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2024-09-05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精选12篇)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进一步指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要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教育人与关怀人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 要通过突出“人”、“文”、“调”、“适”四个方面, 彰显国企的人本情怀,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一、突出“人”字,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认同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唯有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关心人中首先做到“心中有人”, 在引导人中注重当好“性情中人”, 在帮助人中努力实现“立人达人”, 才能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认同度和互动性。

1、引领职工发展, 做到“心中有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是人心, 人文关怀的根本在于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针对新形势下职工普遍追求自我发展、张扬个性的实际, 我们把“心中有人”、“行中为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积极引领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明辨的荣辱观。一是注重“循循诱人”, 通过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人文内涵, 让职工明了应当做什么样的人, 怎样做才是对国家、对企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二是坚持“视若亲人”, 着力帮助职工构建起丰富快乐的心灵世界, 使职工在企业始终感受到家的温馨, 体验到责任的动力,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做到“发展为人”, 努力用制度来保证发展成果的共创共享, 用机制来保障职工的体面劳动和文化权益,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让职工感受在人、企共同发展中的“实惠”。

2、实现情理交融, 当好“性情中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真诚而情感丰富的工作, 只有做到情与理的交融, 才会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联动, 达到以法治企、以德治企和以情治企的互动。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违背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 常常因“以理压人”、“锋芒逼人”等方式, 使得职工望而却步、敬而生畏, 最终导致效应弱化的现象, 我们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推己及人”、“知人见人”, 坚持融入职工生活, 贴近职工心理, 表达职工期盼, 满足职工需求, 用实话、实事、实例构筑真挚的情谊, 以求真、求善、求美同化职工的心灵, 极大地丰富了职工正确地认识和完善自我、全面地发展与超越自我的底蕴。

3、提升职工能力, 努力“立人达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人达人”, 是指帮助人去建功立业;而保证和拓展人的发展空间, 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我们以对职工全面进步施行关怀为重点, 把培育人、发展人的目标, 落实到职工的素质提升和能力递进上, 突出在理论教育中增加更多的科技和人文知识, 在思想校正中更多地体现人文精神, 在谈心家访时更多地予以人文关怀, 通过帮助员工更新知识储备、改善心智模式, 帮助职工搞好发展生涯设计和实践, 精心服务于职工求知成才的需求, 切实引导职工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价值目标相吻合, 使其不仅成为企业优秀的“能力人”, 而且成为具有竞争“附加值”的“社会人”。

二、突出“文”字, 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不仅是个名词, 更是一个动词;创新既需要博采众长, 更需要优势整合。而以“文”立魂、立身、立形, 无疑是创新和丰富人文关怀内涵的有效载体、有形优势。

1、用“文化立魂”, 着力营造和谐环境

从本质上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通过文化的调控功能, 来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陶冶职工情操的文化现象。为丰富这一政治文化内涵, 我们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 利用网络开设“党建之窗”、“政工主页”和企业报等媒体, 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持续净化职工的心灵, 超前预防那些政治上迷失、思想上浅薄、生活上庸俗的苗头出现;通过开展文化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进现场的“四进”活动, 以及编印企业文化故事, 实现用故事说人物, 用人物说文化, 用文化说道理的良性循环, 不仅促进了职工由个体品位的提高进而优化群体的品行, 而且使企业对内和美、对外和睦、对人和衷、对事和畅真正成为一种品质和品牌。

2、用“文明立身”, 着力发挥示范效应

把政治理论转化为职工的精神动力, 转化为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中, 一是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对“文明职工标兵”、“文明新风家庭”等典型事迹, 进行奖励和宣传展示。二是大力开展廉洁文化进车间、进班组、进机关、进家庭活动, 把人文关怀体现到关心职工的人生修养中, 积极培养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素质。三是强调人文与文明、文化之间的互动, 以实施“社会公德讲爱心、职业道德讲诚心、家庭美德讲孝心、个人品德讲善心”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帮助职工不断修正荣辱意识, 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3、用“文体立形”, 着力陶冶健康情趣

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文体活动之中, 既是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一种展示, 也是让职工感受企业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公司结合职工的需求和企业的条件, 先后成立了文学、摄影、书画、体操、球类等14个文体协会, 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健身活动场所, 组织职工到庐山、青岛等地带薪疗养, 不但使职工在乐中健身、乐中益智、乐中养德, 在“快乐教育”中陶冶情趣, 而且在愉悦的旅行和娱乐中, 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突出“调”字, 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

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职工群众的满意度, 既要立足于“思想调适”, 在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上有实招;也要积极介入“利益调节”, 在代表职工利益上做实事;更要抓住“制度调整”, 在形成长效机制上求实效。

1、抓好思想调适, 在“潜移默化”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 实质上是对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回归。为使教育人与尊重人、引导人与理解人实现有机统一, 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 首先勇于自我思想调适, 做到要别人解放思想自己带头解放思想, 要职工尊重教育者地位自己带头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切实达到“三知三不”, 即:知道思想动态情况不“盲从想象”, 知道思想波动原因不“盲人摸象”, 知道疏导方法不“盲目用药”, 在不断改进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 勇于对工作对象进行思想调适, 注重用真理的力量乘以人格的力量, 用典型的力量加上目标的力量来教育和激励职工, 积极推行“自助式教育”和“隐性教育”, 引导职工自觉认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治教育”的道理, 使思想工作的覆盖率更广, 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更久。

