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精选8篇)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1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然后从银行角度和小微企业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又分别从银行和小微企业两个角度对症下药,提出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50-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偿还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信用级别越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造成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小微企业自身。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小微企业的各项资产较少,能够提供担保抵押的资产更少,造成小微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中的信用级别较低。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大多数的经营者,经营管理素质较差,有时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在向银行借贷的过程中存在着违约行为。
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企业的产品的价格或者盈利情况受到市场变动情况的影响而产生价格下降和盈利受损的程度。目前,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同时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不是很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很容易出现业务下降,资金也容易出现问题。这样银行面临小微企业的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加大。
1.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带来损失的风险。造成这一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自身。比如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查出现问题造成银行贷款损失的就属于操作风险。小微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银行只对小微企业的财务和盈利状况等财务信息进行审查,而忽视其他非财务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银行角度分析
2.1.1 银企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向银行进行信贷时,银行会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做充分的调查,以此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坏账损失;但是小微企业要想选择合适贷款银行,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银行有时候会为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发愁;小微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1.2 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
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因而银行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这种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提高贷款利率的做法,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的需求,也不利于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的长远发展。因此银行合理的制定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机制,既满足小微企业发展,又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收益高于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
2.1.3 产品创新程度不足
目前银行贷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究其原因是银行信贷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借款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就更少了。因此,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贷款资金量小、抵押物少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既满足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需求,为双方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4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风险管理在银行的信贷管理中是关键的环节。但风险管理的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学、数理统计、管理学、金融学多种学科的专业素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才还要具有敏感的思维能力,能够洞悉贷款企业或者项目存在风险,从而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专业的人才是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
2.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2.2.1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我国信贷评价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数据还比较少。其次,信用评级体系中的数据有待核验。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验证,导致信用评级系统中的数据不准确,贷款人员无法准确核算小微企业真实的信贷风险。最后,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缺乏更新机制。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动。银行看中的这些贷款的重要指标没有在信用体系中进行更新,因而会失去一些资质较好的客户,同时由于没有删减信用级别不够的企业,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2.2.2 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首先,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机制设计不合理。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么用自身的财产担保,要么请担保公司作担保。小微企业一般自身财产不多,因此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都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要向小微企业收取一大笔担保费,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其次,尽管我国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有所创新,但是还没有得到广大小微企业的认可。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3.1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
3.1.1 加强信息收集,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进行实地考察。第二,除了考察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考察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第三,除了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考察,也要与小微企业的生产工人、销售工人侧面进行考察企业的经营情况。
3.1.2 建立小微型贷款的风险补偿定价机制
银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利率定价机制,这样不仅不利于银企之间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阶段、贷款用途以及是否有担保物而采用浮动的银行利率,不断让银行的贷款收益大于贷款成本和风险。对于前景较好、收益稳定的、风险较小的小微企业贷款时采用较低的浮动利率;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的贷款时采用较高的浮动利率。
3.1.3 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第一,由于目前现有的小微信贷品种较少,因此银行加大对现有的小微企业的信贷品种进行创新,同时加大对新信贷产品品种的宣传力度,增加小微企业的使用率。第二,加大对信贷产品和非信贷产品进行组合创业,满足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的需求。第三,对小微企业进行需求调查,设计出更多满足小微企业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的新产品。
3.1.4 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团队建设
为了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人才建设是重要的保证。首先,对银行管理人员实行差异化培训,特别是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的培训。其次,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业务素质强的员工安排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上。最后,制定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和建立员工执行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3.2.1 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体系
第一,构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第二,从现有的数据着手,不断完善和更新信贷体系中的数据信息。第三,针对小微企业,采用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信贷体系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分析,合理评估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3.2.2 完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
第一,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既可以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同时也能够降低双方的经营风险,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快速共享。第二,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时要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小微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既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也能将小微企业的抵押风险降低到最低。第三,银行加大的担保方式的创新力度。例如可以使用无形资产和应收账款进行信贷担保。
