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贷

2024-10-29

商业信贷(通用12篇)

商业信贷 篇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 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 除定向宽松外, 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 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SLF) 。种种迹象表明, 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 自2009年开始, 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 流动性严重过剩, 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 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毋庸置疑,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 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 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 高储蓄率, 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 世界经济大幅衰退,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 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 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 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 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 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 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 为国家扩大税源, 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 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 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 增加信贷投放,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证“扩内需, 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 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 利润来源较为单一, 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 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 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 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 无法通过市场行为, 获取竞争优势, 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 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 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 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 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不规范, 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 对此, 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 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贷款结构存在失调, 长期贷款比重过高, 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 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 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 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 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 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 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 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 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 来保全资产, 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 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 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 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 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 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 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 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 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 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 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 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 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 强化金融监管, 合理引导信贷投向, 改善信贷结构, 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 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 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 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 保证其生产安全, 助其加快科技创新, 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 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 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完善其盈利模式, 打造核心竞争力, 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大卫·G·梅斯, 丽莎·海尔姆, 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吴冲, 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 2004 (1) 172—173.

商业信贷 篇2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分机构类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不良贷款率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贷款率0.4%。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的发布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

[5]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

[6]韩光道.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

[7]刘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8]李先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探讨[J].资本运营,2013(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研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营销;金色池塘

商业银行信贷营销是指为满足客户不同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通过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价格制定、营销渠道拓展及促销运用等把贷款销售给客户实现其赢利的过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相比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更了解我国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知国内客户的金融需求和消费习惯,且多年来,与国内企业己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一定的客户忠诚度和品牌知名度,易被国内客户认可。且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遍及全国,分销渠道广泛,为其进行有效的信贷营销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分析(Weakness)。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我国相对过剩资本规模近1/3,信贷规模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质量仍落后于外资银行,缺乏持久创新,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策的倾斜,许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兴起,它们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潜力;另外,中小企业也急需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我国商业银行也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难得的信贷机会;最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人们逐渐倾向于消费信贷,国家也在鼓励消费拉动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也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四)挑战分析(Threat)。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无论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还是市场营销和产品创新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另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使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增加,信贷业务面临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发展状况。我国商业银行虽已认识到信贷营销的重要性,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不断增加,存贷比却基本维持不变。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1,043,847亿元,各项贷款718,961亿元,占68%,接近1/3的资本相对剩余。这不争的事实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不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

1. 信贷营销理念不够成熟。在业务拓展中一定程度地引入营销观念,但主动从事营销的意识不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未真正确立,如将营销等同于推销,只是将现有的产品推销出去,而不是围绕客户需求制定信贷营销策略。

2. 信贷营销体制不健全。信贷营销过程中,银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不仅上下级之间缺乏联动性,前后台之间也各自为政;同一银行分行、支行之间以竞争为主,甚至是跨区域竞争,缺乏有效互动。

3. 信贷营销战略不完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环境变化不够敏感,对市场定位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科学地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而盲目地加入金融同业无序竞争中,导致同业产品雷同,信贷营销工作也因缺乏市场卖点而苍白无力,信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还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

三、宁波银行“金色池塘”案例分析

(一)“金色池塘”简介。“金色池塘”为宁波银行在2007年针对中小企业客户,根据小企业的“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开发的集融资、理财等于一体的全面金融服务产品。2011年又提出“贷易融”。

(二)“金色池塘”营销战略分析

1. 产品策略。宁波银行在信贷营销中,打造了“金色池塘”这一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品牌,品牌可以使营销创新有形化。

宁波银行还提出了“1+X”的产品营销方式,“1+X”是指通过“中心产品”与“系列产品”的整合,为客户提供贴身、个性化的信贷服务,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金色池塘”提供了贷易融等一系列产品,还附加了即时灵账户信息服务等其他服务,实现了产品的整合营销;且一客户在使用了贷易融后,还可继续使用押余融等产品,采用了产品交叉营销,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2. 价格策略。“金色池塘”贷易融、便捷融等产品“循环的授信额度,额度内随借随还”这一优势,可以使企业尽可能地把握其融资的主动权,依据其回拢资金的情况确定融资期限和额度,节省财务支出;另外,无还本续贷的转贷融也大大减少了转贷成本。这些都是其价格策略。

3. 渠道策略。宁波银行一方面发挥传统营业网点阵地优势开展营销,截止2014年9月末,宁波银行已拥有237家营业机构,其中10家分行,1个总行,226家支行;一方面实现公私联动,以职场营销方式开展关系营销,宁波银行经营多年,有多家中小企业忠诚客户;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电子银行营销渠道,既丰富了客户办理业务的渠道,较好地分流了客户,又保证了“金色池塘”的推广及销售。

4. 促销策略。首先,宁波银行为推出“金色池塘”,采取广告营销,不仅在其官网首页上醒目产品名称,还通过新产品发布会让人们对其知晓,再通过关系和人员促销使其关系客户使用新产品,最后通过售后服务和跟踪调查等方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通过其口碑宣传,同时完善产品,进行营业推广。

综上,宁波银行将营销组合策略中的4个策略根据市场统一综合运用,注重营销每一环节的实施,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营销策略,成功地实现“金色池塘”的营销。

(三)“金色池塘”营销成功地原因分析

1. 战略定位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客户具有多、广等特点和“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对资金周转速度要求较高。宁波银行的“金色池塘”正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很好地切合了客户的需求。据介绍,截至2008年11月28日,宁波银行共有42600多个小企业客户,户均账户存款14.29万元;贷款户约2700户,户均贷款152万,累计贷款超过40亿元。

