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通用14篇)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篇1
还语文教学本色,造美丽语文课堂
集安七中隋慧
2012年10月20日,在长春物贸酒店会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尽管研讨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始终感动着,收获着,思考着。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在语文教学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并诘难的当下,有这样一位教师让人充满敬畏:黄厚江老师坚持语文的本原,用本体论的理论去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认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素养;坚持语文的本真,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语文的规律去学;坚持语文的本位,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坚守自己的学科职责,以听说读写为本位。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本原要弄清的是语文是什么;本真要弄清语文应该怎样教;本体要弄清语文应该叫什么。以此体现本色语文的三大特点,就是鲜明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对我而言,我敬畏的并不是黄老师提出了本色语文的理论主张,而是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坚守。听省教研室刘华老师介绍,198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黄厚江老师就代表盐城市参加江苏省语文教学评优课并获奖。那年与他一起参加评优课老师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其中南京的老师当上了南京市教育局长,常州的当上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以后又升任常州市人大副主任,唯有黄厚江,至今以其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坚守语文教学一线,并以其“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在语文教学领域独树一帜。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黄老师为了践行他的教学主张,在半天的教学研讨中,黄厚江老师为与会者做了专题讲座:《本色语文教学的核心主张》、上了一大节教学示范课:《黔之驴》。生动的讲座,黄老师以其睿智和幽默不时引起全场的热烈掌声。本色的讲课,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诠释了他“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主张。高强度的上课和讲座,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语文才华,更是他作为优秀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和黄厚江老师相比,自己对语文教育本真的理解是何等的肤浅,对语文教育真谛的追寻是何等的慵懒,对语文教育策略与方法的寻觅是何等渺小。有时总以行政事务的忙碌为借口而忽略了深度的阅读,有时也会在觥筹交错中浪费了沉思的时间,虽然坚持一线课堂教学,但似乎也成了语文教学生涯的点缀。呜呼!何时才能有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味道呢!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篇2
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教学的根,是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必须抓住语言的缰绳,遵循学习的规律,展开全面而细致的个性化解读,有怎样的解读就有怎样的目标与策略的选择,如此方能显现语文本色之道。且以茹茉莉老师的一堂质朴清新的阅读课《浅水洼里的小鱼》佐证观点,谈几点看法与认识。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洋溢生命温情的叙事文本。通篇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发展脉络,走进故事,与“我”同行,那个善良友爱、不停捡鱼扔鱼的男孩形象,是那样深刻动人地停留在我们心际,从而让日渐被浮躁功利社会麻木的我们动了恻隐之心,腾升感动。
这篇课文笔者听很多教师上过,不外乎抓“在乎”这个词眼,穿针引线,设计教学线索,放大小鱼遭遇的困境,引出男孩的言行,继而挖掘主题,深化主旨、领悟情感,获得人文价值的熏陶。但面对任何一个文本,如果都用一种套路去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近亲繁殖,最终衍生出不断重复昨天、落入窠臼的语文课堂。
今天的《浅水洼里的小鱼》,茹老师能循着文本自然纹理去寻找核心知识(内容),以“生命”主题的思索切入第一课时教学,兼顾低段教学“尊重兴趣、夯实基础”的学段特点,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字词句教学处处彰显教师细腻独到的文本解读,深厚全面的文化素养,从而挣脱了一味的内容分析与情感体悟的枷锁,还语文文道相生的特点,带给笔者意料之外的重重惊喜。
一、精巧的设计源于精确的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往往有多重视角,而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文本的视角与读者的视角。文本的视角往往可以转化为读者的视角,而且启示我们,任何一个文本当它成为读者阅读的纸媒时,便有了解读的要义。《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从文本自身的特性看,是一篇叙事完整、情节连贯、文风平实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我”去海边散步,发现被困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生命危在旦夕,正当“我”揣测、担忧小鱼的命运时,却发现一个小男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被困的小鱼,用行动践行着对弱小生命的爱护。男孩的举动虽小,却蕴含珍贵的人性之美。对文本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构成文本视角独特的价值取向。茹老师基于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确立了低段以“识字、写字、朗读”为基本准则的教学目标,并依托目标研制融合多项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板块。板块一:看图导入,设置铺垫。通过一组大型海洋动物搁浅的新闻图片,以大衬小,激起矛盾冲突,引发阅读期待:这些被困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命运如何呢?吸引学生深入往下阅读。板块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以集中识字为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字词规律,从音、形、义入手,扎实有序地展开有规律的识记。如,“甚”和“蒸”的前后鼻音区分,“在乎”和“念叨”的轻声词读法,同偏旁“继续”的顺向迁移,同义词“叨念、念叨”的辨析理解,很好地落实了低段字词教学的重点。板块三:集中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小鱼的遭遇。这个板块集中展现了核心教学内容,教师选取了“困”字的字面意思,以困为线索,逐步感知理解小鱼遭受的困境,在朗读想象、唤醒经验、感受体味、移情入境中理解内容,积累语言,体悟生命的价值。板块四:前后呼应,拓展总结。运用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初步渗透“生命平等”的意识,点到即止。四个板块层层递进,详略得当,集中展现了教者准确、精当的解读意识。因此,才会有字词教学的规律性、层次性,学习工具运用的恰当性、整合性,语境理解的真实性、情境性,以及教学资源、价值观把握的适切性、严密性。
因而,文本解读的精确要防止“越位”或“缺位”,既要关注这一类课文共同存在的教学价值,又要兼顾这一个文本存在的个性思想,好好读文本,读出文本的“类”与“个”,才能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板块,凸显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精细的过程源于深谙学习的规律
