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语文课堂

2024-07-29

高效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1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捕捉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要环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或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问题, 这是语文老师最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 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 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 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只有高效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所谓以学生为本,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面向全体, 关注个别, 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还要参与到目标制定和作业布置中来。评价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以学论教, 重视实效。

二、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落后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加强基本功训练, 使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行为都得到根本转变。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 用新的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 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 教师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 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之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最后, 教师讲课要突出语言特色, 精妙而富有特色的语言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上课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具有时代特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导入语言中运用简洁、明了、轻快的语言。

三、巧妙引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语文, 就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读书的能力。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去领会文章的大意, 表达的中心, 关键词句的含义等。同时, 还需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积累词句, 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技巧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读书呢?是不是拿着书反复读就能领会以上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 没有新意。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外, 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 适时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答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答错的学生也应给予鼓励, 让他们都能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 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样每个学生都活跃了起来。我鼓励学生尽量做到不看书说出答案, 这样学生在看书找答案的同时还必须努力记住所找出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运用得恰当, 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鲜活而生动, 有时也能增加教学的容量。但笔者不主张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学习, 有的教师把课件做得很“炫”, 板书在屏幕上一闪而过, 结束时问学生这堂课听到了什么, 记住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感悟了什么。学生回答, 我很兴奋, 很激动, 但一堂课下来, 却没有多少触动, 感觉空洞。可见, 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滥用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板书是逐步完成的, 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逐步跟进, 知识点也会逐步理解。

六、评价得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有“一字千金”的效果, 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会高兴好久, 对老师的批评会耿耿于怀。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容忽视, 要做到既不过度表扬, 也不吝啬表扬。适当的表扬,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但是, 过多或过度的表扬则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

总之, 教师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深刻领会教学改革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进而达到活学活用语文的能力。

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2

【中文摘要】:初中语文课程蕴涵着精美的景与物、事与人,文字的精美和情感的“高山”,教师应该创设多元互动的课堂气氛,在强调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投身到芬芳的“情感”的原野中去“浸润”,打造出无比高远、幽深、静美、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多元互动 有情有义 探究发展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如何返璞归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如何才能同生共长?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沉甸甸的话题。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那些精美范文中的景与物、事与人,文字的精美和情感的“高山”,正好为完满孩子的言语生命和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如此“馥郁”和多彩的“万花园”,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的高效语文课堂。

【案例】:《惟一的听众》教学中的部分片段。

师:当“我”明白老妇人并不是聋子,而是首席小提琴手和音乐学院的教授之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激动,感激,感谢。

师:按常理,“我”应该去感谢这位老妇人,但“我”有没有这样做呢?为什么呢? 生:心灵早已息息相通,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的,“此地无声胜有声”。

生:美好的东西应该珍藏于心,用心去品味,成为无声的鼓励,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生: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怕惊扰了她,只要“我”自己心中永远铭记就可以了。师: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下面再读一篇类似的“美丽的谎言”,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订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成绩提高很快,性格开朗,情感正常而丰富。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鼓励 生:成功是需要鼓励与期待的。

师:对,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期待之中,那么他的自信心将越来越强。

师:文中的老妇人给予的鼓励是悄无声息的。在现实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家不妨敞开心扉,谈谈你曾经得到的鼓励。

生:体育课上,我对跳高没有信心,但老师信任的眼神给了我鼓励与自信。生:演讲比赛中,刚刚走上讲台,紧张得不得了,但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眼神,顿时就不紧张了。

师:你曾经给予过别人鼓励吗?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精彩故事。

生:我的好友对唱歌没有信心,是我鼓励了他,现在他敢于在大众面前高声唱歌,我们都为他高兴。

生:我的同桌担心,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有一次我鼓励她去参加演讲比赛,结果获得了成功。

师:对,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需要鼓励、需要期待、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正如西方欧美国家在《育儿歌》中写道的:“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反思】:

一、由单一到多样——创设多元互动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都在盼望孩子们多角度地、有创意地解读语文。但前提是,教材或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必要时,要引进课外“活水”激发学生的兴趣之火。余光中说,教师教学应该“左右逢源”,不该被规范绑得死死的。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引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材料,有力的印证了课文的中心:所谓美丽的谎言其实是无声的激励。这样的设计以关注生命运动与知识主动构建为目的,因而能更快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这样的引用衍生了新的生成点和延伸点,引领学生走向更为丰饶和广袤的语文“田野”。当学生全身心地动手、动口、动脑之时,课堂必将凸显出民主、多元、科学、高效等特征,变成造就睿智大脑、开发生命智慧、修炼高尚人格的熔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谓“妙”,应该是指语文课堂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如此,学生才学能得法,导有趣味,热情永贮。比如,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从文字到图像的衔接,从课外资料到课内的补充与延伸„„多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菜单”,多一种让学生窃喜的呈现方式,将充分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和情感因子。如此,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是花园,是苗圃,而不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二、从边缘到中心——创设有情有义的课堂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有区别于“传统课堂生态”的概念。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如果教学或教育的定位仅仅是在“知识传授”上面,那么儿童的快乐、本真、自由、权利等培养将无立足之地。如果教育把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从“边缘”拉到“中心”,那么放宽眼界,在强调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投身到芬芳的“情感”的原野中去“浸润”。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课堂是生命与生命不断碰撞不断“握手”的重要场域,这里不仅有对字词句段的品味、探讨与生成,更有一种内在情感、人文生态、人格道德等方面的多维交互与相互影响。

三、由课内到课外——创设探究发展的课堂

在上述案例中,从课堂方式看:从头至尾充满着师生民主交往、平等对话的和谐过程,师生之间有情有义,教学相长;从课堂内容说: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更倾向于文本以外的现实生活经验。不论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还是西方的《育儿歌》,不仅是课外“活水”与原有文本的有效补充和深度碰撞,同时也是“擦亮”学生心灵和眼睛的精神“维他命”。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构建 高效 课堂 兴趣 民主 和谐 克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31-01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另一方面,社会评价学校办得好不好,又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因此,任何学校都只能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无疑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只有把课堂当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才能做到既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可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得到高效率的语文课堂,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知识的魅力和语言艺术的正确诱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探索合作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设计别具魅力的导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沁园春·雪》的导语设计:“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的激情,成为当代文坛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坛,去感受伟人的豪放。”这样的导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适时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课上,老师要留心观察,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预习任务;老师的提问谁能给予准确的回答;谁的朗读水平高;谁能准确复述故事等。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鼓励,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善于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教师提问最好不按定势思维从正面设问,而是从侧面入手,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如学习《孔乙己》时,对主题的挖掘可以这样提问:“‘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一人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表面从责任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质疑和探究的兴趣。

总之,语文老师要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必不可少。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自己敞开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如《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可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设计是:教师先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民主推荐组长,然后宣布竞赛规则,再进行竞赛。教师可设置以下内容:一是必答题,主要内容是课文字词和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二是抢答题,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顺序;三是复述故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是展开辩论,一组为正方,观点是“杨修恃才放旷,终至杀身之祸。”另一组为反方,观点是“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消除隐患。”从而挖掘文章主题;五是由组长总结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六是教师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决出胜负方。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创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在宽松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克服阅读教学的贪多求全。

多年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对作者简介、字词理解、段落大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拓展训练等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和和尚念经一样,无休止地重复。这种方法,贪多求全,得不偿失,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教学效率极低。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得坚持一课一得。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些目标要在某一堂课或每一节课去实现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编排、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一堂课都能重点实施完成一种教学目标,这样经过一学月、一学期、一学年、一个初中阶段,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就一定会有较大的增长,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会逐步形成。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单元要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到成长的烦恼与愉悦,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章情感的能力;第二单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会学生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第三单元教会学生怎样理清作者的思路,怎样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四单元教会学生怎样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第五单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第六单元培养学生善待生命的情感,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像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大幅度提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索。“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我们只要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五钟要质量,减负提质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一、导学案的设计

高效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展示”, 而所有学习环节的导引者即是导学案, 所以, 打造精品导学案尤为重要, 它是教学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导学案该怎样设计?我认为应该紧扣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对一篇文章, 首先, 要在思考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这篇文章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然后依据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导学案。比如,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 笔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和思路如下:

思考文本内容后, 笔者将本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确定为: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方法目标:1.课前让学生搜集文中涉及作家的资料。2.自主阅读法、合作展示学习法、自主写作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四位作家的情操情趣及他们间的真挚情谊。笔者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针对以上目标, 笔者在导学案的“基础过关”、“整体感悟”环节设计了字词、文学常识、介绍文章中几位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出场顺序等问题, 完成了贯穿于这篇课文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识记, 并通过了解主人公及其出场顺序这一问题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 同时也完成了过程方法目标1;导读案的“深入探究”环节的问题是紧扣本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 比如:“根据文中的语句来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本文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这两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 “怎样介绍人物群像, 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这一问题是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的。“深入探究”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求运用‘这是一个______的场景’的句式给课本中的插图配一句话, 使其内容更丰满。”设计这一问题既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回顾和提升, 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而学生对这一问题异彩纷呈的回答也证明他们已顺利完成我所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在“当堂训练”环节设计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写一写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者是某位老师, 让大家猜猜他 (她) 是谁。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并能迁移运用本文的学习重点, 同时进一步达到过程方法目标。笔者认为, 本课的导学案设计是成功的。

