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2024-09-23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共12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理念更加实际, 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培养;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更适应实际的需求;教学设计更加新颖, 更加注重新技术现代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改带来的春风。

一、教学理念方面

新的教学课程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 老师是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中。老师讲什么, 学生学什么。传统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和教师往往处在一个地位不同等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气氛相对严肃, 教师和学生课外交流较少, 且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志趣, 同时也更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下, 教学理念注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提倡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老师也能结合学生的思想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态, 营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外的交流, 通过谈心、爱心访谈等方式,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和教师关系融洽,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 往往一直把统编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几乎每年教材都没有大的改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依照课本教学, 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 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有些课本内容比较陈旧, 所传授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对小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要求, 但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仍然不会把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仍然会继续传授下去, 导致内容陈旧,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如在三至六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 相应的教材常常围绕着如看图作文、写人、写事等几个模块, 而诸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记一次有趣的活动”等题目的作文陈旧俗套, 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或者是用一些套话、俗话来敷衍, 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同时, 教师通过教材的知识让学生不断的重复一些机械、枯燥的练习,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阻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结构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常的教学。由此,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提倡教师要开展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把课本知识作为基础的教学素材, 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素材。如利用如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器材, 开展图文并茂教学, 走出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真正地学到时代所需求的知识, 真正地学有所用。

三、教学设计方面

长久以来,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式较为呆板、单调。教学设计方式主要以结合课本知识, 完成基础教学为主。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迎合课本教学的要求, 对于教学设计没有做到细化, 而且随着课本内容的不变化, 使得教学设计基本也没有什么变化。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展,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要求教学设计更加细化、更加有针对性。新课改下, 教学内容已经由传统的课本知识教学, 变成了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结合课外知识的教学。因此, 我们必须冲破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以新理念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来代替传统的教案。因为一篇好的教学设计, 能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学生的智慧、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反应出来。

新课改下, 教学设计应该更加细化。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学年的教学目标, 也要注重单元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有专项教学设计。如宏观的教学设计, 主要以制定目录教案为主, 通过充分把控课堂教学时间, 使任课教师能够通过按照宏观教学设计完成学期、月、周的教学计划。微观教学设计,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如在阅读课中可以设计通过课前预习阅读、课堂教学阅读、课后练习阅读的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中还要对三个阶段进行细化设计。如在课前预习阅读中设计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找出相应的生词和重点句式; 课堂教学阅读则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帮助学生解决课前预习阅读中的困惑;课后练习阅读则设计出较为有效的复习方案和针对性的习题, 帮助学生能够理解、巩固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而专项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积累, 并要对平常教学进行专门的研究, 针对平常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难点、重点进行专项教学设计, 意在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惑。

四、教学评价方面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主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指标。考试分数的高低, 成为教学评价的杠杆。如果学生考试分数较高, 班级平均分高, 则往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各个方面和学生的学习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 反之亦然。纵观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发现其较为片面单一, 不能有效科学的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这主要因为考试分数的高低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分数只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杠杆, 而无法完全成为现阶段所提倡素质教育的衡量准则。

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都多样化。既注重了学生应试能力的考察, 也更加注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既有识字、写作、口语等学习能力的考察, 又有诸如写作兴趣、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素质教育下非认知领域的考察。评价过程尊重学生差异化, 采用分层的评价模式, 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 深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通过评价, 找出学生们各自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方式逐一解决。

五、结语

总之,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 使小学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发展, 适应了现阶段社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实际中, 使教师和学生都从新课改中受益匪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到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素描, 可以管窥其全貌, 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素描

参考文献

[1]张伶俐, 章慧芳.课改给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带来的新变化[J].江西教育, 2009, (08) .

[2]朱国荣.浅谈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新课程, 2010, (12) .

[3]商晶.小学语文教学论课改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 2008, (05) .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2

对教师而言 ,先进的教育观念不仅会影响其教育方式 ,更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 “教书育人”、“以德立教” ,更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完善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 ,倡导新作风 ,树立新形象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 己任 ,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活的根本 出发点。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教育观念 ,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修的培育 ,应从素质教育的 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来开展 自己 的教学动 , 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路径并不断创新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帮助他们塑造品格、完善心性 ,真正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的培养 目标 ,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二、注重平时积累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 ,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从以往 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 ,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摒除以往 的死记硬背 ,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 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 ,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 ,在学习《身边 的科学 》 这篇说明性课文时 ,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抨顺写法上的脉络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晤,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还能深人挖掘学生 的内在潜能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好奇、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以吸引学生兴趣为切人点 ,创造 条件使语文教学的内容迁移到学生兴趣浓厚之所在 ,辅之以生动化、趣味化的讲解 ,做到以兴趣放飞学生心灵。具体而言 ,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普遍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层层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开动脑筋 ,联想下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场景或情节 ,锻炼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 自豪感;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爱上课堂 ,爱上语文。

