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2024-08-18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精选10篇)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1

中学政治课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里面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政治课面临的是要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逐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政治课内容枯燥, 学起来乏味。就教师而言, 往往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缺乏灵动性。由于教材更新慢, 教辅材料滞后, 使得新政治课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与时代发展相离, 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更大的距离, 这样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治课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必须根本自己的教学理念,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指导中学政治课教学,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逐渐改进政治课教学现状, 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保持其学科的地位, 发挥政治学科的教育作用, 感化作用。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 我不断渗透学科的思想, 努力将时代的新信息、新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增强学科的趣味性, 强化学科的应用性, 使政治学科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 教育也必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是教学设备, 管理设施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思想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就是说,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以现代化的手段, 先进的教育方式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场教学改革,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 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就是政治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思想, 使政治课堂与现代化接轨。我们知道,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课堂带进应试教育的怪圈, 使很多活动包括着教学内容都蒙上了应试教育的色彩, 也使学生远离了生活, 远离了时代, 对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兴趣, 更谈不上热爱。这样导致本来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在政治课中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从教学效果看, 学生不愿意死记硬背, 不愿意听教师枯燥的说教, 效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一堂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也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学生的政治课考试成绩不理想, 思想教育的效果显现不出来, 也可能是学生高分, 但是思想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 学生水平没有提高。有的学生因为善于记忆, 与考试内容的固定化相吻合, 成绩显得很突出。这样一来, 很多学生忙于背诵, 不愿意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对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避而远之, 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荣誉感。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能说学好了政治课吗?还有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自己的身上缺乏宽广的胸怀, 缺乏互助友爱的精神, 不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吃苦在前。种种现象表明,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思想不全面, 背离了学科教学的初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课本中的基本理论, 强化一些记忆性的概念, 不去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用背诵来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知识有一些理解, 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常常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形成信念, 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备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水准。政治课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政治课的基本知识, 还要掌握政治课的灵魂。这样, 学生运用政治课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时就能够运用脑子去思索, 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 改变生活。作为政治课教师, 我们必须实现自己思想观念的转变, 让思想政治课与实践相结合, 与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感到政治学习有用场。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不会是空洞的, 学生也不会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才能实现人和教学的价值, 培养出的学生也才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样, 我们的课堂改革才是成功的。

二、政治课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最喜欢的是生动活泼的课堂, 最喜爱的是风趣幽默、活力四射的教师。可是, 传统的政治课上, 我们的教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 一讲就是四十分钟, 使得学生思考的时间, 讨论的空间一点都没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重视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重视群体教育, 轻视个体教育。因此, 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1. 抓住课本, 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增添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

2. 课堂活动不放松, 让学生活起来, 动起来。

比如, 在课堂上, 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 并当众提出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然后发动同学一起“会诊”, 从课本中寻找“药方”。

3. 坚持“因材施教”, 即针对不同生活经

历、性格气质的学生, 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政治课的学习目的在于影响学生的行为, 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从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 并不断改正自己, 调整自己, 矫正自己, 那么我们就能够用政治课教学这个武器影响整个社会, 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明媚的季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不高,他们认为政治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式老套,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在课堂中不能有效配合教师学习,教学效果一直不佳。要解决这种问题,广大的政治教师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味,真正发挥政治教学的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彻底改革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政治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政治内容要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構建政治课堂教学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得发展;再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主动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者,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讲一些空洞的理论,教学内容未能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这是需要认真改革的。思想政治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是源于生活实践的,只有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理解理论,政治理论也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有效指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政治教学的教化功能。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政治教学内容空洞,说的都是大话、套话,没有实际价值,学生从心里就很排斥思想政治学习。但如果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内容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他们就会增强对政治教学的认可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努力使政治教育回归生活,联系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活,发展个性,教学内容要联系社会问题,联系热点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深入思考,不断实践,获得发展。

三、开展课题活动

长期以来,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不强,学生的思想认识难以得到有效发展。但如果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把理论教学与课题活动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