参 考 文 献
[1] 陈华?[.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82-83.[2] 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7):187.[3] 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9):108-110.[4] 王素娟,王俊鹏.基于FAHP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影响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4):76-79.[5] 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2
改革开放以来,小微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助推器,也是我国经济保持活力的主要动力,为我国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收入以及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但是随着我们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日趋加重。小微企业因处于产业生态链的末端,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信贷风险日渐显现和爆发,并伴有行业及区域系统性爆发、风险爆发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处置难度大等特征,向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只有深入了解小微企业风险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行有效地管理。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借款企业负债情况不透明
小微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尤其是隐性负债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整体判断。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对个人及企业征信记录的逐步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和相关借款企业的其他金融机构负债、信用卡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社会整体融资环境,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还很不健全,导致在小微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民间借贷的行为。民间借贷由于其高息、高风险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诱发风险的滋生。但因目前国家缺乏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有效监管和统一的信息报备,导致商业银行在调查小微企业的隐性负债时难度很大,耗费的调查成本比较高。
(二)借款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
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大多未经过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审计,借款企业及其经营主出于要顺利贷下款项的考虑,在银行进行信贷调查时,往往对自身经营的不利因素加以掩盖和修饰,对企业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加以夸大;而在报送纳税申报时,出于避税考虑,又往往将销售额和净利润降低,故其报送的财务数据可信度较低,无法真实体现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而银行因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在财务数据不规范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企业的资金流水、公司的净资产这些相对客观的要素来判断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但小微企业借款周期通常在一两年左右,在预判企业中长期的经营发展上,银行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和市场经验,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专业壁垒较高的行业里,银行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了一批真正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小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而在一些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的行业中过度放贷的现象产生。
(三)借款需求多为“小、短、频、快”
小微企业的借款需求具体表现为借款金额小、借款期限短、借款频次高以及用款需求迫切,要求放款速度快等特点。商业银行出于自身成本管理和放款实效方面的考虑,对小微企业的调查过程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放款后的贷后管理也不够及时和完善,缺乏对借款企业经营情况的阶段性跟踪,在企业出现风险隐患时也未能做出及时的预警和提示,导致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四)小微企业主整体经营素质不高,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和现金流管理经验
小微企业主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产业链分配等因素,我国目前的小微企业主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应有的财务知识和资金流管理经验。当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时,在大量银行信贷的支持下,企业主往往会忽视经济周期、行业大环境和银行债务的影响,对企业未来发展盲目乐观,一味要做大企业规模,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入,而忽视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导致“短贷长用”现象产生。企业投入的固定资产在中短期内无法迅速变现,而背负的债务压力却越来越重,最终导致企业不堪重负。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加强完善征信体系,促进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信息交流
从银行角度来看,应通过对企业资金流水、个人及企业征信记录的综合判断和有效审核,尽可能地去还原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同时,还要积极联系相关行业商会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通过侧面打听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和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有效的合作,来逐步消除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但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要国家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鼓励一批合法合规、健康经营并具有竞争力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开设和发展,去覆盖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借贷需求。并通过相关立法,制定民间借贷的行业规则,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做到民间借贷的负债信息与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相互共享。
(二)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审核能力,全面提升银行的信审质量
一是要做好从以审核现金流和净资产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信贷审核模型向以不同行业为区分、多维度的审核模型的过渡。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加入企业的水电用量、员工工资的发放额、海关及纳税记录等考核指标;而在批发零售领域,加入企业的库存出货记录等相对客观的考核指标,同时综合企业的工商年检记录、法院执行记录,多维度、具有针对性地去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积极引入具备足够资质的专业咨询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在一些无法用客观数据体现,银行又缺乏对应知识和经验的专业领域,向相关机构在关于行业发展的趋势、行业内企业发展的状况等方面做出专业咨询,提升自身的审核能力;三是加强行业准入甄选,应在预判行业中长期发展的高度上,优先支持核心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导向、具备发展潜力的行业,禁止准入投资过热、信贷资源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低下的行业,从而避免出现针对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三)加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管理能力,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完善银行的调查流程和提升贷后管理水平
在新客户准入方面,应通过前期建立小微风险模型,引入客户信用评级、综合企业的工商、税务、法院、房产等信息建立企业评分系统,进行规模化、集中化审批,对于资产规模到达一定级别的商业银行还可开展“信贷工厂”的审批模式。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地方的特点,再制定区域化的授信政策,根据系统审核的风险高低,对借款企业执行不同尺度的调查,从而加快审批速度,提升调查效率,又降低了调查成本;在贷后管理方面,一是要搭建小微企业的风险预警平台,构建复合预警体系,将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变化、大额资金异常流动、抵质押物价值变化、对外担保信息、逾期欠息情况等信息都纳入预警指标体系,对预警信息要第一时间进行研判并且立刻开展核查,针对隐藏的风险点也要全面排查;二是要强化日常贷后监测。逐行业、逐地区、逐品种做好监测,对不良率较高、风险贷款上升较快的经营机构,及时采取风险提示、通报和整顿等措施,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适时地为小微企业主提供必要的财务顾问服务
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管理机构和借款企业的债务人,有能力也有必要为小微企业主提供适合的财务顾问服务。一方面,在筛选准入借款企业时,要充分考虑借款企业主的财务管理经验和个人综合素质,了解企业主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理念先进、脚踏实地的企业;另一方面,在贷款发放后,要加强与借款企业的日常交流,及时掌握企业的新增债务状况和投资动向,并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的建议,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从而引导借款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9):108-110.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50-2