四、丰富教学模式 ,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 ,把这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人课堂 ,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 内容。在小学语文 的教学中 ,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 的有效手段 ,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 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在学习《看浪花》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 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的方式 ,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 ,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 的气势与壮丽 的风光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 ,学习《四季 》 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带人大 自然 ,从大 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 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以情动人 ,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知识基础与技能;理性引领与评价;教学智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笔者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商榷: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中发现,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教师们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有一次五年级的《月光曲》中,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发情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这位教师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笔者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设计的花哨导致语文课堂充满了形式多样的才艺演示。如果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把课堂仅仅当成教师霸道地向学生灌输死板知识的“讲台”,那么,在我所见到的新课改下的许多教师,正同样错误地倾向于把语文课堂当成了师生“才艺演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乍一看很生动,其实却缺少语文内容。何谓“语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了听、说、读、写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所以说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语言教学艺术和智慧,摒弃依赖五花八门的设计,避免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才能走进语文教学优质课的神圣殿堂。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4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 语文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往往过于追求营造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上对一些话题的铺垫和延伸过于繁多, 因而出现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现象, 从而忽视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优化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2.阅读教学课前备课缺乏针对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前期备课缺乏针对性。前期的备课形式不够科学, 一般是以语文老师的教学用书为参考依据写出教案, 甚至是照抄现成的教学方案, 没有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备课, 因此教学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3.没有一套合适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受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学的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陈旧, 没办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没有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偏离。

4.没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老师固然重要, 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要载体。许多语文老师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不够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太少, 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程度来推进课程, 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根据单元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 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阅读内容, 深入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内容的结合点, 准确的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目标, 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 让学生在阅读的体验中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规律, 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的难以程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也要坚持语文老师的主导地位,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阅读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的创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小学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对小学生进行扎实的“双基”训练;并且从文章的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中心思想方面进行“精讲”, 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悟;此外, 还要注意讲练结合, 比如进行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 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根据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特征,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大纲内容, 适当地补充语文信息, 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方式,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或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 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

3.开展自学交流合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精心的准备, 设计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展中, 教师可以把阅读提纲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很有限, 在“自学交流”这个环节, 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 告诉他们应该自学什么内容, 比如教材内容的背景、体裁以及着重要注意的问题等。教师还应该告知学生, 自学交流与预习反馈是不同的, 预习反馈是从教学目标上的泛读, 自学交流则是将课本内容的了解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 也可以有节制地和周围地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多多走动, 了解学生最不解的问题所在。通过自学交流, 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地了解, 课堂学习更轻松,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以划定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小组中巡回指导, 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 进而才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 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正确的、客观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一套普遍适用的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 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 以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19-20.

[2]舒倩, 黄德艳.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途径.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56-57.

[3]范晓燕.美的真体验——浅析语文阅读中的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S2) .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篇5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它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训练小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好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坏的课堂教学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笔者提出了几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1.前移教学关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小学语文唯一的途径。他们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自制力不够强大,更不用说自学能力了,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会课下复习或预习,所以教师认为应该把学习全部放在课堂上,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教多的知识点。但实际上教师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开始就要逐步培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拿预习这个学习习惯来说,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预习的意识,通过讲解或举例等方法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预习,教师可从中引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制定预习纲领,以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预习的一些常用的方法,避免学生预习效率低等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有好动爱玩的特点,所以他们上课时一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往往上课不太认真听讲,甚至有些学生说话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一些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来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学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教学上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教授的方式,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当前的教育形势,改革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出现的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静 听 花 开 的 声 音 ——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案例1:川垣学校李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李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

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案例3:川垣学校霍瑾老师在执教《窃读记》时,把生字熟词编成了儿歌 :“踮脚尖,钻腋下,贪婪窃读心惧怕。饥肠辘,腿难撑,挨饿受罪终长大。” 案例4: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2、尊重差异,以学定教。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案例5:川垣学校陈晓荣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识记生字。因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上,教师还安排拓展练习,让学生给“门”、“墙”、“黑板”、“窗”、“课程表”等字在教室里找到“朋友”,为学生创设渗透识字的氛围,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案例6:民和县教育局在对本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后,提出了“让位教学法”,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同学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小小的学者鼓足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案例7:川垣学校李晓红老师在执教《特殊的考试》一课的写字时,没有逐字指导,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难写的字,比如“考、试、及”等字,组织学生重点交流,其他的字则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自学的形式解决了,虽然本课生字较多,而且笔划比较复杂,但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差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课堂上,看似教师“教”的少了,实际上是把“学”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更会促使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学习。

