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2024-08-16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共12篇)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

中国GDP居世界第二, 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水平提高了, 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在相应增长。音乐是人们的重要的精神养料。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音乐教师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 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

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的开篇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 古代音乐教育始于商朝, 西周便达到顶峰, 不但具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 还设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管理机构, 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分工等。孔子提倡礼、乐并重, 在六艺中把音乐放在第二位, 还向师襄学音乐, 并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 如弹琴、击筑、鼓瑟、咏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 同样重视对人们开展音乐教育,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 规划了整个艺术教育系统。高等院校也纷纷建立了音乐教育 (科、系) , 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2006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 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从普及的角度来说, 就是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育教育, 使之与音乐以及其他课程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终生性、实践性、集体性四种特性。因此, 确立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 认识上得到提高, 实践上找到榜样, 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的深刻变化,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同青少年的品德培养、智能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们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

音乐是一门多功能学科, 它首先是一门美育课, 其本质和核心就是提高人的审美功能。这就使音乐在德、智、体中的作用无不是美感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审美功能, 音乐在全面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无法贯彻, 单独达到某一种功能的目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音乐教育之所以重要, 正是它的审美功能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我们的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 农村和城市的两元教育以及地区之间差异、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很不平衡, 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仍非常薄弱。经常有学生问我:“学艺术有什么用?”可见学生的观念来自于当前艺术教育的缺失。从艺术的物质功利性来看, 艺术是无用的;从艺术的精神功利性来看, 艺术是无用中的大用。艺术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艺术欣赏者生活条件、文化素养、审美能力诸多条件的制约。艺术不能为人欣赏, 就无法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 生活拮据, 所以, 社会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欣赏艺术的条件, 营造艺术氛围, 让他们在无形中感受艺术魅力。学校应尽力给学生提供免费或者减少费用的文化娱乐活动, 改变艺术无用的错误观念。

大学生都是年轻人, 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 也希望自己能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 期盼得到艺术养分的滋养。尤其是网络时代, 艺术多元化影响较大, 但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差, 良莠不分, 对某些不正当传媒的低格调音乐没有抵御能力, 继而排斥高雅音乐, 甚至是唱反调。2011年歌曲排行榜前200首歌曲, 爱情歌曲占93%, 公益、励志歌曲占7%,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一首都没有。早在200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痛批了一些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虽然音乐本身没有高雅和庸俗之分, 但歌词和意向上却存在高尚与卑下, 网络歌曲中确实存在大量以侮辱人格和打情色擦边球等方式博出位的内容, 诸如“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和“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等歌词不断地刷新作者和受众的下限。目前彩铃销量排行榜上, 《小三》《老婆最大》《伤不起》这些歌词相当庸俗的歌曲, 比公益、励志和爱国歌曲更有群众基础, 这是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文化徘徊现象。可见普及音乐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任重而道远, 这是关系到下一代培养目标的大问题。

马克思认为:要使艺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还必须使艺术创作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 并不断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欣赏爱好的能力。

音乐课作为重要的美育手段之一,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美育知识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阵地。现在大部分的欣赏课都还是带有被动的或者是半主动的听觉实践。对于很多的经典作品, 学生不能直接参加演唱或者是演奏, 不能有直接的感官体验。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听民族音乐的精华, 多听高水准的世界名曲, 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解析, 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 进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单纯的鉴赏覆盖还不够全面, 教育内容应该是艺术实践、知识、技能三者并重的, 使三者有机结合, 并达到互相渗透的效果。占领学校舆论阵地, 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立体和平面的传媒手段, 加强宣传力度。学校的各类艺术社团, 多吸纳爱好者, 举办高雅艺术活动。听音乐会、欣赏姊妹艺术:看电影、舞蹈等。在耳濡目染中拓宽音乐视野, 使学生能站在高起点上审视高层次的音乐内涵。艺术的娱乐功能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没有它, 艺术的其他功能就无法实现。教师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来“施教于人”, 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因此, 先影响人的意识而后作用于社会生活。音乐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教育完成音乐教育的审美任务。

