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共10篇)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1
简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摘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统一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的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
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具有刨荔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怎么交融的?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沿革科学精神与人为精神统一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经历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化与发展。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和“形式”说的出现,使人文学异化为神学,造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压抑乃至泯灭。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和人文精神,全面清理了宗
教神学对人本主义的反动,重新唤起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把个人从封建宗法关系中解脱出来,使人类自身获得了解放,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启蒙精神中获得了统一。同样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经历了分裂与弥合的过程,从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时期的科学与入文的分裂以及理性的单向度发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而使科学与人文精神得以真正的辩证整合,这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我们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艺术、人文,它是一个整体。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专业化了,艺术专业化了,人文专业化了,有时候往往反而把它割裂开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可以理解为外,而人文可以理解为内。所谓“内外兼修、文理兼容”,就是这个道理。中宣部原副部长龚育之说:“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交融和统一。”
三、科学精神与人为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一,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第二,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第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的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
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要想真正的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追求价值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
到这里我差不多就论述完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总觉得上面有一些东西我没有论述清楚,希望老师见谅。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渊源探究——马列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百度百科——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关词条释义》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2
大学不单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 同时又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在一个角度来看, 大学的精神存在的历史价值超越物质存在, 这正是我们当代研究大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长河中, 许多大学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审视大学精神,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大学精神, 一定具有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既让人们看到学校的历史沉淀, 又能够看到它的与时俱进, 既能够看到它优秀的传统, 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果实, 感受到它的精神脉搏;大学精神是“大学人”进行传承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在大学精神中, 我们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崇尚和真理的探索, 又能领略到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 以及由它透射出的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1、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大学精神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形成,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许多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经过应试教育的高考, 初入大学的学生还未曾展现自我个性, 未形成完善的人格。由于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 正因如此才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这种情形不仅提升了竞争力, 而且督促大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当前许多国内大学的校歌校训不断的创新, 张扬独特的大学精神, 引导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首先, 大学精神促进了大学生兼容并蓄思想的形成。大学精神之博大精深, 其思想内涵丰富, 囊括各个领域和方面, 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辩证的进行思考, 从而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思想。大学精神的含蓄和包容性使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同时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培养了大学生勤于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多元化的思想充斥着校园, 尤其是一些功利的思想使大学生对学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放松或者忽视。大学的科学精神通过任课老师和专家学者精神感染及知识普及的作用, 塑造了大学生求真务实、崇尚科学和献身学术的高尚学术素养和良好的科学品质。最后,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不仅表现在大学生进取精神和科学文化的探求, 而且还表现在大学生要主动的关注国家和社会。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就是要让大学生帮助人、关心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2、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发展具有凝聚动力和指导规范的功能。在这些理想和信念在长期形成的过程当中, 无不体现教育的价值观、理念和目标。大学精神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 成为大学的灵魂,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丰富份的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 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 大学精神将培养学生发展变成了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个精髓, 即核心价值, 它是大学生在实现、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评价标准、根本观点和信仰。作为大学中和核心价值同等重要的大学精神能够进行主动的、自觉的互相融合, 进而形成具有联动性以及统一性的共同思想, 所以大学精神要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大学的师资团队、决策层和教育管理者要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和学生活动方面进行逐一推进。另一方面, 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会不断地、自觉地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 在高校的长期发展中, 不断的吸收积累和积淀来自学生发展的要面临的时代内涵和先进理念, 使大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升华。
3、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引领作用
大学精神体现着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情怀的培养。教育人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就是教育的本质, 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区别。人要在社会生存与发展, 既要有求生技能和生产能力, 又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快速的发展科学需要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伦理,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类带来技术变革的同时科学的泛滥也可能带来安全的隐患。大学在授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 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
三、大学生发展对大学精神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对于大学精神的搭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精神是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相互影响存在和发展的。大学生是自然人, 同时也是社会人, 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其他教育因素的印象之后, 将作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因而影响大学精神的构建与发展。
1、大学生发展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进而影响大学精神的独立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带动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高校规模的速崛起, 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一些调整和改革。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渗透的复杂背景下, 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逐渐传播和蔓延到高校中。一些负面的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中冲击和影响,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着大学精神的导向
大学精神是开放的、科学的, 大学精神的形成与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发展的、动态的, 大学精神通过不断的吸纳与更新时代的内容体现出时代化。从一个角度角度来讲, 每个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的方向构成了大学精神的方向。快速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精神是遵循国家宏观教育发展路线、尊重本校发展传统和创新理念。
