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2024-10-04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3篇)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1

对音乐的感悟

在我看来,在各艺术门类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音乐。它由无形、无影、无可触摸的声音编织成变化无常、情趣万端的曲调,时而轻柔、时而雄伟、时而欢愉、时而哀伤„„。我最感兴趣的也莫过于音乐了。我爱音乐,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在我看来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

我觉得听音乐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在听音乐的时候,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激动时,它能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能使你安详,苦闷时,它能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能使你振作。音乐可以把人们的喜怒哀乐集与一起,对人的情感产生一种共鸣,对音乐的追求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充实起来。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我们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所以说再美丽的音乐我们也要学会欣赏。

那么如何去欣赏音乐呢?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赏析一部音乐作品只知道自己喜欢听但时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那音乐。但是在上完课之后可以说我对音乐赏析有了一点头绪,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吧。我觉得音乐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鉴赏音乐是听觉的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对音乐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除了多听之外,我认为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以及了解音乐创作者的性格、音乐风格对于音乐赏析也是很重要的,音乐想象力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体验,而又因为在不同时代被背景和不同音乐创作者创作的音乐它都有不同的风格,所以你要想听懂不同时代不同创作人的音乐你就必须对该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音乐的作者有所了解。还有一点我们每个人的文化、个性与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对音乐的感悟是会不一样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听同一首曲子,也会有所差异。所以,不要过多的 在意他人对音乐的感觉,凭心的指引,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就足够!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也喜欢唱歌,每当自己听音乐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跟着音乐唱两句不过唱的不是很好。自从上完音乐部分的课后我对演唱音乐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总以为唱歌很简单,看着那些明星在台上演出总以为那么的简单、轻松。上完课我才发现原来要想唱出一首动人的歌曲还真的不简单,不仅需要有感情的投入,还需要平时不断的练习发音。而发音却又是好难练习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发音的好坏不仅和自己声带有关而且还和自己的气息、身体姿态都有很大的关系,我真的是获益匪浅。

热爱音乐,其实这是人类的通性,人们因音乐而产身产生共鸣。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神奇而又美妙的音乐呢?是谁奏出了第一个音符呢?他是最伟大的发明机发明家。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懂得音乐,世界是属于你的。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2

1.在对话上尽显人文关怀

《新课标》指出, 教材编写应遵循“用英语做事情”的原则, 让学生用英语“理解、控制、表达和交流, 让他们把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 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际实践的机会, 对话表就是一种常用的交际形式, 牛津版教学中对话选取的语言素材真实地道, 在编排上渐进持续, 意义正面积极, 无处不体现编者的人文关怀。

《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是“整体设计目标,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所以教材的对话在结构上依据这种认知规律进行编排。

1.B部分的对话在A部分对话的基础上加以拓展, 如第一单元B部分, Mike先作自我介绍“Hello, I’m Mike.”, 再问他人姓名;第二单元B部分, Mike先用“This is Wu Yifan.”, 再引出初次见面打招呼的方式, 既复习旧知, 又引出新知。

2. 后面几单元对话在前面几单元对话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如第六单元中的“OK.Here you are.”“This is my brother.Hi. Thank you.”在前几单元均有出现。

“Hello! Hi! Goodbye!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 Please.Thanks.You’re welcome.”等句子在课文中屡见不鲜, 学生自然懂得外国人非常重视礼仪。耳濡目染, 见面与人打招呼问好就内化为一种习惯。

“教材的语言材料应适当增强语言形式的显性程度, 即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来增强语言知识的知觉显性度, 以增加学生注意它们的机会, 并注意相关项目的复现率”。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 记忆不持久, 接受能力不强, 所以提高常用语句的出现频率就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定语言意识。

2.在故事上提高人文素养

如果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 以及与感恩、爱人等情怀,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以生动的故事为文本的语篇教学对于初涉英语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语篇教学目前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语言。接触英语之初, 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在培养学生语言整体感知能力的同时, 也搭建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每单元的C部分都设有story time这一板块的原因。

(一) 情感上引起共鸣

《新课标》界定: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浓厚的学习兴趣, 端正的学习动机, 饱满的自信心, 克服困难的意志, 乐于与他人合作等, 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磨炼和养成的品格与精神。

第一单元的故事:Zip隐藏在花丛后面, 用“Hello! ”和Zoom打招呼, Zoom并不认识Zip, 询问:“Are you Tutu?” (Tutu这个名字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能联想到大耳朵图图) 图片中显示Zoom一直是吃惊的表情 , 见到Zip更是显得惊讶 , 但最后Zoom还提议和Zip一起玩。从不认识甚至是差别甚大的两人成为玩伴, 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朋友, 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单元通过讲述Zip和Zoom合作完成木偶, 并一起玩木偶到木偶断线逃跑 (可启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 如何进行补救?) , 其中可以挖掘的情感资源有:

1.在活动中能与学生积极配合和合作。

2.与他人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3.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解决。

(二) 文化上开阔视野

《新课标》指出: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故事中的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第二单元的故事:Zoom采摘了各种颜色的花给Zip看, 但Zip却让Zoom看禁止采摘的牌子, 在揭示要爱护花草树木的同时, 可以列举外国人眼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 乱抛垃圾, 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第六单元讲述了为Zoom过生日的故事, 从小动物准备的surprise和gifts中感受浓浓的友爱, 向学生讲述外国人的“surprise”文化, Zip的一句“I see so many can- dles.You are old! ”富有外国人特有的幽默情怀。两个复习单元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语言与情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

3.结语

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生 人文意识

一、 前言

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全方位进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学校所设置的各类课程都应该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是目前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可以使学生更适应当代社会。

二、 音乐教育与培养人文意识的关系

人文意识和音乐教育之间是互相融合的,培养人文意识是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而音乐教育是提供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及创新能力,两者互相融合可以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

人文意识体现为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追求梦想,它足够珍视人们积累的精神文化行为,它全方位地肯定和塑造个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其特殊的文化情怀。音乐就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在发展中的艺术组成部分,它的关键所在正是通过各类的音乐模式去弘扬人文情怀。

从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过程方面看,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理论、鉴赏优美的创作,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分析,增加学习乐趣,促使爱好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从音乐中体会快乐。

三、注重对音乐教材的选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学生时期是一个学生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逻辑的抽象思维,他们已经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不再满足于音乐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灌输,不再满足于老师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而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寻找音乐背后的情感与真情。他们沉浸于新鲜事物中,不断的感悟理解而丰富自己。因此,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的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与学生产生密切关系的作品。

1.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侧重选择技术性思想性更好的创作。例如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作品《梦中的婚礼》、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国的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合奏曲《金蛇狂舞》等等。这些音乐名曲主题明确,构成简洁、旋律优美,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注重拥有异域民族风情的音乐。

在对少数民族授课时,如果选择这些具有异域少数民族特点的创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热爱之情,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如温婉秀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凄美哀怨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明快乐观的彝族民歌《猜调》、高亢舒缓的蒙古长调《牧歌》,都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3.选择的作品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发展阶段,一定要选择能够使学生对外界有探索和求职欲望的作品。如施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维瓦尔弟的《四季》等创作,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习外国的风光,也开拓了中学生的眼界。另外,如今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并成熟起来,对各种表现情感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表现师生情感的作品《师生情》,表现亲情的作品《母亲颂》《百岁老娘》等。

四、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意识,简单讲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条件下,依靠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所形成的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全部教给他们。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1.学生是文化的接收人、传承人,同时创造了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最好的教材就是音乐。学生在欣赏感悟音乐的时候能够快速并且直接抵理解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及社会的本质,这是音乐教育的内涵所在。音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逐,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性格特色,并找到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可以获得发展,消极抑郁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对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2.在音乐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刺激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是成功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良好开始,促使音乐魅力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开阔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音乐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共同进步,积极研究创新的音乐教育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去,勇于实践和求索,激发学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婷.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弘扬[J].大舞台,2011,(07).

[2]王新敏.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N].周口日报,2006.

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感悟 篇4

姓名:陈欣学号:2009200040班级:09投资一班学院:经济学院

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5条: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原理。

1、泰勒认为,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首先应该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所谓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时。所谓动作研究,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所谓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即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标准化原理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付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按劳付酬,干多干少在时间上无法确切的体现出来;他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3、泰勒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应该把计划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负责,这里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时间和动作研究(2)制定劳动定额和标准的操作方法,并选用标准工具(3)比较标准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控制。

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和巨大意义

1、首先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开创实证式管理研究先河,为管理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2、开创单个或局部工作流程的分析,是流程/过程管理学的鼻祖。

3、率先提出经验管理法可以为科学管理法所代替,从而开拓了管理的视野。

4、率先提出工作标准化思想,是标准化或基准化管理的创始人。

5、首次提出管理转变必须考虑人性

6、首次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区分开来,管理首次被审视为一门可研究的科学。把管理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是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标志,管理因此被公认为一门需要独立研究的科学。

三、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感悟

1、用科学来取代经验,不要迷信或树立权威,要敢于质疑,研究,剖析现实中的问题,规则。实践出真知!

