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共10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高分数低智能的公民。
1.1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重视一智育。
1.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好的学生。
1.3素质教育是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而应试教育则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呆板地听知识。
1.4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应试教育认为学好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科目,认为音、体、美这好学不好无所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语文,数学等科目以
升学为目的的陈旧教学思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天生爱美的天性。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观念一般指人们对审美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在国际单键中的地位。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小这音乐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首先,对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应认真领会。对新的教材应刻苦钻研,新的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音乐跟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注重音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联系在。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当我们把所学的音乐知识综合起来教学时,对音乐教学目的,很多老师就感到困难了,因为很多人难以说清楚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重要作用,对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不能说全部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懂一点乐理知识,掌握一些音乐技巧,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太苍白了,教师只有正确执行大纲,才能从简单学会几首歌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全面面对全体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培训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提高。
3.音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在学校中,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是否五音不全,他都有音乐教育的权利,任何学校,不管音乐设备怎么差缺,也应该按时开足音乐课,而实际是虚设,暗地里上文化课,否则怎么谈得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4.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而学习方法的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音乐教学的方法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归根结底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来实现,否则就不可能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优良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相反教学方法不得当,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听课时曾经发现,有些音乐教师歌唱的动听,琴弹得入味,个人素质很好,但不研究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有些音乐教师歌唱,弹琴技巧并不突出,但注意研究教法,能吸引学生,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充满乐趣,教学质量
很高,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普遍开始重视国民音乐教育,尤其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音乐文化广泛发展,民族的文化素质就不能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启蒙之关键,另一个是音乐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和乐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音乐作品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美好的图景,从一个方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学生提供美丑,善恶的标准,深入脑海,使学生收到教育,增添生活情趣,研究表明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从幼儿期就开始发展,小学阶段是最适时的进行良好音乐教育的时期,它对儿童陶冶心理,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具有极大地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由于音乐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随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教学方法也不断随之改进和发展。教学对象的特征不同,也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宣。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下面几种:1讲授法,讲授法又称口授教学法。
2、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或进行示性演唱,演奏,或者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
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演示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3、练习法,练习法是为形成一定技巧,技能,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的教学访求,这是音乐教学中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总之,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班及和学生个人的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并结合当地,本校和音乐教师的自向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提高音乐教学活动质量,并把素质教育融于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去。
5.加强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图径。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扩大知识领域,培养音乐的兴趣、特长、学校应加强领导,关心活动的开展。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坚持自愿参加与普及提高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唱队是最常见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形式,学校中应该普遍建立各种合唱队,如各年级的合唱队和全校性合唱队,因为合唱队组
建条件不是要求很高,经费设入也不是很大。在排练时,应注意唱歌的基本训练,努力提高队员的表现能力。教师排练时每一首作品都应达到一定标准,注意不能草率,不要频繁调换歌曲。合唱队组建时,人员不宜过多,宜在训练过程中步扩大。还可以组建器乐队,器乐队可以是民乐队,节奏乐队,鼓号队,管乐队,还可以组建舞蹈队,注意课内外的有机配合,培养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使活动经常、持久。
6.经常举行群众性音乐活动。
音乐是一门以唱歌、舞蹈、器乐、乐理等为一体舞台表演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各种表演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举行群众性音乐比赛,可以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唱、奏、跳等动手、动口能力。
歌咏比赛时间可以选择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歌咏比赛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练,除特殊情况外,全班学生应一齐参加演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班上获奖我光荣的思想,在比赛之前,教师应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比赛的和意义,歌咏比赛要结合节日日气氛,如果是建党节,选择的曲目应是以歌唱党的歌曲为主,曲目一首为规定,一首为自选,音乐教师应在演唱技巧和提高表现力等方面给予辅导。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学生有年龄差别,最好以同年级班级比赛为宜,各年级分别设奖。评判人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评比标准应事先
公布,比赛结束后,应将评比成绩向全校师生公布,给予优胜班级一定奖励。激励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从而从比赛后采取开班会的形式,各班级进行讨论,找出唱歌比赛中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唱歌方法,为下一次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
通过歌咏比赛,既促进学生的演唱兴趣,又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更重要是启发学生精神,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和活泼乐观的情绪。通过比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从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7.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的,神圣的、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荣誉感,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以素质教
