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2024-09-01

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精选9篇)

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篇1

语文教师常常感叹:“教语文要是不用批改作文, 那就轻松多了。”的确, 批改作文是令所有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以前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我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 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 对文章大动干戈, 直到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 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遗憾的是, 学生对教师不辞辛苦的行为根本无动于衷。批改好的作文发下去, 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所写的批语认真思考, 更不要说去找教师探讨。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甚至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出现倒退趋势。

鉴于此, 我认为应该对教师的作文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尤其是在作文批改这个关键环节上。教师应转变一下角度, 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做到教师和学生互动, 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 我在作文批改中采用了一种让学生参与进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收效很大, 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准备工作

教师预先将学生的作文浏览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作文课上, 教师让语文课代表分发作文, 注意不要把作文本发到本人手上。

二、批改工作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批改作文, 主要从批改内容、批改标识、批改分数及批改评语四方面进行指导。

1. 关于批改内容。

批改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立意、结构、修辞等方面仔细批改, 比如查看用词是否恰当, 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文意和题目是否相符以及作文中心思想是否健康, 结构划分是否合理, 修辞是否恰当等等。

2. 关于批改标识。

在作文批改中必须使用正确的批改标示, 使学生本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或不足都在哪里。比如删除号是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恢复号又称保留号, 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 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改正号用于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重点号是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这些最基本的符号是学生在批改作文前必须掌握的。

3. 关于批改分数。

学生一定要按照正规作文的要求打分,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一篇正规的作文是怎样要求的, 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 并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

4. 关于批改评语。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在某市一个学校, 有两个班的学生将作文本视为珍爱之物, 因为那是老师和自己说悄悄话的地方。每次作业批改后下发, 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 看看老师又对自己说了什么。教师在作文本中或跟学生拉家常, 或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他们指导。教师的评语成了学生的“心灵鸡汤”, 很多学生都视之为珍宝, 作业本用完了都会存起来, 舍不得丢。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对于批改评语, 我们一定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不要对学生过于刻薄, 要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错误。

学生打完分, 下完评语以后, 要求学生在下面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一点很重要, 这样做可以责任到人。采用这样方式, 学生批改得比较仔细, 也很到位。学生批改的作文都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所写, 写得好, 他们就会向对方学习, 写得差, 他们也会和自己对照, 发现其中的缺点, 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 学生做到了相互理解, 相互合作, 相互欣赏。因为身边的榜样是最好的榜样。

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经过多次尝试后, 收效很大, 成绩喜人。许多原来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经过训练后, 不但能熟悉、恰当地批改好一篇作文, 而且还能快速完成一篇质量不错的作文, 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证明, 以学生为批改主体的方法, 既给教师减了负, 又使他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当家做主”的快乐,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我想这样的批改方法值得大家一试!

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篇2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中吴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与兴趣、作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为了带着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提升写作兴趣,学做人、学作文,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兴趣是前提,用真情来培养

“写作不是在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一些字句。”因此写出优秀的作文必须首先要挖掘学生心灵中的积蓄,激发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是一些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的排除其心理障碍,挖掘其写作需求,提高其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有效的方法,效果颇佳。如:互批互评法:同桌或组内同学互批互改,找出各自的缺点和不足,相互学习提高。在作文教学中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取长补短,为己所用,效果较好。集体评价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7人,选一名作文较好的同学任组长,将作文按人数发给每组,先由每一名组员批改,并写出评价建议,然后交组长整理意见,最后,推荐一两篇较好的作文在班上朗读,并说出优点和不足。推荐发表: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被肯定,我非常注意收集学生平时作文中的佳作,一有机会,就帮他发表在学校文学社社刊《晨笛》、集团校报《今日育才》、《蛇口消息报》上。

“写作更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让写作时时、处处体现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之中。“班级日记”、随笔、QQ群、QQ空间都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敞开心扉、倾情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学生敢于写真话,乐于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以我手,写我心”,既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为“生命写作”、“快乐写作”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越写越有趣。

二.阅读是关键,读写巧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阅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及,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作文要与课文学习相结合。我们所教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文来进行作文教学。例如:学习完《羚羊木雕》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经过讨论,归纳为以下几点:开头简洁,吸引读者;叙事方式采用插叙;人物对话描写灵活多变;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结尾简洁,发人深思。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开头、结尾和人物对话描写方法写一篇作文。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一节课后作文收上来,有不少仿写成功的佳作。作文教学如果能够与课文教学充分联系起来,就会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得益彰,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尝试。

