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评估

2024-11-06

信贷评估(共10篇)

信贷评估 篇1

一、农村信贷风险的内涵

农村信贷风险是主要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逾期不归还而引起农村金融机构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农村信贷风险从本质上可以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影响农村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制度与法律、宏观经济状况、借款人持续经营能力及诚信状况;影响农村信贷风险的内部风险因素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二、农村信贷机构的贷款现状

当前我国的农村信贷主要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三类: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担负着农村信贷市场的重要角色, 承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信贷, 为活跃农村信贷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 政策性金融机构

主要指农业发展银行, 它是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作为主体, 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作为两翼, 一方面涉农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它的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信贷大幅增长。截止2010年末, 贷款余额达到16709.9亿元, 比2007年末, 增长了63.4%;2010年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2787.93亿元, 比2007年增长1.31%;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3075.01亿元, 比2007年增长595.2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余额1665.92亿元, 比2007年末增46.85%;农业科技贷款余额86.88亿元, 比2007年增长250.32%。作为政策性机构, 它承担着的农产品收购信贷, 对农民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 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

这里主要指农业银行, 作为涉农信贷较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 都在农村信贷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对农村信贷支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同时它再也将重心集中在县域经济领域, 并不断地完善农村信贷结构。截至2010年末, 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14700亿元, 较2008年末增长了近66%。其中, 支持县域中小企业近3.2万家, 贷款余额7300多亿元;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近300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991亿元, 较2007年末增长了174%。

(三) 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

这里主要指农村信用合作机构, 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信贷的主体, 信贷支农力度在不断加大, 2010年末, 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700亿元、20000亿元, 比2007年末分别增长77%和68%。同时, 它的机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截至2010年末, 以县 (市) 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由2002年末94家发展为1976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2010年末的300家, 其中农村合作银行216家, 农村商业银行84家。另外, 它们作为农村信贷主要力量, 也承担了农村信贷的主要风险。

资料来源:此处依据各金融机构年报加权计算整理得出。

它们的不良贷款率呈现整体下将的趋势, 但是各机构差别较大。就整体而言, 涉农信贷机构的不良贷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并且金融机构管理不良贷款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自从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以来, 对于比较薄弱的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也有了重大的提升。但是, 各机构之间的不良贷款风险程度, 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 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机构, 尽管实现了全面的改制, 但是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水平依旧比较高, 加之其在改革中遗留的问题, 使得其在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我国农村信贷的主要风险来源

(一) 外部风险

1. 城乡二元化的制度环境

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农村集体土地既不能自由买卖, 也能抵押担保, 致使我国农村土地资产不能变现, 致使农民一方面无法获得急需用于生产的贷款和资金, 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民缺乏偿付贷款的手段, 无形之中降低了农民的信用级别, 这样也就加剧了我国农村信贷配给和信贷风险。

2. 农业产业的弱质化特性

从自然属性看,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 不确定性高;农产品时鲜性强、储运难, 很难充当抵押和担保品;从经济属性看, 农业生产周期长, 自然变数大, 且生产转向慢, 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加之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 因此农业生产容易造成供求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的局面, 此外, 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低且单一, 农业资源的资产专用性强, 沉淀成本和转置成本高, 市场竞争力弱。因此, 农业生产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风险, 这些风险会伴随资金流动贯穿整个农村金融系统之中, 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加大。

3. 农村分散的区域特征

当前的我国农村在产业结构上呈现自我封闭特征, 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市场体系, 使农村交往体系的信贷风险会急剧增大。加之农村居住格局分散、交通条件不便、可用的信息资源有限, 农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不仅增加了村民内部的交流成本, 降低了交流频率, 也提高了贷款的交易成本;对商业性金融缺乏吸引力, 投资风险大且周期长, 也增加了农村信贷的短缺成本, 无形中加大了农村信贷的违约风险。

(二) 内部风险

这里的内部风险, 是指我国的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缺位与漏洞。这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

1. 信用风险

在农村信贷中, 由于我国当前农村信贷尚未形成完整信用评级体系, 只是各机构制定自己的标准, , 无法实现机构间的协助共享, 很难形成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管体系, 加之担保抵押条件的局限, 增加了信用违约的风险。

2. 市场风险

针对农村信贷市场, 它的市场风险来自农村信贷的利率波动, 由于涉农信贷不同于一般商业信贷, 其利率水平与波动存在特殊性, 既有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利率, 也有商业贷款的利率, 多重利率而又未划分信用级别, 存在不同级别相同利率的特殊风险。

3. 内部控制风险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步提高, 相应的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但是各主要涉农信贷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度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 按照上市的内部控制要求, 已经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机制;然而农村信用合作机构, 由于其历史改制和政策调整等原因, 现在出现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不同层次, 使得内部控制的变得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加之内部遗留的问题, 使得内部依旧存在着潜在的漏洞与不足, 存在着风险控制不足之处, 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

四、农村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1. 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

(1) 建立客户信用监控与评级系统。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的中心作用, 建立农户信用状况档案, 把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 用电子化的手段, 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果。通过金融机构之间对客户信用评级的资源共享, 增强对不良客户的监管和约束。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的联动机制, 形成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互相联动与支持局面, 形成良好的信用管理环境。

(2) 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违约行为。可以通过:一方面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 例如利率优惠政策、信用额度动态调整等, 提高农户还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鼓励农业保险发展。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 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应在农村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 以较低的保费向农民提供基本的人身和财产险, 这样有效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一方面可以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予以一定的支持, 在保费给予优惠的条件下, 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而不是单纯地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立法,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法规, 规范保险责任和理赔服务流程, 防范和应对农业保险经营高成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外部性等问题, 同时可以形成有效运作机制, 对保费科学合理地定价, 并合理规范理赔标准。

(4)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机制, 一方面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 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和变现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尝试推动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农户可以依法将其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 对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人允许其将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 使其能够进行合理的流转, 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在增加抵押担保能力的同时, 使农民能够增加获得信贷的机会。

2. 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和完善

不断强化对违约责任追究的机制, 提高违约成本, 严肃追究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 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 也要充分保证农村借款人的获得贷款的权利, 防止恶意惜贷, 保证农民获得信贷的权利。

(二)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1. 严格落实信贷检查制度

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大额信贷要经过集体决策或联签, 要经过严格的授权审批, 才能执行, 要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科学性。

2. 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贷款的稽核监督, 科学管理每个贷款环节。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 充分落实贷款责任认定制度, 明确贷款权限, 形成完整的风险监控链条和信贷风险监督网络。

3. 建立信用违约预警机制

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 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 能够分析、监测和预警金融风险。另一方面, 健全内部稽核监控指标管理体系, 将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与业绩评价体系相关联, 充分调动每个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郭万家.中国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 2004

[3]汪建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信贷评估 篇2

中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研究和信用评估

宋全云 王方明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着信贷业务风险相对较高、违规放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推进农村贷款业务的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大内控制度建设,进而防范和控制风险。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而且建立了信贷评估体系模型,最后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信用评估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虽然到国家的政策保护,但是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信用社必须扎根农村才能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某些信贷员对农户不甚了解、农村信用社外勤工作人员编制普遍较少,进行信用评定工作量很大,使得他们对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仅凭他们的一面之词便予以授信。加上在农村一些工作极易受人情、关系和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定失真。关于贷后监督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农村信用社按农户贷款证对他们发放了小额信贷,可是贷后检查、跟踪管理工作却没有及时跟上。贷后监督环节缺位严重,间接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可回收性,增加了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在信用等级的再评定环节,这一环节是农户信贷运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信用评定的开始,严格的讲,应该准确地记录贷款的还款数额、未还数额及到期日,同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农户信用档案中,以便下一次进行信用评定,确定新的信用等级,但是很多农村信用社对于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这一基础性环节十分不重视,没有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适时进行调整,大大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政策因素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损

失、贷款不能收回、执行国家平衡物价等宏观政策创办保值储蓄而垫付的保值贴补利息使得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历史包袱重非常的沉重。信贷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好坏,如何提高信贷的质量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所以建立适合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评估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二、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信用评估体系

1.农户信用评级指标设置

运用科学的模型来对农户信用评估的定性评价中引入定量分析,构建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商业银行风险评定的“5C”分析法,结合我国农村现状,提出我国农户信用评级7个指标:农户户主的品德、农户的信用记录、农户的文化层次、农户家庭总财产、农户家庭流动资产、农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人均经营收入。

(1)借款农户户主的品德

借款人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信用社是否决定贷款的重要因素,诚实、正直是借款农户户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信用社在借款前应先向农户所在村的村干部或乡邻了解借款人的品德。