3、平等交流,师生互动。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诵读、一起奇思妙想„„语文学习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案例8:川垣学校郭秀萍老师在执教“梦想”这一单元时,当教师问及学生自己的梦想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月球上看一看”,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这时有位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管老师高兴的回答:“老师的梦想就是希望你们快快长大,超越老师。”提问的学生满意的坐下了,学习在融洽的氛围中继续着。这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的瞬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2.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

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存在不少问题的,如:一是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二是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因此,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3.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世界对课文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实中教学,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但最终也只能是一出无意义的“闹剧”,因为40分钟的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分割得七零八落,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二、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首先,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其次,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拓展训练:①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其作用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奇晓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对策[J].小学科学.2011年05期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教学初探 篇7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只有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深入分析, 使教学顺利进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 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升道德品质,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 增加学生的体验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 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有效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目的。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和体验,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上的责任, 使品德教育起到实效。例如, 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花制作一个头饰,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花草树木”的真实表演, 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爱护花草树木, 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使教学实现了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 并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反映到他们的行为上, 增强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针对问题进行辩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 包含很多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现象的对错, 并通过开展辩论会让班级中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他们通过辩论更加明确了对与错, 强化了他们的是非观念。例如, 在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让他们辩论:网络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弊?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正反两方陈述观点, 让他们明白了网络对自己的利弊, 并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制力, 使网络在生活和学习中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辩论的方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辩论过程中积极思考, 努力寻找支持观点的事例,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通过辩论, 让正确的观点越变越明, 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并让他们学会了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 使品德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作用。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 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更多的情感, 使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提高认识, 能够有效实现小品品德的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能够转化成道德认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例如, 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 我通过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 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以及只顾自己享受, 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事件。让他们分析和思考, 如果这些劳动者是自己最爱的亲人, 你还会用这种态度对他们吗?如果自己是这些劳动者, 有人对自己这么不尊重, 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 让他们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观念, 改变以往自私的想法和看法, 用真实行动来践行在品德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五、利用激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学生及时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知识探究中。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对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使他们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要实事求是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性的评价有很多, 如“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读书真仔细”“你的思路很巧妙”等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 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指责学生, 态度过于严而有加, 学生的配合就不是很好, 甚至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引起不良后果, 当然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甚至消极对待。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 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使学生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使他们解决这些困难,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模拟学音

汉语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 它关系到国语的普及, 关系到一切教学知识的延伸, 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至少要把握认识字母形状、指导发音部位、传授发音方法、统筹字母组合四个环节。在教学汉语拼音的阶段, 正是少年儿童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 教师必须加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指导, 现场模拟指导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必须掌握得准确无误, 否则, 一旦误导, 很难更正。在记清字母形状, 能准确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基础之上, 有序地进行字母与字母的组合, 字母音与字母音的组合。其中, 必须踏实地贯穿整体认读、两拼法、三拼法等拼读方法。

二、会意识字

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是构成词、句、篇的有机元素, 关系到语文知识各个层面的衔接和延伸。它自身具有形、音、义。字来源于生活, 我们教学时, 首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 读准字音, 分清它的标准音与方言上的差别, 做到准而不混;其次, 我们应该加强对字形的分析, 包括字的结构、部件、笔画顺序以及对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分;再次,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辅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对字的意义、用法进行分析、理解。只有对字的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 才能像用部件组装机器一样把字与字有机地组合成词。

三、实践学词

词语是文章中句子的有机部件, 它关系着每句话的纹理, 有着特殊的词义、词性和语境。词义决定着词的语境, 语境决定着词性, 词性决定着词义。三者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对词的教学, 不仅仅是要求能够记下来就算了事。更重要的是去分析、研究词语在什么词义时适合哪种语境, 词语在什么语境下属什么词性, 词语属什么词性时有什么意义等。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对词的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对词性的掌握, 对词义的多重理解, 对词语的运用环境的反复实践, 加深对词语的综合分析、理解、运用。

四、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句、段、篇加深理解的必要途径。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句、段、篇的理解才会透彻、深入。培养良好的语感必须从词的语音、语义、语境、语气等方面着手, 加以正确的引导, 营造浓郁“阅读情感场”, 让学生在阅读是投入丰富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谐振, 自然而然地达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再融入“一边读, 一边想”、“读进去, 想开去”等读书方法,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的实质与外延。

