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古诗李白

2024-08-29

关于秋天的古诗李白(共8篇)

关于秋天的古诗李白 篇1

李白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为大家分享李白秋天的古诗,欢迎欣赏!

《秋浦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子夜吴歌·秋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夜泊牛渚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下荆门》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

《峨眉山月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

蟏蛸结思幽,蟋蟀伤褊浅。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

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太原早秋》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送张舍人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关于秋天的古诗李白 篇2

一、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

大多数人认为,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该不断诵读,慢慢理解诗词所包含的含义,不断积累其中的知识点。如何做到对诗词的全面理解,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上课之前将所学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体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上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逐渐把老师讲解变成由学生自己赏析,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利用这短暂的课前10分钟,我们可以每周做到至少两首诗词的背诵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个训练就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自己想法设法地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早晨上自习时,加强背诵。并且制作古诗词学习小卡片,两面分别写上诗词的题目作者和诗词的内容。下课之后,四个同学一组还可以打诗词牌,一个随意出牌,另一个就根据牌面上的提示对应背出题目作者或者内容,做到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

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每一篇诗作都离不开当时的背景,都是作者因当时情况有感而发的,可以说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联。因此,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有很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作为阅读者才可以与作者平等对话,感情交流。如学习郑燮的《墨竹图题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知道相关背景:作者当时就在此地当官,正赶上当地闹灾,老百姓饥寒交迫, 他本人就为老百姓奔走……夜间听到雨声风声吹打窗户,作者心里一下子联想到受苦的老百姓,便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并按照程序上报。可是他由于看不下去百姓的受苦,就私自打开粮仓, 救老百姓于水生火热,为此他遭遇罢官。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干了一件糊涂事,但他自己的态度就是“难得糊涂”。有了这样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就不难理解“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句蕴含的对人民的关爱和体恤之情。再如学习杜甫的 《春望》,当时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作者赶往奉先回家探亲,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叛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他被迫离开家乡,漂泊他乡。后来唐肃宗即位,作者心怀好意前去投靠,不幸途中被叛军抓住,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756),他才有机会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逃离长安时所写,借以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慨。当时作者由于与家人断绝联系,家中一切都是未知数,作者一片茫然,为了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他才在诗中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感慨。通过这个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中作者的内心感受,因作品而为作者忧为作者喜。

三、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打开一首诗词的窗户,就要学会抓住诗词的诗眼词眼。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由于朝代更替,反而百姓遭殃的实质,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就基本掌握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明白作者对此地的感慨了。

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

可以说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诵读,怎样去鉴赏,更要让学生慢慢去尝试诗词之句,在自己高兴或者忧伤时也借古人的名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我们去游览名胜时,可以联想起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登上高山之巅的胸怀;当我们考试失意时,可以想到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自我鼓励……其实, 诗词的学习还可以在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学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时,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把细雨比作成牛毛、花针、细丝,使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领略到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和云雾迷蒙的境界。此时把它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行比照理解,既让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可以再次掌握所学的诗词,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文章的理解。 最后,就是倡导学生活学活用。最好就是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古诗词,把一些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日记中、作文中,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闪光点。当然,古诗词的运用非常难把握,运用好,便是继承和发扬古诗词;运用不当,便会让古诗词陷入庸俗的境地。 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恰当运用,让所学古诗词为他们的创作服务。

总之,作为基层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我们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就要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倡导学生活学活用。

李白的著名古诗 篇3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12、《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6、《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7、《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8、《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9、《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20、《清平乐》

禁闱清夜,月探金窗罅。

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21、《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2、《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3、《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4、《对酒》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25、《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26、《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关于秋天的古诗李白 篇4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创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1.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因材施教。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生字词,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在这一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含义,并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常识、古诗词韵味以及诗词中的通假字等等。虽然这一标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并在不断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语文水平与认知能力。相对来讲,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其具备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体现出教学的综合性。教师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2.注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教学应该运用古诗词节奏与韵律的特点来加强阅读训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古诗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创设古诗词中的情景。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通过对诗句内容的讲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阅读中体会这一情景美。此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节奏与古诗词的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走入意境。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想象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对古诗词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画面、音乐等方面的烘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讲,通过直观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转化为画面,采用视觉上的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图或者相应的小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直观的信息,让其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古诗中蕴含的内容,并配以应景的音乐,便于学生的理解。

2.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运用,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课时,诗人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并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对诗句进行运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来对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起类似的知识,通过对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李白的经典古诗词 篇5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长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3.《采莲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4.《山中与幽人对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5.《秋下荆门》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6.《苏台览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7.《宣城见杜鹃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8.《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9.《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0.《古意》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中秋节的古诗李白(10首) 篇6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古诗李白(精选10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2、《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唐 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3、《望月有怀》 唐 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4、《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5、《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关山月》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8、《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9、《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10、《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7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 被誉为“诗仙”, 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 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 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下颇得闻矣”, “十五观奇书, 做赋凌相如”, 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 使他无比自信, 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 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 他自编教材《长短经》, 其中的知识虽芜杂, 却显得鲜活、独到, 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 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 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 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 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 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 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 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 但在文学上, 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 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 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 “遂觉诗人之言, 字字为心中所欲言, 而又非我之所能言” (《清真先生遗事》) 。

1. 对人生无比热爱。

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 如“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 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 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 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 而又转瞬即逝, 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 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 深入骨髓, 直抵心灵, 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 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 与神仙一起游玩, 快乐无比。

2. 对友情真挚。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 “念此杳如梦, 凄然伤我情” (《对酒忆贺监》) , 物是人非, 内心深感凄凉。

3. 对权贵蔑视,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 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 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 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 如“昔在长安醉花柳, 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风流肯落他人后” (《流夜郎赠辛判官》) 。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 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甚至借古讽今, 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 (《杂言寄李白》) ,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 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 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 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 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 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 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 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 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 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 写得逼真如画, 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 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有形有神, 奔放空灵之感,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 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 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 万壑雷鸣的音响, 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 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 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 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 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 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 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 不假雕琢, 似初发芙蓉, 如行云流水, “极练不如不炼, 出色而本色, 人籁悉归天籁”, 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 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 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 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 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 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 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 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 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 “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 毫无雕琢之感, 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 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 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 吟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 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 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 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 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 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自然、清新”,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燕华.李白与李白诗歌的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7 (7) :59.

[2]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人文杂志, 2002 (4) :85-90.

[3]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 24 (4) :228-230.

[4]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1) :21-25.

[5]高亚超.浅析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 (7) :8.

《春日忆李白》古诗鉴赏 篇8

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或天宝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天宝三载(744),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注释译文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上一篇:开心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生本教案unit6第3课时下一篇:论证方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