(2)借款农户户主信用记录

信用社可以在中国银行的个人信用报告中查看农户过去的记录,了解借款农户过去的信用记录。把农户过去的信用记录作为评价农户贷款资格的重要依据。

(3)借款农户的文化层次

一般来说,文化层次与经营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即文化层次越高,经营能力越强;反之,经营能力越低。在我国农村人口目前文化层次较低的情况下,用文化层次来反映农户的经营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户文化层次可以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按照学历水平来划分农户户主。二是按照专业技术水平划分:有特殊的技术和技能。学历水平反映农户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反映农户的生产技能,所以在农户文化层次分析中,要把两种划分标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且以专业技术水平分析为主。

(4)借款家庭总财产

家庭总财产是农户过去经营成果的表现。家庭总财产既是衡量农户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又是反映农户偿还能力的指标。农信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款农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衡量:农户家庭有住房情况及质量、家庭有无存款、国库券、保险单等流动较强的财产及其数量、家庭有无农用机具以及耐用消费品、家庭牲畜和家禽数量及其价值、家庭耕地数量以及耕种的农作物及其估价。

(5)家庭流动资产

流动资金对于借款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农户流动资产越高,贷款越有保障。一是家庭所持有的存款数额、国库券数额、保险单所保数额。二是农业生产周期性长短,农户收入也具有周期性。农户也很难象企业一样有流动性现金收入,但我们可将农户家庭中的牲畜和家禽作为农户家庭中的流动资产。

(6)家庭人均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人均收入反映农户的经营能力,家庭经营收入越高,农户的经营能力越强,贷款的安全性越高。信用社应积极支持经营能力强的农户发展生产,搞活农村经济。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业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农户经营工商业的收入。

(7)家庭人均年收入

农村信用社在完成对借款农户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后,按照我国农村统计年鉴的分类来计算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按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收入来划分,比例应按当地经济发展情况。2.农户信用综合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由于农业生产和企业生产不同,农户与企业差别很大。农户信用评估涉及影响因素众多,评审内容复杂,建立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体现与衡量农户信用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农户信用评估的特点,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借鉴层次分析原理,建立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分,农户素质占30分,农户资金信用占40分,农户经营能力占40分。C1-C3基层指标满分各10分,C4-C7基层指标满分各20分。其中又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分别占分值A级为100%-80%,B级为80%-60%,C级为60%-40%,D级为40%-20%,E级为20%-0%。

一般情况下总分达到100-85分的评为AAA级用户,享受较低的浮动利率,分数为84-70的用户我们评为AA级用户,享受稍低的浮动利率,评分为69—60分的为A级用户,享受一般的浮动利率,对于低于60分的农户,在信贷过程中要严加控制,甚至可以拒绝发放贷款。联保用户必须评分全部高于60分才可以进行联保。

该分值由信用评价小组评出并求得平均值,当分值差距过大时,由信用社主任进行裁决。评价小组成员由信用社信贷人员,农户所在村的村干部和农户所在村非常有威信的村民组成,并对他们进行信贷业务的培训。

3.案例分析

假定对某农户进行信用评价,该农户的基本信息是:年龄35岁,高中学历,已经在信

用社贷款10万元,并且按时缴还利息,家庭总资产30万元,因为从事养殖业,因为家禽感染疫情,导致损失,使得流动资金不足,经营收入为10万元,流动资金不足1万。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万元。向信用社再申请贷款10万元。

表2信用风险评分表

经过信用评价小组的评定,该农户的最后得分为76.42,属于AA级用户,最后农村信用社给予审批7万元的贷款额。该方法不仅对每一项农户信用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评价,也可分项定量评价,消除了非重要因素及主观因素所占权重大的缺陷,增强了信用评估的客观性,从而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减少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问题解决方法

1.增强农户信用评级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资信等级评定过程中,杜绝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的发生。针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限额和优惠政策,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要扶持和推动信用农户、信用企业健康成长,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无形资产,效益靠信誉实现,要像经营其他资产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并使其保值增值。同时,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

2.强化内控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落实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目标,确保农户信贷既要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授盖面,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要建立完善的贷后监督机制,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对贷款资金的投向、效果及时记录。对出借、转让贷款证的贷款户要立即收回贷款证,对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要取消贷款资格。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稽核部门的作用,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通报和经济处罚制度。

3.推行客户经理考核制,控制贷后风险

一是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奖惩挂钩。建立信用社贷款管理机制要对贷款损失率、贷款到期收回率、收息率进行考核,个人报酬与其挂钩,如造成资金损失,没收其风险金。二是严把信贷投放关和道德风险关。要在投放初期就严格贷款程序,为使到期贷款按时偿还,不被长期占用,要大力推行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担保和信用放款。参考文献:

信贷评估 篇3

【摘要】 主要从商业银行的抵(质)押贷款及不良资产处置角度分析资产评估在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揭示资产评估的价格发现机制是防止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 资产评估;信贷风险;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涵

信贷风险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如利率、汇率价格的波动,以及由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等,都会给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和收益带来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体制性因素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财政职能,使信贷资金有借有还的有偿使用变成了财政性资金的直接分配。财政通过透支和借贷直接将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支出或国家各类专项贷款,这类贷款中相当大一部分事实上难以收回,形成了不良贷款,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银行现在不但要承担庞大的存量呆账,要继续为那些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扭亏无望的企业注入资金,导致新的潜在的不良资产产生。

(二)借款企业的因素

在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社会征信机制,商业银行无法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无法遏制恶意借款的发生。我国现有的会计、审计及法律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许多中介机构为了揽业务,协助企业作假账,向银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骗取银行信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1.内控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专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是由各职能部门制定并贯彻执行,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2.基层机构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程序存在着反向操作等现象。企业或个人申请贷款时,不是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由信贷员进行信用分析,层层审查上报,最终由审贷委员会批准发放贷款,而是由主管领导向下指派,经办人员按领导指示进行办理。

3.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内部控制必须受到监督,通过连续的监督、评价来实现内控机制运行的有效性。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权限受到制约,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执行。

三、资产评估在信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一)资产评估在抵押贷款中的风险防范作用

在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时,一般确定的最高抵押率为抵押物评估值的70%,其余的30%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债务、实现抵押权所预计的风险含量。抵押率是抵押物现值扣除其在抵押期内的自然性损耗、经济性贬值以及处置费用后与其现值的比率。按抵押率计算,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承担贷款担保的,应另行提供其他担保。

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抵押风险,首先对抵押物的评估价格确定一个抵押率或折扣率;其次在评估值中扣除了所预计的(包括违约赔偿、抵押物预期贬值、处置费用等在内的)全部风险值;最后将抵押物当期的正常价格调整成了抵押价格。由此可见,抵押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值及抵押率。

(二)资产评估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风险防范作用

在现实当中,应定期对抵押物及企业资产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是防范存量风险的主要措施。定期对抵押物及企业资产状况进行跟踪调查需要资产评估的介入,资产评估依据其专业信息及技术为抵押物及不良资产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为防范存量风险提供了价值参考。

在我国,对抵债资产的收取时,需以法院终审裁决书及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书为依据。为防止不良资产风险继续恶化,应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并借助资产评估对其进行处置,在无法对其处置的情况下,应定期对其进行估值,提取风险保证金,防止银行整体风险的恶化。资产评估对防范、控制信贷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资产评估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发展还不成熟,随着资产评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信贷风险防范的作用将逐渐地突出出来。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时代金融.2009(7)

严防房地产评估增值的信贷风险 篇4

房产和土地是企业持有的最为常见的资产, 随着近十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 企业利用房地产评估增值违规调增资产总额以获取银行授信的案例时有发生, 如何判断评估增值的合理性是摆在银行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考题。

二、案例介绍

某贷款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上显示2011年末总资产中土地和房产账面净值为1.7亿元, 占资产总额的30%。而对比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发现该公司并未新购土地和房产, 2009年末该企业的土地和房产净值仅为2000万元, 通过2010年资产评估增值调增了土地和房产的账面价值1.5亿元, 增长幅度达8倍之多, 占资产总额的26%。如将增值部分剔除, 该客户资产负债率将由30%上升至65%, 对授信评级具有重大影响。对于评估增值的房地产价值, 能否根据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予以确认呢?这需要根据会计核算制度来区分评估增值为正常会计处理抑或是恶意粉饰报表。

三、分析思路

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发生土地和房产评估增值的事项,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评估增值会计确认的条件:第一, 是否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第二, 企业是否进行了清产核资或股份制改造;第三, 对特殊交易事项的考虑。

(一) 投资性房地产可进行评估增值确认

对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资产, 可以进行评估增值的确认, 即调增土地和房产的账面价值。对资产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调整账面价值,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但对其具体应用也做出了限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包括:第一, 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第二, 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第三, 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 后续计量则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在具体案例中, 首先应该根据企业土地和房产的实际用途来判断是否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 即需要判断土地是否用于出租或持有待售, 房屋是否用于出租;然后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属性予以确认, 查看其报表附注部分中是否注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如同时满足这两项条件, 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值部分可以在报表中反映。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第一, 自用房地产, 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第二, 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即房地产企业开发用于销售的商品房。

