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2024-05-21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精选12篇)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1

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河南省自上而下发起了城乡教师交流的伟大号召。作为新密中学的一员,我踊跃报名到新密市平陌三初中支教,在将近一年的交流过程中,我对广大农村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大形势进行深刻认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农村中学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为适应时代发展、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教育改革深化的大形势,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斟酌、论证提出的新词。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之“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一个系统,涉及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地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创新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为了培养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有适应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推进和实施创新教育须遵循层次性、基础性、师范性、开放性、民主性、启发性等实践原则。

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

1. 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

素质教育的实施正不断向深层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人的观念的更新决不是朝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参加几次业务学习,听几个讲座,能说出几句新理论,就表示观念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上更新不到位,往往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比如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套上了认知、能力和情意领域的新要求,但在实施中却得不到落实;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仍是传统守旧,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敢放手,而只在方法、手段上作一些革新式的小打小敲;公开课前学生一律整齐划一地趴在桌上休息等待上课,与课堂上的活跃表现不相协调。

2. 应试教育的影响痕迹颇深

音乐虽不是升学科目,但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目标、模式、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对音乐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如主学科有保证,音乐教师间缺乏交流研讨机会,他们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不自觉地深受其影响。如应试教育唯智育为上,为数不少的学校音乐学科尚是虚设;乐理、识谱教学方法守旧,枯燥单一,学生机械识记,索然无味;器乐教学偏重技能训练,过多追求专业考级,轻视乐感培养。

三、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

1. 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保障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但要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教育强调对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而重点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学校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更应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体制、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应注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 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音乐教育中蕴涵着丰厚的促使学生创新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勘探和开发。音乐教育要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听讲,用批判的眼光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动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在音乐欣赏中,不同的学生听后感受各不相同,内心体验因个体的生活环境而异,根据音乐的演绎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较多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采取主动的批判态度,突破线性思维模式来进行三度创作。

3. 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灵活性等品质。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并将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多解性、演绎性、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

4. 培养创新技能是阶梯

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创新的基本方法有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创新技能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加强科学训练,使学生在储备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教学生“学会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广泛,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创新技巧,通过训练形成创新技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构建体系和序列。

5. 培养创新个性是底蕴

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新成就。创新个性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勇敢、敢于冒险尝试、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意志品质好和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优越的创新情感,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

综合上述,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2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研究教学中创新的特征能够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创新教学能力。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主要有四点。

(一)自主。自主是创新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二)合作。合作是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交流、思考、分享,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参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练习以及交流活跃思维,提升新能力。

(四)创新。创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特征,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自主、参与、创新、合作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了解到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征,因此,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严格遵从这些基本特征,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创新

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实施创新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有助于解决传统音乐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第一单元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歌唱祖国》等歌曲,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经典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创新教学内容可以在此基础上,融合流行音乐等内容,在课堂是播放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流行歌曲有更加专业的认识,如选择《父亲》《问妈妈好吗》《大梦想家》等歌曲,使学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实施德育教育。由此可见,选择学生喜爱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十分重要,是实现创新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教学思想创新

教学思想创新主要是指转变音乐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思想创新十分重要,是推进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的主要手段之一。实现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专业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增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加强经验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交流经验,加深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实现思想的创新;第三,开展名师讲座,通过名师讲解,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理念,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索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法产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较为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那么下面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讲解音乐创新教育的推进实施。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第一课《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此首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然后播放相关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练习演唱。教师可以下载一个歌唱评分软件,邀请愿意唱歌的学生演唱青春舞曲这首歌,软件自动评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练习,提高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论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3