2. 从团队到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组合。宁波银行为“金色池塘”建立了一支有450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了分层次、多样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并成立宁波银行大学,重点负责各个岗位的人员培训。建立零售模式下的销售体系,工作人员生成客户经理、业务经理和支持经理三种角色,有明确的分工和协调。另外,建立起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不仅有销售流程,还有服务流程及投诉流程,为客户全程服务。

3. 打分卡主导的专业化风控体系。很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报表可信度不高、甚至许多小企业没有财务报表,很可能出现不良贷款。为此,宁波银行专门设计开发了信贷审批打分卡。小企业不必再因银行贷款资料多、程序繁,特别是无法保证的审批时间而担忧资金周转紧张了,只要资料齐全,银行的信贷后台系统可自动审批,手续少,入账快,最快当天可审批通过。

四、案例启示

(一)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即选择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就是商业银行为满足目标客户需求而开拓的特定市场,即准备为之提供信贷服务的客户群。此客户群的选择,应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优势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商业银行选择信贷目标市场必须确保该市场有充足稳定的客户源和畅通的营销渠道。

(二)实现差异化服务,注重特色营销。我国商业银行需通过市场调研,把握需求预期,认清自身的经营环境和营销重点,适时适地确立经营目标,开发特色产品,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不同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需求,强调特色、发挥优势是开展信贷营销的内在要求。

商业信贷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可以满足农户提供资金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信贷基础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较高,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措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抗风险能力。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贷

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观念,贷款放出后,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监控机制,把贷后管理这一环节做到同贷前决策和贷中审查一样的严格要求,克服重放轻管的倾向性思维,从思想上纠正贷后管理的偏差。同时,相关的信贷经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审计等监察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贷款管理,把贷后工作纵向推进。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内部要建立共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杜绝本位主义,确保消息更新及时。客户经理必须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信息,将CRM系统的功能落到实处,并实行定期访问和建立访问台账,加强服务,保证风险管理经理在线监测所需的信息,便于上下级进行资料交换和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实时掌握信贷业务信息,防止银行战略性失误。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

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贷款风险能有效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地位,在发放贷款时必须保证担保齐全以及贷款抵押物的价值合理。为了保证贷款保证人信用水平的度量,银行应与本地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加强联络,解决贷款过程中的违规保证等行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同时,信贷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信贷业务的社会形象,并对恶意违约现象进行整改。

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严格遵守制度

信贷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保证信贷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要坚持“审贷分离、责任明确,离任审计”的信贷原则,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责有分担,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或环节脱轨而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确保借款人的还款实力和信用度量,排查贷中审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并在后期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未显现的风险,严格遵守三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

五、引导银行经营发展多元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要及时调整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对银行的年度绩效和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以风险为原则,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达到时刻防范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同时引导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管理机制,避免众多银行产生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刺激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六、调整机构设置,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将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总行风险部门下设经理部门,实现信贷业务贷前和贷后的统一管理,贷时审查等程序仍由总行进行授权。第二,切实遵循“四眼原则”,规避道德风险,实行同一客户的贷款检查和审批需要有两名经理经手。第三,对风险责任人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风险责任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对信贷考核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修正,降低项目风险。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大力进行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倡导。新的经济形势下,专业的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培养专业的信贷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将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将员工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稳定资金增长,银行要找准发展定位,将发展眼光准确锁定在本地现代农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上,同时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J].时代金融,2009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4

[3]周华.改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

[4]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商业银行信贷操作报告 篇5

贷款期限是商业银行信贷操作过程中的必备元素,每一笔贷款均会涉及,期限是为贷款偿还设置的操作上可简单可复杂,但对于收益和风险控制却有天壤之别。本文主要对项目贷款的贷款偿还方式进行评价与分析。

注:这里的项目贷款包含项目融资和传统的固定资产贷款。

1、贷款期限

提到贷款偿还方式,就需要先说说贷款期限的设定。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经营者(下简称信贷员)来说,固定资产贷款的期限主要基于客户需求、建设和经营周期、项目产生现金流预测等几个主要因素,少数人还会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周期的影响。但是,大家经常犯同一个错误,就是乐观和经验主义,在对项目现金流预测过程中,会主要依据以往一个时期同类或类似项目,对项目建成后的收入、成本、现金流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可支配现金流打一个折扣作为贷款偿还金额,进而计算贷款偿还期。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收入增长率的确定。自然经济主义的精髓就是,以往的经营业绩只能证明过去,与未来的经营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于项目预测来说,确定增长率曲线就成为最重要也最难的工作,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增长率是一个常数,甚至呈现高比例增长的乐观倾向,这直接导致企业收入呈较高斜率线性增长,这根本就不符合经济规律(我们常常见到注册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分析也如此幼稚)。

对于增长率,我们首先要考虑企业经营与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的相关度,然后根据行业周期、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产品分布和价值链进行分析,同时建议大家最好作一下压力测试,最后相对保守的确定增长率,一般情况下增长率是一个波动性曲线。

(2)、收入的非现金化倾向。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周期变化以及竞争环境影响赊销政策等因素下,企业收入现金化收入程度是不同的,大多数项目现金流呈现初始阶段较低,然后攀升至一定高度并持续,然后下降。这里,我们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收入现金流变化以及收入非现金化的倾向对实际偿还资金的影响。