(二) 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可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企业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时, 可以依据相关规定按照评估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及财政部相关要求, 清产核资中对固定资产和土地进行的价值重估, 可根据同级清产核资机构的批复结果, 进行有关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解答》、《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可调整相应账户, 改制后的新股份公司可以按评估增值后的金额记账并计提折旧和摊销。

(三) 特殊交易事项的考虑

企业合并、分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事项也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运用, 但此类特殊事项实质上是资产交易事项, 即资产的权属发生了变更, 如债务重组事项, 从交易实质可视为债务人以公允价值向债权人出售资产, 双方再按照公允价值与债权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此类事项是通过交易安排使资产发生权属变更, 得到资产一方按照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 从而将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增值部分反映到会计报表中。这类事项需要考虑的重点是资产在企业的子公司之间发生上述交易事项, 是否在合并报表中对该内部交易予以抵消, 将增值部分剔除避免通过内部交易虚增资产。

四、结语

信贷评估 篇5

关 键 字: 啤酒报告

出版日期: 2013年04月

报告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发展至今,中国的啤酒产量和人均消费量均有大幅度提升。

2010年,全国啤酒产量为4483.04万千升,比2009年增长了6.28%。全年工业总产值1320.6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0.56%。1-11月,啤酒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3.8亿元,利税总额252.5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10.32%和8.36%。

2011年1-12月中国啤酒产量为48988168.46千升,1-11月累计实现总产值1433.37亿元。

中国啤酒行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啤酒企业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除产品制造外,品牌和资本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影响已经向纵深发展,表现出积极的作用,使中国啤酒业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

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在对啤酒行业进行信贷决策时,必须对行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本研究报告运用大量专业的分析工具,并结合相关理论模型,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啤酒行业近年的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地分析,对行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并对啤酒行业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信贷风险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评估。本报告可为银行在评估啤酒行业项目贷款时提供极其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对银行降低可能的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啤酒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啤酒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1.1 啤酒定义

1.1.2 啤酒的分类

1.2 我国啤酒行业特征

1.2.1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2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历程

1.3 世界啤酒业发展特点与形势

1.3.1 世界各国啤酒消费概况

1.3.2 欧洲啤酒行业发展概况

1.3.3 德国啤酒行业发展概况

1.3.4 美国啤酒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啤酒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2.1.1 2010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2 2011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2.1.3 2012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2.1 财政政策

2.2.2 货币政策

第三章 啤酒关联产业及相关酒业情况分析

3.1 关联产业总体情况

3.1.1 啤酒花行业

3.1.2 啤酒大麦行业

3.1.3 啤酒相关的机械设备行业

3.1.4 啤酒包装行业

3.2 相关酒业总体情况

3.2.1 白酒行业

3.2.2 葡萄酒行业

3.2.3 黄酒行业

第四章 啤酒行业预测分析

4.1 啤酒行业发展趋势

4.1.1 未来中国啤酒产业形势分析

4.1.2 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4.1.3 中国啤酒业将迎来整合高潮

4.2 2013-2017年啤酒行业关键指标定量预测

4.2.1 市场需求预测

4.2.2 供给能力预测

4.2.3 盈利能力预测

4.2.4 产品产量预测

第二部分 啤酒行业经济运营状况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五章 啤酒行业总体经济状况

5.1 行业总体状况

5.1.1 2010年啤酒制造业总体数据分析

5.1.2 2011年啤酒制造业总体数据分析

5.1.3 2012年啤酒制造业总体数据分析

5.2 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状况

5.3 不同规模企业构成状况

第六章 啤酒行业产品产量

6.1 2010年啤酒产量统计

6.1.1 2010年全国啤酒产量分析

6.1.2 2010年主要省份啤酒产量分析

6.2 2011年啤酒产量统计

6.2.1 2011年全国啤酒产量分析

6.5.2 2011年主要省份啤酒产量分析

6.3 2012年啤酒产量统计

6.3.1 2012年全国啤酒产量分析6.3.2 2012年主要省份啤酒产量分析第七章 啤酒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7.1 我国啤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7.1.1 啤酒行业总体偿债能力分析7.1.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7.1.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7.2 我国啤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7.2.1 啤酒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分析7.2.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7.2.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7.3 我国啤酒行业营运能力分析7.3.1 啤酒行业总体营运能力能力分析7.3.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7.3.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7.4 我国啤酒行业成长能力分析7.4.1 啤酒行业总体成长能力分析7.4.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7.4.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7.5 关于啤酒行业财务状况的结论7.5.1 啤酒行业总体财务状况7.5.2 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状况7.5.3 不同规模企业财务状况 第八章 啤酒行业重点企业财务状况8.1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8.1.1 公司概况8.1.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8.1.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8.1.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8.1.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2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8.2.1 公司概况8.2.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8.2.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8.2.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8.2.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3 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8.3.1 公司概况8.3.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8.3.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8.3.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8.3.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4 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8.4.1 公司概况

8.4.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4.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4.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4.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8.5 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

8.5.1 公司概况

8.5.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8.5.3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8.5.4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8.5.5 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部分 啤酒行业信贷建议及风险提示

第九章 啤酒行业银行信贷建议

9.1 啤酒行业信用风险五因子评级模型

9.1.1 行业定位

9.1.2 宏观环境

9.1.3 财务状况

9.1.4 需求空间

9.1.5 供给约束

9.1.6 关于啤酒行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结论

9.2 针对啤酒行业总体及不同规模的信贷建议

9.2.1 啤酒行业总体信贷建议

9.2.2 大型企业信贷建议

9.2.3 中小企业信贷建议

9.3 针对啤酒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信贷建议

9.3.1 国有企业信贷建议

9.3.2 私营企业信贷建议

9.3.3 股份制企业信贷建议

9.4 啤酒行业信贷风险提示

9.4.1 啤酒行业面临的经济风险

9.4.2 啤酒行业面临的政策风险

9.4.3 啤酒行业面临的技术风险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 篇6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 以农民和县域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银行。截至2013年8月, 黑龙江省现有村镇银行19家, 这些村镇银行有效促进农村资金回流, 是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在债务期内由于财务或经营状况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无法履约, 导致银行面临贷款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由萌芽开始逐渐累积的过程, 这就使信贷风险控制成为可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长期存在, 必然制约农村经济的稳健增长, 不利于农村金融和谐发展。

我国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了研究。韩旺红 (2012) 运用Logistic方法, 研究广西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得出信贷方自身素质是影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1]。王吉恒 (2012)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出农业生产风险是制约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2]。陈瑜 (2013) 运用实际调研方法, 研究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得出欠发达地区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外部监管等应对措施。王伟宁 (201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建立信贷风险评价模型, 以河北省部分村镇银行为样本, 评估该地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见,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 针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稀少, 定性分析鲜见, 定量分析仍是空白。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该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村镇银行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本文以村镇银行和贷款对象为载体, 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层次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结合调研数据, 实现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科学评价与判断。

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有诸多, 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性较大, 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3~6], 影响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村镇银行内部因素和外部金融环境因素两方面。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方法和度量技术简单、风险管理人才匮乏;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则主要包括缺乏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各项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针对银行内部问题, 村镇银行通过内部控制、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进行风险监控。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自身经营的基础。银行需要从制度安排上来控制风险, 设立风险控制点及防范措施。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同属银行信用体系, 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同样也可以考察银行信贷体系构建是否完善。金融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贷款对象的信用问题。村镇银行以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为服务对象。合理衡量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能够有效控制银行信贷规模, 避免借贷无法回收的损失, 从而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对县域中小企业来说, 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信贷风险关系密切, 企业经营状况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偿还贷款。运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察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可以有效减少银行的信贷损失。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可获得财务指标数据。非财务指标表现为行业发展、国家政策等宏观形势。对贷款农户来说, 农户信贷行为主要受农户素质、农户经营能力及农户资金信用影响。具体而言, 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固定资产收入、农户收入还贷比、农户耕地面积、市场粮食价格是考察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从村镇银行自身和借款人角度入手, 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原则, 从影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出发, 构建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村镇银行通过及时监督, 合理控制信贷风险诱发因素, 规避信贷风险。

2.2 数据来源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种植基地, 玉米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种植产业的发展水平, 因此选取位于玉米种植典型区域的巴彦融兴村镇银行、依安润生村镇银行、双城惠民村镇银行、延寿融兴村镇银行、桦川融兴村镇银行、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海伦惠丰、五大连池惠丰、阿城农商等9家银行作为调研对象。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以黑龙江省村镇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所涉及的指标为依托, 利用2013年6~8月, 采取实际走访方式对村镇银行自身内部控制、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所涉及的具体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同时在村镇银行所在的巴彦县、依安县、双城县、延寿县、桦川县等10余个玉米种植区域,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借贷农户和县域借贷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800份, 企业调查问卷50份, 分别回收问卷800份、50份。其中, 有效问卷分别为789、48份, 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9.63%、96%;其中, 违约农户72户、违约企业1家,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9.09%、2.08%。这说明黑龙江省农民和企业还款意愿较强, 农户和企业贷款违约情况较少。发放调研问卷的同时, 实际调研县域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收集相关财务数据指标。

