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约束体系(共5篇)
结构约束体系 篇1
摘要:近年来,资本市场繁荣,资本市场收益率激增,产业中的微观企业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主体,希望在资本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为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优化升级创造资本条件。然而,这种行为致使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波动,产业内部的合理化受到阻碍,产业之间的优化升级遇到鸿沟。甚至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倒退现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最终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投资约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约束,资本市场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Industrial restructuring)一般地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产业内部的协调,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遵循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
投资约束即为约束,必然是一种消极的,有阻碍力的,延缓事务正常发展路径、速度、方式的条件。而投资约束,则是指从投资的角度去度量的约束,投资这个名词在财务和经济方面有数个相关的意义。它涉及财产的累积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从技术上来说,这个字意味著“将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动”。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1)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2)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在此,我们理解投资约束,即可认为是“将某物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约束,即该物实质性短缺或者结构性短缺。致使该物不能正常地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中去,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速度性变化,更有甚者最终引起产业结构出现倒退性的发展:即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状态,或者出现三大产业的比重倒退发展。而一般认为的“该物”常常是资金、资本。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约束
针对当前复杂、特殊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谈投资约束,也许并没有普遍意义,但是就目前投资持续升温的情况,来谈产业结构调整却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进入2009年以后,资本市场开始再次升温,原本沉寂很久的企业资本又开始出入资本市场,相对于当前相对较淡的国际和国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开始显现出较大的吸引力。企业开始将原本准备投入生产或者发展的资金投入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以追逐更好的资本收益。但企业是各个产业中微观主体,资本用途的改变必将影响企业的结构性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约束甚至失败。
私人部门产业投资函数:I=F(Q1,Q2,Q3……)I为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Q1,Q2,Q3……为产业中企业1、2、3......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
私人部门企业投资函数:Qi=f(K,Ts)K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或者再投资实业的资本,Ts是资本投资的收益(当投资亏损时为负)。
S.T.(约束条件)企业利润利用函数:R=K+TR为企业利润,T表示企业用于投资的资本。
从约束条件中可以看出,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用于投资的资本之和等于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多少约束了企业能投入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投资的数量。在企业利润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投入资本市场的量越多,则能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量必然会减少。扩大再生产资本量的减少必然影响企业在内部调整生产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但鉴于资本市场更高的收益和更快的资本增长和回收速度,在利润利用函数中,企业明显加大了T的量,从而使K的量明显减少。但是企业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并不是一定能得到收益,很多投资收益甚至是负的。券商的交易佣金,中央政府的印花税收入,仅被政府和券商攫取的资本就过近千亿,而除了上市公司的分红,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这近千亿的资金本身就是出自投资者投入资本。而对于楼市,房价再经历了一场非理性的飞速上涨之后,中央调控政策持续出台,导致房价开始起稳,甚至出现回调,出现了明显的“有价无市”的情况,投入楼市的资产难以变现,很多企业成了房东,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房价的大幅回落。
就单个企业而言,其投入证券市场的资本可能产生正的收益,也就是说产生了正的资本流量,这在上述的企业投资函数:Qi=f(K,Ts)中,TsfT,即资本投资收益大于投入到资本市场的初始资本,这必然使得某些获利的企业在本企业内加大实业资产的投资力度,这从客观上促进了本企业的结构合理性、升级和优化,但是就整个产业而言,这并不能表示本产业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相反,若是正是那些属于淘汰产业、夕阳产业、或者国家政策不支持产业的企业因为投资得当,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而盲目扩大了企业的生产活动,这不但没有给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造资金,反而是给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了更高的沉淀成本,为产业再次优化和升级铸造了更高的壁垒。
而就整个产业总体而言,其投入证券市场的资本产生的必定是负的收益,也就是上述的产业投资函数:I=F(Q1,Q2,Q3……)中Q1,Q2,Q3……等的总和必定比利润的各个企业的总和少,而原本的产业投资函数(未把资本投入资本市场)为:Iy=F(R1,R2,R3……),最后得结论必然是:IPIy,即使把券商产业也算入内,即把券商产业的收入Iq也算入上述产业投资函数中,但是由于国家从中抽取了印花税,等于是变相的给各个企业增加了一道税收,在企业的利润中再次抽取了一定的份额,结果仍然是:I+IqIPIy。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已经可以很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从资金层面,企业的上述层面的行为已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产生了相当层度的负面影响。由于第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闲散资金、流动资金一般比较充裕,事实上确实也是第二产业的资金是资本市场的主体,我们这里谈的仅仅是希望在资本市场攫取短期收益的那部分资金,短期收益就必然要求这些资金速战速决,无论盈亏必然要快进快出,如果因为亏损被套,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就更大,会令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匮乏,受缚于资金而无法从事实业投资。
同时,资本市场又对企业和产业利润进行了再分配,原本利丰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微利产业,原本新兴产业或成熟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夕阳产业,原本国家扶持产业或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政策抑制产业,导致有存在价值、新兴的、高科技、高技术、国家扶持、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得不到发展壮大,而原本应该被淘汰了,利润微薄了,或高污染、高资源投入、政策抑制却能因为资金的投入而从新生产,凭借资本优势而继续在产业链上生存,正是这样拖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和速度,原本可以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空耗。
