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

2024-09-04

政治经济学教学(精选12篇)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课, 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 其理论性强和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又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概念枯燥、原理抽象,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致使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有必要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教学中的相关教学经验, 提出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应用中的一些思考。

1 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模式

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运用恰当的方式展开案例教学。

1.1 用案例说明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很强, 这就要求其教学活动应以课堂讲授为主, 讲清楚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不但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就可以运用相关联的案例来对其加以分析和说明, 使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时可以联系“斯巴达克起义”, 在讲解劳动价值理论时可以联系“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等案例, 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1.2 案例研讨

案例研讨, 可以分为小案例研讨和综合案例研讨。一般来说, 所谓小案例研讨, 是老师在系统讲述完某一章后, 让学生在课前知晓案例或者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小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由同学们就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各抒己见, 进行相互质疑辩论, 最后由老师对案例进行点评。例如, 在讲完“货币”理论后,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出租车拒载的案例, 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价值规律。而综合案例研讨, 一般是在完成了某几章的系统讲解, 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之后, 由教师选取与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相关的综合性案例, 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1.3 专题小论文

在学生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某些研究方法后,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经济热点问题, 由老师或者学生拟定题目, 完成一篇字数在2000~3000左右的小论文。例如, 针对我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 分析我国民工荒的成因、利弊及对策等, 并据此形成一篇小论文。针对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 可以让学生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收集资料、整理数据, 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学习如何表达逻辑清楚地自己的观点, 为今后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科学处理《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 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因此, 理论教学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系统的理论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其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政治经济学深奥且抽象的理论又让学生普遍认为此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而运用案例教学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某种不足, 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科学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 两者不能有所偏废, 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地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选择符合教学要求且与现实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 既要符合教学要求, 又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 选择符合政治经济学教学要求的案例,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起点和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 这将有利于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案例中, 有助于学生通过案例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而选择与现实经济相联系的案例, 特别是选择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实践紧密联系的案例, 将显著增强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及时性和针对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又让学生觉得案例与现实的经济现象密切相关, 不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而且也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案例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教学内容, 既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又减少了教学信息量的传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既节约了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时间, 使整个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同时还增大了教学信息量, 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和生动,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图表、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现代教学媒体, 将使理论教学更为生动有趣, 更加有声有色,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4 有效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 对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可谓至关重要。要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老师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既要求老师熟知本专业及所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又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 并且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其次,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和学生一道学习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 最后得出结论。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认真点评案例。这就要求老师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 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氛围, 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与点评, 但又不能以老师自己的见解作为评判的标准, 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案例或者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更多更深的思考, 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获益, 在思考中成长。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 只有具备恰当的案例教学组织模式, 科学处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 精选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 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才能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政治经济学,组织模式,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爱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5 (3) :51-52.[1]马爱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5 (3) :51-52.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案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新方.《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52-153.[3]朱新方.《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52-153.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2

专业论文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提要] 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研究和实践,针对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课程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进行总结。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文系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0日

一、《政治经济学》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从教学的目的看,一方面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科学说明当代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可以凭借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所掌握的基本经济理论,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近年来的教学效果看,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还面临一些困难。首先,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把这门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来看待,而仅仅是看作一门政治教育课,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采取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现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轻基础,重实用”的倾向,喜欢操作性强,实用的课程,对政治经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随之不好;再次,《政治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只有十八九岁,他们涉世不深,没有独立生活和社会工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验,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实践意义缺乏认识。而《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涵盖诸多定义、概念、范畴、推理,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比较抽象。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就必须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加以解决。

二、关于改进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对教材内容编排模式的思考。近年来,国内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进做了很多的尝试。从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模式:

一是以张维达、逄锦聚等为代表的,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一导两块”式体系,即导论加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大块,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糅合到一起。例如,张维达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其教材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导论;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二篇经济制度;第三篇经济运行;第四篇经济发展。我校过去一直使用的逄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材内容编排有新意,在传统理论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内容,比较切合现实。但是,笔者认为也存在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搞不清哪些是马克思列宁的分析和基本原理,哪些是新加进去的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真正“原版”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在内容上也显得庞杂无序。

二是仍采取过去“一导两块”式体系,基本沿用了过去传统的内容编排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马克思列宁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我校针对2012级新生采用了由程恩富、徐惠平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2007年第三版),就是采取了这种内容编排模式。但是,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运用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分析,尤其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分析得比较少,缺乏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范畴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和运用。例如,在今天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们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如何看待剥削问题;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怎样看待,垄断形成后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当今金融危机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既切合时代,学生也有兴趣,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及,使得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给人以“老一套”的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教材体系的编排模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要服务和服从于我们的教学目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我校不能自编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都应该从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既要保持教材的基本体系,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框框,在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上,增强课程和教学的时代感。

(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从近些年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来看,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第一,在商品和货币理论中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深入探讨劳动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一说到劳动价值论马上就具体到每一件商品上,把价值和价格完全等同;把价值增值理解为价值形成;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等等。因此,明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就非常必要。但是在现有的教材中这一块内容都较少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同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也是有兴趣的,也有很多问题想搞清楚。

第二,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增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剩余价值”、“剥削”问题的探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有制经济中,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是否存在剥削现象?如果存在的话,如何看待?还存不存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快速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在今天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本积累机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在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应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期间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主导社会的资本形态从过去的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乃至国家垄断,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劳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有的教材中,反映和总结这种变化的内容不多,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变化篇幅也比较少,多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例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扒粪运动”?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原始积累时期的剥夺小生产者,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小私有制,再到大资本私有制取代小资本私有制,进而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资本本身的存在形式也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在社会主义部分中,应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绩效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研究对象的特征。除了安排所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之外,也应进行各种所有制在经济建设中的绩效分析。除此之外,既然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那么社会经济中各所有制之间的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企业与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的变化都应该成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现有的教材在这发面的研究很少,多是对政策的解读,教条化的描述,体现不出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特色。