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建立评价因子集

3.2 评判集的确定

3.3 评价因子权重集的确定

引入权威度模型[7]对同一层次的各评价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现设将依据N个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的结果进行最终权重确定, 每个专家都给出了指标在所出体系的属性权重。经过权威度计算, 得出每个专家的权威度为Mi (i=1, 2, ……, N) , 可进一步得出专家评价体系中各专家的权重βi, 每个专家对权重的比较矩阵元素为Kij, 为由重要度排序指数xi得到每个专家的判断矩阵元素aij, 由此构建出判断矩阵。

通过式子:

依据各专家的权重βi值, 得出最终权重:

为了避免出现的情况, 需要对其进行检验, 即计算, 当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 矩阵判断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3.4 模糊关系量化评判矩阵的建立

采用指数法计算出定量评价指标的单因子评价结果, 再与定性评价指标一起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价分值:引入升降半梯形方法建立评价指标隶属函数rx, x为评价指标分值。评价因子对VK和VK+1的隶属度函数分别为:

此时, 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可以由因子rij表达, rij为评价因子ui对备择集VK的隶属度, 由此得到模糊关系量化评判矩阵R:

3.5 各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合成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 由权向量矩阵W与模糊关系量化评判矩阵R的乘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合成算子选择对模糊综合评价效果有直接影响。fuzzy运算的算子“”可取 (∧, ∨) 或 (, +) [8]。

3.6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解释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集B为评语集V上一一对应的模糊子集, 称为综合评判的结果。结合备择集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分:

其中B为该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

4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实证研究

以玉米种植区调研数据为原始数据, 运用统计软件Matlab7.0求解。

4.1 构建评价指标权重

引入权威度模型对权重进行求解。邀请村镇银行行长5人、信贷部门经理5人和高校教授5人作为评价者, 设置系统中a=4, 惩罚阈值b=0.4, 参照文献[7]给出的序关系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参考值, 群最大进化代数设置为3000, 惯性权重为0.85, 学习因子均设置为3。取职位和权威度之比为。由上文所述方法, 得到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值Wij、Wj和W。其中,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一级指标权重为:W1=0.263, W2=0.333, W3=0.404。

4.2 单因子模糊评价

以巴塞尔协议III及企业财务分析中衡量各指标各状态的临界值数据作为指数法中的标准数据集。列出整个评价体系单因子Uij评价情况见表3。

4.3 二级模糊评价

4.4 一级横糊综合评价

评价因子的Ui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Wi= (0.263, 0.333, 0.4 0 4) 。总评价因子的模糊评价结果为: (0.3 5 0 8, 0.4 17 8, 0.1236, 0.0252, 0.0073) 。综合评分得到:Z=BVT=77.09。可评定村镇银行风险评价等级为“一般风险”。

4.5 实证结果分析

模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 目前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得分为77.09, 处于一般风险状态。村镇银行自身、借款企业和农户作为影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 权重分别为0.263、0.333、0.404。其中, 贷款农户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中所占比重最大, 达到0.404, 是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户素质、农户经营能力、农户资金信用都会影响农户还款意愿, 其权重分别为0.6015、0, 1837、0.2151。其中, 农户素质是影响借贷农户还款意愿的主要因素, 比重达到了0.6015。

5 结论与对策

基于近年来村镇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拓宽, 信贷风险逐渐成为村镇银行日常监管重心的现状, 在国内外学者关于信贷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植区内村镇银行、贷款农户和企业调研数据,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目前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处于信贷一般风险状态, 主要原因在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贷款审核比较严格, 贷前调查比较全面, 贷后监督机制比较完善, 借贷农户和企业较为重视不良信誉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借款农户是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为了将风险水平降低到更佳状态, 保证村镇银行贷款的有效回收, 更好地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村镇银行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 降低贷款无法收回中的人为因素。加大科技投入, 健全信息网络, 完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 将风险控制制度、指标及规程等内容动态化、程序化处理, 形成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监督。 (2) 村镇银行在所经营农村地区注重普及信用风险知识和建全地区信贷征信制度。建设公开、透明的地区企业和农户信息共享系统, 规范收集、整理信贷信息, 逐步建立起按市场规则运作的信用服务体系。

摘要:基于近年来村镇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拓宽, 信贷风险逐渐成为村镇银行日常监管重心的现状。本文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调研数据,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处于一般风险水平;农户借贷是引发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本文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健全信息网络、普及信用风险知识和建全区域内企业和农户信贷征信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韩旺红, 张丞.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农户信贷风险实证分析——基于广西村镇银行信贷数据[J].武汉金融, 2012 (8) .

[2]王吉恒, 李晓辰, 李旭.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5) .

[3]吴雪峰, 戴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以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 .

[4]顾福珍, 王吉恒, 李艳华.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支持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12 (5) .

[5]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西南金融, 2010 (8) .

[6]胡海青, 张琅, 张道宏.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SVM与BP神经网络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 2012 (12) .

[7]张发明, 郭亚军, 易平涛.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群体协商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运筹与管理, 2010 (2) .

信贷评估 篇7

关键词:小额信贷,风险评估,AHP,模糊综合评判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是当前我国帮扶低收入农户, 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推动创业就业的重要信贷产品。对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低收入群体创业致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信贷对象的特殊性, 以及国家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使得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较之于传统贷款甚至更大。基于此,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小额信贷管理策略, 其中, 保险策略由于倡导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共赢而受到了商业银行乃至农户越来越多的青睐。

一、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

1、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内涵

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经济条件和信用水平, 在规定的额度和贷款期限内, 向具有一定负债偿还能力的低收入阶层 (主要指农户) 提供的不需抵押、小额度、持续性的信用贷款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一种新型贷款模式。这种贷款模式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操作简单, 利率合理, 深受中低收入阶层的喜爱, 也极大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户的发家致富。但在实践过程中, 随之而来的违约、欠账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贷款机构, 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信贷市场上, 由于交易双方信息分布的不对称, 交易一方总是无法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 从而使其不能作出准确判断, 由此产生对交易行为的影响, 进而降低了双方效用以及市场效率。在商业银行与农户的小额信贷关系中, 商业银行属于信息弱势的一方。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需要根据农户的信用情况作出是否放贷的决策, 但银行在收集农户相关个人信息时, 农户的逐利性促使其常常隐瞒对自己贷款不利的信息。

同时, 小额信贷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农户的借贷额度一般数额较小, 几千到几万不等, 一般都不超过50万, 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缺乏实质的抵押物品以及受到逆向选择的影响, 农户的弱偿还能力和意识都成为贷款风险产生的不利因素。

3、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因素

(1) 农业产业风险。

主要包括:第一, 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旱涝、冰雹、狂风等, 这是农业的自然属性, 很难完全避免。第二, 产品趋同程度。农户经营的农产品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专业指导, 一般都是参照市场上的产品需求状况而定的, 从众效应严重, 产品之间趋同性大。第三, 市场信息闭塞。农村由于信息化水平, 对外界的信息反应滞后, 且由于农户的文化水平不高, 也缺乏主动了解市场信息的积极性, 影响了自己的准确决策。第四, 市场风险规避能力差。农户的经济实力普遍较低, 一般种养的产品在市场上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缺乏议价能力, 一般遭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只能依靠降价应对, 缺乏应有的风险规避能力。第五, 供需关系不稳定等。

(2) 农户道德风险。

主要包括:第一, 信用意识不高。农户的偿款能力不足即对风险的弱承受力导致其违约行为发生警戒线不高。第二, 贷款个人信息不真实。这主要是风险规避的驱使。第三, 商业银行对农户逾期不还款的惩罚措施。第四, 商业银行对农户违约的惩罚方式不合理。第五, 农户对贷款的挪用和欺瞒等。

(3) 商业银行自身管理风险。

主要包括:第一, 农户信用体系构建不完善。包括对贷款人贷前基本信息的调查、贷中的培训指导以及贷后的监督管理等。第二, 工作人员假设农户借贷名义, 擅自挪用公款等。

(4) 工程项目风险。

主要包括:第一, 利率承受能力。农民本身经济实力就不强, 太高的贷款利率容易加重农户的贷款负担, 增加其违约的风险。第二, 借款农户年收入。第三, 借款农户年支出。第四, 农户劳动力数量, 与前面两者合在一起, 构成了农户能够按时还款的经济前提。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因素具体如图1所示。