摘要:适应新形势需要,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目前,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 而音乐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音乐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审美功能,全面教育,网络歌曲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2

http:///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去创造生活。从这个角度看,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它能很快让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产生兴趣。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应多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潜在的音乐才能。

而要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则需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总体说来,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感性认识比较容易接受,在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唱歌、弹奏、游戏、故事等方法。

二、有助于学生记忆力发展音乐教学中活泼而丰富的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有益。当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陶庄小学李艳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嗣中学习时.识记乐谱和歌词往往会记得牢,而 记得快.这样,学生也逐渐掌握了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记住知识,避免他们养成“死读书”的习惯。

三、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以及歌唱新生活的歌曲,让学生尽情畅想歌曲中的形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形象思维在音乐学科中应用最广泛,也是音乐学科中最主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接受和感知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音乐教学中,经常运用形象思维发展人的表象系统,对提高事物敏感性很有帮助,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可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作配合的精神,而且也会增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增强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为其将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42-01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是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音乐,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因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和掌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亲和力等特点,深受广大的中学生喜欢。但由于广大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未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流行文化的影响。

不可否认,音乐教材选用的《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等歌曲都是优秀甚至经典的,但遗憾的是,今天的音乐教学很难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潮音乐,何况音乐课并非主课,所以才导致很多学生的不重视,认为这门课可上可不上,我认为,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单一也有一定的关系,流行音乐中的个性化是不应过分提倡的,但是很多歌手在演唱时的方式也都有其科学艺术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上讲也是值得学习的。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不能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面对这些现代音乐教学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

一、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入流行音乐充实课堂内容

挖掘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古典文化元素,补充学生喜爱的与时代和学生审美情趣相吻合的新内容,将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流行音乐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的不断更新。东西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其中许多都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和传唱的作品,其优美的旋律为世世代代的音乐人所热爱。比如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有一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族五聲调式,从旋律上突出其“中国风”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曲谱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青花瓷》,《毛毛雨》,《菊花台》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再如流行音乐在创作中,汲收中国戏曲的元素。陶喆的《SUSAN》,王力宏的《花田错》等,不但吸收了京剧的唱腔,在配器上也较多的运用京胡等传统戏剧中的乐器;刘德华的《继续谈情》隐含了粤剧的相关内容;王力宏的《在梅边》借鉴了昆曲的表现手法等。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流行音乐中的旋律部分加以分析,并和所用教材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提升他们欣赏流行音乐的水平,同时也使这些高深难懂的传统戏曲音乐知识散发出时尚气息,借助流行音乐的方式为大家所接受。

二、端正态度,培养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

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随着社会发展潮流的更新,人们从古典音乐走到一个新的阶段。流行音19世纪,我国音乐家黎锦晖首先将流行音乐带到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全面繁荣的时期。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比如《风雨长城》这一课,除了让学生学会《长城谣》这首歌曲,还可拓展,讲讲关于长城的一些概况和典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随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中学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体制。这项改革也为“流行音乐进课堂”开辟了新的思路。如果我们结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选修课给学生讲授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欣赏课提供优秀流行歌曲的视听享受,通过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流行音乐创作, 演奏 (唱)的机会,这不但给学生的音乐生活扩展了空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国外的音乐教育就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擅长将一些社会上刚出现的流行歌曲拿来,尝试让学生改编一下或加上多声部后很快就在活动课中传唱起来。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即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这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音乐会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典的老歌,传统的民歌,连时下最流行的音乐也登上了音乐会的舞台。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创作的歌曲,自己改编的新民歌也展示在音乐会中。实践证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不仅遏止了一些不好的流行歌曲在校园的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乐感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乐感,音乐教育教学,作用,影响

一、乐感的定义以及对乐感的概述

乐感具体来说就是指音乐学习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或者感受, 其中乐感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是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以及练习中进行乐感的培养或者提升, 相关的音乐学习者才会拥有比较丰富或者深厚的乐感, 同时在学习或者感受比较美好的音乐作品的时候, 在心灵或者灵魂上才会有比较大的反应或者感受;反之, 就没有任何感觉。

