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2024-05-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教学水平。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教师的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从而呈现新的气象,形成新的风尚,达到新的成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让学生转变思维,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型转变为知识探究型,尝试解决错误,大胆质疑,引导其反思,解决问题后,再次投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反思的目的。

一、与自我对话进行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达到或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可以采用“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道德境界的重构和升华。同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日趋成熟,道德行为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及学习中的自我反省,仅在思想政治课上对道德规范做文字上的解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通过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改造,优化自我的道德品质。比如,学生学习货币相关内容以后,知道了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理解金钱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回顾过去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扪心自问:“我过去有过乱花钱的行为吗?”“我是不是以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我会不会因为某个同学用钱很节俭而看不起他呢?”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反思的一个方面是对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表达方面,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讲授正确,过渡自然,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个方面是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有所变化。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要求教师由“跟着感觉走”到真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的教学行为。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核实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商标”现象,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们都应该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本框节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情况如何?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参与?有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进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缺点。

三、从学生主体性角度反思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和意志方面,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总之,教师立足自我,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而在反思时暂时性地学习放弃自我,也就学会了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曾春妹.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王仁政

在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中,我上了一节《价格变动的影响》,准备的过程很辛苦,但上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课后教学反思。

一、内容简介

1、以现实生活中H7N9禽流导致活禽价格下跌为例:师生共同分析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1)H7N9禽流感导致活禽价格下跌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化;

(2)超市里大米,酱油等价格变动对顾客的影响与黄金价格下跌引致各地抢购风潮对比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3)禽类饲料市场与鱼、虾等海产品市场的冰火两重天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以H7N9禽流感对禽类饲料生产的影响为例,师生共同探讨价格变动对生产

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4)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教材没有这个知识点,但学生可以推导出来)

二、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的思路清晰、严谨,一环紧扣一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过渡自然,语言精练,问题设置合理,举例典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抓住社会热点,能

激发学生兴趣。

2、采取图片展示、问题设置、学生讨论、列举事例等多种方式来组织教学。

3、板书设计合理,能有效整合所学的新知识。

4、课后探求作业新颖、有效,抓住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的思考题为,在H7N9禽流感的影响会对,居“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

三、不足之处

1、备课过程,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备学生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对琼大附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视野,了解不足,所以导致在问题设置,学生启发、引导等环节不是很理想。

2、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

3、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启发不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4、德育目标未能充分实现和挖掘。

四、改进措施

1、将成功之处继续继承和发扬。

2、完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新课改理念,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3

一、“合作性学习”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 科学安排合作学习小组。这是成功开展“合作性学习”的前提,能使参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从而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在实践中,笔者根据“自愿为主,合理调控为辅”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个性特征等指标优化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四五人,自行设计名称、口号,人人有分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

2. 强化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观点+材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大基本因素。传统教学中,材料通常由教师或教材提供,学生只是接收材料,并用材料印证某种观点。“合作性学习”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自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如在上《我国面临严峻环境形势》这一课中,笔者将这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为8个小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试举例说明‘我国面临严峻环境形势’这一观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生活中例子来印证课本上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驱动力”变成学生的“原动力”,教材变成工具书,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这样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合作性学习”方式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全面发展,“合作性学习”在这些方面无疑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合作性学习”使学生们课堂上积极合作,在课外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同时,当学生遇到他们的能力之外的问题时,及时请教老师,从而也带动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4. 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是固定的,但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却可以灵活多样。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如“课堂竞赛”“主题辩论会”“问题讨论会”等。因此,在开展“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同一措施不应该连续或单调地出现,否则,学生会出现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如在上《党的基本路线》这课时中,如果只围绕课本内容来讲,学生听起来趣味索然。因此笔者从网上精心挑选了一些相关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堂设计为一次主题辩论比赛,使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获得了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效果很好。

二、 “合作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1.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习习惯成为开展“合作性学习”的瓶颈。刚开始搞“合作性学习”时,学生显得比较兴奋,对这种新的课堂形式以及课外学习方式有新鲜感,讨论气氛热烈。但第三、四周后,学生的热情明显有所下降。学生一听到“小组学习讨论”,第一反应是“又讨论”,热情骤减,学生最终走回原有的学习轨道。通过实践,我意识到学生已经定型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下子可以扭转过来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导致他们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效率低下。作为初三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还是不轻的,笔者也担心学生精力不济或者不能全面顾及所有科目从而影响整体成绩。

2. 开展“合作式学习”教学,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更多。“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上课前几天甚至一周前就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让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试着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状况,课后要加强对学生跟踪辅导,如怎样引导学生分类归纳问题、怎样辅导个别学生等。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反思 篇4

全新的课程标准, 全新的教学理念, 对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怎样进行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呢?