2、事实最有力量,事实最难体现;要用合适的方法体现事实,用事实推动工作和学科的发展。

3、认识人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科技以人为本。只有我为人人,人人后方为我。企业上下员工团结一致,才能创造利润,带领企业不断向前蒸蒸日上。

4、朴实=伟大,这在泰勒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道德经》中便有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不仅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而且包括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朴实,平易近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5

摘要:音乐学习具有社会性,是主体的社会化过程。主体音乐审美心理的生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音乐环境,它是主体与一定音乐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音乐环境 音乐学习心理

社会音乐环境,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音乐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音乐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指对主体的音乐心理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发的、非计划的影响,以区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影响。“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逐渐增大。这种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又是复杂的、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音乐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环境因素是个体心理包括音乐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音乐遗传素质仅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不仅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还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②

社会音乐环境是如何对个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呢?从音乐文化学视角来看,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运动着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音乐文化整体结构,是由社会音乐意识、音乐形态和音乐行为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意识是一种隐性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行为和形态是一种显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在此,我们主要从隐性和显性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隐性社会音乐环境

社会音乐意识是主体对音乐本体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隐性的音乐环境。它“体现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③音乐意识的核心更多地体现为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目标、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在现实音乐环境中,各种存在于音乐文本中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主体的音乐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一定社会的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等,构成了音乐环境的意识层。

社会音乐意识对主体的音乐心理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是间接的,又是广泛的、深远的,往往左右一定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把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上心》)荀子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乐记》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者别异,乐者合同”,“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儒家的这些关于音乐价值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体音乐意识。这种音乐意识激励着那些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所以,从那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乐,以之怡情养性。

一般来说,社会音乐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对主体的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推动主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意识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转化为音乐教育的政策、音乐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去贯彻、实施,然后作用于个体,促进个体的音乐学习。例如,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提出了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并把“审美体验”确定为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显性社会音乐环境

音乐形态和行为构成显性的社会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的形态层是指音乐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物化对象。由音乐符号、音乐文本、乐器、音像制品和音乐音响的时空运动等形式要素构成,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方式。社会音乐行为层,是指社会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直接表现。社会音乐活动有群体性、组织性的特点。如各种各样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出、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社会音乐的形态层和行为层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显性的音乐环境,这种显性的音乐环境可分为音乐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1.听觉环境

音乐听觉环境是音乐的音响运动环境,由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时空构成。音乐的存在形式要通过主体的音乐行为来展示,并以乐音运动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引起主体审美体验,并使主体产生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部分,以其强烈的力度、厚重而丰满的和声音响、富有生机的律动给人震撼,催人奋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优美婉转、轻快明丽,把人带进鸟语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

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尔说:“音乐凭声音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乐的激流里,让它卷着走。”又说,“音乐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方式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来自内心,渗透着丰富的灵魂和情感,可以在听众心里引起很广的反响。”⑥以上观点,说明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是对主体音乐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吴跃跃教授认为,音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与人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运动,往往使人感到优美、抒情、惬意。节奏密集、速度较快的作品表现出激动、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节奏疏密相间、自由多变、中速的音乐营造出抒情、优美、柔和的情绪;节奏宽广、慢速的作品则适于表现田园、草原风光,或哀伤、悲痛、神秘、虔诚的情感。在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一般采用强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则适合于表现温和、平静、放松或忧郁、哀怨、沉思的情绪。”⑦吴跃跃教授从音乐要素与人的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音乐的音响运动对主体音乐心理的影响。

2.音乐视觉环境

音乐视觉环境是由乐器的形制,乐队的形态,演员的服饰,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艺术氛围的视觉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视觉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交响乐与多媒体的结合(谭盾的《地图》),音乐演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黄河为背景演奏《黄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的震撼。

优美的音乐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共同形成的音乐环境,带给人们视听的美感享受,更能激起主体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现实音乐环境中,人们可能会被音乐厅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氛围所折服,并产生学习音乐,进入音乐殿堂的冲动;可能因听到小提琴迷人而高贵的音色而产生学习小提琴的欲望;也可能因听到一位歌手动人的歌唱而不自觉地随声和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说明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作用多么强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广播、音响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音乐环境中新的流行因素。在当下,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性音乐节目和商业广告音乐等内容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充盈了现实的音乐环境。它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饱和的状态,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这样的音乐环境,对个体的音乐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8月. 第67页.

②曹理,何工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5月. 第122页.