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偿还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信用级别越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造成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小微企业自身。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小微企业的各项资产较少,能够提供担保抵押的资产更少,造成小微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中的信用级别较低。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大多数的经营者,经营管理素质较差,有时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在向银行借贷的过程中存在着违约行为。
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企业的产品的价格或者盈利情况受到市场变动情况的影响而产生价格下降和盈利受损的程度。目前,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同时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不是很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很容易出现业务下降,资金也容易出现问题。这样银行面临小微企业的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加大。
1.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带来损失的风险。造成这一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自身。比如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查出现问题造成银行贷款损失的就属于操作风险。小微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银行只对小微企业的财务和盈利状况等财务信息进行审查,而忽视其他非财务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
2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银行角度分析
2.1.1 银企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向银行进行信贷时,银行会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做充分的调查,以此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坏账损失;但是小微企业要想选择合适贷款银行,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银行有时候会为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发愁;小微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1.2 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
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因而银行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这种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提高贷款利率的做法,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的需求,也不利于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的长远发展。因此银行合理的制定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机制,既满足小微企业发展,又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收益高于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
2.1.3 产品创新程度不足
目前银行贷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究其原因是银行信贷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借款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就更少了。因此,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贷款资金量小、抵押物少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既满足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需求,为双方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4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风险管理在银行的信贷管理中是关键的环节。但风险管理的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学、数理统计、管理学、金融学多种学科的专业素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才还要具有敏感的思维能力,能够洞悉贷款企业或者项目存在风险,从而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专业的人才是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
2.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2.2.1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我国信贷评价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数据还比较少。其次,信用评级体系中的数据有待核验。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验证,导致信用评级系统中的数据不准确,贷款人员无法准确核算小微企业真实的信贷风险。最后,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缺乏更新机制。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动。银行看中的这些贷款的重要指标没有在信用体系中进行更新,因而会失去一些资质较好的客户,同时由于没有删减信用级别不够的企业,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2.2.2 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首先,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机制设计不合理。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么用自身的财产担保,要么请担保公司作担保。小微企业一般自身财产不多,因此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都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要向小微企业收取一大笔担保费,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其次,尽管我国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有所创新,但是还没有得到广大小微企业的认可。
3 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3.1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
3.1.1 加强信息收集,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进行实地考察。第二,除了考察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考察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第三,除了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考察,也要与小微企业的生产工人、销售工人侧面进行考察企业的经营情况。
3.1.2 建立小微型贷款的风险补偿定价机制
银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利率定价机制,这样不仅不利于银企之间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阶段、贷款用途以及是否有担保物而采用浮动的银行利率,不断让银行的贷款收益大于贷款成本和风险。对于前景较好、收益稳定的、风险较小的小微企业贷款时采用较低的浮动利率;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的贷款时采用较高的浮动利率。
3.1.3 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第一,由于目前现有的小微信贷品种较少,因此银行加大对现有的小微企业的信贷品种进行创新,同时加大对新信贷产品品种的宣传力度,增加小微企业的使用率。第二,加大对信贷产品和非信贷产品进行组合创业,满足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的需求。第三,对小微企业进行需求调查,设计出更多满足小微企业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的新产品。
3.1.4 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团队建设
为了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人才建设是重要的保证。首先,对银行管理人员实行差异化培训,特别是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的培训。其次,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业务素质强的员工安排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上。最后,制定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和建立员工执行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3.2.1 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体系
第一,构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第二,从现有的数据着手,不断完善和更新信贷体系中的数据信息。第三,针对小微企业,采用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信贷体系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分析,合理评估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3.2.2 完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
第一,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既可以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同时也能够降低双方的经营风险,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快速共享。第二,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时要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小微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既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也能将小微企业的抵押风险降低到最低。第三,银行加大的担保方式的创新力度。例如可以使用无形资产和应收账款进行信贷担保。
