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关怀

2024-10-25

生态关怀(精选5篇)

生态关怀 篇1

高考前一次周练中, 我从学生作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有关前途的烦恼, 就是一个噩梦。幼时的好梦慢慢的幻灭, 现实的噩梦迎面赶来。我不知道我的将来在何处安放。”

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面对未来的生活如此恐惧, 不能不让我们反思, 学校究竟应该是给学生怎样的生态关怀, 才能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

给学生以生态关怀, 就是要让学生自然地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说, 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 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

接受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主体要力促学生调动起自身因素, 去不断地创造自我, 改善和发展生命, 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唯其如此, 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创造了一种使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 才能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 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 情感与认识活动, 社会规范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 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人际氛围中, 自由地成长。

然而, 现实中很多时候, 我们的教育却不是在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提升生命质量的生态, 我们用一种扭曲变形的教育生态, 或者说一种病态的教育环境在育人。作业无限多, 而且整齐划一, 没有层次, 没有区别;评价一把尺子, 没有考虑个体差异;时间满满荡荡, 没有课外活动;内容陈旧, 没有时代血液;形式刻板, 让人快乐不起来。等等, 等等。学校生活空间小得不能再小, 学习的乐趣全无, 甚至因为一再的失败, 使学生连做人的勇气都被打消殆尽。这个时候, 我们再来看教育, 还是优化生命形式, 提升生命价值吗?简直是折磨生命。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遭受的批评还少吗?

我们讲教育的生态关怀, 还有一个基本的原因, 那就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是有着独立人格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个体, 而我们的社会, 也需要有这样一些有着独立人格, 独特个性的人的存在。冰心说“要让我们的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就是基于这孩子个体生命特性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人性, 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整体参悟状态, 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 虽然是严肃认真的, 却是徒劳无益的。承认学生个人感悟, 同时要求承认学生认知上的差异, 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 但是, 可以通过多向、多层次的讨论, 使学生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 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 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尔说:你可以驯养野鸭, 但永远不可能使驯化的鸭子再变成野鸭。扼杀个性的危险由此可见。而我们的世界, 正需要这“野鸭”——那些有创造性的, 无视陈规陋习的人。

但是, 我们现实的教育中看到的却是, 个性被视为不可接受的异类, 差异被看作区别好坏的标志。学校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包括老师们自己的创造力被压在地底下, 风化, 腐化, 石化。这种情况传导到社会, 就是我们再也看不到说实话的人, 只有高调的应声筒和跟屁虫;我们再也看不到有原创精神的文化艺术大师, 有的只是两脚的书柜;我们再也看不到在经济领域里能独辟蹊径而且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有的只是靠拾人牙慧来赚钱的机器。

给学生以学校生态关怀, 教育形式的变革是最直接的途径。

首先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校教育中的“对话教学”, 就是一种能给学生以生态关怀的教学形式, 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精神需求的回应, 因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是师生双方心灵敞开的互动交流。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沟通的、合作的教学, 互动的、交往的教学, 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对话教学的这些内涵告诉我们:对话教学最大可能的维护了学生生命成长的生态平衡, 使学习始终保持了最大可能的自由自在的状态, 为学校教育的生态关怀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维护学习过程的生态平衡, 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开展课外学习实践活动。教育生态关怀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跳出教材, 走出课堂, 在自主学习和运用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把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关心自我, 关照他人。把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经验, 内化所学知识。这种探究的、实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是对学生知、情、能、行的全面培养, 正体现了生态平衡的法则。

生态关怀 篇2

关键词:生态关怀意识 煤矿矿区 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6-02

一 煤矿矿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1.1研究背景

煤炭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但是在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严重危害。无止境的采煤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露天煤矿让土地无法再使用,漫天飞舞的粉尘污染空气,洗煤后的酸性矿山排水会渗入河流中,造成水污染,产生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煤矿业城市的发展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对煤矿矿区进行相关的生态治理以及景观重建,很容易产生矿业城市的衰退。

1.2国内外城市煤矿矿区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煤矿矿区围绕着环境治理与生态的角度,大多建成湿地公园或者是森林公园。典型案例就是唐山南湖公园。改造前是130多年开采导致的塌陷,形成了占地32.54公顷的大水面。改造以生态修复为主,形成了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它在景观设计上采用了生态湿地的方法,让采煤造成的塌陷地变成了旅游胜地。