三、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过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上都是强调学校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学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同时,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不管什么问题上网一搜,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就会汹涌而来。教师已不像过去那样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占有者。作为教师,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多的要变成一个教练,从“跟我学”转变为“跟我练”,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通过教师高效率的组织,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练习,真正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来说,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概括综合总结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地表达、表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这个要求设计讲课内容,尽量压缩讲述、灌输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案例讨论等鼓励学生参与,方法可以多样。比如,在学习每章或节的内容之前,先设计一些分析题目让学生记下来,并且告诉他们课程讲完之后是要讨论发言的,在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现场打分。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统一之规,每个老师都可摸索出适合的擅长的方法。但是,核心是一样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为主。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小议 篇3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现状分析

通常来说,高中时事政治基于时事新闻发布、时事热点专题以及时事评述文章三点内容开展教学,其课堂形式主要为集体讨论。与此同时,时事政治内容还应根据学年段不同有所调整,保持必要的侧重性。然而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由于升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有其不足之处,对于学科系统性、科学性以及知识性的认识仍有所欠缺。其主要表现为:(1)时事政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播报。不少教师单纯将时政新闻生硬地置入课前导入环节,或者简单地用于课后补充,并未深入分析时政内容并将其与课内知识点相互连接。(2)未深入探讨时政热点,利用度不足,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缺乏说服力,难以收到满意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课前时政事件讲评。此环节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搜集时政事件相关资料,每节课前做出简短的新闻报道,教师不可对报道范围或者报道内容做出过多限制,报道完毕后由教师从旁指导,全体同学负责该则报道的讲评,根据讲评内容做出总结。应注意在时事讲评中激发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角度来分析时政事件,并随机抽取各小组组员代表上台演讲,以此来激发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关注时事政治,养成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习惯,通过报纸、新闻等媒体途径收集时政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在演讲课堂上灵活运用,其他同学则应分析演讲内容,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展开论述和分析。以党的十八大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时事演讲活动,以十八大报告精神为中心,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出发展开分析,期间通学生各抒己见,深入讨论,课堂氛围极为热烈。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改往日单纯而枯燥的讲解模式,而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其参与课堂,鼓励其主动学习、勇于质疑,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课堂活跃、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思路也变得开阔。

2.在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问题。在高中时政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时政热点以及重点问题加以渗透,由单纯的灌输和引用转变为积极的分析与应用,针对教材内容为其补充课前精选的时政素材;同时还可利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内的各类教学手段予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于时政事件认识的形象性以及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以必修2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为例,笔者将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这一时政热点大事引入课堂,不少学生对于“两会”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但对其具体含义却了解不多。笔者由此在课堂上普及:“两会”并非特定机构名称,而是一个统称,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者会期大致重合,对于国家运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们对“两会”概念有了明确认识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两会”中二者的组成有什么不同?各自的职能又是什么?由于笔者在课前已经布置收集“两会”资料的任务,因此学生们有所准备,并纷纷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民主监督以及政治协商为主要职能”,这些答案均与教材知识点相契合。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少明星委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时事政治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时政教学得以不断扩充知识面,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应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在开展时政教学时未从客观角度来做出时事评析,甚至受限于个人主观意图,在评述时政事件时将主观性错误信息传达给学生,导致后者出现思想层面的误区。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也应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正确分析国内外时政大事,端正思想认识,合理利用时政素材,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教改目的。

参考文献:

[1]范金运.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导报,2014,(14):257-257.

[2]郭慧敏.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育[J].科学导报,2014,(4):6-6.

[3]段军平.新课改如何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走出困境[J].校园英语(中旬),2014,(4):105-105.

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篇4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的专业主干课程, 属于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从教学的目的看, 一方面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科学说明当代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运动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 可以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可以凭借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所掌握的基本经济理论, 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从近年来的教学效果看, 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还面临一些困难。首先, 从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很多学生没有把这门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来看待, 而仅仅是看作一门政治教育课, 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 采取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的方式, 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 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现象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轻基础, 重实用”的倾向, 喜欢操作性强, 实用的课程, 对政治经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随之不好;再次, 《政治经济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学生只有十八九岁, 他们涉世不深, 没有独立生活和社会工作经验, 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实践意义缺乏认识。而《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涵盖诸多定义、概念、范畴、推理, 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比较抽象。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 就必须从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加以解决。

二、关于改进教学内容的思考

(一) 对教材内容编排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 国内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进做了很多的尝试。从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看, 目前主要有两种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模式:

一是以张维达、逄锦聚等为代表的, 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一导两块”式体系, 即导论加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大块, 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糅合到一起。例如, 张维达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 其教材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导论;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二篇经济制度;第三篇经济运行;第四篇经济发展。我校过去一直使用的逄锦聚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第四版) , 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这种教材内容编排有新意, 在传统理论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内容, 比较切合现实。但是, 笔者认为也存在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搞不清哪些是马克思列宁的分析和基本原理, 哪些是新加进去的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论, 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真正“原版”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 在内容上也显得庞杂无序。

二是仍采取过去“一导两块”式体系, 基本沿用了过去传统的内容编排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马克思列宁的基本理论, 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我校针对2012级新生采用了由程恩富、徐惠平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政治经济学》 (2007年第三版) , 就是采取了这种内容编排模式。但是,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缺乏运用基本原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分析, 尤其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分析得比较少, 缺乏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范畴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和运用。例如, 在今天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人们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 如何看待剥削问题;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怎样看待, 垄断形成后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当今金融危机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既切合时代, 学生也有兴趣, 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及, 使得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 给人以“老一套”的印象,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 教材体系的编排模式各有优缺点, 具体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是要服务和服从于我们的教学目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我校不能自编教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模式的教材, 都应该从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 既要保持教材的基本体系,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框框, 在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分析上, 增强课程和教学的时代感。

