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2024-08-13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精选12篇)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篇1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数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新教学呼唤数学教师思想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应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观念,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1. 正确认识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有创新活动才会有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五新”: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清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此才能在教材研究和教学的活动中, 发挥自己的才智, 创造更新、更好的课型。

2. 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新的教学改革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也一改繁、难、偏、旧的现状, 加强了与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鉴于此,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身体验, 更多地借助计划、操作等方式,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猜想, 自己发现结论揭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自主探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 首先要摆正位置, 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 以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创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

在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下, 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法挑战的主角和权威, 这种僵硬、严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里才更容易得到开发。

2. 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 要看到学生的长处, 也看到学生的短处, 需要老师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即使答案有误, 面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 教师也要多表扬、少批评,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创新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赏识学生, 培养自信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朵智慧的火花。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 加强教学中的学生引导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 初中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偏离了这一轨道, 显然与目前实行的新课程理念不相符, 学生只是知之甚微, 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积极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创新

学贵有疑, 由疑而问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数学的疑问尤为重要, 因为数学的答案虽然一般是客观的, 但是客观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联想等,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总结, 重难点要总结, 也要让学生做总结,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 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总之,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数学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意识, 善于从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思维等因素中探索, 创设多种情境,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篇2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3

一、阅读教学之中渗透写作技巧指导,鼓励学生勇于总结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能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将阅读教学作为作文技巧渗透的有效载体,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总结技巧,如课文是怎样新颖地立意构思的,如何组织材料进行框架结构的,以及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等。尤其是结合教材中点睛之笔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在相互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讲述对文章写作技巧方面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同类型文章写作将会得到有效的帮助。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之后,笔者还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进行同类型文章的仿写,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将课文分析中所掌握的写作技法活学活用到接下来的仿写训练中,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作文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效应。

二、借助下水作文进行方法技巧渗透,引导开展自主研习

许多教师在写作前指导中简单敷衍,只是提出了文章的写作要求,而没有进行详细的指导,这样的作前指导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内容,许多学生冥思苦想也无法写出高质量的习作。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将作前指导从简单的口头要求转变为现场解剖,借助于下水文生动形象地带领学生分析研究写作方面的技巧经验,以此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例如在写人文章的教学中,我事先写作了一篇下水作文,描写的是学生都非常熟悉的门卫张大爷,通过生动的肖像描写、典型的事例刻画,将这样一位人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并要求学生分析:文章运用了那些手法,其中最为成功之处是什么,如果你来描写这样一个人,应当从哪些角度进行。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分析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这一篇文章的领悟效果,而且也从分析中获得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开展自主研习活动,及时对方法技巧进行内化吸收,有助于学生写作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撰写写作提纲并在小组之中讨论,增强构思立意质量

在对下水作文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小组范围内交流学习心得,谈一谈自己从下水作文的分析中获得了哪些技巧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基础与思路,阐述应当如何开展这一类文章的写作。这样的环节放在合作小组之中进行,既可以活跃课堂研究氛围,同时也能够在这样的小集体中积聚大家的智慧,帮助每一位成员进行完善提高。进行了讨论分析之后,学生还要进行写作提纲的撰写,从选题立意到结构布局,以及所要选取的表现手法等等,这些方面都要在写作提纲中完整地表示出来。学生在撰写好提纲之后,还要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汇报,一位学生在汇报自己写作提纲和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认真地听讲,并在他表达结束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帮助他来完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具有较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应当通过范文引导、独立思考、相互研究的步骤,致力于提升学生构思创意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四、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之中汲取素材,提升作文真情实感

许多初中生写作质量低下与他们生活感知不足有着密切联系,本地区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学讲计划为抓手,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并在表达中加深理解,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此,笔者以生活为基础带领学生深刻感悟、汲取素材,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在班级进行集体交流,勇于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具有明确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视听。另一方面还结合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感悟生活的机会。例如卫生城镇创建活动、重阳节敬老院慰问活动、卫生突击月活动、科普宣传周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带着敏锐的双眼在实践活动中分析生活、感悟生活,这对于学生素材的积累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生活与观察中积累的素材只有更为真实,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够充满真情实感,提高写作质量。