(3)、产业价值链利润率转移的可能。多数项目评估中,我们都是静态的看待项目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资产证券化,经济体利润控制权有时会发生转移,而这种转移对于那些没有完整价值链,或者处于价值链某一环节的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需要从建立企业产品价值链观念,并对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地位以及价值链中利润主导权和变化趋势作出评判。

(4)、技术上间断性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是不可阻挡的,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间断性创新成为企业连续型创新的天敌。以往,技术领先者或垄断者通过研发投入、行业挤压以及技术并购,保障自己技术的持续领先,但是这一切在间断性创新中变得微不足道,当施乐还在胶片中得意满满时,数码的出现让它感到彻骨之痛。这种间断性技术创新,对于那些领先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然而可笑的是偏偏领先企业又不具备间断性创新的环境,所以我们对于技术领先企业的评估更要高度重视这种趋势。其他因素详见附件《项目评估中新的风险关注点》

我建议大家的常规措施是,以保守或谨慎的态度,尽量将贷款期限延长,同时设计动态的还款方式使得贷款期限可变而更具弹性。

2、还款方式

(1)、等额还款

这恐怕是我们最常见的方式了,确定贷款期限,扣除建设期,将贷款偿还金额平均分配,这也是最不合理、银行风险最大的方式了,当然也是信贷员是最不用费脑筋的方式,这种方式根本就不考虑项目、行业、环境变化等变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弹性几乎没有,一旦出现变化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贷款到时只能出现违约。

(2)、宽限期

我个人觉得所有项目到应该设置宽限期,当然我这里宽限期是指项目建成后至达到一定负荷运营之间的时间段。无论什么项目,要达到一定负荷需要经过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多方面检验,决不是我们主观希望那样简单:建成投产,一年达产。这一时间段对企业来说,是最为痛苦的,不但产品质量可能不稳定,产品销售费用大增、销售回款方式可能需要做出让步等,此时企业现金流是最捉襟见肘的,项目在这个时间段基本不具备还款能力(当然个别项目除外),强加还款只能会使雪上加霜。

因此,我们应该在项目初期设置宽限本金还款期,至于时间长短要根据行业、环境、产品、技术等多因素确定。

(3)、递增式

这是国际较为通行的做法,两个例子是这种合理性的充分体现。

一个是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一条公路贷款的还款方式:建设期不还款,经营初期二年为宽限期不还本金,之后每年的还款比例呈现递增是分布,第一次0.83%,第五次2.38%,第十次3.89%,第十五次6.34%,第二十次10.32%。这种分布,充分考虑到公路行业的特点,使项目偿还资金与项目现金流匹配,尽量避免项目贷款由于资金时间性差异导致违约风险,当然这其中还设置了账户协议以及现金流控制等相应方案。

二是近来美国次级抵押债中,贷款偿还的方式。房地产按揭贷款中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du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其特点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其依据是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

递增式的出发点是,一般情况下项目初期,现金流通常不甚理想,随着项目进入成熟期,现金流逐渐增长并稳定,可偿还贷款现金流自然增长,同时贷款偿还使得财务费用大幅下降,贷款偿还能力迅速增加。我个人认为,这种递增式的偿还方案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电信、电力等现金流稳定的行业特别适合,对于工业品、资源类等波动性行业作用不大

(4)、现金溪流

现金溪流是国际项目融资中较为常用的方案,其核心是:首先设置一个谨慎现金流还款方式,在项目收益高于评估预测,形成偿债现金流比预先规定高的时候,按与计划的本金偿还顺序相反的方向或以某条件加速偿还贷款。

以下是笔者做过某矿产开采、冶炼项目的还款方式:

保证偿债现金流稳定性,在其XX产品年价格在20-30万元区间浮动时,其偿还银行贷款本金的数量不低于净利润或经营净现金流的30%;XX产品年价格在10-20万元区间浮动时,其偿还银行贷款本金的数量不低于净利润或经营净现金流的40%,同时按上述方法计算的偿还银行贷款本金数额不低于项目评估报告中对每年偿还贷款本金的测算数额。这种方案设置后,项目贷款偿还金额、期限变得更加动态和富有弹性。`

(5)、一年还款次数与时间

很多人在贷款偿还设计中没有考虑每年还款时间和次数,这一点对于贷款资金按时回收形成很大挑战,其主因是企业对于现金流无偿占用的贪婪。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日,企业习惯会在每年年底偿还贷款资金,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资金的季节性、习惯性,一旦在短时间不匹配,或者出于现金牟利的动力,形成短时间资金的不到位影响按时还款。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研究企业资金的流向和习惯,设计账户协议和每年的还款模式。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初探 篇6

[关键词]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 内控制度 贷后管理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备上走的是一条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道路。在资产规模益扩大,业务品种成倍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良垡比例也急剧增加,资产收益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严重威脅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其中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就其生成机理而言,无外两个途径:一是外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的客户信用、国家政治局势、政府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人员和机构的主观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如决策的失误、工作的疏忽、管理的漏洞等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本文仅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内部的管理和防范进行研究。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的信贷队伍

(1)对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没有硬性规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工作人员也应该是商业银行中素质最高的业务人员之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大多是高中生,受过正规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员有限,信贷人员的进入没有考试、没有资格审查,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和进出机制,致使商业银行信贷队伍的素质整体不高。

(2)信贷人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泊。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致使贷款失去“法律保护”,出现问题往往是层层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养成了工作人员得过且过,面对风险麻木不仁,这种工作态度,其信贷工作质量必定难于提高。

2.内控制度不健全,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

(1)内控制度不完善。信贷内控制度在内容上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规范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程序不严密、环节不连续但又无法及时控制的现象。