育为本,才能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说明社会对教师提出多样的较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人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 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 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 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 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 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 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 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 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 在人才成长过程中, 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 一个是上位概念, 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 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 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 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 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 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 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发掘潜能,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 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 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 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 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 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 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 (1) 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2) 语文智能素质,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3) 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 (4) 语文道德素质; (5) 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 (写字) 的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 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 是深层的教育, 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 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 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 是一种综合效应, 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素质, 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成长, 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 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 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 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 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 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 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 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 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 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 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 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分层递进, 逐步深入) 、训练的反复性 (多种形式, 反复训练) 、训练的广泛性 (全体参与, 全程参与) , 使之由不懂到懂, 由不会到会, 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 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 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激发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3.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进行“着眼能力, 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 以“整体理论” (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主体地位) 及“和谐教育理论” (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 促进全面发展) 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为时代育人”为宗旨, 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 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 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 课内打好基础, 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 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 语文的课堂教学; (2) 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 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 环境语文, 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 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各自的功能, 又发挥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 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突出了实践环节, 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 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 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 从读到写, 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分量——采用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 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训练的归宿。
第四个特征是坚持“面向全体, 承认差别, 分层施教, 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
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 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 笔试与口试结合, 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 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 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 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 测出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 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应用、语文情趣、思想政治及思维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高于平行班。 (2) 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比较强。 (3)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有些方面特别好, 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认识, 积累了经验。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理论和认识还不完善, 尚需实践去验证它、丰富它、完善它, 然而, 经过科学的精练的概括, 它已初步形成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它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趋势, 是一种历史潮流、时代走向, 也是小学语文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素质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查方法, 它对教育效用予以价值上的判断, 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 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标准和实施方法。
(2) 全面性原则。
要坚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
(3) 可行性原则。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 分项量化教批法 小学作文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使之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分项量化教批法”,即:把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大到审题、立意、结构、布局谋篇、内容、语言运用、表达方法,小到过度、照应、文体、书写、卷面等基本素质分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优、良、一般三个子项,并设有不同的分值(总分为100分)和学生选择目标栏、教师批阅建议栏,让学生以表格形式写在正文之前。学生进行作文活动时,按照这个基本构架根据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写作目标,教师教批时便根据学生选择的写作目标和完成作文活动的实际情况,将评析结果的分值填在表格相应项目的栏目中,然后根据所得总分评出优劣。
“分项量化教批法”的优点如下:
1.使学生在自身现有作文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准确地找到了进行作文活动的停靠点,即: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生活体验、个性特点、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所感等情况及作文实际水平灵活定位,选择作文活动的目标。作文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在每一个写作阶段,每一次作文活动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真正找到了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坐标”。这样每次作文活动不论对主体而言或个人而言都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球形的多棱镜,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照和涉猎,它的每一个面都闪耀着每一个学生多彩的、潜在的、智慧的光芒和思维的火花。
2.作文教批活动教程,对学生而言既包含了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又具有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性。“分项量化教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拉开距离,使优劣分明。
优生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特殊发展),中等生向优生行列迈进,学困生迎头赶上步入中等生之列,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让教师走出在作文教批行为中“丢卒保车”的误区,即:走出教师只注重个别写作上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作文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遗忘或被应付的误区,充分确立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均等教育”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素养,又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更避免了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方面的作文活动中(因教师教学感情配置不当)可能引起的“合理”损害。
3.当写作受挫或取得一定成效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文活动的发展变化相机调整和适应写作目标,或从单一目标的选择运用调节到多项目标的综合运用,或从多项目标的综合运用调节到单一目标的选择运用。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定向指导,还可以缩短教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高质量作文的期待与学生作文的实际能力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双方在作文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经过撞击与磨合后形成一种最融合的感情纽带,达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终极目的,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4.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学困生”惧怕作文、抵制作文、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等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使每个学生在每次作文活动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学困生”,都是最大的喜悦和鼓励。
