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精选7篇)
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 篇1
在应试教育的旗帜下,整天被埋在书堆里的学生越发显得疲惫不堪,他们渴望能上一节音乐课,放松一下筋骨,因为,在他们心目中,音乐课是美丽的、是愉悦的、是温馨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些学生的苦衷,竭尽全力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音乐课,让他们欣享。
一、精心备课,追求完美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在领悟新课标基础上,课前真正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才能科学高效地选择教法,安排教程。苏少版音乐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主要的编写意图,教师吃不准编写意图,就无法驾驭文本,准确把握整体思路的安排。同样,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再完美的教授,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文化基础、学习习惯、个性差异,事实表明,教师对学生了解和认识得越多越深,备课的内容就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就越好。本学期我开了一节公开课《雨花石》,为了让课堂教学精彩些,我设计了二声部,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试上了一遍,效果很好,等到公开课那天,教科室临时安排借班上课,结果因难度太大,花了半节课时间,学生就是掌握不了,下课铃响了,我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公开课。回到办公室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我很快明白:课前没有对施教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细致了解,课堂教学设计不切合学生实际,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师除了深入了解学生外,教法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班级的学生适用的教法是有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教法的适应、喜好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应该全盘考虑、疏而不漏,为上课提供一个好的前提。
二、锤炼语言,力求生动感人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信号,列宁说:“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做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课堂语言就首先要具有启发性,不断给学生以“悬念感”,诱发学生在思维王国里驰骋。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过渡性,因为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桥梁,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纽带。再次,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给学生一种说话缜密、严谨的感觉,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答案的佐证,都要做到一环紧扣一环。最后,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该清晰、洪亮、具有感染力,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能让学生的表情、情感随着教师的语言而发生丰富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教师讲课的语速、节奏也应该充分符合听课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一般说来,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语速往往要慢一些。纵观我们的音乐课,大多数音乐教师却远远没有做到这些,他们大多有一副好嗓子,能精彩地弹奏一种或数种乐器,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很优秀的音乐教师了。其实不然,现实中,音乐教师所缺失的正是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犀利生动的语言表达,他们不知道:再优美的歌声替代不了感人肺腑的对话,再精美的演奏替代不了学生对文本、对艺术的透彻的感悟,其实,在音乐课上,教师对歌词来一段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诵又何尝不是精彩的亮点?
三、借助活动,全面提升水准
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开公开课,更不愿意走出校门参加赛课,原因很明显:他们怕麻烦、怕出丑,因为一节公开课的确要花费很多心血,付出诸多艰辛劳动,牵动一片同行帮忙。难怪有人把家常课比作生态的石头,而把公开课誉为精心雕琢的美玉。
一节优质的公开课最起码要耗费家常课十倍的功夫,凝聚授课教师多年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即使是不太成功的公开课,也会让开课者接受一次洗礼和检验。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授课者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熟悉课标、钻研大纲、解读文本、了解学生、研究教法、选择学法、分析重点、突破难点,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本备课组的同仁们也都忙着帮助他们修改教案、整理教具、制作课件,在经历了诸多的准备,试上了一节、两节后,还要群策群力地提出实施课堂教学的修改方案,几轮演练、几番修正,这节课也基本上上了档次,授课者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其实,正是通过这一次次锻炼,年轻教师才得到了一次次的提升,才大开眼界、水平陡升,成长的脚步迈得快起来。
可见,上公开课,特别是青年教师多上公开课,不愧为培养他们日趋进步的快速直通车,加速他们迅速成长的快捷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才能尽快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尽快地找到上课的窍门,把握上课的技巧。我回想自己成长的经历,每一次公开课都让我提升了几个台阶,可以说,没有同仁们的无私的帮助、没有师生的密切协作,就不会有精彩的音乐课堂诞生。
四、剔除浮华,保持朴实本色
朴实就是纯朴无华,就是原生态,就是要剔除浮华,摒弃浮躁,返璞归真,就是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今,课堂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网络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让许多青年教师都把课堂的精彩集中在多媒体上,他们挖空心思把课件做得尽可能的精致、色彩斑斓、图片堆砌,细细咀嚼,总觉得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以音乐为本体的理念背道而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是靠其科学艺术本身的魅力去照耀课堂、吸引学生。教师用心去挖掘文本内在的潜质,要挤干水分,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干货”,因为“干货”越多,课堂的容量越大,课堂的含金量就越高,反之,花架子越多,程序越复杂,学生学到的东西越少,受害越深,这是对新课标的一种亵渎,对渴望求知的孩子的一种犯罪,对诸多听课教师的一种不尊重甚或是一种戏弄。这样说来,朴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高尚,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乃至是一种真实的生命态度,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呼唤的所缺失的正是这种朴实。
著名的柯达伊课堂体系中往往一个音叉、一套音响就是全部的教具,教师使用的则是最朴实的教学手段,如运用手势与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每一位教师站在讲台上,都充满了魅力,这魅力来自他们良好的音乐修养,他们是用自身的音乐魅力感染着学生。这种“扫除腻粉存风骨,脱却江衣学淡妆”的教学,正是柯达伊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原生态教学理念的体现,简朴而不简陋,每节课却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环节设置很精心,给人水到渠成之感,他的这种教学法能在世界各地盛行,也正是因其朴实的课堂魅力。
