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10-15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 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这就为学校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以益于学生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 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课堂上, 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 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回顾建国历程, 让学生明白“起来, 起来”的呼声正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黄河大合唱》, 以有力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 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苦难, 以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屈的精神, 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 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还有许多赞美祖国的曲目。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 可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历史责任感, 培养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 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二、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的, 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 人们热爱家乡草原的感情油然而生, 这些教育的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那么, 通过哪些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呢?

1. 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了解歌曲内容风格和对歌曲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高学生歌曲欣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 去享受欢乐, 感受痛苦, 去愤怒地谴责, 去激情地歌唱, 一旦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就能唤起其爱国主义感情, 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 在课外活动中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 组织青少年合唱队, 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 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 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在社会实践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 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 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选秀节目等社会活动十分活跃, 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如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组织活动, 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党, 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增强了爱国热情, 让他们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而不断奋斗。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 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目前, 一些低俗的歌曲和音乐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不屑一顾, 却对那些音乐垃圾兴趣十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 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种现象, 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 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 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 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那么, 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应以大量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 让学生领会民族音乐的魅力。目前, 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 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 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 但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引起关注。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 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摘要: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把品德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 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关键词:德育,音乐教育,审美观念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以德育治教、渗透德育尤为重要。如,在音乐课本中经常会出现,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爱家乡、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德育思想。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认为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并帮助学生拓展情境,在情境想象中,不断渗透德育,让学生心灵震撼。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与情感丰富多样,在音乐课上经常会学到爱国主义、尊敬师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歌曲等。如,在学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这是一首歌颂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勤奋工作的精神,曲调优美感人,情真意切,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歌曲伴奏音乐的烘托下进行配乐诗朗诵歌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在配乐歌词朗诵之前我给学生展现了一幅老师在晚上辛勤劳作的感人图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老师对学生所蕴含的无限的爱,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和尊敬。然后,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感受歌曲四四拍子徐缓的节奏和深情优美的情绪后,再进行歌曲的演唱,做完这些铺垫,学生这时有感而发,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职业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学生素质

职业高中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职业高中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可以发现,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在音乐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音乐不仅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多时候它是心灵的良药,它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情或是某种心境,没有人不喜欢音乐,音乐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使这些职高学生总是试图寻找心灵上的解脱,特别在中学时的他们,总是在排名和分数中挣扎,心灵被烙下无数个痛苦创伤,音乐就成了他们宣泄的一种方式。好的音乐会使人积极向上,改变生活态度,树立信心;好的音乐会使人陶醉其中忘记所有的烦恼。不论你心情好与不好都会想听上一小段音乐来舒缓你紧张的神经,让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净化。

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乐曲《青春舞曲》时,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她们美的方面,包括乐曲的旋律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等,引导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和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和发展美。再让学生讨论女子十二乐坊为什么在国内和国际上如此有名气,日本很多电玩游戏都用她们演奏的曲子。很重要的一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像钢琴、萨克斯、吉它、电子乐、交响乐都是西方人的发明,我们玩不过他们,像二胡、古筝、扬琴、琵琶这些是中国的乐器,外国人玩不过我们,她们的经纪人王晓京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并且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大胆地进行创新,选择了家喻户晓的中外名曲,将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元素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耳目一新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要牢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提高他们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进而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三、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孝敬长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特别擅长于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擅长于用有组织的乐音去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能够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蕴含的感情相通时,才能引发共鸣。例如在欣赏大陆歌星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她是动了真心真情地在演唱,把歌曲演唱地如此扣人心弦,特别是高潮部分,“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笔者发现有几个学生眼睛里闪烁着泪花,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父母亲伟大的爱,他们任劳任怨地把我们扶养长大成人,倾注了多少心血和爱,感受到他们的不易,我们要学会感恩,更加地爱自己的父母亲,孝敬自己的父母亲。同时,韩红收养了多个孤儿的事迹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她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研究·职业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职高学生普遍都爱欣赏流行音乐而不爱古典音乐,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响起,它具有时代性、大众性和多样性,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它朗朗上口、节奏轻快、亲切自然以外,还有它的表现形式。那些制作精美的MV,让你随着音乐融入它的风格之中,有时它强烈的节奏让我们身体跟着起舞,有时它的轻柔让我们感觉有人在耳边轻轻细语。作为音乐教师,在认可学生选择的同时,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了解流行音乐,分清高雅和庸俗。在课堂上教师要节选优秀流行音乐,让学生讨论其价值,正确对待和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微笑的起点》这首歌表达了爱心和善心,充满正面、温馨、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这是一个不幸的灾难,但人生还是必须继续往前走,我们要更努力更用心的生活着,就从微笑的起点开始,大家一起为四川的灾民们祈福加油!又如《思念》这首歌表达了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友情,把握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尺度等问题。再如《飞得更高》《和你一样》《真心英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流行歌曲,教师可以联系这些励志歌曲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习上要发扬不畏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刻苦耐劳,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教师要表明态度,杜绝其进入课堂。