大学精神与大学生发展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被文化所改造, 然而精神文化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独立发展轨迹和规律, 最终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形式或物质的形式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层面, 而精神层面则更具有主体性。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会反应大学精神的外延与内涵。从精神与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问题, 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因为精神建设和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有常态化的心态稳步推进。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 是核心的组成部分,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发展动力之源泉, 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由于其自身的属性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 进行精神的传承与积累, 同时又现代先进的理念, 立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大学文化在不断的沉淀中, 去升华可以被社会所接纳与认同的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的精髓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灵魂深处, 逐渐内化成一种自律性的规范标准, 进而为大学生的发展的指引风向标。
参考文献
[1]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 2006 (5) .
[2]姚红.大学文化影响学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0) .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3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统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定义
通常我们会将科学精神定义为关于事实的知识,注重知识与事实相符合,它是一种求实求真,开拓进取,用于批判的精神,用于解决是否真假的问题,是我们进行实践探索,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精神,更是整个科学范畴中的关键部分。而人文精神我们则往往定义为关于价值的知识,注重行为要遵循道德,用以解决美丑善恶等等问题,不但是促进个人拓展完善自身的关键,是我们正确确立目标,信念,正确建立三观的重中之重。
两种精神看似差别很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却是互补共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实际上也就是真与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如今我们所研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最为关注的。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它们都是组成完整的人类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这两种精神,人类才有实践探索,认识世界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者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是科学化的人文,也是人文化的科学。除此之外,国家所倡导的科学文化,也绝不仅仅具备单一的内涵,必然是科学化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化的科学知识。最后,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本身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为科学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其中所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过程
科学和人文从开始的分割、分裂到走向互补、交融,需要一个很漫长且艰难的过程。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离是一个历史的现象,科学和人文发生分离存在着必然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经历了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化与发展。在古希腊时期,文学被划归为神学,严重压制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大力的倡导古希腊哲学的理性和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十日谈》强烈的抒发了对人性解放的需求,在这一时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获得了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同样也经历了分离与融合的过程。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科学精神就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人类求实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尊重人、爱护人和促进社会发展。科学、艺术、人文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艺术、人文也逐渐的细化、专业化,这样就造成了科学、艺术、人文由原来的整体不断的分离。但是现在我们要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完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既有理性、也有感性,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时一定要讲究辩证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统一的过程不是简单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全部放在一起,而是分别取其中的精华,对两者的问题要予以摒弃,以此在发展中不断融合。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辩证统一的重要性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时代发展的需、也是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只依靠自然和社会科学社会发展难以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两者辩证统一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科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科学教育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但是人文主义却渐渐落后于科学,致使科学与人文逐渐的分离。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的要求,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与人文精神。如果我们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成只追求学术而对其他人文要求无所顾忌的畸形社会。科学知识也是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的协助,科学只能是盲目的;而如果只追求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只能是虚妄的,并且整个社会发展也将停滞。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实践活动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平衡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想要正确的认识世界,二者的结合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追求的价值和真理具有完整性。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进行实践活动或是认识活动,对于两种精神辩证统一关系的坚持也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顾宸,吴健.论科学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
[2]李晓锦,戴雅娜.浅析“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当今意义——兼谈科学精神的新变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4
关键词:科技 人文精神 统一
我们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分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那么,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两种精神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相互影响。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问题便自然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及对个人发展的终极关怀。概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它们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不同。一个是情感的、形象的,一个是理性的、逻辑的;一个求美,一个求真。其次,它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人文精神”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反对“价值中立”,要求始终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 而科学精神则不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整体精神领域的两个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核心的关注。科学精神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物质力量和手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所走的路径不一样,但是其最终目的却是统一的,即使人类能够获得自由、幸福。[1]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2]
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作用的一翼。关于科技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可以从两点认识。
一、科技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质等二个方面。从科学思想看,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即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或精髓之所在。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一种崭新的科学思想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往往会决定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从科
学方法看,尽管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概括地说它们基本上分属两个大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这两种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科学精神气质看,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提出的五条科学精神气质是一套富有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或一致的。这是科学技术深刻的人文意蕴。
二、科学向人文科学的渗透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科学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在人文科学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为手段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受到来自另一个认识领域的智力激励,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神向科学的融人则是上述有机互动的另一翼。关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人也可以表现为两点认识。
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扩大知识领域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求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要求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等等。这种共性应该说就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而言,则是其科学意蕴之展现。