一、教学要把握准新课标鲜明的时代性

新课标在克服了传统教学大纲不足的同时, 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下, 更加增强了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及实践能力, 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宗旨很鲜明, 即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好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弘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二、教学要认识到新课标独特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体验, 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一旦形成了切身的道德或情感的体验, 都会让人对事物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对人产生更久远的影响, 从而也使人获得更丰富的收获。学生更是如此。中学生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 如能确保让他们经常得到健康有益的道德体验与情感体验, 必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学生会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为正在发育中的价值观、世界观提供营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对此问题的重视具体表现在:注重学生心理世界的剖析, 例如给出一些漫画体例, 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 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注重学生行为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给出一些具体案例, 让学生通过分析, 选择正确的做法, 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 并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创设各种源于生活, 切合中学学生身心实际的教学情境, 以耳闻目睹的社会状况, 动手操作的体验感受以及真实模拟的情景研讨等为载体和手段, 真正使学生从中得到丰富的、有价值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体验, 使其通过种种实践与活动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尤其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对中学生所处的这一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来说更是特别重要的。

三、教学活动应给教材准确“定位”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 体现着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研究新教材, 尤其是要把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作为研读与挖掘新教材的重点,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予以贯彻落实。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 教材首先是学生的“学本”而非教师的“教本”。在新课标的理念中, 教材也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而只是教学活动的凭借与参考, 只是提供教学过程中承载知识和思想的素材。教材是案例或范例, 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师只有认识清楚这一点, 才能说从思想上贴近了新理念, 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新课改。在具体的教学中, 那种唯教材化的机械看待与僵硬使用教材的做法, 与游离于教材之外漫天撒网的做法是同样不懂新课标、不识新教材的行为, 也同样是逆新教改的不正确做法。教育教学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任何投机取巧及临时抱佛脚的做法都将是难以奏效的。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要扎实地研究新课标, 准确地定位新教材, 否则就不可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就很可能在新的形势之下误人子弟。

四、教学活动应创造性发现与使用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 我们要使用教材,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必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和素质既能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前后的知识体系, 又能打破学科体系, 整合不同学科中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并学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有用的素材, 以政治教师的独特视角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以上种种, 要求政治教师应学会“活化教材”, 结合教材话题衍生相关资源, 创设相关情境, 培养学生借助教材与相关资源发现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在重视“双基”的同时, 应把握“小课堂大社会”的策略, 把生动的现实材料引进课堂通过“以案导学”“案中求理”“用中求化”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实现课堂与社会的联系, 拓展教学空间, 深化知识, 实现知与能的转化。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乡土教材活化课程内容,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 家乡中的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引入课堂。这样既容易激发兴趣, 又便于弄清事理。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5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陈树华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不再需要唯唯诺诺只懂得听话、被动地接受和完成任务的机械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能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给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是维持原有的僵化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还是锐意创新,立足创新人才的培养,借助改革的力量,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可喜的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大张旗鼓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性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改革要真正大面积地铺开并且心理接受,还有待时日,有待各方面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将取决于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因此,学校要取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首先应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把它作为突破口,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这里我专门就当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及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阻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当前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1、中考指挥棒以及由此带来的畸形评价制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中考这根指挥棒越来越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自上而下,人们过分重视中考,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都有以上重点高中线、进重点校人数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目前中考政治等级制评价制度的改革,对学生来说虽然要求有所降低,但“B”级仍然是好生进入重点学校的敲门砖。迫于这种评价压力,学校不敢轻言教学改革,更不准教师轻易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唯恐影响升学率、上线率;教师因为这种评价制度直接与自己的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也害怕如果改革,会影响成绩,进而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希望稳一点,还是按照老办法,规规矩矩地“填鸭”。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所教的科目影响学生的升学。

2、教师素质的制约 这里有制度性的原因,也有教师本身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

师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机械地进行知识囤积教育活动,形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激增,学生人数大增,教育出现突进性发展,需要大量教师,而高校的师资、办学条件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注入的新血液”不多,老教师又难以更新观念,中年教师转轨也不是那么容易,这样就可能造成教师队伍素质出现下降的迹象,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3、学生的习惯性思维阻力,家长的旧观念难以改变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下,一方面,学生及其家长对于新教学方法、思路出现排斥心理,下意识拒绝接受教学改革,很多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难以改变,要求学生“填鸭”;另一方面,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主动去探索、追求知识及方法。

