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共10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方式及目的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语文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效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显现生命的灵动,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语文的氛围之中。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然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一般都停留在学习基础知识及考试成绩的阶段;上课形式呆板、枯燥。学习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很多基本技能,学会逐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通过读书提升自我,但现今的教学方法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知识,是否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然而,很多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呆板,上课只是单纯地将课堂知识板书出来,再进行简单的教授,将教学重心放在让学生单纯学会书本知识;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少独立的思考,思维方式也得不到锻炼。
(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一旦教师教授的速度稍快,学生的注意力就易分散,那么以后就很难再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多次累计之下学习成绩就会慢慢下降,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教学效率自然受到影响。另外,教师只是将课本知识单调地讲授出来,不注重学生情感、兴趣的培养,学生与课本知识没有交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要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转变观念。
小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部分,也是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目的的中心。相应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需要得到加强。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开展合作学习,增强责任感。
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强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强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等。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和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
(三)恰当多媒体教学,创设高效课堂。
电教媒体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走进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萌发“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使教学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学生感受一种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授课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配合授课内容。如在讲解《将相和》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打破传统的“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相应的学习活动。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本剧的演出,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的能力,提升丰厚的语文素养。
(五)注重教学反思。
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认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也一样,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教学才能有所进步。
三、结语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传统;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实际行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与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知识层次的差异,进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教无定法”是一直倡导的教学原则,我们要灵活地应用模式,探索出高效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精彩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吴世红.新课改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2010(06).[2]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05).[3]王晓玲.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1).[4]闫晓燕.新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考试刊,2015(09).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来说,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参加的一种复杂互动活动,需要老师拥有足够的艺术手段来进行指导,同样还需要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进行辅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保证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准,因此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目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按照新课改大纲的指导,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我们高效课堂所必须要包含并且要有机利用起来的核心思想,也是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
一、高效课堂的意义
何为高效课堂,就是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来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任务,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讲,就是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完成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并且效果也要很突出、有质量。这就对现在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与以往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不冲突。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高效课堂的有效烘托和带动,让师生更好地进行课堂互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新课改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任务。
二、积极推进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语文教学要重点着手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条件,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对重点知识进行预习,掌握好整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和重要的生字生词,通过一些辅助工具书和参考书,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更好地去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种课前预习不仅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也能很好地让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相应的,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是一味地讲课,而更要突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这种高效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进行学习,进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推进小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地增加动手、动脑活动,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小组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促进集体学习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索和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能够引发大家兴趣的话题和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符合小组学习的话题进行整理,通过课堂上的有机整合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高效课堂构建所必需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了质疑和提出问题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敢于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质疑被提出后,老师应该针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给学生一定的指引,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大家讨论和交流,特别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小组内成员的经验,让小组内的成员来尝试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很好的学习气氛,通过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烘托,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这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要容易很多,从而能很好地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也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和乏味,课堂教学秩序井然,而高效课堂的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通过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推进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协助,让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课堂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需求。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小学教师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其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工作两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对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根据自己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经验,特撰写本文,与大家分享我的成果。
一、构建高效课堂
1.创建轻松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对于不了解的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因此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对于课堂气氛的把握,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师所讲的文化知识。许多教师都了解这一教学前提的重要性,但是采取针对性教学方式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凭着自己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讲解知识,但是却很少注意讲课的语气。而教师保持和蔼可亲的语气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课堂,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转换自己的思维,除了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作引导,还要注意到语文故事性和学科的优势,积极地制造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引导思维品质
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兴趣,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游戏情境、组织汇报讨论、注意观察比较、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针对题目引发学生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什么故事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与别的父与子有什么不同等。接下来就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方法去分析、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3.多样化课堂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外面的世界,对于在教室中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针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都会找寻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针对性的教导,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措施的使用方面加以学科间的整合,以达到高效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比如,学习《奇怪的大石头》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观看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此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语文是一门文学类学科,进行学科整合时,与思想品德这类学科整合可以更加完美,比如,学习《我不能失信》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讲解的知识联系到思想品德课程中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推动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此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还要格外注意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把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口头引导变为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用新奇的画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讲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程时,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与口语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文的讲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方式加以呼应。为此,我搜集到许多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根据各方面实力进行平均分组,然后再在课堂上把提问的对象由一个学生个体转变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强化他们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多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使用这两种教学手段的同时,搭建小组之间竞赛的平台,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竞争的意识,促使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全班学生的全面进步,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以一个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每一个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未来当作自己肩上的责任,用最积极的教学态度,采取最耐心的教学情感,积极地响应国家关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志霞.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群文天地,2013(1).
