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教育

2024-06-16

生命关怀教育(共12篇)

生命关怀教育 篇1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 大学生戕害生命、漠视生命甚至是游戏人生虚度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撞死人却嚣张跋扈的李刚儿子, 再到各种因为感情、因为贫穷、因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宿舍纠纷等等各式各样原因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大学生, 无一不是用血淋淋的惨淡真相告诉我们: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除此之外, 因为缺乏保健养生知识, 懒于锻炼身体, 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 无节制的抽烟、酗酒、网游等等行为也相当于选择了慢性自杀。

随着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入, 这些年高校对生命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下, 高校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只有让大学生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内在潜能, 提升其生命质量, 更好地实现其人身价值, 促使社会和家庭更加和谐美好。

二、关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即公民教育与生活教育。针对这两个方面,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指每个公民要有公民的权利意识, 包括应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平等权利, 拥有生存权、休息权、受教育权、婚恋权、隐私权, 他们的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当前生命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匮乏是限制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思想行为盲点和法制教育的亮点, 尝试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进行。

1) 交通法规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也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每年因为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大学生有很多起, 这些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痛苦和不幸, 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建议高校能与公安交警部门配合, 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宣讲, 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交通悲剧。

2) 禁毒教育。心理问题或各种挫折压力难以排解很容易诱使大学生吸毒解忧, 也有人缺乏对毒品的认识而误入歧途。一方面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心理卫生的普及教育与咨询活动, 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能得到适当的缓解。另一方面, 大学也要跟随时代步伐及时告知学生各种毒品的品种, 介绍毒贩吸毒、贩毒的手段、方法。有条件时, 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 通过实地参观,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毒品的巨大危害, 意识到远离毒品, 珍惜生命。

3)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 主要指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思考方式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在集体生存环境下一旦产生矛盾往往会考虑不周, 做出一些伤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马加爵事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宪法意识, 学会尊重他人人格尊严也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尊重。

(二)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拥有生存的能力、应对复杂社会的自主能力, 这可以让每个公民在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 直面困难, 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

1) 树立生存意识, 学会保护生命。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质量。高校可以结合体育课, 教会大学生如何科学地锻炼身体, 结合自身身体状况, 避免运动过当或不当而引发的休克、猝死等恶果;大学要给学生一个真正能普及性教育的知识平台或开展讲座,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疾病知识, 每年也有大学生因不科学用药, 胡乱使用抗生素等问题而危及生命, 学校在这方面也要多做宣传, 引起学生注意。

2) 国家应把危机逃生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地震、雷击、电梯下坠、火灾、泥石流、被毒蛇咬伤、触电等灾害一旦发生, 学生是否能及时应对, 以最高效的办法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掌握在危难时求生的基本方法, 仅仅靠偶尔的演习或者演练不会有太大成效,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 把它贯彻在日常的教育中, 成为一门必修课,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对生命的保护。

3) 强化意志磨炼, 增强抗挫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生命的践踏有时是因为其抗挫能力太弱造成的。加强挫折教育就是要做好挫折失败的心理预防, 学会自我激励。在挫折发生以后, 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分散失败的痛苦, 寻找重新站立的道路,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娱、体育等活动, 寻找业余爱好, 融入集体, 改善性格, 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以上通过对生命教育的若干探讨, 笔者希望在增强大学生专业的能力之外, 高校能使其拥有整合生命、生活与人生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肯定与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 以拥有自觉、自主与自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高教探索, 2007.

[2]樊立三, 张延东.关于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生命关怀教育 篇2

生命对每一个人全是公平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是漂亮的……有些人与病症、与灾祸斗争,有些人一生辛勤工作、甘于奉献……生命对大家每一个人而言都拥有不凡的实际意义,也许生命中你变成了一个成功人士,也许生命中你并沒有多少造就,但生命对大家而言是珍贵的,是漂亮的,也可能是暗淡的……

它是一本书中的小故事。之前,有一个盲童,他的名字叫波里。出世没多久后,因生了场重大疾病而丧失光辉,但妈妈几乎也没有告知波里,由于妈妈担心残废会让波里丧失自信心。

波里七岁的那一年中的一天,他与堂弟在院子里玩皮球,波里玩的十分开心。“嗖”的一声皮球不知道飞到哪里来到,只听堂弟忽然大喊道:“快走开波里,皮球就需要砸到你了!”还不可波里反映,皮球就砸到波里的身上,波里立在那边愣了一下,随后摸着一点一点的找到他的妈妈。

“哪些堂弟了解球就需要砸到我了,可是我却不清楚呢?”波里怪异的问妈妈。妈妈一下子懵了,她不清楚波里怎么会问及这个问题。明心见性,她又想,波里早已长大以后,还可以承受起一些严厉打击,因此这名妈妈决策把事儿的实情告知波里。

波里听后后,脸部浮起掩盖不了的迷失。妈妈拿出波里手上的汽球,对波里说:“把这只球握在手上。”有一些不解的波里照妈得话去干了。这时候,妈妈轻轻地的剥开波里握住皮球的手的中拇指,说:“波里,你不要气馁,四根手指头也是能够握住皮球的.!”

两年后,长大以后的波里对这一句一直搞不懂得话豁然开朗,这一月波里道别了爸爸妈妈,独自一人到外边去“闯”了。两年之后,波里早已变成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波里说:“在我气馁的時刻,便会想到妈妈得话:‘四根手指头也是能够握住皮球的,’现在很多在加工厂有过经验的客户,想必都知道有关原料的就是我的支撑,我谢谢杰出的妈妈!”

语文教育中的生命关怀 篇3

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感化、引导、启发人的行为,而人的一切本性应是其生命价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因而语文教育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因此,语文教育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价值取向上。应以人的生命为着力点。以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为中心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的活动……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要成为完善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次冲动”…。显而易见,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表现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生命和精神成长的过程。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生命为着力点,以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为中心。

二、在教育方法上。以人为本。重主体性。重主体参与,融学校、社会、家庭、个人于一体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和主体联系在一起。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存在,并不听命于某种命运的摆布,在活动中能自觉地进行控制和选择,能动地进行调节和创造。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主体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

“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之一,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人通过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客体无法成为主体反映的对象,主体也无法认识和改造客体,人不进行实践活动.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将无从发挥,人的主体性终将无以显现,从而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给个体一种适时表达自我的机会并予以恰当引导,让其在承担、体验角色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及对生命力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而把握教育目的。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

三、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最本质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价值

1语文教育是人的需要

人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存在,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依靠其本能维持生命,但要区别于动物,就得依靠教育。教育是促进人的本体总体生成的根本手段。语文教育以人的全面体现为核心,既坚持人的自然本源,又坚持人的历史性、社会性。语文教育呼唤人性,传播人性大义,开拓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环境。因此,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其核心所在。