总之, 设计导学案应该紧扣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来设计。关于单子容量, 我认为应该少而精, 因为多而杂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长期预习作业多, 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感悟

FFS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优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有时,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甚至会让整个实验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 据观察了解, 部分学生常借助教辅书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他们预习时不熟读、领悟文本、完成导学案时不动脑思考, 只是简单地东罗西抄, 让教辅书代替了自己的结构化预习, 使得结构化预习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抄来的答案常常准确无误, 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是形式而已!展讲时照着抄读, 也是形式而已!尽管老师多次强调要在认真读文本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得出答案, 但抄袭仍屡禁不止。据了解, 这也是几乎所有语文科实验老师遇到的普遍问题。为此, 一段时间, 我很担忧实验在实践操作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后来我想, 实验肯定离不开创新和突破, 何不放手去尝试?于是笔者果断将学生参考书全部收上来束之高阁。这样, 学生不得不认真阅读文本、不得不自己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时为避免展示出错尴尬而不得不认真和小组同学交流。脱离了参考书的答案常是不成熟、不完整的, 但它是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的结果, 它远比抄参考书上的准确答案有价值有意义!展讲时其他组举手质疑补充的同学也大大增加, 学生真正从内而外地动了起来、活了起来。离开了参考书的束缚, 学生常常会给我一个个惊喜:原来A的知识面蛮开阔的!原来B的语言表达如此流畅准确!原来C的思想远比我想象得成熟!……看着他们为一个个问题争辩、看着他们认真地阅读文本、看着他们皱眉思考, 看着他们单上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我感到欣慰, 因为我明白了我的尝试是成功的!

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5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

1.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其内在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替代。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力达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教育思维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并意识到高效课堂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理念适时转变为“以生为本”,并通过学生的视角出发,适时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其次,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养成自省意识,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时及时加以纠正、总结,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教学服务;最后,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角色,由传统课堂主导者变为课堂引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高效语文课堂建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内驱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成绩,并形成学科思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堂构建: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课上踊跃发言,保证师生间的交流高效;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后,运用相应的创新性教学手段,例如创设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融入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思考,在有所感悟时进行文章创作。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教学目标设定要具有针对性、高效性

教学目标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导向,需教师由目标出发,针对每一个课堂?节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在教师方面,只有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完善,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深入掌握后,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设定的针对性、高效性,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教授实现学生知识点、语文思维、阅读习惯、写作技巧等方向的全面培养。

2.确保课堂高效导入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授工作通常由课前导入对学生进行呈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课堂导入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充分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用复习法、设问法、故事法、图像法等方式导入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提高。

3.课堂提问需具备高效性

教师在课上需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因此需教师具备相应提问技巧。本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通常利用的高效提问策略有如下几点:其一是提出围绕书本核心知识点构建相应课堂问题,实现核心问题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第二是通过拆分知识点的方式进行问题构建,在教学工作中,许多知识点具有复杂性、拓展性,教师可通过对知识点的细分进行课堂提问构建,促使学生循序渐进了解知识、吸收知识;第三是教师通过营造高效、和谐的提问氛围,在提问时与学生轻松交流、有力互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是通过多种提问融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育,在提问过程中针对同一知识点对学生提出不同视角的问题,对学生拓展性思维进行相应培养。

4.课堂知识点教授需具有高效性

高中学生在知识基础、思维构成、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差异性,需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通过分析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教授,为教学课堂高效性提供基本保障。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落实关键点如下:首先教师需对学生进行高效知识点教授和正确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课题等方面的引出,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差异性思维将产生有力的碰撞,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充分培养;最后,教师需在课堂上对学生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教师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内在语文素养,并通过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6

教师,作为创建高效课堂的主导者和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要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的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成长。

