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2024-10-05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精选10篇)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1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成立于2 0 1 0年9月, 由松山湖管委会创办, 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捐建。教学设施一流、育人环境优雅。学校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 牢固树立"大教无痕, 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 积极创建"无痕教学、无痕德育、无痕管理融为一体的无痕教育"办学特色, 在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健康体魄〃同步提升和平衡发展的同时, 学校正朝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世界先进教育对话的国内一流学校迈进。

建校五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中华吟诵示范学校"、"广东省诗歌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粵教云智慧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学校足球队、机器人队、管乐团及电脑制作社团在国内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 达国内一流水平。全校建置智慧教室, 智慧课堂翻转教学常态化应用, 代表国内教育现代化应用先进水平。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作为智慧教室试点项目和"粵教云"示范应用首批试验学校, 率先搭建了云端结合的智慧教学支撑环境, 建设了松山湖智慧教室项目专用平台。经过三年的建设与探索,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已经完成全校智慧教室建设, 并开展常态化教学应用探索, 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模三核六策略"的"无痕教学•高效课堂"应用模式, 即以"个体自学—组内合学—班级展学—运用促学"为模式, 以"学生自学、自己找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为核心, 以"智慧教室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训练、课堂管理训练、纠错跟踪巩固、课堂评价反馈"为策略。

•语言激励无痕*行为示范无痕*教学引领无痕

•管理自律无痕*心灵感召无痕•环境熏陶无痕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2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一位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篇3

在一般人眼里,院士似乎都是全身心在实验室里搞科学实验,认真撰写科研论文;或者在办公室中提笔在绘图纸,或者在工地上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难题,想象中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调枯燥。春节前夕,笔者走进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博士的家中,发现这位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的专家,其业余文化生活却非常丰富。

龚晓南院士的客厅非常有文化味。只见在四周的墙上,挂着一些画和他与家人的合影,特别吸引人的是在沙发的上方,龚院士用几条红线将近来刚收到的上百张贺年卡像晒衣服一样挂在绳子上。这些贺年卡有上级有关部门寄来的,也有同事、亲友、学生寄来的;有的祝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祝贺他新年快乐、事业腾飞、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龚院士说:“这些贺年卡设计漂亮、印刷精美,因为今年是龙年,仅上面有关龙的图案就千姿百态,一个‘龙’字的写法也是各有千秋,还有贺词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所以我就将其挂出来,一是可以为新年增加点喜庆气氛,二来也是一种文化生活展示。”在笔者的眼里,这的确是一道较为独特的文化风景。

接受采访时,龚院士将笔者领到一个摆着茶具的小茶桌旁落座,然后拿出产自台湾的“高山乌龙茶”,给笔者泡起了“功夫茶”。他用熟练的手法烧茶、泡茶、洗茶、暖杯、冲茶,可以看得出他对茶文化方面也颇有研究。他说:“我喜欢喝茶,我妹妹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茶学教授,在一起的时候,她会向我介绍一些茶文化的知识,让我对茶文化也有些兴趣。因为我们在搞科研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喝喝茶有助于思考。另外平时与家人、与朋友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既可以舒缓工作中的压力,还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这也是茶文化的魅力吧。”饮茶品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敬茶待客以茶会友,显得典雅清和,蕴藏着高雅的情致,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这正是一种生活艺术享受。

说到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龚院士说这跟父亲的影响也有关系。他说:“我的父亲龚樟杰曾担任过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山下龚村的党支部书记,虽然父亲只上过五年学,但平时热爱学习,通过长期努力,能读浙江日报、参考消息等各种报刊、书籍。他关心国内外大事,晚年写家史、查考龚氏家族历史。我的父亲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一直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勤学文化,有时候还会讲一些民间故事给我们兄弟姐妹听。 ”民间故事、文学名著、文化知识伴随着龚家孩子的成长。龚院士说:“如今我们7个兄弟姐妹中,有5个人是教师,其中有3个大学教授,一个中学老师,一个小学高级教师。我主张知识面要宽,业余时间书看得比较杂。我自小喜欢看书,小学、中学时,课余时间看的书有的是父辈珍藏的古籍书,有的是向学校和

STARDOM名家风采

同学借的,其中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这四大文学名著,但我更喜欢看神话故事和武侠小说,如《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等古书,这对我提高文化素养是颇有益处的。”

