有感五首(其三)》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赏析】:

《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相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次句本此。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红粟腐”用《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可食”。“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呵。腹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杜甫《绝句》诗歌赏析练习 篇6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20.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3分)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20.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篇7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杜甫《绝句漫兴·其三》赏析 篇8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诗文500篇以上 且用量最多者

【白居易】

【杜

甫】

【李

白】

【刘禹锡】

【元

稹】

【韦应物】

【李商隐】

【杜

牧】

【刘长卿】

诗文500篇以上 诗文200篇以上 诗文100篇以上 诗文50篇以上 诗文25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下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

甫】有声诗朗诵目录南江逢李龟年

八阵图

白帝

春望

春夜喜雨

登高

登岳阳楼

漫成一首

前出塞

曲江二首(其二)

蜀相

望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绝句二首(一)绝句二首(二)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绝句漫兴(其六)

月夜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戏为六绝句(其二)

戏为六绝句(其五)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又呈吴郎

月夜忆舍弟诗朗诵 作者:杜

上一篇:人文与社会教案下一篇:江户川乱步侦探故事:神秘脚印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