一、强化学生视听训练,培养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向导和动力。如果教学过程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便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为了改变学生对识谱兴趣不高或不感兴趣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尽量采用减低难度的方法以解决难点。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音乐教学根本的特点。唱歌教学要“听”,欣赏教学要“听”,器乐教学要“听”,识谱教学也离不开“听”。前三者的“听”可使学生感知歌曲、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渴望表达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识谱教学的“听”,则重在听音乐特有的语言,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因此,识谱要与歌唱、欣赏、器乐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多样性和对比性,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感受与表现音乐的同时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谱能力。在识谱教学中要采用分散过渡、减低难度的方法,每次练习突出一个重点,将难点分散克服。例如:在平时的节奏训练中,如果我们反复地机械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会缺乏兴趣,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而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或划拍或击拍或指挥,先让学生逐步模仿,然后,再用于音乐实践,在歌曲教唱的过程中将难点分散,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逐个予以解决,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放在学生能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这样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项技能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握音乐的内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具有視觉上的直观性,但是,通过形象反映客观现实,是一切艺术的共性。音乐自然也有着“确定”的内容、“具体”的形象,自然是可以感知的。只不过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主要诉之于之感情形象的感受,要凭借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生活阅历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都还刚刚开始。因此,必须在逐渐扩大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起音调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和想象力。

就课堂教学来说,要重视歌词的教学。我们知道,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课本里的歌曲教材,不仅具有易为学生感受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这些词曲结合紧密、妥贴,从歌词所提供的人、情、景、物等方面来联想、理解曲调,可促使音乐思维的形象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例如:《牧马之歌》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牧马少年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的真挚情感,歌词既写景、又抒情,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教唱前,通过对歌词的范唱、讲述、朗读、启发式的问答再加上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去聆听、去欣赏,这样就很有可能起到触景生情,使学生犹如身处广阔的大草原的怀抱之中。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安排,可帮助学生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歌词的理解,使之对这首歌曲的整体理解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联想在“音乐欣赏”中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器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要借助于“联想”这一心理过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认识什么是联想,这主要是因为器乐作品没有歌词可作借鉴和参考,人们对音响的联想是探索音乐奥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器乐作品的教学中对学生要给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感受音乐形象。

三、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拨动美的旋律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情感教育显示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何用经典乐曲拨动学生感知美、追求美的心弦呢?在播放《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很多学生击掌合奏,不禁令人想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音乐教育往往不完全是依靠语言灌输,而是通过音乐本身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在教学《黄河大合唱》时,通过欣赏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引导学生懂得作者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雄壮昂扬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坚定的必胜信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同时要学生们更加懂得,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要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要有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4

1.1音乐教育的内涵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组织的乐音对自我情感进行表现,如何能够通过美妙的音乐来进行自我心灵的展现。对于学生的“心灵”而言,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文字”,而音乐教育则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引导,通过音乐所展现的一种美育的功能性特点去对人进行良好的教育。

1.2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新则主要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且具有价值的事物的一种发展过程。而对于音乐中的创新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巨大杠杆,意思是对人们内心深处正在沉睡的内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对人们的创造欲望进行激发,加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对人们的创造能力不断进行加强和提升。对小学音乐课堂进行音乐创新教育,就是运用这种具有创造和创新的典型特点,在对儿童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的同时,对其内心深处具有创新精神的火花进行点燃,从而开发潜在的智力进而思维模式,启发创造,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小学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2.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高,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随着现今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教学方法已经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于传统教学当中的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灌输的方式已经很难再适应现今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虽然对于教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来说,音乐依然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理论需要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而音乐所具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典型的性质,则更需要学生依靠自我的想象力去进行自我的再创造。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对于音乐的教学方式而言,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无权威的教学、学习机制,在课堂中体现一种自由、和谐且具有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体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审美信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学之间的平等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逐渐将自己从一个“教书匠”演变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2.3增强教学中的民主意识

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应当着重体现教与学之间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最终学生的人格,能够更好的维护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不管学生对音乐是否具有一定的天赋,也不管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优势,都应该接受他们所具有的被音乐教育的权利,去真正热爱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3.1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环境

想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基于学生自由、宽松想象的空间,则很难实现自我创造。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没有一定的压力、负担的情况之下,其心理及思维活动方式都会相对比较活跃,而这时候便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联想。因此,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应当主动的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消除学生心理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愉快的方式更好的学习和想象。

