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约束

2024-10-07

信贷约束(共6篇)

信贷约束 篇1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及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等因素影响, 中小企业一直受到融资难的困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自我积累与民间借贷融资等, 而其中又信贷融资为主。本文试图找出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成因与形成机制, 以便于找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特征

因为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 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而同时, 中小企业因为信用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 融资成本高等原因, 也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银行借贷融资具有以下特征。

(一) 中小企业合法信贷融资渠道单一, 信贷融资难度大

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 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缩短。由于受到我国目前银行信贷授权制度的影响, 各地基层银行一般不具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 只能放贷流动资金, 并且数额也有限。而基层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最为密切, 这无疑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借贷业务条件苛刻、手续繁杂。根据对浙江台州、温州地区的16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27%的中小企业认为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有47.47%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 有32.26%的中小企业认为获得贷款十分困难。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失败率约为22%, 远大于大型企业12%的比率。

(二) 中小企业贷款以抵 (质) 押为主

由于中小企业透明度低, 出于控制风险考虑, 金融机构往往要求企业提供可供抵押的资产。而抵押方式也比较单一, 动产、应收账款等灵活的抵押方式还未得到有效的普及。由于缺少可信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等多重因素的考虑, 大多数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占款有很多附加条件, 更有的银行直接停止了信用贷款业务。

二、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借贷难问题的原因, 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一些共有特性决定的。

(一) 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外部环境也可以分为贷币供应量, 所在产业及地区, 本地银行竞争情况。

货币供应量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银根紧缩的时期, 银行通常也将贷款放给风险相对比较小, 贷款成本比较低的大型企业, 而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很难贷到款。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 往往受其所处产业及所在地区的影响。政府与银行关系紧密, 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干预银行的贷款活动。因此银行倾向于政府扶持的产业投放更多的贷款。一般情况下, 这些处于政策扶持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处于其他产业的中小企业更加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 不同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

由于中小银行往往与中小企业有着比较良好的银企关系。相对于国有银行, 中小银行更有意愿向中小企业贷款。随着中小银行的发展, 区域范围内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剧, 这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二)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中小企业由于对财务报表不透明、固定资产投入偏低、可抵押担保品不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合一等因素, 都使得中小企业风险升高, 降低了银行对其放贷的意愿。

1、企业基本特征因素:

企业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企业成立时间, 规模大小, 所有权性质。 (1) 企业成立年限往往决定了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程度。而银企关系越紧密, 越有利于消除两者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融资的影响。 (2) 银行偏向于向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贷款。因此企业规模越大, 受到的信贷约束通常也越小。 (3) 国有控股或者大股东背景良好的企业通常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而这个因素通常与地区的金融发达程度和法制水平有关。

2、企业经营特征因素:

企业经营特征决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在实际情况中, 银行比较重视主营业务收入、长短期借款数量, 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

三、政策意见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 还是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治理、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去解决。

(一) 中小企业自身治理方面

公司财务状况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的重要考量因素。建议企业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 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注意财务风险, 提高自身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性。

(二) 金融体系方面

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创新信贷产品。

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直接接触的是市县级的商业银行, 而这一级的授权授信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增加基层银行的授信额度, 使基层银行有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满足符合信贷要求、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2、发展中小商业银行,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

同中小企业一样, 中小型银行一般也具有地方背景的特点, 其发展往往依赖地方经济。因此更能与当地中小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个特性, 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偏好于向中小企业放贷。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加深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 宏观政策方面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实行多种类、多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首先需要制定有利于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促进信用担保机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还需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再次强化风险管理, 推进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平等合作, 建立风险共担制度。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使中小企业走出只能用固定资产担保的限制, 提供更多的担保贷款的形式。

2、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保证其有良好的融资环境。

主要涉及《中小企业促进法》、《财税法》、《担保法》、《破产法》, 特别《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其制定过于原则, 而措施不大具体,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不尽如人意。应当对其进一步深化, 继续推出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以及技术扶持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惠.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6;3

[2]马九杰, 董琦.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成因与衡量:理论背景及分析框架.中国软科学, 2004;3

[3]谢敏.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企业经济, 2001;6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分析 篇2

1.1 模型的假设

博弈参与人包括银行和申请贷款的企业, 由于我们假定双方是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博弈, 故不存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申请贷款的企业有两种类型:“诚实守信”的企业和“做假骗贷”的企业。“诚实守信”的企业在投资成功时能够按期向银行交付贷款和利息, “做假骗贷”的企业在投资成功时欺骗银行投资失败, 试图骗取贷款。企业投资于生产项目的资金为K+L, 其中, K为企业的权益资金, L为企业的债务资金, 为突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贷款分析, 我们假设企业的债务资金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 并假设企业的贷款成本为IL, 贷款利率为r, 贷款期限为T, 银行的贷款成本为UL。当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收益为A (K+L) 。A (K+L) >K+[1+r (T) ]L, 企业应按时向银行交付贷款和利息[1+r (T) ]L;失败时, 银企双方收益均为零, 因此当企业投资成功时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向“诚实守信”的企业贷款, 当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能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1+r (T) ]L, 银行向“做假骗贷”的企业贷款。当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将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

我们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 即企业知道自己的类型, 而银行不知道企业究竟属于哪一类, 银行只知道企业投资于生产项目的平均成功率为P。“做假骗贷”的企业通过做假欺骗银行投资失败, 欺骗成本为WL;“诚实守信”的企业则向银行提供真实的类型。银行核查的成本是VL, 贷后“核查”的效率是100%, 即贷后“核查”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的类型。若银行核查到企业在做假骗贷, 企业必须承担事发后的惩罚成本R, R同时是银行的收益, [1+r (T) ]L

1.2 银行与企业双方的收益分析

而我们知道, 当企业成功时, 企业方为:{[1+r (T) ]-VL-UL, A (K+L) -[1+r (T) ]L-IL};我们则从表2可以看出, 在企业欺骗银行的情况下, 如果银行采取“核查”策略, 那么银行的得益为P (R-VL) - (1-P) VL-UL, 企业的期望得益P[A (K+L) -R-WL]-IL。如果银行采取“不查”策略, 银行的得益为-UL, 企业的期望得益P[A (K+L) -WL]-IL。

在企业诚实的情况下, 从而, 我们得到了银行和企业的得益矩阵如表2:

1.3 银行与企业的进化博弈分析

假设X为银行对企业申请的贷款项目采取“核查”策略的比例数, 那么“不查”的比例是1-X, Y为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 采取“欺骗”策略的比例数, 那么1-Y为采取“诚实”策略的企业比例。这样银行位置的“核查”、“不查”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为μ11, μ12, 则通过计算的出整个银行群体的平均得益M为:

M=Xμ11- (1-X) μ12, (1)

企业位置的“欺骗”、“诚实”两类博弈方的期望得益为μ21, μ22, 整个企业群体的平均得益为:

N=Yμ21- (1-Y) μ22, (2)

而 d (X/t) =X[μ21-M], (3)

我们再把 (1) 和μ11带入 (3) 中则推出:

d (X/t) =X (1-X) (μ11-μ12) =X (1-X) [YP (R-VL) - (1-P) UL]; (4)

