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9-26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共11篇)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

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构建和谐的乐园, 滋生创新的温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比如, 在给学生介绍拨弦器乐时, 我们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弹拨乐曲,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说说这些声音像什么?并讨论如果在夜晚、在会场、在音乐厅等不同的场所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在学生交流之后, 有的学生说在夜晚听了感到恐怖, 有的说在歌舞厅听了让人激动等不同的观点。和谐的课堂氛围, 滋生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温床。

二、承载想象的风帆, 孕育创新的种子

想象是创新的基石, 想象是创新的根源。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因此, 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以想象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也是音乐的灵魂。教师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以设计多样的训练形式, 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组为单位采用“节奏串烧法”, 即教师首先设计一个节奏作为上句, 然后让学生在接龙比赛中依次找准节奏的规律创作下句, 这样的训练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兴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还可以设计“听音创作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想象创作节奏, 比如让学生聆听火车的轰鸣、小鸟的鸣叫、队列的行进等声音, 根据各种声音创作不同的节奏。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 把枯燥的节奏练习转变为了学生想象的基石。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歌曲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创编动作和乐句等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编故事, 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扮演角色。歌曲教学中设计的生动活泼的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表现的过程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学生可以在音乐感受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过程中, 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 提升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去感受、联想, 创造与欣赏内容相关的形象,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 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指导学生和着乐曲模仿各种鸟鸣。学生在尽情的模仿中, 不断增加多种鸟叫的声音, 不断增添多种鸟的表演。这种身临其境的表演,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搭建多姿的平台, 绽放创新的花朵

音乐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不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木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 可以搭建多姿的平台让学生的创新之花尽情绽放。

比如,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大胆放手, 让学生去实践, 让学生去体验, 组织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 合作创作了个性化的班歌, 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班歌大奖赛”的活动。学生演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 个个兴奋不已, 虽然歌曲显得很稚嫩, 但是学生还是通过自己的歌喉、自己的舞姿表现出了音乐的魅力所在。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玩玩学学”等游戏活动,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在教室内任意创编动作, 孩子们的动作充满了童趣, 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 教室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教师精心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不但充分展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愈来愈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冲击。现代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也是竞争的时代,在充满竞争的各个社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将难以参与社会竞争,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教师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培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教学中一种势在必行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下面谈谈自己如何把创新教育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一、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本源是问题情境。每一种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求知欲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促使其积极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全體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在“讲”的过程中,他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往往会在讲的过程中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其次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往往会超过老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激励和启发别的学生进行思维,产生连锁反应,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二、走出教室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教学只能在教室里进行,而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以后,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带上测量工具测量跑道的长度、实物间的距离,并进行目测、步测,再对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自己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知道它是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讲为主。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打破这种模式。有些教育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模式就只是学生单一的自学。其实不然,我经过多次尝试,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学后,请一位到讲台上讲给学生听。这样其余的学生可以认真地听,仔细地想。一是听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位同学是怎样解决的;二是给这位同学挑毛病,听他哪个地方讲得不完整,还需要补充。然后,要求全班同学给他提毛病,并要求解决。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要求其他同学补充完整,最后教师总结。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我们要求全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采用上述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站到讲台上,亲身感受做老师的辛苦和苦衷,体会做老师的感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我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然而,在我们引入数学教材上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进入新课时,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学。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学习之前,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定义、定理或公式有关的实例,先给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考虑,这样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使学生感到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习相关的定义、定理或公式,学生对要学的内容就有了好奇心。例如,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凑十法”,如果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但不感兴趣,而且学过了,也记不牢,今天学,明天忘。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课前准备了一些实物教具,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拿着写有数字的卡片,以表演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凑十,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用儿歌的形式编成口诀,让学生边记边动,教师给学生的结果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凑十法以及凑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实用,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有了创新教育,教育教学才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有味,才能使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上述有几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原来的不愿意学,变得主动地去学习,不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一、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意义

加强中学音乐教育创新, 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

1. 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开展,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得以有效调节, 服务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效率的提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生乐于活动, 乐于模仿, 也容易进行幻想。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走神的问题。中学音乐教学的创新,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长期进行注意力的集中, 帮助学生调节紧张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因此, 创新的中学音乐教育活动,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有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 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及记忆能力进行培养, 让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受传统观念影响, 许多教师与家长都认为音乐学习无用,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音乐观, 创新的音乐教育, 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形成, 有利于稳定音乐学科的地位。