另一方面,券商产业正在经历着非理性发展。券商产业由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开始不断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经营规模。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以及设立合资券商的有关规定即将出台,导致外资券商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在中国证券的牛市中分一杯羹,也加大了对中国券商产业的投资力度。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券商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券商产业属于金融服务业,原则上隶属第三产业的范畴。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券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作了一份相当大的贡献。导致反映在统计数据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虚高,。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约束,而且由于今年的通胀、原材料成本等问题更是对第二产业的产值产生了影响,这必然使得上面公式中的分母减小,从而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而券商产业的发展没有长久的可持续性,往往受到资本市场繁荣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健全,股改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国内券商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太少,能力不足,人才匮乏,不足于与国际同行竞争,在国内市场冷淡的情况下,很少能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所以国内券商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券商产业的盈利方法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手续费、佣金和新股发行等的收入,如果在证券市场泡沫开始消化,证券投资者热情开始减淡的情况下,券商的利润必将大幅度下滑,较低的产业利润和利润率不足以支撑现今券商如此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也支撑不了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也必然会相应减低。
然而,正是这券商产业可能的张弛间,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而有时候这种变化可能吞噬几年来产业机构调整的成果。在证券市场繁荣的时候,券商行业利润猛增,导致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这是政府规划愿意看到的。然而追根究底,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只能是暂时的和虚假的,缺乏可持续性,但正是这种虚假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了政府错觉,造成在政府产业规划部门中反映的第三产业比重虚高,同时也让政府部门相信可以而且应当减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投入,在资金的量上降低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由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结构调整函数:It=G+I,It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投入,G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投入,I是上述私人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由于第三产业利润猛增,导致第三产业私人部门的投入增加,即I增加,而一定时期内政府会因为产业结构平衡的需要保持产业结构的总投入保持不变或变化微笑,即It一般保持基本不变,所以在I大幅增加的情况下,G一般会相应的减少。所以,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会比原来有一定幅度的减少。这可以用博弈论的支付矩阵来加以说明(见下图1):另投入后收益为1.0,而投入的成本为0.5。
该博弈矩阵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It=G+I(投入,不投入)。该博弈均衡说明,在政府部门选择投入的时候,私人部门就会选择搭便车,即选择不投入;或者在私人部门选择投入的时候,政府部门就会选择不投入。所以,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私人部门投资过热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府部门会削减投资,或者甚至不投资,以达到社会总投资平衡。
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函数中所显示的,由于券商产业的萎缩,往往私人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状况会迅速反映到上诉公式中,即I的值会实时的迅速减少;而由于政府部门决策的时滞性,政府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并不会因为私人部门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即G不会实时增加或者不可能像I那样反应迅速,显而易见,最终结果必然是It的减少,即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的减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剧烈波动,并且因为资本的原因,导致投资的结构性、时期性约束。
三、结语
显然,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资本的投资上产生了一定的约束,致使产业结构不能像原本政府期望的那样平稳的进行合理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有害的波动,甚至使产业结构调整,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产生倒退现象。经过本文论述的一个阶段的波动后,第三产业的最终份额可能下降,产生产业结构倒退;第二产业中优势产业受到抑制,劣势产业又因为有了资金的进入而苟延残喘。这些都是与国家的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甚至能使国家几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化为乌有。如能正确看待上述问题,才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平稳性和和谐性,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稳定的、有持续性的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合理化第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结构约束体系 篇2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重建算法;H无穷滤波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regularization of ill-conditioning problem, we expand our investigation into structural constrain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robust nature of filter and easy implementation of state space approach,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PET image re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by using segmented anatomical template that provided by other high quality imaging technology such as CT.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indicate a persuasive assessment that the proposed strategy suppresses noise well, while the edges, boundary information and other details remain clear.