一个人的学习情境也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方面,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知识与在多样化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相比更不利于弹性迁移。有效的教学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这是通过主动确定学生带到学习情境的相关知识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来实现的。这堂课,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教学过程展开最为充分的是第三板块的教学环节设置,通过“困”字的新旧知识链接,在原有认知与新知的冲突中还原文本意义,逐层深入理解小鱼被困的危险处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困”字的深层含义,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好字典,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经验以及前期知识与学习风格的关注。尤其对于课文中“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小鱼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句话的教学,可谓精彩至极。很多教师在上这节课时,也关注到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把它作为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品味,但是往往教学方法粗略扁平单一,以至于以读代讲,匆匆过场。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读的功效,小学语文,“读”占鳌头,但是一味朗读,教师不做任何促进深入理解的铺垫,平淡乏味的朗读只能消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文本语言特点的捕捉及揣摩,更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且看茹老师的设计及策略的运用:(1)看实验,理解“吸干”。(2)明字理,理解“蒸干”。(3)想象小鱼的处境。(4)感情朗读。
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选择,为学生搭建起连续且丰富的学习支架。以动画直观呈现沙粒被水吸收的形态变化,符合儿童的形象感知规律;从字理入手,联系三点水,发现汉字构字规律,三点水和水有关,而四点底则与火相联系,并请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四点底的字带出一串带有四点底的字,遵循字根识字特点,简洁而高效。茹老师还特别重视对低年级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并深谙想象的价值在于把语言转化成具有个性色彩的形象画面和连贯情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浅水洼里的小鱼就要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很快就要干死,小鱼们会发出怎样的呼喊?”如此这般,把静态的、单向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丰富的、多彩的、具有连续性画面与情感节奏的故事,学生在入情入境中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发乎心性的领悟,步步探寻文本的核心价值。整个教学过程的展现始终以学生饱满投入的状态支撑有效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目标与过程的呼应转化。
三、精致的细节源于追寻课堂的品质
教学技能作为课堂实施的有形操控,无疑是促进目标达成的重要能力。一个教学风格鲜明的教师,首先是一位具备纯熟技能的“教书匠”。听茹老师的课,少见她激昂慷慨、剑拔弩张的强势主控,有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款款引导,如潺潺溪流,时时温暖、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仔细品味这堂课的细节,不难发现这些细节背后浸透着教师对课堂品质的追寻与打磨。如,对读的结构层次的把握,从读通、读顺到读懂、读好,教师的每一次朗读要求,任务明确集中,从不贪多求全。如,初读,“孩子们,听着自己的声音读课文,争取把每句话读通顺”。课上,反反复复出现“不着急回答问题,请你仔仔细细再去读一读课文”,这样的引导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向细致的读书、深入的思考,给当前的朗读教学只注重形式,忽略本质——“朗读应为教学服务,需要在静思默读中,伴随理解走向高效”注入一支新鲜的润滑剂。同时,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图字相衬的识字卡片以及教师自身优秀的语言素养、清新温和的教学风格渗透在各个环节的教学理答中,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在情知并重的学习场中构建新知,生成理解。由此,细节决定成败,这堂课上,对汉字“蒸”的字源推敲、生动而聚焦的板书设计以及恰到好处的“大型海洋搁浅动物”的资料点缀……无不散发着教师精益求精的课堂品质追寻与纯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些无异于生命的火把,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注生活,还语文教学以本色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关注生活;还原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更要积极关注生活,结合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还语文教学以本色,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促进课堂改革与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与生活有关。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加工,融合生活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蕴含的生活内容,而且还需要结合小学生特点,优化生活情境创设,思考情境呈现方式,从而真正带领学生入境,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情境,有效地带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萨”,令人神往,那里有布达拉宫、有纳木错、有藏獒,而且那里的天空总是很蓝很蓝,给人干净、明朗的感觉,是有名的“日光城”。为此,教师以背景音乐《青藏高原》调和课堂氛围,借助多媒体幻灯片播放栩栩如生的拉萨情境图片,带领学生跟随音乐,一起走进藏民生活。画面中不仅有藏族人民,还有藏族服饰、舞蹈,还有西藏蓝蓝的天空、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等等。学生受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在生活情境创设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西藏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拉萨呢?本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你觉得从画面中你感受到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问题一出,语文课堂瞬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七嘴八舌地分享着、交流着。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对于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大有裨益。
二、回归生活本真,实现生活教学
有时,越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越是熟视无睹,或是根本不会留心观察、体会、感受。为了引领语文课堂回归生活本真,有效地实现生活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一起观察,用心体会,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体会,体验生活,获得独特感受,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小露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生活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围绕小露珠的外表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观察和感悟出小露出的美。在零距离观察体验之后,每个小组发表观点,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小露珠是怎么样的?给人怎么样的一种感受?等。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再切入文本中小露珠的学习,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三、设计生活话题,促进领悟生活
关注生活,不仅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受,还必须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说”,有机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领悟生活。为此,教师要设计生活话题,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法,表达个性观点,获得独特的生活感悟,从而促进自我发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准备结束时,设计话题,引导学生领悟表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你能说一说你对天游峰扫路人的看法吗?由于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看法和体会,因而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课堂,交流表达。有学生说“天游峰的扫路人对工作非常负责,对生活也充满着热爱,我很佩服他”;有学生说“天游峰的扫路人在那么险峻的地方工作,但是却非常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感觉他真的很伟大”……从学生的表述中来看,学生不知觉地将扫路人与自己父母的生活工作相对比,从而获得深刻感受。突然,有一个学生说着:“为什么他不换一份工作呢?他年龄又大了点,又在那么险峻的地方工作干苦活,为何不换一份相对轻松、环境又不那么危险的地方工作呢”?此时,教师并没有以对或错评论学生的个性观点,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将互动继续,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生活,读懂天游峰扫路人。