总之,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以创新为抓手,有效落实学讲计划的改革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致力于打造素质化的作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篇4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教师在初中音乐教育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 不断进行创新, 以使现在的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 由于教师对于现在初中音乐的教育环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传统模式的束缚, 导致了在音乐教学时出现很多的问题, 比如课堂比较枯燥;一味以课本为重, 缺乏社会实践;上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 以至于学生在学音乐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学生本身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 所以唱得特好但音乐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另一个极端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 要想完善初中音乐教育, 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音乐全才, 结合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 勇于在教学观念上创新, 使学生在音乐中能够全面发展, 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 艺术无处不在, 所以, 音乐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教师要学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要简单认为音乐和中考没什么关系, 上音乐课就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只会唱会唱的歌曲。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的氛围, 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教师应牢记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其实, 音乐课也是这样的。有的学校认为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被独立开来。其实, 并不是这样。如果音乐素养提升了, 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 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学习舞蹈, 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最后还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其实, 音乐不仅仅只能和舞蹈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比如, 化学教师和音乐教师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合编了一首化学歌曲, 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新歌, 还掌握了化学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大胆出新改变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音乐, 还学到了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流行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来给学生授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现在课堂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 对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机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引起了教师的深思。因此, 教师应该要在音乐教学上不断创新, 引入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做有丰富画面和动听声音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 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难的知识点制成二维码, 只要学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正确的答案, 还能听教师的讲解。所以, 教师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敌人”转变成朋友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 最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音乐修养, 达到完善教学水平的效果。

五、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 流传于民间的, 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而且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音乐源远流长,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 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 东部的音乐具有抒情柔和的特点, 南方水乡的音乐则以委婉动听为主。还有一些边远地区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 我们不能让这些精髓埋没。教师应该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并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豪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 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以上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 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 并应该不断创新,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现在初中生的整体素质, 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所以, 在初中音乐这门课程中, 要想真正地实现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的提升, 不仅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 而且还要在教学观念、模式、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好。

关键词:教学质量,创新,单一性,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 .

[2]郭家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5) .

[3]冶婷婷.浅析怎样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J].好家长, 2015 (2) .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 篇5

“三三六”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左秀平

杜郎口中学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课改实践中,总结并推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作为课堂教学的三大特点;将预习、展示、反馈作为课堂教学三模式;将课堂展示概括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等六个环节。

在杜郎口中学卓有成效的多项教学改革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烈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了变陈旧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导学式课堂类型为主的教学改革,为优质高效课堂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农村初中教师而言,笔者认为该模式的灵活应用结合学科特点,抓住启迪这一核心,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为此,笔者在认真学习借鉴该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和反复实践,总结和实践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迪式”课堂教学模式。

“启迪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两个方面六个环节,两个方面即“启发”和“诱导”,六个环节为“出示目标―启迪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其中,出示目标、启迪学习是前提和基础,合作交流、展示交流是核心,精讲点拨是关键,巩固训练是保证。意在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受教育对象综合素质、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详细而言,启迪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一、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步骤】①启发诱导、引入新课、板书课题;②明确并熟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启迪方法】方法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富有联系和哲理性强的材料启迪、故事启迪、社会和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启迪、设疑启迪、承上启下启迪、音响激趣启迪等各种不同形式。

【技巧关键】①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简洁明了、准确无误,务必给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所要了解、理解、掌握及重难点等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相关的哪些问题等;②交代目标时要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启发自学,设疑激趣

1. 出示自学指导,启发学生自学

教师课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自学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临场发挥好启迪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

【方法指导】本环节实现四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既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②明确自学的方法。当然,此环节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支撑,让学生根据自学内容和自己习惯的方法灵活选择(独立或合作不限);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应达到什么目的,能解决相关的什么问题等;④及时反思本节课自学中成功之处,以便于今后提炼更好的学习方法。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矫正,适时个别启迪

【自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意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注意事项】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大督查力度,及时表扬先进,激发他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②巡视矫正的主要精力放在学困生方面,不时地观察他们的自学进度,亦可主动热情地帮其提前消化问题;③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放弃学困生;④教师必须将发现的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整理并区别对待,为后面的精讲铺设基础。

3.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是指学生之间、小组之内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和学生在自学过程发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过程;更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方法指导】每班的学生按照本班学生的数量和现有学习基础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长根据本小组学习进展情况,组织讨论本小组内各成员自学存在的问题。

【注意事项】①小组长必须是教师提前通过培训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②小组合作讨论要有一个成效量化表,让各小组看到各组的成绩和差距,增强努力的原动力;③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整个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协调好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工作,并做好评比。

4. 展示交流,暴露问题

【目标】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仍存在的疑难问题,为个别辅导和后面的精讲奠定基础。