参 考 文 献
[1] 陈华淸.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现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82-83.
[2] 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7):187.
[3] 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9):108-110.
[4] 王素娟,王俊鹏.基于FAHP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影响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4):76-79.
[5] 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4
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 来源:金窝窝
多家金融结构及非金融机构企业都开始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为其提供了诸多途径以获取金融服务,这将是小微企业金融崭新的一页。本文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及现有的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结合小微金融服务的困境,探索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监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这一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网络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支付和操作手段,互联网企业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子支付工具,开始向金融行业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渗透。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对解决我国小微企业的困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长久以来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银行常常面临尴尬,不需要资金的大企业贷款容易,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却身处窘境,类似阿里小贷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小微企业带来了春天,那么互联网金融对于普惠小微企业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小微企业发展又有哪些帮助,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来详细介绍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首先互联网金融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广义上凡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均可以时互联网金融。它涵盖了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也包括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它较以传统的金融的区别不仅是媒介的不同,而重要的是参与者深谙互联网金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更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互联网科技和电子商务的逐渐发展,共同为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提供动力。从网银到第三方支付到手机结算转账、再到互联网理财产品及网络信贷,互联网至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互联网金融从业主体类型增多,更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形成了结构比较完整,内容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而平台化、移动化、自助金融将成为我国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互联网进军金融成本低,传统企业也难企及
http://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2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发展快。
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截止2014年2月14日余额宝规模40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
一是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6风险大。
一是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去年以来,淘金贷、优易网、安泰卓越等P2P网贷平台先后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3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模式
1第三方支付
http://
第三方支付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服务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P2P贷款模式,即点对点信贷
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目前,出现了几种运营模式,一是纯线上模式,此类模式典型的平台有拍拍贷、合力贷、人人贷等,其特点是资金借贷活动都通过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通常这些企业采取的审核借款人资质的措施有通过视频认证、产看银行流水单、身份证认证等。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组合的模式,此类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借款人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另外,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现在还处于质疑之中,这种模式是公司作为中间人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以个人名义进行借贷之后再将债权装让给理财投资者。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3.1小微企业的界定
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该条例第九十二条中提到过“小型微利企业”的概念,它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2)其他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2011年6月1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3.2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
一个地区经济要有活力,要有竞争力,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市场机制的基本组织,是经济社会的基层网点,是群众生活的基础平台,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活性强。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看,小微企业都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尤其是从群众生活看,小微企业近在眼前,贴身服务,http://
更是不可须臾有缺。不过,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产品单
一、经营分散,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往往被忽视、被轻视,尤其是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容易受到冲击,显得非常脆弱。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着以下几大问题:
3.2.1融资难
在竞争激烈化并高度资本化的今天,融资难题不予解决,无可避免要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融资困难这是小微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瓶颈,由于实力薄弱,再加上数量众多,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小微企业根本不具备对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甚至很难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
3.2.2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额的比例一直低于20%,而中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占我国GDP的60%,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向银行借贷有着明显的优势:大量的固定资产、不动产、高营业额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他们优越的融资条件很容易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另外,大中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争取上市、发债、发行信托产品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而这些融资渠道是小微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是小微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自己资金实力薄弱,由于难以享受银行的服务,而企业的发展迫小微企业不得不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面临着高额的利率进而导致成本昂贵。
3.2.3借贷对象以民间借贷为主。
民间金融是小微企业借贷的主要渠道,比例高达64.4%。其中狭义民间借贷为55.4%,民间放款机构为5.11%。相反,通过银行渠道进行融资的比例仅为35.51%,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掌握大部分金融资源条件下,小微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比例较低。这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众多小微企业本身利润较少,而为了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寻求资金来源,然而背负高利率的借贷或融资,往往还得使用担保或质押,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3.2.4扶持政策落实难
自2011年10月以来,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国家已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例如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关于印发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和《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之所以落实比较困难,其一是政府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是影响政策效用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助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以P2P为例
