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2024-07-22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共10篇)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篇1

百炼功纯始自然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应用文教学也应该向生活开放,同时,阐述了应用文教学的新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看法,并且,给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位;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师示范,“下水”作文;开发校本课程;重视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利用。【关键词】应用文,应试作文,生活作文,校本课程。

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学成果,而且较为准确的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写作教学呢?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都积极探索着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如下令人忧心的问题:“作文目标应试化,作文内容狭窄化,作文指导文学化”。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怎么改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强调作文的实用性这一特殊角度,对错综复杂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文中的观点,就教于各中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专家。

一、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文体教学——应用文教学

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他是人们交流思想,处理事务,联系工作,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数据“应用文教学所占作文教学课时的8%左右”表明,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应当加强。下面就中学应用文教学现存的具体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要应用文体 从一九八八年新修订的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这么一些应用文体:

1、日记,计划,读书笔记,海报;

2、消息,新闻,通讯,通知,启示;

3、申请,说明书,写作提纲,读书摘要;

4、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

5、倡议书,建议书,实验报告,会议记录;

6、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总结;

不可否认,从课本所涉及的文体和编排来看,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全面可行的,也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然而,很遗憾的事,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包括高中生在内,85%的在面对一份简单常用的:“申请书”时,都不清楚应该写什么,格式怎么样的。这不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应负的责任吗?接下来,试析应用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写作的原因。

(二)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的原因

1、初中生抽象思维的概括水平不高,而应用文的文字要求简洁,概括准确,因此在文字上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应用文形式单调,刻板,格式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未能很好激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走,运用应用文的兴趣,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的原因足够让读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喜欢应用文写作了,如果这样看重作文的实用性,作文教学的人文素养与作文技能怎样统一?其实,重视它的实用性不等于把和作文教学的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对立,它们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素养也好,技能训练也好,都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也就成为人生活中常用的实际本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适用文体的使用,更见重要:公文,法律文书,经济合同,契约,新闻稿,传志,笔记,会议材料,科技报告,专题论文之类的写作将比文艺性的写作更为贴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育界还不免有点若明若暗。“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鉴赏性的文学艺术看成是高层次的,把应用性的文字技术看成是低层次的,这种简单划分的观念不说是一种偏见,至少也是一种错觉。首先,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某些文学作品尤其百科全书式的应用价值,而优秀的应用文体也不失其奕奕辉耀的光彩。”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写好相关的应用文,并激发学生运用的热情。

二、应用文应该向生活开放

应用文教学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我们的作文教学问题得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

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首要针对就是作文目标“应试化”,或者说是作文目标“工具化”而进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揭示“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的话,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惟技巧论”。而今,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少不是为着考试转的!有多少的教师重视了生活对作文写作的实际价值了。往往是考试已结束,写作似乎也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实质上,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在写作学习中到底收益多少,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生活起多少的作用呢?这恐怕是我们当今语文老师不应该不思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们将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公民,写作教学则必须为他们掌握有助于他们从工作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写不通写不好的事实,这不是现代教育所允许长久存在的”。确实,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表现,同时,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作文的最终意义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生活作文”。

1、生活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试问大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离得开活生生的世界吗?不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作文呢?日本教育界人士曾这样定义:“生活作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对于这一思想,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呢?我国作文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重视了,且具有较多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反思时发现,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其作文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不仅反映其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反映。因此笔者认为,“生活作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立人格为主旨的作文教学。

2、应试作文

不言而喻,这里笔者谈的应试作文是由应试教育衍生而来的,为了应付或迎战各种考试而进行的一系列作文教学。因此,应试作文在教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术”轻“道”,重“练”轻“悟”,重“写”轻“改”等功利意识;在教学行为上,把作文技巧,方法当作写好作文的“救命稻草”,不厌其烦的训练表现技巧,甚至演变为“你考什么”我训练什么,不考就不训练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我们的多数学生丧失作文的兴趣,使得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针对应试作文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我们应强烈反对“功利性”十足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点,宽一点!

3、“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阐述,现在我们来看,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应试作文的外延与生活作文的外延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作文看为养鱼的水,把考试作文看为鱼的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应用文的教学确实应该走向生活、拥抱生活才行。

(二)应用文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 极力反对应试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扩大学生生活视野,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思考社会、思考自然、思考人生、思考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营、访问、调查、劳动、游戏等等。那么,应用文教学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以往的教师在学生构思之前,一般会让学生接受一系列指导后再进行作文,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不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违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体悟,表达之后,教师在针对性的全面指导。我们来参看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做法“教师启发—学习者探索—教师总结与学生交流—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形平面与补救教学”。这种做法,结合《多元素养作文初探》一文的模式,笔者这样认为未来的作为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述:“体悟—发现—创新—反思”简言之,先放后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的师生关系定位,在理论上解决了,但在作文向生活开放的过程中怎样实现,还是一个难题!这里说一点,我校依据上海青浦区新课改教学模式,正推行的“三段两反馈”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作文与做人统一原则

