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2024-06-10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1

摘要: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关键词:窦娥,悲剧,反抗英雄

《窦娥冤》主要讲述了青年妇女窦娥蒙冤被判处死刑的故事,随着作品的广泛流传,窦娥享尽了赞誉,她的反抗精神也为人们称赞不已。她斥天地,怨鬼神,对黑暗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大胆否定最高统治者,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案。但她指天斥地,却又希望通过“天地”来实现自己的誓愿,这种态度显然与之前的斗争反抗态度相矛盾。

这种矛盾的态度引发了我了思考:窦娥是反抗英雄吗?那么在教学中我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选择让学生回归剧本,透过剧本进行分析。窦娥在一出场就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她三岁亡母,七岁时因父亲无力还债将其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结婚二年又守寡。面对一系列的打击,她感叹:“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她并没有想到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在感叹自己命苦。她恪守封建礼教,她认为自己遭受的不幸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第一折[油葫芦)],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第一折[天下乐)]。她认为只有侍养婆婆,为死去的丈夫守孝才能将来世修,封建节孝礼法和命运观战胜了她的天性。如此看来,一个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命运的人,一个祈求来生的人,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缺乏独立人格的人,她能够做出什么反抗?虽然窦娥所处的时代不能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相提并论,但至少我我们可以看出窦娥的反抗是不成立的,是缺乏思想基础的。

我们先来看看窦娥是如何进行“反抗”的。窦娥的“反抗”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与恶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先从窦娥与以张驴儿父子为代表的恶棍流氓的斗争谈起。窦娥反对婆婆再婚,自己也拒绝张驴儿的求婚,她认为贞节高于生命,这些都是真实的,但窦娥的反抗未必成立。她既然反抗张驴儿的无耻霸占,怎么就对婆婆将张驴儿父子好酒好饭养在家中这一事妥协了呢?即使她力不从心,她也完全可以选择离开蔡婆婆家一走了之,寻求自己的希望和幸福,但她选择了妥协,正是因为她的妥协,才给了张驴儿图谋的机会。张驴儿图谋不成反毒杀了老爹,他威胁窦娥是“官休”还是“私休”,窦娥毅然选择了“官休”。窦娥开始是相信官府的,“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第二折[牧羊关)],然而在昏官桃杌既不勘详情,又不求人证物证的严刑拷打下,她的幻想被碾碎了,但窦娥没有因此怀疑和反抗封建统治秩序,她愚昧地认为这祸端的由来是因为婆婆改嫁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第二折[骂玉郎)]。有人说在此她与以桃杌太守为代表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斗争,在桃杌审案时窦娥忍受了多少致昏致死的毒刑拷打,忍住了血肉横飞的棒苔,誓死不招,顽强抵抗,这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这种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说窦娥反抗,誓死不招,那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招了呢?这能称之为反抗英雄吗?她听说要拷打婆婆,立即屈招认冤,于是落了个“药死公公”的罪名,理所当然被判处死刑。正所谓“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也许她不招,反抗到底,案件难以审理,尚可上报复勘,或许还有转机,可免一死。与其说窦娥善良,不如说是愚昧,由此可见窦娥对封建礼教的盲目遵从使其丧失了一切反抗的能力。说窦娥是反抗英雄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三折,她指天斥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这是她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否定。在古代人的意识里,天地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早在汉代董仲舒就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感相动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的运行之间的关系。人君为政要效法“天”行“德政”,为政要宜于老百姓,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灾”和“异”是天对人间的警告。在此,由于窦娥冤情深重,无人能为她主持公道,窦娥在绝望中指斥天地,临刑前她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由此可见,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天动地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她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从根本上说窦娥的行为在于“感天动地”而不是“反抗天地”,三桩誓愿也正是感天动地的结果。“冤”之所以称其为冤,是因为窦娥恪守封建礼教却被封建统治者杀害,如果她因反抗封建统治而被杀害,那何冤之有?

纵观全剧,孝道和贞节是窦娥生活的准则,同时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窦娥看似善良孝顺,实则缺乏独立的人格。她所有的“反抗”行为只不过是在封建礼教桎梏中的一次次妥协罢了,怎么会成为反抗英雄呢?这不仅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把剧本放在民族文化中去系统研究,才能还窦娥一个真实的本来的面目。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2

摘 要:文化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所以高中政治课增设了《文化生活》。我们政治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增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热情,达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用好教材,从学生身边取材,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字:文化竞争 文化生活 综合国力 文化修养

时政素养 三维目标 寓教于乐 学生参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文化生活》的内容,恰就适应了这种文化竞争的需要。”

①由于“《文化生活》这一模块的原理相对简单,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也较轻,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对这一部分不需费神讲授。”我认为对《文化生活》这模块我们需重视且要把它讲透彻,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②“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就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新模块《文化生活》,同样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所以,我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过程的指导。下面,就我的教育实践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时政素养

《文化生活》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让一堂课新鲜、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由于政治课的时政特点,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时事,第一时间与学生们分享新闻趣事,并结合学科知识分析,从而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充满了对政治课的渴望。在讲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时,恰好正逢“中国保钓”,原本日本在中国上海开展的日本民俗文化节因此而取消。这事儿拿给同学们一分析,同学们一目了然,“文化是受到经济政治所决定的”。

二、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堂好课,并不是要把教材中的材料完全用上,而是会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处理教材,选举例子最好采用学生身边的实际,就地取材。越在身边的,学生的记忆越深刻。这好像有点随意,但这恰好达到“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在课堂中,有一框题涉及“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就引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大家讲出来共同分享。我也将自己新眼所见的贵州“平塘县”的婚俗“母猪拜堂”讲给学生们,同们学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带着愉快的心情对比分析,同学们发现不同的地方,文化还真有不少差别,同时进行了文化传播,也让同学们一并了解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这种方式既增强了政治课的趣味性,又促进师生的和谐交流,更加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三、加强学生的互动参与