四、创造生活条件,引导走向生活
教师不仅要关注生活,还必须创造生活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从而强化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还语文生活以本色,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高层次目标。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家乡美景”为题,以介绍方式向其他同学呈现,以吸引人们来此旅游、参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都是“小导游”,学生需要选择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点,向其他学生口头介绍这个景点。这其中,如何使自己的介绍更生动、更吸引人便成为探索热点。学生需要在了解景点的基础上,综合课内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大胆介绍、大胆表达,从而真正将语言运用到生活。又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水》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查水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从而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更加珍惜水资源。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探寻生活与语文相融合的教学途径,让生活元素融合进语文课堂,构建本色语文课堂,让语文别有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梅云霞.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渊源与演进[J].教学与管理.2014(13)
[2]黄朝强.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4)
关注生命成长 激扬生命本色 篇4
激扬生命
----2011年元旦致辞
回首凝望,校园遍地弥漫深情; 迈步前行,灵魂深处氤氲渴望。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家长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流金岁月,铭刻发展历程;似水年华,传承奋进薪火。2010年,我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在政府及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家长的关怀支持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和谐发展”,紧紧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今年中考实现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建校最好成绩;2010年6和12月两次被旗局授予“全旗初中常态课教学竞赛优胜单位”;2010年6月举行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小学“农村牧区第一名”;11月全旗中小学合唱比赛我校初中、小学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10月被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2010年12月被市局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被旗局评为“宿舍管理示范校”。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管理体制上下了大力气,催活了机制,盘活了动力,增长了灵气,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了
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双向培训,每天学习、每日公开课、每周研讨逐渐形成了常规;常规秩序井然有序,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安全工作保障有力。各层面教职员工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责;中小学生学习、娱乐、运动、实践积极踊跃,守纪守则守礼。我们基本实现了“师生和睦,校园和谐”。英姿健硕豪气满天,活力充沛特色彰显。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幸福的校园正在诞生;一个生命蓬勃气质轩雅的学校正在成熟。这就是我们过去一年留下的生命痕迹,也是我们为2010勾画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
站在现实的土地聆听历史的回音,我们仍要前行。2011,昨天还在我们的心中描绘,今天就在我们的脚下践行了。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领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脚踏实地,抓住核心突破重点,谋求学校的更大发展。基本思路是:内涵发展,提升素质,优化常规,升华课改。主要策略是:建设五个工程——即:平安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谐校园工程、特色校园工程、开放校园工程。让教育逐步回归生本,把“生本教育”引入校园,引导教师不断地理性地偏离自我,向学生的心灵靠近,尽力保全、培育学生的天性。
在学校中对人生命的激扬,应当贯注在教学之中。因为,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过去的教学长期得不到真正的改革,所以与整个教育分列开来,而今天,我们将紧紧扣住对学生生命的激扬,使教学的核心地位“重新归位”,就是把教学和课堂的改革作为重点,决不回
避,决不苟且,使教学回到教育至善和大道至简的境地,让学习者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扬,而我们也于此享受着生命的精彩和神奇。
能让学生释放出天性并能对之培育的教育,也正是我们渴求的。把学习还给学生吧!把学习还给学生就是把智慧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精彩的人生还给学生;把激扬的生命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原始的学习动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的感悟无异于天籁之音;而我们则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静待花开,那美丽的绽放就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挣脱传统羁绊,也敲碎孩子们身体的、心灵的枷锁吧,让他们想学、乐学,第一需要我们换脑,第二需要我们行动。2011我们在继续换脑也在继续行动,基于对生命的充分认识和信任,使教育走向充满卓越的简单,我们每一分子皆需用心用力,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享受成长,享受自由,享受创造,享受生活的美好。
生命的本色高考满分作文 篇5
今天下午,我在学校的一楼大厅里看到一盆下方有着几个小孔的盆景,其中的一个小孔中,长出了几根树枝,树枝上还长着许多嫩绿的叶子,十分茂盛,当时我的心为之一颤,因为它是从细孔中长出来,并且成活了,它是一棵多么顽强的小树啊!这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然而,和它长在同一个花盆里的植物,却连树干也没有长好,就停止了生长,并且它的生长环境还比那几根树枝好。它顽强的精神,同大厅里其他植物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你站在那儿,看着眼前的嫩绿,一阵微风吹来,叶子轻轻摇晃,侧耳倾听,有时还能听到轻轻的“刷刷”声。但是,这几根树枝的妙处还不止于我特别喜欢观赏它们,它们还引起我许多幻想:他可能是鸟儿从高空中掉下来的,然后被风吹到了小孔里,它就在泥土旁生根发芽;它也许是经过无数次大雨的洗涤和烈日的暴晒,最终,被一阵大风吹进了花盆,在小孔中“安了家”。我又幻想,这颗种子是在某个人的衣服上掉了下来,碰巧落到了小孔里,它就在这儿茁壮成长。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有这小树苗,有这个花盆,才有了生命的葱茏与蓬勃。
这棵小树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不能在沃野中深深扎根,不能在阔野里扶风摇云。它只能在那不起眼的小孔中,经营自己的生活。出生地的失位,这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落脚绝地,使它失去很多,更增加了它生得困厄和艰辛,它像是从大自然的炼狱里脱颖而出的一位哲人。这棵小树只伴随大自然的韵律,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籁。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成活,这是要靠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做到的,可这棵小树苗就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多么可贵啊!