【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扮演教师角色或口答的形式对自学知识进行交流,一并展示自学成果,当出现回答漏洞或错误时由小组内其他成员补充,直到学困生弄懂为止。

5. 精讲点拨,分散难点

【方法指导】精讲点拨就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在学生自学、讨论、展示的基础上对仍存在的疑难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其采用的方法有助讲、旁讲、直讲、辅讲、聚讲等。

【注意事项】①精讲要针对展示交流和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开展,要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②精讲要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③学生尽量能解决的就让自己解决,切忌喧宾夺主和滥讲;④精讲与提问相结合,切忌讽刺挖苦回答步骤或答案错误的同学,要用教育的巧妙语言唤起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逐渐地促其转化。

6. 巩固练习,提升应用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精讲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要及时巩固和检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般采用提问、出示训练题、对话、答疑、小小测试等形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应有提升训练题的设置,也就是难度要有梯度性,让学困生转化,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注意事项】①课堂训练题要掌握题型的典型性、量的适度性和难易程度的适中性原则;②课堂训练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衔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相结合的题型,以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③课堂训练中继续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给予语言上和单独辅导方面的赞赏和肯定,努力做到抓中间、顾两边,达到实现整体进步的目的;④随时矫正课堂上出现的不良习惯,将教学真功夫体现在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突破 篇6

一、 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有自己创新。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的一种胆识。

二、 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的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

三、教学的创新模式多样,新教法、新课堂都是创新的范畴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 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吗?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呼唤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7

其实,许多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定律的发现,许多物理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谈谈我对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教学已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开放、平等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教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实践的主人也是学生,我们教师就成了引导者、服务者。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就曾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的一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我们忽视。”我们除了要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期间组织一个拔河比赛,让失败的队在课上讲一下失败的原因,胜利的队谈一下成功的体验。比赛结束后,他们都积极地准备着发言,激烈的发言碰撞起思维的浪花。学生们很快明白,拔河比赛时不能站到一侧,因为这样就会使合力减小。与此同时,学生们还想到这和摩擦力有关,拔河时应该减少滑动摩擦,降低重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积极思考,勇于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物理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物理创造思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老师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按教材的模式制定的,这样对老师来说比较省事,但对学生来说却没有思维的空间,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很难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进行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但却可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在多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分析、抽象、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和发挥。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去自己设计实验,在讲到测量液体密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的步骤。有的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而是先称杯子的重量,然后再称倒入液体的总重量,然后和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做合不合理?重新做一下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时刻不要忘记创新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学会正确思考方法的过程,重视教学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想下去。经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学生自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也更能牢记。这种重过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思维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物理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测量时,我让学生测量一下灯头的体积,学生们会按照常理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我就拿出一个盛水的容器,把灯泡放进去。学生这时恍然大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要有效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信息的简单接收体,而应使实验教学成为“发现教学”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等。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交结在一起,不利于观察。我就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生长的特性,改进实验方法,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

二、用探究实验代替验证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是预期性和参与性。表现在学习上是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能独立地学习,并在学习上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实验都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再到实验室里去验证理论,即为验证式实验。鉴于此,我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将验证式实验变为探究实验。所谓探究实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的实验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实验在前,概念的形成、规律和原理的认识在后,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必要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让学生取一些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均匀加热然后烘烤试管底部。接着提问:“试管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检验了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种预测?”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验证性实验因受到材料、仪器、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作一些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非唯一。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果》的实验中,徒手切片只是要求练习,不论成功与否都以观察永久切片为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自做成的切片。如果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但成功率较低。在做此实验前,教师先有目的地发两份有关徒手切片的其它方法的资料,让他们进行练习,并进行比较,明确要求必须用自己所选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片。学生在课前经过了若干次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将三种方法都试验过了,在实验课上90%以上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面切片。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努力改进实验方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攻克难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探究和创新精神。

四、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如果小鱼活动频繁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我就启发学生,如何使小鱼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有一个学生由人醉酒得到启示,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先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然后用镊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鱼口中,5分钟后,鱼就会安静下来,这样就有利于观察。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创新教育是学校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正刚.例谈生物教学中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 2005, (6) .