1961年7月,龚晓南从金华一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学习,是当时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大学期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同志报告中的一句话“在认识论上要坚持唯物主义”,龚晓南至今记忆深刻,对他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不错,是“因材施教”对象,政治上也要求进步,1963年加入共产党。根据清华大学“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传统,他先后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和系里的学生会副主席等。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凤县秦岭山区从事“大三线”建设。开始几年干的是道路、桥梁、防洪堤及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后来在完成“三通一平”后搞土建工程,主要是管理工作。秦岭地区山坡滑动和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当时他醉心于结构工程,在秦岭山区自行设计、施工了几座桥,甚感满意。因为家在浙江,1978年报考研究生时,龚晓南决定报考浙江大学。考前他的岳父、浙农大教师卢世昌先生陪他向浙大土木系的蒋祖荫教授请教填志愿时,蒋教授向他介绍了该系当时唯一留学回国的曾国熙教授在软土地基领域的科研成果,龚晓南立即对岩土工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岩土工程专业。

父亲遇到家里有喜事的时候,会写一首打油诗庆贺。受父亲影响,龚晓南也会这样。1981年9月获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他便带着全家去游儿童公园、游西湖,并即兴吟诵了一首小诗,表达心中的兴奋之情:“九月杭城桂花香,学业初成精神爽。儿童公园嬉戏乐,泛舟西湖全家欢。 ”1984年9月龚晓南获博士学位,成为浙江省和我国岩土工程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天,龚晓南登上西湖边的玉皇山,又即兴赋诗一首:“昨摘博士冠,今登玉皇山。抬头向前看,明日再登攀。 ”他认为一个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也要有文化艺术的修养,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1986年底,龚晓南获得了洪堡奖学金,赴德国Karlsruhe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德国学习期间,他比较深刻地了解到西

龚院士在书房翻阅资料。Gong at his studio

凝神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Academician Gong poses for a picture at home.

方与东方文化的异同,通过文化的交流,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融入东方文化之中,用于指导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8年春他回国后,同年就晋升为浙江大学的教授,1993年又被聘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地基处理》编委会主任等学术职务。长期以来,他主要研究领域为软黏土工程学、土塑性力学、地基处理技术与复合地基理论、深基坑工程和土工计算机分析等,仅在杭州参与建设的项目就有杭州大剧院、钱塘江过江隧道、杭州绕城高速、杭宁高速公路、杭州地铁等,以及2004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的乍嘉苏高速,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和“鲁班奖”。现已出版专著30多部,主编学术论文集16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并已培养硕士75位、博士72位,真可谓硕果丰枝头、桃李满天下。

在采访结束前,龚晓南院士让笔者看了几张老照片。那是他年轻的时候,爱好武术,会打拳、能舞剑,最绝的还是双腿劈叉,稳稳坐在地上,可见功力并非一般。后来,他从事科研和教学,自然没有时间练功了。不过,为了健身强体,有两样爱好是没有丢的,一是打太极拳,二是游泳。他认为一个搞科研的人,除了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两者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By Xu Zhongyou

龚院士正在审阅论文。 Gong reads a paper on his computer.

It was announc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8, 2011 that Pro-fessor Gong Xiaonan (born in 1944), a foundation scientist with Zhejiang University, was elected a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Zhejiang was honored to have two professors elected in 2011. The other is Professor Chen Jiannan, president of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lc202309031223

I visit the 68-year-old Professor Gong at his home a few days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2012. I had mistakenly imagined meeting a sort of bookworm, but when I walk into his home,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a touch of culture in the sitting room and I find him a man of culture and hobby. On the walls are a few paint-ings and large photographs of his families. Over the sofa are a few red strings displaying about 100 New Year cards from colleagues, friends, relatives, students and government offices. These cards con-gratulate him on his academic recognition. The professor does not display these cards for showoff. He likes the fine artistry of these cards: dragon imag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龙 (dragon) in various calligraphic styles, and messages.

Before my interview with the professor starts, Gong makes me a cup of oolong tea. I witness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tea mak-ing, which shows that he is versed in tea culture. He confesses to a passion for tea. His sister is a professor of tea studies with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introduced him to tea culture. He says a cup of tea helps him better ponder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issues. He also enjoys having a cup of tea with his fam-ily.

Gong reveals that his father was a self-educated man. His father used to work as a village chief. With only five years of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he taught himself to read newspapers. In his evening years, the senior traced the family roots and put together a family genealogy. The father gave top priority to education, giv-

ing his seven children opportunities to go to school. Now five of

the seven grew up to be teachers: three collage professors, a middle school teacher and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with a senior title.

The professor says that he has benefited a great deal from the four major classical novels he read in his boyhood years. He does not hide his preference for stories of gods and devils and kongfu legends written by ancients.