5.在保证作文教批实效性的同时,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周期性,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使教师从常年累月在作文“苦海”里跋涉的困境中解脱。
6.减少了教师在作文教批活动中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切实际的培育的盲目性,使学生对自己每次作文的得与失一目了然,既肯定了学生作文的每一个优点,又指出了每一处不足,更点明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7.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心中有话写不出来,一次次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作文,只能让学生更厌倦写作文。分项量化教批法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写作中有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8.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变被动的应付为主动积极的投入。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学生的差异,而是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人人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作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发展,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9.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在使用分项量化教批法的过程中,师生间增加了平等对话、真诚合作的机会,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补充,平等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抛出既定的“砖”,而学生交给教师的则是虽带有许多瑕但仍不失为“玉”的作文。对原始的“玉”进行雕琢,使之成为“器”,这个主动权只属于学生本人。因为作文最初模型的构思,设计者是学生,况且作文活动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一种隐形活动,教师任何的加工、修饰都不吻合学生作文原意。“分项量化教批法”则把这个“雕琢”“玉”的权力还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写作目标和作文情况,找出成功之处和失误之点,进而加工、认识直至完成。
参考文献:
[1]许丽珍.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10-11.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4
素质教育,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学,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地。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各有长短,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教师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太多,没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得不到发展,智力得不到开发。教师讲课的方法学生厌倦,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自读、思考、练习、讨论的时间太少,得不到实践锻炼,能力得不到迁移训练。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启发式、引导式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兴趣。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在街上卖火柴?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的原因,她看到了什么?……主要是培养学生读、说、总结、想象的能力。又如:在教《归类识字》这一单元时,为了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好奇”与“好玩”中接受知识。发展技能,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大胆地把“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竞赛活动引入教学之中,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识字组词效率提高一倍多。
三、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地。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在听老师讲解,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积极主动。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空间变换、事情的发展顺序、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总分关系的结构、按空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综合法、摘引法、取主法、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入手、从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入手、从理解时代背景等进行归纳。五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所学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式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出题比答题更难。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教会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为指导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听、去说、去写、去想,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采用异步教学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还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照顾中下生,让他们一节课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中下生理解弄懂弄会为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多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教育者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5
茂南区镇盛镇荷榭小学 张水龙 座号 178 新课程指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学校教学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分数管理改为等级管理;教学活动起了深刻的变化,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摆脱了“分数”的枷锁,兴趣发展了,学习轻松了。那么,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师行为又应是如何呢?我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教学运转,重在尊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这改变包括语言、动作、教法、流程等。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智力、创新、创造,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那么,我们教师就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1.语言.语言的表达要以尊重、赞赏学生为主。学生在质疑、解答过程中,正解和错解是交错在一起的。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语言(赞赏的、幽默的),既表扬了正解的同学,又婉转地鼓励了错解的同学,保持住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生动愉悦。
2.动作.教师的教学动作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赢得学生愉悦的笑声,可以让
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和有趣,它让学生从生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因而,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墨守陈规、毫无生气的说教者。只要教师的动作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使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如一地展现着勃勃生机。
3.教法.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就是同一课题也往往由于教师不同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武,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就此而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由此而言,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坐享其成的教法已经没有,只有去创新、去创造,才能达到预期之目的。
4.流程.原先教案确定之后,教学流程就随之而定。因而学生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强制在老师制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而现在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素质的组合和提升,往往会有新的活动因子的产生,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活动方式和教学流程即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应用知识,主动拓展知识。虽然教学流程改变了,但教学目标却更圆满地实现了。
二 寻找童心,爱护学生
你一定非常羡慕魏书生老师能和学生结伴而行,在谈笑中赋予
启迪和教育。你也许会认为李镇西能和学生一起去郊游、捉迷藏、做游戏,直至被“活埋”有点不成体统。其实,这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童心”。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归结为“童心母爱”。在孩子们看来,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甚至,学生已不把他们当老师看了。正如陶行知所说:“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时,您就成了真正的先生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童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
1.要爱护学生.我们要做教育领域里的环保主义者。要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不仅爱孩子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仅爱那些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更爱那些不被人喜欢,又有一些缺点的“问题学生”。这种爱是对所有学生的广博而深沉的爱。因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才能领悟爱的价值,才能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将来的事业。当然这种爱不是纵容和迁就学生,是通过爱让学生接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就是育人。
2.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认真解读,只有童心才能去破解这些密码。因此,理解孩子既是形成童心的前提,也是获得童心的必然结果,你理解了孩子,就会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对他们心中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
