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贷

2024-09-23

国内信贷(精选5篇)

国内信贷 篇1

上市公司在企业贸易中采用买方信贷的方式销售商品已日趋普遍。 目前, 国内企业贸易中的买方信贷具体包括委托贷款和销售担保贷款两种。 买方信贷作为一种融资销售, 既满足了购货方对采购资金的需求, 也使销货方大幅提高销售收入, 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了竞争力。 因此, 对刺激内需提振整个经济体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但是, 如果买方产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或市场需求疲软, 则会带来信贷风险。 在委托贷款方式下, 如果购货方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销货方就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收益。而在销售担保贷款方式下, 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客户违约情况, 可能使公司面临连带担保赔偿风险, 坏账损失及资金压力上升, 轻则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 重则威胁企业自身资金链, 甚至导致破产。

一、国内买方信贷的发展现状

目前, 国内企业贸易中的买方信贷销售方式主要存在于价款较高的设备购销和大额商品材料采购。 从行业角度来看, 主要涉及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汽车制造销售企业和医疗设备制造销售企业。 随着买方信贷业务的普遍运用, 买方信贷的支付模式也逐渐成熟。买方信贷方式下, 客户贷款期限一般为1-2 年, 信贷额一般占据货款总额的50%-70%, 客户在贷款期内按等额本息方式还款。

在首付款+销售担保贷款模式下, 客户首先向公司支付30%-50%的首付款, 剩余部分以销售担保贷款的方式支付, 客户购买时向银行贷款完成支付, 并由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保证金质押担保。 在委托贷款的方式下, 客户向公司购买产品并符合特定条件时, 公司将自有闲置资金委托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用于支付设备购置款。

买方信贷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了一个资金缺口的解决办法, 因此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大利润, 更愿意采用国内买方信贷这种促销手段。 然而, 如若企业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 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如下页表1 所示 (数据来源于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使用买方信贷的方式进行促销。其招股说明书中列示, 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 公司暂时为违约客户代偿的金额为8 309.63万元, 占销售贷款担保余额的4.7%;而最近披露的业绩及担保风险提示性公告显示, 截至2013 年5 月31 日, 公司暂时为违约客户代偿的金额为48 208.45 万元, 占销售贷款担保余额的30.1%, 为违约客户暂时代偿的金额已超出招股说明书中列示金额近五倍。

此外, 山河智能也一直使用买方信贷进行促销。 其近两年因买方信贷业务为客户暂时代偿的累计违约额占销售贷款担保余额的比例维持在16%左右。 由于客户不能按合同及时向银行偿还贷款, 山河智能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截至2012 年12 月31 日止, 公司因按揭承诺累计垫款余额达30 304.51 万元。

由此可见, 买方信贷引起的巨额代偿款或委托贷款保证金, 不仅使企业自身经营受限, 带来信用风险, 降低财务能力, 还可能增大企业流动性风险或资金链的断裂, 甚至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威胁。 因此只有分析买方信贷业务的风险点, 完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和风险管控能力, 才能确保买方信贷业务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买方信贷销售方式的风险分析

买方信贷的销售模式决定了必须为客户销售提供信贷担保, 随着买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 伴随担保额增加的是为违约客户代偿额的增加。因此这种信贷销售模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从买方信贷销售模式的整个具体流程出发, 分析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进而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确保买方信贷业务的顺利进行、规避实施风险奠定基础。

(一) 企业买方信贷客户对象的选择风险。企业在销售中, 若买方信贷客户对象的筛选审查条件过于宽松, 势必会出现一些信用条件不佳、 盈利能力较弱的客户。 企业通过买方信贷销售的风险主要为客户违约时, 自身受到的投资损失或连带担保责任。因此, 有必要从谨慎选择客户对象开始, 对买方客户对象信贷违约风险从源头上进行有效评估和控制。 结合客户的信誉状况、 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能力状况, 作为是否对其开展买方信贷业务的主要依据。