(二)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从近些年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来看, 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 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第一, 在商品和货币理论中加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础, 深入探讨劳动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例如, 一说到劳动价值论马上就具体到每一件商品上, 把价值和价格完全等同;把价值增值理解为价值形成;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 等等。因此, 明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就非常必要。但是在现有的教材中这一块内容都较少说明,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同时,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此也是有兴趣的, 也有很多问题想搞清楚。

第二, 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增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剩余价值”、“剥削”问题的探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公有制经济中, 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是否存在剥削现象?如果存在的话, 如何看待?还存不存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快速发展的动力, 那么如何在今天建立一个合理的资本积累机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三, 在垄断资本主义部分应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期间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 主导社会的资本形态从过去的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 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乃至国家垄断, 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劳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整个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有的教材中, 反映和总结这种变化的内容不多, 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变化篇幅也比较少, 多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例如,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扒粪运动”?笔者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从原始积累时期的剥夺小生产者, 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小私有制, 再到大资本私有制取代小资本私有制, 进而垄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 资本本身的存在形式也日益社会化,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四, 在社会主义部分中, 应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及其绩效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因此, 在社会主义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研究对象的特征。除了安排所有制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之外, 也应进行各种所有制在经济建设中的绩效分析。除此之外, 既然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那么社会经济中各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企业与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等等的变化都应该成为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现有的教材在这发面的研究很少, 多是对政策的解读, 教条化的描述, 体现不出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特色。

三、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过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上都是强调学校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 学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同时, 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 不管什么问题上网一搜, 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就会汹涌而来。教师已不像过去那样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占有者。作为教师, 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必须重新定位,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多的要变成一个教练, 从“跟我学”转变为“跟我练”,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通过教师高效率的组织, 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练习, 真正把知识转变为能力。从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来说, 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 掌握概括综合总结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把自己的想法系统地表达、表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这个要求设计讲课内容, 尽量压缩讲述、灌输的内容, 通过提出问题、案例讨论等鼓励学生参与, 方法可以多样。比如, 在学习每章或节的内容之前, 先设计一些分析题目让学生记下来, 并且告诉他们课程讲完之后是要讨论发言的, 在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现场打分。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总之, 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统一之规, 每个老师都可摸索出适合的擅长的方法。但是, 核心是一样的, 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从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为主。

参考文献

[1]程恩富, 徐惠平.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5

2003-07-28

一、课程概况

1.主持教师

中央电大政治经济学主持教师:王社荣

联系电话:010-66490581

E-MAIL:wangshr@crtvu.edu.cn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专科)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在整个财经类的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90学时,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本课程的特点是:它研究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矛盾和规律及当代社会经济的基本问题,因此,它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较大等特点的课程。

3.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和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导言,介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它;二是对商品经济的分析,阐述商品经济及其规律和社会化生产及其规律;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阐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国际经济关系;四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和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最后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三、课程的教学层次: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部分,是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紧密,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都有用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科学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熟悉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了解就可以了。

四、课程实施方案

(一)教学媒体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媒体,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由陈恕祥、李裕宜编著的《政治经济学》。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教材和教学辅导。教学辅导部分包括:各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的旁批、小结及思考题。

2.音像教材

录像讲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三节课,主要讲授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第二部分是专题课,主要讲授当前国内外的热门经济专题(一般选取三个内容)。通过这三个专题的讲授和学习,开拓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研究中国,研究世界,研究当前,研究未来。

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与教材捆绑在一起)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1)导学。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视频课堂(介绍每一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重点提示(主要对学习中应重点掌握问题的知识点进行概括)。

(2)练习与自测。包括习题训练和自我测试两大模块。习题训练根据各章所学的知识设计了六种题目类型的练习题,大体上与期末考试的试题类型相似。自我测试主要设计了客观性习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和综合测试)的测试。这一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和自测之用。

(3)模拟考场。主要是客观性题目的测试,在结构上与自我测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自我测试侧重于按章进行,而这一模块的测试是综合性的。

(4)搜索。主要提供全书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的查询,相当于一个小字典或小资料库。

(二)教学环节

1.试点电大成立政治经济学课程组

课程组一般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组长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组也可吸收1—2名兼职教师参加。

课程组成立后,试点电大请将名单通报中央电大财经部政治经济学课程组。

2.教学研讨

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课程组与试点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

3.中央电大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进度、重难点辅导、答疑、作业安排与要求等。网上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一般为两周更新一次。

4.电子信箱

中央电大、地方电大课程组都要开通电子信箱,并且课程组的每一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网址,同时要求各教学点具备上网条件,以便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电话答疑

地方电大课程组对外公布办公电话,定期举行电话答疑。

6.直播课堂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各试点电大要认真组织收看,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7.集中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集中辅导。集中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因人、因班而异。

8.作业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中央电大安排4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

9.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各试点电大要严格考试纪律,统一把握评分标准。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6

案例教学又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面授课占时较少的电大开放教育课程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讲授,忽视对学员兴趣的培养。加之,该门课程的有些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以致于学习积极性不高,面授课到课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曾连续两个学期对浙江电大萧山学院10春、10秋开放教育会计专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83%左右的学员觉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75%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学了也没什么意义。不少学员迫切希望能将政治经济学的讲授与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而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政治经济学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利于学员接受和理解。

一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优势

电大开放教育集中面授时间较少,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一学期安排3次面授课。由于面授课安排较少,而案例教学又比较耗时,因此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率。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大多是在职学习,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较大,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面授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本院从2010年春季、秋季两个学期《政治经济学》面授课程的平均到课率为37%)。而通过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如利用BBS讨论区等进行案例教学,突破了授课时间的限制,学员只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即可,因此学员的参与率自然就会提高。

