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2024-09-28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精选12篇)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开始泛滥。由于大学生思想上缺乏正确的教育,对于各种信息缺乏判断力,从而造成了高校他们个人素质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只有在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才能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成功。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为关怀,高校,思想政治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而当今信息的多样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如今,面对的问题是:首先现今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因为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对问题的思考都不到位。造成了片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就是大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当今大学生大多都是90 后,个性都比较自主。简单说,就是个性鲜明。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很正确,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式太多单一,而且有太多的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本身的忽略,高校只是单纯地把要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性格以及思想状态,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价值论概念,而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与任何事物相比,无论是神还是物,人都是更重要的、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这一道理,就如我们的口号“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一样,在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更不能脱离学生。其次,还有“人文关怀”。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就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人文关怀的话,学校就会不了解学生思想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甚至是不尊重学生的看法。如若这样的话,高校怎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好学生呢?其实无论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也罢,无论哪种措施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上理论,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考虑问题时要充分注意学生们的反应。只有明白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将课程进行下去。而在讲课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最好的反馈。要是忽略这一点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讲的话,就会造成讲解与学生的脱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的以“学生”为本才行。其次,在课程进行之前,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的讲课。要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想想学生会怎么看,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学生学会什么等等。这些都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前考虑好。如果不做这些准备的话,就无法与学生成功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以上的这些步骤,也可以说成是老师要认真地备课,只不过备课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好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方的上课状态。只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地贯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当今大学生有更高的思想上的觉悟。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身边大学生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无论学生的年龄是多大,不管他是80 后还是90 后,任何时候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混乱,为人处世上也多了许多的不确定。这时候,老师就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老师关注身边学生在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处事方式给予积极的肯定。这也是从某种方面肯定了学生的价值观,加强了“以人为本”教学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们听得用心,那么讲解的内容就应该生动活泼,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加强人文气息来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解比较枯燥,讲解的时候,如果以身边学生的真实事迹入手,就可以让学生们以同龄人的感受来看待问题,所以更容易获得学生们思想上的共鸣。这样,会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树立人本理念,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一个人真的强大并不是身体上的健壮,而是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进行,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讲座。这样,学生们一旦思想上有了什么烦恼,即使不告诉别人,也可以有一个指南针,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处,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通过与人沟通,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加强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们思想上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感觉到自己在被学校时刻关心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会使“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加强。所以高校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三)增加教学实践活动,使人文观念深入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教学实践。所以,要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气息,就必须进行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实践的形式更容易使学生们接受。因此,要是在教学实践中注入人文观念的话,在师生的心理就会加强对于上人文观念的理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视,教学实践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让学生们就一社会现象排话剧,或者是辩论会,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用大量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增添教学中的人文气息;学生们会更觉得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这时候的行为就加强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因为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学校对自己的关注。这时候,学校的“以人为本”也将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人文观念将会深入学生们的心。同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使老师们会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们也会更加关注所谓的人文关怀。这样,人文观念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关注,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成功。

(四)与学生一起讨论某些道德观点,加强人文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不否认,许多大学生都不太了解。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师生沟通不顺利的问题:所以,为了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老师们就应该从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上入手。首先,就是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老师们除了靠平时观察,还可以围绕某一道德展现观点,展开讨论。比如,曾有一老师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这一道德观点时,通过班级学生的讨论,了解到大学生对自私的本体论认识的全面内容。讨论中,有的认为自私的观念是先天的,无法改变;有的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世界上不存在大公无私的人;有的将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有的认为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决定了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有的认为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是人品问题,有的人自私,有的人无私等。这一事件就成功地加强了教学中的人文气息。首先,这些各种各样的观点扩大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并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其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了解到了学生们的差异性,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也使的同学们注意到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观点,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老师这样做的同时,学生们也会在无形中加强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由此可见,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是可以通过以上过程而得以实现的。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2

王 宏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有科学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成绩,但也存在着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内容缺失与教学方法滞后、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的不足,其原因主要源于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疏导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科学阐释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报告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

1.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实质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关注和解决人的存在所遇到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育学的角度,人文关怀是指教师用人的方式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关怀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核心基本一致。因此,关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其二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其三是关心人的多样性需求。其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五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多种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也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从目的上来看,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是一致的,都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多方面的需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上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就是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方向。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

[2]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高校

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1[1]1 作者简介:王宏(1968--),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规划课题: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SKL-2012-92)阶段性成果之一。

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中人文性是它的突出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是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原动力的表现,也是人的本性的具体表现。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要注人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使受教育者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来使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树立、人文关怀的内容的拓展、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

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不足,深入剖新其存在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不足

1.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成长的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特长以及不同的发展潜力。这种差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人而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感化人、塑造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但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状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趋同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统一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共性教育,而非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是不一致的。

2.人文教育内容的缺失与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进行教育,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对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人文知识缺失、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教学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教育方法,忽视从人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相适应。