③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德音网.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0页.

⑤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41页.

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第342-357页.

⑦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8月. 第48-49页.

参考文献:

[1]朱丰顺,吕景云编.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8.

感悟人文关怀作文 篇6

人类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一道道耀眼的星光,照亮夜空。这星光,便是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她来自人的内心深处,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耀眼的光芒。

四百年前,一位慷慨的伯爵,坚持资助年轻人从事他的事业,最终促成了显微镜的诞生,带来了生物研究的飞跃。这巨大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伯爵的资助;而伯爵之所以能够愿意资助他人,靠的是伯爵心中对科学的关怀,对未来的关怀。

三千多年前,春秋争霸,尔虞我诈,这是武夫的天下。而他作为一位传道者,身乱世中,没有苟且保全性命,而是周游列国,广泛传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理想,献给了他理想中的和谐之道。孔夫子,一位仁爱之人,面对那个混乱的时代,礼乐严重被破坏的天下,坚信礼制可以拯救世界,坚信仁政可以治理国家。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关怀,一种人性的关怀。他将这种关怀融入到了理想中,让一颗广博的关怀之心在人们的胸膛中跃动。

也正是这种关怀,让儒家思想千年流传,深深烙印在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也正是这种关怀,使古老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魅力的东方文明。

关怀,源自于追求,学有源自于对发展的关心,更是一种对人的爱。

曾经有一个梦想,延续了几百年,这便是黑人的梦想,也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位黑人牧师,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奋斗了二十几年,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时,他毫不畏惧;他一生收到过无数封威胁信,多次被捕入狱,可他心中早已没有了恐惧,陪伴他的是正义与责任。他相信无穷的黑暗即将结束,美好的黎明终究会到来。

从蒙哥马利到华盛顿,从大教堂到林肯纪念馆,都会看到一位黑人牧师在激情地演讲,一位激昂的战士在为正义而战斗。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心中对黑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这种关怀像火苗点燃着黑人的心;这种关怀改变了黑人,也改变了人类。当国会正式通过《民权宣言》那一刻,无数人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在圆梦的背后,更有着关怀的力量。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7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 认为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 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 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流行音乐的旋律中, 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那些歌词, 也往往透露着生活的哲理。比如十多年前郑智化的《水手》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青睐, 比他之前的任何一首经典歌曲都更加流行。“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 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 卷着裤管光着脚丫走在沙滩上……”青少年一代, 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有鉴于此, 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理解, 去理解学生;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 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 并且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流行音乐有全方面的了解。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看出, 我们传承着的这些流行歌曲, 在岁月的沉淀过后, 还是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总体来看, 台湾的民谣类, 香港的歌曲类, 大陆的摇滚, 都是各自的最佳代表。流行歌曲、偶像歌星这些“挡不住的诱惑”大受学生们的青睐, 固然有其迎合学生心理的因素, 然而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让他们在较高的兴趣中增加音乐知识。

二、如何品读这些精华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其精华就是可以撩动人内心情感的东西。一样的音乐收听个体之间的原始音乐素养和各种社会阅历的不同, 可能每个人的解读和感悟会不同。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它们统一规范起来, 而去要诱导这些被音乐激起的情绪更彻底地放开。

1. 提高对音乐的敏感性

目前我们狭义的流行乐主要是民谣、摇滚乐、R&B三种。三者虽然曲风各不相同, 但都配了词。作为人类另一种文明成就, 文字的作用极其巨大。它可以更直接的诱发你通过社会经验累计得到的各种情绪反馈条件。它就好像是个领路人把一段段的音乐更为精准地归纳到个体的思想当中, 再由个人其他的信息累积作出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巧妙而简单的把音乐介绍给别人的方法, 但它同时也限制了音乐自身在个体之间发酵的空间。

常规上我们会认为一些电影原声碟和演唱会版本, 和平时发行的录音室CD是不同的。因为买者追求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和概念。但实际上,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就是要找到一种熟悉的, 能够更好激发自己情绪的产品。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想要激发的情绪不同。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听一首熟悉的歌曲的不同版本, 从而你能从细微的区别上去感受到音乐变化直接带来的不同情绪。由此你也就能感受到演绎者所想要表达的不同情绪。

2. 听音乐不应该带自己的情绪

音乐不比自然科学知识, 可以不附带任何情感。她更像是一场球赛, 如果你没有倾向性那也许你可以很轻松的为两边队员助威, 但可能很难让你觉得精彩。可如果你之前就有导向性, 那即便再平庸的比赛你也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听音乐大体也是如此, 当你很熟悉一种风格或一个歌手后, 当他推出新歌时, 你能比别人更快地体会其中的精彩和失望。