根据科学家的证明或者实验结论得出, 乐感可以归为人类七大智能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其中乐感包含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表示为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等很多相关的感觉。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 它的主要目的或者任务就是要将音乐中的某种感觉或者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 让学习者能够在心灵上感受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简单的听觉感受, 而是深入到灵魂内部的感觉。而乐感必须先通过普通的听觉或者其他感觉器官去感受, 再经过大脑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才能够成为相应的乐感。乐感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的, 这种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进行自我学习或者通过相关的音乐教育教学经老师认真地教授才得以形成的。

乐感在音乐领域甚至是艺术领域内, 被专业学者认作一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世界或者社会的方式, 所以乐感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特殊以及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

二、乐感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

音乐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课程, 这样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就可能使得相关的学习者以及演奏者很好地演奏或者欣赏比较优秀的音乐作品, 或者能够很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 在这个时候相关的学习者以及演奏者必须具有比较良好或者深厚的乐感。既然乐感对于学生以及相关的音乐工作者都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我们的研究者以及相关工作者就应该将其很好地表达出来。

音乐中不能仅利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就可以表达的部分, 可以依靠乐感表示出来, 所以要想学生或者相关的学者能够比较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能, 音乐教育教学老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相关的乐感的培养。但是“乐感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乐感或者提升学生乐感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乐感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乐感包含着非常丰富并且十分纯真的情感, 以比较强大或者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动力, 使得音乐不仅仅具有非常明显的真实感, 同时也能够在思想上、道德上以及情操上不断地提高或者完善人们的品质。所以无论经过多少年之后, 那些比较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或者欢迎。

乐感不仅仅在音乐作品的相关创作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 还在相关的音乐工作者或者音乐爱好者演奏曲子的过程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 也就是说, 要想让一个演奏家顺利或者熟练地演奏出一个曲子, 那么这个演奏家的乐感一定要尽可能地发挥作用。演奏家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熟悉曲子的调子, 还需要研究音乐的精髓并且挖掘曲子中的真谛, 最终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将这种感受用手指在乐器中很好地发挥或展现出来。所以这种乐感对于不同的演奏者或者作曲者都是不完全相同的, 甚至有些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感觉, 这样就使得不同的演奏者或者相关的音乐工作者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以及影响力, 由此可以看出乐感对于演奏者或者相关的音乐工作者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乐感的出现让相关的音乐工作者或者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作品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情, 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心情、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等有关作者的各个方面的亲身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媛.浅谈音乐欣赏的感情体验[J].职业技术, 2007 (8) :12—19.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5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现状,以及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在高校中实现音乐德育功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社会上各类道德事件的频发,我国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高素质、有道德、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学生的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做好音乐德育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方式的配合工作。

一、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当下的高校中,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德育功能已经被哲人们发现。孔子提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的学习,最终应当以音乐作为最高境界。一个人的德育水平,与他的音乐造诣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若有问题,音乐便不够真诚。在古代,人们将音乐作为一种必学的内容,属于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是影响人思想的一种手段。而现在,音乐更是发挥出了它的德育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当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并且对欣赏者有着一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当下我国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发挥出了它的价值。比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世界中的真善美。但是,在实践运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高校并不注重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即使开设了选修课,学生也只将其当作一种修学分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课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选材不当,比如有的教师更偏向于向学生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旋律、节拍等等,而忽视了音乐对人的感召力,忽视了音乐的力量。好的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后有所感悟,如通过中国古代音乐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沧桑,了解历代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通过抗战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抗战背景,内心受到一定的感触,对抗战英雄怀有敬佩之心,并拥有爱国情怀。但是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些,大部分高校会比较注重音乐对学生性情的影响,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世界中美好的、真实的、善良的、情感存在。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并不全面,不能让学生的道德受到全面发展。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使学生不能对音乐有系统的了解,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有所感悟。

