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精选11篇)
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篇1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 作为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素质方面,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 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 发展健康个性, 完善健全人格。因此, 真正成功的语文课, 应从重视人的培养、关注人的塑造这一观念出发, 重视感悟熏陶, 重视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创设和谐氛围, 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审美的情感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乐园。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回归到生活中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并使得两者逐步发展起来, 而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所以, 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总体性的外在产品,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语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取材于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才能让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是树立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 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师要求上要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师, 不仅应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今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而对语文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 是要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 要使得这种理念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
第一, 作为教师, 要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立业之本, 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要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育人, 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方面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 只是教师的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做到上述这些的老师, 才能使师生之间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三在学生要求上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当然也一样。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研究人性需要, 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需要自觉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成分,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发现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做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让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这样, 教师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同时,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和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与自豪感,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对学生个性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要倾注真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朝这个目标努力,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师的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其吸引力, 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是造成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缺乏教养和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资源相互间谈话交流的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情感促进学生心灵和品德的发展, 为其生命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9)
[2]李波.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 2013 (23)
[3]李荣.用人文关怀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5)
[4]王春花.如何实践语文课堂的人文性[J].考试周刊, 2013 (40)
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基础较差生源参差不齐的职业教育学校语文课教学更应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学生人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从事语文教育的每一位教师更应该重视。以下就是本人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
一、语文课的人文特征
(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不论是讲读课、略读课还是实践课,教材的选文无不体现着人文性。这些课文可能是中国古代精简的故事,也可能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外国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语言风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 人物的美好品质,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事方法,这就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就是说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取精华,继承优秀的中外文化遗产。语文课正好是教导学生传承文明的窗口,也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授语言,人文性——传承文明的特点,这就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二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或许和别的学科——比如历史课、社会课有交叉,但并不冲突,语文课的人文性不在于大力的说教,而在于潜移默化的感染。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下,学生才能成为某种文化塑造下的人,这种深层的文化内涵,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三是课 1
文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学生模仿的形象,其文化内涵就是学生未来的文化内涵,这便为塑造学生的个性提供了生动的一页。如敢于诚认错误的玛蒂尔德,沉着冷静的,遵守纪律的朝鲜志愿军,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夏明翰翰等,语文教学就像慈祥母亲的教导,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深远。
(二)现代社会的育人观念为语文课真正体现人文性创造了条件
语文的育人观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三维目标”为宗旨,这个目标便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写作方法,还可以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生长期各种能力的形成,教师不但充当了传承人的角色。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语文课人文性的彻底实施,所以小学的语文更应具备有人文性。
二、教师在语文课中如何做好人文关怀
体现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中人文关怀,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体系中都要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特点。
(一)教学目标中要体现人文性
在教学目标上,彻底转变育人的旧观念,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纳入语文课堂。在课文的学习中,认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人物形象,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形象进而健康地模仿以形成良好美德习惯。
(二)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师生的互动
1、倡导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
对于语文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融进质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个性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不要用统一答案来束缚学生,不要让学生人云亦云,甚至允许学生大胆的对于课文内容提出见解性的质疑: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丢项链一事,有些学生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在考虑别人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处境,因为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学生的这一理解不要加以限制,应培养他们的置疑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恰当渗透“参与式”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我国教育跟西方的差别是学习实践能力差,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这与我们长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参与式教学”转化以往教师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外办手抄报,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从应试性人才向素质性人才转化。
3、营造民主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心灵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老师的鼓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门功课学得比较好,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我也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教育之所有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情感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老师应该有一稞“爱心”以长辈,父母、朋友等角色去接近孩子,这样容易与孩子之间产生感情,互相信赖,这样往往会产生美好的境界,学生才能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教学评价顺应语文课的人文特点