3.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个性密切相连。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源于心理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趋于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高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不对称状态。例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特定的情景下甚至会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会造成校园惨剧,2012年武汉大学的博士杨志高因不堪学业压力自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实例。大学生面对压力但并不懂得该如何去释放压力、化解压力,这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和边缘化有一定的关系。

4.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方面经受锻炼和提高的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树立坚定信念,陶冶良好的情趣,增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报效社会的能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机会少,社会实践的成效不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突出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完成社会任务或解决社会问题,一切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要求人,往往只强调社会本位、[3]集体本位,而忽视了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由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价

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淡漠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个

人应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教育导向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进取心,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尽管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现在有了改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主渠道,但是其主渠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组织形式不合理。思想政治理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第二,专职教师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课时多,教学对象人数多,此外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过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使他们不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3.心理疏导工作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在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尽管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所重视,但并没有真正把心理疏导工作落实到实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突出的问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强。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上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以及科研室的科研人员组成,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专业理论教育。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不准。一些高校把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触,对心理咨询中心畏而远之,心理咨询中心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工作队伍数量不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庞大的工作对象,数量偏少的工作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去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对策

“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多元化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意识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实用化、功利化,集体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调适能力等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1.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应当注重个性差异,突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很长一段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灌输性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压抑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对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又常常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由于环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以及性格等背景的差异表现不同的个性特征,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尊重个性的创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人才。要改变传统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培养人才的思想。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重视个人潜能、特长和兴趣的发挥,不尊重个人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忽视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对个性创造的漠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发挥其主动性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性创造,使每个大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

2.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践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目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尊重人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以及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对教育规律遵循,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尊重人就是要改变过去绝对权威的角色,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情感人,创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使各项工作都能充分反映学生愿望,服务学生利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帮助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关心人,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 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关心帮助经济上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创造基本的学习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困难。

3.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疏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重要举措。根据有关资料,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面对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要注重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心理矛盾与冲突,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要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稳定沉着的情绪,完善的认知系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里。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

4.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4]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效应的,良好的环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呈现正效应的育人功能,恶化的环境则是抵消教学效果的异己力量。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5]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高校精神文化以及行为

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注重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建设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注重人文的凸现,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精神受到陶冶。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倡导和谐的行为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的理念,内化为和谐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宽容、理性、和谐的校园环境。

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注重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唯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才能把和谐校园的建设落实到实处,实现富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没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01-19(3).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形成,源于1957年毛泽东通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法。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转型,新思想观念的不断涌现,企业员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个趋势即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体现在消极价值观膨胀可能性增大。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开始为企业所沿用。思想政治工作应用于企业发展领域,理应是希望通过对员工思想政治方面教育引导工作的加强,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确保员工在投入工作时有更为热忱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既然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收到广泛重视,它是否对员工起到了激励作用,它的效果如何?本文从该问题出发,结合烟草行业职工思想现状,浅谈如何发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如何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自我价值实现和心理建设存在不足

鉴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对象是广大员工,新罗区烟草专卖局抓住“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两个关键,在全局范围内就员工的思想动态开展调查,旨在就员工的思想动态情况为企业的思政工作决策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5份,调查对象涵盖所有在职员工。此次调查呈现出几个问题。

1.员工具有浓厚的自豪感。在“您是在本单位工作而感到自豪”一题中,62.3%的员工选择了是,没有一名员工选择否,其余35.6%选择还可以,0.2%认为不好说。

2.员工的自我认同感较弱。与员工高度的自豪感相比,并没有等数量的员工对自我价值表示肯定。在接受调查的146人中,仅有38.4%选择任务现任工作能够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其余分布在还可以、不能、不好说三个选项当中。

3.员工的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在“您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问题中,54.8%的员工选择了有些时间多,有些时间少选项,有一名员工甚至觉得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只有15.1%觉得没有遇到过。而对于不顺心事情的处理办法,大多数员工都认为可通过各种合理方式淡化情绪,但是据笔者事后问询看来,对于具体调整心情的办法,很少有员工能说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多数烟草职员对加入烟草行业有着强烈的自豪感,但在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及心理建设方面,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仍需加强。

二、破解员工自我定位、心理建设两大难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调查显示,员工在自我定位和心理调试两方面存在偏差,而这两方面问题,共同指向一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需要尊重人的诉求,要发挥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如何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做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笔者看来,必须通过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1.正确理解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何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其概念来自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1]的提法,该提法的本意是要加强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却也为我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1.1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至少包含三个内涵。一是“人”,即人文关怀应是以人为本位出发的;二是“文”,指的是人本位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即社会背景上的;三是“关怀”,既然是人与文的并举,我们的人文关怀需从关爱员工着手,在具体方法上不仅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同时还需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政治需求、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内容。

