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结构

2024-09-28

约束结构(精选12篇)

约束结构 篇1

摘要:近年来,资本市场繁荣,资本市场收益率激增,产业中的微观企业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主体,希望在资本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为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优化升级创造资本条件。然而,这种行为致使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波动,产业内部的合理化受到阻碍,产业之间的优化升级遇到鸿沟。甚至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倒退现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最终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投资约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约束,资本市场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调整(Industrial restructuring)一般地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产业内部的协调,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遵循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

投资约束即为约束,必然是一种消极的,有阻碍力的,延缓事务正常发展路径、速度、方式的条件。而投资约束,则是指从投资的角度去度量的约束,投资这个名词在财务和经济方面有数个相关的意义。它涉及财产的累积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从技术上来说,这个字意味著“将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动”。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1)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2)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在此,我们理解投资约束,即可认为是“将某物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约束,即该物实质性短缺或者结构性短缺。致使该物不能正常地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中去,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速度性变化,更有甚者最终引起产业结构出现倒退性的发展:即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状态,或者出现三大产业的比重倒退发展。而一般认为的“该物”常常是资金、资本。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约束

针对当前复杂、特殊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谈投资约束,也许并没有普遍意义,但是就目前投资持续升温的情况,来谈产业结构调整却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进入2009年以后,资本市场开始再次升温,原本沉寂很久的企业资本又开始出入资本市场,相对于当前相对较淡的国际和国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开始显现出较大的吸引力。企业开始将原本准备投入生产或者发展的资金投入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以追逐更好的资本收益。但企业是各个产业中微观主体,资本用途的改变必将影响企业的结构性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约束甚至失败。

私人部门产业投资函数:I=F(Q1,Q2,Q3……)I为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Q1,Q2,Q3……为产业中企业1、2、3......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

私人部门企业投资函数:Qi=f(K,Ts)K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或者再投资实业的资本,Ts是资本投资的收益(当投资亏损时为负)。

S.T.(约束条件)企业利润利用函数:R=K+TR为企业利润,T表示企业用于投资的资本。

从约束条件中可以看出,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用于投资的资本之和等于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多少约束了企业能投入扩大再生产和资本投资的数量。在企业利润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投入资本市场的量越多,则能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量必然会减少。扩大再生产资本量的减少必然影响企业在内部调整生产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但鉴于资本市场更高的收益和更快的资本增长和回收速度,在利润利用函数中,企业明显加大了T的量,从而使K的量明显减少。但是企业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并不是一定能得到收益,很多投资收益甚至是负的。券商的交易佣金,中央政府的印花税收入,仅被政府和券商攫取的资本就过近千亿,而除了上市公司的分红,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这近千亿的资金本身就是出自投资者投入资本。而对于楼市,房价再经历了一场非理性的飞速上涨之后,中央调控政策持续出台,导致房价开始起稳,甚至出现回调,出现了明显的“有价无市”的情况,投入楼市的资产难以变现,很多企业成了房东,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房价的大幅回落。

就单个企业而言,其投入证券市场的资本可能产生正的收益,也就是说产生了正的资本流量,这在上述的企业投资函数:Qi=f(K,Ts)中,TsfT,即资本投资收益大于投入到资本市场的初始资本,这必然使得某些获利的企业在本企业内加大实业资产的投资力度,这从客观上促进了本企业的结构合理性、升级和优化,但是就整个产业而言,这并不能表示本产业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相反,若是正是那些属于淘汰产业、夕阳产业、或者国家政策不支持产业的企业因为投资得当,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而盲目扩大了企业的生产活动,这不但没有给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造资金,反而是给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了更高的沉淀成本,为产业再次优化和升级铸造了更高的壁垒。

而就整个产业总体而言,其投入证券市场的资本产生的必定是负的收益,也就是上述的产业投资函数:I=F(Q1,Q2,Q3……)中Q1,Q2,Q3……等的总和必定比利润的各个企业的总和少,而原本的产业投资函数(未把资本投入资本市场)为:Iy=F(R1,R2,R3……),最后得结论必然是:IPIy,即使把券商产业也算入内,即把券商产业的收入Iq也算入上述产业投资函数中,但是由于国家从中抽取了印花税,等于是变相的给各个企业增加了一道税收,在企业的利润中再次抽取了一定的份额,结果仍然是:I+IqIPIy。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已经可以很肯定地得出一个结论:从资金层面,企业的上述层面的行为已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产生了相当层度的负面影响。由于第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闲散资金、流动资金一般比较充裕,事实上确实也是第二产业的资金是资本市场的主体,我们这里谈的仅仅是希望在资本市场攫取短期收益的那部分资金,短期收益就必然要求这些资金速战速决,无论盈亏必然要快进快出,如果因为亏损被套,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就更大,会令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匮乏,受缚于资金而无法从事实业投资。

同时,资本市场又对企业和产业利润进行了再分配,原本利丰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微利产业,原本新兴产业或成熟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夕阳产业,原本国家扶持产业或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利润被转移到政策抑制产业,导致有存在价值、新兴的、高科技、高技术、国家扶持、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得不到发展壮大,而原本应该被淘汰了,利润微薄了,或高污染、高资源投入、政策抑制却能因为资金的投入而从新生产,凭借资本优势而继续在产业链上生存,正是这样拖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和速度,原本可以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空耗。

另一方面,券商产业正在经历着非理性发展。券商产业由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开始不断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经营规模。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活跃,以及设立合资券商的有关规定即将出台,导致外资券商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在中国证券的牛市中分一杯羹,也加大了对中国券商产业的投资力度。在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券商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券商产业属于金融服务业,原则上隶属第三产业的范畴。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券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作了一份相当大的贡献。导致反映在统计数据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虚高,。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约束,而且由于今年的通胀、原材料成本等问题更是对第二产业的产值产生了影响,这必然使得上面公式中的分母减小,从而加大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而券商产业的发展没有长久的可持续性,往往受到资本市场繁荣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健全,股改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国内券商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机会太少,能力不足,人才匮乏,不足于与国际同行竞争,在国内市场冷淡的情况下,很少能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所以国内券商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券商产业的盈利方法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手续费、佣金和新股发行等的收入,如果在证券市场泡沫开始消化,证券投资者热情开始减淡的情况下,券商的利润必将大幅度下滑,较低的产业利润和利润率不足以支撑现今券商如此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也支撑不了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也必然会相应减低。

然而,正是这券商产业可能的张弛间,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而有时候这种变化可能吞噬几年来产业机构调整的成果。在证券市场繁荣的时候,券商行业利润猛增,导致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这是政府规划愿意看到的。然而追根究底,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只能是暂时的和虚假的,缺乏可持续性,但正是这种虚假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了政府错觉,造成在政府产业规划部门中反映的第三产业比重虚高,同时也让政府部门相信可以而且应当减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投入,在资金的量上降低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由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结构调整函数:It=G+I,It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投入,G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政府投入,I是上述私人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由于第三产业利润猛增,导致第三产业私人部门的投入增加,即I增加,而一定时期内政府会因为产业结构平衡的需要保持产业结构的总投入保持不变或变化微笑,即It一般保持基本不变,所以在I大幅增加的情况下,G一般会相应的减少。所以,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会比原来有一定幅度的减少。这可以用博弈论的支付矩阵来加以说明(见下图1):另投入后收益为1.0,而投入的成本为0.5。

该博弈矩阵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It=G+I(投入,不投入)。该博弈均衡说明,在政府部门选择投入的时候,私人部门就会选择搭便车,即选择不投入;或者在私人部门选择投入的时候,政府部门就会选择不投入。所以,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私人部门投资过热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府部门会削减投资,或者甚至不投资,以达到社会总投资平衡。

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函数中所显示的,由于券商产业的萎缩,往往私人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状况会迅速反映到上诉公式中,即I的值会实时的迅速减少;而由于政府部门决策的时滞性,政府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并不会因为私人部门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即G不会实时增加或者不可能像I那样反应迅速,显而易见,最终结果必然是It的减少,即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的减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剧烈波动,并且因为资本的原因,导致投资的结构性、时期性约束。

三、结语

显然,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资本的投资上产生了一定的约束,致使产业结构不能像原本政府期望的那样平稳的进行合理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有害的波动,甚至使产业结构调整,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产生倒退现象。经过本文论述的一个阶段的波动后,第三产业的最终份额可能下降,产生产业结构倒退;第二产业中优势产业受到抑制,劣势产业又因为有了资金的进入而苟延残喘。这些都是与国家的产业政策背道而驰的,甚至能使国家几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化为乌有。如能正确看待上述问题,才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平稳性和和谐性,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稳定的、有持续性的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合理化第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约束结构 篇2