3.2对学生的认识兴趣进行激发

“兴趣”是人体当中带有一种趋向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只有某个人对某件事物具有兴趣的时候,才会进行自我主动的、积极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良好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兴趣去主动的对课程进行学习和探头,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3.3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当中应当确定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设定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进行钻研和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困难的时候,运用良好的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原有的困难,达到一定的突破。

3.4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因其具有良好的传输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方式逐渐活跃开来,而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都比较快,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会极为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同学当中最先发现的人之一,而对于计算机教学方式而言,他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具体话、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冲破障碍。

摘要:在小学教学当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辅助教学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教学方面往往很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实践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从而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创新精神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学,音乐课堂,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孙佳宾.论音乐创造思维中的哲学意识及其思想属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2]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一个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使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在“多位数读法”这节课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多位数中有0的数的读法的情境中来。我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请学生读,并小结读数的方法,然后问:如果一个多位数中有“0”的数又应该怎样读?然后步步深入,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

先出示:6780 506780 56007800

用前一节课学过的方法自己自由读,然后问:“0”在什么位置,

这个位置的“0”应该怎样读?

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中来,结果使每位学生都交出了自己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再出示:6008 5706008 50706080

1100680680 1006080080

第一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第二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在一系列的练习思考归纳之后,问:怎样来读一个多位数呢?你有什么决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方法去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从而从“学读”变成了“会读”。最后,让学生用3个0和3个5按照要求摆数:(1)摆一个“0”都不读的数;(2)摆只读一个“0”的数;(3)摆出要读两个“0”的数。这样教,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摆数到自己动脑探索,从中巩固读数方法。整节课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们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还是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音乐课堂中的创造教育 篇6

关键词:创造教育 音乐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40-01

“六大解放”是陶先生提出的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其内容:(1)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3)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4)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5)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6)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 解放学生的头脑

(1)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我认为教师应把端着的架子放下,改掉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通过导的艺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爱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陶先生曾提出:“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處。”民主的教学态度,应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用一颗童心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我虽然不喜欢卡通片的主题歌曲,一有时间就一首一首地认真欣赏,然后在课堂上或课间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靠看对童心的细心感受,真诚理解和科学引导,找到了与学生心灵共鸣感情共振的途径,使学生和我朋友般地交流,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解放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使其敢想。

(2)教给学生想的方法,即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我在教学中注重提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解除学生的思想压抑和对错误的恐惧心理,使学生的思维丰富、灵活、多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例如在教学生编写小乐曲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从简单的填音补句开始,让他们获得成功,尝到创造的乐趣,再让他们编写一小节乐谱,逐步发展到编写一首小乐曲,这一活动过程,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解放眼睛

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把学生从不知道在哪里看、看什么、不注意看的情况中拉出来。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在新歌教学中,我让学生细致地观看歌曲插图,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讨论,深入理解歌曲内容。例如,在《小青蛙》一课中,学生观察插图进行讨论,明确小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课余,我让他们观察自然界中还有什么昆虫是益虫,让他们创造新的歌词来演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使歌曲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3 解放嘴

解放学生的嘴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精神,“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问,人立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难以深入和展开。”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1)让学生明确提问的意义。打消提问的顾虑,乐于提问。我告诉学生任何学习都必须有交流,问是交流中最直接的过程,指出骄傲自满而不问或怕暴露自己缺点而不问都是错误的,好问是好学的表现,是光学的事,多提问一次就比别人多一次学习机会,多一次创造的机会。在每一节课中,我都努力营造民主的师生交流气氛,表扬好问的学生,鼓励不爱开口的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

(2)结合学习环节培养提问习惯,在预习环节中,我逐步教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于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在复习环节,让全班同学听完个别同学演唱后,进行讨论、评价,提出改进方法。

(3)对于那些能大胆发问,能说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敢于向我提问。我在解答学生提问时,尽可能适当给予提示启发,让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后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创造力。