2、抓好利益调节, 在“共建共享”上下功夫

时下, 职工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广泛, 利益心态越来越复杂, 由利益调整引起的思想问题也越来越频繁。为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跟进, 我们一是在维护好职工合法、正当权益上下功夫, 紧紧围绕职工利益去建言去服务, 大力支持和帮助行政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愿望。二是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 针对一些职工不重理想重实惠, 不讲义务讲权利, 盲目攀比、非分要求的情况, 坚持做到维护利益而不袒护错误, 防止一味地以生活和物质追求, 导致人文关怀的失真或失误。三是在倡导共建共享上下功夫, 鼓励职工通过参与决策管理, 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以搞好企业建设来实现对个人的最大回报, 在企业持续发展中增强个人的发展动力。

3、抓好制度调整, 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人的思想行为开导、规范和升华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制度的科学性, 才能保证人文关怀的长效性。公司对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规定、流程等资源, 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整合, 建立健全以领导责任、目标管理、思想教育、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绩效评估、考核激励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既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培育人、发展人中的由“虚”变“实”, 在关心人、帮助人中的通“情”达“理”, 也保证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有地方反映、有人倾听、有部门协调、有机制解决, 使职工在企业真正安心、舒心、尽心, 在岗位感到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

四、突出“适”字,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人文关怀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过去的“想当年”、“想当然”等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走出来, 紧紧围绕职工的现实需要和愿景、企业的中心任务和远景等, 在研究具体问题上多动脑筋, 在方法途径上多作探索, 在增强教育效果上多下功夫。

1、适应职工的现实需要, 遵循“总体要求”

人文关怀的总体要求是: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藉、心理上疏导、生活上照顾、发展上帮助。我们针对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思想变化的诱因大大增多的实际, 一是抓心智理性教育, 购买发放了理论学习书籍, 开办讲座, 努力把握好教育的方向性、适用性和层次性。二是积极构建以关爱职工为核心价值的关怀文化, 坚持怀真心、付真爱、倾真情, 建立了职工大病救助基金, 使感情沟通更直接, 服务职工更具体。三是在心理疏导中对心理“亚健康”者, 注意取其信、补其缺、养其性, 积极采取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解决一人一事的具体问题, 力求在达理中顺气、在催进中见情。

2、适应企业的中心任务, 拓宽“融入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唯有融入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任务, 才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要以推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保护职工“个性化”发展、实现凝心聚力搞建设为己任, 可以形成企业特色。各党总支、党支部要为职工建立一份“思想动态信息卡”, 及时析根源、定对策, 为保证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思想基础;要结合企业实际, 每年调整完善一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下达一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课题;要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任务和责任, 真正实现“齐抓共管”。

3、把握真谛, 适应人企共进的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求真务实的“真谛”, 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深刻认识到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予以关怀,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和精神等有利于人的全面进步方面实施关怀。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创造力, 要坚持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 用改革创新的思维, 分析职工思想现状, 创新工作思路, 坚持讲好“小道理”以坚信“大道理”, 抓好“小问题”以杜绝“大问题”, 建好“小环境”以增色“大环境”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 积极为满足职工精神需求创造“升级换代产品”, 切实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既确保了思想工作多方位的有效渗透, 又实现了化政治工作的优势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

摘要:当前,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任务, 必须不断创新新形势需要的新方法, 通过人文关怀把思想政治工作植入到职工心田, 为推进企业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研究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教改实施以来一直遵循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结合人文关怀内容体系,恰到好处的符合新教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学中,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的不断学习,正确认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自行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判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对课上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认知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对政治课程事件内容的学习,对自我的想法形成参考价值。如:在学习矛盾辩证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积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要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发展状态,以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待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在保持理性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促进其个性的快速发展。

1.2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渗透,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引导方式、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表达。老师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下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和肯定,使同学们了解人文关怀对他人的服务价值。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教学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渗透方法

2.1注重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理论针对性较强,对于论点的学习内容较多。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在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都会有哪些。并说出每个小组的制定的内容的`思想来源,有效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度。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自主关心现实社会中的百姓生活和社会需要。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也对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有效地思想实践。

2.2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生源群体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校学生更早的融入到社会认知状态。根据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践行人文关怀内容的教学渗透。老师在办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志愿者实践活动。如:关注弱势群体,下乡支教。让学生在贫困山区亲身感受教学环境的前提下,给孩子上课。通过对小学生的耐心讲解,感受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辛苦。感受贫困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从而发奋读书回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来,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容渗透效果更加显著。