二、高校实现音乐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主要由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师水平高了,教育质量自然也会提高。要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德育功能,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和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虽然身为音乐教师,但也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为学生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向自己学习,以自己为道德榜样;其次,教师要保持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且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选材中要格外注意因选材不当可能给学生的道德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审慎选材,选取正面的、激励人心的、高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音乐教材。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

音乐的功能在于放松人们的心情,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激起人们内心共鸣,找到灵魂的.归宿。大多数人都是喜欢音乐的,但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部分人只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感等,并没有去发掘音乐中表现出的真善美。高校在音乐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真善美的感受力,在情感上认同音乐中表现出的美、幸福,进而对美好的生活产生渴求,并在实践生活中学会追求音乐中的美与幸福,将真善美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并以之为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题材,比如《音乐之声》,让学生们感受到女主角和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感受到纯真的爱情的力量;比如童谣《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学生们回顾童真年代,激起学生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

(三)开展音乐专题教育

高校可以不定期的在校内开展音乐专题教育,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各国优秀道德文化的掌握,从而让学生们在文化甄别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操作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自发组织音乐专题讲座或者音乐欣赏主题讲座。讲座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抗战时期的音乐、现代代表性音乐,以及国外代表性音乐等。在专题讲座中,让学生们欣赏这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感受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后再由专家进行音乐点评。比如,在讲座中,负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欣赏乐府诗,让学生了解古人爱情的纯真、伟大的政治抱负、郁郁不得志却决不放弃的强大内心;让学生欣赏抗战歌曲,了解抗战时期人们内心的无奈、生离死别时的感伤,为了保家卫国的大义凛然而将丈夫孩子送上战场的母亲和妻子、为了抗战而牺牲生命的英勇无畏的战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如《小夜曲》《命运交响曲》等等,学生们在欣赏这些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到命运多舛,人们不屈服的精神。也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单单只为了简单的活着,而要懂得活着的有价值。通过专题教育,学生们在音乐的感召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学会了接受不同的优秀的文化,并将其深深的印到自己的骨子里去。

(四)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作,可以开设音乐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中情感表达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将其变成自己的思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学生在理论上对音乐掌握的多么好,没有亲自实践,便很难将其变为自己的东西,难以在心灵上与音乐的作者产生共鸣。而学校开设音乐实践课程,便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增进对音乐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选修课,但是主要都以课堂音乐欣赏为主,音乐实践课程很少。因此,在未来的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大高校要开设音乐实践课程,比如音乐合唱课、琴艺比赛课、声乐演唱课等等,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践,亲自参与到音乐演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实践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性音乐表演中不断进步,最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敢于直面困难、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除此之外,音乐合唱课还能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具体途径。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在抗战期间,“九一八”事变后,一曲《松花江上》,如泣如诉,激励着人们共赴国难,同仇敌忾;“七七事变”后,麦新创作的《大道进行曲》慷慨激昂,尤其是最后那一个“杀”字,充分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鬼子的痛恨以及大刀队队员的英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爱国的抗战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八路军进行曲》等等,这些歌曲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豪迈、勇敢、无坚不摧的气概。这些歌曲不仅鼓舞了当代人,更激励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后代子孙。学生们在这些音乐的熏陶中,民族意识更加强烈,对历史更加了解,对抗日英雄更为崇拜。同时,也明白了现在所得到的安宁和平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这些音乐通过自身旋律、歌词等等,对学生进行感召,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保卫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土的使命。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民歌的吟唱到朝堂的歌舞协奏,音乐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才子佳人,大都通晓音律,擅长使用笙箫、琴等乐器。除了乐曲,古人所作词曲也很有深意,如《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选材适宜,必然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采,从而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了解欧美等国家的风采及人文,从而对不同的文化都有所了解,并意识到世界文化本就是不同的,让学生们在音乐教育中学会求同存异,接纳不同的文化,学会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

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认清自我,并学会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合理的定位。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便能够认识自我,并努力提升自我。比如,在大合唱中,学生能够在参加合唱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属的位置,以及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满足于现状。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变得谦卑;在合唱、集体舞等合作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对自我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

