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共12篇)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1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个体, 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 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 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应敬重生命的存在与伟大, 关注生命的完整, 凸显生命的灵动, 张扬生命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从表层看是学习言语的表现, 要教人学习听、说、读、写的;从深层看是奠定言语人生, 诗意人生的基础, 体现生命的存在价值。”[1]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土地之上”。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 就是要使人在言语创造中获得“诗意地安居”, 营造充满生命气息和浪漫情怀的诗意人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进行正常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外, 应更多地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 使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恩生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一、忽视生命教育:传统阅读教学的低效性
面对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向何方?在我国古代, 视文本为意义的根源, 更多的把文章看成是政治、道德、伦理的派生物。既然“文以载道”, 那么阅读教学应以“明道”为主。“大抵为文者, 欲其辞达而明道耳, 何问其余哉?”表明了传统阅读教学以“文章分析观”为本的渊源。其实, “文章分析观”的教学实践, 以课文分析为主线, 把课文肢解为语文知识的碎片, 以借鉴写作为目的。最终, 它还是以“事功名”为终极价值。
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 是工具还是人文?一直以来, 成为语文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与此相伴而生的阅读教学, 工具论学者将“言语教育观”作为阅读教学的中心, 主张建立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 于是, 语法、修辞、逻辑等应运而生, 从索绪尔到张志公, 再到余应源, 他们在精心客串着语文科学化的重要设想。几十年下来, 偏重于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论抽象, 而忽略了学生言语生命世界的关怀, 语文逐渐变成为人人讨厌的“符号”, 失去文本固有的美感世界。
还有一派主张, 在阅读教学中高扬起“思维训练”的大旗。他们以“智力的核心———思维, 总是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为理论依据, 主张阅读教学重在激起学生思维兴趣, 强化思维力度。为此, 以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为首的思维训练派, 将阅读教学导向了所谓的“创造性阅读”, 还提出了审读、补读、改读、综读、逆评、发散等配套训练方式。其实,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任何言语活动都以智力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开发智力为中心, 训练学生的思维应激力。
语文的阅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诗性美的生命世界, 一切教学模式也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上。《语文教学大纲》早就明确指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生命存在的美丽, 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 创造生命的活力, 都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 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一“和谐”的内核应当是充满着爱与生命的敬重, 这其中更要包含着对普通生命的关切。阅读教学应当发挥阅读资源优势, 适时开展生命化教育。
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 西方人本位教育家一直把身心的和谐发展或者真善美的完满人格作为全人的标志。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仁者, 爱人”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 都反映了儒家对以“善”为导向的人格完美的追求。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要以人为中心, 以善为导向, 追求人性的和谐发展。任何忽视生命的阅读教学, 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生命教育的原因、实施及价值
(一) 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生命教育的缘由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紧密联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曾在《我的教师梦》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发现是双向交流的自我发现, 即包括教师的自我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语文教师的使命, 就帮助学生自我发现, 注重自我的精神人格塑造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福州一中特级教师陈日亮以为,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应该敢于在学生面前喊出“我就是语文”的口号。他坚信语文“是人生的一种行为”, 认定语文“是随时随地都要使用的工具, 是人的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或离的工具。说它是工具, 毋宁说它就是一种生命行为。”
[3]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应试教育的魔爪下举步维艰, 学生面对的尽是考试、升学竞争与压力,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使教育走向了漠视生命的极端。“考好则心喜, 考差多怨语”的评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久经考场的炼狱, 心理变得异常脆弱, 语文教育也因丧失了生命力而背负着“误尽苍生”的骂名。
语文是最具灵性的学科, 是对学生人格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塑造。如何让语文教育重新回到人本身, 让生命教育贯穿语文教学中, 达到语文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训练的和谐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时代要求和当今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二) 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阅读课程与个体生命、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 能够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去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性和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资源。
(1) 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思想家史怀哲在《敬畏生命》中指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我们应当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他是在非洲志愿行医时, 有一天黄昏, 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渡, 突然感悟到生命的可爱与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心中蓦然而生, 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和不懈追求的事业。弘一法师在圆寂前, 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 一定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垫一个碗, 碗中装水, 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金梅的《弘一法师传》, 读到这个细节, 总是被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深深感动着。
(2) 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反思西方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 加上家长、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 我们应当纠正错误的生命态度。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吗?看着那“老柏树苍幽, 野草蔓藤自在坦荡”, 我明白了活的更茂盛的其实是生命本身;看着那“爱喝酒的老头饮酒情状卓尔不群”, 我懂得了人生时刻清醒也是一种罪;看着那“捕鸟的汉子又等了好多年”, 我又明白了即使没得到, 生命仍要坚持的执着;看着那“气质素朴并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 我又懂得了生命不一定非得绚烂、耀眼, 其实淡定与素雅更耐人回味。
(3) 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读过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吗?我们在感受生命偶然的同时, 又让人不能不为那几棵莲子由弱小而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深深的敬畏。我们不得不承认:天地萌生万物, 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 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莲子尚且如此, 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坚强与神圣, 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
(4) 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诗经·大雅》的“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承继了人间最朴素的感恩之情;孟郊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唱响了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白香山“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今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表达了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的感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将感恩之心推及他人的豁达境界;《战国策》的“人有德于我, 不可忘也”, “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明亮了世人对感恩与施恩的体悟。生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存在即是一种幸福。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 让感恩生命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伴我们一同成长。
(三)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谰教授指出:“新基础教育研究致力于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其核心理念是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4]新的教学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