构建高效课堂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篇4
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 江国权
上学期,我们语文科组全体教师继续围绕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着各种模式的探索,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现将我们的教改实践总结如下。
一、强化小组合作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1)强化小组合作机制。比如由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作为小组发言人,工作细致周到者负责记录等,避免小组交流讨论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2)完善小组评价体系。小组表现一天一点评,一周一小结,一学期一总结。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自豪感。
现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熟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强化并且优化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合理化,使之常态化。
1、课前:重视预习工作,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以促进课堂的高效率,真正体现先学后教。我们把“先学后教”的突破点放在了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们精心布置了具体可行的自学内容;对自学的步骤和方法给予指导(对个别自主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还给予了差别化指导),对自学的效果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新课之前都要先行充分自学:比如可以从课文“学习提示”中寻找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也可以从课后练习中寻找思维闪光点,还可以从教辅资料(或者同步配套练习)书中归纳本课知识点。学生先自行梳理字音词语,字词突破和语句疏通基本由学生借助书本注释和《现代汉语词典》在课前完成。然后按照文体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和局部赏析,最后提出自学中生成的疑问。
2、课中:少教多学,合作探究,敢疑善思。在课堂上,尽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自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节课安排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都引导他们先自己研讨,有一定的想法后再和小组成员交流,每人都要发表意见,都要注意听取别人的看法,对不同的看法展开辩论,在综合吸取组员的思想精华后,在全班展示发表意见。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领悟和自我评价,采取自我点评,小组评价,全班合作探究归纳等多种方式,自学、他教、互学三结合,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自己归纳领悟出来的或者是从同学身上学到的,因此掌握得比较扎实,提高得很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益。
3、课后:反馈交流,提高完善。课后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反思自己的教学,又在反思中不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提升原有的经验,修正行动计划,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反之亦然。
三、精心备课,化繁为简,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备写每一篇教案。集体备课重点交流高效课堂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具体的篇目或知识点如何才能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布置作业才能做到少而精。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不赶进度。每一篇课文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知识不讲;只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讲清楚的知识,老师也不讲。其中,初三级备课组由于表现突出在全校12个参选小组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先进教改团队”光荣称号。
四、加强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语文科组的上课和评课力求精益求精。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都能认真备课、上课,切实贯彻和落实学校的16字教改方针。对每节公开课,我们都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各位老师公开课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解决途径,收到共同促进、提高的效果。其中唐月贵老师还给初一级新生开了“语文学法指导讲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10月31日到11月1日,我们科组集体到南海实验
中学去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其中,黄茹老师写的学习心得体会《南海归来思教改》一文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赞赏。12月6日万美娥老师到广东省实验中学去观摩为期3天的教学活动,回来后在科组会议上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她的体会,我们感同身受,收获匪浅。12月30------1月1日,刘彩华老师到广州华泰宾馆参加两岸四地教学研讨会。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打算在开学第一周的科组会议上再来共同学习。
五、教改科研,成效卓著
上学期,我们科组全体老师都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其中王
毅、罗华静、胡艳芬、万美娥4位老师被学校评为“教改标兵”。李敏华、宋
梅、陈
健、蔡
冰、吕会敏5位老师被学校评为“教改积极分子”。江国权、胡艳芬、莫林
二、万美娥、劳静文、罗华静、李敏华、龙宇君、吕会敏9位老师的课被学生评选为“最受欢迎的课堂”。
科组全部老师都参与了国家级课题《高效课堂之“少教多学”研究》,老师们严格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做好每一个研究工作。2013年12月,胡艳芬老师的论文《少教多学 把时间还给学生 将课堂变成学堂》和刘彩华老师的论文《浅论语文课堂中“少教”与“多学”的实施》均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首届年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罗华静、蔡冰、劳静文三位老师的论文荣获二等奖。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挑战更大。所谓“教学相长”,教和学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想取得教改的全面胜利,我们的目光也是时候要聚焦到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身上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如何培训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身上。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篇5
