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文关怀

2024-09-29

坚持人文关怀(共12篇)

坚持人文关怀 篇1

从目前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来看, 着实不容乐观。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关注度明显存在着欠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处于一种对学生放任的态度, 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而且在体育这种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当中, 教师教学过程明显不注重人文关怀, 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体质锻炼和心理发展。所以, 在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贯彻人文关怀,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

人文关怀的理念当中要求尊重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这在中职体育教学当中也应该得到明确的体现。所谓的个性解放, 就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一种个性张扬的年纪时候, 教师需要注重合理的引导, 而不是采用一种“师本位”的方式对于学生横加训斥、甚至是体罚。而自由平等所要求的则是,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放低自身的身段, 将自己和学生摆在同一个位置。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 要深刻的明白自己只是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并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例如,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 有些同学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 身着运动装和运动鞋。在这个时候大多的体育教师的方法则是直接对于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但是, 这种模式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 对于学生今后的管理, 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模式则是, 教师要首先摆正自身的位置, 详细的阐述如果不穿宽松的运动鞋和运动服对于学生的身体危害,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使学生能够从心里上认同教师的观点, 同教师更加的亲近。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所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的发号施令, 而是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中间, 同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尽可能的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

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按照一般学校的标准进行体育上的教学, 而是要充分的注意学生的需求。在中职院校当中, 学生的根本性需求是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基础之上, 对于自身整体技能的提升。所以,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一个身体发育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阶段当中生理变化尤为的显著, 生理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安排整个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时, 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变化。大多的女性同学对于大型球类运动都有这一定的抵触感,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该适当的减少女生同学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标准, 从而有效的满足她们的心理预期。第二, 很多学生对于运动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需求, 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足球、还有的喜欢乒乓球。所以, 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保证基本的锻炼之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更多的空间, 让他们尽情的发挥,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组织一系列的对抗赛, 以便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更好的增强其体质的培养。第三, 由于学习的专业不同, 所以对于运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 文秘专业, 在以后伏案工作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多, 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安排一些有利于颈椎活动的项目, 比如乒乓球健美操等。而机电、数控等专业的学生对于手臂和下肢的力量要求较高。那就可以适当的多安排篮球、足球等大型的球类运动。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 坚决不能搞“一刀切”的体育教学模式, 而是要充分的注重学生整体的心理需求。

三、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人文关怀的理念当中明确指出要充分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所谓的精神生活, 在中职教育的过程当中无非是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一个提升。在体育这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当中, 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对于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当前很多教师都是对于本学科较为出色的学生更为重视, 导致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受到冷落, 最后本学科的成绩也是一落千丈。所以, 对于学生一视同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 教师不能只是关注那些体育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 而是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参与进来, 尽可能的发现他们在体育这门课程之上的闪光点, 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第二, 教师要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希望被老师认可的, 教师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本学科素质的提升具备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即便是学生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师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鼓励, 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第三,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教师还必须要注意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引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立志报国, 成为社会中的栋梁, 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提供动力。以乒乓球的教学为例,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就可以讲述乒乓球作为国球的历史故事, 并且引用奥运冠军的案例, 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满动力。

综上所述,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坚持人文关怀,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也是增强学生体质,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郑道凡.解析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 (3) .

[2]裴志红.探析中职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2014 (4) .

[3]崔其辉.中职体育分方向教学方法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 (3) .

坚持人文关怀 篇2

2010631031 陈开强

论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关怀

通过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的学习生活,以主人翁的角度论述个人在工商管理学院所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第一次蒋院长在B308给新生交流会上的讲话,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的被认可。作为管理学院的学子,必须要有管理学院学子该有的精神和文化气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公共场所穿拖鞋,必须要有昂首挺胸的自信精神。在大

一、大二的两年里,更多的感受到老师在精神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培养,同样感触很深的是陈延童副书记给贫苦生演讲时候用到的“经济上贫穷,精神、文化上的不贫穷”以及陈副书记在后来的就业工作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在精神、文化上的提升,一个成功的学院首先就应该承认它的学子,它的教师不仅是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生活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学院众多组织社团的欣欣发展充分表现了学院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另一个表现,极大的认可了学生在学院的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发面所处的核心地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加强和改进,学院设有学生就业促进会和心理健康协会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院,必须承认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推动学院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者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现在的社会,想要追求个人价值必须要以社会价值作羁绊,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学院尊重人的主体性,不仅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而且放心学生的社团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努力为改善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服务,在经济贫苦生中,学院努力为学生争取贷款,争取社会资助来帮助经济贫困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通过勤工助学,既守护了学生的尊严又解决了经济贫困生的生活问题,通过诚信教育、安全演练等来提高学生生活品质。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物质层面,学院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环境,努力争取更好的住宿环境给学子,在夏天开放本来给研究生上课的空调教室,甚至在教室处于非上课时间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使我们能够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想一个好的学院应该不仅仅只会传授好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学院所形成的人文魅力。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文关怀 篇3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校工作中要始终把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放在首位。

一、注重人文关怀,给教师工作环境的“自由度”

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以人为本,就必然注重人文关怀,倾注情感,用心做事,解决教师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始终把理解人、尊重人、服务人放在首位,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和谐校园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使生活于在其中的广大师生身心协调、人际和谐。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非限制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环境的非限制性。家访、自身学习、搜集资料、科研教研等一系列教学的延续工作,都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所以,如果对教师实行“坐班制”,犹如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身心舒畅,也不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工作,更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还是一个极大的挫伤。为教师工作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

二、注重心理疏导,给教师心理一种公平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引导教师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教师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学会尊重, 学会豁达, 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在工作中,领导者对教师要一视同仁,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龄老幼、性格差异,在人格上都要平等对待。在评价人时,切忌极端的逻辑语言,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评价,更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学校工作的管理,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领导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促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人际沟通,营造舒畅的心理环境