2.3老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对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作用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 篇3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和实现个人在改革发展中的各项利益和诉求,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更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又要在平等相处、平等沟通的关系中解决在转型调整期的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正处于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找准人文关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我们党的工作的政治优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科研生产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新形势下,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无疑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同样也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在转变,在创新。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各种型号压力的加大,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了人们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甚至可能引发关系到改革发展大局的问题。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准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实效性。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以人为本”理念的有力支撑。“以人为本”的内涵和重点本身也就是人文关怀的开展意义和作用。从实际工作性质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现和新意义,也是要在整个大环境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注重人文关怀,已经不仅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能否在具体实践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和觉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注重人文关怀要在思想上加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弱化一味说教的“教育”观念。对于立足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为普通员工、一线科研生产服务的工作,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和满意、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发挥主要在于其服务职能的发挥上。在工作的开展中最终要落实到帮助人上。是否热心、真诚服务人、帮助人,是检验是否做到人文关怀的试金石。近年来,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以下简称18所)针对调整搬迁后一些员工通勤不便的现实,从服务广大员工的角度出发,主动在一线员工中征集各类意见和建议,听取广大员工诉求,通过开通多条通勤班车路线等各种方式,在为广大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也为进一步解放“服务”意识,调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定位,构建和谐人文环境打下了有利基础。

注重人文关怀,要强化“温暖人心”的意识,弱化“完成任务”的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服务中心的工作,更是服务“人心”的工作,是要用“心”做人的工作,要以真情实感帮助人,以诚心爱心感化人,以实际行动鼓舞人,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针对实际解开疙瘩,在温暖的气氛中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18所党委迅速召集灾区籍职工了解情况,从受灾职工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所受的伤痛和无助,通过座谈慰问和单独了解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保证了震灾虽大,意志不衰;悲痛之后,人心不散,为在抗震救灾中完成各项任务赢得了宝贵的人心基础,也为营造团结稳定的氛围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注重人文关怀,要强化“关怀之情”,弱化“命令之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干部和群众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引导的效果就越好,对中心工作的保障促进作用也就越有效。如果忽视这一点,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就会让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似乎都是生硬的、强制的、不得不听的,从而失去了人情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奉献爱心、以情为先、关怀他人不是一种技能,而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在强化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要寓理于情,在以真情动人的前提下达到以真理服人的目的,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基本职责。

加强人文关怀,必须关注员工感受和需求,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和感受,既是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根本要求。

加强人文关怀要善于把握层次性。从我院和18所的人员构成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成分复杂、层次不一,如果单一、简单地不加区分地统一对待,不仅不能产生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加强人文关怀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应坚持单一性和广泛性的结合。另一方面,针对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坚持阶段性和长效性的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我院近年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18所着重注意了在对员工职业观引导的过程中,坚持纵向提升和横向完善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根据不同岗位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引导,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员进行不同要求的制度,保证了该项促进个人发展工作的高效开展。在18所的离退休工作中,所党委始终坚持研究和把握离退人员和在职人员不同的心理特点,坚持定期向离退人员通报工作、征求意见的工作制度,剖析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诉求,使心理疏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人文关怀要注重平等交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时期,各类新观点不断涌现、各类涉及各方利益的新措施相继出台,如果在宣贯过程中,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非此即彼的方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起到反作用。既便对于是非界限比较清楚的问题,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从内心深处尊重人,平等地对待人,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在完善人文关怀的同时,要把职工群众视为自己的朋友、伙伴和亲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交心知心,以诚相待,以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将思想政治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教育引导效果。在中心工作的各项决策工作中,尤其是关系到职工根本利益的问题上,18所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的优势作用,采取圆桌式平等讨论、平等探讨的方式,在切磋交流中共同寻求正确的答案,不仅促进了职工群体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为各种制度的下达、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强人文关怀要注重寓教于乐。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关注人的情绪和感受。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娱活动之中,以健康、高尚、文明的娱乐活动来焕发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斗志,这是避免空洞说教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有时候不妨把形式搞得活泼一点,轻松一点,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愉悦。在18所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中,往往都能通过形式活泼的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起到激发员工斗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在今年的各种文艺联欢活动中,18所用拼字游戏让员工了解全年工作方针,用PPT设计比赛让青年深入理解2008年工作会,在活泼、主动、轻松的过程中不断营造出和谐、健康、快乐,又能服务于中心工作的人文氛围。

总之,根据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坚持以加强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不断地更新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不断主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为实现人的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的基础,为实现我院改革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4

1.1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乱。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观念转化、开导人的思想问题 , 必须把“人”当作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 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常以日常生活与活动的管理工作来替代教育的职责 ,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就从对人的精神感染变成行为上的规范和制约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随着发生错乱。

1.2 重视共性 , 轻视个性 , 学生创造性不足

从我们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看 , 教师认为全部学生的认知理论都是相同的 , 不存在差异 , 导致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人利益需求 , 因此在教育当中经常重视“群体”而忽略“个体”,搞“一刀切”, 不能因人教育 , 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性的教育工作。德育理论课教学目标齐步走 , 培养目的简单 , 填鸭式教学 , 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理念 , 导致不少学生唯命是从、循规蹈矩 ,意志不够坚强 , 缺乏个性 , 缺少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我们高校的持续扩招,我们得高等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转而接近与“大众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辅导老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教育的不同程度,分别对待,因人教育。

1.3 重视教育灌注 , 忽视实践过程。

长久以来 ,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大多是守旧的教学方式 , 多是课内的语言灌注 , 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接收教育。从表面看学生听从接受 , 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愿意 , 而教师也很难明白学生的内心想法。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 不能激发学生自我实践教育的能力 , 很难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我体验的主动性 , 也就很难真正完成教育的意义。

