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命教育(共5篇)
中专生命教育 篇1
摘要: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 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 只有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才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实现。教师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 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造性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并且只有教师对本学科不断创新, 不断注入活水, 其才有发展前途, 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 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 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中专语文教学中, 并为中专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中专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 它可以给中专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 降底难度要求, 加强基础训练。
中专学生语文基础差, 教材难度大,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我在上课时尽量降底难度要求, 并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 还专门抽时间为他们补基础, 并有针对性地自编练习题, 进行某一基础知识的专项训练。例如, 《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 对于这些从没有看过《水浒传》, 连武松是谁都不知道的学生而言, 实在是太难了, 但该文结构清晰, 脉络分明, 是极好的议论文阅读方法训练材料。于是,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找中心句,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上, 这样, 既有针对性地降低了知识要求的难度, 加强了必要的基础训练, 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适当裁剪教材, 补充课外信息。
为了满足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要求, 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上学期, 我是完全按教材的要求讲课的, 必须把所有的课时都用在上面。这学期,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为了插入课外内容, 我把所有的自读课文和单元训练都留给学生自己学和练, 省下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做我发现并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因为激起他们的兴趣比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学几篇课文、多做几道题目有用得多。从尝试的效果看, 这些课外内容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转变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片面认识, 他们说:“原来语文的天地是这样的广。”
3. 知趣有机统一, 提高欣赏水平。
在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时, 我既注意了知识性, 又注意了趣味性, 并考虑了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 例如《窦娥冤》, 课文只选了其中一幕, 我找到该剧的影碟, 让他们看完全剧, 又对照着看了《雷雨》一剧, 然后给他们解释什么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戏剧尾巴, 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戏剧如何受西方文化影响, 去掉了这尾巴, 出现了《雷雨》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内容是相当高层次的文学知识, 但因为有了两个具体的例子, 他们不但听懂了, 而且很乐意“看”与“听”。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构建最佳的教学结构
1. 引入表演,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就是生活在课文中的反映, 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千变万化的, 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空间艺术, 使学生的思维从沉睡状态变成跳跃的、变异的, 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祝福》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将《祝福》改编成话剧, 叫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 在课堂上表演, 使学生立体化地感知情节, 搞活了课堂气氛。我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顺序, 接着让学生分析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如何迫害她, 最后归纳出是封建礼教害了她。分析到此, 祥林嫂的故事已经清楚了。表演结束, 让学生评出最佳演员, 并进行奖励。我通过调查发现, 将表演法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
2. 配乐授课, 营造教学氛围。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使人产生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雨巷》这首诗本来是一首抒情诗:“我撑着油纸伞孤独地、寂寞地在一条雨巷中走着, 我希望碰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反反复复, 如泣如诉。在教这首诗时, 我播放一些抒情乐曲, 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 有层次地分析课文。这些音乐再现了那凄凉、哀怨、冷清的环境, 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 我将它谱成歌曲来歌唱, 雄壮有力、慷慨动情地吟唱, 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安排绘画, 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 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 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 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 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 在教学《风景谈》时, 我让学生把六幅风景画画出来, 这样, 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 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人是风景的主宰。
总之, 中专语文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 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 只有通过创造性教学才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51.
[2]李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育与职业, 2004, (14) .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17.