1、实行素质评价。在评价机制中,以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为主体进行评价,如语文知识的获得、评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评价。反对以一次考察来确定学生一学期的成败。也反对考试是出题不科学,故意刁难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遇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责怪学生,致使师生之间矛盾更加激化。
2、作学生的赏识者。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赏识学生积极优良的一面,赏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呼唤人文关怀 篇3
一、用真诚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需要的是有心理安全、情感安全的课堂,不用随时担心教师的教鞭、同伴的嘲笑,能够保持愉悦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五年级《江雪》教学片段。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你能正确地读读这首诗吗?请试一试吧。”学生读完后,教师又说:“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吗?”让同桌互读互听,教师在一旁察言观色听读音。然后,教师又点拨学生:“你觉得这首诗中,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从而引出“蓑、笠、翁、万径”等字进行正音,很自然地用“这个蓑笠翁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到诗句中去寻找答案吧”一句,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又说:“怎样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大家有什么建议?”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边读边想;有的说可以画图;有的说可以吟诵;还有的说可以看课后的注解,先理解字词,再连起来想想诗句的意思等等。教师满意地说:“你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多,而且非常有用。那好吧,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别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很快就进入了“品读诗句,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你能正确地读读这首诗吗?请试一试吧。”用的是激励的语言;“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吗?”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你觉得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用的是征求的口吻。这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教师一句“怎样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大家有什么建议?”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此,他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学习主人的意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别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又得到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抛弃师道尊严,使学生成为我们的朋友。
二、 用灵动的智慧寻找评价的生成点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整体入手—综合推进—回归整体,其过程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有机融合起来。当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去参与课堂活动时,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评价的生成制造空间,用灵动的智慧寻找评价的生成点,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师牢牢盯住自己预设的环节,只要学生稍有偏差就会迅速调控,把学生拉回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案的配角而已。
在教学《画家与牧童》一课中,学生体会“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人们夸奖他的这一部分,在预设中本来是要求学生抓重点词“纷纷夸赞”的意思来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可看到孩子们感兴趣于你一言、我一语的角色体验,教师就干脆让孩子们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文本角色来模仿夸一夸。有了表现的机会,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教师大力肯定,并向孩子“挑战”:“你如果在场,你会怎么夸啊?”这下孩子的创造欲得到了激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绝妙之作”等一系列夸赞的好词佳句如汩汩泉涌。在充分赞赏之后,教师故作神秘:“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刚才你们夸奖的场面?”学生自然就找到了答案,为进一步从侧面体会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顺其自然表现,游历于文本内外,学生的兴奋点得到了激发,在情境中丰富了语文的经验和交流,抓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这样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语言锤炼和文本的理解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一次开放的评价关注了兴趣点,代替了遏止断然,由此生成的是人、文、情的合一,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关注的吗?
三、用延缓评价展示学生学习的原生态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延缓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着力展示学习的原生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延缓评价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想时,教师总是喜欢立即给予最高评价,而实际上这种过早的评价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学生会费劲去揣摩自己的答案是否与教师心中的答案相接近。如果教师经常以个别优等生的思维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思维,那么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养成思维的惰性。实施延缓评价,要让每个学生着力展示学习的原生态,我们的教师则要智慧地闪在一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的各种想法会自由地碰撞,产生一些新的设想,擦出几朵闪亮的智慧火花。当学生对别人的结论产生异议时,教师更要实施延缓评价,制造思维活动交流互动、交叉碰撞的活跃气氛,以商讨的口吻与学生共同切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充分展示学生的真实学情。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出示句子:“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请学生将它与书上的句子“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作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老师这样说“不行”,看来学生的辨别能力还是有的,语感培养得不错。于是,我满脸笑意地请大家说说理由,小朋友们个个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请了一位手举得最高的小朋友,他大声地回答:“我认为老师这样说也行。”我心里一惊,其他同学也不由得竖起了耳朵。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提醒自己要镇静,不要急着表态,让学生把话讲完。于是,我满脸带笑,等待他的下文。“葫芦叶上有更多的蚜虫,叶子的汁水被蚜虫吃了,葫芦肯定是要变黄的,最后的结果葫芦也肯定是要落光的,所以我认为金老师说‘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行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多么严密的逻辑,多么深刻的理解,我还没来得及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叹,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也认为老师这样说是可以的,只不过,老师说的这句用词没有书上这句来得丰富。”“对,老师说的这句话里看不出葫芦变黄的速度,也看不出葫芦是怎么落下来的,像书上这样写就更好了。”
多么精辟的见解,全班学生不由得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的延缓评价,让学生们充分展开讨论的过程,展示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教师的延缓评价,让学生们充分展现了鲜活的学情,锤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让人文关怀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改变观念,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培养情趣,注重熏陶
“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 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教育要站在高处, 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 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 “唤醒”人格, 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 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 以他们为本, 授受知识, 开启智慧, 训育身心, 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 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 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 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 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 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 首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 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保护人, 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 照着“标准答案”去教, 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 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 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 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 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罗杰斯认为, “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 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 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 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 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 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怀,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孩子们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二、学生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 “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 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 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 呈现出自主的色彩, 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 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 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 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 把学生推向实践, 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以上这些, 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 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三、教材观
