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命教育

2024-09-12

幼儿生命教育(共12篇)

幼儿生命教育 篇1

一.幼儿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 是一种情感智慧式教育, 它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求, 让受教育者感受生命的美丽、神奇与智慧, 体验生命的美好, 能尊重和关爱生命, 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今后有意义的人生打下终身基础。在幼儿教育的范畴中,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 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 肯定自我价值, 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勇敢地面对挑战, 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首先, 幼儿生命教育要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 珍视他们发白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其次, 幼儿生命教育要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学不要满足于教给孩子什么, 而是要精心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 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自主性。第三, 幼儿生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而是一种“唤醒”, 唤醒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要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 多给他们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 使他们在教育中自由展现生命的活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生动、活泼、全面、自主地和谐发展。

二.用图画书阅读完善幼儿生命教育

1.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策略, 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 构建生命意义,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 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 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 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独有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儿萌发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图画书之所以深受幼儿喜爱, 很重要的原因是画面和文字均趣味横生, 能从幼儿的视角去看世界。用童心去读世界。其中对生命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通常借助精致的图画和精简的文字, 简洁明了地传递。这就使幼儿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 逐步萌发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3.探索图画书阅读与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 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 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选择蕴含生命教育主题的优秀图画书为教材。现在市面上的图画书很多, 教师要考虑选择那些主题健康、明确, 画面造型流畅、优美, 故事语言简洁、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优秀图画书。其次, 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 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 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生命教育的特点, 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 才能选择契合幼儿需求的图画书进行生命教育活动。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开始对“我从哪里来”、“我是谁”等问题产生好奇, 中、大班幼儿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自我意识增强, 开始注意周围人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升华凋零等现象, 对“死是怎么回事”、“花儿为什么谢了”等现象产生疑问。因此, 通过借助相应主题的图画书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了解生命的各种状况, 对生命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诸如图画书《我从哪里来》、《精彩过一生》、《好饿的毛毛虫》、《长大做个好爷爷》、《一片叶子落下来》、《我永远爱你》、《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 都是进行幼儿生命教育的好素材。

4.收集幼儿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

(1) 有关生命历程教育的图画书。对生命的热爱首先来自于对生命历程的认识, 幼儿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 才能懂得珍惜生命, 引导小朋友体会生命的意义的图画书有《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彩虹色的花》、《星期四要去哪里呢?》、《风到哪里去了》、《我就是我》等图画书, 使幼儿真正了解生命的珍贵, 树立起强烈的生命保护意识。描写长大经历《我要我的牙齿》 (小公主幼儿图画书) 《我长大以后》 (小公主幼儿图画书) 《编织记忆》《我真棒再见老蓬》《爷爷一定有办法》《花婆婆》《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我是霸王龙》《长大以后做什么》《我太小, 我不能上学》《一口袋的吻》《一颗超级顽固的牙》《鼹鼠莫迪和活动的牙》《青蛙弗洛格弗洛格和陌生人:学会接纳与自己不一样的人》《青蛙弗洛格弗洛格去旅行:学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2) 有关安全教育和险情求生教育的图画书。幼儿缺乏经历, 碰到险情往往束手无策, 求生能力差, 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也很深刻。因此, 必须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 遇到火警、洪灾煤气泄露、食物中毒等应对的措施, 以防止不测事件对幼儿生命的伤害。例如《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雪山历险记》、《迷失在荒野》, 等。 (3) 有关自然和谐相处和保护环境的图画书。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协调、不断平衡才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 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利用保护环境教材内容, 让幼儿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例如《大树在唱歌》、《锡制的森林》、《小朵朵和胖沃克》、《小老鼠和大老虎》等。

5.结合图画书阅读实施开展各种预设主题活动。

(1) 结合相应的图画书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特色模拟活动。可以通过参观医院, 让孩子们感知病人的痛苦, 对生命的欢乐和痛苦有初步的了解, 培养其同情心、爱心, 从而能懂得生命、尊重生命。通过模拟社会生活, 学习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增强自信心, 让幼儿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 为今后的快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合图画书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孩子自己参与的探究活动。当幼儿对自然界的生物产生兴趣时, 可给幼儿提供机会, 让他们在教室内或园中开辟“自然角”进行种植、饲养。平时让幼儿给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清洁, 为植物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 鼓励幼儿细心观察, 教师加以引导, 让幼儿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一同分享, 通过体验活动来感知动植物的生命, 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 (3) 结合幼儿园大型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每学期, 我们会在绘本阅读的基础上, 对幼儿进行各项安全的逃生、防灾演练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掌握了一些逃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实际演习了如何将理论变为自身的经验, 从而提高了幼儿的逃生技能。 (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形成, 另外, 社会大环境的文明程度高低, 社会道德规范的强弱也是孩子生命意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素质, 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家长在日常的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 家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双向沟通渠道畅通, 从而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结语

幼儿生命教育一直是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课题, 通过近一学年的研究, 我们直面儿童的生命, 关怀儿童的生命, 尊重儿童的生命, 了解儿童的生命, 把儿童的生命作为开展研究活动的根基。我们发现运用多彩的图画书, 能够直观地让孩子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图画书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大型活动, 能够更加深刻地让孩子记忆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方法途径。

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对于生命教育活动我们一直是在中大班开展的, 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没有尝试, 因为现在很多小班的家长认为小班的孩子没有必要开展, 孩子心智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 反而会对孩子心灵产生影响。我们下一步将继续研究如何针对小班的孩子结合图画书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摘要:基于幼儿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 对幼儿生命教育活动内容进行剖析, 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图画书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幼儿,图画书阅读,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 2011:123.