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各科教学中,音乐课是最有魅力和吸引力,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组织,就可以把音乐课变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理想场所。

从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上课准时到位、师生互相问好、坐端正、不随地乱扔垃圾、正确的唱歌姿态、勤思考、勤动手、积极举手提问和回答问题、创造良好的有组织的讨论氛围、良好的心态等。“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教育活动,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

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的时代更要大力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职高生,大多生长在温室里,不懂得生活的甘苦,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磨难,其中大多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今天培养职高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教师可讲述音乐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她们的斗志。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歌唱家宋祖英,12岁丧父,母亲弱小多病,下有妹妹和哑巴弟弟,不得不和母亲一道挑起家庭重担。她不但要照顾弟妹,而且非常努力学习,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这位从小就历尽磨难饱尝生活艰辛的神奇女子,终于找到通向歌星之路的阶梯。音乐人敢于斗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奋力与命运抗争的苦难经历,会给她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会帮助他们树立起敢于面对挫折,敢于战胜困难,敢于夺取胜利的勇气,使他们今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为具有吃苦耐劳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社会不断进步,时代不断前进,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职高生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努力,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高效课堂创建中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入, 此刻的各门教学学科, 更是育人的精采载体, 也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 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 它决不仅纯挚为了娱乐, 更主要的是经由过程对学生审美不雅概念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由此可见, 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把握教材, 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平稳的树立德育意识, 以教材为内容, 以课堂为阵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音乐课, 拿到教材后, 当认真钻研教材, 剖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了解其教学目标、方向及教育培养要求。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着重点。音乐教材中, 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 可以指导学生感应感染那激情彭湃的歌词和跌荡放诞升沉的旋律, 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 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 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 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 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挚激情。然而, 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 然后教给学生, 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 动之以情, 晓知以理, 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 联系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 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 联系现实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使之发生强烈的激情共识, 为学生供给更宽敞的内容和前提, 不仅使课内教育获得延长和升华, 而且丰硕了德育的内容, 开辟了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例如, 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联系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兴奋的音乐空气中轻松地欣赏音乐;操作歌曲表演培育学生的信念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指导赏识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赏识中, 体味、感应感染和贯通音乐的无限力量, 使心灵得以净化, 激情不断升华, 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 设境悟情,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总之, 经由过程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在音乐课中慢慢渗入德育教育。

三、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 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 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音乐第一单元中的《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首先, 确定出了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读歌词、谈体会、举例子等形式, 理解歌词含义, 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标;再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实际表演等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 具备了“知恩、感恩、报恩”这种好品质的人, 是人们最喜欢的人, 而且, 这样的人也会获得许多人的帮助和尊重。然后通过唱、跳与交流等方式深化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 从具体、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去感悟父母的爱和爱父母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最后,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做怎样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系列的德育空间, 再激励他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使“孝亲教育”这一德育目标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延续, 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四、示范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激情、言语、步履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浸染。是以, 除了要让德育教育渗入于教学中, 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入于自己体态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需从自我做起, 日常平常严格要求自己, 抓好自我师德涵养, 为人师表。如教师整洁细腻的衣着、自然划定礼貌的教态、形象活跃的说话、富有激情的唱歌、美妙悦耳的琴声、切确娴熟的批示、工整的板书时刻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 从道德教育来说, 理论的说服, 只有伴以楷模的示范。所以, 教师要教育学生, 必然要注重身教, 为人师表。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5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中学 梁国强

【摘要】美术课程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又是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审美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把传授技能作为教育目的,忽视了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时,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和孩子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启发,致使学生在呆板的复制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利于德育教育。因而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上转变观念,还学生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讲到第14册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的蝙蝠侠,彩色吸管制作的五彩孔雀和废旧电线制作的环保笔插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制作工艺品,并借此举办工艺品制作展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受到低碳环保理念教育,也体验到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而且获得了“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