作为“文选集”的课文, 篇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云雀的心愿》中所警示的森林的重要是人文;《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人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是人文;《一路花香》中所阐述的物各有用,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文……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 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 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人文是什么?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 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等, 合理地加以阐发, 有效地加以渗透, 适时“呐喊”, 适度“灌注”, 使人生得以感悟, 灵魂得以净化, 生命得以闪光, 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我们利用教材是在引导学生学语文, 而不是研究语文, 在使用教材时, 不必有过多的分析讲解, 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嚼得如同白蜡。应该重在陶治, 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意趣、韵味。可让学生读读背背, 体验其中的趣味。一来, 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 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二来, 模仿着运用祖国的语言,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 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 因情悟文, 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 感悟人生, 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 我认为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我作了以下探索:
四、调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兴趣的诱因, 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 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营造情感氛围, 使课堂的教与学笼罩在一种愉快和谐氛围之下,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 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就会得到全方位调动, 就会“好学”、“乐学”, 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大胆想象, 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敢于怀疑“正确”答案, 敢于打破“权威”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表现,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这种精神怎能扼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勇于创新。
五、提倡合作学习, 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倡导合作学习, 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 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学完《蓝鲸》一文后, 我以主持人的身份, 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蓝鲸的知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 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发言人答不完整, 其他人可以补充;整个小组合作愉快加十分”的要求, 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 一人表述”的规则, 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资料时分工明确, 纪录翔实。竞赛时, 学生们兴趣盎然, 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支持, 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 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 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 只评价团体成绩, 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 没有个体的失败者, 用团体之间的竞争, 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蓝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 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珍视独特体验, 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 大多文质兼美, 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因此, 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之后, 我另辟蹊径, 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月夜中的洞庭湖美景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 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 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 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 但月夜洞庭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接着, 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 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 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 到作画悟情, 再到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七、注重人文熏陶, 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 是若干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体现我们关爱生命, 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要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营造特定氛围, 构建教育的“情绪场”, 设置让形式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景, 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 自我感受, 自我感悟, 自我实现。
例如,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教学, 我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 被一家人互相关爱的情感深深感动后, 问学生:你最欣赏萨沙一家人中的谁?学生各抒己见后, 再让他们谈谈受萨沙一家人的影响, 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样关爱身边的人和物?学生的发言, 尽管角度不同, 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情感感悟, 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篇5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2
(四)良好审美情操的培养.............................2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2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2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3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4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3
四、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4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5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6 参考文献目录.........................................7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人文关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现出来?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渗透 实施必要性 实施策略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试图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关注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含义该如何解读?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语文教材传达出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受、体悟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精神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高尔基曾不无道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从具体的社会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出发,体现着人性的特质。因此,文学在人文关怀领域,不仅表现在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社会学科的原因。语文教材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下,承载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任务。语文教材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发展和思想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关怀不是矫情造作的,而是真诚的,具有渗透性、长期性和积淀性,它会像“春风化雨”般引起学