一、春城无处不飞花——自主学习 智慧碰撞

高效课堂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率,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最大限度的把有限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如何将有限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呢?这里以《枣核》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朗读领略文章中的神韵与风格,体会言辞中的美,通过对课文的朗诵来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生读完课文感受到课文的整体内容以后,再分组对其语言、情感、表现出的乡愁之情进行探讨,让学生更多的去触摸语言文学,学生之间可以合作探究、互补互促,学生在声声的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思念,感受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也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永不迁移的中国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高效课堂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活跃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创造力。所以在《枣核》一文中,学生通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妙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意识,便为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花一草都蕴含着强烈地情感,几颗枣核带着祖国故土的气息飞越大洋落在后花园的泥土中生根发芽,期待它能长出茂密的乡愁,如果也是一个海外的游子,你将会如何装扮自己的后花园?学生们积极活跃地探讨、争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说要放一块刻着“中国心”的石头,有人说种上我们南通市的市花广玉兰,还有说要种象征着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花中君子兰花、梅花。这活跃的气氛极大地带动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永远的教学的主体,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创造力,发散学习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激情引领 风采展示

高效的课堂不仅仅要求以学生为主,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改革中来,对语文教学要充满激情,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去熏陶学生,影响学生,打造充满魅力的高效课堂。

依旧以课文《枣核》为例,我在课文的导入语中设计了优美的文字:“鸟儿最想的是巢穴,小船最想的是港湾,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想的是家。即便走遍海角天涯,总忘不了门前的桥,屋后的山,佳节倍思亲,千里共婵娟。这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又有谁说的尽唱的完呢?今天,我们来倾听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他又吟唱出了怎样的乡愁?”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语言的艺术,用语文中独特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感受语文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层讲解,层层推进,并且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不断地丰富课堂内容。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更迭速度非常的快,所以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打造高效课堂就要不断的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与时俱进,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打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三、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学相长 和谐共进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相互之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下对课文的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相互之间共同交流,相互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以此作为寻找情感共鸣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描写故乡情怀的文章一起诵读,感悟同样的情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作进一步的提升,对学生的情感作进一步的升华。

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是活跃的,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发挥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精彩的展示上分享智慧。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都存放在高效的课堂中。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是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 篇7

一.教师仍需继续充电。

知识就是力量。在这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活水”, 课堂教学才能永葆青春。而如今,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师考核机制的拉动, 不少教学关系仍是: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语文课堂只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这种课堂教师惯于静态传授, 学生惯于被动接受, 学生懒于动脑, 容易走神, 更不会自主发现问题。

基于现状,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继续钻研新课程标准, 研究成功的教育案例, 转变教学理念, 备课突出学生“主动” (动口动手动脑) , 授课重在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和谐高效课堂是爱心洋溢的课堂。

于漪老师说过:“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感情的交流, 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是教不好的。”要构建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要感情投入, 主动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心态, 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 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切忌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我们要倍加关心呵护, 用我们的真心唤起他们的自信, 用我们的热情点燃他们脆弱的心灵。本人从教十余年, 教学效果一直不错, 因为我挚爱着这项事业, 用真情感动着我的学生, 他们爱语文, 他们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和谐高效课堂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

教师应关照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课堂倡导各抒己见, 开展百家争鸣, 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古怪问题、不着边际的学生, 教师应有宽容心理, 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 要心平气和地因势利导, 使其巧妙地过渡到正确思路上来。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和那些闪现着创新意识的火花, 教师要倍加鼓励, 相机诱导, 使其思维向更深方向发展。

曾记得在讲校公开课《石壕吏》时, 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官兵为什么不抓杜甫?这个问题不扣当时教学目标, 但思维价值含金量较高, 我立刻表扬了该同学, 并让大家讨论, 然后明确了答案:杜甫穿着官服, 官兵即使抓人, 也不会抓他。最后, 该生又补充说“老师, 我明白了, 杜甫做官却不住旅馆, 可见他真是一个生活俭朴、忧国忧民的清官”。该生有些“歪劲”, 但“歪劲”却被充分利用, 他的聪明才智也就被挖掘出来。

四.和谐高效课堂是学生心理自由的课堂。

民主是创新的前提, 自由就是创造的土壤。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心理安全”得到保证, 他们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才敢动口去问去说, 才敢动脑去想课本以外的问题, 这样自主互动、拓展运用才成为现实。实践证明:没有自由, 就没有民主, 更没有创造。那些过于严肃的教学行为, 甚至体罚的做法, 只会损害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才能很难真正展现。