1.2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也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源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催眠术(后期转向自由联想)。催眠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式,虽然后来弗洛伊德本人也不完全持肯定态度,但它却为思想沟通的方法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思想工作上,我们赋予其更为深刻的涵义,即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主体平等对话,以解释、说明、同情、支持、理解和帮助等方式,与对象主体一起进行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2],从而促进对象心理平衡健康、人格健全。

2.充分发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3]将此观点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至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用“以人为本”建立激励人的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即是以人为本,我们出发点就应该是广大员工。要更加注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员工创造出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良性发展环境,从而挖掘人才、利用人才,帮助员工尽其能、尽其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光热。如何在以人为本下做到人尽其用,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更加健全的成长机制。需充分尊重员工合理要求,为员工的成长创造出有利的薪酬条件、晋升机制、物质精神激励等客观条件,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前提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不足及成长的空间,启发他们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在对话开展的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教育警醒,实现在自我管理中认同自己,肯定个人价值。总的来说,就是要尊重员工、教育员工、培养员工、成就员工。

2.2用“需求导向”建立凝聚人的机制。更加注重员工的社会需求。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把握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需关注员工的社会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就是说,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除了基本的薪酬方面,还要注意解决员工在工作上、生活上、经济上所可能遇到的多种问题,注意解决具体的事,而不是只把工作停留在大话空话上,既要讲道理也要办实事。如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及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更为广泛的员工医疗补助,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更多地关注困难职工,对困难职工进行建档帮扶;注重员工主体作用,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增加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关心不同层次岗位员工的不同需求,倾听各个员工的心声;发挥工会职能,多组织文体活动,给员工更多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来增加员工的幸福指数。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员工们也会愿意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发展建设中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2.3用“心理引导”建立关爱人的机制。由于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强,员工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承受着较以往更多的压力,而面对人际关系、职位晋升等多方面挑战,员工的紧迫感、压力感、无助感、危机意识可以说是空前的。因此我们需把心理疏导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范畴,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

2.4用“企业文化”建立引领人的机制。在烟草行业,国家局、省局、各市、县局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理念,且重点各不相同,近年来已逐步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构建体系,可以说我们并不缺乏企业文化,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用提高全员参与意识促生根。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企业发展文化,它既是立足企业发展也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成就员工。二要用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促发芽。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者,员工个人素质的高低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除却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外最要的是要提升员工的思想水平尤其是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承载者,员工理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让企业文化更好地在企业发展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三要用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促成长。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性质不是一味的索取,是要用更为深切的责任感,以服务烟农、服务零售户的意识担起现代烟草发展的新使命。这种责任感的落实,就要把企业文化与具体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让企业文化具体可行,能够为如何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建设责任烟草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发展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也需要全体员工广泛参与,需要运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创新方法。当今社会形势多变,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对此工作进行不断探索,发挥出其更为显著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梁修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根本转向[N].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4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中国古代汉语中,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它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它最初见于《易经》, 《易·贲》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有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现象叫天文;而诸如诗、书、礼、乐等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则叫人文。因此, “人文”是指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现象, 并且也不包括诸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具有制度性的社会现象。总之, 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则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 一种人文情节,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重视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 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并且, 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 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认为,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推动社会发展, 满足自己需要, 并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使人类最终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倡导和彰显, 亦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第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传播、知识灌输, 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 但实践能力缺乏。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教师的参与,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教师照本宣科,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评价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 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 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在人文关怀的高度,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发展。

第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人, “始终是与作为整体的人有关。”[3]正如卢梭认为, 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由的生存, 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所以“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历史概念, 不同社会,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 而是指“每个人”、“任何人”, 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 包括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在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中得到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 并随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要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 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体现。

第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 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但也并不排斥人文关怀, 相反,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呼唤人文关怀。因为, 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其内在的精神需求,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和谐社会需要造就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和谐社会要求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实现和谐教育, 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教学法重理论传播、轻独立思考, 重知识灌输、轻思辩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采取满堂灌式的、单向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漠视学生的主体性,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缺乏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在教学中, 学生理论知识虽然得到了不断的灌输, 但理论应用能力却没有提高。为了避免以上弊病,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可以采用“启而有发”、“启而能发”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平等的交流中,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下转117页) (上接115页)

其次, 在加强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 并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学生, 因此, 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发挥, 扬其长处, 避其短处。所以,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用爱心去理解学生、关怀学生, 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再次,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寓思想政治理论课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 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 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同时,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可以引导、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 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736.