4 解放双手

(1)让学生通过动手理解知识,在讲解音乐知识“38”拍号时,我让双手举高,模仿柳枝随风飘动,体会八三拍的摇摆感;讲解拍子强弱规律时,让学生有多少种动作可表现出强弱规律,并逐一做出动作,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2)让学生进行小制作。让学生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形成动手技能。同时促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处理问题过程中,能独立地、有创见地解决问题,并乐于用亲手所制作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手脑并用。

5 解放空间

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放地学习,自动地发现,同时学会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看演唱会、参加游行、参加文艺汇演等,把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例如,在春游活动中,我出示三首歌曲,让他们根据歌曲及春游情景创编一个音乐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并表演。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结合当时情景,编排了非常完整的故事,并将歌曲巧妙安排于故事之中。在创编内容的设计中,各显神通,有的就地取材,有的活用所学课文改编。全组同学齐心协力,表演得有声有色。这一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实践、发展个性、开拓思维。

6 解放时间

为了解放学生的时间,在每一节音乐课中我都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地上台表演,如,演唱歌曲、演奏乐器、器乐伴奏唱、创编舞蹈、朗诵歌词等节目。结果表明,这一举措效果非常好,每一节音乐课学生都学得非常认真、积极。都想把知识学好一点,学牢固一点。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兴奋,台下观众和台上表演的同学紧密配合,平时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开始积极参与,争取上台表演。学生表演后,我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能不能表演得跟其他同学不一样。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互相学习、积极讨论,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越来越好,创造能力也不断地得到加强。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陶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以陶先生为楷模,不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徐明聪.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转变创新思维

充分考虑师范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 加强对于音乐的理论基础关注度。创新音乐教育理念, 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加以强调, 确立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 这已经是现在音乐课堂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人才,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老师要培养学生更好的创新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专业课程为基础, 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老师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断的摸索, 必须积极鼓励教师下社会挂职锻炼与培训, 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国家出具相应的政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探索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 更应该在音乐课上不断的训练, 并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 我们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教师的职责,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二、加强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 明确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模式中贯穿创造力这个主题, 还需要在教学手段和形式方面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音乐课堂教学, 锻炼学生音乐课堂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 应该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成功模式, 如从瑞士传入美国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 重心应该从教师着重“教”转向学生着重“学”, 更多的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去理解问题。应该结合我们自身实际, 进行引进、吸情况。克服这一问题, “叹气”教学法较为直观, 易掌握。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在失望、悲伤或如释重负时叹气的生理状态。生活中叹气时, 通常会上身放松, 气息仿佛瀑布般向下倾泻, 整个人也如泄气般松懈下来。这里需强调歌唱发声过程中对于叹气动作的借鉴是有所选择的。歌唱发声时, 声音与气息应有相反的体会, 声音通过气息的推动由胸腔、口腔、头腔共鸣美化, 向上传导, 气息的发力感受则需模仿叹气时动作, 体会向下沉的动作, 不可随声音向上飘。因此, 对于气息上浮的学习者, 教师可引导其多做叹气动作, 并带着叹气的感受发声。叹气发声时歌唱情绪及上身肌肉切不可如生活中真实叹气般完全松懈, 应保持相对的紧张状态, 以免身体过于放松, 影响整体歌唱状态的协调统一。

能够为学生形象直观展现歌唱发声的常用生活动作还有许收和消化, 大胆地为我所用。

第一, 教育形式的创新。在教学中, 应注重坚持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原则。随着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 知识推陈出新速度的加快, 在衡量学生时,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更应该看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视唱练耳课上, 要求学生用歌唱的方法进行有感情即兴演唱,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除要求学生用唱名唱准音程还要用歌唱的方法及对歌曲的处理, 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具备一定独立的思考能力。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 在音乐方面可以更多的融入一些创造性的思想, 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第二, 教育手段的创新。随着音乐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网络资源的丰富, 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教学方式, 音乐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音乐教学中, 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平等、友好、积极、默契的关系, 使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能使学生在形声同步、图文并茂的环境中, 学习音乐知识。新型的教育手段在使用的过程中, 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逐步被兼容、消化, 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重视实验课教学, 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