另一方面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山石花卉的倒影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生要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何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我是这样做的:把握好要求阅读的时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纸船》时,我要求学生吟诵《繁星》、《春水》中的小诗,学习《智取生辰冈》,要求学生读《水浒》。在一个适当的情景下去要求学生读名著,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哪种学习内容都要及时检查反馈,读名著也是这样。我往往会在学生开始阅读某一名著时,特别安排每节课的第一环节对前一天的主要阅读内容加以提问,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名著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真正体会名著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隆中对》、《出师表》后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写一篇《千秋诸葛我评说》,读《名人传》,让学生交流对这些名人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体魄,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和品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习惯是保障,厚实素材积累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长期地、不间断地、有效地接受阅读熏陶,厚实写作素材的积累。

坚持摘抄。摘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摘抄的内容烂熟于心,为日后的作文准备了充实的材料,积累了较多的写作技巧。

学生摘抄,能让他以写促读,以读促写。摘抄的篇目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上的,只要学生喜欢就行。

坚持点评。因为很多学生看书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读后没记住文章的内容,不知道其精华。要想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就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会点评就不会写作,只有会点评才会模仿,所以每周我都安排时间让学生摘抄并点评。为了让学生的摘抄取得实际效果,我有个计划: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写法等角度分类让学生摘抄并点评,并坚持这样做。

我对学生的摘抄和点评坚持有批改和讲评,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摘抄和点评,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提高对文章的赏析能力。

四.演讲是动力,提升写作内涵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长期以来实行的课堂常规,演讲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材料、筛选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慢慢地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所以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课前3分钟的演讲,内容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可以是紧扣课文的,也可以是自己最欣赏的文章,可以是别人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讲完之后,请听讲的同学点评其内容、语言、技法等。长期推行下去,学生受益匪浅:资源共享了,赏析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难道还会成为无源之水吗?课前三分钟演讲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每个学年内容各不相同。例如:初一年级,安排学生的演讲可以是复述及背诵;初二年级安排学生的演讲可以是话题式演讲,可以事先作大量准备,须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初三年级可以训练学生即兴演说。课前演讲这一方式,促进了学生阅读课外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提高了语文鉴赏力,锻炼了语感,这是因为学生一是想讲得比别人好,二是要讲得好就要看书,看好书,无形中,学生写作能力就增强了。

五.专题为导向,加强写作训练

开学初,教研组就拟定了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就初三而言,我们要进行两个方面的专题训练,一方面是就写作技巧而言的: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议论文怎么写?如何巧妙构思?考场作文如何出彩?等等。另一方面是就写作内容而言的: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人生、亲情友情、校园生活等等。这样的训练当然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我们都是经过集体备课,充分准备后才进行教学的,首先提前布置写作文,然后精心批改,选出能反映学生作文问题的习作,再把学生的作文编成学案,发给所有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基于学生问题式的作文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谈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3

一、遵循规律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敢想敢说的他们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尽情地编故事。虽然结构有些不合理,内容也很幼稚,但富有童趣、富有个性。这些孩子好玩、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组词、造句,把他们领入观察、思考、发现、成功、喜悦的良好心境,再从模仿到创造,从说话到写话。

1、重视字词积累

学生刚接触汉字,是通过色彩明亮的插图,象形文字的引导,使他们一下子感觉到汉字的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他们根据字意,结合生活实际练习组词,这是他们特别喜欢的事情。例在教学“水”字时,他们的组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清水、自来水、水壶、泉水、喝水、溪水、河水,还有人组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此时我便称赞:“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美丽极了!”再以地大物博、风景秀丽来赞美祖国,激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江山的向往之情,对于老师给予的赏识是他们强大的内动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好句运用

句子是作文的基础,是表达主题的单位。句子教学便是打好作文基础的关键一步。

二年级的教材中,编入了很多造句练习。教师可以通过造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掌握的知识去表达。造句练习是先凭借课文内容,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用法,然后跳出课文,迁移运用,由仿到写,形成能力。比如:学生用“一边...一边...”仿写句子。他们很快写出:菜园里,一边种着青菜,一边种着黄瓜。这块磁铁,一边是红色的,一边是蓝色的。然后我告诉他们这个词还可以这样用: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学生茅塞顿开,接着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好句。例:爸爸一边喝啤酒,一边看足球比赛。鸟儿在天空中一边唱歌,一边飞翔。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造句的内容角度也就随之丰富起来。