五、发展十能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篇9

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 是学习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 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 只有这些能力比较强时, 学习其它课程才会更容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 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应用, 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当然, 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也有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补充语文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践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文应用无处不在, 学生要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用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 只有将学习的知识熟练应用于生活中, 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当然, 生活中多应用语文进行创作, 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 改善语文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也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通过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出来, 事物的动静、快慢、大小,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课堂活力, 生动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去观看、去思考。多媒体技术还使得知识变得立体化,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时, 可以将汉字与图文、音频相结合, 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种美景,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 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一文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一位诗人站在窗前仰望着天空, 思念着家乡, 给学生制造意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更好地体会诗人所思所想, 帮学生理解诗的深意。这种教学方式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 以前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画面, 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国内顶级教育大家的教学视频, 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教育大师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几年的应用证明,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 也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可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小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 语文学不好的话, 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小学语文是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不能将语文学好的话, 肯定要影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 是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内容, 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小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在语文上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与应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所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 而是经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 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获取知识, 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 主动性较差,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单靠他们自己埋头苦干, 学习效果肯定很差。在现代社会中更强调合作精神, 个人的“英雄主义”并不被大家接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竞争意识, 这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课上共同讨论, 课下一起学习, 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小组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并且在小组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对问题敢于提出疑问,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谈论,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当然,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些方式有些不适合, 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课改要求,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 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进行变革,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思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 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引入多媒体, 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多媒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 2012, (12) .

[2]潘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2, (9) .

[3]何新琼.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1) .

[4]陈蓓蕾.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3, (2) .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各有千秋, 有不同的类型。教学形式有关于拼音、汉字的教学;关于阅读理解的教学;关于写作的教学。关于拼音、汉字的教学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等, 关于阅读理解的教学有情感阅读、思维阅读、管理阅读等。关于写作的教学:引导学生的读写结合或者快速写作。无论是那种教学的形式, 都要按照新课程的教学指示和要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保证新时期下的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把握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控制的力度不够好。小学语文是一个开发智力进行思维和促进交流的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合理地控制教学的力度, 比如,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讲课的知识晦涩难懂, 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混乱。教师的反思工作做得不够好, 不能及时在教学工作完成后, 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比如, 教师教学完成后, 反思工作拖到最后一起总结, 很难发现当时存在的教学问题。另外, 教师的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应当以身作则,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 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因素

语文教学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 家长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匀, 给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 没达到实质性的要求。此外, 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

二、制定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需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首先, 制定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形式下, 小学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语文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掌握记忆思维能力, 获得学习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其次, 方法和过程的目标, 在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上设立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语文, 锻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 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 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比如, 在学习后, 学生应当学会感恩、爱国等。

(二) 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语言能力的应用和表达, 在教学的方式上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比如, 教学中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演绎语文的学科魅力。此外, 还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时, 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三) 认真落实教学的计划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细化教学的目标。比如, 在进行字词的教学时, 教学目标应当细致到字、词。字的拼音、字形、字义, 并在此基础上, 扩大知识面教授学生与这个字相关的词语。还要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 分层实施教学目标。比如, 在教学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注重积累优美的词汇和句子,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细致讲解,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充分使用多媒体, 在教学工作结束后, 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

(四)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

在课堂教学时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教师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进行课后复习时, 少布置或者不布置书面作业, 需要加强在口语方面的训练, 具体形式是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或是根据课文讲故事。比如, 教师完成《天鹅的故事》教学任务后,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朋友或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收获;转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课改中的收获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兴趣促进乐学、爱学。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综合性地学习,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主动地掌握知识,我们不要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是应该放开手脚,但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开放式的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并不是学习探究的唯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我们教师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关键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设置合作学习问题,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在小组合作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略 篇12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教学模式生硬呆板

小学生正处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 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二选择。尤其是对于阅读这种比较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而言, 课堂教学的灵活和多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但是,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的责任感, 在备课的过程中敷衍了事,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没有充分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化基础之上, 对课堂教学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 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进行生硬的教学, 对临时出现的教学问题都会捉襟见肘, 手足无措, 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学生的主体地位含糊不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表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能居于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讲, 更应当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 方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效果。但是,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自主能力的理解错位, 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归结为自我学习, 自由学习, 从而使得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变成了一个自学课堂, 简称自习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 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创新, 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

(一)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是人类灵魂的终身伴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深刻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含义, 将会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自己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 将阅读作为自己的一个日常习惯, 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当前, 在我国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 而是带着考试的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各种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都是以归纳中心思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为目的, 这样的阅读教学, 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注重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写作目的, 形成与作者思想和灵魂的沟通交流,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而非功利的阅读教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具有美的体验和感受, 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拓展课外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讲, 课内阅读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通过拓展课外阅读的形式, 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教学, 从而形成与课内阅读的互补。从根本上讲, 课外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 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素材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尽可能地推荐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让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是相比较传统生硬、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言。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通过改革和创新, 形成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启发性的阅读教学, 教师不再以归纳中心思想和提供标准答案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策略, 而是以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 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拓展, 最终形成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总之, 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 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3) .

[2]逯宝和, 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9) .

上一篇:国内信贷下一篇:ERP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