Gong Xiaonan’s education and career advance was smooth. When he entered Qinghua University as a major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July 1961, the 17-year-old was the youngest in the class.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building roads and bridges. In 1978, he took a graduate cours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This graduate course was a turning point of his career. He shifted his academic focus 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e got his master’s degree in 1981 and doctoral degree in 1984. He was China’s first PhD in the field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1986, h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study at Karlsruhe University for two years. On returning to Zhejiang University in the spring of 1988, he became a professor; in 1993, he was appointed a doctoral advisor. He has assumed a series of leaderships at honorable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and publications.

Gong Xiaonan has left his master touches in various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rbanization of Hangzhou, including a highway project that won a top national construction honor in 2004. Gong has written and edited 16 books and over 400 papers. Under his tu-telage, 75 have acquired master’s degrees and 72 doctoral degrees.

Before the interview ends, Gong shows me a few photos of the past. In his younger years, he practiced boxing and sword. In one of the pictures, he does the splits perfectly. With total dedication to work, he did not have time for practicing kongfu more diligently, but he still finds time for swimming and doing Taiji boxing. He be-lieves a scientist needs both academic knowledge and health to go far in his career. □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4

电影《一代宗师》是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这部电影从构思到最后公映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这部耗时漫长的电影, 和其他武侠电影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不同, 影片中的打斗全是运用的王家卫导演所擅长的慢镜头。对各个打斗镜头, 导演都精雕细琢, 而演员的对白更是富有深刻的哲理。在影片中, 王家卫导演通过台词阐述了他所理解的武侠精神, 描述了大师们对武术传承的不同看法, 也彰显了互相理解, 互相包容的人文情怀。

一.探求武侠精神

武侠包含“武”和“侠”, “‘武’是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 ‘侠’则包含中国特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1]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符号, 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武林, 既有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 又不乏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

叶问家是广东佛山的望族, 40岁以前家境殷实。他七岁跟师父学拳, 师父亲自跟他系上腰带, 并告诉他习武之人“一条腰带一口气”。叶问的一生经历了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内战, 能够坚持下来, 就是凭着这句话。这里的“气”可以指“气节”, 在百度百科中, 气节是指“坚持正义, 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 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习武之人要有气节, 无论是境遇顺畅, 还是时运不济, 都不能忘记自己作为习武之人所应有的正气。

在宫羽田与徒弟马三的一段对话中, 也可以看出侠义精神。宫羽田把南拳北传后, 来到佛山, 希望找到一位有影响力的南方武林人士推动南拳的北传, 这时他问徒弟马三“你知道为什么刀得有鞘?”马三回答“刀的真义不在杀, 在藏”。宫羽田知道马三心肠狠毒, 自己藏不住他, 于是让他回到东北。宫羽田深知学武的目的不在斗狠, 更不在杀人, 而是要能容忍, 能藏住自己的锐气。“藏”也是武侠精神的关键之一, 平时不露锋芒, 在关键时候救人于危难, 这样才是谦谦君子, 不浮夸。

武术中还强调一个“容人之心”。宫羽田到南方来找人“搭手”推进南拳北传, 女儿宫二却不赞同。她认为叶问辈分低, 根本没有资格跟父亲过招;再者, 宫家从无败绩, 万一输了也不好看。宫羽田却说“但凡一个人见不得人好, 见不得人高明, 是没有容人之心。”可见, 武术精神还有一点是“气量”。“气量”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能容纳不同意见的肚量, 也指容忍谦让的限度”。所以有气量的人, 不仅能容忍不同的意见, 而且能够懂得虚心谦让。所以, 宫羽田理解的习武之人应该有谦和的品德, 能容人并能虚心向别人学习。

电影中关于宫羽田和徒弟马三还有另外一场戏, 1940年, 马三投靠日本人, 当了汉奸, 宫羽田劝马三回头。宫羽田谈到自己的绝活“老猿挂印”, 他说“老猿挂印回首望, 关隘不再挂印, 而在回头”。宫羽田劝不了徒弟, 只有废掉其武功, 而自己也被徒弟马三打死。“回首望”是武术的另外一个境界。每个人都会犯错, 作为习武之人也会犯错, 但要知错能改。而作为习武之人, 我们也要能够及时制止别人的错误, 宫羽田就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来阻止不知回头的徒弟。

何者谓“武?止戈为武”[2]一部电影, 通过富有哲理的台词把习武之人的“气节”和“气量”全部都展现出来, 而且也让所有的人懂得“回头望”, 望自己, 也望他人。不能不说王家卫对武学精神的探求是非常精准和全面的。十年磨一剑, 这经过十三年打磨的《一代宗师》之利剑, 让我们看到了宗师们伟大而超越自我的思想。