语文阅读教学理应自觉承当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通过生命教育对语文的人文内涵作出新的诠释, 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命素材开始, 教学生认识生命, 理解生命;期待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鼓励学生感恩生命、热爱生命并创造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构建起一个以“人”为核心, 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高度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 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实践生命教育就是在实践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
语文教育是诗意的教育, 是精神相遇的教育。在课堂上, 就师生关系而言,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人格意义上的尊重与平等, 而且是对话中相互激励, 相互理解, 相互接纳, 彼此精神共鸣。在人与文本对话中, 人走进文本, 用生命阐释文本的意义, 构建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
语文教育是唤醒、引发的教育, 是幸福的教育。语文阅读课堂不仅要授受知识、启迪智慧, 更要润泽生命。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 将智慧融入生命, 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 即使再多, 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 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5]所以, 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 进步伴随着浮躁, 文明蕴蓄着喧嚣。纷繁的世界固然精彩, 但始终无法掩饰精彩之后的落寞与无奈。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 生命愈发地彷徨, 教育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迷失。如果教育与生命隔离, 那么将是教育本身的误区, 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时代呼唤教育的回归, 回归到人的生命这一主题上来。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 理应自觉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 将生命教育进行到底。作为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学科, 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上理应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融入生活与关怀生命, 就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基本魅力。
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生命之存在的意义, 鼓励、倾听学生的生命叙述, 呈现生命成长的活力。教育即生活, 生命在教育中。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 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 回归自身。让生命融于教育之中, 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与独特。让生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渐臻于丰富、完满与幸福。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问题是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以往阅读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要追求, 重视考察作者的情感态度, 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生命体验。新语文教学观强调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树立尊重生命的伦理, 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 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语文阅读世界充满着丰富而美丽的平凡生命, 阅读教学承担着语文教学的重要角色, 因此它理应将关注生命的和谐生长进行到底。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命教育,价值,关注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第88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第2页
[3]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第436页
[4]叶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第190页
[5]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J].明日教育论坛.2001 (2)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单纯的生命,如何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孩子们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味生命的哲理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有力的平台。
如人教版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则深深打动着人的心,特别是那一句句稚嫩的“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更是叫人心头一震的是课文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那么怎样让这些孩子体会到这些呢?教者把课文第一段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播放了鱼儿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片段,让孩子走入情境去感受鱼儿的快乐、自由自在、幸福,然后让孩子们代替小鱼来说说话,当孩子们兴奋、愉快时,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陷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图片,并用“可是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你们看: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让孩子们通过两个画面对比,体会到小鱼生活的困难和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挣扎。
果然从孩子的朗读中发现情境的设置达到了目的,他们那深情并茂的朗读传递着小鱼的难受和生存的困难,他们脸上的表情也早已从愉快变成了严肃,特别是当出现几百条甚至上几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的图片时,教室安静了下来。当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描述:“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什么,想说什么啊?”时,孩子们的手高高举起,一个个压抑不住想诉说的表情,“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多想像以前那样快乐、自由啊”“谁来救救我啊!”“请帮帮我们!”孩子们已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完全走到了情境之中。很显然,这时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贵已经有所了解了,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世界里,他们和鱼儿并没有区别,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内心想说的话。教学达到了效果,孩子们在情感上已经达成了共鸣,所以后文中小男孩对鱼儿伸出援助之手便也成了自然。小男孩知道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救所有的鱼的,但是他还是不停地干,因为生命可贵,当生命危在旦夕时,要尽力援助。
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学会珍爱生命
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生命教育资源被隐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指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生命。
如三年级上册《和时间赛跑》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时间,认识时间和怎样对待时间。许多教师都把教学中心落实在解读文本,感受时间的瞬息流逝上。而我认为真正的重点是让学生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付之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所以,在教学中可增加“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的教学环节。第一步:联系上文看看“我”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第二步:讨论每一次跑赢时间,“我”有哪些说不出的快乐?第三步:你打算怎么和时间赛跑?最后拓展说话,学生有的说:每天早起五分钟,背几个英语单词;有的说:每天少看一点电视,多看几页书;有的说:我回家作业要在晚饭前完成。也有的说:做作业时和同学比谁做得快。看来,学生都有自己的办法,都想试试,体验“成功”。可见,只要全身心投入,就可以跑赢时间,就可以做得很出色。“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学生们记住了,并付诸行动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友情,体会生命的快乐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如《掌声》这篇文章中同学们的掌声让腿有残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的美好,同时也明白了“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的道理。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8-01
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项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伴随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早已不局限在知识传授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问题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生命教育的概述
1、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生命教育,是指立足于生命理解,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乐观、健康健全的良好品格。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语文学科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中的真善美,要通过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生命教育实施的必然性。其次,语文学科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项学科,通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人文精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最后,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挖掘,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功利化倾向严重的问题也非常普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因材施教原则。一方面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生命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以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指导。其次,学生体验原则。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所形成的生命感悟是有限的,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与体会,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最后,尊重接纳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有生命温情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积极的互动交流,这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