[4]叶存兴, 徐书生.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5]语文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6]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中专舞蹈教育浅析 篇2
关键词:中专;舞蹈教育;训练
在中专舞蹈教育中,如何使得学生在中专学习生活中,加强对舞蹈基本知识与技巧的掌握,以具备最基本的舞蹈表演素质,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今后的高考,使得舞蹈来丰富自己今后的生活与精神,这是中专院校舞蹈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专舞蹈教育进行了分析。
1.发展中专舞蹈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对于中专生来说,尽管学生对舞蹈有着一定的喜爱,但是对于舞蹈的认识并不全面,这种喜爱还不能称之为兴趣。因此,在中专舞蹈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中专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开始学习舞蹈的主要动机,只有对舞蹈有兴趣,学生才会去想学它,才会乐意、主动地去接受舞蹈课程的学习。在中专学生学习舞蹈的教学开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在教学时,要选择易学、有趣的舞蹈,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并没有舞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中专舞蹈教育中,一开始对于动作的专业性,教师不用特别强调,让学生在最初学习舞蹈的时候,可以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去学习,去感受舞蹈的美好。教师要善于去鼓励学生,找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从而让他们有信心可以学好舞蹈,进而加强对兴趣的培养。在舞蹈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引入到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对舞蹈浓厚的兴趣。
另外,对于舞蹈学习来说,它其实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过什么苦,对于舞蹈艰苦的训练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更没有对舞蹈学习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准备。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舞蹈训练的艰辛,才能使得学生始终怀有一颗学习舞蹈热情的心,更好地投入到舞蹈的艰苦训练当中,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对舞蹈的喜爱,才能更好地提升中专舞蹈教学效果。
2.加强对舞蹈教学手段的丰富
在进行中专学生舞蹈教育时,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及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与种类,从而更加丰富培训手段,也使得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中专舞蹈教育中,有些学生可能接受过一些简单的舞蹈教育培训,这样对老师教授的舞蹈动作接受能力就较强,而有些学生并没有舞蹈基础,那么其接受能力可能就比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情况的了解与分析,更好地对学生展开舞蹈教育。另外,在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时,在内容上要注重动作与形式的相结合,教师要寻求形式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知道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进行改变与推进。第三,加强对于舞蹈教学计划的拟定,使得学生接受更加规范的舞蹈培训动作,可以在系统的舞蹈培训中,通过相对应的动作学习,来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从而更好地表现与发挥。
3.在中专舞蹈教育中加强对道具的运用
在舞蹈教学中,加强对道具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舞蹈创作者的思想。舞蹈道具是创作者接触比较多的物品,他们可以通过道具对其以往的舞蹈中的使用而发掘出更多的内涵,从而把道具更深层次地运用到新的舞蹈中来。舞蹈是一种综合型的艺术,它需要音乐、灯光、服装的辅助,而通过道具的使用可以更加精准地表达出舞蹈作品的意义。在中专舞蹈教学中,加强对舞蹈道具的运用与融会,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使得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进而使得舞蹈教学效果得到大大地提升。
4.不断提升对舞蹈技能技巧的训练
中专舞蹈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技巧的训练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训练。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舞蹈技能技巧的掌握,并在舞蹈训练中更好地对这些技能技巧进行运用,在训练时可以借鉴体操、杂技等的技巧训练手段,对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造,给学生增加一些新的舞蹈练习。舞蹈技能技巧的练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各个身体部位的锻炼,从而使得学生的舞蹈灵活性、弹跳性得到改善与加强。另外,在舞蹈技能技巧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舞台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多参加一些表演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从舞蹈理论知识、课堂练习走向实践,真正地去参与表演,体会表演,更好地体会舞蹈的魅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舞台的适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在中专舞蹈教育中,要不断加强舞蹈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自身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促使自身的形态、表情、舞姿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使得中专学生可以在教师身上看到更加专业的舞蹈示范动作。
参考文献:
[1]崔娅琴.浅谈中专舞蹈教育[J].新课程(下).2013(06)
[2]谢红芳.中专舞蹈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探究[J].才智.2012(09)
对中专物理教育的思考 篇3
但是对于中专阶段的学生来说, 特别是幼师性质的中专, 物理这门学科对于他们并不意味着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相反, 可能反而是一门边缘学科。再加上中专阶段的学生一般来说基础比较薄弱, 尤其是理科方面, 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中专阶段的物理教师能认真地思考一下中专阶段的物理教育。
首先, 对于中专类的学校来说, 特别是幼师性质的中专, 平时更多地强调技能方面的培训 (如弹、唱、跳等) ,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以后将要面临的是幼儿教育所决定的。那么, 这样的话, 物理这门学科此时的重要性相对而言, 就大幅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学校的教务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全校的课程统筹安排上要体现出来, 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安排、各个会议的内容上也要有所呈现。甚至与物理学科相关的一些实验器材的采购, 以及相关的辅助工具, 都要和初高中阶段有所区分。
同时, 物理学科的任课教师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差别,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物理学科的教师要首先吃透教材, 因为中专阶段的物理课本与高中阶段的物理课本有着明显的差别, 即一个最直观的表面印象:难度降低, 但实质上并不仅仅是难度的变化。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住两者间的差异, 制定出合理的目标。
对于中专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 文化课的基础比较薄弱, 尤其是理科, 所以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制定合理目标的同时, 要考虑到一个问题, 目标不要定得过高, 要适当地有所降低, 以适应中专阶段的学生本身的现状。具体来说, 就是以基础知识为主, 大胆删除难度过高以及与教育现代化联系不紧密的一些内容, 同时在训练题的选取上也要多加斟酌, 以基础题为主, 还要注重题目的多样性、现实性和生动性。