(四)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进行合理选材,运用音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音乐教育使人放松,只要教师进行合理选材,便能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放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音乐是具有美感的,而美的东西一般人都不会拒绝;音乐是充满活力和感召力的,好的音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培养人们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及一些流行曲,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朋友》《长亭外(送别)》等等,有的激励人心,让人们在困境中决不放弃,有的告诉人们友谊的珍贵,有的描述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们在学习这些音乐时,内心会有所感触,并受到一定的影响,明白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并学会坚强,不轻易认输。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增强教师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力、开展音乐专题教育,以及开设音乐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结合,便能够提高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出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其他德育方式的配合下,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德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梅枝.论高校德育和音乐教育的融合[J].黄河之声,,(15).

[2]吕珲全.红色歌谣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曾蓉萍,曾红萍.从音乐素质养成谈高校德育途径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

[4]吴颖.浅谈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大众文艺,2014,(3).

[5]唐榕.浅议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9).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爱因斯坦也说:“我的科学成绩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实践证明,音乐可以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在提高人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那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及悦耳丰满的和声,塑造出的一个个生动艺术形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技能、技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所以,音乐素质教育是启迪智慧、丰富想象、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音乐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诚如马克恩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怀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信息即是生活钱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 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7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 其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需求。如果离开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 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美国音乐家默赛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 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家。他认为, 音乐是实现“天下归仁”理想的重要途径。《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他第一个提出音乐修身养性的教育原则,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构成其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并将音乐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途径, 或者说是教育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纵观东西音乐发展史, 无论教育家、音乐家, 无不一一认可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触动人的情感, 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 作用于人的心灵, 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 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

二、音乐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 “心灵手巧”即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 心灵 (大脑思维发达) 必然促进手巧, 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 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 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 随着乐器学习程度的提高, 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不断提高, 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不断提高。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 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 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 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的, 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而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直是个发烧友, 2005年7月30日, 温家宝总理看望在医院休养的钱学森。在谈到培养有创造性人才的时候, 钱学森拉着温总理的手, 满眼充满期待, 缓慢然而清晰地说:“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知识, 还需要艺术和音乐!”钱老作为一名著名科学家, 他为什么不是只谈科学技术, 而是特别强调艺术和音乐呢?钱老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的担忧之情逸于言表。换言之, 他对现在的教育体制很关切和担忧。他实际上还指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方式和手段, 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懂艺术, 懂音乐。

科学技术是要不断创新的, 只有创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强国立身的本钱。创新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想象力和灵感来自哪里呢?正是艺术和音乐。

三、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 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 消除人们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 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 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 音乐可以锻炼人体机能、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口腔体操, 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 也能强化呼吸功能, 提高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 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 锻炼人的感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地发展。音乐与体操、舞蹈、武术、太极等运动项目配合, 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 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 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 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总而言之, 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提醒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以严肃的态度、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 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音乐3》.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7.

[2]谢建华.浅议大学生音乐欣赏与素质培养.传承, 2007, (7) .

[3]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中国音乐教育, 2003, (2) .

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开展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 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由于当前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大, 不论是教师、家长、学校、还是学生都把学习的重心放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上, 音乐教育的教学基础相对于这些课程而言较薄弱。一方面, 学生不重视音乐学习, 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 不认真学习, 甚至在音乐课的时间做其他与音乐课无关的事, 另一方面, 欧美日韩流行音乐大肆传播, 冲击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地位, 学生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 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单一。