1、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创设生命教育情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落实生命教育。教师个人首先要树立生命意识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的反思,深入的研究,提升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其次,教师要整合语文阅读教育资源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营造具有生命温情的教学情境,打造具有生命温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生命,升华生命。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在深刻把握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与父爱有关的视频短片,音乐等,使学生的情绪与阅读内容相一致,为阅读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学生在阅读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就感受到了父爱,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人性之爱。
2、尊重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行为,不同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行为和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环境。首先,教师可以把课内指定阅读与课外自由阅读相结合,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范围;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学生创设展示阅读个性的机会。
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原有教材指定的名篇阅读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精选阅读篇目,推荐了有关生命教育的阅读篇目来进行课外自由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安排。如,名人的生命力量专题:《居里夫人》、《林肯转》等;热爱自然专题:《我们的树》等;自我接纳专题:《你很特别》等。
3、丰富教学活动与方法,为生命教育创造机会。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并发挥生命教育的最大功效,还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此来巩固阅读教学效果,为生命教育的实践创设契机。
例如,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将生命的感悟记录下来,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阅读中,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记录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次,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与生命教育和阅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热爱生命”主题读后感比赛、“生命的力量”主题阅读内容推荐等,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来为生命教育实践创造机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整合语文阅读教学资源与生命教育资源的契合点,挖掘阅读教学资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不能变得过于功利,要通过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使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身,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相信随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生命教育的实践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潘倩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篇4
生命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关注人的自然健康还关注人的人文健康。在社会现象中集中体现为, 功利主义、金钱本位主义思想和意识弥漫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生的每个阶段。另外, 严重的社会失信、失德行为以及对生命缺乏珍惜、尊重和敬畏意识的现象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因此,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 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 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 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生命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尊重生命, 关注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 已成为最被推崇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引导生命走向完善, 追求生命的意义, 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 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 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 提升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意识不是与生俱来, 是后天的生活或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生命意识有强弱之分, 是需要一个教育过程才能实现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不同于政治理论与解读, 它必须渗透到一篇篇具体生动的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生命, 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既是时代的课题, 又是教师的历史使命。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一) 简单处理文本的人文性
很多老师的确注意到了文本的人文性, 但具体的教法依然值得商榷。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这一点正是体现了阅读教学应渗透生命教育, 不仅要注重文本的知识性, 也要在乎文本的人文性。让学生寻找文章的美点进而赏析品悟是当下很多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二) 目中无人, 重授业而轻解惑
教师在上课之前往往会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设计好问题和教学思路。这样就会把学生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下, 出现“意外”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样一节课下来有惊无险, 甚至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三) 主导变成了主控
教师为主导, 强调的是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学记》中说道:“道而弗牵”, 就是说要谆谆诱导而不要直接“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可是, 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 一些教师变成了“权威”的“发布者”, 不仅自己不去引导学生思考, 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直接将标准答案塞给学生背诵, 学生只得低头猛记答案, 以此备考。教师, 你从主导者变成了主控者。
四、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 创设有关情境, 导入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学生生命个体的积极参与, 使其生命化, 它时刻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 也要有个性体验, 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体验的发生需要情境的再现, 因而恰当的营造氛围, 创设有关情境, 诱发学生的生命直觉, 唤醒他们的生命体验,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设情感环节, 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如朗诵时配上背景音乐, 小说阅读教学时如有影片可节选最精彩的片段, 使学生如临其境, 置身其中进行阅读会更好把握主题。
(二) 将生命进行比较阅读
在分析烛之武与荆轲人物形象时, 我们对其生命形态进行比较。同是国家危难, 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 临危受命, 荆轲挺身而出, 毅然前往, 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同样面对强秦压境, 烛之武选择游说的方式智退秦师, 是位智者, 而荆轲却带着匕首踏上行刺的不归路, 是位侠客;烛之武活着完成了任务, 荆轲虽死却没完成任务。
(三) 品味有生命气息的语言, 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5
[摘要]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相互关爱,这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存、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大学生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他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高校恶性的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一、在大学语文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为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在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我国,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一直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到部分课程如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中,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比重较少,切偏重政治、道德说教,较为抽象,缺少人文、情感性的东西,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而具有连贯性,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审美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每一堂大学语文课都渗透着生命意识。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映射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因此,探讨大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感悟生命、品味人生、是我们高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然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却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能,即以掌握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应从大学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使得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与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大学语文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承载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思考。不管是中国诗词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赞美,还是美国作家克伦・沃生命意识是她的灵魂。还是对《生命生命》中,对那只一次次受到戕害,依旧努力顽强拼搏以摆脱困厄的小蜜蜂的描写,都表现表现了天人融合的生命绽放。