二.关于武术传承

武术大师对武学精神的探讨, 不光体现在他们对“武”和“侠”两个字的理解, 也体现在他们对武术传承的想法上。片中的武术大家叶问、宫羽田和宫二对武术的传承有不同的看法。叶问认为武术应该不分门派, 不分地域, 得到传播;宫羽田本身也是倡导武术不分南北的, 但是他并没有叶问那种天下大同的思想;而宫二则秉承着传统武学中的门户思想。

影片一开始, 叶问就有一段独白“别跟我说你功夫又多深, 师父又多厉害, 门派有多深奥,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 错的, 躺下喽;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说明叶问认为门派, 师父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赢, 赢了的才有话语权。所以武术中不要受门派的限制, 要意识到各种武功的优缺点, 要集各武术之长处才好。叶问的武术思想也是对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一个提醒, 清政府以天朝自居, 只觉得自己最强大, 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最后被西方列强瓜分。

叶问和宫羽田在金楼掰饼的一场戏中, 两位武术大家没有比试拳脚, 而是比试对武术的见解。宫羽田说, 25年前, 一位叶先生说过“拳有南北, 国有南北么”, 而在掰饼后, 叶问说“其实天下之大, 又何止南北?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 在你眼中, 这块饼是一个武林, 对我来讲是一个世界。所谓大成若缺, 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真管用的话, 南拳又何止北传?”宫羽田在掰饼后也承认自己输在想法上。他的眼中只看到了中国的武林, 而叶问却看到了全世界。从武术上讲, 叶问认为武术无国界, 应该认识到各种武功的优缺点, 取长补短才会有进步。这种开阔的眼界连宫羽田也自叹不如。

宫二则信奉传统的武术门派和家族观念。宫羽田被马三杀害以后, 尽管父亲的遗言是“不问恩仇”, 尽管父亲的兄弟前来劝说, 尽管马三处处避让, 宫二小姐还是选择了一条替父报仇之路。在宫二眼里, 看到的是传统的武术道义, “欺师灭祖”是罪不可恕, 所以自己一定要替父报仇并且替天行道。当马三说宫二是许了亲的人, 不算是宫家的人之后, 宫二做出了一个女人能做到的极致———她退了亲, 并发下不婚嫁, 不生子, 不传艺的誓言来秉持宫家的身份。她在佛祖面前说“宁可一思进, 莫可一思停, 他欺负我们宫家没人, 我只能进, 不能停”。许下了诺言, 就不能退缩, 只能向前了。

其实, 三位武术大家都秉承着“宁可一思进, 莫可一思停”的精神, 他们虽在武术的传承问题上见解不同, 但是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传承理念而奋斗, 叶问传咏春于世界, 于是留名青史;宫羽田的南拳北传的思想虽不及叶问天下大同之宽广, 但他也想到的是大家应该放弃门派之争, 互相学习;宫二是传统武术家的代表, 她在乎武功的高低, 更在乎门派和家族的荣辱, 并且用自己的一生来捍卫宫家的武术经典。

三.台词中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人文主义情怀。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 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 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所以, 人文情怀应该是尊重“人”, 承认“人”, 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相互容忍为基础的情怀。

在前面所讲的武侠精神中的“容忍之心”体现了人文情怀, 而武术大师们对于武术传承的问题交换看法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这部电影中除了对武学精神的探讨充满了人文情怀, 在对爱情的描写上也凸显了相互尊重, 互相坦诚的人文精神。

叶问一生喜欢过两个女子———妻子张永成和宫二。叶问的妻子叫张永成, 出自名门, 是前清洋务大臣张荫桓的后人。张永成平时话不多, 她认为“出口有时会伤人, 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道出了夫妻间相处的真谛———理解。张永成理解叶问, 而且守望丈夫, 这是夫妻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后来, 叶问离开佛山, 只身去到香港。临走时, 他在张永成的手心写了个“心”字, 然后电影屏幕出现了“郎心自有一双脚, 隔江隔海会归来”。就因为这个“心”字, 张永成一直在佛山守望, 直到去世。

叶问和宫二在金楼的比武中面面相对, 互生情愫。两人的爱情, 由于战火而搁浅。后来, 宫二奉了道, 秉承着不婚嫁, 不生子, 不传艺的誓言, 她本可以不向叶问表明心意。但在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 宫二说:“我在最好的时候碰到你, 是我的运气, 可惜我没时间了。想想说人生无悔, 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 那该多无趣呀。叶先生, 说句真心话, 我心里有过你……就让你我的恩怨像盘棋一样保留在那儿”, 叶问说“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 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恩怨。有的, 只是一段缘分”。

爱情是有缺憾的, 正因为有缺憾, 才有百转千回, 才有念念不忘。张永成为了爱情, 一生苦等;宫二为了武术, 放弃了追寻爱情, 觉得人生有憾;叶问认为一切随缘, 缘起缘灭, 一切无悔。