二、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评估

1、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对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进行归纳, 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四个维度:农户道德维度、农业产业维度、工程项目维度、管理维度。与传统的小额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单纯强调农户单方面的风险不同的是, 这里将农业产业风险与商业银行或者担保方的管理风险也列入在内。事实上, 在商业小额风险的实践中, 造成农户最后违约风险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农户自身, 但是如果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能更多地考虑管理维度的各个要素以及农户所处的农业产业维度各要素的影响, 对小额信贷风险有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 则能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确保评估的结果更加准确和符合实际, 在进行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的时候, 我们邀请了3家商业银行的负责小额信贷的管理人员 (7人) , 以及从事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研究的3名专家, 共同对指标体系中4个维度的权重进行了评价, 计算如下。

(1) 构造专家评判矩阵。

(2) 归一化处理。

对向量对wi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w1=0.3333, w2=0.1667, w3=0.3333, w4=0.1667。

(3)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矩阵S的最大特征根一致性指标, 当置信度为90%时, 临界值k4=0.092, C I=-1.5燮0.092, 所以矩阵S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故wi的值就是四个维度的权重。

各维度下的细分指标也采用类似的计算方法, 最终得到知识管理成熟度各级指标的权重, 其中, γ为指标相对于所属维度的权重, λ为指标相对于目标的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3、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

针对目标农户的信贷风险,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估。模糊评估法是为了克服传统数学方法中“只有唯一解”的弊端, 根据不同的可能性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题解, 使问题答案具备可扩展性, 运用步骤如下。

(1) 建立考核结果集。

建立评估结果集为V={V 1, V 2, V 3, V 4, V 5}={优秀, 良好, 中等, 合格, 不合格}。为了方便考核的结果的量化, 还可以设置各结果集的具体分数段, 如100—90 (优秀) 、90—80 (良好) 、80—70 (中等) 、70—60 (合格) 、60以下 (不合格) , 取中值为等级评价矩阵, 即H=[95, 85, 75, 65, 55]。

(2) 建立模糊矩阵。

设对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为A上的模糊子集W, 简记为W= (w 1, w 2, …, w n) , 式中w n为第n个指标A n对应的权重, 且有:

设X ij为第j个评估维度的第i个评价指标;Sij为第j个评估维度的第i个模糊评分, 经过汇总可以得到如式 (2) 所示的模糊矩阵和表2所示的模糊综合评价表, 其中, 模糊评分Sij由专家给出。

(3) 建立模糊评估结果表。

设模糊评估结果G为评估指标A上的模糊子集, 则可有式 (3) , 并由此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表3所示的模糊评估结果表。

(4) 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对贷款农户的信贷风险评估结果, 我们可以知道其贷款的信用等级。一般来说, 当信用等级为优秀或者良好时, 商业银行可以进行贷款发放;当信用等级为中等或良好时, 商业银行需要对于贷款进行慎重选择, 或者在对评价降低的要素进行改进和提高后, 再进行贷款;当信用等级为不合格时, 商业银行原则上就不应该进行信贷发放, 否则将面临较高的违约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1、强化贷款宣传, 提高信用意识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 政府、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要紧紧围绕农民生活热点问题和产业升级需要, 深入开展农村小额信贷贷款及还款的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 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小额信贷的作用, 通过签订合约以及担保、联保和保险等多种风险防范制度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贷款—还款的正确理念, 提高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和还款的信用意识。

2、健全监管机制, 防范管理风险

在农户小额信贷风险中, 商业银行以及中介担保机构自身的管理漏洞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户违约。因此, 商业银行以及中介担保机构要注重在自身内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建立适合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客户投诉渠道及解决机制, 采取建立商业银行以及中介担保机构内部的信访投诉机制,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信访投诉机制等措施, 建立简便可行适合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的市场投诉渠道, 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管理风险。

3、加强经营创新, 提高服务能力

在新形势下, 要推动农村小额信贷的科学快速发展, 就必须不断创新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建立农村信用联合体、实行网络联保制度等, 通过新型的、特色化的经营模式创新, 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信贷产品, 提高贷款的规模和客户满意度;其次, 商业银行应在机构铺设、硬件配备、人员培训、诚信教育、销售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 勇于创新, 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能力, 尤其是对于农户工程项目的指导服务, 积极为农户经营出谋划策, 推动农村小额信贷的持续健康发展。

4、健全农户信贷信用评定机制

造成农户贷款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对农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存在不信任的情况, 限于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为减少风险, 宁可放弃贷款, 也不愿意承担未知的损失。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必须借助当地的组织机构, 与商业银行一起建立联合信用评定机构, 参照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加强对农户、商业银行自身以及担保机构等信息的调查核实, 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通过执行严格规范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对信用等级高、还款能力强的农户予以及时贷款, 防止“羊群效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宁兰、张峭、李筠:基于协变理论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5) .

[2]马文勤、孔荣、杨秀珍: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J].财会月刊, 2009 (12) .

[3]曾之明、岳意定:基于博弈分析的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8) .

信贷评估 篇8

在我国经济发展体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得到全面深化改革后的当下, 我国国民经济在短短几十年中, 取得了惊人发展成就, 跃升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在国内经济实现蓬勃、快速发展期间, 国内经济市场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快速膨胀、集聚, 致使国内各大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1,2]。我国银行作为金融交易活动做频繁的金融机构场所, 是金融风险最集中行业。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加之日益严峻、日益复杂的经济市场环境, 导致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 具体表现在由于经济市场管理混乱造成银行金融资产质量下降, 不良银行贷款以及企业破产等行为造成的死账、呆账银行贷款, 这三项银行信贷总计约占银行资产总值的30%, 如此大规模的银行信贷不良资产, 已经严重超出我国各大银行机构正常营运负债承载能力, 极大程度阻碍我国银行健康、持续发展[3,4]。我国银行机构中具有强大影响地位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 受信贷风险影响国内四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影响地位的银行机构, 甚至达到全面亏损境地。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阶段中, 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避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转变为实际银行信贷危机, 不仅要解决银行大量不良信贷问题, 最主要是要防止银行不良信贷现象再次发生[5]。对于我国国内各大银行机构来说, 当务之急是要强化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管理, 设立有效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在信贷风险根源上进行评估与管理, 才能有效解决银行信贷问题[6]。本文接下来就我国金融市场实际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情况, 通过建立数学仿真模型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初步分析与探讨。

1浅析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各大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信贷风险问题, 并且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严重破坏性正日益加深, 严重阻碍我国银行经济效益、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发展。大致分为三方面的评估方向, 分别是对国内各大需要贷款支持的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检验;对国内各大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市场信贷客户信用风险和价值体系进行评估分析。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要实现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必然要充分掌握银行信贷风险来源。在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 掌握各大企业项目信用等级, 并对其做信贷风险评估研究, 是我国国情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 需要建立科学风险评估理论、使用风险评估先进技术手段。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 可以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其次:要实现最佳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能力, 升级目前企业信用等级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很重要。真实的企业信用评价数据, 有利于银行进行信贷风险评估, 又符合我国银行机构发展的企业信用等级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评估仿真模型。施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建立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的最终目标, 是要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 通过结合我国银行信贷实际运行机制、我国企业贷款需求及还款能力、同时结合我国广大信贷客户的经济情况、信用情况, 建立起一项真正符合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系统。

2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现存问题分析

银行信贷风险为银行良性、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阻碍,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需求, 银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减少信贷风险, 不断对信贷风险评估的仿真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使信贷风险评估方法也不断得到升级、完善。但基于银行是一项复杂、特殊的金融机构, 加之经济市场变化莫测, 导致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始终存在不足和待改善之处。就目前银行实际运作过程情况来看,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上:

2.1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参照数据缺乏全面性、科学性

在进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之前, 需要在实际经济市场中搜集到具有代表性、实时性的信贷风险评估指标参数, 风险指标参数标准数一般要求达到5到6个。在选取信贷风险评估参数时, 忽略影响信贷风险评估的动态因素, 致使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参照数据缺乏真实有效性。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若是基于上述不具代表性参数模型下, 进行风险评估模型仿真分析, 最终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必定是不准确、不具备说服力的。未来在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评估时, 需要建立更符合科学、更为全面、更具代表的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据, 其关键要素在于掌握银行信贷风险因素成分的互相作用力, 在制定信贷风险评估理论之前, 全面检验评价理论是否完善、是否合理, 确保最终得到的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结果, 能够成为银行防止信贷风险的有利依据。

2.2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缺明确、合理的风险考虑标准

在面对21 世纪日益严峻、复杂金融市场时, 已经很难确保银行信贷安全指数, 也无法跟上银行金融机构运行模式, 不能对银行信贷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基于“合同违约”制形成的信贷风险评估仿真模型, 对于政策变化频繁、风险爆发集中的国内大型银行机构已经不再适合, 相比之下, 这种方法更适合作为国内企业经济违约风险的识别防范工具。银行通过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评估数学仿真建模, 使银行实现更安全、更科学发展。在满足科学化、合理化、全面化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制要求同时, 更重要的是明确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客观信贷风险衡量标准, 这样得到的评估数据才最真实、可靠。