3. 音乐教学的创新开展, 会让学生的精神人格得到自然地塑造。

中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想, 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中学音乐教学创新度的提高, 会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成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音乐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上去了解更多的优秀作品, 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教育就是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创新能力进行提高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不同, 中学音乐教学创新的特点如下。

1. 中学音乐创新教育具有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当中, 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参与, 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利用集体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 让学生通过参与性地练习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体。音乐学习一般是通过参与练习完成的, 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参与质量。创新教育鼓励、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融入到练习与交流中。

2. 中学音乐创新教育具有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 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是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认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是一位创新型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认可自己的能力, 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 利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知识, 找到音乐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 也是音乐教学创新的一个特点。

合作学习, 对于中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交流与讨论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相互交流, 共同协作, 开发有效的音乐知识。合作学习, 会让学生习惯集体活动, 掌握沟通与交流的技巧。

三、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方法

加强中学音乐教学创新, 应当得到每一位教育相关者的关注。我们就来对中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

1. 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加强音乐创新教育。

在长期的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国的音乐教学模式一直较为传统, 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加强中学音乐教学的创新, 是进行音乐教学发展的重要之举。促进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需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及智慧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更会陶冶学生情趣。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利用一些具有内涵意义的音乐作品,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力量, 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音乐学习给他们更多的力量。

像在期末冲刺学习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西方音乐作品欣赏”这样的主题, 让学生接触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样的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旋律的同时, 感受到音乐中所传达的力量。音乐教学活动一旦让学生的身心舒畅起来, 他们会乐于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 产生较高的音乐学习欲望, 促进中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理性化。

2. 加强音乐教学创新,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更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当代中学音乐教师, 需要在音乐课堂中, 给学生更多想象的机会,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大胆想象, 能够异想天开。中学生, 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的阶段。面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个性化想法, 教师不能给学生泼冷水, 也不应该指责学生, 而要利用正确的引导以及表扬, 让学生认识发挥想象。想象力是人类一项伟大的能力,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学生可在头脑中想象相关的画面, 实际上是在试着去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音乐作品, 与音乐作品进行互动。在音乐创新教育发展的今天,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想象力的有效发挥, 成为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趣味性的因素。

在音乐教学中, 对于同一作品, 学生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感受也会不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感受。比如在学习《阿里郎》的时候,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去绘画, 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些学生会画出优美的风景, 一些学生会画一线复杂的线条, 一些学生会画人物。不同的绘画作品,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也让音乐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

3. 培养自我意识, 加强音乐教学创新。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 才能让学生具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意识。要实现中学音乐教学创新, 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应当在音乐课堂中有所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发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 给学生一个表现的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个歌唱比赛, 让具有歌唱特长的学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找到成就感。也可以做一些音乐创作类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音乐课堂所学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促进其应用音乐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创新教育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传统教育体制的突破以及教学活动效率的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在创新教育活动中, 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与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知识的开发与获取过程中,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音乐知识学习, 享受音乐过程, 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与发展。因此, 创新教育应当得到每一位教师的关注与应用, 从而让其发挥积极教育意义。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模式。笔者以试论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题, 对中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意义、特点与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活动,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韩蓉.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 2013 (3) .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加强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浅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都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苹果能像橡皮泥那样被捏成长(正)方体就好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等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激发。

三、创设空间,鼓励自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退位减法”时,教师在出示例题31-13=()后,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展示汇报。绝大部分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只有一个学生说:31-13,1-3不够减,因为3-1=2,就是说1-3差2,我在算完十位31-10=20后,再减2,还回来,20-2=18,所以31-13=18。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没有错误的,同样也是反映了退位减法的实质。即使教师认为这种算法思考过程十分麻烦,也不能轻易否定。我们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的精神。

不论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经不是很成功。在过去的岁月里,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注人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反复、单一的检测手段为评价标准,使得学生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走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教师为他们创设的问题范畴。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師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开放性的试题:针对某某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淡淡你的想法,试想再用以前唯一的标准学生如何应对。