(二)大学语文教学极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为一文一书、或一个老师的课或某几节课的影响而改变人生选择或人生命运的例子。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一段让人铭心刻骨的语言,让人们在对生命的无知、迷茫中,深刻地感悟生命,这是语文的意义,也是语文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对生命的关注的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了人的生命,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漠视人的生命体验,忽略人的生命需求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极大扭曲。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
三、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一)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二)积极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大学语文教材,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广泛收集和编写蕴涵丰富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充满真情与智慧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第一”的意识,不断引导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就是丰富人生体验,丰富人生教养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学生阅读的方向,潜在的需求,鼓舞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始终不渝的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学会带着学生分享阅读的体悟,形成情感的互动,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生命激情为引领,以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为最大的期待,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在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如没有命题要求的随笔能给学生足够大的自我空间,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如主题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对该主题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四、结语
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价值,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大学生学习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会思想,让学生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
[2]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xx(1)
[3]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xx(3)
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6-01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然而,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仍大量存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直接把教参上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得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累,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生命化教学以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在师生的各种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使教师充满活力,是实现学生和教师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把生命化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維上的启迪,产生对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阅读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
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读什么的问题,即阅读的内容是什么。钱理群先生在谈论语文教育时曾表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首先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直面生命,直面自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文本被遮蔽了。比如对多媒体的运用,本来多媒体是文本的附属品,然而许多老师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对文本的分析,造成了一种形式多样,过于花哨,与课文没有太大关系的现象。因此,在生命化教学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语文文本的钻研和解读。
除了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文本之外,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以此来补充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文学常识,引发学生对课文文本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等一些名著片段时,应该引导学生读一些前后章节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再比如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编者为了一定的思想所以删去了一些文字,这个时候应该推荐学生阅读原文,使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编者的思想。
二、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
有了好的阅读文本,下一步应该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对文本的阅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文本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与文本直接对话。然而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是不重视朗读环节,认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要么就是不太懂什么时候需要朗读,朗读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在生命化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朗读,又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情感,提高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诗歌和其他抒情作品来说,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教师不仅应做范读,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不用做过多讲解便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感情,而这种自己体会出来的感情比教师的灌输要更加深刻。对于一些记叙文或者是戏剧,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让学生演绎出来,让自己置身于人物的环境,充分理解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对于一些文言文等难理解或者生字词比较多的作品,教师则应该首先范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齐读或者自由朗读。
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些乏味的、引学生“上钩”的、不能真正让学生思维活跃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枯燥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无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讲解不应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情感,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生命力的存在,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敢于质疑,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讨论中对文章有更深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创设一些有新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刺激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四、阅读过程中渗透情感、审美、文化教育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生命的融合。一方面,读者通过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这些情感和思想反过来又充实着读者的生命,使其达到自我的完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还原作品的生命色彩。语文课文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透过这些名篇佳作,师生可以领略自然风光,感受风土人情,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取文本内的人文精华,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感染,产生文化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综上所述,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现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激发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索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心灵对话、灵魂碰撞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达生命、感悟生命、丰富生命。
参考文献:
[1]吴萍.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天地,2012.