三、注重创新实践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 还要“会创新”。当前音乐教育的形式就是以实践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音乐课是一种实践课, 为了加强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课堂教学, 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忽视艺术实践的偏向。因此学生更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 让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的舞台实践、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际操作中不断增长经验, 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艺术实践任务。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 不断在实践项目中完善自己的操作能力, 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实际操作中一步一步的掌握有关音乐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桓逸.高校音乐专业精品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及教育质量考核评估实用手册[M].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转变创新思想

要把音乐教育放置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宏观背景, 充分考虑师范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 确立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 以专业课程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灵魂,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更应使音乐课上的训练服务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老师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 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卒年月、代表作品等。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 我们的教师只能增大课堂容量, 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因此, 音乐教育的改革重点, 音乐教学上, 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首先必须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 尤其是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加强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 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要在教学模式中贯穿创造力这个主题,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受到教材和知识容量的双重约束时, 必然会采取简单地讲授法来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应该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成功模式, 结合我们自身实际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 大胆地为我所用。第一, 教育形式的创新。如从瑞士传入美国的达尔克罗斯教学法, 是一种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随着知识推陈出新速度的加快, 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如在视唱练耳课上, 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 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在教学中, 应注重师生互动和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第二, 教育手段的创新。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网络资源的丰富, 计算机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例如, 美国还将“奥尔夫教学法”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 结合美国的实际, 逐步被兼容、消化, 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在音乐教学中, 使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能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

三、注重创新实践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 还要“会创新”。为了加强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可在教师指导下, 让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的音乐实践、舞台实践, 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艺术实践任务。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课堂教学, 忽视艺术实践的偏向。音乐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会创新, 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 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 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艺术价值, 同时也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在应用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方面的不足。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 为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实践和创新的价值,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感受到艺术的成果及社会效应, 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创新手段

随着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音乐教育要抓住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手段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加快组建熟悉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学生提供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CAI教学课件等多种媒体教材。办学经费逐渐变得充裕起来。因此, 许多学校不仅钢琴数量有所增加, 各种音乐教学设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充实, 而且新增了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 还有一些高档乐器等。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 改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桓逸.高校音乐专业精品课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及教育质量考核评估实用手册[M].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胡尊利, 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9

过去每逢过年, 农村都会组织本村的老戏迷以及外地的民间戏迷演出, 唱戏, 其热闹情景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 大人小孩都会摇头晃脑哼上几句, 其乐融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流行音乐取代了, 几乎没有人学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了。乡村的老艺术家感叹道:要是谁愿意学习传统的戏剧或者歌曲, 我免费教。在红白喜事上我们还偶尔看见小型的团体演出, 或烘托气氛或寄托哀思, 但是音乐没有了原先的感伤或者喜气。传统音乐是否正在消失?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将熟悉、朴实、亲切传统的音乐文化带进课堂, 既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也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更是将衢州艺术文化继承下来。因此农村音乐课堂如何创新教育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关系到农村音乐文化继承发展。

二、现阶段实施农村初中音乐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课时量不够

音乐课程是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音乐教材设计很完美, 内容也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安排许多音乐创新与实践环节,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课时而不能实施, 还有课余时间也被主课占用, 导致音乐老师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受阻, 农村初中音乐课时少决定这些学生, 将来是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者, 其综合素质不高, 务必引起我们音乐教师足够的重视。

2、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与农村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我国音乐创新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教师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3、学生主体主观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不稳定, 常常受主课作业干扰, 音乐可以放一放。音乐知识空白无妨, 认为上音乐课占用时间影响主课成绩, 很多学优生竟然不参与音乐活动, 这种音乐学习氛围和学习意识只会削弱学生兴趣。加之从小音乐学习习惯不好, 如:缺乏自信唱歌, 唱歌气息很分散, 一首歌唱下来基本没有感情等。