导言

有效的投资项目选择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核心,而投资是否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则取决于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效率。所以,本文对股权结构的差异是否导致了上市公司后续投资的融资约束状况分化进行解释。并得出的结论是,应放松对非国有大企业上市的限制,鼓励国家股比重较高的上市公司降低国家股比重,扩大非国有资本进入股票市场投融资的规模。

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描述性统计分析

理论上说,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程度取决于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如果资金供给者对企业使用资金情况监督的成本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时,资金供给者不会向企业提供资金,即使监督成本小于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供给者愿意提供资金,但是要求获得较高的回报以补偿监督成本。通常,与外源融资成本相比,内源融资成本较低,企业投资存在着外源融资约束。但是,如果信贷市场或资本市场越完善,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那么企业受到的外源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因此,企业投资首先依赖于内源融资。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利率和投资机会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源融资能力(企业净财富(net wealth)水平)越高,企业投资越多(Hubbard,)。如果信息不对称状况得到改善,投资机会增加,企业投资水平对内源融资能力的依赖程度降低。

就中国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投资受到外源融资约束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市场的完善程度,即上市公司与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上市公司与债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国上市公司虽然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都有较强的抵押能力,但是国家股比重不同的上市公司与国有银行和政府有着不同的关系。这就是说,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在股权和债务融资约束上仍然会有差异的。

本文选取的样本是-沪深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根据上市公司国家股比重进行分组,检验不同股权结构的企业投资在融资约束上的差异。在检验之前,首先对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融资结构差异作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1所示,由于股权结构不同,整体上,各类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差距较大。在1995-19之间,不含国家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值之差、每股收益与平均值之差均大于0,表明不含国家股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与此相对应,国家股比重大于50%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值之差小于0,而每股收益与平均值之差虽然大于0,但远远小于不含国家股的上市公司的水平(1995年除外)。除了1995年,在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值之差和每股收益与平均值之差这两项指标上,按国家股比重,依次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状况反映了股权结构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内源融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再如表2和表3所示,国家股比重处于不同等级上的上市公司与在各融资渠道的融资份额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在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为0的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重最低,外源融资中,其债务融资比重相对较低,其中长期借款的比重明显要低于国家股比重大于50%的上市公司,但短期借款相对较高,而且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比重最高,这意味着,这类上市公司在银行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上还没有国家股比重较高的上市公司有优势,但是在证券市场上,这类公司又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否说明了国家股为0的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约束程度低于国家股比重大于50%的上市公司,还需作进一步检验。需要指出,以上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未分配利润≤0的上市公司中也明显地存在着(除商业信用之外)。因此,本文只对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进行检验。

计量检验

根据Hubbard(1998)、Fazzari, Hubbard,

约束结构 篇3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重建算法;H无穷滤波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regularization of ill-conditioning problem, we expand our investigation into structural constrain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robust nature of filter and easy implementation of state space approach,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PET image re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by using segmented anatomical template that provided by other high quality imaging technology such as CT.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indicate a persuasive assessment that the proposed strategy suppresses noise well, while the edges, boundary information and other details remain clear.

Keywords: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H-infinity filter

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 篇4

本文讲的主要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按照投资的形成结果及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角度,把投资分为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为了理论研究的逻辑严密性,本文将固定资产存量的调整投资也列为新增投资的一项,理由是尽管固定资产存量是由过去的投资形成的,但对调整后的存量资产所进入的企业而言,这些存量资产仍然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它相当于新的投资。故新增投资可分为: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固定资产存量投资三部分。这三部分投资形成了投资的三个来源,为新增投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投资的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一个流量概念。GDP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是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指标。在整个GDP构成中投资占了很大比重。一国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该国的GDP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投资的大小。经验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东亚等新兴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投资率一般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高而GDP也较高,而在发达国家和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投资率较低,经济发展速度也较慢,GDP也较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大国纷纷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对世界资源的竞争,以不断加强本国的竞争实力。而资源是稀缺的,对国际市场资金的争夺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可以说,当前经济的竞争就是对资源的竞争,也就是投资的竞争,投资成为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有力武器。

故努力增加投资、重视投资是当前国家的大事,世界各国纷纷放低门槛、降低壁垒实际上本质就是吸引投资、重视投资政策的结果。但资源是有限的,投资也受到了许多约束。重视投资就是要重视研究投资的内在决定因素。投资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商务成本即“硬”成本部分,还包括能够被有效控制和降低的服务性因素等“软”成本部分,即由公用事业开支、设备租金、仓储费用、港口服务费用、利息支出、金融服务、运输和通讯,以及专业服务如会计和管理咨询等组成的服务成本部分。“软”性部分正是一些较发达城市所具备的优势,并且是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比较关注的,较发达的城市即可通过强化服务成本的优势进行招商。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故研究的角度与上面有所不同,下面就对投资的影响因素作简要分析。

二、投资约束的分类

经济学上讲经济资源是稀缺的,投资也是一样。这种约束主要包括投资规模约束即规模约束、产业投资流动方向及比例约束和其他约束。投资规模约束即规模约束,较好理解,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稀缺性是经济资源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从一诞生就始终受着自然资源稀缺的压力,无论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还是步入高科技时代的现代社会,自然界就像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丝之剑,时时刻刻约束着人类的发展行为,投资也不例外,投资始终受到总的规模影响,总有一定的边界,不可能无限扩大。

影响投资规模的第二个因素是产业投资流动方向及比例,这里讲的产业投资流动方向主要是产业投资流动异向问题,即投资流向陷阱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利用价格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从物质形态就是将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合理地配置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以达到资源高效配置的结果。投资也是一样,投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摩擦”作用,即受到有效利用率的约束,也就是结构约束,这主要是由于产业投资流动异向造成的,也就是产业投资流入了投资流向陷阱,造成产业结构失衡,投资需求扭曲进一步加深,形成了大批无效投资,影响了投资的有效性。所以,还需进一步分析投资规模约束及产业投资流向陷阱的约束运行机理。

三、产业投资规模约束运行机理分析

我们假设产业投资规模为h,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为a,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为b,固定资产存量调整的投资为c。

由上面已知分析可知,产业投资规模主要是由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和固定资产存量调整的投资三部分组成。故存在h=a+b+c,存在a

产业结构内部的变动,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和固定资产存量调整的投资,都不会超越投资总规模约束。而投资规模则受到法律、税收、传统习惯、社会安定成都、储蓄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处于转轨经济过程中,市场投资主体不完善,各投资主体内部机制的作用力度还较弱,各种非经济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干预依旧存在。财政分配体制决定的总体投资需求还很大,加之客观条件影响造成投资行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政策经常对扭曲的投资需求注入新的动力。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长期受经济过热的困扰,其突出表现是经济主体的投资饥饿症,尤其是对于体制外的企业,即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外的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实际上投资规模处于无限膨胀的状态。对于体制内的企业来说,由于存在经济利益短期化冲动,投资规模也处于不断放大的通道之中。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的作用,这种扩张的实现手段就是投资。从投资体制改革和投资运行机制讲,民间投资的冲动和地方政府的冲动,两个冲动叠加在一起,再加上一系列有利于投资的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当前的投资过热。使得投资总规模常常突破限制,造成过度膨胀。

四、产业投资流向异向度约束分析

在产业投资约束不仅包括投资规模约束即规模约束,还包括产业投资流动方向及比例约束。由于产业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共向和异向的问题,先进行产业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数量为既定的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向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及生产企业,以期达到最大化的产出。产业投资流向共向是指投资产业结构随着投资流向的变化得到改善。负相关是指产业结构状况并不为投资流向的变化而日趋好转。即产业结构随着投资流向的形成,进入了比原先失衡更加不平衡的走势,这种状况若是出现在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通常是原来的行政体制与市场经济发生摩察、政府宏观调控手忙脚乱而未能充分证实市场调节机制的缘故。本文产业投资共向实际上指的就是用于改善产业结构的有效投资。产业投资异向指的就是造成产业结构恶化的无效投资。这可以用产业投资流向异向度的指标进行分析。