在高度发达的世界里,知识体系的庞大和人的时间、精力的局限,使人要生存必须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人要发展就得有效地发现并扩充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教育正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伴随着人类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语文教育应使人明确自己的属性,激发人的尊严,确定自己的地位,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实践、去创造、去实现自己,使人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被发现,并得到完善。教育过程是挖掘人巨大潜力的过程,总是根据人类发展的要求和个体自身的生理基础与主观需要,给人提供抉择的机会,对人进行熔铸、塑造.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完善。语文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还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控制和利用,在选择的基础上,对人类几千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传递给受教育者,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快速地、充分地发展。

2人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在人、教育、社会的三维关系中,人处于核心的位置,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人也是教育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主体。语文教育理应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并不意味着必然脱离社会,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才有实现其总体价值的功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满足。为此,语文教育要体现人类的需要,按人类发展要求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规划、实施,而不是按某一阶级、某一阶层的需要来办,更不能把它弄成是某一时期的应景时尚。

3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语文教育不是物的教育,也不是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我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把教育看作是劳动力的教育,把教育投资看作生产中的人力投资,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对口。这样,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劳动和传统式的服从,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这也使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而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机。社会生产效率低、效益不好,与其说是劳动者生产知识、技术不过关所致,还不如说是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创造欲望不足所致。人在劳动中不仅要投人体力,还要投人品德、智力、热情、胆量和毅力,如果人没有需要或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失去了劳动的动力。人是劳动力,其内部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劳动只是手段,生存和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教育应该是尊重和提高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力、挖掘人的各种潜能、扩充人的价值的活动。要造就一个好的劳动者,就要全面培养一个人,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人。语文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去实现。语文教育不应该以社会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

总之,语文教育与教学的出发点应考虑到:学生应被看作教育的主体和顾客;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乐趣,学校应培养完全意义上的“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对生活负起责任,使他们成为终生的学习者,使他们掌握日后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管理和工作技巧,并通过这些途径使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育的策略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批评性和创造性思维;语文应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到“学会关心”,学会关注自己,关心他人,关怀世界。

基于生命关怀谈小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4

1.1 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1.2 生命关怀的重要性。

在当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生命关怀的理念,不仅是对小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还是对小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当今教育界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2. 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2.1 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方式展开的,因此,学校应该支持和帮助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将生命教育列入日程,开设的专门性的生命教育课程比较少,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缺少生命教育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缺乏生命教育的教师,一些学校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并不是主要负责生命教育工作的,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生命教育培训就担任这一教育工作,对生命关怀等的认识与理解也仅仅来自书本,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有些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书本理论相违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进行,效率明显降低。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父母都给予了过多的爱,但是父母没有在付出爱的同时教导小学生如何关心他人,使得不少学生对父母、对他人、对生命无情与漠视。还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暴力的影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4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判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而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东西约束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网络文化和游戏的存在。目前网络上充斥着不良文化或暴力文化,小学生在无意中接触后就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错误地理解各种不良行为;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的侵害,大部分游戏都有着血腥的内容,不少小学生沉溺于这些游戏中,也习惯了这些暴力游戏,对于血腥的画面没有感觉,长此以往,在他们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变得无足轻重,回到现实生活中,虐待残杀动物不足为奇,同学间打架斗殴更是常事。

3. 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视。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小学生生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各科目中,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认识了解生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保护,珍惜和热爱生命。其次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对于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加大数量,还要加强质量培训,让教师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形成生命意识。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等,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小学生们提供真实的活动场景,增强对生命活动与现象的体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存知识。

3.2 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空泛的说教,它渗透在教师的每个动作中,每天的生活里。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伟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关怀生命。在一次上课中,同学们围着一只惊慌措施的飞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只虫子,因此主张踩死虫子并没有什么,然而,我用扫帚帮助飞蛾逃离了这困境,解救了它。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将生命关怀融入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学会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3.3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小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学校时,应当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敬师长,和同学和平相处,团结友爱,切记不可和同学打架斗殴等;在家里,应当尊老爱幼,听长辈的话,如遇到父母吵架等情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劝阻他们,努力维持和睦的家庭;在社会上,尽可能地避免和不良分子接触,不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不沉溺于网络游戏。总之,小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避免不良事物的干扰,做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步。

4. 结语

生命教育帮助了我们超越了自我的生命,提高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实现了生命价值。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当尊重生命,使每个生命都能够全面发展,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得小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大社会舞台上能够勇敢向前进,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参考文献

[1]王长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生命关怀教育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对话引入,铺垫情感基调

1、师生对话:

(将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做成一张张内容不同的小纸条,当成礼物派送给对话出色的同学)

2、收到礼物的同学依次介绍杏林子。

3、导入新课:

师:为何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她的作品《生命生命》。

4、齐读课题。

师生对话,既是一种预热,也是一首教学前奏曲。其原则是预热要与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与即将学习的文本无缝接轨,完美合拍,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本环节中派送杏林子生平事迹的纸条,介绍纸条上的内容,铺就情感基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预热。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顽强

1、初读课文:

⑴ 自由朗读。

①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

② 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⑶ 交流讨论: 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瓜子抗挣、倾听心跳)

扎实过好字、词关,朗读关,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

2、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师: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三个故事,用心去发现、去品味,看看哪个句子打动了你?或者让你大吃一惊,或者让你肃然起敬?

⑴ 自由朗读课文。

⑵ 交流反馈,随机点拨: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① 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我心里会怎么想?

② 指导朗读。

③ 此时,你觉得这只不起眼的、脆弱的、甚至是丑陋的飞蛾怎么样?

④ 齐读课题:

师:与许多强大的生灵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 生命。

句子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① 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里有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② 说话训练(出示生长在砖缝中的香瓜子图片):

香瓜子。

③ 指导朗读。

④ 再读课题:

师:即使只是一粒香瓜子,即使没有阳光,即使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它也要让这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 生命。

这种并联式的块状预设,为课堂的精彩生成提供了可能,留足了空间。

三、交流讨论,理解生命真谛

师:杏林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飞蛾求生与瓜子抗挣引发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到来;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使用他,而不应该白白地糟蹋它。──(生接着读改编成诗的课文)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交流讨论:

纵观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他们留下的是什么?(精神)这些东西对后人产生了什么作用?