同理可以得到企业群中, 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 采取“欺骗”策略的比例数Y的基因复制动态方程为:

d (X/t) =Y (1-Y) (μ21-μ22) =Y (1-Y) [P (1+r (T) L-WL-XR]; (5)

我们联系以上5组方程式能得出, 当企业群体中采取“欺骗”策略的比例数为 (1-P) VL/P (R-VL) 时, 银行采取“核查”、“不查”两类策略是无差异的。当Y≠ (1-P) VL/P (R-VL) , X=0或者1, d (X/t) =0, 则将X=0或者1列为定点。如果Y< (1-P) VL/P (R-VL) , μ11-M<0。选择“核查”策略的银行群体的期望得益小于整个群体的平均得益, 所以这时X=0才是基因复制动态下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因为在X=1的稳定状态中, 一旦有银行一次采取“不查”策略, 银行就会通过试错学习, 相继采取“不查”的策略。而X=0对少量错误具有稳健性, 即能“抵御”变异的入侵, 并且在动态策略调整中能够达到, 所以是一个进化稳定策略, 如果Y> (1-P) VL/P (R-VL) , X=1是这个基因复制动态下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成功率P越大, 企业承担的惩罚成本R越大, 银行“核查”的成本VL越小, 银行“核查”的动力越大。银行“核查”的成本VL越小, 意味着银行为“核查”付出的代价小, 银行自然也要加大“核查”力度。另外, 从 (4) 还可知贷款成本UL对银行的“核查”力度没有影响, 这可以从贷款成本对银行两种策略的影响效果相同来理解。贷款成本UL虽然对银行的“核查”力度没有影响, 但他会降低银行的收益, 所以应当努力降低贷款成本。

同理我们可以推得:当X={[1+r (T) ]L-WL}/R时, d (Y/t) =0对于所有的Y值都是稳定状态。当银行群体中对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时, 采取“核查”策略的比例数为{[1+r (T) ]L-WL}/R时, 采取“欺骗”策略的企业群体数是随机的。当X≠{[1+r (T) ]L-WL}/R 时, Y=0和Y=1是Y的两个稳定状态。如果X>{[1+r (T) ]L-WL}/R时, μ21-N<0, 选择“欺骗”策略的企业群体的期望得益小于整个群体的平均得益, 所以这时Y=1才是基因复制动态下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即当银行的核查比例 X (可以理解成企业对欺骗银行后受到惩罚的预测) 的值超过时, 企业的策略会发生偏离, 如同发生生物进化一样, 企业通过试错学习, 相继采取“诚实守信”的策略, 而不会因少量企业的行为偏差发生偏离, 如果X<{[1+r (T) ]L-WL}/R时, Y=0是这个基因复制动态下的一个进化稳定策略。这些影响因素从现实世界中也不难理解:企业承担的惩罚成本R和“欺骗”的成本WL越大, 意味着企业为“欺骗”付出的代价越大, 自然“欺骗”的动力就小。贷款利率r越小, 贷款期限T越短, 企业偿还给银行的就越少, 自己得到的就越多, 所以企业的“欺骗”动力变小。同样, 从基因复制动态方程 (5) 也可知贷款成本尼对企业“欺骗”的动力没有影响, 这也可以从贷款成本IL对企业两种策略的影响效果相同来理解。贷款成本IL虽然对企业的“欺骗”动力没有影响, 但它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所以应当努力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

2 银企贷款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

日前,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约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中劣质企业相对较多, 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劣质企业粉饰成优质企业的成本很低 (远远小于其非投资收益) , 另外银行的甄别能力太差, 从而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约束;信贷历史较短或没有信贷历史的优质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的原因是, 银行试图促使企业注重自己的借贷声誉。因此, 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主要是加快信息流动, 减少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是要加快以银行信贷征信系统为基础的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2.2 完善政府立法和信用制度

我国相关立法起步较晚且其内容多为指导性意见, 较为笼统, 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 无法妥善解决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具体操作间题完备规范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司法程序是企业自觉守信的制度保障, 优化法律环境, 可以提高企业还款的意愿, 降低银行核查的成本开支, 直接驱动银企动态博弈过程向最优均衡解发展, 呈现双赢局面, 各有所获, 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3 推动适合中小企业的机制创新和担保创新

在贷款方式上, 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贷款发放特征的授信体系, 增加基层行的贷款自主权和积极性。实行限时服务制度, 中小企业贷款最多实行两级贷款审批制度。加快机构整合步伐, 尽快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职部门, 或者选择几家分支机构作为专司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内部应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和管理特点, 重新构建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科学制定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人员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信贷人员的评定、考核、激励和约束等制度, 将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指标挂钩;在担保方式上, 要探索创新灵活的担保方式, 如可采取合同质押担保、原材料及库存物资担保、由企业法人代表和主要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等方式, 借以分散贷款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担保体系的积极作用, 利用中小企业相互合作担保基金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但不管是哪类担保机构, 都应按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进行运作, 不能把担保公司办成政府行为的担保公司, 不能走政府指令、银行办事的老路。担保公司要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服务于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同时, 对担保公司加强监督管理, 严禁超范围经营和变相经营金融业务。

摘要:以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银企博弈模型分析中小企业贷款现状。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其根本原因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 由于中小企业中劣质企业占比重较大, 银行有理由在信贷决策时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约束;其目的是促使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因此,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关键是要建立征信社会, 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提高银行授信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贷款博弈,信贷约束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 .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1) .

信贷约束 篇3

1.问题分析与假设前提

项目信贷的一次性及其损失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它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因素将会比一般活动更加复杂且繁多, 而每一个风险因素对项目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在理想的状态下,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项目信贷者当然希望对每一个风险因素都做详细的监控规避, 然而在真实的情况下, 资源是有限的, 而风险的规避策略是要消耗资源的, 所以只能针对那些影响较大、风险较高的因素加以监控和规避。这也就是说, 在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 风险规避策略的选择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项目资源, 从而完成项目的特定目标。考虑到项目预算的限制与运筹学中背包问题 (Knapsack problem) 的有限容量相似, 本文尝试根据各风险因素规避策略的成本、效益的比较, 采用有限背包空间下选择所放入背包之物品, 从而使该背包效益最大的思想, 研究经济资本约束下, 使项目信贷风险下降幅度最大的风险规避策略的选择问题。把项目信贷风险规避策略的选择决策放在如下背景下分析:某项目经过风险诊断, 利用工作分解结构 (WBS) 识别出可能面临的i种风险因素 (如产业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经济波动风险、金融与资本市场风险等) ;相应规避策略有j种 (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风险转移等) ;每个信贷风险规避策略均会有其要花费的成本bij;当选择到用某规避策略来规避某风险因素时, 其值为1, 否则为0;而当期项目信贷风险规避总预算为C;当使用规避策略来规避风险因素时, 该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与预期损失分别会下降pij、gij, 进而风险下降的期望效益值为rij。数学表述如下:

i:项目风险因素i=1, 2…n

j:风险规避策略j=1, 2…m

xij:风险因素i采用策略j来规避

undefined

bij:当风险因素i采用规避策略j所花费的成本

C:当期项目风险规避总预算

pij:使用策略j来规避风险因素i导致项目风险下降概率

gij:使用策略j来规避风险因素i导致项目风险损失下降幅度

rij:风险下降的期望效益值pij×gij

2.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分析, 项目信贷风险规避策略的选择必须满足目标:项目信贷风险下降的期望效益值最大, 同时, 它应该符合如下限制: (1) 所有被选择到的风险规避策略, 其加总之后的成本一定要小于或等于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的总预算; (2) 每一个风险因素只能对应有一个规避策略。因此, 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Max:undefined

undefined

3.模型求解

动态规划 (Dynamic Programming) 是一重要的数量规划方法, 根据其特性, 可设计出项目风险规避策略选择的分步解法:

步骤1:首先区分阶段, 每一阶段由每一个风险因素以及所对应四个规避策略所组成。

步骤2:在第一阶段, 先将预算限制由0~D按大小顺序列出, 其中D为预算上限。

步骤3:根据给定的预算, 考虑可选择的风险规避方案, 同时要符合:

(1) 所有预算必须大于规避成本即

undefined

在第一阶段, 其限制式为bij×xij≤C, C=1, 2, …, D;j=1, 2, …, m

(2) 每个风险只能且必须有一个规避方案对应, 即undefined

在第一阶段, 其限制为undefined

步骤4:根据每个放入的规避方案, 找出在该预算下, 能带来最佳效益即使项目信贷风险值下降最大的规避方案, 它可由以下函数计算:

undefined

在第一阶段, 其规避方案与预算函数如下:

undefined

步骤5:进行第二阶段的计算, 其初始步骤同前步骤1-3, 但在步骤3考虑可放入的规避方案时要考虑前一阶段所选择到的规避方案, 即预算限制必须要减去前一阶段所耗用到的最小预算, 其限制条件为:

undefined

在第二阶段, 限制式为C-minc1j≥bij×xij, C=1, 2, …, D;j=1, 2, …, m

步骤6:根据预算值, 计算在每一预算限制下最大的效益函数值, 本期之效益函数为当期所选定规避策略的效益加上所剩预算在上一期效益函数的最大值, 即

undefined

在第二阶段, 目标函数为f2 (C) =Max[r2j×x2j+maxf1 (C-b2j×x2j) ]

步骤7:根据风险因素的数目, 重复以上解题步骤, 即有几个风险因素就分为几个阶段, 其风险因素放入顺序随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可以任意选择, 在最终阶段选出最大的目标函数值即为最佳解, 其通式如下:

fi (C) =Max[rij×xij+maxfi-1 (C-bij×xij) ]

undefined

C=0, 1, 2, …, D;i=1, 2, …, i-1;j=1, 2, …, m

4.应用算例

假设某投资项目已识别出信贷风险因素a、b、c、d、e、f, 规避策略经过讨论、调研定为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以及风险接受四种。每一个风险规避策略所要耗费的资源, 一律以成本表示。风险规避策略以及所对应的可能下降概率值、损失值、效益与成本的产生, 可给予其限制范围由电脑随机产生。 (具体见下表1)

其中x11代表风险因素x1选择风险回避作为规避策略, 当其选中时, 值为1, 否则为0。根据其规避策略的效益, 可以列出其目标式与限制式:

undefined

undefined

考虑到动态规划的解法过于烦琐复杂, 而针对该解法所设计的AMPL软件在实践中已应用较好, 所以这里利用AMPL软件来解, 通过将所有上述资料输入, 可得出运算结果 (见表2) :

即经济资本约束下 (当期项目风险规避总预算为150) , 该项目所面临六类信贷风险因素a、b、c、d、e、f的规避策略分别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接受的策略。

因此, 在商业商业银行项目信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 可以运用背包问题辅助选择风险规避, 使得项目在有限资源下, 能够有效且快速地选出规避策略, 根据各风险因素规避策略的成本、效益的比较, 使该项目信贷效益最大化, 从而在经济资本约束下, 使项目信贷风险下降幅度最大的风险规避策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陈畴镛, 胡隆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识别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05) .

[2]刘肖原, 贾涛.我国集团性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3]仝自力, 杨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产业与科技论坛[J].2008, (1) .

[4]赵宇翔.基于违约率的银行信贷风险集中度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6) .

信贷约束 篇4

(一)“金融缺口”理论的形成

在现实经济中,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着包括与大企业在内的市场竞争,而且还面临着筹集资本金的困难和筹集债务资金的困难,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就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缺口”,又称为“双缺口”,即“资本缺口”和“债务缺口”理论。大量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资本缺口。“资本缺口”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Macmillan)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Macmillan·s Report,1931)。麦克米伦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入不敷出,但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规模的企业身上(其实就是中小企业),因此它们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当时人们把“Macmillan·s Gap”(麦克米伦缺口)又称为“金融缺口”(Finance gap)。麦克米伦(1931)即“资本缺口”理论发表后的40多年,Bolton(1971)、Wilson(1979)等的研究结果仍然表明,中小企业筹集一定数额以下的资本时依旧面临资本缺口的障碍。与“资本缺口”相比,中小企业更容易遭受来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缺口”的困扰。由于发行公司债券和公司商业票据来筹集债务性资金基本上与中小企业无缘,因此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源性融资来源。英国学者Ray(1983)等将“金融缺口”的存在定义为以下两种情况:当小企业投资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但由于资金供给的中断(得不到新的资金)而不能进行有盈利可能的投资的情况;当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远远地大于大企业的该成本,致使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投资来实现其增长潜力的情况。上述两种情况表明,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主要产生于资金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和融资成本(Cost)两方面。张捷(2003)补充了产生“金融缺口”的第三种情形,即当中小企业拥有具备赢利潜力的投资项目,但该项目赢利性与投资时限存在着紧密关系。此时,即使资金可获得、成本可承担,但由于金融交易所需的时间过长,企业可能无法在最佳投资时限内及时获得资金,此种情形被称为由融资时限(Time limit)造成的“金融缺口”。