3. 拓宽自己的音乐欣赏面

不论是流行还是古典, 其实它所想表达的情绪都是一样的, 只是手段和形式不同。但两者都在追求摒弃束缚的倾诉, 都在追求一种创造者和聆听者之间最简单最直接的桥梁。而音乐本身的生命力就再次显示了它的强大, 我们常能记住曲调优美而作词一般的歌曲, 很少有人会喜欢歌词优美而曲调一般的歌曲, 这也就还原了音乐的本来面目。所以音乐原本就是很纯粹的语言, 她能表达许多信息, 而不同音乐的表达也各不相同。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 高中生 人文素质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1-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目前,音乐课已成为许多高中学生舒缓压力的课程,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将音乐活动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增强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操

(一)引导高中学生追求真善美

音乐艺术之于高中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在于为高考给予学生的压力予以缓解,帮助其能够勒戒音乐蕴含的审美意味,而教育和感化是音乐的显著特点。在不同形式音乐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而清楚地感知和追求真善美。在音乐欣赏课中,不同风格、题材、形式的音乐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感染学生,让他们对真善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接纳。音乐实践课可以调动各种美的因素,使学生在理解、认识以及欣赏音乐的同时追求真善美,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二)促进高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高中学生主要重视的是高考成绩的分数,而对其人文素质品德的培养往往都抛之脑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音乐可以直观地表现人的情感。词和曲的结合传达了创作者的思想。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让高中学生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者展开对话,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得以不断提升。比如,通过对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可以让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增长。而且,音乐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都对高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拓展高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们,必须以学习为重点。掌握良好的感知能力,必须对心理的变化保持敏感的知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演奏音乐,亦或是其它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知力,从而使人体的感知能力变得更加敏锐和协调。

(二)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欣赏时的小组讨论、音乐表演时的才艺展示、音乐研究时的思想碰撞,都离不开人际间的密切往来。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高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和协作,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增强自我适应能力。

(三)培养高中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是现在高中学生最重要的事业,而对其合作能力的开发是为了提升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合作这一项能力就作为重点指标。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开展合唱、音乐剧等形式的课程来培养和发展高中生的合作能力。比如,一首合唱曲目的完成、一场音乐剧的创作,都需要对里面的角色明确分工。如果有人对此表示异议或不理解,就需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四)开发高中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前进的动力。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高中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抽象信息在人脑中的形象反映是音乐教育影响人的重要特点。而形象反映又可以促进个体对抽象信息的加工和创造。音乐思维最为活跃、自由,也最具有个性和开放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得以不断激活。而且,音乐教育追求超越。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是对多学科视野下多元文化的扩展和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不断发展高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发展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高中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重视音乐教育应是教育界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就目前音乐教育的情況来看,我们要把音乐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人文物理学课程学习感悟 篇9

学习物理学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的爱国热情。“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和巴斯德都说过此话。通过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为国奉献的事迹,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尤其是人类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与繁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尤为重要。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两弹一星的元勋邓稼先都是很好的典范。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理应为她的强盛而效力。

学习物理学可以领略自然的神奇美丽。在物理实验直到处闪耀着美的光辉,从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著名的棱镜色散实验、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库仑著名的扭秤实验、法拉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磁感应定律、赫兹验证电磁渡存在的实验直至迈克耳逊一奠雷否定以太存在的实验、卢瑟福著名的n粒子散射实验、密立根测定电子荷质比的实验及美藉华人吴健雄博士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的实验等,这些实验设计思想之精巧、实验技术之精堪,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有物理现象的奇特美,如苍穹彩虹、海市蜃楼、长河落日等壮观景象;物理概念的对称美,如正电荷与负电荷、南磁扳与北磁极、电场与磁场、正粒子和反粒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物理规律的有序美,如太阳光透过棱镜形成的连续光谱、晶液凝固形成的空间点阵、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排列、原子内电子的壳层分布等,这些都是绝好的美景。

学习物理学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道德精神。学习物理必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好奇心是人文精神,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的进步的真正动力就是科学工作者对未知的不断探索。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浴缸中浮起来,从而发现了福利定律。与此同时,实事求是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人文精神,实事求是是认识事物的根本途径。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发现真理,准确认识外部事物。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因为敏锐的觉察到了未被发现的弱相互作用和中宇不守恒的论断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物理学本身具有对称、和谐美。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从物理现象中感知美的奇异本领,从而发现一些物理规律。美学思想对物理学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自然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依靠严格的逻辑思维,机械思维逐步让位于辩证思维,更多的是人文科学的功劳;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使原有的思想、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类能重新定位自我、发现自我!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10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更密切地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在实际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总,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新课程中《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