2、再读杏林子资料:

师:请课前收到小纸条的同学再读有关介绍杏林子的条目。

生:杏林子是一位一生有五分之四时间都在与病痛作斗争的人。

生:杏林子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出版了四十多个剧本、散文集等等。

生:杏林子创立了伊甸残障基金会,鼓励和帮助了一大批的残障人士远离黑暗,走向光明。

师:杏林子不正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生命的永生,所以──(生接着读改编成诗的课文)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这一对话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二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杏林子精彩人生的意义。

四、课外拓展,书写生命感言

1、介绍部分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师:像杏林子这样,通过自己善意而伟大的举动,延续着自己不死的生命,创造出无限价值的人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

袁隆平:让人类远离饥饿。

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历经坎坷,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孙必干:临危受命的住伊大使。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

任长霞:霞蔚长天,警魂不朽。

面对黑暗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她在自己的岗位上保佑着人民的安康。她用生命和热血浇铸着金色的盾牌。

师:他们,以及许许多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们,书写着不死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谨记──(生接着读改编成诗的课文)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畅谈:

怎样使自己的生命也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3、抒写生命感言──请拿起笔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书签上写下你对生命的认识。

这样设计既是对文本内涵的深情阐发,又是对学生情感基调的激情呼唤,更是学生对生命感言的自主抒发,使情与意、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至臻圆融。

【教学反思】

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之际,老师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实践着新课标的同时,也被遇到的问题所困,诸如动 与静的关系、小组合作与个性发展、学科活动与综合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来评价一堂课,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们学校借用崔允漷教授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十二字诀作为评课标准。

一、教得有效

教得有效是指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师的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二是学生学有收获,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积极的发展。整个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尤其是对自己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强烈的内在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虽尽,意无穷。

二、学得愉快

学得愉快是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课堂出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多向互动和对话的精彩场景;动静有致,张驰有度,放收自如;成为学生开放、丰富的学习世界。在这里,学生沉浸其中,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兴趣浓厚,信心十足,轻松愉悦,放飞心灵,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三、考得满意

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我们看到许多课堂,教学活了,学生动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可是一节课结束,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字不认识,不会写,课文读不通畅,口诀背不出,方法没掌握,问题不能解愿望与现实相去甚远。考得满意直面教学效果,要求课堂教学要实在,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形式要为实质服务,因为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仍不能摒弃考试,不能回避教学质量,课改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要有高质量,即便是考试,也应考得学生满意,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充满自信;家长满意,让他们看到成绩,相信、支持课改;老师满意,让他们信心增强,坚持课改。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的十二字好课标准,不是说第一步是教得有效,第二步是学得愉快,第三步是考得满意。它只是一个边界,一种思维方式,它应该是一个三角形,教师在中间发挥机智和才华,在里面做文章,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好课。

生命关怀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关怀意识;语文教学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独立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与研究,2004(5):35-36.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语文课堂生命关怀教育的存在根基 篇7

首先,理解是“我与你”的相互敞亮过程。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性的出发点,是人在交往或语言使用中显示出希冀相互真诚了解的愿望。它只用论证来说服对方达成共识或认同,而不把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压力加在对方身上作为准则。故此,在语文课堂的生命关怀教育中,语文老师和学生要能够“将心比心”,站到他者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对于不同的观点具有包容的心。语文老师必须知道:利用和操纵学生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目的,把握彼此的独特性和个性,更好地与另一个真实、完整、独特的“你”相遇,这才是沟通理解的真正的目标。

其次,理解更是生命的自我澄明过程。“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 (叶秀山语)。在某种意义上,理解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谛听与低语过程,它对人生的责任是双重的:一方面,使学生个体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文化传统确立起一些意义联系;其二,它让学生个体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作用。

一位老师执教《鸟的天堂》“描写榕树的片断”: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老师让同学画出不明白的语句。

生: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 都有一个 新的生命 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地读、体会。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家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儿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大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生机,所以说“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

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谈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树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你认为风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或许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怎么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怎么读。

学生朗读。

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 篇8

1 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的缺失

当前, 体育中的生命价值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 体育是在生命的律动中产生的。人能够参加体育活动, 通常是积蓄和释放自身的生命能量, 是人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其次, 体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生命质量进行提升。人进行体育活动就是为了能够对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 对自身的适应能力进行增强, 以此让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质量相适应;最后, 体育的整个过程涌现着生命的体验。体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激情的体验以及竞争的平台, 使人们的精神产生愉悦感。但是, 对我国现如今的体育教育进行审视, 我们就会发现体育中的生命教育正逐步缺失, 这种缺失是整个社会所不能承受的痛苦。

1.1 体育教育价值趋于单向度

人是一个肉体与精神共同存在的个体, 这就使得体育教育既要对肉体生命进行重视, 又要对精神生命进行合理关照, 对于学生来说, 体育教育既要从对学生生理机能的提升上出发, 又要着眼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和提高。从这个方面来说, 要想对人的精神生命进行关照就要着眼于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因为精神生命的载体是自然生命, 而自然生命的灵魂又是精神生命。非常令人遗憾的是, 在当今技术主导一切的时代下, 体育教育的价值由以往的双重性日益趋于单向度, 也就是说现在的体育教育只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体育技能提高了多少, 而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彻底忽略了。

1.2 体育教育目标走向封闭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 《体育课程标准》把体育教育的目标分成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参与、技能、健康与适应, 参与就是运动参与, 技能就是运动技能, 健康就是身体与心理健康, 适应就是社会适应。在这四个方面当中, 只有“适应”目标和人的精神生命相关联。比如对学生坚强的品质进行培育、让学生学会对情绪进行调控、让学生产生团结合作的意识等。但是, 体育教育目标还是逐步走向封闭性, 不能够把认识、珍惜、尊重以及感悟生命的多元价值给充分体现出来。

1.3 体育教育过程出现压抑性

受技术理性思想的影响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 在现如今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生命体验普遍被忽视, 广大体育教师只看重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多少, 而忽略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历程, 导致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生命发展以及生命体验被完全遮蔽, 学生的个性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生命的创新能力以及个体思维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

2 体育教育的本质价值——追求生命关怀的回归

“体育”重在以“育”为主, 它的本质就是对人进行教育。这就说明了体育教育不单单只是“生存教育”, 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是一个“存在教育”。虽然体育教育的“生存教育”向人们传授了很多的生存技巧, 然而却对人存在社会上的理由进行了忽略, 漠视了人如何对体育进行认识和运用。存在主义认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自我完成”, 人是主体。体育教育的“存在教育”注重对人存在的意义进行关注, 引导人们使用良好的体育方式对自身存在的质量进行提高, 帮助人们对体育进行科学认识以及对体育本身进行关注, 以此来对自身存在的智慧进行提高。所以说, 当前体育教育的真正诉求就是追求生命关怀的回归。要想让生命关怀回归到体育教育当中就要最好以下三种回归。