童心的缺失是可怕的,我们应努力找回这片绿地,而当你能够爱护、宽容、理解孩子时,你会被孩子所感染,你会把自己看成是孩子世界的一部分。老师找回了童心,也是帮助学生找回了童心,到时,将会有
更多的学校成为人们向往的帕夫雷什、盘锦和石室,欢乐将充满校园,童心将会凸显其巨大的价值。
三 赞赏评价,激发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评价,另一种是落笔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和学生的自信心连在一起。由此,教师的评价行为应寄托在学生的自信上。有了自信,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有了探索;有了探索,就有了创新和创造。新课程的教材空间不拘一格,十分广泛,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赞赏为主。
1.口头评价.口头评价一般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提问、解答、质疑等往往是多角度的,且对错交替。由此,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因人而异,以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特别是对解错的同学,教师的评价就以另一个角度上去说。比如:“你虽然答错了,但你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是很好的,希望你继续努力!”不难理解,一堂课成功与否,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孕育着课堂的勃勃生机,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拓、延伸,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落笔评价.落笔评价通常是指对作业和测试的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成长来落笔。如果要落“合格”或“不合格”的等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在等级旁边写一两句激励的语言,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在温馨、和谐的评价中得到自信。只要学
生坚信自己“我要学,我能学,我真棒”。那么,我们新课程教学将会在不断地探究中得到创新和创造。
四 展开教研,创新活动
认真钻研教材,在教研活动中探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是教师进入新课程的首要行为。原先的教研活动被应试教育所抑制,教师几乎在“定式”、“定法”的研究上打圈圈,成了传统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因而教研活动就成了机械的、单向的、死板的教研活动。而今,新课程的教研活动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主性、民主性和创造性。由此教师的教学观就不是单一的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多项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学管理中依据新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生命线。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是主人,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创新、创造等方式方法定出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既是实验者又是创造者。实验者——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发展,在实验中成熟;创造者——通过实验去伪存真,创造出符合新课程和本校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课题一旦被验证、确认、结题,即可在校园内铺开。由于民主,大大地激发了教师走进新课程后的教研热情。群策群力,各抒己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新课程的实施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再加上实验课、汇报课、同题交流课等课堂活动交替探讨,这就赋予每个教师展示才能的 机会,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教研活动的平台。这样,一个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组合了,提升了,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教无定法的说法终于在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中得以证明。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也就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带上了成功之路。
五 加强进修,提高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6
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对比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况,仍然处在落后地位。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难以满足。因此,如何持续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小学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对教育的全过程而言极为重要。培养全面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教育不可缺少,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成为了教育界一个十分有代表性和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老师为上课的主体,由老师向学生传达知识。这样造成老师没有办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全程参与学习的过程,最终使小学音乐教育成为了音乐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慢慢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展创新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创新教育中,重新定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需要放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更多的交流,并通过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部参与,改原来的`传达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目标。
二、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特点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愈来愈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教育模式,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人文本的原则,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活泼”等特点,小学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时就要注意并利用这些特点,采用创新教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也可以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习其他课程。
三、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保障
小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课堂中,学生被束缚,难以真正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更不会展现出创新方面的才华,而在进行创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直接提升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要诱导学生展现创新思维,教育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教会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要对学生的尝试和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天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运用
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不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一刀切”,对所有学生都采用教唱的方法进行教育,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等不尽相同,应因材施教,使所教授的知识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兴趣,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并且还要注意创新和突破,不能一成不变。让小学生们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从而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使小学生真正的提升对音乐的感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五、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保证
创新思维的始终贯穿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小学生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摒弃传统教育中禁锢学生思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做法,要将创新思维贯穿教育的全部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音乐具有美的特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在美的享受中学习音乐知识,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教育效果有促进作用。在开展音乐创新教育时,对音乐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可使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其快速进入音乐角色,理解音乐内容。具体做法包括:按照音乐会方法布置桌椅,让小学生更深层次的倾听音乐;在音乐教室摆放音乐照片或在教室墙壁悬挂音乐图画,让小学生对音乐加深了解;合理摆放乐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等。小学音乐教师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一员,想要开展音乐创新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要不断提升,总结相关经验,以达到开展创新教育的要求。
六、结语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应该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准。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 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良好的素质教育学习。主要包括:
1. 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作为一名学生, 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 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一些计量、统计知识、几何形体知识, 都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 必须学会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思维, 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
2. 知识学习素质的需求
在学习知识时, 应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1) 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
在解题过程中, 尽量要求他们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 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在这方面, 与成绩的优良率高, 不无关系。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 课外开展兴趣小组, 培养他们的解题技巧, 提高答题灵活度, 使其冒“尖”, 在小学数学各种考试中已见成效。