国外我们所熟知的典型案例是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前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改造后是以工业背景为主的大型工业旅游主题公园。园内保留了很多原有的工业设备并进行改造,将创意的景观改造方法引入到矿区景观设计实践中,保留了矿区城市的文化特色,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发展。

二 煤矿矿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通过对所研究的煤矿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和总结,基于生态关怀的角度,对煤矿矿区的景观改造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来解决煤矿矿区工作和生活区域的改善和修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2研究意义

煤矿矿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具有社会意义。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煤矿矿区的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问题、安全问题等。通过景观改造和设计,可以改善社会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矛盾激化。

煤矿矿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具有生态意义。煤矿矿区的无节制开采,对环境以及工作和居住在此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裸露的矸石山,漫天飞扬的煤灰,土壤质量的降低,植被的污染与破坏,煤灰在风力、降雨等的搬运下,对水环境、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被污染的水和土壤中也含有很多重金属,有些污染日积月累带来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煤矿矿区的景观改造设计,能够对原来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

煤矿矿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具有经济意义,在矿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之后,会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并且根据所在区域的功能需要,对废弃场地和矿区设备用创新的方法改造,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 生态关怀意识与煤矿矿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融合及相关研究

3.1生态关怀的概念

生态关怀指的是对构成大自然生态环境所有要素的一种关爱之情,在这次研究中我所认为的生态关怀,是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段,来表达对陪我长大的煤矿矿区情感上的关爱,是一种故乡情感的寄托。

3.2生态关怀与煤矿矿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分析

3.2.1人的情感关怀与煤矿矿区环境景观设计

煤矿矿区的景观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在这个空间中,人们有不同于其他空间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所以在煤矿矿区进行景观设计,要从习惯出发,充分考虑和体现出人们对这个区域的情感关怀。根据不同空间不同功能划分,人性的需求、差异、行为习惯等,营造相适应的设施环境,使使用者能够在空间中感受到满足和舒适,最后感到愉悦,让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加舒心。对煤矿矿区这种特殊环境的空间,要结合人们的情感关怀来进行相对应的生态景观设计。

3.2.2煤矿矿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煤矿矿区环境景观设计须走生态路线

煤矿矿区特殊的工作性质,作业环境恶劣,环境污染很大。煤矿工人每天都需要在地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空间工作,并且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让他们不能有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每天的下井工作从地面进入矿井之后,由于矿石表面氧化、木料腐烂、凿岩、爆破以及装运等作业产生的粉尘和有毒害的气体,导致矿井空气成分发生变化,不同于地面,井下空气的变化,造成矿井作业环境恶劣,空气质量和气候条件很差,严重有害矿井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地下工作环境通过矿井通风与防尘可以改善,地面裸漏的煤场,植被的破坏,二次扬尘等,就可以通过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法来进行改善。

3.2.3煤矿矿区的背景环境需要煤矿矿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有生态关怀

几乎每年都会有煤矿事故发生,每天在恶劣的煤矿矿区工作,即使是微小的矿尘,也会产生爆炸,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而且呼吸过多,会导致矽肺病,在矿区工作的工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矽肺病。在煤矿矿区的环境景观改造设计中,要融入更多的生态关怀。

四 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四矿为例

4.1四矿简介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典型的煤矿资源型城市。四矿,是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型骨干矿井之一,东与一、二矿相接,南与三矿为邻,西邻六、五矿。矿区东西长约2.5km,南北长约5.5km,矿区面积约12.7149km2。矿区北部以农业为主,零星分布有家庭养殖业。南部以生产区为主,占地面积约8×10000m2,生活区位于生产区的南北两侧,在四矿工作的人们几乎都住在南北两个生活区内。

nlc202309010233

4.2现状分析与问题

平顶山四矿经过了几十年的开采,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煤炭资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对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而且矿区生产区南北两侧都是生活区,矿工不仅工作环境没有保障,而且生活居住环境也受到了污染。

四矿矿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地面水下沉、错动下沉、水水污染、煤矸石占地及风化污染、植被破坏、二次扬尘等。这些都是无节制的矿业活动带来的后果,可以通过景观改造设计来改善矿区恶劣的环境。

4.3设计主题

从生态关怀角度出发,打造一个交叉重叠的具有多层空间层面的煤矿矿区环境景观空间,具有煤矿矿区的特色的空间体验,遵循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序列,创造一个自由随性的煤矿矿区关系景观网。不是单纯的景观或是单纯的矿区,而是一种景观和矿区完全融合的结构。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又是生态、煤矿文化、娱乐、运动、放松休闲相结合的开放性的场所。