(二)“金融缺口”的影响

“金融缺口”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灵活性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它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导致宏观经济因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难以达到其潜在增长率,造成就业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总福利的降低。并且,金融缺口还可能加剧中小企业在财务上的脆弱性,这也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倒闭率远远高于大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Sullivanetal等(1998)对美国中小企业破产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融资问题成为仅次于经济衰退等外部经济环境的第二大破产原因,因资金缺口而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比例接近30%。Berger和Udell(1998)研究发现,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占中小企业全部股本和债务额的26.66%,占全部债务额53%。在英国虽然银行贷款占中小企业外源性债务的比重从1985年至1990年间的60%减少为1995年至1997年间的48%,但银行仍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即便可以提供抵押品或可以接受较高水平的利率,很多中小企业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2005)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遇到了全新的“资本缺口”和“债务性缺口”的融资障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就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在西方学界来看,“金融缺口”(Financialgap)就是金融约束(Financialconstrint)。因而在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中,更多的是以中小企业金融约束(Financial constrint)来替代“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经济环境,因此用“信贷约束”概念比用“金融约束”或“金融缺口”更能准确地描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二、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一般来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总体处于信息不透明状态,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向资金供应者有效传递真实或有价值的融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鉴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的特征,资金供应者也很难鉴别中小企业传递的信息真实度。在两者之间,无法得到信息对称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的负面作用是很大的。对中小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缺乏像大型企业那样规范的财务报表“硬信息”,同时在向银行业传递基于人际关系沟通的“软信息”时,又受到区域和时间累积的严重局限。因此,在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信贷事前进行科学考察、论证、事中严格监管和事后严厉惩罚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来讲,提供低成本高收益的虚假信息比提供高成本低收益的真实信息有更大的负面激励作用,既然银行无法鉴别企业申贷信息的真假,那么作为理性的信贷者,在信贷之前进行“逆向选择”也是符合经济学对人的基本假设及决策行为准则的。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银行业无法有效对中小企业信贷之后的履约行为进行动态跟踪监管,同时又无法对违约后的中小企业实行严厉的惩戒,那么对申请到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讲,变更信贷资金的用途,或者隐瞒信贷资金创造的利润,甚至利用假破产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也就成了屡见不鲜的事件,这就是信贷利益博弈过程中难以制约的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正因为如此,银行为了防控信贷风险而对中小企业采取“惜贷”行为就不难以理解了。在信贷市场,金融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均衡状态的前提条件是完全对称的市场信息、自由流动的市场生产要素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杠杆——利率将是信贷市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自发地调节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市场最终可以在均衡的利率水平上出清。但现实中普遍存在市场竞争不完全和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而银行常常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了银行贷款供给损失的可能性,也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难。对大银行来讲,其信贷业务范围不局限于本区域的限制,因此在难以有效收集到中小企业的基于规范财务报表的“硬信息”时,又无法有效收集或不愿收集中小企业的基于人际关系沟通的“软信息”,那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选择放弃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即使实际上可能是良好的业务也不失为一种上策,这就是大银行在审查信贷之前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对小银行来讲,其信贷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本区域的限制,但在有效收集基于人际关系沟通的“软信息”时,人际关系沟通的时间延滞期长和累积成本较高,所以中小银行也更加乐意于向那些熟悉的中小企业放款,而对于那些目前尚不了解的中小企业,即使实际上是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也会拒之门外,这就是小银行在审查信贷之前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放款前产生的“逆向选择”行为都是可以用信贷配给理论进行解释的。根据信贷配给理论,银行业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博弈结果只能是,银行业在无法鉴别企业信息真假的前提下,为防范风险宁可将会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信贷价格对一些基本上完全信得过的企业进行放款,而不愿意以高于市场价格(利率)向高风险企业贷款。但银行这种行为结果也会将那些即使愿意承担市场利率,甚至高于市场利率的价格但不能被银行识别的良好企业也被拒之门外,因此,信贷市场的均衡结果是只有少数企业将获得及时相对廉价的信贷,而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一种信贷紧缺的状态,即便是良好的企业或愿意承担高利率的相对劣质企业。在我国信贷市场,虽然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资金的重要来源,但不是说银行贷款就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关资料表明,一方面,商业银行积聚了大量的储蓄存款资金难以释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据调查,由于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在2005年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中,有66.9%的企业未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62%的企业自投资金占投资比重的80%以上;流动资金项下,贷款利用率稍高,但仍有43.5%的企业未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其中有52%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流动资金比重80%以上。据资料统计,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创汇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不相称的。国家发改委资料表明,在对现有融资方式满意程度这一问题上,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企业分别为19.84%和15.87%,而较满意的为19.84%,非常满意的为3.17%。见(图1)。上述状况表明,尽管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收效不大;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希望的仍有较大差距,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正常运营及投资资金中,有近一半要依靠内部募集等方式自筹;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得到满足”,60.5%的中小企业“没有长期贷款”。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08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可见,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银企制度性约束与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信息与制度的关系密不可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创造信息功能。因此,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有效的制度必须解决信息问题。如果信息是对称的,那么很多制度都是等价的,解决不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需要的制度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情况靠价格能够解决,而有的情况则要靠企业、政府或其他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在有效制度约束下,交易双方的信息劣势方不需要了解信息优势方的全部信息,而仅需了解制度本身的信息,对方是否会做出与制度相符的行为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约信息成本,有利于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相反,无效制度安排只会加剧信息不对称,从而会增加信息传递的难度和信息成本(徐建斌,2004)。银企关系制度的不同是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银企关系制度的不同,使得银行和企业在进行信贷交易活动过程出于各自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在不完全信息市场条件下,企业会利用因制度的不同来“欺骗”银行,而银行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宁可放弃利益确保安全,而采取拒贷。对中小企业层面来讲,从产权角度看,产权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制度安排,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而中小企业先天性的高流动性风险导致其产权制度安排缺乏连续的时间沉淀和历史的检验。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不稳定性和短期性,导致外部资金供应者很难拥有其相对稳定性及可靠性都较强的内部信息,所以中小企业只能获得一些短期的流动性很强的资金,而很难获得长期的权益性资金,长期的权益性资金缺乏又常常提高了中小企业流动性的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倒闭概率提高。在转型期的国家,产权经济学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不适当的经济制度安排导致中小企业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积极“寻租”,在缺乏严厉和有效的监控手段情况下,内部人会将中小企业的正外部性内化为自己的收益,而把企业的负外部性内化为企业的损失,再转化为银行的损失。所以,在转型期的国家,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必须深化,使业主的损益完全与企业的损益息息相关,即把企业的正负外部效应都内化为企业内部的损益行为,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企业主的机会主义。就银行层面而言,在计划经济或一些转型期国家,产权经济学对其无效的银行制度安排具有极强解释力。此类国家中,银行产权制度安排的矛盾使得国有银行往往既处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角色又处于政策型角色。实践检验这种银行制度安排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的,因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内部人控制行为,银行业制度安排之前必然进行逆向选择。在取得政府资金、政策支持时,保证会把资金政策按照国家制度安排运营,即该用于政策放款的原则支持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放款,譬如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即使银行业本意是想把此类资金要用来其商业化运营的,但一旦资金和政策被国家赋予,国有银行业便会存在很高的道德风险,用国家的资金政策去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国有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剥离就是例证。同时,国家尤其是金融当局支持、强调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排难解忧,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趋势。2009年一季度,全国信贷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一方面,大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小额信贷客观上存在规模不经济、交易费用高的不利因素。研究表明,银行对大企业贷款的运作费用约为总贷款额的2.3%—0.5%,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各项管理费用高达2.5%—2.8%,因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失去热情。另一方面,国有银行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内部人控制严重,导致其运营的交易费用较大。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却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总体增量减缓,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更是“惜贷”如金。