[3]刘斌志.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 2011 (5) :45-47.

[5]赵军海.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幼儿生命教育 篇2

幼儿园安全教育:珍爱生命,预防溺水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防溺水的有关知识,知道出现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孩子的自防自救能力。

2、增强安全意识,预防溺水事件发生。

活动准备:

1.自制课件PPT

2.情景表演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

1.夏天快到了,天气渐渐地热了起来。叮叮和咚咚一块儿到公园去玩耍。来到池塘边时,叮叮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池塘里捉小鱼,高兴地脱下鞋子想要和他们一起玩。咚咚连忙拉着他说:“不行,不行!”咚咚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能去池塘边游泳玩水、有警示牌)

2.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呢?(幼儿议论)

二、了解令人心痛的溺水事件

1.师:是啊,看上去好玩的小河、池塘里却藏着很多的危险。每年都有不少小朋友因为溺水而失去了生命。

2.放PPT:放映幼儿溺水的图片,体会失去孩子后父母的悲痛。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孩子因为溺水而失去了生命,他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还有他们的亲人朋友们也永远失去了他们。)

三、怎样预防溺水事件发生

1.那我们怎样来预防溺水事故呢?(幼儿议论,师呈现PPT)

师:朱老师也想了一些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今天朱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知道多少防溺水知识。准备好了吗?请听题:

(1)你可以在哪些地方游泳?()

A:旁边有警示牌的地方 B:没人的江、河、湖、海 C:浴场、游泳馆

(2)当你去游泳、玩水时必须带上的人是谁?()

A:朋友 B:爸爸妈妈 C:会游泳的大人

(3)为什么不能在不知水情的地方游泳,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水里可能有水草会缠住身体 B:水里可能有漩涡 C:会把水弄脏 D:不知道水的深浅,容易出现危险

(4)下列哪个行为是正确的?()

A:周末、节假日不到江河、池塘、无盖的水井边戏水、游泳。

B:多叫几个朋友一起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C:可以到看上去比较浅的,不深的地方去游泳。

(5)不小心滑落入水中,而且不会游泳,首先应该怎么办?()

A:呼救 B:用手不停拍打水面 C:保持冷静,让身体平躺在水面上,向岸边划水。

(6).当发现有人溺水,你该怎么办?()

A:下水救助 B:放手不管 C:把竹竿抛给溺水者,电话报警。

四、教育幼儿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1.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的防溺水知识。可是叮叮还不知道呢。抓小鱼实在太好玩了,他想:“池水那么浅,没关系的。”正在这时,他们听到了救命声,原来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这时叮叮说:“我学过游泳,我去救他吧。”咚咚说:“我们还是赶快去找大人帮忙吧。”小朋友们,你同意谁的想法呢?赶快帮他们选一选吧。

2.除了找大人帮忙,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落水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

(拨打110、120请警察和医生来帮忙;找长竹竿、长绳、漂浮物等。)

3.打110、120时要说清哪些事情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地点)我来做警察,谁来学一学怎么打110?(幼儿模仿)准确的信息能够帮助争取到更多的救援时间。

4.叮叮和咚咚叫来了大人帮忙。在大家及时抢救下,落水的小朋友得救了。叮叮和咚咚成了小英雄,大家都夸他们是聪明、勇敢的孩子。叮叮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

五、游泳注意事项

1.为了奖励两位小英雄,爸爸决定带他们痛痛快快的去玩一回水。第二天,爸爸带着他们来到了游泳馆。换好衣服,叮叮和咚咚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泳池了。爸爸笑眯眯的说:“别急别急,咱们还没有做下水前的准备工作呢!”

2.下水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幼儿议论)

3.(PPT)让我们瞧瞧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4.游泳馆的教练还告诉叮叮咚咚,如果在水里感到不舒服,如:头晕、胸口闷、抽筋等就马上上岸休息。记住了教练的话,叮叮和咚咚这才下水玩耍。有了爸爸和教练的保护,叮叮和咚咚玩得可开心啦.六、小结

1.回家的路上,爸爸和叮叮咚咚做了一个关于玩水的“四不去”的约定(PPT):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

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探索 篇3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现状;探索

生命教育缘起于国外,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却一直发展缓慢。幼儿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幼儿对生命具有合适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准则。总体来说,就是在幼儿的自身发展主体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生理上的全方面教育,最后使幼儿可以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总而言之,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的涵义,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向幼儿传授该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在成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喜爱环境及艺术中的美,对其进行积极的效仿与创造,以此提高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增加生命的广度。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美好、安全的成长环境,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2]施晓卫.从意外伤害看幼儿生命教育[J].成才之路,2008(12).

[3]唐小冬.幼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2012(5).