①生的内心共鸣,正如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
引导“乐学”即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新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第斯多惠对“乐学”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乐学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乐学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关心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会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②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用教。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目标取代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1 的语文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和兴趣,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轻松、自由的发展。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
汪凤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面向21世纪,传承优秀文化、开创未来的中国
③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四)良好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人文关怀是真善美的融合,三者缺乏其一,都将会影响人文关怀的渗透。真是认识的价值取向,善是道德的价值取向,而美是艺术的价值取向。美,不仅包括娴熟的教学艺术技巧,而且包括向学生传递美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语文教学获得真实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关怀渗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
在语文教材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缤纷多彩,大千世界的丰富多样,人情的美好与冷漠。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你的呼吸。语文课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可能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与其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从而达到自我人格境④界的提升。”课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可见,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重要载体,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而且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且是培养人各方面素养的桥梁。在过去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工具性地位被空前提高,人文性地位一直被忽视。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人文关怀相吻合。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与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现象,使得“名与利”变得空前的重要,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有教育学者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在完整的世界中培养人,作为教育领域的课程,应该而且也有必要面向人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
⑤世界,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结合。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西方的一些专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由于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在人文关怀中赞美人性,追求理性,弘扬个性。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⑥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
在当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二是充分、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前提。
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确立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冲破大一统的局面,对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课程、方法、制度等都重新加以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提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些观点肯定了个性差异,有利于发展良好个性,体现人文关怀中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首先要把教师从“尊师重道”的高高讲坛和权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从此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主导作用,而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学”为“乐学”。这将会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和谐的发展。其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患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⑦不会跳跃。”教师围绕教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参的答案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心理疲软,课堂上倦于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谐民主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是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对话的教学模式比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接受。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肯定,有利于唤起了中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对话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观点,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教育的真谛。求真,做真人,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室可以看成社会的缩影。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把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真情实感。人的潜能若能得到恰当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发挥,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及时相应地组织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独创性,引导学生采用其特有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解读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要求。
四、在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
尽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这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凝聚作者的心血,渗透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于是,有人把语文学科看成充满了生命意义的学科。不少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了“泛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道德说教课,直接的后果是优美的文章、美好的情感也会让学生反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发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渗透道德教育。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文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人文关怀渗透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师的教情,恰当进行渗透。如果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文本实际,不注重语言品味,胡乱解读人文精神,那就失之偏颇;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不顾教学实际,不重视语文学习,硬性进
行道德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任何的教学理念只有符合客观教学原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之上发挥和腾飞。这决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决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是从客观科学理智的角度审视人文关怀渗透,从而避免了人文关怀的感性化,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强求死记硬背,再加以严格的课堂纪律,虽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压制学生个人的体会与见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学科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以外,我们还应要有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7. ③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8. ④黄佳楣.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⑤张万兴,赵平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90.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⑦鲁迅.鲁迅选集(第5 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93.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9期
2、《基于人本思想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李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王天熙,辽宁师范大学,2014-03-01