当然,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也不止是这些,此外,还有社会阻力等等。

二、因应存在问题,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1、转变观念,抓住中心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念上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真正贯彻创新理念、素质培养思维,以学生为中心,从某种意义上将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2、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它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总是要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为支撑,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应当为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服务。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批量、多层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为了选拔精英、教出几个高考状元。因此,各级政府应转变思维,不能把能否考上几个本科、重点大学生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效益的决定性依据;学校也不能以此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依据。而应为教育教学改革“松绑”、“开绿灯”,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

3、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主要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什么水浇出什么花,有主见、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

出的学生总是思维敏捷、富有创造精神;刻板、没有主见、死抱教条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只能是唯唯诺诺、枯燥无味的应声虫,毫无主见,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应建立配套的师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应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形式学习和借鉴当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动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以培养开拓进取的创造型人才为宗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第三,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权威”,“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科素质,让学生学会走路的方法,而不是抱着学生走。

4、向学生灌输创新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应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变主要学习知识为既学习知识,又掌握各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形成学科基本素质;以自我为中心,自主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索,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参与集体研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兼收并蓄,主动出击,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今后将往哪个方向走?将以什么面目出现在新世纪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改革的步子刚刚迈出,今后的路还很长,要真正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有待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担负起这一历史重担,为教育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自己身上的重任,明了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知难而进,逆流而上,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学政治教学 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策略;高效

由于政治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教育性,很多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偏见,认为其枯燥无味,毫无用处,因此上课的时候精力难以集中,甚至不听老师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政治教学,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实际,转变传统的教学,确立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其政治学习中的主体性

新课改的推广,让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秀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重中之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政治教学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实现学生快乐地、主动地学习政治。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现代化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自由的,政治课堂关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如此,政治教师应该将政治教学营造为师生自由交流、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使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评论和指导。这样的互动学习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

三、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十分抽象和复杂。它通过深刻的道理、复杂的关系、抽象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讲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的乐趣,在快乐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增加才干。教师应该主动放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组织辩论会、研讨会、演讲会和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另外由于政治教学的抽象和复杂,教师要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通过直白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或者相关的图表、照片、挂图等生动直观的教具讲解那些抽象复杂的理论。

四、联系实践和生活

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首位。同样,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和目标,即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去分析国内外的社会热点,从而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社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设置相关综合研讨和探究活动,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选择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教学法。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设置问题,将基本的知识根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生活土壤之中,针对现存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很多,如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等。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灵活多样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政治教学的高效化。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出发点的。这样才能寓教于乐,实现政治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黄雪冬.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09(15).

[2]牛莉莉,孙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0(16).

[3]杨细辉.浅谈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 科技信息,2010(12).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7

在新课程改革中, 政治课讲授更强调以教师为引导者,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的思维过程, 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政治课讲授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要把握讲授时机

在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中, 不是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适合讲授, 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环节的讲授都是有效的。我认为提高讲授的有效性, 要把握下列三种时机。

1. 在学生“对话”受挫时讲授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对话教学已成为政治课倡导的教学范式。但是由于学生在思维状态、学识和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不稳定性, 是不成熟的对话者, 在对话中处于被动状态, 有时还会造成对话的中断, 使教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对话。为此, 在政治课上, 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 有效地搭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 使对话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深入。

2. 在学生“体验”受限时讲授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索、实践等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由于知识背景和人文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体验的过程常常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例如, 在讲授《经济生活》 (人教版)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 农村的学生对“国有经济的作用”几乎没有感性认识, 也无所谓“体验”, 我就借助多媒体展示并讲授近七八年来重庆国有经济在修建轻轨、地铁、20多座跨江大桥、2000公里高速路、几千公里高等级公路、重庆大学城、正在开展的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等情况, 使学生获得体验, 更好地理解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3. 在学生“探究”受困时讲授

在探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 学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讲解, 指导他们完善探究方法, 把握好探究的时机;点拨他们思考问题, 使探究学习朝着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方面发展,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 在学习了《经济生活》 (人教版) “股票、债券和保险”后, 我让学生探究:假如你家有10万元闲置资金, 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设计一套最合理的理财方案。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较窄, 对“存款”“保险”有所了解, 而对“股票”“债券”等比较陌生,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合理的理财方案中只有“存款”“保险”这两种方式, 而几乎没有“股票”“债券”。此时, 我问学生:“你这个方案为什么是最合理的理财方案?为什么要选择‘存款’‘保险’?可以选‘股票’吗?可以选‘债券’吗?这些理财方式可以同时选择吗?”等等。通过我一步步设问、讲授, 学生终于设计出了最合理的理财方案, 在探究中理解了知识, 提升了能力。