[2]朱秀成.语文教学诗意的栖息地——生命化教育[J].现代语文,2012.
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7
一、改变传统观念,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孔子亦云:“导而弗牵。”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亲历阅读实践过程。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 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二、创设多维空间,舒展个体灵性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所,是展示学生灵性的天地,阅读活动中应致力于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焕发生命的活力。
1.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消除“师道尊严”,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用激情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我们要让学生在拥有自尊、自信、自赏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形成一种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舒展灵性。
2.引导多元解读,鼓励求异创新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重构文本,获取个性认识。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标准化”“唯一化”,限制了学生充溢灵性的解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淀下自己的思考。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孔乙己》时,在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后,还可引导他们想想:封建社会里,摔下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像孔乙己一样的可怜虫?这给我们哪些启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不难理解: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还因为他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可抓住小说中人们对孔乙己这样苦命人冷漠无情的态度,启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是否应多些理解与关爱?这样的多元解读, 不仅挖掘了文本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创新是学生阅读理解和能力实践的综合反映,是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的“催化剂”。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都要独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多一份保护, 多一份引导。如,笔者教学《伤仲永》一课,教参认为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是他的父亲“不使学”所致。然而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认为如此结局是仲永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自己勤奋思进,何至天才泯灭;有的指出,他成长的社会中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的风气沾染了仲永……对学生思维的跳跃,我特别珍视,大加鼓励,使其保持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重视诵读训练,培养感悟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基本的感悟手段,富有声情的诵读,使静态的作品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声语表现出来,让读者与作者直接沟通,从而再现作品真情,生发独特感悟。
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旨趣,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潜流。例如,在教授美文《石缝间的生命》时,我没有分析主题思想,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谈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读着读着我不禁对如此倔强的生命肃然起敬;有的学生感叹:不知名的花草尚且能如此,作为人,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有人高呼:石缝间的生命,如此震慑我的心灵,我仿佛有了无穷的神力……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把握了主题,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1.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灵性飞扬
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仅仅靠啃教材,学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人生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心灵成长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鲁迅自传》后,学生已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但那是零碎的、模糊的,为了让他们对鲁迅的的伟大人格有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学生有的阅读了《鲁迅文集》,有的摘录了鲁迅年轻时的故事,有的下载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课外阅读让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理解得更透彻了,更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的人格魅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规定课外阅读量,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作品,也可提供一些有一定质量的报刊、网站、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等;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采取“监控”的办法:集中交流阅读信息,写读书报告等,通过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创造阅读教学新境界。
2.嫁接生活,凸显语文阅读本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七彩斑斓的各种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教材注入新知识,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如当前的尖端科学信息,文艺界的新动态,作家的趣闻逸事等,广开活水源头,催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比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尝试社会实践活动,自办语文小报,创办班级刊物等,给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无限的创新天地,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内涵,我们中学语文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摒弃功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教学舞台焕发异彩。
摘要: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张扬其个性。引导自主探究,创设多维空间,重视诵读训练,拓宽阅读视野能引领语文教学走出误区,创造阅读教学新境界。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尊重文本生命,促使个性多样化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精心选取了很多篇大家名作,这些文章都凝结着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作品朴实的人文内涵折射了文本分析的多样化。文学语言表达手法的模棱两可和读者个人生活经验的多元性,让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与意见。
当一篇文学作品结构不确定和有“空白”时,会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大的,因为它时刻处于与读者的对话的意义动态生成之中。这时候,我们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分析、理解文本。文学作品往往不只是具备唯一的意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只要符合语言文学的标准,言之有理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在阅读教师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使一些文段的理解提供了参考答案,只要学生的意见可行、合乎文章大意,就应肯定并采纳。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苏教版《荷花淀》课文时,首先要导引学生思索故事开头部分描写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教师应当带着感情地朗读一遍,学生从教师流露出的感情和阅读上下文就会知道:表面上,水生嫂不会不支持丈夫水生与不忍看到丈夫离开的心理矛盾,而实际上,水生嫂是顾大局、善解人意的女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上去非常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应当是水生嫂也希望水生本人理解并体谅她留在家中将会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并付出辛勤劳动,也期待水生在离家之前对自己有更多的心理安慰与关爱。除此之外,教师也必须包容其他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水生嫂貌似生气地说出这句话,其实是想着留住水生,让他在家陪伴自己,还能帮忙料理家务。这同样也合乎情理,教师也要尊重这种个性化的思考。