三、农村的传统音乐进课堂, 农村音乐创新教育的探索

1、解决问题根源从学生生活中音乐开始

音乐课应该从学生生活中选取素材, 像本地的地方戏曲、民间乐器等是很好的素材。农村的传统音乐是开拓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音乐课只有结合农村学生生长环境拓展教学, 传统音乐对他们来说更具亲切感, 同时传统音乐提升教师的理解、表现能力及二度创造能力。原本的传统改成学生易接受的传统, 不但发挥师生从小耳染目熏的民间音乐特长, 更是学生学习音乐最大潜力的挖掘。

2、利用当地的民间乐队, 进行座谈访问, 极力引进优秀传统音乐进课堂。

事实上老一代艺术家们对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有着非常执著的喜爱, 像乐队有二胡、唢呐、大号、小号、锣鼓、箫、板胡、道琴等组成, 一个人会两种乐器以上也很平常, 有些音乐技能全属童子功从8岁开始学习笛子、二胡司空见惯, 如今能背唱许多民间歌曲, 懂琴谱、会创作等这些学习音乐资源, 我们通过采访吸收他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聘请老艺术家进课堂讲述民间音乐发展现状, 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意识。

3、邀请民间音乐家音乐技术指导, 我们在学生了解传统艺术之后, 重点培养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孩子。

这期间组织他们和老艺术家一对一学习一样技术, 组成一个学校民间乐队, 由年轻点的农民艺术家任组长, 教师带领乐队, 利用寒暑假义务参加各种农村礼仪活动, 并且拍成数码资料, 带回课堂供学生观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改变对音乐课的看法, 增进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还有戏剧元素也属传统音乐也有必要引进课堂, 可谓引旧创新教学探索。

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探索

1、结合教材, 课堂上老艺术家生动表演一段民间舞蹈。

在课堂听、看、唱、舞、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 增进学生对民舞的热爱。民间歌舞曲, 像衢江《采茶灯》, 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曲调欢快、跳跃, 舞蹈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

2、欣赏一场婺剧。

创设学生模仿空间, 比如课堂专题讨论婺剧的走步, 婺剧的服装, 婺剧表现力。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衢州西安高腔即婺剧一种。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等, 因为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 所谓:“武戏慢慢来, 文戏踩破台”。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商讨送戏下乡, 创造学生零距离艺术欣赏机会。

3、结合民乐《二泉映月》或者《唱脸谱》教学, 教学生学会一种民族乐器二胡简单演奏。

通过女子十二乐坊乐曲录像课堂欣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对民间乐器兴趣, 像流行浙西一带的民间器乐。将民间音乐家请进课堂, 传授二胡演奏民间乐曲, 曲调柔美清婉、逸丽多彩, 引起学生共鸣。

4、通过观看越剧碟片, 观察学习越剧《王老虎抢亲》、《玉

堂春》、《杨娃女斩夫》、《金殿认子》等戏,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表演方面, 向越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 教师搜集一些音乐素材, 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五、结语

将农村传统音乐教育引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从而创新农村小学音乐课, 是推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一个重要途径, 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农村小学音乐文化依赖农村学校音乐生活发展, 流行音乐尤其是一直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欣赏共鸣的流行音乐, 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流行音乐与文化影响着学生思维、审美、行为方式、价值观, 而反映家乡现实生活的传统音乐备受冷落, 几乎离学生音乐生活越来越远了。值得庆幸的是, 近来我们衢州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像衢州的婺剧西安高腔, 衢江的十番等被衢州人重新关注。在此, 笔者有个想法:我们音乐课堂是否也该探索引进衢州本地的传统音乐文化, 探索音乐创新教育?