四.结语

影片《一代宗师》中所刻画的武术大师们不是一个个的神, 而是追寻各自武术梦想、有血有肉的人。在《一代宗师》中, 我们了解了“一条腰带一口气”, “容人之心”和“回头望”的武侠精神, 明白了“大成若缺, 有缺憾才有进步”的武学传承思想, 理解了“人生若无悔, 那该多无趣”的爱情表白。“功夫”这个词可以指武术, 也可以指“时间”, 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 用了13年的功夫, 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武林, 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好好体会他所传递的武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摘要:台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也是一部电影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电影《一代宗师》的台词入手, 分析了这部电影台词中所体现的武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并从台词中去体会武术大师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情与义。

关键词:一代宗师,台词,武学精神,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张震宇, 刘韬光.浅析武侠电影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 (11)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篇5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顿的力学定律、开普勒的天体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追求真理的结果。求实即是追求实在。就科学上的“实在”而论,“实在”即是可验证其是事实存在的事和物。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实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实在的;在科学上可以实验得到的结果——电子、原子、中子,都是实在的;天文上可以观察的——行星、恒星、白矮星,也是实在的;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当然也是实在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那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通俗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生命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

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大学精神,不仅需要科学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理想的人文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我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却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能够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够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精神向科学人文阶段转变,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20年来,我国教育家龚育

之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重视的事——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他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就是“交融”。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为革除“文理分驰”之流弊而竭力倡导“融通文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但许多传统观念和作法的沿袭和束缚,给文理交融造成重重障碍。因此,破除文理之间的传统壁垒,充分认识文理交融的必要性,对于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知,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它往往给人就是追求的一种真,人文给人是追求一种爱,就是我们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规律核心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所共知,但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在以

培育人文精神实现科学发展 篇6

一个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 而这经济发展的背后少不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这个支柱就是人文精神。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就是一个在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柱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集体。

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于2005年与天津市园林宜兴埠花圃合并, 成为了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 集花苗木销售、租摆, 绿化工程建设为一体的园林服务性单位。作为文明窗口的服务行业, 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就是要从本单位的特点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转变经营方式, 加大力度, 抓好职工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等软环境建设, 促进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历经4年多的发展, 在租赁中心内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1. 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

园林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敢想敢闯敢干,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精, 人精我变”, 在单位内培养和树立“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的精神, 以“一流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化苗木质量, 一流的租摆服务”取信于是长, 以“信誉第一”的作为单位的经营宗旨。

2. 无私奉献, 真情服务。

通过教育培训、树立典型引导, 使每一名职工树立“无私奉献、真情服务”的理念, 以客户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是否到位的标志, 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 帮客户之所需。

3. 勇于创新, 讲求实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定要改变坐、等、靠的消极思想。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想勇立潮头, 必须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创新才是是发展进步的动力。说实话、办实事、讲实绩、重实效,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扎扎实实抓出实效, 不搞花架子, 围绕“实”字做工作。

二、租赁中心党支部始终把抓好职工人文精神培育作为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加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租赁中心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改革与发展,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 深入开展了以“提高党性修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和形势教育, 在单位内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先进典型事迹座谈交流会, 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在单位内坚持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八荣八耻”荣辱观来教育规范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使广大干部、职工知荣明耻,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对外树立了良好的集体形象。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期间, 租赁中心党员、职工在支部的号召下积极捐款捐物, 充分体现了关爱社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2. 狠抓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

为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业务素质, 租赁中心制定了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工作思路, 抓住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等环节, 健全和完善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单位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党支部责成有关部门, 深入一线班组搞调研, 了解干部所需、职工所盼,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每一次培训班都做到了“培训有所需, 学后见成效”。为了学用结合, 在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 召开座谈会谈体会, 组织开展学习交流, 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抓典型, 树样板, 发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

租赁中心党支部注重树立典型, 弘扬正气, 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于连续数年的市级劳模梁树民同志及其班组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激励和辐射作用, 推进单位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通过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作为典型进行教育, 唱响主旋律,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单位内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使集体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形成了一支不怕困难能打硬仗的职工团队。

三、租赁中心党支部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1. 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9年6月底, 租赁中心拥有园林花卉工职业证书的技术工人超过总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专业技术人员中据有工程师、经济师等高、中、初级职称的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2. 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单位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了凝聚力, 处处体现优质服务。尤其是2008年, 单位党支部在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 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聘请了孙丽华等三位全国劳动模范作为监督员, 在租摆服务中推行标准化、程序化、亲情化、细微化规范, 服务水平受到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