( 二) 企业对买方信贷的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信贷实施中企业内部的操作性风险和信贷实施后后续动态的跟踪监控。 由于买方信贷业务实施的决策涉及部门较多, 买方信贷具体流程的制定和执行监控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授权审批环节, 因此买方信贷流程是否完善, 执行是否到位, 授权审批环节是否权责明晰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此外, 在买方信贷业务实施之后, 企业是否对客户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控, 对客户的市场条件、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跟踪考察, 建立实时的风险预警机制, 也是影响企业买方信贷业务成败的关键所在。 此外, 这也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健全性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关系。

(三) 企业为违约客户承担的担保风险。 当企业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收取货款时, 企业、客户与银行签订三方协议, 企业将自有闲置资金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委托贷款; 若以销售担保贷款的方式收取货款, 企业一般为客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保证金质押担保。 但是, 一旦出现大规模客户违约, 企业就会面临连带担保赔偿风险、坏账损失及资金流动性风险, 这种财务风险的增加损害了企业自身的真实盈利能力, 甚至危及持续经营能力, 致使资金链断裂直至破产。

买方信贷作为一种 “新型销售方式”, 目前会计准则尚未对其会计处理做出明确的规范。 对因提供担保导致的违约风险也无法从“或有负债”等相关科目中体现出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粉饰财务报表, 将经营风险内在化, 将担保风险隐蔽化。

(四) 企业因买方信贷而承担的法律风险和名誉损失风险。首先, 企业买方信贷业务的开展中伴随一系列合同的签订, 合同法律效率的产生与丧失及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势必增加企业的法律诉讼和法律纠纷。其次, 若客户违约企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企业要为客户垫付违约款或暂时代偿, 并享有向客户的追索权。 若客户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不好无力偿还, 又必定给企业带来法律诉讼等一系列法律风险。第三, 若企业过多的使用买方信贷销售方式, 又会给市场传递出自身经营不善, 销售不力的信号。 比如,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较为优惠的买方信贷条件以及买方信贷销售占比较高, 就曾一度令市场怀疑其有意为之, 即利用投资性收入补贴销售收入, 将“投资性现金流”转为“经营性现金流”的目的, 从而给企业带来名誉损失的风险。

三、企业买方信贷风险的控制对策

买方信贷中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多加防范, 才能多收益少损失, 进而保证买方信贷业务能够得到良性健康发展。 针对买方信贷以上风险点的分析, 提出以下风险控制对策。

(一) 谨慎选择客户对象, 严格控制审查审批流程。 企业有必要针对买方信贷业务成立专职机构负责规范和监督流程, 或者由财务公司专门负责经营。 在平常的商业往来中, 可以积累有关客户的重要信息, 建立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可以给更稳定的客户发送买方信贷, 减少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选定买方信贷客户之前, 企业应对客户的素质进行综合评定, 结合销售、财务、审计等各渠道获取的客户生产资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责任感等相关信息, 形成调查报告, 并评估风险级别。 在买方信贷业务开展之后, 应及时监察分析、掌握客户还款的动态, 同时对客户行业的市场条件、 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同时进行跟踪监控, 综合以上情况制定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应对措施。 如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就披露了由风险预警风险控制和风险化解三大部分组成的六级风险防范体系。

(二) 健全买方信贷业务制度, 包括买方信贷业务流程制度, 授权审批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 在业务流程制度中, 要详细规定包括资信审核、签订销售合同、 签订贷款和担保合同等在内的具体流程,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制度性约束。比如, 在制度中可以明确规定或者设定动态的首付款比例和期限, 根据客户的资信评级规定其可获得的买方信贷首付款比例和担保额度。 由于买方信贷业务涉及金额一般较大, 严格授权审批制、明确职责权限可以防止责任不清甚至串通舞弊建立责任追究制, 提高业务过程的谨慎性和规范性。

由于目前会计准则尚未对买方信贷做出规范, “或有负债” 很难评估因提供担保导致的违约风险, “其他货币资金” 中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非流动性的委托贷款保证金, 因此目前唯有加强买方信贷的信息披露, 才能提高企业对此项隐蔽性极强的内在化经营风险的关注和警惕, 认清企业真实的财务水平和风险水平。