应用文向生活开放,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起决与做人的成功,德才兼备是人才,重用纸;才大于德者,是怪才,不可重用;德大于才者是庸才,亦不可重用。”可见,技能的培养应该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相统一。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就作文教学与做人统一方面的现状来看,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虚情假意,言之无物,且内容肤浅化,庸俗化,形式雷同化,模式化等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只有重铸作文教学人文精神,弘扬求真,求实,求美的协作精神,大力提倡“生活作文”教学观,方能解决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积弊之路存在的问题。

(三)中学应用文教学新模式

结合应用文教学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应用作文教学也向生活开放,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提出应用文教学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这里注意一下“对比”环节,和应用文体的规范要求作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学生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结束旧模式“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作”的束缚,切实使得我们的学生乐学,学有所用。

(一)教师示范,“下水”作文

美国很重视加强实用文的写作,其练习项目大多是调查报告:时间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他们的一位语文专家着重强调:“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美国一段时间为扭转“写作危机”曾采取了不少断然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具体方法有:

1、开设写作课程

这里注意,他们所开设的写作课要求所有的学科都来承担协作训练任务,要求写作主体课程与各分支课程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反馈,彼此调节的课程结构。

2、写作课教师

“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教师如果不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一个编辑去工作,那么,他就会受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止这些,但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好办法。老师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这种影响对学生很重大的。试问一个游泳教练不会游泳,教出的游泳运动员会是什么样的?笔者可以大胆断言,绝对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更不用说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因此,要想作文教学取得实质上的改进,我们不得不试图改变目前的教师不会写作的尴尬局面。

一年多来的作文教学,自己总是坚持:学生写,自己也写。而且,写好了之后还反复修改。我不仅自己改,念给自己学生听后,让学生也 帮自己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不怕丢丑,教学相长从这一点也可得印证到。通过坚持这样做,我发现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修改的习惯渐渐的培养起了。而且,还乐于 跟老师交流写作心得,乐于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活。时不时的发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二)结合学校实情,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独立的课时安排,那么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也是应该的。当然,这跟历史有关,我国以大纲为准的教学课程决定了课程的这种模式。今天的新课程标准,允许我们改变这种课程模式。我们如今常说的校本课程究竟什么说法呢?“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既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有学校成员志愿,自立,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学校实情为先;

2、学生需求为本;

3、合作互补为法;

4、集体审议为基。

这几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诠释了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以学生需求为本,合作互补的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全、健康的教育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我们门应注意到一些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呢:

1、智力目标:(1)观察能力;(2)思考能力;(3)表达能力;(4)反思能力。

2、人格目标:(1)情感;(2)态度;(3)价值观。

3、生活目标:(1)生活态度;(2)生活技能;(3)生存能力;

我们都明白,应用文教与学都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里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应用文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怎样用好应用文,为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由你的态度决定。前边提到的作文向生活开放,作文与做人相统一,其所蕴含的人文也应在应用文教学中体现,而不是像以往的观点认为,应用文是死套数,只要记得格式么,套进去就行。这样的观点,确实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入手,试图改变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了大胆的设想:

1、以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相关 内容,结合本省,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具体情况,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同学共同编著适合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解决的校本课程。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试着在以下几方面着手,采集乡土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介绍本地风景名胜,以此丰富写作的题材提高审美体验;搜集俗语,农谚等,让学生们在观察,训练中感受乡土语言气息,玩味语言;搜集民间地方故事,完善学生价值,道德取向,写出自己心中的乡土文化情结。笔者认为,这会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热爱家乡之情。

2、应用文体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思维发展特点,且在编排的过程中势必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构想尽快实现,我校高二语文组教师通过申报《哈尼族历史文化趣谈校本课程》作为突破口,已在积极地准备和研究过程中。当然,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很多的文献资料和更多的实践经验,乃至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三)“网络作文教学”的有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在网络上写作也不是一件什么神话般的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早早的尝试着了。网络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着作文教学的思维与模式,有效的初进了作文的教学应用性研究的进展。网络技术使得中学生作文交际功能得一定程度的实现,读者群由以往的老师,家长,同学扩大开来,从而激起了学生们更强的创作欲望。网络为中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读写结合紧密的有效途径。总之,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动形象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的视窗又多开了一个、途径又多了一条。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这将成为作文教学革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辅助手段,对网络作文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将成为一个我们时代作文教学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笔者也尝试着通过个人博客、QQ空间、电子邮件等方式与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种方式只处于起步阶段,但无论如何,我们应重视网络作文资源的运用和研究。

纵观全文,笔者从作文的实用性这一视角,分析了以往应用文教学主要弊病: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教师的示范功效,从而呼吁应用文教学向“生活”开 放,呼吁教师“下水作文”,引导我们的学生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同时,希望笔者提出的应用文教学新模式,作文教学策略,能为作文教学的革新,特别是应用文教学的革新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中学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的明天一定能面向生活,春暖花开,硕果累累。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篇2

鉴于此, 我认为应该对教师的作文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尤其是在作文批改这个关键环节上。教师应转变一下角度, 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做到教师和学生互动, 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 我在作文批改中采用了一种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收效很大, 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准备工作

教师预先将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作文课上, 教师让语文课代表分发作文, 注意不要把作文本发到本人手上。