内控监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如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三方制约”制度,计划、会计、供三方人员往往彼此缺乏对监督方业务的专业知识,因而无法真正起到对对方的监督制约作用。

落实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手段还十分薄弱。表现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既一个综合量化的考核评比体系,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赏罚有度奖征机制。

(2)已有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和执行脱节。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空缺。例如,信贷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职能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在大多数基层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各项职能常常由同一岗位的人员兼任,不同环节的业务操作往往集个人于一身,难于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信贷业务操作有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还没有落实到位。比如项目评估、审贷分离不可称不是好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因为某些领导者的私下融通或具体扫行的人营私而扭曲变形。

职能监督岗的作用不力。作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中“当选性控制”的稽核、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再监督机构,由于其“对本行行长负责,又向上级行职能部门负责” ,因而监督实际上陷入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根本无法发挥真正的再监督作用,形同虚设。

审贷分离制度不健全,审、贷各岗位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脱节,严重影响着信贷活动的效益和安全。

3.信货风险临近机制不健全

(1)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垡项目的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行信贷人员到企业所做的实地调查,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价也基本上依据一线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员逆向选择的存在,这种做法的最大风险是,风险不是首选贷款企业的客观经营状况,而是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贷款风险程度。

(2)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的划分及承担上,上下级行之间,本科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经办人员之间,风险责任的划分不明确,一些基层行行长权利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基层行的信贷人员基于其处在信贷工作的第一线,其责任往往大于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责、权、利不对等,削弱了一线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信贷工作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管理控制手段落后。尽管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临近,以及风险预警预报手段,在相当程序上还是手工加感觉,计算机技术只在前台使用,后台尚未构建网络平台,具有典型的脱市现象。致使非系统风险加大。

(4)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在目前的信贷管理上,虽然强调了贷后检查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刚性要求信贷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市场调研和信息登陆分析,贷后检查报告泛于开工。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和信贷队伍新人的增加,喧样的管理就显得过于粗放。致使贷后检查不能成为发现问题,防范风险的最后屏障。

二、当前商业银行应当着重做好的几方面的工作

1.从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

信贷队伍的素质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决定贷后管理能否科学有效的关键因素。如果信贷人员诚实,敬业并具有用途本职工作的能力,即使贷后管理制度暂存在漏洞,也可以通过高素质员工的自学性加以弥补。反之,即便贷后管理制度很健全,也会由于员工队伍素质低下而使贷后管理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提高信贷人员的水平,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才能保证现有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1)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我国加入WTO后,复杂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对我们提出现实的要求。要信贷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调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信贷人员必须抛弃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忽视贷款效益性,忽视贷款流动性,忽视贷款安全性的做法,树立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

(2)制度性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信贷风险防范的问题纬度是信贷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经营理念的信贷队伍的最根本的宗旨是建立信贷的上岗、从业的资格认证制度、行内外招聘制度、培训与考试制度、责任制度、奖励与淘汰制度、考核制度。通过信贷的上岗资格认证、把好人员的入口,拒庸才与不适合者于信贷队伍之外;通过信贷岗位的从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核制度、奖励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同时,淘汰冗员、庸员,留能去庸,以使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迅速提高。使信贷队伍成为一个进出有序,流而不腐的组织。

(3)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坚守“以人为本”中,权利、义务对行的制度表现。要确保商业银行内部的每一个团体和员工思想和行为与银行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除建立和严格执行约束机制外,还要打破大锅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得信贷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通过奖励制度,使信贷人员明白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从而有效引导信贷人员行为,避免信贷员的道德风险。通过奖勤罚懒,使得信贷队伍成为一支具有斗志高昂的队伍。

2.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

(1)进一步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对各级机构、各个部门及信贷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授权,既要考虑充分调动各和个人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信贷权利的过分集中,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制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制度。对越权行为必须给予追究,造成损失的应给予严厉处罚甚至法律责任。

(2)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落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不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3)建立后评制度,所谓后评制度指现行标准对以往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弥补、减少因贷款评价不准确、信贷制度不落实、内部道德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措施。使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后评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企业评级其实性分析、贷款风险性分析、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真实性检查、责任人处理检查。通过后评制度,对贷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订,对当前的企业状况进行最评价,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3.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综合体系

(1)建立立体式贷后管理。所谓立体式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岗位参与,从管理层面上要有多个层面参与,从业务分工要有多个业务部参与。立体式贷后管理制度首先是从体制上实现了费管分离,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實问题,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减,使得到及时处理。可以帮助信贷员把握风险,弥补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而诱发的道德风险。同时起到示范和警示作用,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实在实处。

(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及客房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标准进行监控,及早发现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建立货款安全和风险政策委员会。监督本行因各种信贷业务活动而产生的风险,根据各行业部门的风险报告,研究控制风险、确定风险程度和减少损失的政策。委员会可由各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每个部门都应设专人负责风险调查,同时各部门还应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信息综合等功能齐全的计算机网络,及时交换有关方面的情报。

(3)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的细致规定。

①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制度。为了使各项货款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上级行要定期对支行的下户情况进行检查、对信贷档案情况进行检查、对总、分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②上级行的主管领导定期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制度。其目的在于在全行树立重视和切实落实贷后检查的理念,使上级行对信贷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弥补目前同一信贷工作人员既做贷前调查人,又做贷后检查的岗位设置上的不足,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③指定上级行贷后直查制度。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人员由上级行对支行有贷企业进行直接贷后检查。