另外,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还要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如果能再把反思的内容随手记下来,形成教学随笔,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善于反思、勤于写作的教育家,他就是从点滴的反思笔记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功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特别是年轻的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精心备课、锤炼语言,踊跃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脚踏实地保持朴实的教风,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多写教学随笔,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打造出更多更美的精品音乐课。
关注细节打造数学精品课堂的钥匙 篇2
一、在备课中关注细节,落实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所以,教学的细节不是为了展现那些空洞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关注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抱有“勿以细小而不为”的教学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关注细节,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细小的数学小问题,也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佳途径。精细化,也是数学课堂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怎么样才能做到备课的精细化呢?教学细节是可以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提前预设的。例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利息问题”这一课的时候,就在引导学生得出利息的计算公式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2012年2月份,小强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3年(整存整取)。到期后应得利息应该是多少?按规定缴纳利息税后,实得利息是多少?(假定银行的年利率是5.22%)”。笔者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在自己的位子上演算。在展示答案集体评议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这样的三步计算完成的:200×5.22%×3=31.32 (元) ,31.32×5%=1.566(元),31.32-1.566=29.754(元)。当讲到第三个算式的时候,就问同学们:“最后的答案29.754元正确么?”在老师的多次提示下,有的学生说:“不正确,因为钱数不会出现三位小数。”这时笔者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你真细心,所以29.754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得到29.75元。”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在课前把这道题先做一遍,就不会注意到这一细节在这儿的应用;二是在实际的存取款过程中,当计算出现三位小数的时候,银行到底是怎么处理的?正如在这个教学细节中,第二个算式“31.32×5%=1.566(元)”已经出现了1.566这个三位数的小数,我们应该在第二步保留两位小数呢?还是在最后求到29.754的时候保留两位小数呢?保留两位小数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这些细节问题就应该是我们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处理好的实际问题。我们只有以严谨的态度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做细,才能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颖的、实用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新课程所倡导的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教材文本中不断的碰撞,创造出新的火花,新的知识、新的学习不断的涌动、产生。通过师生之间的辩论、讨论使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生成性的课堂自然产生。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更多的追求的是合作学习的表面文章,对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没有真正把握。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出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以后,学生们马上就进入讨论阶段,教室内一片热闹的景象,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不需要思考么?这样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讨论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有思维价值的话,学生们在没有思维空间和思维时间的前提下,他们到底在讨论些什么?估计很可能是会的学生把答案告诉不会的学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小组讨论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热闹的合作学习中需要关注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应该给学生几分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的结果可能是学生有了答案,也可能是遇到了困难,当然,答案可能是错误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就有了实质性的交流内容。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合作学习的第二个细节,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反思和回味,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肯定会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两个细节,无需教师经过多大的思考,只是留出有限的几分钟,就是这几分钟的“留白”,作用却非同寻常,注意了这两个细节,也就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教学资源中关注细节,优化教学行为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共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并且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过程,而不是死板的依赖课本或者套用书本。教师要善于在教育资源中寻求灵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例如在学习“利息问题”的时候学生运用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来算出利息,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式:20000×4.50%×2。学生一般会这样做:20000×4.50%×2=20000×0.045×2,虽然学生也学过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是在转化的时候还是因为小数点经常出错。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划去4.50%的百分号,同时划去20000后面的两个0,这样原式就成了2×450×2。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就变得简单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总之,有些细节虽然是教学中的小问题,有的可能是知识上的,还有的可能是课堂结构上的,这些细节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却不能小视。因此,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关注细节,从教学的细节入手,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可操作性更强、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薛志春.关注课堂细节显现课堂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27) .