学校的人际沟通主要有领导与教职工的上下沟通、教职工之间的平行沟通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上下沟通,让教职工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要经常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听取意见,充分体现教职工当家作主的原则,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例如,让教职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职工因工作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学校领导应经常过问教师的日常生活,对教师的实际困难,善于换位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如对教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组织体检,对女教师产后慰问,调解家庭矛盾,看望生病教师,关心单身教师的衣食住行,组织单身教工俱乐部活动,发动教师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等等。教师家中的婚、丧、嫁、娶等家庭大事,学校领导都应放在心上,给予方便,必要时派人帮忙或亲自出马。这些“雪中送炭”式的主动沟通意义不同寻常,它能使教师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够培植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营造一个严肃活泼、民主平等的气氛,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在学校的人性化管理上,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合作”,少点“说教”;多些“赞赏”,少点“指责”;多些“激励”,少点“恐吓”,为教师营造一种舒畅的心理环境。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篇4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例如,倡导学生有错必改,包括教材、权威、教师、学生的错误;倡导有疑就问,鼓励大胆质疑和问难;允许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辩论;允许学生犯错,等等,让孩子们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如一位教师问:“当学生回答3+4=8时,你会怎样回答?”一位教师说:“我会说三句话,第一句:很好;第二句:很接近;第三句:还有其他的吗?”看似简单的话,却体现着该老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呵护,不是随意地简单地全盘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从中寻找闪光点,以肯定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重新获得成功。

二、尊重个体差异,打下“成人”“成才”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自从认识到这点,我总是乐于对每一个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地肯定和欣赏他们,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面对这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主动、自觉地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特征告诉我们,小学教育要为学生打下“做人”“成才”的基础。学生成才智力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不是智商,而是品格、意志、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必须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重视“做人”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转化,从遵守纪律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的他律阶段到主动遵守纪律的自律阶段等一些基本的道理。在学校里学习的具体知识在长大以后可能不记得了,但令我们终身受益的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学习怎样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为智力有障碍,上课没有一分钟能静下来听课,学习成绩很差劲,常常考个位数,但他做事却很负责,每天抢着擦黑板,从不嫌苦嫌累,与同学团结互助,每天都过得开心。抛开学习成绩,他是一位讨人喜欢的学生,但是现在硬要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比成绩,这不是勉为其难吗?面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要正视他的差异,容忍他的行为,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宽容学生有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美德。

三、树立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一是要服务于全体学生。我们在听他人上课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请这节课没被我抽到的同学举起手来,下面的问题可以由你们来回答。”我觉得这些老师是高明的,因为他们明白要照顾全体,服务学生。二是要服务于全面,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进其全面发展。

听到一个案例,我感触很深。一位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班级安排了挑战数学大擂台,每次出十题类似奥数的开放题,没想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可是在批卷中发现有的同学只做对了3题,只能得30分,当红红的30分写下去时,那红红的字也深深地刺痛了老师的眼睛,这不是给刚刚有了兴趣的、正热情似火的学生当头一棒吗?也没有达到设立此活动的真正目的,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设立基础分50分,每题改为5分,这样30分就成了65分,原来的及格分60分也变为优秀了。同学们都很兴奋。这位教师时时想着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对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种浓浓的人情味不正是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的人文关爱吗?只有教师们深刻理解这种关爱,将其深藏在心中,并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才能渗入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流露出来。听了这个事例,我更觉得教育工作者应做一个有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处处以为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篇5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精神

文/王一丹

事件一: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晚自习,一场意外的停电引发了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事后学生称此举是表达对学校长期补课的不满。事件二: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将在国旗下演讲的学生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事件三:《南方周末》曾报道过盐城一中的一名高一学生跳楼自杀,很重要的原因是承受不了过大的学习压力。这三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反映着同一个现实——学生们真的不高兴了,而且后果很严重。

若问当前教育最突出问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现状来看,教育对人的关怀还远远不够。早在五四时代,先贤们已经提出以“立人为本”的论题,教育的宗旨应当是育人。当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应贯穿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理应挥发出温润的光辉,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中国的学生便开始了唯分数论的考试历程。小升初、初升高、再到终极的高考,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家长大学梦的延续甚至家长们相互攀比的资本。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不过是单

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更多地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单一地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少参加课余活动,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甚至上讲台发表一个极为简单的演讲,都会两腿发抖,不知所言。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除了教育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外,还与全社会抱持的教育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社会缺少对教育中所需的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视,把教育仅仅当成了考试的战场,而不是人文教育的课堂,没有真正把受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来培养,作为有个性、有情感、有尊严、有情怀的人来关怀。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呢?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与公民意识,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涵养学生的情商,与学生的平等

交流,营造健康、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符合人性发展与现代文明的潮流就是教育中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可是,中国的教育者,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多数教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生视为已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中国的传统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私有财产,对他人而言,神圣不可侵犯,对自己而言,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孩子是家长的附属物,最致命的是,孩子在家长眼中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家长式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违背学生意愿,没有也不愿充分尊重学生,结果就是令人唏嘘的失败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地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施教,体现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关于祖国未来的工程,不仅是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体系,形成人人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新风尚,更新观念,创新教育。其中,家长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对孩子的终身教育负有不同推卸的责任。家长应该认识到抓好孩子的教育既是自己拥有的权利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切不可找出种种理由将失败的教育的责任都归咎于社会、学校、教师。所有人都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从以灌输知识为本位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倡导尊重学生的教育观,提倡平等交流。目前,国内的学生在学校基本经历着被管理、被排名,在家里被呵护、被宠爱,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人格。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天性为荣。在该教育理念之下,好动的学生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变成为了打击对象。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禁锢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有另外的想法,则会被认为是顽皮的,缺乏教养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并不应该去抹杀他们的天性,而是要尊重并且保护他们的天性,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出其积极性。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天性,还学生尊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将学习看成父母老师强加的任务,而是其个人成长的动力。

此外,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要倡导学生智商与情商兼修并重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普遍过于功利,唯分是从,一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分数高、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就是人才,分数低、成绩差的就是差生,就会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另眼”看待,这种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人才价值观,成了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和观念基础。从而导致我们的教育普遍缺少人文理想、社会抱负、道德信仰,缺少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爱,缺少对社会责任的培养。这样程式化,工具化教育的教育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卓而不群的人才的。我们的教

育培养出很多“有知识,却没文化”的“人才”,真乃教育的大悲剧!今天,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有知识的人,真正缺少的是一批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和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和管理者。