二、尊重学生生命,阅读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相当个性、相当自我的行为,学生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基,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阅读的质量如何,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关。感知则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文章含义,才能对个别文本的遣词造句功夫有一个宏观把握与理解,进而了解文本的深层次含义。教师在讲课时要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文本做出深刻、独到的理解,从而使文本焕发出新的魅力。
人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随着实践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变得趋于独立,自尊心较强,注重对自我的评价。因个性方面的差异,语言运用能力和储备的语文知识也迥然不同,当学生们面对同样一篇文本时,自然而然解读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就要试图尊重学生们的不同观点与见解,以便于张扬学生们的个性。
教师在阅读教师中也要注意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只扮演组织、引导学生阅读的角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具备理解、感受、欣赏和评论语言文字的功力。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作者的用词、修辞、逻辑和语音等阅读方面的知识,有效地反映学生生命与阅读个性的来源。中学语文苏教版的一篇现代诗一《有的人》,在学习时,除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以外,还要使学生们仔细揣摩作者的用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们经自主探究学习,就很容易发现这两句用对比的修辞,深刻地揭示了丑恶、渺小的一类人“活着”如同“死亡”,而淳朴、高尚、善良的一类人虽死犹生,精神的光芒仍然普照人间、泽被后世。
三、尊重教师生命,以点拨的方式促进个性化阅读
中学语文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开展互动交流的平台,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汲取文本知识的有益营养,增加语言知识储备,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辨别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他们切实走近文字世界的时候,事实上都在与作者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对话与沟通。每位中学教师作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生命个体,对文本也有个人特殊的解读方式。因而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单纯以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作为标准答案,而要仔细聆听、考虑学生的思路。教师只有把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自觉地完成读书任务,阅读教学才能发挥应有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是同样的阅读对象,但角色相差甚远,教师只是知识的点拨者与指引者,点拨和诱发学生塑造阅读的个性。在学习《西厢记》第二本时,老夫人说:“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其实传递了赖婚的消息,现场的人都明白。张君瑞说:“呀,声息不好了呀!”崔莺莺说:“呀,俺娘变卦了也!”虽然教师一读便明了,但学生未必全懂,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结语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课堂注入活力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 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课件,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创设情景, 真切感受。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认识, 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最近我上了一堂《火烧云》的课, 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火烧云这一实际, 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 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 让学生欣赏、观察, 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2、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如学习《海底世界》, 农村孩子对大海知之甚少,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 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 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此外, 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丰富多采的教学手段, 让课堂鲜活起来
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问:“人类是在哪一年登上月球的?”台下鸦雀无声, 老师接着问:“哪个国家的人最先登上月球?”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老师再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仍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一位听课的老师问其中一位孩子, 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 孩子淡淡地回答:“书上写得清清楚楚, 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简单枯燥地教学, 使学生觉得乏味, 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 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
三、形式多样的阅读, 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 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 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 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 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 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阅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就是使文中用文字描述的景象、人物、事物, 通过阅读, 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 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 由于学生对这段历史、对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缺乏了解, 难以与作者和文中的首都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此,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1、人们在怎样的天气情况下等候总理的灵车?请想象人们冒着严寒等候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2、总理的灵车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 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 静静地站着、站着……你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心情吗?同时配上播放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 以创设悲壮肃穆情景, 催发学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唤起学生的哀思,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以及文中的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2、在阅读中质疑,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读书有所疑, 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 方能有所得。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要教有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为长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 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 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 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 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10
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
