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

2024-11-09

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共3篇)

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 篇1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用来形容眼下的语文教学中是最贴切不过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教给学生什么? 都不能明确告诉学生。很多时候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上语文课, 许多的知识, 眼下已经不在考试范畴, 是否代表可以弃之不顾, 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感到困惑。

从我个人来讲, 我喜欢语文, 因为她拥有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广博的文化底蕴, 她拥有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内涵。而在学生看来, 她除了读、背、记外是多么的枯燥乏味, 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无法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课堂如何力戒虚、浮、花, 求真求实? 语文课堂, 除了读, 就是背, 除了抄就是默。真的只是这样单一吗? 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语文味是对语文本体的一种守护, 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指语文课要有情趣, 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 要以人为本, 充满人文关怀; 第三味是“书卷味”,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 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打造本色课堂, 必须探寻语文三味, 那么怎样去寻找呢?

一、挖掘语文课本的内涵, 寻找语文味

母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 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 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堂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地方。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 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包含的诗意, 只可“意会”, 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这一点。“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能力,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延伸,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是深刻挖掘文本内涵的结果, 这和朱熹提出的涵泳读书法十分吻合。朱熹的“涵泳”的读书法, 强调通过“诵读”, 读出“情”, 悟出“理”,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 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 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 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其他学科, 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 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 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 任何先进手段都无法替代语言文字的内涵和魅力, 因此深刻挖掘课本内涵, 定能使课堂散发语文味。

二、启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催生人情味

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学生主体性参与不够, 因此新《课标》提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悟文章情感, 自主学习才能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 学生们自主寻找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原因, 他们和作者产生共鸣, 自然能找到原因。同是孩子, 同样喜欢自然, 同样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它们当然能找到有趣的动植物、美女蛇的传说、雪地捕鸟这三个原因。注重情感熏陶, 充满人文关怀, 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溢浓郁的人情味, 学生自然喜欢。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应付考试,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三、焕发语文课堂的本色, 追求书卷味

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亮点, 而书卷味肯定是最大的亮点。书卷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能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即是有书卷味的一课。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涵养文化气息, 从而得到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比如教学《中秋咏月诗三首》, 从咏月诗中引导学生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深刻地探寻月亮文化, 既可以提升课堂文化内涵, 又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更能在浓浓的书卷味中焕发课堂的本色。

要焕发语文课堂的本色,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 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 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 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只有明白这些, 才能在课堂上寻找语文教学的真谛, 焕发语文课堂的光彩, 这个光彩是文化的光彩。

本色不是守旧, 本色不是倒退, 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 不排斥其他风格; 本色, 不反对创新; 本色, 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让语文回归教育本色, 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朴实; 少一些压抑, 多一些愉悦; 少一些华丽, 多一些诗意, 多一些文化底蕴, 多一点学习的乐趣, 从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这应当是每一个语文人的追求!

打造阳光课堂,彰显语文本色 篇2

1.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导”就是引导 ,“入”就是进入新课学习。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教学的先导。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发散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文本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桥梁,对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用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迅速安静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学习知识,不断陶冶学生的性情,打开学生想象思维的闸门, 唤起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 体会语文的魅力,真正达到“如鱼得水,俊鸟高飞”的教学境界。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新课伊始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 ”学生一听说讲故事,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听! ”我接着讲了一个神话故事, 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国的广西桂林到处名山大川,景色宜人,这是大自然赐予桂林的千古杰作,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桂林的父子岩景色优美,其中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一对姓龙的父子,造船手艺特别精湛,他们父子俩造的船不但能装很多货物,而且在大海里行驶的速度极快,人们都请他们父子俩给造船。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地的一个有钱人万员外看中了父子俩的造船手艺,逼迫父子俩为他造一艘特别大的船,用来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再给皇帝上供。龙家父子心想:要是为万员外造好了船,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万员外抢夺百姓的财物就会用大船全部装走,老百姓岂不是要遭了大罪了吗? 龙家父子就悄悄地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偷偷地藏到了一个岩洞里,后来因为躲避万员外的搜捕,没有粮食吃,父子俩被活活地饿死在岩洞里,父子岩也因此而得名。学生们,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父子岩吧,再欣赏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吧。”故事导入是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催化剂,让学生怦然心动,快速学习新课,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打造阳光课堂。