1.4 注重管理 , 轻视关爱 , 学生心理问题突显

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 涵盖两点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不能分割。但是我们得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又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 , 再加上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匮乏 ,我们的专业辅导员数量又严重缺少 , 进而才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 , 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 , 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引导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自觉地充当了应对意外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 ,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标从“人”变成了“事”, 从对人的思想指导、精神感染和心灵交流变成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2.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2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 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 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 依据学生自身差异 , 重视教育的层次化 , 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 , 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 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 , 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 , 因材施教 , 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 , 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 , 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2.3 举办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校开展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 , 这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深刻,是会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当,并且当我们经历过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后,才可以更好的完成锻炼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培育人文关怀意识等。在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完成持续性人文关怀教育。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学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的社会实践后 ,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讲可以提高我们得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 , 进而可以形成十分良好的个人作风与优良的道德品质 , 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然后我们还可以安排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使我们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感受到美好的大自然、朴素的民风、人和人之间的真情、社会的稳定和谐。

2.4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指导

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 , 尤其是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能混在一起解决 ,一定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 , 把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指导与心理教育很好的联系起来。对于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 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 , 开办心理辅导班或心理咨询服务 , 制造交流诉说的机会 , 寻求构建心理危机干涉、预警和发泄缓解体制。让大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和放松心理 , 建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心态 , 提高坚强不屈、吃苦耐劳和珍爱生命、关爱心灵的品格 , 且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经过积极展开心理指导 , 加大对大学生的情感安慰和心灵关爱 , 使人文关怀的效果不断提高。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突出人文关怀,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措施,以期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5

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专门增加了“注重人文关怀,搞好心理服务工作”的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做好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指的是对消防官兵的情感、价值、意志、精神、文化智能等方面的尊重,对官兵合理需求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关怀,体现了部队以人为本的理念,标志着部队文明进步的程度。近年来,厦门支队立足辖区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狠抓“八闽特色文化”教育、厦门消防“七种精神”等专题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大讨论活动,本人感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对官兵的人文关怀,不断激发官兵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认同感。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官兵的思想和心理日趋复杂,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人文关怀。要始终把教育人、引导人作为人文关怀激发官兵认同感的主要途径,着力防止官兵政治意识淡化、是非观念混淆、理想信念缺失、进取精神衰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趋向,积极应对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一方面,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官兵头脑。要强化“主阵地”意识,持续对官兵进行政治思想、革命道理和人生真理的灌输,不给消极、落后的思想有可乘之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官兵“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思想信念,强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经常性思想工作作用。要抓好政工队伍建设,培养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明白人。要不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做到经常抓、抓经常,把不正确的思想认识纠正到正确航线,把不良心理引导上健康轨道,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官兵对正确思想观念的强烈认同感,确保官兵思想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归属感。健康向上的警营文化对官兵精神追求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功效,只有真正把先进的警营文化作为凝聚兵心、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思想、育人成才的实践平台,才能使高尚的思想精神占领官兵的思想阵地。塑造消防部队文化品牌,可以使官兵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官兵的归属感,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官兵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官兵工作热情。近年来,厦门支队把警营文化塑造作为传承部队优良传统的有效载体,凝聚警心的强大力量,在服务特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心系百姓、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心系百姓、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还被列入厦门特区思想政治建设的八大精神支柱。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深入开展驻地特色文化教育,满足官兵文化认知、文化体验和艺术创作需求,增强官兵热爱第二故乡、以队为家、爱岗敬业的思想。要广泛深入地开展“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大讨论活动,增强官兵“身在队中、队在心中”的集体荣誉感,将部队的事看成自己的事,甘于奉献,敢于吃亏,明辨荣辱,坚决剔除个人主义的狭隘圈子。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注重激发官兵的责任感。要把消防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就要发挥每一位官兵的积极作用,强化责任。一要注重创先争优鼓舞人。要敢于叫响“争先进、走前列”口号,通过典型培养,营造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争作典型的良好氛围,让官兵把为集体争光作为己任。要注重发挥表扬和赞美在转化后进官兵思想中的作用,让后进官兵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切实“想干事”。二要实行绩效考核鞭策人。要坚持科学标准、合理量化的原则,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解,做到“定人、定位、定责”,建立一级对一级负责,人人有责任的链式责任体系。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利用绩效考核加强对自我要求不严、执行力弱、工作标准不高官兵的鞭策,使他们“真干事”。三要落实从优待警帮助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帮助官兵妥善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转业安置等后顾之忧和少数官兵的特殊困难,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要时刻把官兵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做到“亲知兵、深爱兵、带精兵”,主动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真正赢得广大官兵真心实意的拥护,激发官兵事业心、责任感,让官兵“干成事”。

论人文关怀下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 思想政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巨大的压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在人文关怀下发展是一条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人文关怀的概念以及重要性都有研究的必要,同时运用人文关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也是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行为表现。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与意义

“人文”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早已提出,核心在于对人性的肯定,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文关怀不仅表现出党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方面的变化,同时赋予“人文关怀”更有实用性的含义:在思想建政治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关心丰富多彩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政治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均衡发展的目的,从而能让这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融入人文关怀,能使高校学生更快在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社会是非的分辨能力,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学业乃至在社会中的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和谐校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思想素质的培养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以及高校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在高校中形成融洽的氛围,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面临的问题与压力