幼儿园生命教育绘本的选择 篇4

一从绘本角度选择

1. 图文合一

绘本是一种专门为幼儿设计的书, 依靠一连串的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相结合, 即图文合作来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阅读的绘本既不是图画单独讲述的故事也不是文字单独讲述的故事, 而是图画和文字合作一起讲出来的故事。绘本中的图文关系, 既复杂又迷人, 图画和文字一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更需要这种图文搭配的生动呈现, 将深奥迷离的生命讯息以一种具体形象性、叙事性在阅读中引发幼儿的共鸣。引领幼儿走进故事,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将色彩明丽的图画置身于白色书页中, 加上与图紧密相关的文字, 营造出一种清新简洁的田园氛围。大量的问句引起了孩子的关注, 而与之相配的小图则提示着答案, 绘本中的主人公兔子达利不断区分“我”和“他”的个体差异, 逐步建立自我的概念。这其实是人类永恒思考的问题,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寻找自我、定位自我, 树立一个明确的自我形象, 而文中正是通过动物之间的故事向孩子传递人对自我认识的这一过程。整个故事过程中动物们形象地演绎, 不仅切合了孩子的思维方式, 也巧妙而浅近地开启了孩子对自我的判断、认识和思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对绘本故事精髓的理解。

2. 主题明确

绘本的主题表现也是作品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一部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力量, 往往来自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家庭以及死亡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孩子看的主题也逐渐映入教师的眼帘, 这些主题绘本的出现构成真实社会的全部。我认为生命教育, 不管是生的教育, 还是死的教育, 都可以而且应该出现在孩子的读本中, 只要是用一种温暖的感情, 引导孩子智慧地接纳生命的真相, 都能帮助他们内心成长。绘本《爷爷没有穿西装》中, 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 他以为那只是一场把爷爷“藏起来”的游戏。在他小小的心灵中, 无法解释死亡是什么东西。爷爷离开他的时间越来越长, 刚开始布鲁诺还有点生气, 后来, 他想起了许多跟爷爷有关的事情, 觉得胸口有点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胸口的痛慢慢地消失了……这是一本从孩子的视角来认识死亡的绘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细腻地描述了孩子失去亲人后的情感变化以及最终传递出了时光可以愈合伤口并永远印刻下生者对死者怀念的主题。而《再见了, 艾玛奶奶》讲述了艾玛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到去世的最后时光。一幅幅黑白照片, 串联起艾玛奶奶人生中最后一年的时光, 她虽然病情日益恶化、面容日渐憔悴, 但她始终乐观、坚强, 她珍重生命、正视死亡、与家人共同珍惜这最后的相处时光。它给大家传递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的人生主题。这是每个人都应当认识到的, 这样的生命教育绘本, 不仅孩子、每一个成人也值得来读一读。虽然这样的绘本显得有点沉重, 但勇敢地对孩子呈现这样的绘本也需要一种力量和智慧, 也希望通过阅读能将孩子们从死亡的惧怕中释放出来, 促使孩子们更加懂得活出生命的光彩。

二从教师角度选择

1. 优先选择经典畅销的作品

在进行生命教育课题的研讨之前,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绘本的阅读, 逐渐从众多的绘本中选取了认为适合孩子的生命教育绘本, 这其中也许带有个人的色彩, 但从经典畅销作品、国际国内的权威机构和相关专家推荐的绘本, 还有大家熟稔的作家作品中进行选择是我的首选。如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和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等获奖作品;美国纽约图书馆发布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著作《绘本中的生命花园》《经典绘本的欣赏与讲读》等。同时还从“蒲蒲兰生命绘本馆”“花婆婆生命教育绘本馆”等知名的绘本馆中进行选取。这两个绘本馆借助绘本这一媒介, 透过绘本中故事的分享, 触动了我们对生命的感受, 值得我们慢慢品味。另外时刻关注一些绘本作家的即时信息, 即时关注他们对绘本在教育中的一些思想与做法。

2. 根据教学经验进行选择

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实际行动去观察、感受生命, 进而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希望透过课程的组织让幼儿去认识、尊重生命。希望借助相关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作为课程教学以及活动延伸的载体。透过绘本浅显的图文来传达生命的意涵。因此在选择时, 结合自身对生命含义的理解以及幼儿园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选择生命教育绘本时除了考虑到故事内容与是否与幼儿生活相关, 是否易于幼儿理解, 我还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所选择的绘本是否易于与幼儿互动、是否可读性高、易于讲述和发挥, 当然更重要地是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像绘本《搬过来, 搬过去》, 爱是需要勇气和创意的, 也是需要为对方而考虑的, 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 除了爱和体谅, 还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 是一种大爱的体现。《彩虹的花》《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意义以及无私的爱与友情。《小猪变形记》《大脚丫跳芭蕾》教会幼儿自我认知和自信。《鸭子骑车记》《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是既兴奋又愉悦的故事, 生动地描绘出孩子勇于探险的心理, 让他们萌发了大胆尝试的勇气。《长大做个好爷爷》《记忆的项链》告诉了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爱与接纳, 唯有以爱联结, 才能修补心中的创伤, 才能让爱意继续传承。《花婆婆》让孩子感受到生命既是一趟美好的旅行, 又要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三从幼儿角度选择