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了审美热情和对美的感知,那么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而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确立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价值。这个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和技法课两个主要教学过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爱国主义教育和欣赏课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讲到第18册第一单元永恒的雕塑艺术---虎门销烟(浮雕)时,给学生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为东方文化而骄傲。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的热爱,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2.爱国主义教育和技法课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四、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结语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第13册至第18册》[z]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2] 胡晓瑛.在美术教学中深化审美教育的德育功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下面我结合化学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化学教材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从四大发明到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从资源丰富到人才辈出。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及时补充最新成

就,运用具体数据、生动例子,使化学课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例如讲到工烯工程,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工烯工业从无到有,现已新建和改造成一批以年产30万吨、40万吨、45万吨工烯为主的工烯生产装置,一些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工烯生产装置正在建设中。再如学习苏打、小苏打制法时,向学生介绍使我国化工技术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的“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的誓言:“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比他们办得更好。”以此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从认识乡情入手进而认识国情,再在国情的大背景下去研究乡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强烈持久的爱国情感。讲到硅酸盐工业时带领学生参观寿鹿山水泥厂,讲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时,介绍大唐风力发电厂、景泰一、二期提灌工程。这些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材料,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如果我们能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就能为学生建立浓厚的爱国之情,打下哲理性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化学概念和规律,教育学生怎样克服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例如在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又存在于同一反应中”,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对概念,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既对立又统一。又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酯化与水解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在进行无机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机物中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相互转化关系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时,让学生深刻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让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去分析,显得简单易记,例如铁有金属的通性,还有它的特

性(磁性),浓H2SO4有酸的通性,还有它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刻苦攻关、发明创造的艰辛过程。例如居里夫人经过多年的专心研究,发现了新元素;诺贝尔从事硝化甘油研究,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无数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带领他的科研组,经过多年努力,使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得到了修正。通过这些感人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的记录,并要求学生节约药品,爱护仪器,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通过教学,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目前,党中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结合化学教学的实践,通过分析全球环境和能源的现状,我们应大力倡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例如在讲述环保知识时,联系本地实际,引导学生考察环境污染现状,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写成小论文,拟出治理措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谈到资源节约时,告诫学生: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告诉学生,废旧电池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将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如果能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从而使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由于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学生既乐于接受,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德育效应十分明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化学教学中的德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学的需要。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 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 认识祖国, 认识世界, 认识自然界, 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 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 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国情, 有优点, 也有缺点, 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 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 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 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 并要经受毅力磨炼, 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 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 突出人地关系, 联系有关国策, 使学生熟悉乡情, 了解国情, 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 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 把自然界的突变, 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 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 用以恐吓群众, 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 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 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 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 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 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 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的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 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 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 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业空前繁荣, 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 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 树立“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 做自觉的环境卫士,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 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 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 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 因为地理涉及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 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 既是地理问题, 又是物理问题, 也是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 反之, 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 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 在地理教学中, 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 在地理教学中, 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 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 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 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 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 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学会地理观察, 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 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 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 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 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 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 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作为一个学习者, 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 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 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 或趋利避害;作为一个公民, 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关心环境质量, 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 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 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 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应该是指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对这些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 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是实事求是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他能撬动地球吗》“寻找杠杆的秘密”时, 老师应要求学生先认识实验装置“杠杆尺”, 按科学程序进行, 先找出“杠杆尺”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然后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 由表及里;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 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 以便分析研究。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方法, 又使他们获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在学生的实验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 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池》中有一个小组实验《用电池点亮小灯泡》, 在做实验过程中, 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就先叫他们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仔细检查一下线路是否连接正确, 小灯泡仍然不亮。于是我就叫全班学生帮他们这一小组找问题, 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 但还是没有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 我就首先肯定了该小组做法, 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 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 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中间空了, 不能用了, 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 他们成功了, 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 我们科学教师就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 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 教育他们要爱护循环使用教材, 珍惜国家森林资源, 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 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 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 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并要贯穿始终。比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 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 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实验室的洁净, 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通过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精神, 提倡交流、合作,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才有出路。在当今劳动分工日益细密的情况下, 靠个人的能力成功的机会更少了。合作已经成了人的一种能力, 是成功的基础。因此,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就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 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 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 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 增加合作意识, 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 比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 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 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 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 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使他们能够健