3、加强片段教学

在对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之后,便是向段篇过渡的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听话说话、看图写话练习,要求学生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说得明白,有步骤地写作。不仅要让学生做好每一篇习作,而且要积累说话、写话的方法。作文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还应与课外阅读、学习紧密联系。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展示他们的成功也很重要。如:《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因为这是一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这时,让他们学会知识的迁移,联系生活想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再根据课文中的句式来仿说。经过讨论,一首首小诗在学生的口中“诞生”了:

燕子飞得低低,

暴风雨就要来拉!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枫叶红红,

美丽的秋天随风而来,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老师加以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并把这些小诗刊登在自己班级的黑板报上,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写作时就如鱼得水。

二、源自生活选择素材

1、趣味性

午休時,我发现同学们拿着一些童话书在传阅,有《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拇指姑娘》等。我想这不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会,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童话人物,为什么?然后写一篇关于童话人物的作文。

批阅了孩子们生动的文章,想到他们神采飞扬的交流情景,我想:对于孩子们的文化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并使之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不是更好?

2、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独立思考,提高质疑能力。结合探究型学习练习写作,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如:《骆驼和羊》一文中为了“高好还是矮好?”这个问题而争论。课后,学生们为身材高和矮有些啥利弊,适合哪些工作而讨论,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去请教家长,翻阅书籍,网上查询,收集资料,然后写一篇小作文。这种实践,把知识探究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拓展性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富有个性。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想象出很多不同的情景。

例:我教《狼和小羊》一文时,让学生续编故事第二年又有一只小羊遇到了这只狼,它是怎么对付这只狼的呢?这下可热闹了,有的说:小羊大叫,救命啊!它的同伴听见了,忙跑过来,一起用尖尖的角刺那只狼,狼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得特别有趣,她说:你要吃我呀!你这样扑过来多累呀!这样吧!你张大嘴巴,我自己把头伸过来让你吃,不过你的眼睛绿莹莹的,我害怕。你把它闭起来好吗?狼信以为真,两眼一闭,张大嘴巴。小羊转身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往狼嘴里一塞。狼因为太馋了,所以想也没想就咬了下去,咯嘣一声,牙都崩断了,满口鲜血,疼得它嗷嗷直叫。小羊呢?乘机早溜了。

这样让学生大胆拓展,有所创新,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乐此不疲。由于经常这样不断地训练,学生说话时变得连贯又动听,而且语气也是惟妙惟肖,说话的逻辑推理性就越来越强了。

三、多练多写挖掘潜能

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不能只看他的成绩好坏。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潜能,只不过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因此表现各有特色。

其实,写作不单单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其他智能也能得到挖掘和开发。从习作《未来的我》中,我发现了他们的兴趣所在。于是安排他们参加出黑板报、领操、自编自导小品《狼和小羊》等活动,挖掘了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节假日期间,有亲戚朋友来走亲访友,以此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客人来了》,既发展了语言智能,同时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但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便可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篇4

一.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给养

一个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基本功, 一个语文教师睿智的识别与指导能力很关键, 一篇作文, 在两个老师的评价中差别却很大, 这说明教师的知识和评价的角度不同, 其实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淘汰和更新, 教师平时应博学精读、博取众长, 从想法、思路、语言、写法上不断地学习与更新, 教师还固守着已故的作文模式, 那本身就是落后, 没有新东西可挖掘, 只有教师常看、常读, 读高一级的东西, 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的一桶水。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一直不间断地订阅黑龙江的《作文成功之 路》这个刊物, 因为刊物所刊登的文章都是高考作文中的满分作文, 并且每次都会选出一个命题的多个角度的作文, 并且本身就是拓宽, 教师不光有了思路, 而且在指导上也有了依据。