4、《用语文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李珣、刘远清,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7期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6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引言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化随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看见这种或者也那种文化痕迹,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珍宝,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甚至是留给整个世界的瑰丽文化遗产。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时刻融入进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各种文学魅力有所认知。
1.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普遍的应用,但是人文教育的定义,却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问题了。一般意义上,人文教育指的是受教育的人进行的一种提升人性境界、理性人格、社会价值的教育行为。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性化教育,其内在核心是人文精神。
1.2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的重点在将科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挖掘,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连通。人文教育不但是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历史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是学生在了解一门知识或者技能的前提下,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看待,同时积极努力的找寻其综合价值的内在表现。人文教育在实现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对人文精神的内在表现进行了传播和弘扬,其中包含了科学、知识与创新意识的追寻,文化内涵十分深刻。
2.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精神有充分了解,需要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新教材有一番全新的审视。语文教材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规范。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多彩炫目的世界,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生命思想传递给读者。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生命个体开始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人们通常关注的只是这篇文字下的荷塘和荷塘下月色的美感,但是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了六朝江南采莲,这正是作者内心的南朝情怀,是作者生命意识的苏醒以及对生命自由的深切渴望。因此,只有对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怀有所了解,才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作者,尊重作者。
借助语文活动,吸收前人留下的人文精华,让自己成长为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个体。从这个角度上分析,语文教育就是借助语言育人,使用我们这个民族中最好的精神食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3.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建构方式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建构,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改变教学的教学观念,这项内容是建构人文教育的前提;第二是完善课堂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各种有关情境;第三是完善教学制度。
3.1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主要目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通常都是依照教师课堂讲述的各种知识内容,不做任何思索的全盘吸收,无法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涵。
虽然我国实行新课改已经有一段时间,可是仍旧有很多地方的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讲授的范围内,在这种教学形式之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器皿,只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却无法转化成自己的意识,那么长期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人文主义建构,重点放在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表现,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引导学生学习,最大程度的将课堂的民主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更加有助于营造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和教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心灵上的有效交流。
3.2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教育才具备了人文气息。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建构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中的各个真实人物和事物,并且在对其做分析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创造一种课堂人文环境。学生处于一种人文性的教学环境中,更加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感受语文教材中的潜在韵律、审美情趣和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有更深刻更积极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3.3优化评估制度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语文教学内容都是建立在考试内容上,却没能对与考试无关的各种知识有所涉猎,这种教学的评估制度不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有所限制,而且也会让课堂教学形式显得枯燥单一,没有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评估制度,建立起以人文教育为保障,同时兼顾语文教学的人性化人文语文教育评估制度。在人文教育的背景下,各种全新的教学制度表现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人文个性的发展上,使得语文教学生机与活力盎然,同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只是建立在成绩好坏的基础上,这样更加有助于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
4.结语
虽然语文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素养,可是语文教育之中的德育却无法凭此实现,所以需要加入教师的引导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品德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建立文化、文学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引学生对课文做品读,从而深入的步入进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之中,吸收更多的精神财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胡慧萌.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1(2).
[2]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 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4(02)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篇7
一、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实践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 就要注意调整好师生间的关系。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要改变师生不平等关系, 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 教师应和颜悦色地问:“这个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 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 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笔者认为, 如果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 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 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 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 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 使它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信息技术方面的史料, 比如, 我国古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 如算盘的发明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者介绍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的奋斗拼搏史, 以这些优秀人才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 遇困难而不失信心, 遭挫折而不减勇气, 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增加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无处不在, 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 往往需要教师唤醒、点化, 方能使学生感悟和领略。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 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向学生展现信息技术与美的结合, 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习情绪得到调适, 审美修养得到提高, 思维品质得到改善, 创造能力得到诱发。