【3】G.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32.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5

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要完成其肩负的使命,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

作 者:张文辉 杨威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部,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6

摘 要: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治理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理念。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解除贫困生心理困惑,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关键词:贫困生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83-02

自高校招生实行收费以来,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弱势群体,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他们已占到高校在校学生的22.53%。目前国家已基本建立了以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群体在经济上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却日益突显,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帮助和引导贫困生走出思想和心理上的困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贫困生思想及心理上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而引发的校园悲剧时有发生,如马加爵和黎力事件。这些校园惨案的发生,折射出当今学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和不足。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贫困生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优秀个性特征,增强其学习、生活的信心,最终促进其各个方面的成长。

2.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其发展欲望和追求理想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最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3.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贫困生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缓解他们内心的困惑与矛盾,使他们自信心增强,幸福感增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有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这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时,产生了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并出现焦虑、孤僻、紧张、自我封闭、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总的来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的自卑感。在心理学上,自卑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也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过多地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的心理体验。由于长期经济上的拮据,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原因: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使得打扮、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比较“寒酸”的自卑;进入大学后,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时尚的文化消费观念的冲击,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并融入这种生活方式而产生的自卑;对低年级贫困生来说,从小就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导致综合素质相对缺乏,他们发现自己在与人交往、社会实践、爱好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对高年级贫困生来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他们常常感觉不知所措、前途渺茫,没有可利用的关系网或者比别人缺少“资本”而产生自卑。

二是普遍的焦虑感。焦虑是指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出现某种不良后果,而又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加以预防和解决的一种不安情绪。家庭经济上的沉重担重、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和就业上的严峻形势等情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贫困大学生,这些问题迫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为了改变自身的窘迫状况,转变家庭的贫困命运,让父母兄弟姐妹过上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往往有更高的要求,迫使自己在学业上要高人一等。如果成绩不能达其所愿,他们就会忧心忡忡,为自己的前途和人生道路担忧。同时就业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也会如影随形,使他们身心备感疲劳,心理焦虑的状态也与日俱增。过度或持久的焦虑感损害了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三是看待事物的偏执。贫困生经常表现出对于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把他人善意的动机理解为恶意的。部分贫困生常常为自己家庭贫穷,父母没本事、没能力而苦恼万分,对父母产生埋怨,怨恨他们不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能拥有条件优越的生活环境。有些贫困生则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他们常常会认为是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国家的贫富差距过大才造成自己的悲惨境遇,因此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冷漠排斥,看不到社会进步的积极面,反而对社会的消极面极力夸大。

四是懒惰依赖心理的滋生。面对贫困学生,许多高校均采取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生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贫困生却产生了懒惰和依赖心理。认为自己家庭贫困,受到国家和学校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从内心深处形成了对学校和社会的依赖。在获得资助后,不是用于生活或学习方面必需品的支出,反而是与别人攀比,购买奢侈品,用于享乐,或者用资助的钱请同学吃饭唱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有甚者,一些曾获国家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迟迟不愿偿还贷款。

三、贫困生中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反映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乏。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贫困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摆脱各种心理困扰,使他们健康成长。

1.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坚持人文关怀,扎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生工作者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对于贫困生要实施人文关怀,秉承“助人自助”的宗旨,以人的生存、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为内在价值尺度,切实将大学生贫困群体人身发展、健康成才作为帮扶目的,使贫困生真正实现思想上富有,精神上自强,全面健康的发展。

2.解除贫困生心理困惑,塑造贫困生优良人格。由于贫困大学生已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帮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是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跟踪调查,将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变为主动关怀,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推进一体分层式教育方法。虽然贫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的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和表现也存在差异。要对不同个体、不同性格的贫困生进行分类,成才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有差别的进行灌输,对贫困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三是对贫困生心理疏导过程中要富有情感。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尽量避免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方式,在交通的过程中要倾注情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交融,促使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自立自强,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3.合理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窘迫和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相对较弱。只有重视对他们的成才帮扶,全面提升贫困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是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即要求每一名优秀学生党员践行先进性,援助一名贫困生,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贫困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使他们逐渐树立成才意识。二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相关培训增强贫困生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显现出优势和竞争力。三是提供社会实践岗位,提高贫困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贫困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4.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氛围,形成健康的成才环境。积极向上、健康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对贫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贫困生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对贫困生进行人文关怀,需要营造一个关爱贫困大学生的人性化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和引领,着力营造“尊重贫困生人格,维护贫困生权益,关爱贫困生成长”的舆论环境,形成帮贫助困、互助互爱的良好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普通学生正确对待贫困学生,在生活中对贫困生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尊重和关心,为贫困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使他们明白“受助于社会,当回报于社会”的道理,将爱与人性的关怀延伸至整个社会,形成文明互助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季枫.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J].教育探索,2010,(3).

[2]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3]崔金宝.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策略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8,(3).

[4]张乾熙.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J].管理科学文摘,2007,(7).