[2]陈黎春.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细节[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10) .
[3]季丽娟.抓住教学细节提高数学课堂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09) .
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 篇3
如今,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了课堂上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小组组员间的团结合作,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 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讨论的平台。因此, 只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加强对组内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 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高效,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其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组织形式。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汇报的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怎样使思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从而打造出精品课堂呢?
1 要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 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的高效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分成四人小组、六人小组, 如果班级人数偏多, 也可分为八人一组。可以按照学生的成绩给每位组员编排号码, 另外, 我认为教师在分组时可以根据成绩、能力等方面自由分组, 以学习内容为依据, 也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 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有新鲜感, 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
2 提出有序的合作要求
在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 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看似每个人都投入到了学习中, 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 这种假热闹后的无序性。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各抒己见, 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根本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合作了;有的组只有两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在讨论, 其他人则无所事事;有的小组则你推我让, 最后导致没有人进行讨论等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
小组内应合理分工, 让为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每个组可以设一个或两个小组长, 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并要求小组成员要积极承配合组长的工作, 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序高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 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且对每一个学生未来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4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生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使一些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只能被动地接受, 尽管检查时你发现他们能应答自如, 但是仅限于模仿和重复其他组员的思路及做法, 并没有自己的想法, 长此以往, 自己不思考已经成了一部分学生的习惯, 因而, 形成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惰性。结果导致班级学习上严重的两极分化, 也失去了小组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 在合作交流之前,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课堂上就会节省一部分时间。在交流中, 尽可能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一些学困生, 课余时间, 也可以由组长辅导这样的学生, 使整个小组共同进步。
5 采用恰当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全面考虑, 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多关注集体表现。
一般情况下,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常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展示交流。但很多时候,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对个别交流学生的评价上, 而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 有时也会忽略了评价的多样性。老师很少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巧用教育技术,打造精品课堂 篇4
对于教师而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首先要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了解,然后要熟练掌握一些教学中常用软件的应用,所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包含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其中“实用性”是指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而“发展性”是指教师发展原动力的再生,所以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必须坚持“实用性和发展性”这一原则。
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更新教育思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尤其是老教师,由于年代的限制,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仍然局限在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张嘴来授课。有句俗话“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一桶水”,而是在“水”中添入“佐料”,加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使这“一桶水”变得更“美味”,而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会发挥最大的成效。
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具有先进性,在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时,要更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理念,树立开放、自主、互动、学以致用的培训理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树立对新事物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理念,并帮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教师能够跟随时代步伐,迎合时代发展;不断引导教师自学,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鼓励有潜力的教师深入研究,发掘软件的更高级功能,提高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教学和办公的效率,促进更多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必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同时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对优化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面临着课程改革和时代变迁的新形势,要想在教育教学岗位中游刃有余,就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二、积极开展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要循序渐进,遵循教育技术的客观规律,由浅入深地学习。
运用网上资源是最基本的技能,指导教师首先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学习,如查询、复制、建立文件夹等,然后逐渐学习、掌握软件的应用,并且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校要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管理库,教会教师通过上备课大师网等形式分享资源。
三、开展教育技术交流竞赛,教师之间以比赛的形式巩固知识