第二,有利于启发学员的思维。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员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案例,同时由于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便于学员反复观摩,启发思维,有利于案例的更深入探讨。

第三,有利于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规模。传统面授环境下进行案例教学,由于受课堂环境的限制,教学规模不宜过大。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师生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方便地进行较大规模的教学。

第四,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实时讨论和非实时讨论,回答每位学员的问题,还能及时得到学员对案例课效果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开放教育平台,教师与学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加大。

二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

(一)远程非实时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在规定时间内上网查看,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既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中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同学的观点,之后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二)远程实时讨论

教师事先通知学员预习相关知识点和理论,然后在学校安排的网络授课时间段,把某个特定案例挂在网上,教师在网上主持讨论,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现场感比较强。

(三)远程讨论和面授课讨论相结合

教师事先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充分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先充分讨论案例,总结出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面授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即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由于学员事先有了充分准备,学员在课堂上讨论比较充分,分析也较为深入。

三基于开放教育平台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宜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收集和选择好案例是关键。好的案例必须要符合以下几方面:

第一,案例要能激发学员兴趣。要激发学员对案例的兴趣,必须要选择适合学员的案例。不同年龄、职业、知识结构的学员,兴趣爱好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每学期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课前,笔者首先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据问卷调查顯示,近两年学习该门课程的学员主要在20—35岁之间,以年轻学员为主。他们大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因此在设计案例时多以励志、能激发学员的奋斗精神的话题为主,这种案例不仅能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第二,案例要有针对性。好的案例除了要符合学员的视界外,还要能满足教学需要,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蕴涵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的难度应在学员的能力范围内,否则学员无法对案例进行正确的理解。

第三,案例要有实际意义。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要有典型性。同时,案例背景材料的选择必须具有时效性,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特别是当年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样才能更接近生活。案例还必须生动,语言应通俗易懂。只有来自于生活,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激起学员的兴趣,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其能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相关内容,主动参与,其对案例的理解也才会较为深刻。

比如讲到宏观调控时,就针对这两年的热点话题“房地产问题”,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布置了一些问题:你是怎样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如果房地产市场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会怎么样?是否需要政府进行调控?……由于学员对房价问题比较关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非常热烈。不少学员,甚至通过国家的调控措施来说明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房价在开发商和炒房者的操控下,会不停上涨,使真正有需求者无力购买。通过讨论不仅使学员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调控的手段,同时也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互动关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远程非实时讨论时,教师应每天查看在线平台课程讨论区中学员的讨论情况,及时回复评价学员的观点。在远程实时讨论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提出一些引导学员深入分析的问题,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时间结束时,教师应对学员提出的观点、看法、决策方案进行总体讲评。教师的讲评要以个人看法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权威性的下结论。此外,还应简单讲评学员的表现,对积极参加讨论的学员给予奖励。

案例讨论的实质是通过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碰撞、冲突,探讨事物的本源。因此,在讨论中要允许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对问题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促使学员积极参与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少学员应试心理比较重,不大愿意参与网上案例讨论。因此,为了督促学员主动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当前,电大开放教育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应将学员在电大在线平台中课程讨论区里的案例讨论表现纳入学员的形成性考核范围,并适当提高其在形成性考核中的比例。目前,本院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成绩是根据学员的平时作业和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来评定,其中案例讨论占70%。案例讨论的评分则是根据学员的发言次数,发表新帖的数量,及学员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来确定。如学员没有一次参加案例讨论的,案例討论部分成绩为零;学员在案例讨论中发帖数量少于5篇的,则只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30%;发帖量在6~10篇的学员,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50%;发帖量大于10篇且发言内容与论题有关的学员,案例讨论部分的成绩才能合格;如果学员案例分析准确,观点新颖,则能加分。这种考核机制,会促使学员注重并认真参与网上案例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进行案例教学不能摒弃系统理论的学习和讲授。

参考文献

[1]陈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0-71.

[2]吴结.基于网络的电大开放教育分类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9-51.

[3]王念哲.“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09(1):81-83.

政治经济学教学框架再思索 篇7

1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政治经济学目前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学科地位的上升而言的。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主要的经济学原理课程, 课时和学分值基本上是政治经济学的三倍, 而学生往往就是根据学分值来进行学习重点的区分。尤其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考的专业课就包括西方经济学, 而且很多高校都指定原版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这些现象都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过时”的学科。对于新生来说, 政治经济学中本身就有很多概念晦涩难懂, 需要反复阅读、记忆、揣摩才能理解, 但思想上的不重视就导致了学习行动上的延迟, 大多数学生只应付考试而没有把它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 政治经济学对青年教师的学术吸引力不断下降, 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它的分析工具在其他经济学分支中也多有应用, 比如国际经济学。很多老师由此认为, 现在需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共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分析已经过时了, 上课的时候只局限于教材照搬照讲, 无法吸引学生, 也无法让学生把它和其他经济学课程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但是, 我们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单纯地看作“意识形态”或者所谓“价值判断”, 更不能错误的认为只有西方的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才可以成为各门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讨论资源配置的, 是经济现象的表层分析,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入手, 讨论现象背后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对任何社会形态的市场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

2 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

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是我认为解决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根本方法。首先联系实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跳出书本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 往往就是学生注意力重新集中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其次联系实际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错误观点, 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过的那样:“只有抛开互相矛盾的教条, 而去观察构成这些教条的隐蔽背景的各种互相矛盾的事实和实际的对抗, 才能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