康成长。◇

四、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是走向成功的

生子关键。女而, 现在中国家庭的孩子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思, 想大多, 使得这些数都是独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 人们为般的宠爱, 特别是现代改变自己的生育存女的条父件母和都给外子出女打创工造, 好是的他条们件的, 公绝婆大或多外数公子、教外皇手, 能婆在力或这差亲种, 戚做环照事境料情里他缺成们乏长的耐的生心孩活, 子, 没分他有辨们毅能更力力是是弱太件, 很上动育正常的事,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

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由

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 所以他们兴趣高, 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 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 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 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 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 课上学生观察种子, 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 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 我在学生兴趣下降, 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 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又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 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五、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参观、考察的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

谈珠算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通过讲授珠算的起源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算盘一类的计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过, 例如古罗马算盘没有位置概念, 被淘汰;俄罗斯算每柱十个算珠, 计算麻烦。现在很多国家流行的是中国式的算盘。从15世纪开始, 中国的珠算盘逐渐流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 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 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 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 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 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美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学习珠算, 而日本应考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在中国诞生又传播到亚洲各国而发展起来的珠算, 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 正在走向世界范围的普及。”珠算应该说是中国首创的, 曾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值得我们现代人为之骄傲。

我上珠算的第一节课, 总是郑重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珠算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使学生知道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算盘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非凡的影响。早在600多年前珠算便传入日本, 并且从那时起, 日本人对珠算就很重视。他们首先对珠算的算理和算法及算具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代更在全国普及珠算教育。目前日本全国公开办了6万多所珠算补习班, 有600多万人次参加了等级鉴定, 著名的日本松下公司在录用职员时要看有没有珠算等级证书, 没有等级证书提薪都要受到影响。又如计算机王国的美国也把珠算当作“新文化”而引进, 成立了珠算教育中心, 加州的小学生在学习珠算, 大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另外, 我还让学生知道, 珠算在国外的发展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它的母国——中国。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青年一代难道能置若罔闻, 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吗?

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 也给我们财经学校的中专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 会计工作离不开计算, 计算离不开珠算。珠算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计算科学, 它对我国的经济工作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这些富有说服力的实例教育,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学们纷纷表示, 我们一定要弘扬民族文化, 苦练过硬本领,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二、通过珠算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学生毅力和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珠算技能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手指运动, 在大脑形成条件反射, 经过较长时间连续活动后, 部分学生对单调而辛苦的训练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特别是对珠算技能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运算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即“高原现象”) 产生畏惧情绪。对此, 我采取两条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请取得等级证书的同学介绍自己刻苦练习珠算、战胜“高原现象”、取得优异成绩的体会, 使同学们认识到“千年磨一剑”、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惟一桥梁的观念, 只要有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断取长补短, 获得好成绩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 我告诉同学们仅有毅力不分青红皂白蛮练, 同样不宜提高成绩。那么, 大家需要在不怕困难, 坚信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困难所在,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在珠算教学中, 每一种方法, 每一个环节, 都有不同的难点, 只有把这些难点解决了, 才能循序渐进。实践证明, 对这一“高原期”的突破过程, 实际上是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品德和能力的过程。

三、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确立,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需要中专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磨炼, 我把每一次课堂练习、课堂测试、尤其是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 当作成功心理的形成、改善与再改善的过程, 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明确奋斗目标。

四、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通过一次次的课堂练习与测试, 同学们凭借勤奋、踏实、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基本功走向了成功, 速度越来越快, 准确率越来越高, 珠算技术水平的等级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珠算比赛中, 获奖的选手也越来越多。成功使学生激动和鼓舞, 而一次成功又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成功的心理有其增殖性, 一旦形成, 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不断进取的精神牢牢的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不断完善自我也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我国自古就重视人的德行, 《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 “君子以厚德载物”。德, 涵盖了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行操守,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要。国民有德, 则国家有德;国家有德, 则政通人和。

中国古代哲人, 很重视道德在国民养成中的地位。孔子就提倡“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即对人进行道德教育。

目前, 我们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济力量的崛起, 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素养的的提高和发展, 对国民道德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所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道德素养的教育要求, 在高等院校中尤其需要重视起来, 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也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中, 这种要求也迫切起来。音乐教育的层级展开过程中, 很多人都很重视音乐技巧的培养, 对音乐教育中蕴含的道德养成不够重视, 这必然导致音乐教育对“人的教育”的偏差。