三、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化解的金融制度设计

(一)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随着金融制度的改革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作为商业银行制度建设的一部分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1994年至2005年中,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快,但市场化速度很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加快贷款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1)完善贷款管理制度。据中国银监会杨再平(2005)撰文,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陈禄堂,2006)。这就说明信贷管理制度在银行资产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善贷款管理规章制度就是要求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内控原则和新形势、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内控制度渗透到信贷业务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理顺商业银行内部贷款管理职责,强调信贷牵头部门对贷款制度的总体把关,信贷相关部门在贷款制度建设方面要服从全局性安排;加强信贷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内部审计部门再监督,畅通信息反馈机制,促进信贷管理内控制度不断完善。同时,要打造对中小企业切实有效的贷款管理机制。主要是选准信贷切入点,应突出地方特色,集中资金支持部分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向“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优”的方向发展,防止贷款过度集中。(2)完善授信管理制度。一方面要规范授权、授信的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制订详细具体的授权、授信实施细则,检查办法和考核标准,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授权、授信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授权授信制度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问责制度。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授信评审体系,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查要改变那种层层审批,由贷审会集体审查却没有责任的贷审制度,制定授信审批双线制衡原则和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问责和免责制度。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各项活动进行合规检查和审计,并根据信贷人员的尽职情况和风险的不同成因,注意区别考察失误与客观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责任,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3)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制度。信贷审批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贷业务发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口,是信贷业务的制高点。高效的审批机制可以提高信贷效率,降低信贷交易成本,这也是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要求。因此,高效的审批制度就是要精简和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做到既快又好、又好又快,既控制了风险,又满足了企业要求,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要求。具体来说要实行以下重要审批制度,一是实施分层审批制度。即在坚持审贷分离、民主决策基本机理的前提下,按照信贷业务品种、金额、风险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调查审查后提交有权审批人直接审批、调查审查后提交审批中心专职审议人合议后审批、调查审查后提交贷审会集体审议后审批等三种审批方式。二是建立独立审批、中心审批、合议审批三位一体的审批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界定行长、副行长、独立审批人、审查审批中心职责,避免职能交叉、职能延伸、职能膨胀,处理好过度集中审批与决策信息不对称矛盾。同时实施独立审批人派驻制,独立审批人由委派行选聘并授权,独立于驻地行(独立审批人履行职责、日常办公所在行),负责权限范围内驻地行信贷业务审批。二级分行独立审批人由一级分行委派,县级支行独立审批人由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委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贷款审批制度要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需求频率高、需求数量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为此设立中小企业授信专职审查人员,并在坚持授信风险管理垂直、专业、独立原则,实行贷审分离和前后台完全分开的基础上,推行分级授权个人签批制,适当下放贷款权限,细化对各级签批人的授权标准,对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由有权负责人等在各自授权额度范围内签批,不再通过贷审会审议,减少审批层级,合理精简流程,确保中小企业授信申请得到及时处理,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需求特点。(4)完善贷后管理制度。根据“信贷配给”理论,贷款之前银行有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贷款之后中小企业有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贷后管理是贷款管理的最后环节,是信贷风险监管的关键环节,也是信贷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认真把好、把严。贷后管理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要切实做到贷款的“事后监督到位”。客户经理是授信后监控的第一责任人,要在贷款发放后强化对客户现金流量的监测分析和授信用途的检查。对保证金的动态变化、抵质押物保管和价值、权属的变化、担保人代偿能力的变要及时了解化。要定期上门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判断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同时要多方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应在规定的不定期监控周期内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记录。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座谈、与第三方沟通信息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重大变动。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等可能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迹象,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加固保全等挽救措施。只有这样银行才不会“担心”中小企业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因而银行贷前的“逆向选择”行为也会减少。

(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制度

信贷风险管理也是信贷市场制度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完善我国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必须着力抓好制度关键要素。同时把握先进性原则,构建以风险防范、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把握层次性原则,探索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把握动态性原则,建立和强化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把握渐进性原则,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把握应变性原则,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贷资产质量;把握人本性原则,带好一支高水平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阙方平,2006)。主要内容应该是:(1)健全风险预警制度。对各种可能给信贷资产质量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及时监控,做到信贷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补救。围绕经营行为、业务管理、风险防范、资产安全等方面,定期开展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和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对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和企业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识别,预测预报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信贷资金的合理营运提供决策依据。设置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线和控制线,落实专人监控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及资产质量的动态变化状况,通过书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监控提示。注重信用教育,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企业信用意识,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创造良好信用环境。(2)建立倾向性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把好行业和客户准入关。在同等条件下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要与总体性行业政策、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目标相一致。对持续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好的中小企业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应淘汰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其次,要科学评判中小企业等级。在收集历史基础数据基础上,建立先进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按信用等级制定相应的抵押保证类型和贷款利率档次。在客户评级方面,应结合中小企业特点,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3)完善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是解决欠发达地区的信贷需求与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之间的矛盾重要环节。建立一种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的专项支出为主体,按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为辅助的特别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实行政策性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考核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不熟悉但又有风险的贷款拒之门外,或者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其结果是滥贷虽然得到控制,但惜贷不可避免,贷款工作效率降低了。因此,现时的问题应该是强调激励与约束机制并用,重在激励,以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1)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架,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2)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信贷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信贷人员选拔、培养、考核、奖惩、使用和淘汰的良性机制,切实加强对客户经理履职情况的管理和考核。通过教育和管理结合、激励与约束结合、提高整体素质。(3)加强培训制度建设。通过培训增强信贷工作人员依法经营意识,加强信贷人员金融法律法规培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信贷工作中增强自觉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4)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决定了贷款银行除了必须具备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极强的责任心外,还应重视在对员工的正激励方面应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加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四)鼓励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

主办银行制度是间接金融环境下的产物,是企业为了稳定地获得外部资金的一种机制安排。即银行与借款企业形成某种产权关系,银行除了是债权人外,还是借款企业的股东或股东代理人,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主办银行制度是一种双赢制度,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不仅银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因此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特别是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很大程式度上不是依据其财务报表这类“硬信息”是否合格,而是依据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的主观判断。在间接金融为主导的环境下,企业为了稳定地获得外部资金,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以及出于规避管制等其他原因,主办银行制率先在日本发展起来。国际上日本和德国是主办银行制典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基本上只有银行贷款,而投资基金、创业板等直接融资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主办银行制大有英雄用武之地。通过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直接投资或银行控股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行使股东代理权来构建新型银企信用关系,对于保障中小银行经营效率的质量,降低监管成本,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定;对于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较快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与信任,以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解决外部融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关于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融资这种“特定关系”,国外经济学家早已对此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Strahan和Weston(1996)在分析比较银行给予中小企业贷款形式时发现,小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一般要比大银行多,大银行仅占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的35%,而占大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的82%。之后又在1998年,通过证实研究证明了中小银行给予中小企业信贷份额比大银行大的原因有:管理规则阻止大银行给予任何单个借款者总资本15%以上的贷款;即使大银行被允许做出更大比例的贷款,它们也无法做到充分多样化,会增加其对违约风险的脆弱性;中小银行很难与大银行竞争大额贷款,因为企业偏向于从一家银行获取所有的金融服务,而大银行能够为大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样中小银行处于劣势,但是它们拥有必要的金融资源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Berger(2001)在关注了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时认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高度依赖于银行外部融资,而银行在拓展信贷给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时所利用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关系贷款。