以赛促练可以极大激发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采用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学校通过每学期开展的新授课验收、讲评课验收、复习课验收等活动,引导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机、展台、摄像机、照相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难懂、重点的知识通过课件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易接受,课堂效率更高。在三个活动的评比中,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作为评分的一大指标,引导每位教师不仅会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而且要用好、用活。
四、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过度、无序地使用。一些教师未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幻灯片,满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空空如也;还有些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视资料的作用,以看代练,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放弃了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技术,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实物展台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操作能力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确实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课件虽有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但在屏幕上的呈现稍纵即逝,不如板书能留下一节课的完整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性学习需求。所以说教师应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不要过度依赖于某一种教学手段,应扬长避短,因课施法。
五、总结
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 篇5
一、利用传统文化引入新课
很多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印象就是无趣。事实上, 学生产生这种心理想法与教师讲授方式有很大关系。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打造一堂精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就应当从课堂引入开始。
以“孝悌忠信”为例, 中华民族向来有重视友谊的传统, 教师在教学课本知识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友情伴我同行》这一课时, 笔者先在课堂上深情并茂地朗诵了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接着又鼓励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写友情的古诗句,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句, 课堂气氛十分高涨。于是我借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诗句为什么能横贯古今呢?它歌颂的主题在当今是否已经过时了呢?围绕这一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新课学习。有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学生对新课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景象。
二、渗透传统文化探究新课
很多教师都认为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精品思想品德课堂局限在于只能利用传统文化来导入新课。其实不然, 在探究新课和讲解新课知识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 加深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
1. 利用典故论证知识。
典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了诸多传统民族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典故进行教学。
如教学《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时, 笔者意识到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困难和挫折, 因此,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十分有限, 无论教师进行多少理论知识讲解, 学生都不可能收获太大的感悟。针对这一情况, 我事先收集和准备了古代很多感人的故事, 找了很多视频资料, 然后当堂播放给学生观看。例如勾践卧薪尝胆、孙敬和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等, 当学生观看了这些视频, 了解其中人物的故事以后, 对课本上所说的克服困难以及“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的感触就更加深刻了。
2. 利用名言警句总结教学。
除了利用典故来论证课本知识以外, 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也可以巧用传统文化中经典名言警句来总结该课所学, 起到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正如明朝著名学者谢榛所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
例如, 讲究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这一原则以及不胡作非为的态度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与之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引入相关的名言警句来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如在学习《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对新课进行总结:“我国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们在学习了这章节内容之后应当明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在生活中一定要注重抵制不良诱惑, 不要让自己走上违法犯法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总结, 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都得到了一个升华。
三、带入传统文化复习巩固
学生不爱学思想品德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的练习题无聊和抽象。事实上,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来改变, 教师在设计一些练习题的时候就可以把相应的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诗句和古诗进行带入, 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练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设计这样的练习题难度并不大, 关键还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课本知识正确衔接, 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笔者就曾经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A:要做大事必须要经得住饿B:上天会对每个人进行考验然后分配任务C:只有经得住挫折和痛苦才能成就大事。”这样的题目把课本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完全结合在一起, 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理解, 同时也考查了学生们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衔接, 如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等, 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应当多加思考和探索, 把这些优秀文化积极引入课堂, 打造精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金琪.立足于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J].基础教育.2009 (06) .
[2]杨国庆.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探究[J].吉林教育, 2010 (08) .
打造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 篇6
1.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音乐的教学从来都不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 而是通过对人的感官刺激, 使人产生生活联想以及艺术想象, 从内心感受到美, 从而发展美感,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美好的情境, 是音乐教学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们应围绕教学内容尽量营造相应的、美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 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的“美景良辰”。在教学 《大鹿》 一课时, 我首先为学生布置好课堂环境:黑板画上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粉笔画、瓷砖墙面贴上画有草地、树林的墙贴;再用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 以童话故事引入歌曲的学习, 播放配乐, 并引导学生:“现在, 老师带大家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 看望动物朋友们。森林里的空气真好啊, 都有哪些小动物在等我们呢?你们听, 小鸟站在树枝上唱着歌欢迎我们呢, 狮子大王也亲自来迎接我们了, 还有他的保镖———高大勇猛的大象, 接下来蹦蹦跳跳的是机灵可爱的小兔子, 美丽善良的梅花鹿……”边介绍边带领学生模仿小动物进行律动, 学生纯洁的心灵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美的声音、美的语言、美的动作甚至是美的表情。