2.3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方法缺乏操作实用性

伴随世界经济高速发展, 金融信贷风险传播、扩散速度惊人, 传统风险分类评估模式信息量存储有效、反应能力缓慢, 无法满足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要求。为了尽快跟上时代经济发展速度,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管理模式已经升级为信息化、计量式信贷风险评估模式。新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是在国外最先进技术指导、借鉴之下形成的, 由于新评价管理模型在我国金融领域磨合使用时间段、经验不足, 最主要原因并不是根据我国银行机构建立的信贷风险评估建模, 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困难, 并缺乏实用性。

2.4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方式缺乏全面预测防控能力

为了解决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近十几年来, 国内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防范进行的数学建模仿真分析研究案例数不胜数, 市场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模型, 尽管国内众数研究模型在信贷风险评估能力上存在不足, 但每个风险评估模型都有自身信贷风险评估管理闪光点, 全面组合预测防控是在多项模型的评估优越性上, 集中重组后生成的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值, 较传统单一式风险防范评估模式得到的数据更科学、更准确。

3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要点阐述

银行机构掌握我国资金命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在考虑银行机构信贷风险评估管理困难, 在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分析过程中, 评估银行信贷风险、加强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3.1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中加大“三查”执行力度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 国内各大银行机构便开始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分别是“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做好“三查”工作是规避银行信贷风险的最佳手段, 但是, 由于银行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内各银行查处部门并没有真正发挥“三查”制度的管理功能, 绝大多数银行信贷在职人员以及“三查”机构从业人员, 在实行信贷业务审查过程中, 为了应对绩效考核, “三查”工作都是敷衍了事, 做面子工程。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银行运营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忽略银行健康、持续安全发展。在员工业绩考核以及赏罚制度机制上, 也是以银行经济效益为准, 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出现局限、片面性。在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分析过程中, 强化“三查”执行力度, 重新制定惩罚机制, 并严格执行新惩罚机制, 做到不单单以信贷业绩为奖赏标准。高风险、高利息银行信贷在短期经济效益发展情况来看, 确实会产生不错的盈利空间, 但长远来看, 银行信贷风险却日渐加剧, 不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3.2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中加大对借款人的实施跟踪管理

21 世纪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大, 未知性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 受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影响, 信贷借款企业、借款人的信贷偿还能力也会受到大幅度变化。国内各大银行企业应该尽快构建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和信贷管理体系, 避免因信贷期间市场外部条件变化和内部不完善管理机制, 造成银行贷款呆账、不良贷款等信贷风险。凭借自身信贷管理体系, 对借贷方进行持续跟踪、监督管理, 并对信贷风险做及时解救措施, 降低信贷风险。

3.3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中加大信贷资金用途监督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过程中, 加大信贷资金用途跟踪监督, 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借贷方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过程, 必须要和银行贷款办理合同约定内容一致, 借贷方不可以在途中改变贷款用途, 避免信贷资金失去银行有效保护。银行要在贷款手续办理结束后, 加大对借贷方资金流向监管, 全面了解借贷方贷款用途和流向, 便于银行进行信贷风险评估。银行可以在借贷方出现与协议违背行为的当下, 及时作出补救措施, 同时要求借贷方增加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行为, 避免银行造成经济损失, 有利于银行信贷风险评估。

3.4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仿真分析中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社会征信体系是评价信用的社会管理工具、是评判借贷人是否具有履行信贷偿还责任能力的评价估算活动。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非常有利于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但是一直以来, 社会征信系统并没有受到重视, 银行机构也没有意识到社会征信系统存在的价值, 导致政府忽略对社会征信建设投入, 社会征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信息收集能力低下、信息不对称, 导致我国银行机构发生多起贷款经济损失案例。

4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的仿真评估与分析

4.1评估方法研究介绍

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评估, 首先要确定相关指标体系参数, 其次, 需要事先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特征数据的量变值, 将采取到的特征参数数值输入判别函数公式中, 最后得到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值,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判别函数具体公式代入形式表现如下:

在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判别函数中, Q代表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最终数据;Xn代表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特征数据的量变值, 即银行信贷财务风险指标和信贷财务非风险指标;∂n代表信贷风险特征数据中所有量变值的判别指数。通过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判别模式, 根据最终计算函数值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如实评估、判断。

判别方式作为我国风险评估最传统评估管理工具, 为我国各经济领域风险评估、防范做出了巨大贡献作用。本文重点以回归式数学建模仿真实验, 对银行信贷风险做评估分析。回归式数学建模是当下金融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风险评估管理工具, 较其他模型来说, 回归式风险评估管理模型使用方法简单, 易操作, 限制少, 样本要求低, 最终的风险评判效果更精准。回归式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函数公式具体计算形式如下:

在回归式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建模函数公式中, 当得到的Z数值在0和1范围内时, 风险概率Z ≥ 0.5 说明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几率超过50%, 可以判断此次银行信贷属于高风险行为。

4.2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分析

首先:分别采取国内不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标准确定值。其次:根据国内贷款企业的非财务信息, 进行不定性取样抽查。最后:将以上信息数据导入数学建模中, 得到以下公式形式:

进一步校准上述模型得到的风险概率的正确性, 可以将企业真实指标参数导入上述公式中, 以此得到风险概率数值 α1, 再将 α1导入公式2 中, 得到Z1。银行信贷风险界限以0.5 为标准, 可以根据上述数据, 判断企业贷款风险属于高风险, 还是属于安全性信贷行为。经过对市场多家企业数据调查显示:其中国内88 家企业中, 有79 家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数值为正确, 即评估正确率高达90%。证明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数学建模仿真实验是有效的。

总结

综上所述, 在未来实施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过程中, 以人工智能研究为方向, 通过多种信贷风险评估方式进行组合、综合应用。在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数学仿真建模进行分析讨论过程中, 首先: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易于理解的。其次:在选取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模型指标参数时, 在挑选评估建模数值时, 尽量选取与银行实际信贷风险状况相近参数, 作为评估仿真建模。再次:提高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客观性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数学仿真建模提供有力基础。最后:由于处在政策多变的经济市场环境中, 金融市场未知不确定性因素多, 适当调整信贷风险评估建模, 可以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春兰, 揭火艳.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探析[J].财会通讯, 2010, (11) :97-99.

[2]张琦, 孙智宏.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工程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9) :11-13.

[3]陆君, 陆怡烽.银行内审风险评估中的两个数学模型[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2) :52-54.

[4]郭昱.压力管道失效分析的概率风险评估数学模型[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13, (8) .

[5]马超, 肖先勇, 杨洪耕, 等.电网灾难性事故不确定性评价测度体系与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10) .

信贷评估 篇9

1 信贷政策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一般而言,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整, 既可能是常规产业兼并重组式的调整, 又可能是政策倒逼的经济结构提升和落后产能淘汰;另一种是增量结构调整, 是在存量结构基础上, 对发生的流量及变动幅度、速度和方向的调整和控制。产业调整的方式与信贷增量和结构调整形成了相互影响和耦合关系。概括来讲, 信贷政策通过引导以银行为主体的信贷活动, 通过改变信贷结构影响资本流向, 继而改变区域内部的生产资料分布结构, 通过在信贷过程中减少企业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产业结构转换速率。信贷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如下文所述 (见图1) 。

1.1 信贷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资本积累

产业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由于直接融资市场门槛较高, 融资工具有限和资金退出方式受限, 作为产业发展初期主体的中小微企业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和银行间接融资。在此阶段, 信贷政策通过促使金融部门适当信用扩张, 选择具有超前性、扩散带动效用较强的产业和项目进行投资, 可以加速生产要素积累。而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一定水平并相对稳定, 通过信贷政策可以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结构, 并形成高效金融体系, 为相关产业文件运行提供稳定、专业的金融服务。并可诱导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工具创新, 引导居民和企业将剩余资本投入新型的主导产业, 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本积累水平和边际回报率, 从而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化。

1.2 信贷政策有利于引导产业资本流向

监管部门可以凭借其信息优势、组织网络以及制度优势引导资本流向潜在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通过适度金融监管, 可实现市场化竞争机制和政策性金融的有机平衡。在有效遵从市场机制条件下, 通过有效的信贷指标体系设计, 加强对金融定价机制、结构调整机制的评估, 可以引导信贷资金根据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进行投资结构调整, 将资本配置到边际效率最高的产业和地区, 有效避免市场失灵,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1.3 信贷政策可促进区域产业组织方式转换

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会促使区域内组织效率优化并形成资金规模效应。从宏观层面讲, 通过信贷活动的协调配合, 差异化的金融组织和金融工具有了明确的导向目标, 通过金融资本积聚和在局部产业的集中, 加速了企业集团化经营和产业集聚效应。从微观层面来讲, 在具体信贷活动中, 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潜在增长和收益能力的双重评估和选择, 将倒逼企业通过不断优化组织构架、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等提升综合竞争力, 即加强微观组织和产业主体建设, 从而促进产业组织优化。