4.4设计分块模式

4.4.1以矿区采煤为主的工作区

以煤矿矿区人们工作时共有的习惯需求为出发点,比如工作顺序会产生相对应的空间,进行景观设计,由需求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空间,解决习惯需求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改善矿区环境。

通过结合景观设计,废弃煤矿资源再利用,使其产生新的价值。比如对煤矸石可以景观绿化,能有效遏制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为草本植物和菌类生物的成活创造较好的微生态环境。绿化后的煤矸石山再加以改造创建,为矿区工人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优良的旅游资源。将废旧建筑产生新的建筑价值,铁轨,拉煤车,井架等废弃物件形成新的景观小品等。在四矿办公楼前广场,是职工等班车的区域,矿区环境恶劣,粉尘严重,再赶上刮风下雨的天气,露天的广场无处躲藏,设计轻盈透明的等车空间,加上废弃铁轨和拉煤小车作为景观小品的装饰,让等车的时间也可以心情舒畅。

废旧的建筑空间改造翻新,可以为工人设计更多的公共空间,在工作之余带来一丝惬意,也可以开力煤矿矿区博物馆,介绍四矿的历史发展路程,煤炭开采知识,展示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灾害事故图片,进行安全教育等;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井下参观游,组织前来的游客身穿矿工服,背矿灯,感受矿区工人工作环境,也带来了旅游效益。

4.4.2以矿区周边的果园、有林地以及水浇地为主的农业区

整个矿区后面是擂鼓台山,不同的季节田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农业区强化这种自然的感觉,给黑灰色的矿区增加亮点,并且可以改善矿区环境。

利用这些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结合着矿区和生活区对其进行规划,加以适合煤矿矿区的绿化植物,形成各类休闲区,为整个矿区融入田园风光结合的生态景观设计,并且改善了周围住户的生活环境。平顶山目前还没有与煤矿旅游相结合开发的景区,兼具矿业旅游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的景区,不仅可以吸引对矿业旅游有兴趣的游客和周边居民,还为需要接近自然、放松休闲的人们提供场所。充分利用煤矿矿区内及其周边的果园、有林地和大片水浇地等农业资源,比如开办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享受田园乐趣,开设自然生态农场,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在感受完矿区文化之后还能体验农耕生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4.3以矿区南北方向居民楼为主的生活区

矿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紧挨着,受到地下采煤影响,原本一排排的平房因为地下煤空缺产生裂纹,导致不能入住已经部分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五层高的楼房。大部分之前的平房住户早已经习惯热络的邻里情,几乎都是住了四五十年的老邻居,楼房分淡了感情,大家还是还念平房时的热络。想通过景观设计,来帮助生活区的住户找回住在平房时的热络。给整个煤矿矿区关系景观区增添浓浓的人情味儿。

采用和工作区生活区一致的相呼应的景观形式,利用一些废弃的拉煤小车、铁轨等矿区元素,根据不同程度的塌陷地形,在地表上营造促进邻里间交流的公共生态空间,让空间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给煤矿生活区带来活力。在居民楼围合形成的空地设计一块休闲广场,利用废弃铁轨,加上带滑轮的可推拉的组合椅,在广场中间设置浅喷泉,还可以净化小范围空气,为矿区职工提供放松惬意的生活空间。

五 结语

都说煤矿是工业化的粮食,煤矿业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加速城市化进程。我国大部分大中型规模矿区是在20世纪中期建设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分别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后备资源不足,地质环境退化等。可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需求量会持续增大,必然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调研,四矿煤矿开采工作还可以继续50年左右,那么50年之后呢?煤矿矿区开采总会走到尽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地表上做文章,看似很好,达到了视觉上满足感,实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该从根本的生态问题入手,带动各个区域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延长矿区使用寿命的绿色之路。

生态关怀 篇3

关键词:《管家》,生态女性主义关怀,人类中心主义,男权中心主义,身心和谐

1 引言

玛丽莲·罗宾逊 (1943—) 是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相对于美国当代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多产作家而言, 罗宾逊的作品数量不多。迄今为止, 她共出版了3部小说, 1篇短篇小说和4部散文集, 然而, 从她的第一部小说《管家》 (1980) 问世并为她在美国文坛奠定了重要地位之后, 她的每一部作品,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 都在国际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并为她带来了许多荣誉。她的小说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笔法细腻;她的散文文笔优美, 题材广泛, 影响深远。其中, 《管家》刚刚出版便好评如潮, 并获得了作家协会海明威小说处女作奖。 (郝素玲, 2013, 14)