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 就必须要从根源抓起。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 然后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通过正面积极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热情。

(1) 学习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是最难的, 只有花大力气改变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 才能给创新教育的开展带来契机。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怎样要求, 学生就怎样活动, 使得体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盲从性。而创新教育, 则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练, 练习了有什么用, 怎么样才能练得更好。学生们在懂得了体育活动的意义和好处后, 就会减少抵触情绪, 会渴望主动学习。例如在进行耐久跑的课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进行耐久跑训练是因为它可以提高有氧耐力素质, 是身体塑形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耐久跑的技术要领、体力分配、成绩提高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 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练, 然后通过练习使其在学习中体会到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

(2) 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就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充满了好奇心和好胜心, 教师在进行教育创新的时候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在体育课程中利用比赛法、游戏法等, 增强练习的乐趣性, 减少体育课程的枯燥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去赢得比赛。

(3) 学生热情的保持。等学生们转变了学习观念, 提升了学习兴趣之后, 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持学生的热情。初中生由于其多动性, 对很多事情都只有3分钟的热度, 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练习过程中行为的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觉得还有更多的进步空间, 一步步地前进。同时也可以用良性的竞争刺激他们的持久性。

二、改造教材和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个手段, 也是创新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1) 教材的合理改造。教师要首先熟悉教材的知识构成, 真正掌握教材的组织形式, 然后根据自身的执教经验、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改造教材。对于男生, 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对抗性训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女生, 教师则可以通过合作、趣味性练习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2) 改变教育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 如让他们模仿自学健身拳、广播体操等, 然后对每人的模仿优劣进行评点, 好的要表扬, 差的也要鼓励, 让学生喜欢创新教育方式。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舒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以积极学习为荣、以创新为荣, 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教师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这种方法能加深教学知识, 刺激学生积极参与。

三、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习惯, 将体育观念深入人心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是要坚固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教育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1) 体育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反复地强调, 利用种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理解, 使他们从以前简单的体育锻炼教学上升到体育观念教学, 提升层次, 并让他们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升体育素质。

(2) 综合能力改善。体育教学的创新, 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性格、乐观的态度、永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些对于以后学生们的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 所以体育教育只有创新, 才能为学生将来发展提供帮助。

总之, 体育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 教师只有很好地执行了创新理念, 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行, 才会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东.初中体育教学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6) .

[2]张兆青.初中体育教学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4) .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一、创新教育的概述

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培养教学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传统教学已不适合现在的教育形势, 枯燥封闭的教学体验已不能满足学生, 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导致学生厌学, 不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展开, 违背教育教学初衷。 因此, 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提高。 同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创新教育平台, 积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 调节氛围, 提高教学民主性。

轻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可缓解学生的学习紧张感和压迫感。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较容易引导学生, 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教育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 很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须注意提高教学民主性, 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教育教学主体地位。

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一定存在差异, 教师首先要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一定会出现错误或者提出奇特观点, 教师不应因为错误而对学生存在偏见, 而应该鼓励, 激励他们把自身的才能和个性展示出来。 如出现面对问题回答不出来的学生, 教师要做的不是马上提出批评, 而要给予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间, 多说一些“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或许我们可以再考虑一下别的? ”“还有别的想法吗? ”等缓和的语句, 少说“没听课吗! ”“你听没听懂讲的! ”“这点儿问题都不会! ”诸如此类极端否定或者指责的语句。 对于给出错误答案的孩子, 同样不能持否定态度, 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后进生或者学习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生, 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 让他们看到学习的希望, 调动学习积极性, 积极鼓励他们, 增强勇气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行政制度, 不考虑民主, 不顾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大学生学习压力, 致使整个课堂笼罩在沉闷氛围下, 学生势必深感压抑而大大降低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最终损失的不仅是欢乐的课堂, 更是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因材施教, 增强教学针对性。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教得生动, 教得“活”。 所讲文章不同, 学生存在巨大差异, 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不同, 千篇一律必然行不通。 教师须时时刻刻, 细心钻研, 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视角, 及时根据新情况、不同学生, 改进教学方案。 新鲜、极具个人特色且极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会给教学及学生带来全新的刺激和感受, 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保持教学新鲜和学生的学习活力。 激发学生进取的求知兴趣和跳跃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如讲授、谈话、讨论、练习、试验、点拨或者读书笔记等方法。 在现代教学设施手段都有了较大改善的今天, 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极大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语文教学自身具有很强的特点, 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特点, 寻找适合的教学思路, 将语文相关问题落到实处。 如《桃花源记》一课, 我们完全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模式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真正投入到这个故事中, 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 使孩子们真正理解文中人物的感情, 教师适当营造环境, 孩子们有了深刻的体验, 加之故事本身的戏剧张力, 可以很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再如《观潮》一课, 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感知海潮的壮观, 进而发挥想象力, 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壮丽美景。 学生不同视角、不同观感下描述各具特色的景观, 互相交流, 加深印象, 文章本身更易于理解。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说,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创新带动学生创新, 最终推动整个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