【摘 要】 在近两年的课改实践中,新课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得以突显。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离新课程标准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高中学段的实施,从省级到地区各教育部门都把创建高效课堂做为教育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这里所说的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采用适当教学方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师生的教与学都达到一种轻松、愉悦、高效、质优的最佳教学状态。近几年来,笔者在深研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目标。掌握课程内容,完成课程标准目标,就必须明确教材中每一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来解决,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教” 和“用什么材料教”。但也不能把教材当成教学的目的。要完成课程目标,必须把教材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来进行,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来定,能够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2.优化学法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给予恰当的学法指导对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课改后的高中英语教材篇幅长内容多,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1)预习阶段。必须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教材大致的内容,让自己对本课内容的重难点做个初步的判定,在教师讲解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对词汇、对话、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测试,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2)自习阶段。自习是了解教材的一种良好自学方式。通过在自查中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已知的知识来探索未知的词汇语意等,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些课程重点,有些学生也能在自习中独立地理解并掌握。自习是学生通过已知获得未知的有效途径。(3)设问阶段。这个阶段是通过深入钻研、自主解决问题学习,通过预习和自查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重点问题,并结合课文的提示问题和课后练习中的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再通过设问的形式,对教材深刻挖掘。这个阶段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浓厚兴趣。
3.选择恰当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能否取得成效,能否让课堂教学高效,学生词汇量的学习与积累起着决定作用。学生记忆的词汇量越大,那他在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时遇到的生词障碍就会越小,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就会越准确。但新课标教材中词汇量的大增,再加上英语在西北地区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少,这样给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困难。作为英语教育者,不断探索归纳一些英语词汇记忆方法,选择恰当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使学生词汇量累积大增,就可使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化。如:(1)趣味联想法。即教师在讲单词时要善于联想,把单词讲得妙趣横生,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住所学的单词。例教名词“bride” 和“bridegroom”两个词时,我启发学生“bride”怎样变成“新郎”时,他们思考片刻便说“有了房子的就是新郎”,学生听后,开口大笑,学生在笔声中轻而易举地把两个词的音、形全部掌握了。(2)话题讨论法。学生喜欢自由讨论的活动,我经常以话题的方式来引出一个单元的单词。在教高二Unit 2 Poems时,以一张雪花漫舞的图片导入雪莱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导出一系列单词 poet(诗人),poetry(诗意)。接着讨论作者写诗的目的时,convey(传达),emotion(情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并掌握了。
3.在反思中提升教学能力,创建高效课堂
高中英语教师教案简单,这是不争的事实,写反思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抽出反思的时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写教学反思习惯养成也不是一节课,一两天就能行成的。每天进行 “课后思”,简短记录一节课的心得;每周写“周后思” 或“单元思”,对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每月写“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半学期进行“期中思”,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这样坚持一个学期,期末时写一个全面总结性的教学反思会让自己有不少的收获。这样也能慢慢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只有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才能使教学方法得以改进。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反思,才能创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6
新课改下如何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 王清华
摘 要: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素质水平、能力水平等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探究;导学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只是为了最后的高考,这样的教学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让学生感到语文的枯燥,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最终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好铺垫。
一、提倡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
以人为本,凸显学生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提倡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并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取的就是小组自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之前,我已经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和情感目标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当然,这些都是每个小组在课下进行准备的。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选择1~2组优秀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试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更新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明白“套子”的意思。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中不足的地方进行点拨,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对其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已经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本文主题。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之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2)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分析上述问题。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文本中所要展示的思想情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精编课前导学案,提高教学目的性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前导学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而且,课前导学案改变了由教师一味地教的情形,它将课堂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同时,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导学案中,逐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基本知识自学: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