(2) 注重对后进生的成绩转化。
问题是如何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呢?我们可以采取低起点的方式, 让学生重拾自信。比如列出课本的例题、习题, 使之考得有兴趣, 树立信心;如果考不及格, 则可以面对面批改, 组织补考, 直到考好为止。
(3) 注重中档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固, 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 应力求帮助学生解题严密、细心, 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失分甚多。
3. 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高速发展, 无论是对个人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贡献, 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技能 (口算、笔算、运用工具计算等) , 则是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用来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能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技巧,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技能素质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的全面发展能力。
(3) 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数学能力的高与低是智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一般是由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组成。同时学习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的判断, 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 除了与知识水平有关联外, 还与人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会知识, 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非智力素质则是指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的转移等, 属于人的意向活动范畴。
非智力素质主要包括:
(1) 情感素质的延伸。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相知、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师生应该同时具备良好的数学情感素质。数学的情感素质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数学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和勇于进娶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在此,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生可以大有作为。
(2) 思想素质的的巩固。
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实践第一、思想统一、运动发展等观点, 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用以巩固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要求, 以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内容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启示。
知识传播到今天, 我们认识到,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应该同步培养、和谐发展, 创造双赢的局面。同时要摒弃“应试教育”教学中的只注重知识教育、坚持分数标准的人才观, 这样的教法, 学生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 到底是智力素质重要, 还是非智力素质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应该明确的是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应该注意到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更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大胆实践, 做到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更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潜在思维意识;给予学生多层次思考的机会,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上几点, 必将成为我们今后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坚定信念,提高自我,树立自觉探求语文新知识的良好概念。
二、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小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依靠眼看、耳听。在课堂上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耳听脑记”,使他们形成一种专注的听的学习习惯。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几幅简笔画。
如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选一块合适的地方,画上一个诗人晚上在床边看月亮的场景,结合诗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形象性,由抽象的诗直接转化为生动的场面。学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诗句,脑海里就会出现画中的场景。
(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训练是“四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避免重复、口头禅、粗俗、滥用词语等现象。在小学生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节奏,运用适当的表情,表达或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学生互学、互帮、互查、互纠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才,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音标、语调、拼读规则的基础上,可结合字母、词语、句子,逐步培养学生自拼、自读的自学能力。由于注重拼读训练,大部分学生不用教师领读,就能独立准确地拼读生词和课文。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的技能要做到规范,并且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和笔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和竞赛活动,既可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巩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9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强调其工具性,对人文性重视不够。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简称“新课标”) 修订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方面做出阐述,提出具体要求。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准确领悟新课标在小学阶段设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创设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并通过人文性的有效教学评价,从而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升人文素养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落实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应充分挖掘利用。
其资源有显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内容、课本插图等;也有隐性的,它隐藏在文本中,其积极的思想内涵,需要教师去挖掘、把握。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或背后,甚至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闽教版第七册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感恩节”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鸡、吃大餐这一“表层”上。
针对这一现象,更针对在家庭中备受溺爱、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学生,笔者在教学时对文本进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节来历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在英国的移民挨饿受冻的那个冬天,是谁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国移民是怎么庆祝丰收的?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别人来参加?通过对感恩节来历的视频展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获了单词和句型后面的语言文化――学会帮助别人,学会给予,学会感恩。
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资源,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如闽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在学习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乘机提出一个问题: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角色为自己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将深刻意识到偷懒是个很不好的习惯。
在闽教版第七册小学英语的第一课Olympic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奥运会以及奥运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竞争对手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the Spring Festivals时,可以通过中外重要节日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人文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集声、形、色、光于一体,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
通过创设有效的人文学习情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件乐事。
譬如在教学闽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时,可以通过优化PPT的设计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在课前预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时学生与母亲的生活合影、母亲料理家务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为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会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本节课的语言输出环节,笔者继续
利用这些相片做成“爱心墙”的课件,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母亲不是只在母亲节为母亲做些什么,而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学生浓浓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学中,笔者利用上一课时的教学点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导入新课后,在PPT中用动漫呈现一个问题:Is Sally a good kid?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点愕然,似乎觉得这个问题与本课主题Mother’s Day无关。