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潜在的研究能力,教师要把学生这种潜在的研究能力挖掘出来,这样,学生的才华才能正在展现出来,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门课程开设之前,向学生布置课题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自由申报课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论证充分的课题进行立项,使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学生可以自行研究某一课题,也可以合作研究某一课题,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经费支持,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去。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提交课题研究成果和结题报告,学校课堂研究中心对其进行验收评价,并对较好的课题研究者颁发奖金,这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提升认识。如果课堂时间过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感,如果教师在此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提高。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小组或者是班级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开展一些辩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听一些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观摩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就留守儿童,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揭示留守现象背后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如果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学生的应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认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面黑板开展政治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在现代社会就显得极为落后,教师要积极地革新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形式,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教学效果,使抽象的政治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展开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第一时间,教师都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积极进行政治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施生活化教学,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活动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新干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6)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创新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观的政治意义及现实意义, 但当前的中学教育界并未给予该门课程足够的重视, 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致使教师难以把握准教学的真正目的;教育模式单一致使课堂氛围呆板;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生活致使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差;教育过程滥用多媒体设备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等。可见, 加强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非常必要。为此, 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经验, 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跨世纪以来, 政治教育的开展应以创新教育为中心, 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此外, 面对当前的德育教学困境, 中学教育界应重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方面进行改革:

(一) 以德育教育为首要教学目标, 由此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科教师应妥善处理知识能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切忌把两者割裂开来。为此, 若要实现此教学目标, 则学科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 以培养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 改革德育教学理念, 由此建立起开放式的德育教学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与知识更新的速度逐渐加快, 因此学科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及把握最新热点话题, 以此扩充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料。

(三) 改革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 以营造思想政治课堂的良好氛围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具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及教学方法简单的缺陷, 而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若依然采取此种不合时宜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 定会把学生推向反方向。为此, 学科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 改革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

(四) 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的意识, 分别从下列方面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仅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机制, 而未建立起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 因此学科教师应以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为基础, 建立起适宜本学科的综合性评价机制, 由此促进中学生德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创新是指人对所见事物持独特及非常规的见解, 且创新是思想意识、认知水平及能力的表现。中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因此学科教师应做到“差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即引导具备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学生进行创新;引导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从基础做起。可见, 学科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 分别从下列方面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 钻研教材的适用性

教材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思路, 因此学科教师应重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以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此外, 当前从事课改教学的教职工作者多惯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因此创新的能力及习惯均待提高, 同时多数中学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缺乏, 如此现状难以实现对材料的二次开发。为此, 必须重视对教材适用性的专研及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的配备, 如此才能为中心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原动力。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师生间应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 如此才能产生高效率的课堂。因此, 学科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创造适宜所教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此定会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度呆板无趣。为此, 科学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能力, 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注意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及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此外, 学科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 以增强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积极性。

除文中所述创新内容外, 本文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明确该门课程的政治性, 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学科教师应设法改变学生固化的思维模式,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 与其他中学课程相比,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某种特殊性, 因此科学教师务必要重视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以增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兴趣及积极性, 从而实现该门课程设置的初衷或教学目标, 并最终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潘文丽.浅析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5 (04) :85.

[2]刘霞.高职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与优化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研究对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9) :136-140.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4

一、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参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互学。(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如,在进行“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安排学生进行《由电子游戏机引起的忧虑》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当前对学生上网要忧虑什么,为何忧虑?第二,如何才能摆脱忧虑?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和现实情况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尽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5

1. 建国初期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的确立(1949年~1956年)

建国不久,我国中学普遍开设了政治课,先是采用源自解放区的政治科取代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公民科。战争时期形成的政治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对于刚刚解放的学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发动作用。但那些在战争中匆忙编写的战地教材,本来就不是为教学专门编写的,也根本没有教材的理论性和学科性。

从1952年开始,由于缺乏政治教材的编写经验,各地基本上是照搬了前苏联的政治课课程设置,在中学先后开设了“青年修养”、“共同纲领”、“中国革命常识”等政治课程,不久,又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等政治课程,基本上完善了中学政治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对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政治课成为当时的革命思想宣传,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观念、继承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4年起,我国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但中小学教育还没有走上正轨。中学政治教材还是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政治课程,在内容上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很大,政治课基本上还是政治教育的工具,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习课程。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各年级的教材内容频繁变动,变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教材科学性和体系的不完善,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具有很强的应时性和政治性,这也是政治课多年来没有摆脱政治性束缚的重要原因。

2. 大跃进时期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极左化(1957年~1958年)