我们必须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如将探究式学习运用到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培养判断思维,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资料和证据并进行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我们的地理新教材有不少“活动”素材。学生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亲自收集,也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会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是课堂探究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管选用的情境如何,都应该注重学生肢体语言的训练:指图要准确,纠正学生指图随意的不良习惯,城市指一点、国家范围画一豳等。同时要做到“手嘴共同行动”:地理语言与表达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推新除旧,敢于向权威挑战,不依赖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并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营造出—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运用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体昧创新的乐趣、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学习的甜与苦中实现自我价值。

还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强调每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观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受到真诚、公平与责任;接受不同背景的人以及他们的观点;_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感受。合作学习惯用的课堂组织形式足小组讨论。教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过程,这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怍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合作学习要体现“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而,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仪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师生半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丰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丰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不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批评和惩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要有度。合作学习应易于操作,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面积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有较明显的效果。

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灵活应用。如课堂活动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变“教案”为“学案”。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通过活动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精心设汁提问,激活学生知识的储备,并在组织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尽可能涉及悬念。活动的过程的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活动规则学生过度兴奋要及时调控,形成地理课堂上用“地理头脑”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总之,在创新教育中,不论是采用探究活动,还是合作学习,课堂学习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要注重地理学科的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绘图能力、用图能力,以及地理观察能力和调查能力,地邢计算能力,地理资料的搜集、分析、评价、运用能力等地理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一、编舞应从即兴舞开始

即兴舞:顾名思义, 就是此时此地随着兴致, 进行无准备舞, 条件是陌生音乐。即兴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这对于他们进入编舞状态非常重要, 它非常刺激人舞蹈的创造性。所以, 编舞应从即应舞开始。即兴舞分两种:节奏即兴和音乐即兴。

1. 节奏即兴

节奏即兴是以节奏组成一个时间, 随节奏去跳。根据节奏的轻重缓急, 分部位进行节奏练习: (1) 拍手, (2) 踩点, (3) 动作润色。节奏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 继而变化, 而身体动作也是由一开始单一部位到多部位随着节奏去跳。节奏即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对于节奏的反应能力。这个练习学生很容易接受, 也非常喜欢, 兴趣高涨。虽然学生未必能把每一个节奏都准确及时地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或身体动作反映出来, 却激发和培养了他们思维反应的敏捷性。

2. 音乐即兴

音乐即兴是根据音乐做自由即兴、接触造型、双人造型、照镜子的各种练习。音乐即兴比节奏即兴更难也更深了一步。因为音乐是陌生的, 每个学生在听音乐时对于音乐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不同, 所以听到音乐是什么感觉马上就做什么动作, 全凭想象自由发挥。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完全投入到音乐的感觉与状态中。这个练习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有点“群魔乱舞”的味道, 但却能经常不经意地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尤其在做造型接触中, 人与人的接触造型、人与物的接触造型, 还有一连串的人与人的接触造型接触等, 有时会营造出一种意境。比如:追逐与向往的意境, 互相搀扶走出逆境的意境, 几个人脚脚相连、背背相靠游戏的画面, 或者是一种流线型的有高低对比、主次分明的造型等, 都让人有感而发。这些意境就是创造出来的“闪光点”, 它都源于即兴。即兴就是捕捉动机, 靠音乐对这些“闪光点”进行捕捉。老师打破定式, 启发和引导学生, 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体现自己的个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的练习当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的编舞能力。美国人认为“创造性是不能教给学生的”, 而我从这个练习中省悟:假如创造性不能教, 倒是可以渗透、熏陶、点化、激发。

二、进行舞蹈形象的捕捉练习

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 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因此可以说用舞蹈形象来反映生活, 这是舞蹈的基本特征, 也是舞蹈区别于社会科学的地方。