(二) 开展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 音乐教学的存在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落后的只重视知识教育的教学观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在中学教育中进行音乐教学无疑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才。第二, 音乐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中学时期不仅是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好时机, 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艺术品位的最好时机。中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形式的多样和音乐自身的艺术之美。第三, 音乐教学有助于科普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能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如上文所言, 当前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冲击了传统音乐的地位, 而音乐课堂无疑是传扬传统音乐之美的最好平台,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 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 从而喜爱上传统音乐, 传统文化, 建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 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具备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的特点, 它包含着艺术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它既可以表现人性的真善美, 也可以表现自然的磅礴壮观, 还能表现深刻的情感内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拥有我现在科学上的成就。”这无疑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生在体会音乐之美的同时, 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 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拓展。音乐区别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运用多种演奏方式, 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 引领听者脱离现实环境进入到美妙神奇的想象之域。例如在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场景音乐时, 体会其戏剧性冲力和交响乐之美, 通过双簧管柔美的曲调想象天鹅的优美姿态, 体会音乐的诗情画意。

(二) 丰富学生的娱乐生活, 有利于健康成长

中学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娱乐手段单一, 娱乐时间也受到限制, 学业压力过重无疑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通过学习音乐, 能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 当遇到困难挫折时, 音乐中积极正面的旋律能够重燃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激情。当遇到悲伤困苦时, 音乐中活泼向上的旋律能够帮助学生脱离愁苦, 抚平心绪。音乐的震动充满规律, 能调节大脑皮层, 从而起到缓解压力, 放松心情的作用。通过音乐的正确引导, 学生能够摆脱负面消极的情绪,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建立个性化审美情趣, 培养独立人格

在学习《梁祝》的过程中, 领悟不同乐器代表的不同形象, 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爱到抗婚到最后化蝶的过程, 梁山伯与祝英台纯朴动人的凄美爱情。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学生能够体会当时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时代背景, 能理解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能够体会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在学习各类民歌的过程中体会我国各地、各族人民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 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音乐喜好、音乐趣味培养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对音乐热爱祖国之情、保护自然之情、与有人离别之情产生共鸣。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独立人格的建设。

结束语

中学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重要时期, 在中学中开展音乐教育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有助于科普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能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卓.“舞动之旋律, 润物之无声”--探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之创新策略[J].音乐大观, 2012 (13) .

[2]严露.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2 (12) .

[3]黄莉.试论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与"乐"[J].出国与就业, 2009 (6) .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高职教育,音乐教育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人、社会、自然之间构成一个自足的和谐体系。多元音乐文化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研究形成了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 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理论问题。近些年来, 音乐教学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对高职音乐教育有了新的标准, 对音乐教学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理念, 高职音乐教育中对各类音乐的理解,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以及教学法的运用等等的问题, 必然会形成多元音乐文化的传统、兴趣和价值观, 从而就产生具有多元音乐教育的高职音乐教育, 进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育

(一) 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定义涵盖了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 这是带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受到重视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音乐教育对各类音乐的不同理解, 反映出多元音乐文化的传统特征、兴趣特点, 而呈现出音乐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层面, 进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音乐教育。

(二) 高职音乐教育。高职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多元音乐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高职音乐教育, 就像大多数人类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高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 它的形态和发展趋势也会时刻受到音乐文化的整体制约。高职音乐教育活动必然与高职音乐教学密切相连。任何一所高职学校的音乐教学又一定是制度化了的高职音乐教育, 因此, 即便是家庭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也不是杂乱无序的, 这些都是系统的, 科学的音乐教育。