1.4 信贷政策可以加速产业技术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 信贷活动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现代化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各阶段的支持上, 顺应和满足企业各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 从初始研发、技术改进以及成果产业化等各阶段充分介入, 通过信贷扶持和金融资本运作增强企业成长力和风险分散力, 使市场化潜力巨大的技术迅速产业化, 并进而推进产业竞争和高度化的进程。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 可通过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综合配合, 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和贴息等, 将资金引向管理素质好、技术可行和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另一方面, 可引导银行机构加强同风险投资、保险等机构的配合, 通过鼓励开展投联贷、组合型融资等不断完善资本循环和退出渠道, 有效地推动潜力技术开发、优势技术推广和成熟技术市场化, 并通过组合融资和金融资本集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2 产业政策调整中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机制

在信贷政策传导及执行过程中, 应根据自然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性等的区域实际, 围绕需重点推进的产业开展专项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2.1 评估指标体系

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时, 坚持评估与提升信贷政策公信力相结合、评估与改进信贷政策管理相结合、评估与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因地制宜确定指标及其权重。为反映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的数量特征和发展水平, 主要采用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在数量关系上, 相关指标主要分为贷款总量指标、贷款增量指标、贷款结构指标等。结合区域工作重点, 将相关指标分为不同模块, 主要包括:信贷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指标、金融创新情况等。

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指标。该类指标旨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按照年度信贷投放计划, 保持贷款规模合理均衡增长, 有效满足实体经济信贷资金需求, 规避贷款投放偏快或偏慢现象, 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倾向, 力求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贷款余额、新增贷款量、贷款余额增速、贷款项目数、资金到位率等指标。

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区域产业机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1)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标。设置对区域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的信贷支持的评估指标, 引导资金积极流向实体经济。 (2) 绿色信贷和节能减排指标。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的企业和项目, 信贷上相应采取禁止和退出的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低耗能、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和项目, 信贷政策相应予以支持。 (3) 适度超前支持转型升级重点方向产业和行业, 如对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采取较为宽松政策, 并设置较强的正向激励机制, 对不良贷款等适度提高容忍度。

金融创新指标。该类指标主要反映金融机构内生增长潜力, 未来收益能力及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 金融改革创新。衡量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管理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创新、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等的创新情况。 (2) 金融产品及工具创新。该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运行情况以及市场认可程度等,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票据业务开展情况以及金融支持直接债务融资发展情况。 (3) 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包括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等。

2.2 评分方法

一是排序赋值法, 即将金融机构的某个指标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 若是正向赋值指标, 按降序排第一的得满分, 每降低一个位次扣减一定分数, 扣减值适当考虑相邻两个位次指标值之间的差距;逆向指标则按升序排列, 取分方法与正向指数类似。二是基准加减法, 即在金融机构某指标值的分布区间内先确定一个基准指标值和基准计分值, 然后指标值以此为参照, 每上升或下降一定幅度, 相应地增加或扣减一定分数。三是投影法, 即将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积分区间, 按照均匀分布进行投影计分。还可以结合以上三种评分方法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组合应用。

2.3 评估结果

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形成:一是直接排序法。即将全部金融机构按照评估得分进行直接排序, 不进行等级划分。二是采用百分制并划分等级。即按照比例将被评估对象的得分折算为百分制, 按照被评估对象总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 第一档次为优秀, 其余依次为良好、一般、较差。三是分组评估后按比例确定等级。即按照特定标准将被评估对象进行分组, 按照百分制对每组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打分, 最终根据每组的评估对象总数按照比例划分等级。

3 对进一步提升信贷政策效果的建议

随着信贷政策评估工作深入开展, 需要加强对信贷评估工作内在逻辑、评估理念等的深化认识, 使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其可操作性和系统性逐步增强。

3.1 不断提升信贷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加强政策整体性和兼容性评估。在评估主题、指标选择等方面更加注重政策的兼容性, 避免评估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冲突和指标之间相互排斥。二是切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 合理选择评估主题。评估内容更加突出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切合实际。如可以根据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实际情况, 将金融支持科技和新兴产业重点纳入综合评估并给予较高评分权重;传统农业地区可以将金融支持“三农”以及农业产业化等作为评估对象。

3.2 不断优化赋值方法和评估手段

一是延长评估区间, 增量与存量并重。为克服部分数据波动较大、稳定性差的问题, 通过拉长比较基准的考察时间避免个别年份和个别样本数据的巨幅波动对整体数据的影响。二是合理确定分值差距, 降低数据波动。为避免部分指标商业银行得分差距过大的问题, 应适当缩小了分值差距, 有效降低个别指标巨幅波动对综合评估结果的影响。三是改进定量评估方法, 提升分析水平。借鉴成熟、系统的综合评估理论, 采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和技术, 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体系。

3.3 不断拓展评估范围

一是将融资方式创新纳入评估体系。为了加强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可将金融机构开展的直接融资创新工作纳入评估, 有利于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二是将金融支持新兴经济领域、新型经济主体或行业的评估纳入评估体系。例如, 加强金融对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的评估, 引导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将贷款定价机制纳入评估体系。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将定价机制及服务收费等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 以利于从量、价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GOLDSMITH.Financial Strue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PATRICK H 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14 (2) .

[3]张旭, 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 2002 (1) .

[4]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4.

[5]毕德富, 平晓冬, 周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4) .

信贷评估 篇10

商业银行若想获得长期稳键发展, 必须处理好信贷风险的管理问题。而小微企业资金具有实力不足、经营波动性大, 相对于大企业, 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和治理结构, 使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3]。管理信息的不对称, 造成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 加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短、频、急”的信贷特点[4], 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更为突出, 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更加复杂。商业银行需要在不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提下, 开展风险管理活动。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现状为切入点, 通过综合运用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理论, 构建识别评估模型, 分析研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问题, 加强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水平,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探索新的风险管控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和实践意义。

1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在传统的一些评价方法中, 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 大多是直接构建评价的数学模型, 但这样很难排除评估过程中的一些随机因素和主观因素, 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失真和偏差。近几年,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可以适应多个决策者作出共同决策的情况, 比较完全地吸收并相对地充分利用决策者们的评估意见, 得出相对更加准确的结果, 这就是区间值评价法。但对于这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只能适用于那些对于被评价对象评价体系简陋, 以至于存在一级指标的情况。而现实情况复杂多变, 很难被简单地量化评估, 很多评价体系中至少存在二级评价指标, 甚至存在三级指标或者更多层次的评价指标, 如果用区间值评价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估的话, 会导致很多有用的信息被丢弃甚至根本用不到。在用模糊评价法解决现实问题时, 被评价对象往往会带有一些个性特征, 如模糊性、不确定性等, 而且对被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繁多, 影响程度也是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很难用一个给定的范式来解决现实问题, 为综合评价带来很大的操作上的困难。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 这就是适用于多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充分利用一些可获取信息的区间值模糊评价方法, 并顺利地将该方法应用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评价模型中。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模糊评价模型首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多种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赋值并根据其类型量化, 结合一定的评价标准, 通过不同的权重系数耦合, 最后得出各对象总的评价指标分值, 以此为依据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模糊评价法的流程, 如图1所示。

模糊评价模型由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评价矩阵4个元素构成, 评价对象为权重大于0.05的各风险因素, 通过区间值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5,6,7,8,9,10], 最终得出在其风控方面的评估。

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构的构建

2.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管理学知识以及现有的常用指标评价体系, 将风险控制的评价指标分为4个模块, 即操作人员、操作流程、信息系统以及外部环境, 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操作人员: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负责处理各风险的一线工作人员, 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有着很大影响, 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活动的成功或失败。主要的参考指标有目标明确、专业高效、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以及操作规范。

操作流程:是指商业银行为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而制定的分工合作的流程, 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 而且操作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 能够使不同的活动在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之间顺利地进行转手交接。主要的参考指标为信息透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以及风险处理。

信息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建立适用的、覆盖全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安全、准确、可靠地传递、存储和使用信息, 使银行内部信息交流顺畅, 实时跟踪信贷风险, 并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反馈并更新记录。主要参考指标有风险监控、信息反馈、持续改进、信息共享和综合评价。

外部环境:是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之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 独立于信贷业务操作之外, 却又深深的影响着信贷风险的管控。主要参考指标有政策覆盖、机制健全、监察监督以及员工激励。具体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2 确定因素集

设U= (U1, U2, …, Un) 是描述被评价对象的n种以及评价指标。其中, n为评价因素的个数, 由具体的指标体系确定。

由表1可得, n=4, 其中:U1指操作人员;U2指操作流程;U3指信息系统;U4指外部环境。

由二级指标可得U1= (u11, u21, u31, u41, u51) , 其中:u11指目标明确;u21指专业高效;u31指清正廉洁;u41指团结协作;u51指操作规范。