二.增加学生的读书与积累量

在教师自身给养的同时, 教师还应督促学生多读书。这个督促其实教师要付诸行动的, 也就是要检查的。可以每日要求学生读书的时间至少一小时, 读书的内容可以是名家名著、故事、小说, 还可是作文、刊物、报纸, 不固定, 随时背诵和积累, 然后定期在班内讲故事, 展览积累本或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这不仅鼓励了学生, 还激发他们的兴趣。

只有从字、词、句、篇方面多积累, 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 才能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胜过教师的夸夸其谈, 泛泛的说教。

三.写作时教师的导

在指导作文上, 我首先拓宽学生的思路, 愿意让学生反弹琵琶, 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记得我指导过《———, 我想对你说》对于称呼里的你, 我加以拓宽, 除了人以外, 我们还可以写物。对于物可以是动物, 也可以是植物, 还可以是身边的有生命、无生命的物。学生说的称呼, 我竟写了一黑板, 学生文稿里, 选材是五花八门, 而且写的都比较好, 固而教师指导作文除了指导写法, 还应指导选材宽泛内下功夫, 这样, 学生才会从多方面去选择, 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不同内容, 这就是不同的例文, 把这些个不同, 读给学生, 学生就积累了多个不同, 效果颇佳。

四.重视批评与讲评

除了指导这一环节, 不可忽视的是批评与讲评。教师的批改不是泛泛地指出, 应该是有选择的, 有侧重的。选择学生中最有典范的, 把它加以修改, 改成一篇篇的范文, 再对比着读给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不足和该如何去写。有了依据和模仿, 久而久之, 学生就知道该如何做了。我在读范文时, 从不用现成的文章, 向来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 这样学生就知道:原来作文很简单, 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学生也喜欢听。他们同样写自己的事, 写出来才真实有感情, 平时的作文只写不评, 提高不快。

五.重视题目新颖, 开头、结尾

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用新颖别致的题目, 俗话说的好:“题好一半文。”教者的“挑剔”, 学生就会努力去做, 力争得到老师的首肯, 对于开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者强调了学生就会努力下功夫, 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作文。

六.作文中的鼓励

王浴海老师说过:鼓励是一剂良药, 它针对大多数孩子都适用。有时, 我们一句无心的夸奖, 也许让孩子自豪一生, 这无形给了他信心。作文中的夸奖, 可以是语言上的, 也可以是评语中的。记得我班一个很不爱写作文的学生, 在一次作文中, 一个只有三、四行的小段落里写得真实感人, 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点, 我在讲评中时说:“如果你能认真改一改, 你的作文一定很成功。”经过他的几次修改, 他的小文改得很像样, 并且在竞赛中获了奖, 如果一开始就置之不理或大加指责, 他可能就不敢下笔了。

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篇5

一、提供材料, 进行练笔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它们大多内容丰富, 语言凝练, 意境优美, 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 语言高度浓缩、概括, 情节跨度较大, 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 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就是很好的练笔。

1. 练习续写、改写等篇章训练。

有些古诗,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人物个性鲜明, 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 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 我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 或改写, 或续写, 或写读后感, 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学生放飞想象, 趣味盎然, 入诗境, 悟诗情, 写出精美的文章。

例如, 教学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 我让学生以“啊, 朋友再见”为题, 描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了卢纶的《塞下曲》之后, 我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 进行写人的训练。

2. 根据需要, 练写片段。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 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里所说的写作训练是根据需要, 有选择地进行片段训练。

例如, 要求学生根据《江畔独步寻花》, 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 进行写景的片段训练。再如, 要求学生根据《池上》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几个天真可爱的乡间小孩, 坐在一只小木船中, 偷偷采摘莲蓬, 却又被发现的顽皮憨态。

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段训练的诗作很多, 如《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等。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 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 词汇不断丰富, 句子更加通顺, 条理更加清晰,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二、进行古诗写作技巧的迁移

同样的事物、景物, 为什么有些人能写得有声有色, 读来让人觉得有滋有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遣词造句的本领高超。古诗中蕴涵的写作技巧是很多的, 是可以引导学生借鉴的。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和“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写活了春天, 写出了江南的生机勃勃, 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我引导学生读、悟这些诗句, 再联系自己对春天的感觉, 写一次《春来了》的小练笔。学生竟也写出了“春天唤醒了迎春花, 染绿了柳枝, 染红了桃花”这样的很诗意的句子。“染绿了、染红了”几个字的使用多得益于对诗句中“绿”字的感悟。