产业投资流向异向度=异向流动资金/投资总规模

产业投资异向度是一个比例指标,主要适用于衡量投资的损失情况,也就是形成无效投资的情况。产业投资异向度越大,资金流失越多,有效资金形成越少,经济结构越畸形,其投资约束也就越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依靠扩大投资,增加资金投入,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正是由于对产业投资异向度的重视不够,以及我国现在发展所处的阶段,才造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萨缪尔森将工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道路和增长道路也分为三种。其中,第一阶段是起飞前阶段,以英国为主。主要是依靠土地投入,局限性很大,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即土地资源被完全占用后,经济无法再继续增长)。但19世纪经济起飞后,英国并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原因是经济增长靠的是物质资本投入,用机器代替人工,发展重工业。霍夫曼将19世纪英国、美国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增长方式外推到工业化后期阶段,表明重化工业还要发展得更快,要占支配性地位,这就是霍夫曼经验定理。为什么马克思在19世纪末说,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这不是从政治角度提出,完全是通过经济分析提出的。但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情况看,并未实现霍夫曼定理,于是萨缪尔森将这段发展时期称为现代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和资源的投入,而是效率的提高。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36.4%,2003年高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从“六五”至“十五”的前3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这里虽然有一些不可比的因素,但仍可反映出,我国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

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的问题。许多县市区盖的楼堂馆所,越搞越豪华,有的县办公楼跟外国总统府似的;开发区里搞花园式企业,一个企业占地相当于普通建成企业的四五倍。土地的浪费使用十分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低效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40%以上。

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产业投资异向度很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五、结论

投资对一国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投资又是有约束的,用于改善产业结构的投资受到投资总规模和投资异向度的约束。

投资规模越大,产业结构变动的投资约束越小;投资异向度越小,产业结构变动投资约束也越小。这些基本认识对于研究产业投资运行机理和指导现实实践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利用资金、资源的渠道,努力扩大总的生产规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更多的资金转化到现实生产中去。

这与中央文件中指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高度一致。我国现在已经遇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紧张关系带来的所谓“增长极限”问题。跨越这一极限,消解这一极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的优化组合及合理使用,更意味着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各环节间的科技含量比重的不断扩大,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通过创新的制度化,实现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摘要:通过研究投资结构变动的投资约束分析,深化对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以便改善投资环境,指导现实实践活动。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利用资金和资源的渠道,努力扩大总的生产规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更多的资金转化到现实生产中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发展中来。

关键词:产业结构,投资,约束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约束结构 篇5

非结构网格划分的喷管流场计算中单调性约束条件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限制网格单元内梯度值大小的单调性约束条件,以减少间断附近数值解的.振荡。这一约束条件在算法上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因此能够很方便地用于非结构网格划分的流场计算中。文中给出了二阶Godunov格式使用这一约束条件之后,求解喷管流场得到的数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数值解较好地反映了激波的有关特征。

作 者:尹河 常利娜 严传俊 YIN He CHANG Li-na YAN Chuan-jun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动力与热工程系,刊 名:航空动力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年,卷(期):16(2)分类号:V231 TP391关键词:单调性约束条件 非结构网格 二阶Godunov格式 喷管 流场

约束结构 篇6

关键词:村寨经济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

国力的增强与经济整体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然而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针对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动力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资源约束的强制性在中国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的转型关系到人们生活方式是否转变,所以在转型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一、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结构的特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省少数民族的村寨经济结构是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等同于“农业”,也可以认为村寨经济的结构构成非常单一,主要的构成形式即为农业,由于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影响严重,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很少有其它产业形式,对于林业、牧业、渔业发展都很缓慢。后来,中国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已经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当中初现成效,将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更加复杂的产业结构转型,村寨经济结构的构成模式,已经由最初的二级结构转型为三级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模式是由生产结构、类别结构、产业结构这三大类型组合而成的。

二、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的产业结构特点

关于产业结构,至今为止,除了发展特别落后的村寨以外,大多数村寨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并协同二、三产业一起发展的产业模式。工业和服务业的出现,为村寨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加快了村寨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从生产结构上来看,农业的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林业、牧业为辅。重点从事种植业,主要是因为在少数民族村寨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人们发展副业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获得货币,以换取生产资料,以及急需的日用品。少数民族村寨的第三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劳务以及运输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实现两大阶段的结构转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依靠小农经济结构来进行推广的。一方面,使中国的传统经济体制以一个多民族、多样化的情态存在,另一方面也有力的推动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多层次、多结构的历史转型。

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转型,主要是把政治作为出发点。国家从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这两大方进行了总体改造。在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的认识基础上,以集中的形式对各民族传统经济类型进行强制性转型。在以国家为核心力量的转型过程中,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的改变,村寨经济的整体结构也开始瓦解。

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第二阶段的经济转型,出发点已经开始从政治转向了市场经济。虽然转型的核心仍然是围绕生产方式与经济组织两方面展开,但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第二階段的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转型是在环境生态与资源约束、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变迁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得以实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中国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经济转型增添了动力。

四、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社会约束

对于少数民族村寨而言,社会约束在两大层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一,在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的力量,通过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模式、资源配置的全面重新构造,进而构成的外生性的社会制度性约束。其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共同体,依赖传统社会组织对经济要素的结构性操作,所延续的内生性的社会制度性约束。可见,在国家与市场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主导下,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因为传统经济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极大丧失,进而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型。但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因为这种转变从此就土崩瓦解了。少数民族村寨社会结构的延续,不仅仅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经济要素的继续存在,而且还在与现代因素的相互交织、融合中,让经济转型呈现出长期的过渡状态,不断趋向于更为多样化模式的发展。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在现代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以充分的从两种约束力量中得到解释。但是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不只是相互抵触,更多的还是相互融合。将约束力化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动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转型是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相互交融碰撞的,充满多重色彩,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现代转型是在社会制度性约束的指导和制约下开展的,它不单单体现为国家与市场主导的、外生性的现代化改造机制,更体现为这两种制度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正因如此,解决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的关键便是两种制度之间的相互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积极探寻解决制度之间相互约束的方法。我们必须在对外生性制度的持续反思和审视中,不断的去尝试、认知并且积极发展内生性制度中的合理方面,从而在有效降低相关社会成本中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体也需要更主动地参与社会主流,从而制度的约束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高发元.民族调查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9

[2]韩官却加.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经济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05)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研究 篇7

关键词:融资结构,融资约束,中小企业

一、引言

据权威统计, 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有着60%的贡献, 地位非常重要。然而,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少、规模小、经营不确定性大、担保能力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成熟等原因, 难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 融资渠道窄, 融资成本高, 融资约束问题严重。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表明,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外部融资大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规划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债权结构和股权结构两方面入手, 以找到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方案为目标, 结合债权结构与股权结构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检验, 探寻选择怎样的融资结构更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 同时在理论上作为融资结构影响融资约束问题研究的一个补充。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融资约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融资约束问题很早便被提出。融资约束理论较早提出者是Stiglitz和Weiss, 两人经研究指出企业在融资方面普遍会受到一定的约束。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约束的困扰, 以至于西方学术界对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相比于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问题更为突出, Weder and Schiffer (2001) 的研究结论表明了这一点。继而Berger and Udell (1998) 、Galindo and Schiantarelli (2003) 经过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统计研究指出, 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 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在获取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时也受到了种种约束, 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情况更为糟糕。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学术界对融资约束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魏锋和刘星 (2004) 通过对从1998年到2002年5年间的超过200家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行统计研究后发现, 几乎每家上市公司都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后来的李金、李仕明和严整 (2007) 经过对研究样本的合理调整, 得出面临融资约束问题的上市公司比例应为98%。中小企业在融资约束问题上现实更为严峻。郭丽虹和马文杰 (2011) 曾指出, 在筹集债务型对外投资资金方面, 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约束。影响公司融资约束的因素很多, Cull and Xu (2003) 研究了公司经营绩效对其融资约束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会面临更小的融资约束, 这一结论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 陈龙 (2011) 指出, 企业的融资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影响显著, 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融资结构, 使得公司绩效在这个融资结构上能够达到最大化。可见, 融资约束在国内外,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如果企业的融资结构合理, 便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根据权衡理论, 如果企业仅仅为了增加节税收益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负债率, 就会使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大大增加。当企业的负债率超过一定合理区间的时候, 债务增加带来的节税收益将会被财务危机成本的增加吞噬掉, 最后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起着相反的作用。由此可得, 合理的债务融资比率应该是在节税收益和其财务危机成本两者间寻求一种权衡。根据代理成本理论, 管理层所拥有的股权占公司全部股份的比例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的增加而增加, 这样便会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 通过引入外部监督者来降低代理成本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债务融资在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时, 也会带来另一种成本的增加, 即债务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提高所提供的资金的价格, 这就导致了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要多付一部分费用, 即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合理的债务融资比率是在一个平衡点上, 此时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最小, 如果再增加债务融资, 此时债务代理成本的增加速度比股权代理成本的减少速度要快, 公司就会面临比先前更大的融资约束。因此,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为过低债务率和过高债务率都不利于融资约束的缓解, 这就需要找到一个适度的债务率。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呈现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