小树苗立身小孔里,失去大地的滋润,却也逃过了人间劫难。祸福消长,得失在天。
我经常观赏这棵小树苗。它存在的本身,就时时在启示:生命价值的定位和升华,应由自己来主宰。只有经得起风雨的磨难,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色。
比生命还重要-散文 篇6
有的人活着,不如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简单,生命的价值也不简单。
永远都不是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可以说的通的,因为没有多少人知道你还能活多久,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未知中大家都庸庸碌碌的活着。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找到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其实算是白活了。我想我知道了什么比生命还重要。
梦想!多少人为了它放弃了一切,包括生命。梦想很美,现实很残酷,是用血和泪水编织出的梦想,很多人只会看到梦想留下来的美丽的东西。看不到为了这个梦想,追梦的人付出了多少。为了梦想可以去放弃生命的人,你们是艺术家,是生活的艺术家,你们编织了美丽的作品留给后人。
爱情!为爱痴狂,为爱死。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我并不是很懂爱。但是我懂得情义无价的,兄弟的情义,朋友的情义,亲人的情义,包括很多很多,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可以为他牺牲的人,我想你的情是成功的,起码你们都付出了真心,就算结果不如意,那么有如何呢?爱难道只是为了结果么?
信仰和荣誉,这种东西就更玄了。荣誉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活着总是要体现下自己的价值吧,获得荣誉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的肯定。信仰是你所坚持的东西,这东西不一定对,但是你坚信他,只要信仰在,你所以的一切精神都有了寄托,你的生命将不再简单,因为信仰很多时候超越了私人的范畴,达到了人类这样的层面上。
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本色 篇7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教师、教材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 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三者对话基础上的.因此, 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还课堂教学的本色, 还得从对话研究做起.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而进行学习的, 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可否定, 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故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忽视, 也正因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不能少.同时, 教材作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媒介, 教师和教材、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不能少.
一、构建教师与学生间的新型对话关系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双边、互动的, 这也是传统教学中所忽视的, 在传统教学中, 课堂教学被看作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学生只不过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工具”, 因此, 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而接受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式的模仿.在新课改中, 一些教师又走向了极端, 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而因要学生“动起来”, 所借助的外界条件多了, 走向了“玩”的极端.其实, 课堂无论怎么改革, 都离不开教师这一主导, 学生始终因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 无法摆脱教师的引导, 而引导就包含着新知识的讲授, 就包含了以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构建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对话关系, 就是要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 让课堂真正走向以引导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 而不是脱离了教师指导而进行的形而上的学生主动探究模式.
以函数对称性教学为例, 对于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点A (a, b) 对称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证明的过程,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设P点为y=f (x) 图像上的任意一点, 根据对称点而求证.也就是说, 在对函数对称性的证明过程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带着学生对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行逐步证明的模式走向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证明的模式.当学生在证明后得到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并得出推论: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原点O对称的充要条件是f (x) +f (-x) =0.
这只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 课堂教学要走高效路线, 就须以“知识构建”理论为基础, 实现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的知识构建路线, 从“只讲”到“讲引结合”的路子.而不能一下子就摒弃了教师的讲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二、引导学生间在和谐氛围中探究交流
当然,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被动的个体, 相反却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主体, 学生和学生间的对话是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构建进行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能对问题深入研究, 能从一个问题生发出对多个问题的探究.在以往课堂教学中, 更多教师反对学生间的交流, 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不能起到对知识构建的作用, 这是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而新课改下, 一些教师则放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只要学生能充分地进行交流, 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这是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我们不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要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 是建立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间的互动过程.
以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函数来导入, 再用心电图、示波图等例子来说明函数应用的广泛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问题“函数的图像是如何作出来的?”来引入描点法, 师生共同对描点法进行认识后, 以例子y=2x-1, y=x1, y=x2来进行描点,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x取值后根据y值来进行图像点的确认.当通过描点和讨论后, 对描点法进行总结, 总结后要引导学生对“图像是点的集合, 图像是直观地反映函数的变化趋势, 描点法虽然是描出一系列的点但关注点的选取, 不是任意选的”等内容进行交流, 做到让知识构建全面而完整.