P2P信贷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亮点。由于传统银行服务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同时业务反应较慢,服务的不完善为P2P借贷提供了市场空间和生存空间。
http://
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的借贷模式。它通过P2P信贷公司搭建网络平台,借款人和出借人可在平台进行注册,需要钱的人发布信息,有闲钱的人参与竞标,一旦双方在额度、期限、和利率方面达成一致,交易即告达成。其中,P2P信贷公司负责对借款人资信状况进行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其本质是一种民间借贷方式,起源于众包概念。P2P信贷公司更多扮演众包模式中的中介结构,该信贷模式就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
第一,在线进行;第二,借贷门槛低;第三,P2P信贷公司只起中介作用,借贷双方自主;第四,出借人单笔投资金额小,风险分散。
P2P信贷分为纯中介模式和线下认证模式,前者以上海人人贷公司为代表,借款人和出借人完全在公司平台完成交易。其中P2P信贷公司在线负责对借方资信进行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收入。后者线下认证模式以“合力贷”为代表,当借款人的借款需求超过3万元以上需要到合力贷公司面审,线下认证产生的前提是目前我国征信制度尚不完善,平台本身需要通过面审来鉴别借款人认证资料的真伪,可以杜绝一定的欺诈可能。
4.2 互联网金融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一起不断地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几乎所有行业都会与互联网产生联系,甚至将部分业务转移是线上而当所有行业都在互联网上进行业务运营时,电子商务和资金结算服务平台开始从只卖产品和支付,卖金融产品的平台,由此派生出金融产品至信用中介服务产品。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大小通吃,无所不为,成为小微企业金融发展的优质环境。
4.2.1 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
本文以P2P为例,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依托网络而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性质上属于小额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方式灵活,实现由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其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其一,网络借贷一般为小额无抵押借贷,覆盖的借款人群一般是中低收入阶层或规模不大的小微企业。而银行对个人信用贷款的条件要求较高、手续复杂且信贷额度有限,个人从银行贷款面临不少困难。P2P网络借贷为需要资金的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银行信贷体系必要和有效的补充。
其二,网络借贷平台拓宽了小微企业投资的渠道,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使用率和收益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三,P2P网络借贷平台一般不参与借款,只是依托网络提供信息匹配、平台支持等服务,因而整个借贷过程与传统民间借贷不同,透明程度相对较高,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促进小额贷款交易额的扩大。
其四,P2P网络借贷主要是以个人信用评价为基础的贷款,其发展有助于体现个人的信用价值,促进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http://
4.2.2 实现了低成本覆盖
互联网金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金融生态领域的边界大大拓宽,更多的个体能够融入到金融市场中。互联网金融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进行网点实体建设,且能够24小时营业。成本降低的同时,覆盖面和效率都大大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成本高,因此不愿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因为同样的时间和程序,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比较小,周期较短,相比大中型企业显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此外,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难度大也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投入。而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紧密合作,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积累小微企业的信息,实现金融服务的电子化。以P2P网贷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信息并达成交易,受到小微企业的热捧。
4.2.3 服务订单化,小额信贷规模化
首先,通过互联网平台,小微企业能够按照标准的订单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并按照在线操作指引,提交相应的材料和证明。利用计算机系统,任何互联网金融参与实体都能对订单进行批量处理。而企业信用的审核工作则由本地化的信用担保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以确保风险可控。其次,借贷人、出资者、信用管理者等多个角色可以身处世界的任何地方,但都能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供需将在一个没有边界的市场内进行配置,从而增加了交易达成的几率。因此,自助式地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无边界交易市场促成更多的交易,从而实现小额信贷及服务的规模化。
典型的网络借贷操作模式是:以类似证券交易的方式实现供需的配对,借款人和出借人都在网上提交申请,资质通过审核后在网上发布产品或服务供需的金额、期限、回报率等信息。双方可以根据自动搜索或系统建议的匹配进行交易,在线完成合同签署和资金结算。
互联网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应用中所面临的困境
5.1 服务范围扩大困难
怎样可以使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一个有效的客户群体与数据来源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之一;此外,互联网金融数据能否彼此进行共享以实现金融市场的更进一步自由化发展是互联网面临的第二挑战,当然这些都对那些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是非常关键的。
5.2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安全问题
大数据资源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问题,大数据本身承载着巨大的价值,在同时大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电子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电子化信息所具有的强复制性和传播性使得信息一旦泄露产生的后果将比传统信息泄露有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小微企业的数据安全也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巨大挑战。
5.3金融监管的空缺
http://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发展迅速且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监管上的空白。近期互联网金融一度成为关注焦点,两会期间也对互联网的金融监管提出意见;在类似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急速发展更有很多专家和国有银行提出取缔余额宝,加强监管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可以督促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成了重中之重,如何使互联网更好的发展来更普惠小微企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务院、人民银行及银监会对互联网金融皆持有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在积极的探讨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的方案。专门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会更利于互联网金融向有利于小微企业的良好方向发展,所以监管是对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大挑战。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5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批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小微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加上3800多万个体工商户,其从业人员已近2.8亿,小微企业在增长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宏扬创业精神、推进技术提高、增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特点,风险高于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同时也高于大中企业贷款。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小微企业贷款经营风险大,影响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的原因多,银行往往难以把控。
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影响小微企业贷款经营的风险因素更多。如企业控制人的个人原因:家庭变化因素、身体变化因素、个人不良嗜好,往往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很大影响;区域经营环境恶劣,互保企业跑路,而使得整个区域大批小微企业因承担过多债务形成贷款不良;上游企业占款、下游企业拖欠货款,也往往造成小微企业无法经营,资金链断裂。小微企业公司治理不规范,几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企业主的个人意愿随时能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跨业经营涉足不熟悉的行业很可能踩中地雷,产生意外的经营风险。其他的如官司、股东矛盾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小微企业贷款成为不良。
2.小微企业自身抗行业风险能力较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行业风险也把控不足。
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公司治理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当行业发生风险时,最先影响的就是小微企业。