关键词:农村传统音乐文化,初中音乐教育,现状,举措,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文章《音乐人类学视角中的民间音乐》作者:熊晓辉2009年第二期

[2]、《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第五期《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函待重视和挖掘》--由《欢庆丰收》一课想到的作者:林百玲

创新意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体现 篇10

一、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创设情景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响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一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空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从本学科特点出发,运用各种途径,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实施联想,大胆的幻想,激发学生无限的创新能力。以下是本人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想象力所运用到的:

1. 自赏音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一起去欣赏时,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因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的引子,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吹出恬静而优美的旋律,有的学生认为描绘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夏天的原野上鲜花盛开、小桥流水、蝴蝶飞舞,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这样的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新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接下来的欣赏中更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

2. 为乐曲添标题。

为乐曲添标题所展开的想象更广阔,更无拘无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多样性。如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不告知学生音乐标题,请学生自由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想象,然后为乐曲添上标题。学生们随着音乐很快进入“角色”,于是《悲伤曲》《谋生曲》《贫穷》等名字诞生了。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有特色,即使有的不够贴切,但他们敢于想象,并且充分展开了想象,这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不再畏惧欣赏作品,激发了他们探索音乐的兴趣。

二、激发鼓励,培养乐感

新课标提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创新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丝路驼铃》时,先以欣赏《玛依拉》这一课为例。在学生不知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聆听乐曲,听后老师提问:“听了这段乐曲,你觉得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学生纷纷讨论,气氛热烈。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和衔接前后内容,学生确定是属于哈萨克族。教师启发:“你们认为它表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联想到了节日或是婚礼上,一位哈萨克族姑娘在放声歌唱,接着老师可以播放音乐片段、图像来为学生解惑。通过画面学生会看到歌曲中的主奏乐器冬不拉,这时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介绍关于冬不拉的美丽传说和音色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哈萨克族音乐风格与汉族音乐风格不同的地方,通过节奏、旋律、音色、调式、速度、力度、表演形式上的不同来深入了解整个单元即新疆歌曲的特点。最后,让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疆舞蹈———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等基本动作,最后激励学生随着音乐边听边舞。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探索发现,培养创新

这些比喻既贴切又生动,学生再碰到这些音乐记号和节奏不会时,自然会想起自己想象并得到的发现,想起自己创造的词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自己创造词语,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在发现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学研究与管理.2008.

[2]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10.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摘 要: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会对学生的审美、认知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现今的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许多学校把音乐教学形式化,更甚的是许多小学音乐教师也不重视对学生的认真教学,这是十分错误的。面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冷化,教学工作者更要创新教学方式,把握教学命脉。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小学学习音乐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想象与思考空间正处于培养期。这时候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可以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现实是,小学音乐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如果我们教学者不突破这种模式,音乐教学之路会愈加艰难。因此,在此谈一下关于我个人在小学音乐教学创新中的一些方法。

一、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一个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要靠老师主体把握,所以说老师要做好带动作用。在课前认真做好备案,知道自己在课上要讲什么,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哪些东西。课上尽量用幽默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愿意听,自己也乐意讲。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起来,尊重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看法、观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音乐小游戏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将音乐教学与其他文化相联系

艺术是相通的,它不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音乐作为艺术的具体体现,它与许多文化相关联。音乐的音符是跳动的数字,音乐中的歌词是优美的语言,音乐的创作背景、深层内涵更是对历史的表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是音乐学科就只单单进行音乐教育,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枯燥乏味的,一定要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入进来,这样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将器乐融入教学实践

音乐是有灵性的,它需要一种载体来体现。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最好能夠把真实的器乐带到课堂中,在课堂上进行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的魅力,同时要让学生亲自使用乐器,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把器乐带到课堂上来,就如同带来了音乐的灵魂。这种方法可以打破老师传统的一味讲课的模式,让音乐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学生会对器乐产生好奇,更会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学,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音乐的魅力,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小学音乐教学生动化、情景化,我们需要在此道路上不断进行创新。

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科教学法,创新能力,实践,自制乐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在教育”