探究、讨论和交流并不仅仅是以学生间的对话完成就可以的, 其中必须贯穿进师生对话关系, 不然, 课堂还是会脱离教师“控制”而变得“无拘无束”, 最终导致效率降低.
三、注重教材创新和学生与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实现大纲要求的基本“文件”, 在新课改过程中, 有很多教师都为了要创新, 完全脱离了教材而进行教学.其实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做法.在教学中, 教材不能丢, 学生的实际也不能不考虑, 因此, 教师要备课时, 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教材进行整合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而不是脱离了教材而进行教学.如在对数与对数函数的教学中, 对于对数的定义无须做太多改动, 对对数的运算法则, 则须以a>0且a≠1, M>0, N>0为基础来对logaMN, logMaN, logaMn进行讨论, 而且对特殊对数loga1, logaa及对数的换底公式和对数恒等式要从图像、定义域、值域和性质方面进行探究.关于学生和教材的对话, 教师则要从理科不读书, 教师将书捣烂、揉碎“喂”给学生的模式中走出来, 在课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教材, 在读中掌握基础知识, 提出疑问, 以便课堂教学中“查缺补漏”.
还语文课堂本色 篇8
1.在激发兴趣中回归本色。在语文课上,教师在开课时设计一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以教学二年级《称赞》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会给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我上课伊始,让学生以“称赞”为词说一句话,学生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对课文中的“称赞”有了兴趣。接着,让互相称赞的学生一一握握手,并说:“你的小手很光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被称赞的甜蜜滋味。再神秘地让学生们依次摸一摸盒子里的糙米,让他们感受一下粗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触摸中感受到课文中“光滑”“粗糙”这一组词语的含义,在教学时我称赞学生一次比一次好,他们对学习《称赞》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2.在理解重点句中回归本色。在语文教学中,要读懂一篇文章,对重点句的理解必不可少。以教学三年级《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和时间赛跑》是林清玄的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在教学时,我举了一些名人的例子,让学生说说时间的珍贵,他们说得比较肤浅。后来,我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收集他们与家人不同时期的合影。在教学“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这样的重点句时,出示学生们从婴儿、上幼儿园、上小学这三个时期与家人在生活中的照片,他们纷纷有感而发: “爸爸长胖了!”“我长高了,再也不是抱在手中的小宝宝了!”“奶奶脸上的皱纹多了,背有些弯了。”等等。由此,学生明白了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意义。这样学生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很真实,很有效。
以化妆与本色为话题的作文 篇9
这个世界,充着太多的包装,太多的虚伪。歌手演员以各种炒作绯闻为包装,博人眼球;世人以各种笑脸,各种借口为包装,自我保护,就连一枚小小的月饼,刀被裹在层层包装盒中,身价倍涨,我看着电视中那些穿着华衣美服,浓妆艳{的公众人物或是镜头中人们或逢迎,或麻木的笑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如此厚重精致的包状下,到底有着一颗怎样的心?这样的一颗心,还能否自由呼吸?
其实,比起那些颜色花俏,形状精美的所谓高档食品,一颗热乎乎的烤地瓜更能让我们品出人生真味。我喜欢向那些推着车的小贩购买烤地瓜,很便宜的价格,连个袋子也没有,只是徒手从那长满粗茧的手中接过这个黑乎乎的小东西。迫不及待地剥工,是金黄色的内瓤和诱人的香,一口咬下,满嘴香甜,一种实在的幸福和亲切油妄动而生,那是生命深处最本色的快乐。犹如满耳荡涤着来自班得瑞的轻音乐,品味着来自大自妄动的灵性柔美,整个灵魂都浸在如溪水般清澈的最本真的喜悦之中。
我最羡慕那些有着淳朴内心,敢于真面灵魂,发出生命最本色的呐喊的人。就像生前饱受磨难的梵高,他笔下的向日葵,颜色鲜艳夺目,令人不敢正视,犹如一熊熊燃烧,不肯熄灭的火焰,要烧尽人生的一切绝望和阴暗。就像梦断山海关的年轻诗人海子,他吟咏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般简单,与世无争,却轻易地拨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他们说出了生命最本色的渴望,因为他们永世长存。
还语文课堂本色促学生真实感悟 篇10
【关键词】课堂本色;真实感悟;还与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有过困惑,小学生怎样才能去真实自主地感悟阅读文本?也有过思考,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就是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就是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感悟甚至是有所创新的。而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否在自不自觉地忽略着这一点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确实有思考加强学生真实感悟的必要。
一、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传输的关系
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一标多本意义上的省编教材,教材文本的多篇内容都十分利于小学生得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小学生毕竟还只是小学生,他们不但就是那样的稚嫩和肤浅,而且也是完全意义上的阅历和经历的不丰富。对此,语文课堂本色的学生真实感悟,不完全就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感悟,而应当带有我们教师的相关意义上的传输。这里有两句名言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启迪意义,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的阅读课堂是否有些比较过火的一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教师的讲授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时限内,要不就一律不予承认。这也许是左右摇摆的频率过大了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自主感悟,作为教师也不得不去过多的忍痛割爱,其结果是什么?多是我们小学生的获益匪浅,也存有一些小学生感悟上的简单、偏见等。如果这样的麻木不仁地让小学生去全部意义上的自主阅读感悟,应当说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去思考和追求的是,该传授就得去责无旁贷地传授,该传授也就得去一马当先地去传授,不能再去畏首畏尾的了。尤其是小学生的一些感悟有偏见或者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偏激时,教师当应去予以立马意义上的矫正,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可变性比较大,但瞬息意义上的矫正还是必不可以等待的。