1. 选择符合幼儿情感体验的生命教育绘本

绘本阅读能给幼儿带来各类情绪情感的体验, 绘本中精巧别致的构图、色彩美丽的画面、极富吸引力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些东西所渲染各类情绪情感的出现、发展, 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幼儿能从绘本中找到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的影子, 在绘本中找到熟悉感, 进而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幼儿能够移情, 能够置换角色去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 获得生命教育的契机, 也获得了对生命的感知和体验。如绘本《第五个》中玩具往往承载着孩子成长的记忆, 寄托着他们丰富的情感, 在阅读中孩子们从中体验到关爱与珍惜, 进而让孩子们从小将“修理”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对他们的生活观念有深远的意义。绘本《不是我的错》它带给孩子思考,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 孩子对照自己的生活体验,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而自己在集体中是怎样去看待、怎么去处理类似事件的。绘本《吃掉黑夜的怪兽》反过来设想如果没有了黑暗, 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在阅读中链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其实他们对黑暗不是单纯的恐惧, 同时也充满了幻想和好奇。绘本《勇气》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但通过形象具体的描述, 带领孩子捕捉身边的勇气, 这引起了孩子强烈的共鸣, 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讲出自己勇气故事和对勇气的理解。

2. 选择能引起亲子共鸣的生命教育绘本

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而其中绘本即是成人和幼儿分享生命教育最好的媒介, 它能让大人以不说教的方式, 带领孩子认识生命的源头和意义。然而, 成人要能将适合幼儿的绘本上的故事说好, 首先要很喜爱自己选出的绘本, 成人以生命教育绘本感动了自己, 在与幼儿分享时, 才能真实地传达出情感, 才能引发成人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思考、讨论, 孩子即使是童言稚语的回应, 也能在幼儿时期带给孩子对生命的思考。绘本《爱心树》是一本需要一定阅历和生活体验才能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和理解的绘本,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在与成人的阅读中,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爱与被爱的幸福和快乐。孩子即便不能即刻理解, 也都能以天真的情感和心理, 想象和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未来的成长中不断的回味与醒悟。在亲子阅读活动课中绘本《狐狸爸爸鸭儿子》在父母与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感受爱的真谛, 分享爱的喜悦。这是“孵”出来的友谊与爱, 在这过程中孩子看了也不只是会咯咯笑, 因为他们从狐狸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使幼儿学会了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用爱托起幼儿生命的太阳散文 篇5

当我步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门厅时,一面巨大的照片墙映入我的眼帘,它立刻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是一幅用英语单词“love”(爱)将全园幼儿的头像串联起来的作品。我能感受到全园保教人员用爱字串联起全园幼儿的美好愿望,这份浓浓的爱意沁人心脾。

幼儿园保教人员以不同方式诠释爱心的例子不少。图2是上海市兰溪路幼儿园的“全家福”照片。该园实施学前融合教育已逾十年,园内有智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幼儿约占20%。全园保教人员不仅不会歧视这些特殊儿童,还把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合影放在引入注目的墙面上,经过者必见。他们对全体幼儿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图3则体现了海丽达集团春申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即,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拳拳爱意,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上述三张图片让我深深感到,幼儿园已将对幼儿的爱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

在现实中,不管是寻常时分,还是突发时刻,许多保教人员均交出了出色的`答卷。我们看到,当大地震突然袭来之际。汶川幼儿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幼儿的生命。我们听到,天津第十一幼儿园的保育员刘妈妈说,她工作的最大价值就是寄宿的宝宝们要等她来了再拉屎。她们的所为和所言,虽不是惊天的举动和震天的口号,却充盈着对幼儿的一片爱心。

如果一位保教人员对幼儿没有爱心,哪怕琴棋书画技能再好,哪怕外表再美丽,也无法带给幼儿幸福感、愉悦感。例如,因为没有爱,两位教师为了取乐,竟会唆使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孩施虐,其言行不仅亵渎了“学前教育工作者”这一美好的称谓,对幼儿的伤害更是难以弥补。

我深信不疑地认为,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是保教人员的爱心。如果每一个保教人员都被爱浸润,言语和行为均洋溢着爱的气息,那么,所有在园幼儿都可以感到爱在他们周围快乐地翻着筋斗,他们品尝到的爱就像浓浓的、甜甜的蜂蜜,他们会感到爱是雨后的那道美丽彩虹,他们会发现,幼儿园里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如果,每一个保教人员都能认识到爱是一种恒久的忍耐,爱是不做任何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事,爱是不追求私利,爱是不轻易发怒,爱是对幼儿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那么她就拥有一颗永不减褪的爱心,而这颗永不减褪的爱心就能托起全园幼儿生命的太阳。

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注生命,保护生命,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成了近年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也理所当然成了研究的重点。幼儿生命是幼儿教育研究的原点,而幼儿教育源于幼儿生命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教育研究应关注幼儿的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让幼儿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当幼儿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大部分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但降低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而且错失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港台地区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幼儿园重视并实施、家长积极支持与参与、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要积极配合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生命知识教育。如花开花落;生命的美丽;遇到危险怎么办等;我怎样长大。通过讲解,让幼儿感知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欣赏动物、植物、人的特征;欣赏生命的美丽, 培养幼儿热爱各类生命。

(3)随机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进行教学活动。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利用过家家小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责任。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6)专题教育法。一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二是对幼儿进行苦难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一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遇到挫折才會不退缩、不轻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呈现生命的本色。

2.家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

(1)和孩子谈谈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文流,可以谈谈名人的人生故事,探讨“星”们炫目光环背后的艰辛,如邓亚萍、马拉多纳超越自身条件的拼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孩子熏染于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孩子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个性优势和人性弱点很可能类似于父母。以父母的人生为参照,孩子会从中悟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为自己设计更好的人生—这是一种从人生传续中“认识自我”的智慧。