(三) 建立风险化解系统。 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在符合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之外, 还要综合考虑买方信贷业务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公司历史不良垫款率和坏账发生情况, 以确定合理的计提比例。在目前使用买方信贷销售模式的企业中, “三一重工” 按期末客户尚未到期的按揭贷款余额的0.5%计提未到期按揭贷款回购准备金;“庞大集团” 按资产负债表日担保义务的可能损失额计提, 无固定比例, 经计算, 其2009 年和201年分别计提了0.27%和0.15%的预计负债。

(四) 采取一些创新手段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分散。首先, 在企业为客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者保证金质押担保之后, 为了降低担保风险, 企业可以要求客户为其提供反担保, 且客户提供的反担保应具有实际承担能力, 以保证可行性。 对于客户提供反担保的抵押品, 企业可再次为其投保, 以防范抵押品发生损失。其次, 企业可以成立单独的担保子公司专门提供担保业务, 担保子公司也可以为母公司、公司各子公司开展诉讼保全担保。因此, 在降低操作风险的同时, 也对可能的信贷风险进行了有效隔离, 为企业的稳健运行提供了保障。最后,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 设定强制性还款系统, 从而将产品的可使用性与客户信用强制绑定。此外, 企业也可以产品的售后服务强制客户按期还款, 对于违约客户暂停其产品的售后服务比如, “慈星股份” 为其销售的电脑针织机械配备密码锁定装置, 该密码锁定会按预先设定以一定时间频率锁定机器, 需售后服务人员定期解锁, 若客户按期偿还贷款, 则根据销售合同约定暂停解除密码, 从而强制客户定期按时还款, 降低买方信贷风险。

综上, 买方信贷作为一种融资销售方式近两年来在国内企业贸易中已普遍运用, 但其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巨大利益、 提振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风险。通过风险分析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控制措施, 从而为买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和买卖双方的共赢奠定基础。 S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 陈婧.警惕“隐形杀手”[J].新理财, 2013, (5) :81-84.

[2] .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运行评价[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国内信贷 篇2

P2P模式的小额信贷已经在国内开始运作。国际上成功的P2P小额信贷有KIVA和EBAY开发的MICROPLACE。国内的P2P平台有、宜信、益贷网、拍拍贷、红岭等。

小额信贷一般有三种模式或方法:小组模式、个人模式和村银行模式。这三种模式都是机构对个人的方法。P2P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模式,是小额信贷模式的创新。

P2P是一种原始的信贷模式,其产生应该是基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任或实物抵押,既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基于个人信用的P2P天生就是一种小额信用贷款。随着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原始的P2P不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专业金融机构,将个人的资金集合成起来提供给需要信贷的人们,将资金在余缺双方进行资源分配,这样就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但由于金融机构切断了供需双方个人之间的信息联系,因此产生了金融风险。为克服风险,银行往往采用抵押担保等措施防止和减少拖欠带来的损失。也因此将无法提供抵押担保条件的借款人排斥在金融服务的门外。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极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因此使得原始的P2P信贷方式得以重构为现代P2P模式,既基于信息平台的个人对个人的信贷。与原始P2P不同的是信息平台的介入,因此现代P2P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信息平台。

既然是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模式,必须是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彼此要充分了解,信息要充分对称。若信息平台不能让供需双方真正做到直接交易和信息对称,则不能称作是P2P业务。因此,信息平台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信息对称最大化,并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

虽然P2P在国内刚刚开始,但已经有了竞争端倪。比如,P2P平台可能会与同样的小额信贷机构合作,某些借款人已经在向多个P2P平台申请资金。这就需要P2P平台提供充分公开透明的信息,不仅让借贷双方信息对称,也要让整个P2P行业的信息可以分享,才能避免因信息不畅产生的风险。如果P2P平台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征信系统,则可成为官方金融机构征信系统的补充。