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也应体现在教育公平上。现代社会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当前城乡间、地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无疑会越来越大,农民后代将更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城市的分层教育机制,将使越来越多的底层平民子女丧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这样趋于两极分化的教育将会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子女得不到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长此以往,全民族的教育质量与人口素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道义,更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篇6

[关键词]李少红影视作品 人文关怀 历史理性 审美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女导演李少红的影视作品得到了观众的普遍关注,以至于评论界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李少红现象’”。在诸多的评论文章中,大部分谈及了李少红90年代末以来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尤其是被冠以“女性三部曲”的《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被认为是“对其电影叙事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隐藏和反拨,对男性/中性视角的叛逆和抛弃,纵情沉溺于女性导演的肆意灵动的叙述视角之中,使她的女性情怀得以放飞。”本文从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着手,认为她的作品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善”的集中体现,其与历史理性共同建构起作品的真善美功能价值体系。

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李少红作品远离了传统的主流话语方式,着重从人文的角度关注个体生命的现实与生存,尤其是关注女性的生存与命运,剖析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爱情观。

(一)“人”的还原:以“家”和“情感”为中心

不可否认,李少红影视作品中唱主角的大多为女人,如武则天、太平公主、蘩漪、秀禾、小萼、秋仪等。她们中有的是古代尊贵的女皇,有的是近代封建大家庭中的贵妇,有的是现代身份卑微的妓女,这些身份、地位、境遇、时代截然不同的女性,在李少红的剧作中,却都还原为“人”,她们在连着“爱情”、系着“婚姻”的“家”的舞台上,追寻着属于女人的爱情理想。《雷雨》、《橘子红了》的故事发生在“家”中,《大明宫词》虽看似讲皇室故事。但与以前的讲皇室倾轧、争权夺势完全不同,女政治家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同样被置于“家”的舞台上,演绎着家庭之间父子母女夫妻之情。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名作,是一部表现反封建主题的力作。但在李少红的同名电视剧中,则突出了蘩漪合理的人性追求,强化了蘩漪的“人”的一面,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她敢于逾越男权的藩篱,追求自由爱情。因此,电视剧增加了大量蘩漪和周萍的爱情戏份,把原著中隐隐约约的“闹鬼”情节演绎成大胆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雨雾中相拥相依,在卧室中相爱缠绵,而且还公然出现在家庭舞会的众目睽睽之下。尽管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乱伦的基础上,但却强化两人情的吸引和爱的真诚,尤其是繁漪更是以心和整个生命相许,最终蘩漪以自杀的方式献上自己对爱的祭礼。

与此相对的,是李少红在《雷雨》中淡化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矛盾。剧作在削弱大海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的同时。强化人性因素,周朴园不再冷酷与虚伪,而是仍充满人性,因为他毕竟也是人,于是重新安排了他“私访鲁妈”这一场重头戏,最终周朴园与鲁侍萍重归于平和的人际关系。《雷雨》的改编,使剧作在偏离传统阶级分析叙事的同时,获得了不同于原著的具有个体生命关怀的内蕴。

《大明宫词》则是在宫廷深深的唐朝宫殿中来展示作者人文关怀的视点。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在以往的剧作或文学创作中,被过多强调地是她的权力欲和政治手腕、她的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女性表征与性情都被淡化或忽视了。《大》剧一扫此类思维定势,李少红对武则天作了凡人化的解构和重塑。电视剧的主线讲述的是武则天充满人性、女性、母性的一面。她在丈夫面前既是辅佐朝政、充满理性智慧的女强人,又是一位柔情万种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她时时流露出母性慈爱的光辉,尤其对待唯一的女儿太平,更是悉心培育、无限包容。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得到她想要的爱情,武则天不惜动用手中的皇权,赐死薛绍的妻子,夺人之夫,犯下了令她抱憾终生的过错,也铸就了她和太平终其一生都化解不了的隔膜。副线才是武无限膨胀的野心、霸业和权力欲。而《大》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太平公主也同样强化了“人”的一面,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主。太平公主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她两次出嫁,一次为爱,一次为被爱,她痛恨母亲利用权力害死薛绍的前妻,为了不陷于母亲家族的权势漩涡,她拒绝嫁给武三思,而选择了爱她己久的武枚嗣,当武枚嗣和别人鬼混时,她毅然离开了他。太平的爱完全是独立的。为爱而爱,全无权势、财富、门第、才干之念。

在该剧中,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作为女人的自然属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彰显。李少红突显出了二者除了宫廷和权利争斗之外的曲折,动荡的情感波澜和命运遭际,在女人首先是“人”的前提下,武则天的母性与妻性得到了自然的流露与舒展,太平公主的个性与女儿性在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里得到了张扬。

(二)“人”的深化: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李少红作品往往探寻着人的命运、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她在谈及《红粉》的制作时说,“过去我们描写的女性,主要从政治和历史的作用出发,《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女篮五号》、《舞台姐妹》这些影片都是把女人作为一个群体形象推出来,都是带着反封建、反压迫的政治意向,这种意向对于当时的政治要求是对的。我觉得我们应走出定势,去反映女人的个人存在价值。反映她的复杂的个性状态,而不只是为历史和社会而存在。”从《红粉》开始,《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恋爱中的宝贝》直到《绝对隐私》系列,剧中女主角的个人情感命运或凄凉哀怨或悲惨决绝,但无不暗含着她们对自由理想的执着,对命运悲剧的反抗,甚至在反抗中走向毁灭的凄美历程。

《红粉》里的秋仪是一个飘零无定的风尘女子,她执著刚毅,知道自己的处境,然而却试图冲破命运的樊篱,执着地追求着爱,老浦让她失望使她认识到了人情的冷酷,但秋仪有她的侠义,不计较老浦和小萼对自己的伤害,真诚关心着老浦和小萼的生活,最后还收养了他们的孩子。尽管命运对她是残酷的,但她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