④制定分行贷后直查制度。明确贷后直查的内容、方法、步骤,使分行下户现场贷后检查规范化、制度化。

⑤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按照要求执行信贷制度的支行,根据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王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矛盾,《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6 P24-26

[2]陈一夫: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2002.09, P46 -52

[3]石朝格: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2002.08

商业信贷 篇7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相对于大企业融资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明显偏高,贷款违约率和贷款的不良率都明显高于前者。历史上,一些国有特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曾经高达50%左右。在股份制改造、财务重组的过程中,被剥离的中小企业贷款占被剥离的信贷资产总额的60%左右。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和银行自身信贷管理两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1、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尽规范,银企信息沟通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大都带有“家族式”管理色彩,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甚至提供虚假报表,使银行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2、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效益不稳定。

中小企业大多存在经营粗放、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产品结构普遍表现为“三多三少”:资源粗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优特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

3、企业信用状况较差。

从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有的企业蓄意借改制之名,行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之实;有的业主以办企业为名,利用银行贷款购置私有财产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挫伤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县域机构的撤并,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贷款手续繁琐化。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作了较大调整,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行放贷权限几乎为零,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环节与时间;央行两次提高准备率,特别是后一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大大削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2、过分强调信贷风险的责任考核,束缚了基层信贷人员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有的银行甚至提出新增贷款“零风险”指标,却没有建立相应的营销机制配套措施,严重影响了基层行的贷款营销积极性。

(三)社会环境因素

1、贷款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

在贷款担保方面,一是担保机构少,二是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并且担保机构为了防范代偿风险往往要求企业反担保,使企业不仅贷款难,寻求担保更难。在贷款抵押方面,企业须办理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多道手续,并且收费较高。同时,抵押登记的期限最高为一年,若贷款到期,企业还需重新办理登记评估,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地方政府职能发挥不够,政策支持环境不完善。

一是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不能全面落实,特别是税、费等有关减免政策前面文件办法出台,后面职能部门置之不理,得不到很好落实;二是不能正确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三是对于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组建及其运行的调控不到位,融资环境建设较差。

3、融资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小企业由于体制、自身素质等原因,还不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途径融资。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控的相关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文化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把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风险管理应该上升到商业银行企业战略的高度。可以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设立首席风险官之类的职位,把风险管理独立为一个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机制

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控制要从业务开展前的资信调查开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全面的调查。资信调查涉及贷款申请人所处的行业环境与竞争状况、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的原因及类型和资金使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此外,还必须特别关注企业的所有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和人品。

(三)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机制

中小企业风险评级是为了量化企业的风险,更加准确的评估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贷款人申请。可以和相关外部独立的企业评级机构展开合作,即利用权威的评级机构的工作,减少商业银行因为独立的资信调查所付出的高额成本,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客户评级制度,设立相关客户评级部门,建立客户风险与信用数据库。实行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认定与评优工作,根据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开展力度,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对被认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贷存比,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存贷比上限。

(四)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审批还主要依赖于专家制度。因此,建立相关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全员参与,每个信贷业务人员都负有信贷风险控制的责任。应该把风险管理成效纳入企信贷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职业发展挂钩。同时,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强化重要事项审批制度,约束信贷业务人员,防止舞弊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技术支持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培养业务创新与开发人才,培养业务方面的多面手,从而提高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能力。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客户忠诚度、获取高额的交叉销售收入,提高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实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的提升。管理部门提供的技术支持还应该重视金融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对这些机构的接入优惠上,因为这是决定它们的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变革的重要基础条件。

(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担保制度

担保的设立为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对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充足优质的担保物,因此商业银行在接受担保前需要对担保物进行恰当的评估,需要做到既能有效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又能将信贷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商业银行应尽量接受避免价值波动较大的担保物,并且涉及第三人提供担保的,需要审核担保合同是否有效和合法合规。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降低或消除商业银行风险是国内外常见的方法。由于担保公司担保,可以消除困扰商业银行的贷款违约率高、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引起的贷款回收率低的问题。

(六)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管理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完整流程包括信贷审批、贷款发放以及本息的收回,贷款的发放并不意味着业务流程的结束。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后对其进行跟踪管理。主要包括定期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检查贷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合同规定以及对于逾期贷款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摘要: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以及成因,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就如何防控信贷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西南金融.2010(08)

[2]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06)

[3]辛玲.我国上市银行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商业信贷 篇8

(一) 推进信贷结构量和质的优化

把握信贷结构内涵, 重视研究信贷结构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 在信贷资产总量平稳增长的条件下, 既合理确定资产总量、信贷品种、期限、所在区域之间的份额与比例等数量关系, 更关注研究经济变化及经营管理目标变化带来的信贷结构内在质量关系的变化。不断推进优质资产替换次优资产, 持续增加高收益、低风险的信贷资产比重, 降低高风险、低收益的资产比重, 在满足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创造收益。研究资产组合的整体效益和风险, 适度控制中长期贷款的比重, 增强短期贷款的流动性, 防范资产经营的结构性和流动性风险。

(二) 提高产品创新的文化附加值

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提供个性化服务, 将信贷风险文化的内涵融入产品服务创新之中, 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实现创新流程简洁化、客户使用便利化, 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利用产品功能整合, 开发产品组合, 实现短、中、长期各项业务品种基表外业务的互相融合, 既满足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又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效益。