A.倩影(qiàn) 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
B.袅娜(niǎo) 独处(chù) 幽僻(pì) 煤屑(xiè)
C.颤动(chàn) 纤腰(xiān) 弥望(mí) 踱步(duó)
D.酣眠(hān) 乍看(zhà) 敛裾(jū) 宛然(wǎn)
2.作者是怎样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
引导学生在课下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将自己没有明白或是把握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涉及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进行提问,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而且,质量高的导学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了基础。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魅力与价值,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凸显学生主体,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姜清平。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师,(18)。
[2]吴靖。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J]。新课程:下,(02)。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上犹中学)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改实施以来,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着眼长远,立足本质,时时不忘“主体”。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必须达到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意识,在课堂上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
二、了解学生学情,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研究教材,在新课标理念下备课。备课中最主要的是“备学生“,就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本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点、思维情况、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方面进行充分认识。教师通过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何教以及教什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联系教材,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选择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农村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有的甚至不会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背影》一课时,上课开始后,可让学生通过一件事来说明自己眼中的父亲。通过学生发言,了解学生与父亲的感情。然后导入新课,学习作者眼中的父亲。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并思考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二读课文,重点刻画的是第几次,怎样描写的;三读课文,文中作者几次流泪,表到了怎样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再次描写自己眼中的父亲。这样,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父子情深,了解了写作方法。通过与课文对比,再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仿写,学生对父子亲情进一步深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深入人心,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设备相对较差、信息闭塞,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阶段已经有了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农村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农村学生对宇宙很生疏。教师纵然口若悬河,也不能完全解释透宇宙是什么。教师课前可以下载一些视频短片或制作课件,使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对恒星、亮(暗)星云、银河系、外星系等有了明确的认识,了解了课文内容,也弥补了宇宙的相关知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可运用文中的语句解说,溶画文于一体,通过欣赏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人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真学习课标,努力钻研课本,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堂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本是教师教课的依据,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所以,老师要慎用参考书,认真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
三、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第三,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四、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用。“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创建学习型课堂
在师生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是平等的,应该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型课堂。
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敢于质疑、主动提问,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小学课文绝大部分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人情、移情、冶情。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舒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优质高效课堂,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自主合作的语文教学模式 篇9
仙城中学 高二语文 郁玉霞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教学过程中的这两个方面,孰先孰后,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琢磨、设计和安排。教学似乎教师先教,然后学生跟着学,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语文学科。然而,新课程标准却强调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一理念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形成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的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较之传统教学将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