同时,有些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行业风险把控和认识也不足。如有些银行的小微企业供销流量贷,对行业风险及核心企业的风险监控就不完善,当行业风险来临时,有可能存在批量的小微企业倒闭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3.小微企业贷款用途难以把握和监控。
小微企业因为缺乏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小微企业都没有财务报表,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因此,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贷款用途更加难以把握和监控。有些小微企业将贷款投入到于贷款用途不符的高风险用途中去,有些甚至套取银行贷款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高利贷当中去。而这些高风险用途贷款往往正是银行小微贷形成不良的原因。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鉴于小微公司贷款的高风险,银行则应当采纳有效的战略和办法积极应对。除了严厉依照惯例的贷款“三查”,即贷前查询人员依据借款风险度以及复杂程度,以能够获取真实有效借款信息为前提,对借款进行查真、查实;贷中审查人员对借款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担保品变现风险等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提示风险并进行安全性审查和判断;贷后检查落到实处,做好预警、检查、调整、清收工作,商业银行还要采纳以下办法,以防备、规避小微公司借款的高风险。
商业银行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措施包括:
1.采用风险定价,使收益覆盖风险。
根据“高风险高收益”、“ 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商业银行对小微贷款一定要采用风险定价。可以根据小微企业的抵押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制定本行的定价策略。如对于低抵押率、低负债率的企业,给予较为优惠的利率。对于高抵押率、高负债率的企业,采用高利率政策。但是“风险定价”并不是一味的高定价,过高的定价肯定会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
2.了解小微客户、熟悉客户和企业。
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经营的都是客户。所以一定要了解客户、熟悉客户。通过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竞争环境,来把握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把握企业的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合理,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3.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特别是注重抵、质押物担保方式。
所有的贷款都要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小微贷款则同时要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特别是注重抵、质押物担保方式。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往往纯信用更容易产生逾期及不良,并且纯信用贷款的损失率远高于有担保的贷款。因此,要通过提高第二还款来源要求对小微贷款的高风险进行风险补偿。
4.加强行业风险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总行的行业风险分析应该在所有条线共享,总行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下达行业风险报告。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及审贷人员对于行业风险及区域风险要加以关注。对于小微企业供销流量贷,核心企业最好在本行对公有授信,便于把握和监控风险。
5.坚持“小额、批量”原则。
小微企业因为其自身特点,贷款金额小。同时小微企业较大中型企业来说数量众多。根据“大数法则”,坚持“小额、批量”原则,要选好、选对、选准目标客户,同时防止中型企业因无法在对公贷款或因对公贷款额过大,而变相用个人名义贷款,总体负债过多、风险加大。
6.采用先进的预警系统。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基于小微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则必须采用先进的预警系统,对借款人资信、小微企业、担保物等进行及时监控。该预警系统必须及时采集借款的征信状况、法院被执行人信息状况、企业的征信状况、企业及个人的资产及负债情况、企业的涉案情况、押品价值变动、押品二押及查封情况,根据借款人资信变化、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押品变动情况,主动及时发起监测、评估、检查、调整、清收等贷后管理措施。
7.用好、用足国家及央行支持政策措施。
央行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政策,以及不久前出台的“信贷质押再贷款”政策,商业银行要用好、用足国家及央行支持政策,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吸收低息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增大资产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运营转型和向金融“深水区”迈进过程当中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步伐上作出新的调整,同时加倍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小微企业运营的影响。整体来看,将来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小微信贷工厂 中国银行 篇6
深圳中行2008年成立了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中小企业业务部”,配备专业队伍,目前该行形成由15家管辖支行、140余家网点、400余名客户经理共同参与的立体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并且在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中小企业密集区域设置7家专营服务中心——中小型企业信贷中心,构建了五大系列标准化产品体系、十余种特色化融资产品。
中国银行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打造“移动式、电子化、智能化”信贷工厂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7×24小时自助式、全方位金融服务。目前该行开发了“网络通宝”业务,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创新业务,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信用证敞口、各类保函等金融服务。
深圳中行短贷通宝系列产品独创依据企业结算往来为企业提供免抵押纯信用贷款的特色,2013年再次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颁发的服务小微企业“20佳金融产品”的殊荣。
此外,该行与阿里巴巴旗下企业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N+1+N”融资模式,截至2013年末,一达通平台客户数近15000家,其中通过中行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客户达9968家,累计融资额达16.8亿元,实现了最快捷、最便利的银企互联在线融资,此举为深圳中行在科技金融方面探索的成功案例。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7
1 贷前调查真实性不够
通常, 商业银行必须在审核小微企业相关信息材料后, 才会做出信贷业务决策, 信息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小微企业能否成功从银行处申请贷款。商业银行通过企业调查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有效判断, 全面控制不良资产现象产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调查环节中存在明显不足, 不仅调查信息缺乏针对性, 很多信息都无法保证有效性及真实性, 大部分均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帮助搜集相关资料, 形成的数据分析不具备可行性, 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
2 信用评级结果不准确
目前, 商业银行采用的小微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 需要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风险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贷业务发展需求。由于信息调查过程中, 小微企业的数据搜集受到强烈限制, 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进而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的等级评定风险大幅度提升。
3 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小微企业涵盖行业比较广泛, 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 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准确授信。为了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产生, 在信贷业务标准制定过程中, 只能以小微企业提供信息为依据, 根据授信权限进行目标客户选择, 商业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掌握授信职责,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每笔贷款的实际利率, 只要限定在标准利率浮动空间范围内即可, 无法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利率定制服务。由于定价方式比较固定, 没有考虑不同企业、不同营业部的营销活动差异, 无法达到预期定价效果。这也是统一授信模式的最大发展弊端
4 贷后管理工作不重视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 商业银行实施的贷后管理工作存在众多问题, 其中部分商业银行未建立专业管理部门是影响管理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始终持有很高要求, 各个下级分行在完成既定工作指标同时, 也要负责展开绩效评估工作。繁杂的事物占用商业银行很大精力, 形成对贷后管理工作的严重疏忽。
5 缺乏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及独立性
由于部分商业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审计系统, 导致商业银行内整体忽略审计工作重要性, 内部审计效用无法发挥, 直接影响部门工作的有效协调。如某商业银行省分行直属行长直接对银行的运营状态进行管理, 内部监督工作人员直接由直属行长委派, 主观因素势必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发展状态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素娟.基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背景的中小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思考[J].冷风业时代, 2014, (7) :57-64.
[2]张莉.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防范[J].商业时代, 2013, (36) :48-49.
[3]步磊.新时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视角下试论商业银行防范机制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10) :54-57.