(五)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业的合作机制

信用担保机构是以专业化经营信用应运而生的。大部分信用担保机构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开展信用征集活动,尤其是互助性担保机构,对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有着相当的信用征集优势,信息对称度高,征集成本低。然而,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缺乏这种优势,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就能够弥补银行业的不足,同时也能够分享银行业的部分信贷收益。银行在给高风险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都要求有担保机构提供担保,进行风险转嫁。但如果银行单方面要求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未必就能实现,只要担保机构不接受担保,贷款就很难成交。如果银行与担保机构协同合作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三方都在信贷活动中得到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专业信用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银行的认同。在担保机构介入的情况下,由于信用的提升和风险的分散,银行成为最直接的受益方。在一些地区,实力较强、运作规范、资信程度高的担保机构,已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所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的协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我国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是分离的,由于我国对担保比例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损失由担保机构100%承担,只要担保机构同意担保,金融机构都给予贷款。这样就造成了我国担保机构集中了过多的风险,不仅导致担保机构的责任与能力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业对企业的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因此,实现银保合作应在以下方面进行:(1)降低合作门槛。目前中小企业对于信用担保市场的需求与所有信用担保企业所能提供的担保额度之比约为12:1,信用担保机构实际担保贷款额仅为申请额的10%左右,缺口巨大。鉴于目前我国担保机构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来源有限,有的担保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银行要从实际出发,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注册资金到位、具备信用资质、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就可以建立合作关系。(2)合理确定放大倍数。合理的放大担保倍数是担保机构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贷款银行要根据担保机构服务对象、担保能力和信用状况等因素,参照担保机构信用资质,合理确定担保机构放大倍数。原则上对具备B级信用等级的担保机构放大不低于5倍,对A级信用担保机构可放大10至15倍。放大倍数应在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协议中明确界定,并明确违约责任。(3)合理分担风险责任。实行风险分担是增强双方责任心、防止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重要措施。由担保机构全额承担风险不符合市场公平原则,贷款银行和担保机构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责任分担的有效形式,合理确定双方各自应承担的风险比例,增强双方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根据国际经验,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左右(法国50%、日本50-80%、德国50-80%、美国80%、加拿大85%)。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比例可划分为两个档次:3/7或3.5/6.5。同样,贷款银行除获得贷款利息外,还应享有担保比例的担保收益。这样通过风险分担将双方结为利益共同体,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方面共同防范金融风险。(4)合理实行差别利率。按照风险定价和互惠互利的原则,银行应对被担保的企业降低或取消利率上浮幅度,以冲减企业因缴纳担保费增加的成本。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执行基准贷款利率或适当下浮贷款利率。(5)合理执行担保费率。担保机构应根据《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中“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下浮动30-50%”的规定。担保费率过高会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担保费一般为1%左右,法国为0.6%,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仅为0.5%左右。合理收取担保费率,做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担保机构应遵守的原则。

摘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本文借助于“金融缺口”理论考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困境,并从制度性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视角,深层分析了信贷约束的原因,为化解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应从融资制度安排上进行重点设计。

信贷约束 篇5

关键词:家庭农场,融资困境,信贷约束理论,家庭农场融资,农业保险,农业众筹

作为一种新兴农业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有着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和发展机遇。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家庭农场的特点以及金融服务本身的缺陷,家庭融资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如何克服家庭农场融资困境,是家庭农场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1 家庭农场融资困境

笔者于2015年7月份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对石家庄市、邯郸市、秦皇岛市等地的家庭农场负责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河北省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及融资问题,共发放问卷201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87.67%。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融资总体规模需求满足程度低

从正规金融角度看,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土地和房产作抵押,往往难以获得正规银行的贷款;从非正规金融角度看,目前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有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家庭农场主首要的外源性融资来自民间借贷,但由于家庭农场目前主要的民间借贷形式是亲戚朋友间的相互借贷,融资额度有限。因此,即使考虑到非正规金融渠道,仍然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此次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有95.8%的人认为资金短缺严重或较严重,只有4.2%的农场主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见表1。

此次调查中79.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融资规模不能满足要求,只有21.3%表示能满足或基本满足要求,见表2。

1.2 融资服务结构上适配性不强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仅有4.7%的农场主认为相关信贷服务是适配的,而高达60.9%的农场主认为不适配,见表3。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信贷服务不适配主要表现在融资期限过短、季节匹配跟不上、信贷额度较小等方面。

%

%

%

2 家庭农场融资制约因素

家庭农场融资的制约因素很多,从信贷约束理论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融资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等[1,2]。

2.1 家庭农场规范程度和农场主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目前家庭农场的认定和注册登记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部分家庭农场尚未取得合法身份,不利于银行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二是目前家庭农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管理松散,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财务管理相当不规范,没有成型的账簿、报表,甚至出现法人兼任会计、出纳等现象,金融机构难以判断和评估其信贷风险。

2.2 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

由于家庭农场为新型经营主体,目前都尚未纳入社会征信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无法查询相关信用信息,只能通过家庭农场主的个人信息来判断,信用档案的缺失造成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发挥征信支持家庭农场融资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限制,金融机构对于家庭农场信用相关信息获取来源比较单一,无法全面了解家庭农场的相关财务收支状况、风险等信息,更没有办法对贷款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进行了解和全程跟踪[3]。

2.3 家庭农场资产抵押存在法律障碍

目前农村最为有效的抵押品是土地相关权利,但要想用土地使用收益权进行抵押贷款则面临着法律困境。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是通过各种形式流转的农村耕地,现阶段虽然我国《物权法》中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但是《担保法》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比如农业耕地、宅基地等。这使得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抵押贷款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银行受制于这个现状,对于家庭农场的抵押贷款申请比较谨慎[4]。

2.4 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由于农业的天然属性以及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技术实力、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一场自然灾害或一场瘟疫就能毁掉家庭农场大部分的经营成果。这些因素导致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性及高成本性,致使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对家庭农场融资的保障作用。目前对农业生产风险的补偿手段主要是依靠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比较小、保额较低,保障不足,比如河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仅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奶牛等8个品种,且保额很低,甚至连成本都不能覆盖。

3 信贷约束及融资改进思路

3.1 信贷约束及其原因

信贷约束主要是指信贷需求方所面临的一种状况,即按照现行的市场条件,信贷需求方无法得到所需要的信贷资金。根据信贷约束理论,特别是农户信贷理论,认为信贷约束的主要原因包括:1)信息不对称和合约实施的高成本,导致逆向选择,破坏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违约风险,容易引发道德风险。2)农村居民贷款交易成本较高,比如贷款对象分散、规模较小、风险较大,申请和核贷成本都较高等。3)缺少有效的抵押或功能完善的信贷市场[5]。

3.2 家庭农场融资改进思路

3.2.1 减少信息约束

通过将家庭农场(农场主)的信用状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估体系,逐步完善并公开家庭农场的信用状况,在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之前,可以通过在我国农村普遍开展的农户(农场主)联保体贷款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农场主信用度低等问题。

3.2.2 寻找抵押担保替代

缺乏传统有效抵押担保是制约家庭农场融资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寻找新的抵押担保替代品是改进家庭农场融资的重要路径。