二、要掌握讲授节奏

在农村中学提高政治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必须保持课堂教学与学生原有知识和实际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变得轻松”, 也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 提升综合能力, 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掌握讲授节奏要把握以下“三性”。

1. 把握适度性

适度就是指教师在政治课上不要讲得太多, 不要包办代替。讲授作为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 如果内容过多或时间过长, 往往会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力、记忆技能较差的学生遇到挫折。我校处于边远农村, 学生基础较差, 基本上属于“三流”水平。对此, 我积极践行学校提出的“四导” (导学、导疑、导讲、导练) 课堂教学策略, 讲授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 大部分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把握适当性

适当是指在政治课上讲授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农村学生想了解的内容或农村学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才是讲授的重点。因此, 教师在讲授时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学习目标, 并结合学生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给予指导。例如, 在教学《经济生活》 (人教版) 第二课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时, 根据课程标准, 我重点讲授了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等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样, 教师的讲授就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疑难, 提高了有效性。

3. 把握适应性

适应是指在政治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 了解农村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可接受程度, 既不要艰涩难懂, 也不可淡而无味。

三、要转变教学方式

由于以前的政治课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轻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授的有效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新课程政治课教学的实施中, 我把自己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了讲授的有效性。这种结合, 我认为主要应该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 讲授前布置任务

在讲授之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任务。例如, 在教学新课前, 将导学提纲发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初步了解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有思想上的准备;有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预习工作, 让学生发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聆听讲授, 增强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讲授时留有空白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要避免过于完整全面、点滴不漏, 要从完全讲授过渡到不完全讲授, 留下部分内容让学生思考、补充, 为学生留下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一般情况下, 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 应该有一个2~3分钟的思维缓冲, 因为留点空白, 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提高思维的质量, 有利于缓和学生的紧张心理。在讲课时, 教师不一定将所有的知识全盘托出、把思维的内存都表现在语言上, 有的内容只需露出“冰山一角”, 然后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飞向大海的深处。在学习《经济生活》“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时, 我先让学生发言, 再结合教材适当讲授, 最后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讲授的有效性。

3. 讲授后及时反馈

讲授完毕,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矫正和强化。我常常在新课讲完后, 让学生随堂进行练习, 包括课堂讨论、探究。课堂练习按讲授内容分基础过关和拓展提升两部分, 时间控制在5~8分钟。先讲后练, 讲练结合, 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问题, 使教师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捕获到教学信息, 了解教与学过程中的症结所在,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铺平进一步的教学活动的道路。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 篇8

公民政治德性是公民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良好的社会与政治秩序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公民政治德性除了在市场和社会团体中养成外, 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阿尔蒙德在五国公民文化调查中明确指出“教育产生了一种主要的公民倾向”, 阐述了教育对于学生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影响。[1]

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变动社会的社会背景, 作为学生公民德性重要维度的公民政治德性呈现何种特征?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基于此,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以“中学生公民德性”为主题的调查项目。项目组设计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公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德性。本文将呈现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部分的调研成果。项目组根据班级、学校、国家三个不同政治生活层面来考察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 性, 并研究确定三个层面的重点议题及相应的公民政治德性德目:积极参与班级自治, 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以及理性对待爱国等国家议题, 以此调查当代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的现实境况, 反映中学生对公民政治德性的理解, 以及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情况, 以期为我国当代中学生公民德性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的科学性, 研究小组采用PPS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 pling) 抽样技术, 通过地区 (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 、学校 (城市、县城和乡镇) 、学生 (初二和高二) 的多阶段分层抽样, 选定北京、石家庄、南通、成都和昆明五个城市及其辖区区县和乡镇。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为5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243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调研样本中, 初、高中学生的比例分别为65.4%和34.5%;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8.1%和51.8% ;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村的学生比例最高 (43.1%) , 其次是城市学生 (37.7%) , 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对较低 (19.1%) 。调研数据均通过SPSS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

二、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的现状

1.班级自治与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核心特征。在学校的公民参与经历, 尤其是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效能感, 并培育较强的参与未来公民活动的意向。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使得学生在未来难以有效和有序地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产生政治冷漠等问题。近年来, 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和水平日趋降低引起了公众和教育界的普遍担忧。

调查数据显示, 64%的中学生表示“参与班级活动可以让我更喜欢我们班”;53.6%的中学生认为“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可以防止班委独断专行”; 76.6%的中学生认为“参与班级事务 (如班规制定) , 可以更好地维护每位同学的正当权益”。这表明大部分中学生肯定参与班级事务的价值与意义。