舞蹈形象是用舞蹈语言产生的有个性的形象、形态、节律。舞蹈形象来源于生活, 并从生活中加以提炼而完成。要让学生完成一个舞蹈形象, 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是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维、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编创舞蹈形象的动作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通过观察发现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透过观察看本质, 从而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学生做练习: (1) 动物, (2) 自然现象, (3) 人物。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一开始音乐不要太长, 1分钟左右就行。听完音乐后集体分析音乐的特点, 然后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结合对生活中某一事物 (或动物:猫、鼠、兔子之类, 或自然现象:风、雨、雷、电之类, 或人物:小淘气、泼妇、老奶奶等) 的仔细观察, 抓住其本质特征或心理特征, 去投入一个舞蹈形象。这个练习, 教给学生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 以舞蹈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以舞蹈动作去表演一个准确生动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在此过程中, 学生变得更活泼, 更爱与老师对话, 与同学探讨协作, 更爱动脑筋、提问题, 也更富有创造力。比如舞蹈小品《猫与老鼠》, 表演的是一个聪明的老鼠用计策从愚笨的猫那里巧妙抢回食物的一个短小而生动的情节。我在指导学生这个作业时, 首先肯定他们选题选得好, 富于表现, 再让学生捕捉老鼠的“聪明”形象和猫的“愚笨”形象。老鼠的“聪明”形象体现在哪里呢?学生说体现在神态里。我说好, 体现在老鼠运用计策的神态和敏捷的动作里。老鼠的一举手, 一投足以及它饿极了觅食的眼神和抢到食物的得意的神态都体现出它“聪明”的个性。这样, 这个老鼠的舞蹈形象就生动了。那么猫的“愚笨”呢?当猫中计后, 自己被一圈又一圈缠绕在柱子上的绳子困住、绊倒时, 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食物被老鼠掠走, 所有的颓丧、无奈、迟钝都集中在最后一个眼神里, 让观众一览无余。而这个小品的最后再怎样处理一下就画龙点睛了呢?我问学生:那根用来拴猫的“柱子”可不可以嘲笑猫的“愚笨”呢?学生想了想说:可以。我说:怎样表现呢?学生便背对观众, 做了个笑肩的动作, 使这个舞蹈小品更富有戏剧性。这就是画龙点睛, 就是舞蹈的创编意识。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才有了众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电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又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就能得出“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考虑,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和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老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基础,而创造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能力,首先要学会联想。讲到C2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CH4、H2、CO等学过的气体燃烧的焰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应该怎样处理……

要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在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试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能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简捷、有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分为三类:(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还有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和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玮.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化学:32-52.

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探究活动对学生产生很大感染力, 学生在经历亲身探究后, 对自己的成果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时, 进行小组实验。有的小组使用红磷、有的小组使用木炭、有的使用硫。探究前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猜想。使用木炭、硫的一部分小组在集气瓶中放水, 一部分放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实验后写出现象和结论。同学们提出问题, 进行对比, 讨论, 交流。为什么同种装置同种药品有不同现象, 同种装置不同种药品有相同现象等。表扬与鼓励学生敢想、勇往直前的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

2.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动教学法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其步骤为: (1) 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2) 引导学生探索, 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3) 教师答疑点拨, 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4) 展开变式探讨, 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四个阶段。例如: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 (杂质不反应) , 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 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 采用元素守恒法, 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 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 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3. 解释科技、生活情景等问题, 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 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 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 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如:思奇同学在妈妈买回来的某食品包装袋内发新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 上写“生石灰干燥剂, 请勿食用”, 思奇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 过一段时间后, 发现纸袋内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他与同学们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写出他的猜想一、二, 并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在教师激励扶持下, 学生就可以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不同方案。生活、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科技发展及应用的情景素材教学, 和恰到好处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论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供同仁参考。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创新打下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如:铁器放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新买的铝锅第一次烧自来水后会有黑色斑点出现等。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 如:在一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 而后向易拉罐内倒入适量的NaOH溶液, 立即用胶带将罐口密封, 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首先, 易拉罐“内凹变瘪”, 紧接着“瘪了的易拉罐又重新鼓了起来”。对于“内凹变瘪”现象学生很容易解释。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的思维定势出发———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 只从加入的物质分析、考虑, 即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 就可以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瘪了的易拉罐又重新鼓了起来”的现象呢?深入思考, 不难得出易拉罐本身的材料“铝”也会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 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大胆质疑, 拓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学生活泼好动, 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 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化学教学中,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大胆质疑,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 老师也应恰当质疑。老师在质疑时, 学生并非以闭合的思维方式、被动地参与到认识过程中, 而是以开放性思维方式主动地解惑。质疑, 是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的关键。学生掌握某种化学原理后, 教师要提出有应用性和发展性的疑问,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方法时, 讲述了用稀HCl与石灰石反应。可向学生质疑: (1) 稀HCl能否换成浓HCl? (2) 稀HCl能否换成稀H2SO4与石灰石反应? (3) 石灰石能否换成Na2CO3或MgCO3?又如:往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 观察到气泡的“异常”现象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并设计NaOH的贮存方法。这样质疑和解疑, 能避免学生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 可以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即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拓展到创造性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是创新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对学生解题中有创新的地方, 即使是在萌芽状态, 也要积极扶持, 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学生大脑中冒出的各种新奇的创新性的火花。在考试中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凡是有独到见解的或有新颖地方的解法, 即使答案有不准确的地方、不全面、不完整, 也应酌情给高分。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达到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和源泉。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展,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的基础。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要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条件与使用方法等方面观察;还要从整体到局部, 从静到动, 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不同视角, 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相同及不同的现象,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时, 要联想到CO气体、H2燃烧的火焰也是浅蓝色;讲到O2的实验室制法时, 联想到运用这套装置还能制取CH4、NH3等 (加热固体制取的) 气体;学到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时, 联想到如果浓硫酸洒到了皮肤或衣物上, 该如何处理, 等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要大胆猜想、幻想。例如讲到空气中的N2的性质时, 假如空气中没有N2, O2变得异常活泼, 会对现在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为创新奠定基础。