以下就是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的答案不一, 有的说是生产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有的说是科学技术, 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回答从方法论上就是错误的, 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因, 只能来自事物内部, 来自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把生产关系或一些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说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内在矛盾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之间的矛盾, 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和适应的时候, 矛盾就产生了,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 就是释放生产力的过程。英国工业革命中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就是生产力内在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 同时推动了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但生产工具本身是不能变化更新的, 最终还是劳动者为了满足新的需要, 从而改进实现这种需要的物质条件, 使生产工具、劳动条件、劳动对象不断完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社会实践看, 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企图通过在生产关系领域里“不断革命”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结果只能使生产力遭到破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 就出现过这样的决策性失误。众所周知,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原因就是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弊端日渐明显:政府企业职责不分, 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 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 生产、消费商品的数量都在控制之中;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 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 这导致生产者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 经济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可见, 人为地把高级的、纯粹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和低级的生产力相结合, 过分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只能导致了经济政策上的失误, 进而危害我国经发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符合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还不发达、不平衡的特征。对非公经济从排斥到接受到肯定他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可以从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命运浮沉中看到这项政策由暗到明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邓小平曾三次提到了安徽“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年广九的百万家产, 雇工人数, 曾经让很多理论家们争得面红耳赤, 但邓小平一直主张“不能动他, 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 得不偿失”。安徽“傻子”几次化险为夷, 最终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一个具有象征性“符号”的人物, 他的经历反映出我国个体和民营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虽然瓜子大王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但一大批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这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解决了由于生产关系超前所带来的矛盾, 而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 并不在于它的公有化程度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理解这一点, 对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2.2 社会主义的剩余价值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新产品价值为c+v+m, 即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和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之和。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v+m中, v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 它以工资形式表现, 是维持工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可见,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m的产生, 那么每一轮的生产就是在“原地踏步”, c+v中的c是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 v要在生产之外生活之中被工人消费掉, 如此循环往复, 工人永远不能提高工资水平, 经济也不会有增长, 更谈不上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 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越发展, 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我们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 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不应存在。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无论是资本还是剩余价值, 都具有两重属性:反映社会制度的特殊性和商品经济的共同性。它们除了反映资本主义的特殊性, 体现资本主义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外, 还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 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 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c+v+m必然存在, 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都有获取剩余价值的要求, 这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 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要建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量的剩余价值做基础, 而且还要不断将剩余价值资本化, 进行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 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 所不同的是它们反映的不是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 尽管三者有时也存在矛盾, 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2.3 生产相对过剩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供求态势也已从供不应求的经济短缺状态转向供大于求的经济相对过剩状态, 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2014年开始, 奶源相对过剩导致多省份奶农杀牛倒奶, 全国用电需求增速放缓明显意味着中国电力步入相对过剩时期,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也指出2014年楼市由卖方市场进入了卖方市场。伴随着相对过剩经济阶段的到来, 中国经济体制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与短缺经济阶段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 相应的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也在面临新的调整。

马克思曾经用“惊险的跳跃”用来说明生产出产品最多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销售出产品从而使商品转换成货币才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这个跳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就是消费的重要性, 它不仅使价值得到还原, 也是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古代鲁国国相公孙仪“拔葵去织”, 以避免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 既体现了为官者对民心的体恤, 也说明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

消费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只有促进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众所周知,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同时内需不足。2015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联组讨论会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目前我国储蓄率持续高位, 要避免出现储蓄率走高, 而投资效率走低的现象。如果储蓄率能降一点, 居民消费多一点, 投资效率高一点, 就是新常态下经济的一个理想状态。长期以来, 舆论普遍认为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俗。实际上, 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业储蓄高导致的。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 居世界第一, 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 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 而非居民。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体制存在缺陷, 企业储蓄率高暴露出在一次收入分配中, 企业回报多, 劳动者回报少的痼疾, 致使消费不振, 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高储蓄率致使总储蓄大于总投资, 多的部分只能靠出口消化, 导致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同时, 高储蓄也抑制了消费, 不利于扩大内需。2014年, 央行共实施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实施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3月两个月内接连降准降息, 中国经济在全球变局过程中, 下行压力是相当大的。对中国来说, 采取各种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政策来扩大内需, 就变成中国经济变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之, 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强、理论繁杂且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做到深入浅出, 学以致用。这不仅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需要思索和改进的方面。

摘要: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体现这一点, 就是将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也是使教学真正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让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还能够为人们所用的过程。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龚新湘.对大学课程开发和创新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2]戴青兰.我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尴尬困境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7)

[3]易辉煌.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关系[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 (2)

[4]李增刚, 董丽娃.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J].学术研究, 2009 (11)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8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内容创新,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地位日益下降,并且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来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这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同时,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

2.知识体系结构相对固化,教学内容陈旧且更新较慢,造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和乏力。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尽管目前高校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版本众多,但主要内容、知识点和框架结构大同小异,没有实质区别。例如,现有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是由“两段式”构成,教材的前部分是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依托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后部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也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分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内容关联度较小,缺乏基本逻辑关系支撑,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前后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连贯性展开,知识的传授上明显有割裂现象。此外,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当做百科全书和不能修正的绝对真理,或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由,拒绝任何对政治经济学的批评。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学者不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而是局限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创新必然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应当看到,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与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初的发展阶段有了明显且巨大的差别,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了巨大发展,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遗憾的是,现有教材的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貌,也不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而,现有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3.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所形成的严重冲击。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其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越来越突出,高校普遍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教学时数也大量增加。其理论内容不仅在各个高校讲授,并且已成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很难主动学习,也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创造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教材使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仅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处境,而且造成一些课程内容不能深化教学,同样影响教学效果。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师生之间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课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减少。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呆板,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以教学内容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并不能替代内容。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再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无济于事。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这一课程吸引力,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就必须以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辅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以不断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增强理论生命力。本质上说,马克思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不能一成不变甚至僵化,更不能教条式对待。“一种理论能否被人们接受,不能靠强权,不能靠压服,只能靠理论能否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能否巩固,关键也在于其理论本身,能否创新,能否与时俱进。”必须明确,现阶段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国内外当代资本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和吸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理论思想引进到教材中、引进到课堂中,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相对封闭、相对固化现状。