53.1%的中学生表示“班干部选举时, 会详细了解每个候选人的为人和能力”。72.3%的中学生不赞成“为了避免班级选举带来的时间消耗或者程序上的麻烦, 班干部还是直接由老师任命比较省时省力”。对这一问题, 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78.0%的女生表示不赞同, 而这一比例在男生中只有66.1%。77.9%的中学生认为班级事务“应该由全班民主讨论决定”。然而, 也有15.5%的中学生认为班级事务“应该由老师说了算”。对于某些具体的班级事务, 学生的积极参与意愿和态度仍有待提高和矫正:如仅有36.2%中学生认为“如果发现班费使用有问题, 我会要求公开每一笔班费开支的情况”, 而对于“如果一项班级决定能让绝大多数同学受益, 可以不考虑个别人的利益”这一议题, 26.9%的中学生表示赞同, 另有22.2%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

2.学校管理与公民勇气

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地区普遍存在着“等级”的观念的文化特质, 如对权威的谦卑或遵从。有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对集体、权威的遵从使得人们往往支持非民主行为。[2]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2006年启动的第三次国际公民教育研究项目 (ICCS2009) 也表明:60%的东亚学生认为做重大决定时, 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总是听从教师的意见, 87%的东亚学生认为为了社会的和谐, 同学或者同事之间不应该互相争论。[3]在我国, 现有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的控制约束色彩还比较浓, 在观念中还是倾向于把学生当成是需要规范、控制和服从的人, 而不是自主的、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人。因而, 对于学校“控制式”的管理模式, 中学生是否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中的不当行为就成为我们考察的重点。

调查表明, 对于学校监督途径的使用情况, 58.5%的中学生“没用过”学校监督途径, 使用过校长信箱、监督电话、意见簿、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监督途径的比例均低于15%;在所有使用过的监督途径中, “家长委员会”的使用比例最低。学生较少使用监督手段, 一方面是知识化的应试教育消解了学生反思质疑的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是否积极回应和采纳学生的建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访谈中, 有学生问“我们的想法学校会听吗?”这也表明了问题所在。

尽管有近七成的学生赞同选举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民主生活, 然而, 调查显示, 当被问到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对待会怎么办时, 4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找老师帮忙, 有15.2%的学生选择“忍着”, 21.2%的学生比例高于选择“直接和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或“让家长去学校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 63.7%的学生认为“如果你是学生会成员, 你处理事务, 更倾向于”“为同学的利益服务”, 然而, 仅有24%学生表示“会监督学生会成员是否在学校生活中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与之相关, 38.6%的学生会干部在处理事务时, 会“听从学校领导或老师的安排”。

3.国家议题与公民理性

青少年对祖国的感知和理解发展受到其认知过程和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而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支持, 是健康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国家认同通常通过公民对国家的积极态度而表达。已有研究表明,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强烈自豪感。[4]而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议题的兴趣被看做是学生关心国家的表现, 交流、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也被认为是民主社会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增强, 民族主义的情绪开始蔓延, 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 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冲突不断, 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多地出现了游行抗议活动, 发生了以“抵制日货”为名的过激行为。在一些地方, 学生参与打砸抢日货的行为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学生能否理性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和社会议题, 能否理性表达其社会政治参与行为因而成为我们考察的重要内容。

调查表明, 65.1%的中学生赞同公民充分参与政府决策可以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绝大多数学生态度明确而坚定, 如对于“某地区要建一个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的工厂, 但该工厂将严重污染社区环境, 政府决策时可以不考虑周围居民的意见”, 86.4%的中学生不赞同。

76.1%的人不赞同“一些重大决策由领导人直接决定就行”。对于“只要国家政策的结果对大多数人是有益的, 可以不考虑合法程序”, 68.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而对于“发现政府财务有问题时我会积极要求其公开”的学生仅有27%。

总体而言, 中学生对于参与班级自治的态度积极, 有监督学校相关事务的意愿和勇气, 对于国家事务表现出积极的关切和理性的态度。然而, 在现有的培养目标导向和学校管理模式下, 学生在班级、学校和国家事务层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的问题, 尤其在面临需要采取积极行动甚至可能使个体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公共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和捍卫。

三、知识化与去政治化:反思学校的公民素养教 育

当我们反思学校教育对学生公民参与水平的影响, 追问学校是否为培养积极公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时, 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以及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

首先, 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的背离。

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对学生的政治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建立在公开性、相互尊重、多元参与的学校决策和治理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民主生活实践的机会。此次的调查数据也证实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 事务预期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学校决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结果的生产者, 因而, 成功的学校决策取决于学生以及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然而,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学校不鼓励甚至阻碍学生参与班级特别是学校决策管理。一方面, 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 有强烈的参与学校决策管理的意向;另一方面, 学校管理方式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参与机会和表达渠道。