《雷雨》中的蘩漪象一座沉睡的火山突然爆发一样,尽情地释放压抑多年的激情与爱意。为爱,她可以倾其所有,敢于超越世俗、毫不犹豫地计划同周萍私奔,“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她还敢于在法庭上揭穿周朴园的罪行,敢于以开枪自杀来捍卫坚定的立场。蘩漪敢爱敢恨,善良正直,为了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与封建家庭坚持不懈地做着一次次的“困兽的斗”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繁漪的独立人格、个性追求,对爱的执著炽烈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在对爱的绝望与自责中成为一切灾难的承受者,在屈辱中

最终以自杀表示了自己最后的抗争。

《大明宫词》里的太平以一个怀着理想之爱的清纯少女出场,最终以一个历经情感波折而终无所获的悲剧女性结局。太平对爱情的追求太过理想化、太过唯美、太过虚幻造成的。情感的曲折经历使太平公主万念俱灰,权力的争斗亦使她疲惫不堪,于是她选择了死亡,到天国去追寻她的理想。她越是追求理想之爱,越是无法实现爱的理想,反而成了爱情的负罪者,到死也没有得到爱情。她想远离权力。却成了权力的殉葬者。

《橘子红了》中的三太太秀禾性格最为复杂,她由顺从走向背叛,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努力争得做人的权力与自由,争得爱情却不得不走乱伦的路。“在封建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沉沦于婚姻家庭之中,又觉醒于两性之爱。”在她怀孕后,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坚持为老爷和大太太生下孩子,以完成报恩,来争取离开容家获取独立和自由,但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以最悲剧的方式,升华了人性的尊严”。《橘子红了》虽然显示了社会批判的意义,但李少红却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在剧中,对于乱伦、婚外恋等批判意义都被作品的人性关怀所冲淡,道德伦理似乎都已被滤去。作者借用了传统的批判框架,抒写的仍是人文关怀的女性诗篇。

二、人文与历史:“真”与“善”价值取向的交合

李少红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艺术作品存在着真实性与虚构性,既不能抛开历史史实而胡乱臆造,也不能单纯为了反映历史而创作。在李少红的一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往往以历史为载体,却注入了现代人文精神。《大明宮词》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李少红曾说过:“并没想把它拍成什么所谓‘历史剧’……在整个拍《大明宫词》的过程之中,我只是一心关注自己对一件史实或故事空间是怎样的个人感受上……只在乎我们自己对它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其实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实际上是要为我们的电视剧里的每一个人物,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血肉和性情”。也就是说,《大明宮词》中的历史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李少红却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讲述角度,她没有理会什么严格的历史史实,历史是由人来记录的。必然带有记录者的主观意识;她也不关注个体心性之外的历史的现实社会意义;不理会封建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不理会歇斯底里的夺权斗争与阴谋。

坚持人文关怀 篇7

关键词: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思想溯源与分析

一、基本理论概述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在十七大上提出人文关怀, 说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重于引导人, 教育人, 开始从教育者的内心作思想工作, 关心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在承认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和人作为主体的社会地位前提条件下, 引导正确的对自己和社会, 人文关怀更好培养与人民的情感, 保持亲密的关系。我们提出的人文不同于西方的人文;到近代以来我国人文思想严重不足, 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很小, 尤其是封建思想影响深厚, 我们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时提出了人文关怀,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 对于社会进步, 人的全面进步, 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仅是政治工作的进步、思想工作的进步, 更重要的注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自由空间不断地扩大。

2、军事题材中的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们党提出了人文关怀思想, 军事思想工作也开始做出积极的调整, 尊重人的内心, 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文关怀和内心的感触, 加强心理的疏通和引导。军事题材的美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 作品中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艺术本身逐渐的从艺术层面上追求, 符合艺术的本性, 不仅仅从服务于政治的视角创作作品, 作品的人文艺术和政治思想融合在一起, 用最真挚的人文情感来表现人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 军事题材美术作品, 主要是以人物画创作为主, 始终方向明确, 体现时代特色、展示人文关怀精神, 同时也注重挖掘生活源泉, 融入人本精神感触;军事题材中呈现出形式丰富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成为近几年来军事题材中艺术作品的发展趋向。不断探寻生活的, 从生活的本源去创作作品, 从军队生活中选取素材,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表现力度的军事题材的作品。

二、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溯源

1、人文关怀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出现, 有其发展的历程。起初在军事领域不存在人文关怀思想, 当然不能否定存在人文关怀的个别行为。军事题材的美术作为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与社会生活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尽相同, 尤其特定的历史使命, 主要体现与军事相关的艺术,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反应的主题, 总的来讲全面地服务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与政治发展相适应, 成为社会发展的宣传工具, 或者是反对战争, 以艺术的形式渲染战争的残酷, 艺术的视角未能普及到普通的士兵, 不以个人为中心, 不体现人的价值;或展示渴望平安和谐的世界;以上诸多内容成为长期的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 社会文艺思潮, 人文思想逐渐产生, 慢慢地影响到军事领域, 军事艺术发展也开始注重人文精神。

2、人文关怀精神最初发源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由人文主义的传统发展变化而来, 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 人文主义传统主张认可人性否定神性, 主张人的价值, 否定神学权威, 把人的个性从神学中解脱出来, 追求人的自由和价值, 尊重人的权利, 不断从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的精神世界, 在生活中, 人文关怀以不同个体自身特点和发挥个体优势角度去开着各项工作, 体现了对人性的极大尊重, 对于不同的主体要求以多种形式去满足, 进而发挥个体在生活中的内在潜力, 激发成为积极的社会要素, 同时让每个人在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人更加地自由, 更加地体现自我存在, 人文关怀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社会文化, 在艺术领域有充分的体现, 军事题材的艺术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艺术中开始起来, 对军事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军事思想工作的转变提供了人文要素, 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

3、我国军事题材的美术中人文关怀的经历和世界的发展历程相一致, 只是我国近现代文明发展较晚以近代经历了战争的洗礼, 因为战争和社会的需要文人精神在军事领域的传播较晚;西方世界的如:鲁本斯创作的《费顿的沦陷》, 还有伦勃朗的作品《夜巡》, 我国的则有《昭陵六骏》、《平定准噶尔图》等等, 表达对战争的理解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诉求, 残酷的军事斗争极具毁灭性, 用抽象的描述手法展示的淋漓尽致。齐白石的《和平鸽》表达出对和平的期盼。到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张和平发展, 社会发展迅速, 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 军事美术中具有鲜明“人文关怀”,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和创作倾向日渐明显。党的思想工作中明确提出人文关怀后, 在军事领域里开始广泛传播;军事美术题材中具有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具有思想深度和影响广度。