如果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过高, 就会导致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被少数大股东所持有, 虽然企业通过委托代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但少数大股东通过控制经理层而掌握企业经营权的情况不可避免。当大股东拥有企业决策主导权时, 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 就会置中小股东的利益于不顾而将企业发展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 La Porta等 (2000) , Djankov等 (2008) 指出大股东的存在会产生负的堑壕效应 (entrenchment effect) , 公司股权被少数股东所持有就不会存在通过股权分散而达到股东间的相互制衡作用, 公司真实信息往往会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如果不对称信息严重, 那么外部投资者为了减弱信息的不对称, 就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最终导致企业面临的外部资本价格提高。同时, 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 大股东侵蚀企业利润的情况更易发生, 此时, 外部投资者进行借贷的意愿将会下降。本文认为, 若资金需求量一定, 企业高的股权集中度会使外部资金的供给不足, 投资者会提高资金的价格, 导致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据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股权集中不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即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中小企业板创立初期板块不够成熟, 企业数据异常值较多, 因此本文将2006年-2013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另外, 鉴于部分财务指标 (如营业收入增长率) 需要利用未来两年的滞后数据, 除营业收入增长率外, 其他指标取值区间为2006年-2011年, 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本文根据以下标准进一步剔除数据:剔除被ST和PT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企业的数据;剔除数据缺省公司;对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上进行缩尾 (winsorize) 处理。

(二) 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融资约束。本文在衡量融资约束时参考杨安华 (2012) 构建的融资约束指数ZIFC指数, 如果ZIFC指数越大, 表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越大:

其中, Incomeit/Ki, t-1指企业当期收入, 变量定义为企业当期收入/期初资产总额;ROAit是资产回报率, 变量定义为净利润/资产总额;Cashit/Ki, t-1是持有现金量, 变量定义为 (净利润+累计折旧+摊销) /期初资产总额;TLTDit是长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比, 变量定义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Git是营业收入增长率, 变量定义为近三年 (当年及后两年) 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

(2) 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 (TLAR) 即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 反映了企业所运用的外部负债资金的比例,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企业进行清算时有多少资产是用来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就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的, 是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总体衡量指标, 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债权融资结构的衡量变量。股权集中度 (SI) , 如果企业的绝大多数股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股东手中, 就说这个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我国上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集中度高的现象, 通常表现为企业股权完全或大部分被某一个股东所持有。因此本文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变量。

(3) 控制变量。因本文的研究对象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故需引入控制变量。本文将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指标 (SIZE) , 公司规模是指公司在人员数量、构成、资产等方面所具有的规模。研究表明, 不同规模的公司融资存在显著差异 (梅丹, 2005) , 所以, 本文将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本文选择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例 (Tang) , 有形资产比例决定了企业的资产担保能力, 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融资租赁等民间融资机构, 都乐于为资产担保能力大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 相应的, 企业获得外部资金不论从成本上还是从渠道上都具有优势, 从而企业的融资约束就会较小。在企业有形资产的度量上, 本文采用了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这一指标。董事会结构 (CG) , 按照前文的逻辑, 如果公司能够被少数人所操控, 那么它受到的融资约束就会高, 为防止公司董事操纵企业, 便引入了独立董事, 如果一个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越大, 公司被操控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公司的经营也会更加的正规和合理化,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的融资约束也会受其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逻辑基础上, 本文将董事会结构用独立董事比例来衡量。会计年度 (YEAR) , 本文将会计年度纳入控制变量, 是用来表示公司融资约束随着会计年度的推移而自发变化的趋势。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 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以下两个实证检验模型对本文假设进行验证:

在本文的模型中,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与融资约束指标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参考其他学者的做法, 将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的取值滞后一期。其中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用模型 (1) 来检验, 而模型 (2) 检验的是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 在最终得到的647个研究样本中, 融资约束 (ZIFC) 的最小值是-2.920, 最大值是8.140, 均值为0.2000, 说明不同公司之间, 受融资约束困扰程度的差异非常大。融资结构中, 资产负债率 (TLAR) 的最小值是3%, 而最大值达到了97%, 变化幅度非常大, 其标准差是0.18, 分布比较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I) 的标准差达到了14.67, 说明上市中小企业股权结构波动较大, 平均值为37.35%, 总体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由控制变量可以看出, 公司规模普遍不大, SIZE的均值为21.03。资产结构 (Tang) 最大值是0.85, 而最小值是0;董事会结构 (CG) 最小值只有0.14, 最大值0.67, 是最小值的近5倍, 两者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说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差异显著。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是各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 融资约束的ZIFC指数与资产负债率的平方 (TLAR2) 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在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上, 正向关系并不显著。ZIFC指数与公司规模SIZE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融资约束程度会相应降低。资产结构Tang与ZIFC指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固定资产比例高的企业, 融资约束程度较低, 资产结构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资产担保价值, 在面临外部融资需求时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 其融资约束程度较低。董事会结构则与融资约束指数ZIFC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解释变量以及各控制变量之间虽然部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相关系数较低, 因此, 各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 **,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1%, 5%和10%

(三) 回归分析

融资结构与融资约束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模型 (1) 可以看出, 融资约束与总资产负债率呈二次函数关系, 总资产负债率的一次项系数为负, 二次项系数为正, 并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而且不论自变量总资产负债率过大还是过小, 因变量融资约束都不会处在最佳值, 只有当总资产负债率取中间阶段的值时, 融资约束才会取得最理想值。如果按照标准化系数来计算, 总资产负债率为66%时, 最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由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均值为39% (前文描述性统计得出) , 说明此负债水平还偏低, 要想缓解融资约束, 还需要提高债务融资比例。综上, 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二次曲线关系, 假设1得以验证。模型 (2) 显示股权集中度的系数为正, 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了股权集中度与融资约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 假设2得以验证, 即高股权集中度不利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中小企业规模小, 且一般为民营企业, 普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高的特点, 在企业内很容易就形成了“强股东、弱管理层”的局面。公司的经营决策变成大股东的独断专营, 造成企业对外信息不对称更严重, 在给定借贷需求的情况下, 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会因为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提高而增加。

注:显著性水平1%, 5%和10%分别用***, **, *表示, () 内是T值。

(四) 稳健性检验

ZIFC指数虽然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的融资约束指标, 且通过了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 但是相比于ZIFC指数, 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被更多的学者用来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水平。为避免ZIFC模型可能产生的研究偏差, 对上面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Almeida (2004) 的方法, 以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替代融资约束, 用其扩展模型重新进行分析, 如下:

其中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当年增加的金额除以企业前一年度的总资产作为被解释变量。CF代表经营性现金流量, 回归模型中a2就是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在Almeida (2004) 模型中代表着融资约束, a2越大, 表示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本文的研究变量用VAR代表, 在研究过程中, 将模型中的VAR分别以债务融资结构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 (TLAR) 、股权融资结构的衡量指标———股权集中度 (SI) 替代进行研究。公司规模用size代表, 具体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Tobin’s Q表示企业的托宾Q值;STD/Asset表示短期债务与总资产的比值;NWC/Asset用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差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表示。由表5可知, CF/Asset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融资约束普遍存在于上市中小企业中。回归结果中, 资产负债率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 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 股权集中度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存在最优的资产负债率的区间, 使得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降低, 从而降低其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则不利于融资约束的缓解。这些敏感性分析的回归结果与前文一致。

注:显著性水平1%, 5%和10%分别用***, **, *表示, () 内是T值。

五、结论

浅析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 篇8

1.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这一经济学范畴, 从经济学发展史上看, 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图1归纳了产业结构的含义[1]:

产业结构

2.问题的引出。在现有的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框架中,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 产业结构布局, 产业结构政策等角度来展开的。诚然, 有涉及到产业结构变动中的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 但是, 仔细考虑现实中的产业结构变动, 笔者发现除了何大安教授在《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一书中, 对投资流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结构升级的关联机理进行潜心研究和探讨, 很少有学者专门深入探究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事实上, 本文正是基于此考虑, 认为, 从投资约束角度来剖析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进行综合的论述或粗浅地挖掘, 以期得到揭示其机理的分析性结论。

二、投资传导

1.投资的含义。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 首先有必要明析投资的概念。大多数论著或教材对投资内涵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要阐释的对象是狭义的投资, 即指与各种实物或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经济性投资, 特别是将范围缩小到固定资产投资, 而根据前面产业结构的定义 (图1) , 我们同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中的量的规定性, 即研究其投入方面的增量结构。

2.投资传导循环。不言而喻,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 系统的投资运行是制度、主体、行为及其互动过程所形成的一条传导链。我们抽象出本文所要重点探讨的一部分, 可以考虑把分析范围限定于投资传导循环的直接投资过程而抽象掉非直接投资过程。显然, 在只考虑固定资产增量投资而不考虑重置投资的情况下, 图景如下:

为了分析的方便, 我们将以上的这个流程图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框架为投资制度安排→投资决策规则→投资流向, 而投资流向→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为结构分析的第二部分。

我们拟将展开的第二部分的分析, 是从投资不确定到生产能力形成的过程来考察的。我们可以把从投资流向到产业结构的过程进行具体化为 (图3) 。

根据以上的示意图, 表明: (1) 一国或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的投资流向一旦形成之后, 该时期的投资结构也随之形成, 而投资结构的确定则意味着后续期中的生产能力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塑阶段, 即会出现新的产业结构格局。 (2) 从投资流向到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关联过程, 是进行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研究的主要阶段。 (3) 就投资流向形成的投资结构所进入的实际部门来讲, 一定的投资结构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部门的结构, 而产业结构会通过投资结构布局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格局所反映出来。

三、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

在现实中, 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包括结构调整, 而且还包括结构升级。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影响和约束, 则是对这些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 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之区别与联系

学术界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概念解说, 一般是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入手的。普遍的观点认为, 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既有联系也在区别:联系在于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相互依赖, 结构调整通常伴随着结构升级, 而结构升级也常常包含着结构调整。两者的区别在于结构调整是从现有的产业结构作为对象, 通过相对应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长线产业和产品, 促进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中的结构升级则不是从现状出发, 而是更多地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参照对象, 根据实际景况选择一些能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行业和产品,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速经济的发展。诚然, 它们之间的界定和划分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但是, 如果我们不区分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 就不能在图2中的第一部分中使制度安排、决策规则等在诱导投资流向时突出政策目标, 从而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不能够使产业结构水平提高。

为了划分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 我们引用何大安教授在《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中关于这两者的区分标准来进行划分, 把某时期待调整或待升级的行业和产品是属于朝阳行业还是属于夕阳行业, 它们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产品的供求结构等作为划分的标准[2]。至于投资流向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 则在下文中再作进一步阐述。

从以上分析表明, 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是不同的两回事。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结构升级, 都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投资问题, 也就是本文一开始就锁定的研究对象范围, 这便为理论分析提供了一个契入点, 我们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用于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数量、规模、方向等的变动约束, 来寻觅它们之间的变量关系, 并在一般经济机理的层次上, 对固定资产投资流向约束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层面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二) 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约束

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略有涉及到产业结构变动的一种静态分析, 当然,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我们还应加入一些动态分析的成分。

1. 投资流向

根据上述分析, 现实中的产业结构是由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共同使然的, 无论是结构调整, 还是结构升级, 都与投资流向有莫大的关联。

从长期来看, 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随投资流向的变化而变化。对结构调整来说, 被确定为调整对象的行业和部门, 它们的调整方向、幅度、范围以及由此规定的调整后的定位, 取决于新增投资进入这些行业和部门的数量及其比例。就结构升级而论, 也是由新增投资进入这些待升级行业和部门的数量及其比例决定的。若将某些行业和部门升级为主导性或支持性行业, 则必然会增加对这些行业和部门的新增投资量, 这样就会使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短期来看, 短期内既定的产业结构会反作用于投资流向, 即短期内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会通过既定产业结构的传递作用制约投资流向,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 此时的投资流向再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影响和约束产业结构的变动。

更进一步分析, 当投资流向用于结构调整的行业和部门时, 按上述的划分标准, 即对那些在性质上虽属于夕阳行业但占社会经济比例不是很大、产品供给不足需要适当发展的短线产业进行扶植时, 此时用于结构调整的投资流向, 会促进该行业或部门结构的调整。当产业政策向属于且占社会经济比例较小甚至尚处空白的新兴行业和产品倾斜, 以促动和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群时, 就属于结构升级, 此时进入这些行业的投资流向就是用于结构升级的投资。

从固定资产存量角度来分析, 现有的固定资产存量是前期投资所成的结果, 若对现有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兼并, 也可以抽象地看成是投资的一部分, 影响投资结构进而决定产业结构。如果将固定资产存量从一个行业或部门转到另一个行业或部门, 则可将此存量部分当做是另一行业或部门的新增投资。

2. 投资规模、方向与产业结构

众所周知, 一国或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 是由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规模及其比例共同决定的。而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规模及其比例是由该时期的投资流向来决定的, 投资流向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的重塑过程, 并通过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来反映。

从图3分析, 一国或一个地区, 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导向及意愿, 会影响投资的流向, 大部分投资会流向政策支持的区域, 而另一部分投资则会流入政策抑制区域。从图2的第一部分来阐析, 投资制度安排是传导过程的起点, 它规定着投资秩序、投资决策规则、投资主体格局, 并且包含着产业政策指向和宏观调控实施手段对投资运行的调控。因此政策是否支持, 成为投资流向哪个区域及最终的产业结构如何变动的关键。

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取决于用于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投资量及其比例, 而且还取决于它们之间投资方向的组合。那么, 就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并行时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性来说, 存在着两种情况: (1) 结构调整所需发展的短线行业或产品与结构升级所选择的对象一致。 (2) 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所选择的对象不一致。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方向不一致性, 体现在投资流向上。

3. 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

为了拓宽和加深有关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 有必要对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进行考察, 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机理。

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因此, 投资结构影响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变动。对投资结构的衡量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流向来确定其结构关系;二是从投资结果来确定其结构关系。

投资结构扩展了现有产业结构的存量规模和结构。调整投资结构, 将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一定, 可以通过对现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和组合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变化, 但或许十分有限。从长远来看, 产业结构的变动离不开投资结构的变化。

创造新的投资, 将形成新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的投资, 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的投资, 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3]。

四、分析性的结论及政策导向

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的探讨, 本文是经过以现有关于产业结构及投资相关的文献为基础, 从投资对产业结构的约束为契入点展开分析的。通过两幅直观的投资传导图, 将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尽可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从产业结构变动的两个方面, 即结构调整和结构变动来论证, 以固定资产的增量投资为研究对象, 分析投资因政策支持与抑制, 流向用于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比例, 规模及方向不同, 从而致使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投资结构因布局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而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此外, 还就投资对产业结构的约束, 简要地分析了政策导向的机理性要求。

根据以上的分析观点, 一国在某一时期若能做到合理地安排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投资量, 因其存在的此消彼长关系, 在政策导向时顾及既定投资量用于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之间的最佳组合, 尽量避免或减弱两者之间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梅.中国产业投资优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9.