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 但由于其参与校内外公民相关活动的机会较少, 学生普遍感到难以对学校的相关决策有适度的影响 (这一点在访谈中得到证实) , 进而导致学生内在的真正效能感较低。这说明, 参与机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意向及参与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表明:在应试的目标导向下, 大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提升学生的公民知识和理解是公民素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而认为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和未来生活相对不重要。在将德育/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考试科目后, 学校及教师对公民素养教育中有关公民参与的内容进行了“知识化”的处理。

其次, 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的混同。

由于未能正确理解德性与规范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简化为一套约束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考核指标, 片面地将制度作为整饬学校道德生活的良方, 而忽略了对道德的基本价值的引导和捍卫, 缺乏对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的明确区分。这种管控导向的公民德性培养模式已经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在问及师生关于评比表彰问题, “对评比的过程、结果是否有一些想法?”他们都说没有,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但在追问“是因为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以及结果方面是比较公平、比较合理还是因为你觉得这不是很重要的一个事, 我不在乎了。”他们说“不是的, 我们已经习惯了, 老师说什么我就听什么。”

学校德育制度作为提升师生道德品质的规范体系, 应该明确告知人们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以制度的普遍有效性来发挥其道德功能。我们可以将师生的行为分为三类:一是应该做什么。此类行为明显有益于他人, 是少数人或在少数情况下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 是值得嘉奖、应该倡导的道德行为。二是必须怎么做。此类行为是道德底线, 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也必须做到的行为, 也是一种可普遍化的行为方式。三是不能做的。此类行为违背道德、法律, 会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 是应该明令禁止的。

再次, 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的束缚。

公民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对于公民素养教育而言, 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公民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发展其参与公民相关活动的技能, 培育其作为公民的自我效能感, 以为未来的公民生活做准备。公民素养教学的知识化使得教育形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授为主, 而对于促进学生公民参与技能的课堂公开讨论和课外活动则被忽视, 甚至被抑制。对教师的访谈表明, 提升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等相关事务被认为是公民教育最不重要的目标, 对于涉及社会政治议题的活动则明显较少, 教师不希望学生涉及“政治化”的公民活动。

从前述讨论可以看出, 知识化及非政治化的公民素养教育与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参与意向存在距离。缺乏足够的参与机会使得学生在未来难以有效和有序地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产生政治冷漠等问题。如有学者运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检视了我国学校教育在公民政治选举投票参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学校教育和政治选举投票参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前的学校教育“忽略甚至淡化有关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知识、技能、策略的传授与实践”。[5]

更为重要的是, 当这些缺乏参与技能与规则意识的“未来公民”被鼓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 很可能成为“乌合之众”, 从而对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2012年出现的学生参与打砸抢日货即是如此。因而, 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 采纳多形式的教学途径,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协助, 处理学生公民参与的知识化与政治化的问题, 从而不仅提升学生对公民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公民参与技能, 培育其积极的参与效能感, 从而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培养好公民。

摘要:对国内部分省市中学生的调查表明, 中学生在班级、学校、国家三个不同政治生活层面呈现出积极参与班级自治, 有勇气监督、质疑和变革学校管理以及理性对待爱国等国家议题的特征。这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 面对变动社会的社会背景, 中学生对公民政治德性的理解, 以及中学生的公民政治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情况。在学校管理实践与理论、公民德性与学校规范以及公民素养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公民政治德性,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297~345。

[2]Chang, Yu-tzung, Yun-han Chu, and Frank Tsai.Confucianism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J].Issues and Studies.2005 (4) :1.

[3]Fraillon, J., W.Schulz, and J.Ainley.ICCS 2009 Asian Report.Civ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lower secondary students in five Asian countries[R].Amsterdam:IEA, 2012:59.

[4]Hess R D, Torney-Purta J V.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M].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9

一、教学反思的操作流程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进行反思, 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才能得到提升, 进而到达一定的理论高度, 才会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的具体流程包括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构建、实践验证。

教学反思什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的, 这能体现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的内容有时候就像火花似的瞬间找到, 有的是日积月累才意识到的。但是教师应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 尤其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时刻带着问题来思索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一些纠结的问题: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如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保证升学率呢?比如一些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什么课堂效果不错, 学生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为什么政治教学灵活的同时没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作为教师还需要把眼光放长远, 去思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 这也是在教学反思中才能有所收获的。