[5]李智慧.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3).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7

所谓人文关怀,不仅是创设通俗化、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人际关系环境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得以增强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人文关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人文关怀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下,直接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教育对象的错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坚持的就是一种疏导人的思想,并以引导学生观念的转变为目标,同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将“人”作为工作开展的主要归宿和根本出发点。但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应的教育职能通常都是被日常活动和行为管理所取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就由本该被人精神的感化转化为对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当前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就出现了一定的错位现象。

(二)过度的重视共性教育而对个性教育没有一足够重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总是具备一种明显的统一性,而且也总是用一种提前设定好的模式去应对具备明显差异性特点的学生,单纯的只是将学生看作为抽象的学习者,而非一个具备完整个性的人,对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没有资格足够的重视,因此也就直接导致忽略掉了学生的个性教育。

(三)单纯的重视教育灌输而对过程式体验没有足够重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上也都是一种传统教学手段和模式,其中大部分都为一种单纯的课堂语言教授,相应的学生也都是处在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也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进而教师也就很难很好的去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心世界,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也就很难保证学生自我体验能动性的更好发挥,最终导致教育目的和目标的难以实现。

(四)对学生的自我需要没有一足够重视

人在接受某一事物活动所出现的相应思想活动也都是为了更好满足其自身需要,而如果对于人的这种自身需要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也就直接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如果人的这种自我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以及错误的需求未能及时得到转化,都将直接转化为一障碍性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的对策分析

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发展现状,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前提也就需要有效改进人文关怀工作,具体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在后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给予一高度的关注,同时制定一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注重和强调的也都是一种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一足够重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加强心理引导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对此也就需要校方加强学生心理的疏导,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进行及时的化解,从而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大声。

(三)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服务意识的有效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渗入,就是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加强服务意识,以此来为学生的更好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在后期的教育实践中,相关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权威角色,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从而有效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对学生给予有效的理解,能够换位思考,实现师生间的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保证学生利益。

四、结语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中实现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以及成功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石。其次,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好的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创设一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改进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重要手段。相信,随着各界重视程度的日趋加剧以及各项有利措施的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必将迎来一全新的发展,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现代教学。

参考文献

[1]邓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3-107.

[3]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7-149.

[4]陈赤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吴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8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中, 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十分普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尊重, 教育工作者没有把大学生与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下面谈一谈具体的表现:

( 一 ) 未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做任何事情时都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前提。人的主观意识如果要想接受自己的身体所做出来的活动, 就会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铺垫。如果一个人的自身需求不能够被得到重视, 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就没有在接受其他人人文关怀的需求了, 而这时, 这个人的主观意识也不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旦一个人急需要被满足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 那么这就会成为一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一旦一个人不正确的需求得到满足, 那么这也会成为一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

( 二 )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 但是过去的教育理念缺失把大学生都当做一样的人来进行教育, 这就使得各个独具个性的大学生被看做成为了一个相同的群体。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 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主体, 不能对学生进行“一锅炖”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注意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个性。

( 三 )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都是教师用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学生是一个知识的吸收者。从表面的现象而言, 或许学生是乐于学习的, 但其实不然, 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较少, 教育者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 而这也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生活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对策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中, 我们看出,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健健康康的成长, 才能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 才能让他们肩负起复兴民族的伟大重任。

( 一 )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 注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关爱学生, 所有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中, 我们探索出了两条建议, 从而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以人为本的要求

第一条建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最终想要实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 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的却是一个个个体, 只有赋予了个体的正能量, 才能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变得积极、健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第二条建议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具有个性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有所不同, 它直接触及到人的内心, 所以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 多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国家大事,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还要建立较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 二 )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十分的发达, 大学生接触的外来思想和文化越来越多, 以至于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改变, 以往落后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身上已经丢失了, 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十分的前进, 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过于落后, 这样会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一方面,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全部都落后了, 把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还是能够与时俱进的, 只有教育者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就可以使以前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完美。枯燥的说教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教学工作了, 但是可以使用优美的语言使枯燥的语言变得更富有吸引力, 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了,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9

中学生是处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他们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有很多的变化, 下面笔者就叙述一下中学生在这个时期身体的主要变化和心理的主要特点。

1. 身体的主要变化

( 1) 外形的变化。男生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的平均年龄是13、14岁左右, 然后速度逐渐下降。女生的这一过程要先于男生近2年, 大多数女生从11岁左右开始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 14岁左右达到高峰。需要说明的是, 个体与个体之间在身高增长的速度和时间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任何人过早地给自己的身高下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 2) 第二性征的出现。男性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变粗、生长胡须、腋毛、阴毛、阴茎睾丸变粗变大等。女性表现为嗓音变细、乳房隆起、脂肪增多、生长腋毛、阴毛等。

( 3) 体内机能的增强。肺活量增大、肌肉增强和大脑的发育成熟。

2. 心理特点

首先, 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 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 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 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 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其次, 由于性的成熟, 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 滋生了对性的渴求但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 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 在中学,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必修课, 而且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及地方的教育系统也都非常重视中学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及家长和学校很重视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下面笔者以自身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点必要性。