“运动是生命之源”。要让政治课充满活力,就必须让学生们动起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火花。

就在《体味文化》这一框题里,有一个知识点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我先了解班上同学的出生地,这有点像聊天一样,学生们毫不回避地说出他们是什么什么乡镇的,然后我请各乡镇的同学教大家一点本地的口音(方言),大家也积极的模仿。同学们非常踊跃,有花梨乡的典型口音,有楠木渡镇标准备的儿化音,有来自铜仁的,还有山东的,同学们个个积极,且很幽默。这也让同学们印象很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弘扬民族精神》这框题时,我感觉有点讲大道理一样。如果就这样上下来,不但没有达到该框题所要达到的“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三维目标,说不定,同学们还很反感。于是,我换了个方法,在网上找了一点视频和文字资料。先放中国达人秀《刘伟》断臂用脚弹钢琴的事迹,同学们看了,很受感动,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

正在这个热头上,我又请同学上台搞了一个现场朗诵,有感情地诵读“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的孟佩杰”的感人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有的同学还为没能上台而有点失落。我鼓励同学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选孟佩杰的故事,是因为她跟同学们年龄相差不多,非常好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收到很好的效果,实现了三维目标。同时也把该堂课推向了情感升华的高潮,实现文化生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军;《文化生活教学需注意的几点》;2011年12月18日。

小语教学的一点感悟 篇3

一、我加强了自己与文本间的对话。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一二年级的内容是一目了然,可是要让我的学生在教学行为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其实并不简单。因为以成人的心态和眼光去理解运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面对的是仅仅只有七八岁的儿童,成人的语言有的时候在他们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改换了成人的视觉,不再仅以成人的眼光来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加入儿童的视觉和心态来阅读理解文本。以儿童的心态和视觉去关注文本,关注生活,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在课堂中我与学生的距离近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近了。学生在课堂中能饶有兴趣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二、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对话中,我注意了以下四个环节:

倾听。有一句俗语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说我们的课堂不是战场,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去倾听学生的语言、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行为动作。此时我们应该是一个好观众。在这样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可以看到学生更多的表现,了解学生更多的需要。只有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

理解。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在陶老的言辞中,我深深地明了理解学生才可以省掉许多教育之后的遗憾。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身心压力都比较大,他们这时候不需要老师的责备,需要的老师的支持。当学生在课堂中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地去理解他们,这是两个世界的相互理解。学生课堂表现优秀,我们要给予热情的赞扬,让学生再接再厉;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生活充满着阳光般自信的笑容。学生失误时我们要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信任的;只要老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学生自然会奋勇向前,达到成功。

应对。在应对中,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不管是眼神、点头还是语言应对,都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她的提醒、鼓励或赞许。让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场。

走向对话视域的融合。让学生用他的方式理解教师的语言。让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言说。这样课堂中师生的距离近了,消除了学生上课时的种种不利因素,孩子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充盈。

三、我加强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在课堂中,我尽量让学生多想多说,能够说出自己的很多想法和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我在课堂中加强了读写结合。

这一学期中我指导学生写了以下作文:《蓝色的树叶续写》《我要的是葫芦续写》《续写从现在开始》《酸的和甜的续写》《青蛙跳出井之后》《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对你说》《快乐的国庆节》《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条幸福的小鱼》《老师我爱你》《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我爱我家》《秋天的童话》《我的好朋友》《我爱我家》。

在以上一系列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对课文理解越透彻,他写出的作文就越有感染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心智心智。在学生的《蓝色的树叶续写》中,他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在《我要的是葫芦续写》中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在《续写从现在开始》中他们知道了众生平等的道理;在《酸的和甜的续写》中他们懵懂地了解了狐狸的虚假;在《青蛙跳出井之后》的写作中,他们看到了世界广阔;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练笔中,孩子们的爱心已生根发芽;在《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条幸福的小鱼》中他们知道了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他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在《老师我爱你》《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我爱我家》《我的好朋友》中,他们学会了用一颗热情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人;《秋天的童话》中他们的想象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篇4

一、巧用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中多提几个“为什么”, 往往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层次, 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时, 就会孜孜以求, 全神贯注。