当今社会,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 它不仅是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看做是强国立本的核心教育。所谓的创造力是指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综合与思考, 具有直觉力、想象力与美学欣赏力, 判断力强, 具有成就动机和认识动力。音乐教育作为最具创造性的学科, 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应为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重视课堂知识的教授, 重视教学计划的完成, 重视对精深的知识、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表现在理解知识是基础, 崇尚理论为手段, 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 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西方的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宽泛的知识面、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突出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 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 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 发展个性为目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有着许多好的传统, 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知识教学中, 注重“记”的训练, 忽视“思”的培养;强调复杂、繁琐、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经常把知识当做无需证明的“教条”灌输给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单薄, 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什么教什么, 教什么背什么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依赖性强, 迷信权威, 不敢质疑, 学生创造力的品质如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和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如内在兴趣、自信等逐渐丧失。

随着社会发展, 对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入, 教育的目标更为系统、综合, 更为现代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要靠创造性教育, 应是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过程。研究表明, 创造型教师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必要条件, 创造型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关键。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成长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 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否能够跟的上教育前进的步伐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新理念下培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通过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音乐是最具独创性的艺术, 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一种创造力。音乐所特有的情感渗透及结构形式中的高度逻辑性, 都表现出无尽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理念、手段和方法。音乐教育不仅要了解音乐的学科知识, 更要注重领会和理解蕴含于音乐中的创造性功能, 并以此来拓宽思维, 激发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 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指出,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地位的成败关键。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标新立异、强烈的创新意识, 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师音乐学科教学法的课程目标作出了规定:“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 能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可以说, 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贯穿于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全过程, 渗透于学科教学法的每一个具体内容中。

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了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三维课程模式, 包括学科教学维、心理过程维、教师行为维。在高师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中, 我尝试遵循这种模式, 以音乐创造为核心, 把创造融入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全部学习过程, 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所涉及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作的全部实践过程, 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过程的双主体, 进而在观念、行为、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他主张“教、学、做合一”。音乐是一种富于实践是艺术, 不论是音乐表演、鉴赏抑或音乐创作都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来实现。音乐如此, 音乐学科教学法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领域的学习时, 更应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创造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将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实践中去探索创造, 在创造中去加强实践。针对学生各自的音乐学习背景, 及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对过去音乐课教学模式的固有印象, 也就是过去自己的音乐老师是如何教的, 学生也会不自觉的去模仿, 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了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却不知如何运用到具体的课堂试讲、实践中, 甚至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也依然沿袭过去的固定模式, 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念很不相称。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首先是鼓励学生提问。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从来这么做的, 就对么?”使学生认识到习惯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大敌, 要努力避免陷入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在课堂中培养勤思考、能怀疑、敢提问的精神。例如在观看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获奖课例后, 不仅仅局限于分析教学过程, 学习其优点, 更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提出不足之处, 并进一步设计出修改建议, 进行模拟试讲, 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 促使学生实践。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进一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实践活动是把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经验和学科教学法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创造性地推动音乐教学的能力。除了常见的简单歌曲创作外, 还可运用即兴节奏问答、即兴旋律创编、音舞表演、小小音乐剧等方式。针对学生普遍具有接受新事物快, 好奇心强的特点, 还把沙画、皮影等引入课堂教学。另外, 音响探索也是非常好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并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 可以在传统乐器上实验, 看看传统乐器还能发出哪些不同以往的声音;可以运用自己的口型、气息控制及发声位置来寻找有趣的声音;可以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如洗衣板、晾衣架、饼干桶、饭盆、水桶、水杯等制作饭盆编钟、易拉罐碎片串铃、洗衣板木琴、水桶定音鼓、奶粉桶二胡等, 制作完成后进行节奏创编与乐器的展示, 学生在进行这样的实践中, 表现形式往往很具有创新性。有流行歌曲演唱加自制乐器的配合, 有RAP说唱加自制节奏乐器, 有自创情景剧进行声效模拟的, 还有以自制打击乐器演奏洚州锣鼓的, 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独创性与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高师学生在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中, 亲身去体验《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学习的要求, 促使学生能以新观念、新方法去组织课堂, 能经常提出具有创意的教法去激发所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欲望。

在音乐学科教学法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课堂, 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不止停留在口号上, 而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上一篇:“有用”理论下一篇:盐酸大观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