(2)做孩子的榜样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加大“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3)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是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性别、身高、体重,自己的籍贯、家人、姓氏等,可以通过帮孩子记录、拍照、比较衣服的大小等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也可以让他通过长辈的照片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二是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动植物的变化,从一棵草、一条鱼了解由生到死亡的过程。

3.社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1)社区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

(3)社区应整合家长与教师资源。社区居委会可以请社区内外的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或其他教育界人士,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丰富家长及教师对幼儿的生命教育知识,以利于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开展。

幼儿生命教育 篇7

第一, 萝卜认知

教学中, 我们起先只是提供图片给幼儿看, 发现一些大年龄的幼儿能产生一些少量的互动, 但是对于那些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讲, 萝卜的这些知识完全是陌生的, 他们几乎是在被动的参与我们设计的科学活动, 他们只是在听、看, 而不是在体验, 所以一段时间后, 很多孩子都失去了兴趣, 变得不再积极, 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我们索性把孩子们带入了种植园地, 在那儿有一大片萝卜地, 此时的我们非常感谢种植这一块萝卜的老师, 因为在那里, 我们的孩子变得那么开心与生动, 他们活跃起来, 有问题起来, 能动手起来, 有些孩子因为活动前的沉淀, 当看到菜地里的萝卜居然还是高兴地喊起来“老师, 你看, 这是萝卜”, “对呀, 我们现在就来观察萝卜、挖萝卜、洗萝卜、切萝卜, 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图片讲的一样”。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下, 我们带着“胜利果实”高高兴兴地回活动室了, 一路上的叽叽喳喳, 此时却是那么和谐, 那么满足。

第二, 萝卜印画

拔了那么多的萝卜, 回活动室后, 孩子们自己洗萝卜, 老师把萝卜切成薄片, 让孩子们品尝, 还用酱油等调味品腌制了一下, 瞧, 孩子们吃得多欢, 平时不怎么爱吃的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参与, 萝卜也变成了美味的佳肴。因为拔了很多萝卜, 又让孩子们带了一些萝卜, 所以挑出了一部分的萝卜, 把他们切成了形状, “萝卜印画”由此产生, 在活动中先让幼儿说说把萝卜变成了什么形状, 再让他们学着印一印, 在印画之前还给宝宝们准备了漂亮的印画背景图, 我们尽量选择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让我班宝宝参与美术活动, 可能是亲自拔萝卜的情感, 所以在印画过程中, 孩子们显得特别热情, 又那么小心翼翼, 孩子们这种宝贵的情感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或许这样的课程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那些纸上谈兵的活动或许应该更少一些, 那么我们的孩子的体验、情感、实践会更多些, 会更快乐些。

第三, 萝卜项链

对剩下的那部分萝卜, 我们又生成了“萝卜项链”, 在保育员老师的帮忙下, 把不同的萝卜切成了薄薄的片子, 以小组为单位, 我们让宝宝把萝卜串成了一条条独一无二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项链, 在串的过程中, 有些幼儿模仿老师, 串成了有规律的项链;而有些宝宝只是在随意的串, 一会是白萝卜、一会儿是红萝卜, 虽然不够整齐, 但是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 在他们的脸上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满足, 作为老师, 面对孩子质量不一的作品, 我想要做的也只是尊重, 给予足够的欣赏。等孩子们把项链都串完后, 在保育员老师的帮忙下, 我们把“萝卜项链”都晒起来了, 因为在太阳公公的帮忙下, 还有一道美味等着幼儿。

第四, 萝卜文化

有了这些活动的铺垫, 孩子们对萝卜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们又安排了两节语言活动:在萝卜的故事语言课中, 让幼儿了解萝卜生长的自然条件, 知道各种污染会造成萝卜的畸形生长, 萌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并喜欢大自然。在“拔萝卜”故事中, 让他们体验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情感。两节语言课比较重墨彩的就是情感的体验, 不要说孩子小、不懂, 其实他们的情感也很丰富, 只是我们没有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与表露, 为什么总是有人说“要从娃娃抓起”, 是有道理的, 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是特别温馨的, 只要你用心感受, 就会体验到浓浓的幸福。语言活动后, 我们又安排了两节音乐活动“, 拔萝卜”, 这首歌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孩子们也学得非常快, 在表演的过程中, 起先还有点害羞, 不是太愿意, 但是在几个积极分子的影响及音乐的渲染下, 孩子们都开心地进行了表演, 虽然他们的演出很稚嫩, 但是只要提供足够多的机会, 在这样的舞台上, 他们会渐渐绽放出卓越的风采。健康活动“兔宝宝运萝卜”, 给孩子们提供了头饰及实物萝卜;在运送的过程中, 小小的他们也是很有竞争意识的, 那个“加油声”, 喊得是带劲及了, 这一幕幕稚嫩的场景, 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他们是幸福的, 作为老师, 就不应该强加让孩子们觉得只有第一才可以欢呼, 反而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在活动中, 只要尽力, 参与过程, 享受过程才最重要。

第五, 萝卜佳肴

在生成课的最后一次活动, 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惊喜, 事先和家长商量, 以萝卜为主食材, 制作一盘可口的菜肴, 在星期五的下午我们进行了一次亲子活动,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 一起品尝, 那种场面是温馨、温情的, 品尝玩他们的佳肴后, 我们还拿出了以前制作的“萝卜项链”, 在太阳的孕育下, 变成了“萝卜干项链”, 品尝着这样特殊的菜肴, 难道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吗。

萝卜课程在亲子活动的结束下也拉下了帷幕, 但是这样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在一次次的生成课中, 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收获等待着我们反思, 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幼儿需要的, 究竟怎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幼儿的;所谓的“生成课”, 并不难, 难就难在我们是否成为了一个有心人、一个真心了解幼儿需要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思索, 一起前行吧!