三、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而言, 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新课改的理念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所折射出的理念是,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需要摒弃的是“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 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现。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 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 不是去重复别人的操作步骤, 而是去建构自已的信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 然后帮助他们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 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的描述, 应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 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另外, 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 应让学生积极地开展自评和互评, 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 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其次,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 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人文关怀 篇8
关键词:人文关怀,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 追求成绩, 无论是教材, 还是课堂教学的模式及听课者的主观意向都倾向于一种单纯的英语知识的传授与获得, 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本文笔者从英语教学为出发点, 以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为重点, 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为英语教学中如何彰显人文关怀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德育教育的三个不同层面是德育教育在英语课堂实施的关键
新时代的德育必须使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起来, 必须积极帮助学生通过批评性思考来发现、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并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固有的能力追求理性的价值。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这三种不同关系、三个不同层面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1.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从客观上理解也就是人与社会发生的关系, 学生虽说现在在学校里生活、学习, 可是终将会走上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 他们将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 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朋友及同事都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并探讨的话题。我经常在报纸和新闻节目里看到或听到校园暴力的负面报道, 除了痛心外, 更多的是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也深感感恩教育应该贯彻到日常英语教学中来。我认为, 教师应采取杜威提出的方法, 以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例如, 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 我先让学生查阅感恩节的相关资料, 并布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 (1) 感恩节始于哪一年? (2) 感恩节的由来。 (3) 感恩节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4) 你在感恩节这天想到的是什么?课堂上, 我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被分为8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发言, 最后由一个学生作总结性发言, 学生都热烈地进行了讨论。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 学生知道了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比圣诞节还要重要。实际上, 美国人的感恩心态在平时就表露的十分充分。不管你在什么场合, “谢谢你”“非常感谢”总是不绝于耳。因为他们深知, 说声“谢谢”不仅使别人感到快乐, 而且也是自己心情舒畅。学生还认为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 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 实践于生活中。
又如, 山东省五年制师范类英语教材第二册里有一课为Daddy’s Little Girl, 文中讲述了父爱是世界上最深沉的情感, 父亲对孩子的鼓励蕴藏在辛勤的工作中, 而并不是停留在I love you这句简单的话语中。在讲述本课前, 我引入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Does your father often give you hugs? (2) Do you love your father very much? (3) Does your father influence you a lot? (4) Do you know when Father’s Day is?学生通过讨论, 真切地领会了父爱是多么的广博, 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同时, 学生也都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胜过世上一切的情感, 是那样的无私, 那样的不求回报。在课后, 我又留了特别的作业, 让每位学生自制一张贺卡, 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用英语写在卡片里, 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父母。在课堂反馈的过程中, 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自制了贺卡, 父母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亲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会了尊重长辈和理解家长, 为学生和家长更好地沟通奠定了基础。
2. 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生在世, 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 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因为年轻, 学生可能只有梦想, 却不知如何去努力, 甚至不去努力;因为年轻, 学生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能原谅学生犯的过错, 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 在学习山东省五年制师范类英语教材第一册Study Habits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根据学习中的四个好习惯分组编排小短剧, 这样就使学生在短剧表演中充分领会了课文的主旨, 即要掌握制定好学习计划、课前预习、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后有规律的复习这四个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活动式训练法, 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自信心也慢慢培养了起来。
又如, 在学习山东省五年制师范类英语教材第四册Money isn’t everything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思考“金钱是否是万能”这个问题, 然后把他们分成money is everything (金钱是万能的) 和money isn’t everything (金钱不是一切) 两组进行辩论。学生精心地找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终money isn’t everything这一方由于论据充分, 论断合理而获胜。通过这种灵活的形式, 学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在课后反馈中告诉我他在学完这节课后, 再也不随便乱花钱, 也懂得了应刻苦努力学好知识, 知识能创造更大的财富等道理。
3. 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例如, 在学山东省五年制师范类英语教材第二册Volcano Earthquake and Hurricane一文时, 我把环保意识贯彻给学生, 把“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作为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动员学生到书店、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火山、地震和飓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甚至有条件的可以查找音像资料, 然后以“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 办一份英文手抄报并写一封环保倡议书, 张贴到班级板报处, 与其他同学共享。看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 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家园正在经历着痛苦的挣扎,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课后, 我发现班里学生用一次性方便筷的人少了, 乱扔垃圾的人不见了, 用粉笔头打闹的同学没有了。从这些细微的地方, 我感到这堂课的人文关怀在无形中被升华了。
二、掌握学科本身特点, 发挥跨文化交际的优势, 体现人文关怀
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 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 具有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如姓名位置不同, 英美国家是名字在前, 姓在后;问候语不同, 英美国家一般喜欢以天气为话题开始交谈, 而且他们比较忌讳别人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学到节日时, 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外国的一些节日,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介绍。例如, 我举办了一个Christmas Party来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节的庆祝方式、特色食物、学唱圣诞歌等。又如, 学习Britain时, 我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让他们懂得, 对于别国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尊重, 但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如瑞士人的守时习惯, 法国人的绅士风度, 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新加坡人的卫生习惯等。在学英文书信时, 我向学生介绍中英文书信格式的不同, 以及地址书写的不同,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与外国朋友通信交流。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之一, 我们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使英语教学更完美、更全面, 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集体的爱。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并非是要去刻意追求, 而是在控制整个课堂纪律、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 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 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适用, 只有注意场合, 注意对象, 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所以, 教师要善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杜威.教育与社会秩序.L.I.D出版公司, 1949.