在某个时期确定教学反思内容, 就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观察分析。教师要成为一个信息的收集者, 成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 成为一个冷静的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借鉴前辈的经验, 查阅文献、请教富有经验的老教师, 和学生座谈, 之后再注意收集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信息。最后根据自己的收集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适合自己改进的结论。这个结论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找到了理论基础。

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需要教师在整理观察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观念行为进行解构再进行重新构建, 最终解决教学反思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案是在原有方案基础之上进行修正, 并不是完全推翻原有的方案。教师要理智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结论,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了新的方案最终的验证要由实践来检验, 教师要将自己重新构建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来验证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正确。当然, 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那么就是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开始。

从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得出, 教学反思始于问题, 回归于问题。只有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素养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教师素养持续提高的过程, 更是经验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反思常用策略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实践的效果, 需要讲究一定的反思策略。笔者就多年经验, 介绍五种常用的反思策略。

1. 反思总结策略

反思总结策略是通过总结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和他人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内容可以十分广泛, 比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教学方式的改进、不同学生不同的提问方式等等。还可以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反馈以及同事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有的老师擅长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这是一个总结的捷径。比如, 自己感觉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这堂课自己为什么认为它成功呢?其中有什么经验借鉴呢?最能出成果的是总结一堂失败的课, 为什么这堂课自己以失败结束, 其中的教训在哪?以后如何改进呢?这是从大的方面着手, 我们还可以关注细节, 比如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的冲突、比如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等等。教学无小事, 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反思总结的切入点。这些事件当然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的话, 他们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自己并没有通过这个事件得到提升。所以反思总结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能否真实记录总结。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 这是很好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手段。但是笔者看到很多教师将教学日记流于形式, 只有领导检查才突击几篇, 那么教学水平就会止步不前, 不会得到迅速提升。

2. 录像反思策略

录像反思策略是通过将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机会。当教师处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教学过程时, 必定会发现以往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 甚至自己以往觉得自豪的一些动作或者手势都需要进行改进。观看录像的时候教师最好和同事一起, 这样彼此可以随时沟通看法。如果教师能在同事观看录像前, 向同事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那么同事观看录像时更有针对性, 更可以指出设计和现实的差距, 提醒如何进行改进。笔者建议录像反思策略和总结反思策略应该同时使用。如果看完录像自己并没有形成书面的反思总结报告, 那么教师的素养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也会使录像反思策略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实质的效果。

3. 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策略更多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过程。教师在前两种策略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 那么就需要付诸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教学反思的成果。

4. 推广反思策略

如果自己的反思取得了效果那么教师要将自己取得效果的反思过程进行迁移, 转移到其他课题和其他问题方面。作为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能彼此时刻沟通, 共同反思, 一起进步。有的教师固步自封, 不愿意和人沟通, 这样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5. 档案袋反思策略

很多老教师喜欢用档案袋策略, 就是将同一主题的反思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可以伴随教龄的始末。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 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档案袋反思策略的前提条件是, 教师要很清楚地意识到各个反思问题都归于哪个类型, 其实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考验。很多教师平时侃侃而谈, 但是只有经历了整理和归纳, 才能将自己的看法梳理为系统知识, 才可能让自己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为学者型教师。

高中政治教学就怕泛泛而谈, 就怕形式主义, 就怕失真失用, 政治教师反思也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思要时常进行, 而反思记录更要常翻常新。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长足进步。

中学政治教学浅谈 篇10

一、政治教学要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教育教学中, 应该潜移默化地把爱国情怀播洒到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这样我们的教育将更富有乐趣和意义。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具有示范社会的功能, 所以必须教学有方。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我这样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照耀青春的心灯。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学习政治, 志须如宇宙恢弘, 心要似莲花高洁, 要目光远大,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但由于一直落后, 被别人瞧不起,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的发展就一直是步人后尘, 计算机市场满眼盗版, 让人叹息。作为新一代的学生, 要有移风易俗的志向;要有旋乾转坤的理想;要有雷厉风行的行动, 金银珠玉非为贵, 满头银丝黑最难。千万不要让光阴空过, 要刻苦攻读, 要发奋图强, 要立志振兴我们中国, 要努力学习, 以期将来报效国家。

二、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建立浓厚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子女, 避免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讽刺后可能灰心丧气, 学习情绪低落。教师就应该主动关心学生, 进行上进心的教育。鼓励他们坚定信心, 排除一切阻力, 树立起强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使其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去完成他的必修课程。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和纠正, 时间长了他们会自暴自弃下去, 一落千丈不可收拾。对家庭负担过重的学生, 利用星期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帮助他们分担家务, 对生活困难的贫困生, 可以动员学生自愿资助向校方汇报免除部分学费。对卧病在床不能上课的学生, 教师可以入户补课。