3.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石。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 (1) 对于一些重要实验, 教师演示, 学生观察, 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 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实验, 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试验方案上台演示; (3)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明显的实验, 教师先演示实验, 在演示时要留“空白”和“开发区”,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实验的“空白”和“开发区”, 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良好状态, 进而促进实验的改良, 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 在进行“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实验时, 首先要学生弄清实验装置的设计程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 观看本节的实验装置图示, 再让学生思考: (1) 利用制H2装置是否能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 (2) 换用哪些仪器和药品可以收集到较多纯净、干燥的CO2气体? (3) 怎样验证是CO2?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要求上台演示。在第一次实验课上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教育,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今后学习Cl2、SO2、NH3、CH4等气体的制法时,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材中还有一些探究实验, 教师应注重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操作等, 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类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它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独立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 并运用实验加以验证。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材, 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 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 激起探究的深入,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现在归纳出以下几点: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和一个重要因素。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5.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6.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趣味索然,还谈何创新。于漪老师也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每上一节课我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精心准备导言,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的重要意义和乐趣,激发他们巨大的学习热情和活跃的思维。我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是这样导入的: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毛泽东的心田,一同领略伟人笔下的秋景。又如,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套子?是谁把他装入套子中的?今天在我们周围是否也有这种套中人?”这些导语运用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有悬念的导言,促使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究原因。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课堂上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他们的情趣尽情地展现。课堂上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谁想说说……谁想谈谈……只有让学生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能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如讲《故都的秋》,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生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问题,如:(1)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彩多姿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2)第12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是否多余?在这样的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一切都给学生嚼烂,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讲《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大胆质疑,(1)焦母遣兰芝回家,兰芝是否犯了“七出”中的哪一项?(2)“三从”中言“夫死从子”,但焦仲卿为何要从母呢?(3)焦仲卿夫妇为何不私奔,而选择殉情呢?(4)焦氏夫妇的悲剧与梁祝的悲剧有何异同呢?这时我就让他们分组讨论这些有创意的问题,在组内交流过程中他们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然后我再有针对性地启发讲解,往往讲解完之后,一部分同学为自己思维的正确而自豪;一部分同学则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我再引导他们梳理思路,分析错误的原因。每一节课后,都会有学生告诉我,这样的课太过瘾了,太长知识和能力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自由地迸发,在活跃地奔涌,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训练。

四、角色转换,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转换角色,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变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体验做小老师的过程,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把教师评判作业的权利也让给学生,让学生互做老师,互看互改习作。高中学生都有让别人认同、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他们在批改作文时非常负责,非常认真。写出的评语,见解独到、文笔流畅。另外,我还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批改作业的心得体会,暴露其所批改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改进的办法。在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见解特别新颖深刻,这时我就让学生上台讲给大家听,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这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时,我们创新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走出课堂,积极创设创新教育的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丰富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充分地体验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一篇篇具有时代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如学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清明节的扫墓活动,让学生写了一篇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其中一个学生的文章使老师和学生都被深深地触动了。

除此之外,创新教育的途径还很多,比如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参加社区论坛,或让学生们自己出手抄报、黑板报等,都是激发他们创新潜能的很好的途径。

上一篇:农村土壤下一篇:现代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