2.1“生命为本”的回归

如上文所说, 当前的体育教育要以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等教育为主体, 这就使得体育教育必然要回到“生命为本”的理念当中。“生命为本”就是人的肉体、社会以及精神等生命的综合体, 它要求体育教育要以注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为基础, 要在对学生生命成长规律进行遵循的前提上, 积极培养学生形成对自身生命进行保护以及对生命活力进行增强的能力, 以此通过体育活动使自身的生命机体得到完善,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学校的体育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对生命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 对生命的美丽进行真切感受,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供他们参与体验, 以此来提高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2.2“体验生命”的回归

体育重在过程性, 这也是体育教育非常大的特点, 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体育活动过程才能实现自我。而体育的这种“过程性”特点就使得体育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体验生命”当中来。所谓体育教育的“体验生命”不是机械的对知识进行传递的过程, 而是对过程进行体验,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 要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情境, 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 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做到情境交融,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既能对体育知识的魅力进行感受, 又能获得自身人格的不断发展。

2.3“改善生命”的回归

我们所知道的体育就是锻炼人的体质、增强人的筋骨、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这种目标只是一个直接目标, 这种认识也只是站在身体和表面的角度去看待的。而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体育,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改善生命”的回归就代表着体育教育要在完成直接目标的基础上, 注重让学生得到生命的健康成长, 对生命的价值进行追寻, 体育不但能够锻炼人的体质和增强人的筋骨, 而且还能对人的情绪进行调节与改善, 这就对体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完美地诠释。体育教育的生命关怀是当前生命教育的本质需求, 它既能让人实现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又能让整个体育事业持续与稳定发展。

3 体育教育中实施生命关怀的策略

3.1 以关注生命为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

以往传统的体育教育重视人的技术和技能, 它强调的是数字和精确, 而忽略了学生对生命体验的内在追求, 体能的发展是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 而这种发展目标彻底对探询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生命的价值进行了忽视, 使得体育教育在无形之中把人的直觉、童心以及人的灵性进行了抹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深入, 把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价值相结合成为了当今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在体育教育当中既要对学生的生命数量进行关注, 又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行重视, 要让体育教育成为学生愉悦的体验, 在建构体育教学模式上要善于从人把握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出发。同时, 要把以往纯粹的体质锻炼理念转变到培养学生情感、塑造体育素养当中来, 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以此来完成生命的和谐全面发展。

3.2 以走出教学误区为目的, 塑造全新师生观

事实上, 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观念和追求的体育价值深受体育教师素质的影响, 体育教育中对生命关怀所实施的质量也同样与教师的角色意识有着直接影响。传统的体育教育多重视实践课, 中国式的“武夫”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大, 这些教师通常在体育实践课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对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方式, 体育教学中所谓的创新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差异性等原则被完全忽视, 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 不能够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要想从传统的教育困境中走出来, 就必须大力培养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 要有着比较好的综合素质, 要注重对个体生命进行尊重、对个性进行关注。同时, 要塑造一个全新的师生观, 即教师是引导者和领路人, 学生是主体, 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对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进行合理引导。要以生命关怀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基于此, 体育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 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够愿意与教师接近和互动。 (3) 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 能够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全面发展。

3.3 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手段, 提高生命关怀质量

要想实现体育教育的生命关怀, 营造良好的环境不可或缺。学校要善于为体育教育营造一个真正能实现生命关怀的教学环境, 要把校园“硬环境”和校园“软环境”有效结合起来。校园“硬环境”就是学校的一些体育环境, 它包括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设备的配备等这些外在的因素。“硬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感官上产生参与体育教育的兴趣, 学校要积极设计一些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场地和体育器材, 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体育氛围。“软环境”就是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一个积极与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既能够很好的把体育教师的教学激情给充分激发出来, 又可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欲望, 以此与师生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因此, 学校要大力创设充满人性化的“软环境”, 对学生的生命意识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关注和培养,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

4 结语

我们要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用热切以及理性的思索对体育教育的本质价值——生命关怀进行追寻, 要注重淡化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目的, 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一个体验生命、改善生命以及放飞生命的运动。

摘要:在体育当中, 生命内涵非常丰富, 它是体育所固有的一种品格, 但是在现如今这个技术主导一切的时代当中, 体育教育的生命内涵正逐步流失,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体育教育的价值日益趋于单向度, 竞技体育把通往卓越的大门给彻底封闭以及体育教育的过程越来越让人感到压抑, 如今的时代要想让体育教育重新回到生命本源当中, 就一定要把体育教育的理念、体育教育的过程以及体育教育的结果分别回归到“生命为本”“、体验生命”以及“改善生命”当中, 目前最重要也是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进行转变、树立起全新的师生观、对充满人性化的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塑造。在这个基础上, 本文就谈一谈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命关怀,本真价值

参考文献

[1]彭三鹰.困境与出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再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13 (2) .

[2]孙琪超.浅谈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6) .

[3]熊俊.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0) .

[4]王军.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之关系[J].魅力中国, 2013 (5) .

[5]唐日升.论创新性是体育教育的诉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6) .

[6]王东敏, 张锐.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之上的安全教育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 .

[7]刘小平.从体育文学的缘起看体育教育与文学的关系[J].芒种, 2013 (4) .

生命关怀教育 篇9

(一) “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

生命关怀是以承认人的个体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 以人的生命活力为基础, 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生命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态度的一种引导, 旨在“通过‘最优化’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开发人的生命潜能, 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高校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怀, 而且是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与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和提升, 充分点燃大学生的生命激情, 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提高生命质量。高校生命关怀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关键。

(二) “教育本质”的体现

教育要以人为核心, 关心人的生命和发展。因此, 生命关怀教育要求高校兼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前,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哲学角度说, 生命关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不仅掌握“以何为生”的本领, 还要明白“为何而生”。当代大学生应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尊重和善待生命, 大学生活也应该是塑造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命的过程, 这才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生活是生命之源, 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高校的生命关怀教育要根植于校园宿舍生活中, 才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价值。当前, 我国高校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教育与生活的分裂。高校容易忽视学生的生活, 所以大学生被封闭在生活之外的“象牙塔”内, “知”与“行”二者断裂, 大学生活被简化为“学习、学习、再学习”, 俨然成为一个知识接受器。教育学者张文质曾指出,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我国高校教育者应为当代大学生呈现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 界定生活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热爱生活、探求生活的真谛。

二、高校生命关怀教育下的校园宿舍文化建设要素

(一) 目标与载体

大学生集体宿舍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 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地。集体宿舍应该综合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思想教育等功能, 建设成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 综合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商贸、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宿舍文化建设要增强服务意识, 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 完善宿舍制度建设, 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要承担起生命关怀教育的使命, 要根植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要展现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良好的高校宿舍文化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能够磨炼他们的意志, 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丰富的高校宿舍文化,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校园文化要让大学生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实践, 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知识, 积淀自身的道德智慧, 从而引领人生。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 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 宿舍是有生命的宿舍, 学生是有生命的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是当代大学生和谐成才的第一要义。