二、批改工作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批改作文, 主要从批改内容、批改标识、批改分数及批改评语四方面进行指导。

1. 关于批改内容。

批改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立意、结构、修辞等方面仔细批改, 比如查看用词是否恰当, 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文意和题目是否相符以及作文中心思想是否健康, 结构划分是否合理, 修辞是否恰当等等。

2. 关于批改标识。

在作文批改中必须使用正确的批改标示, 使学生本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或不足都在哪里。比如删除号是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恢复号又称保留号, 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 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改正号用于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重点号是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这些最基本的符号是学生在批改作文前必须掌握的。

3. 关于批改分数。

学生一定要按照正规作文的要求打分,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一篇正规的作文是怎样要求的, 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 并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

4. 关于批改评语。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在某市一个学校, 有两个班的学生将作文本视为珍爱之物, 因为那是老师和自己说悄悄话的地方。每次作业批改后下发, 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 看看老师又对自己说了什么。教师在作文本中或跟学生拉家常, 或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他们指导。教师的评语成了学生的“心灵鸡汤”, 很多学生都视之为珍宝, 作业本用完了都会存起来, 舍不得丢。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对于批改评语, 我们一定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不要对学生过于刻薄, 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错误。

学生打完分, 下完评语以后, 要求学生在下面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一点很重要, 这样做可以责任到人。采用这样方式, 学生批改得比较仔细, 也很到位。学生批改的作文都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所写, 写得好, 他们就会向对方学习, 写得差, 他们也会和自己对照, 发现其中的缺点, 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 学生做到了相互理解, 相互合作, 相互欣赏。因为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榜样。

对于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篇3

一、内外兼修引活水:提高教师的古诗文素养,提升知识容量

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与提高;其次,积累一定量的古诗,以便教学中作为拓展迁移的补充内容,加深理解,对比体会;再次,脚踏实地地钻研教材,研究各个学期诗歌选材的特点与意图,提高个人的古诗文素养。

二、金针度人展良方:改进古诗的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1.古诗课堂四步走,逐层深入有奇效

古诗教学的课堂可以概括成“一读、二赏、三品、四悟”。以小学语文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的第23课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

一读古诗,解句意,知诗意。这首诗歌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于宋神宗熙宁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的望湖楼上饮酒至醉,乘兴写下的作品。诗题即已告诉了我们写诗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初读诗歌,读通读顺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作品四句分别围绕着“云”“雨”“风”“水”这些景物来写。主要的枝干找出来了,解句意就不难了,像打翻的墨汁一般的乌云便率先拉开了这场大自然表演的序幕……到此,全景呈现,学生了解了诗意,但这诗意只是对诗句的真实“还原”而已。

二赏古诗,看画面,想诗境。通过边读边想象诗境的朗读,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中全景的动态展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之间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这一过程,既有如诗歌所描述一幕的生动演绎,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得诗句描绘的片段变得完整、流畅、充实,就像用语言表述出的一幕电影,这“电影”不但补充了古诗的跳跃和空白,还可能留有余地来展示细处的场景变化,甚至还有对作者的“特写”。至此,场景渐清晰,过程渐流畅,细节更细腻。

三品古诗,品诗味,体诗情。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没有一首诗歌作品是单独地为写而写,字字句句都是文人们情至深处地一挥而就。本诗的“醉”,绝非普通的买醉,不是单纯的景醉,要像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情感,必先再回到“醉”进一步体会。当年苏轼前往杭州任职乃是遭贬,且不说因何遭贬,单就贬职一事而言,或许是任何官员都是抑郁的一件事。那日来到望湖楼上赏美景品美酒,初来杭州的苏轼为眼前的江南美景所陶醉,西湖碧波荡漾,湖边柔柳轻摆,又恰逢一场暴雨,乌云如墨雨如珠,难得雨中赏西湖……美酒活跃在文豪的血液中,于是诗兴大起,大叹疾雨急来急去之中景致变化之快、之奇,不经意间笔下生花,心头阴云消散,真情流露。至此,作者由幕后走到了幕前,学生“看”到了他的神、他的情、他的心!

四悟古诗,悟特点,学方法。每一首诗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说理。本诗在动态“翻”“遮”“跳”“入”“吹”中瞬间“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不得不让学生和苏轼一样,深叹大自然的手笔神奇啊!于是,精准地用字、细腻地描画,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2.多元课堂巧设计,多彩情景现眼前

诗歌,诗即是歌,诗便能歌。《江雪》就被配上了某地方戏曲的曲谱,出现在了五年级下册的艺术教材中。因此,在课堂的收尾阶段,可以配一曲适合古诗风格的曲子引导学生尽情吟唱,既益于记忆,又顿生古趣。但需提醒的是,现代乐曲不宜,可选择古曲,或今人所作、以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

诗中有画,画即诗。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在纸上画出了稀疏的篱笆、深远悠长的小路、翩翩飞舞的黄蝶、兴致盎然的稚童……诗中的一切跃然纸上,尤其是那一上一下的黄蝶翅膀,就好像还在不停舞动着一样,似乎不经意间就能飞出纸来,让人欣喜不已。