例如在讲遗传学绪论部分时, 告诉同学在高考之前都要进行常规色盲的检测, 并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看, 学生会看到一个色盲检测的卡片动态图,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高考的时候要做色盲测试呢?你们能辨认出色盲检测卡片的数字吗?色盲是否是遗传病?色盲的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呢?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呢?”这一有趣的现象马上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时告诉学生, 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本次课的讲授内容, 当然学生在以后的听讲中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起来。又如在讲授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这一章节时, 理论性较强, 比较枯燥, 学生往往觉得索然寡味, 笔者结合新闻媒体及报纸上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年轻化的趋势事件的报道, 以及生活中经常见到痤疮、小儿肥胖等症状, 然后质疑:“为什么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比较高?这些疾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还是多个基因控制?会不会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限制?父母患此类疾病, 子代发病风险如何?”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现象会满怀兴趣, 这样再介绍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的概念, 多基因遗传特点,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加深印象。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精选一些有趣的问题, 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2] (1) 培养学生的对照和比较能力。对相似又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们可以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的异同点, 以澄清易混淆的概念, 寻求概念的联系和对相关概念的加强。如在不规则显性遗传中出现的表现度和外显率这两个概念, 学生往往容易混淆, 首先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个体形成一定表型的百分率。即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群体中得以表现的百分比;群体中如带有某一致病基因的个体100%发病称完全外显, 外显率低于100%时, 为不完全外显或外显不全。而表现度是指一定基因型所形成表型缺陷的严重程度。表现度不一致是指具有同样基因型的个体, 其表型缺陷严重程度有差异。如成骨不全患者家系中, 有的患者仅有蓝色巩膜或骨折, 有的有蓝色巩膜和骨折, 有的有蓝色巩膜、骨折和耳聋。所以表现度要说明的是在致病基因已经表达的前提下表现的程度如何, 是属于“量”的问题;外显率阐明基因表达与否, 是属于“质”的问题。通过这种比较就找出了两者的区别, 抓住了各自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全面分析综合是把事物各部分、各特性结合成一个整体,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复习总结。如染色体畸变根据畸变的类型不同, 可分为两大类即数目畸变与结构畸变, 又可根据其特点对其进一步细分,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 作出图表 (图1) , 在对知识的掌握以及以后的复习中就可以一目了然。 (3) 抓内因与外因关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 外因推动发展。任何孤立内外因的关系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利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我们知道多基因遗传是指一种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控制, 每对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每对基因对表型的效应都很小, 但是各对基因的作用有积累效应, 但是多基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除受微效基因影响外, 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以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多基因遗传或多因子遗传, 又称复杂疾病。其中的决定遗传形状的多对微效基因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内因,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其中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外因, 则起着条件性的作用。这样对多基因病的理解就更深入透彻。总之, 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学习,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事半功倍。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 多媒体的传播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这使得学校里一只粉笔, 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显得落伍了, 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3]如在讲授医学遗传学的21三体综合征这一章节时, 在放映患儿图片的同时附有视频资料, 就能增强学生对该遗传病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在临床上进行遗传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尽管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正以它的优势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不应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 应使两者相辅相成, 取长补短, 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是现代机器的盲点。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画、边讲解, 某些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某些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 甚至可以把解决此问题时的思路和争论融会在讲解中, 这样才会引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才会将所学的知识消化、理解。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如在讲授两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传递规律这一章节时。课本常通过举例计算子代发病风险情况。以往教师主要对着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讲解, 往往是老师已讲述很多遍, 而学生仍未理解。现在通过教师亲自板书演示整个演算推理的过程使其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再附以讲解, 就迅速地拉近了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情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与联合传递规律及发病风险的认识,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起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的联合应用, 使得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率也大大提高。

四、注重将遗传学的基础理论与疾病案例相联系

医学遗传学授课始终强调以疾病为中心, 以遗传为基础, 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4]因此在各类遗传病教学时, 引入临床真实病例,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例如, 我们在讲授常染色体以及性染色体遗传病时选取大量的真实病例,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家系信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典型遗传方式和延迟显性、遗传印记、早现遗传等特殊现象。结合本教研室老教师多年收集积累的病案多媒体素材, 包括遗传性震颤、遗传性共济失调、舞蹈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肠息肉、18三体、猫叫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多媒体, 图文并用, 加大了课堂信息量, 增加了直观性。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高, 教学效果明显, 得到学生好评。

五、以教学带科研, 科研促教学, 教学科研互进

“在教学中研究”, 更应该“在研究中教学”。[5]作为医学遗传学的一线高校教师, 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应该明确其中教学是最主要的任务, 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任务。如果把科研理解为简简单单写几篇论文那还是肤浅的, 教师只有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学习教育理论, 且将自己的领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自己的科研才能表现出其价值。脱离教学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我时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渗透在教学中,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我在课堂教学中既讲述前人的论述, 也介绍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这样, 缩短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其次, 从自己的研究体会出发,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训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懂得如何围绕选定的专题系统地收集、整理资料。比如讲到单基因与多基因遗传病时, 我就向学生详细阐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思路, 例如血友病系X连锁隐性遗传病,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使患者持续表达缺失的凝血因子, 那么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改善。又如, 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通常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绝对或者相对不足, 疾病发展到后期, 最终常需要借助于胰岛素治疗, 而目前的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结合使得糖尿病的根治成为可能, 尽管目前还处于临床前期的研究阶段。

医学遗传学发展很快, 新内容不断增加。因此, 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进展, 培养医学生能准确有效地分析、诊断遗传病的能力和较强的遗传优生咨询能力, 因此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 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令性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指令性课堂转换, 把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转换, 加强与临床病例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医学遗传学素养, 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 以崭新的知识体系适应分子医学的时代。[6,7]

参考文献

[1]蔡丽琼.浅谈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体会[J].安徽医药, 2007, 11, (7) :671-672.

[2]姜泽群, 赵凤鸣, 詹秀琴, 等.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9) :937-939.

[3]曾新.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6:55-56.

[4]张成宁, 俞萍, 祁鸣, 等.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18-19.

[5]彭翠英, 刘俊, 李鹏.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4) :739-741.

[6]刘鹏, 张责寅, 高佩琦, 等.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5) :29-30.

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点感悟 篇5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黄冈中学惠州学校 贾凌云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我国的教育体制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成为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这批“90后”的中学生受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行为方式和观念与以往年代的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与我们老师更是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才更有效成为困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关键词:道德自觉者;道德先行者;感恩;严于他人;宽以待己

现阶段的中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他们反应敏锐,学习新事物能力很强,有些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他们很聪明,有个性,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风格,性格独立,敢于闯荡.但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信,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和建议.有的专家学者将现阶段中学生的特点概括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大致可以反映出现在学生在新的教育思潮下的思想状态.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如果我们还用“打一打,哄一哄,吓一吓,诈一诈”的办法进行管理,用一些他们根本体会和感受不到的大道理大理论教育他们,就很难说服他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作用.