Keywords: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H-infinity filter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篇3
1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基本原理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是一种新型的钢结构耗能支撑, 整个体系的中心在于芯材, 它一般是用屈服点比较低的钢材料铸造而成的, 这种结构在轴向力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从而达到耗能的效果, 同时为了不让芯材在受压的时候整体都变得弯曲, 芯材就被放置在一个特制的钢管套中, 并将混凝土和砂浆灌注于钢管套中, 起到定形和加固作用, 这就能够使芯材在受拉和受压的时候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屈曲程度。在灌注砂浆或混凝土的时候, 通常会在芯材和砂浆之间设置一层无粘结性的材料, 或者空留出一层比较狭小的空气层, 这是为了有效降低芯材受轴力时传给砂浆或者混凝土的力, 当然, 尽量消除这个传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支撑的承载力, 使得整个支撑结构在受到重压的时候也能达到完全的屈服, 受压承载力和受拉承载力保持相当的数值, 很好地克服了传统的支撑结构受压屈曲的不足之处, 提高了支撑体系的承载能力, 支撑的滞回曲线达到饱满的状态, 抗震性能明显增强。
屈曲约束支撑构架的横截面具有多种类型, 包括平板形、十字形、工字形、圆管形、方管形, 有些类型的芯材与钢管套之间没有灌注混凝土或者是砂浆, 这是根据芯材的架构方式和钢管套的形状而定的, 芯材和钢管套的组合具有天然稳定性的就可以将二者的自然缝隙作为空气层, 不用另外加固。
一般的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可分为约束屈服段、约束非屈服段、无约束非屈服段、无粘结可膨胀材料、屈曲约束机构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作用和性能各有所侧重, 所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达到的支撑效果也相异, 但五个部分有机组合才能使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具体来说, 约束屈服段通常要使用延性比较好的钢材, 具有中等屈服强度, 也可以使用高强度的低合金钢材, 以达到此段在反复荷载作用力的压迫下所要求的标准强度值。
约束非屈服段一般是约束屈服段的延伸部分, 被钢管套和砂浆所包围, 为了让它在弹性状态下正常工作, 就必须另外增加构件的截面积, 可以用增加截面的宽度来实现, 或者通过焊接加劲肋来达到预期目的。无约束非屈服段的特点是穿出钢管套和砂浆, 直接与框架相连接。它属于约束非屈服段的部分延伸段。在现场进行安装的时候, 通常使用螺栓进行连接, 有时也用焊接的方式来连接, 各有所长, 依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定。无粘结可膨胀材料的作用是能充分降低甚至可以消除支撑体系芯材受约束段和砂浆之间的剪力, 经常选用的材料包括橡胶、硅胶、乳胶、聚乙烯额等等, 它们都具有无粘结性和很强的弹性, 可以起到有效缓冲压力的效果。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套管作用很大, 这也是它与传统支撑体系的最大不同点。支撑钢管套的工作原理也非常简单, 容易理解, 操作方面。支撑体系的芯材一般不和钢管套发生接触, 所有荷载力都施加在芯材上面, 芯材由于荷载力的作用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同时会给钢管套的内壁带来挤压力, 造成钢管套的屈曲, 产生弯曲应力。倘若弯曲应力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就使得芯材达到很高的应力水平, 大大超出芯材材料的屈服强度, 从而实现钢管套对芯材的保护功能, 提高支撑框架的承受能力。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使用的钢管套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否则就会在受压力的情况下发生局部的鼓曲。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特殊结构和技术原理使得它具备普通支撑框架和抗弯刚框架所没有的优势,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十分广阔, 尤其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效果更佳。
2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实际应用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在实际应用中有其它框架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遇到小震的时候,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明显比抗弯刚框架的弹性刚度要高出很多, 容易达到规范的变形要求。二是在遇到强震的时候,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相较传统中心支撑框架具有更强和更稳定的能量耗散能力, 这关键在于屈曲约束支撑具有受拉和受压屈服性。另外在抗震加固中,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地基费用也比传统的支撑体系框架便宜很多。同时,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钢材总用量也比其它框架结构的用量低很多, 非常经济便捷。三是在安装方面,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是用螺栓连接到节点板上的, 省去了现场焊接和检测的步骤, 容易操作, 方便实用。四是屈曲约束支撑在遇到大震遭受严重损坏后, 支撑构件可以进行更换。同时由于支撑的刚度和强度非常容易调整, 这就使得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设计比较灵活, 且种类比较齐全。
随着建筑物的层数越来越多, 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不仅能够达到建筑物所要求的抗震系数, 还能降低震后的维修费用, 这有赖于它独特的设计方法。一般的支撑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中, 支撑体系和梁、柱结构都会受到严重破坏, 而且无法修复, 建筑物只能报废。但是屈曲约束支撑体系却能够在强烈地震中进入塑性进行耗能, 另外的主体结构或是保持弹性状态或是也进入塑性耗能, 所以屈曲约束框架的整体变形量比其它的框架结构要低很多, 震后的建筑物还可以进行再利用, 只要取下损坏了的屈曲约束支撑更换新的即可。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优越性能显而易见, 尤其是抗震结构构件的性能颇受青睐。但是现阶段, 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标准, 一般都是根据建筑本身的要求的而定的, 通常采用建筑企业的行内标准。我国在这方面也借鉴了很多外国的先进研究成果, 但是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效益就必须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建筑实际需求的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我国使用的屈曲约束支撑很多是从日本和美国进口的, 价格比较昂贵, 很难在市场上得到普及。