(一)学生受社会观念转变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观念随着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利益的面前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加了很大压力,这些负面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学生在资本主义思想面前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并且资本主义敌对势力极力加强腐败思想的渗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并不能从文化舆论方面起到彻底抵制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科技的发展带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良信息的冲击也会使学生的政治思想发生变化,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挖掘新思路、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手段展开高校思想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学生实际脱离

纵观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学校中的开展,会发现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小学时期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而高校中却对学生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以及文明礼貌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忽略了社会带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视学生的政治思想需求,这种现状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知识与政治素质上的落差,不仅会导致学生对高校德育的怀疑或否定,也不利于高校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学生主体性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仍然欠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忽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具体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遵循“单边灌输”的原则,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不能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这种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思想。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个性及不同心理

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高校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途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这种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在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较好地结合:既有统一标准,充分重视基础性,重视学生共性发展,又要求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

(二)建立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建立主导和主体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同时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观念转变是關键。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传统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从教师出发摸索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其次,学生树立尊师意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与感恩教育,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满足教师的基本心理需要。再次,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良好关系的保障,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发展,积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多层评价意识,对和谐关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向学生的需求转变,一是注重竞争观念的教育,倡导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公平竞争、敢于竞争;二是注重利益观念的教育,使学生在关心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三是加强理性观念的教育,使原本容易冲动的高校生在面对利害纠纷时保持冷静。

(四)以校园为载体,以网络为阵地

在校园中建立较为宽松的环境,针对学生的需求、心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难题。同时在校内积极进行人文关怀的宣传,在一个和睦相处、情感交流、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同时不能忽略网络的重要作用,要牢牢关注网络这一舆论阵地,在校园局域网内加强对高校思想建设的宣传,努力做到从点滴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淑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7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里疏导,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 我厂职工队伍年龄老化、外用工队伍不断扩大、收入差距有所加大, 加上电力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的实施, 笔者认为在当前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 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 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 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 企业党的工作要融入生产经营工作这个中心, 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3)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构建和谐企业。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 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 才能够具备应对改革改制中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 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当前企业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厂党委、各党支部的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能积极运用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理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 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 也存在重视不够、方法简单、效果欠佳等问题和现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部分管理人员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中, 有的管理人员,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不是先冷静的分析问题的原因, 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是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来解决。他的理由是“任务都忙不完, 哪有时间做思想工作”。其实这种简单、生硬的工作方式不仅伤害了职工的思想感情, 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2) 关心人方面相对欠缺。有的政工干部、管理人员包括班组长在工作中只关心“事”不关心“人”, 在日常的接触中不注意关注职工的心态变化、情感起伏和言行倾向, 不知道“帮人所需、解人所惑、排人所难”是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3)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识相对较弱。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用工制度不同造成收入、福利的较大差距, 竞争日趋激烈, 职工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的产生, 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思想情绪和执行力。以上问题的存在, 对于充分调动和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不利的。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调查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职工的思想状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偏移。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悲观心理。一是有些职工本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拔到管理岗位施展才华,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 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势, 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信心, 产生了不能适应新形势而落伍掉队的悲观心理。二是主辅分离改革后, 部分职工担心新集团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会减少, 企业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加大, 个人收入会受到影响。2) 攀比心理。随着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 职工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少数职工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依然存在, 斤斤计较、盲目攀比思想还有一定市场。3) 厌倦心理。有的职工长期在同一岗位上, 每天从事着同一种工作, 时间久了感到工作单调和枯燥乏味, 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同时, 对工作节奏的加快感到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厌倦心理。

(二)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 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因此,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

1) 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精神, 为职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采用的“五必谈”、“五必访”等做法效果就不错, 如出现矛盾必须谈话, 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 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

2) 人文关怀要体现到激励机制中。激励就是要用精神或物质的东西去激发、引导、鼓舞和推动职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执着与热情。近年来, 我厂开展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成果评比活动, 被评定的成果对我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获奖者也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践证明激励可以激发人身上的某种潜能和“闪光点”,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人文关怀要加强到对职工的培训中。加强对职工队伍的培训, 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这同样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因为职工竞技能力加强后, 可以适应企业、社会发展, 他的“悲观心理”、“厌倦心理”也就随之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稳定了职工队伍, 又提高了整体职工队伍的素质, 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对外用工而言, 通过培训既提高了其工作能力, 又为其提高收入或选择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4) 人文关怀要落实到服务上。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 各项任务、指标不断增加, 给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心理负荷也在加重。因此, 两级领导要加倍关心职工, 提倡“上级为下级服务”的理念,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 立足工作实际, 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1) 职工心理动态分析要作为思想动态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做到常分析, 常落实。要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增强心理上的自我修养、自我调控的意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2) 完善考核分配方案。考核既要强化刚性指标, 又要体现一定的人性化。要多看到职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 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 多给职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沟通, 做好职工考核分配的透明度和解释工作, 让职工增强“公平”感。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8

一、倡导人文关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人文关怀, 从社会实践的层面来说, 是指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怀, 它主张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文关怀, 既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契机, 又为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职工的期望。