三、通过多学科的整和,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音乐能力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策略;人文素养

新时代下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从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来看,很多学校都过于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应对考试,但是学生具备的人文知识却十分贫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知识来提升自己,丰富自身的内涵呢?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对于教学方法却不是选择得很好。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且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会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学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可以积极思考的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理解、分析身边的人文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时,要先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令修建大运河,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效地推动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作为最高统治者,在修建大运河这项浩瀚的工程中,有多少人因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多少黎明百姓流离失所。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同学们,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到江南去享乐,因此千方百计地去剥削穷苦人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隋

炀帝时,能够对这个历史人物做出辩证的评价。这样一来,在课堂中落实人文教育,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

魅力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了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可以逐步引进多媒体与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并在课堂中综合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教学的章节内涉及的历史典故、史

话、传说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画面通过视频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视野角度得到丰富,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气候带的划分”这些地理知识点时,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势特点、各个气候带美丽的画面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点,提升人文魅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拓展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这一社会现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于“珍珠港事件”“华盛顿会议”“九一一”等事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异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多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除了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之外,还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在以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反复地强调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实际上,教师都应该明白一点,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离不开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堂气氛的宽松化,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师还要对学生实行循循善诱的教导,通过历史知识教会学生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从历史知识走向生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开阔自身的眼界,丰富自身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历史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单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等方面出发,再积极地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建军.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健全人格:浅议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人格[J].中国西部科技,2005(19).

[2]舒扬.让人文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访谈录[J].基础教育,2004(4).

[3]李亚敏.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J].新课程:上,2011(6).

对音乐的感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篇12

钢琴教育的人文价值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部分人理所当然的追求者更高的精神生活, 音乐艺术是陶冶人类精神的主要方式。在学校学习之余,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往社会上所办的音乐学习班学习, 或者找私人教师上小课, 其中钢琴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一般都是人们首选的乐器。这种现象一度使社会音乐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钢琴在其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 其优越性通过众多伟大音乐家的创作与演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具备宽广的音域、音色和力度, 表现性强, 能够演奏从赋格到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 而且是主要的歌曲伴奏乐器。因此, 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钢琴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一般审美特点, 除了演奏方式的独特性以外, 钢琴教育也遵循着音乐教育的情感规律。“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 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1]审美教育, 即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这里的美感和情感不是生物性的, 而是精神性的。所以, 我们一般认为, 音乐教育对人具有精神陶冶的价值意义。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是钢琴艺术的重要特点, 但技巧不是目的, 它的目的是表现人们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因此, 钢琴教育应以表现人的精神情感为根本, 它不光使学生学会一门音乐技艺, 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通过演奏钢琴挥洒自己的情感和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钢琴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通过学习钢琴能够滋育人们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

人们常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这情感不是抽象的情感, 而是立足于不同的人的个性情感。因此, 备受喜爱的钢琴艺术也是养成个性的重要方式。个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的养成, “把音乐特别是艺术音乐与积极的自我意象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就在于, 一个人一旦想成了这种自我意象, 就会激发他学习音乐的动机并更多地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使人们总是力图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来塑造自己。”[2]这里的“形象”并非指一个人现实的外表, 而是精神性的和理想性的, 更多地是指一个人内在的价值意识。钢琴艺术不同于歌曲艺术, 它主要是纯音乐的形式, 不具备明确的概念指向, 很难与具体的人类情感相联系。但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所指出的, 音乐的旋律结构和人的心理变化具有异质同构性, 这就从心理学上证明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感, 能够对人的个性起到滋养的作用。

教育经济主义的两面性

近代以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上,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教育决定着劳动力的质量, 同时教育的目标与模式也紧随着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中心议题, 几乎社会的所有力量都试图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都希望成为经济增长的功臣, 毫无疑问, 教育就扮演着功臣的角色。教育经济主义就是“人们希冀借助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来推动经济发展之急切心情的反映。”[3]这一教育思潮实质表现为教育功利主义。

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 80年代盛行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它并非无根自起,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它直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是教育和经济两大人类社会实践范畴交互发展的结果。早在19世纪,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称教育是一种“积累的资本”。德国经济学家杜能认为“由于受过较高教育的国民, 用同样的物质设备武装起来, 就能比未受过教育的国民创造更大的收人, 并且由于这个较高的教育只有通过需要消费大量物品的教育过程才能获得, 受过较多教育的国民也就拥有较多的资本, 并表现为较多劳动产品的利润。”[4]事实证明,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确实不负众望, 这一历史经验被众多国家积极吸取,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亟待解决的就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全面进行, 我国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 对教育加大投资, 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教育经济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我国再一次被证明是时代的发展所趋。