新生命教育就是在幼儿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 为了丰富幼儿的生命色彩, 我们愿意在他们生命旅途的起点, 做好引路者、守护人, 和他们一起创造奇迹, 一起感受生命的起起落落, 在一个个实践基地中, 一起操作, 一起感受、一起体验、一起思考, 一起绽放生命的火花。

摘要:在我们的幼儿教育行为中如何将课程建构中要回到生命之中, 如何达成遵循生命之道, 并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 追求生命的意义为我们教学行为的核心所在, 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幼儿生命教育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幼儿教师,幼儿园生命教育

近年来, 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 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 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 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 (包括园长和教师) , 具体为20-30岁 (12人) 、30-40岁 (12人) 、40-50岁 (12人) 。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 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 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 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 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 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 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 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 (了解) 生命教育吗”, “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 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 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 活动开展比较零散, 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 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 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 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 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 (了解) 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 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 自我认识教育”, “较为宽泛, 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 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 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 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 教师空洞讲解”, “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 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 孩子理解有难度, 不好引导”。

(二) 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 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 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 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 并能教学结合实际, 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 多为随机性教学。

2. 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 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 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 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 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 多为情景性教育。

3. 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 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 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 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策略, 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 构建生命意义,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 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 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 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 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 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 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 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 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 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 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 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 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 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 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 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 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 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 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 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

开展职前职后的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 提升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理论知识, 幼儿园应该定期举办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会与教学观摩会。其次, 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提倡生命教育, 宣传生命教育, 定期开展专题性讲座。最后, 高校教师应该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定期到幼儿园提供实施生命教育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四、结语

访谈显示, 整体上来说现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较为乐观, 但是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差异较大, 主要受学历、教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地提升幼儿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引导幼儿学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爱护生命。

参考文献

[1]朱家雄.论述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出现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育, 2006 (6) .

做幼儿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篇9

开学的那一天,我早早来到了教室,自信而又期待,却对搂着父母脖子大哭大闹的幼儿束手无措,对到处乱跑的幼儿无能为力,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在幼儿此起彼伏的吵闹声中几乎无法进行……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我措手不及,失望、委屈一起袭来,每天筋疲力尽,声音嘶哑,非常狼狈。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这就是我所期待的教育生活?巨大的挫败感让我流泪,然而从小不服输的性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怎样才能找到破解的方法?一次培训中听到的“泰迪的故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泰迪是汤普逊老师班上的一名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汤普逊老师发现原来的泰迪非常优秀,变化的原因源于妈妈的去世和父亲的颓废,不久之后的圣诞节,汤普逊老师收到泰迪的圣诞礼物———残缺不全的假钻石手链和半瓶香水,这是他妈妈留下来的最珍贵的的东西。汤普逊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表现出对这份礼物的喜爱,慎重地戴上手链,还喷了香水,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泰迪的心,之后的泰迪很快改变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状况,没多长时间就重新回到了优秀学生的行列。这件事也深深触动了汤普逊老师的心,她开始反省自己对教师工作的认识。教师工作的重点仅仅是教书吗?教好书的前提和关键是不是在于先育人?故事再往后,泰迪一路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大学和博士的学习,直至组成小家庭,他都不忘告诉汤普逊老师,她是他碰到的最好的老师。汤普逊成了泰迪生命中的贵人,改变了泰迪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事,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位好伴侣。既然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幼儿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一、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如何将一桶死水转变成源头活水,是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我将继续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但要努力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因为知识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我们要具有善于精选、善于提取、善于整合知识的能力。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养气,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以高品质的养料充实起来。“学而立德、学而益智、学而兴业。”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才能有过硬的本领来引领幼儿健康成长,具有成为幼儿生命中贵人的资本。因此,几年来,《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纲要》《指南》《第56号教室》等书籍成为了我的案头必备。虽然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教育的技巧和智慧还很匮乏,但我相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会越来越自如地应对教育生活。

二、在实践中打磨自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将所学知识、理论转化成课堂上的教育实践,从而实现“三尺讲台上长袖善舞”的目标。让幼儿快乐在课堂,收获在课堂,成长在课堂。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消除教师从自我角度去设计教育活动忽视幼儿才是课堂主体的弊端,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忽视幼儿主动参与体验”的现状。这些也成了我在实践中探讨的课题。我努力追求课堂民主,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幼儿自我设计、主动参与。每当看到幼儿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场面,我都会感到无比幸福;每当听到幼儿们那一个个天真的问题脱口而出的时候,我都会为他们由衷竖起大拇指;每当幼儿们满是委屈告状的时候,我都会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看到幼儿们在会操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在舞蹈表演中的自信舞姿……我幸福,我快乐。

幼儿对生命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篇10

“死亡”在幼儿教育阶段是一个较敏感的话题,生命及死亡也一直是中国教育中所忽视的议题,其中死亡更是在中国文化中避忌碰触的。因此,儿童的生死教育相对受到忽视,不但学校中避免谈到死亡议题,而且许多家长也常以负面或敷衍的方式处理死亡相关事件。但是幼儿是否对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问题不感兴趣呢?社会是否应该对生死问题避而不谈呢?