现阶段学生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很强,所以我们要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实施教育,并且要以说服他们作为检验我们教育功效的唯一标准.下面浅谈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沉睡的善意与创意,从而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其中,品德教育是成人教育,知识教育是成才教育,二者结合才是成功教育,才能培养出富有人性和正义感的社会公民.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性格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为人处事的风格极其相似,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成材先成人,我觉得将我国经典的传统美德同学生的具体处境结合起来,用他们经历过和感受到的事例教育他们教育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向学生渗透以下思想:

(1)乐于奉献,甘于吃亏

学生都有一种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本性,所以我们安排他做事情时喜欢事事求平均,比如政教处安排我们班把周一国旗下讲话用的主席台搬回室内,有的同学就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每次都叫我们搬,为什么别的班不用搬?班级编排座位也是追求绝对的平均.实际上生活中哪有绝对的公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想独立和发展,必然需要一些人作出自我牺牲,必然有一些走在社会发展前面的道德先行者.一个集体要想和平和谐的发展,必然有一些人要多付出一些,要多牺牲一些.就我们现在的班集体而言,正是因为有了像侯晓逸,林佩鸿,文斯民,曾毅峰等一批运动员的奉献和牺牲,才使我们班在运动会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正是因为有了李璐嘉,李奥,邹舒丹,徐瑞兴等同学无条件地为黑板报献计献策献力,才使我们班每次的黑板报得分名列前矛,正是因为有了王晓文,黄营宜同学的精心组织和引导,我们班每周五的唱歌才唱的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也正是因为有了文斯民,周洵,周雅洁,杨天赤四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才让家长对我们的家长会赞不绝口.不仅如此,我们班的各类文艺活动,征文活动,班会活动,周雅洁,杨天赤同学也总是挑大梁,担重任.班级有了这批先行者的无私奉献,甘于吃亏,感染着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共同促进了班级的迅速成长,使我们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表现出极强的团结精神和凝聚力.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具备了乐于奉献,甘于吃亏的品质,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2)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现阶段的中学生有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观念,那就是每当我们指出他的缺点时,他们会认为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都有这个缺点,所以我批评他是不应该的.如:当我批评某个学生早读不开口读书时,他就会说:不是有很多人没有开口吗?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当我批评某个学生晚上睡的太晚时,他会说:有谁会那么早睡?当我批评他带手机进校园时,他会说:你去问问有几个人没带手机?当我批评他迟到时,他会说:谁能不迟到„„

诚然学生的反驳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辩解,但这反映出人的一个共同的心态:总喜欢拿别人的错误为自己开脱,用别人的失误来原谅自己的错误!“严于他人,宽以待己”成为他们不知不觉的处世习惯.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个缺点,我不断地向学生强调:“不要

拿别人的错误来原谅你自己,我现在关心的不是别人,而是你有没有这一缺点?不是说大家都有的缺点就不是缺点,大家都容易犯的错误就不是错误!我们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一个想成功,想有所作为的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生活中,我们应该主动的帮助同学,尽可能少地麻烦别人;我们可以借钱给别人,但尽量不要向别人借钱;当我们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我们一定要说一声“对不起”,而当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时,我们应该说一声“没关系”.我们还应该用“己不如人意己无能,人不如己意己无量”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崇敬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3)积极看待社会,生活和生命

记得一次语文作文材料是“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这篇作文真实地检验出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十七大召开之际,我组织学生利用报纸学习了很多英雄,道德模范的报道,有些学生就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当我谈及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我们国家和政党,有些学生就马上联想到政治腐败,环境污染,不良的社会治安,不文明的社会现象等.有的同学甚至不愿意轻易相信别人,信任朋友,对学校、社会持批评的态度,对班级活动持观望的态度,曾经有一个同学在她的语文周记中这样写道:“我妈妈说过,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与利益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友谊.本人就不相信别人接近我的目的不是图谋利益,为了不被人利用,所以我要与班级划清界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嘱咐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不要轻易吃别人的东西,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善意的提醒却无意中促成他们自我防范意识过强,不愿轻易信任别人,对公益事业和集体的事情不热心,因为事事有选择的付出和有选择的交友,所以往往觉得生活没多大意思,很难以积极的心态对

待老师和长辈的批评,尤其是不公平的对待或误解.所以我反复向学生强调:我们要信任别人,如果生活中缺乏信任那还剩下什么?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很纯洁的,我们要用健康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行为,这样即使同学做了伤害自己的行为,我们也容易释怀.

我们应该习惯于用善良高尚的心理去揣度、去推演道德者的道德行为,不要以为我和周围的人的精神境界不高,就不应也不会有道德自觉者,不要受伤一次,便不再相信任何人,要用放大镜去看待社会中美好的事物,生活中的闪光点,用缩小镜去忽略生活中的不和谐行为,用宽容,豁达的心态看待生命中的一切!

当被问及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同学们更是一脸茫然,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虽然每个人的出生不是自己的选择,但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什么时候结束生命,可人往往不会轻易选择死亡,哪怕是生活很贫困,活得很狼狈,很累,像乞丐,像病入膏肓的病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那么艰难还要活着?也许有的人会说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或希望,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和希望,他们才选择了在痛苦中煎熬和等待.但我们大部分人尤其是学生是既没有理想,也没有抱负,那么如何教育他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呢?

我认为一个遭受贫困或病痛折磨的人还要活着,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有牵挂,这种牵挂有的是亲情,有的是友情,也有的是爱情,因为他们割舍不掉这份感情,所以才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他们的生命也因此而光彩.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爱情当然还属于明天,所以在家要珍惜和父母长辈的亲情,在学校要珍爱同学之间的友谊,主动和老师建立师生感情,这些亲情和友情不仅可以在情感上给你带来快乐,给你带来慰籍,还可以给你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永往直前的动力,是你永远的精神财富.

(4)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弱小.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是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时,是父母撑起我们一生的希望和理想;当我们像一群小鸟走进校园时,是老师用汗水和心血给予了我们知识的力量和人生的路标.”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无奈、困惑和徬徨,是那些至今还记得或早已忘记的人们的帮助,使我们拥有了今天;是那些淡如清水而又恩重如山的扶助,使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赢得辉煌.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已经强大.强大的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放飞希望而今依然守巢的父母老师;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老师、家乡和母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去帮助那些像我们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恩,是因为我们还要前行.成功只能属于过去,发展必将面对未来.当年,是父母老师和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教会了我们感恩.如今,我们也应当像他们那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这一高尚品德.这是我们继续前行不可缺少的力量,只有胸怀一棵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时刻感受到自己是幸运、幸福、快乐的.