罗宾逊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 西部广袤的地域环境, 远离喧嚣的社会环境, 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幼饱读经典文学作品, 受梅尔维尔、梭罗等超验主义者的影响, 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观。作为爱荷华大学的写作教授, 与丈夫离婚后, 独自抚养孩子并笔耕不辍。无论是其独特的自然观还是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的顽强毅力, 在小说《管家》中都随处可见。

我国学术界对罗宾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期围绕《管家》的学术研究尚不透彻, 主要聚焦在基督教思想、和谐生态意识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问题上。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结合, 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权中心主义的解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人类身心和谐的美好寄托。

2《管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思想流派在1970年代出现, 在19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其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 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批评父权的文化价值观。它批判男权的文化价值观, 赞美女性本质, 但并不完全是本质主义的;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 (左金梅, 2007:111) 。生态女性主义是希望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重新定位。压迫妇女与压迫自然一样, 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间的平等, 在社会变革中将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排布。

作品《管家》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了罗宾逊的生态女性主义关怀。首先, 故事设置在偏远的西部, 远离喧嚣繁华的都市、远离现代工业文明, 文中大量的自然描写, 流露出了作者亲近自然、向往自然的倾向;其次, 男性角色的缺场与失声颠覆了传统男性形象, 对男性权威提出了无声的挑战;最后, 主人公露丝不愿接受当地治安官的收养, 而选择追随塞维尔阿姨, 游离的生活才能使她们找到自我, 寻求内心的祥和。作者借此揭示了现代人精神的荒芜, 表达了对精神自由, 身心和谐的美好寄托。

2.1 大量的自然描写: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和自然之间密不可分。女性和自然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小说《管家》中, 玛丽莲·罗宾逊利用细腻的手法对小说中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同时利用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景物渲染出各种动人的情节, 烘托出人物的内心变化。其独特之处就在于, 通过自然界中的景物与人物表现的紧密衔接, 进而暗示出女性与自然之间和睦共处的良性关系。

小说的开篇就简要地概括了姐妹俩的经历, 交待了她们所居住的环境。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 镇外是连绵不断的山脉, 镇上的人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姐妹俩住在外祖父亲手盖的房中,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水草在冷冽的风中飘摇, 夜里可以听到湖水的声音。

她们的内心同小镇的环境一样淳朴、清净。由于没有家长的约束, 俩人经常逃课到到湖边。她们试图在自然中寻求亲近感, 寻求身心的舒适。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美, 也彰显了姐妹俩的纯真与质朴。她们被作者赋予一种清新的感觉, 加之其内心的纯洁, 更能够与之所生存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对景物精妙细琢的描写不仅是对生存环境的喜爱, 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镇上的湖年复一年地滋养着它的子民, 是大自然最好的象征。同时也是外祖父与母亲的归宿:外祖父的意外身亡, 母亲的蓄意自杀。两人均是从外面的世界回到小镇, 在湖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约而同地回归到湖水的怀抱。他们的离开只是躯体的暂时离去, 灵魂却在湖下继续。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是小镇幽深环境的象征, 流露了作者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人与自然终要融为一体的观点。

2.2 男性的缺场:解构男权中心主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生存境遇在美国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虽然男权文化仍处于中心地位, 但这种不平等不再是赤裸裸的, 而是更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在小说《管家》中, 作者对角色的定位、情节的安排有着很深的寓意, 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下面隐藏着强大的爆发力。

故事中的角色几乎全为女性, 男性人物在文中几乎没有正面描写。外祖父在一开始就出现了意外, 再也没有机会出现;父亲与母婚后不久便抛弃她们妻女, 至此再没有出现;维尔阿姨的丈夫也只交待了姓氏。小说中的男性无法给他们的女性亲人提供物质上的满足, 不像传统男性一样挑起生活的重担。从外祖母到母亲再到后来抚养她们的塞维尔阿姨, 被迫承担起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对男性人物的失望唤起读者对女性人物的怜悯, 以及对她们行为的理解。