另一方面, 中专阶段的学生, 除了基础薄弱以外, 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比如说, 学习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动性, 学习习惯不好, 缺乏持续性, 再加上物理这门学科客观上存在着难度较大的问题, 这一系列的情况导致他们对学习物理没有兴趣, 以至于产生了恶性循环。
所以,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 尽量少用一些艰涩难懂的专业性词语, 多采用一些活泼、生动的用语, 多与现实相结合, 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相结合, 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这样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以外, 我们知道,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本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往往对枯燥的文字内容不感兴趣, 但是对于有趣的学生实验, 都很喜欢。因此, 物理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 多作准备, 设计好实验, 让学生参与进来, 对实验充满兴趣、充满兴奋, 这样就能在快乐的实验中轻松学到相关知识。由此可见,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尤其是对于中专阶段的学生来说。
另外, 我们国家现在都在倡导素质教育, 对于物理教育来说同样如此, 特别是中专阶段的物理教育, 缺少了升学压力 (无高考压力) , 素质教育更要首当其冲。但是, 怎样才能在中专阶段的物理教育中体现出素质教育来, 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 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了很多方面, 有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等, 其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同样包含了很多个方面, 尤其强调自己的个性, 与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关系不大, 智商高的人反而可能会缺乏创造力。而我们现在的学生, 唯独缺乏创造力, 依赖性很强, 早已形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懒惰思想, 在家依靠父母, 在学校依靠老师, 学习方面更是如此。再加上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模式, 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只知道无条件地接纳, 而不会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更不会从中发掘出自己的东西。
物理学里的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物理知识, 更要求学生要学会如何去学习物理知识。而中专阶段的物理教育, 由于教学目标、知识难度的降低, 更应该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思考物理学的思想, 思考其理论建立的体系, 思考理论与实验、与现实的结合。
将情感教育带入中专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专语文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再加上大众传媒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中专生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情感水平有所下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教学,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与公式,而是充满了感情。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情感往往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学习水平的高低,知识掌握的情况,它还涉及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中专生。
一、情感教育重在真实
情感教育必须从真实出发,应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对待,而不能把情感当做表演的幌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一场舞台表演,虽在上课之前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最终给人的感觉很不真实,学生也无法进入课文所渲染的情感之中。那什么是舞台表演呢?舞台表演是一种承载观赏意义的舞台艺术形式,演员把所扮演的人物情感准确表现出来,打动观众,这种情感可以称之为“表演情感”。很显然,语文教学并不是这种艺术形式,它虽然需要一定的艺术教学手段,但本质上是施教者、受教者和文本之间自然的流淌。所以,教师不必像演员那样追求动人的情感效果,学生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心灵的碰撞中不断完成由情入理、由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魅力。
二、针对课文挖掘情感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尤其是思想内容含蓄的作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及语言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不同意境的美。
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从母亲的出生讲起,为读者讲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文章语言质朴、平实且浅显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激、自责及心痛之情,但它真正感人的地方在于母亲那伟大无私的母爱。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情感显得很忧伤,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深稳,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彼及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感激自己的母亲,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再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诗人通过一株木棉向人们宣告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类课文重点在于充满感情的朗读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明白诗人所倡导的平等坚贞的爱情观,并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一名豪放派的词人,这首词尽情展现了豪放派激昂的特点,词人通过“大江”“浪淘尽”“乱石穿空”等词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磅礴、奇伟雄壮的景象,并通过自己与周瑜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考。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给学生营造一种激情昂扬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将不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不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在情感中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情感、充满幻想,容易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不同的情感活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用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既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因情制宜,用不同情感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情、入画,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篇5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做了“两性”的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中等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的挤压下,似乎“工具性”已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志,中专语文侧重于对文字基础、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性”,语文课成了为中专学校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一门辅助性学科,语文教学成了工厂流水线上操作的工具。