大概我们每个成年人都会认为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幸福中,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幸福快乐的感觉,经常就有孩子抱怨父母抱怨学校.为了让他们过得幸福快乐,我们举行过《寻找快乐》的班会,学习过《哈佛的幸福课》,集体讨论过幸福是什么?告诉他们幸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生命的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在很多时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尽情享受自己现在的“拥有”: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拥有爱自己胜过一切的双亲,那你就是幸福的!不必自寻烦恼去渴望不切实际的东西,学会发现,学会珍惜,学会创造,幸福永远会环绕在你身边.即使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也应该朝着怎样使自己开心就怎样去想,哪怕有时是像阿Q一样自我欺骗.真心去感受,幸福才会永远存在于你的心中!

葱葱的一点感悟 篇6

一直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文字亦或音乐……

11月15日 晴

我一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或许是受家人和朋友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影响吧,但更多的,我想是和我从事的工作——电台主持有关,因为电台主持完全是一项幕后进行的工作。

有那么一刻,我也会想不开,便渴望高调一次,于是就这么“理所当然”的,我在大三比较空闲的大学生活里选择了给咱们的杂志投稿,并且满怀信心。

我梦见过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后来的结果恰好也是这样。

也许,看到我文章的那一刻,你会说也不过如此嘛。

也许,你还会说,不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也许,当你知道我是电台DJ时,会嗤之以鼻,一个主持人投什么稿啊?

但是,我做这些是有我自己的理由的,虽然所有人看到的仅仅就是一篇不长不短的文字,但我还是想解释一次,哪怕这个解释只是讲给我自己,那便是主持和文学这两个领域,文学或许才是我内心真正的向往和定位。

很小的时候便迷恋上了那样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日记也更是写了十几年。有什么用?我从来都是傻傻不自知的,只知道这样闷着自己,并且笔耕不辍,就像我的文章里说的那样。可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大二时的写作课上,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文字是有参与性的,一味地自我欣赏自然违背了它的根本原则。那时的我开始有了一些不同往日的想法,这也是我最想和读者探讨的。

其实老师说得对。

所以前一段日子,到图书馆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本不是16开,也不是32开的杂志,我第一感觉便是很吸引人并且渴望和它有所交流。我想,我有这样富含参与性的文字,我也想与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交流,这就是我给《青少年日记》投稿的初衷,我想,我那些文字基本上是日记式的表达,是符合杂志宗旨的。

感谢发表我《纪念我的青葱岁月》的编辑,虽然它写于一年前,并且全部来源于日记里分散的段落,但这篇文章对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那时的我……

那个为高考泪流满面的孩子,现在还是克服不了心里的伤痛;

那个感情真挚却疏于表达的孩子,现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是那么单纯甚至犯傻;

那个陷入文字漩涡不可自拔的孩子,现在终于懂得了快乐,他相信有一天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那个悲伤的孩子是我;

那个犯傻的孩子是我;

那个快乐的孩子,依旧是我。

就像是雨后洁净的天空,阳光洒满图书馆,我坐在角落;

就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看着自己的文字,我傻傻微笑;

就像是来自于你的理解,虽然不在我身边,但时过境迁……

并且我想,好的文章,应该是不怕放的吧。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7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调动,多创设一些趣味性足的情境,增强教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在每节课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的对自己说:I promise I willdo my best(我保证我会尽最大的努力).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等,进行这样的热身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上课伊始,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内进行Short play(短剧)、Making a guess(做个猜测)或者是Singing a song(唱首歌)等形式的活动,这样利于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内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思想,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成果。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多少都会有畏难情绪,害怕说错,很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时,教师如果能用一些鼓励性的、表扬性的言语鼓励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慢慢的也就消除了学英语的畏惧心理。比如,英语教师从进教室这刻起,展示给学生们最自然、亲切、和蔼的一面,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来营造课堂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出宽松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果学生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比如拿实物,用肢体语言或者是画简笔画来帮助学生去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说错或者是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也要多鼓励他们,轻声地告诉他们:“It doesn’t matter(没关系).Please say after me(再跟我说一遍).”师生之间这种愉悦的、互动的交流,也会让学生更加愿意说、乐说、会说,逐渐的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今后有效的学习英语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衔接,创设英语教学环境

传统的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延伸或者是模拟,这并不能将情境教学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在英语情境教学中,如果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相衔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音、音乐以及图片等资源组合,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环境。比如,以“What would you do(你会做什么)”为例,教师可以先将相关的教学背景用短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播放相关的英语歌曲,在视觉和听觉上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在讲解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表达方式,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创设对话情境。教师可以将句子改为“What would you do ifyou...(你会做什么,假如)….)”,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再每组给出一个点,发散学生的英语思维,让他们组成完整的句子或者是对话;在课堂导学时展示一些英语对话,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巧设疑难,诱发情景

质疑是探索英语知识、发现英语问题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情境素材着手提出一定的问题,这样利于点燃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而且还利于引发学生深入的去思考。例如,在英语知识后一个单元中很多都是前一单元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很多学生都会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上容易产生疑问,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结合新旧知识为学生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给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定的悬念,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当中,然后再有效地进行学习。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学,把疑难问题的解决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着问题,则会快速的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和积极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又会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一点感悟 篇8

一、设计一个好的情境

研究开始于问题, 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 并从情境中所提出的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来设计。

例如:农村学校设计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有关的情境和问题, 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有用, 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用科技知识发展家乡经济的愿望, 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是在农村, 普及初中教育, 如果我们一心主要想着为学生的升学而教学, 且不说搞题海战术、模拟考试等做法有背教育教学原理, 也是与实施义务教育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初衷不相适宜。由于过去对农村重视不够, 所以更需要有志者设计一些适应农村需要的情境资料。

