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 的意思,山中五绝句 赏析
五七言绝句的起承转合(上) 篇1
作者简介:徐于斌,女,江苏盐城人,著名诗人,盐城市诗词协会主席,湖海艺文社秘书长。
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要重视词汇,这就需要多读古人名作,增加文言的词汇量,二要学习章法,懂得一首诗如何谋篇布局。对于近体诗而言,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五七言绝句篇章短小,初学者可多多训练,以学习如何起,如何承,如何转,如何合。
五七言绝句的第一句为“起”,是开头,引起下文;第二句为“承”,承上为主;第三句为“转”,启下为主;第四句为“合”,照应并结束全篇。四句话,各司其职,各有担当;又相互照应,彼此关联。如王维《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起)
春来发几枝。(承)
愿君多采撷,(转)
此物最相思。(合)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托物寄情的五言绝句。第一句是起,交代红豆生长在南方。红豆,又名“相思子”,顾名思义,正切合诗人“相思”之情。起句以寻常语,从容领起全篇。第二句顺承首句,写诗人之心遥驰南方,直达友人身边亲切发问。第三句通过“愿”字一转,殷嘱对方“多采撷”。为什么多采撷呢?引出结句。第四句合,点题收篇。原来,诗人与友人南北分离,路途遥远,不能相见,而君可凭借此物,寄托相思。诗人念君嘱君,一心在彼,以致忘我,而我之委婉深情愈是动人。
此诗通篇起承转合,运笔优柔舒缓,二十字之间,尽显蕴藉绵长之风致。
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起)
平明送客楚山孤。(承)
洛阳亲友如相问,(转)
一片冰心在玉壶。(合)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抒怀言志的七言绝句。题中芙蓉楼,旧址位于今镇江境内,登临其上,可以俯视长江。首句写景,送别前夜,江上烟雨茫茫,吴地寒意袭人。黯淡而又空阔的景致,恰好渲染氛围。次句紧承首句。一是时间上相承接,首句写“夜”,次句写“平明”。平明,即天亮、黎明。在前天夜里,也许诗人与友人筵边听雨,依依话别,第二天天亮,送客登程;二是空间上相承接,首句写江,次句写山,突出一个“孤”字,不仅写出楚山高耸屹立之势态,也自然逗出诗人孤寂凄清之心境,情绪上向送别紧靠一步。一二两句是为第一层,如同一幅山水苍茫的写意画,寓情于景,浑然天成。三四句为第二层,一问一答。第三句笔锋一转,跳出送别场景,以“如”字假设,转入抒怀。诗人平生因秉性疏傲,频惹非议,两遭贬谪,此时仍身处逆境,因而想到洛阳的至亲好友,他们一定在关心着自己,牵挂近况。第四句是诗人托辛渐转达亲友的话:虽然自己屡遭误解贬谪,但依然冰清玉洁,不改初衷。这是诗人对亲友的宽慰,更是抒发自己坚贞孤傲的襟抱,收拢全篇,抒情达意。
关于起承转合,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无数典范佳作,还为我们总结了很多方法技巧。兹就起、承、转、合之法分别论之,每法举三首为例。
一、起
起,即开头、发起。绝句之起,应情深辞美,引人入胜。较为理想的开头,气势上要打得开局面,警策醒目;脉络上要引得出下文,打通全篇。当然,若要写出好的起头,有个前提,即意在笔先。起笔之前,情绪饱满,并厘清抒写主旨,然后方可考虑如何下笔。这里推荐三种方法。
1.即景平起。此法是指就眼前景物平实写起,古往今来的诗人们用得最多,或睹物感时,或寓情于景,或以景起兴。如:
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作品写诗人在汾水河岸,惊觉秋意萧杀,油然心生摇落,感时伤怀。起句“北风吹白云”,渲染秋风劲吹、白云奔走的氛围,即景写实,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王之涣《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柳”,音谐“留”,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此诗借折柳故事,托送别之情。首句写东风吹拂垂杨,寻常景物,平实道来,自然领起下文。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诗写丰乐亭游春所见。诗人敏感,觉春光易逝,赏春更惜春。“红树青山日欲斜”,山青,葱绿也;树红,花茂也,一片春光,而笼罩于夕阳之下,便敷上一层淡淡的忧伤,为下文恨游人不解怜香惜玉,作感情上的铺垫。
2.就事直起。由于绝句篇章短小,有时,起句不作任何铺垫,径直叙写所咏之事,给人以紧凑明快之感。如: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辽西征人。起句“打起黄莺儿”,率直、突兀,引人入胜。春天里黄莺的叫声最为婉转动听,为什么要打起(驱赶)它呢?下文三句蝉联而下,原来“妾”(妇女自谦之称)与她所思念之人唯在梦中相见,黄莺叫声惊断美梦,如何不该打呢?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为李白名篇,首句直起,一路引领,通篇如跳脱流走之珍珠,明快炫目。“彩云间”言白帝城之高,令起句足具居高临下之势。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诗篇抒写盼归思乡之情,却以潇洒面目示人,人称苏诗“清雄”,此即为一例也。公元1094年诗人遭贬海南,时年62岁,到写作此诗(1100年)时,已漂泊他乡六载有余,起句径直明言其事。“余生欲老海南村”,俨然已不作归乡计,超脱之处,饱含辛酸于言外。