目前, 我国研制出一种符合我国钢材生产能力屈曲约束支撑的芯材材料, 称为TJI型, 具有的特点包括一是材料都是国产的, 降低了成本费用和运输费用, 二是不再通过添加材料来提高稳定性, 而是通过钢管内的加劲肋结构来给支撑芯板提供足够稳定的约束作用, 同样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经过研究和实践的证明, 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确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耗能构件, 同时具备良好的延性与滞回性能以及强大的承载力, 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在关注屈曲约束支撑的优点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了它依然存在很多理论方面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是一项长久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继承, 刘飞, 江韬, 等.防屈曲支撑节点板平面外稳定承载力数值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
[2]蔡克铨, 等.双管式挫屈束制支撑之耐震行为与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 2005 (7) .
结构约束体系 篇4
关键词:结构力学,约束,主线,教学研究
《结构力学》课程属力学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置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之后。静力平衡、变形协调和本构关系及单个杆件的力学性能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中得到解决,结构力学研究是由单个杆件按某种规律组装后的杆系结构,研究其内力、变形及动力响应等基本问题。
结构力学逻辑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常用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知识,加之对不同的结构体系,求解方法、技巧都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谈结构力学“色变”的情况。总结挖掘这些方法在处理问题中的主导思路和手法,不难发现,在各种方法中有其共性存在如平衡、约束等。将各方法的共性提出作为教、学的主线,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即以约束为主线,来探讨结构力学学习及促进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一些体会。
1 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杆件的连接组成是通过增加约束来实现的,约束可以减少结构的自由度,如将一个杆件用一简单铰与基础连接,则杆件只剩下一个自由度,相当于增加了两个约束。约束的多少可以用来判断杆件体系组成后能否成为可以承受荷载的结构。加的少了,不能消除所有自由度,是几何可变体系,不能用来承受荷载;加的多了,则结构变为超静定结构;另外若某个约束与其他的约束作用重复,便起不到减少自由度的作用而成为多余约束。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即是研究如何合理地将杆件用约束组装成可承受荷载的结构过程。
2 平面静定结构
静定结构又可称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约束通过约束力来实现约束位移或变形的作用,求解静定结构的根本方法就取隔离体列平衡方程;取隔离体的过程就是去除约束的过程,将约束代换为约束力。求支座反力,要去掉支座约束;求梁某截面内力,则要假想地截开此截面(即材料力学中的截面法),相当于去除三个内部约束,去除约束后才能使其约束力暴露出来,这就可以开始利用平衡条件来进行计算。
在拆除约束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几何组成分析时的加约束的过程相逆,同时应注意拆除约束尽量使求解问题得到简化,最好即是一个平衡方程就可以解一个约束力(内力或反力)。如图1所示两跨连续刚架,基本部分是由F1,F2作用,只对基本部分的内力有影响,附属部分上由F3作用,不仅对附属部分内力有影响,对基本部分内力也有影响,其组成顺序是先基础再附属,而计算顺序恰好相反,先附属部分再基础部分。
3 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从几何组成角度来讲是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而多余约束的数目即是超静定的次数。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两个基本方法是力法和位移法,其主要的主导思路就是能过加约束和去约束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简单可解的问题。
3.1 力法
力法是典型的去约束的方法,经典的力法将多余的约束全部去除,暴露出多余未知约束力,再将未知力看成外力,原超静定结构转化为静定结构,即力法的基本体系,使基本体系同原结构体系在变形上等效,满足变形协调条件,从而得到原问题的解。需要注意的是多余约束的概念虽是在不考虑弹性变形的基础上得来的,但对于弹性体,会受到多余约束力作用。即为能利用变形协调条件得到多余约束力,必须考虑弹性变形,若弹性变形无法计算如几何可变体系,则定是在去约束时去掉必要多余约束,致使无法计算;基本体系的要求即是可以计算相应的弹性变形。
3.2 位移法
位移法是典型的加约束的方法,将全部独立结点的角位移、线位移约束住,将问题转化为单个杆件的问题分析求解,再通过释放所加附加约束来实现与原结构等效。释放约束时,对于多个结点的结构,可以是同时释放,逐个释放,也可以释放后再施加,再释放。依释放约束的方式,顺序不同,位移法派生出一系列的具体方法:经典位移法或矩阵位移法:同时释放,须求解联立方程。力矩分配法:逐点释放,迭代求解,释放与施加约束交替进行,可避免求解联立方程,同时释放的顺序不同,迭代收敛的速度也不一样,通常先释放约束力较大的结点。无剪力分配法:只对结点的转角进行约束,去除剪力静定杆远端的横向约束,其他求解方法同力矩分配法。剪力分配法:有水平荷载作用时,加侧移约束,得约束力,再释放侧移约束,释放过程用剪力分配法。位移法的转角位移方程或者力矩分配中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等都是以弹性变形计算为前提的。
4 影响线
静定结构影响线的机动法或超静定结构影响线的能量法都可以统一的归结为去约束方法,撤除与所求约束力相应的约束,令体系沿该方向发生单位位移,得到的体系变形形状即为要求的影响线。
综上所述,约束可作为主线贯穿结构力学,抓住此主线,融入教、学过程,机动灵活地运用加约束和去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透过具体的求解方法去掌握其内在的、本质的、共性处理方法,对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帮助很大。
参考文献
[1]崔玉红,严宗达,马驰.“加约束”与“拆约束”的艺术———浅谈结构力学的学习[J].力学与实践,2000(23):31-32.[1]崔玉红,严宗达,马驰.“加约束”与“拆约束”的艺术———浅谈结构力学的学习[J].力学与实践,2000(23):31-32.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研究 篇5
关键词:融资结构,融资约束,中小企业
一、引言