三、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现状与分析

1、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 在现在的军事美术中散发出浓烈的人文主义, 表现出人文艺术的巨大魅力。在这一精神的感染下创作出大量的包含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 提升了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感染了人的内心, 促进军事艺术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接受人文主义传统较晚, 发展历程段, 到了党的十七后人文关怀才开始在军事题材中体现, 所以人文精神的发展内容理解和创新不足,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比较刻板, 与西方人文艺术的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距离。

2、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作品近年来不断涌现, 深刻体现军事艺术的变革, 适应军事宣传的主题, 成果累累, 取得可喜的成绩, 但是人文作品的总量在整个创作中比例不大, 在这些作品中的精品较少, 能够有效突出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在表现人文精神时还保留者明显军事政治的印记, 人文倾向不明显。

3、在提倡人文背景下, 军事美术题材美术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夸大了人文精神的现象, 过多地追求艺术本身, 与军事联系渐行渐远, 服务军事的基本职能是不会变的, 但是为追求艺术而不和军事相结合就变成了纯艺术作品, 丧失军事题材美术的本性, 由此可见要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尺度, 把握好人文关怀在军事题材中运用。

四、提高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对策

1、为提高人文精神在军事题材美术中应用, 结合工作中的实际, 大胆吸收西方人文精神在美术上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不断地创新发展, 促进我国军事题材美术人文关怀的提高, 更好的为军事思想工作服务。

2、鼓励作品创作向人文关怀方向发展, 创新人文作品的表现形式, 突出人文精神, 借鉴西方军事美术题材, 实现艺术和军事的完美融合, 提升艺术的水准, 提高艺术的赏析性, 创作出更多的可观、可感、可悟的人文美术作品。

3、加强党的理论学习, 深刻领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文性, 把握提高军事题材美术的作品的基本规律, 做到军事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人文关怀和军事思想工作相结合。

五、总结

军事题材美术中的人文关怀思想随着社会发展, 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表现形式, 推进了美术艺术的发展, 提升了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涂辛.从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看军事美术创作[J].中国文化报, 2007, 8.

[2]殷双喜.2 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战争图像[J].美术, 2011, 1.

[3]许向群.迷彩情节和图像体验[J].军事美术的“个案”诠释, 2010, 8.

人文关怀,你“看见”了吗? 篇8

我注意到微博上一些同仁的评论:比我还狠;要不要玩这么大啊!也太变态了吧?!我的转发理由是:这是电视界黔驴技穷的“邪路”。

因循守旧、跟风复制是“老路”, 变态猎奇、追星逐臭是“邪路”, 那么, 电视人的“大路”或“新路”在哪里?你问问电视人, 估计他们比猛不丁地被人问到“你幸福吗”更纠结, 他们的纠结在于:“大路”或“新路”, 有收视率、关注度、影响力吗?

在那档说不上名字的美国选秀节目引发反感式关注的同时, 日本收视之王《含泪活着》终于在上海纪实频道首播。这是NHK一如既往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是华人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收山之作, 凝聚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的心血。《含泪活着》创富士电视台历史纪录, 网上的观后感言达400多万条。片子开头有这样一句解说:“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 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记录片的主人公丁尚彪, 上海男人, 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 到日本留学, 在东京漂泊打工15年, 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 成为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

一家人15年的生活, 每一个时刻每一个人物, 都催人泪下、震撼人心。可是, 回过神来, 梳理一下, 在我们琳琅满目的荧屏上, 见过多少这样的纪实作品?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夏骏, 曾任CCTV《新闻调查》制片人, 他发过一则微博:《久违》, 说的是, 一次, 共同参加一部电视剧的研讨会, 20多位学者挨个发言。一位教授说:“看这部作品, 我感动得流泪了, 20年来, 我还是第一次看一部作品被感动得流泪。”另一位教授插话:“我们的社会和艺术也太可悲了, 居然20年没有出一部让一个文艺学教授感动流泪的作品。”

20年, 没有一部作品打动过我们, 也许夸张, 可能失实, 不过, 必须承认, 电视频道越来越多, 电视节目越来越多, 而我们可以选择的、可停留的, 似乎越来越少, 观众在越来越多地流失。

柴静在她新出版的《看见》里说,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 被概念化, 被无知和偏见遮蔽, 被模式化, 这些思维, 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 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 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有朋友说, 这个“人”, 可能每天我们都会遇到, 在新闻里, 在微博里, 在街上, 在你正坐着的地方。你看见了, 就不能熟视无睹。柴静“看见”了, 看见了那些活生生的人, 而我们要看她的《看见》, 每每都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刻 (周日22:36首播) , 要不只能等到第二天之后的网上点播, 随时随地。

作为电视人, 我知道节目如此编排的用意, 而我更明白许多电视人没有看见或不愿看见的原因。张泉灵最近采访冯小刚, 冯小刚讲他和《一九四二》18年的缘分, 讲他当年和刘震云沿着灾民逃难的路径走的那几个月, 讲这回演员们抛开自己的演技, 生生冻着饿着自己。张泉灵的感受是, 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 带着善的底子、狡黠的样子, 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界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其实, 所谓新路、大路, 也一定是聪明人用笨办法用脚板“踏”出来的, 而不是自以为聪明的人, 用眼睛“看”出来的, 用鼻子“嗅”出来的。

微博上有个段子:人吵架为什么嗓门会那么大, 因为彼此心的距离太远了, 要大声才会听见;为什么相恋时的情侣都是细声细语的, 我们旁人却听不清, 因为他们心在一起, 所以无需大声也能彼此相通。忽然想到, 现在的电视荧屏上,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琐碎的、吵闹的、无聊的、庸俗的, 乃至恶俗的、变态的节目?因为电视人与观众心的距离太远了, 以为要那么吵着闹着, 观众才会听见, 才会买账!你肯把那些电视作品推荐给你的父母看吗?你敢把那些转发给你的孩子看吗?