国内信贷 篇3

1 专业化的消费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况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消费金融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 不吸收公众存款, 以小额、分散为原则, 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门槛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兑换货币, 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及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等。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通过经销商发放, 一般用途贷款则直接向借款人发放。为了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 《办法》规定了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而且只有已取得过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以取得。此外, 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阶段的业务不涉及房地产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为了防止消费者过度消费, 《办法》还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贷款利率虽然实行按借款人的风险定价, 但不得上浮4倍以上。

消费金融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拆借、金融机构借款、信贷资产转让以及金融债券等。《办法》规定, 对这类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得低于1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 非金融机构净资产率不低于30%。对于出资人, 《办法》规定, 对于境内外金融机构出资的, 必须具备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资产总额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 连续2个会计年度盈利, 3年内不转让出资等。境外金融机构需在中国开展业务达2年以上, 并与中国银监会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录。

据银监会人士介绍, 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金融服务, 满足不同群体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简单地讲, 除了车贷、房贷, 今后, 消费者在购买家用电器、房屋装修、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等方面需要贷款时, 可以通过消费金融公司来实现。

2 消费金融公司的前景预期

有关专家认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正好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国面向居民个人的金融服务发展不足的空白, 对刺激居民消费意义重大, 必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力。消费金融公司“破冰”之举的引导作用更为突出。“在试点期间, 受资金额度所限可能未必会发放很多贷款, 但关键是政府释放出强列的想刺激消费的信号, 这对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预期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不仅推动消费者去扩大消费, 也会推动金融机构去研究市场, 开发更多的消费信贷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因此快速上升。消费金融公司在此时的设立, 承载了金融创新和扩大内需的双重使命。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的铺开,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逐步繁荣的局面, 这将对拉动内需产生助推作用。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 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又一新政,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促进个人消费增长, 推动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产销量增长, 并可带动相关产业的需求, 从而改变经济增长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依赖。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凭借贷款小额、分散、快捷、无担保的优势为商业银行无法惠及的客户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融资选择, 尤其是迎合并满足了长期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

另外, 消费金融公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其成熟的经营模式, 从其经验来看, 消费金融公司往往能够凭借其贷款小额、分散、无担保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个人金融产品的类别,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长期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相信伴随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和发展, 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能够得到不断的释放和满足, 从而提升我国内部消费水平, 丰富金融服务种类。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消费金融公司也将成为我国金融领域新的“蓝海”。

3 消费金融信贷的风险分析

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 钱从哪里来?除了自己的资本金之外, 《办法》规定可以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以及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尽管《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做股东必须总资产达到800亿元以上, 但这依然无法消除消费金融公司自身风险大、融资难的困境。即使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火暴, 到时依然难逃和中小企业一样的融资瓶颈。前面提到消费金融公司实现了无抵押贷款, 这对消费者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的。从国外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看, 其选择的客户一般是一些中高端的信用比较良好的客户, 因为有信用保证, 在贷款的程序上完全能做到“快捷”和“无担保”。但是在我国征信体系残缺的情况下, 消费金融公司要和一般消费者达成一定的信任关系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客户到时不还钱怎么办?银监会要求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进行催收, 不得采用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存在坏账烂账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而是很大。

站在银行的角度, 盈利才是其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最终目标, 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几个“大行”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看上去并不太积极, 因此业内也有声音说消费金融公司抢占的是大银行不要的“鸡肋”业务。商业银行把业务分成三份, 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低端客户。从实力、手段、资金来源等方面, 商业银行还是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有专家表示希望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 但既然是资本, 就要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运营, 在最终目标上与国有大行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市场空间狭小, 夹缝里诞生都是事实。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有人认为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目前不包含车贷房贷, 所以对其没什么兴趣;也有人觉得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利率偏高, 但是不少年轻人认为消费金融公司手续简单、服务快捷、无抵押, 故而对这个新生事物备感兴趣。如同前面专家所说的那样, 消费金融公司从诞生到被消费者认知、理解并接受, 需要的是时间。