1. 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殊性

前面已经叙述过了, 中学生是出于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 中学生的心理极容易扭曲和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 由于此时的孩子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相应的世界观, 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是较低的。也就是说, 他们的心智还是不健全的, 还是不成熟的, 需要有一个外界的引导, 这种引导可以作为一种指引把他们领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才能确保他们不会荒废学业和人生。

2.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诱惑因素

作者在上面的第一点已经说明了, 中学生的心理和心智是不健全的,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 就是中学生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而在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对青少年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不良因素, 这些不良的因素可以让中学生很容易地走上歧途, 步入不轨的道路, 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才能让他们知道什么好的东西什么是坏的东西, 什么是应该接受的东西, 什么是不应该接受的东西。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讨

根据上面的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可知, 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进行的一项教育工作, 但在当今众多的中学里,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似乎却是不尽人意, 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两点:

1. 教学模式单一

在诸多的中学里, 学校对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几乎是如出一辙, 都是“书本灌输”的模式, 这样只能够给学生传输一些理论, 而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好, 学生反而会造成厌学和逆反的心理, 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 学校以及教师缺少关怀

在上面的种种的论述中, 作者已经明确地说明, 中学生的心理是很特殊的, 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制性的“灌输”, 而是将心比心的引导和沟通, 而现在的大部分中学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似乎都是一种“强压”式的说教, 学校和教师本人也没有进行和学生交流, 更没有进行一定的关怀和呵护, 这就是为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没有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作者认为,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融入一定的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中学生始终都是孩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 中学生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成人, 但是中学生始终都还是孩子, 只不过他们是一个特殊时期的孩子群体, 因此在他们身上依然有孩子的天性, 爱玩, 爱闹, 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此, 中学生始终都是需要大人们去关怀的, 在他们受到伤害时更需要的是我们去安慰和鼓励, 在他们遇到心理上的障碍时, 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责骂。因此, 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与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坚强。

( 2) 中学生学业繁重、压力大。我们知道, 中学生的学习是繁重的, 作者自己也是从中学时代过来的, 因此知道中学生的学业是很有压力的。因此, 在这个时候, 他们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波折和必要的“风波”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他们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这个时候, 他们需要更多的是我们作为家长和师长给予他们的爱, 支持和鼓励, 还有就是安慰, 强压式的责备和训斥以及说教只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更严重的结果是造成他们形成逆反和叛逆的心理及行为举动,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同时向他们给出一定的人文关怀, 更能让他们有力量去对抗压力和困难, 能够让他们在挫折中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四、总结

中学生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导, 将他们领上正确的人生轨迹, 但是他们作为一个群体, 更需要的是爱和关怀。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融入一定的人文关怀能达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摘要:中学生处于特殊的时期, 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是比较复杂的, 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如今, 我们对于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更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因为中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 是需要爱护和保护的, 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才能更好地, 更全面地开启中学生的成长之路。根据教学实践经历, 阐述了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也论述了当今很多中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 提出了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融入人文关怀的建议, 说明一定的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苏丹, 黄希庭.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J].心理科学, 2007, (11) :20.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10

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多少年了,可以说它伴随着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漫长岁月,贯穿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层层贯彻落实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有效地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同心同德、拼搏奋进。不说在部队里边设有团政治处、师政治部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据说以前计划经济年代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也有政治部。思想政治工作曾几何时“风光无限”,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犹如“香饽饽”。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改革开放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不少新课题,使得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政工干部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幸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党组织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广大政工干部在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造精彩纷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终结了思想政治工作徘徊彷徨的局面。但是,近些年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真是飞快,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现在相当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百姓”,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更是面临新任务、新要求。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命题,无疑传达出一种希望思想政治工作思考新的文化传承和心智模式的信息。所谓“人文关怀”,指的是人文精神的关怀或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真心地去关心一个人的生存和命运。它的核心就是关心人、尊重人;而“心理疏导”则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形成健康的心理条件,进而有效地解决思想问题。所以说,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精神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

构建和谐企业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都是毋容置疑的,但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思想压力,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频频发生,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接踵而来,综观目前有些企业存在的一些不合法规、不符常理,不近人情的现象,确实会给员工带来心理压力,形成企业中不和谐的音符。比如超负荷的工作量、紧张的人际关系、悬殊的薪酬分配、岗位的激烈竞争、某些领导处理问题不公正等等,都可能对员工造成心理负担,从而间接或直接影响企业工作,阻碍企业发展。试举几例表现如下:

——对工作反感,产生抵触情绪:

——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不希望企业有好事情:

——员工关系(包括干群关系)紧张,相互猜疑,甚至拆台:

——缺乏自信心,沮丧消沉,自我评价不高;

——思想不集中、反映迟缓、工作效率下降;

——心情烦躁,容易发无名火,拿同事或企业财物出气:

——害怕上班,对岗位工作有恐惧感;

——因看不到职位上升的空间和希望而失去激情和动力;