但毋庸讳言,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存在着过于强调主体意志、过分注重政治色彩、过度依赖行政灌输的欠缺。近些年来,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度调整, 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员工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单位职工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和思想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随之明显增强, 出现了诸如挫折、失落、攀比、偏执等心理问题。这些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向企业党务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注重人文关怀, 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过去偏重教育灌输的工作方式相比, 人文关怀更加尊重职工的人格尊严、主观感受和利益关切,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感性化、柔性化和人性化, 因而更容易赢得单位职工的认同和支持。

二、落实人文关怀的措施,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重在认识, 贵在行动。要在把准时代发展的脉博、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摸准广大职工的心态的基础上, 围绕主旋律、发挥主动性、打好主动仗, 坚持将人文关怀运用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 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 落实到每个工作细节,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明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文关怀的价值在于为员工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 帮助员工解决重大的人生价值观问题。要针对新时期职工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基点, 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 并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载体;要从构建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出发, 把和谐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点, 着力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和谐理念, 发扬和谐精神, 营造和谐氛围;要把企业文化和廉政文化作为单位文化建设的重点, 不断夯实单位职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廉洁奉公、敬业奉献的思想基础。要培育企业文化。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精神感召和精神动力, 融入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 应着力于将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人文精神、人生观等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2、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要克服不当的思想工作方法。应将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通过询问、帮助、指导、启发等方法, 帮助员工学会应付和舒缓压力的方法, 塑造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要引入多方位心理援助。员工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工作的情绪是否积极, 工作效率和质量是否有效。要多方位引入心理疏导帮助, 借助专业心理工具和手段进行心理指导、咨询等方式, 为员工健康成长送上“心灵鸡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做“员工心理培训”等活动, 注意培育“员工职业情商”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注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是激励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是要激发员工的动机, 提升员工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要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让蕴藏在员工心理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 自然地倾泻出来, 使他们在成才环境中努力得到精神上的认可, 从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激励先进, 弘扬正气。珍惜员工的荣誉, 并用它来激励员工;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让员工树立“厂兴我荣”的企业价值观, 视发展企业作为已任, 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努力为企业多作贡献, 建功立业, 才能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关注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9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中国古代汉语中,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它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它最初见于《易经》, 《易·贲》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有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现象叫天文;而诸如诗、书、礼、乐等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则叫人文。因此, “人文”是指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现象, 并且也不包括诸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具有制度性的社会现象。总之, 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则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 一种人文情节,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重视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 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并且, 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 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认为,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推动社会发展, 满足自己需要, 并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使人类最终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倡导和彰显, 亦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第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传播、知识灌输, 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 但实践能力缺乏。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教师的参与,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教师照本宣科,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评价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 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 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在人文关怀的高度,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发展。

第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人, “始终是与作为整体的人有关。”[3]正如卢梭认为, 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由的生存, 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所以“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历史概念, 不同社会,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 而是指“每个人”、“任何人”, 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 包括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在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中得到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 并随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要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 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体现。

第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 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但也并不排斥人文关怀, 相反,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呼唤人文关怀。因为, 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其内在的精神需求,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和谐社会需要造就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和谐社会要求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实现和谐教育, 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教学法重理论传播、轻独立思考, 重知识灌输、轻思辩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采取满堂灌式的、单向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漠视学生的主体性,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缺乏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在教学中, 学生理论知识虽然得到了不断的灌输, 但理论应用能力却没有提高。为了避免以上弊病,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可以采用“启而有发”、“启而能发”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平等的交流中,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下转117页) (上接115页)

其次, 在加强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 并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学生, 因此, 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发挥, 扬其长处, 避其短处。所以,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用爱心去理解学生、关怀学生, 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再次,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寓思想政治理论课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 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 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同时,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可以引导、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 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736.

【3】G.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32.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10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

方法步骤:利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遗传学原理:染色体变异。

育种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没有的新品种(如八倍体小黑麦),且多倍体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育种缺点:结实率低且晚熟,只适于植物。举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

(五)基因工程育种

方法步骤:提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使之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并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遗传学原理:基因重组。

育种优点:不受种属限制,可根据人类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

育种缺点:技术难度高,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

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六)细胞工程育种

方法步骤:植物:利用聚乙二醇等诱导不同种的细胞融合,经组织培养后得到新品种;

动物克隆:核移植→胚胎移植。遗传学原理:细胞的全能性。

育种优点: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

动物体细胞克隆,可用于保存濒危物种、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

育种缺点:技术复杂,难度大,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

二、实例应用

(1)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加倍得到烟草新品种的方法是,依据的原理是。

(2)用辐射谷氨酸棒状杆菌,选育出合成谷氨酸的新品种,所用的方法是,依据的原理是。

(3)用小麦和黑麦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属于,依据的原理是。

(4)用抗倒伏不抗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成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这属于

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体的发展。为此,笔者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做些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

(5)科学家将细菌的抗冻基因转移的普通番茄的细胞中培育出番茄抗冻新品种,这属于,依据的原理是。

例2.现有味甘汁多、能稳定遗传的绿皮(G)红瓤(R)小籽(e)西瓜品种甲与白皮(g)黄瓤(r)大籽(E)西瓜品种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西瓜育种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无籽西瓜