2.巧 用媒体 ,点燃激情

多媒体使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文本内容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点燃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比较枯燥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板, 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学语文,在玩中享乐生活。课堂的一个个灵动点在闪耀,学生智慧顿生,课堂流光溢彩,气氛活跃。例如:我在教学语文S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经过 ,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过程。大屏幕上的动画栩栩如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在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经过后,我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鼓励学生想台词,让学生佩戴小蝌蚪、小乌龟、鲤鱼和小青蛙头饰进行表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地抢角色,认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表演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只是演跑龙套,都在竭尽全力地展示文本内容,把小蝌蚪、鲤鱼和小乌龟及青蛙演得活灵活现。表演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高效互动 ,回归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高效互动是师生对某个问题的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不懂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课堂“互动”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采用多种形式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动手实验,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境界。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组长分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试一试:乌鸦会用什么办法喝到水? 课上,让学生演示实验,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你们组认为哪种方法最合理,乌鸦能喝到水,然后汇报。一组一个学生说:“我们组通过实验认为,即使乌鸦在瓶子里放了许多小石子, 也是有可能喝不到水的。”他的话音一落,其他组的学生哈哈大笑。那位学生说:“我们已经实验了,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整个瓶子的三分之二,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乌鸦也喝不到水。”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教师请一组学生再次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果真和这个学生说的一样。教师表扬了一组的学生,学生给一组学生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张扬,不断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 篇3

一、读读课文,读出言中之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新来的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课的引入简洁明了。教师及时把时间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读课文,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意识。]

师: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比较难读的地方?

生:我觉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字有点难读,还有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比较难读。

师:你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生读)

师:现在已经读得很好了!以后大家遇到这种比较拗口的外国人的名字,可以多读几遍,读多了就顺口了。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5自然段中“坐在最末一排的一个男孩站了起来,他低着头,一声不响,恼火地盯着笑得前仰后合的同桌”这句话里的“前仰后合”比较难读,因为我刚才好几次都读错了。

师:那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来读一遍。(生读)

师:这次读得很好嘛!还有吗?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的“蔡林把信纸放回信封里,小心折叠起来,放进口袋,大踏步回家去”,这个“大踏步”有点拗口。

师:老师建议你多读几遍。

[评析: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读,反复强调“多读几遍”,体现出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同时,这种基于学生的自学检查指导,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师:下面,老师有两个内容要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一处是,文中说第一堂语文课就闹了笑话,请你找出“闹笑话”的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谁来?

(一生响亮、流利地朗读课文2-6段。)

师:好,读得既响亮又流利。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闹了个什么笑话?

生:王老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叫了一个在后排的学生。那个学生是班级里面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结果他不回答,所以闹出笑话来。

师:你说得没有读得好。王老师叫谁来回答问题?

生:蔡林。

师:结果怎么样?

生:他回答不出。

师:还引得——

生:全班哄堂大笑。

师:那第一堂语文课到底闹了个什么笑话,你能不能再清楚地说一说?

生:王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叫蔡林回答,结果他回答不上来,还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师:比刚才说得好多了。回答问题,语言要简练,意思要清楚。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谁来?

生:王老师在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叫了一位名叫蔡林的同学回答问题,结果蔡林同学回答不上来,还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你看,她说话干净利落,意思又很清楚,让人听着很舒服。(板书:闹笑话)

[评析:指导学生把话说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教师的说话指导很及时,也很到位。]

师:接下来,我要请同学读的另一个内容是王老师写给蔡林的差生档案。谁来?

(一生读“差生档案”这部分内容。)

师:你读得也很不错!你知不知道王老师给蔡林写这些差生档案的意思?

生:他想让蔡林明白,有许多名人小时候也是差生,差生不一定就不能成为名人。

师:也就是说,王老师是在——

生:鼓励蔡林。

师:对,王老师给蔡林写差生档案是为了鼓励蔡林。(板书:送差生档案、鼓励)

师:接下来你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可以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老师在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叫蔡林同学回答问题,结果闹出了笑话。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差生档案,来鼓励蔡林。

师:声音响亮,表达清楚。谁再来说说?