高职学生人文关怀浅析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态势,人文关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突出了人文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指明了方向。

一、了解现实, 突出特色,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以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自我要求, 来实现社会要求的转化。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培养并使每个学生成才, 必须关心每个学生,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的放矢开展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 处于中专层次和本科层次之间,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 使其教育处于矛盾和尴尬之中。虽然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在当前, 仍有不少人对大中专层次的教育存在偏见, 尤其忽视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是一些接受了普通高等教育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 脏活、累活、难活、工资低的活, 他们不愿意屈尊, 宁愿失业或成“啃老族”。了解每个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关怀高校中的贫困学生, 了解贫困学生心理,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 另一方面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在这双重压力下, 他们与非贫困生在学习、情绪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会更多。在他们的心理上, 存在有“不平衡”“不公平”的心态, 内心里对社会有抱怨, 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有敌视。这些情绪心理, 是相当危险和可怕的。究其原因, 有社会深层的问题。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坦承: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为投入不够, 最突出的问题和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贫困生自强不息, 勇于面对现实, 用自己的优异学业, 扎实地技能, 走向社会, 回报社会。

三、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掌握当代大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 市场决定成败。就业的压力, 人才的竞争, 有时甚至显得十分残酷。这必然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他们有时表现在自我意识不清, 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自我评价, 表现为自我中心、自卑及自负。缺乏目标意识和学习动力, 不少学生的求学动机主要立足于个人的发展, 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 对大学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情绪不稳定, 缺乏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抑郁、焦虑、消极情绪较普遍。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对前途感到难以捉摸, 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价值的偏离, 加剧了他们的心理的冲突, 个人注意倾向严重, 集体观念淡漠, 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膨胀, 这都导致他们往往缺乏坚定的信仰, 奋斗目标不明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实质内涵知之甚少。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缺失, 不少学生的入党动机并不纯正。

四、以现代教育理念, 树以人为本新风,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追求自我完善, 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 不仅要教育人、引导人, 还要关心人、帮助人,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 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众所周知, 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其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人们说:修养, 是人的第二身份, 就是这个道理。

高职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中探索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达到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相结合的目的。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全体学生而言, 要加强政治教育工作, 增强“三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心理。今天的学生, 思想新, 接收事物快, 创新意识强, 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稳定, 信仰不够坚定, 社会责任感欠缺, 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不够, 团结协作精神缺乏, 我们就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 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和国家民族的荣誉感, 以“八荣八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篇10

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不断, 尤其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 这些都考验着我国的媒体及其从业人员, 如何报道灾难, 如何在灾难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 灾难新闻的定义

灾难新闻, 就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因成灾原因不同, 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事件是指由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 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事件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事件, 如恐怖活动、战争、矿井瓦斯爆炸、交通事故等。

(二) 灾难新闻的特点

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 灾难新闻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意外爆发, 具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突发性, 人们往往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有的事件的发生尽管有一定的事前预兆, 但也因各种原因, 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矛盾集中, 具有冲突性。无论是哪一类突发事件, 都是各种矛盾的尖锐对立, 它的发生都表现得十分强烈和极端, 或者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 或者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激化。

(3) 后果严重, 具有破坏性。灾难之所以称之为灾难, 就在于灾难的严重破坏性, 灾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坏, 对社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影响广泛, 具有社会性。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地, 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 危害性大, 往往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甚至牵涉各方面的利益。无论是自然灾害, 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 它对于社会群体或个人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大家都比较关注这类事件。

二、灾难新闻的人文关怀

(一) 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 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 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定人的主题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 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新生载。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 是时代的要求, 是现代文明的要求, 是一个媒介所必须有的社会责任之一, 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 灾难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与人文关怀

目前, 我国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同时在灾难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从非人性、猎奇的角度出发, 只关注灾难本身, 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例如, 那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一些记者片面认为, 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 令人毛骨悚然。

(2) 单纯考虑报道任务, “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 灾难事件的当事人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 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 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 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3) 用词轻薄, 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影响广泛, 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 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 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然而, 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词轻薄, 玩弄辞藻, 对受害 (受伤) 者缺乏起码的同情, 甚至幸灾乐祸, 浅薄、低俗。

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 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 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 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 对当事人及其亲人, 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三、灾难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一) 新闻制作方面的体现。

人们常说“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 可以说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的眼睛。但灾难新闻的标题还要体现人文关怀, 用语要平实, 不可轻佻, 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抓人眼球而抛弃人文关怀。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报道方式和报道视角中体现人文关怀。报道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而定, 并且灵活多样地同时采用多种报道方式。一般说来, 越是选题重要、报道规模大的报道, 越需要组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

我国进行灾难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澄清视听、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警戒后人。所以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 把公众利益、受害 (受灾) 者的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 选择灾难新闻报道的角度。

(二) 受众方面的体现

从受众的角度看:

一是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全面报道灾难, 不夸大, 不隐瞒。媒体应该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要, 受众对于灾难事件本身、受难者以及由灾难引发的政府行为都有知情权。在灾难发生的初期, 由于涉及个人安危和切身利益, 受众非常警觉、慌张, 要尽可能提供任何和该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随着事件的进展, 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传递, 他们对灾难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深度信息产生兴趣。

二是要尊重受难者及其家属,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灾难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及其家属往往在一定环境下、一定时期内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 有些记者在采访时全然不顾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 让受害者及其亲属一次次地进行痛苦的回忆和描述, 甚至冷酷地问:失去亲人后有什么感受?还有就是事后对灾难过多的、不讲方式的描述和对受难者血淋淋的不幸和血腥化的场面的细节化曝光, 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对受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对于其他受众来说这样的报道也同样会引起反感。

三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功能, 为受众提供认识与应对灾难的科学知识。灾难的发生突如其来,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人们迫切需要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应对突变的现实。例如, 逃生、防疫等等, 媒体应该细致入微的提供这样的信息, 以便人们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例如, 针对我国矿难事故多发的情况, 新浪网开设了相关知识的专栏如“井下发生爆炸该如何自救”, 新华网也开设了“救生常识”等栏目, 普及民众对于灾难的认识。