3.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凝聚力, 使租赁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 合并4年多来, 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市内六区过半园林景观都在使用租赁中心所产花苗木, 每年产值同比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 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4. 集体荣誉不断增加。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职工团队, 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 获共青团天津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获2008年度“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2009年, 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

科学普及呼唤人文精神回归 篇7

程东红认为,在决定科普工作的内容和科普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人文价值的判断;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要让人文精神伴随着科学精神传播给广大群众。

“当代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四民’的时代特征。所谓‘四民’,就是以人本思想出发,要实现民生、民想、民智、民为意义上的科普”。在徐善衍看来,科技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认知和把握的层面上,还应包括科技生产应用和与公众利益实现全面结合的过程,使科学成为大众化的科学,使大众成为科学现代化的主人,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这也是科普的最高境界。

传统的科普比较强调普及科学知识,之后演变为公众理解科学,如今而言就是公众参与科学。王春法表示,公众理解科学也好,公众参与科学也罢,根本上反映的是科学家和公众关系的变化。随着科普理念的不断发展,公众已经从“被”科普转向参与科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家和公众的地位更加趋向平等。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副研究员居云峰,从自身科普工作出发提出了中国科普的6个新理念,不仅对中国的科普形势做了详细分析,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普及的互融共进。

第一,中国科普进入了现代阶段。由重视知识传播到普及科学知识,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重;科普也由过去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多向的互动,也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科普。

第二,国家政府是科普的制造者,其主要职责应为立法,制定政策、战略规划,规划经费投入。

第三,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都应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这已经被写入了《科普法》。

第四,提高科学素质是全民的责任,这不仅是个人愿意不愿意做的事。

第五,科普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科普从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把握这一点。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8

一、创设物理学史情境

为了引出换向器这一知识点,我先提出问题:奥斯特瓦尔德早在1820年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安培在之后不久通过研究得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那么为什么电动机的发明却并不是在同时期,而是在更晚些呢?在发明电动机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继而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一个单匝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学生发现线圈只能来回摆动,并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源。学生们站在历史的情境中思考,发现发明电动机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实现让线圈持续朝一个方向转动,继而展开讨论与探索。通过这一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改革的意识。

二、体验科技发展历程

《直流电动机》一节课的设计思路遵循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我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单匝直流电动机模型开始探究,发现其在磁场中可以来回摆动,由此发问:要想作为持续的动力源,需要怎样改进?学生经过探究与学习认识了换向器这一技术上的革新产物。然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止,我由故意失败的实验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何避免“死点”位置?学生们通过拆卸玩具电动机,发现其内部是通过三个线圈的交错结构来避免“死点”。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提问:电动机的结构是千篇一律的吗?换向器是一定要存在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当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抛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电动机,这个小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不用换向器也能实现“换向”这一功能,这需要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这节课中通过对单匝直流电动机的研究,让学生从直观的实验、观察入手,经过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拆装玩具电动机,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是一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学科,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自制直流电动的实验环节,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节课已经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同时将科学发展史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磁场对电流作用的科学理论怎样变成生产、生活中可用的动力源,带动学生通过熟悉的理论发现“电动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动机装置的研究发现“发明电动机的人们是怎样克服这些难题的”。学生们深刻体验到“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过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9

1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群和卫生保健问题。这就决定了医学带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特征。因此, 医学的本质应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两者缺一不可, 这两者贯穿于医学发展的全过程, 是医学认识和文化建构的灵魂和支柱。首先, 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地解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 要回答的问题为:是什么和为什么。其次, 医学始终体现着人文精神。人文就是求善, 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 要回答的问题为: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医学科学精神, 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 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医学规律;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重视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提倡勇于怀疑、自我否定;鼓励超越现状、大胆创新。医学人文精神, 以求善、求美, 关注人性和人的情感为特点, 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意愿;揭示人的生存意义, 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遵照仁术的信条, 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 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被置于一个重要地位。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既互相独立、各具特色, 又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在医学活动中, 尤其在临床医疗过程中, 若只重视其中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则有悖于医学的本质, 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2]。

2 在医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现代医学面临医学社会化, 健康要求多元化, 人口结构老龄化, 疾病谱变化, 新兴学科涌现, 边缘学科成长等问题。因此, 学生必须掌握现代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人文社会科学[3]。所以, 在医学教育中要重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相渗透和统一, 医学教育如果只注重科学精神教育, 学生就会片面追求生物医学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 忽视社会医学科学知识, 将来在医疗实践中只能把患者当作生物意义上的“物”进行治疗, 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医学教育如果仅注重人文精神教育, 学生就不具备治病救人的能力, 不会落实人道主义精神。医学教育应当把人文精神培养和医学科学精神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使两者互补与交流, 从而体现医学的终极目的:即不仅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 还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社会。因此, 要大力发展医学人文文化, 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当然,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也离不开医学科学精神, 只有自觉地把医学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才能更富有清晰性、准确性, 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医学实践[4]。