[2]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约束结构 篇9

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 对复杂工况下工作的结构零部件刚度和强度进行分析计算时, 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 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边界条件 (载荷和约束) 的施加尽可能地与结构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符合。然而, 由于有限元软件关于位移约束处理的限制, 使得有些结构很难通过简单的约束限制实现对实际工况的模拟, 尤其是对于工程中常见的单方向位移约束 (如滚轮支撑) , 在复杂工况下经常会出现滚轮反力为拉力的情况, 这就严重地偏离了结构的实际工况。因此, 如何有效地解决位移约束方向的问题, 也就成为有限元分析软件正确模拟结构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

2 滚轮支撑约束问题描述与分析

2.1 简单的一维梁单元滚轮支撑约束

以图1所示的一维梁单元为例, 假设梁的截面积为A, 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 忽略结构所受重力, 则根据有限元法理论应有:

其中, F1和F3为节点1和3处的反力, 而F2则为施加在节点2处的外力。

由于梁两端所受的约束形式为滚轮支撑 (滚轮只承受接触点处来自被支撑结构的压力) , 所以, 首先应该根据外力F2的方向来确定上述方程的边界条件。 (1) 如果F2>0, 则应有F1=0, u3=0; (2) 如果F2<0, 则应有F3=0, u1=0。两种工况下, 根据边界条件, 展开式 (1) 都可得到含有三个方程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因而也就很容易求解。

如果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 在进行有限元建模时必须按两种不同工况分别进行考虑, 工况1时必须在节点3处施加沿X方向的位移约束 (如图2所示) , 而工况2时必须在节点1处施加沿X方向的位移约束 (如图3所示) 。

而实际上, 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 操作者很容易忽视滚轮支撑处约束的有效与无效问题, 而是根据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 直接将节点1和节点3的X方向位移全部约束, 这样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就变成了超静定问题, 最终所得的分析结果自然与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大相径庭。而有时进行有限元分析的过程中, 操作者还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对于复杂结构的复杂工况, 很难根据其受力形式来判断众多的滚轮支撑有效与否。

2.2 复杂结构滚轮支撑约束

如图4为某混匀取料机斗轮移动框架钢结构有限元模型, 其顶部和侧面 (如图5中的1和2所示) 分别由8个滚轮支撑与主梁相接触, 其所受外力除了结构自身及其上设备的重力外还有斗轮切削阻力、钢丝强绳拉力以及料耙运行阻力等。除了很容易判断出顶部的8个滚轮全部承受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力外, 根据结构布局形式及其受力情况, 操作者很难判断出8个侧面滚轮是否全部承受压力。

因此, 为了保证有限元模型与斗轮移动框架实际工况的一致性, 就需要在进行初步分析时将侧面滚轮8个接触点处沿支撑方向的位移全部约束, 然后求解分析, 在后处理中查取上述8个节点的支反力, 如果根据反力方向判断出接触点的确受压, 则该点的约束保留, 如果根据反力方向判断出接触点受拉, 则删除该节点的约束, 然后对修改约束后的模型重新进行分析, 直到所有约束处的接触点根据反力方向判断全部受压才可在后处理中根据需要查取其它有关刚度与强度等分析结果。

2.3 有限元软件中单向压缩单元应用

遇到此类问题时, 熟悉有限元软件操作的人自然会想到可以利用软件中具有单向拉伸或压缩功能的link单元来模拟单方向承受拉压的问题。但是, 由于link单元刚度阵理论处理的限制, 使得其单元刚度矩阵中EA/L的大小很难界定, 赋值太小则会影响反力的分布, 赋值太大则可能会使已经设置仅承受压缩的link单元出现受拉的情况。

如式 (2) 所示, 为link单元的单元刚度阵, 在理论上, 其是通过C1值大小的改变来处理只承受压缩单元的受拉问题的。如果只承受压缩的link单元的确受压, 则C1=1;如果其受拉, 则C1=1.0×10-6。显然, 理论上是想在单元受拉时赋予刚度阵一个相对的极小值以使单元刚度阵在总体刚度阵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忽略;但当EA/L的值相对较大时, 单元刚度阵则不可忽略。

3 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滚轮支撑约束处理方法

如果对于每一个受滚轮支撑的复杂结构都按上述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的话, 将会使整个工作相当繁琐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特别是当滚轮支撑相对较多的时候, 反力查取以及约束修改的工作量相当大。如果将对约束有效与否的判断交由有限元软件自动完成, 则会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仍以图1所示的一维梁单元为例, 为了简单, 假设2EA/L=1, F2=1。由图可以看出节点1约束的为结构-X方向的位移, 而节点3约束的则为结构+X方向的位移。根据边界条件不难判断u1=u3=0。于是可得:F1=F3=-1/2 (负号说明反力方向为-X向) 。毋庸置疑, 节点反力方向必与其对结构位移的约束方向相反, 故对于节点1, 其约束方向和反力方向相同, 显然错误, 故该节点约束应该释放, 而节点3处反力方向与约束方向相反, 与理论一致, 故该节点约束保留。

将上述判断节点约束释放与保留的方法推广应用到一般的结构有限元分析中, 首先, 对滚轮支撑点处的约束不采用传统的位移约束方法, 而是将位移约束的方向分为正负两个方向, 根据实际工况确定滚轮支撑处的位移约束是沿正方向还是负方向 (确定了位移的约束方向也就等于事先指定了节点反力的方向) , 有限元模型建好后进行初步分析 (只需求得各约束处的反力即可) , 根据各节点约束方向和反力方向判断该处位移约束的合理性, 如果所有节点处的反力方向都与其位移约束方向反向, 则继续进行后续的求解分析, 否则将所有反力方向与位移约束方向相同节点处的约束释放后重新进行求解分析。由此可得含滚轮支撑位移约束时有限元分析的主流程如图6所示, 双点划线框内的内容为相对原主流程的增加部分。根据图6所示的主流程, 对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即可在结构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实现滚轮支撑约束合理与否的判断。

4 结论

(1) 基于现有的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含滚轮支撑约束的结构, 有时无法通过一次建模确切地模拟结构的实际工况, 而手动判断约束合理与否及修改约束会降低工作效率。

(2) 有限元软件中的link单元虽具有单向承受拉伸或压缩功能, 但根据其理论特性, 其模拟滚轮支撑约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3) 通过定义滚轮支撑沿轴向约束的正负方向并利用反力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判断滚轮支撑约束的合理性。

(4) 更改传统的有限元分析流程, 将对约束有效性的判断融入其中, 是进行有限元软件二次开发使其能够解决滚轮支撑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约束结构 篇10

建筑结构成本在整个建安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 可达到40%~60%。同一项目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设计单位, 完成的结构设计结果不同, 工程造价也不尽相同。比如, 基础选型不同, 工程造价相差上千万元;上部结构施工图不同, 会导致建筑物每平米的含钢量相差几千克至十几千克, 几十万建筑面积的房屋仅钢筋造价就可能相差几千万元。因此, 投资方不再只重视房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开始逐渐关注结构成本, 通过成本控制指标来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作为结构设计人员, 既要考虑建筑设计方案和结构成本约束, 又要保证结构的安全、适用、耐久、美观、经济和便于施工, 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树立成本和质量控制意识, 从基础类型、结构体系的选择、梁柱布置、剪力墙的分布到构件设计等整个结构设计阶段进行优化分析。下面分析影响结构成本的因素及相应优化设计方法, 旨在为结构设计人员开展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1影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成本的因素及优化技术

1.1 结构用材

对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房屋, 钢筋和混凝土是建筑结构的主要用材, 这些材料的用量对成本影响如下表1 所示, 由表1 可看出, 建筑结构材料用量直接影响结构成本。因此, 在保证结构安全前提下, 节约材料用量是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一部分内容。要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并非增大了结构材料用量, 结构就安全, 而是要把合适结构材料用量用到必要的位置, 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1.1.1 混凝土

通常混凝土强度等级每增加一级, 单价提高约5%~10%。在结构设计中,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同时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4.1.2 条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9.2 条、第3.9.3 条所规定的最低强度等级和最高强度等级要求[1~2]。并非在规定范围内选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或越低, 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就越好。笔者总结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 列于表2。可见, 对于同一建筑工程的不同部位或构件要选用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 部分设计人员认为梁、柱截面越大、剪力墙越厚、楼板越厚、材料用量越多, 结构就越安全。其实梁越大, “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越不能实现, 导致柱先于梁破坏。适当增大柱、剪力墙截面, 虽有利于提高结构安全度, 但也要看柱和剪力墙的布置位置, 如果加大次要位置的柱、剪力墙截面, 不仅增加了结构自重, 而且使结构刚度分布更不合理, 这时可人为降低了结构安全度。楼板越厚, 楼盖体系自重就越大, 地震作用就越大, 同时也会使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的安全度降低。

1.1.2 钢筋

钢筋工程造价在建安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大, 设计中以含钢量 (单位面积钢筋含量) 作为经济控制指标之一。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保证各类结构构件具有合适的含钢量, 不仅是影响结构成本的重要因素, 而且是控制建筑结构承载力、延性、刚度及裂缝以使结构正常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和手段。目前现行规范大力推广HRB500、HRB400 级钢筋的应用, 建议用300MPa级热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 限制并逐步淘汰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使用, 在设计中宜尽可能采用高强度钢筋, 不仅可以减少配筋量, 而且能提高结构安全度。将不同级别钢筋从强度和用量方面进行对比, 结果见表3。可见选择高强度钢筋节材效果良好, 从而直接降低含钢量, 减少结构成本。