1957年后,在全国开展了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政治课逐步成为了运动课、形势任务课,政治课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3. 文革前政治课教材的完善和调整(1959年~1966年)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好转,中学政治教材也得到了调整和完善。1959年教育部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全国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1960年以后,先后组织编写了《做革命接班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毛泽东著作选读》等教材。但第一部教学大纲还没有摆脱多年形成的政治教材必须为政治形势需要服务的课程模式。

在这一阶段,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那种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式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4. 文革中中学政治课教材体系的异化(1967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一场灾难,它给教育带来的灾难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最为明显。在革命的口号和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政治课教学完全被政治运动所取代,正常的政治课被取消,课程的学科性已全部消失,政治课成了批判课、斗争课,给以后的政治课改革带来了无穷后患。

5. 改革开放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和调整(1976年~1996年)

在这一阶段政治教材较大的变动有三次。

第一次是1977年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上的拨乱反正和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学政治课程的建设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政治课教材,在初中开设了《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在高中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学科性的政治课程取代了“文革”期间充满极左倾向的政治口号。应该说,这套系统的政治教材,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政治教材。

第二次是在1977年版本的基础上,1982年和1986年教育部门又先后推出了两套教材。1986年开始对原有的五本教材进行了整合。取消初中的《青少年修养》改为《公民》。这套教材与1980年的五本教材相比,又出现了过分强调政治课的政治性和应用性的成分,使教学性与教育性分离。

第三次是开始试验一纲多本。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地开始出现省自编教材,上海、北京、吉林、江苏等地先后推出了地方性的政治实验教材,取代了国家统一的教材设置。到了1992年后,全国实验和试验性教材在统一命名为“思想政治”教材以后,才再一次有了统一的政治教材体系。

6. 第一部政治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1996-)

中学政治教材经过50多年改革与变动,才逐步完善与成熟。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用课程标准代替了实行50多年的教学大纲。从此,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有了法的依据,政治课教材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政治课教材改革对政治教学的影响

我国政治课改革走过的60多年历程,正是政治课教材逐步走向思想教育性与知识教学统一的过程。我国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教材变动次数最多,体系变化最大的一门学科。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和随意性编写,给政治课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

1. 政治课程“信度”降低

我国多年来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有时候几乎是面目全非。今天是资本主义是最丑恶的剥削社会,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一会又说资本主义是高度文明的发展时期;今天说社会主义应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明天又说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前后矛盾的说法,不仅把学生弄糊涂了,也把老师弄糊涂了。西方的经济文明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很难在当时的政治教材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2. 政治课程的地位下降

中学政治课由于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跟着频繁变动,导致考试命题也失去了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有许多地区只好用开卷的形式来组织政治学科的考试。政治学科的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政治课教材的频繁“变动”,使教师要不断适应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我国60多年政治教材的频繁变动和教学课时的任意缩减就可以看出政治学科地位的变化(见表1)。

表1 中学政治教材名称的变化及教学时数变化统计表

3. 政治课德育功能低效

政治教材频繁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从理论上看,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应该提高政治教学的德育效果,但由于教材的过于政治化,反而使政治课成为空洞说教的花架子,是好听没有用,政治课的德育特殊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教材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了《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2003年开始,宁夏、广东、海南、山东、上海(单独课改区)等省市先后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2008年后,全国全部实施政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初中政治教材统一为“思想品德”,高中的教材统一为“思想政治”。高中除少数的省市,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使用自主编写的教材外,大多数统一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试用教材。无论是国家的统编教材还是省市自主编写的地方教材,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

1. 政治新课程教材的鲜明特点

(1)时代性与相对稳定性有机统一

政治课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要求。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材的时代性忽视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导致教材频繁变动。政治形式的变化导致政治教材的不稳定。新的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制定的,在内容上定性在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阶级斗争的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为政治教材内容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2)课程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政治教材的教育性是政治教学的第一要义,但不是唯一目标,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是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政治认识。

(3)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政治课一直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新课程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中学政治课教材改革的趋势

中学政治教材的改革历程尽管有许多教训,但改革对中学政治教材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是改革的结束,而正是真正意义上改革的开始。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改革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生活性

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强调教材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政治理论,在学习中理解社会生活和解释社会生活。高中的教材的必修课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三个部分,都体现了教材强烈的生活性。初中三个年级中七年级的教材内容主要有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教育;八年级的是法律常识教育;九年级的全一册主要是社会政治教育。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哪一册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性。