(三) 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高职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与高职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民族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本身是一个社会实体, 与此同时它并不是完全自然的客观或主观实体, 而是一种“关系实在”。从方法论上看, 是以关系实在论为根本的定义就归纳包含了“自我行动”和“渗入性行动”。就具体而言,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 社会性实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自我行动或互动的关系, 就是在某种环境、关系与进程中并不改变自我, 而在实体上并不总是给定的且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进程中, 也有其他实体和进程关系, 而改变实体的基质和属性的情况发生,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多元文化教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 每个民族在音乐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 这样就使得我国音乐文化存在多样性。因此, 想要做好音乐教学, 应该从传统音乐入手, 注重普及传统音乐, 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为切入点。在中国, 有许多民族音乐都是非常著名的, 比如说, 四川人民的劳动号子等, 另外还有很多地区的民族舞蹈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比如说云南傣族舞等。另外,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访谈一些传统音乐艺术家, 通过和艺术家进行交流来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的美, 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民乐兴趣小组, 通过学习民族乐器, 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并陶冶自身的情操。此外, 本土音乐即是指和本地居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音乐, 此种类型的音乐是在本土居民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可以充分地体现各本土地区的特点。本土音乐中包含着民间音乐, 其中还有一些地方的戏曲种类等,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二泉映月》这一音乐的时候, 还可以根据此音乐的发源地来讲解一些锡剧内容, 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再比如, 教师在讲解和中原地区有关的音乐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倾听河北梆子, 河南越剧等。世界音乐文化是由欧洲音乐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文化构成的, 世界音乐文化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种类都包含在内的。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材内容却只有本土音乐和小部分的西方音乐鉴赏, 此种情况就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接触到其它国家的音乐, 比如说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等。此种教学现状就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受到限制, 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对世界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 将一些世界音乐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是多样性的, 而且不同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的音乐也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 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其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比如说,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非洲土著的鼓乐, 然后将这些鼓乐的文化内涵讲解给学生,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鼓乐的特点, 此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实现培养多样化音乐人才的目标。

三、高职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承载作用

人类音乐文化经历了由传递到遗留进而积累, 接下来创造, 并且不断更新的过程。音乐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众所周知, 在日常劳动生活和民间民俗活动中, 广大劳动人民运用音乐自娱自乐, 这些行为 (例如:环境熏陶、民俗活动、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等等) 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口口相传保留至今。音乐教育是作为音乐文化可以再生与繁衍不可缺少的利器, 也是音乐文化承载的手段之一。保留音乐文化并且发展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在高职音乐教育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传授的内容也可以被称之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一定层面上可以体现出音乐文化风格, 内容和精神风貌,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通过借鉴, 鉴赏外来音乐文化进而来发展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举办各类音乐文化活动, 尽可能融入各种音乐文化, 大力促进音乐文化间的交流。由于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 注重这种承载方式, 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 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确保他们掌握文化的主体。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音乐文化的存在形态决定了这一形式。音乐教育被定义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而且会反作用于一定的音乐文化本体, 在高职音乐教育中, 会表现出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我们所熟知的多元音乐文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音乐教学, 教师应该重视并体现多元音乐文化的存在。本文从我国的传统音乐、本土音乐以及世界音乐入手进行了分析, 加强了对此三方面教学的重视, 进而促进我国中学音乐教学更好地开展, 从而实现对于多元化音乐人才的培养。积极发挥高职音乐教育的文化承载功能, 实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并且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 实现高职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萧梅, 韩钟恩.音乐文化人类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3]章咸, 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4]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郑金洲, 文化与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J].教育学, 1996, 7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年来出现了过度依赖书本教材, 过度重视理论的不良倾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知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 对于教学方法和技术设施的创新性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很大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教学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的新要求。通过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不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来增强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内涵。其中, 音乐游戏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游戏对整个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游戏”对于小学生的魅力首先凸显在“游戏”二字上, 小学阶段的学生童真尚未褪去, 游戏的天性和本能总能吸引他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参与其中。因此, 将音乐融入游戏当中, 是拉近音乐教学与学生学习热情之间距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这些教学过程对整个学习任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成为导致这些学生对整个音乐教学兴趣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游戏, 犹如久旱逢甘霖。小学音乐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 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要目标, 不断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能够将知识内容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利用这种思维和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就是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真是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以音乐游戏为重要辅助措施的教学策略。

二、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目标, 大大缓解了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缺点, 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在小学生身上发挥较大的作用, 主要还是因为音乐优势教学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特点。