母亲与两位阿姨身上都体现了新女性追求独立, 挣脱传统束缚的精神。特别是塞维尔阿姨, 一位彻头彻尾的反传统主义者, 向男权社会展示了女性的能力与反抗精神。首先在外在形象上, 塞维尔阿姨接到祖母去世的消息返回小镇, 露丝对塞维尔阿姨的第一印象是很高, 身形瘦削, 身上的衣服像是从哪里捡回来的。她身上散发的男子汉气质打破了传统观念中读者对女性人物的期望。其次, 塞维尔阿姨一直过着独立的生活, 后来又肩负起照顾一对儿小姐妹的责任。在扮演男性角色的同时, 对露丝精神上的关注展现了她的女性的温柔气质。在警长索求露丝的监护权后, 露丝与塞维尔阿姨两人在黑夜里点燃了自家的房子, 离开小镇, 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宅邸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象征着社会地位、职责、权力、传统价值观等意义。同时又有无形暴力的空间、禁锢灵魂的囚笼等象征意义。由父亲建造的房子象征着男权势力, 这是对男权主义的最高反抗。

2.3 露丝与塞维尔的游离生活:身心和谐的美好寄托

在小说《管家》中, 作者罗宾逊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女性与自然, 并将两者相契合, 深入地对两者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且细致地描述了女性与自然生态间的和谐关系。人类不应该以男性角度来定义自我, 人类的主要形象也不应该只是男性, 男性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中心, 这种积极的思想, 便促成了她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追求。生态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生活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有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 以及基于这两者之上的身心和谐。于是, 罗宾逊便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寄托到露丝与塞维尔身上。

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 女性多被困于闺阁之中, 学习家政, 相夫教子。一切遵循传统的教条, 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塞维尔阿姨则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 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她喜欢随心所欲的生活, 家里经常乱糟糟的, 各种旧报纸、垃圾堆放在屋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任由天性的发展, 塞维尔不喜欢束缚, 追求自由, 对姐妹俩的旷课置若罔闻。当她得知姐妹俩一星期都没去学校后, 没有歇斯底里地责骂, 反而摸摸着露西尔的头发, 轻柔地说并没想到她们也会选择去湖边。她对姐妹俩的叛逆更多的是一份理解, 这实际上是对她们自我成长的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 露丝与露西尔对这种独特的管家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看法。露西尔看不惯塞维尔阿姨的生活习惯和种种怪癖, 竭力想要挣脱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 融入主流社会。而露丝似乎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能够自得其乐。“她会把她那双蓝天鹅绒套鞋鞋尖上所有的圆形金属亮片整个扯掉, 那是塞维尔来到后的第二个春天, 她买给我们上学穿的鞋子。 (Robin-son 1980:93) ”

露西尔最后选择投奔她的老师, 露丝则追随塞维尔过上了漂泊的生活。露丝经常会找份服务员、收银员的工作, 很开心。开心不取决于生活状态, 而取决于心态, 心里满足便会开心。露丝理想的生活是到卡车休息站当差, 这样可以毫无忌惮的同陌生人, 同孤僻的人交流。不过一旦熟悉某个环境, 就不得不面对周围人的窥视, 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关心”, “我到底该如何应付这些关于食物和营养的社交礼仪呢?他们开始问我怎么都不吃东西。这样肉才会长到你骨头上呀, 他们说。一旦他们开始以那种目光打量我, 离开才上上之策。” (Robinson1980:214)

塞维尔与露丝享受着自己选择的生活, 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现实生活中, 罗宾逊本人也推崇这样的生活, 不喜欢社交, 过着相对孤独的生活。作者将这种美好的愿望付诸笔端, 寄托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3 结语

罗宾逊在小说《管家》开篇对美国西部乡村小镇的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描写, 将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人类中心主义做出了无声的控诉;故事中男性人物缺场、失声, 女性人物勇敢无畏, 肩负起管家的职责, 塞维尔自由不羁的性格是现代女性天性解放的象征, 烧毁房子则是对男权中心主义最高的反抗;最终露丝选择追随塞维尔过游离的生活, 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人无聊空虚的精神世界的低调谴责, 现代人一味追求发展, 而忽视精神上荒芜, 精神上的生态危机。人的身心和谐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要实现和谐就必须打破种族歧视、等级压迫以及男女性别偏见, 而这种社会不平等正是源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 人自然征服的欲望。真正的和谐社会依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Marilynne Robinson.House Keeping[M].New York:Picador, 1980.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3.

[3]王诺.生态与心态:欧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曾莉.英美文学中的环境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5]左金梅, 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6]郝素玲.“孤独”的书写者:玛丽莲罗宾逊[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2) .