3.2.3 缓解风险约束

为了缓解风险约束,一是可以在供需主体之间引入担保公司、担保基金、协会风险基金等第三方担保机构,以此减少相关金融机构发放家庭农场贷款的风险;二是发展农业众筹,实行预售制的农产品众筹,实行订单规划产量,减少经营风险。

3.2.4 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鼓励建立以小型化、社区化的金融机构为主的家庭农场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金融推进普惠金融,降低交易成本。

4 增强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政策及财政支持相关制度

一是政府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立法规范、政策扶持等途径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明确管理主体,确立家庭农场发展目标和扶持措施。二是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家庭农场的财政支持。对支持家庭农场的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税收减免,利息补助相关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三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聘用现有的专业评级机构建立家庭农场的信用档案及信用评级体系,并由政府进行监督。信用档案资料及评级信息与政府、金融机构共享,最大限度降低家庭农场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4.2 构建多元化金融及担保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村商业性基层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融资支持,并结合实际状况,寻找适当的方式突破固有的信贷风险等监管指标,提高融资机构对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制度创新,鼓励农场主的资金互助合作,在合法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家庭农场之间的信用合作,建立相应的家庭农场信用合作组织,实现家庭农场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要逐步建立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各级社会资本参与合资的专业担保机构;同时通过政策鼓励设立家庭农场的互助担保组织,为家庭农场融资提供安全保障。

4.3 允许土地流转,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

一是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家庭农场的相关土地权利,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土地流转权等都纳入抵押品范围,以充分挖掘农村不动产资源的担保功能。二是扩大质押品范围。开创新思路把家庭农场的股权、相关农产品订单、应收账款、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农业科技产品专利权等各种物权凭证纳入抵扣质押品范围。三是扩大动产抵押品范围。针对农产品加工、农村特色种植、养殖等生产过程,建议考虑将农业机械、生产设备、存储设备以及牲畜、家禽、农产品纳入抵押品范围,同时积极推进仓储抵押贷款。

4.4 改进农业保险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通过政府直接设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通过财政补贴经营费用的方式,推动商业性保险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将政府主导控制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增加农业保险商品的供应。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使更多农场主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三是稳定并落实保险费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负担,增强其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6]。

4.5 引用互联网金融,利用农业众筹

农业众筹将“众筹”的新商业模式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众筹一般可以分为回报类的农产品预购众筹和投资类的农业股权众筹。农产品预购众筹是基于农场到家庭的一种新型直供营销模式,农产品可直接从产地配送到消费者,省去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的获利;同时其以成本+利润的方式进行预估定价,根据实际订单规划生产,实现生产消费双方信息对称,供求关系稳定,增强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不确定性、滞后性的抵抗力。二是农业股权众筹。通过互联网众筹模式筹资,融资速度快,投资群体基数大,在短时间内筹措资金,成本低,而且融资门槛较低[7]。目前比较成功的专业农业众筹包括“大家种”“尝鲜众筹”“有机有利”“众筹网—农业板块”等。

参考文献

[1]周宜强,胡丕富.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对策:基于江苏镇江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4(1):93-98.

[2]俞中.合肥市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融资现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4-35.

[3]郭伊楠.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3):59-61.

[4]刘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3):738-742.

[5]张正平,何广文.农户信贷约束研究进展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2):44-49,218.

[6]王伟.美国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3(8):12-15,50.

信贷约束 篇6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信贷机制也蓬勃发展, 我国近年来借鉴国外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 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 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小额贷款开展自主创业, 仍需进行跟踪调查, 客观全面地分析, 深入了解最新真实情况, 搜集意见反馈。而京郊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的先驱, 具有极大研究价值。通过对京郊农村的发展与研究, 为中国各地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先例, 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缩小城乡发展的差异化从而实现中国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同时, 在考察由于信贷约束而出现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时, 本文将不单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利率并不一定会高于正规利率, 以援助性为特征的亲友之间的资金融通在农村非正规金融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急用的小额资金, 如医疗、教育费用等, 借款期限短, 正规贷款手续繁琐, 通过亲友借贷不论是借款还是还款都较为简便, 甚至可能无需利息, 快捷高效。因此, 农户现实的融资次序依次为亲友借款、正规借款和市场性非正规借款。

2 京郊农户小额信贷现状概述

随着小额贷款在国际范围的蓬勃发展, 其在解决人数众多、缺乏金融服务的农民贷款难问题上的能力已渐渐得到世界认可, 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关注和实践。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款贷管理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适时开办小额信贷, 简化贷款手续, 方便农民借贷。从2002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推行农户小额信贷。

近年来, 北京郊区农村信贷以及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9年12月末, 农村贷款余额7.47万亿元, 同比增长34.4%, 增速比上年末高16.0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 是年内农村贷款首次超过各项贷款增速;全年新增农村贷款2.03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9.3%, 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1.95万亿元, 同比增长25.2%, 增速较上年末提高15.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农业贷款4246亿元, 占各项贷款增量的4.0%, 较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2.01万亿元, 同比增长32.7%, 比上年末高16.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农户贷款4972亿元, 占同期居民户新增贷款的20.2%, 比上年末低11.1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中, 54%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 同比增长28.9%;32%用于其它生产经营活动, 同比增长36.4%;14%用于消费贷款, 同比增长40%。

同时, 在农村小额贷款蓬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农户提及贷款时趋向于选择农村信用社, 对于其他商行以及金融机构了解甚少。一方面由于村中居委会对于农村信用社宣传力度较大, 导致许多农户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知之甚少, 也缺乏了解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农村信用社网点较近, 办贷款更便捷, 农户通过居委会以外的渠道也能了解到相关小额贷款事项;由此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农户能够通过农村信用社解决资金问题, 扩大农业规模固然可喜, 但不利于农村小额贷款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在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同时, 还应提供现金提取、储蓄、保险、养老和抚恤以及汇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借款人的担保方式应多样化, 既可以联合担保, 也可以是个人担保;目前存在许多金融服务的组织如兴宏小额贷款公司, 还未走向商业化资金的来源单元化, 不利于小额贷款的持续发展等等。由此引致的信贷约束程度是否严重, 是何种因素在影响着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 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3 信贷约束程度及原因分析

3.1 信贷约束程度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看, 我国农户有很强烈的资金融入需求。在200户样本中, 46.94%的农户在2008-2010年期间有过借贷需要。本文将此作为分析农户是否受到信贷约束的出发点, 即没有金融需求则不存在信贷约束问题。这样, 53.06%没有借贷需要的农户直接被归为不受约束类型。在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中, 33.33%的农户获得过正规贷款, 66.67%的农户没有获得过贷款。借鉴Boucher, Guirkinger和Trivelli (2005) 和Petrick (2004) 的方法, 基于调查所详细询问的农户申请或不申请贷款的原因、没有获得贷款的原因、实际的正规与非正规贷款获得情况等信息, 可以对农户是否受到信贷约束进行识别和判断。

3.1.1 需求型信贷约束

(1) “不受约束”类农户。

不能偿付资金成本的需求属于非市场有效的信贷需求, 由此将选择了 “贷款费用高”的农户归为“不受约束”行列。

(2) “客观条件约束”类农户。

“手续麻烦、附加条件太多”、“没有民间借贷方便”、“缺乏抵押担保”以及“贷款期限太死”可归结为金融机构服务不完善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3) “认知偏差”类农户。