等等。

凡此种种,反映出员工队伍弥漫着某些消极的、负面的氤氲,不仅给员工本人职业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妨碍了企业良性循环的环境和融洽和睦的氛围,我把它称作是企业“内伤”。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一味采用呆板的、枯燥乏味的思想工作方法我看很难奏效。因为你不可能指望几场慷慨激昂的报告、几番言词空洞的说教就能轻而易举地“熨平”员工思想上的“褶子”,驱散员工心头的阴霾。因此,如何针对新时期、新形势背景下企业情状.员工情商出现的新问题,运用新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缓解员工心理压力,促进员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

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有切实举措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研究企业的人文环境和生存空间,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采取切实举措,使员工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关怀,从而与企业心相约、情相随、愿相同、道相通。怎么做,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企业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员工用和谐的处事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现实。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员工树立公平竞争,携手共进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营造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互爱相助的企业氛围。如百联集团在2003年由原一百、华联、友谊、物资四个集团重组而成时,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运作模式,集团提出了“以业绩为导向、以包容为特征、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框架,几年来陆续开展了“激情在百联”、“事业在百联”、“和谐在百联”等大型主题活动,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与追求凝聚到企业的“共同愿景”上来。并且,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开展百联集团万名员工心理指数测评。内容涉及企业现状、个人需求、理想信念等48个问题、81个选项。其中有:您认为百联集团改革发展对您实现职业理想有无帮助?您对所处的职业环境和氛围是否满意?您觉得自己幸福吗?您对自己当前的上升空间和机会满意吗?您认为所在单位的民主管理是否落实?您对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评价?您认为当前影响建设和谐百联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您认为当前员工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您认为当前员工最盼望的问题是什么?您认为当前员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在了解、掌握了员工的心态后,集团制订出贴近实际、贴近员工、提升企业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工作计划。最近,百联集团正在开展“感动百联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阐发深刻的人生意义,在员工中传播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员工的心有多大,“百联”为他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

二是关注员工心灵感受和情感需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会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会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应当经常留意员工日常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关注每位员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帮助每位员工都能在本职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智和潜能,向他们提供公平竞争、强者胜出的机会。上海森大木业公司、上海利德木业公司是百联集团旗下两家木制品加工生产企业,其员工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长年出门在外很不容易,难免思乡想家,难免孤寂落寞。这两家公司的领导很懂得他们的“心事”,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细致入微的关心外,还花大力气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调节员工的情感和心理,增强他们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公司领导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生涯格外予以关照,十分注意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工作中信任他们、在技术上带教他们、在职位上重用他们。引导他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在企业的发展中发展自己。目前这两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分别占35%和56%,好多员工在上海娶亲成家,成了“新上海人”,说起这一切,员工们洋洋自得。谚语云“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森大木业公司、利德木业公司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关注他们心灵感受、激发他们精神力量的事例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三是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企业氛围。员工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各项工作的运行状态以及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我们党一直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作为企业经营者更应当在力求完成经济指标的同时兼顾员工的切身利益,尽力排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员工的心理和谐提供客观环境支持。百联集团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共建共享”精神,通过共建让员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上海百联汽车服务贸易公司领导班子把员工情绪管理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党员责任区层层开展思想工作,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化解压力、轻装上阵。公司提出营造“百联汽车大家庭”的工作目标,凝聚下属十多家企业600名员工的向心力,使企业呈现出“进了公司门,就是一家人!”的和谐景象。上海乾通投资发展公司原先是一家老的仓储单位,企业经营者在与员工拉家常时了解到,有些老员工快到退休年龄了,因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再加上长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这辈子甚至连西装都没穿过、飞机都没坐过,听了这些情况,班子成员心里很不是滋味,毅然作出决定一定要让这些老员工在退休之前穿上西装、坐上飞机。于是,他们为员工每人度身定做了著名品牌“雅戈尔”西服,让老员工坐飞机到海南旅游。员工们咧着嘴乐呵呵地说“呒没想到领导介拿阿拉当桩事体,让阿拉介风光,下趟做‘生活’一定要更加卖力点!”员工就是这样朴实,就是这样可爱,你走进他们心里,他们就从心里跟你走。

四是创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实施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决不能“作秀”,做做样子,热闹一时半会,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有配套措施,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要从职能落实、制度保障、人员分工、物质设施、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员工思想动态汇集、分析、应对机制,加强对员工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促进企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嬗变,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百联集团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他们利用企业的官方网站开通董事长信箱和总裁信箱,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与员工进行交流、沟通;设立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员工帮助计划)中心,热忱接听、接待员工的来电来信来访,针对员工的心理问题析疑解难,循循善诱;《今日百联》报开辟“心理咨询”专栏,普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知识。