(三) 打造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平台

在整合、完善和推广应用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 加大对数据库深度挖掘力度和利用效率。将宏观经济数据库、行业数据库和客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整合在同一信息平台, 同时, 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等外部信息系统, 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 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决策风险。研究风险动态测算模型, 运用先进的风险度量工具, 对潜在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事实风险预计造成的损失做出动态评价和估值。建立风险控制管理系统, 实时反映业务机构、经营交易的变动情况, 重点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检测、预警、控制和管理。

二、规范信贷风险文化的制度层面

(一) 完善精细化制度管理

首先, 严格执行总行信贷政策、制度办法和业务标准, 确保信贷风险识别标准的一致和风险控制刚性约束的一致。其次, 应遵循精细化原则制定信贷制度办法, 细化业务规定, 规范操作程序, 统一文本格式, 在指导业务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再次, 对现有制度流程进行梳理、清理, 整合含义重复和前后矛盾的规章制度, 对已过时的要予以废除。根据信贷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及时修订、补充新的规章制度, 并明确时效。最后, 提高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政策制度的宣传和信贷业务检查, 推进信贷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制度的自觉性。

(二)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按照审贷分离和内控原则, 建立风险调查、风险审查、风险审批、风险检查和风险处置相对独立、明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银行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其内部各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的总和, 涵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信贷授权制度, 信贷员工的行为规范、激励处罚规定等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银行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 只要有人操作的环节, 只要有业务开展的地方, 就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与规范。制度是银行的“游戏规则”。一家银行资产的构成与质量可以反映在其信贷政策制度上, 而政策制度则反映了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文化, 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理念与要求。因此, 制度文化使各项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它能确保精神文化有效贯彻与实施。

三、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

(一) 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 培养全员风险管理出效益的理念

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首先, 高级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率先推进和强化理念传导, 让各级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并将风险管理出效益的思想运用到信贷经营活动中。其次, 针对传统业绩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反映出相对错位、相对孤立的现象, 加快建立符合先进信贷风险文化要求的风险成本和收益核算体系。

(二) 树立人本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

树立人本意识就是以人为本,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构筑上下顺畅的沟通渠道,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讲奉献责任与激励考核挂钩。

树立全员风险责任意识, 就是通过完善、明确的职责体系, 将信贷经营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和岗位, 同时配以与责任相对应的奖惩机制。

树立成本意识就是在经营利润的考核中增加风险成本的因素, 在贷款定价中考虑各类风险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传导至经营部门, 以风险成本的覆盖增强全行风险抵御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并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发展, 遵循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 接受风险管理的制度约束, 加快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 不断提升竞争力, 实现风险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贷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发展, 创新金融手段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商业银行所暴露出来的信贷风险也开始成倍增长, 性质也更为复杂。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 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培育,先进,信贷风险文化,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 2009 (4)

[2]王志东, 孟建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9)

[3]邹凌云.徐州市工商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篇9

1.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信贷风险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广义上一般是指: 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所导致的结果有损失和盈利两面性。一般狭义的概念单指由于贷款企业或个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还本付息以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通常,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利率和汇率等其他因素的不利波动而引起的,而信用风险则主要是由于交易双方违约而导致信贷资产受损。

1.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银行信贷风险具有的特点: 客观性、不确定性、扩散性、风险的可控性等。

信贷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所以银行在经营决策中必须把风险意识放在第一位。

不确定性是指有可能为银行带来利润,也有可能带来损失。因此银行在运作中更应关注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扩散性,指一个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问题,不仅会给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好的结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与之有联系的银行。这是区别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可控性是指信贷风险并不是不可管控的。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风险采取适当的管控手段,是可以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

1.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导致信贷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营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银行信贷资产遭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等影响使得银行信贷资产出现负面问题的可能性; 经营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借贷人或者银行在贷款环节中由于道德风险和操作不规范和引起银行信贷资产失败的可能性。经营风险可以分为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更为突出。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定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贷款风险,对分析出的风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或方法,避免信贷资金可能发生的违约损失,进而保障资金安全,取得最大收益的管理过程。

2. 2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银行起步晚,理论和实践不足,再加上商业银行的种种短期行为所导致的内控机制薄弱,以及我国只注重单一资产的管理,并未像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多元化的资产管理组合,其风险管理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矛盾和问题随时会引起危机的来临。

2. 2. 1 信贷风险运营机制薄弱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普遍是 “回避”,而不是管控; 同时,银行在风险控制职能上的划分又过于清晰,导致员工潜意识中认为信贷风险的控制就是信贷人员的工作,而与其他部门无关。这种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业务开拓部门在发展信贷资产数量的同时轻视信贷资产的质量,而风险控制部门又会因为要把控信贷资产质量而有意压缩信贷数量,这就造成了风险控制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落差。

2. 2. 2 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手段比较落后

首先,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其次,风险分析工具和体系较为落后,风险衡量难度较大; 最后,在信贷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技术。因此,这是在今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 2. 3 信贷风险管理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其次,外部监管环境不稳定; 最后,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

3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 1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有效构建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控制体系

现代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构建有效完善的组织结构、良好的评级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帮助领导层决策,才能够使各个业务部门达到高效率工作。为了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需要单独建立内部评级部门,并且在内部评级部门之外设立单独的监督部门,随时监督检查内部评级部门的日常工作、评级结果等。其次,还需要在经营部门设立风险经理,落实风险经理制,更好地监控风险。

3. 2 加强市场分析,提升信贷专业化管理水平

各级机构要对现阶段信贷领域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关键问题深入专题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升专业管理水平。信贷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在为客户提供信贷产品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对客户进行回访,反馈他们对贷款产品的评价,以更好的完善产品。要提升对客户关联关系识别和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对民营企业,遵循 “实质重于形式”和 “便于集中管控风险”的原则,强化对集团客户的风险控制,防止企业对头融资。要确保企业授信总量与经营水平、资金实力相匹配,强化对信贷产品适用情况及客户生产交易模式的分析研究,防范过度授信。