据权威统计, 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有着60%的贡献, 地位非常重要。然而,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规模小、经营不确定性大、担保能力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成熟等原因, 难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 融资渠道窄, 融资成本高, 融资约束问题严重。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表明,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外部融资大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规划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债权结构和股权结构两方面入手, 以找到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方案为目标, 结合债权结构与股权结构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检验, 探寻选择怎样的融资结构更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 同时在理论上作为融资结构影响融资约束问题研究的一个补充。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融资约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融资约束问题很早便被提出。融资约束理论较早提出者是Stiglitz和Weiss, 两人经研究指出企业在融资方面普遍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约束的困扰, 以至于西方学术界对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相比于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问题更为突出, Weder and Schiffer (2001) 的研究结论表明了这一点。继而Berger and Udell (1998) 、Galindo and Schiantarelli (2003) 经过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统计研究指出, 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 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在获取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时也受到了种种约束, 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情况更为糟糕。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学术界对融资约束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魏锋和刘星 (2004) 通过对从1998年到2002年5年间的超过200家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行统计研究后发现, 几乎每家上市公司都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后来的李金、李仕明和严整 (2007) 经过对研究样本的合理调整, 得出面临融资约束问题的上市公司比例应为98%。中小企业在融资约束问题上现实更为严峻。郭丽虹和马文杰 (2011) 曾指出, 在筹集债务型对外投资资金方面, 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约束。影响公司融资约束的因素很多, Cull and Xu (2003) 研究了公司经营绩效对其融资约束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会面临更小的融资约束, 这一结论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 陈龙 (2011) 指出, 企业的融资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影响显著, 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融资结构, 使得公司绩效在这个融资结构上能够达到最大化。可见, 融资约束在国内外,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如果企业的融资结构合理, 便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根据权衡理论, 如果企业仅仅为了增加节税收益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负债率, 就会使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大大增加。当企业的负债率超过一定合理区间的时候, 债务增加带来的节税收益将会被财务危机成本的增加吞噬掉, 最后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起着相反的作用。由此可得, 合理的债务融资比率应该是在节税收益和其财务危机成本两者间寻求一种权衡。根据代理成本理论, 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占公司全部股份的比例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的增加而增加, 这样便会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 通过引入外部监督者来降低代理成本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债务融资在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时, 也会带来另一种成本的增加, 即债务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提高所提供的资金的价格, 这就导致了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要多付一部分费用, 即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合理的债务融资比率是在一个平衡点上, 此时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最小, 如果再增加债务融资, 此时债务代理成本的增加速度比股权代理成本的减少速度要快, 公司就会面临比先前更大的融资约束。因此,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为过低债务率和过高债务率都不利于融资约束的缓解, 这就需要找到一个适度的债务率。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呈现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