nlc202309020510
3.纵情高起。诗人的情感,有时奔腾强烈,此刻起笔,往往发兴高远,劈空而来。即便写景言事,都带有较强主观色彩,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富于激越豪迈之气势。如:
张祜《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为宫女倾诉。起首“故国三千里”与次句“深宫二十年”,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乡路途之遥、入宫时间之久,高度概括,笔力千钧,撼人心魄,为下文“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之情感爆发,蓄足气势。
刘禹锡《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前两句两句对偶,直抒胸臆,人皆意中有而语中无的人间至情,一经作者锻出,千古以下为多少痴情人传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中“明月”和“关(寨)”,是为互文,这两个意象相连,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冠以“秦”、“汉”,穿越时间隧道,将历朝历代边关荒寒、烽烟迭起的历史画卷浓缩于七字之中,并使以下三句变得立体而纵深。试想,千百年来多少战士一去不还、战死疆场;而渴望“龙城飞将”镇守边关,“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得以安宁,又是多少代人的期盼。这样的起句,不仅刻画出超越时空的苍茫意境,更是振起全篇。
二、承
承句要与首句紧密衔接。首句一经点出,次句要紧紧跟上,或补充或渲染,共同把话说透说深说妙。承句以能使全诗变得雍容有致、游刃有余为上乘。
1.顺应衔接。绝句四句中,一、二两句往往同说一景一物一事,或从一面说,或从两面说,或按时间先后,或依空间顺序。如: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二句对偶,共写深冬山景。首写苍山日暮之远景,再写白屋贫寒之近景。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诗写思妇之情状。起句写夫君外出,次句写懒理机梭,前因后果,在事理上自然衔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首句写“辞”,次句写“下”,依据事情先后顺序,自然承接。
2.辅佐烘托。次句对首句所言之事、所写之景,在程度上、分量上进行辅佐烘托,开拓意境。如:
宋之问《渡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写诗人从贬所渡江归家时的复杂心情。首句回溯身在岭外音信隔绝的境况,次句“经冬复历春”,补充说明音信隔断之时间长久。
张敬忠《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写边疆春色迟来,次句 “二月垂杨未挂丝”,是写景,也是佐证。
吕温《刘郎浦口号》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首句写成婚地点,次句写成婚时的情景,补叙当年盛况。
3.着力点题。有时,因为有了首句的铺垫衬托,次句点题,恰到好处。如:
戴叔纶《题三闾大夫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首诗是诗人凭吊三闾大夫庙怀念屈原之作。首句写沅江、湘江奔流不竭,画面已开,次句正好点题:“屈子怨何深”,“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虚说,是感慨,一是因为屈原之“怨”极其深广,无法量化;二是因为首句写景其实也是设喻,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正可比喻屈原之“怨”。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未央宫正殿,这里借代汉孝文帝。首句写孝文帝求贤若渴,连已经被放逐在外的臣子都在寻访之列。次句点题:基于这样的政治形势,贾生之才华气格本就无与伦比,按理应该得到重用,为下文讽喻蓄势。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写惊闻朋友遭贬谪时的心情。首句写灯残无焰,暗影幢幢,一片惨淡凄凉的氛围已出,次句着力呼应题意。
【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 的意思,山中五绝句 赏析】推荐阅读:
初冬绝句,初冬绝句陆游,初冬绝句的意思,初冬绝句赏析12-25
感旧绝句,感旧绝句陆游,感旧绝句的意思,感旧绝句赏析05-26
山中冬思,山中冬思鲍溶,山中冬思的意思,山中冬思赏析09-24
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吴均,山中杂诗的意思,山中杂诗赏析10-01
寄刘八山中,寄刘八山中皇甫冉,寄刘八山中的意思,寄刘八山中赏析10-18
寄山中王参,寄山中王参贾岛,寄山中王参的意思,寄山中王参赏析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