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的(精选7篇)
李白诗词的 篇1
李白的诗词名句
1、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6、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7、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8、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9、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8、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20、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2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
2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27、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2、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3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6、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3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8、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3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4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3、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
44、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45、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46、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8、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60、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
61、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6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6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诗词的 篇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古代诗词乃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绮丽的诗词世界中, 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可谓创造了诗词史上的巅峰。在他或飘逸或大气或感伤或豁达的多变风格中, 与“天”相关的写作可谓多矣。“天”字相关表达, 尤其是那些隐含模糊意义的表达, 衬托出李白的文风, 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本文就将选取李白的多首诗词作品为语料, 探究赏析暗含模糊语义的“天”字词组为李白成为“诗仙”所做出的贡献。
二、模糊语义
语义模糊性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札德的模糊集合论为范畴语义模糊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从而带来了模糊语义研究的革命性变化。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在语词及其意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可能是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而模糊性又涉及到词义的各个方面。 (陈维振, 吴世雄2003) 自然语言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模糊的, 具体而言可分下列几种情况:a.指示“连续客体”的词。这种词包括时间词、颜色词、年龄词、象声词等;b.可分等级的词。这类词主要是指可分等级的形容词或副词, 如粗-细, 长-短等;c.某些抽象的词。语言中的某些词, 如爱, 民主等;d.无实际所指的词。如独角兽, 鬼等;e.模糊限制语。如汉语中的“大约、左右、也许”等;f.用于概括或虚指的数词。比如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等 (文旭1996) 。
模糊修辞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模糊修辞研究的对象是交际过程中的模糊言语问题。它构成手段丰富, 使人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更为合适得体。常见的有:a.运用模糊词语;b.运用模糊限制语;c.利用精确数词和量词的模糊化;d.运用标点符号和没有确切意义的感叹词、充塞词;e.利用传统的修辞格如婉词、比喻、借代、禁忌等, “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f.运用模糊句 (鞠红2002) 。
三、语料分析及讨论
1、语料概况
李白 (公元701-762) , 字太白,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素有“诗仙”之称。李白性情旷达潇洒, 藐视权贵。他的诗作如天马行空, 语言豪放洒脱, 反映了唐王朝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和诗人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因此其诗中遣词造句可谓匠心独运, 无不展现出一种雄浑气魄。
李白一生共创作诗词1010首, 本文语料随机抽取230首李白的诗词作品, 统计分析其中含“天”字的短语或其他表达方式。结果表明有149首满足含“天”字条件, 占样本总数的64.8%。此项足以表明李白有用“天”字表达的习惯倾向。但研究发现, 在这些含“天”的诗句中, 并不是所有的都表示含有模糊修辞, 表示模糊语义。因此, 这些项目将被排除, 剩下的含有模糊意义的诗句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天”字短语的具体分析
李太白诗中用“天”字短语来表达思想感情, 不自觉的运用了模糊修辞来达到模糊语义。伍铁平 (1999) 曾说“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所起不到的作用”。显然在李白的诗中, 这样的模糊被运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分析研究, 可以总结归纳出在模糊语义和修辞下倍显气势的“天”字短语如下分类:
(1) 模糊高度, 形容高度很高。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语出《望庐山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语出《将进酒》)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语出《蜀道难》) 无论是九天, 天上, 还是青天, 它们都无疑用了传统的修辞格, 比喻和暗喻, 来达到模糊修辞, 从而暗指目标物的高度很高。虽然它们所表示的高度不清楚, 但正是这种使人难以料定的描述给人以震撼。读者看来也会对其高度在心里有种直观感悟。
(2) 模糊距离, 形容距离远。在“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出《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天际”确切有多远, 无人知晓, 只知描述的是很远的距离。“天际”即天的边界, 尽头, 它运用的模糊的词语来达到模糊修辞, 最终传达给读者的是远距这一意思。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语出《登金陵凤凰台》) 和“天涯失乡路, 江外老华发。” (语出《江南春怀》)
(3) 模糊环境, 形容美丽与未知。“月下飞天境, 云生结海楼。” (语出《渡荆门送别》)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语出《题峰顶寺》) 、“愿作天池双鸳鸯, 一朝飞去青云上。” (语出《白纻辞其一》) 在这里“天境”、“天池”和“天上”都不是实指, 而是一些并不存在的模糊语。它们用以描述隐含其中的或静谧或美丽或未知的环境, 修饰和限定其后的“雪”、“人”和“鸳鸯”。这种实际并不存在, 只是给读者提供一种印象, 营造出一种氛围。
(4) 模糊气势, 形容强悍宏大。在此项中, 诗人常以“天兵”、“天门”等这样的搭配来达到形容宏大强悍的气势。“天兵”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某种程度强悍的代名词, 而“天门”给人以同样的感觉, 如“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语出《塞下曲六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语出《望天门山》)
(5) 模糊平滑度, 形容光滑如镜。如“楼船入天镜, 帐殿开云衢。” (语出《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中, “天镜”同第一种分类一样, 采用传统比喻这一修辞格达到对模糊修辞的运用, 从而展现出模糊语义, 形容湖水平静, 其光滑程度如镜面一样。
(6) 模糊范围, 形容范围宏广。经统计, 为表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广阔范围, 李白多用以下词组:“天上”, “天下”, “天”, 和“天地”等。如“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语出《长干行》)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语出《赠孟浩然》)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语出《悲歌行》) “樊山霸气尽, 寥落天地秋。” (语出《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忆旧游》) 这些词或是涉及空间范围, 或是涉及所涵盖种类多样, 形容万物, 形容世界。
(7) 模糊气质, 形容神奇高贵。如“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语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弯弧惧天狼, 挟矢不敢张。” (语出《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忆旧游》) 中, “天鸡”、“天狼”都是神话中的模糊形象, 但给读者传达出的都是某物很神奇的感觉。除此之外, 还有表达高贵的词组。像“首农政, 鸣阳春。天子刻玉杖, 镂形赐耆人。” (语出《白鸠辞》) 、“胡马风汉草, 天骄蹙中原。” (语出《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其中含有的都是极为模糊的形象, 但总体都给人一种神奇高贵的印象。
(8) 模糊声音, 形容声音悦耳。“漫漫雨花落, 嘈嘈天乐鸣。” (语出《登瓦官阁》) 、“天籁何参差, 噫然大块吹。” (语出《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都暗指好听悦耳的声音, 至于何种程度就不得而知, 总之就如神话中天庭的音乐般令人陶醉。
(9) 模糊起源, 形容产生自然, 不需外力。有此意义的“天”字短语, 比如“古来万事贵天生, 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语出《草书歌行》) 和“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语出《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忆旧游》) 。这些词语形容出了自强自立之傲, 自然而不需修饰之美。
(10) 模糊规章, 暗指规律、法规等。在“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 (语出《日出入行》) 中“天”代表自然中的规律, 是上义词, 可能指总体的法规, 也可能指其中的一部分。简言之, 就是其具体所指代的事物并不清晰, 具有模糊含义, 同时也暗暗表达了违反规律的后果堪忧。
(11) 模糊难度, 形容困难。此项用法亦多采用暗喻的方式来形容艰巨的困难, 例如“举足蹋紫微, 天关自开张。” (语出《上云乐》) 中“天关”这一形象所要表达的就是不易解决的事物, 形容困难之大。也是通过修辞来表达出了模糊的含义, 正好显现出对任务艰巨性的考量。
以上分析了在李白诗中所出现的“天”字表达方式所表达出来的模糊意义, 可以看出达到这种模糊, 诗人多采用实际无所指的词和人们想象出来的词, 同时多运用比喻、暗喻等修辞方式成就模糊修辞。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李白完美的表现出各种想要表达的意象。
四、结语
一“天”字, 在李白笔下使得无数形象熠熠生辉, 道出多少神奇。与不同词语搭配, 恰当的展现出各种感情、形象:高远宏大、美丽高贵、悦耳纯真、敬天守纪、强悍困难等等, 而细细推敲发现这些成功的表达都与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分不开。正是这些从“天”字展开的词语表达出了模糊意义, 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使之去感悟诗中的神奇宏大, 跌宕起伏。李白作诗的时代早已离世人远去, 但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仍值得今人细心研习, 弘扬古人遗风, 写出更好的诗歌。
参考文献
[1]陈维振, 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J].外国语, 2003 (1) :30.
[2]鞠红.论低调陈述模糊修辞及其特色[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17.
[3]文旭.语义模糊与翻译[J].中国翻译, 1996 (2) :5-6.