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科学就是人文科学。寻求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偏激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单一的客体尺度或单一的主体尺度,都已被实践证明为不可取、不合时宜。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辩证大综合,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知识论和非知识论的综合、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综合、成熟的认识与发生中认识的综合、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综合,等等,这一切之中体现的一种共同性,便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当然,这是现代文明水平上的综合,而不再是古代那种混沌未分的粗浅状态。在综合与互补之中,两个范畴也共生出融合之果:渗透着科学的人文精神,或人化了的科学,它们将使人获得整体幸福,将使人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文精神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文精神以其对于神权政治和宗教迷信的冲击,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科学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它必然地受到神权政治、宗教势力和迷信思想的压制。人文精神则以其对于神权和宗教迷信的猛烈冲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中世纪的欧洲,不仅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且自然科学也被禁锢在神学世界观的思想牢笼之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猛烈地冲击神学樊篱,为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了巨大发展。[3]其次,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激励着人们追求科学真理。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科学理性,鼓励人们与一切压制、违背科学理性的宗教势力等错误思想作斗争。哥自尼、伽俐略正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孕育出来的勇于探求和坚持科学真理的伟大科学家。人文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科学热情,召唤着人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人文精神其根本点是宣扬以人为本,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在宇宙万物中具有最根本的意义,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地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建设人类文明。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科学不断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运用技术的手段,有效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发生人类所需要的变化。[4]从历史上看,人类正是在这样的过中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使自己在精神上不断获得解放,从对“神灵”的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之中解放出来。当人们还没有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时,往往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超自然的“神”力所造成。人性受到了“神性”的奴役。科学技术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确信了自己作为宇宙“万物之灵”的地位,由信奉神灵转而相信自己,人性开始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肯定和赞美自身的价值和智慧,并且开始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思考。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客。正如达尔文通过他的《物种起
源》中“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这就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破除了对上帝的迷信,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就证明了,正是随着自然科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才逐渐破除了对于“神”的畏惧和崇拜,转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用人性否定了神性。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例如印刷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都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传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精神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促进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有关人的伦理道德、价值、权利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人文命题作新的思考。其结果,是不断地拓展人文精神的视野,丰富着它的内涵。
五、如何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及角度,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看,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人文文化领域,它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形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当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经在西方得到响应,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逐步展现开来。这种分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文化的对峙,以科学知识及科学操作为内核的文化领域,与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文化领域,各自分别构成封闭的文化领地,二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鸿沟。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两种文化对峙最终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导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泛滥,就是这两种精神对立的必然结果和体现,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近代以来,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导致了科学主义和惟科学的倾向。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科学技术在人
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致被扭曲,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惟一的理性原则,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排斥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遍价值观,工具理性逐渐取得了对价值理性的胜利。这样一来,作为主体的人反倒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由此在许多方面导致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直接导致了20 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使人生活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不安,迷茫不解。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战乱,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都构成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全球经济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5]。
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一面,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公开对科学采取敌视态度,他们都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对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 事实证明,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与传播,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化,而且能够注入社会,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6]。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首先是人文观念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人是目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的工作方向具有规范作用,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理性主义科
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将科学等同于真理,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有的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违背了科学的一般原则, 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一些伪科学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 也打着科学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冠以高科技产品而欺骗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 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 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博.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及其融合.新西部,2009.12:2
4[2]张乾.试析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2008.1:9
5[3][4]刘良琼.钱汉东.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与科教兴国战略.[J]池州师专学报, 2002.02.9-10.[5]韩文莆,赵红光等.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2.10(2):73-75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篇5
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姓名:王 大 海
学号:091031091
5专
班级:机自099
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2010年12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黄昌款、胡适、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
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又决定着大学的风格,影响着大学的运作行为,影响着师生的气质和品性,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学风、教风和校风。它决定着大学的形象,使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些具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必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学精神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后的大学精神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篇6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缺一不可.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与人们精神的高度文明相结合.