安全是结构设计的首要目标, 但并非构件配筋约多、用钢量越大, 结构就越安全, 如在框架梁的支座处配置过多的负筋, 就会破坏“强柱弱梁”设计原则, 使柱子在地震作用下提前破坏。适筋梁如果变成超筋梁, 梁的破坏就会从延性破坏转化为脆性破坏。连梁超配筋, 地震时连梁的耗能能力下降, 造成墙肢先破坏, 引起结构整体倒塌。柱子超配筋, 受力状态会由大偏心受压转变为小偏心受压, 柱子丧失延性, 在中震时提前破坏, 使结构倒塌。因此, 不能盲目加大构件的配筋量, 也不能一味认为含钢量越大, 结构就越安全。

1.2 选用的基础形式

采用不同基础方案时, 结构成本从低到高的规律是:天然基础→地基处理→桩基础。能用浅基础时就不要用桩基, 能采用加固地基新技术时就避免使用钢筋混凝土桩, 采用桩基时求短不求长, 通过反复权衡对比, 采用合理经济的基础形式。表4 列出了针对各种不同的结构类型所对应的优选基础形式。

1.3 建筑层高

层高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竖向构件的长度和体积, 还增加了一系列间接成本, 比如结构荷载增大、基础费用、楼梯和电梯造价、粉刷和装饰费用等。 资料表明: 对一般建筑层高每下降100mm, 工程造价降低1%左右。在满足建筑功能前提下, 适当降低层高, 会使工程造价降低。

1.4 选用的楼盖结构体系和隔墙系统

由梁、板组成的楼盖结构体系是整个建筑结构的水平结构分体系, 在结构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楼盖体系的重量占整个房屋重量的20%左右, 降低楼盖质量, 可减建筑物总质量, 从而减轻地震作用;同时降低墙、柱及基础的造价;因此降低楼盖结构自重是方案选择和结构设计优化首先考虑的内容。

隔墙系统费用占房屋造价的12%左右, 若采用轻质隔墙体系, 结构造价 (包括楼板、外墙、内墙、梁、基础结构体系等) 比传统体系的土建结构造价降低10%, 建筑工程的总造价降低约5%[3]。

1.5 结构超限

结构超限包括房屋高度超限和建筑高宽比超限, 当房屋高度超过《抗规》和《高规》中规定的最大使用高度, 或者是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 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规》和《高规》规定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 称为高度超限[4]。由于结构超限, 设计时势必会对结构主体采取加强措施, 由此造成结构成本的增加、设计周期的加长以及因结构超限技术审查带来的时间成本的增加。高宽比超限是指在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下, 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高宽比超过限值。高宽比超限是允许的, 但高宽比越大, 主体结构需要的抗倾覆力矩也越大, 必须采取适当的结构措施, 由此引起结构成本的增加。因此, 在不影响建筑功能前提下, 应选用合理优化的结构体系方案以减少建筑结构超限。

2结语

结构成本在整个建安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 越来越受到投资方的重视。由于结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使得同一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做法有所差别, 不同结构设计施工图的工程成本相差甚至超过上千万。投资方要求设计人员在考虑成本约束的基础上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 以达到控制建筑结构造价、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影响结构成本的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要做到结构设计整个过程都能达到优化, 结构设计人员还应做到下面3 点:

(1) 在结构方案确定阶段做到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合理;

(2) 在初步设计阶段做到结构计算与内力分析正确;

(3) 在施工图阶段做到细部设计与构造措施周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结构设计技术水平, 达到投资方对成本约束的要求, 设计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徐传亮, 光军.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股权约束、债权约束、客户约束 篇11

(一)发达的金融市场

市场约束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即要求具有完整、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发展均衡,不存在市场分割(如地区封锁、部门封锁等),并要求资金能够自由地流动,价格、利率等能够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

(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市场参与者需要及时可靠的信息。市场信息越多,就越能约束金融机构,防止他们承担过度的风险。金融机构实际财务情况的不透明会限制市场正确评估这些信息。披露扭曲真相的信息,会误导公众甚至使监管者犯错误。

(三)必须拥有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制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法制建设是市场约束发生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法律规范是市场约束的基础。健全的市场应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在法制健全、执法严谨的前提下,市场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四)市场参与者具有较强的金融风险意识

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意识与市场约束是否发生作用密切相关。只有意识到金融活动面临风险,金融机构才会有市场约束的动力。应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意识。

(五)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市场约束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监管检查与信息披露,都与公司治理机制密切相关。包括金融机构在内参与金融市场的企业应有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满足市场的要求。良好的公司治理能灵敏地应对市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股权约束机制

股权约束是指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股东从对自身利益关切出发而对公司经理人员实施的必要的监控与制衡,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司经营者行为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致。股权约束以股票投资者对公司拥有的最终所有权为基础,通过投资者行使股东权利的方式体现出来。一是用手投票,对经营者提出的投资、融资、人事、分配等议案进行表决或否决;二是用脚投票,卖掉股票一走了之,利用资本市场的接管来对经营者施加压力。

理论上讲,股权约束对经营者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威胁,公司重大决策及经营者选聘等权力都掌握在股东手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均可发挥对经理人员的监控作用,但从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来看,股权约束又是一种弹性较大的约束方式。尽管股东对公司拥有剩余索取权,但公司并无分派股息的法定义务,因而股权约束在财务上对公司经营者造成的压力并不小,其力度及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公司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股权越集中,形成控股大股东,约束力度就越强;反之,则使股权约束力相应弱化。(2)有关信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分布的对称程度。对称的信息分布不仅有利于股东对经营者进行动态地评价、监督和控制,而且有利于提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合约的完备程度。(3)股东的性质。个人股东和机构投资股东是股权实置的原生股东,国有股东是股权虚置的派生股东,法人股东则是引起复杂股权效应的派生股东。不同的股东对收益性、支配性、投资性的选择顺序和追求程度不同,因而股权约束的力度也不相同。

从我国情况看,上市公司股权约束总体呈现出软化乏力状态,同时也存在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的问题。国家股股权被不同政府机构分割,股权约束弱化,结果造成在国家股比重较大的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同时也促使国家以行政方式来行使股东的权力,形成行政约束对股权约束的替代。个人股东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对公司约束的合力,普遍存在用脚投票的消极行为。法人股东多为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自身存在股权软约束条件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加上改制不彻底,控股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在人、财、物等方面有诸多关联,甚至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因而出现控股母公司在“内部人控制”情况下对上市公司滥用控股权的问题。

三、债权约束机制

债权约束是指在公司负债经营的条件下,债权人为保障自身利益而对公司经营者施加的影响或压力。相对股权约束而言,债权约束具有如下特点:债权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介入公司部治理,而只是拥有对到期债务本息的索取权,即债权约束主要体现为一种财务约束,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在公司不主动还本付息的条件下,债权人可诉诸法律执行;在公司丧失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公司治理主导权即由股东移交债权人,公司将面临破产清算或资产重组的命运。

因此,债权约束要比股权约束硬得多,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作用。首先,公司定期的债息支出将减少经理用于享受的自由资金流量,削弱其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问,进而可以抑制经理的过度投资行为。债务作为一种担保和承诺机制,能够促使经理人员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降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其次,破产威胁的存在,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不敢背上过多的债务负担,因而,负债率的高低,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人正确地评价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形成更有效的经营监督机制。最后,债权促使企业的所有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有动力监督企业的经营。破产机制的存在使企业的股权所有者承受着更多的企业经营风险,如果企业因经营效益差而进入破产程序,那么企业的资产就首先用来抵偿企业债务,受损失最大的将是企业的股东,所以债权约束与股权约束有互补效果。

债权约束的力度与公司负债的数量、债权人的集中度及债权人的性质、身份等因素有关,公司负债比率越高,债权人越集中,或债权人市场化程度越高,债权约束力度就越大;反之,或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产权界定、资产划分上比较模糊,则债权约束力较弱。