[4]刘渝.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41) :31-33.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软信息;关系型贷款;连带责任;团体贷款
一、小微企业的范畴和融资特点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
小微企业概念本身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对其界定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定性的角度界定,其核心标准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是从定量的角度界定,主要是以若干数量标准衡量企业的规模大小,最常用的指标是企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和企业的年营业额。
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小微企业的标准(详见表1)。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1.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和内部积累。
2. 银行贷款作为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
3. 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即资金需求时间短,贷款需求频率高,要求资金到位快等特点。
4. 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且借助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成本较高。
5. 小微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广。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意识的提高, 经常使用的金融产品已由存贷款业务扩大到结算、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出口议付和信用卡等产品。
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相关问题
(一)关键问题: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
在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资金使用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签约过程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
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提高了信贷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无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企业不知道应该提供哪种信息或无法提供信息。
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还款概率两个方面。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而且关心贷款风险。当银行不能确定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行为;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会诱使借贷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导致银行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增加, 结果是利率的提高并不必然增加银行的预期收入。因此,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从而使资金有效供给小于有效需求,这就造成了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二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部分信息较为透明或能提供足额担保的借款人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还有一些借款人因为信息不透明、欠缺合格担保等原因而被拒绝。我们所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大多属于第二类信贷配给。
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非对称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贷款利率无法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商业银行更加偏好使用抵押品来实行信贷配给。这一问题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微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缺乏合格的抵质押物和有效的保证担保,且无法向银行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较大中型企业信息更加不透明,因此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也就更为严重,使得大量急需资金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且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小微企业无法取得银行信贷。
(二)基于实务角度的其他问题
1. 信用缺失。主要体现为企业信用、政府信用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更为滞后,商业信用屡遭破坏,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缺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风险的客观评价,从而不利于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小微企业除了信息透明度低外还存在融资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资源有限、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倒闭率或歇业率较高等问题。这些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阻碍其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因素。
3. 银行的缺陷。一是银行体系的缺陷。中小型金融机构比重过低,致使信贷渠道存在渠道过窄或渠道不足的约束。二是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这在大型商业银行体现得较为突出,这些银行往往是组织机构复杂,业务链条冗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缺乏开拓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三是银行经营方式的缺陷。银行系统缺乏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
4. 社会中介缺陷。这包括信息中介的缺乏;审计、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健全;抵押登记、公证等中介机构的手续多、收费高;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缺失等。
三、策略选择
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最为关键因素。它涵盖了许多对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其他问题。比如信用缺失、社会中介的缺陷以及银行和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都只是使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本上升,提高了银行和小微企业进入信贷市场的壁垒。而一些因素如小微企业自身存在较高的倒闭率或歇业率属于客观规律并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关键所在, 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要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实现快速有效发展,就需要在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是要着眼于降低信息的获取和甄别成本;二是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率。对于第一点而言,由于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而“软信息”就成为银企合作中的关键,因此旨在获取“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于第二点而言, 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借助抵质押担保来实现。由于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因此团体贷款应运而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银行的信息获取和甄别的成本,同时由于团体贷款中的成员间彼此互相了解、风险共担,也可以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的策略选择如下:
nlc202309032251
(一)关系型贷款
1. 关系型贷款的概念。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软信息”而做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由于关系型贷款不局限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小企业(张捷,2002)。张杰青(2002)从银企关系出发对关系型借贷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认为关系型借贷的核心在于小企业相关信息的不可得和其他金融问题,通过小企业非公开信息的发展使双方受益——减少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进而增加了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她认为应将关系型借贷定义为一种以就近管理、集中关注、全程监控为特色的长期、密切的契约性协定借贷。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实际上也是关系型贷款的一种应用。银行通过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了解到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软信息”,并基于此为供应链中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信贷服务。
2. 关系型贷款的特点和作用。关系型贷款的特点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是以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能给银行带来长远和稳定的收益为预期的。由于长期的了解和信任,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都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实现双赢。第二,对抵押品和担保的要求较低。由于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如业主的经营能力、个人品质和风险偏好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对于“软信息”质量优良的企业就可以降低其抵押品和担保的要求。对于没有太多资产和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来说,企业主的经营能力、人品、风险偏好等“软信息”也许比抵押担保更加可信,更适于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第三,客户经理在关系型贷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客户经理是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最接近小微企业、企业主以及社区“软信息”的人,他们同时也是最了解银行贷款合同中所需要的“硬信息”的人,因此也就最有能力把“软信息”和“硬信息”结合起来判断是否应该给关系企业贷款。这也要求银行要赋予信贷人员相当的权利,同时采取合适的制度来监督其行为。