U2= (u12, u22, u32, u42) , 其中:u12指信息透明;u22指体系完善;u32指结构合理;u42指风险处理。

U3= (u13, u23, u33, u43, u53) , 其中:u13指风险监控;u23指信息反馈;u33指持续改进;u43指信息共享;u53指综合评价。

U4= (u14, u24, u34, u44) , 其中:u14指政策覆盖;u24指机制健全;u34指监察监督;u44指员工激励。

2.3 确定权重集

设B= (B1, B2, …Bn) 为权重向量, 其中, Bi表示第i个因素的权重, 且Bi>0, 。

关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我通过类似的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 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得到的各因素权重, 如表2所示。

2.4 确定评语集

设V= (v1, v2, …vn) 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评语等级的集合。

根据评价体系的需要, 以及参照目前国内外项目评价的主流做法, 在征求了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经理 (员工) 意见的基础上, 按照“简单、易懂、计算方便”的原则, 将风险评价体系的评语集确定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5个评价等级, 即n=5, V= (v1, v2, v3, v4, v5) 。其对应的评价成绩区间分别为优秀[90, 100]、良好[80, 90]、中等[65, 80]、一般[55, 65]、差[0, 55], 评价等级vt是区间[0, 100]上的模糊集, 其中各评价等级的释义如下:

优秀v1, 指被商业银行在被评价的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和结果上都非常优秀, 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其隶属函数为

其中, t为指标得分。

良好v2, 指被商业银行在被评价的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和结果上都运行良好, 大部分可以超过或达到银行风险控制的目标, 并领先于同行业的水平。其隶属函数为

中等v3, 指被商业银行在被评价的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和结果上都运行正常, 大部分可以达到银行风险控制的目标, 达到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其隶属函数为

一般v4, 指被商业银行在被评价的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和结果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大部分达不到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规定目标, 而且在管控水平上稍微落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其隶属函数为

差v5, 指被商业银行在被评价的风险因素的管理、控制和结果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完全达不到银行风险控制的目标, 而且在该评价对象上明显落后于同业平均水平。其隶属函数为

3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与结果分析

3.1 评估模型数据收集与整理

模糊评价的数据来源于调查统计,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根据风险识别得到的有效风险因素, 设计出新的调查问卷, 主要是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各风险的控制现状进行一系列的有效性调查, 通过对评价体系各个指标的评分, 以得到支持模型的准确数据, 最终得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现状。

在完成调查取样之后, 根据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风控对象在每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区间, 整理结果统计生成调查统计表。

3.2 二级指标评价矩阵模糊运算

假设A是被评价对象, P= (p1, p2, …, pt) 是由t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通过他们对被评价对象A的二级指标的评分Ui= (u1i, u2i, …, uni) , 代入隶属函数v1 (t) -v5 (t) , 得到各自的隶属程度区间, 整理可得到各自的区间值模糊映射:

由此可得区间值模糊评判矩阵:

已知二级指标Ui= (ui1, ui2, …, uin) 的权重为Bi= (bi1, bi2, …, bin) , 其中bi1+bi2+…+bin=1, 可做矩阵乘法:

记, 对结果做标准化处理, 运用区间数除法得:

经过上述综合评判, 整理可得:

对其区间值比较排序, 排序规则如下:

对于[ai, bi]∈[R], i=1, 2

若a1=a2, b1=b2, 则[a1, b1]=[a2, b2];

若a1≤a2, b1≤b2, 则[a1, b1]≤[a2, b2];

若a2>b1, 则称[a1, b1]小于[a2, b2], 记为[a1, b1]<[a2, b2];

若a2<b1, 且, 则称[a2, b2]拟大于[a1, b1], 记为;

若a2≠b1, 且, 则称[a2, b2]拟等于[a1, b1], 记为[a2, b2]≈[a1, b1]。

对各评级区间进行排列, 若, 则被评价对象A在一级指标i中所处的评语级别为vk。

同理可求出被评价对象A在其他一级指标所处的评语级别。

3.3 一级指标评价矩阵模糊运算

为了对一级指标有一个准确的综合评判, 对Di A整理后可得总评判矩阵:

其中, n为一级评价指标的个数, 又知权重, 通过矩阵乘法可得:

具体算法同上一小节一致。

标准化处理, 做区间除法得:

最终得综合评判:

对其区间值比较排序, 若, 则可以得出被评价对象A的最终评语属于vf。

3.4 结果分析

通过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模糊运算的结果, 我们可以对现有的风险管控体系进行一些列的定位和改进措施。在了解其一级指标评价好坏的基础上, 可以知晓其风险管控所存在的缺陷, 为进一步提出可改进的可行方案提供具体可参考的理论支持;而整体风险管控评语级, 则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 为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提供一个很好的大局观。

4 内蒙古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评估

4.1 内蒙古银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内蒙古银行前身为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 成立于1999年11月19日。2009年9月8日,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内蒙古银行。自更名以来内蒙古银行实现了增资扩股, 跨区域经营的发展目标, 科学制定并实施五年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 积极推进流程银行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 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2年11月15日, 内蒙古银行已成为员工总数近2 000人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银行内部的高级主管以及专家顾问, 共发放10份, 收回7份。对于风控对象每项的得分, 在去一个最大最小值的基础上, 得出得分区间。统计结果, 如表3所示。

4.2 内蒙古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评估

根据表3的数据, 对于被评价对象A“还款能力”, 将其第一个一级指标“操作人员”的得分区间带入隶属函数v1 (t) -v5 (t) , 可得到区间值模糊评判矩阵:

又B1=0.1895, 0.2508, 0.1906, 0.1353, 0.2338, 做矩阵乘法可得:

显然可得最大区间数为[0.25, 0.60], 其对应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相似地, 可以求出第二个一级指标“操作流程”:

最大区间数为[0.17, 0.74], 对应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第三个一级指标“信息系统”:

最大区间数为[0.24, 0.83], 对应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第四个一级指标“外部环境”:

最大区间数为[0.23, 0.89], 对应的评语等级为“良好”。

由DA1-DA4可以得到被评价对象“还款能力”的总区间值评价矩阵:

又B= (0.2934, 0.2561, 0.2117, 0.2388) , 做矩阵乘法得:

易得ΔA=[0.47, 2.14], 做区间值除法可得:

最大区间数为[0.09, 1.00], 则可知被评价对象“还款能力”的整体评语等级为“中等”。

通过上述方法, 依次可得:

(1) 对于被评价对象“企业能力”的风控评估如下:“操作人员”的评语等级为“中等”;“操作流程”的评语等级为“中等”;“信息系统”的评语等级为“良好”;“外部环境”的评语等级为“一般”;整体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2) 对于被评价对象“贷后管理”的风控评估如下:“操作人员”的评语等级为“中等”;“操作流程”的评语等级为“一般”;“信息系统”的评语等级为“良好”;“外部环境”的评语等级为“中等”;整体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3) 对于被评价对象“信贷标准适用性”的风控评估如下:“操作人员”的评语等级为“中等”;“操作流程”的评语等级为“中等”;“信息系统”的评语等级为“良好”;“外部环境”的评语等级为“良好”;整体的评语等级为“良好”。

(4) 对于被评价对象“信用记录”的风控评估如下:“操作人员”的评语等级为“中等”;“操作流程”的评语等级为“中等”;“信息系统”的评语等级为“良好”;“外部环境”的评语等级为“一般”;整体的评语等级为“中等”。

(5) 对于被评价对象“从业人员专业性”的风控评估如下:“操作人员”的评语等级为“良好”;“操作流程”的评语等级为“中等”;“信息系统”的评语等级为“良好”;“外部环境”的评语等级为“优秀”;整体的评语等级为“良好”。

通过对各被评价的模糊评估, 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阶段内蒙古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大致情况, 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方向。

5 结论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 以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现状为切入点, 运用区间值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信贷风险影响因子准确评估, 为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并结合内蒙古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实际案例, 客观系统地分析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风险管控的问题, 设计出一条与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相适应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解决银行信贷风控问题与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修国义, 王梓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6, 18 (1) :67-70.

[2]翟凡萍, 赵莉, 王立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3 (30) :20-23.

[3]丁嘉伦.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12) :46-48.

[4]虞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初探.现代金融, 2015 (3) :27-28.

[5]李玉琳, 高志刚, 韩延玲.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值确定和合成算子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 42 (23) :38-42.

[6]王煦逸.商业银行客户资信评价模糊综合判别模型[J].金融研究, 2002 (7) :44-52.

[7]张滨.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 2011 (19) :114-116.

[8]符淼, 谭小波.中国银行信贷项目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和应用[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1, 26 (4) :15-24.

[9]张兴芳, 管恩瑞, 孟广武.区间值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21 (12) :81-84.

上一篇:《药物制剂技术》实验下一篇:耕地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