如果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过高, 就会导致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被少数大股东所持有, 虽然企业通过委托代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少数大股东通过控制经理层而掌握企业经营权的情况不可避免。当大股东拥有企业决策主导权时, 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 就会置中小股东的利益于不顾而将企业发展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 La Porta等 (2000) , Djankov等 (2008) 指出大股东的存在会产生负的堑壕效应 (entrenchment effect) , 公司股权被少数股东所持有就不会存在通过股权分散而达到股东间的相互制衡作用, 公司真实信息往往会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如果不对称信息严重, 那么外部投资者为了减弱信息的不对称, 就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最终导致企业面临的外部资本价格提高。同时, 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 大股东侵蚀企业利润的情况更易发生, 此时, 外部投资者进行借贷的意愿将会下降。本文认为, 若资金需求量一定, 企业高的股权集中度会使外部资金的供给不足, 投资者会提高资金的价格, 导致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据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股权集中不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即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中小企业板创立初期板块不够成熟, 企业数据异常值较多, 因此本文将2006年-2013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另外, 鉴于部分财务指标 (如营业收入增长率) 需要利用未来两年的滞后数据, 除营业收入增长率外, 其他指标取值区间为2006年-2011年, 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本文根据以下标准进一步剔除数据:剔除被ST和PT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企业的数据;剔除数据缺省公司;对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上进行缩尾 (winsorize) 处理。
(二)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融资约束。本文在衡量融资约束时参考杨安华 (2012) 构建的融资约束指数ZIFC指数, 如果ZIFC指数越大, 表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越大:
其中, Incomeit/Ki, t-1指企业当期收入, 变量定义为企业当期收入/期初资产总额;ROAit是资产回报率, 变量定义为净利润/资产总额;Cashit/Ki, t-1是持有现金量, 变量定义为 (净利润+累计折旧+摊销) /期初资产总额;TLTDit是长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比, 变量定义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Git是营业收入增长率, 变量定义为近三年 (当年及后两年) 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
(2) 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 (TLAR) 即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 反映了企业所运用的外部负债资金的比例,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企业进行清算时有多少资产是用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就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的, 是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总体衡量指标, 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债权融资结构的衡量变量。股权集中度 (SI) , 如果企业的绝大多数股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股东手中, 就说这个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我国上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集中度高的现象, 通常表现为企业股权完全或大部分被某一个股东所持有。因此本文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变量。
(3) 控制变量。因本文的研究对象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故需引入控制变量。本文将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指标 (SIZE) , 公司规模是指公司在人员数量、构成、资产等方面所具有的规模。研究表明, 不同规模的公司融资存在显著差异 (梅丹, 2005) , 所以, 本文将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本文选择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例 (Tang) , 有形资产比例决定了企业的资产担保能力, 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融资租赁等民间融资机构, 都乐于为资产担保能力大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相应的, 企业获得外部资金不论从成本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具有优势, 从而企业的融资约束就会较小。在企业有形资产的度量上, 本文采用了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这一指标。董事会结构 (CG) , 按照前文的逻辑, 如果公司能够被少数人所操控, 那么它受到的融资约束就会高, 为防止公司董事操纵企业, 便引入了独立董事, 如果一个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越大, 公司被操控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公司的经营也会更加的正规和合理化,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的融资约束也会受其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逻辑基础上, 本文将董事会结构用独立董事比例来衡量。会计年度 (YEAR) , 本文将会计年度纳入控制变量, 是用来表示公司融资约束随着会计年度的推移而自发变化的趋势。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 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以下两个实证检验模型对本文假设进行验证:
在本文的模型中,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与融资约束指标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参考其他学者的做法, 将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的取值滞后一期。其中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用模型 (1) 来检验, 而模型 (2) 检验的是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 在最终得到的647个研究样本中, 融资约束 (ZIFC) 的最小值是-2.920, 最大值是8.140, 均值为0.2000, 说明不同公司之间, 受融资约束困扰程度的差异非常大。融资结构中, 资产负债率 (TLAR) 的最小值是3%, 而最大值达到了97%, 变化幅度非常大, 其标准差是0.18, 分布比较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I) 的标准差达到了14.67, 说明上市中小企业股权结构波动较大, 平均值为37.35%, 总体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由控制变量可以看出, 公司规模普遍不大, SIZE的均值为21.03。资产结构 (Tang) 最大值是0.85, 而最小值是0;董事会结构 (CG) 最小值只有0.14, 最大值0.67, 是最小值的近5倍, 两者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说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差异显著。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是各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 融资约束的ZIFC指数与资产负债率的平方 (TLAR2) 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在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上, 正向关系并不显著。ZIFC指数与公司规模SIZE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融资约束程度会相应降低。资产结构Tang与ZIFC指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固定资产比例高的企业, 融资约束程度较低, 资产结构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资产担保价值, 在面临外部融资需求时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 其融资约束程度较低。董事会结构则与融资约束指数ZIFC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解释变量以及各控制变量之间虽然部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相关系数较低, 因此, 各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1%, 5%和10%
(三) 回归分析
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模型 (1) 可以看出, 融资约束与总资产负债率呈二次函数关系, 总资产负债率的一次项系数为负, 二次项系数为正, 并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而且不论自变量总资产负债率过大还是过小, 因变量融资约束都不会处在最佳值, 只有当总资产负债率取中间阶段的值时, 融资约束才会取得最理想值。如果按照标准化系数来计算, 总资产负债率为66%时, 最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由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均值为39% (前文描述性统计得出) , 说明此负债水平还偏低, 要想缓解融资约束, 还需要提高债务融资比例。综上, 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二次曲线关系, 假设1得以验证。模型 (2) 显示股权集中度的系数为正, 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了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 假设2得以验证, 即高股权集中度不利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中小企业规模小, 且一般为民营企业, 普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高的特点, 在企业内很容易就形成了“强股东、弱管理层”的局面。公司的经营决策变成大股东的独断专营, 造成企业对外信息不对称更严重, 在给定借贷需求的情况下, 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会因为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提高而增加。
注:显著性水平1%, 5%和10%分别用***, **, *表示, () 内是T值。
(四) 稳健性检验
ZIFC指数虽然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的融资约束指标, 且通过了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 但是相比于ZIFC指数, 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被更多的学者用来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为避免ZIFC模型可能产生的研究偏差, 对上面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Almeida (2004) 的方法, 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替代融资约束, 用其扩展模型重新进行分析, 如下:
其中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当年增加的金额除以企业前一年度的总资产作为被解释变量。CF代表经营性现金流量, 回归模型中a2就是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在Almeida (2004) 模型中代表着融资约束, a2越大, 表示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本文的研究变量用VAR代表, 在研究过程中, 将模型中的VAR分别以债务融资结构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 (TLAR) 、股权融资结构的衡量指标———股权集中度 (SI) 替代进行研究。公司规模用size代表, 具体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Tobin’s Q表示企业的托宾Q值;STD/Asset表示短期债务与总资产的比值;NWC/Asset用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差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表示。由表5可知, CF/Asset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融资约束普遍存在于上市中小企业中。回归结果中, 资产负债率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 股权集中度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存在最优的资产负债率的区间, 使得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降低, 从而降低其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则不利于融资约束的缓解。这些敏感性分析的回归结果与前文一致。
注:显著性水平1%, 5%和10%分别用***, **, *表示, () 内是T值。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