(三) 媒体自身方面的体现

从媒体自身的角度看:

一是媒体内部“把关人”要充分发挥职能, 严格把关, 严禁有违新闻道德伦理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 起着主体选择的作用。作为稿件见报的第一道把关人编辑, 在审稿过程中必须代表社会和受众的利益, 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事实、政策、法律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规范为依据进行把关, 才能最大限度地行使媒体把关人和社会把关人的神圣使命。

二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 深化媒体自身对“人文关怀”新闻理念的认识。对于人文关怀, 当代的媒体和一些从业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能否在突发性、灾难性新闻中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与记者、编辑以及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 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人文关怀, 这样的报道固然会冲击受众的固有观念, 使受众由好奇而发生同情之心和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为展现人文关怀而进行“人文关怀”。虽然媒体在对人的关注中不断努力探索, 但并没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从采访、选题到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的选择都存在一些非善意的因素。例如, 在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记者伸过话筒就问, 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提问, 不仅反映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在灾难报道中, 不断强化人文关怀, 正是我们媒体和媒体人应该不懈努力和永恒追求的目标。强化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媒体就必须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 关注灾难中的生命, 关注灾难中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自觉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将对生命的尊重理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 贯穿在灾难报道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在灾难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沈正斌.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 (第1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田刘, 王欢院.注意和防止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J].今传媒, 2007 (12) .

[3]郭小平.要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J].新闻爱好者, 2002 (9) .

[4]左中甫.灾难报道的多维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02 (9) :7.

人文关怀,情满校园 篇11

前些天,反复阅读了包钢十五中丁建新校长对“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这一办学理念的诠释。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文中提到的“尊重人”这一点感悟颇深,下面结合我校的工作实例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谁都知道,学校是受教育的场所。就狭义的教育(即完善的人格影响)来说,学校对于学生人格,特别是对道德人格的影响尤为重要。

我们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的教育,而现代社会要求社会人格,认定人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的教育就有了“实践、情感、体验”等内容,教学方式也提倡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所以,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独立的个体人格,而且要培养学生社会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求得平衡发展。

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

对于我们北沙粱一带的孩子来说,想通过家庭的渠道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不太可能,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务工家庭,常处于无人看管下的“自主学习”状态,习惯的养成常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之中。小学阶段又大都在管理制度不太健全的私立学校中度过,这就为我校的教育增加了难度:即我校领导和老师在承担教育教学重任的同时,还得肩负起不良习惯的纠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的重担。我们的学生与南区(钢铁大街以南的学校)的学生形成了差异,在此基础上近一年半的时间由于没有及时配备领导而导致了学生学习不主动、行为懒散的状况。因此,“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不仅仅是我们十五中人的口号,而且是我们全体师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然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它随时随地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耐心和爱心,并将此巧妙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活动中去。

席慕蓉曾这样写道:“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最不落痕迹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标语化,教条化的教育。”学生的个性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形成不同的彰显个性的社会人。夸美纽斯说过:“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贞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取机械的技能。”但无论对哪一种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关注他们。要具有“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教育理念。要在千差万别的孩子中看到“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基础不足但爱思考,发展不匀但有特长,读书不勤但爱活动,成绩不好但善于交际。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应认识到: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一定要切实使这种培养“人”的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尊重是一把火炬,在心灵与心灵之间传递着信任与爱;尊重是一枚金钥匙,打开所有上锁的灵魂,并驱使他们为正义而勇敢,为尊严而盎然!尊重的力量是巨大而深刻的、稳定而持久的。这种力量不是作用于人的外部,而是撼动着人的灵魂;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压力,而是内心产生的自我需求。教师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一个小小的鼓励……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能震撼人心,让学生为之感动。正是生活的每个细节融入了老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才能共同为个人和班级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荣誉。让我们共同携手,为营建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汉代灯具的人文关怀 篇12

一、汉代灯具的形态发展

据原始资料记载, 早期的灯具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 金属主要为青铜质材料, 形态美观, 功能与结构已经比较完善。汉代陶瓷灯具的特征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 陶瓷豆形灯的形态从低矮的形态逐渐演化到细高的形态, 发展到东汉早期, 灯具增加了鋈;器物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 不仅满足了照明的基本功能, 还产生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多枝灯的产生即是由多个单一形态的灯组合成复杂形态的灯, 汉代的多枝灯是以豆形灯为基础而发展演化而来的, 考古工作者最早在西汉末期墓葬之中发现, 是将许多灯盘集合在一起, 形成一件灯具, 一般为一个灯座之上支撑着高低错落几个至十多个灯盏。灯具整体一个大托盘, 可以承接由各个小灯盘溢出的蜡油或者灯油, 同时灯体附加了蜜, 使人更容易把持。汉代的吊灯、多枝灯的出现, 既方便使用, 又增强了照明的亮度, 更是精美的工艺品。汉代文化发达区, 如陕西、湖南、河南等地相对而言, 灯具的种类更加齐全, 如陕西等地, 豆形灯从西汉晚期开始在灯具的口沿、灯柱或灯座上增加比较繁复的纹饰, 并施釉, 非常精致美观。

二、汉代灯具的象征意义

古代“制器尚象”, 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形的模仿, 将器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 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 对“道”探求的渴望。“器”则成为解读和传承宇宙间万物之“道”的载体[4]2。汉代人民也通过灯具造型设计, 体现了他们对“道”的追求, 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汉代灯具复杂的产品形态, 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汉代, 灯具已不仅仅是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照明需求的普通产品, 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含义。而这种精神含义, 同时被赋予祖先、神道、人道身上。仿生是运用于灯具设计中的普遍手法, 汉代灯具造型, 有的被塑造成人物的形象, 有的是对器物形态的模拟, 有的采用动物形象为原型。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 汉代灯具的造型更具有艺术性, 不同的形态造型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 体现了人们追求羽化升仙, 长生不老, 光明吉祥的美好期望。如多枝灯上的天鸡或雀形装饰、灯座上山恋、树木、乐舞人物、蟾蜍等装饰, 被当时人们赋予了更加多重、复杂的象征意义。陶百花灯, 为多枝灯的一种, 表现了汉代人民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一般被分为上下三层:下层为灯座, 刻画了人物、飞禽、走兽的形象, 展现的是人间生活;中间一层表现升仙场景, 塑造了乘龙羽人的形象;上层表现的是天界, 最上方的灯盘做成一只雄鸡形状, 象征着天鸡, 它代表了汉代陶灯制作的杰出水平[5]124。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在塑造灯具形态时所融入的美好愿望。