(二) 内在动力

学者孙云寿认为, 宿舍环境的布局、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宿舍文化的具体表现。从整体来看, 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表层文化, 比如设计布局、内部设施、卫生环境等;第二层是中层文化, 主要表现为各种生活、学习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第三层是深层文化, 主要是指宿舍成员的内心思想, 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精神面貌等。宿舍文化的三个层次为统一的整体, 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共同构建完整的宿舍文化体系。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 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 宿舍文化具有指导性。宿舍文化一经形成, 就会对宿舍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宿舍成员多种思想的汇聚激荡, 容易形成一种大多数学生的一致性态度或者思想, 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压力, 从而占据全体宿舍成员的内心, 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 宿舍文化具有多样性。宿舍成员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对整体的宿舍文化产生影响, 使其呈现多样化、经常化的特点。再次, 宿舍文化具有自主性。宿舍文化的主体是学生, 宿舍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主参与。但是, 学生本身存在一些弱点, 比如鉴别力差、易冲动等, 容易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一些不良文化因素,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 在此过程中, 还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

(三) 外在环境

当前, 高校生命关怀教育严重缺失。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 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另外,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对山东10多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开展心理调查, 结果显示, 约12%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尤其是近年, 大学生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等事件频频见于报端。日益恶化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表明高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群体。上述情形不得不引起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反思。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虚度光阴、荒废学业的现象日趋增多, “郁闷”“无聊”俨然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游戏生命、虚度光阴, 甚至轻视和践踏生命。由此可见, 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观迫在眉睫, 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

三、生命关怀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培育机制

(一) 发挥学生自主性, 重视学生自治

作为我国高校校园中典型的学生自治组织, 学生会在高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会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学生会仅仅是服从学校领导, 并没有太多的自主决定权, 没有实质性的自主活动。在西方一些高校里, 学生会会把学生组织起来, 成立各种合作性的服务性公司, 提供住宿、餐饮、洗涤、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通过这种自主决定、自治活动, 学生会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宿舍管理活动的优化, 开源节流, 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 建立专职队伍, 健全专业化管理制度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训练有素的专职队伍来完成。比如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 虽然也有专职、兼职两类, 但主要的工作是由专业队伍来承担的。学生住宿管理人员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的管理人员是由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硕士生或者是有一定经验的本科生担任, 如宿舍楼主任一职, 负责直接和学生接触工作。中级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硕士学位, 且拥有3~5年的学生工作经验, 主要职务是开展一些专门的学生宿舍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一般是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博士毕业生, 他们具备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经验, 职责便是负责学生宿舍的全面工作。建立专职队伍, 健全专业化管理制度, 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 才能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更好地实现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目的。

(三) 生命关怀教育, 重在“渗透”

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生命关怀教育的机构, 生命关怀教育主要是通过“渗透”来完成的。比如利用学生宿舍阵地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 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疾病, 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的高校也应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 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 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也是生命关怀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格桑泽仁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2]孙云寿, 沈广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 2002, (4) .

生命关怀教育 篇10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 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需求, 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 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分析现状, 探寻教师成长新起点

为了摸清影响教师现阶段发展的症结, 准确了解到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们对全校46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优势是:教师队伍年轻化, 70.8%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接受新事物快, 充满朝气与活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力。教师学历达标, 60%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33.3%达到专科学历, 两者共占教师总数的93.3%。较高的学历体现多数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良好, 96%的教师肯定自己会积极面对职业带来的挑战, 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 我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面临压力, 存有职业倦态感:4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5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压力;26%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对教师追求奉献的道德压力, 要求教师要做出牺牲性的付出;二是实用性、工具性的教师角色定位, 现实的工作中过多强调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 而忽略了“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生”的问题, 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漠不关心。

从调查分析中, 我们在思考:教师作为人, 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但教师作为职业, 却常常淡化、忽视教师也是“人”, 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人!由此, 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 显得尤其重要。

二、转变观念, 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

一切的更新源自于思想的更新。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什么?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有从教育的原点反思, 转变观念, 教师才能重新科学地认知教育的本质, 才能科学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一) 理论学习, 认知教育的本真

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校全体教师阅读了叶澜教授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冯建军的《生命化教育》, 肖川、曹专选编的《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同时, 教师们还自主选择阅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刘畅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培教授的《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等等。我们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教师、张兴华教师以及市级教育专家的多场讲座。理论的先导, 让教师明晰了生命化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化和润泽生命, 其深层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共同润泽与完善。

(二) 榜样个案, 辐射生命的正能量

在任何一个群体里, 总会有几颗闪光的星星, 他们为数不多, 却熠熠生辉, 折射着生命的正能量。在东北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了榜样的个案研究。学校选择了不同层面的五位教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对象撰写成长故事、访谈成长感悟等形式, 我们直观了解和感知了榜样教师成长的经历。市学科带头人黄昕教师在成长故事中提出了三点建言:追寻一个偶像;保持好奇心;争取话语权。新教师王筱韵教师则告诉大家:当一名孩子喜欢的教师就是我从小的梦想。其实, 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年轻有梦的她很热情, 浑身上下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她是一位语文教师, 在第二届校园文化节闭幕之前, 她听说她班级的学生要上台表演《江南》。她主动找校长说, 她从小喜欢跳舞, 可是以前在舞台上总是当配角, 如果学校允许, 这回她想和她的学生一起上台, 她愿意专门去学习这个舞蹈。校长欣然同意了。那一天, 全场气氛达到了极致。全场的师生都被她的热情、她的活力、她敢于展现自我的自信深深地感动了。这, 印证了生命化教育理念所指的: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是让心灵去呼唤心灵, 让生命去点燃生命, 教育就是生命的正能量正在传递。

(三) 文化浸润, 指引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所学校的文化核心是其价值观, 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支点, 是充盈和丰富生命的主体内容。学校提出了“以榕文化为载体践行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榕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 以细节处浸润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以榕文化为基础,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校制定了《园南小学“绿榕师韵”的师德规范》。我们从“绿榕层翠润泽, 执着向上”, 想到“师韵责任于心, 追求不止”;从“绿榕浓荫广布, 兼容并包”, 想到“师韵乐于给予, 呵护成长”等等。具有浓厚校本文化气息的师德规范, 摒弃了师德规范的说教性, 提升了教师们的认同感。青年教师们开展“我读师德规范”分享会, 他们或反思、或展望、或畅想, 而更多的是自我勉励如何以最积极的生命状态去追求。

学校还举办了两届文化节, 教师们参与了“品榕韵”征文、校歌的征集、寻找“生命的第一次”等等活动。教师们开始从浮躁、繁杂的现实工作中沉静下来, 审视自我生命的发展需求。初涉教育行业的新教师婷婷在自我规划中写道:“我要在一年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活动、成长;两年内, 希望自己能成为‘榕族’里的新秀。”已有十年教学经验的李立力教师这样规划自我:“认真学习、落实行于榕韵的师德规范, 像百年绿榕一样, 奋发向上;积极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自身的科研水平, 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特色文化的浸润下, 教师生命生长的取向从模糊走向清晰, 逐渐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

(四) 管理变革, 助推教师自主成长

当前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自主权。我们在思考:怎样的管理才能让教师的生命从工具性的淹没中解放出来?怎样的管理才能把创造的权利还给教师?怎样的管理才能助推教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职业生涯, 去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

下放权限, 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以往, 学校行政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布置、评价各项教育教学行动, 教师只有执行、接受的义务。那么, 这种非主体的被制约的教师又如何能够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呢?