(1)图中(1)过程中所用的试剂为,通过(2)途径培育无籽西瓜的方法叫做,所结西瓜果实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

(2)通过(3)培育无籽西瓜时所用的试剂为,瓜农用(2)生产的无籽西瓜比用(3)生产的更受消费者亲睐,原因是,如果选育的品种优秀,瓜农也乐意采用(3)途径生产无籽西瓜,其优点是。

(3)通过(4)细胞融合途径形成杂种体细胞时,要使用和两种化学物质。由该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利用了原理,使用了技术。若用杂种植株去获得单倍体植株,需要使用的方法是进行培养。

参考答案

1.(1)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2)诱变育种,基因突变(3)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4)杂交育种,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2.(1)秋水仙素,多倍体育种,GGg RRr Eee,绿皮红瓤无籽(2)生长素(类似物),与二倍体相比果实比较大,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省去制种的麻烦或节约购买三倍体西瓜种子的成本(3)纤维素酶,聚乙二醇,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花药离体培养

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盛行听话式的教育方式,即向学生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驯服工具”来培养,作为“美德之袋”进行灌输。这种一味说教、灌输,只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对话式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允许师生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同时,教育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消除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育者交流,而且乐于与之交流,通过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二、增加教育者的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越好。

从情感入手去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心体验和微妙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来讲,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较为深刻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诚挚、高尚、深厚的情感去关怀和感染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与受教育者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克服消极情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体验,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三、注重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的教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独特魅力而又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属于个体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毫无个性可言,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性的受教育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作为个性的独特烙印。因此,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社会适应性,而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实践也充分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更富有针对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它主要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全体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研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升华。(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氛围,充分体现大学特有的人文关怀。在校门、办公楼、教室、图书馆及其他学生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要有体现办学宗旨的人文特色的内容。要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向大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4)优化信息环境。高校要充分运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各种文字和电子传播媒体,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报、上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

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灌输的对象。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教师同是教育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又居于中心地位。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才能把教育的知识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得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心所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活动等,从而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3.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 篇11

关键词:人文关怀;个性发展;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49-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的有效手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讲,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人自身,使人类获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始至终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气息。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1]。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何谓“人文”?“文”,古代意指玉之纹理,引申而言,“人文”即人之纹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文”通“纹”即文饰,是一种价值赋予,它是主体超脱于自然实存之上,对其进行抽象反思并赋予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而使包括自身肉体和外在的物体现出我的精神痕迹。简言之,“人文”是人以“文”即以意义和价值,驾驭和超越现实世界的独特生存和生活方式。在此,我们突出“文”的动词意义,“人文”就是对处于概念阶段的人包括原初混沌状态的自在人和片面主观的自为人,以文——意义和价值,文饰和转化人,促使个体由“文”而“化”,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即分享类的意义世界,建构起个体的意义世界,获得真正人的生命秩序[3]。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有效方法。其中“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是工作的主要形式,“关怀”是工作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文”来“关怀”教育中的“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人的发展是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感受到了自己无限创造的能动性,唤起了人们情感和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哲学的宗旨则是追求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个性的发展,二是社会关系的发展,三是人的本质的发展。用这些观点来考察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难发现,我们的工作重视集体能力而轻视个体能力;重视政治力、思想力而轻视知识力、情感力;重视现实力、调控力而轻视开发潜力[4]。这些不足的存在对我国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思政工作者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逐步完善内容体系,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重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注重个性教育和过程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凸显它的个性价值,要具有人性化色彩,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引入现代的教学手段,活跃晦涩的政治课堂,讨论学生当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开通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课下互动,帮助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以和谐心理教育为基点,开展心理健康,生命科学教育;已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当今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心理较为脆弱,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采用适当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建立流畅的沟通机制,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一味“灌输”的方法,在进行显性教育的同时注重隐性教育,由单一的灌输走向双向交流,由传统的批评体罚式教育转向关怀激励法教育。尊重和理解学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尽量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为思政工作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思政工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创设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人际环境。高校的思政工作必须重视人文关怀,要认识到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做到上述要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提升受教者的精神品味

现实的人有多种需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清楚受教育者的需求。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人的物质需求。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精神需要满足的重要保障。这两者并不矛盾,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也会追求精神的满足,精神世界的发展与丰富也会对物质的追求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人的基本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其他需求产生和满足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不断满足,需要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变日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这一现实的变化,要关注人们对物质追求同时,也要重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教育激发人追求高层次精神,摆脱低级趣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二、加强受教育者的能动意识

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其对于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自我全面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一个主体意识越强的人,就越具有价值选择的能力。他能通过自己对人性、人的尊严、人的道德义务、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深刻理解来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而这些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其二,获得主体意识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能通过对自身实践生活的反省,达到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刻把握和准确理解,在此基础上确认自己的崇高人生追求。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的人,才会始终具有一种不断要求超越自身和超越现实的强烈愿望。其三,一个人的主体意识愈清醒,对自身的认识愈深刻,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就愈自觉,也就愈能体现出主体崇高的人格境界。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能自觉主宰自己的行为,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自觉地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教育对象。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与塑造人的独立人格是紧密相联的。强调独立人格的塑造,目的是要使人能够真正获得高度的主体自觉,获得独立人格的确立,焕发出人生的创造激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与勇气。因此,从实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于塑造独立人格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建构受教育者的精神家园