[7]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 2004 (5) .

[8]田祥斌, 谢璐.论罗宾逊小说“家”的和谐生态意识[J].芒种, 2013 (4) .

生态关怀 篇4

一、地名蕴含的生态隐喻

在距都市十万八千里的山林里, 有个叫“永宁村”的地方。如村名所述, 这里的人与妖希望永远能过着安宁的生活。 影片用一个如诗如画的远景为我们展示了永宁村的周围环境:群山环绕、植被茂密、水色秀丽, 人和妖就在这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过着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生活。海德格尔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称为“诗意地栖居”。“永宁村”不正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吗?透过地名的表层含义, “永宁村”在更深层意义上象征着一个美好而又遥远的生态愿景。

“顺天府”, 字面上寓意一切人、事、物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但在影片中, “顺天府”干的都是违背天理、 忤逆天道的勾当。当顺天府头目葛千户带人封杀“永宁村” 时, 村民葛大娘怒斥道:“你才是逆天, 剑齿虎, 长毛象, 哪一个不被你们人赶到无处容身, 你们要活, 就不能给我们一条生路吗?”由此看来, “顺天府”的命名实际是暗含极大讽刺意味的。“登仙楼”是个神秘而高端的奢华餐厅, 达官贵人们在此品尝着以妖为原料的山珍海味以求延年益寿、 长生不老。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 就开始大肆掠夺自然, 残杀野生动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 可以说, “登仙楼” 就是人类贪婪的缩影。

二、人物角色蕴含的生态隐喻

影片重点塑造了宋天荫、霍小岚、罗刚这样的正面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就像是保护动物的志愿者。男主人公名叫宋天荫, 这绝非偶然。“天荫”是指来自上天的庇护, 这恰好暗合了他“保长”的身份。霍小岚和罗刚都是天师, 起初以捉妖赚钱为目的,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从抓妖天师变成了护妖天使。

葛千户以及为他效忠的天师、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师、 吃百寿宴的达官贵人都是导演设定的反面人物, 他们形成了一个抓妖、卖妖、宰妖、吃妖的产业链, 影射了现实社会中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产业链。葛千户, 从表面看是有权有势的商人, 实际是披着数层人皮的老妖。这也令我们想到现实中, 有一些官员表面上提倡保护动物, 但实际上脱下工作服走到豪华包厢里, 便开始对着满桌山珍海味大快朵颐。[1]在现实生活中, 天师就是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者;大押店老板娘就是专做地下野生动物买卖的黑心店家;宰妖大厨就是高级餐厅的厨师长, 且擅长烹饪野生山珍;参加百寿宴的达官贵人, 则是这条产业链形成的元凶。

三、故事情节蕴含的生态隐喻

宋天荫被老妖后托胎于腹中并生下小妖王胡巴, 是电影最奇特的情节, 其中蕴含的生态寓意也最深刻。从影片的表像看, 人怀妖胎的情节十分不可思议, 但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一体同生的亲密关系。影片中宋天荫与胡巴的父子深情令人动容, 这对“父子”之间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透露出浓浓的爱意, 成功地将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 的思想传达给了观众。电影中, 妖不容于人间, 它们要想在人间活动就必须穿人皮、说人话。妖修炼成人形的逻辑隐含着人比妖高一个等级的观念。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在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平等的, 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可人类妄自尊大, 自认为是万物灵长, 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极不平等态度。 影片中设计妖穿人皮的情节是想表达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控诉, 也传达出了对万物平等的期盼。

男人怀孕?!这不仅是影片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噱头, 更是导演别有用心的安排。女人最主要的社会功能——生儿育女转移到了男人身上, 这表明了女性的解放。影片中霍小岚与宋天荫的社会角色也实现了对调:霍小岚行走江湖, 捉妖赚钱;而宋天荫则承担了女性的义务:生孩子, 喂孩子, 缝补衣服。不仅如此, 影片接下来出现的一系列女性角色:大押店老板娘、宰妖女厨师、贵妇等也都强势且具有社会地位。 自然与女性的隐喻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中的母亲原型。 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 “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类”主要指男人,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 他们批判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和一切反自然的行为。[2]影片有意安排男性怀孕并展现女性的强势地位, 是对男与女也即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彻底解构, 体现了重新建构男性和女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胆想法与主张。

摘要:电影《捉妖记》在地点名称、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隐喻, 表达了对当下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关怀。

关键词:电影,生态,隐喻

参考文献

[1]百度电影吧.《捉妖记》你看到了什么?[EB/OL]http://tieba.baidu.com/p/3926341244.