在我国,债权约束在现实中打了不少折扣,一是因为股权约束的软化,使上市公司偏向于股权融资,负债比率偏低,难以达到能有效约束公司经营者;二是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而上市公司的债务又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也不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所以它们之间很难形成真正严格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只能是一种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无法起到约束经营者行为,进而增进企业效益的作用;三是我国上市公司破产清算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公司经营者感受不到来自破产的最终威胁,大大削弱了债权对公司经营者约束力度。

四、客户制约机制

金融机构是一个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机构,它必须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寻求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包括贷款人,各种中间业务的委托人。如果金融机构在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提价,或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服务质量,则会失去对应的客户群。这是潜在的市场约束。

在客户制约的压力下,金融机构经营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先。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面临的难题及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金融机构要协调,调动金融机构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金融机构内部为此要加强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如果金融机构的服务不到位,客户就可能找别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要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开发电话、网络、电视等电子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

五、行业自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自律机制是市场纪律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自律机制的有效运作一方面依靠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与有效施行,另一方面依靠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的行业自律。金融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业同业组织在监管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行业组织的存在及其自律行为对行业的稳定发展必不可少,它能够防止过度竞争,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政府的监管费用,在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业行业自律的存在,是为了行业的长期利益而自觉维护本行业的正常运营秩序,行业协会实质是传递市场压力的一个中介组织,是在市场机制中产生的对金融机构进行规范的重要力量。

约束结构 篇12

1. 高层建筑结构在强约束条件下的变形

高层建筑中地下室外墙板、二层梁、顶层梁板与屋面女儿墙由于受温度应力的作用,比一般情况下更易产生裂缝。

1.1 地下室结构

地下室工程中最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是外墙板,底板与顶板产生裂缝的概率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往往超长,外墙板受到地下室底板的强大约束,其约束远远大于地下室底板与顶板所受的约束。外墙板产生的裂缝绝大多数为竖向裂缝,多数缝长与墙高相当,两端逐渐减小。裂缝大部分出现在拆模后不久,有的还与环境温度变化梯度有关。一般情况下为表面裂缝,有时也有贯穿裂缝。

1.2 底层结构

高层建筑一、二层在上部结构中所受约束最大。地下室外墙板与顶板厚度大、配筋密集,地下室结构本身受到地下室基础、底板、外侧土体的约束,因此地下室结构对上部一、二层的约束很大。高层建筑一、二层结构梁板经常会出现横向裂缝,特别是位于两个电梯井间(电梯井采用筒体结构)的大梁,该大梁还受到两个钢筋混凝土简体的强大约束,实际工程中经常有竖向裂缝出现,裂缝一般位于板下梁的两侧,有时裂缝在梁底跟通,这些裂缝通常是表面裂缝,深度在1—2cm以内。

1.3 中间层结构

高层建筑中间结构层梁板产生裂缝的情况很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所受的约束较小。

1.4 顶层结构

高层建筑楼层结构越往上所受的约束越小,其水平位移越大,符合“约束强变形小、约束弱变形大”的规律。因此,距离底部基础约束最远的顶层结构所受的约束最小,其水平位移最大。但是顶层上部由于无约束或约束极小(如屋面机房对其的约束),受到的下部结构约束与上部相比很大,再加上顶层结构温差变化大,屋面板面大体薄对温度变化敏感,加上屋面板转角部位分别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因此屋面板容易在转角部位产生八字形裂缝。还有一些屋面南侧边梁受到日照温差相当大,因此南侧边梁也容易产生竖向裂缝。

1.5 屋面女儿墙

屋面女儿墙的约束情况与地下室外墙板、顶层结构相似。女儿墙受到的下部约束很大,而上部由于一般只按构造要求设一道压顶梁,上部约束很小,再加上女儿墙为薄壁结构,温差变化大,极易产生收缩裂缝。

2. 大底板多塔楼建筑结构

在强约束条件下的变形与裂缝分析大底板多塔楼高层建筑产生的裂缝除具有一般高层建筑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底板底板与地下室楼面在塔楼部位受到的水平约束与竖向约束均很大,因此在塔楼与裙房(或广场)的连接部位容易产生裂缝。

2.1 大底板底板

大底板多塔楼高层建筑经常采用桩筏或桩箱基础,其特点是竖向荷载的差异,使塔楼与裙房或广场产生差异沉降,这种类型的桩筏或桩箱基础的一个特点是底板厚度H远小于长宽尺寸L,当H/L小于或等于0.2时,底板在温度收缩变形作用下,离开端部区域,板的全截面受拉应力较均匀。在不均匀沉降作用、地基约束、塔楼竖向作用力下,将出现水平方向应力,该应力是引起垂直裂缝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底板厚度或肋梁较小的裙房与广场部位特别容易产生裂缝。一般横向裂缝产生是由于上部荷载的不均匀作用,导致地基与基础受力不均匀,在差异沉降、底板收缩与地基约束下,底板自身的刚度不够,调节不均匀受力的能力较弱,遂产生了横向裂缝。沿底板对角线分布的斜向裂缝,其裂缝宽度一般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枣核状,具有较明显的受剪破坏的特征,也是在差异沉降与地基约束作用下,底板自身的刚度不够而产生的。有时在塔楼与广场连接处的柱子会出现沿柱根呈“口”字形的裂缝,裂缝进一步发展时,“口”字四角再向外呈斜向发展,长度一般较短。

2.2 地下室顶板

大底板多塔楼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顶板平面尺寸一般都很大、各边长度超长,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与混凝土自身收缩值均较大。塔楼大量的混凝土墙柱与剪力墙是结构中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侧移能力,加大对顶板变形的约束。由于顶板受到周边塔楼结构的强约束,而中间广场部位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只受到地下室墙柱的弱约束,因此顶板周边受到的约束远远大于中央部位受到的约束,周边受到的应力也远远大于中央部位。由于顶板在塔楼附近应力集中,因此裂缝首先在这里产生。由于平面尺寸大、结构超长,顶板其它部位也逐渐有裂缝产生,顶板中心由于约束很弱,一般无裂缝产生。塔楼部位的顶板受到地下室与上部结构的约束均较大,而自身的梁板跨度均较小且梁断面较大、刚度较好,一般不会出现裂缝。

2.3 地下室外墙板

大底板多塔楼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板除具有一般地下室外墙板的特点外,由于外墙板受到塔楼结构的强约束,因此外墙板除具有一般的竖向裂缝外,在裙房(或广场)与塔楼连接处易产生较大的裂缝,裂缝一般呈竖向略带斜向,裂缝上部靠近塔楼,下部靠近裙房。

3. 其它结构在强约束条件下的变形与裂缝分析

3.1 汽车坡道

现代建筑物经常具有车辆直接进入二层的汽车坡道,一层通常作为车库。车道一端与一层楼面连接,另一端位于室外自然基础或地下室顶板上。由于车道的斜向布置使其具有极强的约束,特别是另一端位于地下室顶板上的情况,使车道产生平行于横向的裂缝,裂缝经常为贯穿性的。

4. 防止钢筋混凝土强约束部位

结构裂缝的技术处理措施强约束是建筑工程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有强约束的建筑工程,应采取减小约束、加强结构刚度、施加预应力等技术措施来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

4.1 减小约束

减小约束从根本上缓解裂缝的产生。对超长结构和大底板塔楼结构可以采用后浇带、伸缩缝,充分释放混凝土的伸缩应力,给结构留有合理的伸缩空间。对处在基岩或老混凝土上的基础或结构采用设置滑动层和铰接点的方法。如对斜形车道,可将其另一端设在具有滑动层的自然基础上。

4.2 加强刚度

加强结构刚度,提高整体抗裂能力。在强约束区提高配筋,减小钢筋间距和钢筋直径,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协同作用,提高抗裂能力。如:可在地下室外墙板中设置暗梁;在竖向荷载变化很大的连接部位加密钢筋;对加强大底板多塔楼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整体刚度,提高其调节不均匀沉降的作用与抗裂能力;加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等。

4.3 施加预应力

施加预应力直接约束结构的变形,减小因约束而产生的内力,从而防止结构开裂。预应力技术尤其适合于楼面结构,楼面结构的裂缝以横向为主,纵向钢筋的配置对其有重大的影响,一般可在纵向主梁中采用预应力筋以施加预应力。

4.4 施工措施

加强施工,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尽可能提高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严格掌握后浇带的封堵时间,使混凝土有充分应力的时间等。

5. 结语

上一篇:中学音乐创新教育下一篇:成批烧伤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