于是, 学校在原有行政管理的基础上, 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将管理的自主权下移, 实施“导师负责制”, 下放权限让“导师”引领团队成员自主规划工作, 大到活动的组织, 小到作业要求, 都可以由组内研究决定。

如:每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就是学校教导处统一规范的一项常规活动。2013年这项常规活动, 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开展, 乃至活动的报道, 青年教师们在“导师”的引领下, 自编自导自我审视。他们自我设计的主题是“园南好课堂梦想大舞台”。他们以“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好课堂”这一最质朴的问题导向, 展开研讨。他们还设计了“园南好课堂”的LOGO。任职5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导师”们的指导下, 呈现出一堂堂虽不完美, 但富有新意的课。突显教师主体地位的管理体系使学校能俯下身来, 倾听教师的声音, 尊重教师的需求,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主生长。

(五) 团队建设, 在协作中成长

教师的生命的成长不是孤立的, 还需要团队的力量。我们采用“自愿+引导”的方式组建团队。学校的骨干教师的身旁总聚集着一些年轻的教师。学校尊重教师的需求与意愿, 因势利导鼓励这些教师组建团队;其他的教师, 学校就以学科组为单位, 以课题承担任务为准, 引导组建起团队。同时, 建立“教、学、研、协”一体化团队研修文化。如:“学习论坛对话分享梦想”团队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他们每两周举行一场学习论坛。学习活动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时, 更强调的是这是一场分享会, 是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的分享会。

专题研究汇报交流:学校要求各团队形成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共同体。目前各团队根据我校课题生命化教育理念下课堂构建研究, 自主申报一个微型课题, 共有9个微型课题。以课题研究, 建立起教师团队建设的任务导向。教学模拟常态研究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将走上讲台, 进行教学模拟, 这是一种真诚与悦纳;更是一种同行间的借鉴与修正。我们希望以团队的研究氛围带动教师日常教学的自觉反思, 教师逐步将反思、更新变成一种习惯, 推动自我成长。

研究日志践行反思:我们倡导教师撰写研究日志, 写教师生命的体验与感悟, 写工作中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 写课题研究的随想、启示、课堂生成案例等等。由此,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课题研究, 悄然落地;让实践、体验、反思与教师的生命历程融合在一起。当反思成为一种常规行动, 教师则拥有了专业成长的自主需求和意识。

(六) 搭建平台, 在展示交流中成长

任何的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绽放。因此, 学校积极地搭建平台, 给教师更为广阔、自由的生长平台, 释放生命生长的活力。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教师共有二十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发表;全校共有11节课参与市、区级以上研讨或观摩活动。其中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分别各有一节课参与第八、九、十届全国“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研讨活动;13位教师在区、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有1位教师获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3位教师在市、区级作业设计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两年多的时间, 我校的学生共有百人在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 (其中, 有1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 ;14人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舞蹈队在全国“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摘取桂冠;学校足球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摘金。

四、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起激励机制,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主要渠道。“每个生命都很精彩!享受生命生长的过程更精彩!”这是我校尊重教师生命, 以评价激励生命成长的一个主导思想。我校的评价方式为体现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体现结果的量化评价相结合。每个教师创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主要记录和收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精彩课例、典型案例、教学日志、经验论文、成果作品等等;每季度, 教师根据自我表现, 填写“自评量化表”, 经学校考核纳入绩效评定。教师了解自己的发展进程, 感受自己的成长足迹, 培养自信心与自豪感, 向更高、更美好的生命态势生长!

生命终极关怀的意义分析 篇11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先的信仰,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关于人-灵魂-神的仪式。养生重死历来为汉族社会所提倡,入土为安也承载着农耕社会中世人的生死观念。通过对四川德阳的一个汉族农村M村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①以此获得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以及当地人对此的阐释。

M村由13个汉族宗族自然村组成,同宗以聚居为主散居为辅的方式分布在一个到三个自然村落。当地习俗认为非自然衰老而离世的人不仅让家族和村落遭受晦气,而且是对祖先的不孝,所以这类人死后都是被家人默无声息地掩埋,得不到正常的临终关怀。因此本文仅以因生理机体衰老而离世的老人的葬礼为研究对象。M村生命终极关怀起于花甲后的对“后事”的准备,形式上止于“百日”,但是对逝者的记忆仍通过各种节日或事件的祭拜来延续,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呈现了世人对于人-神的关怀。由于当地丧葬仪式会关联到前期的诸多要素,所以特别追溯了晚年“后事”的准备和生命终结的场景。

一、临终

当地老人言:“古话说,‘60吃年饭,70吃天饭,到了70就是过一天是一天,今天不知明天事(命)。”年满花甲,即进入晚年,逐渐地接近生命的尽头,即临终。

花甲,当地人解释为年满60。不到60岁而离世的人,称之为“豆子鬼”(短命鬼),在当地方言中骂人话“短命娃娃”就是用来诅咒对方活不到60。至于为什么叫“豆子鬼”,年老的人说:“满了60去世的人,在世上(阳间)耍3天就可以投胎了,没到60就死了的人是野鬼,要游荡3年才可能投胎转世;敬神(祭祖)的时候,满60而逝的是作为祖老先人,先于祭拜天地菩萨,而不到60死的就是作为鬼来祭拜。祭先人和菩萨是求保佑,敬鬼则是请其远离活人。”②

(一)花甲后的“后事”准备

不成文的习俗:老人一旦年满花甲,儿子媳妇就开始为“老时”(指寿终正寝)准备。

所谓后事,就是子女为临终的人准备善终的物品,特别是“寿料”(木棺)和“寿衣”。“寿衣”,即“老衣”,指人死后穿的衣服以及棺内用的垫物和被子,一般用棉布制成。寿衣和木棺的准备有许多讲究,以闰年闰月置办为最好,意为更长寿。寿衣都为素色,老人解释说:“忌花色,花的要不得(不行),(已逝的人在)阴间得不到。”女儿或老人自己准备鞋子;女儿按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姻亲人数准备数量相当、长度适当的白布,用作葬礼仪式五服之内亲属头戴的“孝帕子”,即所谓的“披麻戴孝”;媳妇准备衣服、裤子、床单、被子、枕头和逝者头帕。男女逝者都以白色上衣和白色裤子为基底。如果逝者为男性,其不同之处在于穿长衫外套(白、灰、黑),穿儿子准备的裤子,当地盛行古言:“(后代)要想富,先穿(儿子的)裤。”