然而, 教育经济主义对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 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众目昭彰的。首先, 教育经济主义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和功能, 分裂了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完整性, 忽视对人的品格和精神修养以及人生存境界的提升和熏染, 不能全面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次, 把经济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 把教育限制在外在的工具理性的狭隘思维, 淡化了教育内在的人文价值理性。再次, 教育经济主义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 使功利主义价值观弥漫于整个教育过程, 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 教育经济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唯利是图”的社会弊端, 致使许多社会机构“产业化”和精神产品“商业化”。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教育经济主义的这些消极影响势必使教育趋于异化, 因此, 教育观念亟待转变。

社会钢琴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下人文性的淡化

学习钢琴在当今社会蔚然成风, 大中小城市的钢琴学习班不计其数, 礼拜天家长陪同琴童上课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 这固然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因为学习钢琴有益于国民音乐人文素质的提高,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违背音乐和人性的错误目的。

我们知道, 当今教育观念主要受教育经济主义的影响, 在这样大的教育背景下, 音乐教育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是抱着陶冶性情的目的来学习钢琴, 而是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或者以此为升学和谋生的手段。包括钢琴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对人更多是一种隐性的内在价值, 它不具备数理化等学科的外在表征, 除非你以掌握一门技术为目的。因此, 大多数人忽视了钢琴教育的审美性和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 认为音乐学习如果不能带来实际效益, 就不必浪费钱财和精力了, 认为所谓的精神教育都是空洞的, 还不如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有意义。这些观念明显是受到了教育经济主义, 使教育价值功利化的影响。从家长到学生再到教师, 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社会钢琴教育不但没有为素质教育作出微薄贡献, 甚至还起到了一些负面的作用。

比如, 尽管音乐是美的艺术, 但并不是人人都是音乐爱好者,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主观方面来看, 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一条人类音乐活动的普遍规律。所以说, 不是人人都喜欢钢琴艺术, 也不是人人都适合钢琴学习的, 但恰恰就是我们的有些家长常常犯了这样的错误。一些家长由于自己喜欢钢琴, 成为钢琴教师或者钢琴家的梦想没能实现, 便把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喜欢和适合学习钢琴还好, 如果相反, 不但钢琴没学成, 反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还有些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 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不顾音乐的学习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最后把孩子萌动中的一点音乐爱好也给扼杀了。这些孩子不但没有从钢琴学习中得到快乐, 反而承受了比文化课更加沉重的负担, 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甚至导致了孩子对所有学习的拒斥。

这些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功利主义观念所致, 人们一味地追求实际效益, 而忽视了钢琴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性应以人的精神陶冶为根本, 如廖乃雄先生指出的:“我们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 而音乐审美应以乐为本。这‘乐’即是快乐, 也是音乐。从而不应把音乐以外的对象当作审美对象进行误射, 那样会导致无的放矢的失误和空谈。音乐教育和教学首先要从人出发、从音乐出发”。[6]相反, 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并不是从人和音乐出发, 而是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 所以才适得其反。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 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性, 因此, 包括钢琴在内的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根本, 以人的内在价值建构为目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智、情、意等心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钢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钢琴家, 而是为了培育积极健康的人性, 使孩子能够在钢琴的学习中, 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与生活的快乐, 使社会钢琴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 使其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7.

[2]H·F艾伯利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27.

[3]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243.

[4]吴式颖, 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下 (10)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36.

[5]转引自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83.

感悟音乐力量的优美散文 篇13

三九天气,异常寒冷,这是整个冬天最冷一天。就像一首歌曲,总是循序渐进将你带入高潮,让你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进入一种巅峰状态,一如这寒冷极限,即使冷,也要冷到刻苦铭心。

随着音乐节奏,让我忘却一切烦恼,只有一种奋进力量。在这样的季节,不是温暖的感觉,而是一种超世凛冽。寒冷凝固着血液,让你脸色苍白,没有了健康肤色,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表情。

炉子火,还没有燃烧起来,屋子显得冷清,房间不是对着阳光,阴暗却不潮湿。对着窗子,能感觉到外面阳光温暖,公路上车来车往,没有涌动人群,也没交通拥挤阻塞。空气略显湿润,此时的公路上,清冷,空旷而寂寥。没有城市白天的钢筋混凝土阴影下的清凉,也没有都市夜晚醉生梦死的沉醉。这里一片万里阳光,蓝色天空和远处绵延山峦,还有这高亢婉转动听的歌声。