3. 具体措施。(1)有效获取“软信息”。企业的“软信息”多种多样,既有银行需要的也有银行不需要的,如果不加区分地去收集,就会增加信息获取和甄别的成本,同时影响效率。因此,银行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有效获取企业的“软信息”。一是制定“软信息”收集的关键指标,如“三品”(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和企业及企业主所拥有的物品)、“三表”(水表、电表和海关报表或税表),以指导客户经理有的放矢地开展信贷调查。通过搜集有针对性的非财务信息,准确掌握小微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二是通过非信贷业务了解客户。在对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前,可以先通过为其提供存款、现金管理、结算、电子银行、代理服务、投资理财等各种非信贷金融服务建立业务联系,在业务交往中收集有价值的企业信息,为开展信贷业务做好准备。三是积极围绕小微企业所处的“三圈三链”(人脉圈、集群圈、商业圈和供应链、销售链、资金链)集群式拓展业务。“三圈三链”中包含了大量最直接有效的可供银行做出信贷判断的小微企业“软信息”,有助于银行节约信息收集成本,提升信息收集效率。(2)及时传递“软信息”。目前,各商业银行均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运作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架构,但在实际经营中仍有部分银行未能对大中小微型企业业务进行有效区分,业务流程冗长、相似度较高。考虑到“软信息”具有难以量化和传递的特点, 业务流程过长大大增加了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性,进而会影响到贷款决策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小微企业信贷的专营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业务节点,提高“软信息”的利用效率。(3)准确处理“软信息”。一是提炼关键“软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不同类型的信贷业务形成专门的信贷审批要点和标准。二是围绕“软信息”做文章,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创新。在“软信息”优良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担保条件,丰富抵质押品种,条件成熟的还可以提供信用贷款。三是对经营效益较好、资金需求旺盛的银行分支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其自行审批的额度,为基层行提供较为广泛的贷款投向空间和自由度。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既要避免放权后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代理问题,又要避免问责过度影响信贷人员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容忍度, 以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和综合回报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对于不良率超过容忍度的分支机构进行叫停问责,对相关业务进行停复牌管理, 但对相关人员已尽职的应适度免责。
(二)团体贷款
1. 团体贷款的概念。团体贷款是近几十年渐渐兴起的一种小额信贷的方式。在人们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之前,它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尤努斯教授于1976年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乡村银行以无抵押团体贷款还款率达96%以上的优异表现而闻名于世。在团体贷款中,银行要求若干个贷款者形成团体,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如果某个成员没有能力偿还贷款,那么其他成员就有责任替其履行偿还义务。同时,只要团体中有成员的贷款没有全部偿还,那么所有成员都将失去再次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机会,直到贷款被偿还时为止。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联保联贷业务就属于团体贷款的范畴。联保联贷是指若干小微企业(5户左右)自愿组成一个联合担保体,向银行联合申请授信,每个借款人均为团体中其他所有借款人以多户联保形式向银行申请借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团体贷款的关键特征在于贷款者之间负有连带责任,是一种连带责任贷款。章元(2005) 认为团体贷款是银行将贷款者违约的风险转嫁给了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而形成一种社会担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连带责任,从而激发他们之间的横向监督来保证这种无担保贷款保持较高的偿还率。它是横向监督理论在信贷市场中的典型运用。 团体贷款的效率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Ghatak(2000)的研究认为团体贷款可以解决信贷配给问题,最优分离契约和最优混合契约 ① 都是存在的,并且此时的平均还款率和福利水平比个人有限责任贷款情况下要高。章元(2005)对团体贷款效率的研究表明:团体贷款增加了安全项目的投资而减少了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这是其他信贷形式所不具备的。
nlc202309032251
2. 团体贷款的作用。(1) 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首先,由于贷款申请团体中的成员之间比起银行来信息更为充分,彼此互相了解,因此在连带责任的机制下,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以群分”,即风险程度相近的贷款者组成团体。银行可以通过设置贷款条件来区分贷款团体的风险类别,从而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其次,由于贷款团体中的成员对借款成员的借款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且团体成员间信息充分,因此,一旦某一借款人转移贷款的用途或在有条件还款的情况下不还款,其他成员就会立刻采取措施纠正制止这种危害团体利益的行为,从而大大降低道德风险。(2)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审查成本。在团体贷款中,由于有团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安排,所以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就有对借款成员行为的审查冲动。而且团体成员间的信息较为充分,这种审查也就比银行更有效率。这种成本的节约既体现在贷款前也体现在贷款中。当团体中的某一借款者声称无法还款时,银行可以要求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承担还款责任而不必去审查其真实性,实际上是将审查成本转移给了团体成员。只有在团体成员都声称无法还款时,银行才有必要对每一个投资项目的真实回报进行审查。因此,银行的期望审查成本在团体借款的情况下降低了。
3. 具体措施。(1)定向组团。团体贷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贷款申请者是一个团体,团体内的成员互相了解,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团体贷款实践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定数量的小微企业能组成贷款申请团体。实践中,银行可以“一链两圈三集群”,供应链上下游、商贸集聚圈和制造集聚圈以及市场、商会、园区集群内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为重点营销团体贷款。这些企业往往交流频繁,互相较为了解,易于组成团体。(2)双团体贷款。在探索对小微企业的团体贷款时也可尝试让若干信贷人员形成一个团体共同负责对贷款的审核,共同承担贷款损失的责任,形成“双团体贷款”(章元、李全,2004)。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利用横向监督和连带责任机制来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首先,团体中的信贷人员相对于上级信贷管理者来说拥有信息优势,包括对客户和同事的了解,赋予贷款团体一定的审批权限可以充分发挥团体中信贷人员的信息优势,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其次,由于连带责任,扣除工资和奖金的压力会在信贷人员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横向监督,一方面可有效防止单个信贷人员可能与客户的合谋,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信贷审核环节中出错的概率。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一条鸿沟,而关系型贷款和团体贷款则是从信贷模式角度跨越鸿沟的桥梁。相应的,商业银行需要在信息收集方法、营销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激励约束机制等多方面做出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动态[EB/OL]. http://www. cbrc. gov. cn/chinese/home/docViewPage/109904. html. 2011-12-14/ 2012-03-21.
[2]王兵. 论中小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 农村金融研究,2012(4):15-19.
[3]姚长存. 银行信贷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4):20-24.
[4]章元. 论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低效率的可能改进[J]. 经济研究,2005(1):47-55.
[5]章元,李全. 关于“团体贷款”的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9):3-5.
[6]辛树人,向珂. 中小企业金融制度的缺陷分析及矫正点选择[J]. 金融研究,2004(7):66-72.
[7]张杰青. 关系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 华东经济管理,2002(6):61-63.
[8]彭文平. 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46-48.
[9]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 经济研究,2002(6):32-37.
[10]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1):10-18.
[11]Ghatak M. 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 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0,(110):601-631.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07-1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09-15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考题以及答案08-10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07-29
商业银行风险原因分析09-28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10-10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07-27
湖北银行小微信贷笔试题考试回顾07-27
商业银行信贷探究10-25