生:王老师第一堂语文课,叫坐在最后一排的蔡林回答问题,但蔡林回答不出,全班哄堂大笑。了解情况以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他。

师:开头应该这样说:王老师在上第一堂语文课时,叫蔡林回答问题……语言要简练,意思要清楚。后面说得很好。你再说一遍。(该生说)

[评析:教师请学生读“闹笑话”和“差生档案”这两部分内容,并分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读懂课文,体现了从“言”到“意”的语文实践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除了适度点拨,还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和“说”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写写心语,直抒胸中之臆

师:王老师通过送差生档案来鼓励蔡林,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我总觉得王老师应该还有很多话想跟蔡林说。你能不能替王老师给蔡林写一封信,把他想跟蔡林说的话写出来,鼓励鼓励蔡林。最好用上昨天你们准备的名人故事。

师:写信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一开始应该先写什么?

生:姓名。

师:姓名吗?

生:收信人。

师:收信人吗?看来大家都忘记了。应该是称呼,而且这个称呼要怎么写?

生:顶格写。

师:对,这个没有忘记。称呼写好了以后,再写什么?

生:问好。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主要内容。

师:主要内容也就是正文。正文的后面呢?

生:祝福语。

师:对。祝福语也要怎么写?

生:顶格写。

师:祝福语后面是什么?

生:姓名。

师:应该是署名和日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替王老师给蔡林写一封信。

(学生写信,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教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空白点和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文本角色,替王老师给蔡林写一封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语文实践场景。】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会当老师。下面,谁愿意把你替王老师写的这封信读给大家听?

生:蔡林同学:你好!你不要因为自己是“差生”,而对学习感到心灰意冷。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小时候曾被所有老师认为天资平庸,但他后来进行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并做了大量观察、采集和研究工作,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他的理论对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还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所以,蔡林同学,你要坚强起来,振作起来,努力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取得成功。祝:学习进步,天天开心!王老师,2013年5月22日。

师:多么好的老师啊!多么温暖的话语啊!相信蔡林同学看了这封信一定会深受鼓舞。

生:亲爱的蔡林同学:你好!你说你是“差生”,但你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告诉我你并不比别人差。你只是比别人少了一分坚持,少了一分努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你下决心,肯努力,一定也能成为一名好学生。一个人不会生来就是好学生,也不会一辈子是差生,就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在学校时总是心不在焉,希望快点下课,后来还被学校勒令退学,但后来他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蔡林同学,你要重拾信心,老师愿意做你的好朋友,我们共同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好吗?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王老师,2013年5月22日。

[评析:这既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又是一次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老师”这一形象的认识,唤起学生内心对老师的喜爱与崇敬之情。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啊!多么善解人意,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学到这里,你有话想对老师说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读读你写的句子。

生:老师,您是太阳普照大地,让我们健康成长。

师:写得很好!但我想问问你这句话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我想赞美老师。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份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生:(深情地)老师,您是太阳普照大地,让我们健康成长。

师:好!还有谁愿意来读?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这赞美母亲的诗句同样也可以赞美老师。

生:老师,您为祖国的下一代操劳了一生,两鬓的白发是最好的见证。

师:我从你的话语里听出了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生:老师,您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李商隐的这句诗已经成了赞美老师的“千古绝唱”。

生:老师,您是天底下最可亲可敬的人。

生:老师,您的谆谆教诲,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师: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请大家看大屏幕。谁来读?

生:老师,您是父亲,您是母亲,我们多想告诉您,我们心里多么地感激您。

师:读出了你的感激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请大家起立!

(生深情地齐读。)

师:谢谢你们对老师的赞美!最后,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歌。这首歌的题目叫“懂你”。

[评析:课尾再次安排学生练笔,体现出练笔的层次性(前一次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后一次是课文主题的升华),设计巧妙,衔接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将课堂的情感气氛推向了高潮,并完成了从“意”到“言”的语文实践过程。]

[整体评析]

一、“读读写写”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张志公先生曾主张: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言→意→言”的语文实践过程。前一个“言”是指构成每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后一个“言”是指经过学生内化后的语言表达。从“言”到“意”即是理解语言的过程,从“意”到“言”即是运用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而理解语言离不开“读”,运用语言则离不开“写”。这位教师就是通过读读写写这些最朴素的语文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了一个来回,经历了“言→意→言”的学习过程,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读读写写”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下一篇:反思和讨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