1.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推行,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努力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在此之下,相应的利益矛盾、阶级冲突好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私人生产的有序性和社会化生产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得到缓和。然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现实发展情况来分析和说明马克思经济学,引入最新的内容或者案例即增强授课的时代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充分说明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坚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来更新内容,才能不断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提高教学质量。

2.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尤其要加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时期也即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因而在改革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人们在思想上也难免有困惑和疑虑,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阐述和梳理并予以回答。在这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可以有所作为。在授课内容上可以更多关注当前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及存在不足,特别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突出比较说明我国市场体制模式与西方国家市场模式的差异之处和相同之处。运用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剖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尤其侧重于分析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分析,使得理论分析得以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抽象理论、观点理解,也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这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3.在教学内容更新及创新上适度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成果,以丰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科学性、思想性俱佳的理论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吸收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以补充和佐证马克思经济学,使得原有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全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9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显然, 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马原”) 课的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 绝不能为了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而讲授《马原》教材的政治经济学部分, 即教材的第四和第五章, 必须把该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有机组成来讲解, 在教学过程注意该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1、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该部分教学的主线, 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也预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被代替,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和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客观必然性, 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马原”课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使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范围内不断地得到调整。由于生产力始终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因素, 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其结果或者迫使资产阶级政府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进行调整, 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最后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或者调整生产关系突破了资本主义框架, 缓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时, 应当贯穿唯物辩证法思想, 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讲解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时, 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说明社会再生产的第一、第二部类之间, 以及每个部类各个部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就必须处理好两大部类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讲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本质的时候, 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现象和本质的这对范畴, 说明工资的现象掩盖了工资的本质, 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 还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讲解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等等。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解政治经济学部分, 可以使学生温习已学的哲学原理,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二、详略得当, 处理好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

不考虑《马原》教材的政治经济学其他部分, 仅就《马原》教材第四章的1—2节来看, 实际上它是马克思《资本论》1—3卷的高度浓缩, 其内容非常丰富,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内容都讲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只讲解少数的几个原理, 因为仅讲解少数几个原理,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从而必然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1、讲清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在建立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从而才可能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具体劳动容易理解, 对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性, 是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也能理解, 但许多学生不能理解抽象劳动的社会属性, 不能理解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误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也具有抽象劳动的属性。对此, 必须讲清离开了商品交换, 离开了不同物质利益主体的存在, 研究抽象劳动和价值就是毫无意义的。

2、讲清在资本主义社会, 整个资本家阶级共同剥削无产阶级, 消灭剥削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在讲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 学生能够明白资本家发财的秘密。但教材在阐述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原理时显得比较简略, 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形式, 教材一带而过。为帮助学生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 整个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应当比较详细地讲解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形成原理, 讲解产业利润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瓜分的必然性, 使学生充分理解是整个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产业工人。在学生理解了剩余价值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割基础上, 再简略地讲解剩余价值再进一步分割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能比较好地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阶级、地主阶级共同剥削雇佣工人阶级, 要消灭剥削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3、抽象的理论、基础的理论讲解详细, 学生自己阅读能理解的内容讲解简略

商品的二因素理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本部分的基础理论, 也显得比较抽象, 必须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把握, 如果不充分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在什么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导致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或不变, 也很难理解什么情况下,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有些基本概念, 比如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比较难理解, 由于它一般可以用C:V表示, 不少学生误以为它与资本价值构成是一回事, 这必须充分讲解, 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相对来说, 第四章的第三节和第五章, 教科书写得比较详细,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科书是能够理解的, 因此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可以简略一些。

三、联系实际、处理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性著作《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探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 而教材基本也是从这一角度展开的。对此, 一方面, 有些同学误认为教材相关内容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 或者最多只有有限的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参考意义;另一方面, 也有学生认为教材所涉及的一些经济关系, 我们社会主义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不加区分同一概念、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本质区别。因此, 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异中求同”, 挖掘教材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指导意义

马克思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阐述了一系列的经济理论。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白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联系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探讨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也可以联系蔬菜价格大落大起, 探讨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讲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后, 可以让学生尝试地回答为什么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 学生很可能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分析, 不太理解反季节蔬菜所包含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比较多, 从而价值大, 价格也必然高;通过资本的循环周转理论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分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企业如何保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加快资本周转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通过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的两大部类之间以及每一部类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也需要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等等。

2、“同中求异”, 分析同种社会现象、同一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经阶段。在理论和现实社会中, 我们也用《资本论》中有关经济范畴来表述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有关经济关系, 比如资本、剩余产品等。这些经济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 存在着某些共性, 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也存在本质的区别。若不加讲解, 学生可能进行简单的移植, 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讲解资本、剩余产品范畴时, 应当指出资本的共性是能够产生增值的, 这个增值可以以剩余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剩余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剩余价值, 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 它不是被某一个人、某部分人无偿占有, 而是归全体劳动群众或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 应当讲清楚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 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社会主义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 由于剩余产品归全体劳动群众或部分劳动群众所有, 所以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有关政治经济学范畴与西方经济学范畴和日常用语的本质区别。比如, 前文提到的资本, 学生很容易与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和日常语境中的资本概念相混淆, 必须讲清楚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货币、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 不能把原始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社会个体户手中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当作资本, 使学生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注: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课题编号:JUSRP211A55。)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重要内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高度浓缩。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紧扣目标,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但也阐述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1—3卷) [M].人民出版社, 1975.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困境,突破

在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中, 政治经济学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并作为主流经济学占据着大学的讲坛。然而, 在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与国外的交流不断扩大, 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多地被引进, 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因此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形势的改变, 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自身也需要加以反思。而寻求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出路。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困境