一、以学定教,以疑促学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疑问为学习动力,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利用课内测评反馈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这样因疑而学,学而后教,教而后又疑,疑而后又学,形成自主循环,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老师要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时候介入,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能教在点上,学生的学能学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的内容视同学们自学的程度而定,学的内容通过疑问来激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构建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性学习
学习共同体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包括老师)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它们在这一共同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专长。因为,当学习在群体合作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激情会达到最佳状态,当学生处于孤独无援的情况下,激情就会下降,学习劲头会懈怠。我把学生编成八个小组,四个大队,每组七、八个人,每两组组合成一个队,每队十五人左右,每组一个组长,每队一个大队长,小组间合作,大队间竞争,这样既合作又竞争,在每组间成员们荣辱与共,队与队间每次讨论必有一方被挂黄牌。
2、课前预习三步曲 我们可以把预习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大预习,或叫总预习,即开学时花出一个星期时间作总体预习,要求看前言、翻目录、订计划、定目标、找兴趣点,写出学习方案,这级预习旨在让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学习有自己的思路,避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第二级为中预习,或叫单元预习,以单元教学为预习单位,要求学生在单元讲授前,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习大体内容。制定单位学习计划,并要求每单元要设计一套测试题作为自我评价,第三级为课前预习,在单元预习的总体轮廓清楚下,我要求每篇课文要有自己的预习材料,这个预习材料就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要求每个成员对每篇课文提出十个以上的问题,问题包括:
一、我弄不明白的问题,二、我感兴趣的问题,三、我有自己新见解的问题,每个人对三项内容填写,在上课前交给学习组长、学习组长进进行归纳后,把主要的问题交学习队长,学习队长对本队的问题组织讨论后,形成大队讨论提纲,包括本队已解决的问题,尚未解决的问题;本队哪些人对哪些问题很感兴趣;本队成员中哪些人对哪些问题有创新性理解等。并以此作为课堂讨论的发言材料。队长把这份提纲交给老师,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整理后,开始制作课件,针对学生的问题确定课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3、三种课型,以疑贯穿
除了每个单元每位同学要完成一份单元测试题之外,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相互质疑。每篇课文一般分三节课,第一节课为讨论课,第二节课为展示课,第三节课为检测运用课。讨论课中,我要求每个队长把组内讨论的情况在讲台上向大家陈述,其他队的同学对该队的陈述内容进行“发难”,如果该对能以理服人,自圆其说为胜。第二节课为多媒体展示课,老师把课文大概内容利用多媒体作展示,以解决大部分同学的疑问,引导学习,规范认识。第三节课为检测运用课,我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作进一步的互相质疑,开展组内检测活动。
二、以兵教兵,以“文”教“文”
在自主性学习,我强调以强带弱,以优帮差的做法,实施“兵教兵”的策略、要求成绩暂时落后的要“拜师”,在同学中选一个较自己中的同学为“师父”,“师父”的职责是帮助“徒弟”赶上自己或超过自己,“徒弟”在学习上有某些困惑,“师父”要帮助解决。当“徒弟”有两次以上成绩赶上自己或者超过“师父”时,“师父”就可卸任。这样形成一种学生间自主合作、相互帮促的学习关系。
同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教学自己,每位同学要捕捉课文的美点,并加以借鉴,利用“仿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形式对课文特色加以消化,化为己有,让课文成为规范自己语言的载体,毕竟,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文章。
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评价反馈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和学有所乐,每篇课文学完之后,都要求有学习心得,学生要反思:我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获得了„„包括积累了一些什么词汇、语句、字、音、形、义,我对这篇课文的艺术手法上有了哪些启发,本文的思想上给我一些什么能动等等。这些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的评价内容,也是实现知识转换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心得的整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动机的良性发展。
学有所用,是贯彻学以致用学习理论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我要求学生会用知识,一般是采取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加以展示,如在讲古典小说时,一些同学研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审美取向,《红楼梦》人物研究、“三国”人物形象意义,讲完戏剧时,一些同学会自编话剧,讲古典戏剧时,一些同学也开始研究起地方戏剧与古典、戏剧的渊源。
学有所乐,是保持学习效能的主要指标,事实上,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多少东西的,正如一句行话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成绩,关键是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正如孔说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充满激情时,何愁成绩不好?我关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并着重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
1、与学生商量,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武断与专制是扼杀兴趣的刽子手,我在较大的问题时都采取与学生商量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作主的特点,因而融洽了师生关系,找到了双方情感的共鸣区,学生就看了持久牢固的学习愿望。
2、保持愉悦的课堂氛围,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课堂上,我尽量保持愉悦的情绪、祥和的态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3、积极的评价,为使学生找回兴趣,增强自信,我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取正面肯定式,积极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很快对语文学科充满了兴趣。
四、加强监督,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09-23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12-28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07-20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05-17
新课改下小学阅读教学07-18
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12-19
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12-08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有感05-09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