一、认真备课,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找准切入口, 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教育的因素挖掘出来。《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确定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比如, 《鸟》这首诗,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诫之声, 劝导人们爱惜鸟类, 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教学本课我在确定情感目标时着重考虑了“保护动物, 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教育学生小鸟也和我们人类一样, 有血有肉有生命, 我们应该尊重它们, 珍惜生命。《这条小鱼在乎》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 仔细研读了教材以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情感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对话的内涵, 感受小男孩美好善良的心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向小男孩学习, 懂得要珍惜生命。像这样适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很多, 只要我们真正走进文本, 潜心研究, 时刻把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 就会不断发现新的素材。
二、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 在阅读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
1. 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感受人物精神, 从而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如:《生命的药方》一课, 教学时运用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感情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体会德诺当时的处境:孤独、无助、绝望, 让学生深刻感受艾迪对朋友不离不弃、真诚感人的情谊, 同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艾迪对待生命的态度, 他不仅仅是在爱他的朋友, 更是在呵护一个生命。
2. 议。
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使学生在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中提升认识, 实现生命教育。在教《生命的药方》一文时, 我让学生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 雷诺的妈妈为什么“泪如泉涌”? (2) 艾迪找到治病的药方了吗?这药方是什么?通过讨论, 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悟文章主旨, 受到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的教育。
3. 悟。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在《论语》里就明确的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明确的阐释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诚然, 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所学教材中, 通过对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哲理,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感悟教材的思想内涵, 进而自己感知生命的重要。人世间什么东西岂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呢?《病房里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及生命态度教育的好文章, 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大卫给予鼓励和希望, 以期使之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这也表现出吉姆对生命的渴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窗外什么也没有吉姆却描述得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思考中悟出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 以及认识到吉姆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尽头得到了延伸。引导学生感悟到, 人的生命既有脆弱的一面, 又有坚韧顽强的一面。在艰难困苦面前, 我们要做战胜困难的强者, 强者自强, 才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才能使生命更亮丽。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让生命教育细水长流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视线延伸到课外, 比如:教《生命的药方》一课时, 我建议学生的阅读链接是《触摸春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让学生通过对安静、海伦·凯勒了解更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海伦用她那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 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是知识的力量使海伦由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启迪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要树立把对知识的渴求, 看做对自己人生的追求的思想, 我们的生命才有欢乐和幸福, 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让学生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每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叙述中, 用心听, 用心看, 领略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发出会心的微笑。与此同时, 拓展延伸,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以“你听过瀑布飞流的声音吗?”“你听过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吗?”“你听过野花在风中跳舞的声音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倾听, 去想象, 在此过程中, 他们感受自然中生命的美好, 也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也会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精彩。
当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渗透方法, 但都要很好的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作为教师, 我深信, 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哺育作用。而这, 也同时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生命意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教育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篇章,如关于生命意义的,关于体现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的,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等等。利用现有教材资源,通过阅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无疑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一、在阅读中体悟人生哲理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阅读教学就应将生命意识教育植根于文本之中,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述生命中的三个片断:1.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3.我静听了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接下来让学生作深入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从这些寻常小事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最后,教师又将本文与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 生命》作比较阅读,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了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
二、在阅读中升华情感世界