(2)开放性是政治教材改革的又一大趋势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高中新课程标准实行了模块教学,并不去过分地强调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容体系的严密性。在学习目标上把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开放,正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的要求,让学校和学生根据开放的社会生活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正确地看待和解释社会。

(3)教育性与学科性统一

多少年来,政治教材一直在探索教育性与学科性的统一,但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一会过分强调其阶级性把政治课教学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一会又过分强调教材的知识性体系的严密而忽视了教材的时代性。60多年政治教材改革的最大教训就在于教育性与学科性的分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是建国60多年来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教育性与学科性的有机统一。政治课教材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坚持教育性与学科性的有机统一,使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与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改革与深入发展,要求强调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倡导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学习,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6

首先, 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主体。主体指具有意识的人, 是实践者和认识者,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身素质结构产生的功能表现。其次, 我们要了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早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就已经是重要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理论界注重对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 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到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等都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个性、主体性、人的价值进行思考和讨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 也为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准备了条件, 而且对人的主体素质、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发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 我们应当认识到弘扬人的主体性, 唤起人的主体意识, 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 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主旋律, 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自由、和谐、健康发展,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的统一。

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呢?我们认为, 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下面, 就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策略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互动激活策略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主体教育理论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但又结合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别于社会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 有它自身的规律, 这突出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学生处于主体性水平的提升和形成时期, 教育教学活动做得好, 可以有效地加快这一进程。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 从根本上看,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的方面, 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传统教学, 注重教师如何教, 对学生如何学论及较少, 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的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激活,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特别是以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 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 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开发多向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例如, 在学习如何看待亲情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讨论“我是否忘记了做孩子的责任”这个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主体网络, 使感性得以升华到理性, 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课后, 许多学生家长打来电话, 反映孩子回家后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以及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主动参与的策略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人只有通过活动, 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 才能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 并在这一过程中, 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主动参与策略的近期目的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远期目的旨在发挥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能动性的一面, 也有被动性、依存性的一面, 他们往往缺乏自主性, 缺乏自主认识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需要求助于教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师主导下进行,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 而非自学, 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因此, 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地去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是主动参与的关键。

1. 自主学习首先是一种自律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 能动性受人的内在需要的驱使, 是在需要的引发下产生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确立先学后教的原则:先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认真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 独立探索、思考, 培养其理解教材、勤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让他们感知自悟, 解决现有的问题。然后根据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的活动, 教师设置疑问解答时, 解决最近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教师必须给予解答,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但解答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给学生, 而是给学生搭桥引路, 为学生创造获得结论的条件, 启发学生通过再读教材、查阅资料、交流信息、借助联想、分析比较、转换思维等方式开动脑筋,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教师可做进一步点拨, 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 从而获得丰富知识。

2. 探究学习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

信息收集和处理、解决问题等探索活动, 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从而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接受知识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而且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诸如“我与父母关系”“如何培养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研究的情境, 并将目标定位于重过程、重应用、重全员参与, 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从而培养科学态度、道德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 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条路径,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 而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讨论或辩论式的教学法十分适合小组合作。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要素的确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人人都必须要参与;注意相互沟通、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互动;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事实表明, 由于年龄的关系, 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比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更容易接近、沟通。

三、学法指导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的过程, 它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学习方法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 促使学生会学、乐学, 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来促进他们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是他们受用一生的知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最为突出的:一是学习方法单一、呆板, 致使学习活动枯燥、低效, 由此导致厌学情绪;二是缺乏必要而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些学生处于智力不差, 但成绩较低的失能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对策:

1. 重目标的确定:

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 以发展元认知为重点, 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制定学习目标, 并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前告诉学生, 使学生目标明确, 方向清晰, 从而引发学习动机。

2. 重一般学法的指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优势的学习方法;激活与保持适度的学习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时间。

经过这些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整理、消化、提高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炼了自己的心智技能, 并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关键的是, 对于其他学科的复习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学法目标引导下, 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提高的目标, 对于学生后天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自律学习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情感培育的策略