儿子准备木棺,以红布缠绕放在老人家里,其上不能放置任何东西。据老人叶某说:“他(老人的老伴)把电扇放在(木棺)上面,晚上(自己)睡觉时一直觉得胸口闷,压得踹不过气来。”

生基,又称“红棺”,是当老人健在时,家人请风水先生择地而修建好的墓地,意在为使老人安心养老,也是为祈求老人添寿。

(二)“后事”禁忌的解释

老人经常会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盛行这些礼节(传统规矩),必须有啥子(随葬品,‘做道场),忌讳哪些人、物、事等。”不按礼节做就会不利,特别是影响后代。在当地的文化意义体系中,老人认为:“无衣无棺,什么都没有就到阴间去,这会使亡者在阴间遭受困苦,受到欺辱,自身难保;没有随葬品,就不能打通关系,摆不平事,难以保佑生者以及后代子孙。”所以对“后事”准备的谨慎不仅是为了使健在的老人不用为死后担心,更多的是为子孙繁荣昌盛。

二、落气,生命的终结

“落气”,指气绝,也常用“走了”一词委婉说明人去世。

送终需所有直系后代在场,一方面是听取老人“落气”前的遗言,据说老人一般都预感到自己所剩下的时日,所以在“老时”的前些时日就开始安排家事,一般是关于自己财产的分配和子女尚待处理的的事情;另一方面是老人与后代相互告别,使老人了无牵挂。不能为老人送终被认为不孝,老人说:“再远的人都要赶回来为老人送终,错过为老人送终,子女会遗憾终生,自责为不孝子。”

当老人落气时,要播放落气歌。老人落气时,后代守在其床前哭歌,从落气开始,丧歌便在整个丧葬仪式中播放。此时儿子则燃放落气炮。儿子在家门口燃放落气炮,以告知周围此家有人逝世,村里的人或过往的人则需注意言行和有关活动。此外也提醒有需忌讳的人绕道而行。小孩子阳气不足,忌接近这种阴气或煞气重的地方。

三、料理后事

料理后事也称“善后”,指人老(死)后血亲为其所操办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主要为装裹、请阴阳和发丧。入殓前的所有的仪式都是在私领域(逝者家内)展开,其后的葬礼仪式则是在公共空间(家门外或稍远的开阔空间)展开。

(一)装裹

此地的装裹包括净身、穿戴、“安背筋”、安床及入殓。首先,净身和穿戴。“男要剃头,女要梳发”,一般是血亲为其剃头,媳妇为婆婆梳头。梳洗后就开始穿衣戴“帽”(挽白色棉帕)。穿老衣讲究穿单不穿双,忌穿6件,因在当地方言中“6”与“绿”的发音(lu)是一样的,6件衣服意“后人绿(lu)眉绿(lu)眼的”。一般穿5或9件衣服,从里到外依次是白黑相间。其次是“安背筋”,在木棺内的新垫单上按死者阳寿一岁一根铺好白线(长度从背延伸到尾椎),愿死者来世添寿。再次,安床及入殓。从床上抬到木板或凉席上,仰卧,手脚伸直,掩其面,烧“倒头纸”。入殓要按照家族老者的指示将遗体安放棺内,并点“脚灯”(路灯)。旧俗认为,人死后到阴曹地府的路上,一片漆黑,要在棺材(灵柩)之下点一盏灯为其照明。endprint

(二)请“阴阳”

“阴阳”在整个葬礼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一个集体,但一般称仪式主持人为“阴阳”,也叫道士。整个队伍各有分工,有阴阳、锣鼓师、纸扎师傅,诵经师傅等。请“阴阳”主要是为亡者择选风水墓地和出殡的日期。最初阴阳一个人到场,道场成员待定好出殡日子后才来丧家“做道场”。

阴阳的初次展演是“看地”和择日。“看地”是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与“落气”的具体时间来为其选一块好的风水墓地。“风水宝地”意在使祖先安息以保佑后代昌吉。出殡日子的选择应该避免冲煞活着的直系血亲。

(三)发丧

发丧相当于讣告。首先,死者家属要将挂有彩幡的长竹竿插到堂屋(祠堂)的正“朝门”(四合院正大门)口方向,人死后丧主要发丧,由死者家属戴孝到亲戚家,报告死讯。习俗是“男死先报族,女死先报舅”。事实上不管男女,都是族人先知道此事,只是应按照此礼节去行戴孝磕头礼。丧主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否者被认为不利、晦气。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但一般是同辈或长辈来接见。

四、葬礼及葬礼中象征符号的意义

葬礼,在当地的文化系统中,人们普遍叫做“丧事”。办丧事主要是请道士为亡者做道场。道场仪式持续3、5、7天不等。

(一)“做道场”:超度亡灵

在正式超度亡灵之前,需搭建灵棚,灵棚即为道士们的工作器具放置场所,也是“做道场”过程中的敲(锣)打(鼓)唱(丧歌)念(经)的主要场所。

“开路”和“接亡”:从死者的卧室到宗族的堂屋(祠堂)之间用高板凳(方条凳子)一条接一条,并在其上架第二层板凳,然后再以整块长白棉布放置于顶层板凳上,并燃香蜡,烧纸钱。当地人解释说:“阴间设有很多关卡,如果没有道士为死者“开路”,发给引路钱,守关卡的鬼卒便不予放行,因此要请道士为其开路。”“接亡”指引亡灵在3天之后归来的道路,道士团在此过程中诵经敲打,引领亡灵认路回家。

“圆盖”:开路和接亡之后举行此仪式,也称闭殓。闭殓前所有血亲和姻亲以逆时针方向绕装有遗体的棺材转一圈,看死者最后一眼,与遗体告别。道士敲打念唱,随后即盖棺。盖棺后亲人要哭歌以祝愿逝者来生日子幸福美满。之后是亲属披麻戴孝治丧,在长辈或道士的指引参与下进行治丧仪式,由儿子孙儿为其燃烧纸钱,其他皆下跪磕头敬拜。丧家在堂屋设灵堂。