五.和谐高效课堂是激励人心的课堂。

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就要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 能给学生以帮助, 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 又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 如“你肯动脑筋”、“你真伟大”、“你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你比老师高明”、“你的回答真精彩, 我建议大家给他鼓鼓掌”!这些赏识性的评价, 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内心愉悦, 努力思考, 热情洋溢地表述自己的自由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许多名师之所以教学成功, 是因为他们自觉实践教育民主和谐, 课堂融入爱心、信任、微笑、激励,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以他们为楷模, 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打造和谐课堂, 让学生真正展翅高翔。

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 篇8

一、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方法不完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得到不完善,因而造成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未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没有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最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不利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进而促使教学效果得到相应的强化、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在具体操作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

某小学为了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优化语文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未能发挥一定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因而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过程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教师为了实现学生对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需要为学生提供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空间,通过打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和小鸭等角色,然后学生画出相应的画面,在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从而加快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合理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能够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时间,还应该对课后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布置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对课堂教学效果加以巩固,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产生辅助性影响。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后作业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和下节教学内容的预习,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对课后作业进行精心布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并适当地涉及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为后期学习做准备,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高校课堂的构建提供相应的保障。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对高校课堂构建工作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适当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 篇9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神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本, 依学定教, 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 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二.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上课就好比打仗, 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备好知识、备好方法、备好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三.教师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先学, 让学生按照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 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问题, 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 变“学会”为“会学”, 然后老师再根据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 教师要“授之以渔”, 并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 使之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四.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也就是让学生乐学

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 使之成为快乐者,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借助多媒体教学媒介, 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改变过去呆板僵化、单调老套的说教形式,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宽松氛围, 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 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 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 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这其中老师也不妨利用打分的方式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如增加个人积分、团队积分:上课发言、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均可得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五.因材施教,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也就是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结合等必须做出适当的安排。以前的教学, 有时候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部分课时过于注重内容学习, 忽略了善练这一重要环节, 导致教与学不合拍。课堂上学生是听会了, 也明白了, 可一做起题来, 又不会了, 让人明显的感觉到基础知识不扎实。针对这个问题, 我就增加了课训时间, 强化了分层教学, 设计易、中、难三个梯度的题,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此这般一段后, 我深刻地体会到,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说和做, 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当然, 课后适当的练习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天的作业, 并培养学生课后巩固的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 认真复习一遍, 该记忆的记住了, 该理解的理解了, 然后再做作业, 这就等于一天一次考试了, 也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 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通过以上学、思、练的结合, 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高效”。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一般来说, 教师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种本能喜欢之情, 关爱他们比较多, 这种关系容易建立起来。那些差生, 上课时, 也要尊重他们。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 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 把你当真朋友, 信任你、依赖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篇10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 教学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由于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过于的刻板,学生在课堂上势必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受到影响。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几种高效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1]。一,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适合中职学生。由于中职学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是社会考察人才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一切资源,包括,手机、教科书以及其他资料,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在课堂上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部分原因在于课堂时间安排得不合理,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教师将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划分,课堂上的前十分钟用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在进行简单复习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并且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通过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对新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进而建立中职语文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课堂上的所有新知识。

三、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 进行有效的配合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密切的配合,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出现了课堂上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教师配合不好的问题。针对于此种情况,学生应该与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在心理上排斥语文的学生, 应该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且在内心里建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主动的去学习语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会自觉的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有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2]。其次 , 教师在中 职语文教 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学生在受到教师的鼓励后,能够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而有助于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做好课堂总结工作

课堂总结环节非常重要,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每堂课的学习中需要了解哪些是重点知识, 哪些是次重点知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而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帮助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将本堂课讲授的知识分成几个模块,分别为重点知识、次重点知识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 主要是针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并且对次重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而教师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在课下可不用复习,这样学生在课下的复习中更加具体针对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安排学习时间, 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实现了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3]。

创新——高效语文课堂的精髓 篇11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国诗人莱辛说过:“追示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宝贵。”语文课改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注重发现的过程,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感知、体验,获得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而不仅仅是记住课本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授人以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利用最新知识去引导学生,找出教科书滞后甚至是欠妥的地方,在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在消除怀疑中前进,在挑战探索中成长。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新的创造。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答案的丰富多彩。如《繁星》一课的探究设计:“找一本最新的介绍星星的科普读物读一读,约几个好朋友,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你的体会。”通过引导,学生们已不再一味地把星星比作母亲、朋友。他们有的把星星比作一本介绍科学知识的书籍,在向人类展示无穷无尽的知识;有的把星星比作大海里的浪花,难以捉摸;有的把星星比作天眼,是上帝在窥探人类的奥秘;有的把星星比作自己的梦想,奇异而又数不尽;有的把星星比作古今中外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知识在更新,各学科间也在渗透交叉、不断融合,因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更多地借助于对知识的整合。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现有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跨学科联系的本领和全方位思维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能力。如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利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如果能适时地引用一些政治学的观点,不仅会使文章的立意新,而且会使立意显得更有深度。