以诗叙事,事即诗。教学《游园不值》,我们随着诗人走出户外,脚上的木屐踩过苍苔,印刻下了一个个深深的痕迹,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意。来到了想要游玩的园子前,抬手轻轻叩门,无奈何很久都没有开。此时,我们的心中不禁产生失落感。正要走时,一抬头,却欣喜地看到了墙上有一支斜伸出来的红杏,那花儿是那么娇艳,艳得暖了失落的人心。哦!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曼妙的春色岂能轻易关得住啊!全诗学完,我们也随叶绍翁走了一遭,红杏的美丽赫然在目,那由悲转喜的心情也是领略了一回,对于古诗表达的情感,自然不在话下。

古诗是根,一切对于古典文学的心领神会均基于此;古诗是源,多少拍案叫绝的心驰神往都生于此。我们努力营造一个精彩、生动、深入浅出的古诗课堂,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古诗,爱上古典文学,让民族的瑰宝能有下一代的传承和发扬!

回复董事长两封来信的一点浅见 篇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我阅读完董事长亲自发出来的这两封信,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董事长、总经理两位老板和公司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我身为公司高管的一员也同样强烈的感到了这种压力和自身在组织角色当中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董事长在文中不禁问了我们大家:亲爱的战友们,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可想而知,董事长在写下这每一字每一句的时候,内心承受着一种对公司未来的忧患。我们全体高层管理干部们在阅完此信件时,都回忆了生活家过去的点点滴滴、创业艰辛与坎坷的历程,并“坚决支持公司发展政策和步伐”、“拥护董事长的战略远见”。我也体会到了我们管理者们那一份体谅之情和想做好工作的士气。可是目前,我们或许更加需要真切的感受这种前所未有危机感,并认真思考后续的工作目标及方向,拿什么措施?找出什么控制的重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我们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在每一段变幻莫测的时期当中,都饱有一种忧患意识,才能将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董事长在文中所谈到的问题主要是公司的前景和战略的抉择,依据目前现状、产品结构和后期对董事会与大家的期望,所做的初步战略决策。这一切都迫切的需要董事会及公司高层领导对战略进行深思、基于对组织当前现状的反思及后期我们的职责与义务,还有责任„„ 事无巨细的管理才是战略决策的基础

关于董事长提出的战略决策。我们首先应该谈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觉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不骄不躁。公司未来要面临产业变革,我们一是要考虑到公司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和自身资源的限制,这无疑董事长已经作了分析,并且大家都表示了认同;但更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变革不是为了让我们做大,而是让我们做强,我们得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我们自身的企业优势、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制度完善无法提高,所说的“产业变革”也不一定能使企业强而有力和带来企业的长远生存,仅仅盯住产品运作、品牌运作必然走不远,也走不动。如何加强我们企业的优势、竞争能力和核心价值,我觉得应该站在管理的角度上去思考,因为管理事无巨细,我们必然不能忽略管理,在这里我仍然坚持提倡“降本增效”来提升企业的管理。因为企业的每一天、每一种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成本,如何让我们的企业创造出质优且价廉的产品,如何低成本运作,如何让企业轻松应战,依照我们公司现阶段的状况,值得我们积极应对和共同思考一系列的措施。看看我们自己:巨人的行业地位却是成本控制的侏儒

我们公司很多中高层都是经历了公司的创业历程,公司发展快、股东和团队也逐渐的扩大了自己的“宽度”,近几年来,团队缺乏激情、缺乏潜身干事、求真务实的精神,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团队及全体职工都在隐性的朝着 “企亏我壮”的态势发展,一些部门花钱没有事先做好估量、也不注重隐性成本的发生等等。在遇到危机或需要完成硬性指标而降本增效的时候,却没有全体的行动起来,也没有更多的管理者拿出可行的具体方案,致使一部分人忽视了管理,而靠少数部门在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一出门,职工职员或干部都是“空中飞人”,常规的出差住宿或非特殊招待喜欢讲究星级或高档的场所,用人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因人设岗、因薪设岗的现象,导致企业一年接一年不断攀升的高额管理费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小,而个人的利益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当上了经理或老总后,不再愿意沉下身来干事,缺乏了企业管理者应当具有的一种使命感、责任心、事业心,愿为公司着想的大局胸怀和同心同德工作精神,并对公司的效率、质量、成本、价值等方面持续的关注与尽心尽力的去工作。一旦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可能还是会有一些人跳出来讲话。在今年年初讨论春茗会的主题时,我深思再三,思考了这八个字“和谐奋进,感恩奉献”,董事长表示十分赞同,因为公司在极力的需求我们的团队和管理者:力量要集中、要有一颗感恩和奉献的心。而这种精神目前在组织里面已经微乎其微。创业之路不易,换位思考你怎么做