诗词拾趣 孟浩然和李白的诗缘 篇3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是今湖北人。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到40岁时游历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后来做了荆州从事。因长期不得志,公元740年患病死去。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今四川人。25岁时离开四川,长期在各地游历。李白博学多才,但屡不得志,虽然做过官,但却受到权贵的排挤,后来他也长期流浪、漂泊,762年死于当涂。
孟浩然和李白虽然年龄有些悬殊,但是性格、命运和思想上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住在城南,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此后,李白写下了《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歌写了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孟浩然高卧山林、风流自赏、不事君主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公元730年的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约定的那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但是查遍孟浩然所有的诗作,竟没有找到一首孟浩然回赠李白的诗,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孟浩然只给同时代的王维、张九龄、张子容等诗人写过诗。其中原因,有人笑说,李白和孟浩然都是“酒中仙”,可能是相见甚欢,只顾喝酒,酒喝多了就拿不动笔了。其实真正原因是什么,现已无从考证了。
李白描写山水的诗词 篇4
1、荆门浮舟望蜀江 ——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的经典古诗词 篇5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月下独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春夜洛城闻笛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登金陵凤凰台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篇6
关键词:李白,诗歌,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 被誉为“诗仙”, 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 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 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下颇得闻矣”, “十五观奇书, 做赋凌相如”, 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 使他无比自信, 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 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 他自编教材《长短经》, 其中的知识虽芜杂, 却显得鲜活、独到, 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 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 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 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 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 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 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 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 但在文学上, 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 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 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 “遂觉诗人之言, 字字为心中所欲言, 而又非我之所能言” (《清真先生遗事》) 。
1. 对人生无比热爱。
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 如“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 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 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 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 而又转瞬即逝, 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 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 深入骨髓, 直抵心灵, 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 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 与神仙一起游玩, 快乐无比。
2. 对友情真挚。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 “念此杳如梦, 凄然伤我情” (《对酒忆贺监》) , 物是人非, 内心深感凄凉。
3. 对权贵蔑视,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 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 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 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 如“昔在长安醉花柳, 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风流肯落他人后” (《流夜郎赠辛判官》) 。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 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甚至借古讽今, 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 (《杂言寄李白》) ,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 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 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 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 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 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 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 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船由蜀地到荆门, 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 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 写得逼真如画, 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 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 临空而落, 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有形有神, 奔放空灵之感,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 由静而动, 写出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 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 万壑雷鸣的音响, 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 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 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 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 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 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 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 不假雕琢, 似初发芙蓉, 如行云流水, “极练不如不炼, 出色而本色, 人籁悉归天籁”, 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 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 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 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 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 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 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 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 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 “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 毫无雕琢之感, 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 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 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 吟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 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 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 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 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 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自然、清新”,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燕华.李白与李白诗歌的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7 (7) :59.
[2]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人文杂志, 2002 (4) :85-90.
[3]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 24 (4) :228-230.
[4]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1) :21-25.
[5]高亚超.浅析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 (7) :8.
李白的后代 篇7
李白是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才成婚的,时年约26岁。娶的是湖北安陆的许氏夫人,其祖父为唐高宗时的宰相。李白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达10年之久。许氏为李白生了一男一女,女儿平阳,幼时天真活泼,长大后聪慧知礼,可惜出嫁不久即死去。儿子伯禽聪明机敏,知书能文,但是一生都在自耕自读,始终没有进入仕途。
李白后来在山东又纳“鲁一妇人”为妾,生子名叫颇黎,史书中关于他的行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李白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皆为伯禽子女。孙子早年效祖父浪游之举,离家出走,不知所终。至于两个孙女的下落,史料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李白死后58年,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借职务之便,会同当涂县令经过三四年的访查,才终于找到了她们。二姐妹都在当涂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她们的丈夫一个叫陈云,一个叫刘劝。虽然都成了农妇,但她们的状貌举止“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
这两姐妹嫁给当地农民后,没有田地、桑蚕谋生,生活非常窘困。虽然祖父李白享有盛誉,但是她们以当时的身份、地位、境况,实在羞于向当地官员求告,担心辱没了祖上声誉。
范传正见她们的穷苦之状实在可怜,又念及她们是李白之后,便极力劝二女改嫁有钱有势的士族。可是她们却丝毫不为所动,明白表示不愿贪图富贵,否则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她们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即按照李白生前的遗愿,为李白迁葬青山。
范传正听了以后很感动,于是同当涂县令一起将李白墓改迁至县东南郊十五里的青山西麓(即今天的当涂县谷村)。还为二女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由此可见,李白的后代在艰难困厄之中“不屈己,不干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难道不也是一种“太白遗风”吗?
【李白诗词的】推荐阅读:
李白诗词《清溪行》的诗意赏析10-12
李白诗词大全09-01
李白诗词赏析10-05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的诗意赏析07-03
宫中行乐词李白诗词11-04
李白诗词鉴赏之《忆秦娥》09-04
毛泽东与李白诗词中的浪漫主义10-17
李白经典诗词早发白帝城赏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