“没有人缘关系贷不到款”、“不知道农户也可以申请贷款”和“不懂贷款的条件和手续”可归结为农户对正规信贷条件的认知偏差。

因此, 对于有借贷需求而又没有获得正规贷款的农户, 这里将其视为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

3.1.2 供给型信贷约束

(1) 金融机构基于非能力因素所实施的信贷配给, 导致申请贷款被拒绝, 包括“缺乏抵押担保”、“没有较好的关系”和“银行资金短缺”;

(2) 农户所获得的信贷额度“不能满足需要”;

(3) 获贷农户实际获得的最大一笔正规贷款规模小于其期望贷款规模。

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任意一个则被视为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基于上述识别机制, 可以汇总和归集出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情况。可以看出, 在此次调查中总共有48.8%的农户受到正规信贷约束, 其中21.43%受到需求型约束, 28.57%受到供给型约束。

注:因为这里考察的是2008-2010年期间的金融行为, 在多次金融行为中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原因可能不同, 有2户农户同时受到了需求型和供给型约束。

3.2 信贷约束原因分析

(1) 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 贷款的种类以及额度未完全满足农户需求、贷款期限不适应农业生产周期。

按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因此, 资金缺乏已经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另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贷款需求的村民中, 49名村民选择将贷款用于日常生活消费, 36名村民贷款用于扩大经营规模, 31名村民贷款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26名村民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23名村民贷款用于抵御自然灾害, 18名村民贷款用于教育支出, 14名村民选择用于投资理财, 另有个别用于购房建房。如图1。

由数据可看出, 贷款大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急用, 数目不会很大, 但需求频繁, 还款时间短, 多为紧急需求。由于短时间内难以从银行取得批款, 且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没有银行繁琐的贷款流程, 又区别于不合法的高利贷, 但农民的土地没有上市流转, 住房也大都是属集体的土地。农户可以抵押的东西少, 贷款给农户风险较大, 面向农村贷款只占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很小的比例, 因此业务农户因缺乏担保同样难以获得贷款, 从而转向非正规金融渠道如内源融资或高利贷等, 产生信贷约束。其次是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购买生产资料, 如建大棚、购置农业器械等。此类贷款属于典型的农业贷款, 有其自有的农业生产周期。目前农业春耕贷款基本都是春放秋收, 不能适应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的生产需要, 不少农民因为农产品没有到出售期甚至农民的粮食还没打完和售出, 贷款就到期了。由于贷款本金比较大, 普通农民一时很难凑齐, 为还贷款有的农民甚至要去向别人高利借贷。贷款周期不适应农业生产周期, 同样导致了信贷约束的发生。

(2) 信用体系建设层面, 金融机构贷款信息不对称, 征信成本高。

在有贷款需求的村民中, 有33.33%的村民成功申请贷款, 金额均在3万元以下;大多数拒绝申请贷款的村民认为手续太麻烦, 缺乏抵押担保。农村金融贷款规模微小, 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信息, 大多数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尚未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可以说缺乏最基本的防火墙, 难以调低贷款门槛。目前, 重庆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小额贷款公司以省级一口接入方式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该对接有望降低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户贷款的门槛, 但仍待观察。

(3) 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方面的建设有所举措, 但主动性不高。

目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地发展小额贷款业务, 3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2100个县市及主要的乡镇, 4500多个网点已开办这项业务。今年以来, 小额贷款发放量突破1000亿元, 从业务开办至今, 全国累计发放贷款近400万户、金额2300多亿元, 平均每笔贷款约5.9万元。邮储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累计发放1500多亿元, 占全部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的70%。邮储银行发放的近2300亿小额贷款, 解决了全国400万户农户及小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问题, 1600多万人从中受益。但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存在障碍, 不少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如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村市场就存在较多问题, 农民的风险意识不强, 往往不能在规定时间如期还上款项;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些相关政策不太了解, 放贷员和农民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很多具体的业务、政策无法和他们说明白, 导致农民也产生畏难情绪, 两方难以沟通, 产生信贷约束。农户属于分散的、小规模的低收入贷款对象, 风险高, 回报率低, 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不相符, 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方面的建设主动性不高, 从而加剧了信贷约束。

4 总结、思考和建议

4.1 京郊农户面临信贷约束

调查表明, 近年来小额贷款发展势头良好, 但仍有近一半农户面临信贷约束。其中, 需求型约束占21.43%, 供给型约束占29.76%, 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 互相不匹配, 这使得京郊小额贷款发展受到制约。究其原因, 从供给角度来看, 部分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 贷款的种类以及额度与农户需求有一定差距, 贷款期限不适应农业生产周期, 金融机构主动性不高也是一个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 小额贷款宣传不到位, 农户缺乏对小额贷款的了解, 同时, 部分农民仍具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盲目地认为贷款利滚利, 造成农户与小额贷款之间不易逾越的鸿沟。

4.2 多种金融机构共同竞争, 力求创新

竞争是发展农村金融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户小额信贷这一业务领域应该有更多的商业银行共同竞争发展。目前, 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占有点多面广的优势, 应在充分利用该优势的同时对农户小额贷款方式进行积极创新, 与时俱进, 简化农业信贷审批手续, 提供能够灵活的放贷期限, 减少信贷约束。其他商行也应迎难而上, 适时推出创新型产品, 以满足农业贷款业务发展需要。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简便灵活, 交易费用较低, 小额融资手续简便快捷, 无需抵押担保, 期限灵活, 极大地迎合了农村经济主体资金需求, 具有时间紧、期限短、季节性强等优势, 但小额贷款公司在积极开展业务的同时也应兼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与农信社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共同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4.3 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在小额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不可避免, 应尽量改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尽快将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从而降低农户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门槛, 拓宽农户的正规金融借贷渠道, 降低信贷约束。同时, 便于小额贷款公司做出抵押信贷决策, 从而规范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 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达成双赢局面。

4.4 加强政策扶持, 促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壮大

改善农村小额信贷供给, 注重加强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和政策援助。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 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在当地农村。运用财政手段, 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贴息或税收优惠, 引导更多资金流入农村。

另外, 应区别不同地区实际, 进一步降低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 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 在投资人资格与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限制等审批权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取消设立贷款公司的条件限制, 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到农村设立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是拓展普惠金融、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程郁和罗丹.信贷约束下中国农户信贷缺口的估计[J].世界经济文汇, 2010, (2) .

[2]陈中贤.关于农户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武汉金融, 2010, (7) .

[3]董晓林, 杨小丽, 胡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信贷约束与农信社小额信贷——基于对江苏睢宁县的农户调查[N].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2) .

[4]吴典军, 张晓涛.农户的信贷约束——基于684户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8, (4) .

【信贷约束】推荐阅读:

法律约束07-14

安全约束07-21

目标约束05-12

仿真约束05-26

运行约束06-10

有效约束06-25

条件约束06-28

约束理论07-07

约束资源07-08

参数约束07-08

上一篇:建设设备自动化系统下一篇:工作面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