2.精选美的教学资源
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材所提供的精选曲目毕竟还是很有限的, 而课本之外可供我们选择的音乐素材又浩如烟海、良莠不齐, 因此, 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时就要注意精选那些特别具有美感的教学资源,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浸泡”在美的教学内容之中,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渗透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切身体验。在 《彩云追月》 一课的欣赏教学中, 我首先精心选择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彩云追月》 和民乐合奏 《彩云追月》, 这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带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看看、听听、想想、拍拍、唱唱、奏奏的过程中, 学生融入乐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在美的享受中轻松地达到学习目标。最后的拓展部分, 播放了舞蹈版的 《彩云追月》, 学生拓宽了视野, 加深了对乐曲的审美感受。
3.创造美的教学细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有时一个小小的美好细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 《春野》 这一课的设计中, 我创造了这样一个细节:重复听轻音乐曲 《春野》 时, 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听完后要说说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闭目静听时, 我悄悄地向教室里喷洒了一些香味清新淡雅的香水, 调动学生的嗅觉这一感官参与进来, 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乐曲所营造出的令人无比愉悦的美好氛围。听完后我请学生谈感受, 学生很自然地说, 听到了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 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风景, 还仿佛闻到了花草的香味———并且他们真的认为这么美好的感觉就是乐曲所带来的。事实证明, 这香味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 带给学生无与伦比的美好感受,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这一细节设计也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音乐之美正如古诗所描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模仿, 更要学会创造,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 学会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甚至是美的世界。每当我和学生在音乐教学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点滴成功时, 我们师生都觉得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快乐和美好的心理满足。让我们继续努力, 让美渗透于音乐课的每一个环节, 让音乐课处处散发出浓浓的美意。
摘要:在音乐课堂中展示音乐之美, 能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精心打造充满艺术魅力的音乐课堂 篇7
一、营造利于师生有效交互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 一个人, 如果心情愉悦, 学习时会思路开阔, 接受快;情绪低落时, 思路就会狭隘, 反应迟缓, 很难接受新知识。课堂上, 如果学习环境轻松、民主、和谐, 学生才勇于举手发言, 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才勇于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音乐课, 实践性较强, 要让学生勇于大胆自信地演唱或表演。通过设计活跃、有趣的游戏情境, 让学生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充分体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带来的便利。能促使师生有效交互的动力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和交融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 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交互。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微笑、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表情上的互动, 心理上的感染, 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在演唱时, 如果是抒情歌曲, 可眉毛上扬, 面带微笑, 如果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 脸部与眼神可流露出赞美、向往之情, 努力向学生传递对歌曲的感受。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搭建平台, 提供机会。课上组织学生平等商讨、友好争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与同伴平等、友好、和谐的学习交往过程中增长知识, 建立友谊, 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在平常的乐曲欣赏教学活动中, 我常常让学生展开比赛, 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 先让全班学生一起欣赏, 让他们初步感受音乐的韵律特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后提问:你们哪一组能在听着音乐看着图画的同时再做出与音乐和图画相关的动作。各组进行比赛, 氛围异常紧张热烈, 同学们积极动脑、团结互助, 开始议论纷纷, 争论不休, 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谁都不甘落后。教师来回巡视,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相关信息,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并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给予肯定。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在活泼快乐、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受到了感染,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创设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让学生自主探究, 尊重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中走出来, 去除接受式学习的弊端, 接受探究性学习的裨益。探究性学习较接受式学习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能更好地培养或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何为探究性学习呢?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 通过发现问题、理论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 它强调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并获取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何其重要。音乐是培养人美感的教育,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唱《念故乡》这首歌曲时, 一位学生演唱时面带微笑, 歌声一停, 其他同学马上就有意见了, “思念故乡时情绪应该是忧伤的, 而不是欣喜的, 他的情绪很不到位”。我乘势追问:“那你们认为这首歌怎样演唱才好呢?”顿时, 教室里沸腾了, 有的在讨论, 有的在争辩, 有的在低声试唱。最后, 在全班同学的反复争辩与试唱下, 得出了结论:演唱时要略慢, 声音柔美而偏弱。只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 思路才会开阔。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任何学科教学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好胜心强, 及时合理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利。因此, 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 让他们切身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 教师也要加以引导, 及时鼓励, 以防给答错的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我教完一首新歌时, 常常采用小组比赛、个人比赛、优胜队加分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时, 可采用互评、自评、他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时, 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参与创造的程度, 对学生有创造性价值的东西多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欲望。
【打造精品的音乐课堂】推荐阅读:
打造历史精品课堂06-02
打造初中数学精品课堂07-16
打造精品活动10-22
精品打造永恒05-14
牢记责任使命打造文化精品08-17
致力养正教育 打造精品学校09-28
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07-11
关于拟打造五个精品示范小区的情况汇报08-14
做细做实工作 打造精品学校05-29
培植文艺生态,打造精品名牌2012,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