心理学表明,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强大的内趋力。

情感的激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应具备良好的情绪背景。对教师而言, 首先应尽可能挖掘和展示教材知识的内在魅力, 以本课程不可替代的价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不要总以考试来刺激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其次, 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 如:开端引趣、设置悬念、开展竞赛、适度诱导、深入浅出、幽默形象、联系实际、科学引导等, 或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精神饱满, 久而久之, 学生必然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例如, 讲述《我国伟大精神文化》这节课时, 通过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探索·发现》中的考古部分, 展示我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 并在课后及时总结, 结合讨论, 让学生参观博物馆等, 这样自然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学习平台, 使优生发挥优势, 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对学习产生恐惧。

五、促进发展的评价策略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 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步步或隐或现、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进取的力量, 分享合作与和谐, 发现生命的灿烂。

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在评价中, 首先应注意把握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明确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 不在于判断答案的对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好坏, 而在于强调形成性作用, 注重整体发展功能。其次要注意多元性, 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考, 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最后, 要寻求发展性, 明确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 故应避免没有方向的、低质量的评价。

促进发展的评价, 时时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做法是课前的时事评论及课后的我思我悟。时事评论与教材教学相结合, 可使学生获得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 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这项活动, 学生全员参与, 虽说是按照学号顺序循序开始的, 但愈到后面, 学生的表现力愈佳。事实表明,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 实际上已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潮中, 既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又体现了学生独立的人格。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成果, 评价时长其所长, 补其所短, 能激励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

叶澜说过,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尤其要让学生乐学、善学、优学, 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向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尤其要重视让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统统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从重视教法转向重视学法的探讨和指导, 改变机械、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气氛, 创设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通过各种积极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完善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向主动的探索, 教师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的教师采用了主体参与教学型模式, 力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目前, 学生上课热情较高, 文章写得较好, 讨论思维活跃, 敢说敢想,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 教师也有不少收获。

摘要:主体教学观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其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的统一,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基于这一目标, 作为主体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应实施哪些行为策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使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得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主体教学,策略,互动,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2]黄葳.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理论[J].教育研究, 2002 (4) .

[3]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0 (8) .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7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体系,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设计上, 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 从自我出发扩展到学生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 删减了原来复杂繁琐的理论知识, 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1]。当前新课程改革或者可喜的成绩, 但是因为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以及“主副科”等思想的影响,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2.1 课程安排不合理, 上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无关

进入中学以后,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着初中升高中的升学压力, 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课程上课时间设置上, 思想政治可大多数设置在下午或者是最后一节课, 这一时间断往往是学生学习意识最为薄弱的时间段, 学习效率低;在上课内容上, 中学为了能够更多的照顾语、数、英三大主科, 往往会占用思想政治课, 大多数思想政治老师也默许学校的安排;在上课内容上, 思想政治老师一般是以学生自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然而在自习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均是做其他科作业或者是看课外书, 并没有针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学习。

2.2 学生缺乏兴趣, 学习氛围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信每位教师都深知其中道理。在工作期间, 就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喜爱程度展开调查, 其中抽取XXX中学共2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其中有35.12%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感兴趣, 有64.88%的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感兴趣, 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学习氛围较差, 学生经常出现逃课、做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等现象。

2.3 教师教学水平欠佳,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阶段德育课的统称, 它不是一门知识课, 也不是一门单纯的德育课,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在教材选择上大多数沿用传统教材, 根据教材进行教学, 缺乏对社会热点, 并未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 只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因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考时采用开卷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一种“临阵磨枪”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抱佛脚”等教学方法, 平时应付式教学, 临近考试便“临阵磨枪”, 严重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阻碍了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落后思想意识, 与时俱进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实施正确的行为, 因此在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学校层面, 学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利用学校层面, 制定相应的措施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落实;教师层面上, 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思想, 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在考核过程中, 避免侧重分数, 应当将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等作为考核标准;学生成面上, 必须转变学生应试思想以及“主副科”思想, 认真对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3.2 重视思想政治课程, 科学设置课程并严格执行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情况, 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情况。第一, 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 并严格执行课程;第二, 非特殊情况不得占用思想政治课程;第三, 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纳入到任课老师的绩效考核;第四, 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活动。例如法治宣传、思想政治知识竞赛、辩论赛等。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学习是理论知识为主的理论学习型课程, 因此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不耐烦等心理, 在加上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主副科”思想的影响, 自然就会出现厌学、逃学、不感兴趣等心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避免纯理论课程学习, 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热点, 发展动态等进行教学, 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对课程的改革, 还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改革。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十分重要。学校针对教师专业水平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进行专业培训, 并且培训目标是面向所有老师, 而不是针对教龄较少的老师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对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主要是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欠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转变落后思想;重视思想政治课程, 合理安排课程;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共四点对策。希望能在中学思想教育课程的发展中有所帮助。

摘要:就当前新课标改革而言, 教育教学应当更加注重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中重要的课程, 是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课程。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 学生兴趣不高, 教师教学水平及方法不妥等问题, 如何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是众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思想政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窦瑶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 2014.