通过课文学习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亲节前许诺要为妈妈做些事情,现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实现她们的诺言了,虽然他们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们能说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小学毕业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孩子,一直很压抑,此时我看到他们的眼睛瞬间亮堂起来了。
三、力求“评”而有“价”,体现人文关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机制的运用,忽略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评价理念。
要落实人文性教育,必须运用灵活有效的评价,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促进每一位同学,在获得集体荣誉时,也获得个人的进步。
这样,在教学中人文关怀得以彰显。
笔者曾选定一个试验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灵活有趣的分组评价。
譬如,在学习天气时,用raindrop(雨滴)作为礼物送给学生以进行加分,看哪组获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学习四季时,把学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季节是最美的。
但不久发现,以下情形凸显:每一组积极发言的仅限于几个学生;第一组第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书包都是扔在地上,课桌椅对他来说只是摆设;第三组最后一桌单独坐的那个孩子是一动不动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业都不做,甚至经常不带课本。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每一组均有集体积分和个人积分,把个人的表现(比如作业是否完成、是否带课本、上课是否遵守纪律...)记入小组积分,获胜组的每一位成员也可以在组长那里得到相应的加分;课堂上因为个人的表现被扣分的,组长要扣掉其相应的个人积分;课堂上表现突出为本组争光的,组长可以给其个人加上相应的积分;对主动帮助同学学习、改进不良习惯的,教师给予特别加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很有成效。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人文性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作者】黄芳
【关键词】审美教育意义??中小学审美教育现状??中小学生特点? 【指导老师】李颖 【专业】音乐学
【正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个教育事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育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但是许多例子数据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形成了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技术教育,忽视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从而导致了音乐教育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使多数学生没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抓住情境、情趣、情感三大要素,将音乐教育的知识性、技巧性与综合艺术的情感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体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与重要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性质与任务、功能
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在音乐作为艺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和其他艺术一样,也具有三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大功能之中的任何一项都不会独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辨证统一的过程中通过审美功能实现来完成其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独特的审美功能为核心,通过利用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实现音乐的认识功能。它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我国的教育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它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音乐审美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它以自身特殊的审美方式,发挥着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音乐审美需求是人的审美需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审美式无法替代的审美需求。审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乐美能使人的多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它能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力,它使人们获得趋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人们良好的性格品质,使人们逐步达到自觉地、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达到高度统一。这是音乐审美的最根本的功效。
同时,音乐审美素质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具有“辅德、益智、健身、养性”等巨大功能,它能够培养人美好的道德情感,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消除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因素,使人接受创造音乐文明,进而成为具有较好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的文明世界使者。
(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用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教育开发右脑,提高人的聪慧程度,心理学家佩斯研究确认:大脑左半球控制人体右侧器官的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右半球控制人体左侧器官的立体图像和形象思维能力。此项成果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局限在语、数等功课中。学生整天使用大脑的左半球,使左脑长期处于极度兴奋和过度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左、右脑使用的悬殊不但会损害左脑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左、右脑的均衡和谐的发展,有碍智力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视觉的形象思维。音乐的这种特有的功能是在右脑中完成的。因此,音乐对开发智力的巨大作用无需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2.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渗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通过对人的审美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抛弃那些低级趣味的嗜好,最终成为一个高尚有修养的人。他开设的“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就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对于歌颂“礼让”政治的《韶》乐,赞不绝口,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甚至感叹:“三月不知肉味”。而对于歌颂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则批评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充分说明,孔子已经看到了美育与德、智、体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地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这种提法跟现在提倡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相一致。
亚里士多德则更具体指出: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不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标,那就是:教育、深化心灵、精神享受。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欣赏者内心美好的情感被唤起的过程即是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美,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音乐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主要指通过对人的音乐美的感受,唤起欣赏音乐的情感过程,引起情感的激荡,造成情感的共鸣,在愉快中受到教育。
?青少年思想的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学校教育的德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学生,而这项工作渗透在音乐教育中,效果极佳。
二、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通过实习,调查和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如下: 1.唱歌课的教学
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很不稳定,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准仪注意力,因此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2.音乐欣赏教学
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3.音乐知识教学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教育为核心”背道而弛。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 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完全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以提高音乐知识、技巧为目的,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甚至是反音乐的教育,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三、中小学音乐课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根据上述中小学教育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同时把握情趣,情境、情感三要素,我对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音乐教学的初始,教师就应给学生讲解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及意义。?对音乐的审美形态-?-?“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什么样的音乐才是理想的音乐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辨别。在实习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容易满足人生理上的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而且在音乐的制作上也越来越倾向于讨好年轻人。作为音乐教师,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02
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11-24
谈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09-03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0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09-24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5-20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08-03
小学音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10-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