在西方经济学被大量引入之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在高校的课堂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有着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丰富内容, 还有作为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详细讲解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翔实梳理。这三部分构成经济学专业四年学习的主要内容。即使是财经类专业, 政治经济学及相关内容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以及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被引进, 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不断地受到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出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迅速扩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逐步削弱的状况。经济学教学格局因此迅速地发生变化。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日益被边缘化[1]。首先是政治经济学课程在一些高校中被大大削弱, 不仅课时被大大地压缩, 而且内容上也有较大程度的调整。在一些财经类院校更是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 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资本论》不仅在财经类院校消失了, 而且在许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学院的课程表中也难以看到[2]。其次是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原来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改行教一些热门课程, 而新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也都不愿意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 各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 (除少数知名高校外) 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教师规模萎缩、高素质教师减少的情况。再次是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态度发生逆转。学生大多不愿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 即使上这门课, 热情和注意力也比较低。

以上几种情况相互交织、相互加强, 使得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然而, 这种局面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是绝不应该出现, 或者不能持续下去的。为此, 需要我们对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认真地加以分析,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

政治经济学面临上述困境的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外部原因来看, 国际上,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再加上资产阶级学者的鼓噪, 出现了一种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不行了的声音。此外, 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 有的干脆过渡到资本主义, 其他的也实行了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的体制[3]。中国尽管仍然坚持社会主义, 但是, 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 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产生疑虑。

从内部原因来看, 情况较为复杂, 具体地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1) 高校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放松。一些高校的财经类、管理类专业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 即使继续开设这门课的高校或专业也多压缩课时。 (2) 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建设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它产生的时代来讲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不过,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方面, 后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做得并不够, 以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适应时代变化作相应的调整或发展。因此, 作为政治经济学教材是几十年一贯制, 鲜有新的内容加入, 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 即使有些变化也只是顺序的调整。而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却是长期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旧的内容过时了, 而新的内容又在不断变化, 因此,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和相对稳定的内容。这种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使得高校师生在教和学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困难, 极大地影响了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变, 不利于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从而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大批的“海归”派经济学者回国后, 由于受到各高校的追捧, 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迅速地占据领导地位。他们一方面大力推广西方经济学, 另一方面又打压政治经济学, 许多由“海归”派经济学教师掌管的经管学院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这种形势对政治经济学教师造成很大压力, 使得他们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因此, 对政治经济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要想讲好政治经济学, 教师要有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更广博的知识视野。而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

针对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这些内外部不利因素, 政治经济学的良好生存只有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加以改革, 才可能有所改观。因此, 对于当下的政治经济学来说, 改革其教学是恢复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或者是改变政治经济学目前处境的一条不可替代的出路。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突破

政治经济学改革是当前从上到下都意识到要努力推进的工作。2004年1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 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其中, 工程提出要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重点学科教材, 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该工程中有关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无疑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一些思路[4]。不过, 具体说来, 要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加以改革, 还需要有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思路或措施。

(一) 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和分析工具双重功能

政治经济学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 也是分析工具的教育。这也是更一般的经济学教育所具有的特点。那种使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教育去政治化的倾向, 除了有一种表面上的公信力外, 并不反映经济学的真正作用。因为,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 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意识形态的问题, 没有国界的问题。社会科学不同, 它反映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不同社会阶层阶级的利益, 不可能脱离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对于历史、对于制度、对于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因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是意识形态的, 又是注重方法的。这是进行政治经济学改革的一个出发点。

(二) 突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地位

教育部有关部门或经济学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规划或指导意见中, 要强调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 对于有些专业要指定政治经济学为必修课程, 并在相关的考核中加入政治经济学的考核指标。

(三) 加深和寻找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突破

以上两点只能是改革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前提, 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性推动, 肯定不是政治经济学取得光明前途的主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突破。没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突破, 要想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的困境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能够很好地总结中国改革的实践, 并以这种总结的成果改造政治经济学, 那么政治经济学肯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从而, 政治经济学教学也就有了新的营养。

(四) 深化教材、教师和领导意识的改革或转变

政治经济学教学新的起点一定要建立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以及高校的领导思想意识转变方面深化改革。教材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材的改革。为此, 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经济学研究, 另一方面要把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教师队伍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核心, 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政治经济学教学必须要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下工夫, 一支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可能决定着政治经济学的未来。领导的重视也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 凡是政治经济学得到领导重视的高校, 它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就好, 取得的成果就大。

总之, 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 就政治经济学自身来说, 积累的问题很多, 而就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环境来说, 也有着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 改革政治经济学教学一定要系统地抓、长期地抓, 特别是要把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 2005, (10) .

[2]朱新方.大学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4) .

[3]韩金华.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G633.2

时事政治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部分,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与高中政治的教学密切联系。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政治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形势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知识较多,对于时事政治的涉及还较为欠缺,课堂氛围枯燥,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一、时事政治存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时事政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高中时期是学生们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们往往对于数学、英语等“主课”较为重视,对于政治学科往往关注度较少。对于学生们来说,时事政治则政治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将时事政治运用到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来,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政治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时事政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且多是理论或概念之类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此时若适当将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时事政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时事政治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素质教育的步伐不断前进,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要求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时事政治囊括广发,知识新颖,通过将新闻事件之类的时事政治引入到课堂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就目前来看,在高中政治课堂引入时事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不是盲目、无章法的将新闻事件进行讲解,而是要将时事政治与教材进行统一、联系。目前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形式上的课堂新颖,往往随意地将新闻事件进行随机讲解,导致与当堂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实效性。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将一段时间内的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集中的“传达”和“播报”,或者在课后采取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的形式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讲授,此种形式的时事政治的讲解不仅达不到将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来的主要目的,更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时事政治事件作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时事政治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地搜集和整理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洞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全方位分析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时事政治的灵活性较大,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将时事政治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以时事政治为主线,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并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时事政治热点进行联系分析,提高学生统筹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安排學习时间,提高时事政治学习效率。

一般来说,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课堂时间的安排,既不能冲击主要教学目标,也不能忽视对时事政治的适当扩展。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实际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时事政治教学内容和时间,兼顾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同时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完善学生的观点,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总结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政治不仅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践行高中政治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向前推进,因此,将时事政治更好地运用到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泽敏.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教学调查研究——以晋城市四所高中为研究对象.山西师范大学.2015.