“请水”:由阴阳引头带领诵经团,亡灵的孝子(长子和次之)提桶和拿系红布条的竹竿紧随其后,从家里出发到村里公共的水井旁用竹竿系水桶打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同时,纸扎师傅为亡灵制作“灵房子”,即赠灵魂在阴间的居所,并要编制花圈、金童玉女等以备阴间使用,以示子孙对亡者的孝敬。

“买地”与“踩地”:为亡灵在阴间买地,即以石灰在宽阔的空地,一般是晒坝(晒粮食的公地)圈地,同时烧尽可能多钱纸(付钱买地),地越宽,逝者在阴间得到的住居就越宽。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焚烧金童玉女、灵亭纸房,焚烧的同时亲属要参与踩地仪式。“踩地”指以燃烧的纸房为中心,家族所有人围绕其外延的石灰圈踩跳,以保佑子孙后代多福少难。

(二)“上山”

“上山”即出殡,“上山”预示着丧事将结束,告别亡灵,亡灵也将认祖归宗,到另一个新世界找寻自己原有的家族亡故成员。

鸡血绕灵柩是出门时必需举行的仪式。地方的县志上记载“‘发引,指先用鸡血绕灵柩洒一周,贴鸡毛于灵柩前端,置雄鸡于灵柩上,丧家亲属身穿孝服在木棺旁大哭,再次进行祭奠,祝告迁柩以及捧灵牌置灵亭。”③“上山”途中燃放鞭炮,一边走一边抛撒纸钱(买路钱),吹奏唢呐,敲打锣鼓。亲属沿途将胸前小白纸花系在柏树上。

入土为安,“有石难安”。M村梦氏老奶奶说:“千万要请信得过的人(不会害自家的人)去山上墓地准备,要保证墓底平坦没有任何石头在木棺下面,这样对后人不利。”孝子跪地磕头,将棺材放下,先由孝子起土倒在棺材上,随即子嗣掩土垒坟,丧家将孝帕挽于头上。放鞭炮,将衣服扣子上的一绺红布解下系柏树上,旨在表示后代红火。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生命即将开始,即“死亦生”。

(三)谢孝

谢孝也称作喜宴。喜宴是两天以来的第一餐也是最后一餐荤宴,是丧家对宗亲和远方姻亲的参与表示感谢,尽情吃喝的场面展示了阈限期后的集体的欢腾,人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在其严肃—欢庆的转换中,表达了对死—生轮回的理性认可。葬礼结束,然而对于生命终极的关怀还在延续,如“复三”、“烧七”及“祭百日”等。

近年来,M村传统土葬不仅受到火葬政策地影响,也因农业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死和丧葬。这两种要素逐渐地在消解地方的传统丧葬文化,并对具有深厚乡土气息的汉族丧葬文化意义体系形成了威胁。这使得老人非常担忧自己后事的操办,一再向子女表达保全体入土的夙愿,希望灵魂得到超度,以完整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尊重长者的意愿是后人对其最大的孝敬,所以这也成为对生命关怀的首要因素。

注 释:

①调查时间:2013年8月.

②本文中的未加说明的引用出自叶氏,所涉及的访谈内容也经此次田野点其他访谈对象的核实。

③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M].2012.

参考文献:

〔1〕中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江县志[M].2012.

〔2〕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生命关怀教育 篇12

生涯教育 (Career Education) 最早是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 (Marland) 博士提出的, 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适当有效的生涯教育, 需要新的教育整合, 它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隔离的障碍。其解决方案是:把我们的课程融于简单有力的中等教育系统中, 使学生在生涯课程引导下, 作有利的选择, 达到人尽其才, 以发挥教育的实用性。” (2) 这一教育实质上是满足青年学生, 尤其是处在探索期的高中生, 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符合生命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促进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 有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 生涯教育应遵循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理念, 只有致力于实现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追求, 生涯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生涯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重视和倡导对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教育, 不仅意味着对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 更意味着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

一、重视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 重视生命关怀教育, 是由教育的战略主题决定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 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 提高他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重视生命关怀教育, 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 一些有害信息影响了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压力时, 他们很容易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甚至轻视生命。

3. 重视生命关怀教育, 是由高中生的价值观特点决定的。

高中生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高中生价值观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 不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 而且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但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又具有不稳定性,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 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 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高中阶段仍处于理想主义的阶段, 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因此, 对现实中的弊端极为敏锐和反感, 有时甚至产生强烈愤怒或绝望的情绪, 稍有不慎, 就容易走极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及时疏导, 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二、生命关怀视野中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 生命关怀视野中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性化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 强化美行培养,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要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服务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 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2.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所谓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乃是指在德、智、体、美以及劳动能力各方面都获得正常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 而同时又是能够充分发展各自的性格、兴趣和才能的活生生的人”。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人的个性是共同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 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发展个性也就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3.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刘次林先生在《幸福教育论》中说:“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逃离生活, 而是使他们作为一个完全的人尽情地享受人生。”生活是生命之源, 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 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学生生活就是关爱学生生命,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课堂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 还学生以生活, 还学生以快乐, 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4.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幸福化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孩子的终身幸福,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 让学生通过这种幸福化教育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人,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生命关怀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1. 重视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帮助学生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

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虽然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但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决定了生命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在讲解高二《生活与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关观点时,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道德模范在平凡生活中做出的不平凡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丑、恶?我们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对这些问题追问和探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生命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还是其表现出来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正确方向, 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实现人生价值。

2.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实施生命关怀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绝不仅仅是“小发明、小创造”, 也不仅仅是培养发散思维, 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 为人的创新素质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成说, 敢于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 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 努力做探索未知和开拓创新的先锋,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3. 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教育。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知己, 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知彼, 就是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 善于发现社会的光明面, 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 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和阴暗面,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免疫力”。

自我发展是在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同时, 达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讲解这一规律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出现的美与丑、善与恶, 同时教师对学生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 要充分相信学生, 善于发现并调动其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让他们的高中生涯绽放生命光彩,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 必不甘堕落为禽兽, 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上各种观点混杂、碰撞, 这对正在形成主见的高中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者要启发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学会关心他人, 养成健康的心理, 提高人格层次。

4. 重视社会实践, 提升学生的生命感悟。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大好机会,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能使学生丰富亲身经历, 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可以利用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 服务社会, 与周边乡镇的敬老院、居委会结对, 开展社会自愿者服务活动。定期探访孤老, 参加社区文化节, 做交通协管员志愿者等。可以聘请一些社区专家、派出所工作人员为学生辅导员, 为学生开设生命教育讲座;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友、家长代表的作用, 请他们为学生讲述人生经历, 对学生进行爱惜生命、爱惜荣誉的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提高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在着眼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的基础上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我相信, 在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学生必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澜.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 1994, (10) .

[2]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3]朱智贤.“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J].北京:人民教育, 1956, (9) .

上一篇:射频放大系统下一篇:特征化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