3 在实习阶段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 是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前奏。该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结果直接影响学生从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也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 对如何运用人文理论和知识来预防、治疗疾病等方面知之甚少。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日趋稳固, 并成为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础。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 在医患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医学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 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一大目标。临床医学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必须深思如何为达到这个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天, 临床医学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不单是专业知识, 还有如何适应医学目的的转变, 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宗旨, 形成全方位为患者服务的职业观。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 最深刻的就在于在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5]。

在临床实践中, 教师只有针对医疗难点, 从实际出发, 攻克难关,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才能攀登医技高峰, 并从中体现对患者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可以体会到医学科学精神是医师之本, 没有严谨、求新的医学科学精神, 就不可能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 医院是治病疗伤的地方, 也是各种生理、心理、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的场所。这就要求医师不仅要表现出高超的医术, 还应体现出人文关怀;不仅要关心疾病,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 还要关心生病的人, 把患者看作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 以患者为主体, 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关心。临床医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的过程中, 应该自始至终强调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医患沟通的基础, 大到交待病情、协商治疗方案, 小到一个问候、一个眼神, 都应该闪烁人性的光辉;要教育学生把人当作有机体, 而不是当作机械体。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 以患者为中心不能单体现在医疗服务上, 还应体现在对患者的尊重上。这是医疗服务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目的;要教会学生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自主权。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 重视医学人文精神, 让学生从中体验、领悟医学的本质。

总之, 医学教育要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渗透和融合, 让学生在医学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熏陶下, 正确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 最终成为治病救人、献身于人道主义事业的医师。

关键词:临床实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鸣, 府伟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3) :202~203.

[2]赵春妮, 罗永兵.回归医学科学的人文精神[J].国医论坛, 2004, 19 (6) :47~48.

[3]张淑华.医学教育要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锦州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 :29~31.

[4]胡燕军, 谢幸, 黄丽丽.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5) :390~391.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论文 篇10

一、科学精神———档案管理的理性之魂

1.科学精神的涵义及特点。对于科学精神的概念,古往今来有无数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过诠释。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认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1]45。中国科学院2007 年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指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不断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2]202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局内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局外人能够从科学的兴衰中洞悉和习得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以追求真理为其逻辑起点,实证和理性相伴随的非功利的自由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心理和科学伦理是其外在表现。科学精神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真理性。真理性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科学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无关,而是为科学而科学,为求知而求真理。第二,公共性。公共性是指科学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与“科学共同体”概念密切相关。第三,非功利性。科学不是利益的衍生品,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对于求知欲望的满足,是为知识而知识,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质疑精神。通过质疑,采用归纳、演绎等科学逻辑方法,探寻事物的本原、规定性和发展规律,一旦证实是确凿无疑,便是发现了真理。

2.档案管理中的科学精神。档案管理中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应追求档案管理理论的原始创新。科学精神在对档案管理理论的不断求索和创新中得以体现。中外的档案学人在探寻档案管理的真理之路上努力探索、求真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现有的档案管理理论的架构基本上源于西方,与西方相比,我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起步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原始创新的步伐。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可以站在档案学研究前辈的肩膀上思考和探寻适合中国实际的档案理论。其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尊重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现了科学精神。现代科技和设施的应用给档案管理工作插上了翅膀,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小到文档处理系统,大到档案网站、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都离不开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拓展了档案管理的广度,档案服务更加亲近百姓,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最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档案管理中的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项目管理、全程管理、知识管理等方法,促使档案管理健康快速发展。

二、人文精神———档案管理的人本之魂

1.人文精神的涵义和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规范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活动的理性认识,体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其表现包括人的理想、信念、追求、道德等。它以人为指向和尺度,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人文精神的特点:追求善和美;强调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人文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最终追求。