[2]王翔.微课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现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6.

[3]李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14.

[4]杨秀艳.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考试周刊.2014.

[5]张兆芳.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学周刊.2015.

[6]刘永根.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少年.2016.

[7]郝俊芳.浅谈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重要性.亚太教育.2015.

[8]郑艳丽;马轮轮.时事政治让高中政治课教学活起来.学理论.2015.

政治经济学教学 篇12

案例教学又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面授课占时较少的电大开放教育课程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讲授,忽视对学员兴趣的培养。加之,该门课程的有些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以致于学习积极性不高,面授课到课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曾连续两个学期对浙江电大萧山学院10春、10秋开放教育会计专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83%左右的学员觉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75%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学了也没什么意义。不少学员迫切希望能将政治经济学的讲授与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而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政治经济学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利于学员接受和理解。

一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优势

电大开放教育集中面授时间较少,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一学期安排3次面授课。由于面授课安排较少,而案例教学又比较耗时,因此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率。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大多是在职学习,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较大,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面授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本院从2010年春季、秋季两个学期《政治经济学》面授课程的平均到课率为37%)。而通过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如利用BBS讨论区等进行案例教学,突破了授课时间的限制,学员只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即可,因此学员的参与率自然就会提高。

第二,有利于启发学员的思维。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员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案例,同时由于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便于学员反复观摩,启发思维,有利于案例的更深入探讨。

第三,有利于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规模。传统面授环境下进行案例教学,由于受课堂环境的限制,教学规模不宜过大。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师生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方便地进行较大规模的教学。

第四,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实时讨论和非实时讨论,回答每位学员的问题,还能及时得到学员对案例课效果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开放教育平台,教师与学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加大。

二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

(一)远程非实时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在规定时间内上网查看,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既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中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同学的观点,之后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二)远程实时讨论

教师事先通知学员预习相关知识点和理论,然后在学校安排的网络授课时间段,把某个特定案例挂在网上,教师在网上主持讨论,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现场感比较强。

(三)远程讨论和面授课讨论相结合

教师事先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充分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先充分讨论案例,总结出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面授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即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由于学员事先有了充分准备,学员在课堂上讨论比较充分,分析也较为深入。

三基于开放教育平台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宜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收集和选择好案例是关键。好的案例必须要符合以下几方面:

第一,案例要能激发学员兴趣。要激发学员对案例的兴趣,必须要选择适合学员的案例。不同年龄、职业、知识结构的学员,兴趣爱好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每学期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课前,笔者首先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据问卷调查显示,近两年学习该门课程的学员主要在20—35岁之间,以年轻学员为主。他们大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因此在设计案例时多以励志、能激发学员的奋斗精神的话题为主,这种案例不仅能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第二,案例要有针对性。好的案例除了要符合学员的视界外,还要能满足教学需要,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蕴涵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的难度应在学员的能力范围内,否则学员无法对案例进行正确的理解。

第三,案例要有实际意义。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要有典型性。同时,案例背景材料的选择必须具有时效性,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特别是当年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样才能更接近生活。案例还必须生动,语言应通俗易懂。只有来自于生活,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激起学员的兴趣,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其能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相关内容,主动参与,其对案例的理解也才会较为深刻。

比如讲到宏观调控时,就针对这两年的热点话题“房地产问题”,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布置了一些问题:你是怎样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如果房地产市场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会怎么样?是否需要政府进行调控?……由于学员对房价问题比较关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非常热烈。不少学员,甚至通过国家的调控措施来说明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房价在开发商和炒房者的操控下,会不停上涨,使真正有需求者无力购买。通过讨论不仅使学员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调控的手段,同时也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互动关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远程非实时讨论时,教师应每天查看在线平台课程讨论区中学员的讨论情况,及时回复评价学员的观点。在远程实时讨论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提出一些引导学员深入分析的问题,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时间结束时,教师应对学员提出的观点、看法、决策方案进行总体讲评。教师的讲评要以个人看法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权威性的下结论。此外,还应简单讲评学员的表现,对积极参加讨论的学员给予奖励。

案例讨论的实质是通过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碰撞、冲突,探讨事物的本源。因此,在讨论中要允许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对问题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促使学员积极参与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少学员应试心理比较重,不大愿意参与网上案例讨论。因此,为了督促学员主动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当前,电大开放教育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应将学员在电大在线平台中课程讨论区里的案例讨论表现纳入学员的形成性考核范围,并适当提高其在形成性考核中的比例。目前,本院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成绩是根据学员的平时作业和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来评定,其中案例讨论占70%。案例讨论的评分则是根据学员的发言次数,发表新帖的数量,及学员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来确定。如学员没有一次参加案例讨论的,案例讨论部分成绩为零;学员在案例讨论中发帖数量少于5篇的,则只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30%;发帖量在6~10篇的学员,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50%;发帖量大于10篇且发言内容与论题有关的学员,案例讨论部分的成绩才能合格;如果学员案例分析准确,观点新颖,则能加分。这种考核机制,会促使学员注重并认真参与网上案例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进行案例教学不能摒弃系统理论的学习和讲授。

参考文献

[1]陈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0-71.

[2]吴结.基于网络的电大开放教育分类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9-51.

[3]王念哲.“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09(1):81-83.

上一篇: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下一篇:胎儿静脉导管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