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人重要的精神世界包括人生的精神信仰与精神归宿。一个缺乏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人,常常只能受本能驱使,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一个心中有理想、有信仰,精神家园完整的人,则会感到充实有力,心有所依,面对人生的任何境遇都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并能真正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解放。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建构精神家园的具体表现就是建构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从而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所谓终极关怀,就是人类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追求无限,并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目标,同时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人们渴望重建精神家园,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对终极关怀的需要。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在面临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对于精神家园建构和完善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视角来看,终极关怀有几层含义:首先,终极关怀实质上是人的一种信仰、信念,是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希望之光,更是人的生活实践的前导。其次,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依托,是对人生价值和最高意义的探索和寻求。它不仅为人的全部活动提供深层的合理性基础,更在于为人性的高贵性及其不断发展性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作为一种有意识、有思想的物质性存在,终极关怀是他的内在的需要。再次,终极关怀是指向未来的,不是对当下现实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力求改变现实的一种“超前反映”。终极关怀所张扬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终极理想,通过多样的方式蕴含着对未来的寄托、憧憬,为人的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力量的发挥而启蒙和指出路径。

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通过人文关怀的培养,思政教育将会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对人性认识的不足,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常常忽略人文关怀的存在,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积极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最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为伟大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斗志昂扬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寇红江,段海超,王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12

一、人文关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重视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 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1]。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是指向人且为了人的教育,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其中“人文关怀”首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这一新提法彰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和新思路, 生动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 对于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文关怀既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又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事实证明, 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 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和倡导人文关怀, 尝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然而, 在具体践行的过程中还有种种阻力, 面临许多困难。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教育而成为人, 仅凭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与健全的身体显然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应对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 必须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最后构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伦理行为规范, 而后才能融入他所在的社会。然而, 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传统的教育理念还根深蒂固, 即重视社会化教育, 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 忽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滞后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些问题, 当代大学生缺少创造力、想象力乃至生存力;斗殴、盗窃、作弊等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自杀现象近年来屡屡出现。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 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彻底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收费制度的改革, 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而是一种契约关系、平等关系。然而传统“外控型”的管理思想仍深深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致管理体制的改革很难彻底, 一方面, 管理体制注重的是目标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未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主体地位上, 学生只能按学校既定的规范受管于教师, 受制于学校。另一方面, 管理体制中的具体实施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方便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 在工作中换汤不换药, 以致“人文关怀”多为一纸空话, 往往落不到实处。这种管理体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以简单的行政命令代替民主思想,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使学生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长此以往, 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又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人格特征的形成, 更制约了教育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校扩招、跨区拓展、院校合并、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改革, 势必造成学生与教师在生活、学习上的地域分散, 给教育带来了空间上的不便利, 尤其是住宿在偏僻校区或校外社会化社区内的学生, 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鞭长莫及”的盲区现象。

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 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随着逐年扩招, 辅导员队伍的扩充幅度远远赶不上学生扩招的幅度, 在许多院校, 师生比竟高达1:400至800。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的匮乏, 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正常开展, 比如, 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 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切身关怀做到位。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 学校还往往对辅导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其它一切与学生有关的行为都纳入他们的工作范围, 造成他们日常所担负的事务性工作繁重, 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过快。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把“以生为本”错误地理解为一切由学生做主, 不过问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苦, 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 结果课堂成了学生自由来去的场所, 宿舍成了学生放任玩乐的地方。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工作热情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等情况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四) 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而这个群体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教育对象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 给以大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然而,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表现为:

1.往往以理论、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强调用标准的大纲、教材、评价和考试规范学生, 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 不能很好地分析、尊重和遵循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变化。

2.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缺乏时代感、吸引力, 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

3.手段和方法模式化、单一化, 多以说服、教育、灌输为主,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差异性。不仅不利于理解和沟通, 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距离”。

4.教师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难以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滋润学生,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应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 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根本理念。一方面, “以人为本”不能只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内, 而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 深入全体教职工的心里, 使之成为一种办学理念的核心, 才能保证“人文关怀”不流于口头和形式。另一方面, 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标准, 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比如, 不要对学生求全责备, 准许学生存在某些不足;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 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 以疏导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处境和个性, 尊重其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 对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和生命教育, 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 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怀, 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二) 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而需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的学生”,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管理体制中。

1.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准, 学生管理策略的谋划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为目标。

2.学生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管理方式上, 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考、探索管理办法, 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效统一, 增强个体成员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归宿感。

3.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应该在鉴别的同时更重视激励, 更看重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更看重个体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佳结合。

(三)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理念、态度和能力,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 使师生比更趋合理。通过辅导员进驻公寓、班级配备班主任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区。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以生为本”并不等于任意放纵学生, 相反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约束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包括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滋润学生。

5.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工作热情,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四) 增强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与归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即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学生个体实际;在教学形式上应针对当前的学生特点, 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疏导式、讨论式、直观式”,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随着网络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师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要提升自身和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能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重视感受、体验、创造, 从而引领学生自我提升, 自我塑造。只有加强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距离缩短, 被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兴趣才会增强, 教育的接受性才会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下一篇:管理体制下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