听着汪峰《我要飞得更高》我想要的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一直在飞,一直在寻找,可我发现,无法找到。若想要一次解放,就要剪短以往过往,我要生命更灿烂,我要天空更蔚蓝。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在蓝天上更高,更高......我也要飞的更高,草原雄鹰,你是否也有这种勇气与信心。

接着QQ音乐,又将我带进《爱的思念》蓝天有多高,问一问天上云,河水有多长,看一看海边上沙,远方的爱人,你是否能听到,这爱的思念,流淌的歌谣。我多想,让它夜夜荡漾在你身旁,让它的舞步,踩着月光,把我的梦,从天涯牵到你的身旁。

两首歌不同风格,一个激情荡漾,勇气信心倍增。一个是情意绵绵,表达一种思念情怀。相同的是都将思想寄托于大自然的.美好。将人情感与大自然,那种宽广与辽阔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对生活寄予一种美好想象,把我带进一种忘我境界,仿佛我的理想与信念,在蓝天上高飞,我的爱情在思念中,飞向远方。

听着歌曲忘记了吃饭,肚子有些饿,电脑背后能感觉暖气温度,暖意扑面而来,我能感受炉子里的火燃烧更旺。这种空气传导,让我能感受到人世间冷暖。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不完美,在抗争中,求得生活希望,一切想要的美好与幸福,都将要靠自己不断努力与追求。

温暖来自于加燃料,加氧气,才能达到着火点,燃烧更旺,才会送来源源不断的温暖。黑师狗也用一种温情眼光看着我,我每天都在用心呵护与照料它,它能感受到我善良与关怀,也许它在用一颗感的恩心,来无言表达。

我想,我们只要带着爱付出,用你的爱换取别人真情感动。让我明白,爱不是索取而是无私奉献。无论你想飞得多高,都要付出歇斯底里的辛勤的努力与奋斗。

美妙歌声,是从无数的演绎与探索中,才会将音乐,文字,情感糅合在一起,组成震撼人心音乐。音乐是语言,音响,情感交织在一起狂风暴雨,也是低缓流淌潺潺小溪,也是芬芳的岁月,也是怒放的花朵。我不知道人世间,如果没有了音乐,算不算是真正人的生活。

写到这里只能搁浅,因为我也得要吃饭,也得要生存,狗和鸟它们都吃完了,我也要呵护我自己。真的想更好的活着,多享受一下这美好人生。真想像雄鹰一样,让理想插上翅膀,在蓝色天空飞翔,去寻找我真正想要的幸福。挣脱世俗的偏见,活出个真实的,自由的,洒脱的自我。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着,为我们的家庭,亲人奉献,承担着一种道义,德道,责任的负重。才会有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才会有那么多的牵绊与纠结。即使这样,人们依然忙碌着,讫讫劳作着,而无怨无悔坚强努力着,这就是所谓的现实生活。但愿我的事业不断地成功,收入不断地增加,爱情不断地甜蜜,思想不断地进步。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失,一切美好的愿望,似乎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往。想要从头再来,真的还有希望吗?听这样歌曲,让我还能感觉到希望的存在。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追求到老,直至生命的尽头,人生才会有意义。人生是无止境的,而我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一如怒放花朵,瞬间的美丽,四季轮回,日转星移,人生只是瞬间的永恒。一如剃掉胡须,一茬接着一茬,细碎而渺小。我们只是一个微小分子,在生活大浪淘沙中,淹没自己。也许你穷其一生,你都不会感悟到什么是幸福。穷其一生追求,也不能够获得所谓的真爱,穷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成功,就像梵高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一点点回报,而付出的是绝望生命的代价,一切归于宿命掌控之中。

文章修改到这里,美妙的歌声在耳麦里又一次回响,手指拨动着心弦,犹如高山流水,潺潺小溪般静静流淌。激情之后,剩下全是生活,简单而平凡生活,也许会将我们带进,淡然恬静田园般美妙生活。平淡如水,心淡如兰,在这样的心情下,才能会更理智的深邃的思考人生。

生活就像美妙音乐,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恬静如水,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寂静无音,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活是用音乐演绎出来的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启迪自己,振奋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感悟深邃人生哲理,将你带进正确人生轨道。

上一篇:秋季疾病防控告家长书下一篇:关于写童年趣事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