1. 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 学生长期被束缚在课堂之上, 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 枯燥、呆板、乏味, 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与学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音乐游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知识教育和传授的过程当中来, 同时他们也更能符合学生的积极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并将游戏规则和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块,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2.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游戏教学本身以尊重学生兴趣出发, 设置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种类, 在充分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措施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教育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中心环节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各种安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才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计划, 同时这种教学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音乐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 它将游戏和音乐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寓教于乐。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人员应当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其背后的叫雪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工作的根本, 同时这些教育内容也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这些教学措施也对整个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因此, 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首先由充分和深入的认识, 惟其如此, 才能在贯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注重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游戏的参与, 其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合的是否顺畅、自然。结合的紧密和合理程度是决定这项教学措施效果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 从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出发, 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 并将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

3. 提升教学人员创新能力

音乐游戏教学的基本初衷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主要还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因此, 音乐游戏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这是保持学生新鲜感和注意力的必要措施。为此, 教师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 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满足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愿望。提升教学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增强音乐游戏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影响整个工作效率的关键措施。

摘要: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激发学生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这种教学措施, 首先剖析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内涵, 其次, 总结和分析了音乐游戏的作用和特点, 最后提出了音乐游戏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要求。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作用,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丽宁, 杨卫萍.音乐游戏的作用和价值[J].招生考试通讯 (高考版) , 2012 (12) .

论音乐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篇11

音乐是通过乐音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这种艺术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人、教育孩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最深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都说明,音乐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多么重要。

音乐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对于本身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积极的探索:

首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积极进行情感的体验。

幼儿期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是不断发展的,高级的社会情感发展也开始建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情感态度。喜欢音乐活动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易被孩子理解和感受,孩子们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积极愉快地参与,能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绪情感。如:孩子听到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亲切柔和的旋律,就能充分体验到对妈妈关爱的感情,会懂得要关心长辈的道理。通过演唱,这一社会性动机行为会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又如:幼儿歌曲《蚂蚁搬家》(李如会词,武庆森曲)

歌曲特别形象地表现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孩子在演唱中,会慢慢体验到这种情感,从而克服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

其次,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积极进行情感表达。

当幼儿用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由于受语言发展、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影响,其表达、宣泄会受局限。结合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爱模仿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增加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毛诗序》曾指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话的意思是就是说,人们用说话、朗诵,歌唱表达情感,如果还感觉不足的话,可加上手舞足蹈,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音乐作品由于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存在差异而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优美,有的雄壮、有的活泼等等,它们都表现不同的情绪。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性质的乐曲,然后孩子们边唱边做动作(即“唱游活动”),从而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感态度。例如:幼儿歌曲《学做解放军》(杨墨词曲)

这是一首旋律雄壮、节奏鲜明的进行曲,特别能唤起孩子模仿解放军的欲望。当孩子随着音乐旋律合拍边唱边模仿动作,就能体验到军人勇敢坚毅、有力的精神气质。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极大的审美满足。

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12

一通过欣赏与感受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而音乐教学也是幼儿与生活经验的对话, 而非单纯的艺术教育。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 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如小班音乐洗手帕的律动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家里看见妈妈是如何给宝宝洗衣服的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消除了刚接触正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带来的紧张不安感。接着教师伴着音乐 (用《洗手帕》作为背景音乐) 做搓衣服 (领口、袖口等) 、清洗衣服、用衣架撑衣服晾晒的动作, 让孩子们猜猜在干什么。由于孩子们对猜测动作很感兴趣, 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接下来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做了哪几个动作, 做了几次, 让小朋友来模仿一下, 然后在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请小朋友想想其他不一样的动作, 相互猜测对方在干什么, 此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妈妈洗衣服”这一生活话题, 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把生活融入教学中, 让孩子带着一份真情、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音乐的直观形象又引导幼儿鉴赏, 从而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

二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

三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 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 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 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 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

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 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 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 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 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 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 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 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 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 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 并根据乐曲的内容, 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 从而发展创造力。

总之, 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审美感知越充分, 审美情感越丰富, 审美理解就越深刻。幼儿只有对音乐有很好地感受和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后, 创造欲望的动机才会自然生成。

摘要:幼儿园审美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指向知识技能的训练, 本文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探讨了幼儿园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通过欣赏与感受发展幼儿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上一篇:自动射击下一篇: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