作 者:马利 MA Li 作者单位: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刊 名:丹东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NDO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A8关键词: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7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紧迫性
1. 实施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理工院校,办学历史悠久,科学精神浓厚。在科学精神的统领下,理工院校具有浓郁的质疑、钻研、探索、求实、知行统一的精神。自然科学在理工院校得以传承、发展、应用。但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为此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理工院校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需要。健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人文精神使其在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追寻中得以提升。
2.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时代的列车已经把我们载入了大科学与高技术的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的高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道德修养、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身心状态的需要。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精神状态关系到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关系到国家强弱兴衰。大学必须以现代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两者融和。
3.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对知识创新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而且需要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是求真,人文理性是求善。科学理性离不开人文理性的指导和规范,高科技必须要有高人文的制衡。因此,理工院校的大学生只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同时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升,成为创新的主体。
4.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的需要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美丽中国”既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求在发展中将真、善、美有机统一;既体现了科学之美,又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体现了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其发展手段是高度生态化的绿色技术,发展的路径是师法自然,发展的目标是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当代价值
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不朽灵魂。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而创新思维的形成,特别是创新思维中的非逻辑思维的形成,有赖于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理工院校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能使学生思维开阔,产生新思维、新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引导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科学精神属逻辑思维,是追求真理,其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意识就是科学精神的灵魂。非逻辑性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性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构建。科学技术研究要实现创新,要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思路,表现其价值。
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戴森在《宇宙波澜》中有一个观点即科学与道德主要之点是科学要充满人文关怀。我们所钻研的问题,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取决于为科学而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这是有关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最好诠释。理工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在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能否消除科技的负面影响,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路径,体现其价值。
3.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要求用理性思维、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作为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得理性与情感、分析与感悟、追求真实与求善求美之间形成统一;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既从科学出发,判别其是与非,又从人出发,满足人的“需要”,给人带来福祉;既在认识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又要在追求真理中体现“价值”。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使人的认识趋于“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促进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在学理层面上展现的价值。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二者融合对高等教育具有切实的紧迫性。二者融合育人是实施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的需要。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具有当代价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理工院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
参考文献
[1]黎胜禄.研究生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民营科技,2009(12).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3]麦宇红.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1(1).
[4]陈洒林.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2(14).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谈 篇8
本文离开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概念之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解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精神现象,进而论证了它们的一般特征和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影响,同时又相互斗争、相对独立自径发展的关系,从而得出高等教育应努力将科学、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的结论.