二、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阅读与感悟结合的关系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当是阅读感悟的密切配合,二者不可偏废。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则在自不自觉地犯着学生阅读与感悟不能去完美结合的极其低级的错误,尤其是没有很理想地让学生在读中悟,让小学生也去边读边悟,更去让小学生能够在有情感朗读文本基础上的悟。这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也体现不出语文的魅力。对此,为了实现学生阅读感悟的真实可靠,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理想而又科学地思考和实施学生阅读与感悟完美结合之策略。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总去思考学生边读边悟的相关问题,尤其注意选准学生边读边悟的时间和火候,让学生去恰到好处地进行阅读感悟的完美结合。要选准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前置性的阅读时,则喜欢用一些填空式的题目,既想由此促使学生去进行真实意义上的前置性阅读,又想借此去形成比较机械意义上的检查。其实这样的方法会给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即学生根本没有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阅读,而是一些比较荒唐的断章取义。笔者以为,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最佳结合时间,当是学生在精读课文之时,而不应当是小学生的初读之中;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最佳结合点,则当是贯穿于教材文本的主线,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贯穿于诗歌的主线是什么?杜甫那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让学生围绕着“闻”去感悟诗人的欣喜之情,则显得十分的顺畅而到位。小学生阅读感悟的完美结合还应当让学生从小养成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不需要以多少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如多强调什么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等。
三、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一般性感悟与创新感悟的关系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似乎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误区,无论对怎样的教材文本都期望着有“冰雪融化了是春天”的创新感悟的局面出现。从相关意义上说,“冰雪融化了是春天”也只是一种偶然,当被我们大加炒作,则就显得是那样完全意义上的变味了。如果围绕这“冰雪融化了是春天”去实现创新意义上的感悟,那学生还可能去感悟出什么?假如去不断的追求,可以实现创新感悟的目的否?肯定是达不成理想目的的。对学生的阅读与创新,作为教师对学生创新之概念要有比较准确的诠释,笔者以为,只要学生说出的是自己对文本之真实感受,那就必须意味着是我们所教之小学生的创新创造。为什么这样讲?可不可以这样去讲?只要我们去思考所教的学生,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思考学生的一般性感悟,少思考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不追求学生的创新感悟。对学生在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如果溅起思维的火花,那么就抓住这生成性的资源,将学生推进继续探究的高潮。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这是一篇描叙青藏高原那一株比较奇特之柳的作品,那柳奇特在何处?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去感悟的。学生在初步进入文本时,对柳之比较奇特的几个方面就已经比较真实地感悟出来。但有学生似乎还是那样的言犹未尽,一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作者极力地写这奇特的柳,就是为了写柳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虽然老师在预设时也预设了这样的感悟要求,但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去做如此之类的感悟,反没有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悟的好。还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大家都陷入沉思,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同学们也荡起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涟漪,他们的如此发现才真正给人以创新意义的感觉。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2]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篇11
“历史教育是什么?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说明;然则,教人求真、育人完善、成人之美,应该是题中之意,换句话来说,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1]。结合《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就以上两个问题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活课本中的“人”:让历史人物有令人怦然心动的魅力
历史是需要想象的,尤其对于青少年学习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所以人是历史中最鲜活、最生动的要素,勾勒人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讲课时,我播放了一段介绍朱元璋经历的视频。该视频以漫画形式呈现,又以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口吻对白,滑稽的人物形象,简洁的故事情节……学生看得入神,不时仰面长笑,听课的老师看得会心,不时为自己没有捷足先登地使用这个视频而嫉妒不已。