总之, 在大规模的投资政策之后, 将更多的政策资源用于消费, 这是一个好事。但具体到消费金融公司, 则不要太指望它能拉动消费, 进而改善内需, 因为这类政策依然没有专注消费的核心推动力, 即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税赋和改善居民福利。后者才是刺激消费, 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改善经济结构的最有效举措。从这一角度说, 现阶段推出消费金融公司, 它的意义其实不在消费, 而在丰富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

4 消费金融信贷要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金融创新”毋庸置疑, 是否能“刺激消费”却引起各方争论。董裕平表示, 要想实现扩大内需的战略性转移, 消费金融公司是其中一个设想途径, 可能会有一定作用, 不过不能乐观地估计它, 不能指望短时间内改变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行为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意识、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等多重因素决定。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 他说:“这要看消费金融公司未来的消费市场份额占多少, 业务增长率多少, 净资产多少, 未来自身盈利性如何, 当然, 我们希望它向好的方向发展, 探索一条合适的商业生存之路。”

尽管从目前来看市场狭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利可图, 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业务盈利的前提在于形成规模, 而除房贷、车贷以外的个人信贷均比较琐碎, 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未来想盈利, 不仅要秉承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体系以规避风险, 又要在审批流程、管理技术上进行创新, 实现信贷标准化以规避单点审批。”可以说, 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空间。

国内信贷 篇4

关键词:“信贷工厂”模式,淡马锡,“流程银行”

一、“信贷工厂”模式理论阐述

“信贷工厂”模式指的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流程来进行, 从主动寻找中小企业客户到接触客户, 从授信的审批, 贷款的发放, 贷款的日常监控及风险控制, 到贷款的回收等整个授信流程均采用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进行。

标准化的“流水线”授信方式舍弃了以精细风险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大企业金融业务的信贷管理体制, 贷款的各个环节和业务不再需要到单独的各个职能部门报批通过, 所有业务均集中在部门流水线的各个环节上, 精简业务流程, 批量“生产”贷款, 各环节都有专门人员负责, “概率问责机制”代替传统问责机制, 从多角度调查企业信用状况, 通过产业链交叉印证贷款企业的资信状况, 多维度控制风险。

“信贷工厂”模式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以实现银行、企业双方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通过模式创新精简业务流程, 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和简化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 通过“流程银行”提升业务运作效率, 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和专人负责机制, 满足了银行控制风险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该模式在充分探讨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改造了银行的传统授信体制和授信流程, 创造“流程银行”, 为有效解决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提供了一种途径。

二、“信贷工厂”模式特性

第一, 标准化产品设计;第二, 主动寻求客户;第三,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审批效率;第四, “流程化”银行、标准化审批程序、流水线作业;第五, 批量作业, 实现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第六, 专人专责, 单线审批;第七, 多维度资信调查;第八, 有效风险控制, 概率问责;第九, 端对端技术体系和成熟评估体系提供支撑。

“信贷工厂”模式通过提高效率, 发挥出了小企业信贷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 通过成熟的评估体系, 鉴别出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 按照设计好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授信融资, 标准化信贷产品按照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对中小企业客户和业务进行批量化处理, 由于信贷产品简化了审批程序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审批效率, 大大缩短了授信时间。

三、“信贷工厂”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新加坡中小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扶持。鉴于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全世界先进模式的积极探索者, 首先开发研制了一种批量化生产中小企业融资的贷款发放模式, 寻求对中小企业贷款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的契合点, 使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中小企业的银行进入门槛, 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和便捷的资金融通方式。这种方式统称为“信贷工厂”模式。

“信贷工厂” (Credit factory) 模式是由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 (Temasek Holding) 研发的一种标准化的、以工厂流水线形式进行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方式。该方式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速度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由于是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形式, 实现了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批量化生产。

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立足于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 完善信贷审批构架, 通过成熟的技术评估体系, 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提升贷前资料审查效率和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实行信贷经理专人专项, 批量生产中小企业贷款, 信贷审批的各个流程在同一“流水线”项下产生规模生产效益, 连同政府协同效应, 共同提高了中小企业批量贷款融资效率。