生态关怀 篇5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学界称之为“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 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恶果, 同时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 也正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因而人一度敬畏自然, 神化自然, 崇拜自然, 并屈从于自然。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 对自然了解的加深, 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 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 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自然生态系统有其固有的法则, 人类往往无视这些法则, 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工业文明的到来, 人类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给自身留下了两大遗产:“文化的胜利, 自然的失败”。人类看似只是伤害了自然界本身, 但这种伤害却又通过自然界对人的反作用而反馈到人类自身, 使人类自食恶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人类对环境的道德关怀

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人们不禁要苦苦追问: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处理?其实,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早已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调整着这种关系。恩格斯在早年调查英国无产阶级状况时指出:大都市的环境污染、贫困等破坏了劳动人民的健康, 剥夺其生命。这是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先声。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 恩格斯对环境问题进行了重要的论述。他指出:灿烂的古代文明, 像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意大利等破坏了森林, 荒废了牧场和耕地, 饱受干旱和洪水之苦。他说:“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 而且, 为实现对基于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的规制, 单有认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因此, 伦理学在凸现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不得不思考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终级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而把人的存在维度和意义空间完全限制在人际关系范围内, 把人的形象设定为只关心同类的一个存在物, 显然是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在与自然打交道时应“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由此看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接受“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制约, 应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生态意识成为一种公民素质, 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而且也是人类完善自身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为人类对环境的道德关怀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道德调节

人类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 人类要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应当尊重自己, 爱护自然, 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恩格斯说:“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上面打下自己的印记, 因为他们不但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 而且也改变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 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 以致人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亡。”虽然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 但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 而且要保护和建设自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价值和本质在于维护人类的本质与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所以, 道德从它的产生及它发生作用时开始, 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对于道德调节的可能性, 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活动, 道德则是这个群体活动获得组织性和有效性的内在纽带。第二,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性的体现对人类行为具有抑制功能。首先, 道德对人性中非本质方面或生物野蛮性方面的行为能够自觉的抑制;其次, 道德要求个人在完善自我人格的同时, 还要关心其他个体的全面完善, 在必要的时候, 甚至还要牺牲自我的利益以利于其他个体。最后, 道德是源自人性内部的深层需要, 是道德的“内在性”区别于法律的“外在性”, 道德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 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它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社会生态矛盾来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和改造关系。要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就是要分析和缓解社会生态矛盾。

道德调节试图使道德规范深入人们的内心, 形成人们的信仰、意识、价值观念, 指导人们的行为, 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道德调节的主要途径包括:第一,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要把生态道德教育普及到中小学教育中, 利用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及重要会议, 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第二, 深入开展生态道德宣传。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利用各类媒体、网站, 进行生态道德宣传。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知识竞赛等各种宣传手段, 经常性、普遍性的进行宣传, 增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第三, 宣传群众, 依靠群众,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准则和生态道德规范, 依靠群众管理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中作出成绩的集体或个人及时表彰与奖励, 促进群众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当今学术界上, 分为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两大派别, 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出路,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的学者依然在紧张的探讨争论中。然而, 通过道德调节究竟能否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 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则依然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德调节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标, 其作为手段而言是我们解决当下生态危机的合理方法, 指导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有序的发展;而作为目标而言, 道德调节则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努力践行的长远规划。诚然, 如果人类能够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 保护和热爱大自然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 将自然照料得更符合自然与人道, 做到“取物限量、取物限时,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追求“天地与我同生, 万物与我为一”, 那么必然能够改善甚至克服生态危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危机, 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态基础, 真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摘要: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 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恶果, 同时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 也正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工业文明的到来, 人类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给自身留下了两大遗产:“文化的胜利, 自然的失败”。人类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 人类要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应当尊重自己, 爱护自然, 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生态危机,道德关怀,道德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叶平.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J].自然辨证法研究, 1995 (5) .

【生态关怀】推荐阅读:

民生关怀07-15

关怀主义07-20

伦理关怀10-17

细节关怀06-02

制度关怀06-19

关怀思想07-10

关怀管理07-23

人文关怀08-26

企业关怀09-05

老年关怀09-05

上一篇:主井提升系统洒煤下一篇: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