二、在写作指导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开阔视野,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并触摸社会的脉博,用自然的结构、流畅的行文突破公式化、三段式的通用应考作文的藩篱,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新意的佳作。

阅读要做到涉猎广、取舍精、储养分。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其间的文学精华比比皆是。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广泛阅读,从中体会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朱自清《背影》中感人的亲情等,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写作时的创新汲取养料,积累素材,做到心中有沟壑,下笔如有神。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多媒体、互联网一步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今天,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网络作文、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对这些新的文学样式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走进这块新天地,去认识新的世界,感受新的气息,开拓学生的思维。

思考要做到观点新、多角度、重突破。阅读文学精华,发掘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本质。这就需要多思考。如面对自然界秋天黄叶纷坠的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应想到我们在秋天收获的累累硕果,也应从内心更深地领悟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更深层的生命意义!

阅读文学精华,体悟社会人生,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拓出独到的理念,把思想和情感带入崭新的境界中去。

写作要做到结构自然、行文流畅、真情表露。“虎头、猪腹、豹尾“的观点,点明了文章各部分的地位和分量,但同时也成为了应试作文的固定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刻意注重文章结构的精巧,而使自己的思想主旨得不到充分的表露。笔者认为,应多鼓励学生写些能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认识、看法的小品文、杂感、片断、散文、小小说等,努力做到文笔流畅清新,结构自然和谐,如行云流水;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露,是自己真实写作能力的展示,便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认知与写作水平。

总之,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奋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实现陶行知行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在,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篇1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还有什么方法能比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做某件事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 渲染一定的氛围, 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自主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学习《阿里山纪行》时, 我用曾在大陆流行的《高山青》导入新课, 当教室里回响着歌唱者那甜美高亢的歌声时, 我发现学生全都情绪高昂, 他们似乎迫不及待要在文中寻找歌曲所展现的“美如画”的阿里山的风光。有了学习热情, 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课堂自然高效。

音乐激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因为学生都喜欢听歌, 尤其是在非音乐课上听歌, 学生会觉得这是意外的赏赐而激情勃发。除此之外, 每节课的导入语也很重要, 这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共识。精心设计的导入语, 会让沉闷的课堂掀起波澜, 会把学生带入设计好的遐想境地, 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重视预习, 做到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语文教学也一样。预习的充分与否,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在授课前教师应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这里的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读几遍课文, 抄抄生词, 而是要精心安排预习任务,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当然这个问题的设计既要统领全篇, 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萧乾的《枣核》, 在预习时只要抓住“朋友要枣核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这一设计, 就可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 学生来到课堂就是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问题来, 听课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放开课堂, 倡导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常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锁定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所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逐步增强合作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 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如:初一课文《安恩和奶牛》最大的特点就是悬念迭出, 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安恩究竟把牛带到集市上干什么来了?为什么不卖?直到读完才恍然大悟, 她是带牛散心来了, 她把动物看成了自己的同类, 把关爱动物做到了极致, 让人肃然起敬。文章就是在悬念、猜疑中让人物的形象逐渐清晰、丰满、深刻。因此,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 安恩为什么带着奶牛到集市却不卖?她到底带奶牛到集市上做什么来了?你怎么看待这个人?”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思考、争辩、探究、总结, 让他们在“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 充分享受到“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自得之美、发现之乐。

四、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个性的, 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 从作品中感悟到的就会有所不同, 年龄、阅历、情感、角度, 无不相异。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视野开阔, 见多识广, 思维特别活跃, 接受新事物特别快, 对课文的解读往往有自己的见解, 这些理解不仅是多元的, 也是全新的, 甚至于是令人始料未及的。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它说出来, 无论对错, 师生一起讨论分析, “真理会越辩越明”。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兴趣大增,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却提出“雪地捕鸟”是对小动物的残害, 不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应去掉为妙。对于学生的这种认识,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没有读懂全文, 没有领悟到课文的主旨。此时, 教师应尊重、疏导而非断然批评、斥责, 要耐心委婉地引导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样的质疑, 并没有影响课堂的秩序, 在讨论分析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社会功能下一篇:假面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