三、吟诵理解, 促进感悟

作文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 因此有许多东西, 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说不出来, 却可以在作文中体现出来。正因为这个原因, 我注重通过吟诵, 促进学生对诗作意境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感悟, 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作文。

例如, 要求学生选择一两件能表现爸爸、妈妈关心爱护自己、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来写一写, 夸夸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了。遇到这类题目, 学生的选材不外乎是妈妈送自己上医院、爸爸帮自己补功课之类老生常谈的材料, 既无新意, 也没有真情实感。其实, 最能体现父母之爱的往往是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甚至说是一幕场景,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怎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新颖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敬意呢?这些, 教师心里是明白的, 但教师如果只一味地强调要选小事, 找细节, 而学生没有感悟, 只知其表, 不知其里, 对究竟选什么样的小事, 找什么样的细节不理解的情况下, 恐怕是难以在选材上有所突破的。

为促进学生感悟, 我引入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通过引导吟诵理解, 使学生明白这是一首赞颂母爱的千古佳作, 语句朴实自然, 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 也没有眼泪, 但一片母爱的纯情却从普通的场景中冲溢出来, 拨人心弦, 催人泪下。

通过诵读讨论, 学生选出了精彩鲜活的材料:因自己晕船, 不能进船舱睡觉, 母亲不顾带病的身体抱着自己在甲板上坐了一夜;父亲因自己考试不好, 失手打了自己, 后悔得泪流满面;由于自己的顽皮、不安生, 将脚伸入了自行车钢丝里被绞伤, 妈妈不仅心痛地哭了, 还一个劲儿地自责, 说是她不小心……后来交流习作时, 有的学生甚至流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

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 与他们的感悟和理解是不无关系的。情动而辞发, 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篇6

(1) 模式单一。它的一般程序是“审题—立意—示例—拟定提纲—起草”。这一套单一古板的方式令学生构思时思维滞缓, 从而禁锢了思路, 从而让立意与活泼灵动无缘。又由于它有诸多的目的、要求束缚着学生的表达, 生活经验单调, 书面语言积淀不丰的他们只好编一些假故事, 抒一些假感情来完成作文这一“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文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而他们也只好“应付”。单一的模式令学生写作激情大减。

(2) 写作知识, 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形成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 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而绝不应该是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写作能力和素养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体验和感悟, 离开这三者, 方法和技巧将成为摆设, 毫无生气。2011版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表达力求有创意。”没有生活基础的写作如同僵尸。

第二类是近年来流行的自由写作。自由写作是形式上较为宽松的课外练笔, 一般在字数上, 文体上, 立意、时间、材料上都较少限制, 较指令作文来说, 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写作, 当然, 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乱写或不写, 它也必须源于生活, 只不过形式上不那么受限罢了。因为它的“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特性深受学生欢迎。当前较流行的形式主要有日记和周记两种。从实施效果来看, 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对于释放学生表达冲动、打开学生写作空间、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进而达到“写当代中学生自己的生活”“文从字顺”的境界是非常有力的助推器。一篇篇朝气蓬勃的日记、周记展示着扑面而来的异彩纷呈的鲜亮的少年时代的气息, 顺畅的句子、鲜活的词语、细腻的心理透露着写作的“自由”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然而, 也出现了以下不可回避的现象:

(1) 因为自由写作的随意性较强, 因此, 日记、周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于是也出现了一些应付性的周记、日记, 如, “某日某人遇到某事, 心情大好”“某人某日被批评了, 心情奇糟”等日记, “内容同上篇, 心情同上篇”的周记。这让不少教师大为恼火, 因为这对他们“学生周记写多了, 其写作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的”理念是大大的讽刺。

(2) 教师作后评改不到位。因为“作文是写出来的”, 所以很多教师将写作的数量作为作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 于是练笔多多, 但是他们的评改方式却出奇的简单:写个等级, 给句评语, 画个日期便了事了。殊不知,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 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写作者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学生的作品需要在公众场合得到展示, 从而在发表中体验写作的价值和尊严, 从而产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这样才达到了作文的教学目的。