三、汉代灯具的低碳环保理念

汉代灯具由于主要使用动物脂肪燃烧做为燃料, 会在居室空间内产生大量的烟气与灰烬, 污染环境, 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通过灯具设计得到了解决。长信宫灯从设计到制作工艺堪称为灯具设计的顶峰制作,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 灯的外形作宫女跪坐持灯状, 通体蜜金。全器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头梳髻, 发上覆箇。上身平直, 双膝着地, 跣足, 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右臂高举宽大袖口, 形成灯之顶部, 整个右臂起烟道的作用;左臂伸向右方, 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 合拢成圆形。灯盘直壁平底, 壁间可插屏板, 盘心有一烛钎可插烛[6]39。长信宫灯的设计者将宫女的右臂与身体做成中空, 其右臂的袖口宽大, 正好作为灯罩, 燃烧后的烟雾通过宫女右臂中空的管道进入长信宫灯内部, 长信宫灯内部设有水盘, 水盘里的水能够很好地将固体与气体分离, 烟尘中各种杂质的异味通过水的过滤, 变成了比较干净的烟雾, 释放于空气中, 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 精巧的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室内污染的问题,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汉代错银铜牛灯, 出土于邗江东汉刘荆墓, 灯座采用健壮的牛的形态, 铜灯置于牛背之上, 弧形的烟道由牛头上伸出并与灯的上盖相连, 铜牛灯通过设计出的烟道和中空牛腹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牛腹中放置清水, 当灯盘中的燃料点燃后, 热空气上升带动烟尘经过灯罩上方的灯盖从导烟管进入牛腹, 水就可以将有害烟雾进行充分吸收。错银铜牛灯表面设计了精细的错银花纹, 手工艺人将银片敲打进器物表面的花纹图案中, 再用错石错平磨光, 做出飘逸灵动的流云纹, 龙、凤、虎、鹿等造型图案相互辉映, 使铜牛灯更加美观、精致、典雅, 产品的实用性与美观性体现了汉代灯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

四、汉代灯具对产品使用性的考虑

汉代灯具不仅非常低碳环保, 还考虑了使用者的便捷性与实用性, 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 在灯具各个组成部分的尺寸设计上, 充分考虑了灯具照明的效果。灯具的基本结构由灯座、灯柱、灯盘三个部分组成, 并结合灯芯与燃料等诸多元素。灯盘的大小、灯芯的选材、燃料的素材、灯具的高度等的相互结合影响了灯具的使用效果。如灯盘的容量大小决定了灯具添加燃料后的使用时间, 而选取何种燃料决定了灯具照明的时间以及对室内空气的影响程度, 灯芯选择适当, 则可以控制燃料的使用以及灯具的亮度等。灯具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 可产生持久而明亮的照明光线。

第二是对人体尺度的考虑, 从总体上看, 不同种类灯具的高度差异存在明显不同, 多枝灯的高度最高, 豆形灯、耳杯形灯、釭灯、动物形灯、耳杯形灯、卮形灯等次之, 而浅盘形灯最矮。这主要与这些灯具的使用方式有关。因为浅盘形灯中的大部分是由人们端持着的时候使用的, 由于人体本身的高度及端持方便的考虑, 浅盘形灯相对较矮;耳杯形灯、釭灯、动物形灯、耳杯形灯、卮形灯及部分豆形灯等是摆放在低矮的家具上使用的, 高度相对较低;多枝灯是立于地面使用的, 因此, 通常都要保证高度在一米或以上, 这样才能保证产生一定的亮度。汉代放于桌面上的灯如汉错银牛灯46厘米, 长信宫灯的高度为48厘米, 雁鱼灯52厘米,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仍然保持席地而坐的习惯, 人们坐下后其体位高度大概为90厘米左右, 比较低矮, 与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日常生活器物, 如几、案、塌, 灯具等都与此相适应, 汉代书桌的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书桌高度加上灯具高度在80厘米左右, 而灯罩的高度大概在60厘米左右, 正好与汉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手举书本的高度一致, 符合人体尺度特征, 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照明效果, 灯具合理的尺寸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良好体现。

此外, 汉代灯具在产品使用性上还有更加细致的考虑, 汉代灯具中大部分产品设有灯罩, 这些灯罩可以通过自由控制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和照射强度, 灯罩还具有挡风、增加美观性等功能。如长信宫灯, 中间有两片弧型挡板, 挡板可以根据使用者需要开合, 进而调整灯光照射的方向与照射的亮度。雁鱼灯的灯罩, 也可以旋转和开合, 用来调整挡风和光照, 错银铜牛灯, 通过两片弧形屏板构成的灯罩来实现调节亮度的功能。另外, 灯具由于长期使用, 烟熏火烤, 其烟道非常污浊, 烟道清洗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汉代灯具的可拆卸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长信宫灯的铸造方法采用分铸组装的形式, 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座、灯盘分别铸造, 在与灯罩一起共六个部分组装而成, 这种结构设计便于使用者拆卸与清洗。汉错银牛灯由器座、灯座、灯盏、灯罩、烟管等五部分组装而成, 这五部分均可以拆卸。汉代人民对产品可用性的考虑反映了汉代人的聪明才智, 对现代灯具设计具有良好的启示。

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为现代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汉代灯具以其精美的造型, 完善功能以及人性化的考虑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现代灯具设计与产品设计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设计师应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学习古代器物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并把这些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 以产生更加优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镭.汉代灯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 2011 (9) .

[2]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尔雅注疏·释器[M].中华书局, 1998.

[3]史游.急救篇[M].岳麓书社, 1989.

[4]麻赛萍.汉代灯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 2012.

上一篇:脑水肿患者下一篇:高清演播室系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