课本中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是历史“当事人”,他肩负着把历史演活、生动的大任,看到他,学生就知道那一段事、那一群人,从而为历史思维的唤起配备了有力的抓手。其次是课本知识点的“串联者”,有了他,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教学主线自然形成。再次是学生的“亲人”,虽然从未谋面,但是一见如故,要让学生喜欢上他,乐于见到他,乐于探讨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于老师“主动地组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朱元璋这个鲜明的人物起于卑微,却建立了不世之功,用现代的网络话语来说就是草根最成功的案例。这样讲,朱元璋这个人物就活了,还扣住了学生的心理,历史的思考在此起航。
课本中的“人”必须是有血有肉的,我们要为他量体裁衣、梳妆打扮,让他魅力十足。
二、关注课堂中人的生命状态:让学生灵动起来
1. 给我一个舞台,尽显英雄本色。
一节课是否有灵性,在于是否有学生的本色参与。一节课是否出彩,在于学生活动的精彩与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建活动的窗口。这个窗口,可以为教室引进阳光,为学生开启了解历史真谛的心窗。
“锦衣卫的设置,让朱元璋的统治添加了血腥的味道,导致明朝官员大幅度减员。为了招聘官员,朱元璋颁布了圣旨……但是,他没有上过学,请同学们为他代写圣旨……”同学们活跃了,初一学生固有的表现欲、求知欲激情呈现,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给学生的激情增添热量,我“颁布”了一道委任状:“梁丰初中初一[1]同学,武能安邦,文能治世,乃朕之股肱,特聘为殿阁大学士。”我高举委任状,用夸张的表情,面向全体学生当场宣布:“写得最好的同学,就委任为内阁大学士”……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融入知识的殿堂。
这个情景设计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顿时,课堂静悄悄地,除了水笔在笔记本上肆意游走的声音外,就是抓耳挠腮的各种思考状。我惬意地走在组间小道上,见他们煞有介事地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甚至,有一个同学还加上一句:ladies and gentleman……他们已经不把自己当学生,个个都是“皇帝”了,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处庙堂之高的士大夫了。他们穿越着历史的时空,同时带着社会的责任感。教育是什么?他们用稚嫩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我:教学相长,“长”了他们,也“长”我自己。
他们纂写的“圣旨”,有的文字优美、有的式样古朴、有的间带英文、有的幽默有趣……虽然阅历不足,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写得精彩:不少漫画、电影里面的桥段和技巧悄然引来,一副我不是斯皮尔伯格,但有舍我其谁的傲然与自信,谁能敌我。尽管八股文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学生,但是此时此刻,由于学生忘我地投入,这个距离已经不存在了。
让课堂中的“人”真正地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
2. 课堂如何,“生曰”不可少。
“我们以往的评课、反思和交流实际上存在一个‘盲区’,那就是对作为课堂主体和目标主体的‘人’的感受无视和剥夺。”[2]对此,我对同学们说:“老师经常吐槽大家的作业,今天请大家‘吐槽’下老师的课堂吧。”
学生:“朱元璋起于微末,发达于登基之时,我很佩服。但是泯灭人性,没有人权意识,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令人可惜。”“我不喜欢老师对锦衣卫的处理方式,有部《锦衣卫》的电影非常不错,很适合我们的口味,但是我们没看到……”“老师讲课不够大胆,风格不够泼辣……这节课不是我的菜”……
师生的交流,使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了新的注脚。
三、架设桥梁:让课本中的“人”和课堂中的人深度互动
“以独特的慧眼,发掘历史上的人的心声、情感、观念;借助课堂中的人身边的历史元素,将课堂中的人、历史中的人无痕链接”。课堂上,我选取恰当的史料,一边触摸历史,一边打通学生的思维。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处,从而进入思维深处。为实现本课“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教学目标,我使用以下两种观点:
(1)“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2)八股是求贤的国器,而非杀人的利器……在求取功名时,人人是平等的。———百度词典
同时设计问题:
(1)对于八股文,各人有各自的看法,你是什么观点?
(2)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的?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补充口述:顾炎武被称做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在理学走向封闭、极端的那个年代,他大声疾呼改革时弊,为我们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百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大众传播人类基本文明的平台,尤其是普世价值观的平台。
通过讨论,学生不但能提炼出钳制思想、摧残人才、有了部分平等这些基本观点,而且组织答案的时候,基本能用这样的语句组织语言:一面……一面……不能仅仅…而要……说明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全面看待问题,拒绝片面地思考。
搭建桥梁离不开材料,使用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课本材料与课外材料的有效搭配。如本课中的“动脑筋”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材料。(2)注意问题创设的情境性和层次性。如本课从选拔官吏的作用出发,引出八股取士及对它的弊端的分析,从而明确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3)注意活动生成中老师的点拨和引领。靖难之役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主角的身份和争夺的对象,才能正确理解事件的实质。
有了“人”未必有深度,但是欲求深度,必须有“人”[3]。要让历史中的“人”开口说话,要让坐在台下的“人”心有所往,要让站在台上的“人”异想天开。
陶行知形容某些教学状况时说:“先生是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新时期下,我们绝不可重蹈覆辙,应根据新的学情创造出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省思——从顾俊老师的公开课说起.中学历史教学,2016.04.