实践证明,成功的心理疏导能够波澜不惊地解决棘手问题。百联集团下属某企业一位女职工因部门设置变化、人员紧缩,被安排下岗。起初,原先活泼开朗的她老是想不通,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念叨“我年纪介轻,今后哪能办,哪能办!”时不时地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丈夫,说是心里害怕,要他回家陪自己。他丈夫给她弄得没办法,找到她原单位。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经过大家仔细分析,找出该女职工恐惧的原因是因为担心自己失去工作而被丈夫看不起,遭抛弃。于是,大家决定“对症下药”,一方面请丈夫比以往更加关心她、宽慰她,另一方面根据她以前在仓库搞收发、对货物管理比较有经验的特点,帮助她在所住小区(该小区属其原单位物业公司管辖)开设了一爿杂货店。由于解开了心结,调整了心态,女职工重新恢复了信心,经营上有模有样的,人也精神了,小家庭又洋溢出往日的温馨。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39-02

当下,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迷茫,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突破其教育的工具理性理念的束缚,深入到其本身的价值理性层面,关注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进行人文精神的关注、关照和关怀,即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景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教育内容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始终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人文关怀教育来不断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道德品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内容

(一)关照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把其教育与大学生的生存、就业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

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和生存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高度文明,其根本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发展,其主旨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从人格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家园;从人的精神内核上来看,构建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应该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实的个人是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能动性是人存在的根本性力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往往被当作单纯的灌输对象,被作为“美德之袋”来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从而使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所强调的。

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为了培养其主体意识。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会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达到对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进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导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目的是为了弘扬其主体性。个人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从被动的适应社会到主动改造社会。如果不充分调动人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这个“内因”,内化的过程就不可能实现,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品性等整体素质就很难得到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行为引导和思想启发,激发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培养其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大力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和思想困惑,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倾诉,发挥教师“倾听者”的作用。

(三)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突出人格完善

当下,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追求实用、功利、金钱交易的现象出现。虽然这些现象并不一定会导致他们人性的沉沦,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非情感性、非个性和非理想性的特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扭曲了大学生人性的正常而全面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低级、残缺的人格。这种人格远离了理想、信念、信仰等较高层次的丰富性需要,是不以人情为准则,而以实利为律令,利害考虑不讲人情道义,甚至根本不相信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诱。为了谋取实利它可以不惜将覆盖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

面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全面地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人格上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大学生的个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精神旨趣,以扭转陷溺于物质文化中的“单面人”的片面、狭隘的状况,消除病态、畸形的人格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人性的丰富和高扬,使他们都能够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去从事兼职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一)人文关怀应侧重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目标指向。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因需要而利导”,不仅要讲好道理,还要解决好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吸引人,容易被人所接受,进而达到其预期目的,提高其实效性。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指向。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抑制大学生的消极个性品质,激发积极品质,真正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方法保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由说教灌输式向平等对话式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工作模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简单的是非对错、非此即彼、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探讨式、讨论式的方法,平等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工作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经常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善于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实际的、与学生贴得更近的小道理,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兴趣感,进而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道德标准,运用真诚的帮助和平等的眼光去包容他们、感动他们,在他们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融入主流。同时,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开发他们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对于比较叛逆的学生,更要充分运用人文关怀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

其次,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更要走出课堂,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力求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关怀的氛围中,那么,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能够使他们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首先就硬文化环境而言,从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布局到一条标语的拟定,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布置,让人文关怀精神彰显其中;就软文化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良好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建设,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等,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任继愈.实说冯友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4、5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李中华.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冯友兰境界说评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政治教学与人文关怀 篇12

1. 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 高职院校存在单一性, 导致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在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往往以宣传和灌输的方式进行,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模式下, 老师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

2. 工作思路较为狭窄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方面非常狭窄, 高职院校仅仅从日常教学工作入手抓成绩, 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来积极优化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等都严重地困扰着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3. 教育队伍较为落后

目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政治学科教师来完成, 教育队伍上的落后, 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尽如人意。在全新的政治工作形势之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由有科目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 心理辅导教师、先进党员等人员的参与,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 排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但是,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教育队伍并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策略

1. 丰富教育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注, 对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当的创新和优化, 丰富教育方式和方法, 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老师对学生的进行灌输式教育, 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领会思想政治内容的内涵, 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低下。为此, 必须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 在课堂上, 以学生为主体, 小组间开展有关于思想政治知识的讨论工作, 学生提出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并由师生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此外, 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积极地向课外延伸, 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思想政治讲座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心理服务和和谐校园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 包括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以及自身的, 对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排解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和谐校园建设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等院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构建, 建设好学生的精神家园, 做好对学生的熏陶和引导工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 注重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困难多、任务重, 在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该依靠专业的教育队伍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由学科教师、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先进党员共同组建, 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多个角度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并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通过专业的教育队伍, 填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 实现与学生的全面互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性的工程,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循序渐进的, 必须要坚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才能够真正地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敏.浅析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湘潮 (下半月) , 2011 (09) .

上一篇:热爱生命与艺术的灵魂下一篇:冬季房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