二、整理是一个必要阶段

从历史上说, 几何从开始证明, 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整理出欧几里得体系, 这不仅使几何知识得以相传, 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从数学来说, 其真理性在于逻辑证明, 因此, 公理化成为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 公理化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处理好数学理论、社会需要和学生认知三者的关系, 仍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无论如何, 从心理学有条理的东西容易记忆也便于应用这一点来说, 一定的逻辑系统是必要的。

在情境中经过探索得出结论后, 还需要有一个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以形成逻辑系统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必须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 对提出的结论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抽象成概念和原理, 并用定义、定理和定律、法则来表述, 再进一步把他们用符号来表示, 再通过他们的内在联系, 整理成一个逻辑系统。

三、要有作业

课后做适当作业是必要的, 虽然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但课外作业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 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阶段, 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阶段。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缺陷, 最大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易教易学, 在讲完知识之后, 配置了相当多的由教师讲解的例题, 造成了学生主要是模仿例题做习题, 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 更甚的是发展出所谓的题型教学和模拟考试等大量的题海战术, 不仅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问题。所以, 我在布置作业时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 为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再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也就是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学生真正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四、自主空间多大为宜

自主空间多大为宜, 用我们通常的形象说法, 就是“跳一跳, 摘得到”, 而这跳一跳能跳的多高, 则是因人而异的, 与他原有的基础和思维能力训练有关, 探索教学首先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的原因所在, 而所谓“好”的标准之一, 就是创设一个恰当的自主探索空间;其次, 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 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 或知识是学生自已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 这种帮助, 主要是指引、点拨和鼓励, 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 应当像妈妈教自己孩子走路那样, 既不是抱着不放, 也不是放任不管, 走歪了指一下, 跌倒了扶一下, 不走了哄一下, 真走不动了, 这次训练就完成了。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9

看着这张贺卡, 我不禁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 荣誉感。同时也在反思梳理了这几年教学中语文之于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地位。语文教学应该怎样的做好教育引导。通过自我反省的认知过程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点灵动的感悟。一、教育是一种唤醒语文是生命的延续, 是净化灵魂的营养, 是我们内心感悟的召唤, 是单淡泊名利是净文化的规劝, 是大智若愚、大隐于世的指挥凝练。在我看到这张贺卡的时候, 我是真心的高兴, 作为一名老师, 记住自己的学生, 并且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记得你, 真的是从内心就很愉悦。这名学生给我的贺卡不同于其他人的节日祝贺, 家庭祝福。却是让我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所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一辈子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但应了那句话:“春蝉到时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死干”这种使命感会一直如灯塔指引我前行的道路, 愿我的道路鲜花遍地, 执手一花, 凝练一果;也为我的学生点亮一盏明灯,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指引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更是一种激励。经常听到有人说作为教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具有人格魅力, 具有渊博知识去教育人, 以科学发展观去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易于常人的气质去感召自己的学生。除此之外更应有一种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责任, 这种使命感就是一种觉醒。这种觉醒不是我说的,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郎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唤醒。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类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并且一直践行。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 我不太愿意当教师, 一直在想办法调动自己的工作, 当时就犹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 遥遥无期没有出头之日。就在那段恍惚的日里子, 有那么一个上午一个蓬头垢面的农民给我了莫大的鞭策和指引。那时正是上午的第一堂课, 教室外面飘着雪花, 飘落地上就融化了, 显的道路特别泥泞, 这个家长来到了我的教室门前来找他的孩子, 就那样地立在我教室门前。我说你啊、要有事情就先带孩子走吧。家长却说这不可以的, 你们正在上课, 况且还是语文课就更不可以了, 让孩子听完了再走。我的内心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 这种震撼就来自于那样平常的一个上午, 一堂普通的语文课, 一个朴素的家长。这样一节在平常不过的语文课却在家长内心无比的重要, 那么在学生心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在教书育人者眼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地位呢?从此以后我再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感觉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站在我的教室门前, 这也成为我一种无形的鞭策, 激励我对待每一堂课都无比投入,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唤醒自己的学生, 需要教育者把他们召唤。去引导他们正确的前行。我这样去做了, 并且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学习, 学会感悟、学会愉悦的生活、学会自己思考, 我想我的任务就达到了。二、学好语文就是学会做人我在每一届新接手的新班级, 上的第一堂课都是告诉我的学生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 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 让人温馨浪漫;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 让人滋心润肺;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 让人神清气爽;语文就是蓝天白云, 使得自己遐想连篇, 语文就是蓝色的大海让我心潮澎湃;语文是和煦温暖的春风, 语文是通往睿智的道路, 让人的思想变得成熟;语文就是庄非的闲云野鹤, 是老子的道德至上;是楚王的霸道之气;是孙膑的谋略天下;是蒲松龄的狐狸;是吴承恩的猴子;罗贯中的三国;施耐庵的水泊梁山;是曹雪芹的金玉良缘。仅此我就想告诉我的学生, 没有语文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学好语文, 学好基础学科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巨擎所说小赢靠智, 大赢靠德。学好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性学科基础, 也是形成一个人意识形态, 德智体美劳前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学期伊始也对学生做感悟亲情的专题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要在我的学生中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学好语文赢定天下。学好语文是意识的升华, 是精神的至高无上的依托。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做人的另外一面。都需要不短的学习、感悟。不断地完善自我。学期里会不时的发起:阅读几篇感人的文章, 看几部感人的电影, 多了解一些社会正能量的例子。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把学生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动力, 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心这个社会, 关爱他人, 自我奋发图强, 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是不可能没有感动的, 在语文的世界里也不可能没有感动, 这种感动就是沧海航行的灯塔, 引导我们正确前行的曙光。在漆黑夜晚让人心生感动。记得语文教学中有过这样一堂课, 讲的是法国作家莫怕桑的《项链》。在语文课上, 就有学生问我:如果说被资产阶级虚荣心影响失去了青春貌美的中年妇女, 那么美丽漂亮的她为什么不去寻找捷径, 你、不去出卖自己换取金钱来偿还债务, 而是要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 辛辛苦苦去偿还那根本不值钱的项链?在项链丢失以后, 青春貌美和人格尊严这两个发麻摆在了人生的天平上, 逼迫她做出选择, 她决定放弃青春, 选择尊严。人生很多时候告诉我们要懂得放弃懂得取舍, 放弃也是一种美德。当马蒂尔德知道了项链的真假以后他的脸上却露出了灿烂天真的笑容, 这种笑容就是自信和骄傲的表现。这样的一种思想表现就是教育的必然选择。就是这样的思想下使的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 也只有这样的璀璨生辉的思想才是照亮教育的前程。