鉴于国外的研究成果,笔者查阅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较少。为此,我们进行了这个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和实验来了解我国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死亡情感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1. 被试对象

被试对象来自小、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儿童,每个年龄班各30名,男女各半,共90名被试。他们均为正常儿童,无听力和言语表达障碍。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采用个别访谈法。主试先参与被试的活动,如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当双方彼此熟悉之后,主试开始就死亡问题同被试进行交谈,当场录音,事后转成书面材料。访谈问题主要从死亡的七个方面进行展开:(1)死亡的普遍性:小朋友,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会死的,你能说说哪些东西会死吗?(2)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3)死亡的适用性:你能说说哪些东西不会死吗?(4)死亡的不可逆性:死去的人(或提及的生物)会活过来吗?(5)死亡的情感性:自己亲密的人(如爸爸妈妈)会死吗?好人会死吗?坏人呢?(6)死亡的终止性:当一个人死去A.还能动吗? B.还会吃东西吗? C.还会呼吸吗? D.还会做梦吗?(7)死亡的原因探析:包括自然死亡、疾病死亡和意外死亡。

在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举例他知道的哪些东西是会死的,鼓励被试尽可能地回答。指导语:小朋友,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会死的,有的不会死,你知道哪些东西会死吗?能不能给我举几个例子?举的例子越多越好。在被试回答结束后,进行访谈。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死亡特性认知的总体状况

对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普遍性、不可逆性以及终止性都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更多,有更多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1)在不可避免性上,小班30个被访者中21个认为人会死,28个小朋友能认识动物会死,经提示少数认为植物会死。中大班基本能认识到人会死亡,动物会死亡,而90%孩子知道植物也会死亡。可以看出,小班对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基本能够认识,而对于植物概念不清,也较难认识到植物的死亡。三个年龄班的孩子对生物死亡的认知发展是最先认识到动物,其次是人,最后才是植物。

(2)在普遍性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死亡的普遍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但仍有少数幼儿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死亡。

(3)在不可逆性上,小班约50%认为人死了之后不会活过来,中大班基本都能认识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

四、讨论和结论的关系(讨论部分能够放到前面的分析中)

本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的发现有:第一,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差异。就前者而言,三个年龄组儿童对死亡的不可逆性、不可避免性、普遍性等七方面的特征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的,详见表1(篇幅所限,表略)。这一结论与Nagy的研究结果及我国学者得出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结论相似,也符合Florian(1985)、Strauss、Kane等的研究,他们都认为年龄是死亡概念成熟的一个重要条件,年龄与死亡概念之间呈函数变化的关系,年龄是预测死亡概念发展的有效值,是重要指标。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对死亡普遍性、不可避免性、适用性、不可逆性和情感性等的特征的认识不断提高、深入,这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整体规律。就后者而言,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在相同年龄组也有所体现。还有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的特殊差异,如少数小班幼儿对死亡特性的认识高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访问者所列出的死亡的七个方面的特性的问题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针对上述差异,访者了解到主要可能有以下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家庭态度、生活事件、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等方面。如对死亡认知能力较高的小班幼儿,都有提到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听闻过周围关于死亡的真实事件,加上家长对他们的指导教育,这些幼儿就能较好地认识死亡的特性。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1)3岁~6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但在水平上存在差异,说明儿童的早期社会经验、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它可以影响儿童认识和理解死亡。

幼儿园大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5-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綱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是近几年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试图探索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生命教育,下面,以《牙牙健康,我快乐》教学活动为例,说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一、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期准备

鑫毅(化名)是大班的一名幼儿,最近他有两颗门牙松动了,吃东西时牙齿会隐隐作痛。妈妈带鑫毅去看牙医。医生检查后说,鑫毅处于换牙期,建议将这两颗门牙拔掉,并预约了拔牙的时间。可是鑫毅再也不愿意去医院了。鑫毅的妈妈很苦恼,不得不向老师求助:“老师,帮我做做他的思想工作吧,医生说如果这2颗门牙不及时拔掉,会影响新牙的生长。”

在幼儿心里,看牙医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幼儿害怕看牙医,尤其害怕治疗工具发出的各种声音,有的幼儿看见牙医就开始哭闹。因此,教师要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牙齿,接触牙医,帮助幼儿克服看牙医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幼儿勇敢地面对牙齿的更换,养成爱牙护齿的好习惯,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本次主题教学活动的目标。

笔者向大(七)班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27份。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明白了大(七)班幼儿与家长对护牙洁齿的态度,为开展《牙牙健康,我快乐》这一主题活动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幼儿有早晚刷牙的习惯,但是能够主动刷牙的幼儿占少数,大多数幼儿需要家长提醒。幼儿认为看牙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大部分幼儿不愿意接受牙医的检查和治疗。第二,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关注幼儿的口腔健康,有意识地为幼儿准备口腔保健用品。

二、活动案例与评析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牙医的工作及其职责,模仿和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2.消除幼儿看牙、补牙的恐惧心理,在看牙医时能够配合医生的工作。

3.幼儿能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共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二)活动准备

首先,谈谈有关换牙的话题,围绕看牙医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其次,参观牙科医院,了解牙医的职责。最后,在角色游戏活动区域设立一个“宝宝牙科医院”,在活动区投放病历卡、听诊器、电筒、头镜、牙齿模型等物品,创设牙科医院的环境。

(三)活动过程

1.开展谈话活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话题“牙齿生病了怎么办”。

师:小朋友,谁的牙齿曾经生病过呢?