[2]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有感于吴江问史论坛.历史教学,2016(05).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篇12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是宝贵的。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三天,我一定要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假如我的生命还剩三天,第一天,我一定要玩个痛快。首先,我要先去大运中心玩,做许多从未做过的运动:打篮球、打乒乓球、踢健球、踢足球……我还要围着大运中心的主场管快速地骑自行车,直到筋疲力尽为止。也许这并不是个宏伟的设想,但这已经足够了。然后,我要去风光秀丽的甘坑古镇,玩遍整个小镇。我要吃遍整个小镇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要细细的品尝!我要购买我梦魅以求的鸟哨,那能发出清脆的鸟叫声的鸟哨,是多么的有趣啊!我还要拍遍整个小镇,那古风味儿十足的小镇,使得多少人驻足痴望。一路的好风景,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片嫩叶上,都有春天的芬芳,每一棵绿树上,都有森林的苍翠,每一滴露珠上,都有太阳的光辉,何人不拍照呢?最后,黄昏来临,短暂的一天悄悄离我而去。
第二天,在人生短暂的`路途中,也许有美丽的追求,也许有充实的事业,但给我快乐的是我的朋友。我要汇集起我所有的朋友,在海边办个聚会,享受日出来临时的欢乐,享受迎面吹拂而来的海风。在太阳下和朋友一起快乐的游泳,欢快地唱着歌。让我忘记失去生命的痛苦。随后,傍晚来临,快乐的一天和我擦肩而过。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了。就这样,我想起了我生死的栖息地一——家。家是停留的港湾。它给予了我温暖。在最后一天,我一定要为爸妈做点事儿,尽到最后的孝心。早晨,为爸妈做一份热腾腾的早饭,帮爸妈洗碗,洗衣,晒衣。中午,为爸妈递上最后一道香喷喷的菜,看着他们吃饭时高兴的容颜。晚餐过后,我要为爸爸洗最后一次脚,为妈妈按最后一次摩,大声对爸妈说:“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创造了我,我爱您们。”天色已晚,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最后一天。
读书,还时光以漫长 篇13
只希望在读书中还时光以漫长,可以让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一本书读完,自己仿佛已穿越了一个世纪,如同看到《百年孤独》中家庭最终的覆灭,仅仅几天,便已觉得自己是位见证这事件的老者,感叹着与时间逆水行舟,奋力拼搏,并不断地往后推,推到过去。“过去”,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关键词,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也是想让时间缓慢吧,等待着时间的罅隙然后一头扎入过去中。
生命里最多的是回忆,回忆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因为有微笑,有泪水,也总有一些人和事,便形成了—个个千丝万缕的故事。它们在时光里慢慢筛选,留下来的都是铭刻于心的泪水与温暖,可一旦沉迷,便很难自拔,像毒品般毁掉你的余生。所以我总有意避开感怀过去的回忆,因为回忆总不能认为它幸福,而是给我们永逝的韶光一个个悲哀的悼唁。我记得与别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景,记得彼此间的甜酸苦辣,记得雄赳赳转身的潇洒。可心里记得的那些人,再也没有见过,所以只希望时光漫长一点,再漫长一点,好与那些人有机会相见,可希望只能期待在书中完成。
合上书,挺直身体伸个懒腰。阳台上晒的破旧棉被,承蒙阳光的垂怜,那照下来的光线,挽救了它不可救药的丑陋。想起看过的《忠犬八公的故事》:“我总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你也总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你吧。”这情感居然能那般顽强地蹒跚过十年,恍恍惚隐。那清浊的时间,一点一点,穿过世界最遥远的距离。生与死的距离,对于一条狗来说,是无法参悟,它只能相信那迟早会来的。它的生命如流水,一点一点在车站的青石台上年复一年地流逝。它等待,它卧在那里,等待它的主人回来。等待的十年,透彻成一种风景。
当我读完那本书时,忽然哭了,肆意的泪水汩汩流淌,自己却完完全全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篇14
一、精心加工生活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热点、焦点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我在讲九年级第三课“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时,给学生列举了六、七十年代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收音机、手表、载重单车。然后,我让学生列举现在结婚所需的“几大件”都有哪些,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回答:冰箱、彩电、电脑、摩托车等。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列举的这个事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努力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契合的知识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我在给学生讲“生命的意义”时,举了一个在当时曾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例:“1982年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一位不慎跌入池中的69岁老农魏志德,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死值不值得?(2)你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在学生们议论纷纷、看法不一之时,我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进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既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观点,又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自己的努力,一个一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求解中,逐步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 巧设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活跃课堂的前奏,它对一堂课的成败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给课堂增添一道亮色,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环境和环境问题”时,开头讲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事例:“孟加拉国肆意捕捉青蛙出口到欧洲,造成严重的虫灾。为灭虫,孟加拉国又去欧洲进口农药,结果得不偿失。这种做法既破坏了生态平衡,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堂课我们来讲环境问题的含义、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我设计的这个导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
2. 巧设结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堂课若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凤头”,更需要“豹尾”。如果说生动有趣的开头是“凤头”,那么,充实有力而耐人寻味的小结就是“豹尾”。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结就是对一堂课所讲知识的总结概括。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精练,更要耐人寻味,学生才会乐于探究,乐于回味。我在小结“环境和环境问题”时说:“肆意捕捉青蛙这一事例警示我们,保持生态的平衡已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洱源县作为生态文明重点示范县,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如何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其中?”我给学生设置这个带有悬念的结尾,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自觉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设课堂结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3. 采用幽默语言,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诗词等,促进学生的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教学语言,制造出课堂亮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引用学生易于理解的名人名言、格言、诗词、俗语等阐述基本知识。我在讲“诚信”时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友善”时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讲“学会理财”时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些通俗易懂的句子,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生活化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我以“我周围的环境问题”为题,让学生做了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包括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的资料,写一篇“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你我共参与”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的实践活动,结合课本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身应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就会割裂思想和生活的关系,就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根本谈不上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经历,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在生活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学生开放,向现实开放,还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本色,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推荐阅读: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5则范文09-23
本色语文 有效教学10-07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07-08
本色语文06-20
回归语文的本色10-24
打造本色的语文课堂11-09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10-27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09-21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05-18
简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