本人前10年主要以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为主, 后3年践行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革命中止了, 但践行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如今结合两种作文教学方式的实际, 本人做了如下尝试:每周写两篇日记, 字数至少600字。之前是让学生写每天4~5行的简约日记, 他们大叫无事可记, 说他们每天的生活无非是两点一线的“家—学校”的重复生活, 于是我改为每周3篇的300字的日记, 可是事实却是学生为完成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 常常是无话找话, 结果导致作文很是粗糙, 缺少细节描写, 而且出现了很多啰嗦的句子, 似乎在有意拉长句子。为此, 我苦苦思索探求原因,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转向理论求解,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叶老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 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 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 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 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 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叶老点出了表达需求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人们在生活中感动了、激动了、愤怒了、忧愁了、快乐了, 就产生了表达需求, 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 且如鲠在咽, 不吐不快, 这就是写的表达需求。人必须首先要有生活实际, 那样才有话说, 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 写作应该是在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吴立岗教授说:“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 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只要学生心中有一种情绪、情感和观点, 再把这种情绪、情感和观点稍作安排地表达出来, 那就是作文。”原来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 筛选、组织写作素材!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 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 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 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 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 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 到处是食品, 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 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写文章, 第一要解决的, 是素材!是个人观注生活的程度, 是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否。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作文的内容, 再来谈“技术”, 内容没着落, 学生哪有心思去想“技术”?“技术”是有了充足“内容”之后, 作者锦上添花才出现的一种自觉要求, 离开这种“自觉要求”, 技术只能沦为摆设, 成为陈列物。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将日记调整为一周两次, 这样一次是前三天, 一次是后四天, 这两个时间段里总有一两件学生认真记录、观察细致、撼动心灵的事, 于是学生开始有事可写, 开始有感而发, 开始有题材开始写真日记了。因为“真”, 日记中的语言文字也开始变得鲜活起来

一个月后, 我开始走访学生, 询问这样写日记的感受感想, 得到如下反馈:

(1) 词穷。学生普遍反应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词儿, 腹中空空, 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即使勉强写出来了, 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 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个词。作文的词语也像语基知识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 记下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美的片段等。为此我让学生准备好摘抄本, 随手进行好词佳句的摘抄, 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同时, 我认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绝妙时机已到, 于是我推荐他们征订《儿童文学》少年版, 《少年文艺》, 让他们在优秀的课内外读物中遇到并积累大量词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和感悟词语的含义。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却无法表达出来, 或者表达得“词不从心”, 甚至思路紊乱, 这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因此, 掀起课外阅读热潮正是时候, 再辅以“阅读之星”等活动, 学生如饥似渴地大量地阅读, 既丰富了词汇, 又扩大了知识面, 可谓一举多得。再有, 我让学生多做仿写练习, 仿写是让学生自觉美化句子的加速器。仿写时抓住句式特点, 斟酌词语用法。这样仿写多了学生自然就越来越关注句子的流畅、词语的优美。最后, 开展一日一句读背活动。全班轮流一天一人在黑板上一角写一句认为美的句子, 每节课前让全班同学跟读数遍。

(2) 无法停笔。大部分学生反馈发现越写越多, 几乎无法自然停笔, 这是好现象。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放手去自由写作时是一不小心就“刹不住车”, 越写越长的, 写作时有倾吐的快感, 并实现与形成不吐不快之境界。如果有表达需求时, 特别是写小说时几乎是动辄上千字, 这是表达闸门刚打开时的现象积聚多时的表达冲动一经解除了禁锢倾泻而出, 不可收拾。写久了之后, 大多数会觉得写得乏了。老是写那么长, 也自我感觉啰嗦, 于是开始进行删减, 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为精炼、紧凑, 不致繁冗拖沓。这时候, 因为要进行删减了, 写作者才开始着手“谋篇布局”, 这才进入“构思”阶段。所以我让学生先不要顾及字数, 先放开去写时间长了自然会往回“收”。

(3) 想写件事却写不活, 描写不出那情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细节描写。对这些学生, 我对他们的周记有特别要求, 比如, 这两周的周记侧重心理描写, 下两周侧重动作描写, 再两周进行语言、肖像、场面描写等, 在批改时对这些学生的这些周记单独指导, 进行面批面改。如此半个学期过后, 这些学生反应:“老师, 我能写活他们了, 能让他们说话、做小动作、心里有想法了。”这其实就是把细节描写分解在周记中进行专项训练了。