以人文关怀温暖美术课堂 篇9
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那么以“人文关怀”温暖美术课堂简单地说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科的生活性、人性化,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学生已经形成了较独立的个性, 有自己的主张, 美术课不是中考科目, 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有别于其他学科, 艺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素材联系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生活, 因为每个学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观察生活、认知生活。例如, 在讲《绘画构图》一课时,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 如果只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就很容易上成枯燥的说教课, 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 可是我把构图和摄影联系起来, 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提起摄影, 学生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踊跃发言,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摄影经验, 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些道理, 而这恰好与构图的原理一致。所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只要有过共同的生活体验就容易引起共鸣,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策略关注差异
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的素质是存在差异的, 由低起点入手, 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就是照顾这种差异, 就是尊重学生, 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例如, 在讲人物速写一课时, 我搜集了大量古今中外, 不同层次的速写作品, 有幼儿的也有国际大师的, 有严谨写实的也有随意变形的, 有细腻的也有简洁的,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艺术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但有一点是共通的, 那就是生动。所以, 在这一课, 我把教学目标定在生动上, 只要能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好作品。这样, 学生会感到:“噢, 我也能行。”就可以不拘一格, 大胆动笔了。法国当代艺术家巴尔巴拉多德认为, 让广大少儿学艺术, 不是要将他们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活动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 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表现内心的情感, 丰富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力。
三、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提高, 教师可使用的媒体形式更丰富多样, 如教学挂图、实物投影、幻灯、视频资料等。教学中教师能够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 就可以化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 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 利用演示教具不仅能让学生发现规律, 理解规律, 而且能使美术课摆脱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媒体的使用, 能使教学内容变笼统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变模糊为清晰, 变难为易。
此外, 我还很重视教师示范。教师示范是美术课常用的重要手段, 其作用远远大于示范本身及其他教学手段, 是学生较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师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最直观地、清晰地学到技法, 满足好奇心, 而且教师可以大大树立威信, 以技服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小组合作以优补劣
事实上, 学生的美术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让有的学生单独完成某个课题的作业的确不容易, 但我相信每个学生对成功的期盼、对肯定的渴求是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成五六个人的学习小组, 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互,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学生的合作与交往的氛围, 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组织形式能促进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不仅提高了认识水平, 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培养。
五、课堂辅导照顾全面
辅导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消化全在此中。学生的个性爱好各不相同, 接受能力也均有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评估, 对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学生基础, 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照顾到整个班级, 抓住重点问题向前推进, 表扬好的, 抓住差的, 带动一般的, 达到教学目的。多数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演示等过程能独立作画, 少数能力差的学生则要帮他一把, 给他修改几笔, 或在关键处提醒一下, 使他能继续下去, 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从而不断地在成功中追逐着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 让他们真正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六、作业评价画龙点睛
作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教学的引入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而人性化的评价正是成功教学的点睛之笔, 美术教师要认识到,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 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慎重评价、用心评价。
首先, 巧打分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但对于打高分, 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这个尺度我认为最好是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让学生觉得很客观。
此外, 巧用评语。多肯定少否定,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这里说的肯定不是像“你真棒”, “你很聪明”等一类让学生听起来都觉得很空洞的词汇, 而是要求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育时机, 对学生适时作出层递式的肯定, 再加上一两句建设性评语, 如:“线条真有力!”“看得出你用心了!”、“如果你能用1分钟的时间仔细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 再用10分钟把你不满意的部分修改一下, 你的作品会更加精彩!”此类充满期待和人文关怀的批语, 更加体现出评价的发展性和人性化, 从而使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10
1. 关注主体, 铺设人文之路
(1)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所承担的崇高使命, 就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今天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 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鼓励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要设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应该看到,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言文字, 有着很多有利因素, 学生也有学好语文的多种潜能。教师的职责在于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尽力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 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现实“生产力”。
2. 诵读感悟, 撷取人文之花
(1) 在自读自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倡导的取向, 是“感受性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我们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之中, 要注重学生的感受性阅读,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到“读思”“学思”相结合。教师方面也应转变自己的身份, 把握主导地位, 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长城》时, 先叫学生想象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各种形象, 这样就会使学生心底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样的教学不但是一次酣畅饱满的语言表达训练, 还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人文情感的最好诠释。
(2) 在美读之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反复地诵读那些精美的诗文, 让美读引领语文课走向比较高的教学境界, 在美读中呼唤学生的人文情怀。笔者有幸在媒体网络上听到了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周海燕老师执教的《泊秦淮》一课。课上许多精彩的教学细节令人久久回味, 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语文学习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是对学生最高的人文关怀。
3. 合作学习, 品尝人文之果
(1) 学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把学会共处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目前, 我们的初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因没有兄弟姐妹而备受宠爱, 往往不知关心别人, 自私任性, 也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 所以,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团结精神和交往能力, 就显得更加重要。
(2) 学会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语。学生要学会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赞成别人的观点, 要有理有据;自己的观点不强加于人。没有合作精神, 就不可能有效地沟通交流。
总之, “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 不是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与否和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母语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实际就是对人的精神培育, 是发展人的生命的个性化教育, 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但这样的教育不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人文熏陶, 只有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 组合优化, 方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摘要: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入手, 另一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其一着力点。本文反思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性的理解与实践, 切实做到教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教学,主体,合作,人文
参考文献
王丽.中国语文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1.