(三) 鼓励质疑, 提升教学参与度。

都说科学是疑惑的对立面, 其实不然, 对于科学权威过分推崇, 就变成了迷信。 阿基米德说过, 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科学是严谨的, 教学一样是严谨的, 但这不代表不容置疑, 相反怀疑才是对真理、对科学、对教学最严谨的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 日常教学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重中之重。

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 创新必须在教学各个环节时刻体现。 学习过程中, 学生除了了解事物的概念外, 更应该思考原因, 是否还有其他状况。 “知其然”固然重要, “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目的, 不怕孩子提出异议, 就怕孩子不思考, 我们鼓励思考, 鼓励不同的声音, 甚至鼓励反对的声音。 老师的分析、观点只能是建议, 答案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任何观点都可以提出, 任何学生的思考都应得到鼓励。 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 而且授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获得知识, 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教育教学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增强。 作文教学最能体现创新教学, 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题材、 不同角度、不同写法。

三、结语

当前阶段, 素质教育有序开展,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必须积极开展实施, 语文教学从业者应该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舞台, 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积极进行课程创新改革, 更好地促进教学开展, 科学、创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创新教育的实行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发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改进、完善, 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者互相影响,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玉生.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 2015, 09:221.

[2]刘世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2014, 09:30-31.

[3]孔爱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 2015, 34:102.

[4]周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第14期:17-18.

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自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学校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创新教育引入到课堂中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另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起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同样有必要引入创新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的目标。

1 对初中化学老师的创造性培养

1.1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要想使初中化学老师把创新教育引入化学课堂,首先应该培养这些老师的创造性。老师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同学们只是被动地听课,学生们并不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新时期,为了能够跟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老师们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特别是新课改的开展,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方向,比如我们学校已开展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中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对同学们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还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同学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1.2 加深对同学们的了解,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同学们对老师的态度一般都是敬而远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同学们学习中的困难,也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和其他同学考虑问题的思维不同,有时候老师都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不应该直接否决这些同学们的想法,相反的,应加以引导进行鼓励,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老师应该宽容对待这些“思维独特”的学生。在课堂允许的范围内,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们的“胡思乱想”,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化学不仅理论性比较强,实践性也比较强,这不但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要让学生参与一些化学的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比如广州市每年都举行“我与化学”的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 多设计开放性的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同学们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最好是有多种答案,而不只是局限于一种答案。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定理和一些化学方程式,老师不能够只让同学们死记硬背,这样并不能够使同学们充分理解化学知识,应该鼓励同学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设计问题:“如何区分一瓶双氧水和纯净水”,“如何把台面的蜡烛熄灭掉”,这样的问题设计,会促使学生答案的多样化,这就会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利用创新教育进行化学课程的讲授

如果要使同学们可以更好的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必须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用于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逐渐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1 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相关专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从这个理论来看,初中化学老师必须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同学们的兴趣入手,加深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初中化学是同学们正式接受化学教育的开始,一般在正式上课之前都有一个绪言部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绪言部分的内容,通过一些奥妙无穷的化学实验和老师们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好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诱发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因为刚开始正式接触化学课程,同学们一开始都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方程式,面对这些枯燥的知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一落千丈。为了使同学们继续保持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为了使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学校必须加大对化学教育的投入,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化学教学课堂,这样一来,老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化学实验中同学们所见到的化学现象在计算机中进行加工,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利用多媒体介绍化学理论和一些化学概念是如何发展而来的,让同学们觉得化学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为他们的学习爱好,更好地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课,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内容,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些化学实验现象会引起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好奇,这样一来也可以培养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2 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尊重同学们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同学们的想法。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在课堂中多提一些具有不同答案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发散同学们的思维,进而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举行一些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从多种渠道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3 总结

创新教育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之一,初中化学教育为了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化学课程中引入创新教育,这就对初中的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在充分发挥同学们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凤林.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J].中学教学参考,2011(35).

[2] 张玉杰.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3] 熊云雪.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J].成功(教育),2011(03).

[4] 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月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行政管理,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文、小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小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百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一个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又如教《桂林山水》时,在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后,发挥自已的想象,画画自己印象中的桂林美景。学生从小同的角度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多侧面地理解。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儿童诗、童话写作等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摘要: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抓住"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要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上一篇:算法与实现下一篇:插图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