我们都知道公司董事长创业的路并不容易,经历了很多的挫折才得来今天的成就。然而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行情还不错的时候,老板得用很多招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措施甚至说白了是金钱来吸引人才和管理者。可为什么他用多年来辛苦存下来的钱来创办事业,而这些所谓的人才或管理者却要轻易跟老板分享他辛苦的成果,或许很多人的确也并不轻易!可是至少我们有一些部门和个人已经在忽视老板辛苦创业时,被看重的每一分来之不易钱、忽视每一块地板后面的成本费用。试想,当行情低迷的时候或当老板不幸跨台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念在当初曾经一起奋斗的情谊而选择留下呢?我们不妨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目前这个项目是不是需要再考虑一下,再做购买或投资的决定?能不能自己做或有其它更好更低廉的方法去替代高额费用的项目?如果你是老板,面对公司中无谓的浪费会不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你是老板,对公司中花钱如流水的人或部门,你是否会暴跳如雷?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否会警惕公司里的每一分钱?如果你是老板,你的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是否会在短短的几年内过得像大家现在这么舒逸?如果你是老板,你会不会大刀阔斧砍掉公司“不打仗的士兵”、会不会削减“虚枝假叶”、会不会摒除公司“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你一定会!而我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是感性的思维,因为大家陪他们走过创业的路,他们对大家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可我们是否同样能做到对公司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去为之全心付出、不计个人得失,而我们团队的觉悟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深而细的考虑成本费用,共同为企业降本增效

比如在公司建立上下班通勤车一事,有几位老总在职员发起的“联名信”上面签上了自己了名字,或许简要的考虑了此事对职员和自身的利益,这无疑加重了“联名信”的份量。可是是否想到建立通勤车,公司需要付出的费用与巨额的代价?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是自购车还是租车?据我们仔细的测算,建立通勤车,公司每年需要花费40万~70万元的费用。公司现阶段是否消化和承受得了?我们一些老总在做决策的时候,常常不愿思考得太细太远(当然这里不是针对在联名信上签名的老总的工作思维以偏概全,只是说明在成本方面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费用明明可以节省,明明可以以更小的费用取得更好的效果,明明可以思考或规划得更细来节省用人成本,可我们管理者不愿往深的、往细的去想。公司大了,个人的利益多了,越来越将公司的利益置于其次或不顾。所以,总经办将在后续为公司日常管理方面的成本费用控制做好相关制度的约束,让大家自设目标结合公司所设定的目标共同展开“成本变革”的活动,需要的是全体职工和干部行动起来,共同为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增强长远发展的能力而努力,这也是我们大家后续共同工作目标。借用董事长的话:不偷懒、不麻木 最后,我想到董事长在文中提到的一句话,他说“多年来我对自己有个要求,我预料不到的事和超出我能判断的新事物,发生了、这是我无可挽回的或我能力不足的地方,我并不遗憾和懊恼,因为我没有偷懒和麻木,我在尽心尽力,但是所有我能意识到或观察到的危机和趋势,我不能原谅自己去忽视它可能的发生”。我想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和胸怀,用在日常管理上来说,如果我们能够预料到发生的费用和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使成本或费用更低,却不采取措施,那么我们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果我们偷懒了、面对各项管理和销售费用、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和人员布局不合理等状况,我们选择了麻木,就更不值得原谅,也应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自己对企业的价值、对老板的责任和作为企业管理人的责任。与企业同在

公司的未来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战略抉择,始终靠的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企业大家长的心态带好自己的团队,更需要大家合心合力和共同提出好的管理措施,而不是仅靠一部分人或老板为企业规划管理的措施,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带领自己的部门锤炼这种意识和思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献计献策。在后续的工作中,并能规划出自己部门可行的工作方案和降本增效的措施,鼓励全员积极行动。

利益是死的,可我们每个人的心和精神是活的,希望这种活的东西能伴着企业走得又长又远。我深信,我们大部分管理者的心是与生活家同在的,愿为生活家担忧和共同分担责任,愿意感受和体会老板的心情和公司面临的现状。始终与公司站在统一战线,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内抓管理、重视管理。有了大家这种和谐奋进、感恩奉献的精神,企业才能做到临危不惧,才能强而有力、才能长远发展。

杨雨彬2011-5-5

剪纸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篇5

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 刘玉玲

有人说,做为一名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拿自己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学生比。而我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剪纸时,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回忆小时候我学习剪纸,那时不会画图案,也没有复印机,用邻居剪好的图案沾点水粘在白纸或者非黑色的废纸上,放在煤油灯上面用煤油灯的黑烟熏,熏成全部为黑色仿为熏好,然后把图案拨下来,这样白色的图案就呈现出来,把熏好的图案纸平放在彩色纸上面,周围用针线缝上,然后把黑色部分剪掉,有时候弄的两手黑黑,有时候自己的脸上抹的都是煤油灯的黑。

2013年初,我校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我就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开发了南梁剪纸这门校本课程,学校对这门课程也是大力支持,有专门的两间大教室,崭新的桌椅,学校还为师生提供彩色纸、剪刀。我做为剪纸教师,也很热心,寻找资料,精心设计,利用课余时间把设计好的图案用订书机订在彩色纸上,准备上课时学生每人一份。