二、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音乐具有修身养性、教化民众的作用, 所以, 孔子曰:“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认为在教化民众方面, 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先秦原儒的思想中, 达成礼制成为核心观点, 而音乐重在内在修养, 礼仪则重外在行为,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内在的, 它能使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发生彻底的改变, 从而形成一种美好的内在质量。借助音乐的教化, 外在的礼制才有达成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虽已不复不在是音乐的主要功能, 但因为两者天然的联系, 其在德育教育方面仍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德育教育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 与小提琴、古典吉他并称“世界三大乐器”。钢琴的音域宽广, 音量宏大, 音色变化丰富, 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 或阳刚或阴柔, 或急促或舒缓, 均可表达得恰到好处。自18世纪诞生以来, 钢琴深受国外民众的喜爱, 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乐器。钢琴史上诞生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等, 他们不仅创造了一座座音乐高峰, 更是影响了整个世界。19世纪, 钢琴传入我国, 在我国也掀起了学习钢琴的热潮。弹钢琴和欣赏钢琴演奏, 曾是优雅和高贵的象征。这股热潮至今未退, 钢琴仍然不减其王者之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习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借助钢琴教育进行德育教育, 是我们教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我们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钢琴教育中国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钢琴教学的德育教育

钢琴既然有“乐器之王”的美誉, 那么要想学好钢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钢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乐器之一, 要想真正地学好, 必须从小开始, 而且要持之以恒, 不怕吃苦, 能静下心来, 耐得住寂寞, 坐得久板凳。

在钢琴教学中, 要着意养成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习惯, 要建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态度, 要倡导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要培养高尚美好、与人为善的情操, 更要树立积极健康、坚韧不拔的品质……

钢琴本身的教学要求, 就能培养学生很多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从自制力、毅力、注意力到自信心、耐心、主动性等, 无不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入高校之后, 钢琴教学等于具备了相当的根基, 这时候, 从之前长期的技巧磨炼中, 可以关注到音乐技法之外更多美的教育, 并从审美教育中开启德育的功能。

(二) 通过钢琴大师的德育教育

钢琴发展史上曾诞生过无数影响世界的钢琴大师, 他们不仅创作了影响世界的钢琴名曲, 更留下了影响后世的人格魅力。

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 每一位大师, 无论他们的音乐、技法还是人格力量, 都成为教学的内容, 他们的人生履历, 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德育教育的案例, 而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 在分析和讲解的过程中, 也都有成为启发美感, 养成道德素养的良好素材。

被称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波兰钢琴大师——肖邦, 6岁就开始学习音乐, 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 8岁登台演出, 不足20岁已十分出名。他的一生都在创作, 虽然39岁就英年早逝, 但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七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 为世界留下了精彩的华章。他通过一些钢琴曲,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抒发了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他时常通过演出为同胞募捐, 有时甚至拒绝为贵族演出。他严词拒绝了俄国沙皇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他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一个声音——“波兰不会亡”。

钢琴教学中, 如果只重视肖邦钢琴曲的高难度和华彩的音乐篇章, 注定是失败的。很多关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批评也正是集中在高校音乐系学生重技巧而轻思想的趋势之上的。如果能结合肖邦音乐中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情操, 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领会, 也是一次深远而层次感极强的德育养成。

这些钢琴大师身上所体现的热烈的爱国情怀和坚强的生活毅力, 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巨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真实的人物故事, 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教。

(三) 通过钢琴作品的德育教育

每一首钢琴曲都有作者的情思在里面, 都表达了特定的主题, 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有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的表达了对多舛命运的不屈。有的钢琴曲充满激情, 激发人的力量;有的钢琴曲舒缓平和, 陶冶人的情操;有的钢琴曲恬淡静美, 净化人的灵魂。通过演奏、体会钢琴曲的主题内涵, 就能进行生动的德育教育。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是在作者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写的,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第一乐章表达了作者刚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第二乐章描写了溪边恬静的美景, 第三乐章写乡村聚会的欢乐, 第四乐章写暴风雨的猛烈, 第五乐章是牧人之歌, 表达了暴雨后的舒畅心情。整首曲子充满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面映上心头, 使人对大自然充满喜爱和感激。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曲子所表达的内涵, 可以培养学生向往自然、喜爱自然、感激自然, 从而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必须采用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高效有力地贯彻好德育教育,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柏拉图) 。

参考文献

[1]晓慧.高师钢琴教学的有益探索——“全国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2]任淑华.适应素质教育提高钢琴教学水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肖玲嘉.论高师钢琴课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D].西南大学, 2007.