2.档案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档案机构是档案知识的宝库,是集中展现人文精神的平台。其体现是在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和实现人的价值,满足受众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人文关怀的良好服务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利用者为本。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历史档案”到今天档案馆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档案馆作为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服务定位,更加凸显了档案馆的亲民倾向。为社会服务,为利用者服务成为档案馆的服务宗旨,倡导以利用者为本。第二,尊重档案职业。作为档案管理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服务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应当关注档案从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实施人本管理。提供可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养。采取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其有效的激励,使其尽心尽责地投身于档案事业和档案服务工作。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类的合理行为既要确保行为目标的实现,又要与行为规律相符。人文精神为行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而科学精神则是与行为规律相符应遵循的前提,两者的对立统一是保障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条件。“科学精神要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协同作用, 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完善,二者缺一不可。”[3]10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是两面的,科技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便捷和富足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伦理道德、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排斥的,反而越是科学技术作用凸显,越要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配合,如此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规律和先进技术最终在实践中都会落脚于服务社会。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了加工、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最终目的是使信息获取更具开放性和便捷性,满足更多公众的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领域更宽广;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将会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2.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资源海量丰富、利用方便快捷、管理技术科学先进等特性,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单纯追求高效率而忽略档案服务人文关怀的弊端,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却忽略了社会的普遍适应性。档案管理应当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实现人性化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审视下,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档案管理真谛的追求和实践中。在理论层面,融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档案用户的需求研究和档案从业人员的素养研究。首先,以用户需求内容和需求心理为研究重点。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针对不同用户的特性、心理和需求,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以人性化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利用需求。其次,针对档案职业的特点和档案工作的需求探究档案从业人员的素养养成,对于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利用者是档案工作之本,档案工作要围绕利用者来展开”[4]8。以利用者为本,就是实施人本服务。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为走进档案馆的利用者提供热情的帮助和亲切的关怀,打造和谐、优雅的人文环境。首先,档案机构的选址和场馆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交通方便便于公众利用。馆舍建设应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社会性、现代性和开放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利用者,更好为社会服务。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青岛市档案馆都是人性化选择的范例。其次,为利用者提供查阅、研究工作的便利。例如部分档案馆为阅档人员免费提供纸和笔,配备专业咨询服务人员,指导用户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此外,设置研讨区、咖啡厅、餐厅等服务空间,满足个性化利用需求。有些档案馆推出了网上预约查档、在线查档、电函查档和送档上门服务,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开辟“绿色通道”等。人本服务强调以利用者为中心,加强档案馆自身建设,创新档案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使信息的传递逐渐演化为知识的传递,要求档案从业人员担当起传递知识的重任,这就对其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档案从业人员要有过硬的档案业务知识、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良好的人文基础,对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复杂化。其次,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技术技能。新的时代要求档案人员与新技术接轨,能够使用先进的技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档案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未来数字档案馆的全面建设对档案管理者的技术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人际关系技能。要增强档案从业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包括口头沟通能力、书面沟通能力和电子沟通能力等。高水平的沟通能力和得体的服务技巧相得益彰,才能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以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向用户提供贴心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第三,增强档案资源建设的亲民性。“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依靠行政、法律等人文手段予以解决”[5]88,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利用工作实现其价值。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收集工作,只有收集的档案资源是利用者需要的,利用者才会走进档案馆。所以根据利用者的需求来丰富馆藏是档案馆管理中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民生档案,显示了对利用者需求的关注和重视。改变了过去“官”字号档案“一家独大”的状况,加强与老百姓有关的婚姻档案、房产档案、病历档案以及与企业相关的老字号档案、商会协会档案、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开发的力度。档案资源建设应当拓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鼓励家庭建档和社区建档。政府公开信息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部分应当及时纳入接收范围。增强档案资源建设的亲近性,会带来公众踊跃利用,进而满足更多利用者的需求。

第四,推进服务创新、深化和开放。首先,传统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机构传统的阅览、借阅、复制、开具档案证明、代查代检服务、咨询服务等方式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例如可以推出会员制服务,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专题服务、定题服务等跟踪服务措施,从而增加用户的利用率和满意率。其次,深入挖掘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采用联合编研的方式,开拓大编研的历史格局。档案信息宝库的信息价值增值通过档案编研得以实现。档案资料汇编、研究文献的出版,档案展览将档案编研的成果展示无遗。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媒体进行传播,提升了公众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提高了社会的档案意识。最后,借助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档案信息服务的开放化进程。许多档案机构建立了档案全文数据库和索引数据库,为在线查档提供了便捷。档案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定制、推送服务给信息用户的个性化利用提供了帮助。

总之,科学精神赋予了档案管理理性之魂,对档案管理理论的求索和先进科技的应用促进了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文精神赋予了档案管理人本之魂,档案的价值要通过人本管理和服务得以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互补共进,成为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有力支撑。

摘要:科学精神赋予了档案管理理性之魂,人文精神赋予了档案管理人本之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互补共进,成为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照下,提出了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档案管理真谛的追求和实践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促进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推进服务创新、深化和开放。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J].民主与科学,2003(2).

[2]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3]李醒民.科学精神的特点和功能[J].社会科学论坛,2006(2).

[4]胡明想.人文主义档案精神[J].档案学研究,2002(5).

上一篇:交流意识下一篇:贯流式水轮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