第一节课学生兴趣很浓厚,争先恐后的抢到自己喜欢的图案,拿起剪刀就开始剪。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我精心设计制作的剪纸图案霎时有的变成了碎片有的变成了带窟窿的大纸片,教室狼藉一篇,纸屑铺桌盖地,学生心灰意冷,我也大失所望,心想这么优越的条件,这么有利的资源怎么弄成这样,心里的难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失败了,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课后,我认真反思,总结失误,调整思路,第二节课我没有给学生复印图案,也没有先让许是先动手就剪,先让学生们看贴在墙上的剪纸作品,看完后,我让学生说自己的收获,学生们七嘴八舌,你说我知道“图案怎样设计的”,他说“我看出来眼睛是怎么剪的”,“花瓣怎样剪的”学生说完后,我做了总结,一一解答了学生的问题。然后,提出这节课我们要剪的内容——蝴蝶。又让学生们先想想蝴蝶的形象,怎样设计最美丽,再引导学生一笔一画的画,落笔点在哪里,收笔点在哪里,画好后和学生一起动剪刀,边示范边剪,先小后大,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剪完后,学生们举起自己的作品个个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心里顿时充满了成就感、满足感。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篇6

山东博兴 郑磊

谈话式教学在被古今中外广大教育者广泛使用,孔子、苏格拉底就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大师。可见谈话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办公软件的学习包括Microsoft 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Frontpage2003在学习是可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找出彼此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声会影、Flash mx 2004技能操作要求较高,但生成作品效果明显这类软件的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评价中体味收获的喜悦。同时在引导中促使学生在制作失败的挫折中重新找到自信。

VB、机器人的教学中用到代码编写,编译的程序所见即所得的,多数同学感觉不理解有难度。我们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外,在导课设计上更要有所侧重,多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及时抓住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在充满自信心、保持学习兴趣中走入程序的乐园。

将谈话式教学应用到具体教学内容上时,要做到:谈话式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非常自由的形式,在谈话式教学中,学生朝着明确的目标,自由的发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广播演示教学中广泛渗透着谈话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的能否有效应用,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至关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课堂教学中,应用谈话式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信息技术课授课环境是在网络教室中上课,拥有先进的设备(包含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的支持),为多层次谈话方式提供了保障。第二,信息技术教师有较为先进的前沿技术,为创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维度谈话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教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学生这一独特的教学结构,恰恰构建了谈话式教学的完备体系。

当然现在的谈话式教学已经不同于过去,原来通常是面对面的谈话,从空间和时间上是单维度的,现在通过通讯设备和网络设备,跨越空间(远程培训)、时间的界限,可以进行多维度交流。不管用那种方式谈话,教师都应做到:引导、主持、管控。

课堂生成第一点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状况即学生有多少注意力在期待课的内容。而导课通常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一节高效的课堂,通常伴随着有效的导课。

第一:对比导课

《文章的修饰》教师在设计导课的时候,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不同,来和学生谈话,这是一种很高超的谈话技巧,教师只需说一句话“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不同?”,学生既可以把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通过学生最简单的叙述,就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全部提出来。教师再依据学生的体验,细化知识点,逐层突进来完成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可采用这种方式导课的课题有很多,比如:初中第一册中《版式美化》、《滤镜效果》、《图像合成》、《图文混排》;第二册中《修饰演示文稿》。

第二:用尝试操作来导课

《设计加法器》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将做好的加法器生成exe文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尝试使用,然后教师通过谈话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个加法器中包含了几个按钮控件、几个文本框控件、几个标签控件?”学生在使用的同时加深了认识,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完成了设计加法器的第一步任务:设计界面,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推进,逐步完成。同样,在电脑动画初步第二节《逐帧动画》、制作演示文稿的第四节《交互、动态设计和作品发布》以及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第四节《链接网页》都可以用类似方法,让学生先来认知、感受、体验进行导课。

第三:知识迁移来导课

Excel的第一节《数据的编辑》,在认识excel窗口组成的时候,教师通常谈到:“打开excel窗口,大家是否感到即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什么地方,陌生在什么地方?”在谈话中通过巧妙的设问?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然后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回答。观察的是excel窗口,思考的是学过的word窗口,回答的是两者的异同。经过这样处理学生就会非常自然的认识excel的窗口组成,很快为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样,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网页制作(几乎是第一册下册和第二下册的全部内容),它们之间都存着许多共同的联系,学生在认知、体验过程中加以对比,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上述office办公软件套装之外。图像的获取与加工中的photoshop,动画制作中的flash、程序设计中的vb在窗口组成中工具箱和悬浮窗口的应用上,可采取类似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

上述列举的三种方法,都是遵循了谈话教学的原则。谈话式教学让学生明确的方向,达成目的的形式又是非常开放的,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路是不受限制的。

教师在导课中的谈话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带关联性、递进性、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教师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身份,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裁判。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材”,因此,职教工作者责任重大,专业课、文化课教学都要服务于这一办学目标。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如何针对学生实际,让语文教学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状分析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我在这里分组织者、参与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然而,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虽然理论上、表象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实际上大都与普高没什么两样,与职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不匹配。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却陷入停滞不前、无足轻重或若即若离的境地。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片面,教学双失。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适应就业岗位、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教育形式。正因为它是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型教育,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领导与老师把它与基础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片面的理解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一味的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同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课堂上不愿听,趴桌子睡觉,课外更懒得理会。结果,教师应付差事,学生只求考试及格,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定位不准,目的模糊