一、加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文学教育是心灵教育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身兼语文教育专家的作家诸如叶圣陶、夏丏尊等老先生,还有朱光潜等美学家、教育家,都身体力行地提倡文学教育。鲁迅更是一位以文学为己任的改造国民精神的伟大先行者。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文学经典的美妙之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小说散文到诗词歌赋,学生从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主题中看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2.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教育自身就具备独特而强大的情感功能,能从根本上提升情感力。以中专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例:《好雪片片》,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备感温暖;《我的母亲》和《卖白菜》分别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写景状物单元《我的空中楼阁》等文章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手段
1.挖掘教材,发挥文学教育的形象感染作用
中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比较具有文学特色,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各类文学作品,既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又精细、含蓄、凝练,蕴涵不尽的思想内容。如果文学教育起到好的作用,掌握住形象教育的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文感人,就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是在于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如果教师对教材领会不深,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在方法上转来转去,那是很难抓到精要之处的。抓住了文学特色,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味道,就会有声有色。语文课有了语文味道,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学是形象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活的兴趣,就必须倾注于感情,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灵中激起浪花,从而影响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学特点,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挖掘就深,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教学才会有深度和新意。也只有对文章仔细咀嚼、认真鉴赏,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从语文课中学到一些文采,受到启迪,增强文学素养,受到艺术的熏陶。
2.旁征博引,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综合性,必要的文学知识能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掌握知识规律。中专语文教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文学知识掌握得很少,所学的知识也将是很肤浅的。例如,学生只知道在中专语文课上学过《诗经》《劝学》《拿来主义》《项链》等等,而对诗词古文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对鲁迅和现代作家、作品所知寥寥,不知道莫泊桑是哪国人等等,那实在是一大憾事。在诗词歌赋及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该体裁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小说、议论文等现代文体裁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常识,便于他们接触、了解国外的文学、社会、历史、现状,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如,我在讲授小说《项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了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莫泊桑作品所独具的讽刺意味,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是因为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唯利是图、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通过文学常识教学,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及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新版中专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阅读典范,教学不能局限于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技巧,更应了解文章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现状,了解国外文化的背景,区别中外文学的差异,辨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外国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延伸拓展,鼓励学生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高中热”的现象,中专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文化知识匮乏,他们对很多事情不闻不问、没有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萎靡不振、精神世界空虚。而他们到中专就读的这几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中专学校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读名著是看“闲书”,与其把这个时间用在看“闲书”上,还不如让孩子在实践技能上多下些工夫。殊不知,正是文学名著这些“闲书”,为他们填补了精神世界的空白,養成了终身的读书习惯起到了几乎决定性的“中介”作用。文学名著中带给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样一个迷茫与喧嚣的社会,生活在夹缝中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读名著!经典的名著不仅能抚慰他们躁动的心灵,引领他们找到自我,还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中专生是国家未来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承担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而读名著、读有益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都会设计“延伸拓展”这个环节,即根据当堂课相关的课文题材和文章作者情况,列举出一些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接近的或者是同类作家的文学名著,并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学生做简要介绍。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提醒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多读名著,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普及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常抓不懈,铸造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12).
[2]桑永海.文学教育心灵教育[N].江城日报,2011-09-20.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机械工业学校)
【中专生命教育】推荐阅读:
中专生教育08-21
中专计算机教育06-05
中专院校的德育教育08-05
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06-22
中专生的素质教育08-06
中专生的课堂情感教育10-04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10-07
农业中专教师的教育观11-13
中专生心理特点及教育08-08
素质教育与中专图书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