3. 3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首先,把数据库的结构集中化。把原先分散的数据库进行重新编排,为大规模集中式数据库结构设计。其次,与会计核算系统全面衔接。整合会计系统中的信息使得会计系统中记录的资金变动情况等信息能自动更新同步到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中,保持两者信息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操作过程电子化。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以及监督等环节都要做好电子化记录与控制。优化授信审批系统、贷后监督系统等流程,使操作系统更加稳定。并且为了防止越权操作,要设立不同权限来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3. 4 加强创新融资制度

加快融资环境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等方式融资,可以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减轻商业银行信贷压力。同时在信贷资金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因竞争加剧而去改善信贷的经营管理,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与服务,更积极地去控制信贷风险,促进效益的提高。

3. 5 深化员工教育管理,严惩违规失职行为

各级机构要深入推进健康信贷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案例警示和职业操守教育,切实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培养员工的合规理念。重点查办业务办理中的严重违规失职行为和道德风险,重点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主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将典型案例通报全行,充分发挥查处、问责的惩戒和警示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2).

[3]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商业银行信贷准入机制探讨 篇10

关键词:信贷准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信贷准入风险管理指商业银行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信贷政策和措施来控制信贷准入过程可能带来的风险, 以消除和减少其对银行经营不利影响的行为。贷款从发放到收回, 包括信贷准入、信贷运行、信贷退出三个环节, 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准入风险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主动进行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和控制中才能够占据主动地位。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自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生命周期概念以来, 来自生物学、心理动力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企业研究者, 对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生命周段的依据。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企业, 财务数据临界值也有区别。理论界已经开始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模型, 如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将个体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如图1所示。 (图1)

二、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选择银行准入时机

(一) 定性判断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从现有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 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的定性分析可以采用特征分析法, 即根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具有的特征, 判断企业所处的阶段。 (表1)

(二) 财务指标判断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通过判断企业财务数据的发展趋势, 也可以用来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表2)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还可以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定量分析, 即构建一个模型, 计算相关财务指标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临界值, 作为判断企业处于何种生命周期阶期模型等。通过财务数据综合计算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这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审批部门的财务分析专家需要研究不同类型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模型。

(三) 根据所处生命周期选择信贷政策。

生命周期理论是用于寻找信贷切入点, 用于选择准入时机, 解决什么时候准入、什么时候扩张、什么时候压缩、什么时候退出的问题。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适用不同的信贷政策。 (表3)

导入期初期风险较大, 鉴于风险基金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通常导入期的初期往往是风险基金介入的最佳阶段, 银行此时不宜介入。导入期的后期银行也可适当选择优质客户谨慎介入, 在市场成熟的国家通常这个阶段投资银行参与更多。对处于成长期的客户, 银行应果断介入, 一是企业有资金需求, 此时介入相对容易;二是随着市场的增长, 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得到同步提升, 信贷风险相对较小, 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银行也能得到同步发展, 这类客户应作为银行的潜力客户加以扶植和培育。对于处于成熟期前期的客户, 非常适合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信贷风险相对较小, 也是各家银行竞相争夺的热点。对于处于成熟期后期以及衰退期的客户, 银行应坚决不予介入, 已经介入的, 也要尽快退出。由于各家银行都竞相退出, 企业的衰亡进程会加快。所以, 能在衰退期的初期“先知先觉”主动退出的银行是最大的赢家。

当然, 由于实践的复杂性, 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非一成不变, 也存在着周期型、循环型等特殊类型, 而且各阶段的划分也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信贷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和把握, 需要信贷人员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银行信贷准入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使得理论的应用更具有说服力, 本文以AB公司为例, 探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银行信贷准入中的应用。AB公司是一个中日合资企业, 生产、加工和销售彩色显像管及彩色显示管用玻壳, 基本财务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AB公司的主要产品是21〞、25〞、29〞彩电的显像管和玻壳。银行介入时公司虽已开始研发34〞彩电的显像管, 但依然处于认证试验阶段, 如该项目正式投产将添补国内市场的空白。合资方是世界两大玻壳制造商之一。该公司是当时国内四家最大的彩壳生产厂商之一, 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5%。报告分析期, 由于下游彩电行业出口量增加, 公司产量达到历史最大, 但经营绩效处于下滑状态。下面分别列出AB企业21〞、25〞、29〞、34〞型号产品的历年销量、价格、销售收入变化趋势, 如图2、图3、图4所示, 分别列出了AB公司历年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变化趋势, 如图5、图6所示。 (图2~6)