如何给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定位,这确实是个难题。目前由于国内没有相对统一的职业教育教材,加上对语文教学的功能认识不统一,所以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学校偏重知识教学,有的学校偏重文学教学,有的学校偏重写作教学,有的学校偏重阅读教学。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虽然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不切实际。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实用性,更好的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方法单一,改革波澜不惊

与不断进行着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就显得冷冷清清了,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在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体上仍采用过去的陈旧模式,读读讲讲,讲讲读读,现代信息传媒(多媒体技术、课件)的运用很少。升学压力小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本应有明显的优势,但却事与愿违,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界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主体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足见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轻视程度。

(二)参与者

虽然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职业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己经是不争的事实,其下降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结舌。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源不稳,鱼龙混杂

由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双高热”的持续升温,职业院校的生源很不稳定。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反映在语文知识和技能上,其现状令人堪忧,一则小小的请假条中有三四个错字的学生不在少数,一篇文章读得结结巴巴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捉襟见肘。面对生源的这种状态,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是无可奈何,既然争不过“双高”,就惟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2、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

中职院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连升中考试都没有勇气参加,甚至有些初中未毕业就提前离开学校。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在一般同学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语文知识、能力问题,在这些学生看来却是难题,需要老师反反复复解释、举例子,才能有所领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觉性低,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依赖性很强。

3、自卑感强,行动退缩

在中职院校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对学习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类统称为“习得无助感”,即表现为自尊的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作出努力。这些学生自认不如别人,不愿与其他人交往,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

4、封闭自己,有社交困难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交往能力缺陷与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5、心理矛盾冲突过强,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诸如自我评价方面,要么盲目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 “喜怒不形于色”,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行为往往走极端。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上述所列,上面的仅仅是较突出的几个方面。要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夯实基础,重视积累,培养语感

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如果我们无视这一事实,必将使学生更加不适应,因此入学时有必要安排1——2周的时间进行必备的文化课知识补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夯实基础,对语言的感受主要依靠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须长期的阅读积累,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职校语文教学要与市场接轨

社会变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使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口语、应用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

第三,职校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应"专业化"

职校语文能力培养"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和能力实用性。

以旅游专业为例,听说训练可以旅游景点的介绍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复述,既训练学生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语速,又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的美的同时掌握景点的主要信息,进而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学习的热情;而应用文写作中"合同"写作训练,可指导学生拟写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旅游合同;"规章制度"写作训练可以旅行社规章制度、游客须知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四,职业学校语文要创新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任务引领、参与互动、动态感悟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对教学内容的静态分析转向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任务引领中感悟,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影音文件等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想象与联想: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演绎各种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主体、优化训练、创新评价、和谐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在内容安排、目标制定上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要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优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病句修改比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演讲比赛、辩论赛、应用文写作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大街小巷的广告牌、报刊杂志、电视广告、标语上的错别字,开展“让文字也文明”的清理行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与之相应的,还应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教师再也不能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应关注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追求学生评价的完整性。

另外,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少有受表扬的经历,更多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因此职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尊重、宽容、爱护、鼓励,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成功的教育者,必须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和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合作的、互敬的师生感情关系,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

第五,生活指导是关键

首先,结合新生军训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进行沟通能力的讲座,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其次,可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咨询,随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全体教职工都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学生分忧。

总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职校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作文批改中的一点浅见(教学论文) 篇8

1、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只在于是否参与了课堂讨论。许多人都认为,课堂热热闹闹的,学生积极踊跃,每个人都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是参与度高,就是高效课堂。的确,在讲课比赛中,在公开课上,在录像课上,确实非常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日常教学中,每一节课都热热闹闹、斗志昂扬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课文本身就不同。比如,我们在高一新入学时讲文言文,讲文言文的语法,状语后置啊、宾语前置啊、定语后置啊……学生以前并不懂,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而且又较难的内容,一脸的茫然状,让他们热情热闹地和你配合是很难的事情。这时,我就发现,学生在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思考你的问题,即使答得不对或者因为怕说错小声嘀咕,这也很好。说不出来,却在认真地记,认真地思考,在竖着耳朵听老师的讲解,这不也是在参与课堂吗?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我是欣慰的。

(2)增加课前提问环节有助于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语文是人文类学科,重在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语文课在正式开始讲课文之前,好像没什么东西可以回顾可以复习的,但是语文除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外,还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我试着在每节课开始前都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两三个小问题,效果还不错。比如,讲诗歌单元,每节课前提问三五个学生的背诵,问《蜀相》中写景的角度,问《雨巷》的典型手法,叫学生到黑板前去写《阁夜》里的易错字。讲到古文单元,我会就上节课所讲,提问重点句子的翻译,借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记住了里面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虚词,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自从有意识地增加了课前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前准备时不在无所事事了,他真的开始准备了,上课时也不用担心哪个学生在睡觉在走神,都听得记得很认真,这不也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一种表现吗?