基于“信贷工厂”模式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效应, 新加坡在实际运用中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中小企业有效贷款融资显著提高, 在整体金融资源未有增量的前提下, 有效资源在以更便利和高效的方式流向了急需金融资源的中小企业, 实现了社会整体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了社会效益。淡马锡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Fullerton Financial Holding) 通过旗下的子公司不断实践和完善这种方式, 实现了在新加坡的成功运用。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在新加坡的成功运用, 为世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验证该种模式的适用性, 淡马锡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持有的金融机构将该种模式输出, 这种模式在马来西亚、印尼、印度都有成功的运作经验。正是基于此, 淡马锡作为我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将这种模式借鉴给我国部分银行, 开始了我国银行“信贷工厂”模式的实践。

四、“信贷工厂”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信贷工厂”模式的最早研究始于国内部分银行的研究和尝试, 其战略投资者淡马锡对该种模式进行了最早的尝试。淡马锡持有中国银行4.13%的股份, 持有中国建设银行5.65%的股份, 同时入股中国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其战略投资者引进并在国内实践了该种模式。2005年, 杭州银行引进澳洲联邦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 并在该银行的帮助下引进了该模式, 研发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标准化操作方式。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始在国内实践“信贷工厂”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试点城市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首先于镇江开展试验田, 之后在江苏苏州等地陆续开展实践, 随着在江苏的成功实践, 建行继续在全国其它地方开展实验, 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 建行会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2009年第一季度末, 建设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3个“信贷工厂”模式试验中心, 并在2009年底建成了150个将该模式试验中心。中国银行是国内实践“信贷工厂”模式最早的银行之一, 中国银行在上海、福建泉州试点, 2009年第一季度末已将该模式推广到江苏、深圳等16家一级分行, 截至到2009年底, 共在中国西部地区开设40多个“信贷工厂”。民生银行开展了以“商贷通”为主打特色的、面向中小企业、工商户和个体户为主体的金融产品, 在上海开展实验的基础上, 计划将这种金融产品在全国推广。杭州银行和杭州联合银行是国内实践“信贷工厂”模式的中小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富登担保有限公司在我国四川省设立分公司, 全面在四川实验“信贷工厂”模式支持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国内对“信贷工厂”模式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的模式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和实际的“信贷工厂”模式的规则, 不断完善我国“信贷工厂”模式理论。国内研究在国外研究和国内实践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不断优化“信贷工厂”模式的理论来完善相关配套技术, 随着该种模式在国内推广范围的扩大, 国内相关的理论必定会趋于成熟, 这为我国“信贷工厂”模式的深入开展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华富, 蒋海燕.“信贷工厂”模式探讨.浙江金融, 2009, (5) :34-35.

国内信贷 篇5

一、中外信贷风险管理比较

目前, 国内已有的文献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 2 0 0 5;黎力, 2005;刘非, 2006;熊霞, 2007) 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

1. 在组织结构上, 西方银行重视水平制衡, 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 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体现在贷款的审查审批上, 就是贷款的审查审批人员, 不在乎他是否是部门负责人, 但他必须是同一项工作方面的专家, 是被授权人员。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 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而国内银行,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的基本架构只是实现了西方商业银行的“形似”, 但实质上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结构。

2. 在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 西方银行重视事前防范, 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 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 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 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 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 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 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

3. 在信贷人员管理手段上, 西方银行重视人员激励, 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西方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科学评价, 动态管理, 如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 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 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除了审批权限动态调整这种激励措施外, 还采用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等, 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不尽职的可能。而我国商业银行激励措施尚未落实, 贷款审批权基本上处于静态管理, 多年不变, 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 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 加大违规成本。

4. 在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 西方银行重视转化, 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在贷款发放后, 西方商业银行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还会成立专门小组以帮助借款企业度过难关。而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 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 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 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又往往急于抽出贷款, 且手段单一, 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 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信贷风险的防范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以及与国外的比较, 文献也相应提出了多种弱化、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信贷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方面。

1. 弱化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设计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操作。