该企业21〞、25〞彩电玻壳产量、销量大幅下降, 价格下降, 由此带来的销售利润也大幅下降;29〞彩电玻壳虽然产量和需求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基于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利润率也大幅下降;34〞彩电显像管还未形成经济效益。从玻壳的下游彩电行业看, 2009年二季度以来价格大幅下降, 21〞、25〞彩电需求大幅减少, 市场需求主要以大尺寸电视为主, 高端产品以平板电视、液晶电视为主。AB公司产品并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 企业未来市场竞争能力不容乐观。通过对其主要产品21〞、25〞、29〞及即将投产的34〞玻壳和显像管的生命周期分别作出判断, 得出以下结论:21〞、25〞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衰退阶段, 29〞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成熟阶段 (图2~4) , 34〞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导入阶段。盈利能力趋势图 (图5、图6) 显示出AB公司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净利润下降, 盈利能力也迅速下降, 成本上升较快。综合数据显示, 公司处于成熟期后期, 新产品推动能力不强, 公司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基于此, 银行逐渐开始压缩对该企业的贷款, 并于次年完全退出。事实证明, 该企业在2009年后确实产量和销量都出现大量萎缩, 最终企业不能偿还多家银行的贷款。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那种总销售量依然保持较好的势头, 但经营业绩有一定下滑且原因不明的企业, 可以通过对企业主打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分别判断, 寻找产品发展趋势, 清晰地找到原因。通常因为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有些处于导入期, 有些处于成长期, 有些则处于成熟期, 有些处于衰退期, 处于成熟期产品的繁荣掩盖了处于衰退期产品效益的下滑, 而处于导入期的产品竞争力不强, 不能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就给银行的准入决策带来困难。

四、生命周期理论的扩展

生命周期理论除了应用于产业、行业、企业自身及企业产品的分析之中, 还可以扩张到企业的装备、技术。如, 对于资源类产品, 当前不具有可替代性, 也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的装备和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用来衡量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个装备先进、技术稳定, 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 更有发展空间, 更具有竞争力, 更容易满足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 还可以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政策、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现在所处的阶段。企业适用的各项政策也是有生命周期特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政策随之变化, 各种政策的有效期也在逐渐缩短。如,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环保政策也不时变化, 环保标准也越来越高, 原来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随着环保政策的变化可能马上就成为限制型企业, 为其提供信贷的银行带来风险。因此, 银行相关分析人员应该具有前瞻性意识, 选择那些处于政策生命周期前沿的企业, 选择那些可以达到更高政策要求的企业, 作为银行的信贷战略伙伴。

参考文献

[1]刘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J].管理现代化学术版, 2008.3.

[2]张林.银行业需要全面导入信贷文化[J].上海金融, 2009.17.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 篇11

但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1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收入波动

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

2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4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

5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6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7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在生产类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盲目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首先,以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其次,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2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3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应该具有较高开发价值,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4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

5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6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可以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7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初探 篇12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表现为“四级经营、四级管理”的特征。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一系列的改革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较多地注意到业务结构的局部改变, 而较少地注意整体业务结构的设计;较多地注意到对业务操作的控制, 而较少地注意到对业务风险本身的控制;较多地注意业务制度对业务风险的控制, 而较少地注意到业务流程和组织对业务风险的刚性制约。因此,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现行风险管理体系与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诸多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在信贷经营管理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当前, 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压控不良贷款、清收转化不良资产上, 还是在优质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上, 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加强信贷风险意识,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仍是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重点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不良贷款占比高

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截止到目前, 在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3000多亿不良资产后, 某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3635亿元 (含外币, 下同) , 其中不良贷款 (按五级分类口径) 7015亿元, 不良贷款占比仍高达21.24%。从贷款发放时间分析, 2007年以前存量贷款中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其不良贷款总额95.5%。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发生在粮食、纺织、物资、轻工等传统行业。目前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按五级分类口径) 占比最大的十个行业依次是:粮食业 (78.1%) 、纺织业 (62.7%) 、物资业 (62.6%) 、供销社 (60.8%) 、外贸 (58.5%) 、内贸 (56.8%) 、建材业 (55.5%) 、轻工业 (53.2%) 、军工业 (50.0%) 、机械加工业 (47.8%) 。上述10个行业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1.9%, 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0.8%, 其行业风险和系统风险的特点比较鲜明。由此可见, 不良贷款率较高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极大隐患, 也给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信贷风险管理权分散, 风险管理决策易受市场营销指标及本级行行政领导的干扰, 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 主要表现在机构层次较多、管理成本高、统一法人效力和经营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框架从属于行政组织框架, 即总分行体制下行政领导一条线, 业务管理一条线。由于, 信贷业务前后台尚未彻底分离, 部分前后台合一的业务部门在承受较大市场压力的情况下, 很容易以放松风险控制为代价来实现上级行下达的经营目标。同时, 在行长负责制下, 各级行长既要对经营绩效负责, 又要对风险管理负责, 但在经营指标任务重的情况下, 往往难以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到位。分行内部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但这些人员在人事、绩效考核及工资待遇上受所在行管理, 业务上还须向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报告, 在这种模式下, 指望风险管理人员不顾自身利益地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只能是一厢情愿。即使在总行层面上, 由于没有形成集中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职责不明、制度不严、措施不力、尺度不一的问题同样存在。

三、信贷业务发放分散, 操作环节专业化分工不强, 不利于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

放款环节包括评估、核保、审查法律文书的合规性及会计处理等多项重要内容, 而目前这项工作大部分由客户经理负责完成。由于受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重心不同等原因的影响, 客户经理常常忽视了放款操作的重要性, 造成担保手续不全、法律合同无效等重大问题产生相应的操作性风险。此外, 个别客户经理受利益驱动也易产生包括高估抵押值、未落实贷款前提条件等道德性风险, 导致信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 根源在于现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始终不能突破原有治理结构框架的约束, 始终带有旧体制的深刻烙印, 主要体现为组织架构不合理, 业务流程复杂且散乱等。总行作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其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能力极端不匹配;二级分行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核算单位, 成为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决策者, 这种按行政级别分块逐级管理的模式分割了全行对客户、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影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因此, 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就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2007年。

[2]杨文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年。

上一篇:实地观察论文下一篇:工业产品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