摘要: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张学生寄来的贺卡。贺卡是在沈阳鲁美上学的李爽寄来的, 贺卡上写着:“您可能不认识我了, 但是我却不能忘记你, 在你的学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 只怪那个时候没有努力, 但作为你的学生这是我的骄傲。听您的课我不再上课睡觉, 也不再感觉犹如听催眠曲, 也不只是为了考高分上一所好大学那么直接了。使我明白了语文是我今后走上社会的一个工具, 并且语文也承载了我们的感情, 学习语文过程中使我能够与历史人物对话, 与文学巨擘交流。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先做人, 做人要学好语文。”

关键词:学语文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10

一、读懂意思 (meaning) , 达成对文本的理解

针对阅读文本, 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当然是读懂意思。具体到诗歌体裁,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 做到以下几点。

1.提取具体意象 (image)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 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 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 故称为“意象”。意象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 但实际上, 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英语诗歌意象进行提取, 是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诗歌的第一步。

具体到“Apoemabouttheseasons”, 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提取诗歌中出现的与四季相关的意象。教材的课后练习B2部分, 就属于这一范畴。

对于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取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意象。

2.用语言描述意境 (artisticconception)

意境, 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WH问题、TorF练习或其他类型的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英文诗歌。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本课教材的课后练习B4属于检查学生理解的输出性练习。

阅读教学,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强调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并且特别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 本课学习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绘画语言画出诗歌所展示的意境。不善于绘画的学生, 则可以利用网络, 找到最符合诗歌描述的意境的图片, 展示出来。

二、读出节奏 (rhythm) , 达成对文本的欣赏

英语诗歌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点———音乐性。而这种特性建立在语音系统基础上。正如英国文学家毛姆所言:“词有其音、其形、其力, 唯有考虑这些才能写出醒目悦耳之句。”对于初中学生, 考虑到其现阶段的英语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 在诗歌教学的入门阶段, 教师应该侧重最基本的规则, 重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和节奏地朗读, 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1.诗歌的押韵

英文诗一般都押韵。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 只要求学生了解英文诗的基本押韵规则:韵要押在重读音节上, 其元音应相同;如果元音之后有辅音, 应相同;重读音节之后如有轻读音节, 也应相同。

本课课后的B1练习就是用来帮助学生体会押韵的。

2.诗歌的节奏

英语诗歌的节奏靠诗行的重音来表现, 即按重读音节和一定数目的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的模式来安排节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体会、感悟重于对规则的掌握。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朗读。诗歌在充满浓郁情怀的背景音乐中被诵读出来, 学生可以在聆听中结合自身体验, 进入不同的意境, 在懵懂模糊的情愫中, 学生初遇自己心中的诗歌。接着, 教师提及英语诗歌的节奏特点, 让学生在跟读中认真模仿, 用心体会。重要的是, 让学生通过跟读和模仿朗读, 体会重音及非重音对诗歌节奏的影响, 达到欣赏的目的。教师切忌作过多语音分析, 把充满意境的诗歌读得支离破碎。

三、品出味道 (charm) , 达成对文化的理解

1.关注语言的特点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会采用各种语言技巧———表义与涵义、意象与象征、修辞等等。同时, 诗人必须在更小的范围内, 使用更精练的语言并合理地安排结构。因此, 为了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旨, 了解其语言上的特点是有必要的。

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诗化语言”及“平时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提升到欣赏语言的层次。

(1)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英语诗歌常常采用拟人手法 (personification)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诗歌中找出例子。笔者发现, 学生们很自然就会把中文诗歌的背景知识迁移过来, 加深了对英文诗歌的理解, 并很快就找到了以下例句中的动词。

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

ThenhidefromtheAprilshowers.

(2) 片语营造的诗歌意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研读“诗歌原文”及“平时语言”的描述, 鼓励学生探讨诗歌语言的特点。 (见下表对比)

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引领。

(1) Whichsoundsaremorebeautiful?Why?

(2) Whichisclearerandeasiertobeunderstood?Why?

通过讨论, 学生能了解诗歌的语言更有音乐性 (musical) , 更简练 (succinct) , 句型上有 时呈现“片 语” (phrase) 的特点。虽然英语诗歌的句型有时不够完整, 但更有想象空间 (thespaceofimagination) 。而平时的语言则表意更为准确 (clear) , 结构更为完整 (complete) , 更便于读者理解 (understandable) 。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 可能学生有感悟而不能明确表达,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编成选择题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选择。

2.东西文化对比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 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课教学中, 笔者提出以下问题, 引发学生对于跨文化的思考:

(1) WhydoesthisEnglishpoemstartfromwinter?

(2) FromwhichseasondoweChinesepeoplethinkanewyearshouldstart?Why?