一个人的生命意识是和他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为了强化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情感世界更加健康丰富。如教学《杜甫诗三首》,在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教师还可让学生举出许多这样忧国忧民的作家——屈原、范仲淹、鲁迅、闻一多、高尔基等,在一一列举中,学生深深体悟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开阔胸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阅读带来了审美愉悦。“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从另一个角度说,经常在文学阅读中体味审美的愉悦,会使我们养成审美的生活习惯,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课堂上我带领学生畅游《三峡》,欣赏那里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体会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品读《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感受苏轼寄情明月,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游览《中国石拱桥》时欣赏它形式优美的同时,又被它科学巧妙合理的内部结构所折服……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作为美的载体,它们差不多蕴藉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的积淀。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其本身就是语言艺术美的构筑。纯净的语言,美妙的意象……无一不引领我们去探求语文美丽的生命。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不同审美角度、审美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学会体验这种阅读中的美感和幸福,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总之,只有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学中,无数孩子的灵魂才会被唤醒。作为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下,他们将会努力地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人的生命,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我们的语文课程也不再被孩子们排斥,我们的语文世界也将因此闪耀人性的美丽。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通读文本
通过多年的阅读实践教学, 我认为要想读懂文本, 必须认真回答好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如读记叙文, 就应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读议论文, 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用了哪些论据, 最后提出了什么结论。读说明文, 应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作者介绍了与说明对象有关的哪些内容。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文章的标题对于把握文章的内容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教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将文章的标题分类归纳, 或按照标题的结构, 或按照标题的作用等, 能有效缩短学生进入文本的时间。
第二个问题:怎样写。如果说前一个问题侧重文章内容的宏观把握, 这个问题主要解决内容是依靠怎样的的形式呈现的。这也是三个问题中最考验学生和教师基本功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对相关的文体知识、表现手法、修辞等有明确的认识, 否则必将将学生引入混乱。同时, 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不能因为教师讲解过, 就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后, 教师和学生必须搜集存有相关知识点的文章,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内容与形式都了解清楚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想?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如《社戏》中有一句:“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过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 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 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学生若能这样多问, 就能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知其所以然了。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 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
通过这三个问题, 由表及里, 由里返表, 依次递进地深入思考, 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读懂文本。
二、了解作者
如果我们的讲解仅停留于让学生读懂文本, 语文课必将失去她的生命力。因此, 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赏析, 在赏析的过程中走近作者的心灵, 读懂作者, 了解作者。这里介绍几种深度赏析的方式:
1、唤情式阅读。很多时候, 打动读者的可能就是文章中的那一两句话, 如:“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宗璞《紫藤萝瀑布》)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沉淀”这个词上。该句连用两个“沉淀”, 让我们感受到紫藤萝紫得那么厚重, 紫得那么充满活力。从而让读者也不由得感觉到浑身充满力量, 并带着这种对生命的赞美, 随着作者的脚步, 向下探寻、感悟、体会。在与作者共鸣的过程中, 获得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
2、还原式阅读。
不同的人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情境, 即使是同样的意象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汪国真的散文诗《雨的随想》中写到:“无论什么样的故事, 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中有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 浸润成一种气氛, 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 有时也能飘泼成一种灾难。”这就需要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仔细体味、揣摩。将作者笔下描绘的情境还原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常理应该怎样?在作者笔下又是什么样子?两者相对照, 自然能够明白个中深意。对于一些含蓄性的语言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解读, 去想象。这一过程既是阅读的再创作, 也是对观察力、联想力等思维感受能力的检验与锻炼。
3、迁移式阅读。
这种方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还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积累素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同一作者在不同文章里会流露出相似的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主题也会有相似的感悟。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将此加以梳理,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 文学作品中有些语言述写的是生活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生活情景, 它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或者说它能引发起读者的哲理性思考。所以在阅读时会唤起我们对同类事物的记忆或感怀。此时借机对这些可能联想起的相关生活事物给以梳理, 便是对生活的再认识, 再思考。若能及时整理、记录, 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又为再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内化升华
仅将阅读教学停留在读懂别人的阶段, 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由此及彼, 不断内化升华, 逐渐学生形成带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内容不丰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也是需要学生不断主动吸收消化的。
摘要:语文课应该是一门飞扬着鲜活的灵性并饱含着浓郁人文色彩的学科, 但长期的阅读教学却泯灭了她的独特魅力。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懂自己, 是一个逐层深入并不断内化的过程, 也是实现文本、作者、读者共鸣、共振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深度,内化,升华
参考文献
[1]柏松建.浅议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1) .
[2]唐泽薇.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35) .
[3]李建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七法[J].新课程 (中学版) , 2010, (01) .
[4]邹永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 2010, (03) .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09-11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阅读练习及答案05-17
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学05-29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06-27
有你真好…生命教育教学心得10-20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7
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湘教版英语)09-07
普及生命教育 呵护生命之花09-03
生命教育对策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