新课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 篇8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政治课改革的前提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 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 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 使政治课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中学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时, 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 特别是要利用这个工具造就他们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必然要求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与之相适应, 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接班人。否则, 我们的事业就难于发展。从这个高度来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 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的要求, 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 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无数成功经验都证明, 一旦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长远的观点看, 政治课所担负的素质教育这一功能是培养跨世纪接班人, 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所必须坚持和不断加强的, 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为此, 作为学校的领导要采取各种措施, 维护政治课的地位, 保证课时, 稳定队伍, 促进政治课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教师, 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立足素质教育,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创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从教学观念上讲, 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 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 严密的逻辑, 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 更谈不到“进入角色”, 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 学生则厌学, 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把课堂数学的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必须围绕学生转, 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是进行政治课改革的重心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 思想敏锐, 兴趣广泛, 参与意识强烈, 这样的特点, 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 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止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 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 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 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 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针对他们的新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归纳起来有“读议讲练”教学法、“提纲导读”教学法、“问题解答”教学法、自学习讨论教学法、能力训练法等等。“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并无固定模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更是如此。我在教学实践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 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 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 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 动起来。比如, 在课堂上, 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众提出来, 然后发动学生们一起“会诊”, 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学生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 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 一些学生还成了小哲学迷, 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第三, 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 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 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四, 在教学中, 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 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作为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 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我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总之,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政治课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 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立足教学改革,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大效益。

摘要: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思想教育功能, 为此, 政治课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树立课改新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坚持与时俱进, 让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新颖, 效益更好。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82-01

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

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四,在教学中,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一步我还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坚持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所带班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显示了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益。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 篇10

一、知识性与德育性是其两大属性

思想政治课有两大属性, 一方面是它的知识性, 通过教学活动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常识教育, 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课又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德育属性, 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 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逐步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的国家观念、民主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

“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来看, 它归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它融合了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是中学生学习社会知识和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和知识来自不同的学科, 这门学科设立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它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

二、学科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所要求的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人们的主体意识被唤醒, 教育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 “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2]。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一种全面的方式认识人、正确地对待人,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前提。

三、“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学科能力诉求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 使人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 从这一价值取向视角出发,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能力目标的基本要求, 并结合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的能力层级理论,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诉求的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种再现事物、指认事物的能力, 具体包括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其中, 记忆能力主要是指再认或再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能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的要求是, 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准确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简单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异同。

2. 应用、分析能力。

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能够应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来对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进行解释, 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能力比应用能力高一个层级, 它是指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经济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基础上, 能够对政治、理论的是非进行一定的判断, 对错误的事物进行批判。

3. 综合、评价能力。

综合、评价能力是指在充分发挥知识性能力与应用分析能力的基础上, 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 并进行明确价值取舍的评价。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着不同学科间的彼此交融和有机渗透, 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 在尊重学科所固有的个性与特点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训练, 注重联系周边学科,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完成对中学生整体性的综合能力培养。评价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或问题的价值、意义做出判定或评定, 评价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引导, 它是一定的价值、道德观念的外在表型形式之一。

4. 创新能力。

不同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性, 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实践去培养创新能力, 其实现路径会有不同的特征。中学思想政治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 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经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生活中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 能够从方法上去解决内含在经济、政治现象中的具体问题, 并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 帮助他们优化创新个性。

中学思想政治所诉求的学科能力, 是要引导学生去走近综合能力, 走近创新能力, 养成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生存发展能力, 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思想政治课所诉求的学科能力和能力培养过程必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完善。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是一门集中体现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学科, 具有知识性和德育性两大属性。本文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有性质, 提出了知识性能力、应用分析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诉求的基本学科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课改,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裕武.略论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及其教学改革[J].太远教育学院学报, 2003.3

[2]房玫.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3]陈蕾.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2.11

上一篇:数学自我概念下一篇:个体化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