幼:前几天我的牙齿一吃肉就疼。

师:那你知道牙齿生病了要去哪里看病吗?

幼:要去牙科医院。

师:到了医院,是谁帮你看病呢?

幼:是医生帮我看病,还有护士姐姐照顾我。

师:在牙科医院有些什么看病工具呢?

幼1:小钻子。

幼2:小镜子。

幼3:牙刷。

……

2.开展游戏前教师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协商角色分配(如医生、护士、病人)。

师:今天我们班上也有一家“宝宝牙科医院”,谁愿意当牙科医院的医生呢?

幼1:我愿意当医生。我知道医生是怎样看病的。

幼2:我可以当护士照顾病人。

幼3:我来当病人。

3.开始游戏,教师重点指导医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给病人“看病”,如先给病人排号,然后医生询问病人牙齿的情况,仔细为病人检查牙齿,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

4.游戏结束,教师对医生、护士、病人给予表扬。

三、活动反思

换牙是每一位幼儿都要经历的事情,有的幼儿对牙齿的松动和脱落会感到害怕,该主题活动正是从幼儿的心理和感受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从材料利用、方案形成到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此次主题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意识到了在面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时,应该保持轻松的心态,坦然接受生命的变化,并且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生命教育 篇12

关键词: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教师指导,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目的性和严密计划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板块与区域,在规定时间内,让幼儿依据自身的意愿,通过对内容、材料和实践方式的选择,有效促进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幼儿的发展能力。

一、创设区域活动的认知环境,构建生命成长的浓郁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应该借助环境氛围的营造,促进幼儿的高效发展。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环境氛围的创设营造必须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角度出发,本着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将实践活动的权利交还给幼儿,在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决定环境布置的方向。根据幼儿活动内容特点的不同,可以让活动区域发挥出不同的育人价值。在相对安静的区域,让孩子在语言区中静心阅读、想象,在计算区中精心思考、历练逻辑;需要发出声音的活动可以整合在同一区域,让幼儿在表演区、体育区、操作区进行实践操作,为幼儿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完成之后,幼儿可以在浓郁的环境氛围下,进行深入实践。在强化幼儿彼此互动的基础上,引领幼儿与环境进行对话,通过观察环境、感受环境、描述环境等环节,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环境布置是幼儿进行深入感知的基础与平台,幼儿教育不能忽视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而要通过具体季节的变化、活动主题的特征等元素进行环境的布置,将幼儿的身心意识浸润在浓郁的氛围中,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元素。

二、分解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构建契合认知的逻辑层次

著名的“水桶”理论表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每个生命个体受到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每个幼儿在能力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千万不能犯一刀切的错误,而是要根据幼儿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不同能力进行材料的投放,既要保障那些相对滞后的“吃不了”的幼儿,也要为那些“吃不饱”的孩子的发展提供资源,从而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如为了让幼儿锻炼小肌肉的协调能力,提高幼儿的细致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活动区域投放长筷子、玻璃球等材料。在幼儿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来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可以尝试将玻璃球夹进瓶子中,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将玻璃球夹进盒子中。对身体发育相对滞后、身体协调能力相对薄弱的幼儿来说,即便是最低的要求都难以完成。这时,要为他特意投放一个勺子,只要他能利用勺子将玻璃球舀进盒子中就算胜利。通过如此设置,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升。这种材料的投放不仅考虑到幼儿的生命发展,更能引领幼儿在分层理念的关照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利用投放的材料时,要允许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去主动完成其他区域的活动,从而满足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与需要。

三、借力区域活动的教师参与,构建针对实际的指导策略

众所周知,幼儿对于教师的崇拜是非常鲜明的,他们对于成人的依赖也非常强烈。因此,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指导对于幼儿活动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甩手掌柜”,而要强化与幼儿活动时的交流互动,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这对提升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依循着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内在需求制定的,他们对于这些活动的要求、标准和规则都不够熟悉,教师的及时指导对于幼儿快速地掌握活动的技巧和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如在区域活动“玩积木”的过程中,一开始很多幼儿堆积的形状相对单一,总是重复着相同的形态。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首先对幼儿先前的堆积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并让幼儿尝试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堆成这个样子的,又是怎么堆积起来的。这样的展示与介绍,不仅让幼儿展示了自己之前的成果,形成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让其他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堆积方法,在丰富自我认知的同时拓展了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幼儿不仅接纳了其他幼儿的造型,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与改编,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幼儿认知能力的限制,如果任由其自己完成,他们就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介入,对幼儿的区域活动状态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从而促进幼儿活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平台。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必须从环境设置、材料投放、教师参与等多个维度入手,对区域活动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究,更好地促进幼儿生命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凌静菡.有效创设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6(14).

上一篇:视觉识别系统下一篇: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