作 者:王红武 李芸芸 作者单位:王红武(大理医学院社科部)
李芸芸(云南师大电师部)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9
字数:3321字号:大 中 小
摘要: 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培养
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我校对1312名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对于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态度,有超过5%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不愿意参加;对于义务鲜血的态度,有超过11%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献血;上课迟到时,有将近10%的学生从不向教师道歉。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只求学好专业学科,忽视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现象。在我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假如有机会再次选择专业,只有20%的学生会选择文科专业;假如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感兴趣,当两方面的讲座同时出现时,只有42.1%的学生会选择人文知识讲座。许多大学生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漠视信念、品格和伦理规范等人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即漠视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的灵魂。但当前在高考的指挥、升学的压力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科学的状况。我们提倡人文教育,提倡大学生多学一点历史,也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了解今天的社会是怎么发展而来,怎么为国家的兴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就没有自己的灵魂,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21世纪中国腾飞的重任,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于他们而言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因此,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身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大学生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对于促使自身情感智慧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人文精神是一所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高校代表社会的主要精神潮流,高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才能致力于知识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对高校发展生命的重视。笔者认为,中国的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一)高校应该正确定位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大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着眼于实用性,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
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正确的自我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人文素质以及完善的人。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它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终理念与使命,不断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二)高校应该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
重整人文精神教育体系的途径有:首先,改革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模式,通过院系的合并、调整,打破过去那种文理分科的框架,建设综合性大学。其次,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最后,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文理沟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大力彰显各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高校应该倡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大学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要把人文精神看成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因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视要不亚于对专业学知识的传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当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专业知识的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构筑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克服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其次,大学辅导员应该树立“人文精神是科学之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以生活事件为契机,从细微处引导大学生体现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时事,投入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便是为受灾群众捐助一点物资,为孤寡老人送一点温暖,为有需要的人献一点热血,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一点义务工作,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影响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篇10
笔者以为, 在综合大学开展音乐审美教学活动, 开设音乐赏析类课程,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批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的学生, 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本身, 而且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精神和文化内涵, 把握音乐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 以音乐讲文化, 以文化讲精神 (即音乐文化中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去考察音乐文化。同时, 教师应适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的审美能力, 感悟音乐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感悟音乐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学习、评价音乐的能力, 从而加深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提高审美修养, 促进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性思考。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 怎样以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去阐释音乐文化?又怎样将音乐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渗透于音乐审美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大学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 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审美教学, 若直接讲解音乐理论, 或单纯讲解音乐知识, 不仅内容显得枯燥, 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若能以历史、文化的结合, 以科学、人文的视野来给学生讲授音乐, 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形态要素, 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文化去感受音乐的精神气质、个性特征, 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和音乐文化中所饱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笔者的做法是:首先以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为线索, 讲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的存在方式, 以及音乐文化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不同特征;其次, 以科学、人文的视角来阐述音乐文化, 并结合音乐文化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进行音乐审美教学,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 真正受到音乐文化中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与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熏陶。为此, 音乐文化及其科学与人文精神是音乐审美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音乐的诠释来看, “音乐是凭借声波而存在, 在时间中展现, 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 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 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音乐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它离不开政治、法律、宗教、哲学、道德等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看法。说明音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滋养, 它浸润在“人文精神”之中。同时, 从它的构成材料和展衍过程看, 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滋养, 它浸润在“科学精神”之中。
有哲人认为, “理性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是一个变项”, “它既是一种认知方式, 又是一种生活态度, 更是一种精神面貌。”以此来衡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刚好看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音乐”, 便充满了这种理性色彩。因为, 当我们以一种认知方式打量它的时候, 发现它既重经验, 又重推理, 它不仅仅停留在感觉、知觉上, 而是深入到对音响世界自然规律的把握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论述的科学精神的反映。就生活态度而言, 音乐的发展注重社会伦理, 同时注重个体人格或利益。就精神面貌而言, 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注重明智和积极向上, 反对迷信或颓废。这些又是我们所论到的音乐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反映。因此, 音乐文化发展中,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亲相融, 共筑它们的理性大厦。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荐阅读: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0-10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08-2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07-07
科学与人文精神07-13
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12-14
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09-23
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论文10-05
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06-26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11-16
科学精神 人文基础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