我们应该帮助后进生向先进生转化, 他们起点是很低的。看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与先进生一样的标准, 主要看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知道他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这时如果及时给予肯定, 他们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会为自己的成绩而庆贺, 感到老师亲切, 会主动贴近老师, 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 师生建立深厚的情感, 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和接受教育, 情感教育才能及时实现。

三、使用思维导图, 政治知识网络的构建快捷有效

资源整合是思维导图的显征, 在绘制和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拓展的时候, 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核心内容, 再通过关键的词语和表达这个关键词语的符号与图, 然后用颜色鲜艳的线条或者数字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 进行完整地再现, 形成独特的、有系统的丰富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把丰富的知识浓缩为一张图示, 宏观储备, 微观示现, 两个层面, 一个整体。知识经过这样的形象化、系统化、直观化地加工, 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全面的优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比如, 在构建整个中学思想政治的必修模块中, 首先绘制思维导图, 同时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范畴进行微观定位, 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在头脑中一目了然。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 篇11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的几点

(一)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一堂思想政治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导入。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变化课堂的导入,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导入时,教师应根据自己所讲的内容,设计各种形式的导入,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未始,兴已浓”,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得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教学中,除了教师自己要投入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外,还要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趣味性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就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教师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2.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教学,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我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举行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等活动。同时,我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还感受到了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三)在教学中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

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真实的感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一堂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感染性的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规范性等,更应重视讲课的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施教于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揮洒真情,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

二、自我反思

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自己对新课改的精髓认识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透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是很充分,在课改的步伐上迈得不是很合适。

2.在指导学生方面不是很理想,自己在教学成绩上没有大幅度进步,学生考试的优秀率不高,差生较多,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学生沟通方面做得不够好。

3.课本知识与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空泛。表现在理论联系热点、重点问题时只是点到为止,泛泛而谈,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一个切口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所谓讲题也只是就题讲题,就答案讲答案,所谓掌握就是记住,使得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仍然无从下手。

三、改进方法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改革上,不能边走边看,应该胆子更大一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就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2.做好备课工作,尤其是要真正备好学生,突出两头,培优扶差,带动中间,实现全面发展。

3.大胆地开展研究学习工作,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并努力圆满完成自己在学校承担的任务。

总之,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在学生的成长中起重要作用的课程,对于每位学生来说,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是实现我们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方向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浅论政治教学反思的策略 篇12

新课改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教学反思, 我们不断探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真谛在于我们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 善于突破自己、最终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我们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整改”, 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分析, 找出问题的症结, 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既包括对教师“教”也包括对学生“学”的反思。当然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 每每反思后我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发现问题就深思熟虑、细细斟酌, 形成经验后把它们归纳总结升华。这种过程, 每经历一次, 自己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下面就教学反思的对策和策略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教学前设计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 教师大多仅仅关注教学后的反思, 忽视或不作教学前的反思。其实,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更是教师关注学生,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 要用好教材, 要用审慎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择教材, 即吃透教材, 尊重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如何用好教材———是进行“教学前反思”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另一方面, 根据“生本”思想, 还要反思: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根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 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 教学内容及方法将会更适合学生,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 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

二、教学中验证反思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 要求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很多,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授新课前, 总是请2~3名同学来带领全班同学回忆和归纳已学的知识。要求是“脱书”, 总有一些同学不能做到“脱书”时就会有一小小的惩罚, 使得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一潭死水。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林。”李政道也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之星, 顺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大批有创造力的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们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 对症下药。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它的遗憾就在于老师在教学中有时还不能灵活驾驭和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所引发的“节外生枝”。所以说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进一步优化。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 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 让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教学中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整个过程, 彼此对话,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们在备课时, 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 希望课堂上学生能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行走。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种种不确定因素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节外生枝的“麻烦”。这时,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如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 师生或生生的互动, 及时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进程, 因势利导, 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的生成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效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充分而深刻的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累积教学现场的机智和智慧。善于反思、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故步自封、千人一面的课堂面貌, 使“四十分钟”的课堂产生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教学后及时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指在行动结束后有批判地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当堂课上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 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处理的方式方法对日后的教学有何借鉴意义等等, 这些可以使我们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可以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提升理论水平。

十多年的课堂实践, 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 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因为反思, 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因为反思, 可以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也只有反思, 才能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 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若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们不能一味重复第一次教学, 而是在以后的尝试中变化、改进, 强化教学反思。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必能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收获教学科研的累累硕果。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硕士, 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 [1]杜卫.现代美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 992.

[2]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有机茶园的施肥技术下一篇:园林风水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