(3)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讲《沁园春・长沙》,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湘江美景;讲《雨巷》,给学生找背景音乐,让他们配乐朗诵;讲《再别康桥》,让他们反复诵读里面的语段,体会这者的感情;讲《荆轲刺秦王》,让他们演绎“廷刺秦王”这个情节;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学生模仿梁启超的.开场白……这些课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产生一种印象,语文课时时有惊喜,没上课前对语文课就有了期待,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困惑 篇9

从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将近五年,在这五年中,我经历了从高

一、高二到初中三年的各个阶段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与前辈们讨论学习还是自我的反思总结中,作文教学似乎都是一个大难题,在此,谨将我的一点困惑提出,以求大家讨论。

作文教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似乎都离不开同一套路,无非第一审题立意,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第四升华。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或集中或分散,或专题击破或整体完篇,方式方法看似很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困难重重。

1、素材单一,无新意。在这个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广泛,但事实却是“有问题找百度”,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也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就能够得出答案,结果造成学生生活阅历少,感悟生活意识较差,不愿思考,不愿观察生活,有些学生的作文永远只有一个主题:打篮球。还有些学生初中三年的作文都在公交车上是否让座的问题上纠结,妈妈的爱永远都是雨夜背着生病的自己奔向医院。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于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如何教会他们调动现有的有限的素材发散思维,将旧材料翻新,写出好作文?

2、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由于课时有限,我们的即堂作文一般会设置为作文一课时、评讲一课时。所以平时最常见的操作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题目,学生即堂作文,教师评改之后就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讲,也就是常说的亡羊补牢式的。这样的操作比较有效,学生先实践,在就教师的评讲纠正自己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这种亡羊补牢式的作文常常面临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每次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似乎也都一样,这次讲过的问题,下次的作文解决了,但再上一次讲过的问题下一次的作文里又暴露出来了。所以教师总是感觉疲于奔命,但收效甚微。若在写作前先设置一节指导课,学生作文质量会高很多,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在学生还没有犯错误时先制止了他们犯错误。但这样一来,课时安排似乎又会很紧张。

3、专题训练还是整体完篇?在我经历的从高中到初中的教学中,由各个专题逐一击破的作文教学尝试过,整体完篇训练的作文教学也尝试过,但似乎收效都不甚理想。每个专题逐一击破,教师在评改时是只需要关注本专题来评改,还是仍要针对全篇来评改呢?这个专题问题解决了,在完篇作文中又会犯上一个专题已经明确讲过的错误。每个专题讲完后进行完篇的训练时,往往仍然打回原形。若从头就开始完篇训练,又会出现在第二点中出现的教师迫于奔命的情况。所以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性价比更加高?

关于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篇10

【关键词】视角 角度 概念 区别 教材处理

视角这一概念作为一个科技名词,对其的定义是,视线与显示器等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物体的尺寸越小,离观察者越远,则视角越小。而作为一文学概念又是这样解释的:视角即叙事观点,又称视点,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是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的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的。所谓叙述观点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角度是一个数学名词。它有两层意思。第一、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来表示。如茅盾《蚀·动摇》三:“陆三爹的头从右侧慢慢向左转,待到和左肩头成了三十度左右的角度时,停了一二秒钟,又慢慢向右移回来。”曲波《林海雪原》八:“就在这要飞身荡涧的一刹那,一阵担忧,袭击着他的心……因此他再测了一下距离和角度。”第二、比喻看事情的出发点。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二章:“他开始搜索他们认识以来记忆中的每一件事情,从新的角度上来思索它的含义。”由这两个概念来看,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就像数学中的集合概念一样,有其子集,也有其交集。

在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记叙要选好角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语:这里所说的角度,又称视角。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站在什么位置来记叙对象。笔者认为这段话在表述上有混淆概念之嫌。具体而言:

第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和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如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中有这样的一段: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很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这段文字,选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我”和“我们”的角度记叙描写老师的外型特点,从不同侧面“绰号”“长相”“眼镜”等活画出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教师形象,表现“使我受益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这一中心。

第二,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的示例及练习题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如教材这样写道“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歌颂老师的,但记叙的视角不同,请品味不同视角的作用和效果。”举的例子是魏巍的《我的老师》,用的是第一人称,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修详明的《小站歌声》,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这样,学生就会将视角错误的理解为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实每个人称里面又有不同的角度。如第一人称有作者、讲故事的旁观者、作品里的任何一个人、作品中的多个人物等不同的角度。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第三,视角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即角度则是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两个概念,“视角”只是文章的形式,而“角度”才是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的背景之下,教材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处理教材的极大灵活性,这是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同一种教材,有着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即使处理方式相同,课堂效果也完全可能迥然有别。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语文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各具个性的“例子”的剖析,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因此,所谓“因文施教”,就是善于根据不同课文(例子)的特点(个性)而采取的不同教法。由此,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觉得对一线的教师有两点启发(即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对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要选其适于自己学生实际的东西,拓展延伸挖掘。二是针对学生实际,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据学生的表现因势诱导,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语文王国里的新成员下一篇: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