[4]郭佳.谈高校钢琴教育与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J].黄河之声, 2011.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教育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b)-0000-00

英语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重点。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关键。为了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培养效果,促进我国人才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全面发现,在注重英语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认识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现象的认识,以科学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此减少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造成的错误认识。将德育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英语教学,以此实现我国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1 英语教学中德育教学必要性的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运用影音教学、文献教学、新闻教学等方式进行实例教学。而这一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内容的价值观、世界观与我国国情、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在这一阶段中不能很好的进行引导,学生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不辨糟粕与精华,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影响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我国强化基础、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英语学科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将德育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英语基础教学过程中针对德育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材内容、实例内容等促进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成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1 树立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理念

针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現代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运用的关键,树立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理念,以此使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德育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现代英语教师应根据我国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针的调整,在注重英语基础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自身对德育教育渗透理念的认识。树立德育教育渗透观念,并时刻注意教学过程中这一理念的应用,以此为我国人才德育教育奠定基础、为我国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根据德育教育目标强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大纲的理解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教育目标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针对英语学科特点强化教材的钻研与分析,了解教材中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的重点。以教材课本为基础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此,避免单纯、空洞说教造成学生兴趣降低的问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实例引申等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英语教师还要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分析与理解。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渗透计划。通过综合规划以及科学的计划使英语教学中能够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2.3 关于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分析

在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在2.2中所述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还应注重教材内容中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对基础教材的分析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教材内容的引申,以教材内容引申实际案例,以此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新闻情况、实际教学情况等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室内阳光充足时却开灯现象,教师可以引入环保内容,以此使学生认识到节能减排对于国家、环境的重要意义。另外,对于社会现象等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引申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2.4 注重德育教育方式与教育针对性,促进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中,教学方式与教育针对性对德育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的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需要具有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艺术性。改变传统说教式德育教育造成的学生抵触情绪。以场景模拟、教学内容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场景组织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另外,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学生生理心理角度的分析,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对学生年龄、心理的分析使德育教育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展开德育教育。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式使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效果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乐于接受德育教育。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德育教育方式以及针对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兴趣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入手,以此实现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

2.5 注重多媒体基础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提高英语教学德育教学渗透效果

在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中,常会由于德育教学内容与方式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组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本内容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崭新,调动学生积极性后引入德育教育内容,以此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直观的进行展现,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注重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言传身教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言传身教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礼貌用语、教学方式以及态度等因素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也注重语言的运用。在对英语礼貌英语、规范性用语以及解释性用语的讲解中也可以加入德育教育内容,以此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颖.关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渗透理念的应用[J].外文教学,2009,1.

[2] 王磊.英语教学德育教育之我见[J].教师家园,2009,10.

[3] 常志伟.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师园地,2010,12.

[4] 魏春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理念运用[J].教改信息,2010,8.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身体健康是前提,心里健康是关键,因此挖掘教材中健康素材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例如,水盐平衡的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的预防与治疗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有利于学生关注健康,从自身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远离毒品和不洁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保护等生物知识的的讲解,渗透人类之间的竞争,人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养成良好的行为。

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形成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热爱,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殖细胞的形成,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的讲解,介绍生命的孕育和抚养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到现在,是父母费尽心血的结果;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教学中通过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特点及遗传病的危害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自己的生命已不再等同于一个普通生物的生命,此时你的生命已承载着一种责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生命的损伤会给家庭带来痛苦和创伤,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二、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渗透环保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人类要生存必然要向生物圈索取,生物圈能承载多少人的生存呢?教师制造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并适时板书课题,大大激起学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出示一组组数字、一幅幅画面……学生热烈讨论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关于“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等。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同学们深受启迪。教师可把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联系在生活中有人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节约用水、吸烟、不注意饮食卫生、吃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人类传染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环保有关的问题。又如在第四章开始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海龟在蓝蓝的大海畅游的画面,然而这种古老的象征长寿的海上运动者现发现有许多死亡,解剖结果死于废塑料袋堵塞食管,它是因饥饿而亡.通过此例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在其他章节,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校园绿化设计和“3·12植树节”,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设计和植树护花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活动。课外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直观性、以具体事实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认识环境被破坏的危害,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紧扣生命教育和环保教育,挖掘教材中优良的德育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德育为先,知识为主,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优秀的德育素材,伴随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将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上一篇:当代版画的国际视野下一篇:装填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