(4) 此外, 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写得越来越畅、越写越细的好现象。

参考文献

做好班级管理的一点尝试 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师,责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 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将迎接新的挑战。今天的少年, 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 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好比幼苗, 必须培养得宜, 才能发育滋长, 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有思想、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这关键是靠人的培养。如何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我谈几点个人的尝试。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密切, 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者, 是学生的“心灵导师”, 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更是学生的模范。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作为班主任, 我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总是先从思想上接近孩子们, 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 以身作则, 无私忘我, 做学生的表率。“以爱润其心, 以言导其行”, 用爱心去滋润学生, 用语言去感化学生, 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学生就能尊重你、支持你, 主动地聚集在你的周围, 就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

“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一次真诚的交流”, 这些小小的细节动作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激发起层层涟漪。孩子们的年龄虽然不大, 身心尚未成熟。但他们情感的触角却是敏锐的, 教师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令他们猜测许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多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且不要吝啬赞美的言辞。不管别人认为某个学生是怎样的差, 作为班主任都必须从他身上找到闪光点, 并且要真诚地赞美他。这一点很重要, 一旦学生认为你很在乎他, 对他的赞美是真诚的, 那么, 他就会认为, 你是一个很可信的人, 你以后哪怕是批评他, 他也会乐意接受。这也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铺好了路子。

三、关心、尊重学生, 做好心灵的沟通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犯错误时, 我们既要真诚地指出他的错误, 更要给他希望。无论是亲切的交谈, 还是严厉的批评, 无论是满意的微笑, 还是恼怒的生气, 甚至伤心的流泪, 都是真实的、诚挚的。我们要用爱心, 诚心、耐心打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他们思想上, 感情上的共鸣,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个学期一开学, 作为班主任, 我迎来了一位“老”学生, 梦瑶, 一个年龄11岁, 智力却只有4、5岁的孩子, 这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开始, 就进入了我们班, 但是十几天的学校生活下来, 梦瑶却无法适应, 有时大哭, 甚至大声叫喊, 各种办法尝试失败之后, 她的妈妈把孩子接回了家中。后来, 梦瑶也来上过几次学, 但还是无法适应。最终是在家中休学。这个学期开学前, 我在电话中与梦瑶妈妈做了深入的交流, 家长也按时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我时刻站在梦瑶的角度, 思考应该怎样解决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的一切。开学后的第二天中午放学, 梦瑶竟微笑着主动跟我说再见, 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溢着!

四、以习惯养成促班级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他充分强调了习惯对于儿童成长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 应注重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 从课外和课内两方面, 着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课外阅读等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等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 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 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五、重视评价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 我尝试使用光荣榜。具体做法就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奋斗的小集体。平时, 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表现, 包括家庭作业的完成, 课堂回答问题的精彩与否, 课间纪律的遵守, 放学路队的管理等等, 我都做到奖罚分明, 好的就奖励一票, 反之就扣掉一票。每个月评出得票最多的小组, 进行小奖励。小学生年龄小, 集体荣誉感强, 为了自己小组的利益, 就会在各个方面有所顾忌, 会自觉约束个人的一言一行。时间长了, 班级的管理就会水到渠成, 到达一个较高的程度。通过评价激励的方法, 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主人。

习作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篇8

在习作课堂教学 (“一课”) 方面, 我们改革封闭、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 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出“一题多体裁”训练、“情景作文”训练、“诗歌创编”“串词成文”等特色习作课堂。

基本结构为:营造氛围, 激发写作欲望—放胆表达, 拓展思维空间—交流合作, 激活创新思维火花—评价激励, 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一、营造氛围, 激发写作欲望

教师通常采用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 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 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兴趣, 诱发创新热情, 使学生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二、让学生放胆自由表达

学生对习作的命题、选材、立意、体裁、字数等都有充分的自主权, 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师只对习作方法做必要的提示, 不过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刚进入写作阶段主要考虑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写法指导主要在习作初稿之后, 有的放矢地面对面进行。

三、搞好交流合作

这主要是在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或班级互评互改。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 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做好评价激励

评价阶段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产生自信。激励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给高分、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 让学生树立“能写”“能写好”的自信心。努力使评价做到“评现在”“促发展”, 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创作动机。