在人文关怀中诠释课堂之美 篇11
1. 在听、说、读、写中使数学课鲜活生动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 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 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如何使数学课鲜活生动起来呢?我尝试将“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巧妙融合在数学课中, 教学生动了, 学生灵动了, 数学课精彩纷呈。在教学《认识毫升》一课时, 我将教学定位于活动课, 环节设计如下。
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嘴、脑等多种感官, 学生完全动起来了:他们睁大双眼观察数学, 看到最真实的数学现象, 得出最深刻的数学结论;他们带着困惑与猜想, 带着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观点做数学, 数一数、倒一倒、喝一喝, 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真理实实在在掌握在每个孩子的手里;他们畅所欲言, 置疑、讨论、争辩、表述, 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在数学课上闪现、碰撞, 数学课热闹了、真实了, 学习更加有效了;他们在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中潜心阅读, 那一句如释重负的“噢, 原来是这样”, 还有兴趣盎然的“哇, 真有意思啊”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那么悦耳动听。有了对学生最诚挚的人文关怀, 我们再不会只为学习结果所牵绊, 我们更乐意分享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听、说、读、写贯穿在数学课中, 每个孩子都被全方位地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更好地听, 更清楚地看, 更勇敢地说, 更快乐地做, 更大胆地创新, 更投入地学习, 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这样的数学课你愿亦吾愿。
2. 在个性的释放中使学生思维灵动
教育工作最大的魅力在于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学生的思维不会完全一致, 即使想法一致表述也该不同。数学课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可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所谓的异口同声的理想目标的孜孜追求, 使得在权威面前原本就势单力薄的不同声音逐渐低沉了、消失了, 换来的是一句多么无力的回答:“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心痛之余, 我们要大声呼唤:“不同的声音, 你快回来!”只有数学课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尊重, 人文性的关怀, 大胆释放学生个性, 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得数学课生机勃勃。如:执教《认识角》时, 学生在开始的质疑中问什么叫角?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讲授, 先创设了从图中找角的活动情境, 再组织观察思考:找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点?最后请学生们分组交流, 说说什么是角。学生在小组中踊跃发言, 其他成员或赞同、或反驳, 讨论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 一名学生说:“我们组认为两条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我笑着询问:“其他组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讨论反驳中, 不同的观点冒出来。只见第三组的成员立刻站了起来, 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线, 反驳道:“这两条线形成的图形也是角吗?我们组觉得你们的说法不准确。”第一组哑口无言, 其他组则若有所思。此时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各小组又一次讨论起来, 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互相激荡的局面。不约而同地, 很多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 一个学生兴奋地抢着说:“老师, 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形成的图形才是角呢!”全班同学报以鼓励的掌声, 我也点头称赞。
【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关怀07-15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关怀10-13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05-23
语文课堂人文教育06-27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06-27
语文课堂与人文魅力09-19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08-17
让语文充满人文关怀11-25
诗意的语文课堂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