一定的技术操作不仅可以通过弱化信息不对称间接降低信贷风险, 还可以直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 如采取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等多种方式的贷款分散;改进企业信用评级操作方式,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只在新客户审请授信业务和每年年初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风险;改进现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风险识别技术等, 此外, 还有诸如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等。

2. 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至于信贷管理机制的完善, 文献强调了两点:一是信贷审批人员的专业化、等级化。长期以来, 国内商业银行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 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领导担任, 难以保证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参考西方商业银行的做法, 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行政审批模式, 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 推行信贷审批人员资质认定制度, 实现审批人员的专业化。

三、启示

1. 识别、测量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工具目前还不适用于我国。

先进的定量信贷风险分析模型在西方的广泛运用是因为西方国家至少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 能够得到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银行通过健全的社会征信系统能够取得必要的有关借款人的数据。第二, 贷款资产是市场化的。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使贷款资产具有了一定的流动性。高流动性资产对应着最具流动性的市场, 其头寸可以用市场定价方法很容易地定价, 它们的风险则可用定量模型进行测量;不流动性资产几乎不存在二级市场, 并且产品也是特别定制的, 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 因此, 定价也是高度主观判断性的。对国内银行而言, 信贷资产是典型的低流动性资产, 贷款资产缺乏市场交易价格的参考, 加之借款人信息的严重稀缺, 我国缺乏西方银行风险模型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历史市场数据, 只能以主观判断为主。

2. 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制度具有普适性。

文献一般认为, 国内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质上仍然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 纵向管理链条过长, 造成决策管理效率低下, 主张下放权限。其实, 这是个误解, 分级授权的信贷管理机制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都具有普适性。如贷款审批方面, 国外横向有权审批人的审批只是在一定的权限内, 超过权限也需要逐级上报。如法国巴黎银行的贷款审查不仅是分级审批, 巴黎银行上海分行还必须将贷款档案送到巴黎银行在香港的风险控制部去审查, 不仅巴黎银行在上海的分行对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 而且, 巴黎银行在国外的银行也要对这个贷款客户有一个审查意见, 综合这两方面的审查意见后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 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国内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部门的分离, 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多种风险的管理, 并没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而信贷风险一般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因此, 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 (王春萍, 2 0 0 5) , 德意志银行更是在集团总部设立了有百人之多的信贷风险管理处 (杨福明, 2 0 0 3) , 香港的大中型银行一般也都设有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 (李志刚, 2 0 0 4) 。为了更集中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 设立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

4. 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

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技术专家的作用, 如农业经济和畜牧业、食品业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占希腊农业银行全行人数1 0%以上, 有些部门技术专家的比例更高, 如畜产品信贷部则全部由技术专家组成。又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既有研究全面行业风险政策的人员, 也有重点研究某一特殊行业或客户的人员, 技术专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区域、行业风险的预警以及项目评估等 (杨福明, 2 0 0 3) , 还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行业, 甚至特定国家的最高授信限额提供参考。所以, 国内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行部, 如总行、一级分行应充分吸纳和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 加强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周期, 以及行业前景的研究, 特别是加入W T O后对一些行业影响的研究。不仅如此, 在基层行, 也需要充实技术人员,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行长郑元信认为, 信贷人员不一定必须是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因为在对企业贷款时就要求对拟贷款企业的业务技术有一定了解, 这样到生产企业去实地考察时才能找到风险可能发生的所在, 有效防范风险 (郑元信, 2 0 0 2) 。

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的某些信贷风险的防范技术并不适用于我国, 并展望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未来演进。

关键词:信贷风险,中外比较,防范,未来演进

参考文献

[1]韩 伟 胡振兵 冯 波:融资体系多元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研究, 2005年第6期

[2]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论坛, 2005年第12期

[3]李志刚:香港商业银行的信贷八大守则.现代商业银行, 2004年第1期

[4]云 莉: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银行, 2004年第8期

[5]唐国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与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金融论坛, 2002年第 2期

[6]赵宗俊: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代管理科学, 2005年第3期

[7]杨福明: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经济问题, 2003年第3期

[8]王春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2期

上一篇:自动行车信号下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