此外, 我们十分重视课内外的结合, 拓宽训练时空, 积累创作素材。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体验生活, 感受自然, 积累创作的素材。我们创办了启明星文学社 (“一社”) 和校刊《快乐读写》, 并坚持开展绘制手抄报 (“一报”) 活动,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材料, 搭建习作训练、展示习作成果的平台, 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语文素养综合培养的一点尝试 篇9

一.切实树立大语文这个教学观念

语文学习的材料应广泛、多样, 教材只是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我们将一些篇幅不长, 内容隽永, 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 编辑成册, 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能开阔眼界, 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 如仅限于课堂学习, 只是井底之蛙, 所识有限。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 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学习。

二.切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1、用真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 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 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形”诱情, 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 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语文课既要诉诸感情, 也要诉诸理智, 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潜移默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 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 对学生动之以情, 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

2、用平等灵活的课堂教学, 培养语文素养。

(1)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 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 引导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 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 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 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 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 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 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 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 绝不能胡猜乱想。

三.芬芳作文教学这片青草地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 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1、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学会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阅读,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 从而触及心灵深处, 滋养其精神, 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产生个性化的体验,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写作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佳平台。写作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 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既包含六要素, 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夹叙夹议, 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 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 思维缜密, 逻辑清晰。首先, 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 心得体会, 可以表现欢乐, 赞颂美好, 褒扬奉献, 也可以抒写伤感, 抨击丑恶, 揭露渺小, 倡导个性化写作。其次, 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 适当穿插带有考试趋势方面的文题, 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 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 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到记叙生动、逻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 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 又有文采有创意, 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我们每学期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正规的作文比赛, 获奖人数较多。除此以外, 校内、班内也经常举行作文竞赛, 用多种形式来激发鼓励学生写作, 日积月累必然成效显著。

四.用好语文实践这块法宝

1、理解教材、活用教材, 给学生创造实践中学语文的机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 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围绕每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内容, 涵盖面宽泛, 避免了局限性,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点。教师在教学前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搜集资料。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教材,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悟。

2、开掘课程资源, 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就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全面发展。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就是要引领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他们随时都感到身边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语文是母语, 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作为教师, 要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要让语文走向社会, 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自然、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可以设计、组织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如:写字比赛、古诗文朗诵、作文展台、办手抄报、编课本剧等, 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3、沟通课堂内外,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贴近学生的生活,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经历, 分享成功的快乐。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 把游戏引入课堂, 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 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4、多学科整合, 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走进广告语, 竞聘广告人”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广告, 以生动的画面, 熟悉的广告语来激发学生, 引入新课。接着欣赏评析经典广告语,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然后再出示实物, 设计广告语。在交流与评析中, 学生学会了使用趣味性、哲理性的语句给自己欣赏的广告语添金润色, 这一语言的组织、表达, 无疑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 多样化地竞聘方式, 又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更浓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商品的名称, 凭借语言技巧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 并把自己设计的广告语推向“市场”, 走向“生活”。学生从中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时时有语文。这节语文课充满生活乐趣, 富有时代气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大益处是, 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扩大视野, 拓宽知识, 训练技能和发展思维, 并感受到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这使得语文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动脑去认识, 动手去实践, 从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规律, 自主地获取知识, 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五.重视课外阅读这个途径

我校“读名著活动”就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切实感受“读好书, 好读书, 读书好”。具体方案如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 要求七八年级分别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 九年级阅读内容由该年级组老师集体商讨后确定。在规定的篇目以外, 结合教材附录中列出的阅读篇目, 借助“名著导读”这一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其它古今中外的名著。利用寒暑假, 让学生自我确定阅读篇目。组织形式: (1) 校内规定篇目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督促阅读, 定期以多种形式进行检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2) 对大纲规定的阅读篇目, 主要是进行读名著知识竞赛, 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3) 开展“讲名著故事比赛”。 (4) 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内容, 是以做读书笔记, 然后开展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来开展的。 (5) 举行辩论赛, 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读书体验。

“读名著活动”开展以来, 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并带动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形成了“以读促写, 以读促讲, 以读促演, 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新型而有效的语文教学途径。对于全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中, 接受到语文的熏陶, 更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生活就是“大语文课堂”,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实际中逐步厚实起来。

摘要:新课改强调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观念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上一篇:发展模式分析下一篇:宽容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