这组问题发散性比较强, 课堂讨论中学生的答案也多姿多彩:

经典诗文背诵与中外文化对比, 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语言, 得体地运用语言,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祖国意识, 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而言之, 人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空间, 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发展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英语课程从单纯的语言类课程向语文类课程发展的途径, 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于英语课程的需要。正如McDonoughandShaw提出的, 应该把阅读活动看成读者和作者 (语言材料) 之间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即把阅读材料作为过程 (TextasProcess) , 鼓励读者和语言材料展开密切交流。阅读过程中, 读者应该结合其生活常识、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 对材料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信息进行各类不同程度的分析、质疑和评判。

参考文献

[1]常万里.英语教学不妨向语文教学取点经[J].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4 (1) .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对拼读方法的一点感悟 篇11

关于“猛一碰”,我的理解是“猛”是“碰”的前提,“碰”是“猛”的结果。“猛”是指冲劲、冲刺,而“碰”则是冲撞。首先要有冲劲,即在声母、韵母“两音相连”的时候,声、韵母的音都是音素清晰、有力地发出来的,不能错误理解“前音轻短后音重”,以为“轻短”等于无力。其实虽然读声母发出的声音是轻短的,但它发音的过程依然是有力的,不能因为韵母读得长又响,就将声母弱化掉、甚至挤掉。有的孩子在拼读音节时出现“播(b)啊(ɑ)——啊(ɑ)”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声母发音无力,被后来韵母长又响的音挤掉了,等不到和韵母相碰的机会。其次要冲刺,即声母、韵母相连的过程是迅速的、急促的,就像运动员在跑步快到终点时要冲刺的感觉,声、韵母连读得越来越快。最后是冲撞,在达到一定速度的时候,要将声母和韵母的音猛烈地冲撞,“碰”在一起,让它们合成一个音节。如:我们在教学生拼读音节“bɑ”的时候,可先让学生将声母、韵母连着读“b——ɑ,b——ɑ,b——ɑ”逐渐加快速度,连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最后两音相撞,合二为一,一口呼出“bɑ”“bɑ”“bɑ”。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主编张庆老师,曾给这样快读声韵母拼音的方法起了个名字叫“声韵急读合一法”,也有一句使用口诀:“声母、韵母连着读,加快速度一口呼。”我在有的文章中看到有人将这种方法归为直呼音节法。我觉得,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用这样的方法能顺利读出音节来,正所谓“管你是什么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音乐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12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 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 从来不买任何教辅资料。上文言文课时, 教师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课堂效率极低。学生课前没有教辅书辅助预习, 上课不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作业不能按质按量完成, 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久而久之, 很多学生一见到文言文就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有效推进乡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 “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天使。”孔子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由于小学从不接触文言文, 这篇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授这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 夏天最讨厌什么, 肯定有学生回答说讨厌蚊子。接着问学生, 听到蚊子的叫声, 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蚊子, 你最想做什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此时适时地引入课文, 揭秘沈复是如何描写夏天蚊子的叫声、如何对付夏天的蚊子的。原来沈复认为“夏蚊成雷”, 喜欢“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作青云白鹤观”。也许有的学生就此找到了知音, 从而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如学习《木兰诗》这篇乐府民歌, 因为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课本里已有呈现, 学生都很熟悉, 再跟学生讲故事情节似乎有“炒夹生饭”之嫌。鉴于此, 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播放美国版的动画片《花木兰》给学生看, 看完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情节并比一比谁复述得更好, 选出复述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字词句的学习。

二、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上文言文课切忌教师满堂灌, 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导致教师上得累, 学生学得更累, 而实际收效甚微。笔者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曾做过以下尝试:首先, 在上新课前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家读给父母听, 在校读给学生听。其次, 把这篇文言文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及主要内容以讲学稿的形式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课前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把会写的题目认真完成, 教师在课前及时批改。这样, 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懂, 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原先不明白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弄明白。再次, 课堂上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式学习, 每组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专门提问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 并把他们的得分情况记入小组总分。这样一来, 每组为了自己的总分, 会自觉地敦促学习不够自觉的同学。最后, 每节课都留五分钟给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以新促旧,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检测部分考查的都是课外文言文, 同时强调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内。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学习文言文时, 不只是要他们学会读懂某篇课内文章, 而是要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迁移到课外, 即能读懂课外文言文并能按要求解答一些题目。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及一些特殊句式。尤其到了初三, 每学习一个重点实虚词, 都要以新促旧, 让学生思考这个词在之前的哪课学过, 找出例句, 并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样久而久之, 一个初三的学生, 他的语文笔记本上就会也应该归纳如下:所有重点实词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释义及例句;重点虚词“之”“其”“于”“以”“而”等的常见用法及例句;省略句、祈使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及例句。

四、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上是一种多余, 语文教学就该是一张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本色教学。但笔者认为,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是锦上添花。

1.配乐朗读, 再现经典魅力。选择一些名家的朗读, 或教师配乐范读, 让学生在古朴的乐曲声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有时也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 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图文并茂, 吸引学生眼球。例如教授《夸父逐日》这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根据此故事改编的动画片给学生看, 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再如教授《三峡》和《醉翁亭记》等写景类文言文时, 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祖国的山川美景, 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感官上理解课文, 给学生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省时省力, 丰富教学信息。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要想清楚地讲解一些背景资料, 有一定难度。如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授《隆中对》这课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地图, 教师稍加指点, 学生就可以大概掌握时代背景。这样, 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可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此外, 运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作品介绍等, 都可以省时省力。

4.节约能源, 扩大阅读容量。狭义地讲,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会读课外文言文, 会做相关的题目。课堂上, 适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必不可少。如果以试卷的形式印课外文言文给学生写, 既浪费了纸张, 又给学生增添了资料负担。运用多媒体展示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 既节省了纸张, 又可以在学生做完题目后把答案呈现在显示屏上, 便于题目的及时讲评, 还可以避免学生写错别字。

为了学好文言文, 教师要时时开动脑筋, 把能想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把现代可用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古老的文言文中, 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不再视文言文为“天书”;让古代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12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语文》, 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职业素质教育案例下一篇:错误带来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